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融合教育的理念融合教育﹝Inclusion﹞,则承继「回归主流」的基本理论,但是,她的教育方式却是以经过特别设计的环境和教学方法来适应不同特质小孩的学习,所以我们可以看见融合班的教室和一般小学教室的摆设不一样,不是排排坐的对着黑板、看着老师,而是分小组上课,很少写黑板却有许多辅助教具,针对孩子不同的特质设定每个孩子不同的学习目标,以合作学习、合作小组及同辈间的学习、合作以达到完全包含的策略和目的,最终目的是将特殊孩子包含在教育、物理环境及社会生活的主流内。所以不管普通孩子还是特殊小孩都因其不同特质有不同的学习目标,分数不是惟一的指针,而是适才适所的快乐学习,当然家长的协助是非常重要的,了解自己孩子的特质,配合老师们的教导,给与自己孩子适当的帮助和很多的鼓励,我们的孩子就是最棒的。融合的定义 1.融合指的是一种让大多数残障儿童进入普通班,并增进在普通班学习的一种方式。 2.完全融合指的是特殊儿童不分类别及轻重皆可全时融入普通班。 3.融合希望能合并普通及特教系统,建立一统整独一的系统以管理教育资源,并希望将不同种类班级的学生融合在一起。融合的好处 1.特殊学生成本降低。 2.代表教育系统正向的改变。 3.和同侪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4.让所有人主动关心,对普通及特殊生的学业及社会性有益。 5.有机会接触到较有天赋的教师。 6.能接受高质量的普通教育。融合的原因 1.特教缺乏严谨的课程。 2.特教缺乏高质量的个别化教学。 3.对轻度残障者的教学与普通班教学混为一谈。 4.教学决定缺乏参考点,过份主观。 5.特教师资训练不足以应付学生需求。融合的要素 1.普通班及特殊班教师合作计划及教学。 2.同侪合作学习。 3.有效教学。 4.态度以利互动。 5.充分的资源及支持系统。 6.政策。融合的要件 1.课程与教学必须符合所有学生的需要。

2.融合的理念须引导教学,须整个学校都能接受融合的理念。

3.融合不是只要安置就好,每个学生的需求都应被顾及。

4.不断的在职训练。

5.设立融合班前应考虑是否有足够的资源及支持系统,以提供学生所须的服务。

6.融合只是一种选择,除了融合应有其它安置的选择,例如特殊班。

7.普通班级的调整必须合理及符合经济效益。

8.老师应有参与的意愿而不是强迫参加。融合模式的设立及发展应由学校开始,而不是由上级订出遵守的原则。融合教育的要件在融合的理念下,只要班级中有特殊学生,老师就必须提供符合学生需要的教学,融合的理念很容易了解,可是在执行上仍需要很多相关要件的配合,例如:(一)普通教师与特殊教师要彼此合作,共同教育学生。(二)老师应专注在学生的能力,而非学生的障碍。(三)校长在融合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是领导者和支持者。(四)融合教育是需要时间和精力,更需要时常开会沟通和协调。(五)鼓励家长参与,亲师合作无间,创造出全面皆赢的成果。(六)要注重合作学习、主题教学、同侪支持;善用计算机科技教学推展有效的融合模式融合教育推行至今,不论国外或国内,赞成者勇往直前,反对者无心参与。虽然融合趋势招致许多反对的声浪,但从融合的教育哲学观来看,如所有学生有权利在最少限制的环境中接受教育,特殊孩子也是班上的一员,学生良好的学习应以单一教育系统替代普通、特殊二分的教育系统,以及家长、教师、学生交互影响的力量可以促使融合模式比分离模式更易成功。如果秉持这种理念则融合模式的确是未来教育发展过程中值得耕耘的方向。但是,实现融合教育的确需要整体的考虑及完善的配套措施才能在实施过程中真正对所有儿童有利。最近,国外文献提出实施融合教育中四种可行模式,本文将详细介绍这四种融合模式并与台湾的现象作一比较说明,也作为未来实施融合教育的参考:普通教师与特殊教育教师常会在心中出现两个问题: 1.怎样作才能使孩子的学习达到最好的效果? 2.特殊化的教学希望达到什么程度?事实上,融合教育的目的不是在使老师受惠,而是能真正满足学生长期的需求,也正因为如此,隔离的方案虽有利于教师的教学,但却未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换言之,要真正落实融合教育必须有两个要件: 1.必须满足学生的特殊需要。

2.建立成员间共同的信念。融合教育是建立在以下六个原则上 1.零拒绝 2.在住家附近的学校受教育

3.按自然比例安排特殊学生在普通班级中

4.在于自己年龄相近的班级受教育

5.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教师共同合作

6.教育服务是建立在了解学生能力的长处并且从长处来进行教学

阅读提示

为期三天的“海峡两岸融合教育研讨会”于国际残疾人日(12月3日)在郑州落下帷幕,来自美国及

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的200多位专家共同就如何推广和发展融合教育进行了深入探讨。此次会议的主办

方河南助残济困总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海内外同行在融合教育上做出的成绩,给河南特殊教育事业提供了

很好的借鉴,也给河南特殊教育工作者打开了一扇窗口。

□首席记者王曦辉实习生靳颖姝文首席记者张鸿飞图

牛牛的变化

融合教育研讨会召开的这几天,牛牛的爸爸王刚一直为会务跑前跑后。今年10岁的牛牛患有“唐氏综

合征”,已在郑州七色花幼儿园度过了7年的快乐时光。从刚到幼儿园时的生活不能自理到如今喜欢和其

他孩子玩、帮助老师发碗、擦桌子,还能表演儿歌、画画、写简单的数字。王刚欣慰地说,这都是幼儿园

“融合教育”给孩子带来的改变。

王刚非常希望通过研讨会,能使“融合教育”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和接受,也很想呼吁政府或者社会,

成立一个特殊的机构,给这些孩子进行职业化的培训,让他们可以自食其力,融入社会。

港台专家的经验

融合教育的概念起源于1994年,指的是让特殊儿童进入普通班和普通儿童在相同的环

境中,接受特殊

教育服务,并和普通儿童共同学习的一种教育方式。

据了解,香港和台湾的融合教育都经历了酝酿期、萌芽期、发展期、壮大期,从此次与会专家的介绍

中,可以看出融合教育的发展与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是同步的。香港的融合教育起步较早,1968年就

有一所正规学校为部分听觉受损的儿童设立特殊班。1995年和1996年,当地政府相继出台法律法规,落实

推行融合教育。2000年后,香港开始系统地全面推行。香港协康会梁淑贞女士说,协康会下设立有10间由

政府资助的特殊幼儿中心,资金来源为:香港政府负担77.5%、收费占6.8%、各类捐款占2.9%、奖

励基金占1.6%、公益基金占0.9%、慈善信托占2.5%。台湾地区的情况稍有不同,政府负担50%,家

长负担20%,还有30%依靠各种慈善基金、募捐。据台湾的吴淑美博士介绍,台湾的融合教育发展也经过

一番波折。台湾第一福利基金会的陈寿麟认为,目前大陆融合教育存在的困难和台湾前些年的经历是一样

的,主要是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还有一些教师和家长对于智障、自闭儿童的排斥心态。

陈寿麟说:“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社会各界先更新观念,我们不奢望能够把融合教育一下普及

