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十二章 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

第二十二章 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

第二十二章 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
第二十二章 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

第二十二章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

广义的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CVD)是一组以心脏和血管异常为主的循环系统疾病,它包括急性风湿热、慢性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疾病、缺血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和肺循环疾病、脑血管疾病,以及其他心脏和循环系统疾病等。该组疾病中以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和风湿性心脏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最为严重。

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是近50年来人类与心血管疾病作斗争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属于流行病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心脏病学的一部分。它为阐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病因及流行特点和趋势提供了大量的科学资料,也为开展人群防治提供了丰富的科学依据。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是运用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心血管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它们的因素,并制定预防、控制和消灭这些疾病的对策和措施的科学。

鉴于该组疾病的共同特征和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程度,本章将分别介绍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概况,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三种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危险因素,以及心血管疾病的预防策略与措施。

第一节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概况

总的来讲,在发达国家中,心血管疾病的流行情况随着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而变化,大约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期又称瘟疫期,工业化发展之前,生产和生活水平不高,人群中的主要健康问题是传染病、饥荒和营养缺乏,心血管疾病仅占5~10%,主要为风湿性心脏病和肺源性心脏病。第二期,随着经济发展,生产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传染病认识的深入和治疗的改进,传染病、饥荒和营养缺乏、风湿性心脏病和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病率下降,人口平均年龄增长,饮食结构改变和盐摄入增高,使高血压、高血压性心脏病和出血性脑卒中患病率增加。因高血压病未能有效控制,人群中10~30%死于上述心血管病。第三期,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个人收入增加,生活逐渐富裕,食物中脂肪和热量增加,同

时交通发达及体力活动减少,使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提早出现于55~60岁的人群,动脉粥样硬化的死亡占35~65%,结果人群平均寿命下降。第四期,由于认识到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等心血管病是公共卫生问题,号召全体社会防治其危险因素,随着医疗技术和药品不断进步,动脉粥样硬化的死亡率降至50%以下,且多发生于65岁以上人群。

表22-1 26个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中40~69岁年标化死亡率的百分比变化

循环系统疾病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全部死因国家和地区期间男女男女男女男女日本1972~1982 -36.4 -41.8 -21.6 -34.5 -51.4 -50.9 -24.8 -32.0 澳大利亚1971~1981 -32.1 -39.2 -32.6 -35.6 -38.6 -47.3 -23.5 -27.1 美国1970~1980 -28.4 -30.4 -35.8 -38.7 -44.7 -42.7 -20.4 -18.4 加拿大1972~1982 -25.8 -26.7 -27.8 -25.8 -37.8 -37.1 -15.7 -15.5 比利时1971~1981 -24.7 -26.8 -27.7 -29.8 -39.8 -37.7 -16.7 -17.6 新西兰1971~1981 -22.8 -22.5 -22.9 -17.1 -30.3 -34.7 -14.3 -10.6 法国1971~1981 -22.7 -35.1 -8.2 -24.6 -37.1 -42.3 -13.2 -21.0 芬兰1970~1980 -19.6 -402. -13.1 -23.1 -32.6 -47.1 -18.4 -27.3 英格兰和威尔士1972~1982 -16.7 -19.6 -11.5 -7.1 -30.6 -28.1 -16.6 -11.4 苏格兰1973~1983 -16.2 -20.2 -9.9 -9.9 -32.9 -27.3 -13.0 -8.4 荷兰1972~1982 -16.1 -23.3 -20.0 -21.1 -25.8 -28.1 -13.0 -17.2 前联邦德国1972~1982 -11.2 -21.9 -5.8 -7.2 -28.8 -32.3 -14.7 -19.5 瑞士1971~1981 -11.2 -32.6 -0.2 -10.1 -31.6 -40.7 -15.1 -22.6 挪威1972~1982 -10.1 -25.4 -5.2 -10.7 -40.3 -42.1 -6.3 -12.0 意大利1970~1980 -8.9 -27.8 +1.0 -19.9 -20.0 -28.3 -8.6 -19.5 丹麦1972~1982 -8.2 -17.4 -9.4 -10.9 -2.1 -30.8 -5.4 -5.7 奥地利1972~1982 -7.4 -20.6 -0.1 -17.2 -26.2 -29.7 -12.1 -16.3 北爱尔兰1971~1981 -7.3 -12.3 -1.0 +12.8 -28.6 -37.6 -7.5 -5.5 爱尔兰1970~1980 -2.5 -17.1 +6.8 -5.2 -31.8 -31.1 -8.0 -14.5 瑞典1972~1982 -2.5 -20.1 +0.7 -19.4 -21.2 -24.3 -5.6 -12.3 前捷克斯洛伐克1972~1982 +12.0 +2.4 +8.8 +3.1 -1.2 -8.4 +6.0 -2.3 罗马尼亚1972~1982 +15.7 -2.7 +53.1 +50.4 +5.3 -6.3 +11.0 -2.7 前南斯拉夫1971~1981 +23.5 +13.2 +34.8 +12.7 +6.6 -2.3 -1.6 -9.3 波兰1970~1980 +31.3 +7.8 +58.0 +43.4 +62.2 +36.8 +15.8 -0.8 匈牙利1972~1982 +33.0 +3.0 +37.6 +5.7 +59.1 +23.2 +30.9 +9.5 保加利亚1972~1982 +34.1 +3.6 +20.4 -11.1 +23.6 +1.6 +13.0 -2.4

(WHO, 1986) 多数发展中国家亦基本上按上述四阶段的规律进展。经济较不发达地区,人口迅速增长和老龄化使出生率与平均寿命同步增长,加之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收入增加,足以购买各种食物。但平衡膳食,预防高血压、冠心病及糖尿病的知识

不够普及。摄食高脂肪和高胆固醇食物过多,体力活动减少,生活节奏加快及吸烟、饮酒无节制,遂使心血管病成为目前发展中国家的一个主要死亡原因。预测心血管疾病将在亚洲、拉美、中东和非洲的某些地区大规模流行,其中主要是脑卒中和冠心病。

表22-2为美洲国家和地区心血管疾病的流行趋势,多数国家的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和高血压自1968~1989年20年间呈下降趋势,阿根廷、加拿大、智利、美国、乌干达和委内瑞拉冠心病都有明显的下降,但萨尔瓦多和危地马拉冠心病死亡率在这20年内却升高了1.5倍。

表22-2 1968~1989年美洲国家心血管疾病年龄调整死亡率变化

循环系统疾病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高血压国家和地区男女男女男女男女阿根廷-11.9 -8.9 -49.0 -52.9 -21.4 -23.1 -45.6 -50.0 巴贝多-21.7 -21.8 +5.9 +30.2 -30.0 -33.7 -59.9 -57.4 加拿大-34.4 -34.6 -37.6 -37.6 -45.4 -44.2 -52.6 -52.8 智利-27.2 -36.3 -20.4 -30.0 -21.6 -31.4 -34.5 -34.9 哥伦比亚 -1.1 -14.7 +24.4 +9.2 +11.0 -0.5 -65.3 -68.9 哥斯达黎加 -9.3 -30.3 -33.3 +6.1 -16.4 -28.0 +10.0 -20.0 古巴-16.3 -18.7 -5.7 -4.9 -26.1 -30.9 -68.1 -68.8 多米尼加共和国+44.9 +35.9 +33.2 +37.7 +12.6 +0.6 +35.2 -35.7 萨尔瓦多+91.7 +57.8 +153.1 +90.0 +11.9 +14.3 -73.0 -44.2 危地马拉+21.4 +11.0 +145.9 +132.4 -0.6 +12.4 +37.5 +42.9 墨西哥 -9.3 -23.9 +5.0 -13.6 -24.3 -33.9 +17.0 +10.9 乌干达-28.8 -29.1 -0.9 +5.2 -34.3 -34.5 -29.3 -32.3 美国-36.3 -32.6 -48.2 -45.7 -54.3 -50.3 -12.5 -14.9 乌拉圭-22.0 -21.6 -35.5 -40.8 -23.9 -18.9 -58.0 -56.1 委内瑞拉-23.0 -21.2 -24.1 -25.4 -25.3 -22.6 +2.8 +1.0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the Americans: Current data and future needs. CVD Prevention, 1998, 1: 71~81)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1990年发达国家的死因有47.47%为心血管疾病,排在第一;发展中国家因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的人数约占总死亡人数的16.88%,排在次席(表22-3)。根据1990年进行的全球30个死因调查资料推测疾病发展趋势,到2020年全球冠心病死亡数将由1990年的630万增至11OO万,脑卒中由440万增至770万,死于循环系统例数将由1430万增至2300万。30年内死于循环系统疾病的人将增加60.8%,冠心病和脑卒中分别增加74.6%和75%。这些资料充分说明,心血管疾病不仅是今天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更是未来20年致人类死亡的头号杀手。

表22-3 1990年世界主要死因构成

死因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全世界心血管疾病 47.47 16.88 23.89

恶性肿瘤 21.15 7.01 10.25 慢性阻塞性肺疾患 3.41 6.49 5.79

传染病、寄生虫病 4.37 44.16 35.04 损伤和中毒 7.60 6.75 6.95

围产期死亡 0.79 9.09 7.19 其他 15.21 9.62 10.89

合计100.00 100.00 100.00

(世界卫生年鉴,1992)近40多年来,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引起的死亡占总死亡的比例不断增加,大大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接近。主要慢性病死亡率、发病率和患病率持续上升,其中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居世界第二位。人群死因顺位和死因构成改变,使慢性病防治的重要性明显增加。1999年死因统计,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心脏病引起的死亡占总死亡的比例在城市为60.31%,农村为44.51%。表22-4显示1980年以后我国城市人群心脑血管死亡占总死因达40%以上,成为引起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

表22-4 1957、1984、1999年我国城市主要疾病死因构成比及死因顺位1957 1984 1999

顺位死因比例(%)死因比例(%)死因比例(%)

1 呼吸系统16.86 心脏病22.65 脑血管病22.28

2 传染病7.9

3 脑血管病21.13 恶性肿瘤21.66

3 肺结核7.51 恶性肿瘤21.11 心脏病16.37

4 消化系统7.31 呼吸系统8.79 呼吸系统15.28

5 心脏病 6.61 消化系统 4.32 意外伤害 6.52

(中国卫生年鉴,1957,1984,1999)据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世界健康统计年报资料,年龄调整后全死因与心血管疾病的死因在36个地区和人群中,我国男性和女性在城市排序第18位,在农村为第21位。1990~2001年我国部分城乡前十位主要疾病死亡率和死因构成监测资料,在城市脑血管病的死因顺位居第1或第2位,心脏病死因顺位居第2或第3位;在县乡脑血管病的死因顺位居第2或第3位,心脏病死因顺位居第3或第4位(表22-5)。但二者之和的死因排位,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县乡,均居首位。到2020年,我国将有79%的死亡归因于非传染性疾病,其中心血管疾病将成为首位死因。

表22-5 1990~2001年我国部分城市和县乡的心血管疾病死亡情况部分城市部分县乡脑血管病心脏病脑血管病心脏病

年代死亡率

1/10万

死亡构成

比%(顺位)

