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年级读后感 : 读《战国策》有感_650字

六年级读后感 : 读《战国策》有感_650字

六年级读后感 : 读《战国策》有感_650字

六年级读后感:读《战国策》有感_650字

《战国策》是一部记载战国时代的历史文献之一,是依次分国家

编排的,其中记录当时一些的重大事件。

但这之中,我记忆最深的还是《魏策四·南辕北辙》,故事讲的是:魏王准备攻打邯郸,季梁听后,便马上赶了回来,来不及舒展衣

服皱折,顾不得洗头上的尘土,就忙着去参见魏王,他对魏王说:

“我回来的路上看见一个人驾车去楚国,却向反方向走,我问他为什

么向北走,他说:‘我的马好啊,能够日行千里’我说:‘你的马虽

然好但不能向反方向走啊’他说:‘我的盘缠很多啊’我说:‘盘缠

再多可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那人又说:‘我的车夫十分善于赶车’我说:‘虽然这几样很好,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反而会让你离楚

国越来越远’如今,大王您的每一个行动都想扩大国界,每一个行动

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但是,如果依仗魏国的强大,兵队的精良而去

攻打邯郸,从而使得土地扩展,大王这样做的越多,那么距离大王的

事业无疑就是越来越远了,国家土地虽然扩大了,但又有多少百姓会

死于战乱之中呢?久而久之,大王又怎么会深得民心呢?那么,您就

会离您的的霸业越来越远了。就和那位想去楚国而却向北走的人一样了”。

季梁,他凭着他的口才和智慧,避免了一场一触即发的大战争。

同时他也让很多黎明百姓免受战乱之苦。我想:国家也正是缺少像季

梁这样有政治智慧,敢于直言,并且有思想的人。同时,我们无论做

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

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这就是《魏策四·南辕北辙》给我的启发,这本书中每一篇都透

出古人的智慧。

六年级:王婉竹

名著阅读之《战国策》

名著阅读之《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各国史官记载的策士们游说诸侯国的言论资料。全册书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相互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以及相互倾轧的阴谋诡计。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起三家分晋,下至楚汉之争二百多年中,各诸侯国之间和各国内部各阶级、阶层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统治集团的争权夺利、相互倾轧、昏庸腐朽,以及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这些都为研究战国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社会影响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文学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地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 《战国策》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主体上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倾向,同时也反映出了战国时期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历史特点。《战国策》的政治观比较进步,最突出的是体现了重视人才的政治思想。 《战国策》一书对司马迁的《史记》的纪传体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战国策》历来为研究者称赞其文学价值,但是对它的思想却是众说纷纭。这是由于该书与后世的儒初中课本选自的篇目 一.《邹忌讽齐王纳谏》

选自我国著名国别体史书《战国策·齐策一》讲述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该文是《战国策》中的经典名篇。 课文通过邹忌以自身经历对齐王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直言不易的道理,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这个故事明确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二.《唐雎不辱使命》 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标题为后人所加,又名《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唐雎,也作唐且。不辱使命,不辜负出使的任务。辱,辱没,辜负。 唐雎是一个有胆有识的谋臣。在这场面对面的交锋中,他不为秦王的谎言所动,也不为他的威胁所屈,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当秦王以“轻寡人”相责难时,他立即坚决予以驳斥:“否,非若是也。”不仅如此,为了掌握斗争的主动权,他有意激怒秦王,以“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进一步揭穿秦王的骗局,表达维护国土的强硬立场。当秦王恼羞成怒,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相威胁时,他毫不惊慌,而是以非凡的机锋转问秦王是否听说过“布衣之怒”,再就秦王的答话点出“士之怒”这个要害,然后慷慨陈辞,历数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以“怀怒未发,休祲于天”歌颂他们的壮举,在气势上完全压倒了对方。待到最后说出“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并且“挺剑而起”时,秦王就只剩下“长跪而谢之”一条退路了。这一场斗争,表现了唐雎的凛然正气和不畏强暴的布衣精神。

历史文化常识介绍

文学常识知识点汇总 1、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 (1)所谓神话,是指上古时代的人们,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所幻想出来的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叙的集体口头创作。 (2)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有: 解释自然现象: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盘古开天 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精卫填海 反映社会斗争:黄帝战蚩尤 (3)记载上古神话的主要作品:《淮南子》、《山海经》、《庄子》等。 2、诗歌总集 第一部《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2)在先秦,《诗经》统称为《诗三百》或《诗》,直到汉武帝时期,儒学者将其奉为经典,才名为《诗经》。 (3)《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形式上以四言为主,手法上分为“赋”、“比”、“兴”。 (4)《诗经》名篇有:《硕鼠》、《伐檀》、《关雎》等。 (5)《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基础。 (6)《诗经》名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靡不有初,鲜克有初。 第二部《楚辞》: (1)《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首的楚国人在本国民歌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新的诗体。

