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阅读材料7-17:人类与传染病

阅读材料7-17:人类与传染病

阅读材料7-17:人类与传染病
阅读材料7-17:人类与传染病

阅读材料7-17:人类与传染病

人与传染病何时休?

在人类文明史上,传染病杀死的人,远比战争或其他天灾人祸加起来的总和还多。

最近,“非典”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与名目繁多的传染病斗争的历史。病菌对人类的威胁与祸害由来已久。当某种传染病菌首次侵入缺乏认识该病经验的族群时,往往会爆发大流行。传染病与人类的历史息息相关、彼此互动:传染病造成的人口大量损失,可能扭转战争局势,或带来政治、社会变迁;而人类的文化活动,例如,欧洲人越洋探险,也会把传染病引入美洲大陆。

天花成了殖民者的帮凶

天花是一种传染速度快、感染范围广的急性传染病,它对于身处封闭环境而从未接触过这种疾病的人群来说死亡率极高。16世纪,世界航海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殖民统治、掠夺和杀戮的历史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贪婪成性的殖民者不会没有想过,天花也随他们飘洋过海,成了他们驯服当地人最厉害的武器。

当西班牙殖民者进攻阿兹特克帝国(现在的墨西哥)时,其军队人数少得可怜,阿兹特克人群起激愤,在首领的指挥下顽强抵抗。由于双方兵力悬殊,西班牙人已无法与声势浩大的阿兹特克抗衡。西班牙人带来的天花病毒就在这个时候爆发了。

一名阿兹特克战士感染天花病毒后,这种病毒在毫无免疫力的印第安人群里迅速传播起来。随着天花病毒的蔓延,将近有三百多万印第安人变成它的牺牲品。而最让当地人们迷惑不解的是自己的队伍因感染这种疾病死亡无数,对方却丝毫没有类似症状发生。短短时间内,天花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帝国最后不攻自破。除了天花之外,其他病菌及病毒也跟着广泛流传,让印第安人雪上加霜。

据专家分析,美洲因为地形及气候的关系,在西班牙人到来之前,缺乏可被驯服为家畜的大型哺乳类动物,所以几乎没有畜牧业,原住民是在欧洲人入侵后才首次看到马这类动物。他们没机会通过与家畜接触,逐渐培养起对这些普通传染病的抵抗能力,所以当病毒随着殖民者入侵时,简直是天大灾害,毫无抵挡之力。

黄热病束缚了殖民者手脚

黄热病作为急性传染病的一种,它的病原体和天花类似,同样是一种病毒。身体突然发起高烧、心跳迟缓、呕吐和黏膜出血是其症状表现。这种病原体只限于非洲西部,但非洲人逐渐对黄热病有了一定的抵抗力,所以当身患此病时往往并无大碍,数日后便能痊愈。

近代时期,由于殖民者贩卖黑人的活动猖獗不止,而携带病毒的黑人却频频被运往美洲。

这样一来,那些对黄热病毫无所知的白人、印第安人和亚洲移民便很快被感染。后果最为严重的一次是,美国当时的首都费城行政机构几乎瘫痪,医院挤满了前来就诊的市民。

恰在这个时候,法国控制的海地爆发了黑奴起义。愤怒的拿破仑听到消息后立即决定派遣军队前去镇压。出乎拿破仑意料的是他的精锐部队却在多米尼加感染黄热病,而导致27000名士兵丧生,就连法军统帅也难逃厄运。摸不着头脑的拿破仑回天无术,最后不得不忍痛把法国占领的路易斯安娜卖给了美国。

流感一直让人类很受伤

上世纪最可怕的疫情是流行性感冒。据统计,流感病毒每40年会大范围肆虐一回,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那次流感是历来最严重的。

那次的疫情源起于美国一军营,后来扩大传染,渡海到欧洲参加世界大战的150万美国士兵中,据说大部分都感染了病毒。在欧洲的战壕中,联军在拥挤空间中并肩作战,那正是病毒的温床。随着军队南征北讨,病毒不断变种以适应新环境,在意大利、德国、法国大面积传播开来。最后发生在西班牙,因为大量军士涌入,病毒也经过一段时间演化后更加致命,西班牙因此成为最严重疫区,有800万人受感染。疫情在1918年11月结束后,估计共死了2100万人。

