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德经格言警句100句电子教案

道德经格言警句100句电子教案

道德经经典格言100句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道德经》

【译文】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2.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道德经》

【译文】诚信不足,就会失去信任。

3.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道德经》

【译文】委屈反能求全,弯曲则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破旧凡能成新,少则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

4.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发,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德经》

【译文】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工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多以天下都难与之争。

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强者强、自足者副,强行者有志。

——《道德经》

【译文】能了解别人的成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明。能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才叫强者。知道满足者才感到自己富有,身体力行者说明他有远大的志向。

6.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道德经》

【译文】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失去主宰。

7.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德经》

【译文】最方正的东西却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行迹。

8.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道德经》

【译文】过分爱惜名声必带来大的损伤,过多的积聚财物,必定给自己带来不幸。知足的人就不会遭到耻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给自己带来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平安。

9.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

【译文】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10.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道德经》

【译文】天下的难事,必定发生于容易,天下的大事,必定起于细微。

11.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道德经》

【译文】做事要做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处理祸乱一定要在祸乱一定要在祸乱没有发生之前。

1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道德经》

【译文】合抱的大树,是从幼芽发起,九层的高台,是用一筐筐土累积的;千里远行,也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

13.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道德经》

【译文】对待结束时的工作,就像开始时一样认真,则做任何事都没有不成功的。

14.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道德经》

【译文】江海永远处于(百川)最低处,能纳百川,故能为河谷之王。

15.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是不敢为天下先。

——《道德经》

【译文】我有三件宝物永不放弃:一是慈爱,二是节俭,三是不逞强好胜。

16.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责。

——《道德经》

【译文】圣人有自知之明而从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从不自显尊贵。

17.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道德经》

【译文】诚实的语言不华美,华美的语言不诚实,善良的人不会花言巧语,花言巧语的人不善良;大智的人不杂博,杂博的人不智慧。

18.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儿弗居。

——《道德经》

【译文】孕育万物而不拒为己有,为万物尽力而不自恃已劳,大功告成而不居功自傲。

19.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与实习,不也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论语》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

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21.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守信用,不知他怎么可以做人。”

2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我,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2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2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

【译文】孔子说:“君子普遍地团结人而不相互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能普遍地团结人。”

25.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做伙伴。”

2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译文】孔子说:“看见贤德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

27.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论语》

【译文】孔子说:“智慧的人喜欢水,仁德的人喜欢山。智慧的人好动,仁德的人好静,智慧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2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

【译文】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粗野,文采超过质朴就死板、虚浮。文采和质朴结合匀称,才是君子。”

29.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

【译文】孔子说:“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不知疲倦,而我做到了哪些?”

3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

【译文】孔子说:“拥有知识的人不如爱好知识的人;喜爱知识的人不如以学知识为乐趣的人。”

31.子夏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论语》

【译文】子夏说:“普天下的人都应是兄弟。”

32.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

【译文】孔子说:“干不义的事得到了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如同浮云一样。”

33.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为师学习的人;我选择其中好的并且向他学习,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过来。”

34.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

【译文】孔子说:“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想要实现仁德,那仁德就来了。”

3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译文】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坦荡,小人永远局促忧愁。”

36.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

【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以实行仁道为己任,不是很重大吗?直到死才能罢休,不是很遥远吗?"

3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

【译文】孔子在河岸上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淌。”

38.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

【译文】孔子说:“在上者自己要行得正,不用命令在下者也能照着做,自己身行不正,虽然发号施令,在下着也不会听从。”

39.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

【译文】孔子说:“君子重视和谐而不强求完全相同,小人强求完全相同而不重视和谐。”

40.子曰:“君子之其言而过其实。”

——《论语》

【译文】孔子说:“君子以言过其实为耻辱。”

41.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论语》

【译文】孔子说:“贫穷而没有怨言很难做到,富有而不骄傲容易做到。”

42.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43.子曰:“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

——《论语》

【译文】孔子说:“君子事事严格要求自己,小人事事严格要求别人。”

4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怨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译文】子贡问孔子说:“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吗?”孔子说:“那就是恕道吧!我所不情愿强加给自己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45.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论语》

【译文】孔子说:“孩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信用,与众人相处平等博爱,亲近有仁

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要用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46.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实呢?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讲信用呢?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7.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无惮改。”

——《论语》

【译文】孔子说:“君子【举止】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态度】不庄重,学习的知识学问就不巩固。做人主要讲求忠诚,守信用。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有了过错,就不要害怕改正。”

48.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论语》

【译文】子禽向子贡问道:“他老人家一到哪个国家,必然听得到哪个国家的政事,求来的呢?还是别人自动告诉他的呢?”子贡道:“他老人家是靠温和、良善、严肃、节俭、谦逊来取得的。他老人家获得的方法,和别人获得的方法,不相同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