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通心理学 第十一章 人格

普通心理学 第十一章 人格

普通心理学 第十一章 人格
普通心理学 第十一章 人格

第十一章人格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人格概念和人格结构,认识人格在人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了解性格、气质的基本理论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人格概念、人格结构、人格理论

教学难点:人格理论

教学时数;8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格概述

一、人格的概念

人格(personality)这个概念源于拉西语Persona,当时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与我们今天戏剧舞台上不同角色的脸谱相类似。后来心理学借用这个术语,用来说明每个人在人生舞台上各自扮演的角色及其不同于他人的精神面貌。

究竟什么是人格?定义很多,但至今还没有一个是大家公认的。人格心理学家阿尔波特说:“人格乃是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的身心体系”;艾森克说:“人格乃是决定个人适应环境的个人性格、气质、能力和生理特征”;卡特尔说:“人格乃是可以用来预测个人在一定情况下所作行为反应的特质”。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这种意义上说,个性的本质就是人的社会性。人若脱离了社会,不与人们交往,也就谈不到个性,初生婴儿只能算是个体,还没有个性;个性乃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人际关系的结晶。所以,人的个性乃是具有不同素质基础的人,在不尽相同的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意识倾向性和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是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等诸多学科研究的对象,心理学只是从意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殊方面去研究它。

人的心理是有共性的。认识、情感和意志心理过程,是人人都有的,但认识、情感和意志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都表现出不同的品质和特征;尽管同一年龄阶段、同一阶级、同一民族、同一社会里的人们、有其共同的心理面貌,但是,其中的每一个人的心理,却各有各的特色,而且都具有一定的倾向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我们在世界上找不到心理面貌完全相同的两个人。这种人的心理的个别差异性也就是个性。

人格的心理结构是多水平、多层次、多侧面、十分复杂的有机统一的体系。它主要包括

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两个因素构成。

(1)个性倾向性(动机系统)

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它是人活动的基本动力,也是个性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和活动的对象的趋向和选择。在个性倾向性的诸因素中,世界观居最高层次,决定着一个人总的思想倾向;需要是基础,对其它成分起调节作用。所以,一个对祖国“四化”建设具有坚定信念的人,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就能表现顽强、坚定、迎着困难上的品质。如果缺乏这种信念,则可能知难而退,消极彷徨。

就人的整个心理现象而言,个性倾向性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最高调节者,也是个性的积极性源泉。它直接制约着个性心理特征,又影响人的心理过程,从而使心理现象在每个人具体身上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比较稳定的特征,它表明一个人的比较典型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性格和气质,是个性中的特征结构。其在心理过程中形成而后又反过来影响心理过程。例如,人的观察力得到发展,它可以提高知觉过程的质量。一个人有好记性,可以促使记忆过程的进行,从而获得良好的记忆效果。

二、人格的基本特征

1、人格的整体性

人格是一个有组织的整合体。人格的各个成分或特征不是孤立的存在着,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如果其中一部分发生变化,其他部分也将发生变化。一个人具有多种人格倾向和人格特征,它们交错关联,相互作用,构成有机的整体,这就是人格的整体性。

§各部分协调一致朝向一定的目标,为一个整体而动作。

§心理的完整性是人格健康的表征只有从整体出发,才能认识个别特征,并赋予其确定的意义。人格的整体性特征可以使人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能及时地调整内部心理世界中出现的相互矛盾的心理冲突。所以现代心理学把人格看成是由各个紧密联系的成分构成的多层次,多侧面,多水平的统一整体,把人格看成完整的构成物。

2、人格的稳定性与可塑性

人格的稳定性是指个体的人格特征具有跨时间和空间的一致性,在个体生活中暂时出现的偶然的心理特征不能认为是一个人的个性特征,比如一个人处事总是很谨慎小心,循

规蹈矩,处事稳重,偶尔间也会表现轻率马虎的举动,在这里谨慎稳重是他的个性特征,而不是说马虎轻率是他的个性特征。但这种稳定是相对的,不论是如何稳定的个性,在一定社会的影响和教育下,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具有不同程度的可塑性,在青少年时代这种可塑性更大。

3、人格的独特性与共性

由于人的个性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因而人的个性面貌总是千差万别,独具风格,就是再类似的个性也都表现出某些个体的色彩,如在认识、情感、意志、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反映出每个人独特的一面,所以个性具有独特性。如同哲学中说的任何事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强调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排斥个性的共同性,个性的共同性是指某一群体、某一阶级或某个民族在一定的群体环境、生活环境以及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

4、人格的社会性和生物性

人既包括自然的生物特性,也包括社会的本质特性,而后者是主要的。因为人的个性是作为具有自然生理特征的人在参加到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人的个性是在先天的自然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教育、学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逐渐形成起来的。因而决定个性发展方向的不是抽象的生物因素,而是现实的社会因素。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个性“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还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共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人的一切个性形成和发展都受一定社会生活所制约,具有明显的社会制约性。

三、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人格是先天就有的还是后天培养的,是历代哲学家,思想家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例如:孔子曾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的命题,表明他既看到了人性中先天因素的细微差异,也看到了后天经验在形成个别差异中的作用。后继者孟子提出“性善说”,认为恻隐、善恶、恭敬、是非之心是人生来就有的四个“善端”,显然,他承认先天因素的重要作用。现代心理学认为,无论是人格的整体结构,还是代表人格的某一方面的特质,都是在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及自我意识的影响下发展形成的。

(一)遗传与人格发展

遗传因素对人格形成的影响是通过个体成熟表现出来的。人作为生物实体,不论是成人还是新生儿都具有特殊的身体组织,都具有作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手和高度发达的脑,这是种族发展和遗传的产物,这一切显然不能预先决定人格的形成,但为人格的形成和发

展提供了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的影响究竟有多大,人们已经通过多种途径加以研究分析。(二)环境与人格发展

人格的形成,是在特定的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由自然人转化为能参与社会生活,担负起一定角色的社会化人的过程。因此,影响人格发展的环境因素主要是社会生活条件、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同伴相互作用等等。

1.社会生活条件

属于这方面因素的有文化类型、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生活方式、道德法规、大众传媒影响等等。人既是生物实体,又是社会实体,而且首先是社会实体。所以,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要依赖上述社会因素。

2.家庭教养方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是直接地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固然是父母教育的结果,但儿童个性的缺陷不良的行为习惯也可能由父母的不良影响所造成。人出生后,长期生活在家庭之中,父母亲的教育观点和教育水平,教育态度和方式,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他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等,对其人格的形成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一般认为,父母的教养态度大致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专制型。在这类家庭中,孩子被要求绝对服从父母的意志,稍有不听从就给予惩罚。在这种过分严厉的教养态度下,孩子自身缺少自主权,要看父母脸色做人,这就可能使孩子形成胆小、自卑的心理,缺乏自信和独立性,也可能会以成人为榜样,形成暴戾、横蛮、撒谎、逆反、缺少自信、怀疑、退缩、不善交往等性格特征特点。等心理。

第二类:溺爱型。在这类家庭中,家长为孩子提供了无所不到的关心和保护。这种过分的包办代替,会使孩子养成极大的依赖性,可能会形成自私、任性、易发脾气、好大喜功的品性。

第三类:放任型。即放任自流、不闻不问的教养态度。在这类家庭中,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心,体会不到父爱与母爱的温暖,从而会产生孤独感和焦虑情绪,逐渐形成富于攻击、冷酷、自我显示等不良品质,常常会有情绪不安,反复无常,容易触怒,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的心态。

第四类:民主型。在这类家庭中,父母能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儿童,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表现出忍耐、平等、随和、谅解等,能互相爱护、关心,父母能给子女较多的鼓励和诱导,而对孩子的缺点、错误能恰如其分地批评指正。这样的教养态度能逐渐培养出孩子对别人坦诚友好、自尊、自立、大方、热情、能接受批评、经受压力、关心他人、有独立处事的

能力等优良品质。与其它三种相比,民主型是一种理想的教养态度。

3.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环境影响,对学生人格发展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学校教育作为影响学生人格发展的环境条件,包括许多因素,如校风、班风、教师态度、教师教育观念与教育风格、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等。学校教育的目的也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各种知识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根据人格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因此,教育者要重视学生人格的整体发展。我国教育传统中就有“经师”“人师”之说,认为两者兼备的人才能称之为良师。这一观点实际上体现了现代教师的两大其本职能即“教书”、“育人”。所以,每个学生都可在适当的教育条件下发展其完整的人格。人格培养是比知识传授更为重要的目标。例如:藤野先生所讲授的解剖学,对于鲁迅先生并没有多大的实用价值。鲁迅先生当时的解剖成绩“不过是没有落第”,然而藤野先生的伟大人格却对鲁迅的为人起了深远的影响。除此之外,在学校教育中,通过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确立自我教育的意向,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等等,都有助于学生的人格得到健全、和谐的发展。

