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升本政治论述题(小抄版)

专升本政治论述题(小抄版)

专升本政治论述题(小抄版)
专升本政治论述题(小抄版)

论述题

1..试述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和任务。

答:(1)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的目标有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的具体目标:1.要增强党与行政机构以及整个国家领导机关的活力;2.要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3.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各行各业以及基层的积极性,从而在政治上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2)要求有:①健全民主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政治制度。②加强法律建设。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③推进机构改革。④完善民主监督制度。⑤维护安定团结。(3)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2.为什么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答:(1)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它反映在政治上,必然要求人民群众享有管理国家事务和管理社会事务的民主权力。民主是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而不是外在于社会主义的东西。(2)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现代化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人自身的现代化在内的庞大系统工程,其中经济、政治、文化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是富强、民主和文明,包含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这三个方面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政治保证和支持。只有

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才能正确

地集中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使

各项事业的发展符合人民的利益、

意志和要求;才能增强人民群众的

主人翁责任感,充分发挥他们建设

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

保证所创造的成果真正属于人民;

才能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生动活

泼的政治局面,保证社会主义建设

的顺利发展。

3.为什么说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

决定力量?邓小平“生产力标准”

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答:(1)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自

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实际能

力,它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

动资料三个要素。马克思主义的历

史唯物论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

的决定性力量。这是因为:①生产

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整个社

会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

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

力,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

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

的变更,而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该社会的经

济基础,它的状况和变化决定整个

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变更。②生产力

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

会进步的根本尺度。③生产力是社

会发展的根本内容,是揭示人类历

史发展规律的唯一科学观点,它克

服了“人口决定论”和“地理环境决

定论”以及唯心主义的历史非决定

论的错误。2)邓小平指出,判断

一切工作得失的标准,应该主要是

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

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

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

民生活水平,并提出社会主义的首

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生产力标

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于:①它

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符合

中国国情,体现了党的实事求是的

思想路线。②它为我们解放思想、

大胆探索、排除干扰,坚持党在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供

了思想上的保证。

4.试述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

作风建设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答:(1)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党

的思想建设是组织建设和作风建

设的基础。重视党的思想建设,是

我党的优良传统,是对马克思主义

建党学说的一个创造性发展,是党

保持工人阶级先锋对性质,不断提

高战斗力的重要保证和基本经验。

在新时期,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根

本的是坚定不移地用邓小平理论

武装全党,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

优势。

(2)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党

的组织建设是思想建设和作风建

设的保证。在新时期,加强党的组

织建设已成为党的建设的突出环

节。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根本的就

是把党建设成更加坚强的领导核

心,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其中

包括:必须进一步坚持和健全民主

集中制;必须努力建设一支适应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

干部队伍;必须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党的基层组织。

(3)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党

的作风建设同党的思想建设和组

织建设密不可分。加强党的作风建

设,根本的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

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

实际的优势。我党在长期斗争中形

成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

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

风,其核心是向人民负责、为人民

服务。在新形势下,要继续发扬党

的优良作风,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

服务的宗旨,一切从实际出发,为

人民办好事,办实事,为人民的利

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5.试述弘扬新时期爱国主义的重

大意义。

答:①爱国主义是指千百年来形成

和巩固起来的人民群众对自己祖

国的最深厚而的感情。这种感情集

中地表现为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

表现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为争

取祖国独立富强而英勇奋斗的献

身精神。爱国主义历来是动员和鼓

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一

种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推动

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全国各族

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②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就是坚

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为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而实

