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血府逐瘀汤“异病同治”看方剂辨证

从血府逐瘀汤“异病同治”看方剂辨证

从血府逐瘀汤“异病同治”看方剂辨证
从血府逐瘀汤“异病同治”看方剂辨证

? 34 ?中医药通报2019年4月第18卷第2期TCMJ,V〇1.18,N〇.2,APr2019?方药研究-

从血府逐瘀汤“异病同治”看方剂辨证

參张歌!李恒谋

摘要血府逐b汤是一首疗效卓著的名方,在方证相对论治方法指导下使用,“异病同治”,有利 于拓展方剂应用范围。方剂辨证是辨证论治过程的重要方面,方证相对研究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血府逐瘀汤;方证相对;方剂辨证

血府逐瘀汤是清代医家王清 任名方,《医林改错》曰:“立血府 逐瘀汤,治胸中血府血瘀之症。”[1]“所治之症目”共有19条,即头痛、胸痛、胸不任物、胸任重物、天亮出 汗、食自胸右下、心里热(名曰灯笼 病)、瞀闷、急躁、夜睡梦多、呃逆 (俗名打咯忒)、饮水即呛、不眠、小 儿夜啼、心跳心忙、夜不安、俗言肝 气病、干呕、晚发一阵热。

此方以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 和四逆散疏肝理气,除以上九味药 外加桔梗、牛膝组成,具有“活血化 瘀而不伤正、疏肝理气而不耗气”的特点,病机以“肝郁气滞、营血瘀 阻”为特点,是为气滞血瘀证而创。

现代对于血瘀证的认识,参考 《血瘀证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2011年)血瘀证的诊断标准,血 府逐瘀汤推荐用于气滞血瘀证(临 床表现为:胸胁、脘腹胀闷或疼痛,乳房胀痛,小腹胀痛、刺痛,心烦易 怒,舌黯,舌质黯红,脉弦),体现了 在八纲辨证、六经辨证及脏腑辨证 指导下对血府逐瘀汤方证的理解,显然现代血瘀证的认识较血府逐

瘀汤所治症目相去甚远。《医林改

错》曰:“血府即人胸下隔膜以上,

低处如池,池中存血之处。”血府逐

瘀汤所治症目颇多,以“胸中血府

血瘀”之病位病机难以全部解释,

更如“天亮出汗”,已超出了一般血

瘀致病的范畴。然王氏又云:“古

人立方之本,效与不效,原有两途。

其方欢者,必是亲治其症,屡验之

方;其不效者,多半病由议论。方

从揣度。”可知经王清任“亲治其

症”,血府逐瘀汤才成为“屡验之

方”,所治症目皆由实践得来。“血

府逐瘀汤所治症目”即等同为血府

逐瘀汤证,其指导临床用方之意与

方剂辨证相似相通。

认识疾病在于证,治疗疾病在

于方。受王氏之言启发,分享运用

血府逐瘀汤医案两则,均获桴鼓之

效,以管中窥豹,探析方剂辨证之

一斑。

1青光眼头痛案

张某某,女,68岁,2017年8

月10日初诊。轮椅来诊,闭目流

泪,青光眼病史多年,因久视手机

累目后出现头痛,左侧前额掣痛,

双目赤痛,左侧严重,舌淡红有瘀

斑,苔白厚腻,脉细弱。查眼压升

高,确诊为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

期,中医诊断:绿风障目(气滞血

瘀)。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药

用:当归10g,生地30g,桃仁6g,红

花6>,枳壳10>,甘草6>,赤芍10>,

柴胡10>,川芎15g,桔梗10>,牛膝

15g,枸杞子10>,菊花10>,桑叶

15>,夏枯草15>,7剂。

2017年8月17日二诊:家属

搀扶行走来诊,头痛、目痛、流泪明

显好转,仍有双目异物感,稍觉咽

干,舌淡红有瘀斑,苔白,脉细弱。

上方去枸杞子,加木贼10g,7剂。

2017年8月24日三诊:症状

进一步好转,合杞菊地黄汤善后。

随访1年未复发。

按患者虽为眼部疾患,但以

前额头痛为主要症状,“头痛”为血

府逐瘀汤所治之病第一条,“查患

头痛者,无表证,无里证,无气虚、

痰饮等症,忽犯忽好,百方不效,用

此方一剂而愈。”结合舌象瘀斑,血

府逐瘀汤用之有据。青光眼为房

!作者简介张歌,女,主治医师,医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医肿瘤防治研究。"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祈福医院(广东广州511495)

中医妇科常用方歌,方解

血府逐瘀汤 【方剂歌诀】: 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甘草壳赤芍,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劳。 【方解】: 方中桃仁、红花、川芎活血祛瘀为主药;当归、赤芍养血活血,牛膝祛瘀通脉并引血下行,3药助主药以活血祛瘀为辅药;生地黄配当归养血和血,使祛瘀而不伤阴血,柴胡、枳壳、桔梗宽胸中之气滞,治疗气滞兼证,并使气行血亦行,共为方中佐药;甘草协调诸药为使。 合而用之,使血行瘀化诸症之愈。 【配方组成】: 当归9克、生地黄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6克、赤芍6克、川芎5克、柴胡3 克、桔梗5克、牛膝9克、甘草3克。 【使用方法】: 水煎服。 【功效和作用】: 胸中血瘀、血行不畅所致的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心悸失眠、入暮渐热。舌质暗红、有瘀斑或瘀点,脉涩或弦紧。 【临床应用】: 1.以胸痛、舌暗红、脉涩或弦紧为辩证要点。 2.血瘀经闭、痛经,可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茺蔚子、泽兰等;胁下痞块属血瘀者, 本方加郁金、丹参等;兼有气虚见症加党参。 四物汤 【方剂歌诀】: 四物归地芍与芎,营血虚滞此方宗;妇女经病凭加减,临证之时可变通。 【方解】: 方中以熟地黄滋肾补血,以养胞宫,用为主药;肝肾同源,肾虚则肝血亦虚,故辅以当归补血养肝,和血调经;再以白芍养血和阴、川芎活血行气,畅通之血,使补而不滞,营血调和,均为佐使药。四药合用,具有补血调血的作用,故用于血虚血滞之证,妇女月经不调、痛经 尤为多用。 【配方组成】: 熟地黄15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川芎6克。 【使用方法】: 为粗未,每服三钱,水煎,空腹热服。功效:补血调血。 【功效和作用】: 血虚血滞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以及一切血虚证而见舌淡、脉细者。 【临床应用】:

浅析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浅析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中医药大学99级七年制占程燕 指导教师:家旭 “异病同治”与“同病异治”是中医辩证学的容之一,是中医学基本特点――辨证论治的重要体现。深刻理解和掌握两者的意义,对于中医学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的来源、形成与发展 1、始见于《经》 “同病异治”一词首见于《经》 (1)《素问?五常政大论》:“歧伯曰: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西北方天气寒冷,病人多为外寒而热,故治疗时宜发散外寒,清解里热;东南方天气温热,病人多阳气外泄,寒从生,故治疗时宜收敛阳气,温其寒。 同样一种疾病,由于地理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不同,治疗也就不一样,这就是所谓“同病异治”的道理。 (2)《素问?病能论篇》:“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歧伯曰:此同病

异等者也。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同是颈痈,有的用针灸治疗,有的用砭石治疗,治法虽不同,但都能痊愈。其根本原因在于,病名虽同但病性不同,对于气血留止郁积所形成的痈肿,宜采用针刺的方法开泄其郁滞;对于邪气盛血气结聚所形成的痈肿,宜采用砭石泄其血气。这就是所谓“同病异治”的道理。 可以看出,《经》体现了最早的三因制宜法。 2、成熟于《伤寒杂病论》 “同病异治”不仅在以《经》为代表的理论医学著作中有上述详细说明,而且在以《伤寒杂病论》为代表的临床医学著作中也有使用该法的记载。《金匱要略》一书中就有五处运用了“同病异治”之法,这也是从临床实践的角度对“同病异治”最好的证明。 这五处就是人们常说的“一病二方”条文,如《金匱要略?痰饮咳嗽篇》的“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溢饮是饮停于里,溢于肌表,当汗出而不汗出,以致有身肿疼重等症。饮邪既已溢于肌表,故治疗当发其汗,迹即因势利导之法。但溢饮的具体情况,每有差异,治疗方剂亦有不同。《金鉴》曰:“溢饮病

血府逐瘀汤

血府逐瘀汤 处方:当归生地各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赤芍各6克柴胡3克甘草3克桔梗4.5克川芎4.5克牛膝10克 药理作用:1.29,对微循环作用的观察表明,消化道给药后,能明显改善由高分子右旋糖酐造成的大鼠急性微循环障碍,并可防止由于微循环紊乱而致的血压急剧下降。证明有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增加组织器官血流灌注量的效应。2.凝血作用和抗凝作用《浙江中医杂志》1981(10):428,本方静脉制剂在试管内有缩短复钙时间、凝血酶原和凝血酶凝固时间,对血小板有解聚作用,并能复活肝脏清除能力。 功能主治:活血祛瘀,行气止痛。治上焦瘀血,头痛胸痛,胸闷呃逆,失眠不寐,心悸怔忡,瘀血发热,舌质暗红,边有瘀斑或瘀点,唇暗或两目暗黑,脉涩或弦紧3妇人血瘀经闭不行,痛经,肌肤甲错,日晡潮热;以及脱疽、白疙,眼科云雾移睛、青盲等目疾。现用于高血压、精神分裂症、脑震荡后遗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血栓性静脉炎、色素沉着、性功能低下、更年期综合征、顽固性头痛、顽固性低热、眼底出血等属瘀血内阻,日久不愈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备注:方中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活血祛瘀;当归、生地养血化瘀;柴胡、枳壳疏肝理气;牛膝破瘀通经,引瘀血下行;桔梗开肺气,引药上行;甘草缓急,调和诸药。共奏活血调气之功。 摘录:《医林改错》卷上

黄芽汤 方剂名解:《周易参同契》中“阴阳之始,玄含黄芽”,此方为黄老先生的调阴阳的第一方,故名黄芽汤 方子组成:人参3钱甘草2钱茯苓2钱干姜2钱 方药比例:3:2:2:2 方子解释:人参加干姜:崇阳补火 甘草加茯苓:培土泻水 方子功效:泻水补火,扶阳抑阴,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却病延年之法,莫妙于此矣 方子加减: 心火上炎,慌悸烦乱,加黄连,白芍以清心 肾水下寒,遗泄滑溏,加附子,川椒以温肾 肝血左郁,凝涩不行,加桂枝,丹皮以疏肝 肺气右滞,痞闷不通,加陈皮,杏仁以理肺 方药解释: 甘草:味甘,气平,性缓。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备冲和之正味,秉淳厚之良资,入金木两家之界,归水火二气之间,培植中州,养育四旁,交媾精神之妙药,调济气血之灵丹 桂枝:味甘、辛,气香,性温。入足厥阴肝、足太阳膀胱经。入肝家而行血分,走经络而达营郁,善解风邪,最调木气,升清阳脱陷,降浊阴冲逆,舒筋脉之急挛,利关节之壅阻,入肝胆而散遏抑,极止痛楚,通经络而开痹涩,甚去湿寒,能止奔豚,更安惊悸 茯苓:味甘,气平,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利水燥土,泻饮消痰,善安悸动,最豁郁满。除汗下之烦躁,止水饮之燥渴,淋癃泄痢之神品,崩漏遗带之妙药,气鼓与水胀皆灵,反胃共噎膈俱效。功标百病,效著千方 干姜:味辛,性温。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手太阴肺经。燥湿温中,行郁降浊,补益火土,消纳饮食,暖脾胃而温手足,调阴阳而定呕吐,下冲逆而平咳嗽,提脱陷而止滑泄

血府逐瘀汤治疗胸痹的疗效分析

胸痹之血府逐瘀汤治疗疗效分析 胸痹(冠心病)在心血管疾病中属发病率、死亡率较高的病种之一,是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常见病,我科室在诊疗方案协定外方的形式使用本组方多年,对120例各类胸痹(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结果表明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具有起效快而可靠,适应各类胸痹(冠心病),又有各重复性的特点。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收治120例病人,年龄在40-70岁不等,其中男82例,女38例,病程最短1个月,最高20余年。 1.2收治标准:依据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命名及诊断标准拟定为胸痹(冠心病)的患者。 1.3治疗方法:给予血府逐瘀汤加减、冶疗、方药:桃仁、红花、四物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胸痹(冠心病)疗效确切,当归30g、川芎15g、赤芍12g、生地20g、桃仁15g、红花12g、丹参30g、三七粉8g,每次4g冲服),黄芪20g、太子参20g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两次分服,3周为一疗程,轻者一疗程,重者3疗程,临床治愈。另以冠心苏合丸以善其后,胸痛发病时给予丹参滴丸舌下含服,全部停用其它治疗胸痹(冠心病)的西药。 1.4疗效判定标准:冶疗后病人主症消失,随访一年以上未复发为近期治愈;治疗后病人主症基本消失,随访一年以上偶尔复发但不严重为显效;治疗后病人主症有改善,但随访一年内曾多次复为发好转;治疗的病人主症无改善,停止治疗为无效。 胸痛症状疗效:胸痛症状完全消失为治愈;剧烈活动后胸痛偶发,而静止期胸痛完全消失为显效;胸痛发作间期延长,时间缩短为好转,无改变为无效。 心电图疗效:心电图完全恢复正常为治愈;心电图ST-T的基本恢复为显效;心电图ST -T的有所改善为好转。