至竞争激烈的高中、大学,从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开始做融合干预,应该还是比较容易的,也是非常当紧的

。”

郑州的现实样本

智障孩子如果从小就开始接受康复教育,即便长大不能和正常人一样工作学习,总能学点东西,为家

庭减轻些负担。这是七色花幼儿园园长蔡蕾在十年前做融合教育尝试时的初衷。

七色花幼儿园现有200多名孩子,其中有特殊需要的儿童20名。这十年来,七色花先后训练了100多名

特殊需要儿童,其中共有6名孩子进入普通小学学习。蔡蕾说,河南目前进行融合教育试验的幼儿园只有

几家,很多幼儿园都在规划,但施行起来实际困难很多。七色花现在接受了中国之友基金会的援助,每年

有1.5万元的专项经费用于特殊孩子的康复器材和师资培训上。

七色花的老师也有很多困惑,比如目前河南没有一家专业的家长培训中心,很多特殊孩子的家长面对

孩子时没有良好的心态。

与会专家的期盼

尽管有很多困难,与会专家对融合教育的未来还是充满信心。北大幼儿园园长马庭惠说,北大幼儿园

中自闭症、智力障碍的孩子目前有20多个,他们正在融入普通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中。“只要进了这一行,

就再也离不开了。孩子们每天都在进步,每天都会有感动。”让她兴奋的是,9月21日,北京市教委为18

所试点幼儿园挂牌,北京每个区县都有了一所特殊学前儿童随班就读试点幼儿园。

蔡蕾说,从省里到区里,从海内到海外,人们对智障孩子正投来更多的关怀。像省助残济困总会主席

张世军专门为孩子们写诗,美国专家自掏机票前来参会,港台专家为会议的召开在海外积极募捐善款,管

城区主管领导多次过问大会筹备情况……相信有了大家的共同努力,融合教育的路也会越走越宽。

让蔡蕾更激动的是,从教育部门传来消息,“十一五”期间,中央和地方政府将共同投入,在包括我

省在内的中西部地区建设1150所左右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实现在中西部地区的地级和30万人口以上或残疾

儿童较多的县设立1所独立设置的综合性(盲、聋哑、弱智三类校中两类及以上组合建制学校)或单一性

特殊教育学校。除此之外,现有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也将得到明显改善。所有项目学校达到或基本达到

国家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和设施配备要求,基本满足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需求。

自主融合的德育是全人教育之本

“做合格的康桥人”,即人格自尊、行为自律、学习自理、成长自强。这是对国际文化的理解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相融合的自主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多彩的健全的品格。

“做有社会责任感的小公民”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对亲人、家庭负责的情感,使学生们学会感恩,培养学生对社会负责的情感,使学生们关心国家大事,高三学生致信市委市人大要求立法保护传统节日。市精神文明办复信赞扬高三学生对国际文化的理解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爱国热情。

建设多元互动的校园文化“相约康桥,超越梦想”和“中英韩文化艺术节”、“优秀影视文化展播”、“多语种歌曲大赛”、“书画展”、“康桥美少年模特大赛”、“英文诗歌短剧大赛”、“卡拉OK歌手大奖赛”与“中南乐团的同台演出”、“少年韵律操”、“广播操比赛”等等,不但使学生接受国际文化的熏陶,而且培养学生知美、爱美、创美的素质。

l 科研兴校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

2004年学校承担教育部十五教科研课题《基于信息资源的中不学国际文化理解与课程整合开发研究》在国家级重点课题的辐射下,启动市级2个课题,区级3个课题,共6个项目的研究,取得的成果构建三大课程体系:开放式的基础性课程、选修性的拓展性课程、多元化的国际性课程。全校共有八个班级是课改实验班,2004年我校定为国家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信息资源的中小学生国际文化理解与课程整合开发研究》的实验基地。在我校举办的“国际文化理解课程”展示课中,共有七节课受到中外专家的好评。我国著名教育专家陶西平、卢元凯教授参加我们学校组织的“国际文化理解课程”研讨会,观摩了中学部的《品格与人生》、《漫步古诗词》、《戏曲大舞台》,小学部的《九围的昨天、今天、明天》、《秋天在哪里》等国际文化理解课程,他们高度评价和肯定我们学校在国际教育特色探索方面课的成果。执行董事吕佩橙女士代表学校在全国小语研讨会上,做了题为《打造国际教育品牌,实施CS管理文化》的经验介绍,得到了与会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在对国际文化理解中,开发了一系列校本课程,编写了《财商的培养》、《思考方法的培养》、《识字小伙伴》等十二本校本教材。例如在一年级新课改中,用课后生字编成“儿童诗”、“童谣”,帮助学生识字,《识字小伙伴》使学生学一篇带多篇,提高了识字量;增加学生质疑问

难的环节,增加学生自主实践情感体验的环节,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智能投入学习的环节。

选修式的拓展性课程。为学生张扬个性、发展特长创设空间,我们开设了60多门拓展性的课程,人人选修了自己感兴趣的拓展课。近二年我们学生在科技、艺术、作文、英语等领域获国家级奖励的有18人,获省市及奖励的有60多人。

引进国外EIP国际英证证书课程,提升了学生英语水平,第一届毕业生愉快出国留学。学习HSK汉语语言课程的韩国留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报考清华和复旦大学。

“多渠道识字,早期读写”的实验使一部分学生超常发挥。一年级学生识字超过2,000个,熟背古诗300首,能背诵《三字经》、《弟子规》并动手写诗。二年级完成全部小学识字任务,已有三名小学生“跳级”。

中学部余蕾“自动驱蚊的床”“吸尘粉笔擦” 获中国发明协会奖;余蕾与王伟兰的科技作品获第四届宋庆龄少年儿童“优秀创意”奖,方伟权获深圳市科技竞赛三等奖。

中小小学共有5名学生获全国美术双龙杯“繁星杯”一、二、三等奖。在2005年深圳市童话节获一、二、三等奖共13人,中学部有3名学生先后在宝安区作文竞赛中获奖。

中学有2名学生分别获宝安区“希望杯”数学竞赛二、三等奖;小学部有1名学生在西乡街道“开放题”数学竞赛中获奖。

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承载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教育机构只有特殊教育学校,包括盲人学校、聋入学校、盲聋学校和培智学校。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后,国家明确将残疾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纳入了国民义务教育体系。当时全国只有大约6万名残疾儿童少年在特殊教育学校学习。为了寻找一条投入少、见效快、方便就近入学、适合我国国情的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办学之路,随班就读应运而生,特殊教育也随之进入了普通学校,尽管当的很多普通教育工作者还不曾认识它。

近10年来。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仅从学生数量增长角度看,截至2003年,全国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在校人数已达36.47万人,比1990年的7.2万人增加了4倍多。残疾儿童少年入学人数之所以增加如此之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进了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随班就读的学生从1993年的6.88万人增加到目前的25万人,这使得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率有了较快提高。

这么多随班就读学生在普通学校学习,而且是以分散的形式被安置在普通班级中,加大了班内的个体差异,势必出现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不少教师反映,课堂上经常是顾了随班就读学生而影响了其他学生,顾了其他学生又放弃了随班就读学生。在随班就渎初期,出现这些问题是很自然的。普通学校接纳了随班就读学生,这只是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形式上的融合,还必须遵循教育规律,从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着眼,从促进随班就读学生有效参与学习过程着手,才能逐渐实现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实质上的融合。