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华民族振

兴的必由之路,是全国各族人民的

崇高理想,表明爱国主义和社会主

义本质上是统一的。

③弘扬爱国主义,认清社会主义是

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是中国走向

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把人民群众的

爱国热情引导和凝聚到建设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

④弘扬爱国主义,认清维护国家主

权、领土完整、国家安全和民族尊

严的深刻内涵,为维护国家主权和

安全,反对霸权主义,维护民族尊

严而斗争,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⑤弘扬爱国主义,认清维护国家安

定、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重大意

义,为维护国家稳定、增强民族团

结、促进祖国统一而奋斗。

6.试述党对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

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理论。

答:在对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

社会主义改造中,我党和毛泽东把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的具

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

条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

主义改造的理论。(1)关于农业社

会主义改造理论的主要内容是:①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资本主义工

商业改造相结合。一方面,通过农

业社会主义改造割断城市资产阶

级与带有自发倾向的个体农民的

联系,推动城市私营工商业者接受

社会主义改造;另一方面,通过对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巩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实

现两大改造的相互促进。②农业

社会主义改造与发展农业生产并

举。把发展农业生产力与改造农村

生产关系结合起来,以推动农业生

产,巩固农业合作化的成果。③走

“先集体化,后机械化”的农业互助

合作化的发展道路。在土地改革后

趁热打铁,发展互助合作运动,实

现集体化,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

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④坚持自

愿互利,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

说服、教育农民逐步走上社会主义

集体化的道路。⑤坚持党的领导,

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正确执行

党在农村的阶级政策,充分调动广

大农民群众中蕴藏的走社会主义

道路的积极性。(2)关于资本主义

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主要

内容是:①把中国资产阶级划分

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两部分。对官僚资本采取没收的政

策;对民族资本采取利用、限制、

改造的政策。②把国家资本主义

作为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的

主要形式,通过和平的方法对资本

家进行赎买。国家资本主义是一种

同国家政权结合并受国家政权控

制的资本主义经济。其性质和作用

完全取决于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

性质和条件;其实质是通过和平赎

买,而不是没收的方式;将资本主

义私有制有偿地转变为社会主义

公有制;其具体实现步骤是,先把

私人资本主义纳入社会主义国营

经济和国家计划轨道,然后再把国

家资本主义转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其结果是实现双重改造,把对所有

制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

7.试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

理,并说明它对我国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答:(l)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

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

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

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

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

保持着一致和平衡。(2)社会意识

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

种情况: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

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②社会意

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

性;③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

继承性;④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

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⑤社会

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它

可以促进或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3)掌握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

原理,对于建设我国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文化具有重要意义。①由于

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存在,社会

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完全同步性,因

此,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的同时,就可以建设高于发达资本

主义国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

化。②由于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

自身历史的继承性和独特的发展

规律,因此,努力继承祖国的一切

优秀精神文化遗产,遵循社会意识

发展的特殊规律,就会有力地促进

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

展。③由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

有能动反作用,因此,建设先进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会对社

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

推动作用,并保证它的正确发展方

向。

1.怎么理解世界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答:(1)世界是统一的,由此引出两个对立观点:一元论和二元论。(2)世界统一于物质,由此引出两个对立观点: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3)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化的统一,是世界统一性的表现。

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它告诉人们要从实际出发。(2)它告诉我们要有统一观念、全局思想。

(3)社会主义建设要以物质文明为基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与时俱进”的科学含义是什么?

答:与时俱进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与时俱进,就是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要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发展,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首先,与时俱进必须体现时代性。与时俱进要求我们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使得我们的思想理论和实践充分反映时代进步和发展的要求,体现时代特点和时代精神,要努力适应时代的需要,及时解决时代发展中的新课题。其次,与时俱进必须把握规律性。把握规律性是进行理论创新的前提。所谓创新决不是主观任意的创造,而是符合严格的科学性要求的创造性活动。就社会领域内的创新活动来说,必须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任务,就是要不断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探索在新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和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规律。再次,与时俱进必须富于创造性。弘扬与时俱进精神,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关键在于创造出新的东西。

3.结合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讲话的精神,试论如何理解我国的国情及如何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纲领。

答:(1)我国的国情是人口多、底

子薄、资源相对贫乏,最大的国情

是我国正处在并长期处在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

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

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建设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

化是党的基本纲领。

(2)当前,我们必须把最低纲领

和最高纲领统一起来,一方面,我

们要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的前进方

向,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要

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另一方面,

我们又要脚踏实地地做好现阶段

的每一项工作,为实现党在现阶段

的基本纲领而努力。

(3)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

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而空

谈理想,就会脱离实际。

4.如何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这

个科学命题?

