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师兄师姐给师弟师妹们的忠告

师兄师姐给师弟师妹们的忠告

#1 适应大学生活——给05级师弟师妹的建议
发信站: 未来北大人社区 (https://www.doczj.com/doc/a012769108.html,/)


记得去年的暑假,还是刚刚录取结束的时候,我就给04级的师弟师妹写了些建议性的文字。前两天又发现有同学给顶了起来,接着又被版主同学置顶了。现在看来,那些文字确是有点“too young, 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了.不过,里面也写了如何面对选择等东西,也多少还是有些意思的,因此那篇文字也值得参考,在本文的最后将给出那篇文字的链接。

今天我愿意以一个高年级同学的身份,再和师弟师妹们简单谈谈一些大学生活的适应问题,算做一些感悟和建议。

大学生活的特点是独立自主性。无论是学业上还是生活上的问题,都要由同学们自己思考、安排、践行、反思、调整。大学很自由,北大更是如此。选课很宽松、生活上几乎没有任何束缚。这给大学生带来了高中时候所没有的自由,但是我们往往更易于接受这种独立所导致的自由,而不愿意面对这种独立所导致的问题。许多同学的思维,一半是大学的、一半是高中的。例如,由于多数课程不记考勤,就有同学不去听课,他们往往想到自己已经是成年人了,学校凭什么要管我是不是一定要上课呢。这无可非议,但当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诸如自己手里没有现成的课程表、很少接触到导师去交流,他们就会发牢骚、抱怨,可是这个时候为什么不想想自己是个大人,至少是个大学生,人家凭什么要把课程表送上门去、人家导师有那么多科研工作凭什么要天天跟你爸你妈似的对你问寒问暖呢。既然想独立,既然毫无不情愿的接受了独立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自由,那么为什么不能承担你本来就必须承担的责任呢?因此,我愿在这里提示大家,在大学生活中,遇到了麻烦和困难,要想到自己来承担,甚至要忍耐,要自己来应对,要锻炼这种能力。习惯了高中生活,就觉得那些本来只是因为你是未成年人才提供的照顾是理所当然的,这样的话,到了大学会碰壁,没有太多的服务是理所当然的,需要自己去做的那就自己去做,不应该去怨谁,因为大学就是社会,在社会中发牢骚和抱怨有用吗?

记得去年就有一位某专业的新同学,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接着这位同学就上网发帖,还给自己的文章起了一个骇人听闻的题目,从高中视角、从对自己有利的描述,歪曲了北大的教学中的许多情况,发泄自己的不满。可是当我看了这篇文字的时候,就感到这位同学大概就没有很好的转换身份,还总是拿高中的思维来面对大学的生活,当然诸事不顺。他就在文字中写了一堆批判性的文字,攻击选课制度、

攻击教员的服务、攻击导师制度。我想他自己说的话,可能等到毕业的时候,就会自己感到羞愧不已。要知道制度制定了,需要你自己去了解、去操作。哪有什么校园广播整天宣传选课须知的?不清楚的问题去问老师、问负责本科生教学的院系领导,回答,是他们的责任;制度定下来,总是从一个整体的角度出发,而我们所要做的是如何灵活的运用制度。在北大每个院系都有导师制或者类似的本科生业务指导委员会、教授接待日,导师、负责咨询的教授不是家庭保姆,有什么问题和想法,要去和他们预约时间来交流,否则不要指望教授登你宿舍大门拜访。只要是定下的负责接待咨询的老师,你不要管他是林毅夫还是赵凯华,还是什么别的著名教授,回答你问题是他的责任,这不可推卸。但这需要同学自己主动啊,需要你们自己去预约啊。

有了问题不值得去抱怨,去指责谁,特别是上网骂谁。要知道这真的对你们解决问题毫无作用,只能激化矛盾。特别是抱怨这件事情。曾经有位北大物理系留美的学长,他在百年校庆时候写了一篇文章《从北大谈起》里面提到“据我的观察,北大的毕业生谈起母校来,总是以调侃批评为主;而清华、科大的毕业生谈起母校来,总是以赞美为主。”北大人对母校的缺点的确是毫不留情的批评的,但绝非抱怨、发牢骚甚至是漫骂。批评与抱怨、牢骚是完全不同的,但是会有同学把它们混为一谈,在网上肆意发泄牢骚的时候,还把这当作北大的传统,这很令人感到遗憾。事实上,我在这里要讲的是牢骚的危害:这会是一种传染病,一个人在抱怨、发牢骚,就会感染自己和别人。当我在新东方的课堂里听到一个北大女生对外校同学滔滔不绝的讲北大里面存在怎样怎样的不足时,我听到不是“爱之深、责之切”的深沉情感,而是在发泄、在将外人心目中良好的北大形象用自己已然夸张了的言语颠覆后所得到的快感。这是怎样的悲哀呢?得了抱怨的传染病,只会使你的大学生活消极的因素增多,使你在这个校园在这个社会中变的边缘化、变的被动。因此,我实在期待大家在遇到麻烦的时候,冷静一些,客观的看待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牢骚不是我们的选项。延伸一点讲,说话容易,办实事难;北大只是北大,她并不完美,必然不会无懈可击。在有的同学想针对校内某一不足发挥他的逻辑与批判性思维时候,最好能够换位的想想,实际工作当中会有怎样的难度呢,最好再想想,自己除了在网上抱怨外,可曾为自己的母校——北京大学做过怎样实实在在的工作呢?也许有人看不到,但是在北大在北大的

