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女涉江采芙蓉春花秋月纤云弄巧》翻译、作者、背景、主题
- 格式:docx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4
涉江采芙蓉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涉江采芙蓉原文翻译及赏析1涉江采芙蓉两汉佚名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悲伤以终老。
译文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
可是我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
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家乡,路途显得那么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于是我们要各在一方,愁苦悲伤以至终老异乡。
解释芙蓉:荷花的别名。
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遗〔wèi〕:赠。
远道:犹言“远方〞。
还顾:回顾,回头看。
旧乡:家乡。
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
形容无边无际。
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
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赏析《涉江采芙蓉》初读时十分单纯,而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中。
初看起来,好像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
诗中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
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了。
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是不行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的,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当不行径指其为“游子〞。
连主人公的身分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
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妙季节。
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
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
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更教人心醉。
——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
如果倾耳细听,读者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乐之声。
必修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习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一】内容:【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题型:【文言现象】【翻译】【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目录:一、静女/《诗经·邶风》二、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四、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一、《静女》/《诗经·邶风》【原文】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翻译】姑娘温柔又静雅,约我城角去幽会。
有意隐藏不露面,徘徊不前急挠头。
姑娘漂亮又静雅,送我一束红管草。
红管草色光灿灿,更爱姑娘比草美。
送我野外香勺药,勺药美丽又奇异。
不是勺药本身美,宝贵只因美人赠。
【作者】《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主题思想】《静女》是写青年男女幽会的诗歌,表现了男子对恋人温柔娴静的称赞以及对她的深深情意,体现出年轻男女之间纯美爱情的美好。
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爱情的歌颂与追求。
【精品习题及答案】一、文言现象积累:1、找出下列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①爱而不见:爱通“薆”——躲藏②爱而不见:见通“现”——出现③说怿女美:说通“悦”——喜爱④匪女之为美:女通“汝”——女⑤自牧归荑:归通“馈”——赠送⑥匪女之为美:匪通“非”——不是2、判断文言句式:①俟我于城隅。
:状语后置句②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判断句③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省略句3、解释加点文言虚词:①静女其.姝:形容词词头,“多么”②俟我于.城隅:表示处所的介词,“在”③爱而.不见: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④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取消句子独立性二、翻译:1、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涉江采芙蓉翻译及创作背景
《涉江采芙蓉》是产⽣于汉代的⼀⾸⽂⼈五⾔诗,是《古诗⼗九⾸》之⼀。
此诗借助他乡游⼦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思妇的现实⽣活与精神⽣活的痛苦。
原⽂
涉江采芙蓉
两汉:佚名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离居,忧伤以终⽼。
译⽂
我踏过江⽔去采荷花,⽣有兰草的⽔泽中长满了⾹草。
可是我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的爱⼈。
回头看那⼀起⽣活过的故乡,长路漫漫遥望⽆边⽆际。
两⼼相爱却要分隔两地不能在⼀起,愁苦忧伤以⾄终⽼异乡。
创作背景
这是反映游⼦思妇的相思之诗,是《古诗⼗九⾸》之⼀,当作于汉献帝建安之前的⼏⼗年间。
两汉时期,千千万万的学⼦离乡游学求宦。
但⼤多⽆处施展才华,这些宦途失意的游学的⼠⼦在宦途⽆望、朋友道绝的孤单失意中,⾃然会苦苦地怀念故乡和亲⼈。
本诗即是组诗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
《静女》《涉江采芙蓉》《鹊桥仙》《虞美人》翻译注释加赏析1.《静女》静女¹其姝(shū)²,俟(sì)³我于城隅(yú)⁴。
爱⁵而不见,搔首踟(chí)蹰(chú)⁶。
娴静姑娘真漂亮,约我等在城角楼上。
故意躲藏让我找,急得搔头徘徊心紧张。
¹静女:贞静娴雅之女。
静:娴雅贞静。
²姝:美丽,漂亮。
³俟:等待,此处指约好地方等待。
⁴城隅:城角隐蔽处。
一说城上角楼。
城:城墙。
隅:城墙上的角楼。
⁵爱:同“薆”,隐藏。
⁶搔首踟蹰:以手指挠头,徘徊不进。
踟蹰:徘徊不定。
静女其娈(luán)¹,贻(yí)²我彤管³。
彤管有⁴炜(wěi)⁵,说(yuè)怿(yì)⁶女(rǔ)⁷美。
翻译:娴静姑娘真娇艳,送我一枝红彤管。
鲜红彤管有光彩,爱它颜色真鲜艳。
注释:¹娈:面目姣好。
²贻:赠。
³彤管:不详何物。
一说红管的笔,一说和荑应是一物,指初生时呈红色的管状的草,有的植物初生时或者才发芽不久时呈红色,不仅颜色鲜亮,有的还可吃。
如是此意,就与下文的“荑(tí)”同类。
但是也可能是指涂了红颜色的管状乐器等。
⁴有:形容词词头。
⁵炜:色红而光亮。
⁶说怿:说同“悦”。
怿,喜悦。
⁷女:同“汝”,你,指彤管。
自牧¹归(kuì)²荑(tí)³,洵(xún)美且异⁴。
匪⁵女(rǔ)⁶之为美,美人之贻(yí)⁷。
郊野采荑送给我,荑草确实美好又珍异。
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
¹牧:城邑的远郊。
²归:同“馈”,赠送。
³荑:初生的白茅草。
象征婚媾。
⁴洵美且异:确实美得特别。
洵:确实。
异:特殊。
⁵匪:同“非”。
⁶女:代词,代前文所说之物。
⁷贻:赠与。
古诗《涉江采芙蓉》原文及翻译原文: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⑴,兰泽多芳草⑵。
采之欲遗谁⑶,所思在远道⑷。
还顾望旧乡⑸,长路漫浩浩⑹。
同心而离居⑺,忧伤以终老⑻。
白话译文:踏过江水去采荷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
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人。
回想起故乡的爱妻,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漂泊异乡两地相思,怀念爱妻愁苦忧伤以至终老。
词句注释⑴芙蓉:荷花的别名。
⑵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芳草:这里指兰草。
⑶遗(wèi):赠予。
⑷所思:所思念的人。
远道:犹言“远方”,遥远的地方。
⑸还顾:回顾,回头看。
旧乡:故乡。
⑹漫浩浩:犹“漫漫浩浩”,这里用以形容路途的广阔无边。
漫,路长貌。
浩浩,水流貌。
⑺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关系,这里是说夫妇感情的融洽。
⑻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创作背景:这是反映游子思妇的相思之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
两汉时期,经学成为士人跻身朝堂、谋求功名的重要资本。
于是千千万万的学子离乡游学求宦。
但是对于如此众多的士人而言,官僚机构的容纳能力实在太有限了,这必然形成一种得机幸进者少、失意向隅者多的局面。
