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镇化过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城镇化过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城镇化过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内容摘要]城镇化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对城镇及其周边地区的资源、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挑战。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合理进行城市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努力改善民生。并要坚持以人为本、低碳、绿色环保和可持续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城镇化建设

当前,工业文明的不断发展为人们带来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却同时对我们的生存栖息之地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发展的代价越来越沉重。如臭氧层空洞;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资源面临枯竭的状态;城市雾霾加重;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不断增多、矛盾日益加深。基于此,我特别进行了此项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了解生态文明提出的背景,其内容和要求。城镇化过程对生态文明有哪些破坏,原因是什么,后果有哪些。随后探究了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如何在生态文明的背景下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

一、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思想,生态文明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共同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构成部分。而党的“十八大”强调了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面临枯竭、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久持续的发展和繁荣。报告将以前的“四位一体”扩充为“全面落实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1]p1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到: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

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并不仅仅是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它更多地应该是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共同发展。其产业结构应该是以生态产业结构为核心的绿色低碳产业结构;其经济增长方式应该以绿色环保循环经济增长模式为核心;其消费模式应该是一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消费模式。生态文明建设包含有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发达的生态经济、完善的生态制度、基本的生态安全、良好的生态环境等,其内容具有系统性、前瞻性、全面性等特点。

作为新一代的文明理念,我国习近平主席结合新的实践需要,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加丰富、更加系统、更加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深刻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第一,作出生态文明建设总体部署。第二,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第三,牢固树立生态红线观念。第四,探索环境保护新路。第五,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第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

二、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文明的破坏、原因及后果

我国城镇化发展虽然极其迅速,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却也日趋严重,代价越来越高昂。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涉及到了人类生活的多个领域。

(一)城镇化过程中破坏生态坏境的具体表现

城镇化过程中,由于人与自然矛盾的不断激化,对生态文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环境污染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发展的不断加快,由城镇化所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也不断加重,其中环境污染是最严重的。具体表现为:其一,大气污染。随着工业、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煤的燃烧和汽车尾气的排放,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如今日席卷全国的雾霾天气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工厂林立。为了谋求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的厂商为了节约经济成本,不顾后果的排放不达标的废气。同时,私家车的增多,汽车尾气排放

量也较以往大幅度增加。这些都使得许多工业化大型城市空气中PM2.5指数居高不下,大气污染严重。其二,水污染。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使得水资源越来越紧张,造成的水污染事件也在不断增多。相信大家都还记得2007年发生的震惊国内的“太湖蓝藻事件”,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同时也是苏州、无锡、湖州、上海等城市的主要生产、生活水源。而这一事件正是由于苏南以往粗放发展造成的恶果。随着人类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日益增加,工业的发展以及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大量含有污染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适当处理便排入水体,使水体中氨氮、磷以及有机污染物等耗氧物质浓度的升高,增加了水中的营养物质的负荷量;而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施用化肥逐年增加,经过雨水的冲刷和渗透,有更多的营养物质流失而进入水中,也增加了水中的营养物质的负荷量;在水产养殖方面,为达到渔业高产,一些地区采用投放饵料的方法,这也成为水体接纳氮、磷等营养物质的主要渠道。[2]p33要知道,蓝藻的暴发性繁殖就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直接后果。其三,土壤污染。作为人类生存基础的土壤和耕地资源,在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城镇工业发展过程中排放出的污染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土壤,例如通过水体污染、酸雨、城市垃圾渗出液污染等。有研究表明,越是城镇附近,土壤污染越严重。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富集、土壤酸化、土壤板结、肥力下降,造成食品安全问题加剧和农作物产量下降等问题。除以上类型以外还有噪音污染、核与辐射安全隐患、白亮污染、白色污染等。越是城镇化程度高的区域,污染的种类与危害越大,对人们的心理和生理的损害也越大,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其次,在生态失衡方面。随着城镇化的扩张,一些地区城镇化发展忽视了我国的基本国情、违背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建设布局在空间上出现无序化乃至失控,出现了大量围湖造田、毁林开荒、过垦过牧的现象,挤占了其他物种生存的空间,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生态系统生态功能逐渐退化。随着城镇化发展,高污染工业、机动车辆、人口密度、硬化路面不断增加,植被锐减,导致生态系统生态调节功能下降。快速城镇化

消耗大量资源,造成资源枯竭、环境退化,导致生态系统的平衡被破坏。例如,黑龙江的水利工程建设,是威胁其区域内湿地生物的重要因素。三江平原的主要河流就是黑龙江,因干流的水电梯级开发,已对黑龙江特产鲟鱼、鳇鱼及大马哈鱼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

再次,在对地形、气候的破坏方面。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城市集聚效应,城市建设范围不断扩大,人们对原有的地形地貌不断地进行改造,使之趋于平坦,为此不知铲平了多少山丘,砍伐了多少森林。这使得我国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同时,城市建设强烈改变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市产生“热岛效应”,城市小气候问题不断。城市与郊区温差使得两地气压的大小不同,形成城市风,将城市污染带到郊区,也将郊区大气污染带到了城市。在有的采矿业和采煤业发达的地区,因为开凿这些地下能源使得城市地下空虚,塌方事件屡见不鲜,伤亡事件更是层出不穷。

最后,在能源资源的消耗和浪费方面。我国是个资源消耗大国,每年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然而资源利用率却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国家。且在绝大部分资源能源都被城镇地区消费的背景下,造成了资源分配的不平衡,加剧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趋势,城乡差距拉大。城镇建设盲目追求规模和速度,导致土地资源严重浪费。而有的官员为了在位时的“政绩”,大兴“面子工程”,造成建筑物和道路的频繁拆迁,劳民伤财,也浪费了大量的资源。