(三)自我教育与人格发展

人在接受环境影响的同时,也要对环境产生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积极的、主动的,这样才能促进自身人格的改变与完善。从根本上说,人格发展是一个主动的完善的过程。正如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所说:“学习归根结底是自己改变自己。在他自己身上,而不是在别的任何地方发生着长期地决定他的行为的各种影响的决定。”中学生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主动性日益增强,教师可指导学生采取自我教育方式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特质。这种自我教育方式更多的是通过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活动表现出来。学生在人际互动过程中认识自己,了解他人,形成着对一定事物的看法,态度体系及价值观念,并不断检验和纠正自己形成的人格品质。而且通过交往和实践活动,可增强他们的自我意识,提高自我教育能力,促进人格的不断完善。

四、人格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说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

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E.H.埃里克森构造了人格发展的“心理社会论”模式。他强调自我成长在人格发展中的地位,希望个体的自我成长的需求能从环境中得到满足,但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受社会的制约,这就使得个体在社会适应方面产生种种心理上的矛盾,这种心理上的矛盾就是发展危机。由于个体所处的年龄阶段不同,受文化制约的因素不同,所面临的社会适应问题的性质不同,发展危机的性质也就不同。埃里克森据此将人格发展划分成八个阶段(表9-1)。在每个阶段都存在着一对矛盾或危机。如果矛盾或危机能够顺利地解决,个体就会形成一种积极的人格特质,有利于个人对环境的适应,否则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质,有碍于个人对环境的适应。

表9—1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个阶段

1.基本信任和基本不信任:

这一阶段是从出生后到一岁。这一阶段是一个生命来到世界时候无助阶段,婴儿需要积极的爱和关怀。此时的婴儿得到母亲有规律地照顾,对世界将会有充分的信任。这样的孩子在孩童期充满着朝气和对未来的希望,反之孩子将会出现退缩和对世界的不信任。

当然这种对孩子的基本信任也不是无限制地给予,因为一个孩子在现实生活中信任一切人和一切的事情对孩子是危险的。一定的不信任是必要的,也是健康的,对生存有帮助。这阶段没有得到充分关照的孩子,他们不敢希望未来(孩子对未来的希望是行动的动力),这样的孩子总是喜欢在父母的身边而不敢四处活动,这是对外界世界不信任的表现。一个得到信任的儿童,他们不怕失败,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

2.自主对害羞与怀疑:

这个阶段是一岁到三岁。这一阶段的孩子掌握大量的技能(如谈话,爬,走等),孩子也有自己的"小主意"决定做某是或不做某事。这时儿童的意愿与父母的意愿会产生冲突。此时作为父母应该既宽容,应该坚持确立儿童的良好习惯,做到宽严相济。如果父母过分纵容保护,或惩罚严厉不公正、儿童就会怀疑并感到害羞。儿童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自豪感来源于未失去自尊的自我控制感;持久的怀疑与害羞来源于外部的过分控制和自我控制力受损害。这阶段的儿童的自主性多于害羞与怀疑,则儿童就形成意志品质,其表现出自我意志和自我选择的不可动摇的决心。

3.主动对罪恶:

这个阶段是四岁到六岁。这个阶段中,儿童的活动更加精细,灵活,语言更加简练,更富于想象。这些能力的发展使儿童更能自主性地思维,行为,幻想和对未来提出计划。这阶段的孩子对性别差异有很大的好奇心。他们有旺盛的精力,有很大的求知欲。这时候的儿童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他们进一步思考他们可能,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们有了更多的社会意识,他们探索什么是允许的,什么是不允许的。这阶段父母应该尊重和培养儿童的主动行为和想象,这阶段充分发的儿童主动性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如果父母经常否定儿童的主动行为和想象,他们离开这个阶段时将缺乏主动性,他们经常有犯罪感,保守,不敢越雷池一步,缺乏对自己的信任。

这阶段充分发展的儿童,就会获得"目的"品质。艾里克森把目的品质定义为:一种

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期现象的打击,犯罪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阻止。

4.勤奋对自卑:

这个阶段大约在六岁到十一岁。这时的儿童在大多数是上小学阶段。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生活所需要的技能,接受社会技能以适应她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但是这时候最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当中感到有乐趣,在这一过程中儿童应该感到有勤奋感,这会让儿童在以后找工作的满怀信心,这时候也会使儿童过分看中工作的重要性,对人类的其他生活方面默然处之。这时候儿童在学习和学习技能上没有得到应有的满足将会出现自卑,他们会怀疑自己对社会是不是有用的人,甚至会出现"被处理过"的多余感觉。

儿童在这个阶段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具有能力品质。艾里克森对能力品质是这么说的"能力。。。就是技能和智力在完成任务时的自如运用,他不会被儿童期的自卑感削弱"。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这个阶段大约在十二岁到二十岁。通过前阶段的学习,儿童知道了他们是什么,他们可能做什么,了解他们的不同角色。这一阶段是对前阶段的各种"材料"加以综合的过程。在这青少年阶段他们必须思考自己和社会的各种信息,最后确定自己的生活策略。艾里克森对这一阶段的描述最具有特色。这一阶段没有得到发展的人将会出现"同一性危机"。

同一性是对自我身份确定的自我意识,用艾里克森的话说"一种知道自己去什么地方的感觉"。艾里克森指出:"成长中的青少年面对内部生理发育的飞速变化及摆在他们前头的成年人的任务,此时他们主要的是在别人面前的形象与她们对自我的感受进行比较,以及如何将早期培养起来的技能与角色于这个时候的典型职业联系起来……现在发生于自我同一性中的角色整合比整个童年期中身份感的总和还要多。

利用力比多能量,由天资发展出的才能和社会角色所提供的机会去整合所有的身份感是这一时期的自我能力。这种自我同一性的感受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验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性。

这个阶段不能获得同一性,那么这个人就会产生"角色混乱"或消极的自我意向。

如果这个阶段青少年获得了积极的同一性,那么她们就会形成忠诚的品格。艾里克森把忠诚定义为"不顾价值系统中不可避免的矛盾,仍然忠于发自内心的誓言的能?quot;。从这个时候开始,生活就是扮演同一性的过程。一个人已经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那么他会把自己的角色一直扮演下去。

6.亲密对孤独:

此阶段大约在二十岁到二十四岁。这个阶段是发展具有爱的能力和会工作的人。一个人对自己有确定的同一感才敢与他人建立爱情关系。具有坚定的自我意识的人,才能与他建立起亲密关系。与他人建立起亲密关系意味着与他人的同一性融为一体,这具有牺牲精神,牺牲精神需要很大的自我确定感,对自己不敢确定的人是没有能力给与他人爱或感情的。如果在这个阶段中,个人具有了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那他就会形成爱的品质"爱是一种抑制不同机能遗传性的对立而永远相互献身"。

7.繁殖与停滞:

这个阶段大约是在二十五岁到六十五岁。人生的中年期。一个人顺利地通过了同一性时期,那他就会把这些传给下一代。这一阶段不能发展繁殖感的人,其特征是停滞和人际关系贫乏。

8.自我整合对绝望;

六十五岁以后,通过前六个阶段的发展,人就有充实幸福的生活,这一阶段对人生是感受阶段。对人生没有做什么的人,这时候常常回忆以往的事情和对人生的绝望。

艾里克森对人生的终身理论就是一个人充分发展自我的理论。在他的这种理论基础上,他认为人的苦恼就是"我应该相信什么,我应该是什么样的人"等等问题。所以他的治疗理论就是重新整合同一性的过程。

在人的一生中人格是不断发展的,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不变的,而且普遍存在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但每个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则取决于社会环境因素。前一阶段任务完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下一阶段,而后一阶段的成就又可以补偿前一阶段的失败。这八个阶段以循环的方式联系在一起。

埃里克森不仅从发展的角度看人格的形成,而且指出每一发展阶段所遇到的矛盾以及发展的可能走向,这对健康人格的塑造很有启发。其中对青年自我同一性问题的见解,是其理论中最具代表性、最有创造性的见解。但埃里克森对许多问题的解释带有臆断性和假设性。如他的关于人格发展阶段的划分,提出的各个发展阶段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等,都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验证,而他的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观点则是比较片面的。(三)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R.B.卡特尔认为人格特质是人格建筑的砖石。他认为特质是人在不同时间和情景中都保持的行为形式和一致性。人格就是由许多特质要素构成的。每一个人具有的特质称为个别特质,某一地区、某一集团中各成员共有的特质称为共同特质。但共同特质在各成员身上的强度是不同的,而且其强度在一个人身上也是随着不同的时间而有所不

同。卡特尔把经常发生的从外部可以直接观察的行为表现称为表面特质;而根源特质则是隐藏在表面特质深处并制约外部行为的特质,是个体行为的最终原因,它构成人格的基本特质。根源特质越深刻,行为就应越全面。

