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唯意志主义观点及其内在矛盾_以叔本华_尼采的观点为代表

唯意志主义观点及其内在矛盾_以叔本华_尼采的观点为代表

唯意志主义观点及其内在矛盾_以叔本华_尼采的观点为代表
唯意志主义观点及其内在矛盾_以叔本华_尼采的观点为代表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唯意志主义观点及其内在矛盾

陈修佳

【关键词】

唯意志主义流派叔本华尼采发展观矛盾【摘要】

叔本华关于人的发展观是一种以“生存意志”为中心的悲观主义的发展观,其理论本身在对待人生的态度、人生目的等问题上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尼采关于人的发展观是一种以“强力意志”为核心的“超人”哲学,其理论本身在人性、人的价值的评价标准等问题上存在着内在的矛盾。

文史哲

唯意志主义流派产生于19世纪20年代,其代表人物叔本华和尼采都曾在人的发展观上作过诸多的阐述。

叔本华的观点及内在矛盾

叔本华的观点。阿图尔·叔本华(Arthur Schopen -

hauer ,1788~1860)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唯意志主义流派的开山鼻祖。叔本华作为唯意志主义的创始人,将人的意志作为世界的本质和人的本质,以“世界是我的表象”和“世界是我的意志”这两个命题,建构起了其唯意志主义的哲学体系,

并以“世界是痛苦的”、“人生就是痛苦”为基本出发点,确立了其人的发展观。叔本华认为,人为意志所支配,意志的本质是欲望,而欲望是不可能满足的,生命犹如钟摆,总是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摆动,这就是众生之相。

在对待人生的态度问题上,叔本华认为,人活着就是对人生之苦的认识过程。“我们若再反省一下人生,人生也真是一个毫无收获的插曲,徒然对非存在的平静平添困扰……我们活得越久越能清晰地看到整个人生无不是

失望,甚至是一种骗局。”

在人生目的问题上,叔本华认为活着是一种没有法子的事,如果人们能自己作选择的话,那么,“给我黄金亿

万两,也誓不投胎。”

②在人性问题上,叔本华持人性恶的观点,并提出了人性的特征为:残忍、自私、贪婪、虚伪、嫉妒,指出正因为人类本性是恶的,所以人类必须在此世界上蒙受痛苦。

在实现幸福、摆脱痛苦的途径问题上,叔本华开出了他的处世“良方”:修身养性、顺应自然、随遇而安;献身艺术、欲望升华、忘却悲苦;克制欲望、修习佛教、达到涅磐。

在人应该如何生存、发展的问题上,叔本华告诉人们要做一个智慧的人,做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既要看透世界,又要善于生存,这样,在芸芸众生的苦海里,才可以保持自身的高洁,获得自身的幸福。叔本华提出了下列几

点:要有愉快的精神品质;要有健康的体魄;要有爽朗的气质;要有高度的才智。

综上所述,叔本华的人的发展观是一种以“生存意志”为中心的悲观主义的发展观,其理论本身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

叔本华观点的内在矛盾。第一,其人性分析上,性恶论的观点最终回到了宿命论和善恶报应说上,反过来又去证明人生痛苦的合理性,这和基督教所宣扬的“原罪说”、“天国报应说”可谓是异曲同工,在其目的和内容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本质上是一种天赋观念论,是一种抽象的人性论。

第二,叔本华所说的那种智者,那种抽象的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是根本不存在的,也是存在不下去的。

第三,叔本华人的意志支配行为的观点是一种非理性主义观点,否定了理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混淆了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第四,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观是最终将人们引向死亡的人生观,其到达幸福、自我实现的途径是虚无的,这样的个人不属于任何阶级,与社会处于一种真空隔离状态,对社会上的一切都不去追求,只能是一种想象,缺乏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劳动作支撑,是无法真正实现自我的。所以叔本华这种看似明智而超然的人生发展观必将引领人们步入虚无主义的泥潭。

尼采的观点及内在矛盾

尼采的观点。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lhelm Nietzsche ,

1844~1900),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流派的集大成者。作为唯意志主义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尼采继承和发展了叔本华的哲学,并以其独特的思想给西方哲学带来了一场震荡,成为了一位具有开创意义的人生哲学家。

尼采的人的发展观以“强力意志”为出发点,取代了

———以叔本华、尼采的观点为代表

138

叔本华的“生存意志”,重新界定了人和世界的本质。尼采指出人类行为活动、生存发展的根本动因就是“强力意志”(The will to power),也可称为权力意志,它也同时是世界的本质。在尼采看来,世界万物的千变万化都是权力意志的创造和表现,人生就是对权力的追求,生命就在于对权力意志的追求,在于自我权力意志的强化和扩张。

在人性、人的价值的评价标准问题上,尼采疾呼:“上帝死了!”“重新估价一切价值!”③“上帝死了”这一命题的直接含义是:“曾经长久地统治和支配人类思想行为的传统基督教信仰及其压抑生命的本能、抹杀个性、扼杀创造精神的道德价值体系已经破灭。”④尼采认为,上帝之死对于人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上帝之死一方面造成了全面的价值危机和信仰危机,传统的善恶法则无效了,人世陷入一片混乱;另一方面又使“人类中的创造者得以复活。”⑤人类由此摆脱屈从于被创造物的境地,开始创造自己的价值,探索自己的生活意义。而这又必须通过“重新估价一切价值”的过程来实现。人是价值的赋予者,因此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价值关系而不是认识关系。传统的价值体系是立足于上帝观念的基础上的,或者说,是人根据他们对人的信仰所具有的意义而建立起来的。现在,这套价值体系随着上帝之死而对人的信仰变得毫无意义的了。尼采认为,重估一切价值的最高尺度、最高标准就是“强力意志”。

在人生意义的问题上,尼采批判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基督教的虚假乐观主义、科学的浅薄乐观主义,并且对印度的出世、罗马的玩世与古希腊的艺术化人生三种人生态度进行了比较,最后认定艺术是人生苦难的救星,提出酒神精神与诗化人生,并提出“永恒轮回”思想。

在人生目的实现动力的问题上,尼采认为一切由非理性的强力意志主宰,强力意志是“生命的核心”,要塑造出健康、坚强的人性,就必须打破传统道德的束缚,充分发挥人的意志的自由创造性。人的意志能锻造世界,意志实现的过程也是获得自由的过程。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尼采主张不平等观念,指出人类个体生命存在的一个基本事实是:有的人生而为弱者,有的人生而为强者,前者是社会的大多数,后者只是社会的极少数,人类社会是由极少数强者所塑造、推动的,这是权力意志的作用使然。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生活具有不同的属性和价值:前者是强者、英雄、主人的生活,只有它才能代表人类生活的真实意义;后者是弱者、群氓、奴隶、侏儒的生活,这种生活是低下卑微的,于人类的进步毫无价值或意义。

在发展理想人格的问题上,尼采主张“超人”哲学,指出人类发展的目标是“超人”,指出人的价值在于他是动物与超人之间的一个过渡,而不是目的本身。超人是人类

进化的顶点;是最有力、最独立、最雄厚、最有胆量,具有“坚强的心”和“矫健的脚步”,他要不断割断所有套在自

己头上的价值绳索,使自己不断地飞升;“超人”也是生命

意志自我超越的具体化,是权力意志行动的代表;“超人”