城镇化过程中还有许多其他问题,比如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毁灭和城市特色的消失,就业问题的严峻和社会问题突出,城镇化和城镇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日益加剧。城市人口流行病预防难度加大,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阂等问题。

(二)生态文明在城镇化建设中遭到破坏的原因

城镇化建设对生态文明在环境、生态平衡、资源能源消耗等方面都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内在原因,即我国资源环境本身的约束。我国虽然资源总量大,

可人均占有量却不足,且时空分布不均。资源本身的稀缺间接性的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破坏。如柴静的《穹顶之下》中提到的:我国天然气探明量仅20%,石油探明率38%,而且每年开采量只占探明量的1/9。目前能投放使用的能源远远不够城镇的发展。而外在原因则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高能耗、低效率影响能源使用效率。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是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其主要特征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第二产业和对物质资源的大量消耗,平均综合能耗水平较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0%左右,污染排放强度是OECO1国家的8—9倍。[2]p24这样的经济发展方式使得我国环境污染严重,生态恶化加速。而当生态环境成本用尽以后,继续按照原来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经济,将会牺牲人类的健康,使经济增长与我们的生活目标相背离。国内外的实践也已表明,当经济增长达到一定阶段时,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免费使用也必然达到极限。

其二,在体制机制制定方面,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国家在之前的发展战略方针中均侧重强调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没有做到将经济增长与寻求生态保护相结合,与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也还不完善。且国家对于各级官员的行政考核中,“GDP”指标所占比重过大,从而使得大量官员为了追求“政绩”而盲目使用资源,搞“虚假城市化”、“数值城市化”,大兴过于奢华的形象工程,却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其三,人口众多对社会资源应用造成极大的压力。我国作为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国,尽管已经实行了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可是人口基数的庞大使我国每年新增人口数目远多于其他国家。城市化使得原本分散的农业人口转变为密集的非农业人口,城市人口压力大增,需要的各类社会资源持续增长造成了资源的稀缺,从而使得有些人不顾及生态系统地承受能力去掠夺获取自我所需。同时,我国公民素质参差不齐,资源浪费、排污不达标对生态环境破坏也有着重大影响。

1OECO: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有三十多个成员国,包括了几乎所有发达国家

其四,科技创新对环境保护的支撑力度不够。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般在20%—40%之间,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60%—90%的水平,造成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水平过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没有技术的革新怎么能更好地发展?新能源的开发,提高效率的机器设备,污染处理的工序等,都需要科研力量支持。我国科学技术发展速度缓慢明显制约了对环境保护的技术的创新。

其五,生态观念的缺乏是城镇化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当时,绝大多数民众心中并没有“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发展”这一观念,这直接反映在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成本却也在不断提升这一现象中。缺乏生态意识使得城市管员在进行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如推倒某一片森林作为房屋建设用地、自行车道没有提前规划预留使得某些城市公共自行车项目建设难度加大。

(三)生态破坏所产生的后果

日趋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生态破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以下问题:

其一,经济损失巨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在高速增长,但这是用高能耗、高生态赤字换来的。中国是世界上单位GDP创造能耗最多的国家之一,扣除生态损失后的纯GDP只有78%。每年因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4000亿元以上。

其二,影响人体健康。在我国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状况不断改善的形势下,我国一些与环境污染相关疾病的死亡率或患病率持续上升。过去30年,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持续上升,由83.65/10万上升到了134.80/10万。其中,与生态环境、生活方式有关的肺癌、肝癌、结直肠癌的死亡人数呈明显增多的趋势。肺癌死亡率上升幅度最大,由7.09/10万上升至30.83/10万。[2]p13

其三,影响公众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我国重大环境突发事件呈现上升趋势,这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居民的日常生活。如太湖蓝藻事件、云南阳

宗海事件、沱江水污染事件等,由于受污染的事物均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对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其四,生态系统平衡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任何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与环境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亦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栖息地。保护和改善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关系到人们的健康、生产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因而已引起了全球内的广泛重视。而生态平衡的破坏,严重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导致生态平衡破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些因素按其性质来说,可分为两类: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而人为因素产生的影响无疑是极为巨大的。当前,破坏自然界生态平衡的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二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其五,影响和平发展。我国是资源消耗大国,在温室气体、消耗臭氧层物质、二氧化硫、汞等污染物方面也是世界排放大国,国际社会对中国承担更多国际环境义务的要求日益高涨。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外贸易和投资的环境管理面临挑战。

三、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规划》指出,“节能节水产品、再生利用产品和绿色建筑比例大幅提高;城市地下管网覆盖率明显提高。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消费环境更加便利,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空气质量逐步好转,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3]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提出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的理念。将推进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通过生态文明建设,优化空间格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消费方式,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通过推进城镇化,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融入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当前乃至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任务。“生态环境好了,人人都受益,这是新一轮改革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方面”。

(一)更新观念

随着人们对自然认识的深入以及对自然控制能力的增强,生态意识却越来越淡薄了。我们需要使人们形成生态文明的价值观、生态文明的发展观以及生态文明的伦理观。并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用节能减排倒逼转型升级。经济发展的真正内涵是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们要更加注重优化城镇体系、完善提升城市功能;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更加注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更加注重加强城市管理、创新发展机制,全面提升城镇化科学发展水平。因此,对政绩的考量要由GDP主导,逐步转化为包括绿色GDP的综合化指标体系。[4]