融合教育需要正确教育观念的指导和支持。基于近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我们

认为,有必要提出树立满足特殊需要的教育观,作为指导促进随班就读学生有效参与课堂学习的理论支撑。所谓满足特殊需要的教育,是指在我国现实的经济、社会背景下,与实施全民素质教育相适应的,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相融合的,促进随班就读学生健康成长发展的教育。所谓满足特殊需要的教育观,就是用此种观念促进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改革朝着融合的方向一步步深化。

满足特殊需要的教育观有其鲜明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特征。

满足特殊需要的教育观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人人享有受教育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九条中指出,“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依法享有平等受教育机会”。198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教委等四部委《关于实施<义务教育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三十二条中指出,残疾儿童的义务教育“办学形式要灵活多样,除设特殊教育学校外,还可以在普通小学或普通初中附设特殊教学班。应该把那些虽有残疾,但不妨碍正常学习的儿童吸收到普通中小学上学”。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由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可见,满足特殊需要的教育观有国家法理的支持。

第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树人”与“兴国”离不开教育,“树人”才能“兴国”。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培养人才要靠教育。我国是人口大国,残疾人的数量在世界上也是最多的,如何开发这部分人才资源与提倡满足特殊需要的教育观有着直接关系。我们应该正视残疾儿童少年中的大多数正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现实,正视至今我们还没有找到为他们提供教育良策的现实。我们应该尊重差异,提倡“有教无类”,关注学校中这部分弱势群体,研究他们、培养好他们,把满足特殊需要看作是教育以人为本的起点,看作是在中国高质量地普及义务教育的一项伟大实践。

第三,全纳教育的理念。早在1948年,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中就提出了“人人受教育(eduction for all)的口号。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兴起·了“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的思潮,尽管直到目前对全纳教育还没有一个权威性的定义,尽管各国的国情不同,但从对全纳教育的各种描述中,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些实质性的观点,这就是全纳教育主张教育应当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每一所学校必须接收服务区内的所有儿童入学,为这些儿童都能受到适合自身发展所需要的教育提供条件,并通过合适的课程、学校管理、资源利用及与所在社区的合作来确保教育质量。我们认为,如果局限在纯理论层面上对全纳教育做思辩式的研究没有多大意义,但是如果我们注意认真汲取全纳教育的营养,抓住满足特殊需要这个“牛鼻子”,立足国情,在全纳教育本土化上创新,则有助于把我国的全民素质教育做实。

融合教育研修总结

在融合教育中提升学校温度 ——融合教育研修总结 北京育才学校大兴分校李菲菲2018年,从5月到11月这六个月期间,我参加了一系列关于融合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我才真正了解什么是融合教育。以前就知道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主要是身体器官有缺陷,而现在提倡的融合知识教育是随班有质量的就读,是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融合,它反对教育中的歧视和排斥,主张通过适应不同差异的教育措施,满足所有儿童的教育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融合教育充满了人文关怀,学习后有了深切体会。 一、树立全纳教育的理念 全纳教育倡导尊重、平等、它容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是一种没有排斥、没有歧视、没有分类的教育。每个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我国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指出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学校为骨干、以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全面推进融合教育。融合教育强调全面的参与,完全的接纳,自然的调整。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第二十四条内容指出:特殊教育应打破传统的模式,从隔离安置走向专业服务,从关注个人缺陷的做法,向提供专业个别化支持和教育系统融合的模式转变。因此,普通学校应该接纳随班就

读的学生,为他们提供温暖有爱的成长环境。 目前,对于残疾人,人们已经逐步实现了残废——残疾——残障的观念上的转变,并且正在实现由传统模式——医疗模式——社会模式的转变。只有为残障人士提供参与融合的机会,才有助于他们表达、沟通与反馈、得到尊重、赋能。 在普通学校的师生以及家长都应该接纳随班就读的学生,实现教育的公平和融合。接纳随班就读的学生对于普校学生的爱心培养是最好的教育资源。教室里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尊重差异,接受生命价值的多元化,尊重残疾人的固有尊严及其自主,从小学会让每一个残障人士有尊严地生活,并且帮助残疾人成就他本人最好的自己。 二、加强全纳教育的支持 真正的融合要兼顾物理、心理、课程教学及支持系统四个层面。真正实现全纳教育,最重要的是校长理念的支持。校长作为学校融合教育最有力的决策者,在保证普通教育的同时,应拟定融合教育方案推动大方向及为各项推动措施提供最有利的协助。如:掌握当前融合教育推动状况、踊跃出席特教相关会议、鼓励行政人员与教师参加特教研习与进修、提供特殊生任课教师相关支持与协助、认同并支持融合教育推展等,以营造公正、和平、接纳的最少限制融合环境。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直接管理者,接触学生及家长的机会最多,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此外,其他科任教师以及家长等也能起到辅助的作用,要充分调动一切力量来共同支持这项工作的开展。

在融合教育理念下如何开展随班就读

在融合教育理念下如何开展随班就读 王德艳 随班就读在我国开展已有三十余年的历史。那么在我国随班就读应该如何开展?首先我们必须清楚何谓随班就读。 早年关于随班就读的含义:“随班就读”(Learning in regular classroom,LRC),原本是指让部分肢残、轻度弱智、弱视和重听等残障孩子进入普通班就读进行教育的一种方式,其目的就是要让这些特殊孩子能够与普通学生一起活动、相互交往的同时,获得必要的有针对性的特殊教育和服务,以及必要的康复和补偿训练,以便使这些孩子能够更好的融入社会,开发潜能,为他们今后自主、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好基础。 随着教育不断的发展,近些年专家指出要在融合教育理念指导下开展随班就读,要建设和完善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包括行政管理、教育教学、队伍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要以资源中心和资源教室建设为抓手推进随班就读工作。那么融合教育中的随班就读有包括哪些内容呢? 第一,全员宣传,树立融合教育(随班就读)理念。教育应当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需要,社会,学校,家长要形成合力,共同努力为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发展创造条件,应该认识到在人性的本能上所有学生都是一样的,从随班学生的自身特殊性来看,孩子也是与众不同,调整思维的局限,认识融合教育(随班就读)的全面性和特殊性。 第二,细心观察,发现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需要。随班就读学生的需要不是显而易见,需要长时间的细心观察才能发现,所以老师对随班就读学生需要很大的包容心和耐心,接受学生的特殊性,同时多发现学生的优点,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 第三,根据随班就读学生的情况,做好各方面的调查,不急于给学生定性,慢慢发现学生的特殊性,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目前,我们在开展随班就读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棘手问题,需要及时解决。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实施计划方案

贾戈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和推动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功能效益,加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水平,我校结合教育局下发的关于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示范课推广应用活动的通知,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破解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深入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模式,以此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从而达到提升我校教育现代化水平的目的。 二、组织领导小组 组长:高友祥 副组长:鹿立华 成员:刘效志闫静赵良成及教研组长 三、参与对象 我校所有学科一线专任教师 四、活动开展步骤 本次活动分单位选拔推荐、带头人市级示范和抽取教师展示三个阶段进行。我校将于近日举行校级选拔推荐,具体为:校级选拔推荐时间从2月24日开始,先由各教研组按每学科3人的名额进行选拔,再由学校组织相关人员,听取选拔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

