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生态系统》教案

初中《生态系统》教案

初中《生态系统》教案
初中《生态系统》教案

第二章第四节《生态系统》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

3.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懂得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生态平衡的概念和维持生态平衡的意义。

2.教学难点:生态平衡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忆之前两节课学习了两个实验《光对鼠妇的影响》、《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都是说明了什么原理?(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环境。)这就说明了我们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把这个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第二章第四节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

先在书本上找出生态系统的概念,P22,画出概念。怎么样的环境才算是一个生态系统呢?那么我们的课室算不算一个生态系统?比较一个农田、一个森林与我们的课室的区别,从而更准确地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那生态系统是由什么组成的呢?生态系统里面有无数条食物链,食物链交错又成了食物网。我们小学的时候学习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看一下书本是怎么样对这两个概念下定义的?P24。让学生读出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并举例。草兔狼。(强调箭头应指向捕食者)。那在森林中这几种生物还有跟其他生物有联系吗?(昆虫吃草,老鼠吃草,老虎吃兔,狼吃鹿…)强调每条食物链的连接箭头都是指向捕食者。并简单介绍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

三、介绍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简单介绍各营养级。

课件图示几种生物,让学生自行连接成食物链,看哪个小组连成的食物链最多,最准确。根据食物链的连接讲解处于食物链的不同位置的生物介绍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强调食物链的起点必须是生产者。那为什么植物叫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让学生记忆更深。从树叶、蝉、黄雀、螳螂四种生物组成一句话,是什么话?(激发学生积极性)。以这四种生物为例介绍各营养结构和营养环节。巩固前面介绍的知识。以今天或昨天的午餐为例,说出一条以学生为终点的食物链。讨论书本P23练习。

四、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列举一食物链,让学生讨论这里面的植物会不会逐渐减少,动物会不会无限

高中生物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案例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课主要讲述了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和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是生态系统功能中的重点内容。本节以“生态系统的结构”为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可以与必修一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建立联系,其又直接关系到物质循环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 ②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③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2.能力目标:①通过定量地分析某个具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培养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②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③结合“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理,对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散失加以分析,培养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 3、情感目标:关注农业的发展和生态农业的建设,注重生态学观点的培养。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科学服务于社会的观点。 三、重点、难点及其确立依据 重难点: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 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解决方法:以问题讨论为主线,采用设计合理的问题或提示分析的角度和方式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同时在教学中,重视“分析和处理数据”技能的训练,尝试体验整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以及应用数据说明生物学现象和规律。 四、课时安排:2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五、教学程序 (一)学情分析: “能量”是科学教育中的核心概念,高中已逐步建立了能量、能量传递、能量守恒等一些基本概念;在生物学中,已学习了“储存能量的物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内容,这些都是理解本节内容的基础。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 本节直接从教材中“问题探讨”提供的素材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建立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的感性认识。接下来从学生熟悉的生物在个体水平分析出能量流动的来源和去路。再从生态系统水平总结能量流动过程的图解,并从中概括出能量流动的概念。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林德曼的研究资料,利用表格进行分析,探讨能量流动的特点,并学会计算能量的传递效率。最后利用典型的习题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并投影出整节课的知识要点体系,以便帮助形成系统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一、课题导入 多媒体展示“问题探讨”内容,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学生可能会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教师可以不给于确切答案,但要引导学生从生存、从获得能量的角度分析。 二、讲授新课 以上述的典型食物链模式(玉米→母鸡→人)为例,引出新课题。 (一)过程:(动画解析图解) 就一个生物个体而言,能量是如何输入、储存和散失的? 问题:1、玉米的能量怎样得来?通过何生理作用?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同时,光能便转化成了化学能,固定在所制造的有机物中。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 2、输入的总量是多少? (玉米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能量,并且已经同化为自身的物质中的能量,即玉米的同化量)

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生态系统及组成

初中生物知识点梳理之生态系统及组成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 3、通过对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以及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4、在对有关实例分析的基础上,认识人类的各种活动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 重点、难点分析 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是本小节的学习重点,对于初中学生,生态系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分析一个具体生态系统中各类生物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然