最近几十年怪病频现身

最近几十年,不时出现怪异的流行性疾病的报道。专家分析认为,这些病很大一部分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而对于现代人来说,主要表现在破坏生态环境方面。有一段时期,人类曾肆意地大量砍伐雨林,致使那些潜藏在雨林的古老病毒不得不重新寻找宿主。人类就这样成了他们的选择对象之一。现在让人们望而生畏的爱滋病毒以及奇怪的埃博拉出血热病毒等,很多专家倾向于它们“出自古老的非洲大森林”这样的观点。

新发现的传染病种类之多令人惊异,过去的20多年,新发现的传染病已近40种,如爱滋病已成为人类的头号杀手、莱姆病被发现遍及五大洲几十个国家、大肠杆菌0157:H7感染、0139型霍乱、戊型肝炎等病曾在一些国家和地区造成较大规模的爆发或流行、埃博拉出血热等疾病的高致死率震撼世界等。

据世界卫生组织1996年的一份研究报告证实,至少有30种新的传染病在过去20年里出现,传统的传染病也卷土重来。例如,登革热曾在西半球销声匿迹,但现在又在美洲传播开来,1995年已经有20万人受到感染。同年,50年以来最大一次黄热病肆虐秘鲁,与此同时,西非国家也未能逃脱这一瘟疫的袭击。

近些年来,世界范围内的传染病分布区的扩展趋势引人关注,人们往往将原因归于抗生素类药品的广泛使用所导致的细菌抗药性、第三世界国家贫穷导致的营养不良和世界范围内

空前规模的人口流动等因素。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常常被人们忽视,那就是全球气候变暖这一诱因。

斗争是长期且残酷的

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早已发现根治天花、麻疹和黄热病等疾病的方法。对现代人来说,这些疾病已经是过眼云烟,但新的难题又会摆在科学家面前。

据生物学家分析,当一个动物种群密度过高的时候,病毒就很容易发生链式反应,导致传染病毒迅速扩散。各种各样病毒的存在,还会破坏宿主基因多样性的特点。如果在种群出现病毒感染,那些具有独特基因的人们就能逃过此劫。

在人类的文明史上,传染病杀死的人,远比战争或者其他天灾人祸加起来的总和还多。以战争而论,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绝大部分战争里死亡在刀枪之下的人都不及死于战争中的疾病特别是传染病的人数。的确,传染病给人类社会投下的阴影,是其他灾难难以比拟的。即使到了二十世纪,1918年世界范围内发生的流感,还造成了2000多万人死亡,大约是打了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人口的一倍。

20世纪是人类同传染病进行艰苦斗争并取得巨大胜利的世纪,但传染病仍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引起人类死亡的首要原因,而且人类正面临着与传染病做斗争的新形势:新传染病的出现、旧传染病的复燃、病原体对抗生素耐药性的增加,构成了对人类健康的巨大威胁。因此,同传染病的斗争仍然是21世纪人类的重要任务之一。

摘引自:《卫生与生活》(沈阳日报报业集团出版)2003-05-12(2)(钟文文)

世界主要传染病一览

摘引自:《光明日报》2003-04-24(4)(资料来源:新华社、世界卫生组织)

传染病的疯狂与被制服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传染病夺走了许多宝贵的生命。但人类也一直以顽强的毅力,与各种传染病进行了不屈的抗争,从而演绎了一部人类与传染病斗争胜利的历史。

发现传染病原

在我国古代,传染病一直被称为“瘴气”或“疠气”,被解释为由污浊的空气引起,1675年,荷兰人列文虎克磨制出了能放大300倍的显微镜,人类第一次看到了从未看到过的微生物——细菌,但这时人们还没有将这种看到的微生物与传染病联系起来。直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法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才第一次证明了传染病变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他提出了疾病的病菌学说。之后,德国微生物学家科赫又相继找到了结核杆菌和霍乱弧菌。几年后,科学家又根据提出的传染病的病原体中一定还有比细菌更小的病原体的假说,在动物身上找到它的存在,这便是我们今天所称之的导致传染病的另一元凶——病毒。