本科生中确是有着许多热心为学校做点实事的人。

另外,也说说北大。我在北大的感觉就是这里实在是太多元化了,以至于我们用任何的词汇来形容北大、形容北大人都会显得以偏盖全。换句话说,谁也不代表北大。了解到这一点,你就知道社会上那些关于北大以讹传讹的说法,北大人这样,北大人那样,简直就是不着边际的杜撰。没有人能代表北大,因此你在这里学习生活中,没有谁告诉你的说法就是“官方的”,就是“通用的”。往往,不同的同学对待同一事物方式上的差异,在北大显得是如此的巨大。也正因为这样,我们需要在这块多元的、宽松的沃土中,为自己觅得一个立足点,找到自我。这就需要独立思考,这也许是北大人最难能可贵的精神之一。当你步入燕园的时候,会接触到很多师兄师姐,由于那种高中时代就产生的对北大学生的固有的神秘感和崇敬感,你也许会认为他们告诉你的做法、他们的做事准则、他们的讲话风格等等就是你要去效仿的对象。错,不是这样,这是他们的习气而已。我们所要去做的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北大人,而不是已经生活在燕园中的那些北大人。燕园的文化、燕园的风俗甚至是燕园的主人都不断的变化着,而不变的是我们心目中理想的北大人的那种境界,那就是“庄严无畏的独立思想、先于天下的严峻思考和耿介不阿的人格操守”,不变的是蔡元培先生所提倡的大学的理想境界,那就是“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因此,我想,当你们来到北大,会看到有的学长,他们的做法,令你惊诧、不解,他不符合你固有的那种自我期许和道德准则,那么就应该对那些现象大胆的说不,而不是让自己变的和他们一样。我想,坚持自己的原则,具有独立的思想,或许才是在多元化氛围中立足的办法。

多元化氛围,提供了对个人不同的评价标准。但这里所强调的是,学习作为最强有力的标准的重要性。学习,或者是课程的学习,再狭隘的讲是应试的学习,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了,但它仍然最重要。因为成绩仍然是大学当中一个普遍为人接受的“硬指标”,在英文缩写GPA面前,大气科学专业的同学可以拿去和影视编导专业的同学比较。你们所关心的奖学金、出国、保研都和这有关;你们现在不知道,以后又必然要去关心的本科生科研、课程自修、双学位也都和这有关。大学教育的最核心,显然不是那些什么氛围、社交活动,而是知识的创造与传承。我记得我入学的时候,曾经向一个数学系的师兄借《人生理论与实践》(思修课教材),他就对我反复强调GPA的重要性。后来,期末我去还书,

惊讶的发现,他已经不在了。后来我知道,他就是因为没有注意学习,贪于电脑游戏,结果很多课程没有通过,只好退学了。这就是我一进入北大就接触到的一个退学的师兄。可是,你知道吗?北大各个专业因为荒废了学业而退学的同学太多了。我听说那个师兄走时,嘱咐几个同学,不要把这件事情告诉他社团里的同学,他还是顾及面子的。但我都很难想象当他回到家里,看到辛劳的供他读书的父母时候会是怎样的感受。也许这是很极端的例子,也许在北大荒废学业,考前突击,大致能够毕业获得学位,但是这就让你失去了,发展初期最重要的本钱。

说到学习,就会想到竞争。但是你们不需要太担心,应该相信自己的实力。一个能够通过全国统一高考的学生,来到北大,学习的任何一方面能力都是不差的。对于理科院系的同学而言,不要担心学不过周围的同学来自竞赛的保送,北大课程的讲授都只假定你们满足了高考考试说明的要求。没有什么值得忧虑的,也许当你发现你旁边的女孩竟然知道X上加一点叫做“X的一阶导数”会感到自卑,但最后你会发现她也不过是知道这叫做“一阶导数”。在中国北京大学,要想学的好,需要你的勤奋。的确,我承认,北大之中,有些同学智商可能较高、大脑构造直逼爱因斯坦,有些同学家长就是本专业的教授因此智力开发较早,也有状元金牌满地爬的现象。但是幸运的是,这样的人极少!你不需要和那些人比拼,只要和自己、与自己同样起点的人比就好了。而这里反倒要提醒那些保送的同学,不要掉以轻心,不要因为你感到一年级第一学期的课程很轻松,就怠惰下去。不要忘了青蛙是怎么死在开水锅中的。随便讲,前文所说的数学系的师兄,乃是当初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保送北大的。也许你总会感到压力,感到自卑,但是,无论何时都应该相信自己。当你遇到学业上的困难时候,不要灰心,你是北大学生,“没有什么比这样的环境更加能使人有优越感”,你有成功的实力,你要勤奋要努力。当然,还需要动脑子,不能死学。我记得当初熄灯前总能在宿舍中听到我们系一个同学朗诵英文的声音,坦白的讲,语音很乡土化,也挺让我们心烦的。他是一个学习极其刻苦的同学。后来,终于听不到这个同学的朗诵了,我们知道他也因为不及格课程太多而退学了。如果说前面所提到的那个同学的退学还能让人感到“怒其不争”的话,那么这位同学的退学只能给人带来莫大的遗憾。完全是因为错误的学习方法和用力方向,完全不是怠惰的问题。这本是可以避免的。遇到实在挺不过去的学业的问题,当你不

愿意和同学——你认为的潜在竞争对手——交流时,完全可以找到班主任,找到老师,和他们倾诉,他们见得太多了,你的情况决不是特例、个案,你能够从那里获得答案的。


上面零散的写了很多文字,有许多我个人的想法,写给可爱的05级学弟学妹,希望对你们会有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