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地理_初中地理第十章中国在世界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初中地理第十章中国在世界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章作为中国地理的“收尾”章节,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相应知识,掌握了中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方面的具体内容和基本的地理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学习能力,从而为本章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效果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我国的发展成就,从地理的视角认识了我国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并感知了我国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忧患意识。

通过课堂教学情况,发现学生对时政知识的了解需要进一步增强,知识面需要拓宽,在学习中需要加强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

通过当堂达标测试,发现学生对基础内容掌握较好,但是,读题和分析题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做题技巧需要总结。

教材分析

本章作为中国地理的最后一章,共设置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做负责任的大国”三个标题,与中国地理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实现了前呼后应,使得教材结构更加完整合理。本章对中国的国情进行了概括性的总结,有利于从地理视角认识祖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忧患意识。

日照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议课记录单

学校:于里初中授课人:学科:地理

日期:2015/4/15议课人数: 9人负责人:于善文

评测练习

1.喀什被誉为“中国的西大门”,与深圳、珠海特区相比,喀什设立经济特区的独特优势有()

A.工农业发达,海陆交通便利

B.位于西北边陲,利于和中亚国家贸易往来

C.劳动力充足,科技力量雄厚

D.毗邻海洋,利于发展对外贸易

2.漫画“鲸吞农田”所反映的问题是()

A.住房占用耕地

B.水资源枯竭

C.大气污染严重

D.全球气候变暖

3.该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人口增长过慢 B.人口停止增长 C.人口增长过快 D.人口增长适当4.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措施有()

①控制人口增长②跨流域调水③保护耕地

④垃圾分类处理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下列事件中,不能证明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是()

A.中国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B.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1978年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

D.1983年8月,中国加入《南极条约》

16.下图为我国2015年3月5日元宵节雾霾天气分布图和PM2.5主要污染源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下天气符号中,表示霾的是()。

A B C D

(2)据左图可知,2015年元宵节的雾霾天气,一共涉及了个省区,其中也包括了首都。

(3)下列运输方式中,受雾霾天气影响最小的是()

A.航空运输 B.公路运输 C.管道运输 D.水路运输

(4)下列人类活动中,有利于改善雾霾天气空气质量的是()

A.多开私家车出行 B.植树种草 C.焚烧垃圾 D.举行焰火表演

(5)由右图可知,近年来影响我国中东部地区的雾霾产生的人为原因主要有

(6)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正经历着祖国的变化,请你说说为建设“美丽中国”应该做些什么?

课后反思

本节课使用了我校的教学模式(五环节教学法:导-学-探-拨-练),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在教学中也暴露了很多问题:

1.各环节应该更紧凑,学生活动设计可以更多样化;

2.很多学生可以完成的工作我代劳了,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说、多写、多记;

3.内容升华——应该加入中考链接,让学生感知中考试题;

4.多媒体手段的使用,可以采用视频播放。

5.课堂气氛有待于进一步调动,可以充分利用小组计分、评比。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继续加强备课、充分备课,多学习,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中并没有与本章教学内容对应的内容标准要求,但是,课程标准中有“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和“了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这样的目标要求。

1.对应“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了解我国的发展成就;学习通过案例从地理的视角认识我国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2.对应“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实例了解我国是如何做负责任的大国。

重点:

1.掌握中国在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2.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难点:

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初中地理_中国地理差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触类旁通以猜谜语的形式加深 学生对秦岭、淮河的认 识生根据以前学的知识找出 答案 引发学生的兴 趣,引出下一 个问题 自主学习以学案为引导,明确任 务和要求,并给与评价 和指导学生根据学案要求,查找 资料,结合以前的知识, 合作完成表格,以对比的 形式,总结归纳秦岭—— 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并 以知识竞赛的形式汇报学 习成果 培养学生的合 作意识,加强 对知识的整合 能力,增强学 生的自信和成 就感 美丽中国出示五色中国示意图 总结中国地理差异,明 确同一个区域内部不 同的地区,地理差异也 和大 播放音乐《美丽中国》 MV, 学生用心聆听,并欣赏美 丽大中国 感情升华 爱我中华 板书设计 中国的地理差异 西北地区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青藏地区秦岭——淮河