死亡率

1/10万

死亡构成

比%(顺位)

死亡率

1/10万

死亡构成

比%(顺位)

死亡率

1/10万

死亡构成

比%(顺位)

1990 121.84 20.83 (2) 92.53 15.81 (3) 103.93 16.16 (3) 69.60 10.82 (4) 1991 116.48 21.05 (2) 82.36 14.88 (4) 97.51 15.49 (3) 67.45 10.71 (5) 1992 122.69 21.13 (2) 85.07 14.65 (4) 103.79 16.38 (2) 64.65 10.21 (5) 1993 124.20 21.35 (2) 85.62 14.72 (4) 98.15 15.71 (3) 62.74 10.04 (5) 1994 129.58 22.08 (1) 87.94 14.99 (4) 104.53 16.35 (3) 66.55 10.41 (5) 1995 130.48 22.18 (1) 90.10 15.31 (4) 108.05 16.73 (3) 61.98 9.60 (5) 1996 134.59 22.28 (1) 98.91 16.37 (3) 110.92 17.35 (2) 69.07 10.80 (5) 1997 134.88 22.63 (2) 99.99 16.77 (3) 112.03 17.82 (2) 72.21 11.48 (5) 1999 127.1821.63 (2) 98.9216.82 (3)111.57 18.40 (3) 74.9912.70 (4) 2000 127.96 21.85 (2) 106.65 15.73 (3) 115.20 18.40 (3) 73.43 12.37 (4) 2001 111.01 20.41 (2) 95.77 17.61 (3) 112.60 18.95 (2) 77.72 13.08 (4)

(中国卫生年鉴,1990~2001)

第二节高血压

高血压(Hypertension)是一种以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心血管疾病,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一种常见病,患病率一般在10%~20%,可导致脑血管、心脏和肾脏病,是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是一个值得引起人们关注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高血压可分为:①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以血压升高为特征,原因不明的独立疾病,占高血压的95%以上;②继发性高血压:血压升高是某些疾病的一部分表现,其中肾脏疾病占70%以上。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高血压学会给出了新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和分类,如表22-6。我国1999年高血压诊断标准和分类基本上采用这一新的建议。

表22-6 1999年新的血压水平定义和分类

分类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理想血压<120 <80

正常血压<130 <85

正常偏高130~139 85~89

高血压Ⅰ级(轻度)140~159 90~99

亚组:临界高血压140~149 90~94

高血压Ⅱ级(中度)160~179 100~109

高血压Ⅲ级(重度)≥180 ≥110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140 <90

亚组:单纯收缩期高血压140~149 <90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杂志,2000,8:94~112)

一、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特征

(一)地区分布

高血压患病率在世界各国均很高,其患病率往往与工业化程度相关,也有一定的地区和种族差别。欧美国家的成人高血压患病率约为10%~20%,住在开发较晚的山区、岛屿的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多较低。

1991年全国第3次15岁以上人口高血压患病情况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各地区高血压患病率差别显著,总的趋势是北方高于南方,东部高于西部,且有自东北向西南递减的趋势;在同一地区城市高于农村。如以标化确诊高血压患病率为分析指标,≤3%为低发区,>3%及≤6%为较低发区,>6%及≤9%为较高发区,9%以上高发区。1991年指示,属于低发区的只有海南省;较低发区包括甘肃、广东、广西、贵州、安徽、福建、河南、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宁夏、青海、山东、上海、山西、陕西、四川、云南和浙江;较高发区包括内蒙、天津、北京、河北、黑龙江、辽宁、吉林和新疆;高发区为西藏。在1979~1980年的全国第2次高血压普查中,广东和贵州属低发区,河北和新疆为较低发区,北京是高发区。

(二)时间分布

我国1959~1991年32年间进行了3次全国1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情况抽样调查结果表明高血压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临界和确诊高血压患病率(年龄标化患病率)1959年为5.11%,1979~1980年为7.73%(7.52%),1991年为13.58% (11.26%)。前21年间(1959~1980年)实际患病率增加51.27%,后11年间(1980~1991年)实际患病率增加47.99%(年龄标化患病率增加25.13%),其上升势头极为迅猛。

(三)人群分布

⒈年龄、性别 1991年全国高血压患病情况抽样调查结果表明,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而上升;40岁以前上升速度缓慢,40岁以后上升速度显著加快。45岁以前各年龄组高血压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50~、55~、60~三年龄组男、女两性水平接近,65岁以上各年龄组女性高于男性,见图22-1。

图22-1 1991年全国高血压患病情况普查(年龄、性别分布)(SBP≥140mmHg, DBP≥90mmHg)

摘自高血压杂志,1995,3(增刊):

⒉职业 1991年全国高血压患病情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 高血压粗患病率在职业人群的分布由高至低为:农林业劳动者(8.25%)、商业服务人员(8.43%)、生产运输工人(9.20%)、渔民(9.55%)、专业技术人员(10.38%)、办事人员(11.07%)、牧业劳动者(14.97%)和机关企事业干部(21.40%)。

⒊民族 1991年全国高血压患病情况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民族标化患病率最低的为彝族(3.23%)、哈尼族(4.35%)、京族(5.96%)和黎族(6.40%),最高的为朝鲜族(20.02%)、哈萨克族(18.97%)、蒙古族(18.24%)、藏族(17.76%)和畲族(13.49%)。

⒋文化程度根据天津1985年23000余人调查(1978年WHO标准)结果显示,受教育水平标化患病率(城,乡)排序为:大学(4.25%,1.28%)、中学(5.83%,

2.79%)、小学(6.40%,2.76%)和文盲半文盲(6.85%,

3.61%)。

二、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是一种由遗传多基因与环境多危险因子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慢性全身性疾病,一般认为遗传因素大约占40%,环境因素大约占60%。这些因素中,有些已被大量研究确认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另外一些因素属可能或不确定的危险因素。

(一)确认的危险因素

⒈超重和肥胖在流行病学研究中人们常用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即体重(kg)/身高2(m2),反映肥胖程度;肱三头肌或肩胛下角部位的皮褶厚度反映脂肪堆积程度;腰围/臀围比值反映向心性肥胖程度。

大量的研究已证实,肥胖或超重是血压升高的重要危险因素。体重指数与血压水平有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使在体重指数正常的人群中(BMI<25kg/m2),随着体重指数的增加,血压水平也相应增加。肥胖儿童高血压的患病率是正常体重儿童的2~3倍。成人肥胖者中也有较高的高血压患病率,超过理想体重20%者患高血压的危险性是低于理想体重20%者的8倍以上。高血压病人60%以上有肥胖或超重,肥胖的高血压病人更易发生心绞痛和猝死。我国南北地区人群比较研究表明,尽管国人平均BMI明显低于西方国家,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一致显示BMI增高是血压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⒉膳食中的钠、钾过去几十年的研究一致认为摄入过量的钠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不同地区人群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与平均食盐摄入量显著相关,如在阿拉斯加爱斯基摩人和太平洋岛屿某些土著居民摄入食盐极少,未发现有血压升高者。与之相反,50年前日本东北部地区居民食盐量很高,每天15~20克以上,84%的成年人收缩压超过140 mmHg,脑卒中也很多。国内对长期嗜盐茶与邻近不喝盐茶地区的人群作比较,也证实盐茶区人群无论男女各年龄组血压水平均较高。

钾摄入量与血压呈负相关。国内一项在13个人群中的研究报告指出,在26岁组男女人群,调整了性别、人群平均体重指数后,人群每天经膳食摄人食盐的量平均每增加2g,人群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增加2.2mmHg和2.0mmHg,膳食中钠钾比值每增加1(mmol/mmol),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增加2.9mmHg和1.6mmHg。除横断面研究外,一些干预性研究也证实膳食限钠、补钾可有效地降低血压。

⒊饮酒长期大量饮酒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Intersalt研究资料表明,在男性,每周饮酒300~499ml(相当于每日饮55○白酒75~125g)者,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比不饮酒者高2.7mmHg和1.6mmHg;如每周饮酒多于500ml,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比不饮酒者高4.6mmHg和3.0mmHg。在北京、广州两地纵向研究表明,男性持续饮酒者比不饮酒者4年内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增高40%。也有报道认为饮酒量与血压呈J字型关系,即少量饮酒反而有降压效应,

关于引起血压升高的酒精阈值量目前尚不很肯定。

⒋遗传因素黄广勇等对1991年全国高血压患病情况抽样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发现父母高血压史对子女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有影响。在调整年龄后,有家族史的子女比无家族史者的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明显升高,而父母双亲均有高血压者的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又比父母一方有高血压者明显升高。父母双亲均有高血压者的高血压患病率,男性为25.1%,女性为20.2%,合计为21.8%,约为无家族史者的2倍。

对同卵双生子的一项调查研究中,发现同卵双生对如果患高血压,其一致率(90%)显著高于异卵双生对;双生对相互之间血压的相关性也比其他各亲属之间显著增高;对子女血压的影响存在母体效应,女性双生子要超过男性双生子。

(二)不确定的危险因素

⒈膳食钙饮食中钙摄入对血压的影响尚有争议。一些流行病学研究认为饮食钙与血压呈负相关。美国健康与膳食调查资料显示,每日钙摄入量少于300毫克者比每日摄人1200毫克者发生高血压的危险增加2~3倍。但也有不少学者持相反观点,因为发现24小时尿钙与血压正相关。近年来一般认为24小时尿钙不能反应膳食钙摄入量,高血压患者通常尿钙的排出量增多,高钠摄入也可增加尿钙排出。虽然一些干预试验表明补钙有降压的效果,但研究规模较小及结果不尽相同,迄今未能得出一致结论。

⒉避孕药服避孕药妇女血压升高发生率及程度与服用时间长短有关。35岁以上妇女容易出现血压升高。口服避孕药引起的高血压一般为轻度,并且可以逆转,在终止服用避孕药后的3~6个月,血压常恢复正常。

⒊吸烟吸烟与高血压的关系,目前认识尚不统一。王建华等对天津居民的调查发现,吸烟与高血压患病率有关,标化患病率在经常吸烟组为10.08%,不吸烟组为7.89%,二组差别有极显著性(P<0.01)。各年龄组(除70岁以上外)经常吸烟者的患病率均高于不吸烟者,二者相比20~69岁各年龄组的相对危险度为1.07~1.48,15~19岁组高达10.53。另一项在天津的调查发现,20925名不吸烟者的高血压患病率为7.6%,显著低于9729名吸烟者14.3%的患病率(P<0.05);但年龄标化率吸烟者反而低于不吸烟者,分别为6.3%及5.6%。

⒋体力活动许多横断面和前瞻性的研究显示,有规律的、有一定强度的锻

炼、业余时间的体力活动或运动负荷与血压水平呈负相关。这种关系见于各年龄组,甚至于儿童。随机临床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有规律运动可降低高血压病人的收缩压5~15mmHg,舒张压5~10mmHg。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单独研究体力活动对血压影响的大规模随机试验,因此体力活动的长期效果和危险/效益比还不十分清楚,但大规模随机试验证明体力活动和降低体重相结合可降低血压。