答:(1)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

中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

(2)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

平越靠得住,只要中国实现了自己

的发展目标,中国就会对人类作出

更大贡献,可见,发展是硬道理是

一个带时代性和国际性的命题。

(3)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

人,要靠我们的发展。

(4)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

要靠自己的发展,中国要推行独立

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力争在国际

事务中有自己的发言权,人民生活

究竟怎么样,都要靠发展。

(5)善于把握机会来解决我们的

发展问题,因为不抓住机会,时间

一晃就过去了,发展机遇稍纵即

逝,丧失时机,犹如逆水行舟,不

进则退。

5. 如何理解“现在的世界是开放

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

界”?

答:(1)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这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

结果。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

和生产专业化、协作化程度不断提

高,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一种开

放型经济,必须要求突破国界,发

展成为统一的世界市场,由本国范

围发展为世界范围,世界上任何一

个国家都不可能掌握一切先进的

科学技术和生产工艺,生产本国所

需的所有产品。每一个国家,都要

进行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

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

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

守。历史经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从我国

实际情况看,资源相对不足,资金

严重缺乏,科学技术落后,管理知

识和经验不足,也迫切需要扩大国

际经济,技术交流,引进资金,引

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发

展对外贸易,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

6.发展的本质?

答:所谓发展是指事物的运动和过

程。发展首先是一种运动:从性质

上讲,发展是一种前进运动,既由

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

动;从内容上讲,发展是新事物代

替旧事物,是新陈代谢,除旧布新;

从形式上讲,发展是量变到质变。

发展不仅是运动,而且也是一个过

程,即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产

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发展从本

质上讲,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所谓新事物是指符合历史发展趋

势和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

远大前途的东西。反之,旧事物就

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其

存在必然性的、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事物必然会战胜旧事物,因为三

点:第一,事物发展的辩证性质决

定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新事物是在

旧事物内部孕育成熟,发展起来

的。它是旧事物赖以存在的因素,

又是促进旧事物灭亡的因素。旧事

物无法克服新事物,新事物在发展

中必然否定旧事物。第二,新事物

在本质上比旧事物优越。新事物否

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吸

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

添加了旧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的

内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第三,

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人民

群众的利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支

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受

到人民群众支持的新事物总是不

可战胜的?

7.矛盾问题的精髓是什么?

答: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

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无

处不在,并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

的始终无时不有。矛盾的普遍性指

同类事物矛盾所共同具有的性质,

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

矛盾的差别和个性,(具体表现在:

第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及发展阶段

的特殊性。第二、矛盾及矛盾方面

地位、作用的特殊性。第三、矛盾

解决形式的特殊性。)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

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

殊性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

系。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

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

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

存在。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

性是相互区别、相对绝对的关系,

共性只是包括个性中共同的、本质

的东西,个性总有许多自己独有的

特点,是共性包括不了的,个性比

共性丰富得多。所以二者不能互相

代替。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

性是可以相互转化、相互转化的关

系。

8.为什么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

的实质与核心?

答:(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

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在

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对立统

一规律处于实质和核心的地位。

(2)在唯物辨证法的理论体系中,

对立统一规律处于实质和核心的

地位,这是因为:①对立统一规律

揭示了普遍联系和事物发展的内

在动力是事物内部的矛盾;②对立

统一规律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

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

和把握它们的关键;③矛盾分析法

即对立统一分析法是认识世界和

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④是否承认

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使辩证

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和根本

分歧。(3)强调对立统一规律在唯

物辩证法中的核心地位,不是要以

它代替其他规律范畴,而是要全面

而有重点、完整而又准确地把握唯

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把握唯物辩

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本分区别。对立

统一规律,即事物的矛盾运动规律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对立

统一规律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

理论的关键。量变和质变相互转

化,及否定之否定过程产生的最根

本的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矛

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9.质和量、质变与量变的含义及相

互关系?

