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生拖延心理研究

中学生拖延心理研究

中学生拖延心理研究
中学生拖延心理研究

拖延心理研究

口十&木子

拖延心理研究“知道了我有很多时间可以去玩,我选择从不完美的一小步开始”

拖延者的信条

我必须要做到完美

我做每一件事都应该轻而易举,不费力气

没有什么是我无法做到的

如果不能把事情做好,那它就根本不值得去做

我必须避开挑战

如果我成功,有人就会受到伤害

如果这一次我做的很好,那么我每次都应该做的很好

按照别人的规定做事意味着屈服和失去掌控

我不能承受失去任何人或任何事物

如果我展现真实的自己,人们不会喜欢我的。

总有一个正确答案,我将一直等待直到发现它

看看,有几条命中了你。是的,我们今天要说说拖延症

众所周知,拖延症已成为当代青年的一大通病。对于我们中学生而言,拖延就发生在一些

不起眼的小事中。或许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长假开始前定下一个个宏伟的学习计划,一副立志成为学霸的样子,然而直到开学前的几天,还在为作业抓狂;一直想着要每天锻

炼身体却在结束了一天辛苦的学习后告诉自己:今天太累了,明天吧。手旁有一大堆事情

等着去做,却神经质的只顾着咬指甲,哪怕多咬一会儿也好。当然也别为此太伤心,毕竟

拖延者不在少数。笔者自己就是一名拖延症晚期患者,这也是我们选择这个课题的原因。

然而不幸的是,我们还是没有按期完成这项任务。听起来很讽刺,不是吗?下面,就由笔

者带你走近拖延症这个老大难的问题。

什么是拖延症

百度百科上对拖延症的定义是这样的:拖延症(英文:Procrastination)指的是非必要、后果有害的推迟行为。举个例子来说,拖延者常常陷入这样的一个怪圈“这次我想早点开始——我得马上开始——我不开始又怎么样呢——我应该早点开始——我无法享受任何

事情——我希望没人发现——还有时间——我这个人有毛病——最后的抉择:做还是不

做——我永远不会再拖延”拖延者们一次次诚心诚意痛下决心,然而他们中的大多数最终还是一次次的陷入这个怪圈

成因成功是为了学习与进步,还是为了证明你聪明?

拖延症的成因有多种,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完美主义思想作怪。

心理学区分了两种不同的完美主义者:适应良好的完美主义者和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者。两种完美主义在信念上存在很多区别。第一个区别是关于自己的。适应良好的完美主义不仅有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而且相信自己有与这种要求相匹配的能力。而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不相信自己有与之相匹配的能力,高标准只会造成他们的挫败感,提醒他们自己的不完美。第二个区别是关于对失败的看法的。适应良好的完美主义虽然同样讨厌失败,但他们会把失败看作成功路上必然的经历,并能在失败后很快调整自己,重新出发。而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者却会把事情看作对自己能力的考验。他们的心里存在这样的信条:“如果我不能轻而易举地完成某件事,那就是我能力低下的证明。”,“如果我努力后仍然失败了,是一件很丢人的事”。他们宁愿承受拖延带来的痛苦后果,也不愿意承受努力之后却没有如愿以偿所带来的羞辱。对他们来说,责备自己邋遢,懒惰和不协作比把自己看成无能和无价值(而这就是他们身为恐惧的失败)要容易忍受的多。而拖延就可以让这种恐惧有所缓和。

拖延者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完美主义者。为了证明他们足够优秀,他们力求做到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认为要达成他们的远大目标应该没有任何问题。他们常常对自己有不现实的要求,当无法实现这样的要求时,就会变得不知所措。失望之余,他们通过拖延让自己从中退却。()

平庸招致轻蔑

优秀不用努力

一切都自己来

总有一个正确的解决办法

我无法忍受失去

要么全部要么没有(你没有完成起初设定的每一件事你没有)

拖延的另一大原因在于不会合理利用时间

下面摘自刘未鹏先生《暗时间》的内容进行说明。

第一步,明确目标事件,把事件的重要性和紧急性进行匹配。

核心关键词:时间管理。

第二步思维转变:时间管理到个人效率管理

很多人以为时间管理就是建立一个细致到可怕的schedule。其实不然,建立时间表其实是一个思维误区。因为我们在生活中需要干的事情绝对不可能像上课那样以固定时间长度为单位。时间管理的真正目的只会是为个人效率服务。而个人效率管理的第一原则,就是要

把“时间表”观念转变为“事件表”观念。“事件”,也就是任务,才是做事的本征函数,我们的一切计划必须按照这种本征函数展开。这里警告有些有浪漫主义情怀的人认为做事

是为了享受“过程的乐趣”,但事实是做事不是做爱。做事就是要完成这些目标,否则就

成了行为艺术。

PS:因为客观原因,今天做不完可以明天做,但必须建立“一定要完成这几件事”的工作观。

第三步:设计自己的进度条及时回馈是最好的激励

回馈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从一件事情完整的开始到结束之后的工作。对于耗时较小的事件还好。对于耗时较多的事件,往往得不偿失。

为了详细说明这种回馈的不科学性,下面引入刘未鹏先生在《暗时间》内的原文进行左证:“进度条的设计是一个很多人都知道的故事:同样的耗时,如果不给任何进度提示,只是

在完成之后才弹出一个完成消息,中间没有任何动态变化,那么整个过程就会让人等得非

常焦急,导致一些人干脆把程序关了了事。如果有进度不断更新,那么对整个过程耗时的

心理感受就会远低于实际值,用户也不会郁闷到把程序关了。

这里的原因在于,没有进度提示的话,我们无法判断这个等待什么时候才是个尽头。如果

有不断增长的进度条,那么我们对于什么时候会达到100%就会有一个粗略的估计,这个

估计是一剂定心丸,让我们知道这事情总会并且会在不久的将来完成。

做事情也是同样的道理,善于规划的人,会将目标分割成一个个的里程碑,再将里程碑分

割成TODO列表。前阵子流行的GTD方法学,核心的理念就在于,如果你把任务分割了,你就有了进度条,你就知道,事情在不断的进展,你总会完成任务或到达你的目标,你会

有一个时间估计。反之如果没有这个分割,整个的任务或目标对你来说就只有两种状态——“完成”和“未完成”,如果不幸是一个比较漫长的目标,那么你会发现你的进度条总是“未完成”,一次又一次的等待未果会耗尽你的耐心,让你下意识的产生“这事什么时

候才能完呢?”的疑惑,没有分而治之,你就不知道未来还需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达到目的,这就会让你心生怯意,不敢进一步投入时间,免得血本无归。在这样的心理下,不少

人就会选择保守策略——退出,以免到头来花了时间还一事无成。

而所谓的规划其实就是针对这种心理弱点的做事方法。如果你对整个目标的几个重大步骤

有清晰的界定,能够对每个步骤的耗时作出靠谱的上界估计,你就不会被不确定的未来,

不确定的时间投入感到恐惧,就不会被这种不确定感压迫到过早退出。”

第四步:利用自己的暗时间提高效率最大化

如果你有一台计算机,你装了一个系统之后就整天把它搁置在那里,你觉得这台计算机被

实际使用了吗?没有。因为CPU整天运行的就是空闲进程。运行空闲进程也是一天,运行大数据量计算的程序也是一天,对于CPU来说同样的一天,价值却是完全不一样的。

大脑也是如此。

善于利用思维时间的人,可以无形中比别人多出很多时间,而这多出的时间,我们就可以

把它运用成为自己的暗时间。

下面需要达成两个共识:

1.我们干事情实际投入的是时间和效率的乘积。而不单单是时间的数量。

2.只有靠自身推理思维后我们才能深入理解一个事物。

所以所谓暗时间就是你走路、买菜、洗脸洗手、坐公交车、逛街、出游、吃饭、睡觉,所

有的这些时间被你充分利用进行思考,反刍和消化平时看和读的东西,让你的认识能够脱

离照本宣科的层面。这段时间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日积月累将会产生庞大的效应。

你可以“投入”很多时间在一件事情上面,却发现毫无进展,因为你没有整天把你要做的

事情,要学习的东西常驻在你的大脑中,时刻给予它最高的优先级。你走路的时候吃饭的

时候,做梦的时候心心念念想的就是这件事情,你的CPU总是分配给它,这个时候你的

思维时间就被利用到了极致,你投入的时间就真正等于了实际流逝的时间,因为你的CPU 是满载的。

第五步:抗干扰与专注是维系高效率的必要条件

采用刘未鹏先生在《暗时间》一书中的段落左证:

“举个例子程序员们都知道,任务切换需要耗费许多额外的花销,通俗地来讲,首先需要

保存当前上下文以便下次能够顺利切换回来,然后要加载目标任务的上下文。如果一个系

统不停地在多个任务之间来回倒腾,就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在上下文切换上,无形中浪费很

多的时间。

相比之下,如果只做一件任务,就不会有此损失。这就是为什么专注的人比不专注的人时

间利用效率高得多的原因。任务切换的暗时间看似非常不明显,甚至很多人认为“多任务”是件很好的事情(有时候的确是),但日积月累起来就会发现,消耗在切换上的时间越来

越多。

另外,大脑开始一件任务的时候必须要有一定时间来“热身”,这个时间因人而异,并且

可以通过练习来改变。举个例子,你看了一会书之后,忽然感到一阵无聊,忍不住打开浏

览器,十分钟后你想起来还要继续看书,但要回复到当时理想的状态,却需要一段时间来

努力去集中精力,把记忆中相关的知识全都启动起来,从而才能进入“状态”,因为你上

了十分钟网之后这些记忆已经被抑制了。如果这个“热身”状态需要一刻钟,那么看似十

分钟的上网闲逛其实就花费了二十五分钟。

如果阅读的例子还不够生动,对于程序员来说其实有更好的例子:你写程序写得正high,忽然被叫去开了一通会,写到一半的代码搁在那儿。等你开完会回来你需要多久能够重新

进入状态?又或者,你正在调试程序,你已经花了二十分钟的时间把与这个bug可能相关的代码前前后后都理解了一遍,心中构建了一个大致的地图,就在这时,呃,你又被叫去

开了个会,开完会回来,可想而知,得花上一些时间来回想一下刚刚弄清的东西了。

迅速进入状态的能力是可以锻炼的,根据我个人的经验,至少可以缩短到3-5分钟。但要想完全进入状态,却是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实现的。所谓完全进入状态,举个例子:你看

了3个小时的书,或者调试了半个小时的程序之后,往往满脑子都是相关的东西,所有这些知识都处在活跃状态,换言之你大脑中所有相关的记忆神经网络都被启动了,要达到这

样一种忘记时间流逝的“沉浸”状态(心理学上叫做“流体验”),不是三两分钟的事情。而一旦这种状态被破坏,无形间效率就会大打折扣。这也是为什么我总是倾向于创造大块

的时间来阅读重要的东西,因为这样有利于“沉浸”进去,使得新知识可以和大脑中与其

相关的各种既有的知识充分融合,关联起来,后者对于深刻的记忆非常有帮助。

能够迅速进入专注状态,以及能够长期保持专注状态,是高效学习的两个最重要习惯。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工作了之后,要处理的事情一下多出了很多,不像在校园,环境简单,生活单纯,能够心无旁骛地做一件事情而不被打扰。工作之后的状况就是,首先需要

处理的事情变多,导致时不时需要在多个任务之间切换;另一方面,即便能够把任务的优

先级分配得比较合理,也难免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心中忽然想起另一件事还没做的焦虑来,因为没做完的事情会在大脑中留下一个“隐藏的进程”,时不时地发个消息提醒你一下,

中断你正在做的事情。

因此这里就涉及到最后一个高效的习惯:抗干扰。只有具备超强的抗干扰能力,才能有效

地利用起前面提到的种种暗时间。事实证明在有干扰的环境中看书是非常锻炼专注能力的

一个办法。另外,经常利用各种碎片时间阅读和思考,对迅速集中注意力和保持注意力都

非常有帮助。”

时间可分为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拖延者常常将这两种时间混淆

“客观时间”是由钟表和日历来衡量的,它是不可更改的,可预知的:

相反,我们对时间的流逝都有自己独特的感觉,而这是不可量化的,也无从比较,这

就是“主观时间”。它是我们对于钟表之外的时间的经验。有时候我们感觉时间过得

很快;还有一些时候,时间又慢如蜗牛。当你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无论是玩网游,或是赖床不起,时间都过得令人无法置信的快。但是当你在焦急的等待一个回电,或

者做一项你不喜欢的事情时,一分钟看上去就如一小时那么长。

对时间有一个独特的主观感受可以使你对自己更具有一种独一无二感,这为你的内在

时钟和你的生物节奏留出了空间,并对你在芸芸众生中寻找自我感觉极为重要。主观

时间会帮助你摆脱那种依循季节周期变化而形成的线性时间观。于那种被钟表时间束

缚着的感觉不同,在主观时间留出的弹性空间中,你可以更自由的呼吸。

主观时间的一个变体就是“事件时间”,它指的是围绕着一个事情的发生、发展而定

位你的时间感。当你想“看完这一期暴走大事件后,我要去写作业”的时候,你使用

的就是事件时间。

现在我们每个人面临的挑战是:将我们个人的主观时间(当我们专注于某件事情的时候,它就是事件时间)跟具有不可动摇性的钟表时间整合到一起。如果我们足够幸运,可以在它们之间达成无缝连接。当我们在沉浸于某件事情的同时,知道自己什么时候

该离开,为准时赴约而适时动身出发,而不会在妥协中失去诚信。或者,当我们在做

一个周期较长的任务时,虽然最后期限还遥遥无期,也感受不到一丁点压力,但我们

还是按时开始工作。

很多拖延者生活在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的冲突中,不愿意也不能认知到它们的时间概

念与钟表时间有着很大的差异。与那些能够在主观与客观时间中流畅游走的人不同,

他们一直在其间挣扎。

某知名心理学家曾对时间感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显示:人们是基于过去、现在

和将来的不同坐标来感知时间的。如果你只是局限于其中某一个时间坐标,那么你的

生命就会发生偏差和受到局限。

带着他们跟时间的独特关系,拖延者对于时间的感知往往与他们所处的人生阶段不相

符合。有调查表明,拖延现象会随年龄增长而逐步减缓,因为留给拖延的时间也变少了。但是,重度拖延者却往往不能很好的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往往认为自己还有大把

时间,抑或者他们早已习惯于拖延,所以他们更愿意体验活在当下的感觉。“那个为

了完成任务而加班到深夜三点的人是一周后的我,现在的我只想好好玩,痛苦什么的

就让未来的那个我来承受吧。“虽然不受时间限制的感觉在眼前这一刻让人感到宽慰

与安全,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残酷现实是:生命是有限的。长此以往,有一天,

你会发现,自己已在拖延中老去。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对于美好的渴望。然而生命历程中,痛苦在所难免。“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但,又有几人能够完全直面现实呢?怕是不多吧。有人在痛苦

中选择了逃避,他们选择活在过去的美好回忆里。当然,也有人耽于幻想,他们总是

沉浸在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中。以上这两种情况导致的后果大致相同,那就是无法动手

对改变现实作出切实的努力。

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一个任务:将过去整合进当下,并为自己的未来之路做出自己的

选择。拖延是一个信号,表示过去在牵扯你,让你往回看。

一个真正成熟的人,会懂得放下。不管痛苦或是美好。因为他知道自己能做好的只有

现在,去做,而不是去回避那些在你生活中重要的事情。他既能在外部世界又能够在

内心世界评定什么是真实并能够接受它。

送你一段美文,望你能多一分坦然与成熟:

午夜时分,往事历历,纷至沓来。其中不尽是美事:痛苦、错误、未尽之事,以及令

人羞愧和悲伤的种种往事一起涌上心头。但是一切,无论好与坏,痛苦与欢乐,都描

绘进丰富的人生画卷中,都成了我思想的粮食和进步的动力。

案例分析

下面我们通过几件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小事做一些具体分析。

不论是做作业或是考试的时候,遇到一些较难的题目,我们往往会暂时放下不做,而

转而做其他题。有同学认为又是自己的拖延症发作,因而忧心忡忡。其实这种行为算

不上拖延,因为其他题和这道题同等重要(难道分数有不平等之说吗?!)。甚至,

这可以说不失为治愈拖延的一大方法,那就是从最简单的做起。当然在正常情况下,

你选择将其忽略的话,这就是拖延症了。

身为作业狗的高中生对作业有着一种莫名的情愫,每次假期作业刚发下来,你总是能

看见一个个埋头苦干的身影,看那架势,大有三天做完假期作业之势。然而假期归来,你的视线中仍不乏埋头苦干者,问作业是否未做完,答者倒也坦然:“哪里没做完?

