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MBA联考-论证有效性分析例文讲解-下篇

MBA联考-论证有效性分析例文讲解-下篇

MBA联考-论证有效性分析例文讲解-下篇
MBA联考-论证有效性分析例文讲解-下篇

下篇:

为你打开逻辑分析的思路

正如我们的前面的分析所指出的,“论证有效性分析”这种写作,难点和关键不在于你的写作水平如何,而在于你能否找得出题干材料的逻辑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这些逻辑问题何以在你看来成为问题,并最终如何导致题干结论的不可信。为此,下面我们提供一些材料作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题干,并在这些材料之后,提供了一些分析的思路,甚至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这些分析能够帮助大家体会出在面对一份材料时,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寻找题干材料的逻辑毛病,也即怎样对它进行论证有效性分析。

在对材料进行论证有效性分析之前,我们建议大家心里最好牢记以下一些问题,时刻用这些问题来引导自己审视题干材料可能犯的逻辑性错误。我们相信,只要你能认真仔细地按照这些问题来审视题干的论证,题干材料所犯的逻辑性错误基本上你就都可以一个个地把它们“揪”出来。

这些问题,我们称之为“批判性阅读问题”。下面就是我们所谓的“批判性阅读问题一览表”:

1·问题和结论是什么?

2·理由或论据是什么?

3·哪些关键词句的意义模糊不清?

4·理由和论据是否充分?

5·哪些预设过于偏颇、值得商榷?或者根本就不成立?

6·时空等条件变换之后,情况是否会随着发生变化?

7·统计推理是否有误?样本选择是否有代表性?

8·类比是否贴切中肯?

9·表面上的“同”是否隐含着本质性的“异”?

10·推理中是否存在错误?

11·若把作者的观点或建议付诸于行动,会产生哪些消极的后果?12·对这一现象或问题是否有更好的解释或解决办法?

【材料1】近十年来,通货膨胀率的增长已经大大超过了工资最低限额的提高。生活费用与工资最低限额之间的鸿沟,已经迫使为数众多的

最低限额工资收入者的生活沦于贫困线以下。一位全日制最低限额工资收入的工人,预计每年可以挣得7000美元。加上一位配偶、两个孩子,这位工人家庭的收入较四口之家的贫困线为低。全日制最低限额工资收入工人的生活,简直是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在加利福尼亚,工作报酬和福利支付之间的差距正在迅速减小。一个母亲加上一个孩子预计每年可以获得福利支付6348美元。而一位全日制最低照额工资收入的工人,一年挣得的不过比这个数字多出几百美元而已。差距如此之小,只能使工作的刺激作用付诸东流。生活费

用的增长,总是远远落在通货膨胀的后面。国会应该将工资最低限额进一步提高,使之相对于生活费用而言不至无足轻重。现期劳动力的短缺,将把失业的人数降到最少。联邦最低工资限额的提高,既能够恢复工作的刺激作用,又有助于减轻福利支付的重担。更重要的是,提高工资的最低限额,会帮助大量工人摆脱贫困。

【提示】设想你是一个挑剔的读者,现在你正准备接受作者的观点。但是在决定接受前,你还是要认真仔细地考察一下作者的论证。在考察的过程中,你有以下的疑问要求作者的回答。如果作者不能回答,那么,你认为这个观点和论证目前就是难以接受的。

在考察材料作者的论证之前,也即在对上述材料进行评论之前,我们还是首先要整理出上述材料的基本逻辑结构,这样就会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的分析和评论。

结论:应该提高联邦最低工资限额。

论据:1。帮助大量工人摆脱贫困。(1)近十年来,通货膨胀率的增长已经大大超过了工资最低限额的提高;(2)生活费用与工资最低限额之间的鸿沟,已经迫使为数众多的最低限额工资收入者的生活沦于贫困线以下。

2.恢复工作的刺激作用;解决现期劳动力的短缺问题;把失业的人数降到最少;减轻福利支付的重担。

按照我们上面提供的“批判性阅读问题一览表”,在对上述论证进行仔细研读之后,我们认为,上述短文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逻辑

性的问题,正是由于这些逻辑性的问题,使得上述短文的结论并不那么可信:

1.短文中“大大”超过了工资最低限额的提高,这是什么意思?2.“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之类用词华而不实,含义不清。“朝不虑夕”从语文的角度至少应该改为“朝不保夕”。