(2)《楚辞》是汉人刘向将楚国屈原、宋玉以及汉代的东方朔、淮南小山和他自己的诗歌编成的一个集子。它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有诗歌17篇,其中屈原的作品占绝大多数。 3、屈原与贾谊 (1)屈原: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出身贵族。他“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政治上主张修明法度,联齐抗秦,遭保守派反对,先后两次被放逐(前——汉北;后——江南洞庭)。公元前278年夏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诗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不能施展抱负的愤懑。 著名文章:《离骚》、《天问》、《九章》、《九歌》等。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首不朽的浪漫主义杰作,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首抒情诗(第一首叙事诗是汉代的《孔雀东南飞》)。诗中的名句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它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浪漫主义基础。我国诗歌史上常有“风骚”并称。“风”指的是《诗经·国风》,“骚”指的是《离骚》。 (2)贾谊: 贾谊,西汉初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世称贾生、贾长沙,33岁死。 贾谊共有文章58篇,西汉刘向将其编订为《新书》。著名散文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著名辞赋有:《吊屈原赋》、《鹏鸟赋》。 4、先秦散文 历史:(1)《尚书》:上古之书,记言古史,上自唐虞,下到商周。作者不详。 (2)《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内容为从鲁隐公到鲁哀公共240多年的历史,孔子编订,记事简单,类似现在的新闻标题。 (3)《左传》: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为春秋做传的,记事比《春秋》多13年,作者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4)《国语》: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内容为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500多年的历史。相传作者为左丘明。 (5)《国策》又名《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国别体史书,共12策33篇。西汉刘向编订。

读战国策有感

读《战国策》有感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这一时代母子反目、兄弟相残、群臣篡权、生灵涂炭,是华夏历史上分裂对抗最严重且最持久的朝代之一。东周末年,周王室日益衰微,失去了往日的威信,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为“战国”。战国承春秋乱世,启帝秦发端,中续百家争鸣的文化潮流,中原经济技术的新发展与各国相继图强而展开的举国变法,名士的纵横捭阖,宿将的战场争锋,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典故。塑造了帝制中国的雏形。 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西汉文学家刘向或许不是最璀璨的一颗明珠,但他留下的《战国策》,却无疑是中国历史学的著作。它为司马迁《史记》的纪传体的形成,具有极大的影响。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政治主张和谋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在《战国策》一书中最引人瞩目的便是对于文人政客的描写。在政治上以管仲、张仪、苏秦为代表的政治家,以及众多的高士、逸民甚至隐士也现身江湖,大展才华,叱咤风云,为后人留下了数不清的玄机妙算。这其中许多已演变成了家喻户晓的成语。“亡羊补牢、一尘不染、大庭广众、门庭若市、惊弓之鸟、不翼而飞”等词语均出自于此。刘向也在人物描写方面下足了功夫。“邹忌讽齐王纳谏”便是最好的证明。“八尺有余”“形貌昳丽”如此形象的外貌描写便是《战国策》所有人物描写的一大代表。而苏秦游说秦国失败后,在家中“妻不下织,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此后,便有了锥刺股的故事。待他发愤图强,身挂六国相印时“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前后鲜明的对

中国古代文学史介绍

中国古代文学史简介, 01、中国古代文学史分期及各时期的主要文学样式, (1)上古时期;神话传说 (2)先秦时期: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 (3)两汉时期:辞赋乐府民歌历史散文 (4)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等 (5)唐代时期:诗 (6)宋代时期:词 (7)元代时期:曲 (8)明清时期:小说, 02、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 (1)所谓神话,是上古时代的人们,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所幻想出来的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叙的集体口头创作。 (2)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有: A、解释自然现象的: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盘古开天 B、反映人类同自然斗争的: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精卫填海 C、反映社会斗争的:黄帝战蚩尤 (3)记载上古神话的主要作品:《淮南子》、《山海经》、《庄子》等., 03、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2)在先秦,《诗经》统称为《诗》或《诗三百》直到汉武帝时期,儒学者将起奉为经典,才名为《诗经》。 (3)《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形式上以四言为主,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4)《诗经》的名篇有:《硕鼠》、《伐檀》、《关雎》等。 (5)《诗经》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基础。 (6)《诗经》名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言者无罪,闻者足戒。一日不见,如三秋兮|靡不有初,鲜克有初, 04、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1)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出身贵族。他“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政治上主张修明法度,联齐抗秦,遭保守派反对,先后两次被放逐(前——汉北;后——江南洞庭)。公元前278年夏历5月5日投汨罗江而死. (2)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诗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得伸展抱负的愤懑。 名篇有:《离骚》《天问》《九章》《九歌》等。 (3)《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首不朽的浪漫主义杰作,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首抒情诗(第一首叙事诗是 汉代的《孔雀东南飞》)。诗中的名句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它奠定了我国古典 诗歌的浪漫主义基础。 (4)我国诗歌史上常有“风骚”并称。“风”指的是诗经国风,“骚”指的是《离骚》,二者又代表了文学。, 05、我国第二部诗歌总集——《楚辞》, (1)“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首的楚国人在本国民歌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新的诗体。

