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98 MB
- 文档页数:26
2020教科版(新教材)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2.6《营养要均衡》一. 教材分析《营养要均衡》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均衡饮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做到营养均衡。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分别是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以及每一类营养物质的作用。
同时,学生还能够了解到如何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做到合理搭配食物,达到营养均衡的目的。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食物中含有营养物质的基础知识,对于食物中的蛋白质、糖类、脂肪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如何做到营养均衡,以及每一类营养物质的作用,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动的例子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营养均衡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以及每一类营养物质的作用。
2.让学生知道如何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做到合理搭配食物,达到营养均衡的目的。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以及每一类营养物质的作用。
2.教学难点:让学生知道如何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做到合理搭配食物,达到营养均衡的目的。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提问、讨论、实验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食物样品,如肉类、蔬菜、水果、面包等。
2.准备营养知识卡片,每一张卡片上写有一种营养物质的作用。
3.准备实验器材,如电子秤、量杯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分别是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并通过实物样品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每一类营养物质的作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如何合理搭配食物,达到营养均衡的目的。
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活动手册答案2020年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全册教学设计备课人:目录苏教版(2020)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3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71给动物分类72鱼类133鸟类164哺乳类22第二单元物体的运动285运动与位置286不同的运动357运动的快慢39第三单元常见的力468力与运动469弹力5110摩擦力6011浮力70第四单元简单电路8512点亮小灯泡8513导体和绝缘体9014电路暗箱9615生活中的电102第五单元岩石与矿物10616常见的岩石10617.认识矿物11118矿物与我们的生活116专项学习123像工程师那样……123活动手册参考答案132苏教版(2020)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本教材是2020年秋季的新版苏教科学教材。
1、以学生的发展为教材编写的宗旨。
本教材的设计理念与国家课程改革的三个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业质量评价标准”高度-致。
以面向儿童终身受益的学习,如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对自然的好奇心、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核心要素,构建大科学观统领下的主题单元,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学习活动。
2.以科学世界观作为整册教材的组织线索。
这些线索包括对科学本体的应有认知和对自然界的应有认知。
教材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低年级到中高年级螺旋上升式体现了这一组织线索,让学生在实践中建构起这样的世界观: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物质的运动和变化不仅是有规律的,也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个统一的整体。
3.强化对科学探究和二工程实践的指导。
科学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工程设计的步骤与要领是科学课程重要的学习内容。
为此,在每册教材的后面设有“专项学习”,将有关科学探究和工程设计(含科学思维与工程思维)的指导系统化和显性化,在保证过程完整的基础上,将探究和设计要素按年级有所侧重,又螺旋上升地加以编排。
4.设计专门针对解决问题能力训练的STEM单元。
2020年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对课程标准的落实科学知识:能根据有关特征对生物进行简单分类。
科学探究:1.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3.在教师的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2.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7.2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动物也存在个体差异。
1.能根据某些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
2.识别常见的动物类别,描述某一类动物(如昆虫、鱼类、鸟类、哺乳类等)的共同特征。
3.列举我国的几种珍稀动物。
9.1动物通过不同的器官感知环境。
1.举例说出动物通过皮肤、四肢、翼、鳍、鳃等接触和感知环境。
本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的关系低年段说出生活中常见动植物的名称及主要特征,知道动物和植物都是生物(一年级下册《动物与植物》)中年段1.能根据某些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
识别常见动物类别,描迷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2.描述昆虫的特征,说出动物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四年级下册《昆虫的一生》)3.学习和比较动物繁殖方式的不同(四年级下册《繁殖》)高年段认识微生物,了解其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