⒌精神紧张或应激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长期从事精神高度紧张的职业,如脑力劳动者、驾驶员、证券经纪人等,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较高;长期工作在噪声环境中的工人患高血压者也较多。另外也有一些研究发现,一旦离开这些高度紧张的环境,经过一定时间休息后症状和血压可获得一定改善。

第三节冠心病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是由于冠状动脉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而引起的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需求不平衡所导致的心肌缺血性心脏病。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范围、血管阻塞的程度和心肌血供不足的发展速度、范围和程度的不同分为不同的临床类型。其中以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最常见。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冠心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一个主要非传染性疾病。1996年全球约有700万人死于该病,占死亡总数的14%,但在发达国家有1/3的死亡归因于冠心病,是第一位死亡原因。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在逐步增加。

一、冠心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一)地区分布

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不同国家间甚至一个国家内不同地区间存在着很大差别。WHO1985~1990年世界 29个MONICA监测点的资料显示,29个人群中男性死亡率最高的为芬兰北卡莱利(395/10万)和英国的格拉斯哥(385/10万),最低为中国北京(45/10万);女性除英国的格拉斯哥为127/10万最高外,其他多介于30~60/10万,中国女性26/10万,西班牙卡塔罗尼亚最低,为15/10万。

在国内,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差别,呈现北方高于南方的特征。据1997年报告的国内MONICA监测结果:冠心病发病率最高的地区为山东(108.7/10万),最低为安徽(3.3/10万),两者相差33倍。以1987~1989年参加中国MONICA研究的12个监测点的资料计算,男性发病率高于50/10万的地区有北京、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和新疆;25~50/10万的地区有沈阳和吉林;除四川发病率为14.0/10万外,其余南方地区如上海、江苏、安徽均在10/10万以下。

(二)时间分布

CHD死亡率的长期变化各国有所不同。许多工业发达国家在上世纪60和70年代达到高峰后,开始呈现下降趋势,而东欧的俄罗斯、罗马尼亚、波兰等原华沙条约国家则呈上升趋势,见表22-1,26个工业化国家和地区40~69岁年标化死亡率的百分比变化。发展中国家则随着工业化的进程,CHD死亡率逐渐升高。如中美洲的哥伦比亚、萨尔瓦多、危地马拉、多米尼加等国家,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1989年缺血性心脏病的死亡率与1968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增加最高者达153.1/10万,最低也有9.2/10万(见表22-2)。

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属于较低水平,但据有关数据表明,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近30年来逐步升高。1988~1996年我国部分城市和农村逐年冠心病死亡率,城市为41.88/10万、43.41/10万、47.48/10万、46.20/10万、51.29/10万、54.67/10万、58.05/10万、59.38/10万和64.25/10万,9年内冠心病死亡率增加53.4%,年平均增长率5.9%;农村为19.17/10万、19.80/10万、22.82/10万、21.03/10万、23.44/10万、22.10/10万、24.86/10万、26.79/10万和26.92/10万,9年内死亡率增加40.4%,年平均增长率为5%。中国MONICA部分人群自1984~1997年14年内男性冠心病事件年龄标化发病率增加67%,平均每年增加2.1%,合计人群增加1.7%。

(二)人群分布

⒈年龄男女冠心病发病率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王淑玉等报告的首钢人群资料显示,男女两性的心肌梗死发病率、心肌梗死死亡率和冠心病猝死率均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从55~64岁年龄组开始急剧升高。

表22-7 首钢居民1974-1991年冠脉事件发病率、死亡率(1/10万)

年龄组观察人数心肌梗死发病率心肌梗死死亡率冠心病猝死率

(岁)男女男女男女男女

<35 482551 463455 0.41 0.20 0.20 0.00 0.00 0.00 35~44 85848 94931 23.29 3.16 3.49 1.05 5.82 0.00 45~54 114269 118729 85.76 26.95 13.12 2.52 31.50 6.73 55~64 83656 68290 154.20 92.25 23.90 16.10 43.03 21.96 65~74 25755 22222 236.84 261.00 38.82 72.00 135.89 90.00 ≥75 6754 10620 162.84 150.65 74.03 84.74 177.67 112.99

(摘自王淑玉等,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4,22:·453)

⒉性别如表22-7所示,在各年龄组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是男性高于女性。女性发病多为心绞痛,而男性以心肌梗死和猝死为多见。美国1989年全国健康访谈调查结果,冠心病总患病率2.9%,其中男性45~64岁组患病率为8.59%,≥65岁组患病率为16.89%;女性45~64岁组患病率为2.56%,≥65岁患病率为11.30%;男性高于女性。我国1991年询问法调查,男性心肌梗死患病率为215.63/10万,高于女性的151.07/10万。

⒊种族在美国各种族冠心病死亡率的差别很大。如美国心脏病协会报告,1993和1994年冠心病死亡率,除田纳西州是白人高于黑人外,其他19个州均为黑人高于白人。另据MONICA资料,亚洲黄种人冠心病死亡率,除个别国家外(如新加坡),总的来说是黄种人低于白种人。

20世纪70年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40岁以上多个人群冠心病患病率的抽样调查发现,部分少数民族冠心病患病率存在差异。如汉族患病率在2%~10%,蒙古族为15.6%,新疆维吾尔族为11.74%~14.78%,贵州苗族仅为1.65%。

⒋职业一般来讲,脑力劳动者比体力劳动者的冠心病患病率高。有报道指出,长期坐办公室的人患冠心病的危险性是一般人群的1.4~4.4倍。1975年天津市的调查资料显示,脑力劳动者的冠心病患病率为 5.54%,体力劳动者为

2.99%,前者高于后者。

二、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众多研究证实冠心病是一种多危险因素所致的慢性疾病。这些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五大类:①致病性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和血糖升高;

②斑块负荷作为危险因素;③条件性危险因素,包括甘油三酯(TG)、载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④促发性危险因素,如超重和肥胖、长期静坐、冠心病家族史等;⑤易感性危险因素,如左室肥厚。以下就常见的几个危险因素分别加以阐述。

⒈高血压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高血压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一项对9个前瞻性研究资料的meta分析结果表明:血压与冠心病的发病相关,呈直接、连续、独立的关系;舒张压升高5mmHg,发病的危险性至少增加21%;舒张压升高10mmHg,危险性增加37%。Framingham的研究也证明了血压升高对冠心病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我国许多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结论。如国内10组人群前瞻性研究,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收缩压升高10mmHg,冠心病发病的危险性增加28%,舒张压升高5mmHg,冠心病发病的危险性增加24%。

⒉高胆固醇血症脂蛋白及其分类的研究结果表明,血清总胆固醇(TC)主要为低密度脂蛋白(LDL-C)胆固醇(占60%~80%)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胆固醇(占20%~30%)。LDL-C将胆固醇内流和沉积在动脉壁,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HDL-C将胆固醇外运以排出体外,属保护因素。甘油三酯(TG) 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多年来存在争议,但高TG伴有高LDL和低HDL时,致冠心病危险性明显增加已很明确。赫尔辛基心脏(干预)研究发现,TG>200mg/dl(2.3mmol/L),同时LDL-C/HDL-C比例>5时,冠心病事件的发病率最高。现已发现载脂蛋白A(ApoA)和载脂蛋白B(ApoB)对冠心病的预测性分别优于HDL-C 和LDL-C。

⒊吸烟吸烟作为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基本达成共识。Framingham 的研究指出:吸烟可增加冠心病发病率;每天吸烟大于、等于和小于20支者,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分别是不吸烟者的7.25、2.67和1.43倍。另一项近10年的研究指出:吸烟者心肌梗塞死亡率是不吸烟者的1.5~2倍,每天吸烟20支、吸烟40支者发生冠状动脉闭塞的危险性分别是不吸烟者的3倍与 6倍,大量吸烟而不从事体力活动者是不吸烟者的9倍。吸烟引起冠心病死亡率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心肌梗塞和冠心病猝死。女性吸烟与冠心病联系较弱,还可能同女性冠心病最常见类型是心绞痛有关。

另外,MRFIT的研究结果指出,戒烟可使冠心病发病危险性降低,并可减少死亡率。戒烟1年后,冠心病发病的危险性降低一半;戒烟10年以上者,其危险性接近不吸烟者。每日吸烟量小于20支,戒烟10年后冠心病发病的危险性与不吸烟者相当;每日吸烟量大于20支,戒烟10年后危险性仍高于不吸烟者35%。

⒋糖尿病尽管高血糖症增加心血管病变的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但糖尿病易引起冠心病发病已成为公认的事实。Framingham的研究显示,男性糖尿病

患者冠心病发病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倍;女性糖尿病患者冠心病发病率几乎是非糖尿病患者的4倍。虽然糖尿病伴有的脂代谢紊乱(如血清胆固醇升高)、血压升高、肥胖、左心室肥厚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但糖尿病本身却是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

⒌肥胖肥胖是指向心性肥胖(腰/臀围比值增加),或内脏脂肪肥胖(腹部/大腿部皮下脂肪厚度比值增加)。一般都支持肥胖与冠心病有关,但关联是复杂的,一般认为肥胖对冠心病的影响是通过对其他危险因素起中介或放大作用而体现的。它是否不依赖于血压、血糖和血脂而独立起作用,尚不肯定。但肥胖作为一个可改变的因素,在预防实践中有重要意义。

⒍缺乏体力活动一项在45~69岁成年男性和女性的研究分别分析了运动指数、业余体力活动指数和工作指数与冠心病的关系,显示在非黑种人中运动指数每增加一个标准差,冠心病的相对危险度在女性和男性分别为0.73和0.82(P<0.05);业余体力活动指数每增加一个标准差,冠心病的相对危险度均为0.78(P<0.05);工作指数与冠心病未见关联。事实证明,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是青年、中年还是老年,经常性的中等强度体力活动(17~29kJ/min)均可降低冠心病的死亡率。

体力活动可以通过减轻肥胖改善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如改善体脂分布、降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中等强度体力活动还对调整血压和血脂有益处。但体力活动降低冠心病的死亡率不仅通过降低已知危险因素,还有其独立的作用。

⒎A型性格和其它社会因素自1959年Friedman和Roseman首先提出A型性格与冠心病的关系以来,有关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已有近40年的历史,但研究结果差异较大。目前认为A型行为类型中的“有害成分”,即愤怒(敌对)特征导致心血管高反应性,引起高血压或冠心病。另外,A型行为类型的个体容易超负荷工作,表露对下级的不满或被上级误解,自我选择进入高度紧张或挑战性职业,因此它是一个紧张倾向行为。心理社会应激(紧张)可以使心血管病危险升高,已有较多的人群生活事件(应激测量)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报道。以上研究均尚未有定论。

⒏遗传过去30多年间,各种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双胞胎研究和家系调

查资料均表明冠心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不同人群,不同定义的家族史研究均发现一级亲属中有冠心病早发(60岁以前)的个体发生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2~10倍,亲属冠心病发生越早,该个体发生冠心病的可能性越大。双胞胎研究也发现,女性如65岁之前死于冠心病,其同卵双胞胎死于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14倍,异卵双胞胎增加2.6倍;男性如55岁之前死于冠心病,其同卵双胞胎死于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7.1倍,异卵双胞胎增加2.8倍。