《战国策》精选名言名句

《战国策》经典20句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1.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士乐于为知己的人舍生忘死。女子乐于为喜欢自己的人修饰打扮。 感悟:在《战国策》原文中,这是豫让决心为重用,信赖自己的知伯复仇时说的话。豫让是晋国人,是战国四大刺客之一,跻身智伯门下后受到尊宠,称他为国士。智伯伐赵襄子没有成功,被赵襄子战败身亡。豫让改名换姓,为了改变相貌、声音,不惜在全身涂抹上油漆、口里吞下煤炭,乔装成乞丐,找机会报仇。 在邢邑(即今邢台市)多次行刺赵襄子未遂后终于被捉,豫让知道非死不可,于是恳求赵襄子把衣服脱下让其刺穿以完成心愿;赵襄子答应了要求,豫让拔剑连刺衣服三次,然后自杀。豫让成为比荆柯刺秦还要早若干年的“赵燕慷慨悲歌之士”的代表人物。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两句话概括了人们的一种典型心理,自古知己难得。千百年来不同时代的人们又赋予这两句话不同的含义而经常引用。 2. 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 注重小节的人不能成就大的威名,不忍受小的耻辱的人不能建立美名。 感悟:我们常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春秋时代,管仲用箭射齐桓公,射中了他的带钩,这是篡夺;侍奉公子纠而不能为他殉死,这是怯懦;被鲁国囚禁,这就是身遭凌辱。这三种行为可以说是一般人都难以忍受的耻辱。假使使管仲终生穷困,因为曾遭监禁感到压抑而不出仕,因为自己所造受的耻辱感到惭愧而不去拜见齐桓公,就不免做一辈子被羞辱的’卑贱之人。然而管子同时拥有这三种过失,却执掌齐国的政事,一举匡正天下,九次会盟诸侯,使齐国成为五霸的首领,美名传遍天下,光辉照權邻国。 3.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狡猾的兔子有三个藏身的洞穴,只能避免丧命而已。 感悟:这是齐国策士冯谖对孟尝君说的话。意思是劝告孟尝君要想巩固自己在齐国的政治地位,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得有许多安全的退路才行。这两句后来形成“狡兔三窟”的成语,用以比喻保障安全的退路越多越好,以便逃避灾祸;也可用于戏称人的住处多,到处都有可安身的地方。

中华魂征文一等奖作品

一等奖获奖作品: 我的母亲是这样的 ——我以我笔写我母,述祖国之肖像 铺开尘封了九州五岳的宣纸; 用赤子之情作墨精心研磨成最美的颜料; 执起斑驳了五千年华夏历史的狼毫;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我的母亲是这样子的…… 婀娜身姿 母亲有丰韵婀娜的身姿,承载着一份生命的浑厚。“江山似画莺啼序,岁月如诗蝶恋花,这边风景独好。”古老的丝绸之路编织着母亲那华丽却不失典雅的衣裙,奔腾的长江黄河围系在母亲腰间是她飘逸的裙带,还有那巍峨的戴在她的额上的王冠是那鬼斧神工的喜马拉雅山脉,王冠上那颗耀眼的珍珠高耸入云端的岂非珠穆朗玛峰之谓也!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和那“春意盎然,葱翠一片”的南疆及那“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的三峡和那“小桥流水,曲径通幽,长廊亭榭”的苏州园林……我的母亲,美丽的祖国! 灵巧双手 母亲有灵巧的双手,这点也使她在家族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她用智慧编织了一个又一个震惊世界的奇迹: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四大发明是她较早的贡献;著名的《九章算术》涉及到现代初等数学中的算术,几何和代数的大部分内容;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华佗制做的“麻沸散”编写的“五禽戏”德兹后辈;那些如果是历史的话现在我们的母亲风采不减当年甚至更甚前者,1959年,地质学家李四光等人提出了“陆相生油”理论,打破了西方学者的“中国贫油”说;1960年,物理学家王淦昌等人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成功;1965年,生物学家们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都是我亲爱的祖国母亲,培育出了这一代代英才,才有了这一个个享誉世界的创造啊!

母亲有清澈的眼眸,在她的注视下众多正直清廉之士闪烁着贯穿穹宇的高洁之光……春秋时期的西门豹利用“河伯娶媳妇”事件,智惩三老、廷椽和巫婆,破除迷信。他为官一生,清正廉明,造福百姓,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发展农业生产,使邺地百姓逐步富庶起来;西汉时期的赵广汉不畏强权,精明强干。打击豪门大族的势力,缓和社会矛盾;加强地方管理,转变当地的不良风气。任京兆尹期间,为官廉洁清明,威制豪强,其威名由此流;唐代最著名的专司审案的官吏徐有功敢于严格守法,犯颜直谏,执正、平反成百上千冤案,救活人命多达万人以上而名留青史;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的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届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开始立志要为国家出力,“竭忠死义”的包拯,一生清廉简朴,从不讲究排场,即使做了大官,穿着仍与布衣时一样;对贪污深恶痛绝,在给仁宗的奏疏《乞不用赃吏》中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他一生铁面无私,不避权贵,执法如山。对皇亲国戚、宦官权贵的不法行为,一律极力主张绳之以法。这是包拯生前与死后深为百姓所赞扬和称颂的主要原因;生活在明王朝由盛及衰的转折时期的海瑞,在户部供职时,出于对国家财力的忧虑,曾为进谏迷信道教、一心求仙而纵容各地大兴土木修建庙坛道观的嘉靖帝,以六品小官身份抱着必死决心毅然上疏——“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后人称为《治安疏》。他铁面无私,对一直有恩于他的老丞相徐阶也毫不留情,将徐家仗势多占的40万亩良田退还原主,把欺压良民的徐阶的两个儿子及20多个家人依律问罪。纵观海瑞为官,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多次冒死进谏,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但他严于执法,除暴安良,生活清廉,同情百姓,招抚流亡,注意发展生产,兴修水利,限制大地主无止境的盘剥,改革落后的风俗习惯,等,得到了百姓的广泛拥护。 丰富表情 母亲有丰富的表情,有夸父的执着,愚公的毅力,精卫的勇气;莫邪的忠贞,干将的痴情;有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创世之举也有他焚书坑儒的暴政暴行;有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也有,灭唐建周的一代女皇武则天;有岳飞的悲壮,秦桧的卑鄙;有李白的狂妄,李清照的柔婉;有康乾盛世的瞩目也有闭关锁国的没落;有慈禧的卖国图存也有林则徐的虎门硝烟;有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私念也有鲁迅的弃医从文拯救国人灵魂的气魄……

