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分析_梁艳菊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分析_梁艳菊

“三农”问题

摘要: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农村经济取得全面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根据邓小平“两个飞跃”理论思想,家庭承包制基础上的农村合作经济是我国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进一步改革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农村经济体制;合作经济;趋势

A bstract:The reform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 sys-tem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part of the reform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in China.After30years,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has taken shape initially in rural areas today.It has promoted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At the same time,problems ex-isting in agricultural economic system came up.Ac-cording to the Two Leaps Theory proposed by Deng Xiaop-ing,the cooperative economy is compatible with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and it is the trend of the agri-cultural economic system reform in China.

Keywords:The agricultural economic system;The co-operative economy;Trend

目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农村也面临新的变革,要坚持农业的战略基础地位不动摇、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必须继续深入下去。农村经济体制是农村生产、流通、分配方式的制度安排(冯东民,2009),其核心是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和农业基本经营制度。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和现状、土地制度和农业经营制度的演变及其存在的问题,认为:家庭承包制基础上的合作经济符合我国农村市场经济的要求,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进一步改革的趋势。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同时也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从农村到城市的过程,综合国内学者的观点,我国30年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4年,即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至1984年农业全面高速增长、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和家庭承包制在全国范围内的普遍推广为第一阶段,该阶段的成果和特点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人民公社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经济改革的起点,也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起点。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彻底废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制度,突破了计划经济模式,初步确立了农民的市场经济主体地位,保障了农民的自主经营权,实现了生产经营过程中责、权、利的统一,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劳动生产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农民的创造潜力,农业实现高速增长,农村生活发生了巨大而又深刻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第二阶段:1985~1992年,是农村流通体制改革阶段。由于1984年农业大丰收,出现了卖粮难以及收购粮食“打白条”问题,导致了农产品统购与派购制度的改革,这一改革是对农产品流通体制走向市场的重大突破(郭书田,2008)。对农产品价格实行的“双轨制”,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重大进展,一方面,走向市场的部分农产品继续发展;另一方面,实行“合同定购”抑制了农民的积极性,1985年全国粮食产量下降7%,棉花产量下降33. 7%①。同时,国家加大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一方面,积极鼓励发展多种经营,优化种植业结构;另一方面,鼓励农民从事非农产业活动和发展乡镇企业,农村经济从传统的农业单一结构转向多部门的综合发展。通过这一时期的改革,市场机制逐渐被引入到农业和农村经济之中,并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向市场经济过渡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1993~1998年,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阶段。通过这个阶段的改革,市场机制全面取代了计划手段,除粮食外,中国农产品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和调节供求的方式已经全面确立,农产品买方市场开始形成。乡镇企业增长迅速,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推进,农村经济的增长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

第四阶段:1999年以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阶段。中央于1998年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转到了新阶段的农村综合改革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重大问题上来。同时,把“三农”工作纳入统筹城乡发展的大战略之中,考虑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建立农业和农村经济长效发展机制,实现农村的全面发展。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30年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发生了彻底改变,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机制在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经过30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农村已经初步形成和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体制,家庭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土地产权和土地管理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此外,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农业支持体制进一步完善,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初步建立,农村经济全面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分析

□梁艳菊1鲁小莉1高玉敏2

(1.贵州民族学院商学院,贵州贵阳550025;2.河北行政学院校长办公室,河北石家庄050031)

175

2010年5月Special Zone Economy特区经济

发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农村经济社会和农民生活带来显著变化,但与此同时,农村经济体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显现出来,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问题具体体现在:1.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

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确立,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农村生产力的释放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促使我国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与经营呈现出分散化、低效率的显著特征。在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农民作为市场的经济主体,其分散经营和低组织性影响了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市场化,使得农民的市场参与能力较弱,且在市场上从事农产品交易、获取市场信息、应对市场风险等经济活动时处于弱势地位。

2.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

当前,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从根本上制约了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发展与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第二,农产品交易方式仍比较落后,流通现代化程度较低;第三,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影响了市场功能的充分发挥。

3.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供给不足,组织结构不健全,农业服务缺乏统一性,专业化与社会化;资金投入不足,主要是因为近年来农业服务实体实际收益率较低,自身积累能力不足,再加上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金融服务的呆滞,导致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资金投入不足,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基础条件和服务手段比较落后。

4.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导致城乡差距特别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在新农村建设的新阶段,初步建立的城乡经济一体化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反哺农业的政策体系、城乡农产品市场网络体系、农民土地权益的长效机制等都需要进一步健全。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并在不断完善当中,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一方面,极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则削弱了农户参与市场的能力。当前我国农村经济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就是由家庭承包制基础上的这种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造成的,农村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呼吁农业生产经营的产业化、专业化和农户之间的协作。

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

综合当前农村经济体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要解决我国农村、农民与市场之间的“小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就需要农村合作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这是因为,随着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农业生产经营的市场化,一方面,由于集体统一组织经营能力的弱化,家庭承包基础上的双层经营体制实质上成为农户的单层经营,导致单一农户直接面对市场,这就大大提高了农户作为经营主体的生产成本、交易成本和机会成本,农业资源和劳动力的浪费严重;另一方面,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人均土地经营面积不断缩小,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方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大大限制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的提高,不利于土地的规模种植、机械化耕作和集约化生产。此外,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和市场情况多变的特点,造成农户市场决策行为趋同性,农业生产经营与市场脱节。要改善农户分散经营在市场经济中的不利地位,由市场有效配置经济资源,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就要求农户或农民在家庭承包制基础上进行生产经营的联合,即发展农民合作经济,农民合作经济是家庭承包制的完善和发展。

因此,根据邓小平“两个飞跃”②的理论思想,在农村改革的新形势下,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由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进入市场,符合我国农村市场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目标。农民合作经济是对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是我国农村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改革的发展趋势。□

注释:

①数据来源:198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和198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

②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55页。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8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2]刘晓敏.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性特征[J].经济与管理,2008,(12).

[3]张云华.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进展及面临的主要问题[J].国研报告,2006,(10).

[4]蔡加福.建立健全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对策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0).

[5]李征途.试论中国农村经济体制及其创新[J].党政干部论坛,2003,(04).

作者简介:

梁艳菊,女,1980年生,汉族,河北灵寿人,贵州民族学院讲师,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鲁小莉,女,1978年生,汉族,安徽宿州人,管理学硕士,贵州民族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与财务管理。

高玉敏,女,1980年生,汉族,河北灵寿人,河北师范大学文学硕士,河北行政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和管理学。

176

特区经济Special Zone Economy2010年5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