(二)合理规划空间格局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城镇化发展情况差异巨大。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过程,要求根据土地空间的自然属性和自身特点,规划土地空间格局,合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扩大城市生态空间,增加森林、湖泊、湿地面积,将农村废弃地、其他污染土地、工矿用地转化为生态用地,在城镇化地区建设绿色生态廊道,做到合理开发和有序开发。要合理的利用各方资源,使资源向更需要的建设项目倾斜。统筹全局,争取实现共同富裕的民族愿景。

(三)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既关系到产业本身能否持续发展,又关系到城镇的发展是否具有可持续的动力。要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通过新型工业化促进城镇化良性发展。要正确处理发展与生态的关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寻求一种符合生态伦理、善待生态环境又能可持续满足人类发展需求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做好节能减排、绿色环保和节约资源,形成低碳、绿色经济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一定要坚持集约高效

利用资源和最大限度的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将城市化发展对资源环境的代价降到最低程度,将资源与生态环境对城市化进程的限制降到最低限度,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经济。[5]p19同时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探索生态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四)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坚持政府主导,建立多部门联动,多方合作的统筹协调机制。使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通过统筹规划、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投入等措施,完善生态建设多元投入机制。注重各部门协调配合,形成部门齐抓共管的合力。[4]在生态治理方面,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可以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道路走的更加通畅。想要转变以粗放型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排放物中的有害物质含量、节约经济发展成本,也需要科学技术的进一步支撑。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科学创新在创造力上有着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可以更好地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打造生态新城镇。

结语

在当代,我国要想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发展速度,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当代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呈现“J”型增长,人们过于热衷与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忽略了社会成本的不断增加,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也是日趋严重。我们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改善民生,推行绿色低碳经济,为子孙后代谋福利。而要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需在思想认识上,正确认识和处理环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把环境保护放在更突出的战略位置上,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考虑、统一安排统一部署。同时,培养全体公民的生态文明理念。提高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树立生态文明新观念;倡导生态文明的思维模式。

[6]p216在宏观战略上,从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和再生产过程切入解决环境问题。在发展政策上,要抓紧拟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财政、金融、土地等方面的经济政策体系,促使鼓励发展的政策与鼓励环保的政策充分融合。在环境

政策上,要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再生产全过程,制定实施环境经济政策。在发展规划中应建立生态文明的经济发展新模式,运用生态化生产方式,弘扬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政策措施上,要给予生态文明建设以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撑。实行最严厉的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与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环境保护管理决策相一致的法律法规和技术体系。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加快推进体制改革,取缔“唯GDP论”,将环境保护纳入干部考核范围。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制度,协调各方关系,从而推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在行动上,呼吁全社会所有人民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来保护环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生活的主人。环境保护是全民族的事业,必须紧紧的依靠群众,以最团结的力量推进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小平,黄桂林,张玉钧.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理论·方法与案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组织.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

[3]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DB/OL].https://www.doczj.com/doc/aa102958.html,/gongbao/content/2014/content_2644805.h tm,2014-03-16.

[4]苏州市吴江区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郑万城,张勇勤.吴江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行政管理,2014,(12),123.

[5]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两型社会建设与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第四届“21世纪城市发展”国际会议论文集[C].华中科技大学主编.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6]张敏.论生态文明及其当代价值[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11.

[7]赵建军.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J].理论视

野,2007,(07),32-34.

[8]潘家华.与承载能力相适应确保生态安全[J].中国社会科学,2013,(05),12-17.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文献综述资料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摘要:本文旨在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现状做出基本综述,为“五位一体”的建设提供支持。文章分为四个部分:一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二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研究,三为我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四为结语评价。总的来说,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逐步形成以点带面、以局部促整体、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立体的发展模式,但在实践上存在滞差,需要在实践执行方面进一步研究。关键词:中国生态文明综述 1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 1.1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 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产生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问题已经严重阻滞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促动人们重新审视并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寻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 对于生态文明的内涵的界定还有以下几种:(1)生态文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有学者提出,狭义的生态文明,一般仅限于经济方面。广义的生态文明,则囊括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要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而且也要求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是全方位的和谐”1。狭义上的生态文明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而言,人类在处理同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2。(2)从生态理念层面来阐释生态文明的内涵,主要由以下层面:经济生产层面、政治制度层面、文化层面、环境建设层面、社会层面和技术层面3。(3)把生态文明分为:浅绿色生态文明和深绿色生态文明4。 生态文明的特征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认为,它有三个重要的特征: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有的认为生态文明具有,全面性、高效性、可持续性、和谐性、整体性、人本性和平等互利性。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视角的新型城镇化发展.docx

生态文明视角的新型城镇化发展 一、城镇化 城镇化是指社会逐渐从以农业生产为主导的传统农村社会转变为以制造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城市社会的历史过程,其核心主要是生产结构,就业结构,消费模式和居住方式的转变。 (一)传统城镇化存在的问题传统城镇化是一种不完善的,只追求短期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它的发展道路重经济而轻环境、重产业而轻生活、重建设而轻协调,传统工业化走的是一条“先生产、后治理”的老路。由此带来了资源被过度消耗、温室气体大量排放、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等问题,使得人类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XX年)中指出要“提高城镇化的整体素质,加快城镇化发展模式;围绕人民开展城镇化,有序推进农村人口向真正的市民转移;以城市群为主体,促进小城镇、大中小城市的协同发展;以城镇的综合承载力为支柱,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以机制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利用改革来开释城镇化发展潜力,走‘以人为本、文化传承、生态文明、优化布局、四化同步’的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中国城镇化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使得它在未来的十年的发展将和过去那二十年大相径庭。在这个阶段,城镇化的目标是实现产业升级、多元协调发展的建设模式、城乡一体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不以单一的经济发展为目的,而要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率,将经济结构转变为以服务业、绿色低碳产业、高附加值产业为主导的结构,并