心衰中药治疗

心衰的治疗: 1心气不足型:心悸气短、活动加重,乏力、头晕、盗汗等。 方药:葶苈生脉五苓散加减 2脾肾阳虚型:咳嗽、气喘、畏寒尿少、面色苍白。 方药:真武汤加减 真武汤 -茯苓9克芍药9克白术6克生姜(切)9克附子5克(炮) 真武汤 - 用法 上五味,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每次温服100毫升,日三服。 3气虚血瘀型:口唇青紫、咳嗽气喘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方诀 :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甘桔赤芍熬,柴胡芎枳加牛膝,活血化瘀功效高。 组方当归三钱(9克),生地三钱(9克),桃仁四钱(12克),红花三钱(9克)、枳壳二钱(6克),赤芍二钱(6克)、柴胡一钱(3克),甘草二钱(6克),桔梗一钱半(克),川芎一钱 半(克),牛膝三钱(9克)。 方剂特点功效本方由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生地、赤芍)合四逆散(柴胡、枳壳、甘草、赤芍)加桔梗、牛膝而成。方中以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而养血,防纯化瘀之伤正;四逆散疏 理肝气,使气行则血行;加桔梗引药上行达于胸中(血府);牛膝引瘀血下行而通利血脉。诸药相合,构成理气活血之剂。本方以活血化瘀而不伤正、疏肝理气而不耗气为特点,达到运气活血、祛 瘀止痛的功效。 方剂主治本方为王清任用于治疗“胸中血府血瘀”诸症之名方。即由于肝郁气滞、气滞血瘀所致头痛、胸痛、憋闷、急躁、肝气病及用归脾治疗无效的心跳心忙、胸不任物或胸任重物、夜睡多梦、 失眠不安、发热、饮水即呛、干呕、呃逆、食从胸后下等症,均可用本方治疗。 4痰瘀阻肺型:心慌气短、憋闷,泡沫样痰 方药: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处方】葶苈15克(熬令黄色,捣丸)大枣12枚

【功能主治】泻肺去痰,利水平喘。治肺痈,胸中胀满,痰涎壅塞,喘咳不得卧,甚则一身 面目浮肿,鼻塞流涕,不闻香臭酸辛;亦抬支饮不得息者。 【用法用量】先以水600毫升,煮枣取400毫升,去枣,纳葶苈,煮取200毫升,顿服。 【备注】方中葶苈子入肺泻气,开结利水,使肺气通利,痰水俱下,则喘可平,肿可退;但 又恐其性猛力峻,故佐以大枣之甘温安中而缓和药力,使驱邪而不伤正。 患者性别:女 ●患者年龄:78 ●详细病情及咨询目的:患者现在自觉胸口发闷,患者自诉:晚上躺下就开始咳嗽.不能正常 入睡.在他院诊断为心脏衰竭. 请问,对于这样的病情应该怎样进行治疗,应给予什么进行治疗. 心衰是由于慢性变和长期心室负荷过重,以致心肌收缩力减损,因心血液排出困难,静脉系 统瘀血,而动脉系统搏出量减少,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心脏。 本病临床又分左心衰,右心衰和合心衰三种。多数右心衰乃左心衰影响到右心所致。其主要 临床是心胸绞痛,紧缩不舒,或心胸憋闷如有物压,或胸闷气短、心悸、舌质偏黯、脉弦滑,常用的,如下。 1、辨证论治: ●心气不足,心阴(血)亏型 症状:心悸、气短,活动后加重,疲乏无力,头晕,心烦,,,,舌质偏红,脉细结代或细数。 治法:益气敛阴,活血利水 方药:葶苈生脉五苓散加减。 【方剂名称】:五苓散 【方剂出处】:《伤寒论》 【方剂歌诀】:五苓散治太阳府,泽泻白术与二苓,温阳化气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 【方解】: 方中茯苓、猪苓、泽泻利水渗湿为主药;白术健脾运湿,与茯苓配合更增强健脾去湿之作用,为辅药;桂枝温阳以助膀胱气化,气化则水自行,为佐药。诸药合用,既可淡渗以利水湿,也可健 脾以运水湿,气化以行水湿,故对水湿内停所致的各种水湿证均可治之。

浅析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浅析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北京中医药大学99级七年制占程燕 指导教师:陈家旭 “异病同治”与“同病异治”是中医辩证学的内容之一,是中医学基本特点――辨证论治的重要体现。深刻理解和掌握两者的意义,对于中医学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的来源、形成与发展 1、始见于《内经》 “同病异治”一词首见于《内经》 (1)《素问?五常政大论》:“歧伯曰: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西北方天气寒冷,病人多为外寒而内热,故治疗时宜发散外寒,清解里热;东南方天气温热,病人多阳气外泄,寒从内生,故治疗时宜收敛阳气,温其内寒。 同样一种疾病,由于地理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不同,治疗也就不一样,这就是所谓“同病异治”的道理。 (2)《素问?病能论篇》:“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歧伯曰:此同病异等

者也。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同是颈痈,有的用针灸治疗,有的用砭石治疗,治法虽不同,但都能痊愈。其根本原因在于,病名虽同但病性不同,对于气血留止郁积所形成的痈肿,宜采用针刺的方法开泄其郁滞;对于邪气盛血气结聚所形成的痈肿,宜采用砭石泄其血气。这就是所谓“同病异治”的道理。 可以看出,《内经》体现了最早的三因制宜法。 2、成熟于《伤寒杂病论》 “同病异治”不仅在以《内经》为代表的理论医学著作中有上述详细说明,而且在以《伤寒杂病论》为代表的临床医学著作中也有使用该法的记载。《金匱要略》一书中就有五处运用了“同病异治”之法,这也是从临床实践的角度对“同病异治”最好的证明。 这五处就是人们常说的“一病二方”条文,如《金匱要略?痰饮咳嗽篇》的“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溢饮是饮停于里,溢于肌表,当汗出而不汗出,以致有身肿疼重等症。饮邪既已溢于肌表,故治疗当发其汗,迹即因势利导之法。但溢饮的具体情况,每有差异,治疗方剂亦有不同。《金鉴》曰:“溢饮病