后总结生态系统的概念。对于生态系统的概念特别要强调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环境包括所有生态因素,即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教学中要强调生物因素以及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但对于生态系统中的无机环境所包含的非生物因素及其作用也不能忽略。所以,教师可以利用教材P。151[看一看,想一想],在了解了图中各种生物相互关系后,引导学生分析生物的生存还需要什么条件?这些条件对生物生存有什么影响?通过学习,建立生态系统是生物个体生存的最基本的环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是生物生存的必须条件的观点。 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仍然可以以教材[看一看,想一想]中的草原生态系统为例,对图中各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认识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和建立在营养关系基础上生物之间的联系——食

物链、食物网。 2、生态平衡的概念和意义是这一小节学习的另一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教学中,可以通过对一条典型的食物链的讨论,分析其中各种生物数量变化的关系,以食物链中各种生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动态平衡说明自然界中存在的生态平衡的现象,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然后进一步分析可能引起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数量变化的因素以及这种变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会产生的后果,认识生态平衡的意义,以及人类按生态规律办事对于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各种系统的挂图,生态平衡破坏后对环境影响的录像。 参考课时 本节参考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1、课前准备: 分小组调查校园中的生物。尽自己所能认识校园中的生物并记录它们的生

生态系统 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教学中不强求每个学生都学习所有的选学内容,而强调关注学生心理,不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和概念、规律的严密性,不过分追求讲清、讲透,而使学生更多地关注于探究的过程、分析资料的过程、语言交流的过程。这样的处理符合《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除了知识、健康生活的道理,教材还突出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等要求。本节的内涵、外延广泛,资源丰富,虽然初一学生年纪较小、理解能力弱、科学基础薄,但平时从电视、报刊、广播、网络等媒体上,比较容易收集各种有关资料,可以比较轻松地参与到课堂之中。而且,本节教材的内容是对学生热爱“生物圈──这个所有生物的家”进行情感教育的有力支撑。 二、教学思路 在前一节课树立的“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的铺垫下,在预设情景中,让学生尝试通过自己的讨论分析活动找到答案,学习生态系统的组成、概念等基础知识。在“观察与思考”环节中,引导学生按照从生产者到草食动物,再到肉食动物的营养物质流动的顺序,逐步确定各条食物链,明确“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在有关“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交流中,得出结论“人类过分的干预自然,破坏了生态平衡,最后必然会危及人类自身”。最后,争取将环保落在实处,让学生学到能掌握的、自己能说出的、生活中能应用的东西。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得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系在一起的结论。 能力目标:尝试通过分析图文资料提高学生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了解生态保护的紧迫性,认识到提高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四、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如生态系统组成、环保、受到破坏等内容的有关图文资料。 教师: 1.搜集合适的影视资料。片中最好有这样的场景:小溪潺潺,云儿在飘,鸟唱虫鸣,蜜蜂采蜜;小鹿在吃草,附近隐蔽处的豹子在窥视它;雏鸟在鸟巢中焦急地等待父母的归来;枯树上长着蘑菇;林间的阳光照在树叶上,树影婆娑…… 2.鱼缸生态系统等直观教具。 3.选择课前音乐,制作好教学课件。 五、课堂案例 课前5分钟进行音乐欣赏,在优美的音乐中,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气息,进行学习前的心理放松和准备。 (一)感受愉悦情景──美丽的世界 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创设一个生机盎然、鸟语花香的情境。学生边欣赏,边思考:这个优美的生物世界由几部分组成?它是一个生态系统吗?学生在这美好愉悦的情景中开始学习,也为生态破坏的可怕后果做了反衬。 教师深入各小组中,引导、帮助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例如,这个生物世界中,谁制造了有机物供动物使用?谁必须以别的生物为食?谁使落叶、树桩腐烂?还有其他参与者吗?它们各有什么分工?生态系统的定义是什么?交流成果时,学生表达不清的地方要尽量让其他学生补充。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_1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江苏武进湖塘实验初中陆红英 课题第二章第四节生态系统1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2. 能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3. 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4. 认同生态系统中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人们必须爱护自然、保护环境5. 学会对资料进行分析,从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或发现探索的线索重点、难点和关键处1. 生物与环境是同意的整体2.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3. 人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并不是说人类不能利用环境、改造环境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阅读、分析资料,老师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悟出道理教学过程教学步骤(含教学内容)教师活动意图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让一位同学阅读资料组一(见附)刚才同学们听了、看了这组资料,想一想,导致牧民不能放养很多家畜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它们分别是生物因素还是非生物因素。多媒体出示→( 因素)→家畜少

