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绿色供应链管理文献综述

绿色供应链管理文献综述

绿色供应链管理文献综述
绿色供应链管理文献综述

论绿色供应链管理

摘要:目前绿色供应链的研究刚刚开始, 尚未形成理论体系。我们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绿色供应链体系的研究对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保护环境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产品设计、原材料生产、供应过程、生产过程、销售、运输和使用、回收与再利用等方面对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因素加以分析, 提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研究条件、框架体系和评价方法, 目的是增强对绿色供应链的感性认识和供应链管理对环境保护的重

要性。

关键词:绿色设计; 绿色制造; 绿色供应链; 并行工程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的研究现状与战略意义

人类物质文明发展中对资源使用量的急剧扩张, 已经造成了对环境和资源

的破坏及绿色平衡的失调。因此, 进入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大多数国家先后相应地调整了自己的发展战略, 全球性的产业结构呈现出绿色战略趋势, 绿色工艺、绿色产品、绿色产业不断出现。由于一个产品从原材料开采到最终消费, 其间经历了很多生产和流通过程, 因而, 绿色战略就不仅是某个工艺、某个产品、某个企业所能解决的问题, 它涉及到整个供应链中所有企业的各项活动, 绿色供应链管理在这个时候便应运而生。传统的供应链管理仅仅是基于供应链上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管理, 虽然它也涉及原材料、能源的节约, 但这只是考虑到企业的成本和企业内部环境的改善, 并没有充分考虑过在制造和流通过程中所选择的方

案会对周围环境和人员所产生的影响, 并没有考虑到使用产品的废弃物和排放

物如何处理、回收与再利用, 等等, 因此,其对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十分有限。

在供应链中考虑环境因素的研究最早在20 世纪70 年代即被提出, 但当时

只是作为物流管理研究的一个次要方面。大规模、有意识的研究绿色化物流是在20 世纪90年代初。

1994 年, 韦伯研究了一些产品对环境的影响, 建议通过环境准则来选择合

适的原材料, 同时注重再生利用, 并提出了绿色采购的概念。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MRC) 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40万美元的资助下, 进行了“环境负责制造(ERM) ”研究, 将绿色供应链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并于1996

年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在我国, 近年来在绿色制造及相关问题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863?C IM S 主题均支持了一定数量

的绿色制造方面的研究课题, 已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绿色供应链作为绿色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的一些大学也做了一些研究工作, 但目前的研究还仅仅集中在概念和理论上。

由此可见, 国际上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理论研究还较分散, 没有形成系统的理

论,实践先驱也还局限在上述一些国际知名大公司。因此, 研究绿色供应链管理,

将绿色设计管理、机械制造工艺、评价方法和决策技术相结合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其对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保护环境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基本思想

供应链管理理论已提出20 多年, 关于供应链的定义在不同时期也有着不同的内涵。早期的观点认为供应链是制造企业中的一个内部过程, 概念仅局限于企业的内部操作层上, 注重企业的自身资源利用。后来供应链的概念注重了与其他企业的联系, 注重了供应链的外部环境, 认为它应是个“通过链中不同企业的制造、组装、分销、零售等过程将原材料转换成产品, 再到最终用户的转换过程”。而到了最近, 供应链的概念更加注重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 如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乃至与一切前向的关系, 与用户、用户的用户及一切后向的关系。绿色供应链是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环境的影响, 其目的是使产品从原料获取、加工、包装、存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 注重对环境的保护, 从而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具有如下特征。

1. 绿色供应链管理充分考虑环境问题

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中物流、能流、信息流、资金流以及工作流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及控制。它是以顾客需求为中心, 将供应链各个环节联系起来的全过程集成化管理。它强调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以正确的方式将产品送达顾客, 但它仅仅局限于供应链内部资源的充分利用,没有充分考虑在供应过程中所选择的方案会对周围环境和人员产生何种影响、是否合理利用资源、是否节约能源、废弃物和排放物如何处理与回收、环境影响是否做出评价等等, 而这些正是绿色供应链管理所应具备的新功能。

2. 绿色供应链管理强调供应商之间的数据共享

数据共享包含绿色材料的选取、产品设计、对供应商的评估和挑选、绿色生产、运输和分销、包装、销售和废物的回收等过程的数据。供应商、制造商和回收商以及执法部门和用户之间的联系都是通过In ternet 网来实现的。因此,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信息数据流动是双向互动的, 并通过网络来支撑。

3.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闭环运作

绿色供应链中流动的物流不仅是普通的原材料、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 更是一种“绿色”的物流。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品、废料和在运输、仓储、销售过程中产生的损坏件及被用户淘汰的产品均须回收处理。当报废产品或其零部件经回收处理后可以再使用, 或可作为原材料重复利用时, 绿色供应链没有终止点, 是“从摇篮到再现”; 如经处理后可重新销售、可回到制造厂和可作为原材料使用。

4. 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现并行工程的思想

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从原材料生产、制造到回收处理, 实际上是研究的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并行工程要求面向产品的全生命周期, 在设计一开始, 就充分考虑设计下游有可能涉及的影响因素, 并考虑材料的回收与再利用, 尽量避免在某一设计阶段完成后才意识到因工艺、制造等因素的制约造成该阶段甚至整个设计方案的更改。因此应用并行工程的思想, 使材料的生产、产品制造过程和回收与再利用并行加以考虑。

5. 绿色供应链管理充分应用现代网络技术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加速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也为绿色供应链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企业利用网络完成产品设计、制造, 寻找合适的产品生产合作伙伴,以实现企业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化组合利用, 减少加工任务、节约资源和全社会的产品库存; 通过电子商务搜寻产品的市场供求信息, 减少销售渠道; 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中资源配送, 减少运输对环境的影响。

三、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基本内容

1. 绿色设计

研究表明, 产品性能的70% —80% 是由设计阶段决定的, 而设计本身的成本仅为产品总成本的10% , 因此, 在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产品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 使设计结果在整个生命周期内资源利用、能量消耗和环境污染最小。绿色设计主要从零件设计的标准化、模块化、可拆卸和可回收设计上进行研究。

(1) 标准化设计使零件的结构形式相对固定, 减少加工难度和能量的消耗, 减少工艺装备和拆卸的种类和复杂性。

(2) 模块化设计满足绿色产品的快速开发要求, 按模块化设计开发的产品结构便于装配, 易于拆卸、维护, 有利于回收及重用等。(3) 可拆卸设计就是零件结构设计布局合理, 易于接近并分离的联结结构, 便于毫无损伤地拆下目标零件和回收再利用及处理, 减少环境污染。