答: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

的内在规定性。质的根本特点是,

特定的质就是事物本身,质和事物

不可分割,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

同一的。量:是事物的规模,发展

程度和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

窨上的排列组合等可用数量表示

的规定性,量的根本特点是:量与

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即在

一定范围内量的变化并不影响某

物之为某物。度:质和量的统一叫

度。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

度,幅度,范围,是和事物的质相

统一的数量界限,也就是一定的质

所以能够存在的量的限度(范围)。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量变和质变是

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状态。量变是

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

物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飞

跃。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联系,相互

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联系的。一方

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另一

方面,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

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

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

它又区分为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

部性部分质变两种情况。另一方

面,在质变过程中,具有量的扩张,

即新质要素在数量上迅速扩大,直

至新质完全代替旧质。量变和质变

又相互转化。在量变基础上发生的

质变,体现和巩固着量变的成果,

并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如此量变、质变,新的量变,质变

相互转化和交替,这就是事物发展

变化的普遍规律,即质量互变规

律。

10.理性认识为什么必须向实践飞

跃?理论向实践转化的条件是什

么?答: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

造世界,只是用理论指导实践才能

改造世界的目的其次,理性认识只

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

丰富和发展(1)首先,要从实际

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

结合的原则。其次,要把关于事物

的认识与主体的需要结合起来,确

定行动的目的和计划再次,要使理

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

行动最后,在理论转化为大规模的

实践以前,必须经过一系列中间试

验,总结经验教训。1)理性认识

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实现认识

的目的。2)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

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条

件:1、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

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2、

要把关于事物的认识与主体的需

要结合起来,确定行动的目的和计

划,3、要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

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4、在理论

转化为大规模的实践以前,必须经

过一系列中间试验,总结经验教

训。

11.怎么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答: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指:只有实践才能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即是否为真理的标准,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标准。唯一性:实践之所以能够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实质上就是判定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如何。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连接主观与客观的桥梁。简单地说,认识指导实践,如果实践成功,得到了预想的结果,说明指导实践的认识是正确的,是真理,否则就是谬误。辨证统一性:实践标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或确定性是指实践标准的唯一性和可靠性,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且实践最终一定能鉴别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或不确定性实质实践标准的过程性、局限性,即实践是具体的和历史的。

12.怎样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革命?

答:毛泽东指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已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这种革命已经过时了,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这种革命我们称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它是指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是因为: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在于领导阶级的不同。五四运动以前,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是中国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这时中国无产阶级是作为资产阶级的追随者参加革命的。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已经不属于中国的资产阶级,而是属于无产阶级了。中国无产阶级由于自己的成长和十月革命的影响,

已经迅速地成长为一个独立的政

治力量,并登上了历史舞台,随后

组建了自己的政党,提出了彻底的

反帝反封建的纲领,成为中国民主

革命的领导者。

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

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

革命的范畴。毛泽东认为,由于第

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

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开始

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期。在这样

的时代,任何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就已经属于

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范

畴。

第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

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

前,中国的革命、改良或其他形式

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的指导思

想均是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

思想。事实证明,西方资产阶级民

主主义思想指导不了中国人民的

革命斗争获得胜利。"十月革命一

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

义。"中国人民找到了新的指导思

想。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

观和方法论,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思

想理论武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一个重要特点。

第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

是经过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

义。一般地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的前途应是,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

资本主义制度;但是,由于中国民族

资产阶级几次失掉了发展资本主

义的机遇,所以,新民主主义革命

胜利后,不走资本主义道路,但也

不是立即建立社会主义,而是经过

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13.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分两步走?

