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实验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实验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实验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实验教案

七年级科学实验进度目录表

第一章代代相传的生命

1.观察成长过程中的变化

2.技能训练表达.

3.实验种子萌发的条件

4.实验观察花的结构

5.实验扦插

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

1.实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实验耳和听觉

3.实验噪声的污染和控制

4.制作小孔成像观察仪

5.探究平面镜成像

6.实验凸透镜成像规律

7.实验眼和视觉

第三章运动和力

1. 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2. 探究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

3. 制作简易水平仪

4. 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5. 实验二力平衡条件

6. 实验探究商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7. 实验研究水的压强特点

第四章地球和宇宙

1. 实验模拟地球自转及昼夜更替的现象

2. 活动地球上昼夜长短变化

3. 实验月相及其变化

4. 实验模拟日食

5. 实验模拟月食

6. 制作活动星图

第一章代代相传的生命

1. 观察成长过程中的变化

实验目标:

1.认识定量比较的方法和过程。

2.学会对简单数据进行分析。

3.尝试进行数据形式的转换。

实验准备:

纸、笔、刻度尺。

过程与方法:

在人的发育过程中,身体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如果我们对人体的某些部位进行测量,就能更为准确地描述这种变化。人的身体最直观的特征是外观特征,尤其是身体各部分的比例。你知道吗?从胎儿到成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头、躯干相对身长的比例是变化的。这种变化是否存在某种规律?

1.仔细观察图1-1,注意每幅图都用百分比显示。你可以用这张图来确定人体发育的不同时期,身体躯干、头等部位与身长之间的比例。

图1-1

2.设计表格,记录图中所示的人体发育的不同时期,头和腿的长度占身长的比例。如观察图A,可以估计出2个月的胎儿头的长度占身长的50%,就在表中记录下这个数据。(注意:图A显示的腿是折叠着的,你只能估计他的长度) 3.以年龄为横坐标,以腿占身长的比例为纵坐标,用上述统计的数据在图1—2中画一曲线图。

图1-2

分析与讨论:

1.从胎儿期到成人期,头占身高的比例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其他部位占身高的比例又是如何?

2.通过上述活动,我们身体不同部位的生长速度有哪些不同?请解释其中的原因。

拓展研究:

1. 从图1-2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3.实验种子萌发的条件

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省普兰店地域的泥炭层中挖掘出了唐宋年间的古莲子。1951年,人们把这些古莲子种了下去,结果种子不仅发了芽,而且于1953年夏季开出了粉红艳丽的荷花。在盛夏,成熟的稻谷如果不及时收割,又连续几天遇到降雨,水稻种子就会在稻穗上发芽。那么,种子什么时候会发芽?影响种子发芽的因素有哪些?

显然,种子本身的一些条件会影响种子的萌发。除了种子本身的原因外,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外界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实验目标:

1.认识变量。

2.体验变量控制的方法和过程。

3.尝试通过变量控制实验的结果,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实验准备:

豌豆(绿豆、蚕豆等)种子、烧杯、冰箱、保温箱、记号笔等。

过程与方法:

1.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图1-3是豌豆种子萌发的一个实验方案,甲组必做,乙、丙两组中可选做一组,建议提前几天完成)。甲:环境温度20℃左右

乙:环境温度40℃左右

丙:环境温度0℃左右

2.根据实验方案及观察到的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丙3组实验装置,在实验条件即变量上存在什么不同?

(2)在每组实验装置中,A、B、C种子之间的实验条件有什么不同?

(3)根据图1-3的实验情况,完成表1-1。

分析与讨论:

1.在实验设计上,B种子和C种子所处实验条件有什么差异?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什么?

2.我们能否通过比较甲组B种子和乙组A种子的萌发情况,就断言种子萌发需要合适的温度?为什么?

3.甲、乙、丙组中的A.B.C种子各用一颗豌豆种子进行实验,你认为应如何改进实验,其结论才会更加可靠?

拓展研究:

1.设计实验研究光照对种子的萌发是否有影响。

2.如果我们要分析种子自身的哪些因素会影响它的萌发,这个实验有哪些变量?应如何控制变量?你能设计这个实验方案吗?

4.实验观察花的结构

实验目标:

1.了解花的结构。

2.掌握雌蕊和雄蕊的结构。

3.培养有序观察的习惯。

实验准备:

桃花(或梨花、杜鹃花、迎春花等)、丝瓜花(或黄瓜花、南瓜花)等、镊子、刀片、

放大镜。

过程与方法:

江南的春天,万物复苏,鲜花盛开。如果漫步乡村田间,徜徉城市公园,你就会被花的艳丽所吸引,为花的芳香所陶醉。但是,这花的艳丽、花的芳香,都只是为了帮助植物完成传粉、受精,并不会形成种子,使植物的生命得以延续。那么,花的结构中,哪些部分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直接有关呢?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就要研究花具有怎样的结构。

1.观察桃花的结构。

(1)手持一朵桃花,观察桃花由哪几个部分组成。闻一闻花朵,分析一下花香是

从哪里发出来的。

手用镊子由外向内逐层剥下花的各部分,并把它们粘在表

(1)仔细观察雄蕊的结构,用镊子夹开一个花药,取出花粉,用手捏一捏,有什么感觉?,放大镜下看到的花粉是怎样的?

(2)仔细观察雌蕊的结构,用刀片小心地将子房纵向剖开,用放大镜观察子房里旨到的胚珠的形状。

(3)在下面的方框里,真上你所观察到的有关结构:

雄蕊

里面有花粉

花蕊

雌蕊

里面有胚珠

分析与讨论:

1.不同的花在结构上有什么异同?

2.花开放以后,凋谢的是哪些部分?留下的部分将发育成什么?

拓展研究:

在学校生物园及花圃中观察几种植物,如大豆、牵牛、豌豆、月季、小麦、丝瓜、黄

瓜、南瓜等,看看它们的花与上述花有什么不同。

实验5 扦插

实验目标:

1.应选择怎样的枝条作为扦插用的插条?

2.插条为什么不能保留太多的叶片?

实验器材:

杨、加拿大杨、月季等的枝条;木箱或塑料筐(下方带流水孔)、

盛水托盘、土壤、修枝剪、小铁锹、矿泉水瓶。

进一步探究

在果树栽培过程中,如柑橘,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某个品种的柑橘逐渐不受欢迎,农民需要更新柑橘品种,但优良品种的苗太少。如何得到更多的优良柑橘树品种呢?我们可以利用扦插技术,即将从其优良品种的树冠上剪取适宜的枝条,将这些枝条截取为插穗,将这些插穗扦插于插床或育苗箱中并进行培养,形成新的幼苗。

扦插是植物营养繁殖的一种常用方法。可利用枝条、根或叶等营养器官的任何一部分插在土里或浸入水中,使其生根抽枝并成为新植株。可以分为枝插、叶插、根插和芽插,但以枝插最为常用。

1.插穗选择。插穗的长度因树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要求具有2个以上的节、有芽。大树上的1~2年生枝条,可以作为扦插的材料,

但以1年生苗木为最好。实验室用插穗以长5~7 cm,直径1~1.5 cm

为宜。以枝条中部剪取的插穗为最好,基部较差,梢部插穗仍可利

用。(注意:不要在同一棵植物上剪取太多的枝条,注意考虑对树木

的佑护。

2.插穗处理。用修枝剪将枝条的上端剪平。下端要削成斜面,这样在后可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促进成活。每一枝条留3-4节,半嫩枝扦

插要带部分的叶片。

3.将适量的土壤放入木箱或塑料筐中,用小铁锹松土。

4.将插条插入土壤中,浇适量的水,罩上透明塑料袋,并注意遮阴。

5.在随后的管理中,应适时浇水,每天早上揭开塑料袋,通气10分钟,一星期后待插条开始生长时,撤去塑料袋,但要保持土壤的湿润。

在20-50的气温下,扦插的植株较容易成活

讨论:

1.插条上为什么只能留少量的叶?