《战国策》史书读后感七年级范文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战国策》史书读后感七年级范文,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假若亲能将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战国策》史书读后感七年级范文《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现在保存下来的不多的记载战国时代的历史文献之一。下面就是我们给大家带来的《战国策》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战国策》读后感范文(一) 《战国策》是现在保存下来的不多的记载战国时代的历史文献之一。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依次分国家编写的。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西汉末年刘向将其编订为三十三篇,正式定名为《战国策》。我近日闲来无事,便将其潜心“攻读”了一番,觉得有所斩获。 全书读下来最大的感觉就是一个字“诡”,真的很“诡”。由于《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各国谋臣和策士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辞令,故而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所谓纵横家,也是战国时代独有的一派。当时的政客分合纵与连横。连横及与秦交好,而合纵则是各国合力抗秦。于是乎,抱有不同政

见而又渴望权力以一展宏图的策士们,比如苏秦、张仪等等便开始了一番波澜壮阔的对决。 举个例子吧,《战国策·秦策三·齐助楚攻秦》中,张仪就完美演绎了一个说客足以扭转乾坤的能力。话说齐国援助楚国打秦国,占领了曲沃。秦王想要讨伐齐国,可是齐楚邦交友善,无从下手。于是张仪自告奋勇前去楚国游说。他对楚王说:我们秦王最敬爱的是您,我们的臣子都想做您的手下,我们最恨的的君王就是齐王,我们的臣子最不想侍奉的就是齐王。可是您怎么能和他这样的人为伍呢?因为齐国太丑恶了,所以我们秦国想要讨伐他,可是贵国却和齐国相交甚欢。所以秦王无法好好听从于您,我们也不能好好侍奉您。如果您能和齐国断交,我会恳请秦王把方圆六百里的土地献给您。这样您不但削弱了齐国,交好了秦国,还增强了自身实力,岂不是一举三得? 张仪看似出了个高招,将楚王说得是心花怒放。可是当楚国与齐国绝交后,张仪却“耍赖”再也没有出现。楚国没得到土地,齐楚两国最终被秦国各各击破了。 其实,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管中窥豹”一般地看出《战国策》中的那些策士的说辞,大多都是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或者是暗喻、譬喻等等,他们大多步步为营,层层推进,通过一个又一个看似常理而又十分诡异的小观点,让你不断对其进行认同,

《战国策》“所”字结构研究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战国策》“所”字结构研究 姓名:余谷 指导教师:张静 院系: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提交日期:2011年5月5日

目录 中文摘要 (3) 外文摘要 (4) 引言 (5) 一.“所”字结构的类型及功能 (5) (一)“所+动词”结构 (5) 1.“所+动词”结构作主语 (6) 2.“所+动词”结构作谓语 (6) 3.“所+动词”结构作宾语 (7) 4.“所+动词”结构作定语 (7) (二)“所+介词+动词”结构 (7) 1.“所+以+动词”结构 (8) 2.“所+为+动词”结构 (8) 3.“所+从+动词”结构 (9) (三)“所+动词+者”结构 (9) (四)“所+动词+名词”结构 (10) (五)“有(无)所+动词” (11) 二、“所”字结构的名词性 (11) 结语 (13) 注释 (14)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战国策》“所”字结构研究 指导老师:张静 (黄山学院文学院,黄山,安徽 245041) 摘要:《战国策》作为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纵横家游说说辞的国别体史书,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价值,它的语言也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对《战国策》中出现的“所”字结构进行分类整理,从“所+动词”,“所+介词+动词”,“所+动词+者”,“所+动词+名词”,“有(无)所+动词”结构五个方面对书中出现的“所”字结构进行分析,最后对“所”字结构中的“所”字及“所”字结构进行探讨,肯定了《战国策》中“所”字结构在“所”字结构发展中的位置,并得出了不论“所”字性质如何,整个“所”字结构都是名词性的这一结论。 关键词:《战国策》;“所”字结构;名词性

《战国策》经典句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战国策》经典20句: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着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分为 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1、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士乐于为知己的人舍生忘死。女子乐于为喜欢自己的人修饰打扮。 感悟:在《战国策》原文中,这是豫让决心为重用,信赖自己的知伯复仇时说的话。豫让是晋国人,是战国四大刺客之一,跻身智伯门下后受到尊宠,称他为国士。 智伯伐赵襄子没有成功,被赵襄子战败身亡。豫让改名换姓,为了改变相貌、声音,不惜在全身涂抹上油漆、口里吞下煤炭,乔装成乞丐,找机会报仇。 在邢邑(即今邢台市)多次行刺赵襄子未遂后终于被捉,豫让知道非死不可,于是恳求赵襄子把衣服脱下让其刺穿以完成心愿;赵襄子答应了要求,豫让拔剑连刺衣服三次,然后自杀。豫让成为比荆柯刺秦还要早若干年的“赵燕慷慨悲歌之士”的代表人物。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两句话概括了人们的一种典型心理,自古知己难得。千百年来不同时代的人们又赋予这两句话不同的含义而经常引用。 2、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 注重小节的人不能成就大的威名,不忍受小的耻辱的人不能建 立美名。