今天科学已经认识到,在自然界中,微生物种类繁多,但绝大多数对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是有益和必须的,仅有一小部分微生物可引起人和动植物致病,被称为病原微生物。它们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蠕虫、原虫等。

制服传染病

虽然,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对人类的危害很大。但人们也在长期与传染病的较量中发现了它的特性,从而找到了有效制服的办法。

抗生素和疫苗,是二十世纪人类的伟大发现,其广泛应用,使人类在与传染病的斗争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被称为烈性传染病的三种疾病天花、鼠疫和霍乱,曾多次造成人类历史上尸横遍野的惨景,而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天花这一人类的头号大敌已绝迹,其他传染病也未再出现大规模流行,另外,由细菌所引起的传染病如结核病、麻风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等,由于有了抗生素,使死亡率大幅下降,使这些疾病变得不再可怕。疫苗的问世,使麻疹、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这些曾经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得到制服。在我国目前得到推广的主要疫苗就有脊髓灰质炎疫苗、白、百、破三联疫苗、麻疹减毒活疫苗、乙型肝炎疫苗、甲型肝炎疫苗、风疹疫苗、狂犬病疫苗、霍乱疫苗、脑膜炎疫苗、鼠疫杆菌活疫苗等。人类在与传染病的抗争中已经战绩卓著。

传染病的新动向

本来,人们以为我们已经可以一劳永逸地告别大部分传染病了。然而,就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全球范围又至少出现了30多种威胁人类生命的新型传染病。如军团杆菌病、丁型肝炎、丙型肝炎、埃博拉病毒、莱姆病、疯牛病、爱滋病等。

科学家表示,在过去的十几年里,疾病对抗生素的抗药性的增长引人关注。在结核、疟

疾和肺炎等已被认为解除了威胁的疾病,现在又大有卷土重来之势。例如对于结核病,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链霉素发明及其后一系列药物的发明以来,结核病已得到很好的控制,人们本来也希望结核病像天花那样,可望在短时期内被消灭,然而不幸的是,近年来,结核病的发病人数不断上升,全球现有结核病人2000万,死亡率也在增加,世界卫生组织已向世界各国发出了“全球结核病紧急状态宣言”报告,要求全球采取紧急措施向结核病做斗争,结核病已变成为全球紧迫的公共卫生问题。

生物进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为了适应环境,任何一种生物必须学会防御外来侵害的本领,细菌抗药性的产生,毫不例外地体现了生物体的这一共性。科学家告戒人们,抗生素在世界各国被滥用,已经给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注射了兴奋剂,加速了细菌抗药性的产生,这是一个需要各国认真对待的问题。

科学家提醒人们,我们正处于一场传染性疾病全球危机的边缘,在这种危机面前,没有一个国家可以躲避,自救的唯一方法是继续以坚定的信念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同时我们坚信,取得最终胜利的终将是人类。

摘引自:《光明日报》2003-05-16(3)金振蓉文

人类历史上臭名昭著的致命瘟疫

第一次流行瘟疫(自2400多年前至19世纪中后期)

雅典瘟疫:2400多年以前的一场疾病几乎摧毁了整个雅典。在一年多的时间里,雅典的市民们生活在噩梦之中,身边强壮健康的年轻人会突然发高烧,咽喉和舌头充血并发出异常恶臭的气味。

不幸的患者打喷嚏、声音嘶哑,因强烈的咳嗽而胸部疼痛。一位医生发现用火可以防疫,从而挽救了雅典。

流感:早在公元前412年的古希腊时期,希波克拉底就已经记述了类似流感的疾病。到了19世纪,德国医学地理学家Hirsch详细列表记述了自公元1173年以来的历次类似流感的流行病爆发情况。明显由流行病感冒引起的第一次流行病发生在1510年的英国。