第四节脑卒中

脑卒中(Stroke)又称为脑血管意外或中风,是由于脑血管异常所造成的突发性神经功能损害。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是重要的致残和死亡原因。脑卒中在多数西方国家居死因第三位,心脏病和恶性肿瘤分居第一或第二位。在我国则明显不同,近期统计表明,我国城市脑卒中死亡已跃居第一位,农村为第二或第三位。在中国高血压患者最常见的合并症是脑卒中。

一、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特征

(一)地区分布

脑卒中在地理分布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仅是国家间,还存在于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之间。此外,脑卒中的分型构成在不同国家及地区的分布也存在分别。

表22-8为1985-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MONICA方案在12个国家17个中心对35~64岁人群的监测结果,脑卒中发病率的高发国家有俄罗斯、立陶宛、芬兰和中国北京,最低为意大利,高低男性相差3倍,女性相差5倍。死亡率高低男性接近4倍,女性接近4.7倍,死亡率最高仍为俄国和东欧国家,与发病率的分布基本一致,中国男性死亡率居中,女性列第二位。俄罗斯、芬兰和瑞典三国各自的三个监测点的脑卒中发病率与死亡率也不尽相同。

表22-8 世界卫生组织MONICA方案脑卒中事件年龄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1/10万)

发病率死亡率国家地区男性女性男性女性俄罗斯NOI 388 312 113 76.1

芬兰科比351 173 79.4 47.2 立陶宛考那斯308 159 80.0 39.3 芬兰北卡莱利亚280 123 70.0 30.8 俄罗斯MOC 257 121 95.8 44.5 中国北京247 175 66.7 58.0 芬兰TUL 247 105 50.2 24.9 俄罗斯MOI 241 126 95.5 51.4

前南斯拉夫NOS 228 107 72.3 47.2 瑞典NSW 207 111 31.0 22.9 波兰华沙184 90 79.4 47.2 德国KMS 176 104 54.7 31.5 德国HAI 151 86 53.4 31.5 德国RDM 141 74 41.5 27.4 瑞典歌德堡137 69 28.6 16.1 意大利FRI 124 61 41.9 23.6

(摘自Stroke,1997,28:500-506) 表22-9为我国16省市脑卒中MONICA方案研究结果,总的来讲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为北方高于南方(广东省湛江市除外),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者为黑龙江省大庆市;最低为安徽省滁县。而且城市人群的发病率、死亡率显著高于农村。

表22-9 世界卫生组织MONICA方案脑卒中事件年龄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1/10万)

发病率死亡率

省市男性女性男性女性黑龙江(大庆)596 432 142 130

广东(湛江)351 170 99 39

辽宁(沈阳)266 148 111 73

河南(郑州)265 175 135 80

吉林(吉林)263 151 78 61 北京261 173 79 64 新疆(乌鲁木齐)255 342 99 91

内蒙(呼和浩特)238 165 84 57

河北(石家庄)226 173 93 83

山东(青岛)212 133 65 59

福建(福州)174 69 109 41 上海141 89 75 47 四川(绵阳)139 94 80 64

江西(南昌)112 108 57 50

江苏(海门)99 58 50 50

安徽(滁县)54 30 54 27

(摘自Stroke,1997,28:500-506)

自20世纪70年代初,世界范围内以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为主,约占48%~83%,脑出血约占10%~40%。中国和日本脑出血的比例高于西方国家。我国MONICA16省市研究显示,国内北方人群脑梗死的发病高于南方,脑出血的比例南方高于北方,也远远高于欧美。

(二)时间分布

除东欧国家外,英国、法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在过去40年里,脑卒中死亡率持续下降。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下降速度更快,以加拿大、日本、美国和瑞士为最快,65~74岁男女脑卒中死亡率较70年代下降超过50%。这些变化主要与脑卒中危险因素的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高血压特殊人群的管理,以及社会经济状况、膳食变化、体力活动和气候等因素有关。

与上述趋势相反,某些东欧国家脑血管病死亡率呈上升的趋势。波兰平均每年上升5%左右,捷克斯洛伐克平均每年上升3%,其他国家如保加利亚、匈牙利、前南斯拉夫、北爱尔兰等东欧一些国家,最近10年脑卒中死亡率呈上升趋势,脑血管病高低比率相差6~7倍。

我国MONICAl6省市550万人群监测资料显示,1987~1993年脑卒中标化死亡率,7个省市呈下降趋势,9个省市呈上升趋势。四川省德阳市1991~2000年10年间脑卒中发病率,总的来讲呈上升趋势;男性2000年脑卒中发病率是1991年的2.66倍,女性2000年脑卒中发病率是1991年的2.41倍(表22-10)。

表22-10 德阳市城市居民1991~2000年脑卒中逐年发病率(1/10万)

男女

年份监测人口数病例数发病率监测人口数病例数发病率1991 51790 28 54.06 44451 20 44.99 1992 53108 40 75.32 45349 18 39.69 1993 54927 33 60.08 46573 19 40.80 1994 55291 56 101.28 48027 28 58.30 1995 55460 50 90.16 48048 24 49.95 1996 56042 52 92.79 48721 39 80.05 1997 56294 42 74.61 48491 28 57.74 1998 56917 47 82.58 49153 14 28.48 1999 57646 67 116.23 49871 48 116.23 2000 57758 83 143.70 60640 55 143.70

(摘自王安兵等,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2,10(1):3-5.)

(三)人群分布

⒈年龄、性别分布人群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为男性高于女性,在男女性别组发病率和死亡率与年龄的关系为随着年龄增加而上升,在50岁以后呈

大幅上升趋势。

WHO1971~1974年研究资料表明:一般55岁以下脑卒中发病率为0~50/10

万,55~64岁为200~400/10万,65~74岁为500~1000/10万,最高年龄组为最低

年龄组的200倍。我国MONICA方案16省市研究表明:我国人群脑卒中发病随年龄增加而上升,上升速度以25~50岁较快,55岁以后上升速度减慢,50岁以

上发病人数占总人数的90%,说明脑卒中主要危害中老年人。四川省德阳市

1991~2000年脑卒中发病率,男女两性脑卒中发病均随年龄而上升,50岁以后

上升速度显著增加,以70岁以上组为最高(表22-11)。

世界各国的发病率男女之比多数为1.3~2.0:1。芬兰脑卒中发病率男女之比为2.0~2.35:1;瑞典、波兰、意大利和丹麦等国家为2:10。我国几次城乡

调查显示,脑卒中发病率为1.3~1.5:1。我国16省市MONICA方案研究男女

脑卒中发病率之比为1.6:1。四川省德阳市1991~2000年脑卒中发病率,男性

89.69/10万,女性61.13/10万,男女性别之比为1.47:1;60岁以前各年龄组

男女发病率水平接近,60岁和70岁以上年龄组男性显著高于女性。

表22-11 德阳市城市居民1991~2000年脑卒中发病率(1/10万)年龄组男女

(岁)人口数病例数发病率人口数病例数发病率

<30 222709 5 2.25 201005 4 1.99

30~100262 5 4.99 94758 2 2.11 40~101125 23 22.74 85694 30 35.01 50~ 84135 99 117.66 59606 69 115.76 60~ 36037 202 560.54 24821 96 386.77 ≥70 10965 164 1495.67 13440 92 684.52

(摘自王安兵等,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2,10(1):3-5.)

⒉种族分布同一地区不同种族脑卒中发病情况有明显差异。如美国同一地

区的黑人脑卒中患病率高于白人,有的高出两倍。我国汉族脑卒中患病率高于少

数民族,而朝鲜族、回族、维吾尔族、蒙古族高于居住在南方的4个少数民族(白

族、布依族、彝族和壮族)。美国移民流行病学的调查显示:日本本土、美国夏

威夷岛和美国大陆三个地区的日本人,脑卒中的死亡率依次下降。

⒊职业一些研究结果显示职业因素与脑卒中的分布有一定联系。日本研究资料表明:重体力劳动者,如装卸工人、脚夫等,脑卒中发病率较高,而中度和轻度体力劳动者,如售货员、办事员、司机等,发病率较低。经常上夜班者发病率明显高于上白班者。我国MONICA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发病率明显高于城市人群,体力劳动者明显高于脑力和其他劳动者。

二、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⒈高血压大量证据表明,无论是收缩压升高还是舒张压升高,无论是出血性脑卒中还是缺血性脑卒中,高血压都是脑卒中的一个最重要独立的危险因素。脑卒中发生的危险性与血压的升高程度呈明显正相关。日本福冈县久山地区对一组高血压患者随访14年发现,脑出血死亡率在高血压组比血压正常组高17倍,脑梗塞死亡率约高出4倍。美国Framingham一项对高血压患者随访18年的研究,发现血压高于160/95mmHg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是正常血压者的7倍。我国2l省农村及少数民族地区调查亦证实,有高血压病史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增加13~24倍。

⒉心脏病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脏损害也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在任何血压水平上,有心脏病者患脑卒中的危险性增加2倍以上。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和先天性心脏病等均可增加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特别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明尼苏达州Rochester小城进行的一项前瞻性研究表明,同无心脏病史者相比,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对危险性,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为2.2,冠心病患者为2.2,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是1.7。上海一项前瞻性研究证明,有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或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的男性比无此病者发生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高6.8倍,女性差别不明显;同无心脏病者相比,有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或高血压性心脏病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在男性为5.48倍,女性为4.22倍。

⒊糖尿病糖尿病也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特别是缺血性脑卒中。有证据表明,女性糖尿病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大于男性,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危险性大于未接受治疗者,其原因尚不清楚。但美国有关糖尿病队列研究资料显示,血压正常的糖尿病患者,其脑卒中发生率并无明显增高。Abbott等对

690例糖尿病患者及6 908名非糖尿病患者观察12年,结果发现糖尿病患者脑卒中发病率为6 230/10万,而非糖尿病患者为3 270/10万。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组的报告结论是,糖尿病是因大血管损害而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增加,对小血管的影响尚有争议。糖尿病对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尚未确定。

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否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尚未取得一致意见。有人认为它是一种轻型脑卒中,不应算作危险因素。但多数学者将其归入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加以讨论。据统计约有30%的完全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前有TIA病史,约1/3的TIA患者会发生完全性脑卒中。Dennis等对105 000的人群中在1981~1986年期间有TIA发作的184例患者平均随访3.7年,发现TIA后第一年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的13倍,7年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的7倍。国内21省农村调查显示,脑梗塞病例中11%曾有TIA病史,这个比例与美国的一些研究相一致。

