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生活考点梳理

经济生活考点梳理

经济生活考点梳理
经济生活考点梳理

《经济生活》考点梳理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考点1.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

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考点2.货币的含义、本质和基本职能

(1)货币的含义及本质:

含义:从商品中分享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

本质:一般等价物。

(2)货币的职能

①货币的基本职能:

第一,价值尺度职能

价值尺度的含义: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的原因: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第二,流通手段职能

流通手段的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商品流通的含义: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其公式为商品----货币-----商品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只能用现实的货币。

货币流通规律用公式表示如下: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待售商品总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

②货币的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考点3.纸币的含义,纸币流通规律

(1)纸币含义: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2)纸币流通规律: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任意发行纸币。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如果纸币发行量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3)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现象。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货”就是指流通中的纸币。)抑制通货膨胀的措施:根本的是发展经济,保障商品的供给;采取紧缩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抑制过热的投资,压缩固定资产规模;减少财政赤字、减少财政支出等。

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它表现为物价全面持续下跌,通常伴随经济衰退出现。

抑制通货紧缩的措施: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降低银行存贷款的基准利率、扩大信贷规模、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投资、刺激消费,尤其是扩大内需等。

考点4.信用工具

(1)信用卡的功能及优点。

功能:消费、转帐、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

优点:可以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2)支票:

含义: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种类:在我国,支票主要分为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

考点5.外汇和汇率。

(1)外汇的含义: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注意:①外币不一定是外汇。②外汇不等于外币。

(2)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例。

外汇汇率的变化: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对人民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对人民币的汇率跌落。

(3)汇率波动对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

本币升值,影响有:①出口减少,进口增加;②外资投资成本增加;③本国外汇储备贬值。④有利于出国消费、留学。

本币贬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多,影响有:①出口增加,进口减少;②外资投资成本降低;③增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本国企业走出去;④本国消费相对便宜,外国游客增加。

考点6.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1)(肯定货币的重要性)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①从起源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②从本质上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③从职能上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④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

(2)对待金钱的态度?(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①(获取金钱)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用正当手段赚钱、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是光荣的;不义之财终被夺,靠非法手段攫取钱财,决没有好下场。

②(使用金钱)对于金钱,要用之有益,用之有度。要把钱用于最需要的地方,用于做最有意义的事。

③正确的金钱观,能指导我们通过合乎道德与法律的正当途径挣钱,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于全面发展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考点7.供求关系与价格: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1)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商品的供求关系会影响商品价格的变化: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

卖方市场:当供不应求时,商品短缺,购买者争相购买,销售者趁机提价,买方不得不接受较高的价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于是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卖者是主导。

买方市场:当供过于求时,商品过剩,销售者竞相出售,购买者持币待购,卖方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处理他们过剩的存货,于是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买者起主导。

(2)价格对供求关系的影响:

价格上涨→获利增加→生产扩大→供过于求

↑↓

供不应求←生产缩小←获利减少←价格下降

考点8.价值与价格的关系

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一般来说,商品的价格与价值成正比。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反之,则越低。

考点9.商品价值量

(1)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一般来说,生产一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长,其包含的价值量越大;反之,则越小。简言之,它们之间成正比关系。

②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某一生产部门里,生产绝大部分同类产品的条件。生产条件主要是指劳动工具。

(2)明确几对关系

①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②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④商品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

⑤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总量无关。无论社会劳动生产率怎样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生产的价值总量保持不变。

⑥、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总量成正比

考点10.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1)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同一商品的生产者,如果率先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其个别劳动生产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意味着其生产成本低于平均成本,在竞争中就处于有利地位;反之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2)如果生产某种商品的个别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则意味着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则该商品的价值量降低,商品的价格降低,商品价格降低,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考点1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表现形式

(1)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注:价格不会无限涨落的根本原因是价值决定价格,直接原因是价格与供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供求与价格之间存在相互制约关系。

考点12.价格变动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①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影响: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时,人们减少对它的购买。某种商品价格下降,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影响较大。

③某种商品价格的变动,还会引起相关商品需求量的变化。

一般来讲,当某商品价格上涨时,该商品的替代品需求量会随之增加,其互补商品需求量会随之减少。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调节生产规模。②提高劳动生产率③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考点13.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

(1)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

(2)主要因素: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水平

第一,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①居民消费水平受当前收入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消费增长也较快;反之,当收入增长速度下降时,消费增幅也下降。所以,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②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对于未来收入,如果人们有非常乐观的预期,那么预支将来收入的可能性就会加大;反之,预期未来有减少收入或者失业的风险时,人们就会节制当前的消费,以备不时之需。

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联系。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第二,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

一般说来,①物价上涨,人们的购买力降低,会减少对商品的消费量;②物价下跌,购买力普遍提高,会增加对商品的消费量。

(3)影响消费的主观因素——消费心理:

①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②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③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④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

考点14.消费类型

(1)按消费对象的不同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2)按交易方式不同可分为: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3)按消费目的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考点15.消费结构

(1)消费结构

①消费结构的含义: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②消费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2)恩格尔系数

①含义: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②影响: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考点16.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

(1)消费心理是影响消费的主观因素之一

(2)人们的消费心理有哪些表现?