2.通过实验,总结成功的关键因素。

进一步探究

探究植物扦插成功的关键因素,例如,比较同种植物不同长度的插条扦插情况,获得最佳的插条长度。

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

实验1 实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实验目的;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波是传播声音的形式。

4.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提高观察现象的能力并初步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准备:

橡皮筋、笔套、钢尺、铁块、玻璃缸、水、纸杯、棉绳、火柴梗、

胶带纸、水槽、软木塞、铅笔。

过程与方法:

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小时候常在厨房里玩。有一次,他听到厨师用刀叉敲打盘子发出悦耳的声音,感到很好奇,于是自己动手做了实验。他发现,敲打金属盘会发出声音,但用手按住金属盘后,声音就立即听不到了。你知道其中的奥妙吗?

一、声音的产生

1.-根橡皮筋,一个笔套,一根钢尺,试着使它们发出声音。

2.将手指轻轻放在喉咙发声处,讲话时声带在振动吗?找一找,我们身体的哪些部位会振动而产生声音?

3.总结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二、声音的传播

1.把两张课桌紧紧的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桌面,

另一个同学把耳朵紧贴另一张桌面上倾听,能听到敲击声

吗?

将两张桌子离开一条小缝,重复以上实验,这时还

能听到敲击声吗?

2.如图2-1所示,将两块铁块放在玻璃缸的水中互

相撞击,你能听到撞击声吗?

三、制作土电话

1.在两个纸杯底各钻一个小孔,将一根长棉绳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杯底的小孔,再将绳端绕在一根火柴梗上,并用胶带纸将火柴梗粘在杯底上,这样,一

个“土电话就制成了。一个同学

2.两个同学各拿一个纸杯,相隔一定距离站立,使棉绳刚好拉紧。当一着纸杯讲话时,另一个同学将纸杯罩在耳朵上,这时能听到同学的说话声音吗?

四、声波

1.如图2-2所示,在水槽中加入约3厘米深的水,先让

水面静止下来。然后用铅笔一端不断轻触水面,每秒轻触2次,

大约持续1分钟,观察水面上形成的水波。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2.在水面静止后,在水面上放一个软木塞。想一铅笔一端轻触水面,形成水波,那么水槽中的软木塞会怎样运动?

3.重复步骤1,记录观察到的现象:一一

分析与讨论

1.我们在敲桌子时,能听到声音,但看不出桌子的振动。你能用什么办法著桌子在发出声音的同时也在振动呢?

2.在做声音传播的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将两张紧挨在一起的课桌拉开一条小缝?

拓展与研究

与同学合作设计一种测量声音传播速度的方法,并根据设计的方法测量出声音传播的速度。

实验2.耳和听觉

实验目的。

1.认识耳的结构,知道耳的功能,描述听觉的形成过程;

2.了解声音的特性,知道音调、响度和音色是反映人对声音感觉的三要素; 3.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4.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5.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实验器材:

机械钟,棉花,米尺,塑料管,铅笔,钢尺,橡皮筋,木条,乐器(如笛子、口琴等)。

实验过程:

一、情景设置

早晨,你还在沉睡,突然,闹钟响了起来,你马上被惊醒,因为你的耳朵觉察到了闹发出的声音。你的耳朵最外面的曲面部分外观和作用就像一个漏斗,它汇集声音并经耳道导向鼓膜,声音使鼓膜振动,从而使你能听到声音。

我们听到的声音是千差万

别的:轻声的聊天,大声的喊叫;

小提琴声柔和纤细,大琴声稳重

舒展;广播电台播放的流行音乐,

婴儿的哭叫声……它们有强有

弱,有高有《有的浑厚,有的清

脆。那么,声音有哪些基本的特

性呢(7下面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

研究。

二、耳的结构

耳是一个奇妙而复杂的人体感觉器官。观察如图1-2所示的入耳模型图,分别找出外耳道、耳廓、鼓膜、鼓室、听小骨、听神经和耳蜗,并在图中标明。

三、听觉测试

1.两个同学相互合作,选取一个安静的室内环境进行实验。先让合作的同学闭目静坐,并将棉花球紧塞在该同学的左耳中。(注意:塞棉花球时用力要适当,以免损伤耳朵)

2.你手拿正在计时的机械钟,此时钟会发出微弱的滴答声,先将钟放在合作同学的右耳旁,使他(她)能听到钟的滴答声,然后将钟慢慢地从该同学脑后

移开,直到他听不见钟发出的声音为止。

3.测量并记录此时钟到该同学的距离,这段距离就是右耳听力的距离。 4.用同样的方法测量并记录左耳听力的距离。

5.换上自己作为被测试者,用上面的方法分别测量并记录你自己左、右耳

四、听觉方位测试

1.取一根塑料管,并将其弯曲,把弯曲的塑料管的两端放在合作同学的左右耳旁,如图1-3所示

2.用一支笔敲击管子的任意位置。

3.请听声音的合作同学说出笔敲击的位置在管

子的左边、右边还是中间。

4.换上自己作为被测试者,用同样的方法测试

自已的听觉方位感。

五、人对声音的感觉

1.声音高低——音调

如图1-4所示,用手将一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

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观

察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

钢尺,一边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一边观察钢尺振动的快

慢。

(注意:钢尺先后两次的振动同谋应大致相同)比较两种情况下的钢尺振动

结论:物体振动得越快(频率____),发出的声音。物体振动的越慢(频率____),发出的声音。

2.响度

(1)如图1-5所示,将橡皮筋套紧在一根木条上,两端插入

两支笔,用手在橡皮筋中间轻轻向一边拉动橡皮筋到一定距离

(如1厘米),这个距离就是橡皮筋振动的幅度,松开手,观察

橡皮筋的振动情况,描述你听到的声音。图1-5

(2)重复上面步骤,将橡皮筋拉开一个更大的距离,描述你听到的声音。哪

结论:声音的响度与有关,越大,响度越大。

五、音色

使几种不同的乐器(如笛子、口琴等)先后发出单调相同的声音,如C调中的1)单凭听觉能否辨别是哪种乐器发出来的?用几种不同的乐器先后演奏同一乐曲,听一听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区别,把你的感觉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讨论:

1.在听觉方位的测试活动中,当一个同学敲击管子时,声音是通过什么物质传播到耳朵的?

