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保险法的再次修改123

保险法的再次修改123

保险法的再次修改123
保险法的再次修改123

[摘要] 现代社会,保险已成为一种分散风险,消化损失的重要经济制度。现代保险制度是建立在“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一社会互助和社会连带关系基础上的。保险的功能在于使被保险人在其保险标的发生损失后能从保险人处获得适当补偿。但是法律不应要求保险人在任何情形下都承担赔偿责任。保险人是否承担赔偿责任应看造成损失的原因是否属于保险人保险责任范围的保险事故。换言之,损失结果的形成必须与危险事故的发生有直接、必然的因果关系,保险人才承担赔偿责任。这就是说,保险事故的发生与损失结果的形成之间存在近因。这就是说在保险的理赔中必须而且广泛的应用到了近因原则,但由于近因原则比较复杂难以把握使得我国法律至今为止缺少对它的明文规定。本文正是通过对保险近因原则的概念以及近因原则在我国的发展现状阐述,从而提出我国应该尽快在法律或司法解释中明确近因原则的必要性,从而为我国保险事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 近因原则、近因、立法缺失、完善

一、近因原则的涵义:

(一)问题的提出:

案情一:某市进出口公司进口一批三五牌香烟,向某保险公司投保了平安险,保险金额100万元。运输途中船舶碰到恶劣气候,持续数日,通风设备无法打开,导致货舱内湿度很高而且出现了舱汗,从而使这批进口香烟发霉变质,全部受损。该进出口公司遂向保险公公司提出索赔,要求赔偿全部损失。对本案有两种不同的处理意见,一种认为应该给予赔偿,另一种认为应当拒赔①。

案情二:2002年5月29日,哈尔滨一家大酒店老板王某作为投保人以自己为被保险人、其长女为身故受益人同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分公司签订“世纪理财投资连结保险”合同。该合同第二条第一项明确约定被保险人在保险期间内身故,该公司将依据合同的约定给付受益人身故保险金。2003年9月19日晚23时许,王某正在自家酒店进行装修,口袋里的手枪不慎失落走火,打死了自己。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分公司拖延七个月不予做出理赔决定,而且以该人系“故意犯罪”拒绝赔付近百万元的理赔款②。上述两个案例的情况是否要赔偿就看

①赵力锋近因原则是保险理赔的基本原则

②赵一瑾余华从一起保险拒赔案件引发对《保险法》67条的法律思考

导致事故或损失发生原因是否是承保风险,进而涉及到对近因原则的判断了,这就说明了在保险的理赔中必须要用到近因原则。而近因原则又比较复杂难以把握,在保险理赔中保险人往往为了自身利益滥用近因原则又因为我国缺少对近因原则的明文规定,使得在实践中像此种案例屡见不鲜。所以为了减少纠纷的发生或是为纠纷的解决提供有力的帮助,我国应该尽快在保险立法或是司法解释中明确近因原则。那么什么是近因原则,它又该如何判断和把握呢?

(二)近因原则的概念:

近因原则,最早是由英国海上保险法确立的,用以认定险理赔中承保风险与损失之间因果关系的基本规则。经长期的实践总结与发展,近因原则已经被许多国家的保险采纳为一项基本原则。人们最初认为近因是指与结果的发生在时间上最接近的原因,但这个观点很快被推翻了,因为结果的发生往往是因各种原因相互交织作用而起,无法仅仅按时间的先后次序来解决近因问题。“如果各种因素或原因同时存在,要选择一个近因,必须选择可以将损失归因于那个具有现实性、决定性和有效性的原因。在此,近因原则中“时间性”概念被“有效性”概念所取代。”现在通常采用了英国学者约翰·T·斯蒂尔的定义,“近因是指引起一系列事件发生,由此出现某种后果的能动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在这一因素的作用过程中,没有来自新的独立渠道的能动力量的介入”。何谓近因原则就是判断损失发生后保险人是否要赔偿的一项原则,指对造成保险标的损失起决定性作用的,有支配力的、最有效的或是直接促成后果的原因,而不是指从表面上看在时间在和空间上离损失最近的原因。

(三)近因原则的判断方法

1、概念法:根据保险近因原则的概念发展趋势已经从时间说发展到效力说了。效力说认为近因就是指离促成损失最近的原因到认为近因就是促成损失最有效的原因并以此作为判断保险的近因原则的标准。

2、常识性判断法:就是指在通常情况下,如果保险事故的发生是单一原因造成的,按照常识性原则判断,该原因就是造成损失的近因。多种原因连续发生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因促成了保险事故的发生,一般以最直接、最有效的原因作为保险事故发生的近因。多种原因间断发生的场合下,导致损失的原因有多个并且由于新的独立原因的介入,使因果关系的判断更为复杂。根据常识性原则进行分析后不难发现,多种原因间断发生的案例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新的独立原因为除外责任,由此

所致损失保险人不赔,但对前因所导致损失仍应该赔偿。第二种类型是新的独立原因为承保风险,由此所产生损害由保险人赔偿,但对连续中断了的前因所导致的损失,保险人不予赔偿。

3、物理方法:就是英国学者约翰斯蒂尔在《保险原理与实务》一书中提供的两种简便、明了的近因判断方法:一种是顺推法:就是从事件链上的第一个事件开始,按逻辑推理,问下一事件可能是什么,如果答案是最初事件导致了第二事件,第二事件又导致第三事件……如此推理,导致最终事件。那么最初事件就是最后事件的近因。另一种就是逆推法:是从损失开始,逆着事件链的方向,自后往前推,问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若追溯到最初事件,且事件链不中断,最初事件为近因③。

(四)近因原则在保险理赔中的具体把握和应用

1、单一原因造成的损失。如果造成保险标的损失的原因只有一个,这个原因就是近因。若这个近因属于被保风险,,险人负保险责任。若该近因属于未保风险或除外责任,则保险人不承担保险责任。

2、连续发生的多个原因造成损失。连续发生的原因都是被保风险,保险人承担全部保险责任。连续发生的多个原因中含有除外风险或未保风险,若前因是被保风险,后因是除外风险或未保风险,且后因是前因的必然结果,保险人负全部保险责任;若前因是除外风险或未保风险,根据“除外责任”优先原则,保险人不负保险责任。

3、间断发生的多个原因造成损失。在一连串导致损失发生的原因中,有一个新的独立的原因介入导致了损失的发生。若新的独立的原因为被保风险,保险人承担保险责任;反之,保险人不承担保险责任。

4、同时发生多种原因造成损失。同时发生的多种原因均属近因,如果多种原因均属被保风险,保险人负责全部保险责任。如果多种原因中既有保险危险,又有除外危险,保险人如何承担责任,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一种意见认为,保险人应赔偿全部损失,因为损失毕竟是由保险事故造成的。另一种意见认为,保险人只负责赔偿因保险事故所造成的损失,对非保险事故造成的损失不承担责任。还有一种意见则认为保险人不应该赔偿,因为“除外责任优先”。但如果损失是否由保险事故所造成的无法确定的,我们认为按照原因力或公平原则分摊或比例因果关系理论来确定责任。传统的因果关系理论主张对因果关系进行判定,只有两种可能,就是有因果关系和没有

③约翰斯蒂尔保险原理与实务

因果关系。而比例因果关系理论则主张对因果关系不能采用有或没有的做法,而是根据事实关系判断在具体的事件中,因果关系占有多大的比例,从而根据比例来定性。为该种情况下近因原则的具体适用提供了灵活的余地,在一定条件下使得保险合同纠纷案件处理更加公平合理。因此在此种情况下我个人比较趋向于选择比例因果关系理论来认定责任,使得保险纠纷处理的更为公平合理。

二、我国保险法近因原则缺失的现状与原因

在我国保险事业的发展中由于缺少近因原则的应用从而导致了很多问题,使得我国保险事业发展缓慢,难以与国际接轨。尤其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表现的更为明显。

(一)近因原则缺失的现状:

1、立法和司法解释上缺失的现状:

我国《海商法》和《保险法》都未对“近因原则”作出明文规定,而且《保险法》的司法解释也未对其作出明文的规定。虽然最高法院在2003年12月公布的《关于审理保险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征求意见稿)》也采用了这一概念:“人民法院对保险人提出的其赔偿责任限于以承保风险为近因造成的损失的主张应当支持。近因是指造成承保损失起决定性、有效性的原因”但遗憾的是,该司法解释的送审稿中却不见该原则了,从而导致我国立法和司法解释上都缺少近因原则。

2、保险理赔对该原则适用的现状:

在保险的理赔实务中近因原则得到广泛的应用,由于《保险法》和保险法的司法解释对该原则都未明文规定,导致在保险理赔的实务中保险人肆意以造成损失的原因不属于承保风险为名拒绝赔偿,减轻其应承担的保险义务;或者被保险人不适当地主张超过保险合同的受偿权利,在损失发生后容易引起纠纷。

3、研究、认识方面的现状:

由于我国的商业保险业起步较晚,中断时间较长加之近因原则的应用和把握比较难,使得很多学者不愿意进行研究。同时又因为保险业的粗放经营及投保人的理念滞后,反映在保险理赔实践中,形成了“保险相对人总希望保险人‘出险必赔、有险快赔’,而保险人自然坚持‘能不赔就不赔,能少赔就不多赔’”的对立之势,使得保险事故发生后容易产生纠纷。

(二)近因原则缺失的影响:

首先从法律角度来说,没有近因原则,确定一方的责任,主要根据法官的主观判

断,缺少清晰的法律依据,无法合理合法地确定保险人对保险事故所引起的损失应否负赔偿责任以及所负赔偿责任的大小,使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的利益得不到法律保障。其次从具体应用的角度来说,由于保险事故的发生经常有多个原因的存在,各个原因之间或相互影响或相互独立,或同时发生或先后不一之间的关系可能错综复杂,难以判断。保险法中不对近因原则进行明确规定,会产生如下的影响:保险人肆意以造成损失的原因不属于承保风险为名拒绝赔偿,减轻其应承担的保险义务;或者被保险人不适当地主张超过保险合同的受偿权利,在损失发生后容易引起纠纷。同时由于我国保险事业的发展现状,导致我国在国际交往和国际贸易中与他国产生矛盾和摩擦后难以通过统一的方式解决。

(三)近因原则在我国缺失的原因:

1、历史原因(1)我国的商业保险业起步较晚,中断时间较长,以及保险业的粗放经营和投保人的理念滞后。(2)由于我们至建国以来长期实行“吃大锅饭”的办法,导致人们少了一份‘居安思危’意识。加之我国人民是以勤劳和节俭闻名于世界的,经济不发达,生产力较低和人们没有保险习惯,养成了中国人喜欢储蓄的习惯。一旦人们把钱都储存起来了就很难投资其它项目了,进而保险事业的发展也缺乏了动力。保险事业发展缓慢,从而使得很多国际性的保险制度未能在我国发展起来。(3)银行利率对保险事业的影响,银行存款在一定程度上与保险具有替代作用,当利率较高时,消费者可能认为储蓄比保险划算,因而将钱存入银行,使得大量资金流向银行影响了保险事业的发展。

2、现实原因:社会机构对其态度不明确导致的。(1)尤其是司法机构对其的态度,正如前文所述,无论是在《海商法》还是《保险法》中甚至是在《关于审理保险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的送审稿中都对近因原则避而不谈。(2)监管机构对其态度,我国立法以及保险监管机构的规章中并未出现近因原则,未将近因原则提高到立法层次,对其重视不够。(3)从业人员的素质,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会给保险事业的发展带来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保险从业者良莠不齐的素质,导致在实践要使用‘近因原则’必然对被保险人不利,这也就使得近因原则难以在实践中站住脚。所以需要保险业的管理者和监管者对保险的从业者履行好注意义务。(4)保险纠纷处理者的态度,近因原则是一个内涵复杂而丰富的,而且应用起来也比较灵活。保险纠纷处理者之一是法官,由于我国法官的素质参差不齐,使得他们在实践中

难以驾驭近因原则的灵活性,导致他们不愿意使用该原则。(5)从保险理赔的实务分析,虽然在保险的理赔过程中承认近因原则,但是保险理赔人往往会为了一些特定的目的或原因,使得近因原则成为他们在理赔过程逃避责任的借口并滥用该原则损害保险人的利益,进而影响了近因原则的出现。

三、在我国完善近因原则的立法意义:

我国现在的保险市场还不是很规范和完善,导致很多保险公司在拉保单时非常之卖力,经常夸大承保范围。没有向投保人说明近因原则的含义以及其在理赔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导致被保险人以为买了保险就完全没有了后顾之忧,所有的损失都可以由保险公司来买单。结果当真正发生了损失原因错综复杂的情况时,保险人则拒不承认属于承保责任不愿承担赔偿责任,但投保人则认为属于承保风险造成的损失要求赔偿。结果导致双方僵持不下,告上法庭。但由于我国法律未对近因原则作出明确规定,使得法官在审理案件时无法找到法律依据难以作出公正的判决,从而无谓地增加了理赔成本。

总体上说,在立法中明确近因原则有如下三方面的好处;

(一)从保险体系的完善而言:近因原则最早起源于英国的海上保险,在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已经得到普遍认可了,而唯独在我国没有出现,使得我国保险制度不够完善难以与国际接轨。近因原则作为与最大诚信原则、可保利益原则、补偿原则并列的四大原则在实际的保险业务中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而且从近百年来各国的保险法理和判例看来,该原则发展得比较成熟,经过了实践的检验;我国的法律体系属成文法,对于一项原则的认同体现在法律条文上的具体规定。因此为完善我国的保险法律体系,更好地指导保险业的发展,有必要将这一原则明确地写入保险立法。这样将使相关案件的审理更具有法律依据,有利于使保险人与被保险人双方信服。有利于完善保险立法体系,促进我国与国际保险法律制度的接轨。有助于保险理赔诉讼案件有章可循,同时可以避免在保险理赔诉讼涉及近因认定的案件时,同一类型的案件出现多种判决,有利于我国法治建设的统一;有利于及时妥善地处理保险纠纷,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

(二)从保险人的角度:对保险人来说,他只负责赔偿承保风险作为近因所造成的损失,对于承保风险为远因所造成的损失,不承担赔偿责任,避免了保单项下的不合理索赔;近因原则的明确可以充分维护保险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近因原则的运

用将使保险纠纷案件的解决更有章可循,法官可以根据近因原则合理确认赔偿原则,避免情况复杂时一律采取“不利解释原则”一味地保护被保险人而增加保险公司的理赔成本。同时减少了被保险人肆意要求索赔的道德风险,降低了社会的总成本。近因原则的明确有助于界定保险人的赔偿责任,对保险人来说,如果不区分该承保风险是属于损失发生的近因还是远因,一律要保险人承担保险责任,则加重了保险人责任,对于保险人来说是一种不公平的对待。通过近因原则,保险人的赔偿责任被限定在了对结果最有影响的近因上面,显然是合情合理的。

(三)从被保险人的角度看:近因原则的明确,为被保险人及其受益人索赔提供了一个依据他们可以根据事实上的近因寻找相关的证据(例如医生的证明等),从而获得得的赔偿。与此同时他可防止保险人以损失原因是远因为借口,解除保单项下责任,不承担承保风险所造成的损失。近因原则作为一种因果关系的确认规则,通过对事故或灾害与损失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确认,有助于平衡保险人和被保险人两者的利益。对于被保险人而言,近因原则明确了可获得保险赔偿的损害原因范围,帮助在纷繁众多前因中辨认对于保险因果关系有意义的前因,从而将时间上“遥远”但却起着重要决定作用的原因确认为近因,划进约定的保险事故范围,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总之,确立正确、操作性强的近因辨认规则对于我国保险理赔规则的意义几乎是不证自明的。