每一个表面特质都是由一个或多个根源特质引起的,而一个根源特质也可以影响几个表面特质。卡特尔通过大量的因素分析,认为所有的人都具有此种根源特质(人格因素),但每种特质的程度在不同人的身上表现是不同的。不同强度的根源特质将影响人的生活的各个方面,也体现人和人之间在人格结构上的差异。经过多年的研究,卡特尔认为根源特质(人格因素)有16种(表9-2)。

表9-2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的含义

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普遍存在于年龄和社会文化环境不同的人身上。个人的人格特征不同就是由这16种人格因素在个人身上的组合不同所决定的。这就为人格测验提供了可能性和一定的理论依据。

(四)罗杰斯的人格自我理论

罗杰斯的人格理论以个体的自我为中心理念。他主张自我实现是人性的本质。实现倾向是人最基本的驾驭人的生命活动的驱动力,是一切有机体天生就有的,体现生命的本质

的东西。这种实现倾向赋予人强大的生存动力。人在生活中进行的各种活动,都要通过实现倾向来决定它们对个体的意义。

罗杰斯认为,个体的自我观念是个体在生活环境中与人、事物交互作用时所得经验的综合。个体在形成自我观念时,希望得到别人的好评,希望别人以积极的态度支持自己。当个体得到别人无条件的积极支持时,他的自我观念就会越来越明确,很少发生自我冲突进而获得健康成长。因此,个体在成长中尽量避免给自己带来不快感受的经验以及消极的评价,使其形成和谐的自我观念。

罗杰斯的人格自我理论强调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无论是在教育领域还是在心理咨询的临床应用中,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二节气质

一、什么是气质

心理学中所说的气质和日常人们所说的气质含义是不同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说的气质是指一个人的风度、风格以及职业上的某些特点等等。而心理学中的气质是指人生来就具有的典型、稳定的心理特征,表现出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现实生活中人的表现形形色色,有的人易怒、易激动,有的人冷静、沉着;有的人做事性急,有的人做事性慢;有的人行动与思维敏捷,而有的人反应较迟钝、行动缓慢稳重。所有这些被通俗称为“脾气”、“秉性”等,其实是指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气质,这些生活中的种种表现正是气质的具体化。

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所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稳定性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特点等方面在行为上的表现。人的情绪体验的强弱,意志努力的大小,知觉或思维的快慢,注意集中时间的长短,注意转移的难易,以及心理活动是倾向于外部事物还是倾向于自身内部等等,都是气质的表现。

气质具有稳定性。每个人心理活动或行为都有这种动力表现。一般说来,人在遇到顺境或获得成功,总会精神振奋情绪高涨,干劲倍增;反之,遇到不幸的事情会精神不振,情绪低落。但是我们所说的气质不是指这种一时的情况,而是指人们在许多场合一贯表现的比较稳定的动力特征。正因为这样,气质使个体的全部心理表现都染上一种色彩。

气质又具有可塑性。俗话说:“禀性难移”。这说明气质比其他心理特征更有稳定性,但它又不是固定不变。例如,一个女中学生在学校里的表现是胆怯、孤僻、羞涩和烦恼,由于对她进行专门的长期教育和自我锻炼,如引导她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并安排一些重要任务等,这个学生的胆怯、孤僻、羞涩、烦恼等气质特征消失了。可见,在社会活动实践中,尤其是在教育的影响下,气质是可以改变的。

气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遗传素质决定的。刚出生的婴儿,有的安静、平稳、害怕陌生人;有的好动、喜吵闹、不害怕陌生人。这就是气质最早、最真实的流露。实践证明,年龄越小,气质的表现就越明显,气质的各种特征也越清楚。而且这些气质的原始特征往往会在个体以后的发展中始终保持着。俗语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这说明了气质具有天赋性和相对稳定性。但是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人的气质是可以改变的。尤其是在生活和教育条件影响下发生着缓慢的变化。因此,气质具有可塑性。

二、气质学说

(一)体液说

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就观察到人有不同的气质。他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这四种体液在人体内的不同比例就形成了不同的气质。后来古医学家根据人体内哪一种体液占优势把气质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多血质的人血液占优势,胆汁质的人黄胆汁占优势,粘液质的人粘液站优势,抑郁质的人黑胆汁占优势。

(二)体型说

体型说是德国精神病学家克瑞奇米尔提出来的,他把人的体型分为三种:瘦长型、矮胖型、强壮型,并认为不同体型的人具有不同的气质。矮胖型的人,外向而容易动感情;瘦长型的人,内向而孤僻;强壮型的人则介于两者之间。克瑞奇米尔认为,不同体型的正常人在气质上也带有精神病患者的某些特征。例如:矮胖型的人具有躁狂抑郁症的特征,瘦长型的人具有精神分裂症的特征,强壮型的人具有癫痫病症的特征。因此,他将人的气质特分为:躁郁气质、分裂气质和粘着气质。体型与气质、行为倾向的关系见(表9-3)。

表9-3体型与气质、行为倾向的关系

(三)激素说

伯曼等人认为,气质差异是由不同的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决定的。根据腺素的不同把气质划分为肾上腺型、甲状腺型、脑垂体型、性腺型等。例如:肾上腺特别发达的人,会表现出情绪容易激动的特征。生物化学测定也表明,人在恐惧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这个学说虽然有一定的事实根据,但由于片面强调内分泌腺对情绪和行为的决定作用,否定了神经系统对内分泌腺的调节作用,显然是不全面的。

(四)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巴甫洛夫关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特性的研究,对气质的生理机制提出了比较有说服力的解释。

巴甫洛夫在研究高等动物的条件反射时,确定了大脑皮层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具有三个基本特性:强度、灵活性和平衡性。神经过程的强度指神经细胞和整个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和界线。灵活性指兴奋和抑制过程更替的速率;平衡性指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之间

的相对关系。这三种特性的不同结合构成高级神经活动的不同类型。最常见的有四种基本类型:强、平衡、灵活型(活泼型);强、平衡、不灵活型(安静型);强、不平衡型(不可遏止型)和弱型。巴甫洛夫认为上述四种神经系统的显著类型恰恰与古希腊学者提出的四种气质类型相当。因此,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气质类型的生理基础。其关系如表:

关于气质的生理基础,古今中外曾给以不同的解释。除了以上几种学说之外,我国古代流行以阴阳五行学说对人的气质进行说明;日本学者古川竹二则用血型来解释人的气质类型。

三、气质的特征

古代学者用以解释气质类型的学说并不符合现代生理学研究所揭示的事实,但他们通过日常观察所概括出的四种气质类型及其特征都有一定的典型性。因而心理学上至今仍旧沿用他们提出的四种气质类型的名称。

(一)划分气质类型的心理指标

1.感受性指人对外界刺激的感受能力。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测量。

2.耐受性指人在接受外界刺激作用时表现在时间和强度上的承受能力。是神经过程强度特性的表现。

3.敏捷性指心理反应和心理过程进行的速度和灵活性。如记忆速度、动作、言语速度、注意转移的灵活程度等。敏捷性主要是神经过程灵活性的表现。

4.可塑性指人根据外事情况的变化而改变,调节自己以适应外界环境的难易程度。

5.兴奋性指以不同的速度对微弱刺激产生情绪反应的特性。

6.倾向性指反应主要倾向于外部世界,还是倾向于内心体验。外向性是指兴奋过程强的表现,内向性是抑制过程强的表现。

(二)气质类型的基本特征

根据日常观察,四种气质类型的心理特征可表述如下:

多血质的人:活泼好动,容易适应新环境;注意易转移,接受新事物快,但印象不深刻;情绪和情感易于产生改变,并直接表露于外。

胆汁质的人: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性情急燥,反应迅速;情绪明显外露,但持续时间不长;行为上表现出不平衡,工作特点带有明显的周期性。

粘液质的人:安静平衡,反应缓慢;善于克制自己,情绪不易外露;注意温定但难于转移。

抑郁质的人:柔弱易倦,情绪发生慢,体验深刻,言行迟缓无力,胆小、忸怩、善于觉察别人不易觉察的细小事物,容易变得孤僻。

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单一典型气质的人是极少见的,绝大多数人是混合型气质,只是侧重略有不同罢了。

四、气质的意义

1、气质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它只表明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不涉及心理活动的方向和内容。但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有积极的和消极的方面。胆汁质的人既有感情丰富、热情、勇敢、朝气蓬勃等积极方面,又有暴躁、任性等消极方面。多血质的人既有灵活、机敏、热情开朗、感情丰富等积极的方面,又有轻浮多变、精力分散等消极方面。粘液质的人既有自制力较强、坚毅、冷静等积极的方面,又有呆板、冷淡、动作迟缓等消极的方面。抑郁质的人既有感情体验深刻而稳定、细心、认真、观察细致、敏锐等积极的方面,又有缄默、孤僻、多疑等消极的方面。人应当学会掌握和控制自己的气质特点,发扬积极的一面,克服消极的一面,使自己成为具有优良的个性品质的人。