两步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毛泽东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

建的社会性质,指出中国革命必须

分两步走。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

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

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

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

义社会,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

上篇和下篇的关系。民主革命是社

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

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在这

二者的关系上,要反对两种错误倾

向:一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

即把中国革命进程中的两个紧密

联系的阶段割裂开来,只看到两者

的区别,没看到两者的联系,要在

两个阶段之间硬插一个资产阶级

专政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二是

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主

张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

功于一役",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

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企图把两种不

同性质的革命阶段并作一步走,一

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种

观点只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而忽

视了两者之间的区别。"二次革命"

论和"毕其功于一役"的观点,都违

背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中国革

命分两步走的思想,深刻揭示了中

国革命的客观规律,揭示了中国革

命的前途,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

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学说。

1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道路的理论

答:1.红色政权存在、发展的5个

条件

(1)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

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

这个基本国情,成为红色政权能够

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原因

(2)良好的群众基础

(3)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

(4)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

存在

(5)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2.工农武装割据的3条内容

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思

想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

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

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

略基地的三者密切结合。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

权的3条必然性

(1)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

建国家,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

国主义压迫,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

受封建制度压迫,无产阶级及其政

党无议会可以利用,没有组织工人

罢工的合法权利,只能以武装的革

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2)中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农

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总数的

80%以上,这就决定了农民是民主

革命的主力军,中国的民主革命实

质上是农民革命,武装斗争实质上

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

的革命斗争,"工农武装割据"是无

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斗争的最高形

式。

(3)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

人多次奋斗的结局也证明,革命在

城市首先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已不

存在,而反动统治相对薄弱的广大

农村地区,正是初选"工农武装割

据"的革命阵地和夺取城市、夺取

全国政权的出发点。

4.道路理论的4条意义

(1)农村包围城、武装夺取政权

的革命发展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

的正确的革命道路,也是中国革命

能够成功的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

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是以毛

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

则,冲破教务、条主义的束缚,创

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

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

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对马克

思主义理论宝库做出了独创性的

贡献,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上,开

辟了革命道路多元化的进程,为殖

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把马克

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本国具

体的实践相结合,走符合本国实际

的道路树立了榜样。

(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

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及其实

现,自始至终贯穿的基本思想就是

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

革命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

对于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

启迪意义。正如邓小平所指出:过

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国情,

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

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是适合

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

化道路。

15.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

权道路的必要性?

答: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

封建国家,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

帝国主义压迫,内部没有民主制度

而受封建制度压迫,无产阶级及其

政党无议会可以利用,没有组织工

人罢工的合法权利,只能以武装的

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第二,中国

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农民

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0%以上,这就

决定了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中国的民主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

命,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

导的以农民为主题的革命斗争,"

工农武装割据"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革命斗争的最高形式;第三,大革命

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多次奋斗的

结局也证明,革命在城市首先取得

胜利的可能性已不存在,而反动统

治相对薄弱的广大农村地区,正是

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阵地

和夺取城市、夺取全国政权的出发

点。

16.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道路理论的意义?

答:(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

权的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

革命正确的道路,只有沿着这条道

路前进,革命才能顺利发展,取得

胜利。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

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理论是以毛泽

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一

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创造性地把

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

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毛泽东

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

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理论,对马克思

主义理论宝库做出了独创性的贡

献,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

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进

行革命夺取政权树立了榜样。

(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

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及其实

现,自始至终贯穿的基本思想就是

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

革命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

对于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

启迪意义。

17.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答:( (1)论述了在中国建立人民民

主专政的历史必然性。

(2)科学地分析了各个阶级在

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中的地位

及其相互关系。

(3)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本

质特征。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

是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

政。

(4)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职

能和任务。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

任务,对外是防止帝国主义和各国

反动派的颠覆和破坏,维护国家的

独立和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对内是

镇压敌对势力的反抗,保护人民民

主权利,组织和管理国家经济建

设,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中国由

农业国向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向

社会主转变,并最终实现消灭一切

阶级和一切国家的伟大目标。

18.述党在过度时期的总路线的内

容及意义?