不仅能摆脱旧价值的桎梏,而且还能创造新价值,是未来

的“立法者”;“超人”是一切的依据和最高标准,他本身就

是真理,就是至善,代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

尼采观点的内在矛盾。综上所述,尼采的人的发展观

是一种以“强力意志”为核心的“超人”哲学,其理论本身

存在着内在的矛盾:

第一,尼采把人生发展的根本动因归结为“权力意志”,带有明显的非理性主义倾向,否定了理性的作用,也

把人生需要“纯意识”化,又把这种“纯意识”权力意志化,

忽视了人生需要的客观性、社会历史性和能动性,没有看

到人生需要是随着人生活动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而能动

地发展的。

第二,尼采的“两种道德”的划分实质是一种典型的

唯心史观(英雄史观),是违背历史发展趋势的,是恢复“等级制”的宣言,否定了人的平等发展的机会。

第三,尼采的“重新估价一切价值”,是抽象的人性论,

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实践性等对人的价值选择的影响。

第四,意志和创造本来是人所具有的两个重要特征,

但在尼采那里却被赋予了本体论意义。尼采认为,人创造

了意义世界,人对世界只存在价值认识,而不存在真理性

认识,人的生活意义深藏在人的意识中。这里,人的意志

和创造自由被绝对化,排斥了科学认识,否认了客观世界

的可知性,忽视了实践在价值评价中的基础性作用,割裂

了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第五,尼采的“超人”是基于人的本质的不确定性和

自由创造性的一种推设,这种推设及其前提只是一种虚构,它抛开了人的本质规定的客观性,抽象、片面地强调

人的创造性和自我超越性,以至于把它们绝对化为独立

存在的本原性的东西,从而把人的本质看成是不受任何

客观条件限制的绝对的“自我”。同时,他又把这种神秘化的、非理性主义的人的本质看成只有少数“强者”才具有

的本质,然后又直接依据“强者”的本质特征,虚构出连他

本人也不甚清楚的“超人”的形象。可是,从被歪曲的人的

本质推设出来的“超人”,只能是一种没有任何根据的“自

由想象”。(作者为辽宁职业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②叔本华:《人生的智慧》,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

学史教研室编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年,第95、96页。

③④⑤尼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尹溟译,北京:文

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第105、135、343~344页。

责编/马冰莹

139

2010/12/下总第314期

尼采的超人哲学思想

尼采的超人哲学思想 尼采全名叫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开辟了诗画哲学的先河,是一位反理性主义者。主要著作有:《悲剧的诞生》《不合时宜的考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论道德的谱系》等。 尼采有四种哲学理论,分别是: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强力意志,超人哲学,和重估价值。 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尼采认为“酒神”精神是人的生命之流,而“日神”精神是对“酒神”精神的驾驭。 强力意志是一种价值尺度,被译为:追求强大的意志。 而超人哲学思想是我这篇文章主要论述的重点。 什么是超人?什么是超人哲学?在这里所谓的超人并不是科幻影片中的超人,而是一种思想理念。 超人是世界的意义,让我的意志说,超人将成为世界的意义。 上帝已死,我们希望超人诞生。 以上两句话都出自于尼采。尼采认为:没有强烈意志的人叫“末人”,而求强求大的人称为“超人”。

在超人哲学中,“超人”含义是作为生物进化的顶点,其次拥有强力意志,具有自由性,能够经得起苦难。 在超人哲学中,尼采强烈揭露和批判传统的基督教道德,从《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文中可以感受到“上帝”是用以约束人们的内心,限制自由(指思想和身体的自由)是奴隶道德的体现。“上帝已死,超人的诞生”表现出人们不断的超越传统道德失效。而且,基督教在西方社会的各个方面均有体现。如:哲学,政治,艺术等领域。但尼采的思想中体现出人通过自身努力可以打败上帝,“上帝已死,我们希望超人诞生。”挑战了西方传统价值观,让人超越了神。 从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超人哲学论述中,我的感受是尼采鼓励人们变得更加的强大,并且人在本性上是不平等的。要超越自己本身,是一种优胜劣汰的表现。但是我觉得它不代表独裁统治,种族主义。 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查拉斯特拉与众人的对话,“我教你们超人。人是应该被超越的东西……你们要做这大潮中的落潮,宁可回到动物那里去,也不愿意超越人类?……超人是大地的意义。……亵渎上帝曾经是最大的亵渎,可是上帝死了这些亵渎者也

叔本华和黑格尔的哲学思想的差异

一位在西方哲学史上鼎鼎大名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哲学,其形成可以说主要是受了东方的思想。这种说法好象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确是 事实。随着东方哲学在西方传播的历史史料的不断挖掘,对叔本华本人思想研究的逐渐深入,以及东学西渐的苗头在其后的一些哲学家那里表现的愈来愈充分,这使得人们有可能突破过去狭窄的视野和抛弃固执的学术偏见,承认这些东西方文化史上的重要历史事实及其价值。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有三个重要的来源:柏拉图、康德和称作"远古印度智慧" 的印度宗教哲学。这三者虽然都是叔本华哲学的生长点,但他们在叔本华哲学形成中的重要性是不同的,能够从根本上规定叔本华哲学特质,使其具有区别和超出前人并对后世具有开拓性、决定性影响的东西,不是西方哲学提供的,主要是受到了东方思想的影响。这里所说的"东方思想",不限于印度宗教,还包

括中国哲学和西亚的伊斯兰文明,但以印度宗教为主。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9)中提到了"《易经》中的中国哲学" ,并且在《自然的意志》(1836)中,竟专辟一章讲"中国学",介绍了中国的道、孔、佛三教。他的文章还时常触及"波斯人"的文化。本文只探讨东方思想中对叔本华起着重要影响的印度宗教与叔本华哲学之间的内在关联。 叔本华是早在十九世纪上半叶就融汇、打通东西文化的人物。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理应予以积极而适当的评价。当海德格尔在台湾学者箫师毅帮助下研译东方圣书――老子的《道德经》并向东方寻找智慧之路而引起世人关注的时候,叔本华这位现代人本主义的大宗师早已默默无闻地开始了援东入西的工作。所以,在东西方文化交流领域里,叔本华同样是一位具有开拓影响的伟大人物。

尼采的哲学思想

浅谈尼采的哲学思想 或许这是一次走进哲学大师的心灵之旅,或许会改变我的一生! 在我以前的印象中,我把尼采看作是一个自诩为“太阳”的狂者,一个看破一切,对任何人任何事“不屑一顾”的顽固的老头子。我觉得他是一个狂人,一个敢于以不同于他人的理解方式表现自己的人生态度和表达自己思想的狂人。 他强调世界是有它们无意义的生成,因此,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由权力意志和永恒轮回所生成的世界而导致的人生的悲剧性,便成为尼采哲学思考的核心。 他的著作中很多地方后有权力意志的踪影。他说:哲学就是这种暴虐的冲动本身,就是最神圣的权力意志,“创造世界”的意志,探求第一原因的意志。他还把生命也联系进去,说“生命首先力求释放自身的力量——生命本身就是权力和意志”。尼采说“一切情绪都是强力意志的发展”。如果要这什么是强力意志?尼采就会答到:强力意志就是原始的情绪。情绪是意志的形式;而意志就是情绪。这好象有点循环解释的味道。他一会说意志是情绪,然而有时候又说是激情,感情等等。或许对于尼采而言,它们本质的基础都是强力意志。如果用希特勒的例子说明一下会好理解一点。希特勒等法西斯分子他们要权力和强权,开始也是用很情绪的语言,激发人们的某种感情或激情。