合公开课,并参照“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课堂评价标准将授课教师打分排队后,将每学科第一名的推荐上报作为镇级推荐人。同时学校的将制定出相关的评选方案及授课、选拔计划及其它相关材料,以备教育局将组织人员到学校检查、指导。 四、工作目标 1、成立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教学评选小组,筹划、组织和落实融合实施方案,完善融合评价机制和保障措施。 2、深化学科深度融合应用,进一步提高我校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覆盖率。 3、专任教师能够自制或运用多媒体课件、主题资源网站或网络资源进行教育教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备课常态化。 4、探索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练习课、等课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模式,不断提高融合的质量与效益。 5、完善学校教育教学资源,服务于各学科融合教学及学生自主学习,实现优质资源全校共享。 6、组织指导教师合理运用数字化资源,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备课制度化、常态化。促进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环境的不断优化,培养专任教师参与学科融合的积极性。 7、完善考评激励机制,组织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优质课和课件评选活动。评选结果纳入年终教师量化。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8、完善技术报务,确保融合工作的顺利开展。

融合教育下教师特殊教育专业培训讲课稿

融合教育下教师特殊教育专业培训

融合教育下教师特殊教育专业培训 摘要:特殊教育行业保护了那些特殊儿童的学习权利,特殊教育行业教师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特殊儿童的学习成果,特殊儿童和正常儿童一样是未来社会的栋梁,是国家的花朵,因此教育的支出不仅要涉及正常儿童的教育,还要涵盖特殊儿童的教育。提高特殊教育行业教师的水平,让他们用爱心和耐心去感化这些特殊儿童,让特殊儿童在心灵健康的情况下成长。 关键词:特殊教育;专业培训;制度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35-0188-02 DOI:10.16657/https://www.doczj.com/doc/a04306346.html,ki.issn1673-9132.2017.35.119 我国特殊儿童的人数存在一定数量的占比,教育不仅要面向正常的儿童,而且要关爱特殊儿童,让特殊儿童在社会的关爱下茁壮成长。因此特殊教育行业要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建立起教师水平提高的机制,推动特殊教育行业向前发展。 一、特殊教育行业存在的一些弊端 (一)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特殊教育行业是一个复杂的行业,每个学生的特殊性都不同,教师要了解学生们的不同性,需要耗费较大的精力。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一个教师要掌管一个班级的学生,了解每个学生的不同,需要在日积月累之中去发现,这种对学生的了解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教师不能够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对应的教学方案,学生得不到正确的教育指导,学习成绩的进度较慢。 (二)教师的特殊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不足 由于现在教育行业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够,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没有达到一定的层次和水平,不能够应对教育实践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情况。有些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不够强,不能够理解一些特殊学生的过人之处,反而扼杀了学生的特殊能力。教师的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准,不能制定出全面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被耽误,教学质量迟迟提不上去。在实践教学中不能够及时安抚一些学生的情绪,不懂得与特殊学生如何进行心灵的沟通交流,这让教育的价值被简化。 (三)教育评估系统不够完善 学校要把控教育行业的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准,并且建立完善的教育评估,确保教师的水平比较稳定,并且持续进步,适应学生们的个体情况变化。我国教育行业起步较晚,发展历程较短,教育评估体系未完善建立起

融合教育培训心得

融合教育培训心得 启东市近海小学卢陈英 五天的融合教育培训结束,说实话,感慨很多。零零散散地已经实时发在了朋友圈上,现在回顾总结一下,还有几点值得再次细细思考。 首先,融合教育势在必行。参加了这个培训才真正明白什么是融合教育。以前就知道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主要是身体器官有缺陷的,而现在提倡的融合知识教育是随班有质量的就读,是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融合,它反对教育中的歧视和排斥,主张通过适应不同差异的教育措施,满足所有儿童的教育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融合教育充满了人文关怀,学习后有了深切体会。 其次,融合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让有缺陷的儿童与其他正常儿童在一起,培养了儿童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意识,同时在一起互助、合作学习,知识面和能力会大有提升。不是所有的儿童都是可以送去特殊教育学校的。经过几天的学习和观察,我发现一般身体上有,但是智力正常的孩子是完全可以在正常学校就读的。而智力低下,有读写障碍的孩子一般也是可以随班就读的,尤其是现在自闭症的儿童也越来越多,很多家长都是跑遍医院,专门送到自闭症治疗中心,我觉得融合教育弥补了这一点的缺陷。自闭症的孩子是可以教育好的。有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资源中心、普通学校的支持,孩子会在一个健康、充满友爱的集体中生活学习,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也是家长所迫切想要的,更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

要。 作为教师,我们都一贯秉持孔老先生的因材施教,融合教育我认为就是要求教师更好地因材施教,对教师的要求也就更高了。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学习更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能够自学心理咨询类书籍,学会从心理上引导学生,掌握多方面教学技能,才能真正胜任融合知识教育。每个孩子都是家中的宝贝,更是国家的栋梁。孩子因为某一方面的原因,如果不能正常入学,做父母的心里很不是滋味,而且比别的父母付出更多更多的艰辛。就像电影中《喜禾》的妈妈那样,有一个自闭症的哥哥,又有一个自闭症的儿子,这对她是非常不幸和痛苦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帮助这些有困难的家庭。我们每个人有责任也有义务,让每个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快乐地学习知识,信心百倍地踏入社会的大门。

融合教育的基本理念主讲人李泽慧完整版

融合教育的基本理念主 讲人李泽慧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融合教育的基本理念》 主讲人:李泽慧 融合教育的三个核心 1.多样性 2.对多样性的接纳和包容 3.每个人的责任,不应区分是特教还是普教。 31秒短片:我们都一样,我们不一样。 你觉得一样的在哪不一样的在哪你有什么启示 我国残疾儿童的教育现状: 据2006年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 1.0-14岁的残疾人口为387万; 2.6-14岁学龄残疾儿童为246万; 3.学龄残疾儿童入学率为63.19%,即155万,还有91万残疾儿童尚未入学。 4.15岁及以上残疾人文盲人口为3591万人,文盲率为43.29%。 教育部《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853所。 特殊教育学校共有专任教师4.37万人。 讨论的问题: 一、什么是融合教育? 关于融合教育的重要国际文件: 1.萨拉曼卡宣言(1994) 2.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1994) 3.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2006) 名称的问题 对INCLUSIVEEDUCATETION的理解 陈云英博士后在1993年哈尔滨会议上翻译成“全拿教育”,与integration (融合、整合)相区别,伺候在大陆地区采用 台湾翻译成“融合教育” 萨拉曼卡宣言: 关于特殊需要教育的原则、政策与实践 出发点:

“认识到在普通教育体系里为残疾儿童、青少年与成人提供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重申对全民教育的支持。” 因为: “许多儿童都会在他们求学生涯的某个时期经历到学习困难并由此产生特殊教育需要。” 每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力,必须给与他事先和保持可接受水平的学习之机会。 每个儿童都有独一无二的个人特点、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体系的设计和教育方案的实施应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与需要的广泛差异。 关于特殊需要教育的原则: 有特殊教育需要者必须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这些学校应该将他吸收再能满足其需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中。 试试此种全纳性方针的普通学校,是反对歧视、创造欢迎残疾人的社区,建立全纳性社会和事先认人受教育的最有效途径;进而言之,他们为绝大多数的儿童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教育,提高了整个教育体系的效益,并从根本上改善了教育的成本——效益比。 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政策与行动指导。 引言 关于特殊需要教育的新思考 国家及行动准则 政策与组织 学校因素 教育工作人员的招收与培训 外部支持 有限领域 社区展望 资源需求 重要观点: 1.“特殊教育需要”一词是针对那些因残疾或学习困难而产生特殊需要的儿童少年所言的, 2.许多儿童都会在他们求学生涯的某个时期经理要学习困难并由此产生特殊需要。 2.学校必须寻求各种方法以便成功地教育所有的儿童,包括那些有严重困难和障碍的儿童。