立足于回流人口和土地扩张,大力发展基础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实现有层次有内涵的城镇化。 二、生态文明建设 (一)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1.新型城镇化需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根据库兹涅茨曲线假说,所有的工业化过程都必然经历环境退化指数从低到高再缓慢下降的过程,并且事实证明,西方发达国家确实都通过“先污染,后治理”实现了城镇化和工业化。但是我国将走的这条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在不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的基础上进行,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必须建立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之上。新型城镇化之“新”就在于城市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中的自然规律和生态文明原则,做到了充分考量资源、人口和环境的承载能力,而只有生态文明建设能不断提高城镇化的水平和质量。2.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根本改革,必将有利于新型城镇化的绿色、低碳和循环发展。因此,只有选择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组织结构和生活方式,并坚持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同时合理开发和保护资源,才能使城镇各项资源实现优化配置。 (二)南通市通州区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为了实现居民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建设目标。近年来,通州区已建成了8个综合性公园,包括南山湖公园、通吕运河湿地公园、运盐河公园等,此外,还有15个绿地游园,以及正在建设中的进鲜港生态湿地公园、绿色博览园森林公园等。完成的城市公园绿地面积接近300公顷,人均公园绿

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现状与挑战

中国生态问题的现状 1.生态环境日益严峻 第一,全国主要污染排放物总量有的在逐年降低,有的在逐年增加,总量水平仍远远高于生态环境的承载力,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生活垃圾清运量逐年增加;大气污染排放总量有逐年降低的趋势,但是污染仍很严重。第二,从环境质量来看,一些大城市环境质量总体上有所好转,但是许多城市与地区环境污染仍十分严重。尤其是大城市机动车尾气排放、交通堵塞成为城市建设的重大问题。第三,从水环境来看,全国地表水污染比较严重,七大江河水系中劣质水质占41%,其中珠江、长江水质良好,松花江、淮河为轻度污染,黄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来自2010年《第一次全国污染普查公报》) 2.资源消耗过大,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我国仍是以追求GDP 为核心的“高投入、 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传统工业模式。单位资源的产出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 2.4 倍,是德国的 4.97 倍、日本的 4.43 倍、美国的 2.1 倍、印度的 1.65 倍……我国综合能效率仅为33%。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是世界上单位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资源的利用效率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必然会导致废弃物的高排放和生态环境的高污染。 3.自然灾害日益频繁,生态环境承载力低 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土面积受到洪涝灾害威胁;东部、南部沿海地区以及部分内陆省份经常遭受热带气旋侵袭;东北、西北、华北等地区旱灾频发,西南、华南等地的严重干旱时有发生。 4.生态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部分河流、湖泊污染不断加重,水资源利用受到严重影响;虽然我国食品安全状况有了显著的改善,但是我国在确保食品安全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

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讨

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讨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深刻揭示,蕴含着对生态与人性的反思。生态认知、生态意志、生态审美是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三位”灵魂,即“真善美”这三位形成的一体就是生态文明,其对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具有广泛的基础理论指导。 标签:马克思主义;生态认知;生态意志;生态审美 认知活动、评价活动和审美活动三者的有机统一就构成了人类整个实践活动过程的全部,其所产生的实践的结果就是知识、意义和美感的统一,即真善美的同一。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指出实践是自然、社会、人三者之间的联系体,“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1]131。“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2]95即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之间关系。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在于创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有序、共生共融的生存空间,创造一个天地人和的相互间协调统一的人性世界,重构经济与政治、生态、文化之间的关系,实现生态认知、生态意志、生态审美之间的一体化,将其置放于“自然——人——社会”三者之中,对实现生态文明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为实现中国梦,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五位一体的发展提出有意义的思考。 作为人的主体认知结构、评价体系和审美标准分别由知识范畴、意志规范和美感道德三者组成,所以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时代的必须,更是人类自觉行为,是一种思想、一种责任、一种意识、一种情感、一种道德,在这一活动践行中,人的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和谐的理性行为得以生成、限制、规定和发展。通过对生态认知、生态意志、生态审美的思索,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地位和作用。 一、生态认知: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要求 马克思理论中关于认知就是一种真理性的认识,指的是对客观规律的能动的反映,也是人进行能动的创造性实践活动的结果。其将生态文明的认知放置于整个社会文明发展进步中,其生态理论具有深刻的质的飞跃。可见,生态认知则是包含对生态的真理性认识,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通过人的主观知性而形成的对生态文明发展各种科学知识,例如生态要素、生态特征、生态行为、生态道德、生态技术、生态创新等内容。生态认知的理性特质是指导人行为向善的基石,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准则,只有具备全面而完整的生态认知,才能在实践中更好保护环境,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减少人类对生态的破坏,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工具理性与情感感性的整合,这样才能实现生态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同时,生态认知还应具备对生态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制定和实施的理性认识,“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