2.在许多人同时讲话时,我们即使没有看到他们,也可仑

用了声音的什么特性9

课后深化

科学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听觉会发生衰减。放学后用机械钟测量你自己、父母和祖父母的听力的距离,收集其他同学测量他们父母、祖父母的听力距离的数据设计表格,将数据填入表格中。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能得出什么结论叩

实验3.噪声的污染和控制

实验目的:

1.认识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知道控制噪声污染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3.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实验器材:

收录机,秒表,棉布,毛巾,棉衣,棉花。

实验过程:

一、情景设置:

在学习、工作和休息中,优美的乐音令人心情舒畅,而杂乱无章的声音——噪声则令人心烦意乱。噪声会影响人们的睡眠、休息、学习和工作,噪声会损害人的听力,使人产生头痛、记忆力衰退等症状,还会诱发高血压、心脏病,因此人们称噪声是“隐形杀手”。许多国家制定了针对不同环境的噪声标准,现代城市把控制噪声列为城市环境治理的主要项目之一,在城市的街头设置了自动噪声监测仪。

二、噪声的危害

先在安静的情况下测量一下自己脉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然后用收录机播放强度较大噪声(如节奏强烈的摇滚乐),再测量一下自己脉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

三、减小噪声的途径

1、让一台收音机发出一定的响度的声音,站在距离收音机不同的位置,改变你和收音机(声源)的位置,听一听声音大小是否发生了变化?把感觉现象记录下

由此,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2.选取几种生活中常见的不同材料(如棉布、毛巾、棉衣……),裹住正在发声

由此,你能得出的结论。

3.保持你与收音机的位置不变,用棉花或者柔软的纸堵住两只耳朵,感觉收音机发出的声音。你耳朵塞上棉花后的感觉与没有塞棉花时的感觉有什么不同9

讨论:

1.噪声能否在真空中传播?为什么?

2.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你认为哪些声音是噪声?噪声有哪些危害?

进一步的研究:

1.为了控制噪声,许多国家制定了针对不同环境的噪声标准。查阅资料和上因特网,了解我国制定的城市区域噪声标准。

2.在学校或你所居住的社区做调查,了解社区内的主要噪声源。在你的学校或社区应执行国家噪声标准中的哪一个等级9采取了哪些降低噪声的措施(7为进一步降低你就读学校或所在社区的环境中的噪声,你有什么建议?

实验4.小孔成像观察仪(操作)

实验目的:

1.认识小孔成像观察仪的原理;

2.学会制作小孔成像观察仪。

实验准备

两个圆纸筒(一大一小,大的能够紧套在小的外边,并能相对移动),锡箔,防油纸或绘图纸(一般半透明纸也可),蜡烛和火柴。

实验步骤:

引子:

你是否看到过在枝叶茂密的大树下,地面上有许多圆形的光斑?这不是树口十间缝隙的影子,而是太阳的像。这个光斑是阳光通过树叶间的缝隙发生小孔成像而产生的。关于小孔成像现象,我国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有记

载,其中指出,小孔成的像与物体相比较,是上下颠倒

的。下面就让我们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小孔成像观察仪,

来观察小孔成像的情况。

1.在大纸筒的一端包上锡箔,在锡箔中心戳一个针

孔;在小纸筒一端包上半透明的防油纸作为纸屏,将小纸筒插入大纸筒内。整个装置除锡箔有针孔外,其余部分不透光。这样就做成了如图1-6

所示一个小孔成像观有孔的锡箔图1-6观察仪,。

2.在室内,把小孔成像观察仪有小孔的一侧对着光线明亮的窗户或窗外一个明亮的物体,在另一侧观察就可看到光屏上呈现窗户或明亮物体的像。描述你所看到的像的情况:像比物大还是比物小宁像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9像是黑白的还是彩色的?

3.在室内,点燃一支蜡烛,用小孔成像观察仪观察点亮的烛焰,观察蜡烛的像,注意观察这个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使小孔成像观察仪逐渐接近(或远离)蜡烛,观察像的大小有什么变化;保持小孔成像观察仪与蜡烛距离不变而将纸屏向针孔推近,观察像的大小发生什么变化。

4.如果把观察的烛焰向右(向左)移过一小段距离,则它在屏上的像将向哪侧移动?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5.将针孔稍微变大一点,重复上述过程,看像的大小、明暗和清晰程度如何变化。

6.在锡箔上分别戳非常靠近的两个针孔、三个针孔、五个针孔,观察纸屏上的像:此时成的像有几个?像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

讨论:

1.通过制作活动,你有哪些体会,是否领悟到光的传播特点?

2.与其他同学的作品相比较,你的作品有哪些优点,还有哪些不足?

3.在相同的成像条件下,比较几件作品,它们的小孔直径与光洁程度对所成像的亮度与清晰度有怎样的影响?

删黼孽孝够掰露鼍.

进一步探究:

魔术师将一个只有一面开口的方形空箱面向观众展示,将10元纸币从空箱顶端的投币口中投入,结果10元纸币竟不翼而飞。这是什么道理(噢,原来这只方形空箱是有“魔力”的,它的魔力就来自于箱中的平面镜。

用图1 7中的器材自制一只魔术箱,并进行表演。想一想,魔术箱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哪些特点?应如何放置平面镜?

图1-7

{

实验5.平面镜成像

实验目的:

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知道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感知虚像的含义;

3.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如何记录实验过程中的信息;

4.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的喜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实验器材:

玻璃板,橡皮泥,刻度尺,方格纸,三角板(或量角器)。

实验步骤:

1.情景设置

今天早晨你照镜子了吗?也许每天早晨你都要在镜子前面梳头或刷牙。你所用的镜子的表面是一个平面,这种镜子叫平面镜。在你照镜子的时候,可以在镜子里看到另一个你,镜子里的那个“你”就是你的像,镜子里的像的位置、大小跟你在镜子前面的位置、大小有什么关系甲下面的实验就是研究物体在平面镜里成像的特点的。

2.跟同学合作,让合作同学拿着一枚平面镜,自己先站在平面镜前面,然后慢慢远茬平面镜,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你认为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的大小、位置有什么关系?提出你的猜测:

2.如图所示,在桌面上平放一张方格纸,在方格纸中间

竖直放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两下角用橡皮泥粘住。

在方格纸上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3.用橡皮泥做两个大小相同的圆柱体、在玻璃板前的适

当位置先放其中的一块橡皮泥,这时从放橡皮泥这边向

玻璃板看上去,可以看到。

4.将另一块橡皮泥放到玻璃板的后面,慢慢移动它以改

变它的位置,直到从玻璃板前面各个角度向玻璃板里面看去,这块橡皮泥和玻璃板前面那块橡皮泥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这个位置就是前面橡皮泥的像的位置。记下这两块橡皮泥的位置。

5.移开玻璃板后的那块橡皮泥,用一张白纸做屏幕放在玻璃板后已移去橡皮泥的位置上,用眼睛从玻璃板后直接观察白纸,看一看白纸上能否出现玻璃板前的橡皮泥的像。

白纸上(“有”或“没有”)橡皮泥的像,可见,平面镜所成的橡皮泥的像是(“实像”或“虚像”)。

6.移动玻璃板前面的那块橡皮泥,改变它的位置,重复步骤3和步骤4,并分别记下此时两块橡皮泥的位置。

7.移去玻璃板,用一条直线反每次实验中的橡皮泥和它对应的像的中心位置连接起来,用刻度尺测量出两块橡皮泥的中心到玻璃板的距离。用三角板的直

8.分析实验收集到的证据,得出结论:

(1)橡皮泥的像的位置和它自身的位置的关系是。

(2)橡皮泥的像的大小和它自身的大小的关系是。

9.分析所得到的数据,关于“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是否垂直,以及它们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可以得出什么结论(7

讨论:

1.你在实验前提出的猜测跟你实验的结果是否一致?