(4) 可回收设计是指回收设计的产品在其寿命周期内达到最大的零部件重复

利用率、尽可能大的材料回收量, 减少最终处理量。

2. 绿色材料

原材料供应是整条绿色供应链的源头, 必须严格控制源头的污染。从大自然提取的原材料, 经过各种手段加工形成零件,同时产生废脚料和各种污染, 这些副

产品一部分被回收处理, 一部分回到大自然中。零件装配后成为产品, 进入流通领域, 被销售给消费者, 消费者在使用的过程中, 要经过多次维修再使用, 直至其生命周期终止而将其报废。产品报废后经过拆卸, 一部分零件被回收直接用于产品的装配, 一部分零件经过加工形成新的零件, 剩下部分废物经过处理, 一部分形成原材料, 一部分返回到大自然, 经过大自然的降解、再生, 形成新的资源, 通过开采形成原材料。从绿色材料的循环生命周期可以看出, 整个循环过程需要大量的能量, 同时产生许多环境污染, 这就要求生产者在原材料的开采、生产、产品制造、使用、回收再用以及废料处理等环节中, 充分利用能源和节约资源, 减少环境污染。

3. 绿色供应过程

供应过程就是制造商在产品生产时,向原材料供应商进行原材料的采购, 确保整个供应业务活动的成功进行, 为了保证供应活动的绿色性, 主要对供货方、物流进行分析。

(1) 绿色供应商。选择供应商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产品质量、价格、交货期、批量柔性、品种多样性和环境友好性等。积极的供货方把目光聚焦于环境过程的提高,对供货的产品有绿色性的要求, 目的就是降低材料使用, 减少废物产生。因此供货方应该对生产过程的环境问题、有毒废物污染、是否通过ISO 14000、产品包装中的材料、危险气体排放等进行管理。

(2) 绿色物流。物流主要是在运输、保管、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等作业过程对环境负面影响的评价。评价指标如下: ①运输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交通运输工具的燃料能耗、有害气体的排放、噪音污染等。②保管过程中是否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③搬运过程中会有噪音污染, 因搬运不当破坏商品实体, 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④在包装作业中, 是否使用了不易降解、不可再生资源、有毒的材料, 造成环境污染。

4. 绿色生产

生产过程是为了获得所要求的零件形状而施加于原材料上的机械、物理、化学等作用的过程。这一过程通常包括毛坯制造、表面成形加工、检验等环节。需综合考虑零件制造过程的输入、输出和资源消耗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即由原材料到合格零件的转化过程和转化过程中物料流动、物能资源的消耗、废弃物的产生、对环境的影响等状况。

(1) 绿色工艺。在工艺方案选择的过程中要对环境影响比较大的因素加以分析,如加工方法、机床、刀具和切削液的选择,尽量根据车间资源信息, 生成具有可选择的多工艺路线, 提高工艺选择简捷化程度,达到节约能源, 减少消耗, 降低工

艺成本和污染处理费用等。

(2) 生产资源。随着加工水平的提高,尽量减少加工余量, 便于减少材料的浪费和下脚料的处理。应考虑切削下脚料的回收、分类、处理和再利

用。

(3) 生产设备指生产设备选择考核设备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能源、资源消耗及环境污染情况。零、部件具有较好的通用性; 维修或保养时间合理, 费用适宜; 维修人员劳动强度不太大等。

(4) 提高绿色产品制造中的宜人性, 通过改善生产环境, 调整工作时间及减轻劳动强度等措施, 可提高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 提高生产效率。

(5) 重视环境保护。在产品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上都不产生或很少产生对环境有害的污染物。

5. 绿色销售、包装、运输和使用

(1) 绿色销售是指企业对销售环节进行生态管理, 它包含分销渠道、中间商的选择、网上交易和促销方式的评价等。①企业根据产品和自身特点, 尽量缩短分销渠道。减少分销过程中的污染和社会资源的损失。②选用中间商时, 应注意考察其绿色形象。③开展网上销售。作为新的商务方式,电子商务是很符合环保原则的, 发展前景广阔。④在促销方式上, 企业一方面要选择最有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的方式, 另一方面, 更要大力宣传企业和产品的绿色特征。

(2) 绿色包装。消费者购买产品后, 其包装一般来说是没有用的, 如果任意丢弃,既对环境产生污染, 又浪费包装材料。绿色包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实施绿色包装设计, 优化包装结构, 减少包装材料, 考虑包装材料的回收、处理和循环使用。

(3) 随着物流量的急剧增加带来车流量的大量增加, 大气环境因此受到严重污染。绿色运输主要评价集中配送、资源消耗和合理的运输路径的规划。集中配送指在更宽的范围内考虑物流合理化问题, 减少运输次数。资源消耗指在货物运输中控制运输工具的能量消耗。合理规划运输路径就是以最短的路径完成运输过程。

(4) 在产品的使用阶段上主要是评价产品的使用寿命和再循环利用, 使用寿命是延长产品寿命, 增强产品的可维护性, 减少产品报废后的处置工作。再循环利用是根据“生态效率”的思想, 通过少制造和再制造方式, 使得废弃产品得到再循环, 从而节约原材料和能源。

6. 产品废弃阶段的处理

工业技术的改进使得产品的功能越来越全面, 同时产品的生命周期也越来越短,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废弃物消费品。不仅造成严重的资源、能源浪费, 而且成为固体废弃物和污染环境的主要来源。产品废弃阶段的绿色性主要是回收利用、循环再用和报废处理。

(1) 产品的回收需经过收集、再加工、再生产品的销售三步完成。通过收集可重用零部件, 它又分为可直接重用的零部件和修理、整修、再制造、零件拆用、材料回收等, 生产出多种再生产品; 可再生零部件,即零部件本身完全报废, 但

其材料可再生后再利用。可将废旧产品运输到回收加工工厂处理, 最后把再生产品运输到销售地点进行销售。

(2) 产品的循环再用是指本代产品在报废或停止使用后, 产品或其有关零部件在多代产品中的循环使用和循环利用的时间。

(3) 完全无用的废弃物的处理。在初步处理和再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需进行填埋、焚烧等处理。

四、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评价方法

1.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绿色度

目前“绿色”这个概念应用很广, 如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供应链等。“绿

色”被认为是一个显而易见的概念, 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综合国内外的研究, 我们认为“绿色”是一个与环境影响紧密相关的概念, 是一个相对概念。如本文对绿色供应链的评价, 通常是以相关的环境标准和法规为基准, 当供应的环境影响符合要求时,即认为是绿色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绿色度可定义为绿色的程度或对环境的友好程度, 即环境影响程度进行量化。负面环境影响越大则绿色度越小, 反之则越大。

绿色供应链是以传统的供应链为基础, 并结合制造技术、控制技术和网络技

术等新的应用技术, 其目标是对资源的合理利用、降低成本和减少对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为了实现上述目标, 通常采用开发新型供应过程、优化或改进传统供应过程这两个方面来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

2.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评价体系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评价不仅是一个环境效益显著的行为, 也是供应商取得

显著社会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实施绿色供应过程环境评价, 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 减少资源消耗, 可降低制造成本; 同时,实施绿色供应过程环境评价, 减少或消除环境污染, 可减少或避免因环境问题引起的罚款, 减少不必要的开