感悟:我们常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春秋时代,管仲用箭射齐桓公,射中了他的带钩,这是篡夺;侍奉公子纠而不能为他殉死,这是怯懦;被鲁国囚禁,这就是身遭凌辱。 这三种行为可以说是一般人都难以忍受的耻辱。假使使管仲终生穷困,因为曾遭监禁感到压抑而不出仕,因为自己所造受的耻辱感到惭愧而不去拜见齐桓公,就不免做一辈子被羞辱的'卑贱之人。 然而管子同时拥有这三种过失,却执掌齐国的政事,一举匡正天下,九次会盟诸侯,使齐国成为五霸的首领,美名传遍天下,光辉照权邻国。 3、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狡猾的兔子有三个藏身的洞穴,只能避免丧命而已。 感悟:这是齐国策士冯谖对孟尝君说的话。意思是劝告孟尝君 要想巩固自己在齐国的政治地位,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得有许多安全的退路才行。 这两句后来形成“狡兔三窟”的成语,用以比喻保障安全的退路越多越好,以便逃避灾祸;也可用于戏称人的住处多,到处都有可安身的地方。 4、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别人对自己有恩德,不可忘记;自己对别人有恩惠,不可不忘。感悟:这几句浅近平易的话虽然表达的是古人的一种借鉴观念.但对今人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困为即使在今天,那些忘恩负义或恩将仇报的行为,也会遭到人们广泛地鄙弃;自己给了别人一点帮助或一点好处便念念不忘. 动辄重提,同样为大众所不齿.本名句可供阐述人际关系时引用。 5、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见到兔子再去招呼狗,不算是晚了;羊丢失了再去修补羊圈,也不算

中华魂征文1500字(佳作)_读书征文

中华魂征文1500字(佳作)_读书征文 中华魂征文_篇一: 敲响那一排铜质的编钟,浑厚而清亮的左音右韵由远及近,穿越五千年悠悠岁月和五十三年缤纷花季,在河之洲,水之湄,山之阳,海之滨,泛起层层涟漪,响起阵阵回声,在亿万炎黄子孙的心中凝结一个主题:幽幽中华魂! 英法联军的坚船利炮,圆明园的熊熊烈火,日俄强盗的烧杀掳掠何曾吓倒过这坚强的民族?它就像一把利剑刺进这民族的胸膛,鲜血与疼痛惊醒沉睡与麻木;它就像一条鞭子抽在这民族的脊梁,耻辱的怒火燃烧在每个人心上。但苦难的中国向何处去,黑沉沉的大地见不到一丝曙光。 看!在湘江之畔,在黄浦江边,在紫禁城下,在黄鹤楼旁,星星点点,点点星星,是谁在擦亮一丝火星,这希望的火星,这振奋的火星!终于,在绿草如茵的七月,在碧波荡漾的嘉兴南湖,在一只普普通通的小船上,那些星星之火聚成了一只火炬。从此,这火炬燃起了一个民族的希望;从此,这火炬开始指引一个民族前进的方向。越来越多的仁人志士聚集在这火炬下,越来越多的劳苦大众跟随在这火炬后,这火炬从广东来到武汉,从南昌来到井岗山,从瑞金来到陕北,从瓦窑堡又来到北京。留下您坚韧的身影,它带领中华民族扫荡了土豪军阀,赶走了日寇列强,覆灭了蒋家王朝,焚毁

了一切专制与腐朽。这只熊熊燃烧的火炬就是我们的党——伟大的中国。 您如喷薄而出的一轮红日,在东方地平线上冉冉升起,指引着万千热血战士,乘风破浪,奋勇前进,如不灭的灯塔,在漫漫长夜,照亮战士前行方向;您是力量的象征,激励着无数战士披荆斩棘,与反动势力作英勇斗争;您是希望的源泉,鼓舞着中华儿女在急风骤雨中顽强搏斗。84年的历程,见证着您奋斗的足迹,82年的沧桑, 回顾漫漫归程,我们不应忘记,新中国成立后,在您的领导下,站起来的中国人民是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祖国欣欣向荣,蒸蒸日上,中华民族赢得了地位与尊严。改革开放以来,在您的基本路线指引下,我们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综合国力显着增强,国防力量不断强大,国际地位日益提高,香港、澳门顺利回到祖国的怀抱,台湾回归指日可待。神州流香溢彩的广袤大地上,春天的故事正在灿烂的阳光下继续,东方强盛巨龙正在逾跳腾飞,太阳如炽,光华亮丽,明媚的春光下,神州纺织着一幅幅日新月异的蓝图:那南海的碧波,掀动着改革开放的浪潮,那珠江的潮头,涌起了春天的信息,那扬子江畔的东方之珠,闪烁着神州迷人的色彩,那九曲黄海的浪涛,勾勒出西部大开发的蓝图。神州天空的每一片云彩都显得那样的光辉灿烂,昨天的故事