胸痹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 胸痹就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得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胸痹得临床表现最早见于《内经》、《灵枢·五邪》篇曾经指出:“邪在心,则病心痛。”《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亦说:“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脚间痛,两臂内痛。”《灵枢·厥论》篇还说:“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这种真心痛讲得就就是胸痹得重证。 在汉代张仲景《金匾要略》正式提出胸痹得名称,并且进行了专门得论述。如该书《胸痹心痛短气病》篇说:“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瓜篓薤白白酒汤主之”;“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瓜萎薤白半夏汤主之”。 《圣济总录·胸痹门》指出:“胸痛者,胸痹痛之类也……胸膺两乳间刺痛,甚则引背胛,或彻背膂、” 到了明代,对胸痹得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例如《症因脉治·胸痛论》指出:“岐骨之上作痛,乃为胸痛、"“内伤胸痛之因,七情六欲,动其心火,刑及肺金;或怫郁气逆,伤其肺道,则痰凝气结;或过饮辛热,伤其上焦,则血积于内,而闷闷胸痛矣”。 在治疗方面,《内经》已经提出了针刺治疗得穴位得方法,虽然未列方药,但《灵枢·五味》篇已有了“心病宜食薤”得记载、《金匮要略》强调以宣痹通阳为主,其所载之方剂,至今在临床上仍有指导意义。《世医得效方·心痛门》提出了用苏合香丸芳香温通得方法“治卒暴心痛”。后世医家总结了前人得经验,又提出了活血化瘀得治疗方法,如《证治准绳·诸痛门》提出用大剂红花、桃仁、降香、失笑散等治疗死血心痛,《时方歌括》用丹参饮治心腹诸痛,《医林改错》

血府逐瘀汤的临床应用

血府逐瘀汤的临床应用 清代医家王清任《医林改错》一书中记载的血府逐瘀汤,因其良好的活血化瘀和行气止痛的效果,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于各个系统多方面的疾病,主治胸中血瘀证,被归于活血化瘀的基础方。 标签:血府逐瘀汤;临床;应用 血府逐瘀汤源自清代医家王清任《医林改错》,其方药组成为桃仁12 g、红花9 g、当归9 g、生地9 g、川芎4.5 g、柴胡3 g、枳殼6 g、赤芍6 g、桔梗4.5 g、牛膝9 g、甘草6 g。是治疗胸中血瘀证的代表方。血瘀阻于胸中和上焦,故表现为胸部、头部疼痛的经久不愈,痛有定处如针刺,胸部的瘀血影响胃部,胃气上逆故表现为呃逆日久不止,唇暗或两目暗黑,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一片瘀血之象。 1 血府逐瘀汤的源流 清代医家王清任《医林改错》中记载的血府逐瘀汤,取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生地、当归、川芎)合四逆散(赤芍、柴胡、枳壳、甘草)为主要组成,加牛膝和桔梗而成。桃红四物汤为活血祛瘀补血的基本方,四逆散是疏肝理气和营之主方,标本兼治,桔梗载药上行,牛膝引药下行,方中用药有升有降,从而达到行气活血的功效。 2 临床应用 2.1 冠心病 李建超[1]将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等西药治疗,治疗组予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24%,对照组总有效率75.61%;治疗组在心肌缺血负荷、ST段压低平均次数、ST段压低持续时间、室间隔厚度等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赵磊[2]将心血瘀阻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对照组给予硝酸甘油、钙离子拮抗剂、B受体阻滞剂等,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血府逐瘀汤,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2.5%、77.5%,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2.5%、55%,治疗组临床疗效、心电图疗效均优于对照组。 2.2 脑血管病 沈涌[3]等将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94%,对照组总有效率71.88%。观察组血肿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各血液流变学的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显著(P<0.05)。 2.3 糖尿病

解析血府逐瘀汤

解析血府逐瘀汤 【摘要】目的观察解析血府逐瘀汤的疗效。方法选择病历110例主治胸中瘀血内阻,头痛或胸痛,内热烦闷,失眠多梦,心悸怔忡,急躁善怒或妇科疾病等。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4%,对照组有效率为71%。讲述血府逐瘀的功效,性、味、主治病以与本方关的病症。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解析血府逐瘀汤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活血袪瘀;行气止痛;冠心病 组成:桃仁12 g,红花6 g,当归9 g,生地9 g,川芎8 g,赤芍6 g,牛膝9 g,桔梗5 g,柴胡6 g,枳壳8 g,甘草3 g。 功效:活血袪瘀,行气止痛 2 临床资料 入选的110例患者均为我院2009年5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站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和对照组52例。其中的治疗组男30例,女28例;年龄27~55岁,平均(38.32士6.26)岁,病程0.5~10年,平均(3.39士1.01)年。对照组男22例,女30例;年龄25~10年,平均(38.26士5.16)岁:病程1~9年,平均3.36士0.89)年。两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3 主治 胸中瘀血内阻,头痛或胸痛,内热烦闷,失眠多梦,心悸怔忡,急躁善怒 分析:心主一身之血脉,肝为藏血之脏,血液需要心气推动,肝气疏调,肺气宣降,才能在脏内运行不息,环周不休。本方所治诸证,均是瘀血为患,瘀血内阻,血运障碍,故成头痛,胸痛、肋痛,月经不调等证。方中重用桃仁、红花活血袪瘀为君药;当归、川芎、赤芍,生地养血活血,袪瘀泄热;牛膝袪瘀血,通血脉,引瘀血下行,共为臣药。君、臣相配,袪瘀而不伤阴血。柴胡疏肝解郁,升发清阻;桔梗开宣肺气,引药上行,枳壳行气宽胸,与桔梗合用,一升一降,使气机得以恢复而升降自如,以达气行则血行之效,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相合既行血分之瘀滞,又解气分之郁结,活血而不耗血,袪瘀又能生新,此法配伍得当。 禁忌:因方中活血祛瘀药较多,故孕妇忌服。注意事项:忌食辛辣食品。 临床应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冠心病、偏头痛、高血脂症,失眠、妇科疾病,视网膜静脉阻塞等。

完带汤异病同治三则

完带汤异病同治三则 完带汤异病同治三则 转自:tcm100中医e百 完带汤出自《傅青主女科》,由白术、山药、人参、车前子、苍术、柴胡、荆芥穗、白芍、陈皮、甘草组成。方中以白术、山药、人参为君药,健脾益肾和胃,以复脾之统摄,胃之化源,肾之开合,使脾胃健运,肾气充盛;脾不在补贵在运,故选用苍术、陈皮运脾化湿,车前子主开合,利水湿,使邪有出路,共为臣药,君臣相配,利湿而不伤正;佐柴胡、荆芥穗取李东垣风药升阳理论,升阳除湿;伍白芍疏肝扶脾,调和肝脾,甘草调和诸药。全方脾胃肝三经同治,寓补于散之中,寄消于升之内,开肝木之气,益脾土之元,补肾气之虚,共奏补中健脾,化湿利水之效。临床应用此方不必拘于妇科带下诸症,只要符合脾虚肝郁之病机,内外妇儿皆可异病同治,皆有良效,在此举医案三则,以示一斑。 一、隐匿性肾炎王某,女,33岁,2003年8月25日初诊。发现蛋白尿1周,尿蛋白(++),24小时蛋白定量1.2g,补体C3下降,其他检查无明显异常,诊断为隐匿性肾炎。曾服双嘧达莫、PSS等药,效果不显,求治中医。诊见形体稍胖,面色萎黄,白带较多,舌质淡,苔薄白,脉缓。证属肝郁脾虚。治宜健脾益气、升阳除湿。予完带汤加

