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自我评价
- 格式:pdf
- 大小:150.07 KB
- 文档页数:4
唐太宗人物小传400字唐太宗啊,那可是中国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呢。
唐太宗李世民,他就像一颗璀璨的明星闪耀在唐朝的天空。
他出身于世家大族,那可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可他并没有像那些纨绔子弟一样只知道吃喝玩乐。
他有远大的抱负,就像一只胸怀壮志的雄鹰,早就盯上了那片广阔的天空。
他在年轻的时候就跟着父亲李渊南征北战。
在战争中,他可不是躲在后面的胆小鬼,而是冲在最前面的勇士。
他率领着军队,那气势就如同汹涌澎湃的潮水,所到之处,敌人纷纷溃败。
你想啊,要是没有这样的勇气和军事才能,他能打下大唐那么大的江山吗?李世民当上皇帝之后,那可是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他很懂得用人,就像一个高明的厨师,知道什么样的食材该怎么搭配。
他手下有各种各样的人才,文臣能写会算,武将能征善战。
他对待这些臣子就像对待自己的亲兄弟一样,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
这就好比一群小伙伴一起商量怎么玩游戏,大家各抒己见,最后选择一个最好的玩法。
他在位的时候,还特别关心老百姓的生活。
他知道老百姓就像大树的根基一样,根基不稳,大树就会倒。
所以他轻徭薄赋,让老百姓能安居乐业。
这时候的唐朝啊,就像春天里开满鲜花的花园,到处都是生机盎然的景象。
百姓们生活富足,大家都开开心心的。
唐太宗还积极推动文化的发展呢。
他就像一个文化的播种者,在唐朝的土地上播下了无数文化的种子。
诗歌、书法、绘画等等都蓬勃发展起来。
那时候的文人墨客就像一群自由飞翔的鸟儿,在文化的天空中尽情翱翔。
唐太宗李世民一生有很多的功绩。
他把唐朝带到了一个辉煌的高度,他的统治时期就像一段美妙的乐章,每个音符都充满了活力和力量。
他的故事就像一壶老酒,越品越有味道。
他是一个伟大的皇帝,一个值得人们敬仰的人。
他的一生就像一部精彩的电影,里面有战争、有治理国家、有文化繁荣,每一个情节都让人难以忘怀。
在我看来,唐太宗就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不可多得的明君。
他的所作所为,无论是在军事、政治还是文化方面,都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我心目中的唐太宗300字作文
有这样一首诗“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
可我不明白,中华历史悠久,历代人物成千上万,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他们各有各的传奇。
诗人为什么会对一代历史君王表示叹惜呢?特别有一位令我印象深刻的,我崇敬他、我佩服他、我欣赏他,他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我崇敬他,因为他勇猛果敢、聪明睿智。
他十六岁,智生妙计吓退包围隋炀帝的突厥人;十七岁,率领骑兵突破乱军,救出父亲;十八岁,看不过朝廷腐败,说服父亲发动军队推翻隋朝;十九岁,辅佐父亲成为开国皇帝唐高祖;二十四岁,帮助父亲平定各地乱事,统一国家;二十九岁,接过父亲的皇位,成为唐朝第二位皇帝,赢得"天可汗"的威名,那时,他不过三十四岁!
如果没有他的智慧、果敢,突厥人的领土何时划入大唐的版图?中国又怎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富强的国家?
我佩服他,因为他知人善用,虚心纳谏。
纵使唐太宗是一位神射手,天生多么喜爱打猎,纵使他心爱的白鹞鹰被大臣魏征故意逼死,纵使他也曾一时怒火冲天、大发雷霆,但他还是及时接受批评与劝谏。
他向唐俭道谢,并慎重宣布不再打猎冒险浪费时间,专心治理国家;他放过魏征,督促自己改正贪玩误事的错误。
这样的君王,如何不令人佩服?大唐历史上有这样英明的君王,又怎能不强盛?
我欣赏他,因为他英雄年少,志存高远。
一统中原后,唐太宗写下诗句“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
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
”一代君王,气吞长河!