战国策名著导读

《战国策》名著阅读 题解:西汉末年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不是一人所作,刘只是校订者和编订者。因所记录的多是战国时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刘向命名为《战国策》,又称《国策》、 编者: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分为12策,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内容: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这些人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才干,另外也记录了一些义勇志士的人生风采,反映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 地位及影响: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其文学成就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的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初中课本选自的篇目 一《邹忌讽齐王纳谏》 选自我国著名国别体史书《战国策·齐策一》讲述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该文是《战国策》中的经典名篇。 课文通过邹忌以自身经历对齐王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直言不易的道理,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这个故事明确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二《唐雎不辱使命》 选自《战国策·魏策四》,标题为后人所加,又名《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唐雎,也作唐且。不辱使命,不辜负出使的任务。辱,辱没,辜负。 唐雎是一个有胆有识的谋臣。在这场面对面的交锋中,他不为秦王的谎言所动,也不为他的威胁所屈,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当秦王以“轻寡人”相责难时,他立即坚决予以驳斥:“否,非若是也。”不仅如此,为了掌握斗争的主动权,他有意激怒秦王,以“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进一步揭穿秦王的骗局,表达维护国土的强硬立场。当秦王恼羞成怒,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相威胁时,他毫不惊慌,而是以非凡的机锋转问秦王是否听说过“布衣之怒”,再就秦王的答话点出“士之怒”这个要害,然后慷慨陈辞,历数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以“怀怒未发,休祲于天”歌颂他们的壮举,在气势上完全压倒了对方。待到最后说出“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并且“挺剑而起”时,秦王就只剩下“长跪而谢之”一条退路了。这一场斗争,表现了唐雎的凛然正气和不畏强暴的布衣精神。

战国策中的成语故事-出自战国策的成语故事介绍

战国策中的成语故事|出自战国策的 成语故事介绍 1出自战国策的成语故事:鹬蚌相争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它常常仗着它的优势去侵略别的弱国。弱国之间,也常常互有磨擦。 有一次,赵国声称要攻打燕国。当时,著名的游说之士苏秦,有个弟弟叫苏代,也很善于游说。苏代受燕王的委托,到赵国去劝阻赵王出兵。 到了邯郸,苏代见到了赵惠文王。赵惠文王知道苏代是为燕国当说客来了,但明知故问:“喂,苏代,你从燕国到我们赵国做什么来了?” “尊敬的大王,我给你讲故事来了。” 讲故事?他要讲什么故事呢?赵惠文王心中不禁一愣。 接下来,苏代讲开了他要讲的故事。 他说这次到赵国来,经过易水的时候,看见一只蚌,正张开双壳,在河边晒太阳。忽然飞来一只水鸟,伸出长嘴去啄蚌的肉。蚌立刻用力合拢它的壳,把水鸟的嘴夹住了。这时候,水鸟对蚌说:“不要紧,只要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的。等你死了我再吃你的肉。” 蚌不服气,它回敬水鸟说:“不要紧,只要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来,

明天拔不出来,你也会活不成的。咱谁吃谁的肉,还说不定呢!” 它俩争吵不休,谁也不肯相让。正在它俩争吵的时候,有一个打渔的人走了过来。那打渔的人毫不费力地伸手把它俩一起提拿去了。 苏代讲完了上边的故事,然后严肃地对赵惠文王说:“尊敬的大王,听说贵国要发兵攻打燕国。如果真的发兵,那么,两国相争的结果,恐怕要让秦国做渔人了。” 鹬蚌相争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yùbàngxiāngzhēng 【出处】《战国策·燕策二》 【解释】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近义词】渔人得利、两败俱伤、从中渔利 【反义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押韵词】弊帷不弃、称心快意、薰莸异器、触禁犯忌、同心共济、街谭巷议、无立锥地、三征七辟、梭天摸地、时谈物议出自战国策的成语故事:鹬蚌相争点评 故事里的鹬和蚌都想置对方于死地,却始终没有考虑到这样做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这不是很可笑吗?在现代社会中,如果两个人的力量是不相上下的,还硬要争出一个高低,只会两败俱伤,反而让一直看好戏的第三者坐收渔翁之利。所以在生活中,不论是什么事情,我们都要学着看开一点,不能因小失大。

《战国策秦策》读后感800字

《战国策秦策》读后感800字 《战国策秦策》读后感800字 原创:刘可心 提到《战国策》,大家都会或多或少的了解一些,其中的一些篇章,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唐雎不辱使命》,我们在中学时期学过,对其有更深刻的印象。我对《战国策》感兴趣,是因为它与其他史书不同,《战国策》更多记录的是战国时期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的游说之辞,全书主要通过人物对话的方式向读者展现了时代风云。其在语言上的精炼雄浑,也是吸引读者的一个重要原因。读《战国策》可以提升语言逻辑能力,这也是许多专业人士把它作为必读书籍的原因。 前段时间在图书馆借到《战国策》,最近通过课余时间读完《秦策》,写下此感。 秦国自孝公用商鞅变法以来,逐渐

富强起来,在基本国力上高于山东之国,而后惠王虽车裂商鞅,但商君对秦国的影响却一直根植在秦国深处。而山东之国,尤其是韩、魏,对秦国更是心有忌惮。在此背景下,张仪、苏秦等辈,在惠王前连横合纵的主张,改变了秦国和天下的局势。而后经甘茂、魏冉等人治理,秦国日益强盛。韩、魏与秦相邻,受到的威迫也最大。后范雎入秦,为昭王献出远交近攻的策略。此时秦国已然成为一家独大的局面,白起与赵战于长平,范雎用反间计,使赵国大败。东方六国之中,只有赵国的军事实力可以稍微和秦抗衡,此役之后,各国便如坐针毡,不得安宁。秦又使人在六国中游说,六国皆争相割地讨好秦国,却无共同抗秦之心。后范雎失宠于昭王,蔡泽、吕不韦先后相秦,秦已经具有统一天下的实力。 《秦策》中,游说之士多来于六国,或逃入秦,或闻秦王爱才,主动西去事秦。商鞅从魏国逃入秦国,得孝公重用,

