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骨质疏松健康教育

骨质疏松健康教育

骨质疏松健康教育
骨质疏松健康教育

骨质疏松健康教育

什么是骨质疏松症?

低骨量,骨的微结构破坏↓

骨强度降低,骨脆性↓

容易发生骨折↓

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病。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降低和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加和易发生骨折的代谢性骨病。

骨质疏松的发病率

在我国,患骨质疏松症的人口约有8000万,发病率为6.97%。

骨质疏松的原因:骨吸收因素,骨形成因素,骨质量下降:与遗传因素有关,包括几何形态、矿化程度、微损伤积累等。年龄:50-60岁以上,性别:女性比男性患病率高3-5倍,其它:缺乏适当的活动和日晒,烟酒过量或咖啡因过量者,有慢性肝病、肾病及甲亢者长期服用类固醇激素及抗癫痫药者食物结构不合理、偏食。

骨代谢及钙平衡的调节

骨形成时,钙从血浆中进入骨质;骨吸收时钙从骨中释放入血。骨的形成与骨的吸收相当时,钙处于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受到体内激素的调节。

五、骨质疏松的分型

原发型:绝经后骨质疏松、老龄性骨质疏松。继发性:药物、内分泌系统疾病等引起。六、骨质疏松症特点

“无声无息”

患者往往等到骨折才知道;

女性比男性多;男性约30%,女性70%

随着年龄增加,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亦相继上升。

七、骨质疏松的症状

1.腰酸背痛

2.容易发生骨折(常见骨折部位,腕骨,脊椎骨,股骨等)

3.会驼背,脊椎或关节变形

4.呼吸功能下降

八、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

老龄(70岁以上),绝经后女性,不良生活习惯,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低体重,母系家族史等

九、骨质疏松易患人群

妇女过早绝经

遗传因素、体形瘦小

钙质不足、缺乏运动

吸烟、酗酒、过量饮用咖啡或浓茶

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类固醇、过量的甲状腺激素等

患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甲亢、糖尿病

十、骨质疏松的诊断方法

骨密度检测:临床上常用的推荐测量部位是腰椎1-4和股骨颈

应当进行骨密度测定的人群:

年龄超过65岁的妇女

年龄小于65岁但有骨质疏松症的相关风险因素

年龄超过70的男性

有过脆性骨折的成人

服用过导致骨质丢失的药物

十一、如何预防骨质疏松;

健康的饮食;积极的生活方式;规律的日照

卫生部关于卫生部关于骨质疏松防治的11点提示:

(一)骨质疏松症是可防可治的慢性病

(二)人的各个年龄阶段都应当注重骨质疏松的预防,婴幼儿和年轻人的生活方式都与成年后骨质疏松的发生有密切联系。

(三)富含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饮食对预防骨质疏松有益。

(四)无论男性或女性,吸烟都会增加骨折的风险。

(五)不过量饮酒。每日饮酒量应当控制在标准啤酒570ml、白酒60ml、葡萄酒240ml或开胃酒120ml之内。

(六)步行或跑步等能够起到提高骨强度的作用。

(七)平均每天至少20分钟日照。充足的光照会对维生素D的生成及钙质吸收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八)适量负重运动可以让身体获得及保持最大的骨强度。

(九)预防跌倒。老年人90%以上的骨折由跌倒引起。

(十)高危人群应当尽早到正规医院进行骨质疏松检测,早诊断,早治疗!

(十一)相对不治疗而言,骨质疏松症任何阶段开始治疗都不晚,但早诊断和早治疗会大大受益

十二、预防骨质疏松症之健康饮食

1、增加钙质的摄取:多喝牛奶,多摄食其他含钙量高的食物,服用钙片:视需要而补充。

2、补充充足的维生素A、C、D、K

3、供给足够的蛋白质和食用健脾运脾、补肾的食物

十三、预防骨质疏松症之积极的生活方式

1、饮食禁忌

忌多吃糖,忌摄入脂肪过多,忌吃的过咸,忌嗜喝咖啡、饮酒、吸烟。

2、坚持适当的体育运动

有氧运动、肌肉练习、平衡和灵活性训练、骨质疏松和骨折病人应当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锻炼

3、规律的日照

每天半小时左右,接受温和的阳光直射(避免暴晒)。

十四、预防骨质疏松的原则:尽早预防、长期预防!

骨质疏松症的健康知识宣教

骨质疏松症的健康知识宣教 骨质疏松症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组骨病,骨组织有正常的钙化,钙盐与基质呈正常比例,以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减少为特点的代谢性骨病变。在多数骨质疏松中,骨组织的减少主要由于骨质吸收增多所致。以骨骼疼痛、易于骨折为特征。 一、临床表现 1.疼痛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状,以腰背痛多见,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弯腰、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一般骨量丢失12%以上时即可出现骨痛。老年骨质疏松症时,椎体压缩变形,脊柱前屈,肌肉疲劳甚至痉挛,产生疼痛。新近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亦可产生急性疼痛,相应部位的脊柱棘突可有强烈压痛及叩击痛。若压迫相应的脊神经可产生四肢放射痛、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肋间神经痛、胸骨后疼痛类似心绞痛。若压迫脊髓、马尾神经还影响膀胱、直肠功能 2.身长缩短、驼背 多在疼痛后出现。脊椎椎体前部负重量大,尤其第11、12胸椎及第3腰椎,负荷量更大,容易压缩变形,使脊椎前倾,形成驼背,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加重,驼背曲度加大,老年人骨质疏松时椎体压缩,每椎体缩短2毫米左右,身长平均缩短3~6厘米。