答: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

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

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

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

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

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正商业的

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体现

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解

放生产力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

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

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具有伟大的意义:第一,反映了中

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迅速

发展国民经济,尽快变农业国为工

业国,摆脱贫困,消灭剥削的强烈

愿望。第二,反映了中国由新民主

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

经过建国后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

时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新中国的

情况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社

会主义因素不断增加,提出了由新

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课题。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正是反映了这

种历史必然性。第三,集中反映了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和开创中国社

会主义道路的创造性贡献,是毛泽

东思想的重要内容。

19.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经历了哪三个发展阶段?

答:邓小平理论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命题。

第二阶段是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在全国改革逐步展开的过程中,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并形成轮廓。十三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系统地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这一概括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轮廓。

第三阶段是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党的十四大以南方谈话为灵魂,对"邓小平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科学概括,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8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列入宪法。

2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及简明概括是什么?

答:(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

(3)"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共同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经济建设是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动摇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等于动摇了基本路线。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改革开放为经济建设提供动力。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四项基本原则还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证。

21.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

协商制度有哪些鲜明特点?

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

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

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既不同

于西方的多党制。又不同于一党

制。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和

优点。其鲜明特点主要有:

(1)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

主党派是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

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不是在野

党,更不是反对党。中国共产党与

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

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

则。

(2)各民主党派以人民政治协

商会议的组织形式,参加国家政

权,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参与国家

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

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

的制定执行。

(3)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

都必须以宪法为活动准则,各民主

党派都享有宪法规定的政治自由、

组织独立和法律亡的平等地位。

22.什么叫依法治国?实行依法治

国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答:(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

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

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

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

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

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

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

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

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

改变。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

制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

基本方略,具有重大意义。它是发

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23."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理论和

实践意义是什么?

答:"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义,坚持实事求是而提出的,是邓

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

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意义

主要是:第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列

主义的国家学说。在一个统一的主

权国家内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制

度可以长期并存;社会主义国家既

可以为作为国家主体的社会主义

经济基础服务,也允许和保护一定

地区范围内存在的资本主义经济

基础和上层建筑;第二,赋予"和平

共处"以新的涵义,把和平共处思

想和原则创造性地运用于解决国

内问题。

"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意义

主要是:第一,它是实现国家统一

的最佳方案,符合整个中华民族的

根本利益。它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

统一大业的实现,有利于大陆和

港、澳、台地区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有利于促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

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第二,它为解决

国际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

思路和新的范例,是对世界和平与

稳定的重大贡献。

24.新时期爱国统一统一战线的内

容、基本任务和性质是什么?

答:(1)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

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

基础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

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

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

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政治联

盟。它包括大陆范围内的联盟和大

陆范围外的联盟。

(2)新时期爱国统-战线的基本

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

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

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

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

线,为维护安定闭结的政治局面服

务,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

改革开放服务,为健全社会主义民

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一国两制

"、和平统一祖国服务。

(3)我国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

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基

础上的,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统一

战线。

答:(l)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

是事物发展总趋势。新事物的成

长,又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前

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一切事物

发展的途径。

(2)改革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

物,就是克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

体制,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新体

制。这是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

必然趋势。因此,我们要坚信改革

必定成功。

(3)改革又是一个曲折迂回的

斗争过程。新事物在战胜旧事物的

过程中必然遭到旧事物的反抗。旧

事物为了维护自身的地位,总要竭

力扼杀和摧残新事物,阻止它的成

长。此外,新事物在成长过程中还

有经验不足的问题。因此,我们必

须准备走曲折的道路,充分估计改

革中

的复杂情况,坚持同阻碍力量

作斗争。

(4)只看到事物发展前进性的

一面,幻想改革中不会有任何困难

是错误的;只看到其中的曲折性,在

困难面前动摇退却也是错误的。我

们应当树立革命的坚定性,做改革

的促进派。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

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的战略地位,必须充分认识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

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1)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