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储备,也具备了一定的看图,找图,查阅资料的能力,加上认知水平,理解能力也有了提高,所以对本节课应该容易接受;但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合和运用能力一直都是一个弱点;初二的学生已经没有了刚进入初中的新鲜感和对事物的好奇心,开始进入青春期和学习倦怠期,很难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效果分析: 本节课采用大量图片和影音资料即直观形象,又生动有趣,深深抓住学生的眼球:导入视频的应用,鲜明的地域特色对比,学生喜欢的节目活动,有效地把学生带入今天的课堂,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而在整个教学环节中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方式为主,读图、看图、分析图、运用地图总结归纳我国在气温、降水、地势、等自然环境方面的差异,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应用地图的能力;分作合作,小组交流,知识竞赛等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加强了学生对知识进行整合的是训练,学生也感受到合作的力量,并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最后音乐的播放,绘声绘色,把学生的思绪带到整个中国,感受中国之美,教学效果效良好,对我国地理差异大深有感悟,并认识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及其界线的确定,基本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少数同学对地图的应用还有待提高。 教材分析 《中国的地理差异》是中国地理总论和中国区域地理的衔接点。教材首先从气温、降水、地势三方面说明我国地理差异的存在,也是对上册中国自然环境的一个总结;第二部分则是以南北方地理差异为例认识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这部分也是对上册内容的复习和延伸;在前两个问题的基础上,教材安排了最后一个问题“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本节教材内容的安排合理有序,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并大量运用图片和资料,以活动的形式呈

第十章 中国在世界中 教学设计

第十章中国在世界中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一中初中郭蕾 一、教材分析 《中国在世界中》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十章的内容,本章内容是初中地理教学的终结章节,既是对课本本知识的系统性提炼,也是对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地理思维能力、地理应用能力的一个总检阅。本章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以图文资料的形式从几个重要时段感受我国发展成就,第二部分说明我国发展面临的挑战,从人地关系、区域差异、海洋权益等三方面说明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第三部分,做负责任的大国,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成就中国与全球经济的融合。本章内容是对学生地理情感的一个总升华,更是对祖国热爱之情的总体验。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二已学习了两年的地理,对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都有初步了解,学生对这一节课的知识并不陌生,学习起来比较轻松。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知识和方法,对地理课程有了深刻的感受后再学习本章,不管是对祖国的热爱还是对地理课程的热爱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得以落实,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的发展成就; 2.学习通过案例从地理的视觉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挑战; 3.通过实例了解我国是如何做责任大国的。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资料分析问题,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处理地理信息能力及与他人交流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认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了解全球的变化趋势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3.关注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发展情况,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掌握中国在发展中面临的挑战(2)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二)教学难点 中国发展中遇到的挑战。 五、教学方法:情景式教学法、小组活动法、读图观察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展示台、“YES OR NO”卡片、软磁铁、海报纸。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我的梦想 教师:引用汪国真的诗句导入梦想主题,提问:“你的梦想是什么?” 学生:分享梦想。 教师:介绍十八大提出的中国梦主题,引入新课主旨:《中国在世界中》这一节是要一起用地理的视角体会中国梦我们实现的路上都经历了什么。 板书设计:用卡纸写好的“中国梦”后贴上软磁铁,吸附在黑板中国地图上。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10章中国在世界中教案

《中国在世界中》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地理的结束部分,教材简单总结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和面临的问题,还有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作用。设计这一届内容,主要有以下三点考虑:第一,主要用以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第二,在学习了中国分区地理后,需要有一个前后呼应的“收尾”章节,以使教材的结构显得更完整合理;第三,对中国的国情进行概括性的总结,有利于从地理的视角认识祖国,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忧患意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完了初中地理的全部内容,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能够从资抖中快速提取有效信息,并且可以分析地理要素之间的影响和联系,也能够独立利用地理的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学习本节课知识没有问题。但是本节可以从重视情感目标出发,因为现在学生普遍出现重知识目标,轻情目感标的现象,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培养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还要认清楚我国所面临的问题,不能盲目乐观,启发学生努力学习,做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三、教学目标 1.运用图文资料,了解我国近年来取得的发展成就,认识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事实。 2.结合相关实例理解我国面临的问题,能够运用人口、工农业、疆域等内容分析我国面临的问题。

3.通过搜集有关信息,明确中国的国情和世界的发展趋势及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认识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事实。 2.理解我国面临的问题,知道解决措施。 难点: 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引导发、小组讨论法等 六、学生学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等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头脑风暴式”引入课堂学习:如果你代表中国参加“国际中学生论坛”,你会如何介绍咱们的祖国。 今天我们从中国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做负责任的大国,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二)新授 (1)回顾发展成就 首先,我们来了解我国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阅读课本P98-99