(五年级下册《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单元教学目标与要求1.能从一组动物的观察、比较中,归纳概括这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2.按照某些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并能够识别常见动物类别。
3.乐于观察小动物,举例说出动物通过皮肤、四肢、翼、鳍、鳃等接触和感知环境。
2020秋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给动物分类》教学设计及板书(一)一、教学目标:1、懂的分类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2、懂的脊椎的作用是能让身体在一定范围内运动。
3、.能够按照一定标准给动物分类,体验脊椎的特点4.通过做脊椎模型的活动,研究脊椎的作用。
6、认识到动物的多样性,认识某些动物具有共同点。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会根据某些特征给动物分类。
教学难点:认识脊椎的结构和功能,了解我国的珍稀动物资源,提高保护动物的意识【教学准备】教师材料:PPT课件学生分组材料:线轴、圆纸片、棉线、胶带、剪刀。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身边有很多动物,那么你们都认识哪些动物?2.对于动物我们有哪些了解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究动物大家族的秘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给动物分类。
【意图解析】直接导入,开门见山,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新课认识动物园中的动物出示课本第2页上面的插图,你认识这些动物吗?看一看她们分别住在哪个区呢?同学们去过动物园吗?你喜欢的动物可能在哪个区域呢?动物园按照一定的标准将这些动物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区域,你知道这是按照什么标准进行分类的吗?同学们,你们能按照不同的标准给下面这些动物分类吗?(出示课本第2页下面的插图)(学生讨论探究:按不同标准给动物分类并展示)生物学家怎么给动物分类的呢?明确生物学家根据动物有无脊椎,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展示脊椎图片,让学生辨认脊椎。
接下来请大家学着生物学家的标准,按照动物是否有脊椎将它们划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意图解析】从学生感兴趣的动物园入手,设置情境,使学生了解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给动物分类,并能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知道生物学家是按照有无脊椎进行分类的,并能进行分类。
(二)摸脊椎,了解脊椎的特点人类属于什么动物呢?我们人类也是脊椎动物,脊椎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我们两两一组互相摸一摸,感受脊椎是什么样的呢?(学生体验交流:脊椎是一节一节的)3.这些一节一节的脊椎连接起来有什么作用呢?【意图解析】通过触摸直观的感受脊椎的特点,加深印象,同时激发学生好奇心,为探究脊椎的作用做铺垫。
2020年秋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 4 一天的食物》教案一. 教材分析《一天的食物》是2020年秋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人体所需营养的来源和食物金字塔的概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知道均衡饮食的重要性,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于生活中的食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成分、均衡饮食的重要性等知识还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知道均衡饮食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学会合理搭配食物,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身体健康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均衡饮食的重要性。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了解食物与健康的关系。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实践教学法:让学生亲自操作,体验食物的营养价值。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食物样本,如水果、蔬菜、肉类、豆类等。
2.准备食物金字塔的图片或模型。
3.准备相关视频资料,如食物的营养成分分析、均衡饮食的重要性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每天需要吃哪些食物吗?这些食物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呢?2.呈现(10分钟)展示各种食物样本,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字。
然后介绍这些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如水果、蔬菜富含维生素,肉类、豆类富含蛋白质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根据食物金字塔的原则,合理搭配每日的饮食。
讨论结束后,每组分享自己的观点。
4.巩固(5分钟)让学生观看食物营养成分分析的视频,加深对各种食物营养成分的了解。
18.矿物与我们的生活【课标分析】1.本单元教材以认识岩石和矿物为明线,十分重视帮助学生获取相关直接经验,力图借助探索性观察、合理描述、科学调查、采集、体验游戏、科学阅读促进他们建立起对岩石矿物的基本认识,初步树立节约矿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及社会责任感。
科学知识:•初步了解地球上岩石的基本状况;•初步认识大自然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各种自然资源和能源;科学探究: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科学态度: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相信权威与书本。
•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
•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地球与宇宙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14.4知道矿产是人类工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
15.1地球为人类生存提供各种自然资源。
•说出人类利用矿产资源进行工业生产的例子,树立合理开采利用矿产资源的意识。