四、完善近因原则的立法建议

在保险实务中对涉及到因果关系的保险事故均采用近因原则来处理。鉴于我国保险法至今对近因原则问题并无明确具体的法律规定,以及我们对“近因”概念的重新审视。为此,我们呼唤保险立法中应尽快加入近因原则,完善保险活动的基本原则,同时建议相关部门在保险理赔与司法实践中转变思维方式和传统理念,采取相应措施改进目前的工作。因此建议我国有关机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立近因原则:(一)立法完善:

1、建议在《保险法》和《海商法》等相关法律中就近因问题加以简单说明,明确提出近因原则的概念,并指出若损失是由于在效果上最近的原因引起的,则保险人应该及时向被保险人支付相应的赔偿;但若因其损失的近因不属承保风险,则保险人不承担赔偿责任。

2、修正缺陷条款、增补缺漏法条。由于近因原则这一被国际保险业普遍运用的

规则目前在我国还缺乏与之相适应的法律依据及经验总结,这必然给司法实践带来一定困难,其突出表现为,由于法无明文规定,致使当事人无法援引近因原则作为抗辩理由,法官是否运用近因原则又无法预见,是否援用就只能完全取决于法官个人的喜好,这就导致了保险理赔案件判决结果不统一现象的出现,从而使保险理赔案件无法得到真正公正的处理。这不利于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尤其是在我国加人WTO的大背景下,我国的保险业与国际保险业接轨是一项必然的趋势,因此,我国应在保险立法中对于“近因概念”及“近因原则”予以明确规定,这不仅可以使保险理赔案件有章可循,充分维护保险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实现判决的统一,而且有利于使我国保险业务运作较快与国际保险市场接轨。

(二)司法解释明确:

1、在我国,司法解释的重要性仅次于保险成文法。鉴于近因原则应用的广泛性、情况的复杂性,许多学者建议不在法律中就其应用作具体的规范,而是在司法解释中详细列举的各种情况下近因原则的适用情况,并给出典型判例,以帮助法官作出公正的判断。但就我国的实际情况,立法应当首先予以确认,也就是《保险法》和《海商法》都应该对此原则进行规定,明确在保险领域适用近因原则。同时,作为一个原则性的规定,近因原则的内容在立法上可能比较简略,这就需要司法解释对近因的判断标准作出进一步的细化规定。并且由于近因原则比较复杂,司法解释可以对造成损失的近因进行分类。将不同原因引起的损失是否应该赔以及应该怎么赔做一个具体的列举,将近因原则的应用规范化,减少损失发生后纠纷的产生以及使保险理赔更加公平合理。

2、各级人民法院应尽早携手建立典型“判例”,在我国经济蓬勃发展、保险案件频繁发生的今天,了解有关近因原则的保险判例,包括援引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一些经典判例,相信会对我们处理类似案件起到非常好的借鉴作用。其在确定保险人赔偿责任的质与量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关法律对近因原则加以确认,并作出具体的规定是十分必要的。“近因原则”为立法所确认乃大势所趋。实际上,不少国内保险公司在实际理赔的过程当中已经运用到了“近因原则”,即以作为近因的保险事故为承担保险责任的依据。但在实务中如何准确运用“近因原则”以确定“造成承保损失起决定性、有效性的原因”即近因,也是一个理论先行加之经验积累的长期过程。因此人民法院要加强对相关典型判例的收集和研究,包括研究国际上公认的一些经典保

险判例,将会对我们处理类似案件起到非常良好的借鉴作用。

(三)行业协会加以明确:

1、在保单中进行适当的说明。因为保单是一种格式合同,而且其格式正趋于标准化,将近因原则在保单中明确说明,在理赔时会有利于对保险责任的判定,保险人应该按照公平原则在保单中采取醒目的方式注明其承保范围。重要的是,保险人应在保单中标明仅在承保风险为近因的条件下才承担赔偿责任,而且要写明承保风险与除外责任之间的关系。同时,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格式合同提供方有责任说明可能会影响到自己免责的问题。在保险合同中,保险人负责制定格式合同,而近因原则可以限制保险人的责任,故此应该在格式合同中对其进行说明。

2、在保险理赔中加以明确,保险行业协会可以制定相应的规定明确保险近因原则在保险理赔的实务中运用,防止保险人利用该原则逃避责任同时也避免被保险人利用该原则加重保险人的责任。

3、应加强保险法宣传教育,普及保险知识。在提高全民族保险意识的同时,努力纠正对保险的偏见和误解,树立对保险的正确认识;保险企业应努力提高员工专业素质,在展业承保中应如实宣讲保险条款,以避免保险双方发生不应有的争执,保险理赔应善于抓住案件的关键问题。合同双方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近因原则的适用,保险人应严格依照保险法以及保险合同规定审核,无论赔付与否,都应做到有理有据。这不仅是保护被保险人利益的需要,同时也是维护保险人自身利益,保证保险事业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五、用近因原则对本文两个案例的理赔提出建议:

案例一:虽然香烟发霉变质是由于受潮和舱汗两个原因造成的,但是本案中香烟在受损之前船舶已经遇到了持续数日的恶劣气候,恶劣的气候与受潮和舱汗都是造成香烟受损的原因。同时,恶劣气候与受潮和舱汗连续发生,互为因果,即恶劣气候是香烟受损的近因。根据近因原则,保险人负责赔偿承保的风险为近因所引起的损失。本案中,恶劣气候是平安保险承保的风险,所以保险公司应该赔偿损失。

案例二:从近因原则认定和保险责任的确定角度来看,本案中的王某的死亡是属于多因一果的行为,“非法持枪”是枪支走火的一个原因,而枪支走火是致使王某死亡的直接原因。“非法持枪”是不属于保险责任范围内的,但是这一原因并不必然导致死亡结果的发生,从王某的行为分析,死亡结果是其不可预见的,也不是故意去追

求的,应该属于意外。所以可以得出结论,枪支走火是被保险人死亡的近因,这一近因在责任范围内,因此保险人应该承担赔偿责任。

结束语:

保险制度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因原则却在我国的保险立法中缺失,使得保险在我国实务中出现了很多有关索赔理赔的难题,进而让其作用难以发挥。

随着人们防范危险意识的加强,保险的范围将会越来越广。这就要求我们尽快建立完善的保险体系,而保险体系的完善又离不开保险制度的完善,所以我国应该尽快在保险立法或是司法解释中明确近因原则,减少理赔索赔的纠纷,调和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的矛盾。英美法系对近因原则的认识历史悠久经历了时间说到效力说的过程,所以我国应尽快在保险制度中明确近因原则为我国保险事业与国际的接轨作出贡献。

总之,近因原则在我国《保险法》中明确显得势在必行了。所以我呼吁我国立法以及司法解释应该尽快将近因原则加以确定。

参考文献:

[1]郭毅、马也原.被保险人非法持枪意外身亡,百万保险金被拒赔[N].法制日报,2004

年4月22日.

[2]陈东.保险与理赔[J].厦门大学出版社,第289页.

[3]李毅文.论保险近因原则及其应用[N].福建金融,2003年4月第44页.

[4]池小萍.一起保险拒赔案引起的法律思考[J].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

第4期,第42页.

[5]李毅文.近因原则是理赔的基本原则[J].保险研究,2003年2月

[6]赵一瑾、余华.从一起保险拒陪案件引发对《保险法》六十七条的法律思考[J].和

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7月第24卷第四期总第32期

[7]蔡明生.论保险法的近因原则[D].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

[8]许崇苗、李利.中国保险法原理与适用[J].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9]张玉良.近因原则的运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7卷第2期

[10]赵力锋.近因原则是保险理赔的基本准则[M].保险研究·法律,1999年第10期.

[11]曹繁有、王贺洋.论海上保险的近因原则[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

[12]钦国巍.对保险近因原则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

第2期.

[13]朱新才.保险近因原则初探[J].上海保险,2006年第2期.

[14]黄涧秋.论保险法的近因原则[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2月第1期.

[15]梁鹏.保险法近因论[J].介绍与评论.

[16]孙洪涛.保险法中近因原则的常识性判断[J].求索,2006年7月.

[17]朱新才.保险近因原则初探[J].财经法界,2006年第2期.