我只不过是还没批改罢了。“这就是拖延的一种表现。未谙世事的学生党往往都有完

美主义倾向,他们往往不屑于去面对现实,对有悖于自己理想的事情也是嗤之以鼻。

以为自己能力甚大,作业都完成了,批改又算得上什么。到真正批改之时,才发现远

未自己所想的简单。他们没有意识到,这其实也是作业的一部分。做一件事情,就应

该认认真真有始有终。

“万事开头难“。对于拖延者来说,确实是这样。前段时间和朋友闲聊时,偶得一个

有趣的观点:拖延者之所以拖延,乃是他们一直在想自己该不该做即将做的事。我想,

这或许是对拖延的一个较为通俗的解释。笔者的这个假期很不开心,没有完成目标。一是目标太过于苛刻,明显超过了自己的心理承受范围,这是自己的完美主义心态在作怪。二是因为自己陷入了深深的疑惑:自己该不该继续竞赛?一件事情,做不到最好还有没有必要做下去?越想越觉得痛苦,最后的情况是,我没有付出切实的努力,选择了放弃。但不幸的是,我甚至没有尝试过坚持下去的可能性。但我回到现实,真实的情况是我不能兼顾,须有取舍。什么事都想做好不也是完美主义倾向吗?有些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局限性。

这病怎么治

以下是从《拖延心理学》中精选的治疗对策,与君共享。

治疗的步骤:

1、意识到自己的拖沓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2、把拖沓的原因一条条写出来

3、一条条克服这些原因

4、开始做事

拖延处理技巧:

1、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可观察、具体而实在的),而不是那种模糊而抽象的

目标。

不是:”我要停止拖延”

而是:”我要在三月二十日之前刷完解析几何”

2、设定一个务实的目标。不要异想天开,而要从小事做起。不要过于理想化,而要选择一个能接受的程度最低的目标。

不是:”我决不再拖延。”

而是:”我会每天背十个英语单词。”

3、将你的目标分解成短小具体的迷你目标。每一个迷你目标都要比大目标容易达成,小目标可以累积成大目标。

不是:‘我打算把非谓语动词部分温习一下“

而是:“今晚我要积累五道错题,明天我要自学语法书上相关内容,后天接着看,直至做完。”

4现实的(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愿望)对待时间。问自己:“这件事事实上将花去我多少时间?我真正能抽出多少时间投入其中?”

不是:“周末我有充足时间去做这件事”

而是:“我最好看看我的日程表,看看我什么时候可以开始做。上次那件事情所花的

时间超过了我的预期。”

5、只管开始做。不要想一下子就做完整件事情,每次只要迈出一小步。

记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不是:“我一坐下来就要把事情做完“

而是:“我可以采取的第一个行动是什么?’

6、利用接下来的十五分钟。任何事情你都可以忍受十五分钟。你只能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十五分钟才能完成一件事情。因此,你在十五分钟内所做的事情是相当有意义的。

不是:”我只有十五分钟时间了,何必费力去做呢?”

而是:”在接下来的十五分钟内,这件事的哪个部分我可以上手去做呢?”

7、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当你遭遇到第一个困难时,不要放弃。困难只不过是一个需要你去解决的问题,它不是你个人价值或能力的反应。

不是:”老师不在办公室,所以我没法问问题了。我想去看会杂志。”

而是:”虽然老师不在,但是我可以问一下班上的大神。”

8、可能的话,将任务分派出去。你真的是做这件事情的唯一人选吗?这件事情真的有必要去做吗?

记住:没有人可以什么事情都做——你也是。

不是:”我是唯一一个可以做好这件事的人。”

而是:”我会给这件事情找一个合适的人来做,这样我就可以去做更重要的事情了。”

9、保护你的时间。学会怎样说不,不要去做额外的或者不必要的事情。

为了从事重要的事务,你可以决定对重要的事情置之不理。

不是:”我必须对任何需要我的人有求必应。”

而是:”在做作业的时候,我没必要回答同学的问题。我会下课再与他讨论。”

10、留意你的借口。不要习惯性的利用借口来拖延,而要将它看做是再做十五分钟的

信号。或者利用你的借口作为完成一个步骤之后的奖赏。

不是:”我累了(抑郁、饿了、很忙、很烦),我以后再做。”

而是:”我累了,所以我将只花15分钟写作业,接下来我会小睡片刻。”

11、奖赏一路上的进步。将奖赏聚焦于你的努力,而不是结果。小心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你可以说杯子是半空的,也可以说它是半满的。

记住:即便是没有完全完成,迈出一小步也是进步。

不是:”除非我全部完成,否则我就会感觉哪里不对”

而是:”我已经走出了几步,而且我做事非常努力,这感觉很好。现在我打算去骑会车。”

12、将拖延看成一个信号。停下来问自己:拖延传递给我的是什么信息?

不是:”我又在拖延,我恨我自己。”

而是:”我又在拖延,我的感受怎样的?它意味着什么?我可以从中学到什么?”

记住:你能够做出自己的选择。你可以拖延,你也可以行动

即便在你心里不舒服的时候,你还是可以行动。

以往的历史无法决定你当下要怎么做。

你可以从学习、成长和挑战自己中获得快乐。

你不必觉得完美后才觉得自己具有价值。

从拖延信条中解放出来

万事无完美

努力尝试是一件好事,而不是愚蠢或软弱的表现

失败并不危险。失败是正常的,这是生活的组成部分。

真的失败是不敢去经历

每个人都有局限,包括我自己

如果那是一件值得做的事,那么为它犯错误也是值得的

挑战有助于我的成长

我有成功的权利,我也能应对别人对此的反应

如果这一次我没有做好,下一次我还有机会。

遵守别人的规矩去做事并不意味着我一点权力也没有

当我展现出真实的自我,真正喜欢我的人就会和我坦诚相对答案很多,但我需要找到那个最符合我感觉的答案。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2000字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2000字 “你总结写完了吗?” “哎呀,又不是马上要,急啥?” “也是,提前几天做了就行。” “啊!快到截止日期了,最近好多事挤一起,我还没做完,又得熬夜了…” “哎,我也是,原以为很简单,没想到还挺麻烦的,快点做吧。” 这样类似的对话我们是不是经常听到,或者是自己说过?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中很普遍,有人给它起了个名字——“拖延症”。我一直在想,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会拖延?这种行为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心理根源?关于这方面的专业研究,比较有名的就是美国的两位心理医生简·博克和莱诺拉·袁写的这本《拖延心理学》。我之前就听说过这本书,而自己也深受拖延症的困扰且一直苦于找不到解决办法,但我还是不由自主的拖到现在才看了这本书。 人为什么会拖延?作者认为,拖延的情绪根源涉及内心感受、恐惧、希望、记忆、梦想、怀疑以及压力,而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些情绪波动,因为他们利用拖延来逃避不舒服的感受。此外还有其他方面的根源:拖延者的主观时间与钟表时间的冲突;拖延的生物根源,包括你的身体、大脑以及你的遗传基因;拖延的人际关系根源,主要指你的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以及你在当今社会的地位。拖延是由心理根源、生物因素和人生经验这三者交织在一起形成的,十