2.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时,如果我们不用橡皮泥作为物体,而是用有一定长度

的铅笔为物体,则如何做这个实验?实验的结论会变化口马(7

3.你是如何理解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的9

进一步的研究:

将两块玻璃板竖直平行立在铺有白纸的桌面上,相距约15~20厘米,将燃着的蜡烛放在两平行玻j离板的中间。这时从中间分别向两块玻璃板望去,可看到每块玻璃板中都有许多蜡烛的像。这些像的位置越来越远。用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粘上橡皮泥,参照实验中所提供的办法,先找出最近的像的位置(用铅笔标出像的位置),再由近到远找出其他各个像的位置,直到无法再画为止。根据白纸上用铅笔标出的像的位置,找出这些像与物体和镜面位置之间的关系,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实验六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实验目的:

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科学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4.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发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实验器材:

蜡烛,凸透镜,光屏及光具座。

实验步骤与记录:

情景:掌上电脑拿着爷爷的老花镜观察白炽灯泡,当老花镜距离白炽灯泡较近时,通过眼镜可以看到灯丝清晰的正立、放大的像,当他增加老花眼与灯泡之间的距离时,惊奇的发现在墙上竟然能看到灯丝清晰的倒立、放大的像。再增加老花镜与灯泡之间的距离,这时在墙上竟然还能看到灯丝倒立的、缩小清晰的像。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这节课来通过实验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选取一个凸透镜,在阳光下或平行光下测定凸透镜的焦距,测量并记录它的焦距f= 厘米。

(或将透镜固定在平行光源前面不远的位

置上,移动光屏,直到屏成一个点。这时屏到

透镜之间的距离就是透镜的焦距)

2.在光具座上从左向右依次放置蜡烛、凸

透镜和光屏,使它们的度上。

图1-9

3.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可能远(大于两倍焦距)的位置上,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当光屏上出现一个烛焰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像时,测量此时的物距(即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和像距(即光屏距透镜的距离)。改变蜡烛离凸透镜的距离,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仍使光屏上出现一个烛焰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像,测量这时的物距和像距。

4.同时调整蜡烛离凸透镜的距离,及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当光屏上出现一个烛焰清晰的倒立、等大的像时,测量此时的物距和像距。

5.同时调整蜡烛离凸透镜的距离,及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当光屏上出现一个烛焰清晰的倒立、放大的像时,测量此时的物距和像距。再次改变蜡烛离凸透镜的距离,适当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仍当光屏上出现一个烛焰清晰的倒立、放大的像时,测量这时的物距和像距。

6.实验现象和数据记录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物质的构成 教案

第1节物质的构成 一、目标导航 1.让学生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让学生确认分子比细胞小得多; 3.确认不同的物质,分子的大小并不相同。 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并能列举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现象。 通过学习,知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了解扩散现象。 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现知识,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能列举反映固体、液体、气体扩散的现象和事实,能用分子的运动解释扩散现象。理解扩散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能叙述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二、要点扫描 《物质的构成》这一节课比较抽象,讲的是物质构成的微观领域,比如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以及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要讲好这一节课,关键是要化抽象为具体,做好各种演示实验。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现知识,在做中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究精神。 《物质的构成》是初中科学7年级第4章第1节的内容,讲的是物质构成的微观领域,比如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处于不停地运动之中以及物态变化的微观解释。要讲好这一节课,关键是要化抽象为具体,做好各种演示实验。 在讲“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时,要从观察方型蔗糖、观察碾碎的蔗糖到观察糖水,来引出蔗糖分子,并且强调分子只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很小,要通过比喻的方法告诉学生。 “分子之间有空隙”,要做好主实验和辅助实验。酒精和水的混合实验要用有刻度的小试管,比如50毫升水和50毫升红色酒精混合后的体积会明显小于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黄豆和芝麻的辅助实验很明显,要用黑芝麻。

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

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第一课: 实验内容做一个生态瓶 实验目的 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实验器材大饮料瓶、泥土、水草、水生小动物 实验步骤 1、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几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 2、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3、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 4、再放入小动物。 5、进行观察记录。 实验现象 生物和非生物是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实验结论 生物和非生物是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的,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第二课: 实验内容改变生态瓶 实验目的 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实验器材生态瓶、小鱼、水草 实验步骤1、减少生态瓶里的水。

2、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 实验现象 1. 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水少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 2. 水草增加,产生的氧气量就增加,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实验结论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 第三课: 实验名称:检测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实验目的:1、能够用简单的方法检查食物中的淀粉、脂肪。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热爱科学的品质。 实验器材:馒头、花生、萝卜、滴管、小烧杯、碘酒 实验步骤:1、将碘酒滴到馒头上,观看馒头有什么变化; 2、将碘酒滴到萝卜上,观看萝卜有什么变化; 3、将花生米压碎,擦在纸上,看纸上留下什么。实验结果:1、馒头颜色变蓝,萝卜没有变化,说明馒头中含有 淀粉,萝卜中不含淀粉; 2、纸上留下油迹。 实验结论:馒头含有淀粉,花生含有脂肪,萝卜不含有淀粉和脂肪。 第四课 实验内容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实验目的 火山、地震改变着地形地貌,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知道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表的地形地貌。