【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矿物第三课《矿物与我们的生活》。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第一课,就已经认识了石头,会从多个方面描述石头的特征;会按照某一个特征给一堆石头分类;知道了石头是一种重要的物质,能说出石头的用途。
本课在此基础上更深一步地学习矿物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矿物是重要自然资源的认识,重点展示人们利用矿物制作日用品的事例,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矿物是重要的自然资源,矿物是现代工业的“粮食”和“血液”,激发他们保护矿物资源的意识。
本课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配对游戏,初步认识矿物是重要的生产原料。
2020年最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1给动物分类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动物可以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2、脊椎的作用是能让身体在一定范围内运动。
科学探索目标1、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给动物分类。
2、摸一摸脊椎,体验脊椎的特点。
3、通过做脊椎模型活动,研究脊椎的作用。
科学态度目标1、认识到动物的多样性。
2、认识某些动物具有共同特点。
3、了解我国的珍稀动物资源,提高保护动物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某些动物的共同特征,能按一定的标准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教学难点制作脊椎模型,探究脊椎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些动物的图片、做脊椎模型的一些材料、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身边有很多动物,我们还从电视、网络、书本上认识了很多动物,那么你们认识哪些动物?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动物。
2、教师进一步提问:你去过动物园吗?你喜欢的动物可能住在哪个区?展示课本第2页的动物园参观示意图。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动物园里的动物是怎么分区的?全班交流,归纳:按照某种标椎分区,比如生活习性、居住环境、珍贵程度、进化程度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给动物分类。
板书课题:1.给动物分类二、学习新课活动一:给动物分类1、出示课本第2页下面一幅图,引导:你会给这些动物分类吗?教师提示:要想给这些动物分类,首先要确定分类标准。
学生试着给这些动物分类,并把分类情况记录下来。
预设:按照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树上爬的进行分类。
2、生物学家是怎么给动物分类的呢?明确生物学家根据动物是否有脊椎,将它们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有脊椎的动物叫脊椎动物,没有脊椎的动物叫无脊椎动物。
3、展示脊椎图片,让学生辨认脊椎4、常见的脊椎动物有哪些?5、常见的无脊椎动物有哪些?活动二:摸脊椎,了解脊椎的特点1、活动要求:两位同学互相合作,摸摸对方的脊椎是什么样的。
每人体验一次。
教师提示:要想摸脊椎,了解脊椎的特点,首先要找准脊椎位置。
2020新教材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全套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1 给动物分类2 鱼类3 鸟类4 哺乳类第二单元物体的运动5 运动与位置6 不同的运动7 运动的快慢第三单元常见的力8 力与运动9 弹力10 摩擦力11 浮力第四单元简单电路12 点亮小灯泡13 导体和绝缘体14 电路暗箱15 生活中的电第五单元岩石与矿物16 常见的岩石17 认识矿物18 矿物与我们的生活专项学习像工程师那样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1.1《给动物分类》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动物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2、脊椎能让身体在一定范围内运动。
科学探索目标1、按照一定标准给动物分类。
2、摸脊椎,体验脊椎特点。
3、做脊椎模型,研究脊椎作用。
科学态度目标1、认识到动物的多样性。
2、认识某些动物具有共同特点。
3、了解珍贵动物资源,提高保护动物意识。
重点了解某些动物的共同特征,能给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难点制作脊椎模型,探究脊椎作用。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播放《动物世界》片头视频,提问:你们认识哪些动物?2、进一步提问:你去过动物园吗?你喜欢的动物可能住在哪个区?展示动物园参观示意图。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动物园里的动物是怎么分区的?归纳:按照某种标椎分区,比如生活习性、居住环境、珍贵程度、进化程度等。
观看视频,回答看图回答交流从视频和旅游等方面入手,让学生知道动物的种类很多,应该进行分类。
讲授新课一、给动物分类1、你会给这些动物分类吗?提示:首先确定分类标准。
把分类情况记录下来。
小组内确定标准给动物分类给动物分类需要一定标准。
按不同标准会有不同分类。
2、生物学家是怎么给动物分类的呢?明确:生物学家根据动物是否有脊椎,将它们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具有脊椎的动物叫脊椎动物。
没有脊椎的动物叫无脊椎动物。
3、展示脊椎图片,让学生辨认脊椎。
4、常见的脊椎动物有哪些?5、常见的无脊椎动物有哪些?二、摸脊椎活动1、活动要求:两位同学互相合作,摸摸对方的脊椎是什么样的。
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目录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2)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 (7)1给动物分类 (7)2鱼类 (14)3鸟类 (18)4哺乳类 (24)第二单元物体的运动 (28)5运动与位置 (28)6不同的运动 (33)7运动的快慢 (37)第三单元常见的力 (43)8力与运动 (43)9弹力 (48)10摩擦力 (53)11浮力 (60)第四单元简单电路 (66)12点亮小灯泡 (66)13导体和绝缘体 (71)14电路暗箱 (75)15生活中的电 (78)第五单元岩石与矿物 (84)16常见的岩石 (84)17 认识矿物 (89)18 矿物与我们的生活 (93)单元知识点整理 (99)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 (99)第二单元物体的运动 (104)第三单元常见的力 (107)第四单元简单电路 (111)第五单元岩石与矿物 (114)2020年秋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测试卷 (119)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1给动物分类教学目标1、懂得生物学家根据动物是否有脊椎,将它们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并引导学生根据是否有脊椎这一标准给动物分类。