分复杂,不过有一点可以排除在外,拖延和智力没有关系。要摆脱拖延,真正认识到自己拖延的根源是第一步。 书中提到一个拖延怪圈,是拖延者基本都会经历的,即从接到一个任务到最终那个任务被放弃或是被完成了的这个过程。整个过程从头到尾短则几个小时,多则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几年。并且,大部分的拖延者都会重蹈覆辙,一次又一次地在这个怪圈中挣扎。对此,我深有体会。比如,每次刚刚接受一个任务,总是信心满满,觉得虽然自己不能马上开始,但是一定会有条不紊地完成它。直到早点开始的时机已经失去,我才开始焦虑,压力也逐渐加重,但是想到离最后期限还远着呢,所有还是抱着希望。时间又过去了,我还是没有开始,一种不祥的预感取代了剩余的乐观情绪,回顾自己所浪费的时间,意识到自己无法挽回,又陷入后悔和自责;在这个阶段,除了这件事,其他事我都愿意做,而转移我注意力事务的出色完成甚至让我相信在那件事情上我也正大步迈进;有时甚至通过种种方式让自己看起来很忙来掩盖自己的窘境。到下一阶段,虽然我感到惭愧内疚,但是继续抱着还有时间的希望,盼望着“缓刑”的奇迹出现。离截止日期越来越近了,此刻我已经绝望了,后悔、内疚、痛苦涌上心头,对能否完成任务的担忧已经变成了一种令人生畏的恐惧,觉得自己缺少了其他人都有的约束力、勇气、头脑或者运气,他们都行,就我不行。到最后把自己逼到不得不在背水一战和弃船逃跑之间做选择。选择不做的话,这个拖延怪圈就此画上了句号。选择做的话,此时的压力已经让我痛苦不堪,让我感到做些什么总比无所事事好。而令我惊讶的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 不得不说,社会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有着独特而不同的视角,从这个社会性角度上看,心理学脱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也从关注自身转向了关注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实际上,在我个人认为,这种立足于社会影响的心理学更具有实际的生活意义。作为一种课余读物,对个人的增益良多。 心理学上分支繁多,但是多数关注的都在个体自身。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关注的是潜意识和力比多对人的影响;荣格的传承与发展下,人格心理学也是在个体心理上的探讨和类分。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阿德勒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乃至后期发展的认知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甚至变态心理学,归根结底都是关注个体的心理动因。围绕着个体的心理机制,去解释个体行为、情感和思想,尽管这些都是我们了解自身的途径,但是作为非专业人士,容易“误入歧途”,不仅无法达到自身目的,反而会使自己变得敏感多疑。也因为如此,比较关注于社会影响和社会关系的社会心理学,实际地运用起来会好得多。 迈尔斯是心理学界的名家,他的《心理学与生活》更被广泛推荐为心理学的入门读本。《社会心理学》也是备受推崇的读物,通过这本书,我粗略地了解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社会影响力。阅读的时候,

经常会因为书中的描述激起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回首的时候也发现了的确在有意无意之间,我受到了许许多多的来自社会和他人影响。原来心理学真的就在身边,而且时时刻刻在塑造着你的生活。 《社会心理学》里囊括了较多的内容,也不乏有趣又惊人的发现。但是最让我印象深刻而且引发最多思考的,应该是从众心理。 在此前,读过《乌合之众》,深深了解了人类从众的心理盲目性,也惊讶于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非出自个人意愿或者“我”的立场做出相应的行为。无形之中我们也经历着被引导、被控制的过程。在《社会心理学》里,尽管来自集体和他人的影响与暗示没有被描述得那么恐怖,但是想来还是不禁让人打几个寒颤。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我们的从众主要来自两种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和信息性社会影响。规范性社会影响是我们为了得到他人认同,获得他人接受而做出相应的从众行为,此时尽管你不一定同意他人的意见,但是为了获得认同而不得不从众。在学校社团生活中经常会有类似的情况出现,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社团里面总是只有几个意见提出者,在他们的活跃下,其他人碍于情分经常会接受自己并不是十分认同的某些决定。这种情况下从众会导致我们的心理抵触,应该称得上是坏影响。但并不是所有规范性社会影响都是坏的,有时它是好的,比如在一个十分清洁干净的场所,看到他人自律自爱,你也会主动地保持好环境卫生;有时它并无关紧要,比如当你和几个朋友出去吃饭,她们七嘴八舌地决定了去哪里之后你在没有任何偏好的情况下选择顺从了。比起规范性社会影响,信息性社会影响显得更加简

论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疏导

论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疏导 【论文关键词】逆反心理;禁果逆反;超限逆反;信度逆反 【论文摘要】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独立的过渡期,逆反心理是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的心理表现,逆反心理引导不当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带来危害,消极的逆反心理的产生与青春期生理和身心发展迅速有关,也与教师和家长的教育不当有关。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不能一概而论,应加以分类,只有针对不同形式的逆反心理进行疏导,才能促进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态。是指个体对于外界的教育引导所取的一种负向心理活动,它是一种反常的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通常表现为情感上的对立、抗衡和情绪上的嫌恶、不满。它与中小学生的执拗紧紧联系在一起,是中小学生一个鲜明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 一、逆反心理的结构和危害 逆反心理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从结构来看,逆反心理是认知、情绪和行为倾向三者的有机统一。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知觉、理解及评价。情绪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抵触情绪,即人对逆反对象是反感或厌恶的;行为倾向是指对逆反对象意欲表现出来的行为,即逆反行为的准备状态。在三者中,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基础,如果不对客观环境是否符合个体需要关系进行认识,是不可能有相应的情绪与行为倾向的。抵触情绪是主要成分,往往起支配作用。 第二,从特殊性来看,逆反心理是社会依存性与相对独立性的有机统一。逆反心理与其他社会心理一样,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方面依赖于它所反映的对象,即社会存在;另一方面对所反映的对象又具有相对独立性。逆反心理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它产生于客观存在不符合主体需要之时,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当需要得到满足时,则不会产生。另一方面,逆反心理不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简单被动的反应,而是经过加工、改造的能动反映。 第三,从作用来看,逆反心理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现在有一种倾向,即提到逆反心理,不是认为它是好的,就是认为它是坏的,甚至认为它是一种变态心理。把逆反心理说成是

14.医学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 绪论 弗洛伊德精神分;潜意识压抑是病根 行为主义指华甫,错误学习得疾病 坎农重视心生学,中介神免内分泌 人不干活靠罗马,注意倾听挖潜力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健康的有关心理问题和行为的一门学科。 一.概述 1.心理学创始人:德国人冯特。(研究心理学的一般都是疯子,所以叫冯特) 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977年,恩格尔。 3.医学心理学研究分支: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异常心理学,健康心理学,行为心理学,身心心理学,心理生理学与生理心理学,神经心理学,护理心理学。 记忆:医学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一定与医学有关。(社会心理学、美学心理学不属于医学心理学) 4.医学心理学的分类: 临床心理学:研究心理咨询、心理诊断。 神经心理学:研究大脑和行为的关系。 健康心理学:研究心身疾病的康复和预防。 二、医学心理学主要学派的观点 1.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弗洛伊德精神分,潜意识压抑是病根。 创始人:弗洛伊德:冰山学说。 认为潜意识压抑太久是引起各种心理障碍和心身疾病的根源。 意识分三种:意识(人)、前意识、潜意识(兽)。 治疗:自由联想、释梦、移情、催眠。 2.行为主义理论的观点:行为主义指华甫,错误学习得疾病。 创始人:华生、巴甫洛夫——喂狗 认为错误学习是各种疾病的根源。 治疗:脱敏治疗。 3.心理生理学理论的观点:坎农重视心生学,中介神免内分泌 创始人:坎农。 认为疾病是因为生理中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出问题而导致。 4.人本主义学派的观点:人不干活靠罗马,注意倾听挖潜力。 创始人:罗杰斯、马斯洛。

认为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潜能,一旦实现不了就会生病。 治疗:降低期望值,注意倾听。 5.认知学派理论 创始人:贝克和瑞米。 认为错误的信念导致疾病的发生。 治疗:矫正错误的信念,才能解除心理障碍。 6.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个案法、实验法。 医学心理学基础 一、心理学的概念 (一)心理现象分:心理活动过程、人格。 1.心理活动过程: ①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觉、学习、记忆、思维、想象、注意、语言。 ②情绪过程:情绪、情感(高等的)。记忆:情绪是天气,情感是季节 ③意志过程:有意识地确定目的,果断,坚持,自制的行动 2.人格: ①人格特征:气质、性格、能力。 ②人格的倾向性:世界观、人生观、理想、需要、动机、兴趣等。 ③自我意识系统。 (二)心理的实质: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能动反映。 二、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 (一)感觉: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1.感觉的三大特征:适宜刺激、阈值和适应性。 2.感觉现象: 感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闻不知其香; 感觉对比; 感觉后像; 感觉补偿; 联觉(感觉的相互联系。医生穿白大褂,病人感觉特别威严;护士穿粉红色护士服,病人感觉很温暖)。 (二)知觉:是对事物的全面属性的反应。 知觉的特点:恒常性、理解性、选择性、整体性。 (三)记忆: 学习:指通过练习而促使行为发生相对持久的变化的过程。 记忆:指人脑对过去的经验进行保持和再现。 记忆的三个过程:识记、保持、再认(回忆)。