法西斯分子他们的行为为什么那么疯狂,我觉得用尼采的这种思想可以解释。人毕竟是很容易情绪化的动物。 永恒轮回与强力意志学说是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如果问强力意志本身是什么?答案是永恒轮回。永恒轮回这种说法使我不得不想到佛教中有一种六道轮回的思想。或许是他也有对人生悲剧性的认识而寻求的一种自我解脱的方式。尼采自身对人生悲剧性的敏感和他从叔本华那里所感悟到的人生痛苦之悲切性,使他不得不寻求人生拯救的药方。科学的冷漠和道德的说教都无法让人真正从痛苦中解脱,而唯一能使人从痛苦的世界中解脱的只有幻想。尼采也在其中寻求人生的出路,寻求摆脱痛苦、战胜人生悲剧性的途径。于是他就以一个艺术家的方式看待世界和人世。尼采于是就想通过永恒轮回达到对生命的最高肯定。由于永恒轮回,人不仅获得了永恒的欢悦,也不得不承担起永恒的人生痛苦和悲剧。正是在小我融入大我的生命轮回中感悟到生命的力量和美。尼采以宇宙生命赋予个人生存意义,要求个人站在宇宙的立场上来感受人生的快乐并在痛苦的抗争中求得快乐。 或许到这里我们只是有一点认识:尼采的哲学思想好象很简单,但是却又有一种能给人一点力量的东西。 这些或许是那些学者们对尼采的理解,然而我们也要有我们自己的理解。我认为本科生对既往的研究要有一种粗略的“肯定”辨证式的方法看待问题,我们应该有自己的理解去肯定对自己有用而合理的东西。首先要去虚心的接受合理的东西,然后才能辨证地看待问题。对

叔本华哲学思想述评

叔本华哲学思想述评 王铁,孙潇 (长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西安710054) 摘要: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在西方哲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内容包括相对主义、非理性主义的认识论、生存意志的本体论和悲观主义的人生观以及独特的宗教观。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包含有很多合理的因素,其对欧洲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关键词:叔本华;哲学思想;人生观;宗教观中图分类号:B516.5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958(2008)01-0007-02 作者简介:王铁(1983———),男,回族,河北涿州人,长安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哲学。 收稿日期:2007—04—14 2008年第1期(总第101期) No.1,2008General.No.101 JournalofQiqiharJuniorTeachers’College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叔本华对整个20世纪的现代西方哲学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作为非学院派哲学家,引起了西方哲学的巨大变革;开拓了正统哲学以外的新的思想话语,是一个具有跨世纪意义的哲学家。其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对于当时的西方哲学乃至现当代的西方哲学思想,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 阿瑟?叔本华(ArthurSchopenhauer)是西方近代哲学史 上第一个以唯意志论著称的大思想家,唯心主义哲学家。他 1788年出生于一个世代经商的德国人家庭,后进入柏林大 学学习哲学,此后一生研究哲学,其在世时声名寥落,直到 1860年他在德国逝世时才迎来了哲学名誉的登峰造极。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的产生,是同当时德国的社会环境所分不开的,也正因为如此,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在19世纪 40年代后开始深受欢迎。在此之前,德国资产阶级向往革 命,崇尚理性和进步,当时流行的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包含辩证法的理性派哲学,而叔本华却敌视理性和进取,他的哲 学批判理性主义,宣扬悲观主义,显然与时代格格不入。《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出版后甚至无人问津,他只好自我解嘲说自己的著作是为后人而写并相信它们很快会受欢迎。后来,德国的社会历史条件急剧变化,叔本华所预言的时代来临了。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仅一年的时间便遭遇了失败,德国资产阶级灰心失望,工人运动高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更使他们的革命软弱性进一步暴露,于是对理性的不信任,对现实的逃避成了资产阶级特别是知识分子中流行的思想风尚,他们抛弃了理性向上的黑格尔哲学,转向了与 其心境相适应的反理性的、悲观的叔本华哲学。 叔本华哲学的历史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在西方许多哲学史、科学史和艺术史的著作中,他的名字经常被人们提到,他的思想经常被人们引用。代表着现代西方科学与文化思潮的一些大学者如尼采、克尔凯郭尔、柏格森、詹姆士、萨特、弗洛伊德以及爱因斯坦、托尔斯泰等人,都曾经把叔本华奉为自己的启蒙先师或思想同道;在中国文化界,王国维、鲁迅等许多学界巨擘,也曾经受到他的思想的启发或引导。叔本华之所以受到这样的关注,就在于他是近代西方文化精神的第一个批判者,也是现代西方文化精神的第一个引导者。 二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以宣扬相对主义、非理性主义的认识论、生存意志的本体论和悲观主义的人生观以及独特的宗教观著称于世。 第一,相对主义。叔本华为现代西方哲学打通的第一个突破口,就是颠覆了在传统哲学中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绝对观念。他认为,世界根本就没有绝对的本源,事物根本就没有绝对的真理,人也根本就没有绝对的本性。一切都处在相对的关系之中,而这种相对的关系是无法用绝对来解释的。叔本华把世界的本源、人的本性归结为盲目的、任意的意志,其目的就是针对传统哲学的绝对观念而发的。 第二,非理性主义的认识论。“世界是我的表象”是叔本华哲学的出发点,他不同以往哲学将主体与客体分离,而是把主客体联系起来的表象作为其哲学的出发点,故作为表象的世界有着本质的、必然的、不可分的两个半面,一个半面是 7——

尼采的哲学思想

尼采与他的哲学思想 尼采哲学在当时曾经被当作一种“行动哲学”,一种声称要使个人的要求和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的哲学。他的哲学具有傲视一切,批判一切的气势。这正是他的哲学被后现代主义欣赏的重要原因。 后现代主义对传统哲学和现代哲学不是拒斥,就是消解。然而对尼采哲学却情有独钟,后现代主义者从尼采哲学中吸纳了他们所需要的一切。包括尼采哲学的基本思想观点,甚至尼采的哲学风格。尼采哲学中的消解倾向成为后现代主义的精神支柱,尼采绝没有想到,他成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先驱。 对他来说,哲学思索家是生活,生活就是哲学思索。他创立了不同以往的形态迥异的奇特哲学,展示自己的哲学思想。他的哲学无须推理论证,没有体系框架,根本不是什么理论体系,是他对人生痛苦与欢乐的直接感悟。尼采,在他的第一部学术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就已开始了对现代文明的批判。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尽管物质财富日益增多,人们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僵死的机械模式压抑人的个性,是人们失去自由思想的激情和创造文化的冲动,现代文化显得如此颓废,这是现代文明的病症,其根源是生命本能的萎缩。尼采指出,要医治现代疾病,必须恢复人的生命本能,并赋予它一个新的灵魂,对人生意义做出新的解释。他从叔本华那里受到启示,也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意志。