⒌吸烟吸烟可增加冠心病发病的危险性已得到认可,但对脑卒中的作用直到最近才得以确定。Framingham研究表明,1956~1982年发生的495例脑卒中患者中有243例是脑梗塞,经校正其它危险因素后,男性和女性脑梗塞患者吸烟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6和1.9;故认为吸烟是一个可诱发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它与年龄、高血压和相关的心血管疾病等危险因素无关,其危险度随吸烟量增加而增加。国内21省农村研究显示吸烟与缺血性脑卒中有关。吸烟是否与脑出血有关目前尚无充分证据。Bonita利用某社区11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与1 586例对照进行研究,探讨吸烟对SAH的影响,发现吸烟的相对危险度,在男性为3.0(2.0~5.2),女性为4.7(2.9~7.6)。另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吸烟总的相对危险度为2.9(2.5~3.5)。

⒍饮酒少量饮酒并不对脑卒中构成危险,甚至有不少研究认为是保护因素。但过量饮酒或长期饮酒则可增加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对于脑梗塞尚缺乏一致性结论。有研究报告中等量(乙醇60克/天)和大量饮酒者发生出血性脑卒中,特别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危险性为不饮酒者的2~3倍,但与缺血性脑卒中无关。Framingham的研究资料提示,脑梗塞的发病率随饮酒量增加而增加,但仅见于男性。

以上讨论的是六个比较肯定的脑卒中危险因素。除此以外,有关血脂水平对

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10版) 第一部分冠心病合并高血糖的流行病学研究 一、国外研究表明,冠心病人群中高血糖的比例约为2/3 目前得到的白种人相关研究结果,一般都具有“2/3”现象。欧洲心脏调查(糖尿病和心脏)结果于2004年9月在德国慕尼黑召开的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上公布。研究纳入欧洲25个国家,110家医疗中心,共4961例冠心病患者。其中2107例由于急性心血管事件急诊入院后接受调查,2854例病情稳定而择期接受调查。除已知糖尿病患者(n=1524)外,其余均采用空腹血糖(FPG)检测,其中1920例接受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检测糖代谢状况。研究结果于2004年11月正式发表在Eur Heart J上1。研究结果表明,高达“2/3”的冠心病患者合并高血糖[包括糖调节受损(IGR)或糖尿病,图1];如果单检测空腹血糖(FPG),会漏诊“2/3”的高血糖人群。 图1 欧洲心脏调查中的血糖分布情况1 在2005ESC年会上,再次发布了这一研究的进一步分析结果。2003年11月,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将正常FPG的诊断切点由6.1 mmol/L下调到5.6 mmol/L。这样,有关FPG的诊断切点就存在1997年6.1 mmol/L和2003年5.6 mmol/L两个标准。欧洲心脏调查分别采用FPG 6.1 mmol/L和5.6

mmol/L作为FPG诊断切点,对数据进行再分析。结果显示,采用FPG 水平6.1 mmol/L作为诊断切点,则漏诊64%的高血糖;如果采用FPG水平5.6 mmol/L作为诊断切点,还漏诊48%的高血糖。这表明,即使FPG诊断切点作了调整,仍需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以提高诊断高血糖的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既往多认为在冠心病急性发作时监测出的高血糖可能与应激因素有关。然而,2002年发表的GAMI研究首次证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大约2/3的确存在糖代谢异常。在GAMI研究(Glucose toleranc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别在出院时、出院3个月和12个月时接受OGTT检测。结果表明,高血糖人群的比例一直维持在“2/3”的规律(分别占总人数的67%、66%和65%,图2)2。这说明,急性心肌梗死时诊断的高血糖,有相当比例是由于代谢紊乱引起的持续性高血糖,而不是由于应激状态引起的一过性高血糖。 图2 GAMI研究中,高血糖人群的比例一直维持在2/32 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的NA VIGATOR(Nateglinide and Valsartan in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outcomes research)研究3于43,509 例心血管高危人群中进行OGTT检测,合并高血糖(IGR和糖尿病)

心血管疾病现状分析

---------------------------------------------------------------最新资料推荐------------------------------------------------------ 心血管疾病现状分析 V01.15 No.3 第 15 卷第 3 期井冈山医专学报 M 丑 v.2008 2008 年 5 月 JoURNAL OF JINGGANGSHAN MEDICAL COLLEGE 我国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林玉川(福建农林大学体育部,福建福州 350002) 【摘要】针对当前我国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现状进行分析,阐述了心血管疾病的对老年人健康的危害。 根据其发病原因,从营养学、体育保健和临床医学三方面提出老年人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措施,有利于老年人健康意识的培养和健康水平的提高;推进国民体质建设,缓解人 12 老龄化带来的压力。 【关键词】老年人;性血管疾病;健康保健 [中围分类号】R54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735(2008)03001202 据世界心脏联盟统计,全世界范围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现状 1.1 中国人口的老龄化现状中国是目前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约占世界老年人口五分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老年人的划分标准(见表 1),当前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 1 亿 4 千多万,占全国总人口的 l1%左右表 1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老年人划分标准 (引自耿德章,1994) 自1999年以来中国进入老龄社会开始,老年人口数量就不断增加。 据估算 2100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将高达 3.18 亿,总人口的 1 / 6

内科病例分析汇总

内科病例分析汇总

心血管 病例一 病情简介 患者蒋昌荣,男,74岁。住院号667549。因“突发心前区疼痛2小时”入院。2小时前患者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心前区压榨样疼痛,呈持续性,程度难忍受,可向左肩部放射,伴有濒死感,伴大汗淋漓,面色苍白。无心悸气促,能平卧。入院后予含服硝酸甘油后症状未能缓解。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最高血压达200/100mmHg。否认糖尿病、脑卒中病史,否认近期有重大外伤、手术史,否认血液疾病史。查体:T 37.8℃R 26次/分P 95次/分Bp 130/70mmHg 神志清楚,急性痛苦面容,口唇无发绀。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清,双肺可闻及中等量的小水泡音,对称,未闻干性罗音,心浊音界稍向左下扩大,心率95次/分,律齐,S1低钝,各瓣膜听诊区未闻杂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扪及,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水肿。 本患者的临床特点? 查体:T 37.8℃R 26次/分P 95次/分Bp 130/70mmHg 神志清楚,急性痛苦面容,口唇无发绀。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清,双肺可闻及中等量的小水泡音,对称,未闻干性罗音,心浊音界稍向左下扩大,心率95次/分,律齐,S1低钝,各瓣膜听诊区未闻杂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扪及,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水肿。

考虑诊断为? 要和哪些疾病相鉴别? 首要做哪些检查协助诊断? 综上,诊断考虑为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 鉴别诊断: 1. 心绞痛 2. 急性心包炎 3.急性肺动脉栓塞 4.主动脉夹层 5.急腹症 心绞痛:心绞痛的性质、部位与心肌梗死相似,但其疼痛的程度没有心肌梗死的剧烈,疼痛呈阵发性而非持续性,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症状可缓解。在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表现可有S-T段压低或抬高,但症状缓解后恢复正常,肌红、肌钙蛋白、心肌酶一般不升高,有时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中肌红、肌钙蛋白可升高,但一般不超过正常的两倍。故结合本患者的临床症状特点及辅助检查可排除此诊断。 急性心包炎:急性心包炎也可有剧烈而持久的心前区疼痛,但一般疼痛与发热同时出现,呼吸和咳嗽时加重,有时可闻及心包摩擦音,全身症状不如心肌梗死明显。心电图表现为ST段弓背向下的抬高,T波倒置,无异常Q波的出现。肌红、肌钙蛋白、心肌酶一般不升高。故结合本患者的临床症状特点及辅助检查可排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终稿)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终稿) 我国心血管疾病从1990年起持续为居民首位死亡原因,2008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显示,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已占全国总死亡人数的40.27 %,尤其35~54岁青壮年死亡人数增加最为迅猛。1998年WHO全球健康报告显示,如果不加以控制,到2030年我国冠心病患病率将比2000年增加3.7倍。因此控制心血管疾病蔓延成为我国21世纪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中之重。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指疾病尚未发生或疾病处于亚临床阶段时采取预防措施,控制或减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预防心血管事件,减少群体发病率。在致残致死的心血管疾病中,75%以上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研究证实,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早期病变在儿童时期就已经存在,不及时控制就可能在中老年期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尤以冠心病和卒中为重,常在首次发病就有致死、致残的风险。多数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的预后取决于是否发生心脑血管事件。所以,有效控制致病因素,将延缓或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展成临床心血管疾病,减少心脑血管事件,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改善人群健康水平。 美国自20世纪40年代起冠心病死亡率持续升高,1968年冠心病死亡率高达336.5/10万;此后政府重视预防,主抓控制胆固醇、降压和戒烟;到2000年冠心病死亡率下降了50%,其中危险因素控制的贡献率最大,全人群胆固醇水平下降0.34 mmol/L,收缩压下降5.1 mm Hg(1 mmHg =0.133kPa),吸烟量下降11.7%,对死亡率下降的贡献率分别为24% ,20%和12%。二级预防和康复的贡献率为11%,三级预防为9%,血运重建仅为5%。西欧各国近30年来因加强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控制,冠心病死亡率平均下降了20%~40%。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提示,一级预防对降低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至关重要。 美国心脏病学院/美国心脏协会(ACC/AHA)1997年制定了第一个《心血管疾病及卒中一级预防指南》,并于2002年进行了更新,此后相继发布了大量一级预防循证医学证据,2006年ACC/美国卒中学会(ACC/ASA)联合发布了《卒中一级预防指南》,2006年WHO公布《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2007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更新了《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我国卫生部2009年出台的新医改方案和“健康中国2020”战略,均明确提出“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医疗方针。以此为契机,为提高中国医生对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重视,合理规范应用一级预防治疗措施,使我国尽快实现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达下降拐点的目标,由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和《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共同发起,心血管科、神经科、内分泌科、外周血管科以及肾内科专家共同讨论,最终形成本共识。 1 我国心血管疾病和心血管危险因索流行病学现状 我国心血管疾病流行趋势不容乐观。根据2006年和2008年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我国心血管病死亡率2006年为183.7/10万,2008年为241.0/10万,分别占当年死亡构成比的34.8%和40.3 %,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始终居我国居民死因首位,且呈不断上

心血管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new

心血管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目录 序言 (2) 第一章心血管病概论 (5) 第一节病因 (6) 第二节“2多1少” (9) 第三节致病机理 (12) 第四节早防早诊早治 (14) 心血管病各论 (15) 第二章高脂和高脂蛋白血症 (15) 第一节高脂血症 (16) 第二节高脂蛋白血症 (19) 第三节家族性高乳糜粒血症 (26) 第四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28) 第五节混合性高脂血症 (33) 第三章高血压病 (37) 第一节原发性高血压 (40) 第二节妊娠高血压 (48) 第四章原发性肥胖病 (51) 第五章糖尿病 (57) 第一节 II型糖尿病 (59) 第二节 I型糖尿病 (64) 第六章痛风病 (70) 第一节单纯性痛风病 (71) 第二节混合性痛风病 (74) 第七章慢性高山病 (79) 第一节高原肺源性心脏病 (80) 第二节高原高血压和低血压 (81) 第三节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82) 参考文献 (84)