后来在1580年、1675年和1733年也曾出现过流行性感冒引起大规模流行病的情况。而对流感大流行最早的详尽描述是在1580年,自此以后,文献中共记载了31次流感大流行。其中,1742年至1743年由流行性感冒引起的流行病曾涉及90%的东欧人,1889年至1894年席卷西欧的“俄罗斯流感”,发病范围广泛,死亡率很高,造成严重影响。

鼠疫:历史上首次鼠疫大流行发生于公元6世纪,起源于中东,流行中心在近东地中海沿岸。公元542年经埃及南部塞得港沿陆海商路传至北非、欧洲,几乎殃及当时所有著名国

家。这次流行疫情持续了五六十年,在流行期每天死亡万人,死亡总数近一亿人,这次大流行导致了东罗马帝国的衰落。

第二次大流行发生于公元14世纪,其起源众口不一。此次流行此起彼伏持续近300年,遍及欧亚大陆和非洲北海岸,尤以欧洲为甚。到1665年8月,每周死亡达2000人,一个月后竟达8000人。直到几个月后一场大火(史称“伦敦大火灾”)烧毁了伦敦的大部分建筑,老鼠也销声匿迹,鼠疫流行随之平息。这次鼠疫大流行就是历史上称为“黑死病”的那一次。

狂犬病:狂犬病毒的面貌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仅仅百余年的历史,但明确的病毒致病的记载早在400多年前就有了。早在1566年,疯狗咬人致病的案例已经被记录下来,但直到1885年,人们还不知道狂犬病到底是由什么引起的。

在细菌学说占统治地位的年代,法国著名科学家巴斯德(Pasteur,1822-1895)的试验,为狂犬病的防治开辟了新的路径。巴斯德从实践中发现,将含有病源的狂犬病涎水提取液多次注射兔子后,再将这些毒性已递减的液体注射于狗,以后狗就能抵抗正常强度的狂犬病毒的感染。

第二次流行瘟疫(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结核病:据资料介绍,自1882年柯霍发现结核菌以来,迄今因结核病死亡人数已达2亿。而今日重提防治结核病,是因为最新资料表明,全世界结核病死亡人数已由1990年的250万增至2000年的350万。75%的结核病死亡发生在最具生产力的年龄组(15至45岁),全球已有20亿人受到结核病感染,每年感染率为1%,即每年有约6500万人受到结核病感染。

第三次鼠疫:第三次鼠疫大流行始于19世纪末(1894年),它是突然爆发的,至20世纪30年代达最高峰,总共波及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的60多个国家,死亡达千万人以上。

此次流行传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区之广,远远超过前两次大流行。目前鼠疫在北美、欧洲等地几乎已经绝迹,但在亚洲、非洲的一些地区,人鼠共患状况还时有出现。

流感:1918年,一场致命的流感席卷全球,造成了2000万至5000万人死亡。尽管这场流感在美国被称为“西班牙女士”,但是它似乎首先起源于美国,有可能是从猪身上传播的。在那一年,近1/4的美国人得了流感,导致50多万人死亡,几乎一半的死者是健康的年轻人。

平时流行的流感虽然没有这么致命,但是平均每年在美国也导致11万多人住院,3.4万人死亡。作为一种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流感没有特效药可治,可以注射流感疫苗预防,有效率为70%至90%。由于流感病毒极其容易发生变异,每年流行的流感病毒类型不一样,因此必须每年注射疫苗才能发挥作用。

天花:天花原来只在“旧世界”(亚洲、欧洲和非洲)流行,在17和18世纪,它是西方最严重的传染病,但是在历史上的影响却比不上鼠疫,这可能是因为其受害者以儿童为主(约

1/10的儿童因天花夭折),活下来的成年人大多已有免疫能力。天花是感染天花病毒引起的,无药可治,1980年世界卫生大会正式宣布天花被完全消灭,天花病毒在自然界已不存在。

第三次流行瘟疫(20世纪中期至21世纪初)