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案

2、实验 教学目标: 1、知道实验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它主要有模拟实验和对比实验两种类型。 2、知道什么是模拟实验,什么是对比实验,感受模拟实验和对比实验的价值。 3、知道并重视对比实验中的公平原则,并能设计一些简单的对比实验。 教学重点:能够模拟实验和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能够设计一些简单的对比实验,学会控制对比实验中的不变量。 教学准备:一些模拟实验和对比实验的实验材料。 预习要求:认真阅读课本第62页到64页的内容,初步了解模拟实验和对比实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知道发明家爱迪生为了寻找合适的灯丝材料,连续13个月,实验了1600多种矿物与金属,进行了两次2000多次实验,终于解决了电灯的灯丝材料问题。物理学家富兰克林在暴风雨和雷电中进行实验,终于弄清了雷电的本质,并引下了雷电中的电荷……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2、学生汇报交流,举出自己知道的科学家实验的例子。 3、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发言,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实验是人们认识自然和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实验的种类。 4、板书课题:2、实验 二、认识模拟实验 1、教师谈话:在科学研究中,有的时候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我们不能对某些自然现象进行直接实验,这时候就要人为的创造一定的条件或因素,在模拟的条件下进行实验,这就是模拟实验。大家想一想,在我们几年的科学学习中,曾经做过哪些模拟实验? 2、学生回顾几年的科学学习过程,说一说我们做过的模拟实验: 模拟雨的形成、模拟风的形成、模拟昼夜的形成、模拟火山大爆发、模拟太阳系八大行星的运动等等。 3、教师介绍,引导学生体会模拟实验的作用:在空间技术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也有很多实验工作都是首先在实验室内做模拟实验,取得初步结果之后,再通过发射人造卫星完成进一步的实验。由此可见,模拟实验在科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初中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2.2细胞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细胞发现的过程; 2.掌握细胞学说的内容; 3.知道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及功能的基本单位; 4.掌握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 5.识别动植物细胞; 2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但对于细胞如何维持正常的生活、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些微观的话题,学生一时难以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动植物的细胞的结构和各结构对应的功能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建立起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理念。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 动植物细胞的区别; 教学难点: 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故事开篇】从前有座山,山中有座庙,庙里有个小和尚很爱思考科学的问题。那么现在他有几个科学的问题请同学们帮忙解答一下。他看到身边的石头、树木、还有他这个人,他就在想三者石头、树、人有什么区别? 【学生可能回答】石头是非生物,树和人是生物,树是植物,人是动物··· 【教师升华问题】那么请你说出生物有哪些特征。 【学生回答生物的一些基本特征】····· 【教师总结】我们能够用生物的特征来区别生物与非生物 【教师继续提问】人是动物,树是植物,那么动物和植物形态各异,但是它们所表现出来生命活动的特征都大同小异。为什么千差万别的生物会表现出相似的生命活动特征呢? 【教师提示】我们可以从结构上思考来下动物和植物有什么共同的联系。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动物和植物属于生物,生物基本特征中的一点:具有严谨的结构,一般都有构成。 活动2【讲授】2、深入学习探索新知 【教师导入】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的学习——细胞,首先是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 【教师讲解】人类很早之前就对动物和植物进行观察和研究了。在十七世纪之前人们试图回答动物和植物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但是受到观察条件和工具的限制,研究主要集中在动植物的形态、内部结构和生活方式等方面。 【教师提问】同学们可以查阅下课文,最早用工具发现了细胞。 【教师结合多媒体讲解】1655年英国科学家胡克最先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了软木塞的切片,发现了蜂窝状的小室,并把它绘制成这张显微图,他把这些小室成为“细胞”,后来科学家们发现这些所谓的细胞其实只是细胞壁。 在胡克发现细胞后的两百年间,科学家用显微镜广泛观察和研究了各种生物。

最新整理初中科学教案浙教版七年级

科学上册《科学 测量》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测量》教案 教学课题: 1.4科学测量(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长度的概念及长度的单位;了解长度的测量工具及正确选择刻度尺。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培养学生估测能力和正确细致的实验习惯,提高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 教学 重难点: 正确使用刻度尺。 使用刻度尺时做到选、放、看、读、记、五正确。 微小物体的测量 教学辅助:

米尺,木块,最小刻度为厘米的甲刻度尺,最小刻度为毫米的乙刻度尺(以上学生、教师每人各一套),皮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投影片,录像片。 教学设 计思想: 长度的测量这部分基本的技能学生非常熟悉,但如果从科学的要求上来看,学生掌握不科学也不系统。本节课旨在从科学的角度更加精细、标准的来学习长度的测量,将学生生活中的技能上升到科学的高度。另外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特殊的测量方法以及单位的换算,特别是单位的换算和科学计数法是学生比较薄弱的环节,教学中一定将这部分知识落实。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随堂记录 3分钟 新课引入 学生估计并测量,对比自己的估计是否准确。 让学生估计教室的门窗、书本等的长度 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也能真正体会测量的重要性。 2分钟 测量的定义

学生倾听、思考并理解速记 提出问题:什么叫测量? 学生不知道测量是一个比较的过程。 20分钟 单位的换算,科学计数法。 学生倾听并进行练习 教师讲授 单位的换算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要学生比较熟练的掌握还需进一步的练习。过程中学生表现的比较好。 13分钟 测量工具的使用 学生根据老师讲解进行练习使用刻度尺 老师巡视并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错误。 学生对读数和记数还有一定的困难。 2分钟 课堂小结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小结 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学生基本能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日志与反思 总体感觉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教学目标:l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解释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能说出声源的概念;2.了解声音传播的途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知道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4.知道声音在不同的介质和温度下传播快慢不同,并能进行判断与比较;5.知道回音的产生原理,能够利用声波反射原理进行距离计算;l过程与方法:1.通过利用小物体发声活动,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出声音的产生原理;2.通过实验现象,推测总结出声音传播的条件;3.通过类比水波的方法,建立声波模型,生动形象地认识声音是以疏密相间的波传播;4.通过自学的方式,读图了解影响声音传播快慢的因素; 5.通过习题的练习,独立思考,提炼利用声波反射原理进行距离计算的方法;l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树立辩证的观念和批判的精神;2.通过学习,培养图片分析能力,树立良好的科学习惯;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和互相帮助的精神;l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能利用声音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重点: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难点:能够利用声波反射原理进行距离计算;教学准备:PPT、水缸、2个铁块、电铃装置、土电话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聆听]各种声音[引入]各种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如何传播的呢?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板书:2.2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原因[活动]你能利用身边的物使它们发出声音吗?T:你发现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吗?按住后出现什么现象?S: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按住后声音就没了。T:这说明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小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体验]声带的振动发声[观察]《音叉振动》,我们听

(完整版)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实验教学计划.doc

大徐小学六年级下册实验科学教学计划 实验是自然科学研究中十分重要的认识方法,它对于激发儿童的科学志趣,培养儿童的科学能力,提高儿童的科学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特制定以下实验教学计划: 一、实验指导思想: 以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为核心,加强观察和实验,注重对学生进行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搜集证据、表达交流等方面的训练,引导学生去亲历科学,在亲自操作、动手实验、自行探究的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对科学的积极态度。 二、实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体味实验的乐趣。 2.使学生科学有效地学习知识,培养主动探索精神。 3.培养学生实验设计、操作、观察、记录和整理资料等能力。 4.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特别是知识、智能与实践相结合的素质。 5.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观察和实验中,培养学生逻辑归纳能力和发散思维 三、实验教学措施:

1.加大实验教学力度,伴随着全国青少年科学教育实验基地师训计划课题的开展,我校的实验教学也加大了力度,根据新的配备标准补充了仪器,保证了科学课的充分开展,在教学领导小组的组织下,切实把精力放在指导实验教学研究上。 2.指导学生做简单的探究实验,制定实验计划,填写实验报告,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3.加强观察和实验,充分利用仪器和器材,让学生参观察和实验活动,从而获得知识,锻炼能力。 4.开辟科学教学园地,搜集资料,自己动手制作教具,改进实验教学。 附实验安排表