黄芪15g,芡实30g,薏苡仁30g。1个月后查24小时蛋白定量为0.5g,其后予肾炎舒片维持至今,病情稳定。 隐匿性肾炎的基本病机为脾气虚损,升清失职,精微下泄,化为湿浊,正如《内经》所云:“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脾气不足,则肝木易乘之为害,致肝郁脾虚,气滞湿阻。故选用完带汤异病同治有良效。 二、过敏性鼻炎单某,女,25岁,1995年1月5日初诊。反复鼻流清涕、喷嚏鼻痒5年。患者5年前因感冒后出现鼻流清涕,喷嚏鼻痒,以后病情反复,多在天气转冷时发作,初则喷嚏鼻痒,继则鼻流清涕,晨起为著,伴有白带较多,服用抗过敏西药缓解,停药则复发,故求治中医。诊见性情忧郁,形体稍胖,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缓。证属肝郁脾虚,肾虚不摄,予完带汤加苍耳子10g、辛夷花10g。服药1周后鼻涕明显减少,原方再服一周,流涕、鼻痒、喷嚏等症悉除,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过敏性鼻炎系机体免疫力下降所致,中医属于脾肺肾虚损。白带与鼻涕的原始物质均为人体津液,只是在不同部位所产生的同源异类的病理产物,其病机相似,故选用完带汤加苍耳子、辛夷花标本兼治,而获良效。 三、遗精樊某,男,23岁,1997年9月15日初诊。反复遗精3年,遗精频作,渐至滑泄,疲劳后辄发,精神萎靡,伴有腰膝酸软,口干失眠,舌质淡红,舌边有齿印,

中成药血府逐瘀丸原来如此有用

中成药血府逐瘀丸原来如此有用! 这是一个神奇的方子,在讲之前,我先多聊两句。 我经常在药店里观察,看到很多中成药躺在柜台里无人问津,我会觉得特别遗憾,其实这些中成药都是按照名方制成,如果会用,效果非常好,就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怎么用,所以才鲜有使用者。所以,我们也别怪中成药在日本发展得如何好,我们自己的,还有很多在睡大觉呢! 所以,我会一个个给大家介绍中成药的,今天介绍的,是这个血府逐瘀丸。 此方原方叫血府逐瘀汤,是清代着名的中医王清任创立的,今天有各种中成药制品,比如血府逐瘀胶囊,血府逐瘀片,和血府逐瘀丸等。各位去药店或者网络上可以购买。首先 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我一兄弟,人到中年,血压升高,感觉头胀头痛。同时心烦胸闷,自我感觉心脏乱跳。当时其他各种杂症比较多,但是他最痛苦的是头痛,他觉得无时无刻不受此折磨,尤其是后颈处,总感觉发硬疼痛。其实他的症状比较杂,所以比较难以分析,但是我看到他的舌头是胖大的,舌质黯,微微有点紫暗。脉弦数。 我只是通过他舌质颜色黯,判断他有瘀血,同时根据脉象判断他肝气不舒,多数的肝气不舒的舌形是尖尖的,但是也有

胖胖,颜色黯淡的,这种舌象多是那种性格闷闷的,爱生闷气的人会如此。 判断清楚后,我推荐给他血府逐瘀丸。他去药店买来,只吃了一天,第二天就告诉我,头痛好了,然后血压逐渐在下降,他大感神奇,后期将继续调理。 那么,此方为何如此有效呢它到底是治疗什么病的呢让我们细细来讲吧。 在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书里,这个方子治疗的疾病或者说是症状有19条,即:头痛、胸痛、胸不任物、胸任重物、天亮出汗、食自胸右下、心里热(名曰灯笼病)、暓(mào)闷、急躁、夜睡梦多、呃逆(俗名打咯忒)、饮水即呛、不眠、小儿夜啼、心跳心忙、夜不安、俗言肝气病、干呕、晚发一阵热。 这些症状或者说是疾病,乱七八糟,咋一看,好像都不挨着。而王清任的叙述更乱,他说这个方子是血府有瘀血,而这个“血府”的概念,他叙述的是有些站不住脚的,他说的血府是:“血府,即人胸下膈膜一片,其薄如纸,最为坚实,前长与心口凹处齐,从两胁至腰上,顺长加坡,前高后低,低处如池,池中存血,即精汁所化,名曰血府。” 虽然王清任很重视解剖,但是,这种说法后世的解剖学人士也是不认可的,所以,根据这个立论,来创立的方子,到底是治疗什么的呢

2017年胸痹诊疗方案

胸痹(冠心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 一、定义 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心痛”之病名最早见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其后《灵枢五邪》也有心痛之病名,又有“卒心痛”、“厥心痛”(《素问谬刺论》)、“真心痛”(《素问厥论》) “胸痹”首见于《金贵要略》 后世医家以心痛或胸痹称本病。均指以左胸膺或胸中部发作性憋闷或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二、历史沿革 1.《素问.脏气法时论》:“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素问.厥论》:“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2.《金贵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认为“胸痹缓急”为本病的特点,其病机以阳微阴弦为主,以辛温通阳或温补阳气为治疗大法,并创栝楼薤白白酒汤等9张方剂,为后世医家所宗法。 3.唐.孙思邈《千金要方》提出“胸痹引背时寒,间使主之。”强调针灸治疗。 4.金元时代丰富了治法:组方配伍多以芳香、辛散、温通之品,每与益气、养血、滋阴、温阳之品相互为用。 5.明以前医家多将心痛与胃脘痛混为一谈,如《丹溪心法.心脾痛》:“心痛,即胃脘痛”。明.王肯堂《证治准绳》首次对心痛与胃脘痛作了鉴别,并强调用大剂的活血化瘀药桃仁、红花、降香、失笑散

等治疗,开活血化瘀治疗心痛之先河。 6.清.陈念祖《时方歌括》以丹参饮治疗心腹诸痛,《医林改错》以血府逐瘀汤治疗胸痹心痛,至今沿用不衰。 三、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寒邪内侵 素体阳虚,胸阳不振,阴寒之邪乘虚而入,寒凝气滞,寒邪伤阳,胸阳不展, 血行不畅,痹阻胸阳而成胸痹。《医门法律中寒门》:“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类证治裁胸痹》:“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本病常因阳虚感寒而发作,如天气变化、骤遇寒冷而卒发。 2.饮食失调 过食膏粱厚味,嗜好烟酒,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失健,聚湿生痰,痰浊上犯心胸,阻遏心阳而胸阳不展,气机不畅致心脉痹阻为胸痹。痰浊痹阻,痰阻血瘀,痰瘀互结。嗜食辛辣醇酒厚味,湿热内蕴,湿郁成痰,热郁化火,痰火犯于心胸。 3.情志失调 忧思伤脾,脾失健运,津液不布,聚生痰浊。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郁气滞,气郁化火,灼津为痰,气滞痰阻,血行不畅,气滞血瘀,或痰瘀交阻,心脉痹阻,不通则痛。《杂病源流犀烛心病源流》:“总之七情之由作心痛,七情失调可致气血耗逆,心脉失畅,痹阻不通而发心痛”。因肝气通于心气,肝气滞则心气乏,故七情太过,是致病的常见原因。 4.劳倦内伤