3.作者的描述性预设主要有:(1)大量工人贫困的主要原因在于最低工资限额太低;(2)工资的高低是刺激工作热情的唯一因素;(3)提高最低工资限额将会导致许多人重新走上工作岗位。第一个预设可能是成立的,也有可能是错误的,因为短文中并没有对这一方面提供相应的证据;第二个预设也是成问题的,因为显然对许多人来说,工资并不是刺激工作热情的唯一因素,比如我来这里上课,就不仅仅是为了钱。第三个预设同样也不是无懈可击。它要想成立,至少还必须预设这样一个预设:有些人失业是因为最低工资限额太低的缘故,而事实上现在有一些工作职位在等着他们去作。显然作者指出“现期劳动力的短缺”,但是如果这种“短缺”使结构性“短缺”呢?显然,这种预设单从上述短文来看,是无法断定它是否成立的。

4.若把作者的观点或建议付诸于行动,会产生哪些消极的后果?这方面主要体现再:提高最低工资限额是否会导致削减大量工作?这样不就是导致了更多的工人失业和贫困吗?另外,有些小公司对增加工资难以为继,要强使它们关门了事吗?这是否会使更多的人陷入贫困?从而进一步增加了“福利支付的重担”?

5.最后的结论是“提高工资的最低限额,会帮助大量工人摆脱贫困”。

要得出这个结论首先必须要知道,究竟有多少工人的工资刚好是在“最低限额”线上?如果不是“大量工人”,那么,就无法得出这样最后的结论。

6.作者认为,“在加利福尼亚,最低工资限额和福利支付之间的差距正在迅速减小,这只能使工作的刺激作用付诸东流”。这样的推理是成问题的。因为那部分工资和福利支付差距比较大的人依然会从较高的工资中获得工作的刺激。

7.哪些结论能与现有的论据相容不悖?或者说,对这一现象或问题是否有更好的解释或解决办法?也即,提高工资最低限额是不是帮助贫苦工人的最有效手段?对这个问题,短文作者并没有详细的论述。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在作者的这种方案之外寻找更好的假说,也即解决工人贫困的更好的方案。比如,加大低收入工人的职业培训力度,使他们能够胜任更高级、工资也更可观的工作岗位。

【材料2】3个月以前,Forestville地区把行驶在该地区公路上的机动车的限速每小时提高了10英里。自从这次改变之后,该地区机动车事故的数量增加了15%。而和Forestville地区相邻的Elmsford 地区并没有改变原有的时速限制,在过去同样的三个月里,它的交通事故却有轻微的下降。因此,如果Forestville地区的公民希望降低该地区公路上的交通事故的数量,他们就应该努力想办法把Forestville地区的速度限制降低到原来的水平。

【提示】上述短文的论证似乎很严密,但仔细分析下来,理由却并不是很充分。

首先,提高限速之后,机动车事故的增加可能并不能仅仅归因于限速的提高,而可能与别的原因有关。比如,这段时间里,相对于Forestville地区的过去或者Elmsford地区而言,很可能时因为在Forestville地区公路上行驶的机动车的性能变差了,而在Elmsford地区行驶的机动车的性能却得到了提高。再如,造成题干所说的那种的结果的原因也很可能是因为Forestville地区在这段

时间里放松了交通管理,而Elmsford地区的交通管理却严厉了很多。既然很可能是由于这些原因导致了Forestville地区交通事故的增加,那么,降低限速就不一定能够达到降低交通事故数量的目的。

其次,3个月的时间是不是太短?也就是说它是不是具有一般意义上的代表性?或者更具体地说,这3个月是不是什么特殊的月份?比如,这3个月很可能是多雾的天气,或者是多雨,或者是冰冻,或者是过分炎热的天气。凡此种种天气情况或许比3个月前更容易导致交通事故。另外,题干中虽然指出了Elmsford地区和Forestville 地区是相邻的,但是这两个地区究竟有多大?或许都很大,以至于它们二者之间的气候条件完全不同。这样,我们就完全有理由说,完全是由于天气的原因而使得Forestville地区前3个月内的交通事故增加,同时也使得Elmsford地区的交通事故略有减少。既然很可能是由于这些天气原因导致Forestville地区交通事故的增加,那么,降低限速就不一定能够达到降低交通事故数量的目的。

再次,在这3个月的时间里,它们两个地区的人口和机动车的数量是不是有什么巨大的变化?如果Forestville地区这段时间

里的人口或机动车增加较多,比如增长超过了15%,而Elmsford地区的人口或机动车数量又有较大幅度的减少,那么,我们就有理由认为,导致Forestville地区这段时间机动车事故增加的原因很可能并不在于限速的提高,而在于人口或机动车总数的增加。