2、引导学生通过摸脊椎、做脊椎模型等活动,探究脊椎的特点,研究脊椎的作用。
3、能够根据脊椎动物的特点,找出一些动物的脊椎。
4、知道我国自然环境多样,动物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
教学重点了解什么是脊椎动物,通过摸脊椎、做脊椎模型等活动研究脊椎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了解脊椎动物的特点,能够学会给动物分类,画出脊椎动物的脊椎。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些动物的图片、做脊椎模型的一些材料、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本第1页上的小诗。
遥远的天空中,举行着一场飞行赛。
猜猜,谁的耐力最强?茂密的雨林里,举行着一场音乐会。
猜猜,谁的歌喉最美?广阔的草原上,举行着一场运动会。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动物大家族1.给动物分类【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动物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2、脊椎能让身体在一定范围内运动。
[科学探索目标]1、按照一定标准给动物分类。
2、摸脊椎,体验脊椎特点。
3、做脊椎模型,研究脊椎作用。
[科学态度目标]1、认识到动物的多样性。
2、认识某些动物具有共同特点。
3、了解珍贵动物资源,提高保护动物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某些动物的共同特征,能给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教学难点】制作脊椎模型,探究脊椎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动物世界》片头视频,提问:你们认识哪些动物?2、进一步提问:你去过动物园吗?你喜欢的动物可能住在哪个区?展示动物园参观示意图。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动物园里的动物是怎么分区的?二、讲授新课(一)给动物分类1、你会给这些动物分类吗?提示:首先确定分类标准。
把分类情况记录下来。
2、生物学家是怎么给动物分类的呢?明确:生物学家根据动物是否有脊椎,将它们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具有脊椎的动物叫脊椎动物。
没有脊椎的动物叫无脊椎动物。
3、展示脊椎图片,让学生辨认脊椎。
4、常见的脊椎动物有哪些?5、常见的无脊椎动物有哪些?(二)摸脊椎活动1、活动要求:两位同学互相合作,摸摸对方的脊椎是什么样的。
每人体验一次。
提示:首先找准脊椎位置。
2、体验交流:脊椎是高等动物的特征。
脊椎摸上去是一节一节的。
3、思考:脊椎连接起来有什么作用?(三)做脊椎模型,研究脊椎作用做脊椎模型1、准备材料:线轴 6 个、圆纸片 5 张、棉线、胶带、剪刀。
2、制作步骤①在圆纸片的中心位置打孔②在相邻线轴之间垫一张圆纸片,用棉线把这些线轴和圆纸片穿起来③拉直棉线,用胶带将两端的线头固定住3、试一试①将脊椎模型立在桌面上,让上面的线轴向一侧倾斜。
②让上面的线轴向不同的方向倾斜。
研讨1、脊椎有什么作用?明确:脊柱在支撑身体、保护内脏的同时,还能让身体在一定范围内运动。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生活中的电》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时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简单电路中的第15课《生活中的电》。
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是介绍电的重要用途和基本的安全用电常识,同时比较电池供电和发电厂供电的不同。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能够列举电的重要用途,了解电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技能目标: 掌握基本的安全用电常识,如插拔插头时要断开电源,不可触碰裸露的电线等。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注电的安全使用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 电的重要用途和基本的安全用电常识。
教学难点: 比较电池供电和发电厂供电的不同。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简单电路的概念和构成要素,了解了电流的概念。
他们对电有一定的基础认识,但对于电的重要用途和安全用电常识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和学习。
学生对于实际生活中的电的应用和电的安全问题可能存在认知上的盲区,需要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来填补这些知识空白。
五、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与电相关的图片或实物,如电灯、电扇、电视机等,并展示给学生。
教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有关电的知识。
请看一下这些图片或实物,你们能说出它们都是通过什么工具来工作的吗?学生: 是通过电来工作的。
教师: 很好!电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重要,它有很多用途。
那么,你们知道电在生活中的哪些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呢?学生: (积极参与讨论,列举出电的重要用途,如照明、供电、通信等)教师: 嗯,你们说得很对!电的应用非常广泛。
首先,电能给我们带来了方便和舒适的照明,让我们可以在晚上看书、做作业等;其次,电还为我们的家庭和社区提供了稳定的电力供应,让我们家中的电器设备能够正常工作;另外,电也在通信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我们可以通过电话、互联网等方式与他人进行沟通。
接下来,我们将了解一些基本的安全用电常识。
2、安全用电常识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的安全用电常识,如插拔插头时要断开电源,不可触碰裸露的电线等,并让学生进行讨论和补充。
专项学习像工程师那样——做一个LED手环【教材分析】本册的工程实践专项活动主题通过提出“做一个LED手环”的任务,提出“能发光,有个性” 的任务要求,让学生明确自己要解决的问题。
聚焦“怎样让LED亮起来”、“怎么加入开关”、“可以选用哪些材料做装饰”等问题,进行前期研究。
在此基础上按步骤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完成制作的过程中强调按图纸进行,按步骤进行测试改进,最后向同学们介绍作品并演示。
本学习活动主要由前后相连的两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介绍不同职业类型的工程师具备了哪些共同的素养,所有的工程项目都和人的需求有关,因此,工程师还需要懂一些心理学、社会学、美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第二部分,为了解决想要一个LED手环的问题,提出做一个能发光、有个性的LED手环的工程任务,通过前期研究、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测试改进,最终向同学们展示交流自己的作品,像工程师一样,经历“明确问题一一前期研究一一设计方案一一制作模型一一测试改进一一展示交流”这样一个完整的工程活动过程,学做小小工程师。