3.骨折 是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 4.呼吸功能下降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脊椎后弯,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患者往往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二、治疗 有效的措施有以下几种。 1.运动 在成年,多种类型的运动有助于骨量的维持。绝经期妇女每周坚持3小时的运动,总体钙增加。但是运动过度致闭经者,骨量丢失反而加快。运动还能提高灵敏度以及平衡能力,鼓励骨质疏松症患者尽可能的多活动。 2.营养 良好的营养对于预防骨质疏松症具有重要意义,包括足量的钙、维生素D、维生素C以及蛋白质。从儿童时期起,日常饮食应有足够的钙摄入,钙影响骨峰值的获得。欧美学者们主张钙摄入量成人为800~1,000mg,绝经后妇女每天1,000~1,500mg,65岁以后男性以及其他具有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的患者,推荐钙的摄入量为1500mg/天。维生素D的摄入量为400~800U/天。 3.预防摔跤 应尽量减少骨质疏松症患者摔倒几率,以减少髋骨骨折以及Colles骨折。

骨质疏松症病人的健康宣教

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常见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其最大的危害是导致骨折。

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症状:

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严重骨质疏松要实行药物治疗: 临床常口服钙片,维生素D促进骨生成,根据症状采取相应的临床治疗 保持健康饮食: 1.保证充分的钙摄入:每天饮食供给800mg钙,更年期后的妇女和老人,每天摄入钙应更高些,以1000mg~1500mg为宜。含钙丰富的食物有牛奶、鱼类、虾蟹、青菜、乳制品等。多喝骨头汤,多选用含维生素D丰富食物,如沙丁鱼、鲑鱼、青鱼、牛奶、鸡蛋等,也可添加鱼肝油等含维生素D的制剂。 2.适量摄入磷:保证每天从食物中摄人1250rag磷,但不应过高。大量磷可引起实验性骨质疏松症。应注意有些食物加工时添加多种含磷添加剂,在食用时应考虑到此因素影响。因内脏含磷量比钙高20--50倍,忌用高磷酸盐添加剂、动物内脏等。 3.注意维生素D供给:日光被称为阳光维生素。适量晒太阳或是做日光浴,通常不会引起维生素D缺乏,同时可以增强钙吸收。如果日晒较少人群,应注意供给含维生素D丰富食物。 4.饮食调配控制饮食结构,大多数的蔬菜水果都属于碱性食物,而大多数的肉类、谷物、糖、酒、鱼虾等类食物都属于酸性食物,健康人每天的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的摄入比例应遵守1:4的比例,保持人体弱碱性环境可预防和缓解骨质疏松。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1.保持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坚持适当的运动,多从事户外活动,适当的日光照射,获取足量的维生素D,同时对骨骼肌保持足够的机械性刺激。保持正确的姿势,不经常采取跪坐的姿势。 2.各种意外。尽量避免外伤和各种不安全隐患的发生。尤其是退休后女性在进行锻炼时要循序渐进,不要做过强过大的运动。年龄较小的,身体状况较好的可以做些负荷行运动,如:体操、排球、拉力器、哑铃、握力棒等;年龄较大的、身体状况较差或已患有骨质疏松症患者就要选择太极拳、散步、跳舞等活动。 3.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除烟酒、少饮咖啡,避免过食较咸的食物,避免菠菜与豆腐、牛奶同食,以免影响钙的吸收。 骨质疏松症是骨骼发育、成长、衰老的基本规律,但受生活方式、营养状态、物理因素、医疗保障、激素调控等方面的影响,若能及早加强自我保健,积极进行科学干预,骨质疏松症是可能延缓和预防的。有意识地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对疾病的治疗及康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从而延缓病情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

骨质疏松症椎体压缩性骨折诊疗指南 骨质疏松症是指: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系统疾病;当骨质疏松症导致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强度减低时,轻微外力即可发生的骨折,该骨折累计脊柱时,称为骨折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F),脊柱是骨质疏松症骨折的常发部位。(附:诊疗流程与诊疗指南、PVP技术规范) 一、OVF诊疗流程

二.OVF诊治指南 (一)临床特点 疼痛、脊柱变形和发生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但许多骨质疏松症患者早期常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往往在骨折发生后经X线或骨密度检查时才发现已有骨质疏松改变。 1、疼痛:患者可有腰背酸痛或周身酸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有困难。 2、脊柱变形:骨质疏松严重者可有身高缩短和驼背。椎体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胸廓畸形,腹部受压,影响心肺功能等。 3、骨折:轻度外伤或日常活动后发生骨折为脆性骨折。发生脆性骨折的常见部位为胸、腰椎。发生过一次脆性骨折后,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加。 (二)实验室检查 1. 根据鉴别诊断需要可选择检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钙、磷、碱性磷酸酶、性激素、25(OH)D和甲状旁腺激素等。 2. 根据病情、药物选择、疗效观察和鉴别诊断需要,有条件的单位可分别选择下列骨代谢和骨转换的指标(包括骨形成和骨吸收指标)。这类指标有助于骨转换的分型、骨丢失速率及老年妇女骨折的风险性评估、病情进展和干预措施的选择和评估。临床常用检测指标:血清钙、磷、25-羟维生素D和1,25-双羟维生素D。骨形成指标: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l 型前胶原C端肽(PICP)、N端肽(PINP);骨吸收指标:空腹2小时的尿钙/肌酐比值,