最后,上述题干在概念的使用上也存在一些歧义以及前后不一致的现象。比如,“限速”究竟是最高限速还是最低限速?显然,这个概念是有歧义的。另外,在说到Forestville地区的时候,题干用的是“机动车事故”,而在说到Elmsford地区的时候,用的却是“交通事故”。这两个概念显然是前后不一致的,因为“交通事故”并不仅仅只是“机动车事故”。这些概念上使用上的问题,也大大削减了题干结论的可信度。

【材料3】下文摘录于“奥林匹克食品集团”给它的股票持有者的一份年度报告:随着时间推移,加工成本会逐渐下降,原因是企业学会了更好的工艺,因而提高了效率。以彩照冲印为例,1970年冲印一张3×5英寸的照片要5天时间,成本为50美分;到了1984年,冲印时间缩短到1天,成本也降到20美分。食品加工的情况也一样。我们奥林匹克食品公司马上要迎来25周年庆典,这么长的从业经历,无疑可以使我们建立信心:本公司可以实现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

【提示】上述短文从逻辑上说存在主要的问题是:

1.比推理是不是很恰当。食品加工业和彩照冲印业之间的共同点有哪些?不同点有哪些?这些不同点是不是会导致它们二者之间的不

太具

有可比性?

2.题干的第一句话是“随着时间推移,加工成本会逐渐下降”。这句话看起来意思很清楚,但是,对整个论证来说是不够严谨的。对此,我们要问,加工成本不是天天都在下降?还是以一年、十年或者一百年为时间单位在逐渐下降?另外,究竟“下降”了多少?如果下降

很少,少到几乎可以忽略的程度,那么,这样的论据对整个论证和结论来说,就是没有什么力度的论据。

3.题干彩照冲印为例来说明,加工成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对此,我们就要问,在这里,彩照冲印是不是具有代表性?彩照冲

印是不是高度依赖于技术的更新、工作方法的完善的行业?在这个方面,食品加工业也是如此?它是不是一种传统的产业,这种产业由

于历史悠久,所以技术和方法都比较成熟稳定,这样,在一定的时间里,它的加工成本就很可能难以有实质性的下降。

4.对于题干选择彩照冲印为例来说明加工成本下降的结论,我们还有一些疑问。这些疑问有,1970年到1984年间对彩照冲印来说,是

什么特殊的历史时期?如果这段时期正好是彩照冲印开始迅速发展的时期,那么,它就和历史悠久的、成熟的食品加工业不能类比。其

次,这段时期的通货膨胀的情况如何?如果这段时间刚好是通货紧缩的时间,也就是说钱是越来越值钱了,那么,加工成本虽然从数字

表面上看是下降,但是,从不变价格的角度看,依然可能是上升的。最后,这里的“成本”和前面提到的“加工成本”是不是同一个概

念?是不是“加工成本”既包括了材料和设备的损耗,又包括了人工费用以及管理费用?而这里冲印彩照“成本”是不是一样也包括这

些方面?

5.就算“加工成本”逐渐下降是真,是不是就能在此基础上必然导出“利润最大化”的结论?不一定。因为成本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除

了加工成本之外,或许还包括了管理成本、销售成本以及资金利息成本等,如果后面这些成本没有下降,或者甚至上升,那么,即使加

工成本下降,整个企业依然在总成本上是可能是上升的,这在总体销售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就不可能导致“利润最大化”,而只

利润的下降。

6.前面是说“成本降低”,现在是说“成本最小化”?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如何?成本最小化的意思究竟是什么?

【材料4】关于社会为根除犯罪听做努力的一切知识,使我们对人类及其社会制度的看法极为悲观。多数严重的罪行都是累犯所为。事实上,近来的研究已经显示,在经过长时间的研究的一大批少年之中,惯犯的不法行为,占在录青少年不法行为的二分之一强。这个数字,约占全部暴力犯罪的三分之二。虽然多数严重犯罪并不能落入法网,但大多数惯犯则无法逃脱法律的制裁。然而,他们多半只会受到短期的囚禁。

鉴于目前的实际状况,我们认为,唯一的解决办法便是对那些罪行累累的惯犯处以长期的监禁。很明显,这一对策,可以防止那些惯犯继续危害社会。虽则该项对策并不能解决犯罪问题,但它能够使严重的犯罪大为减少,或可使犯罪率降低20%。假若社会集中精力解决犯罪的原因,其结果未必会差强人意;因为为我们对这一措施成功开展的知识和方法尚知之甚少。