这,就是我眼中的唐太宗。
我崇敬、佩服、欣赏的盛唐君王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公元649年7月10日),唐朝第二位皇帝,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
你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生平吗?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唐太宗李世民简介,希望对你有用!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公元649年7月10日),唐朝第二位皇帝,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
李世民军事才能卓越,助父统一中国;在位期间灭东突厥、薛延陀、高昌、吐谷浑;扩充教育机构,笼络国家人才;精简政府机构,裁汰冗官冗员;改革三省六部,朝廷政治清明,开创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唐太宗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公元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廿六己巳日),太宗驾崩于终南山上的翠微宫含风殿,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庙号太宗,葬于昭陵。
唐太宗李世民的生平早年经历李世民于公元598年(隋文帝开皇十七年)农历十二月戊午日(一说公元599年,开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日),出生在武功的李家别馆,父亲是时任隋朝官员的李渊,母亲是北周皇族窦氏。
李世民4岁的时候,家里来了一位自称会相面的书生,对其父李渊说:“您是贵人,而且您有贵子。
”当见到李世民时,书生竟说:“龙凤之姿,天日之表,等到二十岁时,必能济世安民。
”李渊便采“济世安民”之义为儿子取名为“世民”。
童年时代的李世民聪明果断,不拘小节,接受儒家教育,学习武术,擅长骑射。
公元613年(隋炀帝大业九年),李世民娶高士廉的外甥女长孙氏为妻[7] 。
公元615年(大业十一年),李世民参加云定兴的军队,去雁门关营救被突厥人围困的隋炀帝。
公元616年(大业十二年),父亲李渊出任晋阳留守,李世民跟随到太原并随父多次出征,平服发生在今山西省内的各种叛乱和抗击东突厥人的入侵。
晋阳起兵公元617年(义宁元年),李世民鼓动父亲李渊起兵反隋,是为晋阳起兵。
李渊封李世民为敦煌郡公、右领军大都督,统帅右三军,起兵攻入长安,并且灭隋。
【导语】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28⽇,⼀说599年1⽉23⽇—公元649年7⽉10⽇),祖籍陇西成纪,是唐⾼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唐朝第⼆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
下⾯是⽆忧考分享的帝王故事之唐太宗李世民。
欢迎阅读参考! 【李世民(中国的明君)】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
唐朝建⽴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与统⼀过程中⽴下赫赫战功。
公元626年7⽉2⽇(武德九年六⽉初四),李世民发动⽞武门之变,杀死⾃⼰的兄长太⼦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诸⼦,被⽴为太⼦,唐⾼祖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的意见,对内以⽂治天下,虚⼼纳谏,厉⾏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的贞观之治。
对外开疆拓⼟,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昌、龟兹、吐⾕浑,重创⾼句丽,设⽴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公元649年7⽉10⽇(贞观⼆⼗三年五⽉⼰巳⽇),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岁,在位⼆⼗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
李世民爱好⽂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
【⼈物⽣平】 早年经历 李世民于公元598年(隋⽂帝开皇⼗七年)农历⼗⼆⽉戊午⽇(⼀说公元599年,开皇⼗⼋年⼗⼆⽉戊午⽇),出⽣在武功的李家别馆,⽗亲是时任隋朝官员的李渊,母亲是北周皇族窦⽒。
李世民4岁的时候,家⾥来了⼀位⾃称会相⾯的书⽣,对其⽗李渊说:“您是贵⼈,⽽且您有贵⼦。
”当见到李世民时,书⽣竟说:“龙凤之姿,天⽇之表,等到⼆⼗岁时,必能济世安民。
”李渊便采“济世安民”之义为⼉⼦取名为“世民”。
童年时代的李世民聪明果断,不拘⼩节,接受儒家教育,学习武术,擅长骑射。
公元613年(隋炀帝⼤业九年),李世民娶⾼⼠廉的外甥⼥长孙⽒为妻。
唐太宗李世民的个人简介最新3篇轶事典故篇一改名世民据两唐书的太宗本纪,李世民曾经于四岁时与父亲李渊郊游时,见一识相术之士,其相士先赞李渊为贵人,又赞世民,说其“凡二十岁,必能济世安民”。
李渊后遍寻相士不获,并将其改名为李世民(亦即李世民本名可能并非李世民)。