浅谈对融合教育的认识与理解

浅谈对融合教育的认识与理解 本次研修班传递出一个很重要的讯息就是让特殊儿童回归主流,与普通孩一起实行融合教育。参加研修的有三分之二的学员来自普通学校和普通职业技术学校,研修班通过对特殊教育理念和发展的陈述以及对当前形式的解读,让每一个学员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了解到融合教育的重要性和实施的必要性。 广州市少年宫作为华南地区最大的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活动机构,秉承“为了一切孩子”的教育宗旨,一直关注特殊儿童的公益教育事业,2006年成立特殊教育中心开始便倡导融合教育,并于2012年开展融合教育课程,在少年宫内大的融合教育环境内招收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同班,2013年在北京、广州多地举办融合教育展览和研讨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13年9月本人也开始尝试融合班的教学和教研工作。设置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融合的班级,并设计相应融合课程。对融合教育也在初步的探索阶段。通过本次的学习个人了解到融合教育更多的内容。以下将结合学习和实践谈谈我对融合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近十几年来,回归主流成为特殊教育的主要趋势,提倡让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有共同相处、学习、互动的机会,并强调每个学生应有相等的学习权利和公平的教育机会。随班就读工作作为一种全纳教育的安置模式也在国内得到大力的推广和发展。近年来更进而提出了「融合」(inclusion)或「完全融合」(full inclusion)的理念,不再将特殊学生分离教育,强调让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融合在一起学习。融合教育不只是单纯地指某种特教安置形式和策略,而是一种促进正常儿童和特殊儿童共同发展的教育思想。 融合教育指的是将身心障碍儿童和普通儿童放在同一间教室一起学习的方式,它强调给身心障碍儿童提供正常化的教育环境,而非隔离的环境,在普通班中提供所有的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措施,使特殊教育及普通教育合并为一个系统。融合教育于1990年在美国最先提出,在1994萨罗曼卡宣言强调融合教育精神如下: (一)融合与参与是人类尊严与乐趣的要素;(二)人类的差异是正常的;(三)应该根据个人需求去调整学习上的差异;(四)普通学校应该体认及因应

中小学教师融合教育知识网络竞赛试题及参考答案剖析

教师融合教育知识网络竞赛试题及参考答案(之一) 《特殊需要学生的融合教育》 一.是非题:* 1.自闭症学生的智力很多是较低,也有一些学生智力是超常的。()是 2.智力障碍儿童没有明显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障碍()否 3.我国对情绪与行为障碍的界定多从人格障碍出发,从情绪与行为两者之间的关系来讲,更倾向于从行为的外在表现来进行界定。()是 4.患有视野狭窄症的个体所看见的景象,就好像他们是透过长管子看东西似的。()是5.学习障碍是一种遗传疾病()否 6.我国对情绪与行为障碍的界定多从人格障碍出发,从情绪与行为两者之间的关系来讲,更倾向于从行为的外在表现来进行界定。()是 7.听障学生的教育目标只需适应他们特殊的教育需要,不需考虑一般少年儿童成长规律。()是或否都是错 8.既然自闭症学生有很多是智力低下,那么在普通学校中就读意义不大。()否9.学习障碍是一种遗传疾病()否 10.学习障碍的学生应该独立编班。()否 11.若要鉴定一个学生为单纯的情绪障碍,还必须要排除智力因素,个体必须是智力正常。()是 12.频率越高,人耳听到的声音音调也越高;频率越低,听到的声调也越低。()是13.物理和职业治疗师对于这些儿童的运动技能和灵活性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并不需要与教师.其他专家.家长们共同协作。()否 14.生活自理是一般儿童发育最早的人类技能,视觉障碍孩子没有大人的指导一样可以掌握好。()是 15.对于那些在语言表达上存在困难的肢体障碍儿童,应该为他们提供扩音器或其他替代性的沟通系统,最常见的扩音和语言交流装置是沟通板和带有综合性言语输出能力的相关电子设备。()是 16.视觉障碍学生是指因视力损失原因或视野缩窄,无法像其它一般学生一样进行学习.工作与活动()是或否都是错 17.一个听力损失90%以上的人,可以听到较大声的谈话。()是 18.学习障碍具有内隐性,学习障碍是大脑功艺出现异常,大脑不趁直接观察到,人们直接观察的是学习成绩.行为特征。()是 19.积极的面对情绪行为障碍学生问题挑战的关键是态度,即区别性接纳和同感关系的建立。()是 20.智力障碍不是单独一种疾病,而是多种原因所致的综合征。()是 21.家校合作对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起不到太大的作用。()是或否都是错22.运动障碍是肢体障碍者最主要的障碍表现,所有肢体障碍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是 23.因发育迟缓.神经系统的病变,或者骨骼关节系统异常或残缺,而丧失其部分或全部的功能,导致在日常生活上,无论衣.食.住.行.教育与职业适应各方面发生困难者,就称为肢体障碍()。是或否都是错 24.情绪与行为障碍学生的类型可分为非社会性行为.反社会性行为两类()是二.单选题* 1.自闭症最早是()学者发现的。Leo Kanner 2.助听器保护最重要的因素是:()防潮 3.智力障碍的儿童的盛行率,按智力常态分布曲线计算应该为()2.27%4.语言残疾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不能说话或语言障碍,从而难能与一般人进行正常的语言交往活动。这一概念包括:()严重口吃 5.我国()法保障了自闭症学生的接受教育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6.听觉障碍学生思维最大的特点是:()直观形象思维 7.某小学四年级学生胡某,进行韦氏儿童智力量表测试,IQ为72,属()智力

学校融合教育工作推进方案

团结学校2014年融合教育工作推进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更好的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少年儿童进行符合他们自 身发展需求的教育,使他们学到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的劳动技能,并使他们能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和谐发展,为他们今后能真正自立、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而努力。 二、工作目标: 1、优化形成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融合教育的育人环境,形成“全校参与”的融合教育气氛和价值取向,促进特殊需要学生的健康发展。 2、形成有利于特殊需要学生融合教育的良好的学校育人机制。 3、在县特教资源中心的支持下建立资源室,和资源教师共同建立灵活、高效的特殊教育需要学生课后、课外辅导保障机制,保证特殊需要学生的个别教育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4、使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素质较以前有提高。 5、做好特殊需要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充分利用社区大学生资源开展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个别教育支持以及家庭支持工作。 三、现状分析: 我校有智力障碍、学习障碍、肢体残疾、听力障碍、心理情绪障碍等五种类型的特殊需要学生共十名。这些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水平相对于同龄的学生来说相差较远,但是他们热爱集体生活,乐于参加各类集体活动,已经成为学校的一份子。这十名孩子分别分散