2、气质本身不能决定一个人活动的社会价值和成就的高低。在任何一个领域的杰出人物当中,都可以找到各种气质类型的人。如普希金属于胆汁质,果戈里属于抑郁质,赫尔金属于多血质,克雷洛夫属于粘液质。他们都在文艺领域内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可见,每一种气质类型的人都能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3、气质对实践活动的性质和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是职业选择的一个依据。研究和实践表明,某些气质特征为一个人从事某种工作和职业提供了可能性和有利条件。例如,胆汁质、多血质的人较易适应迅速灵活的工作。粘液质、抑郁质的人则较易适应持久而细致的工作。因此,在选择职业时,应考虑气质特征的影响,以便扬长避短,找到更适合于个人气质特征的职业或工作。另外,由于不同的职业和工作对人的气质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在选拔和安置人员,尤其是在选拔和训练特种职业的工作人员时,应该特别注意个人的气质特征,

并适当进行气质特征的测定。

五、确定气质类型的方法

确定气质类型的主要方法有观察法、条件反射测定法和测验法。

1、观察法

观察法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了解人的心理活动的具体普遍意义的方法。运用观察法确定气质类型,要求在观察、记录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特征、智力活动特征、言语特征及情绪特征以后,对所得材料进行分析、判断、归纳和组合,然后对照下表中各种气质类型的指标,确定其气质类型。此种方法使用简单,易于掌握若运用得当,所得结果还是比较符合实际的。这种方法很适合教师使用。

2、条件反射法

条件反射法是指在实验室里运用一定的仪器对被试形成或改变条件反射的过程中,观察其神经过程特征,从而了解和确定其气质特征的方法。许多心理学家以不同形式的条件反射来测定神经过程特性。运用条件反射法所测得的结果比较可靠。但是,条件反射法需要一定仪器,主试者亦须经过特殊训练,因而不利于教师掌握和使用。

3、测验法

运用气质调查表来测定人的气质类型,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吉晋气质调查表是美国吉尔福特和晋莫曼于1956年发表的一种阅卷式的人格测验调查表。这个调查表共包括十个因素每个因素代表一种人格特质,每种特质用30题测定,共300题。

波兰华沙大学心理学教授简·斯特里劳从50年代起,对气质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编制了几种适合不同对象使用的气质调查表。其中最有特色、且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国际上广泛应用的是简·斯特里劳气质调查表(简称S-TI)。简·斯特里劳气质调查表共有134个测验题目,包括兴奋强度、抑制强度、灵活性三个量表及一个第二级量表:平衡性。此调查表已被译成中文,经测试,基本适用我国。

另外,还有一种通俗的问卷测验--气质60题测验,简便易做,所测结果也比较符合实际,因而使用较广泛。

六、气质类型与职业

气质类型是职业选择的依据之一。某些气质类型为一个人从事某项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有其适合的职业。一般来说,要求反应迅速灵活的工作比较适合多血质和胆汁质的人;而要求细致、持久的工作比较适合粘液质和抑郁质的人。在一般的学习和劳动中,气质的各种特性间又可以起相互补偿的作用,但对活动效率的影响

并不显著。如在注意方面,神经过程灵活性大的人,就能在必要的情况下很快地把自己的注意从这一事转向另一事物。这样,注意容易转移就补偿了注意容易分散的缺陷。

但是,在选拔和培训某些特殊的职业的人员时,应当特别注意个人的气质特征。如飞行员、潜水员、宇航员、雷达观测员等,对从事这些职业的人的气质特征都有特定的要求,必须经过心理测定,进行严格的选择和训练。

七、气质与教育工作

了解和掌握气质的特点及意义,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更好的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气质是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心理基点。作为教师应该了解自身的气质特征并且正确认识自己的气质的优缺点,才能不断完善自我,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不同气质类型的教师在教学风格上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多血质的教师在教学中,感情丰富,富有感染力,教学方式灵活多变,讲课抑扬顿挫,深受学生喜爱,但他们常缺乏毅力和耐心,对基础较差的学生不能很好地去辅导和教诲。

胆汁质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情绪波动较大,讲课豪放洒脱,其热情奔放的教学氛围能使学生受到强烈震撼,教学组织能力强,有魅力,但自制力差,容易冲动,常常影响教学效果。

粘液质的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富有耐心,讲课条理分明,容易形成稳健踏实的教学风格。但缺乏创造力和一定的教学机智。

抑郁质的教师在教学中常常按部就班,照本宣科,讲课细致,理论修养较高,看问题能一针见血,但教学缺乏感染力。

1、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气质类型的特点

教师对学生的气质不应有任何偏见,不能笼统地认为某种气质类型好,某种气质类型不好,更不能偏爱某种气质类型的学生,讨厌另一种气质类型的学生。应该认识到每一种气质类型既有积极的方面,又有消极的方面。

2、发扬气质类型的积极方面,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在对学生的气质类型保持正确态度的前提下,教师应利用和发扬学生特征中积极的方面,塑造和发展优良的个性品质,防止个性品质向消极方面发展。例如,对胆汁质的学生应着重培养勇于进取、爽朗、坦率、勇敢的个性品质,防止粗暴、任性等不良品质的发生。对抑郁质的学生,要着重培养细致、认真的个性品质,防止多疑、忧闷等消极品质的发生。

3、针对学生气质类型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态度和方法

教师对不同气质的学生,应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例如,严厉的批评,能使胆汁质和多血质的学生认识到自身的错误,遵守纪律。但却会使抑郁质的学生产生恐惧感,甚至丧失自信心。对这类学生应予以更多的关心和鼓励,多采用温和、耐心的教育态度和方式。

4、指导学生善于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气质

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和指导学生分析和认识自身气质特征的长处和短处,发扬积极品质,控制消极品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气质与心理健康:

作为教师掌握学生的气质特点是必要的,但更应帮助各种气质类型的学生向良好的积极的品质发展,并采取措施防止与纠正消极品质的形成,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在以上的四种气质类型中,每一种都有可能发生心理健康问题。但相对来说,神经过程强而不平衡的胆汁质和神经过程为弱型的抑郁质,更容易发生心理问题。强烈的愿望、过度的紧张与劳累往往会使胆汁质类型的人兴奋过程更强,抑制过程更弱,容易出现躁怒、失控的现象;而任务的艰巨、环境的不顺与过多的挫折,则会使抑郁质类型的人感到无所适从,产生焦虑、忧郁甚至绝望等心理问题。所以属于这种气质类型的人尤其要注意自我调节和控制。但应注意的是胆汁质和抑郁质绝不是病态的气质类型,他们同样可以成为心理健康的人。

第三节性格

一、性格的概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有的人勤奋,有的人慵懒;有的人自私,有的人无私;有的人正直,有的人狡猾;有的人大方,有的人吝啬等等。这些不同的心理特征与行为正是人的性格的差异。性格一词源于古希腊,本意为“雕刻的痕迹”,现代心理学认为的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而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人在社会活动过程中,客观事物特别是社会环境的影响,通过自身的认识和意志活动在个体身上保存并巩固下来,构成一定的态度体系,并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在个体的行为之中,构成个体特有的行为方式。因此,性格是个体在活动中与特定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据此,可以对性格的概念作如下具体分析:

性格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明显的社会性,这是性格特征与气质特征的主要差别。一个人作为社会成员,处于各种社会关系的影响下,每个人都意识到社会现实给予他或她的影响,并对这种影响有其特定的适应行为和活动。如果其中反应已经经常化而稳定、固定下来,成为他或她经常采用的态度和习惯了的行为方式,这就意味着这些态度和行为方式已能表明这个人的性格特征。

性格是人对事物的惯常态度和行为方式,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为性格是表现人对现实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一种具有稳定倾向的心理特征,所以它是个性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

性格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形成的,是现实社会关系在人脑中的反应,有鲜明的社会性特征。性格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某个人的行为方向和其行为的结果,对于社会也不可能有不同的效果。因此,性格始终有道德评价的意义。人的性格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但还是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和可塑性。客观环境的变化往往使人的性格发生明显的变化。个体生活中经历的重大事件往往给性格打上深深的烙印,而环境和实践的重大转折变化也会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人的性格,但这种改变需要经过较长时期的实践锻炼。

二、性格与气质、能力的关系

(一)性格与气质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在日常中,我们有时对人所表现出的某些性格

特征和气质特征区分很困难。气质和性格在某些特征上存在着重叠、交织和融合的现象,但气质和性格是两个既紧密联系,又有着本质区别的概念。

1、气质和性格的联系

(1)性格特征可能普遍会形成于各种气质类型的个体身上,气质则影响人的性格以使这种性格体现不同的气质特色。如具有正直性格的人,胆汁质者敢仗义直言,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粘液质者则可能暗中帮忙,行动中体现正义。