→( 因素)→家畜少二、新授这部分说明了无论是生物因素还是非生物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中的许多生物,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感觉,即生物与环境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同学们能不能用一句更精练的话来概括一下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呢?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一定区域内,神巫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多媒体出示)每种生物都有它自己的生存环境,如对于生活在一个池塘里的小鱼、小虾来说,池塘是一个生态系统,对于生活在森林里的小鸟来说,森林是一个生态系统。请问同学:一滴水可以说是一个生态系统吗?整个生物圈呢?总结:自然界的生态西有大有小,小的有让学生同时使用耳朵、眼睛两种感官,尽快进入状态学生了解资料内容的前提,引导学生去分析资料,领会其中的内容在通过学生思考强化“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整体”这一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让学生展开联想,进一步理解什么叫生态系统学生边听边看资料组一 学生思考、分析,完成填空学生积积极动脑,热烈发言学生阅读一遍学生相互讨论,回答,并说出理由教学步骤(含教学内容)教师活动意图学生活动一滴水、一片草地、一个池塘等:大的有湖泊、海洋、森林等,甚至生物圈都可以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请同学们找出组成这一生态系统的成员,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案例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是人教版生物必修 3 第五章第一节内容。对本节的学习,有助于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从而为进一步学习后三节“生态系统功能”打下基础。 必修3《稳态与环境》模块的核心教育价值就在于“有助于学生领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本节课的教学恰好是这一价值的最佳实践。这也是这节课的能力目标。 本节课的内容在初中均有所接触,知识上的学习难点容易处理。所以本节课情感目标的达成就格外重要。本节课的情感目标我确定为:让学生从生物与环境是统一整体的角度来理解保护其它生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知识方面,本节正文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范围、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两部分内容,主要是生态系统的结构。 第一部分包含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分类,这两部分内容在初中都有所学习,基本上没有新的知识。关键是明确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注意生态系统的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不是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的。所以这部分内容主要在预习学案中以自学的方式进行处理。 第二部分内容是本节课重点学习的内容。由于教材中的池塘图关于各个成分已标示的很明确,所以,在课上我选用了另外一幅更复杂一点、更漂亮一点的池塘图。整节课以该图为主线,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对该池塘生态系统进行分析,从而掌握组成成分及食物链、食物网两部分内容。 具体处理细节见课堂教学部分。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 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重点)尝试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2. 能力目标: 讨论生态系统的结构 3. 情感目标: 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难点) 三、教学设计 音乐图片导入——预习反馈——实例进行概念检查——探究一,自主学习解决第一个问题,小组讨论解决第二个问题,自我检测,知识升华,构建议模型——探究二:自主学 习,教师点拨——学以致用——展示目标,小结——随堂检测——布置作业——点题下课

初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组成教案.

初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组成教案 2018-11-13 知识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2、、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3、尝试解释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及相互联系。 4、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能力目标: 收集、交流不同生态系统的资料 能根据文字、图片等资料进行观察或分析有关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加强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形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难点 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中不同组成成分的作用。 难点: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的作用。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播放优美的录象)同学们。再上课之前先让我们来放松一下。 看了刚才的录象,假如你现在正置身于这些优美的环境中,这时你会看到什么呢?你会听到什么呢?你会想到什么呢? 学生回答自己的看法。 通过课题的导入,使学生认识到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存在着很多的生物,生物和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认识到生物和环境是统一的整体。