骨质疏松健康教育指导

骨质疏松的健康教育: 一、骨质疏松症的误区——绝非简单的“缺钙”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代谢性骨骼疾病,特点是骨量减少,易于骨折。 老年人全身脏器功能减退,特别是肾功能衰退明显,致使体内活性维生素D 缺乏,继而引起人体对钙的利用率下降,骨量减少,并且肌肉平衡能力下降更易跌跤,骨质疏松造成的骨折发生率也大大上升。此外,女性从更年期开始,卵巢功能衰退所致的雌激素骤然减少,也会加速骨量丢失,加重骨质疏松症状。 二、骨质疏松症的危害——寂静的流行病 骨质疏松,骨量丢失本身,在多数时候并没有症状,因此医学上称其为“寂静的流行病”。老年人只有当骨量丢失达到比较严重的程度,发生腰背疼痛、身高缩短、甚至骨折时,才会对骨质疏松引起重视。 骨质疏松症导致骨折的死亡率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已经引起国际医学界的高度重视。老年人因骨质疏松引起的髋部骨折,1年内死亡率高达20%,致残率更是高达惊人的50%。 三、骨质疏松症的预防——饮食+运动+药物 骨质疏松症的病理改变是不可逆的,因此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为了维持骨骼健康,延缓骨量流失,人体需要每日从饮食中摄入足量的钙和维生素D。老年人每天钙的摄入量应不少于800-1000毫克,含钙高的食物包括各种奶制品、豆制品、芝麻酱、海带、虾米等,富含维生素D的食品有禽类、蛋类、动物肝脏等。 除了合理的饮食,维持每日适量的运动也是不可缺少的,特别是适量的户外运动,并保证充分的日光照射,在预防骨质疏松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骨质疏松的治疗及预防药物中,活性维生素D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该药物既能增进人体对钙的吸收利用,促进新骨形成,又能减少骨量丢失。 四、特别医嘱: 中老年人肾功能逐年减退,自身合成的活性维生素D随之大幅度减少,因此人体对钙的吸收、利用能力也明显下降。人体补钙的关键在于对钙的吸收利用,所以无论男女中老年人,都应该补充活性维生素D。 活性维生素D通过多方面的协同作用,可以有效减缓骨质疏松症的自然进程,并可以减少跌倒几率,降低骨折等不良事件的发生,为中老年人的骨骼健康撑起一把全面呵护的安全伞。

2021年骨质疏松的健康宣教

骨质疏松的健康宣教 欧阳光明(2021.03.07) 骨质疏松症健康宣教一、何谓骨质疏松症按照字面上的解释就是多孔的骨骼,这种骨骼比正常的骨骼松脆,容易发生骨折。 为了弥补饮食中钙质摄取的不足,身体需不断仰赖从骨骼移出钙来补充,因此造成骨骼多孔的现象。 二、骨质疏松症的分类第一类二、骨质疏松症的分类第一类: 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它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必然发生的一种生理性退行性病变。 该型又分 2 型,型为绝经后骨质疏松,见于绝经不久的妇女。 绝经期后雌激素分泌减少,老年妇女骨中矿物质含量丢失而发病;Ⅱ型为老年性骨质疏松,多在 65 岁后发生。 老年人肠钙吸收功能下降,钙代谢障碍也是一个主要因素第二类:为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它是由其他疾病或药物等一些因素所诱发的骨质疏松症。 第三类: 为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多见于814 岁的青少年或成人,多半有遗传家庭史,女性多于男性。 妇女妊娠及哺乳期所发生的骨质疏松也可列入特发性骨质疏松。三、骨质疏松症是如何发生的?正常骨骼的代谢过程称为’骨骼再造’,就是噬骨细胞溶解骨头与生骨细胞填补骨头的这两个过程不

断地周而复始地进行,以维持一平衡状态。 35 岁以上,骨溶解速度逐渐超过骨合成速度,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骨骼的质与量渐减,于是流失过速就形成了骨质疏松症。 四、骨质疏松症常见的发病因素是什么?通常是由遗传、种族、性别、运动、激素、年龄老化、饮食营养、其它慢性疾病等多重因素交互影响下的复杂结果。 五、骨质疏松症有多常见?六十五岁以上的妇女约有四分之一罹患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之后,骨折可能发生于: 咳嗽打喷嚏时、弯腰抱起小孩时、屈身捡拾东西时、回头转个身时。 其它症状: 腰酸背痛、驼背、脊椎或关节变形、行动能力受限,妇女骨架及骨质量本来就少于男性、怀孕生产需耗用大量钙质等营养物质、男性的活动量比女性大、更年期后之雌激素分泌停止。 老人家跌倒的危险性,容易造成脊椎骨、股骨、腕骨的骨折。 脊椎骨骨质流失再加上跌倒骨折脊椎驼背变形。 股骨骨折的高龄患者,由于长期卧床,容易有其它并发症(如肺炎、血栓形成或栓塞)而死亡。 腕骨骨折后常会影响手部活动的灵活性。 六、骨骼为何如此重要?人体的骨骼的老化过程?为人体提供支持及保护的功能,人体制造血液的中心。 人体内有百分之九十九的钙质储存于骨骼骨骼的构造。

老年骨质疏松的健康教育

老年骨质疏松的健康教育 10月20日为世界骨质疏松日,骨质疏松是可以预防的,通过开展骨质疏松防治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改变人们的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建立有利于骨骼健康的行为方式,达到无病防病,消除可控病因,使居民中的中老年人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做到年高而不老,寿高而不衰。 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提高和社会老龄化的进程,骨质疏松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现已越居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第7位,成为中老年妇女骨痛骨折及因骨折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骨质疏松是可以防治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改变人们的不良习惯和行为,建立有利于骨骼健康的行为方式,达到无病防病,消除可控病因,才能降低骨质疏松的发生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因此,骨质疏松的健康教育需因起医务界重视,老百姓共识,才能使预防措施变得卓有成效。 骨质疏松症发生率占全国总人口数的%,每年因骨质疏松症并发骨折者为%,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约占%.被喻为“悄然发生着的流行病”。迄今为止,无使已经疏松的骨质完全恢复到正常高质量的骨骼。因此,健康教育是预防骨质疏松症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 骨质疏松症的现状 骨质疏松危害范围波及全球约三分之一的50岁以上女性和五分之一的50岁以上男性,成为中老年妇女骨折骨痛及因骨折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约百分之七0到百分之八0的中老年骨折因骨质疏松引起。 骨质疏松症健康教育的内容 健康教育的对象: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是骨质疏松的高发人群。 健康教育的内容: 1 心里指导:良好的精神状态、情绪乐观、心胸豁达有利于提高神经反应的灵敏性,改善平衡功能,减少骨折发生机会。 2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防止跌倒发生:骨质疏松最大的危害是骨折,是造成病人卧床不起的主要因素,脊柱骨折占50%髋部骨折25%而且一次骨折后再次发生骨折风险将增加5倍。因此,防止老年人骨折应“未雨绸繆”,避免老人在雨天外出,浴室要有防滑措施,使用坐式马桶,室内要有足够的照明,不要在周围放障碍物,设置扶手,防止跌跤。 3 生活方式指导:(1)合理的膳食结构对维持骨骼生长、发育、代谢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增加钙的摄入可以纠正负钙平衡,拟制骨吸收,有利骨重建。生命前期(儿童期、青春期、和成年早期),足够的钙摄入能够获得最佳峰值骨量,减少生命后期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此,绝经后妇女增加钙摄入能减缓骨钙丢失,进而减少骨密度降低到骨质疏松水平的危险。所以饮食方面增加钙摄入,青春期预防缺钙,60岁以上老人每日摄入钙量为1500毫克,多食用牛奶及奶制品、含钙量多的海产品和蔬菜等,改善饮食结构,做到荤素搭配、不挑食,终生足够的钙摄入对预防骨质疏松有重要作用; (2)身体锻炼运动是预防骨质疏松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适量的运动能改善骨骼的血液循环,促进骨代谢,维护和提高骨密度,延缓骨量丢失。同时,运动还可提高集体的性激素水平,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老年人运动要遵循循序渐进,不超过本人耐受力的原则。老年人及骨质疏松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因运动过度而发生骨折或引发其他疾病; (3)足够的阳光照射可促使皮肤下的胆固醇转变为维生素D,维生素D可增加肠道对钙的吸收,促进成骨细胞功能,因此,老年人坚持户外活动,晒太阳,有助于合成体内所需的维生素D; (4)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减少碳酸饮料及咖啡的摄入。特别是女性吸烟可使妇女绝经期提前,加速雌激素灭活和分解,拟制钙与维生素D的摄取。酗酒可到致溶骨的内分泌激素增加,使钙质从尿中丢失。 药物指导