尼采猛烈的揭露和批判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和现代理性。在认识论上,尼采是极端的反理性主义者,他对任何理性哲学都进行了最彻底的批判。他认为,欧洲人两千年的精神生活是以信仰上帝为核心的,人是上帝的创造物,附属物。人生的价值,人的一切都寄托于上帝。虽然自启蒙运动以来,上帝存在的基础已开始瓦解,但是由于没有新的信仰,人们还是信仰上帝,崇拜上帝。尼采的一句名言“一声断喝——上帝死了”——是对上帝的无情无畏的批判。他借狂人之口说,自己是杀死上帝的凶手,指出上帝是该杀的。基督教伦理约束人的心灵,使人的本能受到压抑,要是人获得自由,必须杀死上帝。尼采认为,基督教的衰落有其历史必然性,它从被压迫者的宗教,转化为统治者压迫者的宗教,它的衰落是历史的必然。 杀死了作为神的上帝,又迎来了资本的上帝,资本化身的上帝。尼采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被资本奴役,不会比被上帝奴役自由得多。但他的“上帝死了”的呼喊,断喝的启蒙价值是不能低估的。 尼采认为,在没有上帝的世界上,人们获得了空前的机会,必须建立新的价值观,以人的意志为中心的价值观。为此,要对传统道德价值进行清算,传统的道德观念是上帝的最后掩体,他深深的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腐蚀人们的心灵。尼采自称是非道德主义者和反基督徒,他猛烈批判基督教的道德,基督教所崇尚的美德。 尼采对现代理性也持批判态度。他首先拿具有理性的哲学家开刀,他指出哲学家的第一特性是缺乏历史感,几千年来,凡是经哲学家处理的一

浅谈尼采主要的哲学思想

浅谈尼采主要的哲学思想 反传统主义者尼采,其学说的影响无论是在世界各国还是在中国都很强烈的。从近代起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先后形成了三次“尼采热”(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抗日战争时期,1985一1989年间)。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尼采的思想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尼采的思想深受哲学家叔本华的影响。他先是追随叔本华,后是扬弃了叔本华,以自己的“强力意志说”来代替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强调发挥人的创造性活力和生命本能。他高呼“上帝死了”主张“用铁锤从事哲学”。他提出“打倒偶像”,反对以苏格拉底和基督教为代表的欧洲理性派哲学传统,及其孕育的“强力意志”相悖的“奴隶道德”(全增瑕主编《西方哲学史》第417页)。他大胆提倡“重估一切价值”,以使人的生命充盈的“主道德”代替以往的使人堕落、屠弱的“畜群道德”或“奴隶道德”,以现实世界的“超人”代替彼岸世界的“上帝”或“救世主”以及个性被泯灭的“末人”。 一、强力意志 尼采强力意志论一直可以追溯到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论,但是尼采扬弃了叔本华全面否定生命的悲观主义思想,强力意志实现的是对人性的肯定,对人生存价值的认可,哪里有生命,哪里就有强力意志,强力意志是人的本质特性。生命意志的目标不是求生存,而是求强力具有强力意志的人是自由之人、智慧之人、自主之人。人在创造中成其为人,只有具有强力意志的主体才是自由的艺术创造的主体,才是生存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命是一种自我扩张、自我延伸、不断上升的过程,强力意志是一种自我肯定的意愿,一种自我超越的意愿,人要成为自己的主人、命运的主宰,就必须有强力意志。人出生就是走向死亡,这是人的宿命的悲剧,而通过艺术创造可以实现对这种宿命苦难的升华,可以避免这种痛苦,从而拯救人类悲剧性的命运,这是一种古希腊式的逃避痛苦、消极对待的方式,而尼采认为,强健的生命渴求痛苦,从生命本体的高度和不可知的悲剧命运力量的抗争,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人生充满了痛苦,最重要的是理解痛苦的意义,痛苦提升了生命的状态,显现了生命意志本身坚不可摧的力量以及生存的乐趣,在悲剧现象背后是生命永恒的欢乐,生命的最高状态是包括了痛苦在内的。尼采承认人生的悲剧性的同时,却勇敢直面生命的整体,连同它的苦难和悲剧,尼采对生命的肯定,即无论现实多么残酷,生存多么艰辛,人都应该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生活的怀抱中,就像酒神一样迷醉似地执着于它,这无疑是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二、关于“超人”的观点 关于“超人”的观点尼采以“权力意志”为其理论基础提出了“超人”学说,主要包含三层意思:第一,“超人”是衡量一个民族优劣的价值尺度,也是人类的远大目标。他指出,对于一个民族的生存,不能不首先评定其价值,凡是能统治、征服他人的,并使他们的邻人畏惧和嫉妒的,便被看作是高超的人,是“第一的、标准的,是一切事物之精义”。但是,有谁能成为统治者和征服者,即谁是“标准”和“精义”呢 尼采认为,只有“超人”。 第二,“超人是大地的意义”。在尼采看来, 历史上一切存在物都创造了某种超越自身的东西人也是一种被超越的东西,所以他一再指出,目标不是

叔本华和尼采哲学思想的比较

比较尼采和叔本华思想的异同 叔本华和尼采都是19世纪意志主义的代表人物。二人的思想存在着共同点,都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强调意志的重要性,把意志看做万物发生和发展的根源,用意志解释自然界、社会和人类精神各种现象的存在和变化,否认了人类意志的客观物质根源和生理基础,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以上是二者的相同之处,下面谈谈叔本华和尼采思想的不同之处。 叔本华认为的意志是生命意志,即求生的意志。尼采认为的意志是权力意志,即求发展、壮大的意志。 叔本华认为意志就是不能遏止的盲目冲动,就是欲求,它所欲求的就是生命,一是维持自己的生存,二是繁衍后代。他说:“意志自身在本质上是没有一切目的、一切止境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所以又把意志称为生命意志,而生命意志的本质就是痛苦。因为一切欲求都是由于缺乏,由于对自己现状的不满,一天不能得到满足,就痛苦一天。欲望是无穷的,而满足是有限的。在宣传其悲观厌世的人生观的同时,叔本华极力抨击乐观主义。同时宣传利己主义乃是人类的天性,万物的本质。利己主义是必然的,生命意志的肯定是绝对的。但这种肯定又无异于痛苦,因此要解决痛苦,就要舍弃欲求,摆脱意志的束缚,否定生命意志。他认为既可以通过艺术来达到暂时的解脱,也可以通过禁欲来达到永远的解脱。要得到永久的解脱,就要彻底否定生命意志,就是走禁欲之路。叔本华的人生观是消极的,他确立了意志却又扼杀了意志,确立了人的地位和价值又泯灭了人的一切,使他的哲学走向了反人生的悲观厌世之路,所以他的思想只是反映了人生要求摆脱痛苦的愿望,而没有起到革命的作用,反而掩盖了痛苦的真正根源。 尼采认为,强力意志是人的本质,是人存在的基本形式。他的强力意志哲学一方面禀承了叔本华的意志主义,另一方面尼采是从希腊文化的悲剧精神中找到这一哲学起点的。尼采极其赞赏希腊悲剧精神,他认为希腊悲剧精神有两个,一个是日神(阿波罗)精神,一个是酒神(狄俄尼索斯)精神。真正的精神是酒神精神,真正的哲学的酒神哲学。尼采认为不仅人的生命本质是强力意志,而且一切自然过程和自然事物都是强力意志的表现。在人类社会中强力意志主宰着一切。强力意志是世界运动变化的动力,由强力意志所派生和推动的世界的永远“流传”、“永久循环”的,是沿着螺旋形变化的。万物皆变,唯有意志永存不变。尼采从他的权力意志出发,引出了他的人生哲学——超人哲学,超人哲学是疯狂主义的,人称狂人哲学。他认为超人就是指权力意志达到顶峰的人。超人创造着社会历史,推动着社会前进。