(2)气质可以影响某些性格特征形成发展的速度。如自制力性格特征的形成,胆汁质的人往往需要做极大的努力和克服;而抑郁质的人则比较容易形成。

(3)有些性格特征则具有较多的动力性质,鲜明地表明了个性的气质特点。如性格的某些情绪特征,往往会引起情绪反应的快慢和情绪活动的强弱。

(4)性格特征也会影响人的气质类型的改变,或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改变气质特征,使它服从生活实践的需要。

2、气质与性格的区别

性格与气质属于两种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二者之间有非常明显的差异。(1)从起源上看,气质更多地受个体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影响,一般产生在个体发展的早期阶段,主要体现为神经的自然表现;而性格是人在活动中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人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相结合的个性心理特征,反映了人的社会性。(2)从其稳定性与可塑性特征来看,气质和性格都属于人的个性心理特征,都带有一定的稳定性与可塑性特征。但相对而言,性格的可塑性略大一些,气质的稳定性要大一些。(3)从社会评价来看,人的每一种气质类型各有其优缺点,但无绝对的好坏之分;而人的每一种性格都有褒贬社会评价的意义。

(4)从其在个性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来看,年幼儿童的个性结构中,性格特征还未完全成熟,气质特点起重要作用;成年人在个性结构中,气质成分的作用渐少,性格特征逐渐起核心作用。

(二)性格与能力

性格与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都是在人的统一的发展过程中形成起来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能力和性格发展的共同的自然基础。首先,性格制约着能力的发展。例如,强烈的自信心,对劳动的创造性态度等对于发展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性格特征往往能补偿某方面能力的不足。俗语说:“勤能补拙”就说明了这一补偿作用。所以,积极的性格特征会促进能力的发展,而消极的性格特征会阻碍能力的发展。其次,通过实践活动,能力

人格测试题库-气质类型测验

气质类型测验 指导语:下面60道题可以帮助你大致确定自己的气质类型,答这些问题时,你认为很符合自己情况的,记2分,比较符合的,记1分;介于符合于不符合之间的,记0分;比较不符合的,记-1分;完全不符合的,记-2分。 1、做事力求稳妥,不做无把握的事。 2、遇到可气的事就怒不可遏,想把心里话全说出来才痛快。 3、宁肯一个人干事,不愿很多人在一起。 4、到一个新环境很快就能适应。 5、厌恶那些强烈的刺激,如尖叫、噪音、危险镜头等。 6、和人争吵时,总是先发制人,喜欢挑衅。 7、喜欢安静的环境。 8、善于和人交往。 9、羡慕那种善于克制自己感情的人。 10、生活有规律,很少违反作息制度。 11、在多数情况下,情绪是乐观的。 12、碰到陌生人觉得很拘束。 13、遇到令人气愤的事,能很好地自我克制。 14、做事总是有旺盛的精力。 15、遇到问题常常举棋不定,优柔寡断。 16、在人群中从不觉得过分拘束。 17、情绪高昂时,觉得干什么都有趣;情绪低落时,又觉得什

么都没意思。 18、当注意力集中于一时无时,别的是很难使我分心。 19、理解问题总比别人快。 20、碰到危险情景,常有一种极度恐怖感。 21、对学习、工作、事业怀有很高的热情。 22、能够长时间做枯燥、单调的工作。 23、符合兴趣的事情,干起来劲头十足,否则就不想干。 24、一点小事就能引起情绪波动。 25、讨厌做那种需要耐心、细致的工作。 26、与人交往不卑不吭。 27、喜欢参加热烈的活动。 28、爱看感情细腻、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文学作品。 29、工作学习时间长了,常感到厌倦。 30、不喜欢长时间谈论一个问题,原意实际动手干。 31、宁愿侃侃而谈,不愿窃窃私语。 32、别人说我总是闷闷不乐。 33、理解问题常比别人慢些。 34、疲倦时只要短暂的休息就能精神抖擞,重新投入工作。 35、心理有事宁愿自己想,不愿说出来。 36、认准一个目标就希望尽快实现,不达目的,是不罢休。 37、学习、工作同样一段时间后,常比别人更疲倦。 38、做事有些莽撞,常常不考虑后果。

普通心理学 第三章

第三章意识和注意 一、意识与无意识 1、意识 (1)含义:一种觉知;一种高级心理官能;一种意识状态。 (2)种类:无意识(无意识行为、对刺激的无意识、盲视);前意识;潜意识;意识。 (3)功能:觉知功能;计划功能;选择功能;监控功能。 2、睡眠 (1)四阶段和快速眼动睡眠 ①第一阶段:轻度睡眠、α波、浅睡、身体放松、呼吸缓慢、易惊醒、10分钟; ②第二阶段:出现频率更低的波、偶尔出现“睡眠锭”、身体放松、较难被唤醒、20分钟; ③第三阶段:出现&波、时有“睡眠锭”、身体继续放松、血压、心跳、体温下降、40分钟; ④第四阶段:深度睡眠、脑电多为&波、身体各项指标都变慢、会出现梦呓、梦游、尿床等,很难被唤醒(第三、四阶段被称为慢波睡眠); ⑤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身体如清醒状态或恐惧时的反应,肌肉松软,呼吸急促,血压不规则,眼球快速上下左右移动,通常伴有梦境(一般规律为:随年龄增长,REM睡眠在总睡眠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在每次睡眠中,随着时间推移REM睡眠所占比率越来越大)。

(2)功能:①修整、恢复大脑与身体功能; ②减少个体能量消耗和避免伤害; ③大脑节律性自我抑制调节。 (3)特征:普遍性、必需性 3、梦: (1)精神分析:认为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的冲动或愿望的反映(弗洛伊德); (2)生理学观点: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神经随机活动的主观体验(霍布森、麦卡利); (3)认知观点:认为梦的功能是将个体的知觉和行为经验重新编码和整合,使之转化为符号化、可意识的知识(福克斯)。 二、注意概述 1、含义:一种心理状态,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的特点。 2、功能: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3、种类: (1)不随意注意: ①含义: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②影响因素:刺激物特点(相对强度、新异性、对比性和刺激物的运动变化)和人本身的状态(个人需要、直接兴趣、情绪情感状态、期待)。 (2)随意注意: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

第一章: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现象 2.心理过程包括什么: 知觉,情绪,意志力 3.个性心理包括什么: 个性心理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4.心理学流派以及代表人物和观点: 一、构造主义:冯特【1879,德国,莱比锡,现代心理学】,铁钦纳 (1)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成三个部分:感觉,表象,情感。 (2)内省法 二、机能主义:詹姆斯,杜威,安吉尔 (1)不把意识看成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看成川流不息的过程【意识流】(2)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 三、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 (1)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 (2)反对内省,主张使用实验方法 (3)环境决定论 四、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 (1)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五、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奥地利】,荣格 (1)人类的行为源于欲望和动机; (2)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的行为。 5.研究方法有哪几种,哪些可以探索因果关系,哪些不能探索【除实验法外,其他方法均不能探索因果关系。】 一、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 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二、心理测验法: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 方法。 (1)基本要求: ○1信度:一个测验的可靠程度 ○2效度:一个测验有效的测量了所需的心理品质 三、相关法:事物间的一种关系。 四、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 (1)实验室实验:借助专门的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也进行的。

(2)自然实验:对实验条件进行适当的控制,在人们正常学习和工作的情境中进行。 【自变量或独立变量:能够引起心理或行为变化的主观条件。 因变量或依从变量:这些条件引起的心理或行为的变化。】五、个案法: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 心理现象的原因。 6.心理学的第三势力是?前两个势力是? 第三势力:人本主义【马斯洛,罗杰斯】 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学派 第二章: 1.神经元的构成: 胞体,树突和轴突 2.大脑皮层的构成: 额叶,顶叶,颞叶,枕叶 3.大脑的偏侧化: P75【结构和功能】 结构:(1)右半球略大和重于左半球,但左半球的灰质多于右半球 功能:(1)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 (2)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则定位于右半球。 (3)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一侧化并不是绝对的。 4.联结大脑半球的组织是? 胼胝体 5.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式: (1)电传导:指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内的传导。 ○1服从全或无法则,即神经反应的强弱不随外界刺激的强弱而改变。(2)化学传导:神经元之间传导 ○1在突触间传递,借助神经递质。 【神经回路是脑内信息处理的基本单位。最简单的一种神经回路就是反射弧】6.神经元之间的结构: 突触(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 7. 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的皮下中枢: 下丘脑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机能上具有拮抗性质,交感神经-兴奋,副交感神经-抑制】 第三章