箭术无双史书记载,李世民年轻时力大无比,随身兵器中,最有名的是一张两米长的巨阙天弓。
李世民有次与敌对战前,仅率领一名骑兵一起充当侦查工作。
途经一处草原高地,因为太累与士兵一起睡着,被敌人发现,本来意欲围杀李世民。
此时突然有一条蛇追老鼠,奔到骑兵脸上,惊醒骑兵,才发现身边都是敌人,于是李世民与骑兵上马逃亡,李世民本人左右开弓,百发百中,终于逃出追击。
虎牢关之战时,李世民对尉迟恭说:“我拿着弓箭,你手持马槊相随,即使有百万大军又奈我如何!”足见他对自己箭术的自信。
李世民继位前曾任天策上将,设天策府。
李世民继位后在苑囿内狩猎,有一群野猪奔了出来。
李世民四箭射杀了四只,但还是有一头雄壮的公野猪冲到近前。
吏部尚书唐俭慌忙下马,与之搏斗。
李世民拔剑砍死野猪,笑着对唐俭说,“天策长史,不见上将击贼耶?何惧之甚!”原来唐俭曾任天策府长史。
唐俭当即回答道:“汉祖以马上得之,不以马上理之。
陛下以神武定四方,岂复逞雄心于一兽!”李世民觉得唐俭说得有理,于是停止了狩猎。
小鸟依人成语小鸟依人出自唐太宗之口:不久之后,唐太宗对长孙无忌说:“我今天要当面评论你们的功过得失,引以为鉴,使你们警惕。
说者没有过错,听者自己改过。
”说完他就看着长孙无忌说:“你善于避嫌、随机应变,但是领兵打仗不是你的长项。
高士廉博览群书,悟性很高,临危受难不变节,做官也不拉帮结派,但是缺少直谏的勇气。
”唐太宗将朝中大臣评论一番,最后说到了褚遂良。
唐太宗说褚遂良在学问方面大有长进,性格很刚直,对朝廷忠心,对我很有感情,平时一副飞鸟依人的模样,我很是怜爱他啊!”房谋杜断《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说:唐太宗同房玄龄研究国事的时候,房玄龄总是能够提出精辟的意见和具体的办法,但是往往不能作决定。
唐太宗李世民评价生平简介: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是唐朝第二位皇帝。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生于陕西武功,是李渊次子。
公元614年,娶妻长孙氏。
公元617年,逼父起兵反隋,攻入长安,灭隋后,进封为秦王。
唐武德九年(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李元吉被杀,而后高祖让位,他即位称帝,次年改国号为贞观。
贞观22年(649年),唐太宗薨,仅52岁,葬于今中国陕西礼泉县东北昭陵。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漫漫历史长河之中,尝百草的神农,禅位的尧,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开创贞观盛世的唐太宗,弯弓射雕的成杰思汗,陈桥兵变的朱元璋等等,对于这些千古帝王,或褒或贬,各家不一。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有两点必须把握住。
第一点,要全面。
要根据不同的历史事实。
其次,要客观。
不可带有个人的主观倾向,要从矛盾的两方面去看。
这就要求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时,所参考的文献必须是第一手材料,必须是还原历史本原的东西。
一.功绩关于唐太宗的功绩,这里主要是通过他的管理思想来论述的。
(一)政治管理思想“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
”①这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欧阳修对其的赞美。
谈到唐太宗的政治管理思想,就不得不说到他的用人之道。
1.任人唯贤,重视人才说到这一点,就不得不提到魏征。
魏征,魏征是何许人也?魏征,字玄成。
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之家,在投入李世民之前,他就是一“倒霉蛋”,“墙头草”。
他曾经投靠过瓦岗李密,而后又投入窦建德门下,再后来他投入到了李世民的哥哥——当时的太子李建成门下。
当然,魏征并非无才之人,他早就提醒李建成要留心李世民,也主谋导演了一场鸿门宴,这场鸿门宴的结果大家①欧阳修《新唐书太宗本纪》都知道了,太子党败了。
魏征又该何去何从呢?他并没有随大流,一死保节,而是成了阶下囚。
等待他的却不是死亡。
面对昔日想除自己而后快的魏征,惜才的唐太宗非但没有杀他,反而给了他一个谏议大夫的职位。
近日读《李世民评传》(郑学檬等人著)、《帝范-中国最伟大帝王的沉思录》(李世民著,唐政释译)、《贞观政要》(吴兢原著,刘配书等全译)、《大唐帝国-隋乱唐盛三百年》(日本著名历史学家陈舜臣著,廖为智译)诸书,并重点参阅了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收录的以李世民、魏征和贞观之治为主题的文章三十余篇,发现已有研究很少从李世民自身本体角度去解析他一生的所思所行、所作所为。
本文借鉴相关史料并前人宏论,谈谈笔者的一己之见,呈请各位读者并史学同仁指正。
人品和能力:众说纷纭话短长论及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不论从哪个角度看,唐太宗李世民执政的贞观时期都定会榜上有名。
谈到李世民,必言及贞观之治,必然言及魏征、王珪、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等诸多能工良臣,因为“贞观之治”盛世局面的开创并得以为继,上述一班人功不可没,这已是史家公论。
因此,对于贞观之治成因的研究,李世民本人的人格特质和本性、以及他与魏征等群臣之间关系,学界可谓泼墨如云。
这些研究从总体上看,可略分为两派。