一、二、四、五年级,这要求我们的融合教育工作将需更加细致、周到,更需关爱到每一位同学。 四、学校融合教育工作思路: (一)、按照特教中心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加大对资源教师的专业培训力度,要让资源教师专业化。 资源教师专业化,就是要通过各种培训让资源教师了解听障、智障、残障等儿童的相关教育教学方法,为学校特殊教育需求的孩子的发展提供专业支持。本期要求资源教师了解每一个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孩子的具体情况并在特教中心的帮助下,会同各科任教师和班主任给出详实、有针对性的的个案调查评估报告,开好个案分析会,拟定并实施个别教育计划。 (二)、加强教研组建设,明确随班就读骨干教师职责,逐步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兼职资源教师 学校成立特教教研组,教研组定期开展活动,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教学资源、教学策略的研讨,并组织教师集体备课,探讨班级管理策略,形成具有我校的融合教育普教课堂教学备课教学模式。对兼职资源教师进行个别化教育课例的培训,完成本班有特殊教育需求孩子的个训课前测、备课、实施以及效果检测并形成个别化资料存档。然后逐步在每个学生有需要的学科开展个训课。 (三)、打造符合我校实际的具有我校特色的资源教室。 根据县特教中心的要求,本期我校要建成符合学校实际、实用性强、有特色的资源教室并投入使用

《融合教育的基本理念》(主讲人:李泽慧)

《融合教育的基本理念》 主讲人:李泽慧 融合教育的三个核心 1.多样性 2.对多样性的接纳和包容 3.每个人的责任,不应区分是特教还是普教。 31秒短片:我们都一样,我们不一样。 你觉得一样的在哪?不一样的在哪?你有什么启示 我国残疾儿童的教育现状: 据2006年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 1.0-14岁的残疾人口为387万; 2.6-14岁学龄残疾儿童为246万; 3.学龄残疾儿童入学率为63.19%,即155万,还有91万残疾儿童尚未入学。 4.15岁及以上残疾人文盲人口为3591万人,文盲率为43.29%。 教育部《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853所。 特殊教育学校共有专任教师4.37万人。 讨论的问题:

一、什么是融合教育? 关于融合教育的重要国际文件: 1.萨拉曼卡宣言(1994) 2.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1994) 3.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2006) 名称的问题 对INCLUSIVE EDUCATETION的理解 陈云英博士后在1993年哈尔滨会议上翻译成“全拿教育”,与integration(融合、整合)相区别,伺候在大陆地区采用 台湾翻译成“融合教育” 萨拉曼卡宣言: 关于特殊需要教育的原则、政策与实践 出发点: “认识到在普通教育体系里为残疾儿童、青少年与成人提供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重申对全民教育的支持。” 因为: “许多儿童都会在他们求学生涯的某个时期经历到学习困难并由此产生特殊教育需要。” 每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力,必须给与他事先和保持可接受水平的学习之机会。

每个儿童都有独一无二的个人特点、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体系的设计和教育方案的实施应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与需要的广泛差异。 关于特殊需要教育的原则: 有特殊教育需要者必须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这些学校应该将他吸收再能满足其需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中。 试试此种全纳性方针的普通学校,是反对歧视、创造欢迎残疾人的社区,建立全纳性社会和事先认人受教育的最有效途径;进而言之,他们为绝大多数的儿童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教育,提高了整个教育体系的效益,并从根本上改善了教育的成本——效益比。 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政策与行动指导。 引言 关于特殊需要教育的新思考 国家及行动准则 政策与组织 学校因素 教育工作人员的招收与培训 外部支持 有限领域 社区展望 资源需求

融合教育教学计划

融合教育教学计划 为进一步加快首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尊重并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拥有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权利,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推进首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促进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建设,依据《中华人民 ___义务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2020年)》和《 ___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___》(国发〔xx〕48号),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时期以来,首都特殊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整体水平显著提高,特殊教育类别不断增加,学校特色日益凸显,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始终保持全国领先水平,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益得到较好保障。特别是培智教育得到较快发展,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基本得到满足。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办学体系在我市基本形成;特殊教育质量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截止到目前,我市共有基础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22所,在校生2988名(其中285名重度和多重残疾学生接受送教上 ___),另有5682名残疾学生在1093所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 (二)面临的问题

随着首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特殊教育体系的日渐完善,本市特殊教育面临着新的问题:一是医疗筛查技术不断提高,残疾分类更加精细,特殊教育学校就读需求明显增加,现有特殊教育学校资源总量明显不足。二是在残疾儿童少年分类增加的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相对较低,融合教育水平不高。三是全市所有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无一达到《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建标156-xx)。四是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无专门编制标准,仍参照普通中小学编制标准,不适应特殊教育学校发展需求。五是随班就读学生就学质量和规模有待进一步提高。六是全市中小学无障碍环境亟待改善。 (三)政策依据 1.《中华人民 ___义务教育法》明确提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置相应的实施特殊教育的学校(班)。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2020年)》提出: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学校融合教育个别化教育计划

第十四章融合教育个别化教育计划 融合教育中的个别化教育通过个案会和个别化教育计划达成。下面以个别化计划结构及实例形式说明。 第一节融合教育学生个案报告及个别化教育计划结构 一、基本资料(家访、填表资料)多由教师整理、登录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 性别:______ 出生年月:_______年____月____日民族:_________________ 身份证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庭住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邮编:____________ 居住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邮编:____________ 主要联系人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 手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家庭基本情况(家访、填表资料)多由教师整理、登录 父亲: 姓名:________________ 年龄:______________ 职业:____________ 文化程度:____________ 民族:___________ 工作单位:____________ 母亲:姓名:________________ 年龄:______________ 职业:_____________ 文化程度:____________ 民族:____________ 工作单位:___________ 主要照顾者姓名:____________年龄:____________职业:_____________ 父母婚姻状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庭经济状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庭生活简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否独生子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庭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如与父母,祖父母同住或单亲家庭等) 与家人相处及沟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庭气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庭教养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融合教育的基本理念》(主讲人:李泽慧)教学内容

《融合教育的基本理念》(主讲人:李泽慧)

《融合教育的基本理念》 主讲人:李泽慧 融合教育的三个核心 1.多样性 2.对多样性的接纳和包容 3.每个人的责任,不应区分是特教还是普教。 31秒短片:我们都一样,我们不一样。 你觉得一样的在哪?不一样的在哪?你有什么启示 我国残疾儿童的教育现状: 据2006年全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 1.0-14岁的残疾人口为387万; 2.6-14岁学龄残疾儿童为246万; 3.学龄残疾儿童入学率为63.19%,即155万,还有91万残疾儿童尚未入学。 4.15岁及以上残疾人文盲人口为3591万人,文盲率为43.29%。 教育部《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853所。 特殊教育学校共有专任教师4.37万人。 讨论的问题: 一、什么是融合教育? 关于融合教育的重要国际文件: 1.萨拉曼卡宣言(1994) 2.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1994) 3.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2006) 名称的问题 对INCLUSIVE EDUCATETION的理解 陈云英博士后在1993年哈尔滨会议上翻译成“全拿教育”,与integration(融合、整合)相区别,伺候在大陆地区采用 台湾翻译成“融合教育”