[18]任以顺.保险近因原则之“近因”概念内涵探析[M].保险研究,2008年第5期

[19]张虹、陈迪红.保险学教程[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1月

[20]路宝虎.论保险法的近因原则及其适用[D].华东政法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4

月.

[21]刘丹.论近因原则在我国保险法中的应用[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2005年

[22]李丹、张永刚.论保险法上的近因原则[J].鸡西大学学报,第7卷第3期2007年6

[23]杨奕.论保险理赔中的近因因果关系的辨认[J].中国商法年刊,2007年

[24]赵卫萍.谈保险近因原则及立法展望[J].法律之窗?政法教育

自考“保险法”笔记(5)

自考“保险法”笔记(5) (三)接管 1、接管条件。保险公司违反《保险法》的规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可能严重危及或者已经危及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的,保监会可以对该保险公司实行接管,成立接管组织和制定接管的实施办法,并向社会予以公告。保险公司对保险资金使用不当或者由其他不适合的做法,导致公司损失或者即将损失赔付能力,对投保人已经或者即将构成损害,甚至可能引发金融危机。为了避免保险公司经营不善给社会造成的损失,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因此决定对该公司实行接管,以减少或者化解保险行业风险。 2、接管目的和期限。接管的目的是对被接管的保险公司采取必要措施,以保护被保险人的利益,恢复保险公司的正常经营。被接管的保险公司的债权债务关系不因接管而变化,以利社会经济关系的稳定,接管是指由接管组织取代该保险公司的民事行为能力,原公司的领导层需要离开原来的管理岗位,公司的业务和其他管理活动由接管组行使,或者由接管组授权保险公司原来的人员行使。接管的期限由保监会决定,期限届满,但未达到接管目的的,可以适当延期,但接管期限最长不得超过2年。 3、接管终止。接管期限届满,被接管的保险公司已恢复正常经营能力的,保监会可以决定接管终止,解散接管组,

将民事行为能力交还给该保险公司行使。这种情况一般是由其他经营业绩良好的保险公司代为经营管理,在输入良好的管理理念和有效的管理制度之后,有可能使被接管的公司恢复正常的赔付能力,所以就可以终止或者提前终止接管。 在接管期间,接管组织认为被接管的保险公司的财产已不足以清偿所负债务,没有能力并且也没有希望依靠自己的力量恢复赔付能力和清偿能力的,由保监会终止接管,债务人经保监会批准,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该保险公司破产。 四、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和经营规则 (一)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 1、财产损失保险,是指以存放在固定地点而且处于静止状态的物质财产及其有关利益为保险标的,以火灾、雷电、爆炸、气候灾难、及其他自然灾害事故为保险责任的保险。财产保险的主要种类包括:企业财产保险、家庭财产保险和涉外财产保险。 2、责任保险,是指保险公司承担由被保险人的侵权行为而应依法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的一种特殊的险种。责任保险在被保险人在保险合同有效期间内因侵权责任给他人所造成的损失,应当由保险公司承担的赔付责任。在保险合同中,责任保险仅仅限于侵权责任保险,而不包括合同责任保险,因为合同责任是当事人可以控制的,保险公司在其中不能控制也不能影响当事人的履约行为,因此对合同责任不予

浅谈两次保险法修改的内容和目的

保险法作业 ——浅谈两次保险法修改的内容和目的

浅谈两次保险法修改的内容和目的 《保险法》修改历程回顾 ·1995年6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颁布,同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保险法。 ·2002 年10 月,针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对保险业的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保险法进行了修正,修正内容重在保险业法部分。 ·2004 年10 月,中国保监会会同有关部门正式启动保险法第二次修改准备工作。2005 年底形成了保险法修订草案建议稿并上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此后,国务院法制办组织听取各方意见,修改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修订草案)》。 ·2007 年12 月04 日,保险法修订草案建议稿形成并上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 ·2009 年2月25 日至28 日召开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保险法》修正案(草案)经三次审议,并在此次会议上获得通过。 ·2009年10月1日正式实施。 我国现行《保险法》是1995年制订的,2002年进行了首次修订,02修订主要是针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对保险业的要求,所以对《保险法》的修改基本上都是围绕保险业法展开的,没有触及保险合同法的内容。保险合同法存在很多不够明确和不够完善的地方,现实中保险纠纷主要都是因保险合同争议而引发的。 2004年10月,中国保监会会同有关部门正式启动保险法第二次修订准备工作,历时4年余,几易其稿,该法终于在2009年2月28日通过并公布,并于10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一次保险法修改所涉内容、幅度远远大于上次。保险法的修订“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既照顾弱势群体,又兼顾公平原则;既力促发展,又确保稳定。” 此次对保险法合同部分的修改还是增强了可操作性,对保险审判实践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同时对保险公司展业、核保、核赔、条款制定费率厘定乃至整个经营管理产生重大影响。 下面我就将两次修改的内容和目的做简单梳理。 一、保险法第一次修改的主要内容及目的 第一次修改主要涉及了以下方面的内容: (1)兑现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所作的修改——外部环境应对: A.原保险法中的“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均改为“保险监督管理机构”,从法律上明确了保险监督管理机构作为保险监管的主体地位。 B.根据我国加入WTO文件中关于非寿险20%的法定分保比例将在我国入世后逐年降低5%,4年内取消的承诺],将原保险法第101条“除人寿保险业务外,保险公司应当将其承保的每笔保险业务的百分之二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再保险。” 改为第102条“保险公司应当按照保险监督管理机构的有关规定办理再保险。” C.根据我国加入WTO文件中关于外资保险公司可以采取合资、独资及分公司的形式的承诺将原保险法第148条“设立外资参股的保险公司,或者外国保险公司在中国境内设立分公司,适用本法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改为第154条“中外合

王保树《商法》复习笔记(保险法-保险法的基本原则)【圣才出品】

王保树《商法》复习笔记 第六编保险法 第二章保险法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保险与防灾防损相结合的原则 1.坚持保险与防灾防损相结合原则的必要性 保险与防灾防损结合的原则,应该是保险法的首要原则。防灾防损,即保险防灾防损,与社会性防灾防损不同,一般是结合保险业务来进行。通常包含两层含义:(1)保险人以所承保的保险标的为对象所直接采取的预防和减少损失的措施。 (2)保险人通过保险费率及赔付率等杠杆督促被保险人预防和减少损失。 2.保险防灾防损的内容 保险防灾防损是一项经常性的、连续不断的重要工作,从保险人接受投保开始,一直到保险责任期限终结,都需要开展防灾防损工作。一般应包括: (1)调查、分析; (2)提出合理建议; (3)监督检查; (4)提供必要的技术力量; (5)配合协作。 3.坚持保险与防灾防损相结合原则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保险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促进保险企业的顺利发展。 (2)有利于提高保险的社会效益,维护社会生产的稳定和人民生活的安定。

二、最大诚实信用原则 1.最大诚实信用原则的含义 诚实信用是指任何一方当事人对他方不得隐瞒欺诈,都须善意地、全面地履行自己的义务。我国《保险法》第5条规定:“保险活动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鉴于保险关系的特殊性、保险的专业性与技术性以及保险合同的射幸合同性质,保险适用最大诚实信用原则。 2.说明 (1)说明的含义 说明是指保险人在订立保险合同时向投保人说明合同的内容,又可以称之为保险人的说明义务,是一项先合同义务。 (2)说明的内容 保险人需要向投保人说明的内容也即保险合同的内容。其主要说明的应该是投保人不理解或有疑问的事项,如各种保险专业术语,特别是对于保险合同中免除保险人责任的条款,应予以明确说明。 (3)说明的时间和方式 ①说明的时间,一般多在保险合同订立时。合同订立后,投保人如对合同内容有疑问,保险人也应加以解释说明。 ②说明的方式,可以采取书面或者口头的形式。 (4)说明的违反 即未履行或未全面履行说明义务。我国《保险法》第17条规定:“对保险合同中免除保险人责任的条款,保险人在订立合同时应当在投保单、保险单或者其他保险凭证上作出足