【提示】上述短文中的推理过程表面上看是比较严密的。但是仔细分析起来依然有很多的问题。

上文作者从“惯犯的不法行为约占全部暴力犯罪的三分之

二”推出,如果长期监禁惯犯,那么,就能够使严重的犯罪大为减少,或可使犯罪率降低20%。首先前提的概念本身就模棱两可。“惯犯的不法行为约占全部暴力犯罪的三分之二”究竟是“惯犯的所有不法行为——其中包括暴力犯罪,也包括非暴力犯罪——约占全部暴力犯罪的三分之二”,还是“惯犯的暴力犯罪约占全部暴力犯罪的三分之二”?如果是前者,那么,这个三分之二的比值就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惯犯的其中包括暴力犯罪,也包括非暴力犯罪的所有不法行为”和“全部暴力犯罪”这二者本身就没有可比性。另外,就算认为它们二者具有可比性,并且惯犯的其中包括暴力犯罪,也包括非暴力犯罪的所有不法行为约占全部暴力犯罪的三分之二,那么,从这个前提又如何推出短文中的结论呢?——显然是无法推出“如果长期监禁惯犯,那么,就能够使严重的犯罪大为减少,或可使犯罪率降低20%”这样的结论的。

另外如果是“惯犯的暴力犯罪约占全部暴力犯罪的三分之二”,我们也无法推出“如果长期监禁惯犯,那么,就能够使严重的犯罪大为减少”这样的结论的,因为“严重犯罪”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它仅仅是指“暴力犯罪”?短文作者没有指出。或者甚至更严格地只是指“严重的暴力犯罪”?没有明确“严重犯罪”中一概念之前,我们是无法对作者的论述和观点作进一步的评论的。

同样,即使如果是“惯犯的暴力犯罪约占全部暴力犯罪的三分之二”,我们也无法推出“如果长期监禁惯犯,那么,就能够使犯

罪率降低20%”这样的结论,因为我们并不知道这个社会的暴力犯罪占全社会所有犯罪的比例。

【材料5】美国人从未像现在这般健壮!我们已经活得更长。美国男性的平均寿命从1970年的67·1岁增加到1983年的71·0岁,而美国妇女则从1970年的74·7岁增加到1983年的78·3岁。同时,我们更加健康;全国心脏病的死亡人数在1978年和1983年间下降了36%,“这可能归功于吸烟者的减少、食谱的变化、体育活动的增加以及医疗服务设施的改善。”

我们日益健壮的证明还有奥运会的金牌。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美国的男女田径队员共夺得14枚金牌,而1976年只有6枚。在游泳比赛中,我们的男女队员共获21枚金牌,而1976年只有15枚。【提示】本段前一部分的问题在于,作者的论据和结论没有真正的关系。寿命的增加,绝不必定意味着身体更加健壮。

平均寿命的增加确实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明我们活得更长了。但是,如果方差,也即寿命长短的分部情况如果不明确的话,我们也很难准确地知道我们的寿命更长了究竟是什么意思。

全国心脏病的死亡人数下降就更得出“我们更加健康”的结论吗?

奥运会金牌的数量的增加,也并不必然能导出作者的结论。更何况我们从上述材料无法知道,在这些年里,每次奥运会的奖牌总

数是否有大幅度的增加?另外,和我们争夺奖牌的对手是否发生了巨大变化?比如说,在1984年,苏联的卫星国一律抵制了奥运会,这便使一些项目的竞技水平陡然下降,其中也包括田径和游泳。因此,这类比较本质上对推理来说是无效的。

【材料6】下文摘自于某百货商店总经理的一份备忘录:一般而言,中年消费者零售支出有39%都花在百货商店的商品和服务上了,但对年轻人而言,该百分比仅仅为25%。由于未来10年内,中年人口数将会剧增,此期间百货商店可望实现零售收入的大幅上扬。另外,为了更好地把握这一趋势,百货商店应该把一些原来以青年人为购买对象的商品换成吸引中年人的商品。

【提示】以下一些问题对于我们评价上述短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1.现在中年人平均零售支出是多少?

2.年轻人平均零售支出是多少?

3.现在中年人和年轻人的人口数量是多少?

4.未来10年,年轻人的人口数量怎样变化?

5.在什么条件下推出最后的结论?

6.上述前提,完全可以推出别的结论,比如:维持年轻人的商品的同时扩大中年人的商品。

【材料7】下文摘自于某投资咨询公司的一份报告:随着总体寿命水

平的上升,我国的老年人口数持续增长。例如,在我国某个人口较密集的地区,65岁以上的老人就占了20%,而过去6个月以来该地区度假酒店的入住率大幅下降。有鉴于这两种趋势,一个谨慎的投资者最好放弃对酒店业的兴趣,把投资转向医院和老人护理院。

【解析】以下一些问题对于我们评价上述短文来说是非常重要的:1.统计的数据是一时一地的,它如何能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2.这6个月月是否本来就是假日酒店的淡季?