2、授课: (1)生态系统的概念 通过导入新课,我们可以知道生物和环境是个统一的'整体。像这样,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无机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大家能举一些生态系统的例子吗?一片树林,一块农田,一个湖泊,一块山地、一个池塘、一个小花园等等,都可以看做一个个生态系统。 师:那么一堆鱼、一瓶矿泉水是不是一个生态系统呢? 生:不是 师:怎样才能被称为一个生态系统呢? 学生通过讨论回答可以知道生态系统必须是生物和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师:生态系统与地域大小有关系吗? 生:没有。 学生通过举例说明,进一步理解生态系统。使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有大有小,一个池塘是一个生态系统,一个水滴也可以是一个生态系统。 那么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生物圈。 (2)生态系统的成分 那么,生态系统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呢?这时教师出示几张图片让同学们分组观察??分析??讨论??交流。 师:他们包括哪些生物? 生:植物、动物、微生物 师:这些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分别具有怎样的作用呢?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生:讨论回答各生物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 有不全面的地方,其他组同学进行补充。 师:谁是最关键的组成成分?消费者根据食性不同可以分为哪几种?

《生态系统概述》教案1

《生态系统概述》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 3、通过对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理解各种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归纳主要生态类型的分布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对比判断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生态类型的分布与特点,渗透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以及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辩证观点的教育;通过归纳生态系统概念、了解不同生态类型的分布与特点的教学,渗透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辩证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是本小节的学习重点,对于初中学生,生态系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分析一个具体生态系统中各类生物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总结生态系统的概念。对于生态系统的概念特别要强调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环境包括所有生态因素,即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教学中要强调生物因素以及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但对于生态系统中的无机环境所包含的非生物因素及其作用也不能忽略。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仍然可以以教材生活在凯巴森林中的各种生物的森林生态系统为例,对各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认识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和建立在营养关系基础上生物之间的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2、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的作用是本节中的另一个重点内容,重点在于说明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其他各种生物的生存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则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分解者分解动植物的尸体,促进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课 老师:在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生物的基本特征,初步了解了生命活动的规律。从今天起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案例分析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生态系统结构和能量流动的知识,对这部分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对于生态系统功能的认识容易停留在简单识记水平,难以建立起结构功能间的联系,通过本节学习,可以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观点。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有碳循环过程让学生探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形式等内容,并且与能量流动作比较探究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并且加入了温室效应的知识,让学生知道温室效应的产生、危害以及如何缓解,让学生重视环境保护。 教材第5章是以生态系统为框架,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等知识,主要体现宏观的生态学的内容。本节课内容是第5章的一个重点,是衔接生态系统稳定性与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并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现提供了一个平台,埋下了一个伏笔。 二、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首先从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探讨”引入,而后讲述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形式和过程、物质循环概念的特点以及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相互关系、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布置学生进行课外探究活动“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本节的教学内容不但本身联系非常密切,而且与其它各部分的知识联系也非常密切,因而在教学中要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多设计问题让学生及时回顾原有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本部分知识,并加深对各部分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并启发引导联系事例,了解温室效应的原因及解决办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2)识记、应用碳循环的过程; (3)比较得出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方法,并且可以运用于其他元素循环的分析; (2)通过分析“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危害,培养学生的推理,联想,思维迁移的能力;

生态系统的结构 教学设计

教学阶段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教学依据 第一阶段 播放视频,导 入新课 播放腾格尔的《天堂》 展示课题名称,进入 本堂教学欣赏音乐,观看 优美画面。 创设情境,激 发兴趣。 心理学认为:动 机、兴趣、情感、 意志、性格等非 智力因素也是影 响学生学习的重 要因素。教学中 渗透科学、技术 与社会(STS)教 育。 第二阶段 图片展示,回顾概念1.展示6种类型生态 系统。 2.展示枯木、池塘森 林、生物圈 3.通过问题:这些生 态系统有哪些相似的 地方。引导、总结生 态系统的概念 观看幻灯片。 观看幻灯片 观察分析总结 了解生态系 统。 认识生态系 统的范围 理解生态系 统概念 符合由具体到抽 象的认知规律。 第三阶段 主动探索、师生交流、探究生态系统的成分1、通过生态系统概 念导入生态系统的组 成成分。 生物群落即为各种生 物;无机环境即为非 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物之间不是孤立 的,而是有食物联系; 思考、分析、总 结。 踊跃发言。 说出组成生 态系统的组 成成分。培养 学生观察、实 践能力。 为生态系统 的成分分类 作铺垫。 观察、思维与口 头表达能力、实 践能力是生物科 学素养的组成部 分。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的过程必须 经过知识的“同