骨质疏松诊疗指南

原发性骨质疏松诊疗指南 一、概述 (一)定义和分类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世界卫生组织,WHO)。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骨强度反映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骨矿密度和骨质量。 骨质疏松症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年龄,但多见和年性。骨质疏松症分原发性和继发性2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分骨质疏松症(Ⅰ型)、老年骨质疏松症(Ⅱ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3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老年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年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指由任何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或)药物导致的骨质疏松;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不明。本指南仅涉及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二)流行病学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退化性疾病,随年龄增长,患病风险增加。随着人类寿命延长和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人类的重要健康问题。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估计有1.73亿,是世界上老年

人口绝对数量最多的国家。2003年至2006年一次全国性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以上人群以椎体和股骨颈骨密度值为基础的骨质疏松症总患病率女性为20.7%,男性为14.4%。60岁以上人群中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明显增高,女性尤为突出。按调查估算全国2006年在50岁以上人群中约有694万人患有骨质疏松症,约2亿1千万人存在低骨量。北京等地区基于影像学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以上妇女脊椎骨折的患病率为15%,相当于每7名50岁以上妇女中就有一位发生过脊椎骨折。近年来,我国髋部骨折的发生率也有明显上升趋势,北京市髋部骨折发生率研究表明,用同样的美国人口作标化后1990~1992年间,北京市50岁以上的髋部骨折率在男性为 83/10万,女性为80/10万;而在2002~2006年间,此发生率分别增长为男性129/10万和女性229/10万。10年间,北京市50岁以上的髋部骨折率在男性和女性分别增力口了42%和110%。预计未来几十年中国人髋部骨折率还会明显增长。女性一生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性(40%)高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的总和,男性一生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性(13%)高于前列腺癌。 骨质疏松的严重后果是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脆性骨折),即在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即可发生的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常见部位是脊椎、髋部和前臂远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害很大,导致病残率和死亡率的增加。如发生髋部骨折后1年之内,死于各种合并症者达20%,而存活者中约50%致残,生活不能自理,生命质量明显下降。

骨质疏松的健康宣教

骨质疏松的健康宣教 骨质疏松症健康宣教一、何谓骨质疏松症按照字面上的解释就是多孔的骨骼,这种骨骼比正常的骨骼松脆,容易发生骨折。 为了弥补饮食中钙质摄取的不足,身体需不断仰赖从骨骼移出钙来补充,因此造成骨骼多孔的现象。 二、骨质疏松症的分类第一类二、骨质疏松症的分类第一类: 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它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必然发生的一种生理性退行性病变。 该型又分2 型,型为绝经后骨质疏松,见于绝经不久的妇女。 绝经期后雌激素分泌减少,老年妇女骨中矿物质含量丢失而发病;Ⅱ型为老年性骨质疏松,多在65 岁后发生。 老年人肠钙吸收功能下降,钙代谢障碍也是一个主要因素第二类: 为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它是由其他疾病或药物等一些因素所诱发的骨质疏松症。 第三类: 为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多见于814 岁的青少年或成人,多半有遗传家庭史,女性多于男性。 妇女妊娠及哺乳期所发生的骨质疏松也可列入特发性骨质疏松。 三、骨质疏松症是如何发生的?正常骨骼的代谢过程称

为’骨骼再造’,就是噬骨细胞溶解骨头与生骨细胞填补骨头的这两个过程不断地周而复始地进行,以维持一平衡状态。 35 岁以上,骨溶解速度逐渐超过骨合成速度,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骨骼的质与量渐减,于是流失过速就形成了骨质疏松症。 四、骨质疏松症常见的发病因素是什么?通常是由遗传、种族、性别、运动、激素、年龄老化、饮食营养、其它慢性疾病等多重因素交互影响下的复杂结果。 五、骨质疏松症有多常见?六十五岁以上的妇女约有四分之一罹患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之后,骨折可能发生于: 咳嗽打喷嚏时、弯腰抱起小孩时、屈身捡拾东西时、回头转个身时。 其它症状: 腰酸背痛、驼背、脊椎或关节变形、行动能力受限,妇女骨架及骨质量本来就少于男性、怀孕生产需耗用大量钙质等营养物质、男性的活动量比女性大、更年期后之雌激素分泌停止。 老人家跌倒的危险性,容易造成脊椎骨、股骨、腕骨的骨折。 脊椎骨骨质流失再加上跌倒骨折脊椎驼背变形。 股骨骨折的高龄患者,由于长期卧床,容易有其它并发症(如肺炎、血栓形成或栓塞)而死亡。 腕骨骨折后常会影响手部活动的灵活性。 六、骨骼为何如此重要?人体的骨骼的老化过程?