实验安排: 时间实验内容 3.4 放大镜下的新发现3.14 观察美丽的晶体3.25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3.28 生物细胞的观察4.8 混合沙和豆子4.11 观察白糖的变化 4.29 产生了什么气体 5.6 观察铁锈 5.16 防止减缓铁生锈5.23 模拟月相变化5.27 造“环形山” 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5.30 填埋垃圾模拟实验6.6 演示分组实验器材 √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 电视机屏幕 √: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 片、矿物晶体 √洋葱、小 刀、清水、滴管、吸水纸、载玻片、显微镜、放大镜 √几种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细胞装片、显微镜 √每组一次性杯子、沙子、豆子组合 √锈钢汤匙、蜡烛、火柴、糖 √ 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玻璃片 √ 铁片、锈铁、铁锈、电路、磁铁、锤子 √生锈的条件和生锈速度的影响实验,作出观察和记录。 圆纸片、剪刀、活动记录 √沙、细石子、皮球、小铁球、玻璃球、注射 器、细胶管、水、卷尺等 八个铁丝制成的支架、橡皮泥、小皮球、直√ 尺等 √广口瓶、洗净的小石子和沙、纸巾或废纸、 墨水、塑料瓶(瓶盖上打一些小孔)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 科 学 实 验 教案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实验一:放大镜 【实验类别】分组实验 【实验目标】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实验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实验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七年级科学下册(浙教版)教学设计:植物的一生教案

《植物的一生3》教案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备课人:莫美雅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画面(或是图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鼓励学生利用手上的工具或是实物,通过观察、猜测、动手实验、小组讨论等方法认识花的完整结构 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花的结构 2、知道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大致情况 3、能描述植物的生命周期 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花的结构,向学生渗透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中生物的兴趣,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和团队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结合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介绍我国农业科学工作者在培育新品种方面的贡献,进行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植物的一生》节选自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第一章第四节,主要内容为介绍植物的生长周期。这是学生在学习了动物的生长周期内容之后,对植物的生长周期进行探究。同时也为接下来学习相关的内容等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样的安排顺序,体现了教材的内在逻辑和学生认知规律的统一性。 学情分析:从知识的掌握上看,学生对“生长周期”这个概念并不陌生,已经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依据生活经验粗略了解到植物的一生由那几个环节,但是并不明确。 从年龄上看,七年级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观察能力,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所以完全有能力进行粗浅的科学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1、花的结构 2、植物的生命周期 教学难点: 花的主要结构及其与果实、种子间的关系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节--新生命的诞生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学会读图,并通过读图、填表等方式提高获得知识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说出人体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知道人类的受精、胚胎发育、分娩和哺乳过程;了解人的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结合本节内容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性道德教育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目标: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与优生、优育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人体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人的受精和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 教学难点 人胚胎发育过程中与母体的物质交换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讲解法为主 教学准备卵和精子的结构挂图;男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挂图和模型 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 新课引入在人的生命周期中,起点为一个细胞—受精卵,那么,受精卵是怎样产生的呢? 学习新课: 精子和卵 提问复习: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的结构有哪些? 学生活动一:阅读教材85页,对照挂图比较精子和卵细胞的主要区别,并填写表格。 承转:那么,人的卵细胞和精子是从哪里来的呢? 人的生殖系统 学生活动二:阅读教材86页图3-8和图3-9, 思考:男性生殖系统主要有哪些结构?有什么功能?女性生殖系统主要有哪些结构?有什么功能? 对照人体结构模型,指认男女性生殖器官的位置。引导学生列表归纳如下: 1. 2. 阴道 受精: 画示意图说明:具有生殖能力的男女发生性行为后,精子与卵细胞在女性的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实质是精子头部的核与卵细胞细胞核的融合)。受精卵一面进行细胞分裂形成胚胎、一面移入子宫。这时,女性就怀孕了。简单介绍有时为了避免怀孕,会采取一些避孕措施,如男性使用避孕套、男女性口服避孕药等等。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

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 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 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实验目的 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实验材料 显微镜、滴管、纱布、载玻片、盖玻片、碘酒、吸水纸、玻片标本若干 实 验 过 程 1.取镜和安放(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2.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双手调节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直至看到明亮的视野。) 3.安装玻片标本(自制水滴标本) 4.观察(用左手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使物镜尽量接近玻片,但不要触及玻片;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 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上升,直到看清楚物象;用文字或图画记录观察结果 5.整理显微镜。 实验结论 水滴里含有草履虫等多种微生物。显微镜是观察微生物的 重要工具。 注意事项 实验名称 发霉的条件

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 使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对馒头发霉原因的探究,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在探究中走进真菌的世界。 实验材料 蜡烛、火柴、垃圾盒(或培养皿) 实 验 过 程 1.用火柴点燃蜡烛,将火柴梗放入指定容器。 2.仔细观察蜡发生了哪些变化?把现象记录下来; 3.观察 4.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仔细观察烧杯内壁的变化,防止烫手;将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仔细观察烧杯内壁的变化,防止烫手;将一块 干净的蒸发皿放在火焰上方,过一会儿仔细观察蒸发皿上的变化; 5.记录并解释实验现象,整理器材。 实验结论 食品或物品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容易发霉。 注意事项 实验名称 地球内部结构 实验目的 认识地球的内部构造,地球的内部大致可以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实验材料 地球构造模型

最新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教案集

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章科学入门 第一节科学并不神秘 教学目标:1、知道科学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学问,知道科学的发现可以从观察身边的事物入手。 2、熟悉科学实验室里的常用仪器 重点难点:如何鼓励学生观察、思索身边的自然现象,引导他们自觉地提出疑问,激发探究的兴趣,形成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1. 什么是《科学》? 广袤的宇宙、神奇的生物、形形色色的物质,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界。我们就生活在这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那里有无数奇妙的现象,并且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都在发生变化。这些自然现象是怎样发生的?又将怎样变化?《科学》就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对各种疑问找出答案的学问。 2. 科学离我们很远吗? 你一定知道牛顿由一个苹果的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由观察沸腾的水顶起壶盖而发明蒸汽机的故事。他们都是从研究身边的问题着手,最终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们都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 二、科学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科学技术带给世界哪些改变? 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对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好处,但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我们在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推动技术进步的同时,更要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1)介绍先进的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1交通工具的变化 ○2通讯方式、工具的变化 ○3家用电器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4登月,探索海底、地球内部 讨论:科学技术还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 (2)先进的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1给人类带来的好处:火箭使人类认识了地球以为的世界。 ○2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与火箭相同原理的导弹等却摧毁着我们的文明。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