支。因此, 绿色供应链的环境评价是一种战略经营决策, 使制造者无论从经济社会方面, 还是从环境方面都受益很大。

根据上述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的研究内容, 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评价体

系。绿色设计主要是对标准化设计、模块化设计、可拆卸设计和可回收设计进行评价; 绿色材料主要是对绿色材料的加工属性、环境属性和经济性进行评价; 供应过程主要是对供应商和物流进行评价; 绿色制造主要是对工艺设计、资源、生产设备、宜人性和环境保护进行评价; 流通过程主要是对销售、包装、运输和使用进行评价; 产品废弃阶段主要是对回收再用、循环再用和废弃物的处理进行评价。

3.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评价方法

产品供应链绿色性的综合评价实际上是解决评价对象多因子模式识别和排

序问题。由于以上方法在建立环境系统评价指标上带有很大的主观性, 如液体污染、噪声污染和清洁程度等定量指标很难做出估计, 在决策中, 只能借助专家的意见。而AHP 是一种既有坚实的理论背景, 又能客观地反映专家和决策者主观意见的简单、合理、可靠的数学结构方法。

在现实世界中, 人们对事物的推理、判断、预测和决策等智力行为通常都是在问题领域的信息不完全、不确定、不精确或模糊的条件下进行的。知识推理是根据所获得的信息通过数据分析、推理, 从而产生合理的决策规则而形成有用知识的过程。粗集理论(Rough Set ) 是由波兰科学家Z1Paw lak 教授提出来的对不完整数据进行分析、推理、学习、发现的新方法。目前已成为人工智能领域中一个较新的学术热点, 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的关注。

产品供应链绿色性的决策涉及到技术、经济、企业素质、企业实力、环境和

产品特点等诸多因素, 是一个多目标、多属性的复杂决策问题。其绿色性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供应链过程中的环境问题。

绿色供应链管理采用上述理论, 把AHP 法、粗集理论和理想解排序法相结

合, 求得环境综合评价的最优解。

五、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本途径

1.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由于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模式也是多种多样, 因此企业

在决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时, 应仔细分析自身的状况, 要从承载能力和实际出发, 既能解决企业急需的问题, 又能以较快见效的环节作为突破口, 明确认识实施目标, 确保成功。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重新思考、设计和改变在旧的环境下形成的按职能部门

进行运作和考核的机制, 有效地建立跨越职能部门的业务流程, 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污染。

强化企业领导和员工的环境意识, 企业高层领导转变观念, 积极地把经济目

标、环境目标和社会目标恰如其分地同供应链联系在一起考虑, 通过学习和培训, 提高企业各个层次员工的环境认识, 让员工了解企业本身对环保的重视。

实施绿色采购。尽量根据企业的需求,采购原材料和零部件, 减少原材料和零

部件库存量, 对有害材料, 尽量寻找替代物,对企业的多余设备和材料要充分利用。

2. 加强供应商的环境管理

绿色供应过程对供应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 要根据制造商本身的资源

与能力、战略目标对评价指标加以适当调整, 设置的指标要能充分反映制造商的战略意图。其次, 强调供应商与制造商在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上对环境保护的认同, 这是实现供应链成员间战略伙伴关系形成的基础; 复次, 供应链成员具有可持续的竞争力与创新能力。最后, 在供应商之间具有可比性, 这样有利于在多个潜在的供应商之间择优比较。

3. 加强用户环境消费意识

要从我国人均资源占有水平低、资源负荷重、压力大的角度出发, 充分认识

绿色消费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发展绿色消费可以从消费终端减少消费行为对环境的破坏, 遏制生产者粗放式的经营, 从而有利于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同时, 发展绿色消费不仅可以从优质无污染的消费对象来改善人们的消费质量和身体健康, 而且在消费过程中通过观念的转化、行为的转变, 提高广大群众对环保、绿色消费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4. 加强管理部门的环境执法

由于一个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资金是相对有限的, 企业的生产过程是否最节

约资源、能源和减少环境污染就不能确定。企业为了节约成本, 会对生产过程进行适当的修改, 但由于习惯、经验、技术、设备和资金的影响, 大多数企业生产方式的修改是有限的, 效果怎样也不能很好地考察。即使有一些企业效益很好, 想对生产过程进行大改造, 节约资源和能源及减少环境污染, 也不愿冒风险。有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效益,甚至不顾环境污染。这时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参与进行。执法部门广泛深入地宣传环保, 既向各企业决策者宣传绿色市场营销观念, 又向广大消费者宣传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针对不同对象, 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教育培训。

〔参考文献〕

〔1〕但斌, 刘飞. 绿色供应链及其体系结构研究〔M〕. 中国机械工程出版社, 2000. 11.

〔2〕刘志峰, 夏链, 刘光复. 面向拆卸的产品回收设计方法研究〔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1997, (10).

〔3〕王能民, 孙林岩, 汪应洛. 绿色制造模式下的供应商选择〔J〕. 系统工程, 2001, (3).

〔4〕刘芹, 原梅生. 试论绿色消费与绿色营销〔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2, (6).

〔5〕李倩如. 绿色物流的几个范畴〔J〕. 商业研究,2002, (1).

〔6〕刘飞, 曹华军. 绿色制造的理论体系框架〔J 〕. 中国机械工程, 2000, (9). 〔7 〕Guangxing Tan, J ian Pan. Habitual Domain A nalysis Based on the Rough Set Theo ry〔J 〕. A dvances in System s Scienceand App lications, 2000, (2) : 26- 31.

(完整版)奈雪的茶营销策略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甘霖在《基于网络环境下快速消费品的营销策略》一文中提出,把握消费 者的购买动机、购买决策及行为已经成为营销成败的关键要素之一,我国企业 在营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市场细分不足和盈利能力不足,要想树立快速消费 品品牌需要做到提升营销效率、推陈出新、执行有效的市场拓展策略。 张明在《基于传统文化的吴裕泰茶叶营销策略》研究一文中指出包装可以 使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刺激消费,63%的消费者是根据商品的包装来选购商品的,企业生产的各类产品应该采用类似包装策略,同时根据消费者的使用习惯 要实行差别包装策略。 李清泽,杜维春,李建兵在《我国茶叶市场和消费特点分析》中提出高附 加值快速消费品在构建分销渠道需要有别于大众快速消费品,要强调―目标市场‖渗透而不仅仅是市场铺货率,提倡―精准终端‖的理念,鼓励公司的销售 人员主导终端的开发和创新同时要充分利用渠道终端为品牌宣传服务,文章强 调建立一个与品牌策略相匹配的顺畅分销渠道将最大化地帮助产品实现价值。 黄婷婷《福建茶叶营销对策分析》中提出产品定位的原则中最重要的两个 是针对性原则和竞争差异化原则,在目前消费个性化、多样化的时代,通过一 个产品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求是不可能的,必须运用三个针对,即针对终端、 针对竞争对手和针对消费者;而产品的差异化主要体现在产品原料差异化、特 性和功能差异化、价格差异化、促销差异化、包装差异化、品牌形象与文化差 异化等。 王丽惜,朱东红《关于茶叶物流模式的探讨———以安溪为例》中认为我 国茶叶营销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的企业经营明显具有产品观念,该 阶段成功的因素主要在与产品的原料;第二阶段成功的决定因素是产品的功能,企业经营依靠的是单一的推销战略而不是整合营销战略;第三阶段是指 2001 年至今,顾客的需求成为了成功的关键因素,整合营销和竞争的意识开始逐渐 加强。目前我国茶叶行业发展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二 是营销观念仍然落后。 罗永昌《网上销售系统的分析与设计》中阐述了知识营销的含义和特点, 认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不再只关心销售额和利润,更强调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价 值引导消费者产生对新产品的现实需求,在知识营销策略中提出两个重要方面:

农产品物流文献综述(范例)

农产品物流文献综述 摘要:农产品物流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瓶颈。本文在介绍国内外物流研究发展状况,总结了我国农产品物流的研究现状,并作了评述。 主题词: 物流农产品物流评价 一、背景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农产品流通的市场化水平低、流通成本高,农民没有从流通领域享受到应得的比较利益。由于农产品最终要依赖于流通领域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立,已成为提高农民收入、促进整个农业发展的关键。 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立,必须依赖农产品现代物流。现代物流已成为降低物质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的“第三利润源泉”。目前我国的物流行业已逐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然而,由于我国农业发展的相对落后,致使农产品物流的发展严重滞后,不仅大大削弱了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而且已成为我国整个流通体系的瓶颈。我国每年果品产量有7000万吨左右,由于上市组织化低、包装不统一、大多敞篷车运输,果品从采收、运输、批发到消费者手中,大约损失30%。广东每年因水果、蔬菜等鲜活商品腐烂造成的损失达7.5亿元。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左右,超过1/4的农产品在物流环节中被消耗掉,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美国的水果蔬菜在物流环节的损耗率仅有1-2%。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物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因此,通过研究农产品物流,逐步建立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将有效地解决农产品流通中的地区封锁与货畅其流的矛盾、农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的矛盾,提高我国农产品的流通速度与效益,从而大大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二、国内外物流的研究综述 1、物流热的兴起 据有关资料记载,物流概念的雏形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叶,1918年英国的利费哈姆勋爵成立了“即时送货股份有限公司”,旨在全国范围内把商品及时送到批发商、零售商以及用户的手中,被誉为有关“物流活动的早期文献记载”。1927年,R.Borsodid《配送时代》一书中首先使用Logistic来定义物流。1935年,美国销售协会对物流进行了定义:“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是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与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点流动过程中伴随的种种活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战时供应中,首先采用了后勤管理(Logistics Management)这一名词,对军火的运输、补给等进行全面管理。这种后勤管理方法后被引入到商业部门,被人称之为商业后勤(Business Logistics),定义为“包括原材料的流通、产品分配、运输、购买与库存控制、储存、用户服务等业务活动”,其领域统括原材料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上述历史被物流界较普遍地认为是物流的早期阶段。

关于差异化营销策略研究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关于差异化营销策略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理论界关于差异化营销模式的相关研究比较多,本文从差异化营销的策略和模式两个角度对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评价,找出其中的研究不足,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差异化营销营销策略模式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水平和层次也相应提高。消费者的消费不再满足于基本的、标准的、大众化的需求,而是呈现多样化、个性化和精细化。传统的营销已不再适应市场的要求,如何实施差异化营销战略和模式来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也亟待解决。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就差异化营销模式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1.差异化营销概念及相关策略研究 1.1差异化营销概念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创造顾客就是创造差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凭借其自身的各种优势,在产品质量、功能上优于竞争对手,通过有自己特色的促销营销手段,完善周到的售后服务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与众不同的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从而赢得市场。 邓久根[1]在《差异化营销策略的实施的对策与战略》一书中提到差异化营销就是企业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生产出在性能上、质量上优于市场上现有水平的产品或是在销售方面通过特色的宣传活动、灵活的推销手段和周到的售后服务,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不同一般的形象。张占东[2]和杨树伟[3]等人也提出了相似的差异化营销的相关概念。 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差异化营销是指面对已经细分的市场,企业选择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子市场作为市场目标,分别对每个子市场提供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以及相应的销售措施。企业根据子市场的特点,分别制定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以及促销策略并予以实施。 1.2差异化营销策略研究 关于差异化营销策略研究主要集中在产品、服务、品牌和渠道等方面。学界涌现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1.2.1产品差异化策略 产品差异化是指产品的特征、工作性能、一致性、耐用性、可靠性、易修理性、式样和设计等方面的差异。其缺点是保持产品的差异化往往以高成本为代价,

物流业研究文献综述

物流业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现代物流业作为与社会化大生产紧密结合的复合型产业,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现代化程度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物流枢纽城市作为区域物流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和物流发展的基本载体,对整个区域物流网络的效率作用至关重要。 国外的物流业发展很快,市场成熟度高,理论研究也比较完善。国外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主要从“有利于商品销售”的视角来研究物流。随着20世纪中叶世界经济开始复苏,物流地位显著提高,研究的视角明显扩大,产生出许多新理论、新学说。其中包括:“黑大陆”说、“第三利润源泉”说和“后勤工程”说。当前国际研究热点主要在对环境问题和绿色物流的研究、信息技术和智能化运输系统对全球物流产生的影响等几个方面。 国内物流理论研究始于80年代初,主要是侧重于物流学基本概念。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物流理论研究内容开始转为开展专题性研究,一些学者从管理和技术的角度阐述了物流运行原理和运行模式等,出版了《现代物流学》、《流通经济学》、《物流学及其应用》等颇有影响的理论著作。近期我国物流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物流规划技术问题、供应链理论、物流模式问题等几个方面。 我国对物流枢纽建设的研究,经历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单一运输方式的货运枢纽的建设发展。一些学者分别对于铁路、道路货运枢纽如何实现向物流中心拓展转型进行了研究。(2)综合货运枢纽和物流枢纽建设的发展。以多式联运等理念为基础,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提出综合货运枢纽和物流枢纽的概念。(3)区域、城市

物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4)物流枢纽城市、城市物流系统建设和发展。2006年“十一五规划纲要”在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专节中提出“加强物流基础设施整合,建设大型物流枢纽,发展区域性物流中心”。国内许多大城市对“建设大型物流枢纽”的理解是将一些地方的物流中心城市建设为物流枢纽。(5)物流系统的协同与协调。协同化管理成为现代物流发展的趋势之一、是物流系统效率提升的关键,当前国内外主要从企业、行业、区域物流三个层次进行研究。