萨拉曼卡宣言: 关于特殊需要教育的原则、政策与实践 出发点: “认识到在普通教育体系里为残疾儿童、青少年与成人提供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重申对全民教育的支持。” 因为: “许多儿童都会在他们求学生涯的某个时期经历到学习困难并由此产生特殊教育需要。” 每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力,必须给与他事先和保持可接受水平的学习之机会。 每个儿童都有独一无二的个人特点、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体系的设计和教育方案的实施应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与需要的广泛差异。 关于特殊需要教育的原则: 有特殊教育需要者必须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这些学校应该将他吸收再能满足其需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中。 试试此种全纳性方针的普通学校,是反对歧视、创造欢迎残疾人的社区,建立全纳性社会和事先认人受教育的最有效途径;进而言之,他们为绝大多数的儿童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教育,提高了整个教育体系的效益,并从根本上改善了教育的成本——效益比。 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政策与行动指导。 引言 关于特殊需要教育的新思考 国家及行动准则 政策与组织 学校因素 教育工作人员的招收与培训 外部支持 有限领域 社区展望 资源需求 重要观点:

特殊儿童融合教育之我见

特殊儿童融合教育之我见 转眼间,我已经在特教路上走过了两年多的路程,熟悉了这里的孩子,熟悉了这里的环境,孩子们无不需要父母老师的呵护。2010年,春蕾走进启蕊,“融合教育”给我们不断的启迪和引领,老师,学生,特殊教育老师,特殊学生,组成了一个新的家庭,从此特殊教育又有了新的征程,时间和行动都在说明一切,以下是本人对融合教育的浅薄见解: 一、实施融合教育的必要性: 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大体上是说将特殊儿童置于正常儿童的教育环境中,让他们接受特殊教育的一种体制,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的交往,使特殊儿童在社会交往能力、模仿能力等方面都有极为显著的进步。此时,我们学校则是他们学习的最好环境。最终目的就是希望他能建立与人交往的能力,并适应社会。 二、实施融合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特殊儿童在社会交往方面固有的缺陷,教师必须做好种种准备工作,使得学习训练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利于特殊儿童进行社交活动。 (一)安排一个环境以刺激小伙伴乐观向上的情绪并且不断的努力使其亲近特殊儿童;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对正常儿童的正确疏导。正常儿童在与特殊儿童交往中会通过社会技能来促进特殊儿童人际交流,但在此同时往往会遇到一些问题,对特殊儿童的行为而言,会影响他们的小伙伴在交往中过程中的积极性; 有些正常儿童所接触的社交范围没有特殊儿童,也很少有特殊儿童,他们还是不了解特殊儿童与自己的差别,于是对待特殊儿童,只是出于老师的指派,把它变成了任务或是单纯的爱心,这样交往下来,会大大减弱正常儿童的情绪,甚至会抵触,不敢、也不会真心的对待他们的小伙伴。所以我们要正确的疏导,起到搭建桥梁的作用,告诉他们特殊儿童的优势,展现特殊儿童的优势,初步了解特殊儿童的心理。 (二)特殊儿童和正常儿童的老师都应具有对特殊儿童的接纳和理解能力,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承受压力及负担的能力,老师的观点和意见要统一,同时也要注意正常儿童的心理变化,在给特殊儿童找伙伴的时候,要教他们的小伙伴一些如何与特殊儿童相互了解递进并强化特殊儿童一起游戏的方法;融合中也会有很多意外发生,所以老师要跟踪调查,随时观察他们在活动中的思想动态。 (三)适当采用开放式教学,在较自然的生活、活动情景中或在其他项目的训练活动中,紧密的结合当时的活动内容给儿童提供语言的信息,帮助儿童理解其意义,并为特殊儿童提供广泛的空间。要灵活多变,适应特殊儿童发展的需要。特殊儿童的活动能力有限,所以还是要做很多工作,来降低正常儿童的活动能力,从而使特殊儿童更好的融入活动中。 特殊儿童康复的最终的目标就是能够融合到正常儿童中,适应社会,更好的学习生活,我们也是在摸索中不断前行,看着身边很多特殊儿童渴望的眼神,稚气的言语,时不时叫着自己小伙伴的名字,越来越爽朗的笑声,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即将看到特殊教育的光明。

融合教育架构下“送教上门”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04306346.html, 融合教育架构下“送教上门”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李昌琼钟春蓉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6年第30期 摘要:送教上门是指教育部门或机构针对无法进入学校学习的重度与多重残疾儿童采取的一种补充教育模式,即教师及其他相关服务人员进入学生家庭,定期向送教对象提供教育与康复训练、开展家教指导、提供相关支持等服务。这是促进教育公平的有力保障,也是残疾儿童、少年共享社会发展文明成果的具体体现。我校在“个性化、生活化、生命化”理念指导下,为重残孩子提供康复课程、生活课程、文化课程、技能课程等送教课程,并实行科学评估、纳入考核、一人一案、多元送教、立体融合等管理方法,探索了送教上门的融合之路。 关键词:送教上门;特教中心;专业评估;师资 唐红清是一位住在三台县潼川镇谭天巷的智障孩子,性格自闭、内向,因为身体的原因至今无法走进校园接受教育。可是从本学期开始,她也上学了,因为每周末来自三台县特殊教育学校的钟老师都会准时来到唐红清家,教她读书、认字、画画,有时还会带来同伴陪她说话、游戏。现在的唐红清变得开朗、快乐,最喜欢坐在家门口看书、画画,因为她说家门口的路通往大街外面,每次钟老师都是走着这条路来到她家,她要坐在门口等钟老师的到来……那么如何有效开展“送教上门”工作?保障重度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权益,我针对自己本学期的“送教上门”实践经历浅谈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建立机制,成立领导小组,让送教上门有保障。“送教上门”教学工作由校长全面负责,副校长组织开展,全体教师具体操作实施。该活动服务对象为三台县城、乡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中,不能接受教育,但具有接受教育能力的重度残疾儿童。教学工作的开展本着遵循家庭自愿、定期开展、免费教育的原则,侧重残疾儿童身体、心理康复,注重家长的康复知识培训和残疾儿童少年潜能开发,以此来提高残疾儿童的感知认知能力、语言能力、运动协调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第二:成立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开展指导工作。为顺利开展“送教上门”此项工作,三台县特殊教育中心成立了领导小组,认真研究送教工作,确定了送教服务教师成员,并于9月上旬召开了相关人员会议,商讨送教具体情况。会议布置了送教任务:每个星期特教老师给送教对象进行一个小时的服务,语文、数学穿插进行。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送教计划,特教中心安排两名分别负责语文、数学教研活动的孙倩老师和陈川宁老师前往三台县康复中心对焓焓同学进行摸底了解。焓焓同学是一名患有听障、智障的多重障碍学生,因该生行动、生活不能自理,无法适应学校生活。在三台县人民医院康复中心。焓焓母亲陪同两位老师前往孩子平时进行训练的场所,老师们找到训练师,向他们了解该同学三个多月以来的训练情况。回到病房,两名老师又分别从语文、数学的角度,通过让该生指认数字,模仿写字等简单易懂的方式,测试该生的