①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②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③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④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

考点17.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怎样做理智的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的,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

绿色消费的核心:可持续性消费。

绿色消费的要求:5R,即,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duce。绿色生活,环保选购Reevaluate。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duce。分类回收,循环再生Recycle。保护自然,万物共存Rescue。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考点18.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人们的消费,从根本上讲,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①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消费调节生产),

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样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其中,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着重要的影响;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考点19.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1)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①必要性

A.根本原因:生产决定消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B.是由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C.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②大力发展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A.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B.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C.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2)怎样发展生产力?

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通过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

③要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④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

考点20.公有制经济

(1)公有制经济的含义(范围):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①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公有制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既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注: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是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①地位: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它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其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②作用和意义: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

考点21.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个体经济

①含义: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的一种所有制形式。个体经济以劳动者自己的劳动为基础,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和支配。

②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作用:个体经济以手工劳动为主,具有规模小、投资少、设备简单、经营灵活等特点。个体

经济在利用分散的资源、发展商品生产、促进商品流通、扩大社会服务、方便人民生活、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私营经济

①含义: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用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的一种所有制形式。

②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作用: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可以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人资金,为发展生产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服务;可以吸收劳动者就业,增加劳动者个人收入和国家税收。与个体经济相比,私营经济规模较大,设备较先进,劳动生产率比较高,对提高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有积极作用。

(3)外资经济

①含义:是指外国投资者和港澳台投资者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在我国大陆设立的独资企业以及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分。

②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作用:发展外资经济,有利于引进境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境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有利于就业,扩大出口,增加财政收入。

(4)非公有制经济

①组成: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②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③作用:利用分散的资源、发展商品生产、促进商品流通、扩大社会服务、方便人民生活、增加就业、增加劳动者个人收入和国家税收、提高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

④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态度: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①是什么?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②为什么?(依据)

原因: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意义: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③怎么样?

A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B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

C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

考点22.企业的含义: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考点23.公司的含义和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

(1)公司含义: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共同出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2)类型: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有两种: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考点24.公司的经营与发展

(1)公司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

(2)一个公司要经营成功,取决于很多因素:

①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②公司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③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④除此以外,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多渠道筹集发展资金、进行兼并和破产、强强联合、提高经营者素质、优化组织结构等也是影响公司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

(1)劳动意义:劳动是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劳动是个人取得收入,获得生存的谋生手段。

(2)就业的重要意义: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①(对社会)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②(对劳动者)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同时,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考点26.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1)为什么?(意义)

①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②切实保障劳动者的权益,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2)是什么?(劳动者依法享有各项权利的内容)

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3)怎样做?

①国家:颁布实施《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享有各项权利。党和政府在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的同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②企业:增强法制意识和道德意识,遵守劳动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③劳动者:

A.(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劳动者的义务,这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

B.(法律意识)依法签订劳动合同,这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C.(权利意识)当自己的权益受损时依法维护——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而不能采用非法手段施加报复。

D.总之,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权益受到侵害时,以合法手段、法定程序维护权益,是每个劳动者的正确选择。

考点27.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1)我国就业形势:

我国就业的现状(扩大就业的必要性)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劳动力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

(2)解决就业问题的措施

党和政府:①大力发展经济,要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就业岗位。②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③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劳动者就业、创业的后顾之忧。④要完善劳动力市场,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流通。

劳动者:①劳动者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积极谋求自主创业,靠自己的双手开拓自己的生活。②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即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和多种方式就业观,主动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③劳动者要提高自身技能和素质。

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

考点28.储蓄存款的含义、存款利息的含义与计算方法:

(1)储蓄存款的含义:指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者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者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凭存折或者存单可以支取存款的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本金和利息的活动。

(2)存款利息的含义和计算公式:

在我国,储蓄存款都能获取利息。存款利息是银行因为使用储户存款而支付的报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是人们从储蓄存款中得到的唯一收益)

存款利息的计算方法:

存款利息的多少取决于三个因素:本金、存期、和利息率水平。在本金和存期一定的条件下,利息的多少取决于利息率的高低。

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考点29.我国商业银行及其主要业务:

(1)商业银行的含义

商业银行是指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我国的商业银行以国家控股银行为主体,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2)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存款业务:基础业务

贷款业务:主体业务,也是商业银行营利的主要来源。

结算业务。

商业银行利润=贷款利息-存款利息-自身费用

考点30.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四种投资理财方式

(1)股票

①股票的含义(性质)

②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是一种所有权证书,这种所有权是一种综合权利,包括参加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参与公司的重大决策、收取股息或分享红利等。

注:只有股份有限公司才能发行股票。

③特点:高风险、高收益同在

股票投资的收入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股息或红利的收入,它来源于企业的利润。另一部分收入来源于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股票上市以后,受公司经营状况、供求状况、银行利率、大众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波动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股票不能退股,只能转让和买卖,有较强流通性。