浙教版 第一章科学入门 第一节科学在我们身边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2、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进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3、科学技术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也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 第二节实验和观察 1、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 2、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作出可靠的判断。因此我们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2、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还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范围。 试管:做化学反应的容器; 试管夹:夹持试管; 试管架:放置试管; 酒精灯:加热; 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停表:测量时间; 托盘天平:测量质量; 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 电压表:测量电路两端的电压; 玻璃棒:搅拌加快溶解、引流; 药匙:取粉末状固体; 烧杯:配制溶液。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一、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二、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国际主单位:米(m) 1米(m)=101分米(dm)=102厘米(cm)=103毫米(mm) 10-3千米(km)=1米(m)=103毫米(mm)=106微米(um)=109纳米(nm)=1010埃(?) 2、常用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 (1)、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刻度尺): a.使用前:先观察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测量范围(量程):计量器具所能够测量的最小尺寸与最大尺寸之间的范围被称作该测量器具的测量范围。最小刻度值(分度值):测量工具上面任意两个最近的刻度线表示的数量差值 b.使用时要做到: ①选对:不同的刻度尺分度值不同,精确程度也不同,不同的测量对象选择不同的刻度尺;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教案集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第一章科学入门 第一节科学在我们身边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2、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进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3、科学技术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也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 第二节实验和观察 1、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 2、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作出可靠的判断。因此我们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2、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还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范围。 试管:做化学反应的容器; 试管夹:夹持试管; 试管架:放置试管; 酒精灯:加热; 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停表:测量时间; 托盘天平:测量质量; 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 电压表:测量电路两端的电压; 玻璃棒:搅拌加快溶解、引流;

药匙:取粉末状固体; 烧杯:配制溶液。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一、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二、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国际主单位:米(m) 1米(m)=101分米(dm)=102厘米(cm)=103毫米(mm) 10-3千米(km)=1米(m)=103毫米(mm)=106微米(um)=109纳米(nm)=1010埃( ) 2、常用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 (1)、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刻度尺): a.使用前:先观察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测量范围(量程):计量器具所能够测量的最小尺寸与最大尺寸之间的范围被称作该测量器具的测量范围。 最小刻度值(分度值):测量工具上面任意两个最近的刻度线表示的数量差值 b.使用时要做到: ①选对:不同的刻度尺分度值不同,精确程度也不同,不同的测量对象选择不同的刻度尺; ②放对: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的一端,刻度尺的刻度线紧靠被测物,放正。若零刻度线已磨损,则应选另一刻度线为测量起点;

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大象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植物角里的科学 《植物角里的科学问题》 教学目标: 1、能对现象的原因、条件、过程和结果进行大胆的猜想,借助资料完善自己的猜想。 2、会从众多的问题中选出科学问题,能通过查阅资料丰富自己的猜想。 3、乐于接受他人的观点,学会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学习。 教学重点: 1、借助他人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猜想,但又不迷信权威。 2、通过各种方法选出科学问题。 教学难点:选出科学问题。 教具准备:几盆身子倾斜的花草,资料卡,图片,关于植物的书籍,准备好资料本。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与提问 在每组桌子上放置一盆倾斜的凤仙花,斜向南方。 师:不知道什么时候,窗台边上的凤仙花,都悄悄的把头探向了窗外。它们倾斜着身子,好像被窗外的某种力量所吸引。有标记的这里向着南方。你们能找到答案吗? 学生思索,可以有少部分的学生回答。 师: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现象?比如路边的哪棵树、盆景、向日葵(教师出示照片)。对于这些现象,我们有哪些认识和疑惑?请同学们交流。 二、猜想与假设 师:谁有这么大的魅力,让花草为之倾倒?请同学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条件、过程进行猜想。 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记录学生的猜想。 师:要找到真正的答案,我们很有必要要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帮助我们作出更全面的猜想。比如科学家的研究、学者的报告,书上的资料等。 三、分析与总结 师:这么多猜想,究竟真正的答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分析大家作出的各种猜想,对于明显不符合实际的猜想,我们应及时排除,以确保更具有价值的假设能得以研究。这样获得的问题,才更可能是一个科学问题。(板书《植物角里的科学问题》) 师:哪个假设最不可能成立呢?说说理由。 请同学说出判断的方法和结果。 比如,“不可能是风刮斜的。因为这几天没有大风;另外,窗户晚上还关着,没有北风吹过来。”我们可以通过报纸查天气预报,还可以实地观察。 记录学生最后留下的科学问题。 师:我们不能对所有的猜想都进行探究,因为时间、能力、条件等都是有限的,怎么办呢?我们常常借助他人的研究成果来帮助我们作出更全面的猜想;同时又要对这些猜想进行选择,可以用观察、访问、分析等方法选出可能成立的假设,选出科学的问题后,再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四、计划与组织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教案集

浙教版 初中科学 学 生 笔 记 本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章科学入门 第一节科学在我们身边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2、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进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3、科学技术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也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

第二节实验和观察 1、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 2、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作出可靠的判断。因此我们经常 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2、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还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范围。 试管:做化学反应的容器; 试管夹:夹持试管; 试管架:放置试管; 酒精灯:加热; 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停表:测量时间; 托盘天平:测量质量; 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 电压表:测量电路两端的电压; 玻璃棒:搅拌加快溶解、引流; 药匙:取粉末状固体; 烧杯:配制溶液。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一、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二、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国际主单位:米(m) 1米(m)=101分米(dm)=102厘米(cm)=103毫米(mm) 10-3千米(km)=1米(m)=103毫米(mm)=106微米(um)=109纳米(nm)=1010埃(?)2、常用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 (1)、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刻度尺):a.使用前:先观察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测量范围(量程):计量器具所能够测量的最小尺寸与最大尺寸之间的范围被称作该测量器 具的测量范围。

六年级科学上册 实验教案 苏教版 (2)

实验 课程标准: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构是可以被反复验证的,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 教学目的: 过程技能 1.能够模仿假设的句式对问题的因果关系进行表达。 2.能够尝试对同一个问题提出两个或更多的假设。 3.能够比较、总结雷迪实验的相同的原理。 4.能够从不公平实验的反例中加深对实验控制原理的理解。 5.能够按实验步骤合作完成乒乓球落地反弹的实验。 科学知识 1.知道实验模拟的和对比的。 2.知道蒸汽产生动力。 3.了解米虫的生活习性。 4.知道“如果---那么---”是假设的一般表达句式。 5.知道雷迪的实验验证了什么假设。 6.知道实验中需要控制的内容。 7.知道验证因果假设的实验的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喜欢“假设是给问题穿上一件如果---那么---的外衣”的比喻,并积极尝试模仿表述。 2.乐于制造龙卷风一样的旋流。 3.乐于尝试验证静止物体的惯性。 4.重视公平的价值。 5.实事求是地对待实验的数据和结果。 6.乐于合作进行实验。 二、教材简析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1.能够模仿假设的句式对问题的因果关系进行表达。 2.能够尝试对同一个问题提出两个或更多的假设。 3.能够比较、总结雷迪实验的相同的原理。 4.能够从不公平实验的反例中加深对实验控制原理的理解。 5.能够按实验步骤合作完成乒乓球落地反弹的实验。 6.知道实验模拟的和对比的。 7.知道蒸汽产生动力。 8.了解米虫的生活习性。 9.知道“如果---那么---”是假设的一般表达句式。 10.知道雷迪的实验验证了什么假设。 11.知道实验中需要控制的内容。 12.知道验证因果假设的实验的步骤。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不知道实验中需要控制的内容。不知道验证因果假设的实验的步骤。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科学计数法》教案

《科学记数法》教案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能了解科学记数法的意义. 2、能掌握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比较大的数. (二)能力训练要求 1、借助身边的熟悉的事物进一步体会、感受生活中的大数,增强数感,积累数学经验. 2、会用简便的方法—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培养学生有创意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实践再与他人交流的学习方法,并从中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 1、进一步感受大数.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教学难点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教学方法 自主交流——探索的方法. 教具准备 计算器投影片 教学过程 Ⅰ、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大家都知道,100万是个很大的数了,那同学们想想,生活中有没有比100万更大的数呢?我们看下面几个数据. (1)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中国人口约为1300000000人. (2)地球半径约为696000000米. (3)光的速度约为300000000米/秒. (4)地球离太阳约有1亿五千万千米. (5)地球上煤的储量估计15万亿吨以上. [师]我们注意到上面这几个数比100万还大.我们知道生活中比100万大的数还很多.但我们发现要表示这些较大的数非常麻烦.例如(5)中15万亿吨=15000000000000吨,这些较大的数写起来很麻烦,有没有简单的表示方法呢?