引导质疑,合作学习,建构生态系统模型即营养结构。 2、展示池塘生态系统 图解。 (1)生态系统中有哪 些生物 (2)它们各有什么重 要的作用 (3)能不能将这些生 物分分类。 (4)分析这些生物之 间的食物关系 引导学生总结 通过问题展示生产 者、消费者、分解者 个案分析。①所有生 产者都是绿色植物吗 ②消费者之间有差别 吗③细菌都是分解者 吗 3、资料分析一: 资料分析二: 资料分析三: 疑问:①生产者与消 费者联系的纽带是什 么②生态系统的生产 观察 讨论 阅读教材、对教 材信息处理。 学生讨论总结概 念 学生分组讨论思 考、汇报。 阅读、思考、讨 论 思考、分析 阅读、思考、分 析、总结 分组讨论、绘制、 学生自学、思 考对生态系 统成分归类。 应用概念,全 面分析。 对教材内容 适当补充、归 类,有利于理 解掌握。 通过自主探 究,总结,利 于教材的理 解和掌握 通过解惑,找 到生物成分 之间的联系 通过分析掌 化”阶段。 阅读是终身学习 的方法和途径。 通过阅读,培养 深入本质,抓关 键、抓条理的自 学能力,促进学 生的学习能力提 高,有利于学生 的终身发展。 进一步利用图 文,创造情境, 开展教学。 合作学习是探究 学习的重要形 式。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要经历 “顺应”过程。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本节课本着体现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力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改变以往由教师直接说出生态系统概念、组成及其自动调节能力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采用多边互动的形式,即教师巧妙地结合课本及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以生态系统的成分为切入点,分开理解、层层递进、再综合理解,最终认知生态系统,从而实现从点到面的逐步认知。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观察思考、分析讨论交流从而自己得出结论,进而达到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成分、靠自动调节能力维持生态平衡,既是本节的重点知识,又是这一章的重点知识。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主要让学生弄清两点:一是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二是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成分的作用,从而由点到面逐步认知到生态系统的功能。最后小结生态系统的内涵,即一定空间范围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一个统一整体,使学生形成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观点。为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作铺垫,认识到保护生物圈是每一个人的责任。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发达而抽象思维欠缺,生物知识也有限,对生态系统的知识虽有一些接触,但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本节课的概念和食物链食物网的知识单靠老师讲述是有困难的,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另外学生由于受以前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的影响,不能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独立思考和总结能力也较差,但他们对生物知识很感兴趣,热情很高,因此,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教师来说是项挑战。

《生态系统概述》教案

第2节生态系统概述 教案设计 课标要求: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通过介绍北美凯巴森林的自然状况来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学情分析: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是本小节的学习重点,对于初中学生,生态系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及辨析这一概念,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分析一个具体生态系统及其中各类生物的相互关系.多举例帮助学生认识生态系统及其组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 3.通过对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理解各种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归纳主要生态类型的分布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对比判断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生态类型的分布与特点,渗透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以及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辩证观点的教育;通过归纳生态系统概念、了解不同生态类型的分布与特点的教学,渗透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辩证观点. 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重点 1.生态系统的概念 2.生态系统中不同组成成分的作用 难点 1.分析森林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 2.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的作用

突破方法: 利用分析生态系统活动,引导学生理解生态系统概念;多引导学生分析各类图片进而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法及学法指导: 教师点拨引导,自主阅读与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提前准备不同生态系统的教学图片、不同类群的动植物与相关的视频资料. 学生准备: 搜集不同生态系统的图片及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利用凯巴森林图片导入新课 思考问题:什么是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概念: 对学生问题进行总结得出结论的同时,分析下列实例中哪些属于生态系统?思 导问题,上节内容,概 结 及时应用

xx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生态系统”是七年级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中的第四节。这一节是对前面“生物圈”,“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三节的总结和深化,又是学习后面一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理论依据,因此在第二章中起到了归纳总结和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能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交流和合作能力、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 2、应用所学生态平衡知识解释身边的生态现象。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树立起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及食物网、生态系