《财产险基础知识》学习笔记第五章财产保险

第五章财产保险 第一节企业财产保险 一、保险标的 1、可保财产:前提条件,投保人具有保险利益 2、特约可保财产: ●无须加贴保险特约条款与保费:金银、珠宝、古玩、艺术品以及便携式装置与设备(手 提电脑,手机,照相器材) ●必须用特约条款并加收保费:铁路、桥梁、堤坝、码头、以及尚未交付使用与验收的工 程。 3、不可保财产: 1)不属于一般性的生产资料或商品:土地、矿藏 2)风险特殊,应投保专门的现金宝险:货币、票证、有价证券、有现金价值的磁卡 3)可复制:文件、账册、技术资料、计算机软件或数据资料 4)违法的:违章建筑、枪支弹药、非法占用的财产 5)必然发生危险的财产:危险建筑 6)应该投保其他险种的财产 二、企业财产保险的保险责任和附加责任 1、基本险 (1)保险责任 ●火灾(燃烧现象、意外、蔓延), ●爆炸(物理、化学), ●施救、抢救造成保险标的的损失 ●必要的合理的费用支出 (2)附加责任 +暴风、暴雨、台风、飓风、龙卷风、洪水、冰雹、暴雪、冰凌、雷电、泥石流、崖崩、突发性滑坡、飞行物体及其他空中飞行物体的坠落、水箱及水暖管爆裂=综合险 +沙尘暴、地震、盗窃、罢工(综合险与一切险不予承保) 2、综合险 (1)保险责任 基本险责任+暴风、暴雨、台风、飓风、龙卷风、洪水、冰雹、暴雪、冰凌、雷电、泥石流、崖崩、突发性滑坡、飞行物体及其他空中飞行物体的坠落、水箱及水暖管爆裂 (2)附加责任 ●沙尘暴、地面突然下陷下沉、自燃 ●扩展油水管损坏保险、玻璃破碎保险、恶意破坏保险、自动喷淋系统水损保险、碰 撞保险、起重及运输机械保险 3、一切险 (1)保险责任(列明除外责任的方式) (2)附加责任 扩展类43,规范类20,限制类7,限制类规范2 除外,沙尘暴、碰撞、自燃、50|50摊销 三、除外责任 1、基本险 1)被保险人及其代表的故意行为或纵容所致的损失 2)由于行政行为或执法行为所致的损失

保险法修改前后对照表(最新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修改前后对照表(条文中黑体字部分是对原法条文所作的修改或补充内容,阴影部分为删除内容) 修改前修改后 目录目录 第一章总则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保险合同第二章保险合同 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二节人身保险合同第二节人身保险合同 第三节财产保险合同第三节财产保险合同 第三章保险公司第三章保险公司 第四章保险经营规则第四章保险经营规则 第五章保险代理人和保险经纪人第五章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和保险公估人无第六章保险行业协会及其他市场组织 第六章保险业监督管理第七章保险业监督管理 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法律责任 第八章附则第九章附则 则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保险活动,保护保险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加强对保险业的监督管理,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共利 第一条为了规范保险活动,保护保险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加强对保险业的监督管理,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共利

益,促进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制定本法。益,促进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等条件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 第二条本法所称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等条件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 第三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保险活动,适用本法。第三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保险活动,适用本法。 第四条从事保险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第四条从事保险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第五条保险活动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第五条保险活动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第六条保险业务由依照本法设立的保险公司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保险组织经营,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保险业务。 第六条保险业务由依照本法设立的保险公司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保险组织经营,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保险业务。 第七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法人和其他组织需要办理境内保险的,应当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保险公司投保。 第七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法人和其他组织需要办理境内保险的,应当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保险公司投保。 第八条保险业和银行业、证券业、信托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保险公司与银行、证券、信托业务机构分别设立。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八条保险业和银行业、证券业、信托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保险公司与银行、证券、信托业务机构分别设立。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九条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对保险业实施监督管理。 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根据履行职责的需要设立派出机构。派出机构按照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的授权履行监督管理 第九条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对保险业实施监督管理。 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根据履行职责的需要设立派出机构。派出机构按照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的授权履行监督管理

汽车保险与理赔读书笔记

汽车保险与理赔读书笔记 31323330任长伟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像潮水般涌入家庭。近几年,尤其是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汽车保有量大幅攀升,拥有私家汽车已成为一种时尚。机动车的迅速增加,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薄弱,交通运输管理的滞后,人们的法制观念不强,导致道路交通事故时有发生,造成人身伤亡和经济损失。在诸多交通事故中,超速行驶、疏忽大意、措施不当、行人穿行机动车道及违章占道驾驶是导致事故的5大主要原因。严酷的事实和血的教训,使与机动车辆有关的人们认识到汽车保险与理陪的重要性,掌握汽车保险与理陪的基本知识和机动车辆保险条款,了解车辆交通事故的处理方法,熟悉汽车理赔流程,对于每个汽车拥有者、使用者、管理者及保险与理陪工作者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随着2006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表明在原来汽车商业险的基础上,我国的保险市场非常的庞大,而且会越来越大。因此,在我国财险领域内,从事汽车查勘定损的人员会越来越多。本论文系统的介绍了汽车保险理赔中的核心内容—查看与定损,从保险原理,保险的发展,现场查勘,汽车损失评估,人伤案件的医疗核损等多方面阐述查勘定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流程。本论文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的原则,在系统介绍汽车保险理论与理论应用经验的同时,参考了大量国内外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例证,分析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论文内容具有与本学科发展相适应的科学水平

保险原理 风险管理与保险 风险的概念: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预料的事故和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自然灾害都具有不确定性,我们称之为风险。换句话说,是在某一个特定时间段里,人们所期望达到的目标与实际出现的结果之间产生的距离称之为风险。比如某人在一个大雪天,在下班的车流高峰期,开着着他的刹车失灵的汽车从家里出发,准备去购物。不幸半道出了交通事故造成车损人亡。这里让我们分析一下:大雪天、车流高峰期、刹车失灵的汽车等属于风险的因素;交通事故就是风险事故;车辆受损和当事人的死亡就是本次风险事故所导致的损失。原本购物回家的目的与横尸街头的结果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反差。在日常生活中,这种突如其来的风险事故经常给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带来沉重的打击。我们认识到风险的危害,后,产生了下列管理风险的方式。 1)回避风险回避风险是指主动避开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它适用于对付那些损失发生概率高且损失程度大的风险。其局限性表现在,并非所有的风险都可以回避或应该进行回避。 2)预防风险预防风险是指采取预防措施,以减少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及损失程度。预防风险涉及到一个现时成本与潜在损失比较的问题。 3)自留风险自留风险即自己非理性或理性地主动承担风险。在

《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的决定(征求意见稿)》 剖析

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的决定 (草案送审稿)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作如下修改: 一、将第十八条第一款第一项修改为:“(一)保险人的名称、住所及联系方式;” 将第一款第二项修改为:“(二)投保人、被保险人的姓名或者名称、住所及联系方式,以及人身保险的受益人的姓名或者名称、住所及联系方式;” 二、将第二十三条第一款修改为:“保险人收到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的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请求后,应当及时作出核定;情形复杂的,应当在30日内作出核定,但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保险人应当及时将核定结果通知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对属于保险责任的,在与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达成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协议后10日内,履行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义务。保险合同对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期限有约定的,保险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义务。” 三、增加一条,作为第四十八条:“保险期间超过1年的人身保险合同,应当约定犹豫期。投保人在犹豫期内有权解除保险合同,保险人应当及时退还全部保险费。 “犹豫期自投保人签收保险单之日起算,不得少于20日。” 四、将第八十四条改为第八十五条,删除第三项,将第七项改为第六项,修改为:“变更出资额占有限责任公司资本总额5%