骨质疏松症患者健康教育处方

骨质疏松症健康教育处方 1、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退行性病变,随着年龄增加而发生率也时显升高,女性绝经后雌激素分泌减少,引起骨中矿物质含量丢失而易发病. 2、本症的症状有周身骨痛,身材变矮,驼背,腰肌痉挛,易骨折. 3、骨质疏松症,易发生于身材瘦小,体重过轻,营养不均衡和吸烟饮酒及少活动的人.女性停经年龄越早,越易发病. 4、本症尤应重视早期的预防. (1)多晒太阳,使皮肤维生素D合成增加,有利于钙质的吸收. (2)坚持运动可以改善骨骼的血液供应,增加骨密度,并可增强和保持肌力,达到维持躯体关节的稳定性. (3)多吃含钙及蛋白质的食物,牛奶及豆制品含钙轻多,鱼肉禽蛋则蛋白质含量丰富. (4)防止各种意外伤害,尤其是跌跤容易造成前臂及股骨等处的骨折. 骨质疏松症中医药健康教育处方 [预防保健] 1、多食用富含钙质的食品,例如牛奶、豆制品、虾、鱼、海带、木耳、黑芝麻。 2、戒烟限酒,少食高糖、高脂、高盐类食物。 3、适量运动、充足阳光,锻炼因人而异,防治意外发生。 4、补钙时应注意:不易空腹补钙、宜夜间补钙、补钙后多喝水、高钙食品避免与菠菜同吃。 [防病食疗] 1、虾皮豆腐汤:虾皮50克,嫩豆腐200克,葱花、姜末及料酒适量。豆腐切块,虾皮泡发,加葱花、姜末及料酒,油锅内煸香后加水烧汤。可以充分补钙,常食有效。 2、猪骨黄豆粥:猪排骨150克,黄豆50克,大米100克,盐、葱、姜、味精适量。将猪骨洗净,文火煨1小时,再将黄豆放入同煮至数沸后,再加入大米煨煮成粥,排骨黄豆煮至熟烂为宜。本方有补肾、长骨之作用。适用于婴儿、少儿及青少年旺盛长期食疗补钙。[中医防治处方] 1、补肾壮骨:左归丸、右归丸、补肾益骨膏 2、益气健脾:加味归脾汤 [健康提示]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骼疼痛、易于抽筋、骨折为特征的一种疾病,如您有上述症状,应及时的做相应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骨质疏松症运动处方 [运动目的] (1)进行各种方式的全身运动,便全身的骨骼都受到均匀、持久的应力、足够的张力和拉力,防止废用性退化。 (2)通过运动刺激骨组织,增加血中睾酮和雌二醇的浓度,保持正常的性腺功能。 (3)加快骨形成和钙沉积的速度,减少钙的丢失。预防骨质疏松症和骨折发生。 [运动类型与方法]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2017版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2017版更新要点2017-03-16医默相通 3月11日,骨典演义--2017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网络直播会议在美丽的蓉城召开。众多顶级骨科专家齐聚一堂,共同分享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指南的理解以及诊治经验的思考。本期我们邀请山西大医院刘强教授和吴斗教授对17年指南的更新要点进行介绍。 为了及时反映骨质疏松性骨折外科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新理念和循证医学进展,优化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策略,推广规范化的诊疗措施,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质疏松学组及《中华骨科杂志》编辑部组织国内本领域的专家对原有的指南(2008版)进行了更新。该版本指南与2008版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相比,有以下更新要点。 1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定义的进一步完善 骨质疏松性骨折为低能量或非暴力骨折,指在日常生活中未受到明显外力或受到“通常不会引起骨折外力”而发生的骨折。“通常不会引起骨折外力”指人体重心从站立高度或低于站立高度跌倒产生的作用力。与08版指南相比,新版本指南强调骨质疏松性骨折是基于全身骨质疏松症存在的情况下,局部骨组织发生的病理性改变,是骨强度下降的突出表现,也是骨质疏松症的最终结果。

2流行病学的更新 新版本补充了流行病学的最新资料。2013年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IOF)报告:全球每3 秒钟发生1例骨质疏松性骨折,约50%的女性和20%的男性在50岁之后会遭遇初次骨质疏松性骨折,50%初次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可能会发生再次骨质疏松性骨折;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再骨折风险是未发生椎体骨折的4倍。 3影像学检查增加 影像学检查除了X线、CT及MR检查外,新版本中增加了全身骨扫描(ECT)检查在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它适用于无法行MR检查或排除肿瘤骨转移等。 4更新诊疗流程图 新版本中首次提出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疗流程图。对于疑似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病人需先行血尿常规、钙、磷、碱性磷酸酶、影像学和骨密度等酌情检查项目,检验结果正常而影像学、骨密度等检查异常可确诊为骨质疏松性骨折,检验结果异常需排除继发性骨质疏松、肿瘤等;确诊骨质疏松性骨折后继而进行骨折处理、骨折愈合评估,与此同时给予患者基础措施和药物治疗,药效评估,并强调对二次骨折的预防。 5常见骨质疏松骨折手术策略推荐与更新