中医内科学 异病同治方剂整理_百度文库讲解

中医助理异病同治方剂总结: 银翘散 (方歌: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鼓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勿煮过)感冒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 肺炎喘chuan嗽风热闭肺证辛凉宣肺清热化痰合麻杏石甘汤 水痘邪伤肺卫证疏风清热利湿解毒 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风热清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咳嗽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血证(鼻衄)热邪犯肺证清泄肺热凉血止血 桑杏饮 (桑杏汤中象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干咳鼻涸hé又身热、清宣凉润燥能祛)咳嗽风燥伤肺证疏风清热润燥止咳 血证咳血燥热伤肺证清热润肺宁络止血 三子养亲汤 (莱菔子白介子苏子) 咳嗽(内伤咳嗽)痰湿蕴肺证燥湿化痰理气止咳合二陈平胃散 哮病(发作期)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喘证(实喘)痰浊阻肺证合二陈汤 黛蛤散 (青黛+蛤蚧) 咳嗽(内伤咳嗽)肝火犯肺证清肺泄肝顺气降火合泻白散 血证(咳血)肝火犯肺证清肝泻火凉血止血合泻白散 沙参麦冬汤 (沙参麦冬扁豆桑、玉竹花粉甘草襄、秋燥耗伤肺胃液、咽涸hé干咳最堪尝)

咳嗽(内伤咳嗽)肺阴亏耗证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虚劳(阴虚)肺阴虚证养阴润肺 肺炎喘嗽阴虚肺热证养阴清肺润肺止咳 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知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哮病(发作期)冷哮证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哮病寒包热哮证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加石膏 六君子汤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加以夏陈为六君、祛痰补益气虚饵) 哮病(缓解期)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 痫病心脾两虚补益气血健脾宁心合归脾汤 生脉散 (生脉麦味与人参、保肺生津又提神、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肺绝急煎可)喘证(虚喘)肺气虚耗证补肺益气养阴合补肺汤 胸痹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活血通络合人参养荣汤 中风(中脏腑)脱证回阳救逆益气固脱合参附汤 小儿泄泻(变证)阴竭阳脱回阳救逆挽阴固脱合参附龙牡救逆汤 补肺汤 (补肺要紧好参芪、紫菀五味桑白皮、妙在一位黑熟地、金水相生病自离) 喘证(虚喘)肺气虚耗证补肺益气养阴合生脉散 虚劳(气虚)肺气虚证补益肺气 金匮肾气丸 (金匮肾气治肾虚、熟地淮药及山萸、丹皮苓泽加桂附、引火归原热下趋) 喘证(虚喘)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合参蛤散 消渴(下消)阴阳两虚证滋阴温阳补肾固涩

浅议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93

浅议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摘要】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是中医辨证论治原则的一大特色,本文基于第九版《中医内科学》教材的理论,联系临床实例,强调病机同则治法同,病机异则治 法异。 【关键词】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07- 0172-01 辨证论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在数千年的医疗实践中被充分证实,在其基础 上推导产生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原则亦被奉为医门圭臬,广泛运用。 1、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理论渊源 “同病异治”一语首见于《素问》,而“异病同治”则是后人根据“同病异治”的精神和临床治疗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相对性词语,并作为中医治疗上的一大特色。 在《素问》中有两种含义:一是同一种疾病采用不同的治疗工具,如《病能论》篇:“有病颈痛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 岐伯曰:此同名 异亦者也,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此所 谓同病异治也。”同一颈痈病,由于症状、病机的不同,必须采用不同的治疗工具,使之产生更好的疗效。二是同一种疾病运用不同的治疗原则,如《五常政大论》篇:“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这里指出,同属外感病,在使用药物治疗时,由于地方气候的不同,其发病的病因、病机、 症状有别,所以必须根据药性之寒、温,效用散与收,确定不同的治疗原则。 所谓“异病同治”是指“病”不同因病机和证候同,故采取相同治法。如《至真 要大论》言因火而致病者有五,可为热瞀瘛、禁鼓栗、躁狂越、逆冲上、病肤肿 疼酸惊骇,然其病因,皆属于火,均可以清热泻火之法治之。又以《伤寒论》中 白虎汤证为例,既治阳明病本证,又治三阳合病,邪热偏重于阳明证,并治阳毒 发斑, 均能获效[1]。 2、《中医内科学》对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定义 审证求机论治是中医内科疾病的辨治原则之一,所谓求机即是从整体动态地 分析疾病的各种复杂征象,综合归纳推论出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病变的机理。 这种病因观,其本质仍在于求机。证与病机皆为疾病本质的反映,是疾病的主要 矛盾,故治疗应遵循审证求机论治的原则,从疾病的根本入手,以解决疾病的关 键问题。“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是审证求机论治在临床中的基本运用,“证同治 亦同,证异治亦异”。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患者个体的不同,或处于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形成的病理变化不同,所表现的证候不同,因而治法也 不相同。而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若出现相同的病理变化,即形成相同的 证候时,可以采取相同的治法。 3、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临床应用分析 3.1 以胃痛为例论同病异治 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症。胃病的病因主要有外 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素虚及药物损害等。以胃气郁滞,失于和降,不通则痛为基本病机,其病位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当中医诊断为胃痛时, 还要进一步辨别不同的证型。若病起于饮食不节,劳累过度,证属脾虚胃弱,血 失所统,治以温中和胃,健脾摄血为法,投以四君子汤与良附丸加减治疗,方中 党参、炒白术健脾和胃、行气畅中,茅根清血中伏热,甘寒而止血,元胡生用活