学完消费心理学课程的心得体会

学完消费心理学课程的心得体会 什么是消费心理学呢?消费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消费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的目的是研究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在日常购买行为中的心理活动规律及个性心理特征。消费心理学是消费经济学的组成部分。研究消费心理,对于消费者,可提高消费效益,对于经营者,可提高经营效益。 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做什么都有一个人心理活动过程,心理学包括了很多,而消费心理学就是其中之一。我觉得学了消费心理,无论是自己作为消费者,还是从事以后的营销路等都是有用的,起码不会那么容易受到欺骗或者买了不必要的东西,而作为营销者对自己了解顾客的需要而做出相应的措施也是有必要的。 消费心理学与很多方面都有联系,比如说广告与消费心理。有句话说:成功的广告是遵循消费心理规律的广告。其中,最初的纸尿裤广告是以让妈妈领孩子的时候更轻松,更舒服为中心的视频广告,但是由于家里婆婆的传统认知与思想而不太倾向于用纸尿裤来让妈妈更舒心,认为这种对妈妈有利,而对宝宝可有可无的东西,不应该去消费,因此最初的纸尿裤进入中国市场时营销效益不是很乐观;随后,纸尿裤广告重点以孩子为中心,妈妈却占了宝宝的光变的更舒心,将纸尿裤对宝宝的好处写入广告,对宝宝的成长有帮助的元素加入广告后,诱发了消费者的需要并产生了感情上的共鸣,这样每一位父母长辈都会为了孩子的一切去购买这种商品,认为对宝宝有好处而且对妈妈也有好处的商品值得去消费使用。因此,在广告有限的时空中以情动人,道出多数消费者的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引起大家感情上的共鸣,让他们觉得广告道出了他们的心声,自然而然对这个产品刮目相看。 在消费心理课上,学到了思维与记忆的重要性。记忆是美好的,记忆是在记下之后去回忆的过程,一个人的酸甜苦乐都是在记忆的情况下发生的,如果只有记没有忆,问起以往的事情就像倒带一样,没有任何的心中体会,就会觉得这些事情平淡无奇,另外我们的记忆是衰减的,一件事情、一个人、一段话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越来越模糊,想要记得更清楚,只有时常

心理书读后感

心理书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心理书读后感(一) 最近读了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凯利·麦格尔教授的人气新书《自控力》的中文版。现在社会大家或多或少存在拖延症、月光族、熬夜族、减肥控、淘宝控、电脑控、手机控、微博控、购物狂、工作狂、注意力涣散、抽烟、酗酒等症状,而我也有以上症状中的多数。因此,希望通过这本书在生活中做出积极的改变。 这本书让我耳目一新的是它提出了意志力损耗极限的理论,这个理论首先包含了损耗意志力的种种条件的论述(其中包括外界诱因、自身心理因素、肌体营养条件,生物钟的影响),然后论述了这些条件如何量化地影响意志力(例如从早到晚意志力是如何衰减的),进而提出了如何减少意志力损耗的理论(例如应该在意志力旺盛期处理繁杂事务,避免在意志力薄弱时处理这类事务大量浪费性损耗意志力,这也是关于如何高效利用我们有限的意志力的理论)。许多人按照传统的自控力训练读物去试图训练自己时,没有得到避免意志力损耗这方面的指导,因此大部分人的结果都是以失败告终,原因就是他们的意志力在训练过程中,强化的量远远比不上损耗。 本书推荐采用的不是强制疗法,恰恰相反,本书反对强制疗法,不提倡自我克制,而是提倡有效地利用自己的欲望,将其引导转化成使自己专注于某些事情或者无视诱惑的动力,这与“借债征兵打债主”

的思想不谋而合,是一种以战养战的活用,让我们在面对诱惑时,行之有效地利用其他欲望来抵制当前诱惑。 本书指出善待自己的重要性,即很多时候不要强求。这极像博彩爱好者常说的“不要越输越赌”。本书指出,善待自己是给自己减压,而很多时候,人们屈从于欲望往往是为了逃避压力。只有行之有效地缓解压力,才能使人们不再为了逃避压力而被诱惑。这可以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人们意志力崩溃的最重要原因。在本书的最后,作者给我们介绍了一种健康的人生心态:那就是要敢于面对挑战,这样才能获得主动的自由自在,而不是为了逃避挑战去选择慵懒,那只是暂时的惬意。这才是真正的自我放松。 一个没有自控力的人,一定不是一个成功的人,因为没有自控力,好比轮船没有了动力,只有随波逐流,漂浮不定,无法到达彼岸。古人云“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术,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这里所说的“坚韧不拔之志”,正是本书所指的自控力。自控力给我的启示有以下两个方面: 1、克制欲望是需要精力的,既然精力是有限的,那么我们不必时时克制,事事克制,在不影响长远目标的事上给自己一些放纵,而在影响长远目标的事情上耗费精力去节制自己。现在我们生活周围存在各种各样的诱惑,让人的欲望无限膨胀。一个人能走多远,关键在于能抵御多少诱惑。古今中外的名人,如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拿破仑、毛泽东、周恩来、陈景润、袁隆平功成名就,成为举世瞩目的伟大人物,或许能找到千万条理由,但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他们远离