微党课讲稿:让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融入新型城镇化

让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融入新型城镇化 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正如火如荼,在取得重大成绩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问题,如明显的生态冲击和区域性环境污染问题。基于此,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强调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新型城镇化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已经进入破解深层矛盾的关键期,它的增长方式迫切需要从外延式向内涵式过渡,速度型向效益型过渡,从粗放型向质量型过渡、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战略驱动转变,在这种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尤其是中小城市的新型城镇化应该与生态文明融合发展,积极构建经济、社会、文化等生态化发展格局,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构建新型城镇化价值体系 据了解,泛华集团在国内外拥有大量城市系统投资发展建设的成功实践案例,并已发展成为为城市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投资运营商和建设服务商。基于以上实践经

验,通过构建四层结构、四化融合、四生互动的新型城镇化价值体系,用系统思维的理念,带动新型城镇化的智慧发展、智慧建设、智慧运营和管理。 首先,构建四层结构新型城镇化体系。站在中心城市区域发展的角度,研究通过流域水治理等综合的生态建设手段打造以区域中心城市为主的城市中心区、以县域经济为主的特色经济产业聚集区、以镇域经济为主的特色镇、以美丽乡村为主的特色农业示范区,建立四层结构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并实现四层结构做到有机结合,引领新型城镇化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发展,避免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因区域发展不协调、重复建设、产业同质化等区域发展不经济造成的生态损耗。 推动新型城镇的四化融合发展,是实现以工业化为动力,以农业化为基础,以新型城镇化为载体,以信息化为手段的“新四化”的高度融合,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产业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一体、智慧生态、城乡统筹、创新驱动、文化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并通过四化高度融合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新型城镇化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同时,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四生”结合。形成“生命、生产、生活、生态”的“四生”有机结合,从精神层面、文化价值层面,带动地区的文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专题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专题研究 摘要:立足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把生态文明看做题中应有之义。人与自然和谐,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关乎人类生存,是人类和其他文明的基础。本文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生态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采取的相关对策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字: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前言 21世纪,我们的生活是生态文明的时代,全球生态危机表明,工业文明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并正在走向衰落;生态文明作为新文明正在兴起。十八大报告和新修改的党章规定,建设生态文明是国家发展战略,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环境污染或生态危机是当今时代最为引人关注的问题之一。我们党和政府为了解决环境生态问题,很早就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战略构想,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胡锦涛提出: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了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从这以后,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共产党明确的政治方针。 一、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

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其基本含义是: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规模,即使采用各种末端治理措施,也难以避免严重的环境影响。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需要大规模开发和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我国来说,挑战是巨大的。但作为后发国家,我们又具有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经验的优势。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明确提出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二、我国目前存在的生态问题 由于人们对于经济效益的热衷和对金钱的崇拜,世界范围内自然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以破坏环境来换取表面上的经济增长的现象随处可见。这一现象在中国尤为严重,我国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存在的生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我国土地广袤、幅原辽阔,国土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但是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当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约为778平方米,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实施《土地管理法》之后,耕地减少速度趋缓,但仍为减少趋势。

华安县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探析

华安县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探析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向,十八届五中全会又提出包括绿色发展在内的五大发展理念。近年来,华安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生态立县”的重大决策,努力打造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优美的新华安,取得了显著的成果。2016年9月,被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2016年10月順利通过国家生态县考核验收。今后,如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紧紧围绕生态环境保护补齐发展短板;如何精心呵护、倍加珍惜大自然给予我县生态资源,持续巩固国家生态县创建成果,为把华安建设成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做出不懈努力。为此,本文总结了近几年华安县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以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就进一步推进华安县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分析探讨。 标签:华安县生态文明成果存在问题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探析 一、华安县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华安县位于福建省南部,是世界文化遗产地、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生态县、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祖国大陆高山族同胞聚居最多的县份、原中央苏区县、国家珍贵树种培育示范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几年来,华安将“生态立县”作为发展战略,生态县建设纳入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现今我省自贸区建设如火如荼,旅游服务行业被列入我省自贸区重点发展的七大产业之一,华安县紧抓机遇,突出自身生态优势,充分利用创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生态县的契机,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旅游产业。目前我县森林覆盖率达72.42%,居于漳州市前列;有8个乡(镇)被评为国家级生态乡(镇),畲族村寨官畲村入选首批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6个村被评为富美乡村,15个村被评为美丽乡村;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省级森林公园4个。 1.以绿为“尺” ,生态把关 首先是强化源头治污。以“低消耗、低排放、高科技、高效益”的项目为目标,并将限制开发区域的建设项目放在南部的经济开发区,实行最严格的项目引入和淘汰制度。近年来先后关闭污染及落后产能企业85家,谢绝10多个投资达数十亿元的项目引入。其次是全力进行生态修复。华安县肩负着保护北溪流域水环境和下游饮用水安全的重任,“十二五”期间,我县共投入2.41亿元进行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共拆除或关闭养殖场达107万平方米。近年来,我县频频放出绿色大招,安排每年8000万元作为九龙江流域生态保护补偿金,并每年以6%的速度递增。同时,大力推进生态与水系工程建设,全面推行“河长制”,全面推进村容村貌整治。 正是由于群策群力,严防死守,九龙江北溪华安段干流断面水质一直保持在三类水质标准,达标率100%,而大气则优于国家一类标准。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基本途径的探讨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基本途径的探讨摘要: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生态问题日益成为人类高度关注的一项重大战略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是我国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努力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等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对于进一步认识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的资源环境问题,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从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基本途径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对以耗费大量自然资源和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工业文明的超越。中共前所未有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对中国以及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一、生态文明的概念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这个定义既包括了人与自然,也包括了人与人、人与社会,还包括了物质和精神及持续发展的内容。要对生态文明做出较为全面的界定,应在理论上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加以理解和界定,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在实践的基础上作出进一步的分析与考察。广义的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新形态;它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还要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狭义的生态文明则是仅限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取得的各种成果。 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十分艰巨和紧迫,这些问题涉及到经济、政治、