供应链管理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供应链管理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前导时间(Lead Time) 前导时间(Lead Time)一般用天数表示,包括需求前置时间LT1和供给前置时间LT2。 LT1是指需求方为了得到商品或服务,必须提前一段时间发出订单,这个提前期叫做需求前置时间。同理, LT2是指供应方为了在一受到需求方的订单后能够立即提供商品或服务,也必须提前一段时间做好准备,这段提前准备时间叫做供给前置时间。 2. 延迟策略(Postpone Strategy) 所谓的延迟策略,也被称为推迟产品差别性(Delay Product Differentiation)或者延迟定制(Late Customization)策略,就是对产品结构、供应链过程进行重新设计从而推迟产品差异化点。 换言之,延迟策略就是在供应链中某一点,即产品差异化点之前尽量使产品保持在通用品的状态,以降低与产品多元化有关的风险。延迟策略从流程设计角度提出了一种可能性,即在不牺牲产品种类多样化的同时,可以有效利用生产的规模优势。 3. 业务外包(Outsourcing) 供应链管理注重的是合作竞争,充分发挥链上企业的核心能力,创造竞争的整体优势。作为节点企业可以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专门于核心业务,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其它企业,极大提高核心竞争力。 企业内向配置的核心业务与外向配置的业务紧密联系,形成一个关系网络SUPPLY CHAIN.企业运作与管理也由“控制导向”转变为“关系导向”。 4. 能力平衡(Capacity Balance) 能力平衡是一种分析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之间差距的手段,再根据能力平衡的结果对计划进行修正。 (1)为修正主生产计划和投入出产计划提供依据,这也是能力平衡的传统作用; (2)能力平衡是进行外包决策和零部件(原材料)急件外购的决策依据; (3)在主生产计划和投入出产计划中所使用的上游企业能力数据,反映了其在合作中所愿意承担的生产负荷,可以为供应链管理的高效运作提供保证。 (4)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对本企业和上游企业的能力状态的实时更新使生产计划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5. 柔性约束(Flexible Constraint) 柔性实际上是对承诺的一种完善。承诺是企业对合作伙伴的保证,只有在这基础上企业间才能具有基本的信任,合作伙伴也因此获得了相对稳定的需求信息。然而,由于承诺的下达在时间上超前于承诺本身付诸实施的时间,因此,尽管承诺方一般来讲都尽力使承诺与未来的实际情况接近,误差却是难以避免。柔性的提出为承诺方缓解了这一矛盾,使承诺方有可能修正原有的承诺。可见,承诺与柔性是供应合同签订的关键要素。 6. 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 7. 延迟策略 延迟策略(Postponement)是一种为适应大批量定制生产而采用的策略,通过这种策略使企业能够实现产品多样化,适应顾客化的需求。实现延迟化策略的关

宁波大型超市绿色营销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宁波大型超市绿色营销对策研究 魏明侠,司林胜(2005)指出可持续发展这一新的发展观不仅要求实现宏观、中观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要实现围观基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实施绿色营销。 孙玲(2003)说绿色是当今世界的时尚,绿色消费是当今世界性的消费主旋律。每个企业,每个经营者必须树立强烈的绿色营销意识,坚持从产品开发、生产、经营和消费全过程至始至终保持着绿色状态。 刘敏(2004)认为绿色消费与绿色营销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才能对消费观念与营销观念进行真正的再认识,才能自觉参与和促进绿色消费与绿色营销活动。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绿色消费时消费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人们在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问题之后,对安全与健康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良好的生态环境有了一份渴望。 甘碧群(2005)认为绿色营销是在绿色消费的驱动下产生的。所谓绿色消费,是指消费者意识到环境恶化已经影响到其生活质量及生活方式,要求企业生产、销售对环境影响最小的绿色产品,以减少危害环境的消费。所谓绿色营销,是指企业以环境保护观念作为其经营哲学思想,以绿色文化为其价值观念,以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中心和出发点,力求满足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的营销策略。 张和艳(2002)指出一个有魅力的超市,不但是一个“质量信得过的企业”,还必须是一个“环保信得过的企业”。纵观零售业的基本态势,以由浅层次的商品竞争演变到深层次的服务竞争,然而服务竞争的一个核心点是,从满足顾客购物需求一般层面上升到关注和保护顾客身心健康的最高境界。 刘致良,冼锋(2007)指出餐饮企业的绿色营销管理,就是要改变餐饮存在的发展模式落后、高能耗、高污染、烹饪方式欠科学等问题,将绿色营销的理念贯穿于餐饮企业的设计、消费、生产、服务等各个环节、找出潜在的危害安全、影响营养健康、破坏环境的因素,并实施有效的控制,实现餐饮业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万后芬(2006)认为,企业在营销活动中,要顺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注重地球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以实现企业利益、消费者

供应链管理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家电企业第三方物流模式初探 中国目前正在成为世界家电的制造中心,在2000年前后,家电企业的规模效应就已经充分显现,国内市场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企业承受着原材料涨价和价格战的双重压力,生产领域可挖掘的降低企业成本的潜力已不太大而在产品流通环节的竞争中却出现了最后一公里不能到位的情况,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形象。高磊在《供应链一体化条件下我国家电企业物流管理的研究》一书中认为,随着家电行业价格战愈演愈烈,以及我国加入WTO国内家电生产企业遇到外来产品的冲击,家电业的利润空间持续萎缩。物流管理作为家电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如何降低其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成为众多企业关注的焦点。 供应链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给出了许多不同的定义。早期的观点认为供应链是制造企业中的一个内部过程,它是指把从企业外部采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通过生产转换和销售等活动,再传递到零售商和用户的一个过程。传统的供应链概念局限于企业的内部操作层上,注重企业自身的资源利用。哈理森(Harrison)将供应链定义为:“供应链是执行采购原材料、将它们转换为中间产品和成品、并且将成品销售到用户的功能网”。“供应链”作为一个引发行业热潮的词出现在1993 年左右, 吴清一在《现代物流概论》书中将供应链定义为: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组成的供需网络,即由物料获取、物料加工、并将成品送到用户手中这一过程所涉及的企业和企业部门组成的一个网络。 “供应链管理”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晚期,20世纪90年代得以广泛传播。Lambert,James Stock,Lisa Ellram在《Fundamentals of Logistics Management》将供应链定义为供应链是那些把产品或服务提供给市场的公司排列。供应链是一个设备和分销选择的网络,它的功能是获取原材料,把这些原材料转变成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并把最终产品传递到顾客手中。 Douglas Lambert,James Stock,Lisa Ellram,在其著作《物流管理》中将供应链管理定义为:从终端用户到提供产品、服务和信息的初始供应商的业务过程的整合,综合考虑了供应链中物资、服务和商品的输入流和输出流,代表一种较新的业务运作方法和对所涉及的业务流程的不同观点,是一种高度互动而且复杂的系统方法,需要同时进行许多权衡。供应链管理是在供应链参与者中进行生产、存货、选址和运输的协调,从而在所服务的市场达到响应和效率的最佳组合,不仅包括传统的物流还包括诸如市场营销、新产品开发、金融和顾客服务等行为。 第三方物流一词是从国外引进的,其英文表达为Thrid Party Logistics,简称3TPL,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在欧美发达国家出现的概念,源自业务外包。将业务外包引入物流管理领域就产生了第三方物流的概念。Robert C.Lieb认为,第三方物流指的是用外部公司去完成传统上由组织内部完成的物流功能,这些功能包括全部物流功能或所选择的部分物流功能。David Simchi—Levi等认为,第三方物流就是利用一家外部的公司完成企业全部或部分物料管理和产品配送职能。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于2002年10月1日公布的《物流术语词条2002升级版》的解释是:第三方物流是将企业的全部或部分物流运作任务外包给专业公司管理经营,