评点叔本华欲望与匮乏的思想

评述题:评点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像的世界》一书中的一段有关匮乏和欲望满足的论述;“欲望,也就是匮乏,是所有快感的前提条件……所以,所谓心满意足不过是相对于痛苦而言的某种需要的满足”。 在看到“欲望”、“痛苦”、“匮乏”这些字眼的时候,我不禁想到了叔本华的“钟摆理论”,即“人生就像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中摆荡”。叔本华断言:人在各种欲望(生存和名利)不得满足时处于痛苦的一端;得到满足时便处于无聊的一端。人的一生就像钟摆一样在这两端之间摆动。 在叔本华眼中,人的本质便是痛苦,因为人类无法逃避死亡,而人们最大的忧虑就来源于此。这里的“痛苦”和叔本华他的“钟摆理论”中的“痛苦”是同一个词语,这痛苦根源于意志,而意志的本质就是盲目的欲望和不可遏制的冲动。 什么是“欲望”在叔本华的论述中,人们的欲望来源于“可望而不可及”,你有这个需要,你内心想要得到某些你没有的东西,只有你缺少了、匮乏了,你才会无比的想要得到。 人所有的需求来源于欲望,只有达成欲望,才会有快感。换一种说法,也就是只有先有了欲望,才会有之后的一系列痛苦的拼搏之后的满足欲望而产生的快感。所以说“欲望,也就是匮乏,是所有快感的前提条件”。 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他就会沉浸在求而不得的痛苦中;为了满足他们的欲望,他们往往要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所以说在通往心满意足、抵达欲望“终点”(某一个欲望的终点)的过程中,总是痛苦的。而这里的“心满意足”是人经历过痛苦之后好不容易达成了欲望、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后的短暂激情。它只是在欲望满足之后,感到无聊之前的那一小段稍稍幸福的时光,并且这种这种满足的程度往往与痛苦的程度紧密相连,你愈加痛苦,自我满足的程度便越高。因为满足是需要痛苦来为之衬托的。没有痛苦,就没有满足。为了得到满足的快感,人们就必须不断地经历痛苦。所以,这词语的静态解释中已经包括了一个动态的“痛苦——满足——痛苦”的循环过程。 一旦人们满足了自己的欲望,原先的欲望、需求由于被满足,其价值大打折扣,已经不再具有魅力,人从而感到无聊,并且有了新的欲望,开始又一轮痛苦的循环。因为人类欲望的没有极限,一个欲望的满足也许会牵引出十个新的欲望,所以人总是不断地痛苦,不断地

[尼采,思想,价值]尼采的人生价值思想

尼采的人生价值思想 尼采是一位悲观主义哲学家,在西方哲学流派中,他是属于意志主义学派,认为人的一生就是向死而在,人终究要面临死亡,但是在这有限的人生里我们应该如何生活,怎么样活着才是最有意义和价值的,尼采给出了他的观点。 一、人生价值的出发点悲观主义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这本书主要探讨了人活着的意义和价值,他认为生活在现实中的每个人最终都会走向死亡,会到彼岸世界中,终究是一场空,一个人赤身裸体来到这个世界,从呱呱坠地到走进坟墓,一个人孤独的来到这个世界,一个人有孤独的来去最终走向另一个世界去,来到这个世界史如此的短暂,如果按天来计算也就是三万多天,生命的期限是如此的短暂,想到这心理不由的打颤、难过、伤心闷闷不乐,不仅如此,在这短暂的生命力我们还会经历各种困难、压力、悲伤、生气、衰老,疾病,亲人的离去、朋友的背叛,爱人的抛弃等各种痛苦。尼采正是看到人生的这此痛苦、艰难、不幸,激发起他对人生的思考,思考人为了什么要活着,怎么活才是最有意义的人生,尼采建构了一种不同于以往一切哲学家的独有的悲剧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认为自己是悲剧哲学家师祖。尼采的悲剧尤其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他能够如此的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是因为的悲剧人生和年轻人有了共鸣,他认为人生就是一场悲剧,每个人在这个悲剧的舞台上上演各种剧目,人生的价值就是要把自己在这舞台上仅有的时间表演的淋漓尽致、完完整整,不留任何遗憾,在现世中的人总会的经受各种诱惑、困难、灾难和不幸,人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尼采对人悲剧的结局的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当代的年轻人他们在思想上正经历着各种思潮、文化的碰撞,而尼采悲剧的人生没有丝毫的退缩,而是奋勇向前,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去看待空痛苦的人生,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享受人生的悲剧,与其整天闷闷不乐、痛苦的活着,不如把自己的每一天都当成生命的最后一天来过,让我们活着的每天都是快乐的幸福的。 二、尼采认为人生的悲剧有两种 (一)死亡带来的悲剧 自然界中万事万物都有生火的规律,有生就有火,有始就有终,有起就有落,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也是不可以违背这个自然规律,现代人采用各种方法想使自己能长寿,但也不会永远活着,古代人民还通过刻画各种神话里面中的长生不老神仙,表达了人类对生的渴望对死的厌恶和恐惧,但是这此都是无济于事的,规律是不可违背的,只能遵循,那么死亡就是活着的无法抹去的痛苦,不管什么样的人,不分高低贵贱,不分贡献大小,都无一另外地的走向死亡,尼采笔下的奥林匹斯山诸神,就是一种肯定死亡,面对死亡,不畏惧死亡。死亡就意味深重生,正是在与死亡的抗争中获得了有意义有价值是重生,尼采《悲剧的诞生》中酒神象征情绪的释放,就是为了迫求解脱个性被束缚,复归个体的本真状态。就好比我们生活的一句俗语酒后吐真言,把平时伪装自己的华朋的外衣都丢掉,做真实的自己。是一种个体获得与世界本体融合的最高快乐和痛苦交杂的颠狂。日神代表光明、是尼采对美好梦想的一种幻想,就好比在人的一生中会有理想、梦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尼采日神阿波罗与酒神狄奥尼索斯的结合为一体。宣扬人应该超越本能,战胜自我变成超人主宰自己的人生。 (二)现实之悲剧