智慧城市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必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智慧城市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必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核心提示: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工业文明时代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支柱,在带来生产方式巨大变革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灾难性后果。如何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利用信息文明所带来的信息范型转变,赋予城市新的内涵,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智慧城市的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将极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工业文明时代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支柱,在带来生产方式巨大变革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灾难性后果。如何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利用信息文明所带来的信息范型转变,赋予城市新的内涵,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智慧城市的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将极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一、互联网带来信息范型转变 1969年9月2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首开网络数据传输的先河,是互联网诞生。它的诞生引起了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又一次革命。互联网使世界合为一体,成为地球村,使人类迈入了信息时代。 1999年,在“互联网”的基础上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物联网指的是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基础上,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的网络。通过装置在各类物体上的电子标签、传感器、二维码等与无线网络相连,给物体赋予智能,实现物体与物体互相间的通过和对话。物联网用途广泛,可运用于政府管理、公共安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智能交通等各个领域。据预测,如果物联网全部建成,其产业要比互联网大30倍。中国的“物联网”研

发技术已处于世界前列。 2013年10月,一种利用屋内可见光传输网络信号的通讯技术在实验室成功实现。这种被称为LiFi的光通讯,只需在LED灯泡中加入一个芯片,其便具有无线路由器、通信基站、WiFi接入点甚至GPS 卫星功能,它将引发传统产业的变革和商业模式创新的革命。 当前,互联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互联网已经走过了计算机联网的时代,进入了“人脑”联网的新纪元,它正向着与人脑结构高度相似的方向进化。通过在互联网的终端装上各种传感器,使互联网成为一个互感网,一个类似人脑的互联网虚拟大脑管理着地球村的事务。 二、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 “云计算”由“云”和“端”两个部分组成:“云”就是通过网络把资料储存在大型的服务器中,“端”就是各种能上网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云计算”不仅可以把计算机资源作为管理部门的主要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效率,也可以作为一种公共设施提供给大众,极大地节约了资源,方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一天产生的全部内容可以刻满亿张DVD、发出的邮件有2940亿封之多.......麦肯锡公司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大数据是用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并命名与之相关的技术发展与创新。1997年,全球互联网的网民每个月下载的流量平均为1兆,2003年为100兆,2008年达到1G,2014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完整版)

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 行政管理专科毕业论文 题目:生态文明建设的公共行为关系 姓名:孙玉国 学号:1032001407988 指导教师:李亚兰 教学点:徐州广播电视大学 2011 年10 月20 日

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毕业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签名:孙玉国日期:2011年10月20日

目录 导语 (1) 主体 一、走向生态文明的必然性和意义 1、什么是生态文明。 2、建设生态文明于全球关系。 3、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二、如何建设生态文明,走绿色发展之路 1、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公共行为观念。 2、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做强做大生态经济。 3、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三、经济全球化的环境和公共行为研究 1、了解全球经济发展。 2、解读环境报告。 3、公共行为改善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文仲.公众参与环保有新途径[N].中国环境报,2008-11-19(03). [2]万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战略性问题[N].人民日报,2009-04-06(01) [3]格林斯坦,波尔斯比.政治学手册精选[M].储复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4] 薛晓源,陈家刚.从生态启蒙到生态治理[M]//薛晓源,李惠斌.生态文明研究前沿报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4-45.. [5]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0.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主题论文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生态文明;提出历程;问题;路径选择 摘 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中国共产党逐步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生态文明的建设理念。中国已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取得了不少成绩。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国总体的生态与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面对这种态势,必须从中国的客观实际出发,从多方面着手系统有序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使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当代中国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 生态危机的产生虽然先于现代化的起步,但毫无疑问,现代化进程加剧了生态危机。当代中国,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在享受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带来的福祉的同时,正越来越受到生态危机的严峻挑战[1]。 (一)资源消耗巨大,能源利用率低 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人均资源占有量却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由于许多行业和地区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大,中国每单位GDP 的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4倍。高消耗换来的增长,导致废弃物排放多、环境污染严重。因此,中国单位 GDP 的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的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2]。 (二)水资源缺乏,水质污染严重 中国是全球13个贫水国家之一,共364座县级以上城市缺水。官方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全国七大水系监测断面中62%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污染;近2800km 河段鱼类灭绝;湖泊中有三分之二以上受富营养化污染;淮河水系,80%水呈黑绿色,过半的河段完全丧失使用价值。 (三)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程度加重 中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成果表明: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2km ,其中,水蚀为165万2km ,风蚀为191万2km 。近50年,每年水土流失丧失的土壤

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进一步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已经成为各方面的共识。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一个更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 一、城市化中的环境问题十分突出 生态学家理查德·瑞吉斯坦认为,城市是人类以技术编织出来的体系,具有独特物理形态和组织架构,而这种物理形态和组织架构的维持既需设计、建设和管理,也需要能源、资源和生物资源的输入输出和适宜的生态承载力。土地利用和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独特物理形态和组织架构的基础部分,不仅创造绝大多数财富,还激发对技术的需求,而且其布局和形态对能源、资源和生物资源的输入输出几乎有着决定性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益驱动城市政府、土地开发商、金融机构相互协作,一方面驱动着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另一方面也对环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尤其是在城市发展中,传统的目标是谋求物质财富的最大化,忽略了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同步协调发展,忽略了人的全面发展,忽略了财富在社会中的分配。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是粗放式、掠夺式方式,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难循环,一次性使用,生产模式是物质和能量的线性流动,即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排 放,“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和高排放(即所谓的‘两高一低’)。这种经济模式实质上就是将资源持续不断地转化为垃圾,通过自然的代价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这种线性生产,必然导致自然资源的短缺和枯竭,城市垃圾的日益增多,引发水体污染、大气污染以及垃圾围城等严重的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使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自然环境论者刘易斯?芒福德认为,“当代有越来越多的证据充