实行变法。张仪受宠于惠王,而欺楚使楚与齐绝。昭王在位,穰候、太后权大,范雎劝说昭王加强王权,于是昭王废太后,逐穰候,王权得到集中。范雎在秦地位日益提升,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攻三晋,又杀与自己不合的白起。而秦相多由于其他游士在秦王面前说坏话,多被秦王逐走。范雎因为王稽的原因在昭王前失宠,或许自己也预料到自己也会步入其他秦相的后尘,此时蔡泽见范雎,劝其辞退,范雎借此机会举荐蔡泽为相,自己也算是全身而退。 在我看来,秦的强大是必然的,相比于东方六国,秦王更加礼贤下士,任人唯才,且秦王对人才的态度,也要远胜于其他君王。而为秦国出谋划策的历任相国,更是对秦来说功不可没,我认为商鞅、张仪、范雎相比其他相国,贡献更大。他们或是在执政时期攻城略地,玩弄诸侯,或是使秦国赏罚分明,政治清明。想到《过秦论》中一句话,”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始皇能统一全国,

高中语文素材——《战国策》经典

高中语文素材——《战国策》经典 是故无其实而喜其名者削,无德而望其福者约,无功而受其禄者辱,祸必握。 没有那样的实质却喜欢那样的名声反而会使名声受损,没有那样的德行而希望得到那样的福气反而会使自己受困,没有那样的功劳而想享受那样的俸禄一定会受辱。削:削地也。正曰削弱。约:捆缚,引申为穷困窘迫。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士乐于为知己的人舍生忘死.女子乐于为喜欢自己的人修饰打扮。在原文中,这是豫让决心为重用,信赖自己的知伯复仇时说的话。这两句话概括了人们的一种典型心理,所以千百年来不同时代的人们又赋予它不同的含义而经常引用,其中前一句体现了一种不分是非的报恩思想和侠义精神,现在引用时应慎重。 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 以散乱的军队进攻训练有素的军队,必然自取灭亡;以邪恶的力量进攻正义的力量,必然自取灭亡;以逆历史潮流的力量进攻顺历史潮流的力量,也必然自取灭亡。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特点之一,是非常重视名分,对战争亦是如此。商汤伐夏桀,周武讨股纣,以及春秋、战国时太大小小无数战争,莫不先找出打仗的理由,再正式出兵讨伐;劝阻君主出兵打仗的理由,也往往从名分上着手。这几句就是劝谏君主不可出兵的论据,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还是有一定道理的。那就是:邪不压正,历史将按照其自己的规律前进,任何阻挡历史前进的人,都将被历史的巨轮压得粉身碎骨。这几句现在仍具有讽喻警戒意义。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狡猾的兔子有三个藏身的洞穴,只能避免丧命而已。这是齐国策士冯谖对孟尝君说的话。劝告孟尝君要想巩固自己在齐国的政治地位,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得有许多安全的退路才行。后来用以比喻保障安全的退路越多越好,以便逃避灾祸;也可用于戏称人的住处多,到处都有可安身的地方。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见到兔子再去招呼狗,不算是晚了;羊丢失了再去修补羊圈,也不算太迟。作者以这几句作比喻,说明应及时修正错误,总结经验,以减少损失。见到兔子再放出狗,虽然时间急迫,还来得及;羊已丢失了马上修补羊圈,虽不能找回已丢的羊,但以后就不会再丢失了。以这儿句说明有错要及时改,不可固执错误,否则会造成更太的祸患。“亡羊补牢”已成引用率很高的习见成语。 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别人对自己有恩德,不可忘记;自己对别人有恩惠.不可不忘。这几句浅近平易的话虽然表达的是古人的一种借鉴观念.但对今人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困为即使在今天,那些忘恩负义或恩将仇报的行为,也会遭到人们广泛地鄙弃;自己给了别人一点帮助或一点好处便念念不忘.动辄重提,同样为大众所不齿.本名句可供阐述人际关系时引用。以财交者,财尽而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 色:美貌.美色。华落:花落.喻色衰。渝:改变,违背。这几句大意是:用钱财交朋友,钱财用完了交情就会断绝;贪美色面结合,到年老色衰时爱情就会消失。这几句不失为警句名言,作为人生格言,仍可引用。 君子交绝,不出恶声。 交绝:断绝交情。恶声:难听的话,这两句大意是:君子在与人断绝交情时,不说难听的话。君子相交要善始善终,好合好散。有交情时.两情相好.即使在断交时,虽然会心中有所怨愤甚或仇隙,但也不可相互以恶语相伤.问题自有问题在,要通过适当的途径来解决,以恶语相伤,只会徒增无谓的烦恼,或给人以笑柄.于实质同题无补。这两句可用于说明在交往中要好合好散,不必在断交时以恶语相伤。现在有些夫妇因感情不和而离异,通过协商的方法“和平解决”,好合好散,互不指责对方,可算是~在现代生活中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计:考虑,打算。这两句大意是:作父母的疼爱孩子,就要为他们作长远打算,不能只顾眼前得失。这是触龙说赵太后时说的话,今天仍有教育意义。在劝诫那些一味宠爱、娇惯子女的父母时可引此名句;重温“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也可使今人受到有益的启迪。 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 欲:内心的企图。这两句大意是:内心的企求相同的人容易相互憎恶,有共同的痛苦或忧患的人容易互相亲近。内心的企求相同的人,往往成为竞争的对手,都想捷足先登,唯恐他人得到而自己得不到,所以容易相互产生憎恶甚而仇视的心理;有共同的痛苦或忧患的人,或同病相怜,或同仇敌忾,所以容易相互亲近,引为知己。这些都是一般人的心理。今天我们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虽然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都有所企求,但是在建设四化的前提下,为了共同的大目标,则应该、也能够摒除个人的名利得失,互谅互让,做到“同欲”而不“相憎”,所以,我们可以用“同欲者相憎”来说明有共同企求的人容易互相产生憎恶的心理,也可以反其义而用之,说明在大目标相同的前提下,应该克服“同欲者相憎”的传统心理。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中华魂优秀征文_4