初中地理_中国地形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知识与技能 1、掌握我国地势特征,三级阶梯状况并能分析地势特征对我国的影响; 2 、掌握我国地形特征,主要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盆地等及它们的分布、位置等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地图、表格,明确一些重要的地形区的特征、分布、位置。 2、能列举实例并会评价我国地势与地形的优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小组分工合作中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教材分析教学重点 1 、地势特征 2 、地形特征及主要地形 教学难点提高运用地势地形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复习的是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中国地形》,那么,地形指的是什么?(按形态可以分为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等五种基本类型。地势地形是我们在考虑气候、交通、人口分布等问题的首要因素,是学习中国地理的重要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来系统复习。学生回答) 师点拨: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侧重于地表海拔高低的变化,而不是形态的差异。地形是陆地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总称地形,也称地貌。 探疑互动(一)复习山脉研讨问题:(1)、中国山脉按走向可分为哪几类?每类都有那些山脉?设计意图----把山脉分布落实到地图上,让学生对中国的山脉形成一定空间想象。 (二)复习地形研讨问题:(1)我国地形特点是什么,根据出示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来说明。设计意图:把地形特征与相应的地图联系起来,培养了同学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并在思考的同时在头脑中建立了一种空间联系,活化了知识。 (2)用一个字或两个字来概括我国主要地形区的特点,用点击地形位置有图片的形式(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概括地形的特征,进而根据特征来判断地形区。 (三)复习地势研讨问题:(1)我国的地势特征是什么,用简要的图示表示出来?(2)课本中哪些图能反映这一特征,并简要说明理由。设计意图——把地势特征与相应的地图联系起来,培养了同学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并在思考的同时在头脑中建立了一种空间联系,活化了知识。(3)在黑板的地图上绘出三级阶梯的界限,并在相应位置标明山脉名称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明确阶梯界限及阶梯交界处的山脉的位置,加深了印象。 (4)列表复习三级阶梯的海拔、地形类型。 (5)分析我国地势特征对河流和降水的影响? (四)分析地形构成特点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利和不利) 小试牛刀:(一)选择题 1.下列山脉中既是地势笫一、二级阶梯界山,又是西北---东南走向的是: A.昆仑山 B.祁连山 C.横断山 D.太行山 2.下列山脉与地形区相邻的一组是: A.昆仑山---内蒙古高原 B.秦岭---黄土高原 C.横断山 ---塔里木盆地 D.巫山---东北平原 (二)连线题 东北平原较低平、完整 华北平原面积最大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最低、河湖众多

初中地理_第十章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 《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分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科学考察”和“极地保护在行动”三个标题,文中贯穿始末的主线是寒冷。寒冷是由于两极所处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正是由于极度严寒,使得两极都成了冰雪覆盖的地区,也因而造成了当地独具特色的资源,如冰川、动物等。同时也使得那里人迹罕至,留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原始的自然环境。而这些又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对两极地区开展考察活动,而开展考察活动的前提是要各方和平利用、共同保护两极的生态环境。 由于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相对世界其他地区来说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也有重要的全球意义。因此,在进行《极地地区》的教学中也应该从这方面入手,突出极地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强调极地地区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因此,本节是对“人地和谐关系”主题的突出和升华,更是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宣传。突出极地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强调极地地区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 从知识储备看,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从依赖到自主的过渡期,理性思维不断增强,已经初步具备分析和整合地图信息的能力,并且已经

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技巧,如:图表、文字材料……能够利用已经学过的区域地理的知识,探寻出极地地区的区位因素。 从学习热情看,学生比较关注与这部分知识相关的地理现象,大多数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这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差异和资源状况等基础知识;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通过读图识图培养学生灵活处理图片信息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新课程提倡课堂教学是动态的,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诱导学生,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兴趣,以合作探究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努力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主线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另一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难点: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10《中国在世界中》教案与反思

人教版地理八下第十章《中国在世界中》教案

1.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 我国的复兴之路并不平坦,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阶段一.国民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成绩斐然。出示图片: ①1953年,中国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鞍山钢铁公司恢复并扩建。 ②1956年,中国第一辆国产汽车诞生。 ③1956年,中国试制成功第一批喷气式飞机。 ④1957年,长江上第一座铁路和公路两用大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3.阶段二.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加速发展 (1)深圳速度 (2)我国有6个经济特区 展示我国的海南经贸特区和喀什经济特区

(1)分析图表数据,初步认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2)说一说 (3)联系生活见闻,说一说 4.合作交流:

(3)我国一直重视植树造林工作,并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中国植树节”。根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04~2008年)结果,我国森林覆盖率为20.36%,森林面积列世界第五位,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 (4)为保护典型的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我国积极建设自然保护区。截至2011年底,我国(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已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640个,其中陆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4.9%。 3.归纳整理(二)区域发展不平衡 (1)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归纳 补充:沿海与内地以及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差距较大 (2)展示东西部地区的建筑和交通状况 (3)解决措施有哪些? 补充: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 (4)资料介绍:中部崛起是指促进中国中部经济区——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西6省共同崛起的一项中国中央政策,2004年3月5日首先由温家宝总理提出。

初中地理_中国的土地资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国的土地资源》教学设计 1.通过阅读地理资料,初步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2.通过阅读地理资料和实际调查结果,初步分析、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 3.结合生活、生产实例,认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中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 4.学生树立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资源观和资源保护意识。 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土地资源的区域差异与地形、气候的相互关系。 多媒体课件微视频 一、创情境引新知 师:课前播放并欣赏图片资料。 同学们,在刚才的场景中,我们不仅能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艰辛,更能感受到人们丰收的喜悦,而这所有的一切,均源自于——土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中国的土地资源。 二、知用途认土地 生:看走遍中国各地拍摄到的照片,依据生活经验,辨认土地利用类型。 师:归纳土地资源的分类,你能说说三种农业用地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吗?可见这些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十分密切。 三、巧对比知国情 数据:世界国土面积前6位国家在面积和人均上的比较 生:1.读世界上面积位于前六位的国家图,你能读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什么信息? 2.读中国人均土地面积与6个国家比较图,你又能看出什么信息? 3.你能综合两幅图的信息,总结我国的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吗? 点石成金:国情——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四、读数据识特点 这是平均分配的土地利用类型构成图,你认为应该提高哪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比例或降低

哪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比例更合理,说说理由。 教师总结:同学们出于不同的目的,改变了土地的构成比例,有的为了营造美好家园的环境,扩大了林地的比例;有的为了提高粮食产量,扩大耕地的比例;但是大家都有一个共同想法,就是尽量减少这些难以利用的土地比例。那么,我们看一下我国土地构成比例的状况,是不是与大家的期望相同。 数据:中国各类土地利用类型所占百分比的比较 1.三种农业用地的各自所占的百分比 2.耕地和难利用的土地各自所占的百分比 3. 我国的土地资源在类型和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呢? 点石成金:特点之一:类型齐全,结构不合理(耕地少、难利用土地多) 数据:中国和美国在耕地总量和人均上比较 过渡:中国和美国都是世界大国,咱们下面比较一下两个国家的耕地情况,请阅读数据,对比差异。 师:解释0、9公顷的面积大小(相当于一个长150米宽6米的跑道)。 提问:中国土地面积比美国多,为什么耕地总面积却少于美国? 生:中国的耕地面积小是因为我们的平原面积小。 过渡:看来土地的利用类型会受地形的影响,那么还没有别的影响因素呢?这些比例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又是如何分布的呢? 五、共探究看分布 师:请大家认真来看一段微视频。 1.生观看视频内容,获取自主学习的方法。分成3组分别探究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中旱地、林地、草地的分布地区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组内交流后,派一位代表到大屏幕前讲解展示探究结果。 师:从刚才同学的总结中,我们可以看出土地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这也是我国土地资源的第二个特点。(边提问边板图) 2.生举例说明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区域差异对我们饮食习惯的影响。 六、寻问题话对策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土地是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合理的话它是可以循环使用的,如果利用不合理,又会出现什么问题呢? (一)草地的问题及对策

初中地理_中国的经济发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国的经济发展》教学设计执教者指导教师

学情分析 从生活化话题引入,使学生以轻松的心态去看图,通过有趣的问题引领,让学生在读图中既发现与过去知识可以连接的内容,又能挖掘出隐性的新知识、新问题,并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讨论等方法,将读图获得的信息加以整合,并用简要的语言表达出来,以达到学习知识、掌握技巧、提高素质三位并举层层叠加的综合目标。 效果分析 本节课是一节复习课,我从本章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结合我校正在开展的课堂教学改革,基本完成了学习任务,达到了学习目标,而在此基础上,通过“拓展提升”达到“知识的自我生成”的目的。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我的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尽情发挥,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地理的兴趣,也锻炼了他们的口才和胆量,更重要的是通过拓展,把我们学生的地理知识和能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本节有三大难点。