血府逐瘀汤

王清任认为膈膜的低处,且如池,满腔存血,名曰“血府”。根据“血府”产生“血瘀”的理论,王氏创立血府逐瘀之剂,称为“血府逐瘀汤”。 案一:江西巡抚阿霖公,年74,夜卧露胸可睡,盖一层布压则不能睡,已经七年,召余诊之,此方五剂全愈。 案二:一女22岁,夜卧令仆妇坐胸方睡,已经两年,余亦用此方,三付而愈。 ◆本方为治疗瘀血内阻胸部,气机郁滞所致胸痛胸闷的方剂。即王清任所称“胸中血府血瘀”之证。胸胁为肝经循行之处,瘀血内阻胸中,气机郁滞,故胸胁刺痛;郁滞日久,肝失调达之性,故急躁易怒;气血郁而化热,故内热烦闷,或心悸失眠,或入暮潮热;瘀血阻滞,清阳不升,则为头痛;瘀热上冲动膈,可见呃逆不止;至于唇、目、舌、脉所见,皆为瘀血证象。治当活血化瘀为主,兼以行气开胸止痛。 ┌玉女煎——补肾,引热下行。 │ │血府逐瘀汤——通利血脉,引瘀血下行。 牛膝┤ │镇肝熄风汤——补益肝肾,引血下行,以平上亢之肝阳。 │ └独活寄生汤——补肝肾,壮筋骨,祛风湿。 ┌桑菊饮——宣肺止咳。 │ │普济消毒饮——与甘草配,清利咽喉。 │ 桔梗┤清瘟败毒饮——载药上行。 │ │参苓白术散——引药入肺以益肺。 │ └血府逐瘀汤——与枳壳配,升降上焦之气而宽胸。 ◆全方的配伍特点是既行血分瘀滞,又解气分郁结,活血而不耗血,祛瘀又能生新。合而用之,使瘀去气行,则证可愈。 血府逐瘀汤是由桃红四物汤(生地易熟地、赤芍易白芍)合四逆散(枳壳易枳实)而成。因瘀阻于胸,妨碍肝之疏泄,且疏畅肝气有利于祛瘀,故配四逆散。方中牛膝能祛瘀血,通经脉,并有引瘀血下行的作用;桔梗与枳壳相配,一升一降,行气宽胸,有使气行血畅之功。 ◆后世以本方加减,可通治多种血瘀气滞证。血瘀经闭、痛经者,可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等以活血调经止痛;胁下有痞块,属血瘀者,可加郁金、丹参以活血祛瘀,消症化积。血府逐瘀汤▲▲▲ 〖方源〗《医林改错》〔释名〕〔病案示例〕 〖组成〗桃仁四钱[12g] 红花三钱[9g] 生地黄三钱[9g] 川芎一钱半[5g] 赤芍二钱[6g] 牛膝三钱[9g] 桔梗一钱半[5g] 当归三钱[9g] 柴胡一钱[3g] 枳壳二钱[6g] 甘草一钱[3g]

浅谈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

浅谈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62014096 陈懿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是,它是指辨别病因、病机、症候的总概念。辨证论治不同于单纯的对症疗法,中医学的病因、病机是以临床症候为基础,进行逻辑推理、审证求因的产物。中医学的证和西医学的病有很大的不同之处。西医学的病因、病机往往是实验研究的结果。所以,在我们临床上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同一种病表现出不相同的证;而不同的病表现出相同的证。对于前者来说,是同病异治,而对于后者则是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是对复杂多变的临床病情采取治疗的必然法则,不论中医学还是西医学,临床上都存在这种情况。而异病同治是中医学宝库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一环,多少年来,我们祖辈们在这方面积累的经验是极其丰富的。 “同病异治”首见于《黄帝内经》。异病同治在《黄帝内经》中没有明确的论述。但异病同证起源于《金匮要略》和《伤寒论》,张仲景的《伤寒论》以方类证,就是异病同治的典范。论述异病同治理论主要体现于同一方剂的重复使用,即一方同治多病,其实质是因症候相同而采取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又称“同病异证异治”,其内涵是:疾病相同,证候、治法不同。如《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痛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两者同属腹满病,但其病机、证候不同。前者证属表邪入里而甚于里,为积滞之邪壅滞于肠道,治以解肌发表,行气除满;后者证属燥屎积滞于肠道,腹部满痛不减,治以泄热峻下通便。 “异病同治”又称“异病同证同治”,其内涵是疾病不同,病机、证候、治法不同。如《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曰“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则曰“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痰饮与消渴本是两种不同的疾病,其临床表现也各异,但导致这两种疾病的病因相同,都是水饮为患,膀胱气化功能失司所致。所以均用通阳化气行水之法,而选用五苓散治之。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法则均是建立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的。同病异治就是从一种疾病中,分析其矛盾的特殊性,即不同的证候,从而采取不同的针对性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异病同治是在多种疾病中,找出其矛盾的共性,即相同的证候,从而采取同一治疗原则和方法。简而言之,即是:疾病同,证候异,则治疗异;疾病异,证候同,则治疗同。同病异治和异病同者法则的运用,体现了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的思想,符合现代治疗学的需求。张仲景在治疗内伤杂病时以一方治疗多病,同时一病又以数法治疗,充分体现了“同病异治”及“异病同治”的精神。我们在继承的同时,在疾病的发展和变化中,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其适用范围,辨证地对待这一法则,才能做到继承、发展和创新。

骨科常用药方

[配方]桃仁9 红花6牛膝 6当归12白芍6川芎12乳香 5没药 5薏苡仁9 茯苓12 泽泻12 桂枝6 白术12(黄芪12)三七8血竭2骨碎补10麦冬10甘草6 四物汤:补血、养血;当归(10g) 川芎(8g) 白芍(12g) 熟地(12g) 桃红四物汤:当归 15g、川芎 10g 白芍 10g 熟地 15g、桃仁 9g (打碎)、红花 10g 四君子汤;补气。益气健脾。党参12g、白术9g、茯苓9g、炙甘草6g。 麻子仁丸;治脾约,燥热津亏便下难,枳朴大黄蜜杏芍,润肠泄热便下来 四逆散:调和肝脾。只烧干柴。解:只(枳实),烧(芍药),干(炙甘草),柴(柴胡)。 生脉散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人参(9g)麦门冬(9g)五味子(6g) 血府逐瘀汤。当归生地各9g 桃仁12g红花9g枳壳赤芍各6g柴胡3g 甘草6g桔梗4.5g 川芎4.5g牛膝9g 复元活血汤[组成]柴胡半两(15g)瓜蒌根,当归各三钱(各9g),红花,甘草穿山甲炮,各二钱(各 6g),大黄酒浸,一两(30g),桃仁酒浸,去皮尖,研如泥,五十个(15g) [配方]苏木、当归、三棱、川椒各10g,鸡血藤、透骨草、伸筋草、海桐皮、桑寄生、续断、天仙藤各15g。 [用法]将上药加水1500毫升,煮沸20--40分钟后过滤去渣,将药液倒入盆内,先以蒸汽熏蒸患处,稍温,用毛巾蘸药液反复擦洗患处。每剂药用2天。 [功效]舒筋通络、活血化瘀、接骨续损。适用于四肢骨折后期关节功能障碍者。 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当归三钱(9克)生地三钱(9克)桃仁四钱(12克)红花三钱(9克)枳壳二钱(6克)赤芍二钱(6克)柴胡一钱(3克)甘草二钱(6克)桔梗一钱半(4.5克)川芎一钱半(4.5克)牛膝三钱(9克) 金铃子散(《圣惠方》) 金铃子、玄胡索各一两 活血止痛汤(《伤科大成》) 当归2钱,苏木末2钱,落得打2钱,川芎6分,红花5分,乳香1钱,没药1钱,三七1钱,炒赤芍药1钱,陈皮1钱,地鳖虫3钱,紫荆藤3钱。 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 熟地 15 克、当归 15 克、白芍 10 克、川芎 8 克、桃仁 9 克、红花 6 克