在这两部分中,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延续,是主体活动。
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本册的活动是螺旋上升的第二阶段,抓住工程活动的六个主要环节一一明确问题、前期研究、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测试改进和展示交流,体验工程的核心在于设计。
【教学目标】能动手动脑,选择合适的材料,制定设计方案,制作出满足需求的LED手环,经过测试改进,最终向同学展示,互相评价;在实践中经历工程活动的六个基本环节:明确问题、前期研究、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测试改进和展示交流,体验像工程师那样工作;通过设计制作LED手环和了解工程师具备的素养,进一步激发学生发明创造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并制作满足需求的LED手环。
[难点]按照前期研究、制作模型和展示交流的环节要求完成整个工程实践的过程。
【教学准备】:[教师]介绍工程师素养的图片和视频。
[学生]导电胶布、发光二极管、纽扣电池、电路开关、剪刀、双面胶、彩色胶带、彩色细绳、彩色丝带等。
2020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单元概述 第一单元 动物大家族 对课程标准的落实 科学知识: 能根据有关特征对生物进行简单分类。 科学探究: 1.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3.在教师的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2.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7.2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动物也存在个体差异。 1.能根据某些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 2.识别常见的动物类别,描述某一类动物(如昆虫、鱼类、鸟类、哺乳类等)的共同特征。 3.列举我国的几种珍稀动物。 9.1动物通过不同的器官感知环境。 1.举例说出动物通过皮肤、四肢、翼、鳍、鳃等接触和感知环境。 本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的关系 低年段 说出生活中常见动植物的名称及主要特征,知道动物和植物都是生物(一年级下册《动物与植物》) 中年段 1.能根据某些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识别常见动物类别,描迷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2.描述昆虫的特征,说出动物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四年级下册《昆虫的一生》) 3.学习和比较动物繁殖方式的不同(四年级下册《繁殖》) 高年段 认识微生物,了解其与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五年级下册《显微 镜下的生命世界》) 单元教学目标与要求 1.能从一组动物的观察、比较中,归纳概括这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2.按照某些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并能够识别常见动物类别。 3.乐于观察小动物,举例说出动物通过皮肤、四肢、翼、鳍、鳃等接触和感知环境。 4.能列举出一些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 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
观察与描述仍然是这一组活动中最为重要的搜集证据、处理信息的探究方法。这一部分的教学要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能够提供学生多种形式的观察对象。如:活体动物、标本、视频、图片等。 动物的一些共同特征,如:体内有脊椎,鳃盖下有鳃等无法用眼睛直接观察到。可以提供相关图片、标本、视频等资料进行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表达和交流,让学生用较为清晰的语言有条理的描述动物的特征,并引导学生概括出共同特征。 动物学中关于几类动物共同特征的描述高度概括且比较抽象,其中有些表述方式中年级学生不太容易理解,如:鱼类的共同特征是:以鳃呼吸、用鳍运动和以颌取食的变温水生脊椎动物。这样的表述方式显然不适合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所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同时也要注意表述的科学性。如“鱼有鳃有鳍”、“鱼生活在水里”、“用可以上下开合的嘴巴吃东西”、“鱼类的体温会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等。 课时安排 第二单元 物体的运动 本单元主题的提出 重要意义 1.运动无处不在,大到宇宙天体,小到分子原子,每时每刻都处于运动当中 2.生命在于运动,形容运动对于人类生命的重要性 3.运动是科学家研究物质科学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 4.运动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学情分析 关注的比较多的是孤立情境下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即同一物体相对于自身而言,各部分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而很少将运动置于两个物体的相互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上进行判别,也不能很好的区分运动的形式。 片面认识电梯上的人或是列车上的乘客是静止的,地球上的房屋与树木是静止的。 编写理念 主题涵盖了物体运动的位置与状态、运动的快慢、运动的形式这三个主要概念,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描述、测量、排序等活动,关注学生比较、归纳、分析等科学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建立“物质是运动的”这个朴素的世界观。 本单元对课标的落实 内容要求 4.1可以用某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该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知道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4.2通常用速度大小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1.知道测量距离和时间的常用方法。 2.知道用速度的大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3.知道自行车、火车、飞机等常用交通工具的速度范围。 4.3物体的机械运动有不同的形式。 1.