在进行图析重点一时,对“五纵三横”铁路线必须强化练习才能牢固掌握,这部分先组内展示,再全班交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学有所获,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 在进行重点二的解析时,本着农业的分布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昌盛的差异入手,让学生深入体会农业的发展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在图析重点三工业的分布的影响因素时,通过读“辽中南”工业基地图,知道地区有哪些工业部门?进而理解工业分布的影响因素。按此方法指导学生自己分析总结,并且进一步分析沪宁杭工业基地的成因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并且针对其不利条件,集思广益,提出合理的见解。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中国地理概况部分的重要内容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很快,但与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学习本章内容旨在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展望经济发展的前景,形成经济可持续发展观念。 本章分三节内容,主要介绍了我国经济的三个产业部门。 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交通运输事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先行官”,但交通运输的发展远远赶不上社会经济的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现阶段,国家仍把交通运输事业作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本节内容共有两个个标题,思路也非常明确。教材首先介绍如何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接着介绍我国主要的交通运输路线。 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建和发展的基础产业。本节共分四个标题:“农业及其重要性”“农业的地区分布”“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走科技强农之路”。通过学习,学生会对农业的重要作用、在我国的地区分布状况、发展农业的策略和原则以及我国农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第三节:工业的发展与分布。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经济自主、政治独立、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本节教材内容分为“工业及其重要性”、“工业的分布”和“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三个标题内容。这三部分内容前后联系,形成一个整体。教材内容贯穿的一条主线是:发展工业的重要性,我国工业的分布现状,工业未来发展方向。教材内容的选取遵循“地理要素采用单独列出和区域地理结合的两种方式”的设计思路。教材的内容立足于实际生活,教学内容生活化、活动化,以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地理

初中地理_极地地区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十章极地地区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4、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 1、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2、掌握使用两极地形图和景观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3、使用两极地区气温图表区分两极气候的特点。 4、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二)教学难点 1、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3、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三、教学突破 1、分别用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图,说明两极地区的位置。 2、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用经纬网辨别方向和周围的环境 3、利用两极地区气温图,区分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4.利用图片等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四、教学准备 北极地区图、南极地区图、两极地区气温比较图、有关阅读资料、图片、课件等。

学生已经学过世界地理的知识,在知识储量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学生具备林一定的读图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探究,根据教师提供相关材料,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方法得出结论,并应用自己得出的知识进一步分析理解下面的知识,体现知识间的循序渐进的同时,利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自己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等 通过与学生交流,了解本节课的学习效果。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可以很好的接受并理解教学内容,但仍有少数学生反映因录像课比较紧张,影响正常发挥。 本节知识是人教版教材第十章《两极地区》,这是世界地理分区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也是世界地理最后一章。教材从三个方面,重点以南极地区为例,以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进行对比学习,结合图示、图片、阅读材料、课堂活动等方面,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科学考察、环境保护四个方面展开学习,启发学生思考南北两极地区的异同,探索原因。其

初中地理_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 【各环节的实施策略及注意问题】 一、自主学习的实施策略及注意问题: 1、实施策略: (1)展示:在上课前一天就把学案发到学生的手中,根据自主学习部分呈现的问题,让学生提前预习,找出答案,并且进行记忆。上课一开始就让学生合上课本,老师选取各小组的同一个“编号”带着“空白”的学案到黑板上展示“自主学习”部分,其它同学在下面自己完成。 (2)评价:学生完成后,在黑板上展示的同学由老师安排小组的代表进行批阅,一般采用“组号+1”的方式进行,每个小组赠基础分10分,错1个扣1分,将学生出错的情况用“红笔”改过来,并将“得分”填入记分台;在下面的同学完成后,由小组长安排小组内相互批阅,完成后一般对“全做对”的同学口头表扬,进行鼓励。 (3)点拨:根据学生的出错情况,进行进一步的点拨,已警示全体同学。同时,将自己在巡视过程中发现的未上黑板展示的同学的错误进行点拨。此外,一定要预设几个学生难以明白的问题,在这里进行解释说明。如果教室内有倍投的学校,可以事先准备好课件(最好是使用链接形式的),根据学生的出错情况,灵活使用。但是一定注意精讲,从而缩短时间,提高效率。 2、注意问题: (1)展示:在操作过程中,一定特别注意部分同学把一部分答案提前填入学案,或者未上黑板展示的同学抬头看黑板上答案的现象,如果发现要给所在小组扣分。如果自主学习部分呈现的“空”较多,可以采用分工展示的方法,这样可以大大节约展示的时间。同时,学生在黑板上展示时,老师可以借这个时间在黑板上板图。 (2)评价:在操作过程中,代表本小组上黑板上批阅的同学要认真批阅,红笔改错,如果有错误而没有发现,则要给所在小组双倍扣分。在下面的同学相互之间认真批阅,红笔改错,老师要适当检查,根据情况给与评价。 二、合作探究的实施策略及注意问题: 1、实施策略: (1)对于需要学生通过读图找出地理事物并记住地理名称的合作探究题目,主要采用小组内,甚至是同桌之间相互帮助、相互监督完成即可。可以让学生到黑板板图上填注老师分配的任务,根据情况进行第二次评价。 (2)对于有探究价值的题目,给与学生思考的时间,然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各抒己见,形成本小组的结论。在展示时,让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其它小组补充。因为在这个环节中,难以进行定量评价,所以一般采用口头表扬的形式,激发各小组的探究的积极性。 2、注意问题: (1)评价学生在板图上填注地理事物的名称时,可以是让学生评价,也可以是老师评价,但是老师一定要点拨填注的规范性。 (2)对于有探究价值的题目,一定要给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不然探究很容易