序言 一,据7~8年前报道,全球每年因心血管病死亡人数为1700万,并且还在逐年上升。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重超标和肥胖人不断增多,导致高血压、肥胖病、糖尿、痛风等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若不早防,心血管病的发病率还会不断上升,将导致劳动力短缺和医疗费用的不断增加。 二,病因:人类早已知道,心血管病是代谢障碍引起的疾病。什么原因导致代谢障碍?就是5大因素导致人体长期慢性缺氧;如低张性、血液与循环性、中毒性、疾病性缺氧和遗传性缺氧,使人体血氧含量长期降低,或间断反复降低,引起食物糖、脂肪、蛋白质在消化道内分解代谢障碍,产生乳酸、酮体、尿酸和氧自由基增多,生成ATP减少;同时血氧含量降低也能引起全身细胞内核酸蛋白分解代谢障碍,产生酮体、尿酸增多,生成ATP减少,产生内-外源性“2多1少”就是损伤全身血管和器官结构-功能,引起肥胖、高血压、糖尿、痛风等心血管病的根源。 人体对缺氧虽有多种代偿功能如心跳、呼吸加快,红血球增多等,但若有几种缺氧积累加重,超过人体代偿功能的抵抗时,必引起分解代谢障碍,产生内-外源性“2多1少”,损伤全身血管和组织器官引起全身性疾病,即心血管病。 为了保护人类健康,必须长期严防多因素缺氧,确保人体细胞代谢——每分每秒不能停止的生命活动能正常进行,就必须减少和消除多因素缺氧导致人体长期慢性缺氧。例如孕子宫挤压腹主动脉,使血液循环受阻,能导致孕妇多器官慢性缺血缺氧,引起妊娠

心血管病科普知识讲解学习

心血管疾病 实况报道第317号 2013年3月 重要事实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的头号死因: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多于任何其它死因 (1)。 ?估计在2008年有173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全球死亡总数的30%(1)。这些死者中,估计730万人死于冠心病,620万人死于中风(2)。 ?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受到的影响尤甚:超过80%的心血管疾病死亡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男性和女性的情况几尽相同(1)。 ?到2030年,死于心血管疾病(主要是心脏病和中风)的人数将增加至2330万人(1,3)。预计心血管疾病将继续成为单个首要死因(3)。 ?大多数心血管疾病都可以通过解决诸如烟草使用、不健康饮食和肥胖、缺乏身体活动、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升高等危险因素而得到预防。 ?每年有940万例死亡,或所有死亡数的16.5%可能由高血压造成(4)。这包括51%因中风造成的死亡以及45%因冠心病造成的死亡(5)。

什么是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是一组心脏和血管疾患,包括: ?冠心病——心肌供血血管的疾病 ?脑血管疾病——大脑供血血管的疾病 ?周围末梢动脉血管疾病——手臂和腿部供血血管的疾病 ?风湿性心脏病——由链球菌造成的风湿热对心肌和心脏瓣膜的损害 ?先天性心脏病——出生时存在的心脏结构畸形 ?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腿部静脉出现血块,它可脱落并移动至心脏和肺部。 心脏病发作和中风通常属于急症,主要是由于堵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心脏或大脑。这种情况发生的最常见原因是在心脏或脑部供血血管内壁上堆积有脂肪层。中风也可能是因脑血管或血栓出血造成。 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是什么? 心脏病和中风的最重要行为危险因素是不健康的饮食、缺乏身体活动、使用烟草和有害使用酒精。行为危险因素引发大约80%的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1)。 不健康饮食和缺乏身体活动造成的影响在个体中可能表现为血压、血糖和血脂的升高,以及超重和肥胖;这些“间接危险因素”可在初级保健机构得到衡量,它表明出现心脏病发作、中风、心衰和其它并发症的危险有所上升。 已经证明,停止使用烟草、减少膳食盐含量、使用水果蔬菜、有规律进行身体锻炼以及避免有害使用酒精可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通过预防或治疗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升高,也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一些政策可创造出有利环境,使人们能够承担并可得到健康的选择。这些政策对鼓动人们采用健康行为并加以保持是必不可少的。 心血管疾病还有一些潜在的决定因素,或“起因的起因”。它们体现出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变革的主要力量——全球化、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心血管疾病的其它决定因素包括贫穷、压力,以及遗传因素。 心血管疾病的共同症状是什么? 心脏病和中风的症状 潜在的血管病通常没有症状。心脏病发作或中风可能是潜在疾病的最初警告。心脏病发作的症状包括:

病例分析——冠心病

第三章病例分析——冠 心病 概述 1.概念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和)功能改变(如痉挛)导致心肌血液供应减少或中断而产生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其发病机制主要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痉挛、血栓形成和炎症。 2.病因 本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大量的研究表明本病是多因素作用所致,这些因素称为危险因素。主要有:①血脂异常: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升高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的减低均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②高血压;③糖尿病;④吸烟;⑤遗传因素;⑥体力活动减少;⑦年龄;⑧性别:男性心血管病发病率高于女性;⑨酒精摄入;⑩其他因素:a.肥胖b.A型性格c.血液同型半胱氨酸增高等。 3.临床分型 ①无症状心肌缺血;②心绞痛;③心肌梗死;④缺血性心肌病;⑤猝死。 (一)心绞痛 诊断要点 1.一般情况年龄、性别、病程、发作情况。 2.症状 发作性胸痛为主要表现。疼痛特点为: ①诱因: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如愤怒、焦急、过度兴奋等)所激发。 ②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有手掌大小范围,界限不很清楚。 ③性质:胸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偶伴濒死的恐惧感。 ④放射: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⑤持续时间:疼痛出现后常逐步加重,然后在3~5min内逐渐消失,一般不超过15~30分钟。 ⑥缓解方式:一般在停止原来诱发症状的活动后即缓解。舌下含用硝酸甘油也能在几分钟内使之缓解。 3.既往史: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史,饮酒史,家族史等。 4.体征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体检通常无特殊异常发现,心绞痛发作时常见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表情焦虑、皮肤冷或出汗,有时出现第四或第三心音奔马律。缺血发作时可有暂时性心尖部收缩期杂音。 5.辅助检查 1)心电图 ①静息心电图检查: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静息心电图一半是正常的,最常见的心电图异 常是ST-T改变,包括ST段压低(水平型或下斜型),T波低平或倒置,但ST-T改变在普通人群常见。 ②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检查:常见ST段压低0.1mV以上,发作缓解后恢复。 ③心电图负荷试验:运动负荷试验,药物负荷试验 ④动态心电图(Holter) 2)放射性核素检查 3)冠脉CT

浅谈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要点

浅谈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要点 发表时间:2016-10-26T14:28:56.240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8月第16期作者:陈相 [导读] 造成心血管疾病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慢性病例大部分的危险因素都是可预防或者是已知的。 (成都市新都区石板滩镇卫生院;四川成都610511) 摘要: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以及死亡率均明显上升,且发病年龄有提前的趋势,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这与环境污染、社会压力增加、饮食结构不合理、运动量减少等因素均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好的防治对降低老年心血管的病死率,延长寿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预防,成因 1.心血管疾病的成因 造成心血管疾病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慢性病例大部分的危险因素都是可预防或者是已知的。在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危险因素有饮食健康方面,锻炼身体方面及个人喜好方面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物质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却忽略了健康问题。如饮食习惯由正常慢慢转变成了高糖和高脂;随着人们工作及生活情况的局限,慢慢减少了锻炼身体的时间;在个人喜好方面中,抽烟、喝酒也比较频繁,这方面对损坏身体健康的影响最大。随着危险因素慢慢的加大,若不急时控制危险因素的发展,并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心血管疾病将会给社会带来越来越多困扰,降低人们的生存率,对医学领域的科学技术将会是一个全新的挑战。现阶段我国的高素质人员短缺,在寻求一种高效率、低成本的方法来治愈心血管疾病之前,只能以宣传“预防为主”的方式,加强心血管及相关疾病的预防。 2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 2.1 调节老年人心理平衡 老年人的心理干扰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①忧虑心理:每天愁眉不展、寡言少语,有时唉声叹气、无精打采、多愁善感,对自己身体失去信心,身体呈现虚弱无力的状态;②猜疑心理:老年人对周围的事情非常敏感,常把病情看得比较重,超出医护人员交代的范围。怀疑猜测医生、护士、他人隐瞒病情,把一些没有关联的事情扯到自身。生套病症。并进行无故的病情联想,导致身体怠倦、神志恍惚、身心疲惫;④拮抗心理:对自身的病情满不在乎,不相信医生的诊断,违背医嘱,尤其在病情好转后,自动放弃治疗因此在预防与处理方面要创造良好的护理环境和气氛,从患者的心理需要出发。首先,要有良好的舒适治疗生活环境,病房空间设置要和谐、轻松,物品摆放整齐、干净、协调,使患者心情舒畅,精神放松;其次,在诊治过程中要认真做好分析研究,积极进行心理咨询、心理护理,鼓励患者战胜疾病。对患者家庭及工作方面引起的心理压力,要耐心疏导。 2.2良好的生活习惯 减少钠盐摄入,每人每日食盐小于6克;合理饮食,减少膳食脂肪,建议植物类油脂每天小于30g;少食动物脂肪和内脏,多吃一些海鱼。鱼油富含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每周进食约0.23kg富含鱼油的鱼可使成年人猝死和因冠脉疾病导致的死亡危险降低。但有些鱼会被甲基汞等物质污染,在烹制鱼之前将鱼皮和鱼表面的脂肪去除可降低部分污染物的含量;多食果蔬、粗制谷类。多数果蔬营养丰富、热量少且富含纤维,因此,多食果蔬可补充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及主要营养素和不会使总热量摄人增加的纤维素,可降低多种CVD,特别是脑卒中的发病危险,颜色较深的果蔬,如菠菜、桃和草莓等最值得推荐,因为这样的果蔬富含微量元素。要注意,果汁的纤维素含量远不及完整的水果。多食粗制谷类等高纤维食物可降低CVD患病危险。;规律运动,每周3~5次中量运动,老年人可慢跑、散步、太极等;控制体重;坚决戒烟;不提倡饮白酒,如饮酒,则每日白酒小于1两,葡萄酒小于2两,啤酒小于5两;心理平衡,调节情绪,缓解压力。 2.3控制体重 肥胖的人群中,老年人占很大比例,他们常常有代谢性疾病,使得患心血管病的危险性显著增加。在美国,40%以上老年人有代谢综合征。由于体重超重的老年人常常伴有血脂异常、高血压及对胰岛素耐药的血糖增高,尤其是腹部肥胖者更为明显,因此,降低体重可起到减少各方面危险性的作用。 2.4定期体检早发现 慢性疾病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坚持每年体检,有利于早期发现,尤其对于有心血管病家族史的35岁以上人群,更应提早预防。另外,需强调的一点是,绝经后妇女由于雌激素分泌的减少,如胆固醇、甘油三酯、脂蛋白等指标相比绝经前均会有明显升高,所以绝经后妇女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亦不可懈怠。 2.5每天坚持服药 对于已确诊为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特殊人群,除了养成以上的生活习惯外,还需积极控制相关疾病。高血压患者应服用降压药,保持血压稳定,高血脂患者则要控制高胆固醇饮食并限制热量,服用降脂药。糖尿病患者应控制饮食,服用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此外,还可服用阿司匹林,减少血液黏滞度。其中肠溶阿司匹林胃肠道副作用小,更适合长期服用。 综上所述 对老年性疾病要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定期检查身体是极重要的环节。有了疾病,要正确对待,不要恐慌,也不要麻痹大意。要积极认真治疗,治疗务必彻底,不要半途而废,并要了解在患某种病之后的生活行为及调养宜、忌,认真实施,配合治疗。 参考文献 [1]胡盛寿.为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贺《中国循环杂志》创刊20周年[J].中国循环杂志,2006,21(6):403. [2]黄仲义.左旋氨氯地平治疗心血管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8,27(3):236-238.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以下简称年报)