《沉默羔羊》读书笔记

《沉默的羔羊》不是我看的第一部惊悚作品,但是它留给我的却是最深印象,像是在我的脑海中生根发芽,驻扎了下来。无论是电影作品再细到文字,不腻地回味了一遍又一遍。 年轻的实习探员Starling从一个“简单”的任务——访谈Dr.Lecter——开始,在Dr.Lecter 的提示下从案件卷宗中发掘追捕野牛比尔的线索。其中条分缕析的推理过程,掩藏在Dr.Lecter的嘲弄、Starling的回忆、Chilton和众人的干扰中,需要读者也像史达林一样,一步步抽丝剥茧,看到结果。Starling所面对的恐惧与残暴,Dr.Lecter的“犯罪艺术”,伽姆先生的恶心动机,一步步将游客引入到那个紧张二充满恐惧的世界,使读者的感情与书中人物的情绪一起高低起伏。 书中的Dr.Lecter,是精神病学博士,同时其本人也是一个罕见的有着异常心理症结的心理学研究对象。而其它两位系列杀人凶手自然也是心理疾病患者。Abnormal Psychology 最初曾被翻译为“变态心理学”,出于人们的猎奇心理,描写“心理变态”的作品从来都是很吸引人的。所以《沉默的羔羊》系列成为为大众所喜爱的惊悚悬疑推理作品。 在心理学诸多流派中,Freud(弗洛伊德)所开创的精神分析学派无疑是最为大众所周知的。基于精神分析理念的小说和影视作品要远远多于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学派等其它心理学流派。一方面是精神分析学派具有挥之不去的神秘色彩(反科学性?)从而更能贴合通俗娱乐的口味,另一方面则是在融合了多种心理学视角的作品中精神分析理论的鲜明特征使得其血统更容易被分辨出来。 “羔羊沉默”系列就是一组带有明显精神分析思想的作品。童年经历、创伤、潜意识,这几个Freud的核心关键词,在该系列作品中随处可见。 作者并不仅仅将镜头只对准心理异常的凶手,对于其它角色的心理同样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Starling对自己出身和家境的自卑、对正义的追求和对弱者的怜悯、以及隐藏在潜意识中的对父亲的依恋和父爱缺失的代偿,是该系列作品一条重要的主线。此外,Graham 敏感的神入(empathy)、Chilton自大的判断、Barney憨厚的细心、Pazzi敏锐的贪婪,在作品中描写得同样精彩。 我敬佩但痛惜Starling这个形象。在Starling的内心深处,父亲的死和羔羊的嘶鸣是两个带有象征意义的巨大烙印,她的理智和高效、她的正义和怜悯、她在面对恐惧时鼓出来的勇气,无不源自她年幼时的经历和记忆。父亲在巡夜时被劫匪打死,只能由母亲一力担起养育家庭的重担,而且作为最大的孩子不得不被送往亲戚家抚养,童年因听到屠宰羔羊时羔羊的嘶叫声心中留下严重的阴影。所以她渴望强大,用力量来保护自己;同时对于弱者有着缘自共感的强烈同情。Starling曾认为增强力量、击毙罪犯、解救人质可以让羔羊不再鸣叫,在那段时间里她确实做到了;在接触Dr.Lecter后,她明白了现实的复杂和无奈迫使她对正义的绝对信仰。但是她继承了母亲的内在品质,使她适应了应对世俗的委曲求全。她努力在弗吉尼亚大学修心理学和犯罪学的双学位,而当机会来临得以参与到野牛比尔的案子中时,她宁可课程重修也要在案子中竭尽全力。巴尔的摩犯罪精神医院的恐怖地牢、老鼠横行的旧仓库、冰冷的殡仪馆、野牛比尔的地下迷宫,在面对这些的时候,她努力克服心中的恐惧,但是那一声声羔羊的嘶叫还是会在她心中回响。 而作为令人难以触摸的恶魔Lecter,喜欢捕捉人心中的恐惧,因其对Starling的羔羊的嘶叫升产生兴趣后,在少有的两个能够与之交谈的访客中,Lecter与Starling的互动远比与Graham的交流更精彩生动。不仅仅是因为Graham抓获了他而导致的敌意,也不仅仅是因为他和Starling异性相吸,还有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和她是同样的人——同样受一个生命的问题所困扰。很多年以后,Lecter都还记得Starling欠他的一个回答:羔羊停止鸣叫了吗? 即使Lecter是一个残忍的恶魔,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他的才能。Lecter在许多领域如古意大利的文学和历史、古典音乐、香味、酒和烹饪都有着惊人的造诣。苏格拉底说:"人的一种品质未必能抹掉他的另一种品质,他们可以共存,可以是既是善良又是可怕."也许就是这个原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对策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对策 在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和当代诸多国际关系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中,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已成为培养人才整体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实践中,逆反心理是目前我国中学生中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为此,我进行了专题调查、分析、并学习了有关心理学理论。 一、逆反心理的界定逆反心理,在中外传统心理学概念中没有提及,然而,却是我国近年来教育实践中被人们关注的一种心理现象。逆反心理,是客观要求与主观需要不相符合时所表现出的强烈抵触情绪(如我们常见到学生顶撞当众批评或挖苦他的老师、家长),其实质在于突出主体(自我)的某种需要或尊严,突出自我的独立性、自主性或存在价值,相反,表现出对他人(非我)的不尊从(或抗拒)。“逆反心理”与西方心理学讲述的“违谬”、“心理感应抗拒”有相通之处,但又不尽相同,它是集正确逆反与错误逆反于一体,逆反与认同相伴行的复杂心理现象;是人们一定社会关系实践的产物。 二、逆反心理在中学生中的表现 第一,超限逆反。指客观要求超出了主体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如家长总要反复唠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其它毛病,而不给予理解或帮助;教育者不分对象的觉悟层次或问题性质,一概过高的“上纲上线”、批评指责),就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既主体执意表现出与施教者要求相反的言行,“让他东、他偏西,叫他打狗他骂鸡” 第二,情境逆反。指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不相符时(如下课了,老师仍讲解再三;周未了,班主任却津津乐道),自然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即主体心不在焉或根本听不进去说教、或做其他事情,如摆弄东西、收拾书包等,以示不满。 第三,信度逆反。表现为主体对信息传递者的人格或所传递内容虚假产生怀疑。如教育者所谈及的内容无可非议,而本人的人格却不端正;或本人的人格无可非议,而传播的内容却是虚假的(或含虚假的成分);再则,其人格及传播的内容无可非议,便对内容的表达分析不能(或不能充分)说服学生。这样,会引起受教育者对施教者本人或传播的内容(甚至对其本人连同内容)产生怀疑,拒不遵从。 第四,禁果逆反。中学生的好奇心极强,往往成年人向他们郑重宣布禁止的东西,他们反而越想接触。如玩电子游戏、交异性朋友、晚自习偷看电视球赛、甚至喝酒、吸烟等,实属禁果逆反。 第五、自主逆反。指主体地位、尊严受到威胁时出现的逆反心理。如家长或老师动机良好,但却用打骂、喝斥、讽刺、强行禁止等简单、粗暴手段对待学生;或从相反的角度不关心、不理睬、不管教学生等等,都会引起主体对施教者的不满、抵触,如双方互相打骂、或互不理睬等。 第六,归因逆反。即他人的说教、做法并无错处,而动机不良引起的逆反心理。如教育者无意表扬了一位做了好事而动机不良的人。或尽管他人的言行有助于主体,但其动机不良,就会引起这种归因逆反。 第七,失衡逆反。信息传播者的言行或实际与其传播的内容背道而驰,失去平衡。如教育者的言教无误,而身教差;学校说教与社会实际相差甚远等。其说教内容就可能被学生“反其道而行之”。 此外,在教育实践中还有一种人格型逆反。个别学生由于性格异常或心理疾病,如执拗、怪僻、暴燥、易冲动、刻雹极端自私、心境不安等,稍不随意,就以吵闹、打骂等方式对抗他人(主要是老师、父母或同学)。这种人格型逆反的学生多见于男生,而且他们的家长(特别是父亲)多有同样倾向。我校初二、高二都有过类似的学生。 三、逆反心理的成因 1.哲学依据

记忆心理学读书心得

《记忆心理学》观后感 关于记忆问题世界各国专家已经讨论已久,出现了各种学说和观点。最早把心理学与人类记忆的相关规律作为实验的是德国心理学家Ebbinghaus。他对心理学和记忆相关的研究给后人提供了基础。继他之后Titchener采用内省法 研究了记忆的表象,后象了和意向类型,探讨了倒摄抑制,联想干扰,和中介 联想等问题。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信息论,控制论和计算机科学的影响下,通过将机器系统和生命系统加以类比,认知心理学出现了。通过不断地发展,近几年记忆研究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领域,元记忆,自传体记忆,内隐记忆,错误记忆等。 随着不断的发展和相关科技领域的进入,发现了头部关于记忆的主要组成。颞 叶内侧的海马结构起到了长时记忆和储存的重要性。颞叶外侧的新皮质也对记 忆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个。通过各种实验,颞叶的损伤可使人失去长时记忆的能力。 在科学家揭开人类记忆之谜时,元记忆纳入了记忆心理学的范畴之中。所谓元记忆是人对自己的记忆过程的认知和控制,通过本书能够使人认识到记忆 系统是如何工作的,我们的记忆容量有多大,为什么会产生遗忘,什么样的 材料容易记住,如何能将学会的东西记住更长久,怎样才能有效的学习等记忆。

在记忆的种类中认识到人类的记忆方式可以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运 动记忆和情绪记忆四大类。按照记忆的特点,记忆的储能过程还有时间的长 短分别有感觉记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在德国心理学家Ebbinghaus的记忆心理学研究领域我们能够看到,无意 音节的速度与识记有意义材料的速度之间的差异,无意义材料的学习比有意义 材料的学习在难度上几乎高达9倍,材料的长度和数量对完全再现所必须的重 复次数的影响,材料愈多,所用的时间越长。学习和回忆之间的时间历程随着 时间的推延材料遗忘的越来越少。在各项研究的的过程中科学家通过曲线描述 了遗忘的过程。在第一个小时内,保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迅速减少,然后遗 忘的曲线逐渐变慢。通过该曲线发现了长时记忆中保持的和持续的时间,长时 记忆中信息保留的时间为数十年。因此儿童时期学过的东西,即使多年没有使用,一旦有机会重新学习,都会较快的恢复到原来水平。从这写相关的实验和 比较当中发现了如何把已经记忆的内容提取出来,当回忆不起一件事情的时候,应该从多方面去寻找线索。例如情绪可以起到记忆的影响,通过令人高兴和令 人恶伤比较发现,当人高兴时回忆起更多事情,相反则很少。一般来说积极情 绪比消极情绪更有利于记忆,强烈的情绪体验能导致异常生动、详细、栩栩如 生的持久性记忆。另外,当要记忆的材料与长时记忆中保持的信息没有多少联 系时,情绪对记忆的作用最大。 最后再谈谈我对怎样提高记忆的方法。记忆和遗忘一样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如果掌握了记忆的规律,学会组织信息的策略和方法,通过不断地练习和实践,每个人都能提高自己的记忆能力。其中几种记忆方法比较实用和便于学习。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拖延心理学读后感 近日,翻读了由简·博克与莱诺拉·袁合著的《拖延心理学》一书,每看一点便觉得书中所说如同枪棒,一次次的甩过来,自身却无力挡脱。 这本书是我在图书馆的书架行列间闲逛徘徊时发现,瞄到后便毫不犹豫地取出来。原因很简单,我认为自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拖延热衷者,而且越发有严重之势。比如与朋友赴约,我往往会把时间预算得刚刚好,不迟也不早;又比如说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喜欢把作业拖到限期前一两天才开始做,像是现在的读书笔记,我想着明天就交,所以只好赶在今天的尾巴把这赶出来…… 于是,我决定要通过这本书探究我沉溺上拖延的深层原因,以及希望找到解决的有效方法。 书的第一章就阐述了一个“拖延者怪圈”: 这次我想早点开始,我得马上开始,我不开始又怎么样呢?还有时间,我这个人有毛病,做还是不做?——不做,或者,背水一战。我永远不会再拖延。 我完全感同身受,这无疑是我一学期来的心路历程。开学初,我往往雄心壮志,想着这学期我必须时刻温故而知新,切勿期末临急抱佛脚,我得马上开始。渐渐地,学习往往会被一些莫须有的琐事耽搁,于是我开始想:我不开始又怎么样呢?于是,临近期末,我又安慰自己:还