初中地理_第十单元 从世界看中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第十单元从世界看中国 课型:复习课 教学过程: 【课前两分钟:】 1.我国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是什么? 2.我国领土的四个至点、两个差异是什么? 3.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 4.我国民族分布特点是什么? (同位置间相互提问) 【导入课题:】 第十单元从世界看中国 【考点扫描:】 1.读图分析我国的地理位置及特点。 2.我国的领土面积,读图说出邻国及濒临的海洋。 3.我国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位置、简称和行政中心。 4.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国策、人口分布特点和民族分布特点。 (学生齐读目标,找出本节课的重点学习任务) 【知识达标检查:】——位置优越 1.读图分析我的地理位置。 (半球、纬度、海陆) (明确分析谓之主要从纬度、海陆、半球位置来描述。学生读图,结合图分析我国的地理位置) 【拓展应用:】 1.读图分析巴西的地理位置。 2.思考:①与俄罗斯、加拿大和巴西相比,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是什么? ②与蒙古、日本的海陆位置相比,说出我国的海陆位的优越性。 (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后口答完成。学生强调常考的邻国) 【知识达标检查:】 2.读图找出我国的14个陆上邻国和东部的四个邻海。 3.读图找出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并在图上找出四个至点。 (学生读图,思考后口答完成) 思考:我国东西、南北各存在什么差异? 【知识达标检查】——行政区划 1.读图说出主要行政区域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2.写出北回归线穿过的省级行政区域简称。 (学生读课本“中国政区图”后,指图说出。教师强调常考行政区域)

【经典考题:】——抢答 1.我国濒临的海洋中,属于内海的是( ) A.渤海B.黄海C.东海D.南海 2.2016年7月3日上午10时,世界最大的单口径(500米)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 的主体工程在贵州省顺利完工了。贵州省的简称是( ) A.豫B.冀C.皖D.黔 3.北回归线自东向西穿过的省级行政区是() A.粤、桂、琼、云 B. 台、粤、桂、云 C. 台、闽、粤、桂 D. 云、粤、桂、闽 4.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所在省(区)是() A. 新疆 B. 广西 C. 西藏 D. 内蒙古 (学生抢答完成) 【知识达标检查】——人口和民族 1.读图说出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分界线。 2.我国为什么从2016年起全面实施二孩生育政策? 3.读图说出汉族、少数民族的分布地区和民族分布特点。 (学生思考后口答完成) 【中考考点我来说:】 结合下图,从位置、范围、行政区划和民族方面说出在中考中可能涉及到的知识点。 (学生畅所欲言,指出考点。教师结合知识结构总结) 【达标测评:】 (学生板书完成后,师生共同纠错) 1.位于我国领土最东端和最北端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是() A. 甘肃省 B. 黑龙江省 C. 陕西省 D.山西省 2.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 A.云南省 B. 广西壮族自治区 C.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D. 黑龙江省 3.下列四省区中,人口密度最小的是() A. 上海 B. 四川省 C. 山东省 D. 青海省 4.车牌号为“豫A·0C139”的轿车,酒驾肇事后逃逸,判断该车所属的省区是() A. 河南省 B. 黑龙江省C. 山东省 D. 广东省 5.读我国西部地区简图,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最大的省区的行政中心A是___ ;“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基地西昌是在B___省;C省区的简称是___ 。被称作“三江源”的D省区的名称是___省,该省有我国最大的咸水湖E___湖;I是我国西南部最大的邻国___ ;图中北回归线穿过的省份L的简称是___ 。(2)写出下列字母所代表的地形区名称。F___山脉。G ___盆地。H ___ 高原。