浅析叔本华的人生哲学的教育意义

浅析叔本华的人生哲学的教育意义 浅析叔本华得人一辈子哲学得教育意义 一、叔本华得人一辈子哲学 叔本华(1788-1860)生于波兰但泽(今格但斯克).父亲海因里希·弗洛里斯·叔本华是特别成功得商人,后自杀.母亲约翰娜·叔本华是当时颇有名气得作家,与歌德等文豪有交往.他和母亲得关系一直不行,隔阂特别深,最后关系破裂.但由于他继承了他父亲得财产,结果使他一生过着富裕得生活.叔本华死后,将所有财产捐献给了慈善事业.叔本华是德国闻名得哲学家,开创了唯意志主义哲学及生命哲学流派.论文联盟 二、叔本华人一辈子哲学得重要内容 人一辈子哲学中凝聚了叔本华为人处世所应有得道德准则.在现实世界中,由于地位和财宝等得不同,展示得生命内容也不尽相同.然而不管人们得环境如何地不同,每个人得生命终其一生基本上具有相同得性质.“集忧患困厄于一身,悲伤兮兮地活到死而已”.尽管如此,人也应该拥有健全得人格,人格所具备得一切特质是人得幸福与欢乐最全然得和直截了当得妨碍因素.这些人格包括“高贵得天性、精明得头脑、乐观得气质、爽朗得精神、健康完美得体魄”,这是人自身得福祉,是幸福得第一要素,因此人们应该尽心尽力地促进和保存这类使人幸福得特质,而不是外界得财宝与地位. 关于财宝,叔本华认为它既不是自然得又不是必要得需求.关于财宝,不能用理性定义它得范围,然而要真正地认识到是否拥有财宝跟幸福与否是没有关系得.假如人们有钞票了,他应该把这笔钞票当做他可能遭遇得祸害和不幸得保障,商人拥有了非常多得钞票之后.他只能把钞票当做工具,当做资本,灵活运用这些钞票以增加更多得财宝.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叔本华接下来又论述了了解自己与了解他人.叔本华论述了人如何做到认识自己.人们应该必须熟稔自身得技艺,他必须明白,生活中最要紧得、最真实得目标是什么,也确实是讲,为了得到幸福,他最需要得是什么以及在他得思想中依次占第一、第二位得目标是什么.他必须发觉,总体上,他得天职是什么,他应尽得责任是什么,以及他与世界得一般关系是什么. 关于爱得话题非常多学者都论述过,叔本华认为,恋爱是一件特别严肃得情况.人人都关怀这件大事,却总要避开人家得耳目、偷偷摸摸进行,显得有点可笑,这全然是徒劳得.叔本华认为性爱驾驭着恋爱,“性爱才是那个世界上得真正得世袭君主”,性欲是生存意志得核心,是一切欲望得焦点,因此他把生殖器官命名为“意志得焦点”.性欲是求生意志最完全得表现和最明确得形态.性欲是最激烈得情欲,是欲望中得欲望,是一切欲求得汇合.关于恋爱,叔本华认为两性之间强烈得吸引力和紧密得连接,确实是各种生物得种族求生意志得表现.“恋爱得本钞票是青春”,吸引异性得首要条件是健康、力和美. 在论女得中,叔本华借用朱伊(法国)写得诗“假如没有女得,在我们生命得起点将失去扶持得力量;中年失去欢乐;老年失去安慰.”女得非常少表现强烈得悲伤、欢喜等情绪,她们只是祈求恬静、平稳地度过一生.“女得本身就像个小孩”,因此最适合担任养育婴儿及教育孩童得工作.女得比男人更具有怜悯之心,但是女得更善于虚伪和佯装,这是她们得天性.女得只是为种族得生殖而生存,她们得天职也在于此,她们情愿为了种族生命得连续而牺牲个体. 三、叔本华人一辈子哲学得教育意义 1忍受孤独 有人讲:“孤独是一个人得狂欢,狂欢是一群人得孤单.”正如叔本华列举得伟人,非常多伟人基本上在孤独中成才得,“在成功得道路上,只有孤独得人”.孤独并非是在自己心情压抑,或是失恋得时候出现得,那种感受只是空虚和寂寞,称不上是孤独. 2不汲汲于名利 忙于名利、疲于钞票财、争取地位,是现实中得非常多人得写照.但他们忽视了自己得生

叔本华思想随笔

叔本华思想随笔 译者序:据叔本华认为,意欲是构成这个世界一切事物内在的、真正的核心是“自在之物”,属于形而上;我们所看见的自然界中的物质都是基本生命力、自然力,亦即意欲的载体;丰富多彩的现 象世界是意欲在各个级别客体化的结果。我们人类则是意欲最高级别的现象。智力则是派生的,是为盲目的意欲配备的、帮助其生存和发展的工具,在本质上与动物的爪牙、翼没有区别。 意欲是这一世界的主人,是君王;而智力永远只是为这个君王服务的仆人,是为意欲的奋斗找到目标和通往这一目标的途径的向导、顾问。 既然我们机体内部的各个器官、神经、细胞为着我们机体的生存而相互密切合作,其精妙,默契之 处达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那么把我们只是构成其中一部分的世事人生看作是一个更大的整体;在这一更大的整体之中,我们在不明最终目的的情况下通力合作,达成一个超乎我们智力所能理解的 目的——在这两种相似的情形里,难道后一种情形比前一种情形更加让人难以置信吗?我们既然可 以把前一种情形视为理所当然,那么,后一种情形就是根本不可能的吗?之所以这一问题存在认识 上的困难,仍然是我们习惯于过分强调人的谁知作用的缘故;不知天高地厚达到了可笑的地步。 不仅《意欲》一文的确像叔本华所说的包含比许多系统的心理还要多的心理学知识,就是篇幅最小 的《论教育》,他对教育的目的、方法短短几十字的阐述难道是某些洋洋洒洒、不得要领的大部头 教育学着作可以相比的吗?真正的思想天才与只是博闻强记的学者之间的差距,由此可见一斑。 教师不是培养和发展孩子观察、思考、判断的能力,而是致力于把别人的现成的思想、观点填塞进 小孩的脑袋。在以后的日子里纠正这种由于运用概念不得法所导致的对事物的错误判断,需要相当长时间的亲身历练才行。这种纠正很少能够完全成功。因此,很少有学究具备健康的理解力和判断力,而这些东西通常连一个文盲都会有的。 伟大就是表明这些人违反人的本性,并没有追逐自己个人的利益;他们不是为了自己,而来了所有人而活着。不过,虽然绝大多数人明显地始终是渺小不堪,永远无法成为伟大,但反过来的说法却 是不可以的,亦即一个人是彻底的伟大,也就是说,在每一刻都是那样伟大; 、为人是用泥土做成,习惯是他的乳娘。——席勒:《华伦斯坦之死》 无人在自己的贴身仆人面前是一个英雄。——歌德 价值并不在于名声,而在于获取名声之物。 天才从根本上就是孤独存在的。天才人物太过稀有了,他很难碰上自己的同类,而太过与众不同又 使他无法成为大众的伙伴。 “没有哪一样罪恶太过伟大的品质那样成功地阻挠一个人拥有朋友。”——尚福尔 天才出现在他的时代就像彗星闯进了行星的轨道——彗星古怪的运转轨迹对于行星那、井然有序的轨道而言是奇怪和陌生的,天才很难与他同时代的文化步伐协调一致。相反,他把自己的作品远远地抛在前路。而时间只有在随后才赶上他的步子。 “我的时候还没到来;你们的时候常是方便的。”——《圣经·新约》《约翰福音》 能人能够取得其他人无法取得的成就,但他们的成就不会超越常人的理解。这样,这些成就马上就能找到常识者。相比之下,天才所取得的成就不仅超过其他人的能力所为,而且还超乎他们的理解。其他人也不会直接意识到这种成就。能人就像一个击中了无人能及的目标的弓箭手;天才也击中了他的目标,但这目标距离之远是其他人甚至无法看见的。 “仿效别人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特性,但我们并不容易找到要仿效的对象。优秀的东西甚少被发现, 它们得到别人的赏识则更是少有的事情。”——歌德 “人的价值就跟钻石的价值一样:钻石达到一定的体积,纯度和完美度以后会有一个确定的价格; 但超出这一范围以后,它就是没有价格的了,也再不会找到买家。”

