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7《记金华的双龙洞》优质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7《记金华的双龙洞》优质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7《记金华的双龙洞》优质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7《记金华的双龙洞》优质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优质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杜鹃、气势、聚集”等词语。

2.朗读课文,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

3.默读由外洞进内洞的部分,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

教学难点:

1.朗读课文,理清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

2.学习作者按照景物的变化写作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景秀丽。你都去过哪些地方?

学生自由交流。

2.出示图片,感受不一样的风景。

预设:

幽深的森林、美丽的小岛、幽静的山涧等。

3.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跟随叶圣陶爷爷的笔迹来游览一处洞穴美景。

出示双龙洞图片。

4.了解文章的题材。

预设:“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5.叶圣陶爷爷是我们的老熟人了,你了解他吗?你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篇文章吗?

预设: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中国童话创作的拓荒者,文化教育界的巨匠。1918年开始发表小说、新诗、散文、文学评论和话剧剧本。代表作有散文集《脚步集》,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稻草人》等。我们学过他的文章《爬山虎的脚》《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二、初读识字

(一)初读感知

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思考:作者笔下的双龙洞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景的?

(二)认读词语。

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共有6个,你们完成识字目标了吗?

这些生字你都认识了吗?请你来领读。请你朗读词语。

浙江簇拥臀部漆黑蜿蜒

3.出示形近字,进行类比认字。

浙江簇拥臀部漆黑蜿蜒

清晰民族手臂膝盖蜻蜓

4.优美的课文里有很多优美的词,请分享你的积累。

杜鹃气势聚集拥挤心情脚跟移动昏暗挤压

额角登陆宽广石钟乳石笋观赏

(三)学写生字。

下面我们来学习会写的字15个!相信你也可以写得很好。

1.课件出示:

会写的字:

浙罗杜鹃窄郁肩臀移额陆乳笋端源

2.观察汉字,说一说你认为哪个细节是需要我们用心记住的?

学生观察汉字并交流注意事项。

3.小组合作认字,相互说一说你认为需要注意的细节。

4.逐个学习,引导学生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注意观察汉字的细节。

5.你都记住了吗?让老师来考考你吧。

zhè jiāng dù juān xiá zhǎi yí dòng

()()()()

tún bù shí sǔn liǎng duān yuán tóu

()()()()

学生看拼音写汉字,同桌相互订正。

三、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你跟随作者游览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样的景物?

预设:

油桐映山红与杜鹃石钟乳和石笋

3.这些景物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4.画出作者的游览示意图,并用课文中的话复述一遍。

预设:

5.作者的写作顺序是什么?

预设:

作者的游览顺序。

四、读文赏景

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来欣赏美丽的风景。

(一)准备出发

双龙洞在哪里?读一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你获取的信息。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预设: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用简短的语言交代了作者游览的时间和地点,并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二)路上风景

1.作者去往双龙洞途中写了哪些美景?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

映山红、油桐、沙土。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2.这些景物的描写让你产生了什么感受?

预设:

各种颜色的花,在各种绿色及粉红色的山的衬托下,生机勃勃,赏心悦目。

3.溪流是贯穿全文的景物,请你读一读第3自然段,说说溪流的特点。

预设: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作者巧妙运用两对反义词准确地展现溪流的形和声。

4.自由朗读,注意朗读时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溪流的节奏美,读出声调变化。

预设:

描写溪流时作者采用了拟人的写法,烘托了当时的游兴之浓。

5.用优美的景物烘托人物的心情,你也可以的。

比如,你考了100分,走在回家的路上,你的心情怎样?看到的景物怎样?

学生自由表达。

预设:

花儿对我笑,小鸟把歌唱。风儿轻抚我的脸……

(三)外洞风景

1.洞口的风景很简单,作者一笔带过了,这就是略写。

2.外洞的风景比较有特点,请你读一读,思考:外洞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预设:

作者用打比方的方法,把外洞比作“大会堂”,说明外洞很宽敞。同时,用具体数字“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形容外洞很大。

(四)感受空隙

1.理解“孔隙”词义及其特点,作者怎样来描写的?

预设: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作者用设问句,解答了小船的小。尤其是四个“小”字,充分反映了“船”的小,进而体现了空隙的狭小。

2.作者是怎样穿过缝隙的呢?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孔隙的狭小呢?

预设: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

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3.抓住关键词体会,空隙的狭小。

预设:

动词“贴”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竭力靠近船底的形态,“挤压”,写出了我的感受,“稍微……准会……”体现出我的窘迫。作者用自己的感受写出了空隙的狭小。

(五)内洞风景

1.有一个成语叫“别有洞天”,你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

预设:

洞中另有一个天地。

2.文中的内洞的风景怎样?有什么特点?

预设:

黑(漆黑)、大(宽广)、奇(变化多端,颜色各异)

3.洞内的景物有哪些?

预设:

黄龙、青龙、各种石钟乳、石笋。

4.为什么特别点出两条龙?

预设:

暗示了“双龙洞”名字的来历,间接点明课题。

5.这些景物给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预设:

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表达了作者对洞内景物的喜爱之情。

(六)文章最后一段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预设:

文末独句成段,语言简洁明了。作者只用了一个“又”字就说明了自己出洞和进洞的方式是相同的。详略得当,也避免了内容上的重复啰嗦。

五、能说会道

你能不能按照游览顺序写一处风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