股票价格与预期股息成正比,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

(2)债券的含义、分类和特点

①含义:是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内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②分类:根据发行者不同,债券主要分为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

③债券的特点:稳健的投资。债券在到期日之前也可以转让和买卖,具有一定的流通性。

(3)商业保险的含义和种类——针对风险本身的投资方式,是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

①含义: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行为。

②种类:人身保险(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对象)和财产保险(以财产及其有关利益为保险对象)两大类。

(4)比较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几种投资方式的异同

特别提醒:间接投资方式:“基金”。其特点是: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证券投资方式。优势在于专家经营、专业管理,比较适合于缺乏足够投资知识、时间和精力的投资者。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考点31.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1)根本原因(最终原因)——生产决定分配。我国的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

(2)直接原因——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我国的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考点32.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作用

(1)基本内容: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作用:①实行按需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②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是对以往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原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特别提醒: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因

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

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考点33.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2)按生产要素分配

含义: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参与收益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

意义: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这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考点34.收入分配公平的主要表现和意义,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

(1)表现: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意义: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3)如何实现社会公平?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②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这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当前,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为此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考点35.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是什么?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存在矛盾,又具有一致性。

第一,区别。①含义不同:效率,是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效率是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公平的含义较宽泛,涉及经济、政治、法律等各个领域。

②存在矛盾性:过分强调效率,会使收入差距拉大,损害公平的实现;过分强调公平,会导致平均主义,损伤劳动者的积极性,不利于效率的提高。

第二,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②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2)为什么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维护劳动者公平分配的权利,保证劳动者的利益,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②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发展经济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③同时,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分配的结果能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3)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①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

②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

③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④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第八课财政与税收

考点36.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其来源

(1)含义: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

(2)来源: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它收入。简言之:即税、利、债、费。其中,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考点37.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的分配政策。

(1)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只有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财富不断增加,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持续增长。

(2)分配政策是影响财政收入的重要因素。

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的影响。相反,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尤其会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支持和调控的力度,最终也不利于企业和个人收入的增加。因此,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考点38.财政支出的含义及其种类

(1)含义:财政支出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2)种类:财政支出按具体的用途可分为:

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考点39.财政收支

(1)财政收支平衡: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2)财政赤字: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

(3)财政盈余:当年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的部分。

考点40.我国财政的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避免出现大起大落。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反之,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

考点41.税收的含义、基本特征、作用

(1)税收的含义:从本质上看,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同财政收入的其他形式相比,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理想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源泉。

(2)理解税收的基本特征

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税收具有强制性。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税。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税务机关必须依法征税。

税收具有无偿性。国家取得税收收入,既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

税收具有固定性。国家在征税之前就以法律的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税率,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三者的关系:税收的三个特征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如果国家可以随意征税,没有标准,就会造成经济秩序的混乱,最终将危及国家利益。

(3)税收的作用:

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为实现国家职能提供物质保证。

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通过税收实现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

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税收是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考点42.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

(1)个人所得税:

含义: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纳税主体:它的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以及在我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

特点:按应税的项目不同,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

实行超额累进税率,纳税人所得越高,税率越高,课税越重;所得越低,税率越低,课税越轻。“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是对其特点的形象描述。

意义:个人所得税不仅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而且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个税起征点的调高,有利于调节过高收入,减轻工薪者的负担,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表现,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个人所得税税率表一(工资、薪金所得适用)

(注:本表所称全月应纳税所得额是指依照本法第六条的规定,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3500元以及附加减除费用后的余额。)

(2)增值税:

增值税是以是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它的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增值税只对增值额征税。这样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也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税漏税行为。它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也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考点43.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为什么?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社会主义税收与资本主义税收的主要区别)。在我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因此,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2)四种违反税法的表现

①偷税,指纳税人有意违反税法规定,用欺骗、隐瞒等方式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例如,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和记帐凭证,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等。

②欠税,指纳税人超过税务机关规定的纳税期限,没有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

③骗税,指纳税人用欺骗手段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例如,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或虚报自然灾害,骗取税收减免的。

④抗税,指纳税人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例如,拒绝接受税务机关的纳税检查,威胁、围攻、殴打税务人员等。

(3)怎么样?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考点44.市场经济的含义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市场调节资源的方式:价格、供求、竞争

考点45.市场调节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1)作用:①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主要是通过价格的涨落以及供求的变化,由市场来调节的。市场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调节人、财、物在全社会的配置。

②在瞬息万变的经济生活中,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

③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④市场在竞争中实现企业的优胜劣汰。

(2)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有些问题市场解决不了,有些问题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

②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A.自发性: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排污、制假售假)、为了自身的不正当利益(盗版)。

B.盲目性:生产经营者不可能完全掌握市场各方面的信息,也无法控制经济变化趋势,因而其决策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导致“一哄而下(上)”。

C.滞后性: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从价格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商品生产的调整有一定的时间差。

③单纯市场调节后果:

A.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

B.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

C.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扩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考点46.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和措施

(1)必要性:①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②良好的市场秩序需要市场规则来维护。

市场规则主要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

(2)措施:

①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市场规则,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的规定,市场主体必须严格遵守。

②诚实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大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③总之,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每个经济活动的参加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应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考点4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

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既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又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基本特征:

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考点48.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目标与手段

(1)是什么:(含义)

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2)为什么?(原因):

加强宏观调控不只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不足,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其共同富裕目标的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基础上,加强宏观调控,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3)怎么办?