3.入住率的降低与老年人口数量的增长有何逻辑关系?

4.老年人口数量的增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为什么这6个月以来,假日酒店的入住率才开始大幅度下降?

5.入住假日酒店的主要是哪些人?

6.“假日酒店”的生意不好,是否就意味着所有的酒店业的生意都不好?或许商务酒店的生意此时非常好呢?

7.老年人口数量的增长,是否必然会导致对医院何÷和老人护理院的需求的增长?

8.现有的医院和老人护理院是供求关系紧张程度如何?

【材料8】在最近开展的一项全市调查中,对“收看视觉艺术类电视节目”进行肯定回答的居民比5年前调查时多出了15个百分点。过去5年间,参观市美术馆的人数也增加了差不多的百分点。播放这些视觉艺术节目的公共电视台多由公司赞助,由于目前这种赞助可能要

大幅度削减,我们可以预计,参观市美术馆的人数也将开始减少。因此应该从市艺术基金中拨出一部分给公共电视台。

【提示】在进行对上述短文的论证有效性分析之前,我们必须首先要梳理一下这篇短文的逻辑结构。如果搞不清它的逻辑结构,我们要对它的论证是否有效进行分析,那肯定会出现牛头不对马嘴的现象。

经过我们的分析,我们认为上述短文的逻辑结构主要是:视觉艺术类电视节目是诱导人们参观市美术馆的主要原因。由于赞助视觉艺术类电视节目的公司可能要大幅度削减赞助费用,所以,视觉艺术类电视节目就很可能难以为继,从而导致参观美术馆的人数大减。为了不使参观美术馆的人数大减,就应该市艺术基金中拨出一部分给公共电视台。

理清了上述短文的逻辑结构之后,我们就可以对它的论证的有效性进行分析了。我们认为,上述短文在进行论证时,至少存在以下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

1.视觉艺术类电视节目究竟是什么样的电视节目?它和一般意义上的美术馆里的美术作品在内容上究竟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没有得到清

楚的回答,后面的论证肯定就难以成立。

2.“进行肯定回答”究竟是什么意思?是一般地从理论上主张大家应该看这类节目?还是自己看这类节目?如果它的意思只是前者,那么

它和上述短文最后的结论就没有什么逻辑的关系。

3.“多出了15个百分点”究竟是什么意思?是现在做肯定回答的人数比5年前做肯定回答的人数多了15个百分点?还是现在做肯定回答的

人数在回答的总人数中所占的百分比比过去的百分比多了15个百分点?如果是前者,那么,我们就必须要知道,现在的全市的人口总数

和5年前全市的人口总数各是多少?如果现在的全市的人口总数比5年前多了15个百分点,那么,上述短文的推理也就难以成立。

4.参观市美术馆的人数也增加了差不多的百分点。这里的“人数”是指本市“居民”中参观美术馆的人数,还是包括了外地的游客?如果

包括了外地游客,并且外地游客占了很大一部分,那么,上述短文中所隐含的“视觉艺术类电视节目是诱导人们参观市美术馆的主要原

因”这样的结论就很难成立。

5.上述短文前面一直在试图用所谓的看这类电视节目的人数和参观美术馆的人数的同比例地增加来论证“视觉艺术类电视节目是诱导人们

参观市美术馆的主要原因”。这样的论证要想成立,就必须预设,除了看这类电视节目的人数增加是导致是参观美术馆的人数的增加的

唯一原因之外,没有别的原因再导致参观美术馆的人数的增加。如果比如是由于美术馆自身增加了宣传和广告的力度,或者是由于美术

馆增加了吸引游人的展品,那么,我们就完全有理由相信,现在的美术馆的人数的增加不一定是因为人们受到了这类电视节目的影响。

6.上述短文从赞助“可能”要大幅度削减推出“参观市美术馆的人数也将开始减少”。这里的前提是“可能”,短文作者却从这个“或然

性判断”里推导出一种必然的事实——“参观市美术馆的人数也将开始减少”——来。这样的推理是缺乏依据的。

7.就算由于赞助的减少而导致这类电视节目难以为继,并最终导致参观市美术馆的人数也开始减少,我们也只能推出“应该给这类电视节

目以另外的资助”这样的结论,上述短文的作者却直接推导出这部分资助应该由“市艺术基金”来支付。“市艺术基金”是否有这个义

务?以及是否有这个能力?另外,如果市艺术基金支付了这部分资助以后,是否会带来别的消极的后果?比如影响了对别的更重大的艺

术项目的资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