以上的股东及其实际控制人,或者变更持有股份有限公司股份5%以上的股东及其实际控制人;” 五、将第八十六条改为第八十七条,将第二款修改为:“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报告、财务会计报告、精算报告、合规报告、公司治理报告、资金运用报告、信息安全报告及其他有关报告、报表、文件和资料必须如实记录保险业务事项,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和重大遗漏。” 六、将第九十五条改为第九十六条,将第一款第一项修改为:“(一)人身保险业务,包括人寿保险、年金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保险业务;” 增加一项,作为第三项:“(三)年金业务,包括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等业务;” 七、将第九十七条改为第九十八条,修改为:“保险公司应当按照其注册资本总额的10%提取资本保证金,存入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指定的银行,除公司清算时用于清偿债务外,不得动用。 “前款规定的资本保证金达到人民币2亿元的,可以不再提取。” 八、将第九十八条改为第九十九条,修改为:“保险公司应当依法提取各项责任准备金。保险公司提取偿付能力目的的责任准备金应当遵循保障被保险人利益、保证偿付能力的原则。 “保险公司提取责任准备金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制定。”

自考“保险法”完整版笔记(11)

自考“保险法”完整版笔记(11) 五、保险公司与工作人员不得为的行为 1.不得欺骗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 2.不得对投保人隐瞒与保险合同有关的重要事项 3.不得阻碍投保人、被保险人履行《保险法》规定的如实告知的义务,或诱导其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 4.不得承诺向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及与保险合同规定以外的保险费回扣或其他利益 六、保险资金的运用 保险资金的运用:指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将积聚的保险资金进行投资和融资运用使保险资金得到增值的业务活动。 可运用的资金来源:1.所有者权益 2.保险准备金 3.其他 资金运用的原则:1.安全性原则 2.盈利性原则 3.流动性原则 资金运用的形式:1.在银行存款 2.买卖债券。仅限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 3.证券投资基金 4.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方式

禁止性规定:1.不得用于设立证券经营机构 2.不得向企业投资(国务院批准的除外) 七、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与未决赔偿准备金 1.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指当年保险公司承保业务的保险单中,保险责任尚未届满,把应属于下年度的部分保险费提存起来,作为赔偿的一种准备金。 2.未决赔偿准备金:指保险人在会计年度结算以前(保险期内)已发生保险责任而未赔偿或给付保险金,在当年收入的保险费中提取的资金。 二者的异同 相同点: 1.二者都是保险责任准备金的一种形式,都是保险人为了承担赔款而从保险费收入中提存的一种资金准备 2.二者都不是保险人的营业收入,而是保险人的一种负债 区别点: 1.提取的原因不同。未决赔偿准备金是为事实上的赔付而提取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是为了将来可能发生的赔付而提取的。 2.提取的后果不同。未决赔偿准备金提取时,保险事故已经发生,因此,所提取的准备金一般全部用作赔付而支付给被保险人或受益人。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提取后,可能发生

保险法修改相关问题述评

保险法修改相关问题述评 摘要:我国于1995年颁布了第一部保险法,八年后在社会客观环境的“逼迫”下对保险法作了第一次大修改,这次修改改的主要是保险业法,而与保险消费者息息相关的保险合同法并未作实质性修改。所以时隔一年第二次修改工作又启动了,这一次的重点将是保险合同法。本文就保险法第一次修改涉及的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解读,并对第二次修改学界、业界提出的主要观点进行了归纳整理,期能记录我国保险法的这段历史为以后之鉴。 关键字:保险法修改,保险合同法 1995年6月30日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我国建国以来首部保险法,并于同年10月1日起施行;8年后,20XX年10月28日九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的决定》,该决定于20XX年1月1日开始执行,这是我国保险法第一次大的修改——修改了共计38个法条;时隔1年,我国保险法的第二次修改相关工作正式启动,20XX年11月18 日保监会已在其站发布相关公告,向各保险机构、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保监会将在收集整理反馈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确立修改重点,开展相关研究工作,这次修改也同样会是“大动作”。保险法立法过程中出现的这种不稳定性是和我国保险立法相对滞后与保险业快速发展的矛盾分不开的。 一、保险法第一次修改 (一)修改背景 1995年至20XX年的七年间,我国保险事业的内部、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保险业面临着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形势,原保险法的一部分内容已不再适应形势的变化发展。先看外部环境,原保险法的部分规定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所作的承诺不一致,另外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大,保险业要加大发展,就必须进一步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但原保险法有些规定不符合国际惯例,不利于促进保险业的对外开放。再看内部环境,随着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主体不断增多,我国保险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XX年实现保费收入亿元,比1980年恢复保险业务初期,增长了459倍。保险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保险产品和服务还不能满

2019年全国高等教育自考《保险法》学习笔记

https://www.doczj.com/doc/9f18662104.html, 我自考网整理 自考《保险法》讲义 第一章保险的一般原理 一、保险的概念及特征 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 二、保险的特征 (一)保险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1、保险与储蓄:两者实施的方法不同;给付和反给付的条件不同;目的不同。 2、保险与赌博:合法性;目的不同;作用不同。 3、保险与保证:当事人的身份不同;当事人的义务不同;当事人的权利不同(求偿权与追偿权)(二)保险的要素 1、保险的前提要素:危险的存在; 2、保险的基础要素:众人协力; 3、保险的功能要素:损失赔付。 三、保险的分类 (一)根据实施形式的分类 分为强制保险和自愿保险,强制保险是基于国家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的需要而开办,或者由政府某些行政机关发布的命令而开办;自愿保险是当事人双方用签订合同的方式而实施的。 (二)根据保险标的的分类 分为财产保险、人身保险和责任利益保险。 (三)根据责任次序的分类 可以分为原保险和再保险,原保险是指保险人对被保险人因保险事故所致损害承担直接原始的赔付责任的保险; 再保险是指将原始的保险责任再予投保的保险,再保险又分为比例再保险和超额再保险。 四、保险的职能和作用 保险的职能是以防灾防损为主,以经济补偿为辅(与财产保险的保险金额对照来理解)。 保险的作用:有利于人们战胜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有利于平衡财政收支;有利于减少灾害事故的发生;有利于积累建设资金。 五、保险的产生和发展 近代保险始于14世纪,发祥于意大利北部地中海沿岸城市; 最早发展的是海上保险; 近代火灾险源于1666年伦敦大火; 人身险基于1693年哈雷死亡表。 第二章保险法概述 一、保险法的概念及主要内容 保险法是指以保险关系为调整对象的一切法律规范的总称。它主要调整保险行为中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自考“保险法”完整版笔记(3)

自考“保险法”完整版笔记(3)第四章保险合同的订立及效力 一、保险合同的订立程序 1.要约 2.承诺 二、保险合同的书面形式 1.要保书 2.暂保单 3.保险单 4.保险凭证 三、保险合同的成立时间 保险人在投保书或其他保险协议上签字或盖章的时间是确定保险成立的时间 四、保险合同的内容 1.保险合同的基本条款 保险当事人及关系人的名称、住所 保险标的 保险责任和责任免除 保险期限和保险责任开始时间 保险价值与保险金额 保险费及支付办法 保险金赔偿或者给付方法

订立合同的年月日 2.保险合同的特约条款 扩大或限制保险人承担的保险责任的条款 约束投保人或被保险人行为的条款 3.标准保险条款 4.保险合同的解释 保险合同的解释由人民法院或仲裁机关作出 保险合同应作出有利于投保人的解释 五、保险合同的有效条件 1.主体合格 2.内容合法 3.合同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一致 六、无效保险合同的后果 1.返还保险费 2.退还保险金 3.赔偿损失 4.其他行政制裁 七、投保人的义务 1.支付保险费的义务 2.危险增加的通知义务 3.保险事故发生后的通知义务 4.接受保险人检查,维护保险标的的安全的义务

5.积极施救的义务 八、保险人的义务 1.给付保险赔偿金或保险金 2.支付其他合理的、必要的费用 九、保险合同的终止 1.因保险期限届满而终止 2.因保险赔偿金或保险金的给付而终止 3.因解除而终止 4.因行使终止权而终止 5.因被保险人、受益人死亡而终止 第五章财产保险合同概述 一、财产保险合同: 以财产及其有关利益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合同。 二、财产保险合同的基本分类: 1.财产损失保险合同: 指以补偿有形财产的直接损坏为目的的保险合同。分类:a.企业保险合同 b.家庭保险合同 c.运输工具保险合同 d.运输货物保险合同 2.责任保险合同 分类:a.第三者责任保险合同