列举并描述生活中常见物体的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运动方式。 2.比较不同的运动,举例说明各种运动的形式和特征。 6.6.1自然界中存在多种能量的表现形式。 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科学知识 1.描述物体的运动。 2.意识到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快捷。 科学探究 1.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2.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2.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本单元在整套教材中的位置 低年段 使用方向、远近等描述物体所处的位置(二年级上册《天空中的星体》) 中年段 本册教材第二单元《物体的运动》从运动与位置、运动的快慢、运动的形式等方面对运动进行研究,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高年段 认识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及其产生的现象(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 认识太阳系中八颗行星的相对位置,描述月球、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六年级上册《探索宇宙》) 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 《运动与位置》:从相对位置描述运动状态; 《不同的运动》:从运动形式描述运动特征; 《运动的快慢》:从运动速度描述运动快慢。 单元活动框架 单元教学目标与要求 1.能够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够简单测量并计算物体的运动速度,了解不同的运动物体有着不同的运动速度。 3.尝试用图画、文字描述运动特征,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运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4.认识到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初步建立世间万物都在运动的意识。 课时安排
本单元各课内容分析 第5课《运动与位置》 教材分析 本课是认识物体运动的第一课,主要是认识运动和位置之间的关系:一是可以用距离另一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来判断该物体是否处于运动当中,二是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的位置。 教学内容主要包含四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观察教材呈现的四组图片,交流各种各样的运动,这是学生己有知识经验的归纳,有生命的物体与无生命的物体都可以运动,自然物在运动,人造物也可以在运动。 第二个活动区别图片中哪些物体在运动,然后归纳出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要看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提升,给出了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的标准。 第三个活动则是通过一系列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认识到选择不同的物体作为参照,人们对于运动是否在运动的状态的描述也就不一样,通过网约车的生活实践,认识到如何描述运动物体的位置。 最后一个活动是拓展活动,交流有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初步建立运动与静止都是相对的。 教学目标 1.知道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的标准是要看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 2.能够借助某一参照物体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 3.能够通过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的位置; 4.意识到自然界没有绝对不动的物体,运动与静止都是相对的。
第6课《不同的运动》 教材分析 本课紧紧围绕运动的形式展开,教学内容包括四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绘制物体的运动轨迹,辨别物体的运动方式:直线运动或是曲线运动。 第二个活动是认识不同的运动形式,描述它们不同的特征。这不仅仅是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的区分,更主要的是描述更多的运动形式,用图示或文字举例说出不同的运动特征。 第三个活动是第二个活动的反向活动,给出运动特征图式,要求选择合适的物体做各种形式的运动,通过动手做来进一步认识不同形式运动的特征。 第四个活动是拓展活动,观察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分析其运动形式,暗含同一个物体的同一种运动包含多种运动形式的思想。 教学目标 1.通过绘制运动轨迹,知道直线运动、曲线运动是生活中物体的两种常见运动方式。 2.能够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了解其运动特点。 3.能够通过做出某些形式的运动,更好地了解其运动特征。 4.观察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并分析其运动形式。
第7课《运动的快慢》 教材分析 本节课紧紧围绕运动的快慢即物体的运动速度展开,教学内容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设置运动员比赛的情境,从公平公正的角度提出距离与时间,这实际上就是影响速度的两个重要因素,最后揭示出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第二部分从实际操作层面去感知速度,包括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测量走路的速度,在这个活动里面学会测量距离与时间,然后运用前面所到的知识去计算速度;第二个活动是给运动速度排序,教材有结构的给出四组物体的运动速度,并用冲击力暗示速度快的物体能量大。这部分的学习除了比速度还要知道自行车、火车、飞机等常用交通工具的速度范围。 第三部分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孩子们的身边出发,理解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第四部分阅读运动速度快的物体和运动速度慢的物体,最后回应第一节课的内容,如何判别运动速度慢的物体是否在运动。 教学目标 1.知道能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就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2.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3.能够测量并计算物体的运动速度。 4.能够给不同物体的运动速度排序,了解不同的运动物体有着不同的运动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