2019年8月6日,《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以下简称“年报”)编委会会议在北京举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院士,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樊静副主任,以及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高润霖院士、顾东风院士,北部战区总医院韩雅玲院士,以及年报编委会专家、编写组成员等出席了会议。 会议由高润霖院士主持。他指出,中国心血管病报告自出版以来取得了不少成绩,受到各方面肯定,年报资料也有着广泛的引用率,今年在胡盛寿院长的领导下,进一步改进,可以办得更好,更适合大健康国家卫生战略的形势。 胡盛寿院士首先代表国家心血管中心,对各位专家在过去的14年中对中国心血管病报告的鼎力相助表示衷心感谢,并阐述了改版的目的和意义。 他指出,2016年中央召开了全国卫生与健康工作会,突出强调以预防为主、以基层为重点的方针。近期,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对“健康中国”关注程度之高前所未有。如何适应国家形势,把我们的年报编辑工作做得更好,是召开此次编委会最重要的背景。 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年报工作组召开了三次筹备会,对如何使得年报更符合“健康中国”发展的需要进行了讨论,突出两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就是以往年报主要强调心血管疾病,现在要突出国家健康政策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的主题,所以年报也要做相应的调整。前期年报筹备组对年报编写做了比较大的改版,强调了以健康为中心,使年报受众人群更加广泛,不仅是专业人士、政府部门、媒体工作者,还要进一步推动大众层面对心血管健康知识的获取和了解。 第二是编委会的组成也做了调整,根据前几届编委会工作的经验,改版后,为提高编辑水平,加入了国内从事心血管研究更加有经验的知名专家和学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和支持,使年报更加受到关注。 另外,也加入一些年富力强的心血管防控方面的工作者。希望在新一届编委会的努力和鼎力支持下,年报编辑更加出色,以实际行动提升国家心血管防控的整体水平,对“以健康为中心”的号召做出实质性贡献。

53个经典病例分析及答案

1.高血压性心脏病病例分析 [病例摘要] 男性,61岁,渐进性活动后呼吸困难五年,明显加重伴下肢浮肿一个月 五年前,因登山时突感心悸、气短、胸闷,休息约1小时稍有缓解。以后自觉体力日渐下降,稍微活动即感气短、胸闷,夜间时有憋醒,无心前区痛。曾在当地诊断为"心律不整",服药疗效不好。一个月前感冒后咳嗽,咳白色粘痰,气短明显,不能平卧,尿少,颜面及两下肢浮肿,腹胀加重而来院。既往二十余年前发现高血压(170/100mmHg)未经任何治疗,八年前有阵发心悸、气短发作;无结核、肝炎病史,无长期咳嗽、咳痰史,吸烟40年,不饮酒。 查体:T37.1℃,P72次/分,R20次/分,Bp 160/96mmHg,神清合作,半卧位,口唇轻度发绀,巩膜无黄染,颈静脉充盈,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两肺叩清,左肺可闻及细湿罗音,心界两侧扩大,心律不整,心率92次/分,心前区可闻Ⅲ/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腹软,肝肋下2.5cm,有压痛,肝颈静脉反流征(+),脾未及,移动浊音(-),肠鸣音减弱;双下肢明显可凹性水肿。 化验:血常规Hb129g/L,WBC6.7×109/L,尿蛋白(++),比重1.016,镜检(-),BUN:7.0mmol/L,Cr:113umol/L,肝功能ALT 56u/L,TBIL:19.6umol/L. [分析] 一、诊断及诊断依据(8分) (一)诊断 1.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脏扩大,心房纤颤,心功能IV级 2.高血压病Ⅲ期(2级,极高危险组) 3.肺部感染 (二)诊断依据 1.高血压性性心脏病:高血压病史长,未治疗;左心功能不全(夜间憋醒,不能 平卧);右心功能不全(颈静脉充盈,肝大和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双下肢水肿);心脏向两侧扩大,心律不整,心率>脉率 2.高血压病Ⅲ期(2级,极高危险组)二十余年血压高(170/100mmHg);现在Bp160/100mmHg;心功能IV级 3.肺部感染:咳嗽,发烧,一侧肺有细小湿罗音 二、鉴别诊断(5分) 1.冠心病 2.扩张性心肌病 3.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关闭不全 2:左侧肺炎病例分析 [病例摘要] 男性,63岁,工人,发热、咳嗽五天 患者五天前洗澡受凉后,出现寒战,体温高达40℃,伴咳嗽、咳痰,痰量不多,为白色粘痰。无胸痛,无痰中带血,无咽痛及关节痛。门诊给双黄连及退热止咳药后,体温仍高,在38℃到40℃之间波动。病后纳差,睡眠差,大小便正常,体重无变化。既往体健,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 体检:T38.5℃,P100次/分,R20次/分,Bp120/80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清,无皮疹,浅表淋巴结不大,头部器官大致正常,咽无充血,扁桃体不大,颈静脉无怒张,气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措施

心血管疾病的症状有哪些_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措施 疼痛 如果其他肌肉组织(特别是腓肠肌)不能获得足够的血供,患者常在运动中感到肌肉紧缩感和乏力性疼痛(间歇性跛行)(见第28节)。 心包炎(心脏周围囊腔的炎症或损伤)所导致的疼痛常在病人平卧时加重,而在坐位或前倾位时减轻,运动不会使疼痛加重。由于可能存在胸膜炎,故呼吸可能会加重或减轻病人的疼痛。 当动脉撕裂或破裂时,病人出现剧烈锐痛,这种疼痛来去匆匆且可能与身体活动无关。有时这种病损可能发生在大动脉,特别是主动脉。主动脉的过度伸展或膨隆部分(动脉瘤)突然出现渗漏,或者内膜轻度撕裂,血液渗漏入主动脉夹层。这些损害可导致突然的严重疼痛。疼痛可发生在颈后、肩胛间区、下背部或腹部。 左心室收缩时,位于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间的一组瓣膜可能会脱向左心房(二尖瓣脱垂),这种病人有时可出现短暂发作的刺痛,通常这种疼痛位于左乳下,且与体位和活动无关。 气促 乏力 当心脏泵血能力下降时,活动期间流向肌肉的血液不足以满足需要,此时患者常感到疲乏与倦怠。但这些症状常难以捉摸,不易引起患者的重视。患者常通过逐渐减少活动量来适应或归咎于衰老的表现。 心悸 通常情况下,人们对自己的心跳没有感觉。但在某些情况下,如剧烈活动后,甚至正常人亦会察觉到自己的心跳非常有力、快速或不整齐。通过脉搏触诊或心脏听诊,医生可以证实这些症状。心悸

症状是否属于异常,取决于对如下问题的回答:有无诱因、是突然发生或是逐渐发生、心跳频率、是否有心律不齐及其严重程度等。心悸与其他症状如气促、胸痛、乏力和倦怠、眩晕等一道出现时常提示有心律失常或其他严重疾病存在。 头晕和晕厥 一、心血管系统拥有许多血管,这些血管将各种各样的物质运送到你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里。在这些物质中有氧气、燃料(葡萄糖)、建筑材料(氨基酸)。维生素以及矿物质。被称作毛细血管的微小血管在肺部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这样我们的血液就得到了氧气,与此同时,肺部的二氧化碳则被我们呼出。这些血管伸入心脏,而心脏则将血液挤压至全身上下各个细胞。在各个细胞处,血管形成一个毛细血管网络,为细胞输送氧气和其他养料并带走细胞中的代谢废物。氧气以及葡萄糖是身体的各个细胞制造能量所必需的物质;而细胞中的代谢废物则是指二氧化碳和水。 二、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大原因就是血液的中的细胞老化,血液中的正常红细胞、胶体质点等带负电荷,它们之间相互排斥,保持一定的距离,而病变老化的红细胞由于电子被争夺,带正电荷,由于正负相吸、则将红细胞凝聚成团。引起一系列的心脑血管疾病。 蜂蜜首乌丹参汤 配方:蜂蜜、首乌、丹参各25g 制作与用法:先将首乌、丹参用水煎,去渣取汁,加入洋槐花蜂蜜并搅拌均匀。分3次服用,每日一剂。 蜂蜜银杏粉 配方:蜂蜜100g,银杏粉或银杏叶粉50g。 蜂蜜姜汁 配方:蜂蜜30g,生姜汁1汤匙。 蜂蜜鲜李子

浅谈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意义总

浅谈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意义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民老龄化趋势日益加重、环境污染逐渐增加,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危险因素呈日益增高的趋势。由该疾病的导致的死亡率也有明显增加,医学工作者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与研究面临严峻挑战,此时对于全社会普及卫生健康常识,加强对心血管疾病的认知迫在眉睫。心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病死率高,被称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据世界心脏联盟统计,全球每死亡3个人,就有一人是死于心血管疾病,全球每年因心脏疾病和中风死亡人数高达1750万。因此,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和及时有效的治疗对降低老年心血管的病死率,延长寿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随之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高脂肪高热量的摄入,使得肥胖的人群也越来越多。这也使得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大大增加。据统计,我国目前每5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不同程度地患有心血管疾病。到二十一世纪中叶,我国将进人老龄化社会,心血管病即将成为人群中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心血管疾病成为医学界最关注的问题之一。那么,心血管疾病发病前有哪些症状呢?应如何来预防呢?预防它有何意义呢?下面来谈谈我的一点看法: 一、心血管疾病的概念: 心血管病是一组心脏和血管疾患,包括:冠心病;心脏肌肉供血血管的疾病;脑血管疾病;大脑供血血管的疾病;周围末梢动脉血管疾病;手臂和腿供血血管的疾病;风湿性心脏病;由链球菌造成的风湿热对心脏肌肉和心脏瓣膜的损害;先天性心脏病;出生时存在的心脏结构的畸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腿部静脉出现血块,它可移动至心脏和肺部。心脏病发作和中风通常是急性事件,主要是由于堵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心脏或脑部。这种情况发生的最常见原因是在心脏或脑部供血血管内壁上堆积有脂肪层。中风也可能是因脑血管或血栓出血造成。 二、心血管病发病前的症状: 1经常出现眩晕、健忘现象:经常出现眩晕、健忘现象是人体的危险信号,特别是在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前多有眩晕的现象,此时,需要注意意外的发生。 2、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增高: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增高,可引起冠心病、脑血管梗塞及脑血管破裂等。实践证明,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增高,是心脑血管疾病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 3 出现胸闷、心前区疼痛:烦躁不安、胸骨后部出现剧烈的疼痛现象,症状较轻的冠心病患者可以没有心前区疼痛的症状,但是严重的冠心病患者就会出现心绞痛甚至是心肌梗塞,更严重的就是导致猝死的发生。