常用性格测试

附录2-常用性格问卷 人格测验用于人才选拔或测评有以下的几点优势:首先,人格测验在作为考核、评价指标的同时,具有一定的预测性,能够事前把合适的人安排在合适的岗位。其次,人格测验不仅可以描述外在行为特征,而且也能够测量不易观察到的内在特征(诸如心理健康,工作潜能等),从而使我们对被试者有更全面客观的认识。第三人格测验以自陈为主,也结合了“他评”因素,能够更好地反映被试者的心理全貌。在心理测评过程中,测评师很少使用单一的工具或单一的方法,而往往把不同的测验结合起来使用。需要注意的是,人格测试是重要的测评工具,但不是唯一的工具,且测试的目的是搜集尽可能全面的心理数据,而解释的工作仍然需要由具有专业背景与经验的人士结合个案情况加以分析与研究。 ?荣格的心理类型 近代比较有影响的人格分类有荣格的心理类型论与约翰·霍兰德的人格—职业匹配理论。荣格根据力比多(心理能量)的流向把人划分为外向型与内向型两类,外向型的人重视外在世界,活跃,自信,勇于进取,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内向型的人重视主观世界,经常内省,沉默寡言,容易害羞,较难适应环境的变化。把人的四种心理活动:感觉、思维、情感和直觉与上述的两大态度类型两两配对,便得出了人格的八大机能类型,即外倾思维型、内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内倾情感型、外倾感觉型、内倾感觉型、外倾直觉型、内倾直觉型。 ?MBTI 荣格关于心理类型的划分经凯瑟琳·布利格斯与伊莎贝尔·布利格斯·迈尔斯两人加以演化,最后又形成了四个维度,八个偏好,十六种人格类型的人格类型量表,简称MBTI (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见表一)。目前,MBTI已经发展成应用心理学领域知名的专业鉴别工具。 MBTI四个维度、八个偏好、十六种人格: 我们与世界如何相互影响?:外向型(E)和内向型(I) 我们的接受信息的方法与态度如何?:感觉型(S)和直觉型(N) 我们如何做决定?:思维型(T)和情感型(F) 我们喜欢以固定模式还是自发方式行事?:判断型(J)和知觉型(P) 每个人的性格落足于四个维度中点的这一边或那一边,每个维度的两端代表一个特定的心理偏好。例如:如果你落在外向的那一边,那么你就属于外向型;如果你落在内向一边,那么你属于内向型。四个维度,八种偏好两两组合,共组成十六种人格类型。以各个维度的字母表示类型,如下表: ESFP ISFP ENFJ ENFP ESTP ISTP INFJ INFP ESFJ ISFJ ENTP INTP ESTJ ISTJ ENTJ INTJ 这16种人格类型各自具有不同的性格表现,这种表现也适应于不同的工作或团队。因此MBTI 目前普遍应用于职业咨询,团队建设等心理测评、咨询领域。

普通心理学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1、心理与行为之间是什么关系? 心理不同于行为,又和行为有密切联系。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2、人的意识与无意识之间是什么关系?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 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总之,无意识活动也是人反映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人借助于它来回答各种信号,而未能意识到这种反应的整个过程或它的个别阶段。在人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意识活动和无意识活动是紧密联系着的。意识和无意识都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章 9、小脑有哪些功能? 答:小脑功能主要是协助大脑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协调功能; 与某些高级的认真功能也有关系; 小脑损伤后,一些简单的动作也无法做出且会产生口吃,阅读困难等。 。 10、什么叫边缘系统?它在人的心理行为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答:在大脑内侧面最深处的边缘,有一些结构,它们组成一个统一的功能系统,叫边缘系统;包括:扣带回、海马回、海马沟、附近的大脑皮层、以及丘脑、丘脑、丘脑下部、中部内侧被盖等 边缘系统与动物的本能有;支配动物的喂食、攻击、逃避危险、配偶活动等

边缘系统中的海马在记忆中起重要作用,海马损坏,空间信息记忆和时间编码功能就会被损坏;边缘系统中的杏仁核与情绪有密切关系;其中的扣带回与注意有密切的关系。 11、试述大脑皮层的功能及其在人类心理和行为中的重要意义。 答:◆ 初级感觉区:它们(眼睛、耳朵、皮肤表面和内脏)是接受和加工外界信息的区域。 ◆ 初级运动区: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的前部,即布鲁德曼第4区,称为躯体运动区,简称运动区。它的主要功能是发出动作指令,支配和调节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姿势及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 言语区:对大多数人来说,言语区主要定位在大脑左半球,它由较广大的脑区组成。若损坏了这些区域将引起各种形式的失语症。 ◆联合区:从系统发生上来看,联合区是大脑皮层上发展较晚的一些脑区。依据联合区在皮层上的分布和功能,可分成感觉联合区、运动联合区和前额联合区。感觉联合区受损将引起各种形式的“不识症”;运动联合区负责精细的运动和活动的协调;前额联合区可能与动机的产生、行为程序的制订及维持稳定的注意有密切关系。 12、关于脑的机制系统说,有心理学家认为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试问由哪些部分组成?彼此之间的关系是? ◆ 鲁利亚根据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把脑分成三个互相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 动力系统也叫第一机能系统: 是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 提供各种活动所需动力(~ o ~)~ 信息处理系统也叫第二机能系统: 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 作用就是接受刺激并进一步加工储存。 行为调节系统也叫第三机能系统 :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 直接调节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反映,实现对运动的组织

普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现象分为(A)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 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包括(D)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D)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C)在深度上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细致研究 A、普通心理学 B、发展心理学 C、理论心理学 D、生理心理学 5、(B)在广度上研究各个社会领域的心理 A、社会心理学 B、应用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 D、比较心理学、 6、(F)是理论的心理学基础,主要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一般规律、(E)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D)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 (C)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B)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以脑的生理事件、生理基础的心理学分支,试图通过大脑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解释心理现象、 (A)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约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A、比较心理学B、理论心理学C、社会心理学D、实验心理学E、发展心理学 F、普通心理学 7、进一步探索研究在各个社会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现象及其规律的心理学是(C) A、社会心理学 B、理论心理学 C、应用心理学 D、普通心理学 8、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A) 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 B、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C、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 D、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9、(C)的《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A、笛卡尔 B、洛克 C、特 D、缪勒 10、(B)年,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界定为心理学的诞生、 A、1789 B、1879 C、1798 D、1897 11、(A)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第一人、 A、特 B、洛克 C、笛卡儿 D、缪勒 12、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动力学派)是(C)创立的、 A、笛卡尔 B、华生 C、弗洛伊德 D、罗杰斯 13、"心理学的第一大势力"是指(A) A、精神分析 B、行为主义 C、认知 D、人本主义 14、行为主义创立的标志是1914年美国心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知识要点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版》知识要点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想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普通心理学第四章

第一章 1.下列问题中,临床心理学家最有可能研究的是【】 A调适问题 B老鼠走迷宫 C儿童数学问题解决 D种属性为 2.历史上比较系统的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是【】 A论语 B轮灵魂 C神灭论 D心理学刚要 3明确提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的观点的是【】 A汉代王充 B南北朝范缜 C明代李时珍 D清代王清任 多项选择题 5论灵魂是第一部论述心理学思想的著作,其主要论述【】A灵魂的实质 B灵魂与身体的关系 C灵魂的种类 D灵魂的功能 6,从科学性质上来说,心理学属于一门【】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边缘科学 D交叉科学 7、下列心理学研究方法中,属于相关研究的是【】 A 调查法 B观察法 C测验法 D实验法 8.应用观察法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A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周密的计划 B对拟观察的行为特征必须有明确的界定 C观察必须是系统的,不是零散的,偶然的 D应该在被观察者处于自然状态下进行观察 9.构造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 A冯特 B铁勤娜 C杜威 D桑代客 第二章

第四章,知觉 人的长时记忆中,贮存这各种各样的过去在生活中形成的外部模式的袖珍复本,这种观点是知觉的【】 A模板说 B原型说 C特征说 D图式说 2在纸上画一幅画,即使把这张纸撕成两半,人们也能大致知道画的内容。这说明了【】A知觉的整体性 B知觉的恒常性 C知觉的选择性 D知觉的理解性 3在小学生初学字阶段,总是把字形相近的字写错,是因为知觉的【】 A选择性 B理解性 C整体性 D恒常性 4人在知觉深度的双眼线索中,最重要的双眼线索是【】 A双眼视轴的幅合 B水晶体曲度的变化 C双眼视差 D单眼视差 5彼此接近的物体比距离较远的物体更容易产生【】的倾向。 A知觉选择性 B知觉整体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恒常性 6一侦探在现场找到一纸片,上有三个字母,他不得不理解为771还是ILL,这是他的知觉加工机制是【】 A材料驱动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一)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一)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精神现象,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的意识表现为人能够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行为的结果与目的进行对照,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 (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普通心理学 第四章

