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年成都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611体育基础综合考研核心题库之教育学辨析题精编

2021年成都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611体育基础综合考研核心题库之教育学辨析题精编

2021年成都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611体育基础综合考研核心题库之教育学辨析题精编

特别说明

本书根据历年考研大纲要求并结合历年考研真题对该题型进行了整理编写,涵盖了这一考研科目该题型常考试题及重点试题并给出了参考答案,针对性强,考研复习首选资料。

版权声明

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一、2021年成都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611体育基础综合考研核心题库之教育学辨析题精编

1.教育应与人的天性合作。

【答案】正确。

教育应与人的天性合作是指教育应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一方面,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和不平衡性。这些规律对教育产生制约作用,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遵循量力性原则;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教育要关注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恰当把握儿童语言、思维、人格发展的关键期,积极促进儿童身心发展。

另一方面,教育的开展基于人的天性,对于人的天性的促进作用或引导作用有限,教育切不可违逆人的天性,这样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2.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组织方式。

【答案】教学组织形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保证。任何教学组织形式必然要涉及到对教学参与者(教师和学生)的安排,因此,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组织方式。但教学活动总是处于一定的时空限定之中,表现为对时空的创造性应用,比如开放课堂、分层教学等教学组织方式,就是对教学空间的设置。因此,教学组织形式也体现为对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安排方式。

3.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发展的速度。

【答案】这种认识具有片面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与教育发展的确存在密切的关系。一般认为,教育的发展水平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比如纵观教育发展史,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相比,无论在发展的规模,还是在发展的质量方面都相对落后。但这并非意味着生产力发展水平高,教育发展也呈正向变化,二者的对应性不是绝对的。因为,影响教育发展的因素多而复杂,生产力发展水平只是一个因素。除此之外,政治、文化以及特殊时期的战争、自然变化等都可能影响教育的发展。比较典型的例证是17、18世纪普鲁士教育的状况。

4.教师的素质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因素。

【答案】正确。

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有教师方面的、学生方面的和环境方面的。但教师的素质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因素。教师的师德修养、知识能力、态度、个性品质无不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学生受教师评价的影响很大。教师必须平等对待学生、热爱学生。教师偏爱优生、忽视中间生、厌恶“差生”,会使学生与教师产生不同的距离。

(2)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领导方式有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三种。只有在民主型领导方式下,师生关系才能民主、平等、融洽。

(3)教师的智慧。教师的智慧不仅表现在学识上,而且表现在教师的创造性上。学识渊博是学生亲近教师的重要原因之一。

(4)教师的人格因素。老师的性格、气质、兴趣等是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原因。性格开朗、气质优雅、兴趣广泛的教师最受学生的欢迎。

5.核心课程即主要课程。

【答案】错误。

核心课程又称“问题中心课程”“轮形课程”,是专业术语,是由学习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中心课程”和学习核心课程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周边课程”组成的课程类型。核心课程主张打破学科的界限,围绕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来组织教学内容,如环境保护等。主要课程是

日常用语,是指学校所设课程中最重要、最基础的课程,如语文、历史、数学等科目。

综合来看,核心课程属于综合课程,主要课程属于学科课程,各属于不同性质的课程。故本题错误。

6.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答案】错误。

(1)首先,师生关系指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而以一定的方式结成的相互之间的动态联系。在这种关系中,教师和学生显示出各自的角色、地位、行为方式和相互的态度。教师与学生是相辅相成、相对存在的。其次,良好师生关系是师生主体间关系的优化,从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结果来看,具有四个基本特征: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心理相容、教学相长。

(2)“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强调教师的作用只在于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个人需要,而不是直接干预学生的学习。主张教育过程不应由教师直接进行,而应放手让学生自己经验或体验。这是不正确的。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综上,建立理想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有正确的学生观和人才观及平等的师生观;并且充分信任学生,主动接近学生,民主公正地对待学生,尊重和理解学生以自身的形象影响学生。

7.美育就是素质教育。

【答案】错误。

【解析】美育,是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发展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美育是为了素质教育的实现,美育和素质教育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8.德育是思想品德的教育。

【答案】错误。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思想品德教育是德育的内容之一。

9.学校教育的重点应放在思维和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训练上,而不应该放在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上。

【答案】错误。

这种观点割裂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将能力和知识割裂开来。(1)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一系列子技能构成,如果不去有效地教会学生掌握这些子技能,并对这些子技能进行概括、协调和整合,忽视学生对于知识、技能和方法的掌握,而一味地追求解决问题一般方法的训练,对于达到效果只能是徒劳。(2)知识的掌握是能力提高的前提,而能力的提高又为知识的掌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二者互为前提,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

10.“因材施教”的提出主要是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答案】错误。

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教育固然要依据这一特点来进行,但更重要的是“因材施教”的提出主要是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发展水平、先后和表现方式的差异,以及个体努力程度和自我意识水平、自主选择方向的差异等。

11.德育就是道德教育。

【答案】(1)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

(2)德育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受教育者身上培养所期望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等,以促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成贵的过程。

①广义的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等,其中所谓思想教育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政治教育即引导学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逐步形成爱憎分明的政治态度和立场;道德教育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履行道德义务,以形成高尚的品德;法律教育即传递法律知识,提高遵纪守法的能力,使学生知法、守法,并能正确地运用法律。

②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的道德要求和个体的品德心理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受教育者身上培养所期望的道德素质,使他们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丰富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热切的道德信念和较高的道德实践能力,不断提升他们的道德境界的教育过程。它是与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律教育等相对而言的。

(3)综上所述,就广义的德育而言,道德教育仅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非德育的全部,所以把德育与道德教育等同起来是不对的。但就狭义的德育而言,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所以把德育说成是道德教育,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12.通常我们所说的教育制度实际上所指称的就是学校教育制度。

【答案】(1)这种说法是不恰当的。

(2)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系统及其管理规则的总称。它是一个历史性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形态。

在现代教育制度形成的过程中,最先形成和完善起来的是学校教育系统。因而最初的教育制度就是学校制度。所以把学校教育制度简称为学制。但是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除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还在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之外,幼儿教育机构、校外儿童教育机构和成人教育机构也得到了很大发展,于是形成了以学校教育机构系统为主体的包括上述其他教育机构系统在内的更为完善的教育机构系统。这已远远超出了学校教育制度的范围。所以现在人们所讲的教育制度已不限于学校教育制度了。

(3)我们现在所说的学校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机构与组织系统及其运行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区别于非学校的教育机构与组织系统及它们的运行规则,区别于社会教育系统及其运行规则等。所以我们所说的教育制度实际上所指称的是学校教育制度的说法已经不恰当了。

13.道德不可教。

【答案】错误。

道德是可教的,德育活动的开展正是基于“道德可教”这一原理。

所谓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具体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道德产生于人们共同的、特殊的人类需要,并满足这种特殊的需要,即调节和确定人们之间各种关系的需要以及个人自我确证、自我肯定和自我发展的需要。道德作为一种特殊形式,体现着人的主体性。道德是人在自身需要推动下自己创造的。道德本质上是一个高度自主的人的领域。每个人都有对道德的诉求,在对道德的追求中,个体会发挥自身的积极求教的主动性。

德育的开展本质上就是将道德规范有效内化为个体品德的过程。道德由知、情、意、行构成,道德知识由外到内,融人道德情感,提升为道德意志,转化为道德行为,构成一个完整的道德链条。

因此,道德是可教的。

14.不能把学生主体性等同于儿童中心论。

【答案】正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