中华魂优秀征文 第一篇:中华魂 孕育了五千年辉煌文明的华夏神州,留下了义勇坚强的中华魂,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中华美德源远流长,民族精神万代弘扬! 一、不屈不挠,艰苦奋斗 六十一年前的十月一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但是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有多少先烈枪林弹雨,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浴血奋战才得来的啊! 前进的道路虽然是艰难的,但英勇无畏的共产党人始终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二、奉献精神 时间定格在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巴蜀大地天地轰鸣,山摇地陷,刹那间,美丽的汶川县城顿时化为一片废墟,满目疮痍,遍体鳞伤,时间在此刻停滞,历史在此刻凝固,父母痛失儿女,孩子顿失爹娘……那真可谓群山低首江河呜咽,中华民族在流血。但灾难无情,人间有爱,子弟兵来了,救援队来了,自愿者来了,我们敬爱的总理来了“同志们辛苦了,你们一定要发扬不怕吃苦连续奋战的抗洪精神,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争分夺秒抢救每一位遇难同胞……” 一段段感人的营救,一次次生命的奇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救援人员团结一心在废墟上与死神展开拉锯式争夺战,创造了救援史上又一次神话。

全国人民,各单位,企事业,社会团体纷纷捐款捐物排队献血,“汶川,挺住!全国人民支持你”的声音响彻中华大地。 三、拼搏,坚持,信念 2010年11月12日第十六届亚洲运动会在广州胜利开幕,这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精神文明,环境卫生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也是让全世界对我们中国的一次全面检阅,奥运会和亚运会的成功举办向全世界证明改革开放的中国有条件并且有能力成功举办任何大的的国际盛会!体现了我国政府和人民拼搏,坚持,信念的精神! 这是强大的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灿烂的阳光 生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为拥有这样一个伟大的祖国母亲而自豪,我歌颂我的祖国,歌颂中华精神;愿中华精神代代相传! 第二篇:中华魂 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于谦的“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从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从李商隐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到周恩来的“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无不淋漓尽致的表现了浓浓的爱国之情。-

战国策【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简介】

战国策【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简介】 《战国策》是现如今完整保存下来为数不多的记载,是战国时代的历史文献之一。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西汉末年刘向将其编订为三十三篇,正式定名为《战国策》。 我近日闲来无事,便将其潜心“攻读”了一番,觉得有所斩获。全书读下来最大的感觉就是一个字“诡”,真的很“诡”。由于《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各国谋臣和策士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辞令,故而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所谓纵横家,也是战国时代独有的一派。当时的政客分合纵与连横。连横及与秦交好,而合纵则是各国合力抗秦。于是乎,抱有不同政见而又渴望权力以一展宏图的策士们,比如苏秦、张仪等等便开始了一番波澜壮阔的对决。举个例子吧,《战国策·秦策三·齐助楚攻秦》中,张仪就完美演绎了一个说客足以扭转乾坤的能力。话说齐国援助楚国打秦国,占领了曲沃。秦王想要讨伐齐国,可是齐楚邦交友善,无从下手。于是张仪自告奋勇前去楚国游说。他对楚王说:我们秦王最敬爱的是您,我们的臣子都想做您的手下,我们最恨的的君王就是齐王,我们的臣子最不想侍奉的就是齐王。可是您怎么能和他这样的人为伍呢?因为齐国太丑恶了,所以我们秦国想要讨伐他,可是贵国却和齐国相交甚欢。所以秦王无法好好听从于您,我们也不能好好侍奉您。如果您能和齐国断交,我会恳请秦王把方圆六百里的土地献给您。这样您不但削弱了齐国,交好了秦国,还增强了自身实力,岂不是一举三得?张仪看似出了个高招,将楚王说得是心花怒放。可是当楚国与齐国绝交后,张仪却“耍赖”再也没有出现。楚国没得到土地,齐楚两国最终被秦国各各击破了。其实,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管中窥豹”一般地看出《战国策》中的那些策士的说辞,大多都是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或者是暗喻、譬喻等等,他们大多步步为营,层层推进,通过一个又一个看似常理而又十分诡异的小观点,让你不断对其进行认同,小观点聚沙成塔,使得你最终不知不觉的对他的观点表示赞成。这就是我读完全本书最大的感觉。“诡”!各色人士诡异的性格不说,最令人称道的就是说客们的诡辩了。一则又一则充满逻辑思想而又争锋相对的说辞,一篇又一篇向君王们阐述自我见地的高谈阔论,处处彰显着策士们的睿智以及语势磅礴。不得不承认,古人的智慧完全不亚于现代人。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