第四章感觉 一、感觉概述 1、含义:对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作用:①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②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感觉剥夺实验) ③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 2、种类 (1)外部感觉与内部感觉 (2)近刺激(主观的反应)与远刺激(物体本身的物理性质) 3、感觉测量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受阈限 (3)韦伯定律:K= I/I,只适用中等强度的刺激。 (4)费希纳对数定律:P=KlgI (5)斯蒂文斯幂定律:P=KI 4、感觉现象 (1)感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2)感觉后像;(看灯光,闭上眼后还会感觉到灯光) (3)感觉对比; (4)感觉相互作用;(感冒了没食欲) (5)感觉补偿;(盲人的听觉、触觉特别灵敏) (6)联觉。(甜蜜的嗓音、温暖的色彩)

二、视觉 1、视觉的含义 人眼对可见光的感觉。波长为780-380nm的光波是视觉的适宜刺激(红橙黄绿蓝靛紫)。 2、视觉的生理基础 (1)折光机制:眼球 (2)换能机制:视网膜(视野)(把物理刺激转换为神经冲动) ①棒夜感明暗,锥昼视细颜。 ②锥体细胞对长波敏感,棒体细胞对短波敏感。 ③网膜中央窝只有椎体,对光最敏感。 (3)传导通路:视网膜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外侧膝状 (4)中枢机制:枕叶纹状区 3、视觉现象 (1)色觉三种属性 ①色调:主要取决于占优势的波长。 ②明度:取决于照明强度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 ③饱和度:指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 (2)视觉现象 ①普肯耶现象 人眼对不同波长的光线的亮度感受性不同。椎体细胞对长波敏感,棒体细胞对短波敏感。当人们从椎体视觉(昼视觉)向棒体视觉(夜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的最大感受性将向短波方向移动,因而出现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大全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普通心理学 1. 心理现象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气质和性格。 2. 从整体上反映着人的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和差异规律的辩证统一。心理学就是要研究和揭示这些心理 现象及其规律。 第二节心理学的任务和研究领域 第三节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1.心理学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 第四节心理科学的发展 1.心理学发展中的主要流派:(1)行为主义学派(2)精神分析学派(3)人本主义心理学学派(4)认知心理学学派 第五节科学的心理观 1.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1)心理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反映形式心理是一种反映,而人的心理是物质 世界中最高级的反映形式。 2)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产生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类具有高度 发达的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皮层的神经联系异常丰富,物质基础。心理现 象与脑的结构与机能分不开。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灵活,构成了人的心理活动的 第一节心理的神经解剖学基础:神经元和神经系 统1) 2)3)4)神经元: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脑内的神经元数目大约有1011~1012 个,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有大量的神经胶质细胞,是神经元数量的10 倍,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中枢与外周神经系统内,起支持,营养,形成髓鞘,绝缘,修复等多种功能,对神经系统的发育,构筑,信息传递功能的发挥以及内环境的稳定和可塑性有重要影响,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有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两大类。 神经回路:神经元通过化学突触和电学突触相互连接在一起,组成了极端复杂的信息传递与加工的神经元回路或神经通路。神经回路是脑内信息处理的基本单位,它们的活动是机体行为的基础。 周围神经系统:植物性神经系统控制内脏,包括身体各种腺体的活动,例如心跳,呼吸,消化,排泄,体温调节和性活动等。 脑干:脑干的下界与脊髓相连,上界以视束与间脑毗邻,自下而上有延脑,中脑和桥脑三部分组成。 大脑皮层各叶与不同的心理活动有关,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顶叶为躯体感觉的高级中枢,额叶以躯体运动功能为主。前额叶皮层和颞,顶,枕皮层之间的联络区则与复杂知觉,注意和思维过程有关。 5)

普通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第一编绪论 一、心理学概述 二、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第二编认知 三、意识和注意 四、感觉 五、知觉 六、记忆 七、思维 八、言语 第三编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九、动机需要意志 十、情绪情感 第四编人的心理特性 十一、能力 十二、人格 第五编活动与发展 十三、学习 十四、人生全程发展 十五、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心理学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也研究动物的心理。 (一)个体心理 个体心理是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 1.传统心理学观点 1)心里过程 [1]认知过程:人获得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加工信息的过程,是人的对基本的心 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2]情绪情感过程:人脑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 验,是人对客观事物要求的反映。 [3]意志过程: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的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 这种自觉的能动性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 2)个性心理(人格) [1]个性倾向性(心理动力):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趋向, 是人从事活动的指向性与基本动力。包括动机、需要、兴趣等。 [2]个性心理特征:人在心里过程中形成的稳定而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多 种心理特点的独特结合,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面貌。包括能力、气质和性

格。 2.认知心理学观点 1)信息加工过程:即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等 2)行为调节和控制:包括动机、情绪情感等 3)人的心理特征:包括能力和人格。 (二)个体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由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刺激是引起 行为的内外因素。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三)个体意识:意识由人的认知、情感、欲望等构成,是人能动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内 部资源。无意识是人在正常情况下察觉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四)社会心理---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心理是在社会的共同生活条件和环境中产生的,是 该社会内个体心理特征的典型表现。社会心理和个体心理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系统的、有计划地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的方法。例如: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可以了解其注意的稳定性、情绪状态等特征。 1.适用范围: 1)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加以控制。动物 2)在控制的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 3)由于社会道德的要求,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 2.优点: 1)适用范围较大 2)简便易行 3)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进行直接的了解,因而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 4)被观察者处于自然状态,所得材料比较真实。 3.缺点: 1)存在偶然性,不能揭示因果关系 2)难以进行重复观察,观察的结果也难以进行检验和证实 3)得到的结果难以进行精确的分析 4)由于对条件未加控制,观察时可能出现不需要研究的对象,而要研究的想想却 没有出现(难以控制目标现象的出现) 5)观察容易“各取所需”,即观察的结果容易受到观察者本人的兴趣、愿望、知 识经验和观察技能的影响。 (二)实验法 实验法是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1.分类 1)实验室实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格控制的情况下实施的。 例如:为了研究加工深度对记忆成绩的影响,可以安排被试完成不同加工程度 的记忆任务。 2)自然实验(现场实验):在人们正常学习和工作的情境中进行的,对实验条件 进行适当的控制,例如:在正常教学后,一组学生休息,另一组继续其他工作, 一定时间后比较两组的回忆成绩。 2.优点: 1)可以揭示因果关系

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 3 )(答案)

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 目的 人格是稳定的、习惯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它贯穿于人的整个心理,是人的独特性的整体写照。人格对于管理者来说是很重要的,它渗透到管理者的所有行为活动中,影响管理者的活动方式、风格和绩效。大量研究和实践表明:一些样式的人格类型和管理活动有着特定的关系,它们对团体的贡献不同,所适宜的管理环境也不同。利用成熟的人格测验方法对管理者或应聘人员的人格类型进行诊断,可为人事安置、调整和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提供建议。这正是本测验的使用目的所在。16PF广泛用于人员的选拔和评定。 功能 从乐群、聪慧、自律、独立、敏感、冒险、怀疑等16个相对独立的人格特点对人进行描绘,并可以了解应试者在环境适应、专业成就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表现。在人事管理中,16PF能够预测应试者的工作稳定性、工作效率和压力承受能力等。可广泛应用于心理咨询、人员选拔和职业指导的各个环节,为人事决策和人事诊断提供个人心理素质的参考依据。 特点 本测验是卡特尔根据自己的人格特质理论,运用因素分析方法编制的。卡特尔认为:人的行为之所以具有一致性和规律性就是因为每一个人都具有根源特质。为了测量这些根源特质,他首先从各种字典和有关心理学、精神病学的文献中找出约4,500个用来描述人类行为的词汇,从中选定171项特质名称,让大学生应用这些名称对同学进行行为评定,因素分析后最终得到16种人格特质。卡特尔认为这16种特质代表着人格组织的基本构成。 适用对象 本测验是评估16岁以上个体人格特征的最普遍使用的工具,广泛适用于各类人员,对对象的职业、级别、年龄、性别、文化等方面均无限制。 构成 16PF测验是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人格及能力研究所卡特尔教授编制。卡氏采用系统观察法、科学实验法以及因素分析统计法,经过二、三十年的研究确定十六种人格特质,并据此编制了测验量表。16种人格因素是各自独立的,每一种因素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极小。这些因素的不同组合构成了一个人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特个性。测验由187道题组成。每一人格因素由10-13个测题组成的量表来测量,共16个分量表。16种因素的测题采取按序轮流排列,以便于计分,并保持受试者做答时的兴趣。每一测题有三个备选答案。 请记住: 1.每一个测试题只能选择一个答案 2.每个问题都要回答,不要有遗漏 3.尽量不要选择中性答案 4.本测验不记时间,但凭自己的直觉反应进行作答,不要迟疑不决,拖延时间。 5.有些题目你可能从未思考过,或者感到不太容易回答。对于这样的题目,同样要求你作出一种倾向性选择。 6.把答案写在序号的下面空格内