①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②宏观调控的手段:国家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

总之,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考点49.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①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②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③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考点50.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基本内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泛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③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④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考点51.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措施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考点52.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和表现

(1)含义: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考点5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要一分为二看待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第一,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同时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二,消极影响:①现阶段,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②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在一起,这在促进各国合作的同时,也导致了风险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2)原因:现阶段,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掌握着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现代信息技术,主导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左右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

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3)应对措施: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此,发展中国家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考点54.跨国公司的作用

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

跨国公司通过其全球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大大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考点55.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和作用

(1) WTO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

(2)WTO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它积极组织多边谈判,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协定,为成员国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冲突的场所。

考点56.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为什么?

第一,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第二、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三,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走出去”的条件越来越成熟,要求越来越迫切。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意味着我国的对外开放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第四,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我国必须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2)措施

①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基本战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②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③我们要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④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

(完整版)《经济生活》易混易错知识点归纳整理

《经济生活》易混易错知识点归纳整理 1.中国无偿捐赠给海地、智利的救灾物资是商品。(×)自然界中的阳光、空气、水也是商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救灾物资是无偿捐赠的,没有用于交换。自然界中的阳光、空气、水既不是劳动产品,又没有用于交换。) 2.商品与货币同时产生,是一对孪生兄弟。(×) (货币的出现比商品晚得多,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3.不同的商品能够交换,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使用价值。(×) (不同的商品能够交换,是因为它们都是劳动产品,生产它们都耗费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4.货币的本质是商品。(×)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5.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体现。货币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其根本原因在于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6.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7.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叫流通手段。(×) (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叫价值尺度。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叫流通手段。) 8.生产者要为消费者着想,生产质量上乘的商品是因为质量越好,价格越高。(×)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值决定价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影响价值的实现。) 9.纸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 (纸币的本质是价值符号,不具备价值尺度职能,可以行使流通手段职能。) 国家可以规定纸币的发行量,国家可以规定每种面值纸币代表多少价值(纸币的购买力)(×) (国家只可以规定纸币的面值,无法规定之比的购买力) 10、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物价下跌就是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紧缩)的主要原因是纸币发行量超过(小于)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会引起物价全面持续上涨(下跌),本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小于)社会总供给造成的。所以物价上涨不等于通货膨胀,物价下跌不等于通货紧缩。)通货膨胀时国家可以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如提高税率,增加税收;减少财政(经济建设)支出,减少国债的发行量。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如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减少纸币发行量,缩减银行信贷规模。通货紧缩时相反。 11.通货膨胀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通货紧缩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影响企业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 12.外汇是两种货币的兑换比例。(×)(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13.2007月8年24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基准价为756.91,2008年4月18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基准价为698.36(注:人民币外汇牌价的标价方法为人民币/100外币)。这一变化表明人民币升值,人民币汇率上升,美元贬值,美元汇率下跌,有利于我国进口,公民出国留学、旅游的成本降低,不利于出口,不利于吸引外商投资,不利于吸引外国旅游者等。(√) 14.一种商品的价格不是固定不变的,时涨时落,但是不会无限上涨,也不会无限下跌。这是因为价格变动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但是价格最终由价值决定的。(√) 15.“物以稀为贵”、“货多不值钱”说明价值决定价格。(×) (“物以稀为贵”、“货多不值钱”说明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形成卖方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形成买方市场。) 16.生产者努力缩短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因为个别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 (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17.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无关。) 18.商品价格下降的根本原因是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供过于求)。(×)

经济生活重要考点

经济生活重要考点 1、影响价格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这也体现了价值规律) (1)供求影响价格,当某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会上涨,反之会下降。 (2)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一般而言,价值大的商品,价格往往高。 2、价格变动对生活与生产分别有哪些影响?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①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一样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影响较大。 ③在可以相互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会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反之亦然。 ④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亦然。 (2)对生产的影响: ①调节生产规模。价格上涨会扩大生产,价格下跌会缩小规模,减少生产。 ②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缩短其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给自己的产品提供降价空间,使其在价格竞争乃至生存竞争中更具优势。 ③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3、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运用价值规律分析相关经济现象 (1).基本内容: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4、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有居民收入和物价水平。其中居民收入是如何影响消费的。 (1)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当前可支配收入越多,消费水平也就越高。 (2)消费不仅取决于当前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影响。即如对未来收入预期比较乐观,则消费水平越高。反之对未来预期收入减小,则消费水平就降低。 (3)人们的收入差距大小对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有影响,如社会成员收入差距大,则整个社会消费总水平就低。 5、人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金钱观: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6、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如何做理智的消费者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绝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7、劳动者应该树立的就业观: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8、(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所有制结构)是什么?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所有制结构。 (2)为什么要实行这一基本经济制度?:①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状况,根本原因)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②实践证明,三个有利于,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如何巩固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9、(1)我国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制度是什么? 我国初级阶段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分配制度? ①直接原因: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此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②根本原因: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发展决定的。