一为肯定派,该派对李世民篡位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对他本人的人品、言行,以及他在“贞观之治”盛世局面的形成和发展中所起的引领作用都持理解并支持的态度。
如深圳大学李大华博士在其新作《李世民》(东方出版社,2009年5月出版)一书中从人性的本能角度出发,把玄武门事变中的李世民之举诠释为被迫无奈,于情于理无可厚非。
对此,郑学檬等人认为,在分析历史上诸如玄武门事变这样的武力夺权斗争时,人们不免囿于礼法或杀戮是非。
正是这一点,使李世民似乎也洗不清不孝不悌之名。
但是若从政权转移的合理性而言,违礼与杀戮并不是评判的惟一标准,商汤放桀、武王伐纣之类,也是以武力夺权,所谓“以有道诛无道”者也。
所以,李世民在被动情势下,主动发动玄武门之变,亦有其历史选择的合理性,“遵周公之事”者,即是此种合理性之历史根据也。
郑学檬等人还从参与玄武门之变的人物阵容去强化这种合理性,他们认为众多杰出人物的政治选择,往往是正确的历史选择。
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并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公元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唐太宗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
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
主要成就军事才能卓越,助父统一中国灭东突厥、薛延陀、高昌、吐谷浑扩充教育机构,笼络国家人才精简政府机构,裁汰冗官冗员改革三省六部,朝廷政治清明开创贞观之治1人物生平早年经历如流,在同父亲和兄弟一起谈论兵法以及如何排兵布阵时,他总是表现得见识超群,显示出非凡的军事才能。
李世民早期从家庭中得到的良好军事熏陶,培养了他的军事才能,这些为他以后征战沙场、纵横杀敌提供了丰富的军事营养。
晋阳起兵元626年7月5日),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下诏曰:“自今以后军国事务,无论大小悉数委任太子处决,然后奏闻皇帝”。
朝进入全盛时期,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史称“开元盛世”,前后共29年)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爱民如子法治天下唐太宗十分注重法治,他曾说:“国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为准。
”作为一位万人之上的君主能够说出这样一番话来,唐太宗不愧是一位开明的皇帝。
法律制定出来后,唐太宗以身作则,带头守法,维护法律的划一和稳定。
在贞观时期,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与民同罪。
执法时铁面无私,但量刑时太宗又反复思考,慎之又慎。
他说:“人死了不能再活,执法务必宽大简约。
”由于太宗的苦心经营,贞观年间法制情况很好,犯法的人少了,被判死刑的更少。
强盛王朝贞观王朝的强盛是中国的任何一个王朝都无法比拟的。
正因为有了贞观之治的基础,武则天才能做到“政启开元”,从而为开元盛世奠定基础。
吏治清廉贞观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贪污的王朝,这也许是李世民最最值得称道的政绩。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出生在陕西武功一个贵族家庭的“别馆”中。
他的祖先李虎,曾是北周时“荣盛莫与为比”的所谓“八大柱国”之一。
父亲李渊,在李世民出生时,虽然其荣耀已非昔日的祖宗可比,但却也是隋朝的皇亲国戚,历任谯、陇、岐等州的刺史,荥阳、楼烦等郡的太守以及殿内少监、卫尉少卿等重要职务。
李世民生长在这样的贵族世家,接触的是世族豪门,结交的是贵族子弟,从小习艺练武,善于骑马,好弄弓矢,锻炼了骁勇超人的武艺,也养成了强悍、临机果断、意志坚强的豪放性格。
隋朝末年,独夫民贼隋炀帝的统治,犹如一叶扁舟,漂浮在隋末农民大起义的惊涛骇浪之中。
在农民起义军的沉重打击之下,隋朝的封建统治者内部也爆发一次又一次的分裂。
613年,杨玄感起兵反隋;616年底至617年的春夏之间,罗艺、徐园朗、梁师都、刘武周、薛举等官僚、豪强地主,纷纷起兵割据,拥兵自重。
隋朝的统治很快就要被颠覆了。
这时,充当隋的太原留守的李渊,虽是这个地区的最高长官,但却时时受到了隋炀帝的猜忌与怀疑,日日要“纵酒纳赂”以为“自安之计”。
他也看到“天下大乱”、炀帝多以“猜忌杀戮”大臣的局面,正是自己积蓄力量、起兵反隋的绝好机会。
于是,积极准备发动兵变。
“聪明勇决、识量过人”,年仅20岁的李世民是他起兵的最主要的得力助手。
李世民在跟随父亲来到太原之前,已经成长为一位英武少年,并已在“解雁门之围”的战斗中初露锋芒。
他年轻有谋,善于用兵,交结和收罗了不少天下英豪。
来到太原后,他又奉命“密招豪友”。
当时,亡命在晋阳的长孙顺德和刘弘基,都是他优礼结交的对象;晋阳县令刘文静,更是他无话不谈、无事不商的密友。
这些人,以后都成了晋阳兵变的最主要的骨干力量。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父子在晋阳发动了兵变,公开举起了反隋的旗帜。
兵变胜利后,李渊即“法檄各郡,称义兵,封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指挥右三军”,南下霍邑、围困河东。
十一月攻克了长安,建立了唐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