《普通心理学》章节练习

普通心理学练习题 第一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现象分为(A)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 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包括(D)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D)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C)在深度上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细致研究 A、普通心理学 B、发展心理学 C、理论心理学 D、生理心理学 5、(B)在广度上研究各个社会领域内的心理 A、社会心理学 B、应用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 D、比较心理学、 6、(F)是理论的心理学基础,主要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一般规律、 (E)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D)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 (C)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B)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以脑内的生理事件、生理基础的心理学分支,试图通过大脑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解释心理现象、 (A)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约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A、比较心理学B、理论心理学C、社会心理学D、实验心理学E、发展心理学F、普通心理学 7、进一步探索研究在各个社会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现象及其规律的心理学是(C) A、社会心理学 B、理论心理学 C、应用心理学 D、普通心理学 8、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A) 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 B、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C、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 D、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9、(C)的《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A、笛卡尔 B、洛克 C、冯特 D、缪勒 10、(B)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界定为心理学的诞生、 A、1789 B、1879 C、1798 D、1897 11、(A)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第一人、 A、冯特 B、洛克 C、笛卡儿 D、缪勒 12、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动力学派)是(C)创立的、 A、笛卡尔 B、华生 C、弗洛伊德 D、罗杰斯 13、"心理学的第一大势力"是指(A) A、精神分析 B、行为主义 C、认知 D、人本主义 14、行为主义创立的标志是1914年美国心理学家(B)出版了《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一书,由此他被称为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A、罗杰斯 B、华生 C、弗洛伊德 D、马斯洛

普通心理学复习题——第四章-知觉

普通心理学复习题——第四章-知觉 一.名词解释 知觉知觉链知觉整体性知觉选择性知觉理解性知觉恒常性双眼视差两耳距离差空间知觉时间知觉似动知觉错觉 二、单项选择题:1-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无论在中午或傍晚,一文粉笔总是被看成白色,这是由于 ( )所致。 A.知觉适应 B.明度恒常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颜色恒常性 2.下列所列举的心理特点中,哪一个不是知觉的基本特征?( )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持久性 D.知觉的完整性 3.在知觉物体的大小时,( )。 A.网膜投影大小与物体大小成正比,与距离成正比 B.网膜投影大小与物体大小成反比,与距离成正比 C.网膜投影大小与物体大小成正比,与距离成反比 D.网膜投影大小与物体大小成反比,与距离成反比 4.在时间精确性的判断上,( )表现最好。 A.视觉 B.听觉 C.触觉 D.嗅觉 5.人们在对整体的知觉和对个别成分的知觉上,( )。 A.前者优于后者 B.前者劣于后者 C.两者没有差别 D.两者相辅相成 6.当客观不存在刺激的梯度变化时,人们在一片同质的视野申也能看到轮廓,这是 ( )。A.创造想象 B.幻觉 C.知觉的理解性 D.错觉轮廓 7.正常人知觉物体的距离与深度时运用的主要线索是 ( )。 A.调节 B.双眼辐合 C.单眼线索 D.双眼视差

8.在知觉物体的距离和深度时,如果物体的视像落在两眼网膜的对应部位,那么( )。A.看到深度和距离 B.看到单一的物体 C.双像 D.无法判断距离 9.在知觉世界时,人们总是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这是 ( )。 A.知觉的意义性 B.知觉的整体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知觉的恒常性 10.知觉的自上而下的加工是指 ( )。 A,主要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性进行的加工 B.也称之为数据驱动加工 C.主要对头脑中己经存储的信息进行加工 D.当非感觉信息越少,需要越多感觉信息时占优势的加工方式 三、多项选择题:11-1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多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选出所有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多选、少选均不得分。11.知觉具有哪些作用?( ) A.觉察 B.分辨 C.选择 D.确认 12.知觉恒常性包括 ( )。 A.形状恒常性 B.大小恒常性 C.距离恒常性 D.明度恒常性 E.颜色恒常性 13.似动的主要形式有 ( )。 A.动景运动 B.诱发运动 C.自主运动 D.运动后效 E.运动透视 14.错觉产生的原因可能是 ( )。 A.物体轮廓对眼动方向和范围产生影响 B.侧抑制改变神经兴奋分布的中心 C.受视觉生理特点的影响或限制 D.知觉理解性的作用 E.误用知觉恒常性 四、简答题:15-19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人格测量常用量表

人格测验的应用和发展 人格是指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是能力、兴趣、态度、气质和思维、情感在内等方面的整合。表现在个体所具有的所有品质、特性、和行为等个别差异的总和,这种差异加上身体特征使得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人格具有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的特点。 人格测验旨在用心理学的方法对人格进行测量,亦即测量一个人在一定情境下经常表现出来的典型行为与情感反应。随着人格测验的发展,其应用范围也变得越来越广。在临床方面,用于对人格的评估、诊断和预测,与治疗相结合提高临床诊断和治愈的水平,同时人格测验在人格障碍和保健系统中也得到了运用;在教育方面,人格测验可以帮助教育者了解学生的人格特点,认识影响学生人格形成的诸多因素以及因素之间的关系,在教育实践中寻求合理的办法来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完满和谐地发展,从而保证教育目的更加有效地实现。人格测验就在这种应用中得到了进一步地发展,中国的心理学研究者也在从事人格心理学和人格测验的本土化工作。 一、人格测验的分类 人格测验主要分为客观性测验和投射性测验两大类。 1、客观性测验 主要指自陈式人格问卷,又称结构化人格测验。通常是用编制的一系列问题调查表,让被试按照一定的要求选择符合实际情况的答案,作出反应。结果一般可以参照常模作出解释。就其编制方法主要有4种:(1)逻辑分析法在用逻辑分析法编制测验时,首先确定要测量的特质,然后编写出一些看来能测量这类特质的题目,编制成问卷。这类人格测验主要包括爱德华个人偏好量表(EPPS)、詹金斯活动调查表(JAS)和显性焦虑量表(MAS)等。(2)因素分析法这种方法以因素分析的统计方法为基础,先以大量的测验题目给大量的被试者施测,然后找出相关的题目构成一种因素,一种因素代表一种人格特质。这类人格测验主要包括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O)等。(3)实证法用经验法编制量表时,首先是选取一个由所测特质或特征的人组成的效标组以及由普通人组成的对照组,然后以一系列的测验题目给各组被试者施测,选择那些能把不同被试者区分开的题目,由此构成问卷或测验。最著名的经验法人格测验为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MPl)。(4)综合法较新人格测验的编制方法是将以上三种方法结合起来,首先采用逻辑分析法经推理获得一大批题目,然后采用因素分析法编制出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 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 记忆: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间接的反映。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上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情绪和情感:对待所认识的客观事物总是持有一定的态度,人对这种态度的体验就是情绪和情感。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备的心理条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指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的稳定的动力特点。 性格:是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较为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实际上就是实事求是原则。 测量:是指心理或行为可以被科学地观察和记录。 发展性原则: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那么,作为对客观事物反映心理也是发展变化的。 系统性原则: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必须在各个因素的前后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去分析认识。教育性原则:在进行心理研究时,研究的选题、实用的方法和程序不应损坏被试(即被研究者的身心发展的,即以人为研究对象进行心理分析时,在选择方法对被试身心是否产生不良影响。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的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实验室实验法:在特定的实验中,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因素进行实验,以研究人的心理的方法。 自然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因素加以控制或改变去研究人的心理的方法它可以研究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示. 测验法:通过标准化测验来研究各体心理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是指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的问题的研究方法。 活动产品分析:通过分析活动产品来研究被试心理特点的方法。 :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称个案法。个案研究法 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 运动性失语症:运动性语言中枢在额页额下回后方紧靠中央前回的下部,如果这一区受损伤,病

(完整word版)普通心理学讲义(彭聃龄背诵版)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版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一.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三.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 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 世界的内部资源。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 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四.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 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五.心理学的研究类型?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六.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科学的预测现象,有效的控制现象和从不同方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1,理论意义: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于我们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2,实践意义:通过科学的认识心理现象,我们在实践中就可以引导人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并且可以运用心理的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指导不同领域的实践。 七.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学科分支? 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1,普通心理学:○1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以及各种心理特性最一般的规律; ○2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理论;○3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方法。 2,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生理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心理生理学研究心理活动引起的生理功能的变化。 3,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比较心理学』和人心理个体发展『毕生发展心理学』 4,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心理现象,揭示教育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5,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及预防中的作用,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 6,工程心理学:是心理学与现代技术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它研究人与机器之间的配置和机能协调,实现人、机器、环境系统的最好匹配,使人能在安全有效的条件下从事工作。 7,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的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科学。 八.为什么说心理学是一门中间学科? 学科分类中通常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部类。 1,心理学要研究心理现象的物质本体,及心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的研究目标和手段都和自然科学一样,而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 2,人又是社会的实体,人的心理的发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此外心理学还研究团体心理和社会心理,这些心理现象更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的研究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 总之,心理学既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所以心理学处在中间位置,因而叫做中间科学或者边缘科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