初中地理_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较抽象,但是八年级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过等值线的判读方法,所以这节课教会学生运用等值线解决问题。 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基础比较薄弱。本班学生学习基

础一般,读图识图能力一般,但对地理的学习有一定的兴趣。本节课是本节内容的第一课时,学生之前学习过世界气温分布状况和降水分布状况,但对我国的气候特征没有详细理解,所以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行学习。 效果分析 在本课的设计,我着重从日常生活体验出发,运用问题式教学,依托构建主义理论,把繁难的内容转变为可体验、可发现的知识和经验,并引导学生运用发现所得去解决问题,实现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有所用。 在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回答问题积极踊跃,小组讨论热烈参与度高,学生在学习中很好的展现了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节内容的教学,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引导学生对中国气候的认识。采用“设疑---探究------小结”展开教学。气温分布规律及其成因,是一个重难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读图能力、用图能力的培养;并且利用分组讨论形式,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材分析 气候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本节教材密切联系生产生活,使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学生学起来感到亲切、实用。同时运用等值线的判读来锻炼学生从图表获得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以下目标:

1、通过对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的判读,归纳出我 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征,并能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2、通过对中国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的判断,归纳出 我国年降水量时空分布的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3、通过对中共温度带、干湿区分布图的判断,知道中国温度带和 干湿地区的分布状况,了解它们对自然植被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4、学会分析气候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逐步形成顺应自然,保 护自然的环境意识。 1.爸爸要带夏明去上海旅游,最好选择几月?() A.1月 B.6月 C.7月 D.10月 2.四川、湖南、贵州等地的居民有爱吃辣椒的习惯,这可能 与当地的()有关? A.气候火热,特别是夏季炎热 B.气候潮湿,特别是冬季阴冷潮湿 C.温差大 D.冬季寒冷 3、下面是为我国广州、武汉、北京和哈尔滨四地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读图后回答问题: 1)1月份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相差大约__℃,说明冬季我国气温_。 2)7月份各地平均气温大多在__℃以上,说明夏季我国大多数地方。 4、读图(5-5)哈尔滨、广州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回答:

初中地理_【初中地理】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设计 一、教学思路 课前学生通过在网络平台上下载《中国四大地区的划分》微课,搭配《微课助学评价单》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自主开展学习,进行个性化学习。教师课前通过《微课助学评价单》反馈的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具体疑惑,有针对性的备课,开展课堂教学。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解决组内个体的疑惑,再通过交流展示环节达成组间一致的原则。 二、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四大地区的名称、找出划分四大地区的主要因素及分界线 2、在地图上画出秦淮一线地理位置,通过小组讨论从不同方面说出秦淮一线的地理意义 3、通过图文资料说明自然环境对人文环境的具体影响 三、评价目标 1、通过微课学习,完成助学评价单,解决微课学习目标。 2、个体抽查说出四大地区的名称、小组合作后展示四大地区确定因素及分界线 3、独立在地图上画出秦淮一线,分组讨论后能从不同方面说出秦淮一线的地理意义 4、独立完成南、北方表格的对比内容,通过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说出对当地人文环境的具体影响。 四、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说出四大地区的名称、找出划分四大地区的主要因素及分界线 2、在地图上画出秦淮一线地理位置,通过小组讨论从不同方面说出秦淮一线的地理意义 五、教学难点 1、通过小组讨论从不同方面说出秦淮一线的地理意义 2、通过图文资料说明自然环境对人文环境的具体影响 六、地理学科教学模式探索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七、教学方法 微课应用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八、《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微课助学评价单 一、学习目标: 1、通过视频学习,说出四大地区的名称,指出四大地区的范围 2、通过视频学习,找出划分四大地区的主要因素及分界线 3、通过视频学习和生活体验,说出四大地区间的差异 二、助学进阶 读图完成 1、四大地区的名称: A: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 2、自主设计图例,并在图中画出四大地区的范围。 A B C D (若无法完成以上两题,请重新学习微课内容。) 3、填写划分四大地区的界线和确定界线的主导因素: 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确定的主导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无法完成此题请回放到视频2分20秒重新学习) 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确定的主导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无法完成此题请回放到视频3分33秒重新学习) 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确定的主导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无法完成此题请回放到视频5分05秒重新学习) 三、评价提升 优势分析(S)劣势分析(W) 我学了什么知识如何应用什么知识我还不会如何弥补内 部