尼采的超人学说

“超人”学说是尼采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形成于尼采思想成熟阶段的初期,集中地体现在尼采的主要代表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以下简称《查》)当中。本文拟依据尼采在该书中的论述,就尼采“超人”的含义、超人学说在尼采思想中的地位及其评价谈一点看法。 一 《查》书一开头,尼采假托的古代波斯教主查拉图斯特拉(以下简称查拉图)隐修十年之后,走出深山密林,下坠人间。他一见到人就宣称“上帝已死”,“我教人以超人”。(1)《查》书,就是以这句话为中心展开的。 “上帝已死”,是说基督教关于上帝的天国的理想已经破灭。尼采认为,天国的理想统治人间已有千年之久,人们为了追求来世,为了充当上帝的选民以便进入天国,就接受了基督教的灵魂不死的说教和以谦卑、恭顺、同情为特征的伦理观念,结果人就象吃了鸦片一样,在精神上萎靡不振,在肉体上孱弱不堪,成了一只“重负的骆驼”。现在,“宗教潮流消退”,上帝的信仰、天国的理想已经动摇,人们杀死了上帝,…上帝已死”。尼采还认为,近代西方的理性主义、人性论、社会契约论等等“时新思想”,其实是基督教伦理的溯版,它同样教人屈从和怜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王国,同基督教的上帝和天国一样,是一个偶象。它使人变得颓废、渺小。在尼采的笔下,人类已经“残毁而零落”?“我在人丛中游行,仿佛在人的残躯断体中行走而已”,(2)繁华的大城市其实是“一切腐朽、恶臭、贪欢、纵欲、炯熟、溃痛、叛乱之物所聚之处”,“充满着精神杀戮之血腥”(3)。总之,“人类的生存确实是阴沉忧郁的,而且永远没有意义”(4)。真正的理想不在上帝的天国,也不在按人类理性和普遍人性建立起来的理想王国,而在于超越于人类。尼采说:“我将教人以生存的意义:那便是超人”(5)。 尼采要教给人的“超人”的道理,首先是要超越已经颓废的人类。他通过查拉图之口说道:…我教你们超人的道理。人是一样应该超过的东西”。又说“人是一根绳索,系于禽兽与超人之间,凌驾于深渊之上”。“超人之于人犹如人之于摄猴”。在他看来,人只是达到超人的桥梁。“人的伟大之处在于其为桥梁,而不是目的”(6)。人的目的、人的前途在于超越自身而达到超人。所以他说:“目标并不是…人类?,而是超人!”(7)这种超越于人类的“超人”是一个新的物种,一个更高的物种。他曾经说过:“一个更强壮的种类,一个新的类型必定会出现,它在血统和生活方面都有不同于平均化的人的状况。关于这个类型,我的概念、我的比喻是超人这个词。我们向上的道路是从物种到超物种”(8)。由此可见,超人(übermensch)一词,虽然尼采在其早年曾用来指称杰出的个人,如拿破仑,但是在尼采的成熟时期改变了原来的涵义,用于指称新的物种和新的类型。詹·斯鲁威尔在谈到尼采时指出,尼采所用的德语;übermensch 一词在英语中以往一直译为superman(意为具有超常之力量或能力的人),实系错译,应译,overman(意为超越人类)才符合尼采的原意(9)。这是很有见地的说法。 对于这个超越于人类的新的物种的特征,尼采并未提供其细节。但是在《查》书的序言中有一个概括性的论断,通常被认为是超人的定义。这个论断的德文原文是:“Der übermensch ist der Sinn der Erde。Euer Wille sage:der übermensch Sei derSinn der Erde!”(10)中译者有的译为“超人是土地的意义。你们的意志说:超人必定是土地的意义!”(11),有的则将der Sinn der Erde译为“世界之意义”(12)或“大地的意义”(13)笔者以为这些译文均末准确表达原意. 因为Erde一词不但有“大地”、“土地”、的意思,而且还有宗教上常用的尘世的意思(14),尼采正是在后一种意义上使用Erde一词,并用以同天国相对照的。在上引论断的后面,尼采紧接着说:“glaudt Denen nicht,welche euch von übermensch Hoffnungen redden”(15)(不要相信:那些叙说超尘世的希望的人)。显然他是把der Erde(尘世)同;übermensch Hoffnungen(超尘世的希望)相对照的。Thomas Common的英译文将“der Sinn der Erde”为”the meaning of the earth”将“übermensch Hoffnungen”译为“superearthly hopes”其所以用带定冠词的“the earth”也是用以表明此处的“Erde”不是泛指“土地“大地”,而是指与“超尘世”相对的“尘世”或“现世生活”。因此尼采的上述论断的本意是:“超人就是尘世的意义,你们的意志必定会说,超人就是尘世的意义”,“超人”是“超尘世的希望”的对立物。 尼采所鄙弃的“超尘世的希望”,就是指把上帝的千年王国当作人的最后归宿的基督教神话。在尼采看来,这是教人蔑视尘世生活,扼杀人的肉体和生命,磨灭人的权力意志的虚伪说教。他要反其道而行之,寄希望于肯定尘世生活、发扬人的生命力的新的物种。然而生命的本质,在尼采看来,就是权力意志,即生物体“追求食物的意志,追求财产的意志,追求工具的意志,追求奴仆(听命者)和主子的意志”(17)。他说:“凡我发现生物之处,便找到了求权

叔本华的悲观哲学

叔本华的悲观哲学 今天我讲的是叔本华,叔本华呢,我们都知道他的哲学是悲观主义,那么他的悲观主义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人生就是痛苦”,那么为什么会“人生就是痛苦”呢?这我们就得从最初讲起了。叔本华认为,人这种生命现象就是求生意志的客体化,通俗点来讲就是人这一生其实就是对欲望的不断追求,所有的生物中人的需求最多。叔本华把意志追求目的时受到的阻碍称为痛苦,把意志达到目的的状况称为幸福,而我们都知道,我们在追求目的是总是会受到挫折的,追求这个没遇追求那个也会遇,所以在追求目的时是痛苦的,而就算某个目的达成了,又会有新的欲望席卷而来,因为人的追求永无止境,所以痛苦是经常的,幸福是短暂的,所以,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 以上可以算是叔本华哲学最基本的理解了吧,不过上边的这种说法也算是稍稍有点欠缺的,在上面的说法中,幸福虽然短暂但终归还是有的,可事实上在叔本华的哲学中,幸福被他给消除了,幸福是不可体验以及不可被检验的。叔本华哲学中有个特有的问题——苦闷,在他看来,是由苦闷中产生了世界以及人类生活(上帝的苦闷产生了人类,封建主义的苦闷产生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基督教的苦闷产生了异教徒),尤其是人类生活的各种各样的“安排”;也是苦闷启发了思想本身,从而决定了一种哲学,对我们而言,那就是叔本华的哲学理念。在这里,我们我们不纠结于前者外部世界的问题,我们挽留于此的是一种“主观性”的传承。 叔本华的哲学来自于对苦闷的体验,所以我们需要首先理解苦闷体验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不过事实上也给不出什么定义来,如果我们愿意,