生态文明历史演进过程

生态文明历史演进过程 胡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任务,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的出现尤其历史必然性,人类社会依次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 一、原始文明——敬畏自然 原始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经历最长的文明时代,据历史记载至少有200万年历史。但在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及其地下,人类只能通过采集也过、狩猎动物等方式在获取生活资料,但这种原始的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也是对生态系统孙岱最小的。在整个原始文明阶段,由于人口数量小再加上生产力水平及其地下,人们只能被动的适应自然、盲目的崇拜自然,此时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微乎其微,几乎谈不上所谓的环境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受制于自然,人类寄生于大自然,适中以自然为中心,属于典型的自然中心主义。 二、农业文明——依赖自然 在原始文明阶段后期,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生产工具的日益改进,尤其是人类对物质追求的增长,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应运而生,即人类通过自身劳动改变自然的再生产,获取更多的生活资料来源,于是原始文明随即被农业文明所取代。农业文明时代由于生产力发展缓慢,其在人类文明史上

也经历了数千年。 农业文明时期,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自觉不自觉得对大自然进行开发与改造,这种开发与改造对自然的平衡和原来的生态系统内部的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并不高,人类使用的生产工具还仅仅是简单的铁质生产工具,使用的能源也仅仅是人力、畜力、风力以及水力等可再生资源,并还没有从根本上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此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自然处于主导地位,人类处于从属地位,人与自然基本和谐,人类的一切行为都要依赖于自然界,但人类也在积极的利用自然为自身服务、改善自身生活水平,因此可称之为亚人类中心主义。 三、工业文明——征服自然 随着生产力发展,在18实际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爆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从此人类也就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这一文明时代历史比较短暂,迄今为止还不足300年的时间。 整个工业文明时代,科学技术有了长足发展,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态破坏以及自然灾害。生态破坏主要表现在:土地侵蚀、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森林锐减、洪水泛滥、干旱不断;淡水资源严重短缺;化学灾害不断,酸雨沉降,气候恶化,温室效应;化学垃圾和生活垃圾;部分生物灭绝等等。

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

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 “中原兴则中华兴”,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将是从根本上体现中国整体发展的一个标志,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原经济区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中原经济区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着生态意识薄弱、经济粗放增长、科技相对落后、区域法制不健全等问题。为了推动中原经济区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树立现代生态价值观、积极发展生态经济,同时促进生态科技发展、加强生态制度建设,为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正确价值导向、良好经济基础、有力科技支撑及法制保障。 标签: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和谐发展 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党中央立足于中国发展的现实情况,提出了“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此外,十八屆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些措施为当前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然“中原兴则中华兴”,作为国家的重点发展区域以及重要经济增长板块,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是中国整体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2012年11月,国务院正式发布《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为推动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是,中原经济区在长期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下,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导致经济增长与生态承载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使中原经济区在中国经济新一轮的发展周期中实现快速发展,中原经济区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积极探索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加快推动中原经济区的生态文明建设。 一、中原经济区生态基本状况 伴随着人类掠夺式的经济发展方式以及区域内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中原经济区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主要存在以下生态问题: 1.水资源失衡,污染普遍 中原经济区是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同时由于人口密集,还面临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的问题。此外,其水资源时间及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夏季降水量较多,冬季较少,水旱灾害多发,使得区域内水资源的地表径流在年际年内变化都较大。另一方面,中原经济区的水污染十分普遍。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重型工业,多年来造成了区域内工业废水排放量远高于其他地区。并且水污染方式慢慢地由经济发展初期单纯的工业污染转变为现在的主要来自工业废水污染,加之部分来自农业生产活动和生活废水污染的混合型污染,水环境持续恶化。 2.土地资源供给压力大,水土流失严重 中原经济区由于庞大的人口规模,土地资源面对着巨大的供给压力。一方面,中原经济区作为古老的农业开发区之一及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目前可被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中原经济区水