学习心得:二味药探秘中医“异病同治”

学习心得:二味药探秘中医“异病同治” 伤寒论方剂的神奇在于力简而专,只要对症准确,往往有一剂知, 二剂愈,三剂已的效力。将经方运用自如的大师常称颂伤寒论方剂“效 如桴鼓”,意思是意思是一敲就响,立竿见影。 因此,在伤寒论中并不会见到太过复杂,动轧十几二十味中药的方剂,往往寥寥无几的几味药却疗效甚广,如甘草干姜汤。此方仅甘草、干姜二味,却是误治救逆的良方。 但经方大师们的智慧不止如此,此方还被地运用到尿失禁(遗尿) 的临床治疗,与其说是经验,不如说都巧妙地运用了甘草干姜汤主证的阴阳得失机理。下面就以此汤为例,探秘中医的“异病同治”。 甘草干姜汤为什么能治尿失禁(遗尿)呢?当然能治并不代表包治,因为尿失禁可能有很多原因引起,但只要符合甘草干姜汤的主证机理,就

可以“有是证用是方”,包括但不限于伤寒论条文中所讲误治致厥的问题。 先看三个医案: 病例1:患者,张某,男,51岁。2000年11月14日诊时,面色白,脉寸浮尺弱,早晚恶寒,四肢乏力,口不渴,早晚咳嗽时吐白沫,时而小便濒数,渐成夜间遗尿。自述1999年3月因劳动后,贪凉饮冷水一杯,继则咳嗽,夜晚遗尿逐渐增多。开始在他医处以肾虚、脾虚治疗,服六味地黄丸、归脾丸、缩泉饮之类长达半年之久,时愈时发。予以甘草干姜汤:炙甘草15克,干姜(炮)8克,忌冷饮食物类。一剂煎服后,当晚遗尿减少,续服7剂而愈。后改用六君子汤加炮姜服之,稳固疗效。循访未见复发。 病例2:患者何某,女,40岁,2002年2月16日来我处治疗。中等身材,体型偏瘦,苔白湿润,脉浮紧,胸闷,喘,厌食,口不渴,咳嗽发热汗出,夜晚遗尿。自述生第三个孩子时,产中受寒,咳嗽治好后,一遇风寒即咳嗽、遗尿,气喘加重,渐至夜间尿液自流,更觉苦闷不堪。先予以小清龙汤加石膏煎服,一剂药后热减汗止,咳嗽渐退;连服两剂后胸舒能食,但夜间遗尿,时而口吐白沫,遂改用甘草干姜汤:炙甘草15克,干姜(炮)10克,水煎服,忌冷饮食物。两剂后白沫少,夜尿渐少,再以原方连进5剂,再无夜间遗尿。若遇感冒咳嗽,遗尿亦不复发。 再看胡希恕的一例:患者30岁,为赤峰来京打工者,病2月,服专科药1月多,症有增无减,且使生活拮据。症见:尿急、尿等待、小便频数,夜尿6 一7次,手足逆冷,口中和,舌苔白,舌质暗,脉沉细。给予炙甘草12克,干姜10克煎服。二周后特来致谢,知其痊愈。 这就很奇怪了,这个甘草干姜汤在伤寒论里明明是用于外感伤寒误用桂枝汤攻表而导致”咽中干,烦躁,吐逆,谵语,脚挛急”的厥逆证。这是一种阴阳两气大伤,阴中无阳,阳中无阴,阳不制阴,津液大

血府逐瘀汤验案六例

血府逐瘀汤验案六例 【摘要】尽管血府逐瘀汤加减适用临床的病证复杂多变,但总以血瘀气滞为辨证要点。只要符合血瘀的病机,均可在血府逐瘀汤加减方中治愈。 【关键词】血府逐瘀汤;顽固性失眠;痛经;肌衄;偏头痛;胸痛;哮喘 doi:10.3969/j.issn.1004-7484.2014.04.637文章编号:1004-7484-04-2311-01血府逐瘀汤系《医林改错》方,由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牛膝、生地、柴胡、枳壳、桔梗、甘草所组成。功能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主治胸中瘀血诸症。笔者以此方加减应用于临床,治疗一些常见病,均获显效。现将验案六例介绍如下:1病例资料 顽固性失眠:郭某某,女,40岁。失眠时轻时重多年,多则每夜能寐三、四小时;少则二、三小时。经常头晕,神倦,心悸,急躁易怒,纳食如常,二便自调,舌质红略带黯色,无苔,脉沉弦细。屡进养心安神、滋阴补血、清火调肝等剂,反愈治愈甚,经再三思索,终有所悟:此系心胸血脉瘀阻,血行失畅所致。盖心脉瘀阻,血不营心,心失所养,神不守舍,故失眠、心悸;睡眠不足,神气不充,故头晕神倦;脉滞血少,故脉见弦细;治法宜活血化瘀,理气宽胸为

主,拟以血府逐瘀汤加味治之:当归、生地、赤芍、桃仁、川牛膝各12克,红花、川芎各6克,丹参15克,郁金10克,柴胡、桔梗、枳壳各10克,甘草5克。三剂。 服一剂后,当晚睡眠即有好转;三剂尽后,每夜能安睡六、七小时。嘱再服七剂,以资巩固。三月后随访,睡眠一直正常,精神良好,头晕心悸等症皆除。 失眠一证,起因多系心、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所致,而由瘀血所引起者,较为少见。从本例初起所表现的症状来看,多见气阴两虚和气血不足之象,而瘀血的见证反不明显,但多次投以调养心肝之剂,疗效却不明显或不稳定,因其本在于瘀血。故投血府逐瘀汤加丹参、郁金、活血化瘀,理气宽胸,失眠自愈。 痛经:许某某,女,36岁。每行经前少腹胀痛,五心烦热。每逢经期至时腹痛加重,经量少,色紫黑有血块、质粘稠,每次持续10余日,甚感痛苦。诊见:两颧潮红,消瘦,口唇少津,舌红苔厚,脉沉弦数。诊为气滞血瘀型痛经。用血府逐瘀汤加味:桃仁12克、红花10克、当归9克、生地10克、川芎6克、赤芍10克、牛膝10克、桔梗5克、柴胡10克、枳壳10克、甘草5克、元胡15克、香附15克,水煎服。八剂后,痛减,血量增多,血块减少,经期持续7天。遵上法又治二个月经周期,痛经治愈。 肌衄:徐某某,女,6岁。其母代诉:“女儿昨日临睡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