逆向物流文献综述

关于逆向物流问题及解决方案的文献综述 ?田松 ?20080474011 摘要:根据物流管理协会(CLM)的定义,逆向物流就是对由最终消费端到最初的供应源之间的在制品、库存、制成品以及相应的信息流、资金流所进行的一系列计划、执行和控制等活动及过程,目标是对产品进行适当的处理或者恢复一部分价值。逆向物流是发展节约型经济、推动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撑,正成为一个新的热点研究领域,这也符合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宗旨。本文就从文献综述的角度来对逆向物流的发展以及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一下逆向物流的未来发展。 关键字:逆向物流;供应链;库存管理;循环再利用;回收价值;管理策略1研究背景 对于逆向物流的定义,有很多种说法。Stock在1992年给美国物流管理协会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逆向物流为一种包含了产品退回、物料替代、物品再利用、废弃处理、再处理、维修与再制造等流程的物流活动。从狭义上看,逆向物流指对已经废弃的产品再制造、再生以及对各种物料回收的过程。例如,从客户手中回收用过的、过时的或者损坏的产品和包装开始,一直到对些进行这最终处理的整个过程。从广义来看,逆向物流是指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对产品和物资的完整的、有效的和高效的利用过程的协调。全新的资源环境观和经济观的演变,导致逆向物流进入了突破性发展阶段。对企业而言,从事逆向物流活动,不仅显示出公司的竞争力和领先优势,更体现出企业的远见性。例如,越来越多的大规模的零售企业运用各种退货政策甚至无理由和自由退货方式来吸引和留住顾客,以此来保持客户的满意度,使竞争优势得以巩固和提升。杨汝梁(2005)认为逆向物流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政府立法、新的分销渠道、供应链中的力量转移和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所以在这个越来越重视服务意识的现代社会逆向物流正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在我国,逆向物流的研究还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2002年米宁研究了产品回收网络规划,姚卫新(2003)对再制造产品进行了分析;2003年张敏(2003)等人进行了退货管理系统设计方面的研究,姚卫新、胡继灵、邹辉霞等人进行了逆向物流管理方面的研究;肖文等研究了产品回收再利用物流网络及其分类。虽然有些人提出了企业逆向物流的不同

供应商管理概述

供应商管理 该条目对应的页面分类是。 供应商管理(Supplier Management) [] 供应商管理概述 是指那些向买方提供产品或服务并相应收取作为的实体,是可以为企业生产提供原材料、设备、工具及其他资源的企业。 管理是指对供应商的了解、选择、开发、使用和等综合性管理工作总称。 供应商管理的目的,就是建立起一个稳定可靠的供应商队伍,并为企业生产提供可靠的物资供应。 [] 供应商管理的目标 ?获得符合和数量要求的产品或服务 ?以最低的成本获得产品或服务 ?确保供应商提供最优的服务和及时的送货 ?发展和维持良好的供应商关系 ?开发潜在的供应商 []

供应商管理的策略与方法 1、选择供应商的原则和步骤 在电子制造企业中,标准的可以划分为和订单协调两个环节,包括供应商的开发和管理,订单协调则主要负责材料采购计划,重复订单以及交货付款方面的事务。这种与销售体系非常类似,很多销售型公司也建立了专业的销售支持部门处理大量的重复性订单。 供应商的开发和管理是整个采购体系的核心,其表现也关系到整个采购部门的业绩。一般来说,包括的内容有:供应市场竞争分析,寻找合格供应商,的评估,和报价,的谈判,最终供应商的选择。 在大多数的中,供应商开发的基本准则是“,也就是质量,成本,与服务并重的原则。 在这四者中,质量因素是最重要的,首先要确认供应商是否建立有一套稳定有效的,然后确认供应商是否具有生产所需特定产品的设备和工艺能力。其次是成本与,要运用的方法对所涉及的产品进行,并通过双赢的价格谈判实现成本节约。在交付方面,要确定供应商是否拥有足够的,是否充足,有没有扩大产能的潜力。最后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是供应商的售前、的纪录。 在供应商开发的流程中,首先要对特定的分类市场进行竞争分析,要了解谁是市场的领导者,目前市场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各大供应商在市场中的定位是怎样的,从而对潜在供应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比如在电阻市场,你今天需要0805的电阻,就大可不必去找那几个日本大厂,因为他们已经停产了。同时你也可以给你的设计部门同事提一个建议,尽量使用市场主流的元器件以。 电阻市场是一个较少的市场,供应商多,容易运输,容易替代。在注塑市场中,就比较复杂一些。首先,产品差异很大,有的公司专长于精密注塑,有的则主攻大型工件。而且由于注塑件运输成本很高,是必不可少的,你要评估在本地市场上,注塑产品的是供过于求还是供不应求,主要供应商及其的特点等等,才能做到有备而来。 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公司的采购部可以建立初步的供应商数据库并做出相应的。一般来说,分为电子类、机械类、三大类。电子类中可进一步分为电路板、电阻、电容、电感、二三极管、集成电路等;机械类细分为塑料件、金属件、包装用品等;的部分包括化学品、、胶带等杂物。 下一个步骤就是寻找了。经过对市场的仔细分析,你可以通过各种公开信息和公开的渠道得到供应商的联系方式。这些渠道包括供应商的主动问询和介绍,专业媒体广告,互联网搜索等方式。 在这个步骤,最重要的是对供应商做出初步的筛选。建议使用统一标准的供应商情况登记表,来管理供应商提供的信息。这些信息应包括:供应商的注册地、、主要股东结构、生产场地、设备、人员、主要产品、、等。通过分析这些信息,可以评估其工艺能力、供应的稳定性、资源的可靠性,以及其综合竞争能力。在这些供应商中,剔除明显不适合进一步合作的供应商后,就能得出一个供应商考察名录。