骨质疏松的健康教育

骨质疏松症健康教育 一、何谓骨质疏松症 按照字面上的解释就是多孔的骨骼,这种骨骼比正常的骨骼松脆,容易发生骨折。为了弥补饮食中钙质摄取的不足,身体需不断仰赖从骨骼移出钙来补充,因此造成骨骼多孔的现象。 二、骨质疏松症的分类 第一类: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它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必然发生的一种生理性退行性病变。该型又分2型,Ι型为绝经后骨质疏松,见于绝经不久的妇女。绝经期后雌激素分泌减少,老年妇女骨中矿物质含量丢失而发病; Ⅱ型为老年性骨质疏松,多在65岁后发生。老年人肠钙吸收功能下降,钙代谢障碍也是一个主要因素 第二类:为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它是由其他疾病或药物等一些因素所诱发的骨质疏松症。 第三类:为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多见于8—14岁的青少年或成人,多半有遗传家庭史,女性多于男性。妇女妊娠及哺乳期所发生的骨质疏松也可列入特发性骨质疏松。 三、骨质疏松症是如何发生的? 正常骨骼的代谢过程称为'骨骼再造',就是噬骨细胞溶解骨头与生骨细胞填补骨头的这两个过程不断地周而复始地进行,以维持一平衡状态。35岁以上,骨溶解速度逐渐超过骨合成速度,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骨骼的质与量渐减,于是流失过速就形成了骨质疏松症。 四、骨质疏松症常见的发病因素是什么? 通常是由遗传、种族、性别、运动、激素、年龄老化、饮食营养、其它慢性疾病等多重因素交互影响下的复杂结果。 五、骨质疏松症有多常见? 六十五岁以上的妇女约有四分之一罹患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之后,骨折可能发生于:咳嗽打喷嚏时、弯腰抱起小孩时、屈身捡拾东西时、回头转个身时。其它症状:腰酸背痛、驼背、脊椎或关节变形、行动能力受限,妇女骨架及骨质量本来就少于男性、怀孕生产需耗用大量钙质等营养物质、男性的活动量比女性大、更年期后之雌激素分泌停止。老人家跌倒的危险性,容易造成脊椎骨、股骨、腕骨的骨折。脊椎骨骨质流失再加上跌倒骨折脊椎驼背变形。股骨骨折的高龄患者,由于长期卧床,容易有其它并发症(如肺炎、血栓形成或栓塞)而死亡。腕骨骨折后常会影响手部活动的灵活性。

老年人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老年人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一、概述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常见的易在老年人中发生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死亡率都很高。绝经后妇女发病率高达30%~50%。其显著特点是易发生病理性骨折,尤以髋部病理性骨折及其并发症对老年人的威胁最严重,其死亡率达20%、致残率达50%。如果能及时对骨质疏松做出论断并加以防治,骨折的发生率将会大大减少,并能防止进一步骨折。 二、定义 无论男女,一般从35岁开始,骨组织中的骨量退逐渐减少。这种非病理性的骨量减少称为骨贫或骨质缺乏。如果在种种因素的影响下,骨量迅速丢失,导致全身骨量减少,骨皮质变薄,小梁骨减少、变形、变细、排列紊乱,骨骼缺钙,质地疏松脆弱,出现骨痛等症状,且易发生病理性骨折,即称骨质疏松症。

三、分类 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青少年骨质疏松症、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和成人型骨质疏松症。其中成人型骨质疏松症又分为Ⅰ型(高转换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绝经~70岁);Ⅱ型(低转换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由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胃肠道疾病、肾脏病、结缔组织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引起,也可继发于某些药物和长期不活动(废用性)。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女性多在绝经后20年以上,男性大多在60岁以上发生,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女:男约为2∶1。骨丢失类型为小梁骨和皮质骨,骨折多在脊椎(多发楔型)和髋骨(股骨颈、大粗隆)等部位发生。 四、病因及发病机制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与内分泌紊乱、钙摄入及吸收不足和运动负荷减少有关。

2017版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解读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临床中常见却易被忽视的疾病,危害巨大。从2006年到2011年,中国《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历经两版面世,为指导、规范临床实践有重要意义。 随着骨质疏松症的诊疗理念、药物不断发展,指南的更新呼之欲出。 睽违6年,2017《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以下简称新指南)终于问世。与旧版指南相比,新指南在理论内容上更完善,在实际操作中更实用,如一座崭新的灯塔,照亮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之路。 纵观新指南,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作出更新—— 1流行病学:防治形势严峻,任重道远 骨质疏松性骨折为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即发生的骨折。新指南引用的最新流调数据令人忧心: 2006年我国骨质疏松症患者近7000万,骨量减少者已超过2亿人,目前估测我国患者人数已远超过以上数字。 2015年我国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腕部椎体和髋部)约为269万例次,2035年约为483万例次,到2050年约达599万例次,其医疗费用将分别高达720 亿元、1320亿元和 1630亿元。另一方面,骨质疏松症的诊断率仅为2/3左右,接受有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者尚不足 1/4。笔者深有体会的是,在基层医院,受检测设备、药品等因素影响,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治率极低,防治形势严峻,任重道远。 2发病机制:骨形成与骨吸收的失衡 新指南首次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进行阐明,弥补了旧版指南的不足。简单来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属于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参与的复杂疾病,骨转换失衡,即骨形成与骨吸收的失衡是其的主要发生机制。新指南使用了下面这张图(图1),对发病机制作出高度概括,便于理解记忆:

骨质疏松防治指南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 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世界卫生组织,WHO)。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lH)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 骨髂系统疾病,骨强度反映了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骨矿密度和骨质量。该病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二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II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三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不明。 骨质疏松症是一个具有明确的病理生理、社会心理和经济后果的健康问题。 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是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脆性骨折),这是由于骨强度下降,在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即可发生的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大大增加了老年人的病残率和死亡率。 一、危险因素 1.不可控制因素:人种(白种人和黄种人患骨质疏松症的危险高于黑人)、老龄、女性绝经、母系家族史。 2.可控制因素:低体重、性激素低下、吸烟、过度饮酒、咖啡及碳酸饮料等、体力活动缺乏、饮食中钙和(或)维生素D缺乏(光照少或摄入少)、有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应用影响骨代谢药物(见继发性骨质疏松部分)。 二、临床表现 疼痛、脊柱变形和发生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但许多骨质疏松症患者早期常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往往在骨折发生后经X线或骨密度检查时才发现已有骨质疏松改变。 1.疼痛:患者可有腰背酸痛或周身酸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有困难。 2.脊柱变形:骨质疏松严重者可有身高缩短和驼背。椎体压缩性骨折会导 致胸廓畸形,腹部受压,影响心肺功能等。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2017版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2017版更新要点 2017-03-16医默相通 3月11日,骨典演义--2017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网络直播会议在美丽的蓉城召开。众多顶级骨科专家齐聚一 堂,共同分享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指南的理解以及诊治经验的思考。本期我们邀请山西大医院刘强教授和吴斗教授对17 年指南的更新要点进行介绍。 为了及时反映骨质疏松性骨折外科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新理念和循证医学进展,优化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策略,推广规范化的诊疗措施,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质疏松学组及《中华骨科杂志》编辑部组织国内本领域的专家对原有的指南(2008版)进行了更新。该版本指南与2008版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相比,有以下更新要点。 1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定义的进一步完善 骨质疏松性骨折为低能量或非暴力骨折,指在日常生活中未受到明显外力或受到“通常不会引起骨折外力”而发生的骨折。“通常不会引起骨折外力”指人体重心从站立高度或低于站立高度跌倒产生的作用力。与08版指南相比,新版本指南强调骨质疏松性骨折是基于全身骨质疏松症存在的情况下,局部骨组织发生的病理性改变,是骨强度下降的突出表现,也是骨质疏松症的最终结果。 2流行病学的更新 新版本补充了流行病学的最新资料。2013年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IOF)报告:全球每3 秒钟发生1例骨质疏松性骨折,约50%的女性和20%的男性在50岁之后会遭遇初次骨质疏松性骨折,50%初次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可能会发生再次骨质疏松性骨折;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再骨折风险是未发生椎体骨折的4倍。 3影像学检查增加 影像学检查除了X线、CT及MR检查外,新版本中增加了全身骨扫描(ECT)检查在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它适用于无法行MR检查或排除肿瘤骨转移等。 4更新诊疗流程图 新版本中首次提出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疗流程图。对于疑似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病人需先行血尿常规、钙、磷、碱性磷酸酶、影像学和骨密度等酌情检查项目,检验结果正常而影像学、骨密度等检查异常可确诊为骨质疏松性骨折,检验结果异常需排除继发性骨质疏松、肿瘤等;确诊骨质疏松性骨折后继而进行骨折处理、骨折愈合评估,与此同时给予患者基础措施和药物治疗,药效评估,并强调对二次骨折的预防。 5常见骨质疏松骨折手术策略推荐与更新 1脊柱骨折

骨质疏松症健康教育-【实用健康宣教】

骨质疏松症健康教育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 结构退化为特征,导致骨骼脆性增加、骨强 度降低,易于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代谢疾病, 特点是骨矿物质和骨基质呈等比例减少。 康复指导: 【用药指导】补钙及维生素D时,注意复查血钙和尿钙,以免产生高钙血症和高尿钙症,以致发生尿路结石,若尿钙>300mgd和尿钙/尿肌酐比值>03时,应暂停服用。 【饮食调理】骨质疏松症病人的饮食一日三次要均衡,避免酸性食物摄入过多,适量进食蛋白质及含钙丰富的食物、蔬菜、水果。少饮酒、少吃甜食、戒烟。 【保持正确姿势】保持良好的姿势,如正确的卧位和坐位姿势: 卧位时用硬床垫和较低的枕头尽量使背部 肌肉保持挺直,站立时肩膀要向后伸展,挺直 腰部并收腹;坐位时应双足触地,挺腰收颈, 椅高及膝;站立时有意识的把脊背挺直,收缩腹 肌增加腹压,使臀大肌收缩,做吸气的动作,使胸廓扩展,伸展背部肌肉;其次是面向前方,收回下腭,双肩落下。尽量做到读书或工作时不向前弯腰,尽可能地避免持重物走路。 【佩戴腰围上下床方法】腰围佩戴时间为3个月,每日大约佩13小时。注意上床时佩戴腰围躺好后才能取下,下床时先佩戴好腰

围才能起床。病人也不能过分依赖腰围,应根据腰背肌 力量缩短佩戴腰围的时间,长时间佩腰围可致腰 部力量减弱和腰背肌菱缩,反而产生腰背痛。 【预防跌倒】室内活动时:保持室内有充足的光线;地面要保持干燥,无障碣物,地毯要固定;病人的鞋需防滑,鞋底有坑纹、平而富于弹性;把常用物品放置在易于拿取的地方,避免做大量的弯腰动作;对站立不稳的病人,应配置合适的助行器;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外出需有人陪同。室外活动时:避免在易滑、障碍物较 多的路面行走;上下楼梯和电梯时注意使用 扶手;夜晚出行时应尽量选择灯光明亮的街 道;外出时尽量使用背包、腰包、挎包等,使双手闲置出来。 【三级预防】 1.一级预防从青少年开始,注意合理的饮食,适当的体育锻炼,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注意合理营养应多食蛋白质及含钙丰富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蔬菜及水果。钙是提高骨峰值和防治骨质硫松症的重要营养素,我国营养学会制定:成人每日元素钙摄入推荐量是80mg。避免嗜烟和酗酒,少喝咖啡和碳酸饮料。 2.二级预防对绝经后的妇女,应及早的采取对策,积极防治与骨质疏松症有关的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慢性肾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等。 3.三级预防对已患有骨质硫松症的病人,应预防不恰当的用力和跌倒,对骨折者要及时进行处理。