初中地理_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以我国不同地形区的美景引入中国的地形。 教学过程: 一、中国地形的总体特征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三级阶梯填表: 界线界线 阶梯名称第一级阶梯第二级阶梯第三级阶梯 海拔平均4000米 以上1000—2000 米 500米以下 主要地形 类型 高原、山地 活动一: 3、分析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 4、地形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学生讨论完成地形地势带来的影响,教师总结归纳。活动二: 1、在地图中找出我国主要的的山脉,完成下列练习。将下面这些山脉填入下图中:

A.大兴安岭 B.太行山 C.巫山 D.雪峰山 E.长白山 F.武夷山 G.台湾山脉 H.天山 I.阴山 J.昆仑山 K.秦岭 L.南岭 M.阿尔泰山 N.祁连山 O.喜马拉雅 山 P.贺兰山 Q.横断山 2、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在图上找出并标出我国主要地形区的位置。活动二主要由学生来完成并上台演示,教师进行补充归纳。 活动三: 名称位置主要特征 青藏高原我国西南部,在昆仑山、祁连 山、横断山脉及喜马拉雅山之 间我国第高原,世界大高原;地表多;远看是山,近看是川;聚落(人口、农业)主要分布在,盛产 内蒙古高原我国北部;东起大兴安岭、西 至甘肃、新疆边境和祁连山山 麓、南至古长城、北到国界;我国高原;地面,东部多;西部,植被多呈;有丰富的,农业以 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祁连端的乌 鞘岭、南到秦岭、北至古长城世界上黄土分布最的地区;严重、地表 云贵高原我国西南部;西起横断山脉、 东至雪峰山、四川盆地以南多,有典型的;地面崎岖,有许多“坝子”(山间小盆地)是聚落(人口、农业)主要分布区;工程建设地质条件复杂,但有利于发展;有丰富的铁、煤、铜、汞、铝土、锡、钛等矿产资源

初中地理_中国的疆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一节“中国的疆域”教学设计【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一节中国的疆域一、伟大的祖国 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纬度位置:大部分在中纬度地区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二、辽阔的疆域 1.领土四至点 2.疆域辽阔 1)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3位. 2)海域辽阔,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岛屿众多,管辖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 学情分析 一、地理学习状况 经过七年级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对于世界地理知识有一定的积累,特别是中国的基本概况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了解,但对于中国的具体位置及位置的优越性分析判断仍然有限、不系统。另外经过一个暑假,学生对七年级所学基本知识有所遗忘。本节课空间概念的建立是难点,采用课件中填图的方式直观呈现,不断强化。对地理位置优越性的评价学生能够评价一部分但不全面,所以先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后合作探究形式利用分小组相互讨论的方式来解决。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和景观的多样性及其差异性的原因,学生会在图上算出东西经度、时区差、南北纬度差及四端地理差异,学生需要理解和动手实践计算。 二、学生情况 一部分学生,他们不能很好的跟随教师的知识引导进行研讨、交流,学习习惯不是很好,大多数学生比较懒惰,不情愿的完成教师布置的学

习任务,学习缺少自觉性,只要没有老师的督促检查,他们就不会主动学习,甚至有的学生存在严重的科别歧视,认为地理是副科,反正中考也不考,学也是浪费时间与精力,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当然由于学习的是中国地理,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地理学科还是保持着高昂激情,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准时地完成作业。当然有好就有差,一些同学退步也是很快的,而另外一些同学,我个人认为他们的地理基础还是非常不错的,但是因为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以致于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平,且出现走低的趋势,以致影响了班级的整体水平的提高。如果能把这些人抓住,这个班的地理水平还将有一个很大的提高空间。对于像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我私下的认为:他们或许对地理学科不是很重视,总感觉没有其它学科成绩来得快,出现偏科的苗头,这样或许对她以后的成长不是件好的事情,有待于扭正过来。同时也有一些学习问题:一些同学上课不注意听讲,课后作业不能及时地交上来,甚至还出现不交的情况;有些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甚至弱化,学习没有劲头。 效果分析 这个学期学习中国地理,要认识和了解祖国,首先要明确中国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意义。由于学生已学过世界地理,因此我对学生学习我国的地理位置提出了系列的读图要求。在引入新课的时候,充分联系学生已学过的知识。 1、复习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划分的知识,指导学生辨认我国的半球 位置 让学生在图上找到赤道圈,复习纬线圈的特点。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从而学生能得出结论:中国位于北半球。接着让学生找到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E、160°W,并复习东经与西经的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