绿色供应链管理存在问题及措施

绿色供应链管理存在问题及措施 绿色供应链是在供应链思想基础上综合考虑环境的影响,其目的是使产品从原料获取、加工、包装、存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从而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那么,下面是为大家分享绿色供应链管理存在问题及措施,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绿色供应链是在供应链思想基础上综合考虑环境的影响,其目的是使产品从原料获取、加工、包装、存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从而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绿色供应链管理又称环境意识供应链管理,是在整个供应链上综合考虑企业效益与资源效率的现代化企业战略管理,是一种保证企业经营和自然环境平衡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 绿色供应链管理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通过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物流、绿色营销、绿色消费等管理手段,生产出绿色产品,使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和消费者形成利益共同体,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使企业供应链在运作环节中对资源利用率最大,自然环境负面影响最小。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绿色供应链管理包括从产品设计到最终回收的全过程。主要内容: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供应过程、绿色生产、绿色销售、包装、运输和使用和产品废弃阶段的处理。

二、我国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企业领导人思想认识与观念模糊。在物流、供应链、绿色供应链等观念上,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一方面,领导和政府的观念仍未转变,绿色供应链的思想还没确立,政策决策部门难以制定出绿色供应链管理整体发展策略;有些企业虽然制定了企业内部绿色供应链的发展规划,但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缺乏发展的前瞻性,对于如何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还是没底。 企业对于绿色供应链投入的成本不高。企业对于绿色供应链投入的成本包括人力成本、资产成本、信息成本以及物流成本,并且在绿色供应链中,各个成员企业还必须考虑供应链的社会成本。但是,目前绿色供应过程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均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基础设施的绿色化水平落后,技术水平和信息化水平不高,不能优化调度和有效配置各项资源,对新技术的应用也不够充分。绿色供应链管理对各环节综合水平不高,这是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企业物流管理方面的问题。在绿色供应链中,由于逆向物流的引入,物流形成了闭环,用户使用过的产品经过逆向物流再次进入了供应链系统。由于逆向物流的发生时间、地点和数量难以事先确定,而且其发生的地点分散、无序,所以不能集中一次向上游移动的特点。因此对于逆向物流与正向物流的协调管理是绿色供应链管理中亟待 解决的问题。 三、我国企业发展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对策

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文献综述

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文献综述 内容提要:最近几年来,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研究的文献层出不穷,从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模式研究到物联网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等多方面的研究。本文是将对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初步的综述性分析,并对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进展状况作一个基本的概括。 关键词:农产品、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 一、引言 近年来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管理这个课题引起了理论界和企业界众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特别是现在我国关于“三农”的问题仍然在温热期,有关供应链管理处置农产品的课题研究显得尤为迫切、重要。虽然,我国是农业大国,但是农业却是相对落后的,为了把生产优势转化为农民增收优势,进一步推动农产品安全和绿色发展,发展地方特色农业、做强优势农产品品牌为推手,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全面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促民增收。最近几年国家对农业的大力支持使得许多学者对农产品供应链起了研究兴趣,尤其是农产品成本问题。众多学者更是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根据我国的社会背景对供应链管理在农产品研究。 二、我国近几年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研究 1、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现状研究 在农业产业化农产品的经营中导入供应链管理逐渐成为具有意义而又热门的课题研究。在对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初步探索中,李岩、傅泽田和刘雪(2008)阐述了农产品供应链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指出了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面临的主要障碍有:农产品的生产到消费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跨越了一、二、三产业;产地分散,生产规模小,科技含量低;流通环节薄弱;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严重存在信息不畅和时效性差的情况并提出了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发展多元化协调主体;提高农产品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程度;实现供应链上信息有效传递,做好农产品物流管理的政策建议。王金河(2008)评述我国农产品流通式现状指出了农产品流通环节较多,流通效率低、农产品流通的信息渠道不畅通、产品的附加值低等问题。提出了农产品流通的新模式过程为:生产者——产地市场一一运销批发商一一销地市场一一零售商——消费者,并提出,农产品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应由批发市场来担任。王初建(2010)分析了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呈现出的现状交易成本高、流通过程总损失巨大、批发市场发育不完全、农贸市场无法保证农产品安全、物流处于无序状态、供应链的各结点之间信息流通不畅。贾瑞峰和商丽景(2013)我国农产品物流组织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物流组织分散、物流组织普遍规模小、层次低和物流组织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并且数量大。 由上可知,我国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得相对落。因此,许多学者也针对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现今所存在的问题,做了相应的研究和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侯舒明

关于绿色物流的文献综述

关于绿色物流的文献综述 摘要:绿色物流建立在维护生态环境和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改变一般物流单向作用关系。作为一种新的物流模式,绿色物流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和人类生存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中国实施绿色物流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但中国在快速发展绿色物流中还面临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全面和深刻理解,有助于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从而使中国的物流业尽快和国际接轨。 关键词:绿色物流,可持续发展 Abstract:Green logistics based on maintenance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on the basis of general logistics one-way function relation change. As a new kind of logistics mode, the green logistics requirements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tre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a's green logistics has the urgency and necessity, but China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green logistics is still faced with some problems, to these questions comprehensive and profound understanding, helps to find a better solution, so that China's logistics industry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s soon as possible Keywords: green logistic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引言 高群钦,路克久,陈安宇(2009),根据物流的发展认为传统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在不同程度上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例如,物流资源的利用率底;运输环节中车辆的燃油污染和尾气排放;不可降解的废弃包装材料;流通加工产生边角废料照成的废弃物等[1]。因此,丁东升(2009)认为物流企业必须树立绿色观念,发展能促进经济和消费健康持续发展的现代绿色物流,做到物流去环境共存[2]。 2绿色物流的文献统计 依据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历程,收集2008年至2011年间在专业期刊上发表的涉及绿色物流的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分析总结这些文章中所研究的绿色物流的