中国心血管病流行的特征和防治需求(完整版)

中国心血管病流行的特征和防治需求(完整版) 中国是当今全球心血管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及时总结我国主要CVD的流行病学特点和变化趋势有助于制定和实施更有针对性的防治策略,以有效的应对和遏制其危害。 近日,我们在Nature杂志子刊发表了综述文章。这篇综述在大量相关文献阅读、数据分析和深入思考基础上,提炼了当前中国CVD流行的八个重要特征及这些流行特征对防治工作的需求和挑战。本文将概括的介绍这篇综述的关键内容。 特征一: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负担快速增加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主要包括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卒中。因二者在病因学、病理机制和预防策略上具有极大的共性,国内外相关防治指南趋于将其视为一种疾病进行综合防治。ASCVD的快速持续增加是当前我国CVD 流行的重要特征之一。ASCVD在CVD死亡和总死亡中的比例从1990年时的40%和11%上升到2016年61%和25%;同期的死亡人数从100万/年增加到240万/年。ASCVD的发病率(包括发病后死亡和存活的患者)亦持续上升,年发病率和发病人数较1990年的增加幅度均超过

100%。ASCVD疾病负担的持续增加对我国的疾病防治策略和各种资源的配置产生了多方面的需求,包括一级预防需求以减少发病人数、快速增加的急救和住院床位的需求以挽救急性期患者的生命、不断增加的康复和二级预防需求以降低大量ASCVD存活患者复发、再住院和失能的风险。应该认识到,ASCVD负担增加有一定的不可避免性,比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发病和死亡人数的增加、医疗救治能力提高和普及导致带病生存的高危患者数量的增加,所以我国的ASCVD的疾病负担预计会继续增加,这不仅对目前已经不堪重负的医疗系统带来巨大挑战、也对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和无数家庭带来持续增加的压力。如何应对我国ASCVD负担的持续增加显然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特征2:出血性卒中的流行得到有效遏制 我国每年大约有150万到170万例新发出血性卒中病例。近几十年来,尽管有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较为稳定仅稍有上升;而死亡率则明显下降,在心血管死亡中的比例从1990年的39%下降到2016年的27%。但在110个国家的比较中,我国仍是出血性脑卒中负担最重的国家,其发病率和死亡率约为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 特征3:CVD流行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

心血管疾病(一)-2

心血管疾病(一)-2 (总分:49分,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1型题(总题数:49,score:49分) 1.男,28岁,预激综合征病史3年。1小时前突感心悸来急诊室。ECG示预激综合征并阵发室上速,静注维拉帕米,终止发作。该药的作用机制最可能的是下列哪一项 ?A.延长房室结不应期 ?B.缩短旁路不应期 ?C.延长旁路不应期 ?D.缩短房室结不应期 ?E.抑制心肌的兴奋性 【score:1分】 【A】【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B】 【C】

【D】 【E】 本题思路: 2.对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下列哪项说法是错误的 ?A.可引起脏器栓塞症状 ?B.病原菌多为草绿色链球菌 ?C.心内膜赘生物以二尖瓣和主动脉瓣最为常见?D.易发生于二尖瓣反流的左心房侧 ?E.易发生于室间隔缺损的左心室 【score:1分】 【A】 【B】 【C】 【D】 【E】【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本题思路: 3.男,67岁,因胆囊炎,胆石症住外科病房,某日行手术切除胆囊,清除结石,手术顺利,术后进行消炎,快速输液4000ml,当天晚上突然呼吸困难,发绀,无发热。患者原有高血压史20余年。外科提出由内科会诊,查:呼吸困难,发绀,两肺背部满布湿啰音。最可能诊断 ?A.肺炎 ?B.急性肺水肿,左心功能不全 ?C.术后肺部感染 ?D.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E.自发性气胸 【score:1分】 【A】 【B】【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C】

【D】 【E】 本题思路: 4.女性,67岁,既往高血压20余年,近来劳动后出现头晕头痛,右上肢麻木,肌力下降,此时应做进一步检查为 ?A.头CT ?B.脑血流 ?C.颈椎片 ?D.血钾测定 ?E.ECG 【score:1分】 【A】【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B】 【C】 【D】

(病例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试卷.doc

(病例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试卷 [模拟] 120 A1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第1题: 左冠状动脉回旋支阻塞引起的心肌梗死是 A.前间壁 B.下侧壁 C.高侧壁 D.后间壁 E.前壁 第2题: 引起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闭塞的冠状动脉分支是 A.左冠状动脉前降支 B.右冠状动脉后降支 C.左冠状动脉主干 D.左冠状动脉回旋支 E.右冠状动脉右室前支 第3题: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24小时内)死亡主要由于 A.心力衰竭 B.心源性休克 C.心律失常 D.心脏破裂 E.脑栓塞 第4题: 缺血性心脏病最常见的病因是 A.主动脉瓣狭窄 B.心肌肥厚 C.严重贫血 D.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E.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第5题: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常见原因是 A.右冠状动脉病变

B.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 C.左冠状动脉前壁支 D.左冠状动脉回旋支 E.以上都不是 第6题: 引起心肌病变的各种病因中,目前国内外最常见的是 A.原发性心肌病 B.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C.病毒性心肌炎 D.风湿性心肌炎 E.中毒性心肌炎 第7题: 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最常见的是哪一类 A.肾动脉 B.肠系膜动脉 C.冠状动脉 D.脑动脉 E.下肢动脉 第8题: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坏死组织逐渐纤维化形成瘢痕需要 A.2~3周 B.4~5周 C.6~8周 D.9~10周 E.11~12周 第9题: 冠心病患者出现心前区收缩期喀喇音及收缩晚期吹风样杂音,是由于 A.心力衰竭 B.二尖瓣相对性关闭不全 C.二尖瓣脱垂 D.室间隔穿孔 E.心肌硬化 第10题: 心绞痛发作的典型部位是 A.心尖区 B.心前区向左上臂放散 C.胸骨下段后 D.胸骨上、中段后 E.剑突下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概要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阜外医院(陈伟伟、高润霖、刘力生、朱曼璐、王文、李惠君、顾东风、 北京安贞医院(吴兆苏) cww123123@https://www.doczj.com/doc/9218528310.html, 通讯作者:胡盛寿 Email:shengshouhu@https://www.doczj.com/doc/9218528310.html, 1000-3614(2017)06-0521-10 doi:10.3969/j.issn.1000-3614.2017.06.001 199019952000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 1 5 (年份) 298 296294255 262257265221 206177174189 170174 1990~2015年中国农村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变化

乡居民疾病死亡构成比中,CVD 占首位。年农村、城市CVD 分别占死因的45.01%42.61%(图4)。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CVD。 1990~2015年中国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变化 199019952000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 1 5 (年份)心血管病肿瘤 呼吸疾病损伤消化疾病213230234 209209184 212242255254257252259262265 1990~2015年中国城乡居民心血管病死亡率变化300275250225200 175199519902000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 15 (年份)城市农村213230234 209 184212242255 257262255294296298 265 262 259252257254265221206177174189 170174图4 2015年中国农村和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因构成比(%)心血管病肿瘤呼吸疾病损伤/中毒消化疾病农村城市11.64%8.07%12.06%22.02%45.01%13.16%6.05%11.80%26.44%42.61%中国CDC 采用全球疾病负担2013(GBD 2013)的研究方法,系统分析各省人口学和流行病学数据[3]。1990年,16个省的首要死因是下呼吸道感染或早产并发症,15个省为脑血管疾病。至2013年,首要死因有27个省是脑血管疾病,5个省是缺血性心脏病(IHD)。2013年我国年龄标化的CVD 死亡率较1990年降低21%。脑血管病是中国男性和女性的首位死因,缺血性卒中死亡率上升了28.8%,

心血管疾病三基试题及答案

心血管系统疾病 一、选择题 1.28岁男性,急起发热,胸痛和气促6天,叩诊心界明显扩大,吸气时脉搏变弱。一小时前呼吸困难急剧加重,心率124/min,齐,心音低远,血压为8.0/6.0kpa(60/45mmHg),颈静脉怒张。最有效的抢救措施为(E) A.静脉注射西地兰 B.肌肉注射杜冷丁 c.静脉滴注多巴胺与阿拉明D持续吸高浓度氧 E 心包穿刺减压 2.患者近3个月夜间频发胸骨后疼痛,24小时动态心电图示胸痛发作时胸导联ST段上移,选用何种药物治疗最为恰当(D) A西地兰B心得安C潘生丁D异搏定E强痛定 3.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突发呼吸困难,咳吐粉红色泡沫痰,血压为2 4.0/16.0Kpa (180/120mmHg),以下哪种药物可作为首选治疗用药(D) A利血平B硫甲丙脯酸C哌唑嗪D硝普钠E尼群地平 4.某男性22岁,于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闻及舒张期吹风性杂音,以下哪项体征对其诊断最有帮助(E) A心尖区舒张期震颤 B.P2亢进并分裂C交替脉D心界向左侧扩大E心电图P-R间期延长 5.某女性18岁,患风心病二尖瓣狭窄4年,近半月游走性关节痛,气促,以哪项最可能提示患者发生了风湿性全心肌炎(C) A心脏向双侧扩大B心尖区收缩期Ⅲ级杂音C心包摩擦音D急性肺水肿发作E心电图P-R间期延长 6.某男性患者,64岁,上班时突起持续剧烈左胸痛2小时,心电图示V1-5T波明显变为高尖,心室率110/min,室性早搏7次/min,为安全将患者转送至某医院急救,以下哪项措施最为重要(C) A静脉滴注硝酸甘油B肌肉注射度冷丁C静脉注射利多卡因继以持续滴注D吸氧E滴注极化液 7.诊断为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的患者,一般不宜应用()A硫氮酮B心得安C异搏停D 地戈辛E地西泮(D) 8.某窦性心动过缓者近年晕厥3次,可选用下列哪项最安全而又简便的方法协助诊断(B)A动态心电图B心电图阿托品试验C窦房传导时间测定D希氏束电图E窦房结恢复时间测定 9.某患者发生尖端扭转型室速,宜选用以下哪种药物治疗(D) A奎尼丁B心律平C胺碘酮D利多卡因E吡二丙胺 10.以下哪项检查为发现心肌缺血、诊断心绞痛最常用简便的方法(A) A心电图B心尖搏动图C心脏B超D冠脉造影 E 201Ti-心肌显像 11.以下哪种情况不宜应用β阻滞剂( D) A二尖瓣脱垂B肥厚型心肌病C急性心肌梗死D变异型心绞痛E室性早搏 【B型题】 问题12~13 A奇脉B水冲脉C脉搏短绌D交替脉E重脉 12.高血压病心功能不全(D)13.动静脉瘘(B) 【C型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