保险法笔记(转)

保险法笔记(转) [本部分设定了隐藏,您已回复过了,以下是隐藏的内容] 第一章保险的一般原理 (一)名词解释 1.保险: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的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中约定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赔偿保险金责任,或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 2.可保财产:指在人身保险、财产保险和法律责任保险中可能引起损失的偶然事件。 (二)简答或论述 一.保险的要素 1.保险的前提要素:危险存在 2.保险的基础要素:众人协力 3.保险的功能要素:损失赔偿 二.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区别 1.保险的性质、目的和主体不同 社会保险属于政策性保险,不是以营利的目的,而是为了确保社会安定,提高社会福利,主体是政府。 商业保险是有偿交换的买卖行为,它是以营利为目的,为满足各方对保险的需要,从而达到互助互利,主体是具有法人资格的商业保险公司。 2.保险的对象不同 社会保险的对象是法律法规规定的社会劳动者,即工薪劳动者和雇佣劳动者。 商业保险的对象是自愿按照合同缴纳保险费的人。 3.保险的实施方式及保险关系建立的依据不同 社会保险是通过国家立法强制性实施,是一种强制保险。保险关系的建立是以法律为依据,双方不能另行约定。 商业保险是通过双方当事人协商订立,具有自愿性。 4.保险金的构成及保险费的承担不同 社会保险的保险金源于国家、企业和个人。 商业保险的保险金是由投保人承担。 5.给付标准的依据及保障的水平不同 社会保险是按最低生活标准,保障基本生活需要。 商业保险是按投保人认缴的保险费的多少为标准,保险水平具有多样性。 三.保险与储蓄的区别 1.实施的方式不同 储蓄单独的、个别的进行。 保险必须靠多数人的互助共济才能实施。 2.给付与反给付不同 储蓄在给付与反给付之间,以成立个别均等关系为必要条件,储蓄者可以利用的金额以其存款金额为限。 保险在给付与反给付之间,不必建立个别的均等关系,只要有综合的均等即可。 3.目的不同 储蓄作为应付经济不稳定的一种措施,一般是可以预测得到的,且后果可以计算得出的情况下才

《保险法》(最新2009年修订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保险合同 (2) 第一节一般规定 (2) 第二节人身保险合同 (6) 第三节财产保险合同 (9) 第三章保险公司 (12) 第四章保险经营规则 (16) 第五章保险代理人和保险经纪人 (20) 第六章保险业监督管理 (22) 第七章法律责任 (26) 第八章附则 (29)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 (1995年6月30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根据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的决定》修正,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修订,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保险活动,保护保险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加强对保险业的监督管理,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等条件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 第三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保险活动,适用本法。 第四条从事保险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

社会公共利益。 第五条保险活动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第六条保险业务由依照本法设立的保险公司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保险组织经营,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保险业务。 第七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法人和其他组织需要办理境内保险的,应当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保险公司投保。 第八条保险业和银行业、证券业、信托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保险公司与银行、证券、信托业务机构分别设立。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九条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对保险业实施监督管理。 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根据履行职责的需要设立派出机构。派出机构按照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的授权履行监督管理职责。 第二章保险合同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十条保险合同是投保人与保险人约定保险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投保人是指与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并按照合同约定负有支付保险费义务的人。 保险人是指与投保人订立保险合同,并按照合同约定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保险公司。 第十一条订立保险合同,应当协商一致,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必须保险的外,保险合同自愿订立。 第十二条人身保险的投保人在保险合同订立时,对被保险人应当具有保险利益。 财产保险的被保险人在保险事故发生时,对保险标的应当具有保险利益。 人身保险是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标的的保险。 财产保险是以财产及其有关利益为保险标的的保险。 被保险人是指其财产或者人身受保险合同保障,享有保险金请求权的人。投保人可以为被保险人。

保险法修订前后对照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修订前后对照表(条文中黑体字部分是对原法条文所作的修改或者补充内容) 修订后修订前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保险合同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二节人身保险合同 第三节财产保险合同 第三章保险公司 第四章保险经营规则 第五章保险代理人和保险经纪人第六章保险业监督管理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八章附则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保险合同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二节财产保险合同 第三节人身保险合同 第三章保险公司 第四章保险经营规则 第五章保险业的监督管理 第六章保险代理人和保险经纪人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八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保险活动,保护保险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加强对保险业的监督管理,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制定本法。第一条为了规范保险活动,保护保险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加强对保险业的监督管理,促进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等条件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第二条本法所称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 第三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保险活动,适用本法。第三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保险活动,适用本法。 第四条从事保险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第四条从事保险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遵循自愿原则。 第五条保险活动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第五条保险活动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第六条保险业务由依照本法设立的保险公司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保险组织经营,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保险业务。第六条经营商业保险业务,必须是依照本法设立的保险公司。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商业保险业务。 第一百五十六条本法规定的保险公司以外的其他性质的保险组织,由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 第七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法人和其他组织需要办理境内保险的,应当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保险公司投保。第七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法人和其他组织需要办理境内保险的,应当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保险公司投保。 第八条保险业和银行业、证券业、信托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保险公司与银行、证券、信托业务机构分别设立。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九条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对保险业实施监督管理。 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根据履行职责的需要设立派出机构。派出机构按照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的授权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第九条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依照本法负责对保险业实施监督管理。

自考“保险法”完整版笔记(5)

自考“保险法”完整版笔记(5)第七章运输工具保险合同 (一)机动车辆保险合同 一、机动车辆保险合同 投保人与保险人订立的,以机动车辆为保险标的保险协议。 投保人:车辆所有者与车辆有利害关系的社会成员。 险别范围:车辆损失险、第三者责任险 二、保险费的计算: 1.车辆损失险的保险费: 车辆损失险=基本保险费+(保险金*保险费率) 2.第三者责任险的保险费: 根据车辆的使用性质、种类、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分别相应采取固定的保险费。 3.保险费的优惠折扣和无赔款优待折扣 投保的车辆越多,保险费的优惠折扣越大。 保险业对保险车辆在承保的一年内无赔款的,续保是给予无赔款优待折扣计收保险费,一般折扣为10% 三、车辆损失险的保险责任与除外责任 1.车辆损失险的的保险责任: a.碰撞责任 b.非碰撞责任:对保险车辆因承保的自然灾害和意外事

故造成的损失给予补偿。 c.施救、保护费用 2.车辆损失险的除外责任: a.不保危险有:战争、军事冲突或暴乱; 酒后驾车、无有效驾驶证; 受本车所载货物的撞击; 两轮及轻骑摩托车失窃或停放期间翻倒; 被保险人及其驾驶人员的故意行为。 b.不保损失有:自然磨损、朽蚀、轮胎自身爆裂或车辆自身的故障; 保险车辆遭受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后,未经必要修理,致使损失扩大的部分; 保险车辆因遭受灾害或事故致使被保险人停业、停驶的损失以及各种间接损失; 其他不属于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和费用。 (二)飞机保险合同 一、飞机保险合同 是以飞机为保险标的,当承保飞机在保险期间内因保险事故造成损失及产生被保险人对第三者或旅客承担的赔偿责任时,保险人予以赔偿的协议。 二、险别 飞机保险按适用范围:国内航线飞行保险;国外航线飞