Ⅱ、讲授新课 [生]老师,我们知道计算器的显示屏只能显示8位数或10位数.比8位数或10位数大的数,例如10004这个较大的数是如何用计算器来表示的呢? [师]同学们拿出计算器,在自己的计算器演示一下. [生]我连续地对1000进行平方运算、两次平方后,发现计算器上出现了“1.12”这样的显示. [师]它应该表示什么数呢? [生]它应该表示10004,即:1000,000,000,000. [师]计算器显示屏上的“12”表示什么意思呢?是不是“1”的指数,或“1.12”中的小数部分?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生]显示屏上的“12”既不是1的指数,也不是“1.12”的小数部分,因为“1.12”是10004计算的结果.10004=1000×1000×1000×100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012.所以我认为显示屏上的“12”表示10的指数. [师]这位同学的想法很科学,我们把这种利用10的幂的形式记大数的方法叫做科学记数法.科学记数法又是如何利用10的幂的形式记大数的呢?我们不妨回顾一下10的n次幂的规律和意义:101=10; 102=10×10=100; 103=10×10×10=1000; 104=10×10×10×10=10000; …… 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呢? [生]10n表示“1”后面跟“n个0”的比较大的数. [师]你能得到何种启示呢? [生]我们可以借用10的幂的形式表示大数.如:1300000000=1.3×1000000000=1.3×1 09; 696000000=6.96×100000000=6.96×108; 300000000=3×100000000=3×108. [师]这位同学大胆的推理解决了我们日常生活中表示大数较麻烦的问题. [生]老师300000000=30×10000000=30×107.用30×107表示这个较大的数可以吗? [师]可以.但我们一般情况下,把大于10的数表示成a×10n(n为正整数)的形式时,为了统一标准,规定了a的范围即1≤a<10.同学们一块打开课本: 一般地,一个大于10的数可以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1≤a<10,n为正整数,这种记数的方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下面我们看投影片,如何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这些数.

七年级科学上册-2.6《物种的多样性》教案-浙教版

浙教版 秋季 第一学期 最新2020-2021学年秋季 七年级科学上册 《§2.6物种的多样性》 一、设计理念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习与发展是一种社会和合作活动,它适于学生在他们自己的头脑中构筑自己的理解。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 科学教学力求体现科学本质,教师通过设置良好的学习环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三维目标的落实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基于以上理念,本节课将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的定义,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时通过视频和图片等多媒体辅助,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在习得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能力,真正体现科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 教材由自然界中生物数量的列举,让学生感性地建立了生物的物种具有多样性的特征;通过对衣藻和草履虫结构和功能地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单细胞生物的特点;通过列举我国濒危的动植物物种和分析它们生存环境,加深学生对保护物种多样性的情感体验的结构展示了本节内容。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生物的基本生命特征、动植物的分类和利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生物的基础上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掌握和应用前面已经学习的知识,更对以后学习如: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相关知识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学情分析 学习本节课的七年级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生物的基本生命特征、动植物的分类和利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生物等内容,对生命科学充满着好奇心和探索欲。课堂中对科学现象的思考非常活跃,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够积极分析,对周围的生物有感性的认识,但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理性高度还是有一定的距离,这点老师一定要加强引导。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单细胞生物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体的生命特征, 2 掌握衣藻和草履虫的结构和功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归纳的方法得到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的定义。 2.能够列表比较衣藻和洋葱表皮细胞结构差异、衣藻和草履虫食物来源的不同点。 3.单细胞生物与多细胞生物特征的异同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物种多样性的保护视频,让学生深刻体会保护物种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单细胞生物的特征、代表生物的功能和结构 难点:学生真正建立保护物种多样性的意识 六、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归纳法和比较法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关视频 八、教学过程

2021年七年级科学上册《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浙教版(2)

2019-2020年七年级科学上册《生物与非生物》教案2 浙教版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蜗牛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以及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2.介绍周围的世界,自然环境的组成,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动物和植物的区分 3.通过观察,认识蚯蚓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 技能目标: 1.学会使用放大镜 2.初步学会观察生物的方法,能设计并做简单的实验来观察生物 3.学习做生物实验简单的记录方法 情感目标: 1.体会科学实验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2.感受探究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4.培养合作的技能,对集体合作的意义有所体验 5.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安排本节建议三课时 课前准备

《生物与非生物》第一课时——观察蜗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蜗牛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知道蜗牛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技能目标:学会使用放大镜,能设计并做简单的实验来观察生物,学习做生物实验简单的记录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科学实验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感受探究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同时在实验观察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对简单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 [教学难点]对简单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 [教学准备] 关于蜗牛的采集及饲养方法的小资料、盛放蜗牛的解剖盘、放大镜、滴瓶、黄瓜、酒精、白醋、30%蔗糖溶液、30%食盐溶液、电筒、镊子、教师购买的大蜗牛、八张汇报用的纸。

《生物与非生物》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和思索,认识周围的世界,自然环境的组成,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动物和植物的区分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归纳和表达的能力,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培养学生观察和对比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探究活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培养合作的技能,对集体合作的意义有所体验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思路 新教材的编写渗透了新课标的理念,较多地倾注了对学生的探究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这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动手的机会不多,所以在这节课的安排上,我对教学目标的落实最终都落实在学生的观察,思考,归纳和表达上,尽可能多地保证学生发表自己观点的时间和机会,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这节课充分体现开放式教学的特点,不要求学生统一的标准答案,而要求学生充分动手、动脑思索,也要求教师能够随机应变,及时加以指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含羞草、洋娃娃、柠檬、小刀、气球 教学过程(详见课件) 引入:通过男女生分类,提出周围的物体也可以进行分类,从而引出课题。 新课: A.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一、创设情境、设置疑问 1、用四张图片要求同学们指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大多数的都是能够马上正确指出,但是,对于一棵老树同学会出现争执,立下悬念。 2、给出一个小资料,关于一种特殊的黏菌。让同学们一边看一边思考: ①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②生物生存所需的条件是什么?(不加以引导,让学生简单的回答) 3、观看一组录象:机器人和人的对比;马和汽车的比较;动物的繁殖和植物的繁殖;生物生长的记录。一边观看一边考虑刚才的两个问题。 4、录象观看完毕后,全班分组讨论。八个小组,每个小组把从录象中获取的信息,经过讨论后得出的关于生物的共同特征列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