2019届一轮复习经济生活核心考点4 外汇和汇率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经济生活核心考点4 外汇和汇率【真题体验】 1、(2017年新课标卷Ⅱ)13.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中间价(人民币元/100美元)由645.79振荡走高至689.06,这对我国对外经济造成重要影响,若不考虑其他因素,下列推导正确的是 A.美元升值→中国商品在美国市场的价格下降→不利于中国商品出口美国 B.美元贬值→美国商品在中国市场的价格上升→有利于中国进口美国商品 C.人民币升值→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成本下降→有利于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 D.人民币贬值→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成本上升→不利于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得出,此刻为美元升值,人民币贬值的情况,若不考虑其它因素,美元升值,则中国商品再美国市场的价格上升,有利于中国商品出口美国,故A的说法是错误的,BC的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由人民币贬值,则可以推出中国企业再美国投资成本上升,则不利于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所以,本题D是正确的。 2、(2016年新课标卷Ⅱ)13.特别提款权(SDR)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创设的一种国际储备资产。2015年12月,IMF将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占比为10.92%。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表明 ①中国的经济地位上升②人民币国际化取得新进展 ③中国外汇储备安全性提高④人民币汇率稳定性增强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汇率、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人民币国际化的表现,②符合题意;人民币纳入货币篮子意味着更多国家接受人民币,中国的经济地位上升,①符合题意;人民币国际化也会为一国外汇带来一定的风险,并不意味着加入货币篮子就可以提高安全性,加入货币篮子与外汇储备的安全性没有直接的关系,③④不符合题意。选A。(2015年新课标卷Ⅰ)15.2015年3月6日,美元指数收盘较前一交易日上涨1.4164点;3月9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较前一交易日又贬值30个基点。美元持续升值将对中国经济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其中积极的方面在于 ①扩大中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优势,增加出口②提升中国外汇储备的国际购买力 ③抑制中国居民的出境旅游,从而增加国内储蓄 ④优化中国对外投资结构,加快“走出去”步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美元持续升值,人民币相对贬值,有利于我国出口,故①符合题意;人民币贬值不利于进口,会抑制中国居民的出境旅游,但不一定会从而增加国内储蓄,故排除③;美元升值,有利于我国外汇储备的购买力,因为我国的外储美元最多,目前正在使其多元化。③符合题意;美元升值,不一定能优化我国对外投资结构,故排除④。选A 【考点突破】 1.外汇: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3.外汇与外币的关系:外汇包括外币,但外汇不等于外币,并不是所有的外国货币都能成为外汇,只有可以自由兑换的外币才是外汇。 4.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与措施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 生活与消费 1.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 度和流通手段 3.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4.外汇汇率升高和外汇汇率跌落 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 5.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的价 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6.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 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 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 绕价值上下波动。 7.价格变动会产生哪些影响?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会受到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互为替代品/互补商品)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调节生产规模 ②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8.影响消费的因素: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当前可支配收入、对未来收入预期、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和物价水平。 9.消费结构的含义?变化趋势? 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变化的方向遵循由生存需要到发展需要再到享受需要。 10.恩格尔系数的含义?变化的意义? 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必背知识点

经济生活一.第一单元 1.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影响价格的因素 A.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价值与价格的关系) B.供求影响价格。 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 3.价值规律基本内容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4.价值规律表现形式 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5.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 A.一般说来,商品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反之亦然。 B.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其中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影响较大 C.商品需求量还受到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某件商品价格上涨,其互补品需求量下降。

某件商品价格上涨,其替代品需求量也上涨。 6.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A.调节产量 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生产规模会缩小。 B.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当生产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时,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生产者就会增加这种要素的投入。 7.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A.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消费水平的根本原因 B.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人们当前收入越高,消费量就越大。未来预期收入越乐观,消费量就越大。收入差距越大,消费水平会下降。 C.物价水平也会影响消费。一般物价上涨,消费量下降 D.消费心理和消费原则对消费也有影响。 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等消费心理会影响消费。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消费原则会影响消费。 二.第二单元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A.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B.消费反作用生产 ①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②消费形成的新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

高考《经济生活》必背基本知识点

《经济生活》基本知识点必记必背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1)价值决定价格。由于原材料、劳动力等成本上升,导致价值量增大,这是造成物价不断上涨的根本原因。 (2)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 (3)纸币发行量。当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时,就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 (4)其他因素: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市场调节的自发性(一些生产者、经营者恶意囤积、哄抬价格,对物价上涨起了助推作用). (1)一般说来,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2)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价格变动对不同商品需求量有不同影响。) (3)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变动影响人们消费选择:替代品比较多的商品,其价格上涨后,消费者会选择替代品。在互补商品中,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不仅会使这种商品的需求量上升,也会使另一种商品需求量上升,反之,也是这样。) (1)调节产量。某种商品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就会减少产量;相反,会增加产量。 (2)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生产者就