融合教育先进事迹

融合教育先进事迹 记忆中的那个“吻” 大宝是今年9月份刚入园的新生,刚开始初来咋到,我们都是跟对所有的小朋友一样,见面互相介绍互相问好,由于刚开始的陌生环境,他的不言不语并没有引起我们老师的注意。就这样,慢慢的.....我们的故事开始了~ 随着时间的流走,大概2个星期的时候,孩子们渐渐的适应了幼儿园生活,可是大宝依旧每天一言不发,一日生活流程中,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回很有序的进行着,可是大宝,却始终没有听懂过老师的提示引导,而是自行的干着自己想干的事情,甚至有时喜欢躲到墙角,老师和小朋友去叫他,他怎么也不应答,只是咧开嘴巴开心的笑。 我们老师就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了,得去了解大宝家庭里的一些具体情况,看看究竟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后来通过跟家长的深入的沟通了解后,才知道大宝的爸爸妈妈平时工作很忙,孩子完全有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生活都是包办代替,根本没有给孩子表达需求的机会,饿了直接把东西喂到嘴里,渴了直接给水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只管吃饱穿暖,玩也是让其独立自主的玩,从不跟孩子过多的语言交流,才导致了孩子今天这样从不愿意张口的去说话。 通过跟家长的沟通后,我们达成了一致性的目标,首先从最基本的应答开始,知道自己的名字,当别人叫自己的名字时,应及时的给与回应,哪怕只是眼神上的回应,同时在家里训练孩子有需求时必须用嘴巴说出来,才可以满足。就这样,我们先从简单的目标开始。 慢慢的2个月的时光已经过去了,大宝有了很大的进步,能够和同伴一起开心的游戏了,集中活动时不再是像以前一样到处乱跑了,而是和同伴坐在一起听老师讲课,依旧咧开嘴巴很开心的笑,老师喊到:“大宝”时,虽然他不会想其他孩子一样拒收答到,但他会很深情的看着你,听你说话。最让我难忘的是,一天中午,我来学校接午班了,孩子们看到我,都开心的叫着:“莉莉老师、莉莉老师”,只听大宝也咧开嘴巴,开心的喊了一声:“莉莉老师”,当时,我特别的激动,在那一瞬间,仿佛空气都是凝滞的,我走上前去,蹲下来,抱住了他,他很开心的凑上小嘴儿在我的脸颊轻轻的亲了一下,现在回想起来,内心依旧很是激动。我想这些都是点滴的进步。

融合教育复习资料解读

融合教育研究 第一章融合教育总论 第二章融合教育服务对象 第三章融合教育学校建设 第四章资源教室与资源中心 第五章融合教育中教师的工作态度、知识、能力第六章融合教育个别化教育计划 第七章融合教育班级管理 第八章融合教育中的辅助技术与无障碍环境建设第一章融合教育总论 第一节融合教育概说 一、定义 1、“融合”,美国教育部(2007)定义“将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和正常发展同伴放在同一间教室一起学习的方式,旨在强调提供特殊需要幼儿一个正常化的教育环境而非隔离的学习环境” 2、融合分类:单向融合;双向融合?? 3、融合教育越早越好(同意吗?) 二、目的 1、为特殊需求儿童服务 2、弥补教育缺失,追求正义、公正、公平,建设平衡、和谐、高品质常态教育,让特殊需求学生进入普通教育环境,并获得教育实效 3、让所有参与者(??)获得进步 三、发展融合教育的依据 1、理论依据:教育机会均等 2、法律依据: 《残疾人权利公约》200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2008年 《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2008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等部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的通知》 四、融合教育的特点 1、融合教育是渐进的(进入班级—观念、环境、教学调整—融合:共同生活、学习) 吴淑美老师的融合教育“四级理论” 2、每个人都受益,每个人都进步(学校、班级、教师、特殊儿童、普通儿童、家长及家庭、社会) 3、融合教育是关怀、接纳、付诸行动的教育理论与实践 4、融合教育贯通于学龄前、学龄、职业、成人生活,贯通于生涯发展全程融合教育发展需要哪些支持? 五、融合教育支持体系建设 (一)支持性行政系统的形成 省政府; 教育厅; 残疾人联合会; 民政厅等 (二)学校支持 学校支持的教育理念 学校的导向与气氛 教学中的支持 校本课程的定位与教学 管理制度完善、资源教室建设 评价体系的改革 (三)班级支持 1、班级所有教师协同合作,尊重随读生及家长 2、建立全班同学关心特殊生的合作、相互尊重的班级 3、促进特殊生个人成长的班级 4、构建学校、班级支持系统 (四)家庭支持 1、家庭是特殊生重要的自然支持系统 2、家庭对融合教育工作的影响 3、家庭成长(家长的成长) 4、学校班级对特殊生家庭的关照 (五)支持性社区、社会环境 (六)自我支持:对己克制、对人尊重、对事负责、对物珍惜

中学学校合并融合情况汇报

中学学校合并融合情况汇报 —中学合并融合发展情况汇报 去年暑期,根据区委区政府和区教育局对城区中小学校布局优化调整的要求,原梅中学与中学合并。一年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两校迅速转变观念,强化认识,创新管理举措,整合资源,优势互补,从而壮大了学校实力,学校逐步走上健康、有序发展快车道。回顾这一年来的融合、发展过程,感触良多,特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如下小结: 一、统一思想,强化认识,提高大局意识 学校合并涉及到校产处置归并、学校内部建设管理、学校布局调整问题、学生安全、教学转型、人员安置、教职工的思想稳定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能否处理得当,对于合并后学校的稳定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基于上述认识,在合并前及合并后两周内,我们迅速召开了党委会、校委会、党员大会、班主任会和全校教职工大会,层层传达上级文件精神,增强两校教职工对学校合并的认识,通过学习、座谈,老师们对合并有了更深的理解,认识到:当前,我区城乡教育分布不均衡;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相应的其随行子女上因没有户口或房产不能就近入学;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热”、“大班额”等问题也日益突出,我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调整与合并正是促进学校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逐步缓解和消除“择校热”、“大班额”现象,促进我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一项英明决策和惠民工程。通过学习、座谈、讨论,全校教职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增强了大局意识。 二、以人为本,创新举措,促深度融合

如何使合并后的学校深度融合,实现教育资源最优化、办学效益最大化,这是合并后领导班子首先考虑的问题。合并后,对于学校管理来说,主要有以下三点问题:1、教师的心理冲突问题。2、教职工思想认识的统一。3、干部及教师队伍建设问题。4、学校校园文化优势互补和深度融合问题。针对上述合并融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校主要采取如下措施加以解决: 1、创设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以实际行动减轻被合并方教职工对新环境的陌生感。 2、切实为新老师服好务,让他们充分感受大家庭的温暖。 3、创建有效思想沟通的渠道。 4、妥善安置干部和教师岗位,做到人人安心工作。 5、选树典型,榜样引领,增强对自身和新学校的价值认同。 6、抓好教职工队伍建设,统一思想,促深度融合。 三、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挖发展潜力 1、本校区校园面积大,校园环境优美。 原并入中学校园面积狭小,学生缺乏活动场地,两校合并后,实现了优势互补,补足了短板,七年级新生及家长参观了本校区校园后,对学校优美环境及开阔的活动场所非常满意。 2、本校区办学条件优越。有居于城区一流水平的运动场、理化生实验室、音乐室、美术室、图书室、心理咨询室、健身室、实践室和相关功能室,能满足教学和学生发展需要。 3、本校是一所百年老校,文化底蕴深厚。 两校合并后,对合并双方原有的办学思想进行了整理提炼,兼容并蓄,吸纳精华,进一步丰富、完善、形成了我校“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各得其所的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的办学思想”,达成了共识。并组织了校园文化建设大讨论,形成共识,推出“诚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