苦闷本身就是一种体验,但它是一种完全特殊的体验,一种人们希望能够有所体验却什么也体验不到的体验。苦闷因此是一种缺失的体验,一种人们希冀、甚至从某一固定时刻起开始等待,却始终未曾来临,也永远不会到来的东西。每当人们获得一次满足,苦闷就会随之而来。叔本华认为,苦闷揭示了不同于痛苦的、无法证明的满足的表现。终于与我们一开始的痛苦说到一块去了,这儿的苦闷体验说的有点玄乎了,其实它也没那么玄乎的。 有个叫保罗·瓦莱的诗人在《海滨墓园》中写道,“如同果子被吃完,变成饱胀的快感,如同它将消失化为快乐……”这个诗人其实是个幸福的诗人,他认为欲望之终和厌倦之初是体验幸福之时,在这短暂的时段中,果实化为快感。这欲望之终即是我们达到目的之时,很简单,在四级成绩刚出来知道我们不仅没挂还过考不错时,我们的欲望达到了,当初可能有过一丝淡淡的喜悦,可是再过了没两天后这种快感就消失了,这就开始厌倦了,所以说在这个欲望之终与厌倦之初中间的这点小小空隙就是我们体验幸福之时。但这也仅仅是这位诗人这样认为,所以说他还是幸福的,到了叔本华这儿,他把本来就是这么一点点的幸福的权力也给剥夺了,他看待问题的角度更为灰暗。在他看来,不仅变为“快乐”的果实消失了,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快感在作为快感被感受到之前已经“变化消失”了。换句话说,在世界的秩序中,也就是意志和时间的秩序中,幸福从未得以预见。他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四级过了的时候好像有过的那点幸福事实上是虚假的,是没有被存在过的。 是不是有些难以理解,确实,好像是进入了一个悖论,但这个悖论其

《叔本华思想随笔》

《叔本华思想随笔》 《叔本华思想随笔》作者是德国叔本华,由韦启昌翻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虽然讨论的话题众多,但里面贯穿着的基本思想主线清晰可辨。叔本华这位“语言艺术家”(弗兰茨?卡夫卡的赞语)的过人之处就在于把真理裹以最朴素的语言外衣,从而让真理直接发挥其必然具备的震撼力。因为深刻,所以朴素;因为朴素,更见深刻。 内容简介 本书虽然讨论的话题众多,但里面贯穿着的基本思想主线清晰可辨。叔本华这位“语言艺术家”(弗兰茨?卡夫卡的赞语)的过人之处就在于把真理裹以最朴素的语言外衣,从而让真理直接发挥其必然具备的震撼力。因为深刻,所以朴素;因为朴素,更见深刻。尼采形容阅读叔本华的著作犹如抵达了“一处森林高地——在这里,我们深深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整个人感觉耳目一新,重又充满了生 机”(《不合时宜的思想》)。这组代表性的论文只占叔本华全部哲学著作的一小部分,但这些论文涉及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性学、美学、教育学、玄学、宗教等多个方面,足以让我们领略到叔本华这位“不折不扣的天才”(托尔斯泰语)的思想魅力。不仅《意欲》一文的确像叔本华所说的包含比许多系统的心理学还要多的心理学知识,就是篇幅最小的《论教育》,他对教育的目的、方法短短几千字的阐述,难道是某些洋洋洒洒、不得要领的大部头教育学著作可以相比的吗?真正的思想天才与只是博闻强记的学者之间的差别,由此可见一斑。 作者简介 叔本华(1788-1860)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自称“性格遗传自父亲,而智慧遗传自母亲”。他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以狗为

伴。他于年写了《附录与补遗》一书,《人生的智慧》使沉寂多年的叔本华一举成名。他反对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是新的“生命”哲学先驱。 他的所有作品中都弥漫着的一个核心理论:人类有三种基本生理能力,可以带给我们乐趣——一是吃喝睡等满足生存的能力,二是体育活动能力,三是情感能力,即观察、思考、感觉、阅读、默想、写作、发明、弹奏音乐、思考哲学等。每一种能力都代表一个等级的意欲,依次递增,带给我们的乐趣也是真实度和持久力也是依次增强。最高贵的快乐源于自身的最高级的需求(意欲),即能够真正学习、观察、研究、默想、实践、领略大自然美、艺术美和思想美;最强悍的人生是独立的享受于闲暇,即便没有任何娱乐。 他直透事物本质的深刻、冷峻和毫不妥协,与常人肤浅、颠倒、虚妄的世界观格格不入。深刻的哲学必然渗透着常人所认为的悲观意味,因为“天地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它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常人只是一厢情愿、出于个人喜好而主观地粉饰、美化生活及其目的。在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严肃、深刻的哲学,尤其是叔本华的哲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西方,到处弥漫着肤浅的乐观主义。人们对人的完美、科学的进步深信不疑。第二次世界大战更加完全地打碎了那些空洞的美好愿望和令人陶醉的乐观主义。除了盲目的思想被无情的事实明显击破的非常时期,人们的眼睛仍然是短视的,思想仍旧懈怠。他们不愿也不能够深思。所以,叔本华的哲学在平常时期注定就是曲高和寡,它只在少数思想深远的人们的脑中扎根和传播。 他特别专精于研究柏拉图和康德的著作,非常反对和不屑于黑格尔、费希特和谢林等人的理论。他的一生不算风光,过着隐居的生活,直到1853年时,他的哲学思想才被世人所重视,不过却于1860年9月21日病逝。

浅析叔本华伦理学思想

叔本华的世界 --------浅析叔本华伦理学思想摘要:叔本华认为伦理学是很简单的一门学科,他从人类行为的动机出发探讨人类道德的基础。叔本华认为人类行为的动机可以分成三种:希望自己快乐,希望他人痛苦,希望别人快乐。他将这三种动机分别概括为利己主义、邪恶、同情,其中利己主义和邪恶是非道德的推动力,只有基于同情是真正的道德行为。[1] 然而这门简单的学科,却可以清晰透彻的概括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冲突。解释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一切行为。 关键字:叔本华伦理学利己主义邪恶同情 叔本华的伦理学理论,在思想史上可谓独树一帜:它一反西方伦理学的学 术传统一为“人之应当如何”制定准则,而把主要兴趣集中在为道德奠定基础之上;它用经验的方法追溯人的行为动机的终极来源,提出了“道德的基础是同情” 这一核心论旨。直至去世前不久,叔本华还以断然的口气说道:“读过我的伦理 学的人都知道:对我来说,道德是以这一真理为基础叔本华伦理学的宗旨不是为 人的行为制定道德原则,而是为道德奠定基础。他认为“为了公认的道德需要提 供一个能证明的基础”。 叔本华很重视自己伦理学体系的构建,伦理学问题是他哲学的中心部分,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它一开始就可宣称为最严肃的一部分,因为伦理学所涉及的 是人的行为,是和每个人直接有关的题材,没有人能够对之漠不关心。叔本华认 为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以物自体(意志)为前提,都是意志的表象。人类永远 会被意志做趋势,所以人的任何行为如果没有一个充分的动机便不能发生;而人 类行为可归结三个基本源头:利己主义、邪恶和同情;一切可能的动机都是产生 于三个基本源头之一,其中只有同情才是唯一真正的道德动机。 让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三个动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