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教学难点:食物链食物网的形成、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对象分析 1、《生态系统》这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关系较密切,而且学生对生物圈、生物与环境等知识有所了解,因此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资料,学生分组讨论即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初中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所以设计了很多有趣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地去思考找出问题的答案,提高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为主,辅以导学、讨论等以体现探究性合作学习。 学法指导 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以下四个机会:观察、思考的机会,合作交流表达的机会,操作尝试的机会,体验成功的机会。促使每个学生在自学、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讨论、操作尝试等的过程中寻找新知在已形成知识框架上的“生长点”,完善生物体系。 [教学过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案例

失败的小生态瓶,成功的稳态教学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案例 摘要:这是高中《生物》第二册第八章第三节第五小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教学案例,上课时间是2007年5月18日第3节课。教师课前准备了一个淡水生态系统的小生态瓶教具,因为生态瓶运行不良,到上课时教具失败了,教师却用失败的教具上了一节很优秀的示范课。这不能不令人深思:在每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都可能遇到许多难以预料的事情,不可避免地暴露出许多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有时是突然发生并且必须当即果断解决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教学的灵活性;教师如何渗透教育机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如何才能得法;如何通过教具实现师生互动……,这些问题,在这节教学案例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回答。 关键词:互动灵活性教育机智 一、背景: 我作为“贫困山区高中课堂教学互动”课题操作组成员,承担了课题验收时的示范课。只知道验收的时间大约是5月份,此时的教学内容是高中生物第八章《生物与环境》。这一章的内容除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少、知识相对较浅外,其余的个章节都容易上,或者说,都容易互动。抱着侥幸的心理,应该在课题验收时不会恰巧上到这里。 迟迟没有接到教务处通知,看来凶多吉少。殊不知,课题验收时刚上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一节,还有特殊要求:不准在多媒体教室上。我校只有一间多媒体教室,其余的教室里不用说计算机,就连电视机、收录机都没有。教室里,讲台上,除了一块黑板,三尺讲桌,讲桌上放着一些粉笔外,什么也没有。 跳一节内容,上《(实习4)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吧,不行,因为我在2月27日准备的小生态瓶已经失败了,里面的螺蛳、水草已经全部死亡,仅仅在水面上有一层水绵呈现出绿色。 5月18日第3节课是必须要上的,并且还要上好,可是,那就是明天啊,怎么办呢?忽然想到,明天不就是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吗?该节教材开始介绍了失败的“生物圈Ⅱ号”,我制作的的小生态瓶也失败了,干脆就以失败的小生态瓶引入新课,并且以分析失败的原因结束新课,不是就互动了吗?但是,效果好不好,我仍然担心,毕竟是课题验收啊。 二、案例: 〈一〉新课的导入实录: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案课程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 (2)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3)讨论食物链和食物网。 2.能力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思维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制作图表,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注意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整体的系统。 (2)初步形成生态学的观点,确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 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食物链和食物网。 2.教学难点 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 三、教学过程 导入:向学生展示生态瓶和有关资料、图片,引出什么是生态系统,并讲解这就是本节课所要共同探讨的话题。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及范围 1、生态系统的概念: 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范围 生态系统的空间范围有大有小,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提问:动物园里饲养着各种动物,也栽培了多种植物。一个动物园中的全部动物是一个生态系统吗?全部的动物和植物是一个生态系统吗?教师强调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统一整体,引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⑴提问为什么生态瓶内的小鱼能长时间存活?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①生态瓶有哪些成分?②生态瓶内各成分的关系怎样?(板书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2)以上我们探究了小型生态系统,如果我们把生态瓶放大到池塘生态系统(图片展示),试 1、所有的植物都是生产者。 错。举例:寄生植物菟丝子属于消费者。可以捕捉虫子猪笼草属于消费者。 2、生产者一定是植物。 错。举例:硝化细菌可以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光合细菌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它们也属于生产者。 3、所有动物都是消费者。 错。举例:腐生性动物如蚯蚓、蜣螂等属于分解者。 4、所有微生物都是分解者。 错。举例:自养型微生物(如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 寄生型微生物(如人皮肤上的真菌)一些共生型微(如根瘤菌)属于消费者。 腐生型微生物(如细菌和真菌)属于分解者。 板书展示,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并补充概念图。 总结:正是由于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紧密联系,才使生态系统成为一个统一整体。 过渡:展示生活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不同的生物,提问学生不同的生物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引出食物链的概念。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1)课件展示草原生态系统,让学生找出草、昆虫、青蛙、蛇、猫头鹰等生物之间的关系,并请学生以箭头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引出食物链的概念。(板书) 1、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2)比较分析不同的食物链,提问: ①、食物链中箭头表示什么含义? ②、每条食物链包含生态系统中那些成分?