有时间…… 对于拖延的原因,作者归结为:缺乏自信、反感心理、目标和回报过于遥远、无法自我约束。我想前两类原因的吧。仔细想想,我喜欢把赴约的时间调得刚刚好,是由于我曾经提早到达,一个人站在街角等待,我实在是不喜欢等待,于是选择了这个方法,可我每次看到朋友比我早到在等待,我又感到惭愧;至于在学习上临急抱佛脚,是由于我感觉那样的效率会比平时大大提高。我害怕就算平时温故而知新也抵不过别人临急抱佛脚的运气。但是,我似乎忘了一本最基本的道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探究了自己拖延的原因,我似乎能顺藤摸瓜找到解决方法,正如书中提到的: 慢慢来。我深知改变这坏习惯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完成,一切不能立竿见影,我会试着在日常生活中多给自己心理暗示,例如,在学习方面,我必须时刻提醒自己“笨鸟先飞”。 观察内心的抵抗。书中描述这这实际上是一个克服恐惧的过程,这个自我观察的过程同时也发挥着间接的提示作用。或许我须聆听内心的挣扎,然后通过理性告诉自己,如何做才是正确的。又比如在学习方面,当惰性与初衷对抗时,我必须告诉自己:我是学生。 我想,这次是真的要改变拖延的坏毛病。我相信,

中学生逆反心理

中学生逆反心理研究课题 陈慕丹政治科组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着我国的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中学生行为结构,心理状态也发生了深刻地变化。特别是近几年来,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生活节奏的加快,就业形势严峻,都给中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中学生不良心态呈上升趋势。在学生教育工作中,,无论怎样强调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还是会有学生违纪犯法,“对着干“,不合群,理想泯灭、意志消沉、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不良现象。教师很严肃并做了大量工作教育,却被看作无聊的活动,却招来一片怨言。这不仅打击和动摇了教育者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而且严重影响了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认真分析中学生逆反心理的重要表现,研究中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探求缓解和消除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相关对策,创建和谐校园。 三、课题研究问题产生原因 中学生处在青年闭锁期向开放期转变的年龄阶段, 身心发展正趋于成熟, 但不稳定,入中学后, 生活和学习环境的改变, 使他们开始脱离了对老师和家长的依赖, 独立地评价周围的事物。成人感和独立意识迅速强化,自尊心与自信心进一步确立,观察力和想象力也有显著的发展。他们凭着自己的主观愿望,不断地在现实中寻找自己的地位并倾向于个人欲望的满足,同时渴望被人尊重和理解,但由于思维、判断力还不够成熟,往往容易产生偏激、固执,一旦发现外界对他们的“自我”并不承认,,就会出现知、情、意、行脱节的现象,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 四,课题研究问题的表现 1,对教育者的抵触情绪。中学生自尊心强,人格意识强烈,对外界刺激体验敏感,因而他们对来自别人的批评帮助,总有一种内在的反感情绪。当然,有些教师不能扮演好“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角色,在学生中威信较低,与学生缺乏沟通,学生无法对之形成信任基础,也导致了学生的抵触情绪。 2、对教育内容的反感。由于中学生崇尚“自由”,他们追潮赶时尚,好奇心强,而且课本改革滞后于社会的飞速发展,不能及时解决中学生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上课往往曹营心在汉。 3、对教育形式的厌烦。当今教育形式单调呆板,缺乏灵活性,没有抓住并利用各种新型载体对教育形式进行创新,势必也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厌烦情绪 五、课题研究的措施 从学生方面入手: 1、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与其心理素质有很大关系,比如,最近中学生因为受到批评或处分,或者感情创伤,考试压力,挫折等等困境而产生逆反心理,甚至自杀。我们不会忘记杨元元,洪乾坤这一个个令人痛心的名字。我们可以从以下

医学心理学-第六版-教学与学习大纲与重点

医学心理学 第六版 教学、学习大纲与重点

第一章绪论 [学习要求] 掌握: 1.医学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2.医学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特点、应用范围。 3.医学模式转变的原因。 4.新医学模式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 熟悉: 1.医学心理学的分支和相关学科。 2.医学模式的定义。 3.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了解: 1.我国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2.国内外医学模式的转变现状。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 [学习要求] 掌握: 1.感觉、知觉的概念 2.感觉、知觉的基本分类 3.记忆的概念 4.记忆的基本分类 5.遗忘及其规律 6.思维、想象的概念 7.思维、想象的基本分类 8.注意的概念 9.注意的基本分类 10.情绪与情感的概念与分类 11.情绪理论:詹姆斯-兰格理论、坎农-巴德理论及情绪的认知理论12.动机冲突的基本形式

13.人格、气质、性格、能力的概念。 1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5.四种气质类型及特点 16.人格的特征;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16.个性的主要特征;影响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因素。熟悉: 1.感觉、知觉的特征。 2.注意的特征。 3.错觉 4.想象的功能 5.情绪与人类行为和健康的关系 6.意志的概念 7.冲突与挫折的概念 8.挫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9.自我意识的概念和自我调控系统 10.心理的社会学基础 了解: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2.思维的过程 3.情绪的边缘系统学说 4.情绪与人类行为和健康 5.意志的基本过程 6.意志的品质 7.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8.需要的分类;动机的种类 9.能力的概念与分类 10.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大学心理学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大学心理学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作为一名大学生,在学习心理学的时候,要总结学习心得,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下面是收集的大学学习心理学的心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大学心理学学习心得篇一《心理学》这门课程对于我们每一位大学生来说是必修的科目,也是我们了解心理知识的所要走的阶梯,对我们了解人的心理尤为重要。 虽然我已经在老师的指导和教导下,学了这门课程大半个学期,还未学完,但我已经对心理知识的有关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人的知识、情绪、行为、动机、感情等等都与心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人的心理有积极与消极,主观与客观、好与坏、高兴与悲哀……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现象令人愉悦,一些现象使人忧虑,美好的事物引发人的爱慕之心,丑恶现象惹人产人产生厌恶之感。人具有喜、怒、哀、惧以及自豪感、美感、理智感、自卑感等多种情感和情绪,而这些情感与情绪作为人对事物和自身的生活态度体验、构成了人类心理生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在课堂上,老师每讲到新的知识,都会耐心地指导,并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授课,甚至还有一些比较经典的视频以指导我们,让我们掌握起知识的要点时容易理解和,使我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拓展和提高,增加知识的“免疫力”,因为这样我们在记忆知识时更加牢固。有时在讲到一些重要