会增加这种要素的使用量;相反,会减少这种要素的使用量 【拓展延伸】政府调控物价的原因以及稳定物价的措施 原因 ①价格较快上涨导致人们实际生活水平下降。特别是食品价格上涨,影响中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不利于社会稳定。 ②加强宏观调控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③稳定物价,防止通胀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 ④降低流通成本、稳定供给,这是尊重市场规律的要求。 ⑤调控物价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体现以人为本。 措施 提示科技+发展生产+纸币发行+市场监管+宏观调控 ①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②大力发展生产,保障商品的有效供给。 ③合理控制纸币的发行量,使纸币发行量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相符合。 ④加强市场监管,通过经济立法和行政命令等手段,打击市场炒作等行为。 ⑤加强宏观调控,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社会总需求。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客观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消费的根本因素。 (2)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居民的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同时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大小也有密切的联系。) (3)物价水平。商品价格高低影响人们的消费选择。(物价上涨,购买力普遍降低;物价下跌,购买力普遍提高。基本生活消费品受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要远远低于奢侈品。)

《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整理(最新版)

《经济生活》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商品 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货币的含义及本质 ①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所以说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本质:一般等价物含义: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3、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原因:货币本身有价值 ①基本职能形式:观念上的货币 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流通手段形式:现实的货币 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是W-G-W ②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4、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 ①其内容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次数成反比 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 ②其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货币流通次数货币流通次数 5、纸币 ①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代表的价值) ②优点: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磨损减少贵金属的无形流失 ③限度: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过多易导致通货膨胀,过少易导致通货紧缩 6、电子货币: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贮存、转账、购买、支付的 7、货币的发展:金属货币(金银条块——铸币)——纸币——电子货币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现金结算:用纸币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1、结算方式 转账结算:通过银行转账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2、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 ①信用卡(含义: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优点:功能多、方便、节省、安全等) ②支票(含义: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种类: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3、外汇含义: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4、汇率:又称汇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外币贬值)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反之,相反。 5、汇率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即:货币升值和贬值的利弊分析) (1)本币升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少,影响有:A出口减少,进口增加;B外资投资成本增加;C 导致国内生产下降、失业增加;D本国外汇储备贬值,但有利于偿还外债;E有利于本国企业走出去 (2)本币贬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多,影响有:A出口增加,进口减少;B外资投资成本降低;C 增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D本国消费相对便宜,外国游客增加。 6、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①含义: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②意义: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影响价格的因素1、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卖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2、供求影响价格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方市场(买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3、价值决定价格

2020届必修1《经济生活》新版高考知识点背诵纲要

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知识点背诵纲要 一、神奇的货币 1.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商品交换三阶段 (1)商品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必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是用于交换) (2)商品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物美”指使用价值与质量;“价廉”指价值大小) 2.货币的产生、本质: (1)产生(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①先有商品,后有货币,二者不是孪生兄弟②货币与一般等价物主要区别:是否固定充当) (2)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人们为何崇拜货币,货币为何神奇?因为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职能:基本职能(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一般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①流通手段:W一G一W,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必须是现实货币(网购属于流通手段) ②价值尺度:标价、衡量商品价值大小、只需观念货币(多用“标价”“价格”等词) ③支付手段:钱货分离,有时间差(多用赊销赊购、支付债务、地租、利息、税款、工资等) ④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做社会财富的代表被保存起来(注意在银行存款不是贮藏手段) ⑤世界货币:货币越出国内市场,在世界市场上流通(多用美元“购买外国货”“国际收支”等词) 4.纸币的含义及发行规律: (1)纸币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 (注意: 国家有权规定纸币的发行量、面值和种类,但不能任意发行纸币,也无法规定纸币实际购买力) (2)纸币发行规律:纸币的发行量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3)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商品的价格总额(待售商品的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5.通货膨胀含义、原因和对策: (1)含义:物价总水平全面、持续上涨的现象(注意:物价上涨不一定就是通货膨胀) (2)表面原因:纸币发行量>流通中实际所需的货币量;本质原因:商品社会总需求>商品社会总供给。 (3)对策:紧缩性财政政策(税收,国债,财政支出)与从紧的货币政策(银行利率) 6.结算方式与信用工具: (1)常用结算方式:现金结算;转账结算(使用信用卡和支票) (2)常用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分为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信用卡】 含义: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功能:集存款、取款、借款、消费、查询、结算为一体,给持卡人带来便捷的服务。(减少现金的使用) 7.外汇和汇率: (1)外汇含义: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升降规律:一般来说,哪种币种升值,它的汇率就上升。 (3) 如果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本币,表明:外币汇率上升,外币币值升值;本币汇率下降,本币币值贬值。 (4).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弊大于利 利:①有利于进口;②民众得到一定实惠(国外消费、留学旅游划算);③有利于对外投资;④能减轻偿还