生态系统的功能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功能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功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来认识生态系统中的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对生物界的重要性。 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和较多的名词概念以及能量 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特点。 3.使学生理解掌握能量流动过程和物质循环过程,以及它们在 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意义。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会识图,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2.通过电视录像和多媒体软件的观察以及实地考查生态系统, 结合课本上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4.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与人类生存的关系为题撰 写小论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生态系统功能的学习,使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热爱祖国的美好山河,热爱家乡,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及特点。 (3)碳循环过程图解。 (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2.难点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 3.疑点 在生态系统中为什么只能是物质循环,能量能否循环。 4.解决办法 (1)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知识重点、难点编制成图文、音形并茂的多媒体,使它们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将难理解的内容转化为易接收的知识。 (2)培养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思维能力,讨论交流将知识化难为易。 三、课时安排 2课时:能量流动1课时,物质循环1课时。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组合教学模式,采用自学、讨论与讲述法。 五、教具准备 1.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多媒体软件及电教设备。 2.电视录像带、放像机。 六、学生活动设计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案例1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案例 一、设计理念和思路: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这也是建构主义的重要思想;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性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本教学案例就是在这种理念指导下设计实施的,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获得同行的一致肯定。 二、教材与概念结构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主要讲述了能量流动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和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能量流动的结构基础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涉及到生物新陈代谢过程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识,能量在各个营养级上的逐级传递关系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农业等问题。课程标准中相关内容标准为“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属应用水平,即学生应能够将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运用于新的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首先应当使学生把握能量流动的过程及其特点,懂得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一些基本方法;其次,结合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得出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 三、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笔者于2005年4月份在市直中学高二生物教研活动中所上的一堂交流课,所带班级是瓯海中学高二(9)班,据了解该班是该重点中学的重点班级,学生基础好,思维敏捷,回答积极和课堂气氛活跃;同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课又是容量大、教学要求高、时间紧。鉴于此,笔者在备课和上课时,根据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提供各种教学素材,运用多种教学媒体,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情景交融中唤起,对生物学的热爱在师生互动中产生。 四、教学目标: 1、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D:应用)。 2、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D:应用)。 五、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原因。 六、教学资料或媒体:POWERPOINT课件(见附件) 七、教学过程: “问题探讨”:《孤岛生存》 假设你像电影中的鲁滨逊那样,流落在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饮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你随身尚存的食物只有一只母鸡、15kg玉米。 讨论:你认为以下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等待救援: A、先吃鸡,再吃玉米。 B、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