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

优越性的重要表现。①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社会有机

统一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

义社会不但要有高度发达的民主

政治和物质文明,而且必须要有高

度发展的精神文明。只有经济、政

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都有高度的发展,才是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②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区别

于其他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

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一方面

社会主义社会同其他社会的区别,

不仅表现在经济和政治方面,而且

表现在思想文化方面、精神文明方

面。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经济、政

治、文化,互为条件,互相促进,

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

现。(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和重要保证。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是使我国现代化建设沿着正

确方向发展的保证。我们所进行的

现代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而

不能偏离这个方向,这就需要建设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理论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加以保证。②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文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

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智

力支持。首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共同的事

业,必须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

团结奋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最重要的是全社会形成共同

理想和精神支柱。有了共同理想和

精神支柱,才能使全国人民同心同

德,最终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

其次,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的

实力,不单看军事和经济实力,而

且看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文化

等各方面力量在内的综合国力。加

强精神文明建设,可以为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提供文化和智力支持,

可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③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

境提供保证。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

局面,现代化建设就无法进行。加

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营

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提高社会文明

程度,抓好法制教育,普及科学知

识,为巩固和发展现代化建设所必

需的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提供强

有力的保证。

8.为什么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

不通?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

义革命不能成功,资本主义的建国

方案在中国行不通。因为:1)帝

国主义不容许。①中国是受帝国主

义压迫的国家。西方资本主义――

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不是要使

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

义国家,而是为了掠夺中国从而发

展本国资本主义。对它们来说,一

个政治上、经济上不独立的地大物

博、人口众多的半殖民地的中国,

乃是极其广大的倾销商品的市场,

理想的资本输出的对象,廉价原

料、廉价劳动力的供应地。②它们

既不愿意失去在中国的殖民主义

利益,也不愿意看到中国成为其强

有力的竞争对手。所以,中国资产

阶级的革命派无论怎样虔诚地向

西方国家学习,怎样热烈地向它们

表示友谊,还是不能得到它们的同

情和支持。③事实上,袁世凯就是

在帝国主义势力的支持下窃取辛

亥革命的果实。(2)中国资产阶级

的软弱性是根本的原因。①中国民

族资本主义自产生之日起就受到

外国资本的压迫、官僚买办资本的

排挤、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封建

官僚政府的压榨,不能得到自由和

充分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地主

农业经济和个体农业经济占着明

显的优势,资本主义经济只占很小

部分;②在民族资本中,商业资本

和金融资本比重较大,缺乏重工业

基础,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

系,不得不依赖外国资本和官僚资

本;③相当多的民族资本家的前

身是官僚地主,其资本由地租转化

而来,有的继续从事封建剥削,兼

有地主身份,同封建的土地所有制

关系相当密切。(3)半殖民地半封

建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是带两重

性的阶级。一方面,他们受帝国

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和束缚,与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有矛盾,是革

命的力量之一;另一方面,由于

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

由于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并未完全断绝经济上的联系,所

以,他们又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

的勇气。因而在革命中充分暴露出

与生俱来的弱点:不能提出彻底的

民主革命纲领;脱离人民群众,特

别是广大农民;内部涣散而无法形

成坚强的领导核心;没有建立革命

的武装力量等等。民族资产阶级的

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决定它

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1.试述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含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也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意义: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4.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2. 如何理解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就是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的国家政权。之所以说人民民主专政是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主要有以下几点:

1)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阶级构成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领导力量。

2)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而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

3)人民民主专政还包括无产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4)人民民主专政是一种国家制度,是民主和专政的统一,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5)无产阶级专政,作为无产阶级掌握的国家政权,在阶级关系上,本来就包括民主和专政这两个方面的智能,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鲜明地体现民主和专政的统一,它更强调“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的互相结合和人民民主这一主体,不仅在实际上而且在形式上直接标明了我国的阶级状况和民主性质,有利于在实际工作中防止误解和片面性,因而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是科学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