于是一个坎凛失意的文人群体便产生了,这就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和“荡子”。
这些宦途失意的游学的士子在宦途无望、朋友道绝的孤单失意中,自然会苦苦地怀念故乡和亲人。
此诗即是《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作。
《古诗十九首》大约是东汉后期作品,当作于汉献帝建安之前的几十年间。
赏析:《涉江采芙蓉》是一首写别的情诗。
在古代封建社会里,生活是很简单的,最密切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夫妻朋友关系,由于战争、徭役和仕宦,这种亲密关系往往长期被截断。
更由于当时交通不便,书信无法往来,相隔两地音信全无,就成为许多人私生活中最伤心的事。
因此中国古典诗词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表达别离情绪的,就主题来说,这首诗是很典型的。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芙蓉:荷花的别名。
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
涉江采芙蓉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原文翻译及赏析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
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原文翻译及赏析1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原文: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南北朝〕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注释:芙蓉:荷花的别名。
②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③遗(wèi):赠。
④远道:犹言“远方”。
⑤旧乡:故乡。
⑥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
形容无边无际⑦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和感情深厚。
⑧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拼音解读:shè jiāng cǎi fú rónggǔ shī shí jiǔ shǒu 〔nán běi cháo 〕shè jiāng cǎi fú róng,lán zé duō fāng cǎo 。
cǎi zhī yù yí shuí?suǒ sī zài yuǎn dào 。
hái gù wàng jiù xiāng,zhǎng lù màn hào hào 。
tóng xīn ér lí jū,yōu shāng yǐ zhōng lǎo 。
相关翻译涉过江水去采芙蓉,大泽中长满了芳香的花草。
采了芙蓉要送给谁呢?我所思念的人却在远方。
回过头来遥望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长路漫漫,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只怕要愁苦忧伤直至终老。
必修上册课外古诗词翻译、作者、背景、主题【统编版高一】
目录:
一、静女/《诗经·邶风》
二、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四、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
一、《静女》/《诗经·邶风》
【原文】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翻译】
姑娘温柔又静雅,约我城角去幽会。
有意隐藏不露面,徘徊不前急挠头。
姑娘漂亮又静雅,送我一束红管草。
红管草色光灿灿,更爱姑娘比草美。
送我野外香勺药,勺药美丽又奇异。
不是勺药本身美,宝贵只因美人赠。
【作者】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主题思想】
《静女》是写青年男女幽会的诗歌,表现了男子对恋人温柔娴静的称赞以及对她的深深情意,体现出年轻男女之间纯美爱情的美好。
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爱情的歌颂与追求。
二、《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原文】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翻译】
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
可是我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
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要分隔两地不能在一起,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作者】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
这十九首诗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和《明月何皎皎》。
【主题思想】
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漂泊异地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从游子和思妇两个角度交错叙写,表现游子思妇的强烈情感,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
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原文】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翻译】
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什么时候结束的,以前的事情还记得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都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要问我
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尽的春江之水滚滚东流。
【作者】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徐州(今江苏徐州)人,南唐末代国君。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
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
次年,贬损仪制,撤去金陵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廷。
开宝八年(975年),李煜兵败降宋,被俘至汴京(今河南开封),授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汴京,追赠太师,追封吴王。
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
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主题思想】
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死后地下开出一朵鲜花,以此为名。
这首词流露出了李煜丝毫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表达了李煜对故国的无比深切的怀念之情。
四、《鹊桥仙(纤云弄巧) 》/秦观
【原文】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翻译】
纤薄的云彩在天空中变幻多端,天上的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遥远无垠的银河今夜我悄悄渡过。
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缱绻的柔情像流水般绵绵不断,重逢的约会如梦影般缥缈虚幻,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路。
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
【作者】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
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人,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
秦观一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
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
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丽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莺花亭;青田的秦学士祠;湖南郴州三绝碑;广西横县的海棠亭、醉乡亭、淮海堂、淮海书院等。
秦观墓在无锡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书“秦龙图墓”几个大字。
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文游台。
【主题思想】
《鹊桥仙》原为咏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乐曲,借牛郎织女的事以超越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
作者否定的是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歌颂的是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