生态系统教案设计

第四节“生态系统”教案设计 上高中学赖利玲 1.教材分析 1.1教材地位和作用 “生态系统”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第二章的第四节。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食物链(网)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这一节是对前面“生物圈”,“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三节的总结和深化,又是学习后面一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理论依据,因此在第二章中起到了归纳总结和承上启下的作用。 1.2.教学目标 1.2.1知识目标 描述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 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1.2.2 能力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连食物链(网)培养学生的合作动手能力。 1.2.3情感目标 增强爱护生物的情感,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1.3教学重点和难点 1.3.1难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 食物链及食物网。 1.3.2教学难点 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人类必须保护生态平衡。 增强爱护动物和保护动物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1.4教学方法 引导法、讨论法、合作交流法 1.5教学对象分析 《生态系统》这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关系较密切,而且学生对生物圈、生物与环境等知识有所了解,因此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资料,学生分组讨论即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初中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所以设计了很多有趣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地去思考找出问题的答案,提高学生的对生物科学的兴趣。 1.6课时安排 1课时 2教学过程: (一)、体验——生态系统的组成 师: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城市里面,听到的是城市的喧嚣声,有没有机会到大自然中,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与反思 昆仑中学马永清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牛态系统的概念。 2.理解牛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牛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 3.通过对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理解各种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 通过指导学牛归纳出牛态系统的概念,培养学牛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通过指导学牛归纳主要牛态类型的分布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对比判断的思维能力。 情感冃标: 认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认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材及重难点分析 在人教版教必中,生态系统这一部分与北师大版的有很大不同(08年前本地使用北师大版教材,这部分被安排在八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有它的好处,能让学生宏观地了解自然界中的齐种生物与其生活的环境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再带着这样的认识去学习后继的生物学知识。 1.牛态系统的概念和下面要学习的牛态系统的组成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对于刚刚进入中学的七年级学牛来说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不易理解、掌握。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分析一个具体生态系统中各类 生物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总结生态系统的概念。对于 生态系统的概念,特别要强调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是生物 与环境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环境包括所有牛态因素,即牛物因素与非牛物因素。教学中要强调主物因素以及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但对于生态系统中的无机 环境所包含的非生物因素及其作用也不能忽略。 2.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的作用是本节中的另一个重点内容,重点在于说明生产者一一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其他各种生物的生存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则肓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分解者分解动植物的厂体, 促进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 学习者特征及教学策略分析 考虑到我校学生实际,本课时就只学习“生态系统的组成”及“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两个知识点,利用自编的、引用“远教资源”的题目及时巩I古I。把“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功能”及“牛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放到一下课时。三、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多媒体课件的演示 U1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掌握生物的特征,知道生物生存需要依赖并适应一定的环境,环境为牛物的牛存提供哪些条件的基础上呈现出来的,木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是要让学牛把牛物及其牛活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一一生态系统。

《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教学案例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 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 (1)掌握生态系统的成分及食物链和食物网,理解其相互间关系;(2)掌握营养级的概念,能够结合食物链进行判断、分析。 2、技能性目标: (1)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等各方面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性目标: 通过对生态系统的结构的分析,让学生树立普遍联系和对立统一的辨证观。 教学重难点 1、生态系统的成分及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划分 3、营养级概念及定义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课时安排:l课时 导入: 师:在一个池塘中,同学们一般会看到些什么呢? 生:周围有一些花草,池里有各种鱼、水蜘蛛、水草、海藻、海螺、螃蟹、各种水生动物,池底有蚯蚓、细菌、真菌等,池塘里还有水、泥土、

空气,而池塘上面还有阳光照耀着! 师:对。有时候还能听到鱼儿跳出水面的声音,听到青蛙在池中的叫声等。这时候不能不让我们想到这个池塘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关系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张无形的大网由什么构成的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85页:二生态系统的结构。 授课过程: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生态系统的成分 我们还是以池塘生态系统为例,来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P86图8—18)观察与思考:1)池塘中有哪些成分是没有生命的? 生:阳光、水、空气、沉积在池底的有机物、无机盐、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和养料、石头等。 再思考:这些成分都没有生命,那么它们能不能不存在?(不能)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归纳:这些成分也就是我们在生态系统的概念中讲到的“无机环境”,它们与其中的生物群落相互作用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些无机环境为生物群落提供着物质和能量。推而广之,生态系统中的阳光、水分、热能、空气和无机盐等物质和能量构成了生态系统的成分之一。 2 )池塘中有哪些成分是有生命的? 生:硅藻、栅藻、团藻、水草、各种鱼类、虫子、蚯蚓、螃蟹、水生昆虫、细菌、真菌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