2017年高考政治 全国卷大纲《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

2017年高考全国卷大纲 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 一、价格 ☆☆1.影响价格的因素: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值决定价格。B、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 ☆☆2.价格变动对人民生活的影响:(需求曲线和弹性、互补品、替代品) ①价格影响消费需求。一般来说,商品价格上升,需求(购买、消费)会减少;商品价格下降,需求(购买、消费)会增加; ②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小(需求弹性小);价格变动对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大(需求弹性大); ③商品的需求量还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当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其需求量会减少,其替代品需求量会增加,互补品需求量会减少; 当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其需求量会增加,其替代品需求量会减少,互补品需求量会增加。 ☆☆3.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①调节产量。②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③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④以市场为导向,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二、消费 ☆☆☆1、影响消费的因素及提高消费水平的措施 影响消费水平的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最根本的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要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消费水平还受未来收入预期影响。要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就必须增加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其后顾之忧。 收入差距会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降低。要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宏观调控,采取财政、税收等手段调节收入分配;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缩小收入差距,关注社会公平。 物价变动会影响人们的消费需求(购买力)。要大力发展生产,保证市场有效供给;要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6. 人们的消费行为还受到消费观和消费心理的制约,应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7.. 政府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快消费结构升级,提高消费水平,充分发挥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 ☆☆☆2、消费原则(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要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消费既不超前,也不滞后) 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要避免盲目跟风,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重物质消费而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我们应该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绿色消费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 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3、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A、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B、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①消费是生产的动力和最终目的。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三、社会再生产过程:

(天津专用)2020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25文化创新(含解析)

考点规范练25 文化创新 一、选择题 1.巴陵戏新编历史剧《远在江湖》通过滕子京当政岳州府后除弊兴利的一系列举措,以现代人思想感情为观照,着力塑造了一个有“家国情怀”“天下担当”的勤政爱民的“公仆”形象。剧中所塑造的人物滕子京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也让更多的观众通过这部作品了解了巴陵戏。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传播手段与传播形式的创新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前提②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③文化继承的内容是否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是文化创新的关键 ④满足人民大众需要的优秀传统文化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2.(2018·福建厦门质检)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采用综艺、纪录片、戏剧表演等多种艺术形态,不仅展示了文物的物质价值,也向人们讲述了国宝背后的历史故事和人文精神,既有趣又不失内涵,拉近了当代人与历史文物的距离。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要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使其成为文化创新的根基 ②要立足社会实践,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传播手段的创新 ③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④文化创新要以文化多样性为基础,促进文化交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2018·天津南开中学模拟)提笔写作,就得注意大千世界,只有细致观察,真情体验,才能创造出动人的作品。一个人对文学的兴趣,正是发展观察力的内驱力。对材料中写作方法理解正确的有( ) ①文化创新的需要来自个人的兴趣②文化创作与真情实感密不可分③文化创作内容不能脱离形式④社会实践是产生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4.(2018·江苏常州一模)近年来,在文艺市场上,有人在创作方面搞“众筹”,将个体创作变为流水作业,有人杂取他人作品简单合成,这些行为不仅令文学艺术蒙尘,也对社会精神生活造成了损害。这启示我们( ) ①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②立足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③文化创作要以人民群众作为检验标准④推出新的构思和手法,为文化创新提供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2018·湖南衡阳期末)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文艺发展之所以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因为( ) ①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②以人民为中心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③以人民为中心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④人民满意不满意是衡量文化工作成败的根本标准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最新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易混易错知识点归纳整理

《经济生活》易混易错知识点归纳整理 1.商品与货币同时产生,是一对孪生兄弟。(×) (货币的出现比商品晚得多,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2.不同的商品能够交换,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使用价值。(×) (不同的商品能够交换,是因为它们都是劳动产品,生产它们都耗费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3.货币的本质是商品。(×)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4.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体现。货币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其根本原因在于货币的本质 是一般等价物。(√) 5.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6.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叫流通手段。(×) (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叫价值尺度。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叫流通手段。) 7.生产者要为消费者着想,生产质量上乘的商品是因为质量越好,价格越高。(×)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值决定价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影响价值的实现。) 8.纸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 (纸币的本质是价值符号,不具备价值尺度职能,可以行使流通手段职能。) 9.国家可以规定纸币的发行量,国家可以规定每种面值纸币代表多少价值(纸币的购买力)(×)(国家只可以规定纸币的面值,无法规定之比的购买力) 10.金银纪念币的本质是商品(×) (金银纪念币是商品,是货币,其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11.Q币是商品,它可以充当支付手段。(×) (Q币是特殊商品,是虚拟货币,代表一种服务,不是货币,没有货币的职能。) 12.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物价下跌就是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紧缩)的主要原因是纸币发行量超过(小于)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会引起物价全面持续上涨(下跌),本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小于)社会总供给造成的。所以物价上涨不等于通货膨胀,物价下跌不等于通货紧缩。)通货膨胀时国家可以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如提高税率,增加税收;减少财政(经济建设)支出,减少国债的发行量。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如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减少纸币发行量,缩减银行信贷规模。通货紧缩时相反。 13.外汇是两种货币的兑换比例。外币就是外汇。(×) (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14.一种商品的价格不是固定不变的,时涨时落,但是不会无限上涨,也不会无限下跌。这是因为价格 变动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但是价格最终由价值决定的。(√) 15.“物以稀为贵”、“货多不值钱”说明价值决定价格。(×) (“物以稀为贵”、“货多不值钱”说明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形成卖方市场;供过于求,