保险法修改意见

保险法第十六条“不可抗辩条款”存在的漏洞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十六条规定了投保人在订立保险合同时的如实告知义务,并且规定在投保人未尽到如实告知义务时,保险人有权在知道有解除事由之日起三十日内单方解除保险合同,这一规定有效的减少了投保人隐瞒事实订立保险合同并借此骗取保险金的风险,减轻了保险人的责任,是民法诚实信用原则的体现,具有维护社会公平诚信的现实意义。在2009年保险法修正案中,该条款后面又加上了两年的不可抗辩期间:自合同成立之日起超过两年的,保险人不得解除合同;发生保险事故的,保险人应当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 保险法中的这条不可抗辩条款起源于英国,是为了重塑保险公司的信誉而出现的。在当时,保险合同的效力取决于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的告知与保证义务的履行。这意味着在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索赔时,只要保险公司发现投保人有违反保证或者不如实告知的行为,即使这个行为对于保险风险没有实质性的影响,保险公司都可以以此为由解除合同,拒绝赔付。因此,有很多已经生效数十年的保险合同,在发生事故时,保险公司一旦发现投保人有不如实告知的事项,都能以此主张保险合同无效,拒绝向被保险人和受益人履行赔付义务。这种现象直接导致了保险公司的信任危机,威胁到了保险公司的生存和发展。 为了重塑保险公司的诚信形象,1848年英国伦敦寿险公司出售的产品中首次应用了不可抗辩条款。1930年,美国纽约州保险监督管理部门在该州保险法例中加以规定,要求所有寿险保单必须包含此条款,以约束保险人的行为,保护保单持有人的利益,防止保险公司不当得利。如今不可抗辩条款通过立法的形式,成为了绝大多数国家寿险合同中的一条固定条款。我国也与2009年新保险法中引进了不可抗辩条款。但与国外人寿保险合同中不可抗辩条款较为具体的规定相比,国内新保险法中不可抗辩条款的规定过于笼统,对于不可抗辩条款与如实告知原则的冲突问题没有做出原则性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具体说来,不可抗辩条款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缺陷。 没有对不可抗辩条款的例外加以明确,因此导致该条款效力不受限制,无形中使保险人处于弱势地位。投保人没有尽到如实告知义务存在多种情况,比如故意不告知;过失未告知;欺诈骗取订立保险合同;与保险公司代表恶意串通等。保险公司都有国家参股,因此保险公司的利益也就与国家利益相关,根据合同法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恶意串通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都应当属于无效合同。由于保险法作为特别法,在冲突时效力高于合同法,这也就导致许多订立合同时恶意隐瞒事实,待两年的时效过去后,再向保险公司索赔的事件发生,极大的损害了国有财产利益,影响保险市场正当公平运行。保险法第十六条虽然规定了该两年的时效从订立保险合同时起算,却没有对保险事故发生后如何确定该期间作出明确规定,究竟是到保险事故发生时计算还是到保险理赔时计算,存在着较大争议,倘若有一个保险事故发生在两年的期限内,但是当事人找保险公司理赔时已经超过了两年的时效,此时保险公司能否主张保险合同无效?由于保险合同大多是格式条款,发生争议时出现两种不同解释的,应当按照有利于投保人的一种理解,这就可能导致投保人在发生事故后并不急于向保险公司申请理赔,而拖延到两年期满再申请,这是变相加大了保险人的责任,可能导致保险公司的利益受损,同时也不利于被保险人及时获得保险金赔偿,使受害人无法及时得到经济救助,无形中使伤害进一步加大。 我认为,保险法第十六条首先应当规定两年的不可抗辩条款的例外情形,倘若投保人在订立合同时存在欺诈或恶意串通等情形时,不适用该不可抗辩条款。这样,才能维护社会的诚实信用,既保护了善意投保人的保险利益,又避免了保险公司责任的过分扩大。 另外,我认为应当对不可抗辩条款的期限认定作出立法解释。明确到底应当如何认定该期间

2019年非寿险精算CAA高级课程 保险法学习笔记

第一章保险概述 一、保险的概念、特征 (一)保险的概念 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等条件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 (二)特征 1.保险以特定的风险为对象 作为保险对象的风险必须具备不确定性:空间上、时间上、风险导致的后果都不能确定 2.保险一般以多数人的互助共济为基础 3.保险的目的是对危险事故造成的损害进行给付或者补偿 二、保险的起源于我国保险业的现状 (一)起源 意大利中世纪的海上冒险借贷 (二)我国保险业现状分析 近年来保险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一批新的保险机构相继设立,一些新的保险业务从无到有,保险中介市场、再保险市场稳步发展,保险资金运用渠道逐步拓宽,资产管理能力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多种组织形式、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功能相对完善、分工比较合理的保险市场主体体系,包括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和保险中介等。 但在当前的保险市场体系运行中,缓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保险机构依法合规经营的意识不强,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屡禁不止,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二是恶性竞争较为普遍。一些保险机构市场竞争手段单一,不是通过创新产品、改进服务等方式赢得市场,而是采取高手续费、高返还等方式,进行恶性竞争和不正当交易;三是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从财产险看,过于依赖车险和传统企业财产险业务,其他发展相对缓慢。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一些风险保障型产品得不到充分满足。四是保险公司的竞争能力还有待增强。有些公司的治理结构还不完善,董事会制度、股东行为、决策程序方面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完备的风险管控机制和科学的经营决策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 三、保险的分类 财产保险是以各种物质财产及其有关利益为保险标的的保险 (一)财产损失保险 指以各种有形财产及其相关利益为保险标的的财产保险 1.家庭财产保险 2.企业财产保险 凡属于被保险人所有或与他人共有而由被保险人负责的财产、由被保险人经营管理或替他人保管的财产和具有其他法律上承认的与被保险人有经济利害关系的财产,都可以作为保险标的投保企业财产保险。 3.货物运输保险 (1)定义 货物运输保险是指以运输过程中的货物作为保险标的,保险人对于保险标的因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的保险。 (2)分类

保险法基础理论读书笔记

保险法基础理论读书笔记 书名:保险法基础理论 作者:江朝国 全书字数:330千字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阅读日期:寒假期间《保险法基础理论》是台湾保险法学者江朝国对于当前保险市场立法研究以及比对其他国家保险法的立法实际,同时辅以运用民法相关法条对于当前保险法进行全面的解读。全书通过对保险实务操作中所能接触到的各个重点方面的时间顺序作为脉络,章节分配为先对保险法进行概述,其后论述保险契约的起源以及深层分析保险利益,再后对保险契约进行分类,然后分述要保人以及保险人在合同订立期间、保险期间内和各个时点上应尽的义务和享有的权利,最后阐述保险事故发生后的危险承担和保险法上消灭时效的问题。 毕竟以前对于法律方面的书籍接触较少,从而一开始便觉得全书与以往接触到的保险教材不同的地方在于,本书从法理的角度来阐述上述一系列实务问题。保险实务各个方面,包括从邀约承诺、合同成立到保险期间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到保险事故发生后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遇到实例的情形下,通过对各方既有法条进行阐述论证,从而得出最为合理的解决之道。同时书中也不乏对当下所订法条中存在的谬误和

漏洞进行大胆的披露,这种批判精神也着实值得学习。 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对保险利益方面的讲解阐述。一直以来认为保险是以物作为保险标的,本书改变了我这一既有观念。保险标的是保险契约中所投保的对象,。一般以为保险所投保的对象即为保险标的物本身或被保险人的身体,但是这种观念是不严谨的。事实上保险之标的是某人对于某标的物的物之关系。如果保险之标的果真是物本身,则物之保险在保险法根本无须特别规定有关保险契约效力转移之问题。例如书中大致举了这样一个案例:甲将自己所有的房子抵押给乙,乙以该房子投保了财产损失险,那么在抵押期间房子发生保险事故,则乙获得保险赔偿,因为财产损失险是以该房子的所有权作为保险标的,房子发生保险事故使得乙对该房子的财产所有权遭受损失,而甲的抵押权并未遭受损失,从而甲如果需要获得保险赔偿,则应该投保抵押责任保险。这符合赔偿损失的保险立法法理,同时也有利于规避道德风险和不当获利。 其次是书中对于各类目前尚存在争议的内容总是罗列出各方观点,然后从中阐述作者自身的看法,在这一点上做到了学问上的严谨全面。而这些争议多出现在实务当中关于定值时效和契约效力变更方面,而于立法上多表现为个别字句描述上的失误以及立法上的遗漏和细微矛盾之处。 最后通过本书了解到法律之间具有共通性,例如保险契约在性质上可以归类为债权契约,对于保险法上关于主体变更方面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