理论时,还会出一些心理实验来测试我们的能力和心理素质的承受能力,这些课堂实验使我们感到十分有趣而且这样别具心裁的课也十分生动和形色,是我们学生所喜欢的,上课时不会感到枯燥乏味,能够引起我们的兴致,因为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活跃课堂气氛,真正达到育人效果。学生在实实在在的活跃的生动的并且有一定新意的活动中受到教益和启迪,促进知行的结合。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激发了感情,明白了道理,情理凝结,这也而况仪让我们了解自己的心理能力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是好还是坏,是强还是弱,是积极还是消极的,是高还是低,这都是我们需要去了解的,因为可以从实践中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课程,它是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以及它们活动规律科学,更加是人类为了认识、摸透、掌握和了解自己而研究自己的一门科学,这主要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同时也考察人的行为、感情、动机,并且探讨心理现象与行为之间的规律性关系。有人说,心理是一种精神现象,它不具形体,难以直接考察和研究的。然而,人的心理与人的行为,可以了解人的心理。可以分为社会心理和个体心理。社会心理与个体心理是密不可分的。社会心理现象体现在个体心理活动当中,它离不开个体心理。但对个体而言,社会心理又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实,直接影响个体心理的形成与发展。个体心理是社会现实在个体头脑

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与具体要求 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高尚的道德品质、坚实宽广的心理学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应用心理学专门知识,能胜任高等学校应用心理学教育和具有独立研究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掌握马克思主义原理和邓小平理论。 2、掌握系统的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广阔的背景知识;了解应用心理学领域研究的主要成果和它的发展趋势。 3、具有较强的应用心理学科研能力和严谨踏实的学风。 4、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5、身体健康。 二、研究方向 1、社会发展与社会心理研究 2、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3、儿童发展与教育社会心理研究 三、学习年限 学制为三年。前两年用于课程学习、教学实践;后一年用于撰写硕士学位论文和通过答辩。

四、课程设置 分公共必修课(包括政治理论、外语、教学与社会实践)、业务必修课(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必修课考试,选修课考查。各课课目、教时、学分及时间安排见教学计划。 五、培养方法 采用以自学为主,必要的课堂教学、系统读书和科研训练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以“导读”为目的,注重理论和方法上的启发;读书务求做出系统的笔记,并在读书笔记基础上写作学期、学年论文(要求有论文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公开发表),以锻炼和提高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 指导方式为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既发挥导师个别指导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导师组集体培养的优势。 六、教学实践 在高等学校进行教学实践,课堂教学为两周(6~12课时),独立进行一个相对完整的单元教学。教学实践结束后,由导师根据教学内容、方法及效果评定成绩,合格得给予相应学分。 七、学位论文 在导师指导下,最迟于第三学期结束前确定论文选题,第四学期作开题报告,第五学期完成论文初稿,第六学期修改定稿,然后通过答辩。

中学生逆反心理案例

精品文档中学生逆反心理案例篇一:中学生逆反心理案例分析案例:小强是个处事果断,遇事有主意的女同学,但是,十分任性,脾气暴躁,小因而很多同学宁可躲她平时对同学说话也是相当不客气,指甲时常要发挥作用,她自己也很苦恼。小强是心知肚明的,着她,也不愿和她发生冲突。对于这一点,但她却将这本是件小事,前几天她与一个大个子的男同学又发生了一点不愉快,临桌同学一连几个指甲血印落在了同学胳膊上,点邪火就撒到了临桌同学身上,一手未还,同学们见此情景都愤愤不平,纷纷对小强进行指责、批评。在这种情况下,小强采取默不作声作为消极抵抗的办法。心理咨询师分析:但从主观上分析:小强自尊心强,这些不良习惯的形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小她就有一小强的父母在她三岁时离异,从客观上分析: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但这些情况由来在小学时又曾因此而受到同学和朋友的冷嘲热讽。种自卑心理。更何况班中从未有人因其父母离异而冷落为何今天小强反映如此强烈呢,已久,她。下课后老师主动了解了一些情况,有两个原因:其一,小强从小都寄宿,刚刚开始走读学习,很不适应,为此,他心里烦躁时常发火;其二,新学期伊始,原来今天但越急越不能自控。克服自己的性格缺点,她希望改变和同学的关系,的事是个导火索,看来,事情的发生绝非偶然,不能草率处理。面对这种情况,不能单纯的认为是小强任性教师又做了一番理性的思考:根据同学反映的情况,初中二年级这个年龄段的同时存在着青春焦虑期的一些心理因素,骄横,因为,. 精品文档妥善处作为老师不能采取训斥的态度,应循循善诱,孩子正处在心理叛逆时期,理。。应对策略:、以爱做原动力倾心交谈:1 倾听:小强对此事的想法,请他做一下自我分析;当个人利益受到侵害时,所以,分析:由于平时养成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医学心理学课程大纲 适用于五年制 课程简介 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科学,旨在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与疾病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和规律。为医学提供心理学的观点、方法和技术,以适应现代生物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需要。是医学生在接受医学实践、医学教育及科学研究中必备的一门重要学科。 总体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理论中的概念、原理,熟悉各临床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掌握心理治疗的基本概念,熟悉各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具有一定的灵活运用能力,能根据临床实践和生活实际简单分析案例,并给予相应的处理原则。同时,要求学生掌握一些重要专业名词的英语翻译。 课程安排 上课周次学时内容 1 4 绪论 2 4 基础心理学知识 3 4 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 4 4 应激和应对 5 5 心身关系和心身医学 6 2 患者心理 7 2 医患沟通 8 5 健康心理问题

上课周次学时内容 9 1 心理评估 10 4 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11 4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绪论 目的和要求 一、掌握: 1. 掌握医学心理学概念、医学模式的概念 2. 掌握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各学派的代表人物与主要观点 二、熟悉: 1.熟悉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2.熟悉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三、了解: 1.了解医学模式发展转变过程; 2.了解医学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3.了解中国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古代心理学思想 4.了解医学心理学的主要分支。 第二章基础心理学知识 目的和要求 一、掌握: 1.重点掌握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注意、情绪、情感、动机、意志的概念和一般规律; 2.人格的概念。 3.三种主要的动机、情绪状态与情绪特质、情绪智力 二、熟悉: 1.神经网络、脑的结构与功能; 2.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心理学心得体会

心理学心得体会 导读:本文是关于心理学心得体会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心理学心得体会】 英国著名小说家莎士比亚说过:错误并非出自我们的星球,而是出自于我们自身。 心理学,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语。其实,在我还没有学习心理学的时候,我一直对这个概念似懂非懂,本以为自己虽然对“心理”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小小的心得体会还是有的,但经过老师的教导,才知道自己之前其实根本一点都不了解心理学,不过,经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对心理学的认识不知不觉中多了很多。 根据老师的教导,结合老师的原话,我对心理学的总结如下:(一)心理学教育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是促进意志、个性、气质等非智能结构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探究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纪律的科学。 (二)学习这门课程,对于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关注他人,帮助他人也有重要意义。一个人的内心情感——喜怒哀乐忧伤悲会直接表现为外在行为上,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会使外在的生活充满愉悦之感。学习这门课程之后,会逐步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健康状态,同时也会更加关注周围的

人。 经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有了许多体会,因此做下以下决定: (一)提高自控能力。可以看到,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实在很多,多到使很多人都没有去学习,整天只知道玩游戏打发时间,虽然我没那么严重,但也差不多,所以我需要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增强学习自觉性,否则再这么下去也是浪费时光,荒废学业。 (二)克服自卑。我们周围有不少人有自卑心理,也就是不愿意接受自我,我就是其中的一个。老师说过,对青年来说,正确评价自我、接受自我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建立正确的自我观念,适应环境,促使性格健康发展。接受自我,去除自卑感,是精神健康的重要保证。因此,我要的真正了解我自己,克服自卑。 (三)正确走好感情之路。这一学期的最后一讲,讲的就是大学生恋爱心理学,让我感到很震惊,没想到大学生恋爱有这么多学问。老师讲过,有同学们在恋爱过程中,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常有不同的表现。但由于气质本身并无优劣之分,故其表现也都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各种气质类型的人都可能尝到爱情之果的酸甜苦辣。恋爱的不顺利,原因很复杂,但气质方面的消极因素无疑也起了作用。有的固然失之于古板迟滞,而有的却恰恰受害于过分的灵活通便。所以,拥有心理健康方面的心理知识,才能使自己走好自己的感情之路。 虽然这个学期心理学的课程已经结束了,但它能带给我很多东西。做人,不但需要被爱,还要去爱人,更要爱自己,懂得爱自己的人才能真正领悟到世间的有情。多一些信心,多一些爱,才会找到一条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