高中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总结精华版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 ①含义②必须具备的条件: 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2、①货币产生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 原因:产生:它本身是一种商品,作用:它同一般等价物一样,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③货币的职能: 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①通货膨胀②通货紧缩 ①实质:供小于求,表现:物价上涨,纸币贬值。影响: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销售困难,经济秩序混乱。 ②实质:供大于求,表现:物价下降,纸币升值。影响;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有好处,但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与投资积极性,使经济萧条,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市场消费不振,对经济长远发展,人民长远利益不利。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1、影响价格的因素: ①影响价格的因素: 2、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 A、卖方市场:含义,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即使提高价格,也能把商品卖出。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A、买方市场,是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3、价值决定价格: (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①A、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B、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①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即商品生产者个人生产某种商品所用的时间。 ②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越大,反之越小。 (3)①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劳率’↑生产品量↑劳时’↑ 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定社会生产率的表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由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引起。 ③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影响商品的价值量,但可改变个别劳动时间,改变同一时间内创

【精品】2020年高考政治复习专题★★★☆《经济生活》核心主干知识点(必背)

【精品】2020年高考政治复习专题★★★☆《经济生活》核心主干知识点(必背) 一、经济生活综合型题高频术语归纳:(措施类直接用、意义类加上“有利于”)(转型、产业、结构)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科学发展。 (科技、创新) 2、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供给侧) 3、化解过剩产能,增加有效供给,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市场、政府) 4、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活力,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科学的宏观调控,发挥财政的作用,减政放权,放管结合,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秩序) 5、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秩序,完善市场规则,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基本经济制度) 6、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分配、公平)7、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深化分配体制改革,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分配、效率)8、完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调动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民生)9、关注民生、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坚持以人为本,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就业)10、鼓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企业)11、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减轻企业负担,减低成本,扩大盈利空间,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扩宽融资渠道。 (环境、绿色) 12、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生态文明。(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对外)13、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提高国际分工的地位,培育国际品牌,拓宽海外市场,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资源,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城乡、区域)14、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

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 1.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3.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4.外汇汇率升高和外汇汇率跌落 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 5.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6.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 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 上下波动。 7.价格变动会产生哪些影响?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价格变 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会受到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互为替代品/互补商品)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调节生产规模

②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8.影响消费的因素: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当前可支配收入、对未来收入预期、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和物价水平。 9.消费结构的含义?变化趋势? 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变化的方向遵循由生存需要到发展需要再到享受需要。 10.恩格尔系数的含义?变化的意义? 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经济生活》必背知识点归纳(简洁版)2020

必修一《经济生活》需背诵的知识点 第一单元:价格与消费 1.影响价格的因素有哪些?: (2)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直接因素) 2.价格变动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1)价格变动对生活消费的影响:(需求法则,需求曲线) 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②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大。 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2)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供给法则,供给曲线) ①调节产量。 ②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③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重要体现。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哪些?: (2)居民的收入,包括①当前可支配收入②收入预期③收入差距(主要因素) (3)消费心理、商品质量等也会影响消费(其它因素) 第二单元:生产与经营 三 1.生产决定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2)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3)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4)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1)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2)消费是生产的目的。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3)消费调节生产。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4)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5)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力的生产积极性。 1.企业(公司)经营成功的要素: (1)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4)通过强强联合或企业兼并,实现优势互补,发展规模经济,提高企业竞争力。

经济生活必背核心考点

经济生活必背核心考点 【总纲部分】一条主线;两种方式; 三大背景;四个环节;五大观念;六对原理。 【一条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P88-90(重中之重) ①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 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这一点是根本) ③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 点转到提高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④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⑤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 策,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体现哲理:结构——系统优化、整体与部分,主次矛盾,联系等) 【两种方式】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有两种:自发的市场调节和人为的自觉地宏观调控 市场调节 1市场调节资源的方式:价格、供求、竞争。 2市场调节资源的优点:价格能够及时、灵敏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3市场调节合理配置资源的前提——良好的市场秩序。 ◎如何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P79-80 第一:建立健全市场规则。主要有严格的市场准入规则、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规则和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市场交易原则; 第二: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为此,要切实加强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 第三:每个经济活动参加者都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市场调节的局限性P81 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弊端。 (自发性—--假冒伪劣、坑蒙拐骗,违法;盲目性—--一哄而上、一哄而下,不违法;滞后性—--事后调节,有时间差) 宏观调控: 原因: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公有制及共同富裕),有利于巩固公有制,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 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含义: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