绿色供应链管理问题及措施

绿色供应链管理问题及措施 绿色供应链管理又称环境意识供应链管理,是在整个供应链上综合考虑企业效益与资源效率的现代化企业战略管理,是一种保证企业经营和自然环境平衡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那么,下面是为大家的绿色供应链管理问题及措施,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绿色供应链是在供应链思想基础上综合考虑环境的影响,其目的是使产品从原料获取、加工、包装、存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从而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绿色供应链管理又称环境意识供应链管理,是在整个供应链上综合考虑企业效益与资源效率的现代化企业战略管理,是一种保证企业经营和自然环境平衡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 绿色供应链管理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通过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物流、绿色营销、绿色消费等管理手段,生产出绿色产品,使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和消费者形成利益共同体,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使企业供应链在运作环节中对资源利用率最大,自然环境负面影响最小。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绿色供应链管理包括从产品设计到最终回收的全过程。主要内容: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供应过程、绿色生产、绿色销售、包装、运输和使用和产品废弃阶段的处理。 二、我国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企业领导人思想认识与观念模糊。在物流、供应链、绿色供应链等观念上,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一方面,领导和政府的观念仍未转变,绿色供应链的思想还没确立,政策决策部门难以制定出绿色供应链管理整体发展策略;有些企业虽然制定了企业内部绿色供应链的发展规划,但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缺乏发展的前瞻性,对于如何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还是没底。 企业对于绿色供应链投入的成本不高。企业对于绿色供应链投入的成本包括人力成本、资产成本、信息成本以及物流成本,并且在绿色供应链中,各个成员企业还必须考虑供应链的社会成本。但是,目前绿色供应过程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均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基础设施的绿色化水平落后,技术水平和信息化水平不高,不能优化调度和有效配置各项资源,对新技术的应用也不够充分。绿色供应链管理对各环节综合水平不高,这是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企业物流管理方面的问题。在绿色供应链中,由于逆向物流的引入,物流形成了闭环,用户使用过的产品经过逆向物流再次进入了供应链系统。由于逆向物流的发生时间、地点和数量难以事先确定,而且其发生的地点分散、无序,所以不能集中一次向上游移动的特点。因此对于逆向物流与正向物流的协调管理是绿色供应链管理中亟待 解决的问题。 三、我国企业发展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对策 1.确立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地位,加强企业内部的绿色管理。首先,企业要着眼于长远利益,以企业绿色供应链构建为出发

市场营销文献综述

市场营销文献综述 摘要:市场营销理论最早是西方开始研究,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引进西方先 进管理思想与经验,我国理论界人士不断消化吸收其思想内核,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不断推陈出新,经历数十年的发展,市场营销理论已经比较成熟。市场营销理论最初从组合理论开始展开,逐步拓展其理论边际,成为一门涉及服务营销、互动营销等领域,并伴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完善其模式的理论体系。同时市场营销基于对社会实务界的细致观察,不断捕捉社会经济风潮,不断增强其理论指导实务工作的能力。作为一门实务性特别强的学科,市场营销理论在指导实际工作具有巨大的作用,本文献综述将具体从基本理论开始展开研究,再与实际的航空营销工作中与理论相结合,从而论证营销理论在指导实际工作的巨大功效。 关键字:市场营销;服务营销;营销模式;互动营销;航空营销

一.引言 市场营销理论首先出现在西方,最开始是从组合理论开始萌芽。1953年,尼尔·博登博士(Neil Borden)在美国市场营销学会的就职演说中创造了“市场营销组合”(MarketingMix)这一术语,其意是指市场需求或多或少的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所谓“营销变量”或“营销要素”的影响, 为了寻求一定的市场反应, 企业要对这些要素进行有效的组合,从而满足市场需求获得最大利润。营销组合实际上有几十个要素,博登提出的市场营销组合包括 12 个要素,称为12因素“营销组合”策略,即“产品计划、定价、厂牌、供销路线、人员销售、广告、促销、包装、陈列、扶持、实体分配和市场调研”。[1]后来的1960年,美国市场营销专家尤金·麦卡锡(E.J.Mccarthy)教授在人们营销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 4P营销策略组合理论。4P即产品(Product)、定价(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首字母的缩写。同年,尤金·麦卡锡(E·J·Mccarthy)也对微观市场营销下了定义:市场营销是企业经营活动的职责,它将产品及劳务从生产者直接引向消费者或使用者以便满足顾客需求及实现公司利润,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经济活动过程,其目的在于满足社会或人类需要,实现社会目标。[2] 二.市场营销基本理论 最初的市场营销理论并没有将无形服务和有形实体产品加以区分,直到1966年,美国的拉斯摩(John·Rathmall)教授第一次提出要用新方法研究服务的市场营销问题并要求将两者加以区分,随后在1974年专门著作一本讨论服务市场营销的书,这标志着服务市场营销理论诞生。[3]随后西方理论界又在组合理论方面出现新的进展,先后出现了以下新的理论创新。布姆斯和比特纳1981 年在原来 4P 的基础上增加了三个“服务性的 P”:参与者(Participants)有的学者也称之为人—People, 即作为服务提供者的员工和参与到服务过程中的顾客;物质环境(Physical evidence),即服务组织的环境以及所有用于服务生产过程及与顾客沟通过程的的有形物质;过程(Process),构成服务生产的程序、机制、活动流程和与顾客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接触沟通,从而形成了服务营销的7Ps。[4]1986年美国著名市场营销学家菲利浦·科特勒教授提出了大市场营销策略,在原4P组合的基础上增加两个P,即权力(Power)和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简称6PS。随后菲利浦·科特勒又提出了11P营销理念,即在大营销6P之外加上探查、分割、优先、定位和人。同年在其著作《营销管理》中定义市场营销为:市场营销是指识别目前尚未满足的需要与欲望,估量和确定需要量的大小, 选择和决定企业服务的目标市场,并决定适当的产品、业务、计划,以便更好地为目标市场服务。[5]1994年,哈佛的赫斯凯特( Jamew·L·Heskett)等教授,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服务利润链管理理论即3R组合策略。他们研究发现市场份额对利润并没有太大的影响,而顾客忠诚度较高的服务性企业更能赢利,因而服务性企业应采用3R营销策略:尽力留住顾客(Retention)、销售顾客关注的产品和服务(Related sales)、鼓励顾客向亲友介绍其满意的消费经历(Referrals)。[6]最后是美国营销学家唐·E·舒尔兹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4R营销组合理论,包括关联(Relevancy)、反应(Respond)、关系(Relation)、回报(Return)。[7] 菲利浦·特勒教授在1989年指出“20世的大众市场已经让位于个人市场—大规模定制”,标志着个性化市场或者说单个消费者的市场越来越受到学者和实

绿色物流外文文献翻译最新译文

文献出处:Fransoo J C. Green Logistics: Enabler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J].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14, 8(2): 122-131. 原文 GREEN LOGISTICS: ENABLER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Jan C. Fransoo 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etherlands 1 INTRODUCTION Logistics is the backbone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As a discipline, it describes the management and coordination of activities along supply chains. These activities include freight transport, storage, inventory management, materials handling and relate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 large part of logistics activities are often outsourced to specialized providers that provide cost- effective services.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at least in high income economies, the value of services is not assessed in monetary and service quality terms alone. In making decisions, logistics professionals are increasingly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external effects such as emissions, pollution, noise, and accidents. The last LPI report release in 2012, for instance, pointed out that in shipments to OECD countries,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solutions are considered far more often than elsewhere. Mounting regulatory pressure, together with changes in customer preferences, are the main drivers of this phenomenon. One of the more widely used terms to describe this set of preferences is green Logistics, especially when the activities of logistics service providers are concerned. Research, including a recent book by Alan McKinnon, has established that green Logistics is an emerging concern of private operators and providers and users of logistics. From a policy standpoint, and especially for the global environment, green Logistics is potentially a major topic as well: estimates vary, but about 15% of glob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GHG) can be traced to logistics activities. Green Logistics may not be an independent policy area. Rather, the supply chain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