骨质疏松诊治指南

骨质疏松诊治指南(2011年) 转自日照仁爱风湿病医院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 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世界卫生组织,WHO) 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髂系统疾病,骨强度反映了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骨矿密度和骨质量。该病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二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II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三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不明。 骨质疏松症是一个具有明确的病理生理、社会心理和经济后果的健康问题。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是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脆性骨折),这是由于骨强度下降,在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即可发生的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大大增加了老年人的病残率和死亡率。 一、骨质疏松的危害 1、不可控制因素:人种(白种人和黄种人患骨质疏松症的危险高于黑人)、老龄、女性绝经、母系家族史。 2、可控制因素:低体重、性激素低下、吸烟、过度饮酒、咖啡及碳酸饮料等、 体力活动缺乏、饮食中钙和(或)维生素D缺乏(光照少或摄入少)、有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应用影响骨代谢药物(见继发性骨质疏松部分)。 二、骨质疏松的症状 疼痛、脊柱变形和发生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但许多骨质疏松症患者早期常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往往在骨折发生后经X线或骨密度检查时才发现已有骨质疏松改变。 1、疼痛:患者可有腰背酸痛或周身酸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有困难。 2、脊柱变形:骨质疏松严重者可有身高缩短和驼背。椎体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胸廓畸形,腹部受压,影响心肺功能等。 3、骨折:轻度外伤或日常活动后发生骨折为脆性骨折。发生脆性骨折的常见部位为胸、腰椎、髋部、桡、尺骨远端和肱骨近端。其他部位亦可发生骨折。发生过一次脆性骨折后,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加。 三、骨质疏松的诊断 临床上用于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通用指标是:发生了脆性骨折及(或)骨密度低下,

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

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 一、危险因素 1.不可控制因素:人种(白种人和黄种人患骨质疏松症的危险高于黑人)、老龄、女性绝经、母系家族史。解放军452医院骨科檀臻炜 2.可控制因素:低体重、性激素低下、吸烟、过度饮酒、咖啡及碳酸饮料等、体力活动缺乏、饮食中钙和(或)维生素D缺乏(光照少或摄入少)、有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应用影响骨代谢药物(见继发性骨质疏松部分)。二、临床表现 疼痛、脊柱变形和发生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但许多骨质疏松症患者早期常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往往在骨折发生后经X线或骨密度检查时才发现已有骨质疏松改变。 1.疼痛:患者可有腰背酸痛或周身酸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有困难。 2.脊柱变形:骨质疏松严重者可有身高缩短和驼背。椎体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胸廓畸形,腹部受压,影响心肺功能等。 3.骨折:轻度外伤或日常活动后发生骨折为脆性骨折。发生脆性骨折的常见部位为胸、腰椎、髋部、桡、尺骨远端和肱骨近端。其他部位亦可发生骨折。发生过一次脆性骨折后,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加。 三、诊断 临床上用于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通用指标是:发生了脆性骨折及(或)骨密

度低下,目前尚缺乏直接测定骨强度的临床手段。 1.脆性骨折:是骨强度下降的最终体现,有过脆性骨折临床上即可诊断骨质疏松症。 2.骨密度测定:骨矿密度(BMD)简称骨密度,是目前诊断骨质疏松、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监测自然病程以及评价药物干预疗效的最佳定量指标。骨密度仅能反映大约70%的骨强度。骨折发生的危险与低BMD 有关,若同时伴有其他危险因素会增加骨折的危险性。 (1)骨密度测定方法:双能X线吸收法(DXA)是目前国际学术界公认的骨密度检查方法,其测定值作为骨质疏松症的诊断金标准。其他骨密度检查方法如各种单光子(SPA)、单能X 线(SXA)、定量计算机断层照相术(QCT,)等根据具体条件也可用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参考。 (2)诊断标准:建议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诊断标准。基于DXA 测定:骨密度值低于同性别、同种族健康成人的骨峰值不足1个标准差属正常;降低1~2.5 个标准差之间为骨量低下(骨量减少);降低程度等于和大于2.5 个标准差为骨质疏松;骨密度降低程度符合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同时伴有一处或多处骨折时为严重骨质疏松。现在也通常用T-Score(T 值)表示,即T值≥-1.0为正常,-2.5<T值<-1.0为骨量减少,T值≤-2.5为骨质疏松。测定部位的骨矿密度对预测该部位的骨折风险价值最大,如髋部骨折危险用髋部骨密度预测最有意义。DXA骨密度测定值受骨组织退变、损伤、软组织异位钙化和成分变化以及体位差异等影响会产生一定偏差,也受仪器的精确度及操作的规范程度影响。因此,应用DXA测定骨密度要严格按照质量控制要求(参考国际临床骨密度学会ISCD的共识意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2011年)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 2011年3月 一、概述 (一)定义和分类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WHO)。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骨强度反映了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骨矿密度和骨质量。 该病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I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II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3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指由任何影响骨代谢的疾病或药物所致的骨质疏松症;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不明。 (二)流行病学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退化性疾病,随着年龄增长,患病风险增加。随人类寿命的延长和社会老年化的到来,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人类重要的健康问题。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约1. 73亿,是世界上老年人口绝对数量最多的国家。2003-2006年一次全国性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以上以椎体和股骨颈骨密度值为基础的骨质疏松症总患病率女性为20. 7%,男性为14.4%。60岁以上的人群中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明显增高,女性尤为突出。按调查估算全国2006年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约有6944万人患骨质疏松症,约2亿1千万人存在低骨量。 估计未来几十年,中国人髋部骨折率还会明显增长。女性一生发生骨质疏松症性骨折的危险性(40%)高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的总和。 骨质疏松的严重后果为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脆性骨折),即在受到轻微创伤时或日常活动中即可发生的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常见部位是脊柱、髋部、前臂远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害性很大,导致病残率和死亡率的增加。如发生髋部骨折后的1年内,死于各种并发症者达20%,而存活者中约50%致残,生活不能自理,生命质量明显下降。而且,骨质疏松及其骨折的治疗和护理,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费用昂贵,造成沉重的家庭、社会和经济负担。 值得强调的是骨质疏松性骨折是可防、可治的。尽早预防可避免骨质疏松及其骨折。即使发生过骨折,只要采用适当合理的治疗仍可有效降低再次骨折的风险。因此,普及骨质疏松知识,做到早期诊断、及时预测骨折风险并采取规范的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 二、临床表现 疼痛、脊柱变形和发生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但许多骨质疏松患者早期常无明显的症状,往往在骨折发生后经X线或骨密度检查时才发现有骨质疏松。 疼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