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形势分析及战略路径研究

透视珠三角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总体战略布局,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极其关键的新时期。本文在总结和归纳深圳生态文明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分析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形势及问题,对深圳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内容、路径进行系统思考和框架设计。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深圳 Abstract:The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ut forward five in one overall strategic layout,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has entered a new period of key.With developing fast of social economic in Shenzhen.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has come into being increasingly.Based on the summary and conclusion of the Shenzhe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ex-perience,analysis of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Shenzhen in the future the direction,content,route design thinking and frame system. Keywords: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the strategic path;Shenzhen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描绘了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在新形势下,深圳市作为我国首个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前沿,一直以来勇于承担先行先试的先锋示范作用,在新一轮发展中,打造具有“深圳质量”的生态文明,创新体现深圳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模式的示范标杆,当好推动科学发展的排头兵,更好地发挥经济特区新时期的引领带动作用。与此同时,深圳市作为资源环境小市,需要可持续、高质量的承载高强度的产业和高密度的人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深圳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对于打造科学发展的“深圳质量”,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态文明建设情况 1.生态文明建设“起步早、工作实” 2007年以市委1号文的形式出台了《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市的决定》,《决定》明确提出了五大生态体系建设。随后配套发布了“1980文件”,形成全市各区、各部门有机统筹、合力共建的工作格局。2008年5月,深圳被环保部选定为“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全面启动。1999年启动生态创建工作,形成了以市、区创建为主体,“细胞工程”创建为补充的工作格局,截至2012年底,已建成“国家生态区”4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2个,“深圳市生态工业园区”10个,“深圳市生态街道”49个,“深圳市绿色社区”345个。 2005年起开展基本生态控制线保护,将近50%土地划入基本生态控制线实行铁线管理、铁腕保护,有力推动了深圳市“四带六廊”生态安全网络的构建以及生态空间格局的初步形成。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市级自然保护区3个,总面积228.31平方公里;全年新增绿道851公里,公园总数达到789个,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5平方米。 2.生态文明建设初见成效 2012年,GDP突破2000亿美元,在经济总量高位突破的同时,深圳市资源能源消耗实现“三个下降”,万元GDP建设用地、万元GDP能耗和水耗均为全国最低;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继续下降,超额完成控制目标。在全国GDP 超万亿的大中城市中,深圳市单位土地面积承载的人口和GDP 却是最大,以更少的资源消耗和更低的环境代价支撑全市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全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保持在100%;日污水处理总能力达469.5万吨,全市河流水质进一步扭转了恶化趋势,主要河流水质有所改善,12条重点监测河流中,10条河流水质不同程度好转,福田河、新洲河、大沙河以及龙岗河生态环境改善,实现市民休闲亲水的愿望。空气质量方面,空气质量优良率进一步提升,空气质量为“优”的天数逐年增加,灰霾比上年减少了35天,下降幅度为31%。2013年上半年深圳市入选环保部“十大空气质量较好的城市”,在环保部公布的74个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位居第6;PM2.5指数为北、上、广等17个主要城市中最优水平。 3.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初步形成 2006年7月颁布实施《深圳经济特区循环经济促进条例》, 深圳市生态文明建设形势分析及战略路径研究 □车秀珍王越陈晓丹 (深圳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深圳518001) 58 特区经济Special Zone Economy2014年12月

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2013-5

2013/10 生态 主持/吴红霞电话/87052244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强调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加快城镇化进程,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新型城镇化作为整个城市化过程的重要一环,是现代城市制度和城市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两者共同构成了一个相辅相成的系统工程,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步骤。 很多地方在城镇化进程中,之所以染上环境污染、资源紧张、交通拥堵等“城市病”,根本原因是粗放、盲目、无序扩张的发展方式所致;还因为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和城市规模,忽视可持续发展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因为没有站在生态文明的高度,对城市、产业、人口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安排,没有统筹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关系。201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这意味着,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我们要处理好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出发点 生态文明的价值观要求我们必须遵循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协同并进的原则,新型城镇化旨在改善传统的城乡二元格局,通过构建多层次的城 镇体系,将农村区域与城市有机地衔接起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共享改革开放以来所积累的发展成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正义。因此,新型城镇化不仅体现为空间意义上的“脱胎换骨”,而且是一场内涵式发展的、深入触及灵魂的宏大社会变革。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方向。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并行不悖,生态文明建设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了阶段目标和长远目标,新型城镇化的阶段目标就是要始终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新型城镇化的长远目标就是自然的发展、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齐头并进。人类社会不可能独立于自然界而完成自我发展,只有实现了生态良好,新型城镇化才有坚实的生态基础;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和谐才能得以实现。 生态文明建设确立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追求。根据现代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发展与增长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增长主要表现为“量”的扩张,而发展则强调“质”的优越性。可持续发展实质是一种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需要的发展。这种发展,必须是建立在自然资源可支撑与生态环境可承载之上的发展。目前总体上看,我国生态脆弱性进一步显现,客观上对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的需求日益增大,保护好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动力。生态文明建设既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更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事实证明,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动力就是生态环境的可持续,虽然生态环境并非意味着生态文明的全部,但它却是攸关生态文明建设 任重 生态/生态论坛 浙江农林大学教授、生态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 48

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报告doc

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报告 篇一:生态文明建设调查报告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题目: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调查报告 ****年 ** 月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但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生态危机。工业文明的生态危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生态失衡等。要解决这些危机,人类就必须寻找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实现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因此,理解生态文明的概念与内容,对于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调查方法、概况 为深入了解**市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现状,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对策与举措,在XX年1月至XX年3月,我们先后深入**市国土资源管理、林业、环卫等相关职能部门进行了调研,召开了座谈会,实地察看了部分企业,听取有关情况汇报,向主体班学员和部分干部群众发放了问卷调查,来进行实践调查。

调查内容 一、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 党的十七大作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部署,各地各部门积极响应,**市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采取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生态文明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明显进展。 1、生态文明理念逐步形成。近年来,全市上下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生态环境建设的思想认识不断深化。特别是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建设新型生态文化,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全市各级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和公众宣传教育中,渗透于经济社会生活和管理的各领域、全过程,广大干部群众对生态文明的认识更加深入全面,新的生态文明理念逐步形成,“绿水青山比金山银山更重要,生态优良比生产增长更可贵,低碳绿色比高碳黑色更持久,花红叶绿比灯红酒绿更科学”的观点开始为多数人所接受。 2、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近年来,**市紧紧抓住国家、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 设的机遇,立足实际,科学规划,统筹布局,推出了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