流感:世界上又出现过三次以上流感大流行,即:1957年开始的由甲型流感病毒(H2N2)所致的“亚洲流感”、1968年出现的由甲型流感病毒H3N2所致的“香港流感”以及1977年发生的由甲型流感病毒(H1N1)所致的“俄罗斯流感”。

在1957年“亚洲流感”及1968年“香港流感”爆发流行期间,各年龄组均易感染,死亡率升高,65岁以上老年人尤为显著。在具有高危因素(如心肺疾病)的人群中也出现了较高的死亡率,这两次流感均波及世界多个地区。据美国公布的统计数字,在1957年“亚洲流感”流行期间,美国共有7万人因此死亡。而在1968年“香港流感”流行期间,共有3。4万人在美国因感染致死。1977年11月至1978年1月在苏联“俄罗斯流感”流行。1978年1月,“俄罗斯流感”开始在美国在校学生及征募的新兵中爆发流行。至1978年冬,其他许多国家也纷纷出现感染流行。

登革热:登革热是一种由伊蚊传播登革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

登革一词源于西班牙语,意为装腔作势,乃为描写登革热患者由于关节、肌肉疼痛,行走步态好象装腔作势的样子。登革热是一种古老的疾病,20世纪登革热在世界范围内发生过多次大流行,患病人数多达数百万之多。

1998年时,登革热已成为仅次于疟疾的最重要的热带传染病。在东南亚地区呈地方性流行趋势,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及华南各省也发生过不同程度的流行。

西尼罗河病毒:2002年的夏季,“西尼罗河”病毒在美国再次爆发,从1999年到2002年四年间,这种由蚊子传播的疾病,夺去了几十人的生命,100多人受到感染。西尼罗河病毒是在1937年从乌干达西尼罗河区的一位妇女身上分离出来的,近年出现在欧洲和北美的温带区域。

专家认为,每200个感染“西尼罗河”病毒的人中只有1个可能引发致命疾病,但对老人和慢性病患者等免疫系统较为脆弱的人,感染可能引发脑炎直至死亡。

爱滋病:爱滋病是“后天免疫缺损综合症”(AIDS)的英文简称。爱滋病病毒终生传染,它破坏人的免疫系统,使人体丧失抵抗各种疾病的能力。1981年6月,美国疾病控制中心首先报道了5例这样的病例,他们都是同性恋者,随后,在美国和其他国家都陆续发现了类似症状的病人,后在全世界大规模传播开来。

埃博拉病毒:2000年10月14日在乌北部的古卢地区突发埃博拉病,目前有51人被感染,其中31人已经死亡。埃博拉病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在乌干达出现。这种病由埃博拉病毒通过身

体接触传染。感染病毒的人出现高烧、肌肉剧烈疼痛,鼻腔、口腔和肛门出血等症状,有可能在24小时内死亡。据报道,乌干达的邻国苏丹和刚果(金)曾先后在70年代和1995年流行过埃博拉病,不少人因此被夺取了生命。

摘引自:《卫生与生活》2003-05-19(2)(解铭文)

上海甲肝流行事件

1987年底~1988年初,上海爆发甲肝。经调查,这是由于市民食用不洁毛蚶所致。甲肝是由甲肝病毒侵入肝脏生长繁殖,引起肝脏组织发炎,病毒又随胆汁进入肠道,最后从大便中排到体外。

毛蚶是贝类的一种,肉鲜味美,营养丰富。甲肝病毒在毛蚶中并不能生长繁殖,但病毒却可以在它们体内停留、贮存和浓缩。因为毛蚶等软体动物依靠不断地将海水吸到体内的某些器官组织里进行过滤,以便从中捕获微生物做食物,从而水中的甲肝病毒也会被停留在毛蚶体内。由于毛蚶时时刻刻都在过滤海水,故使体内甲肝病毒量增多,约比水中多10~60倍。在人工养殖场内,海水相对稳定,又投入一定铒料,受肝炎病人粪便污染的机会就多,使毛蚶带上大量甲肝病毒,引起甲肝流行。

人们进食毛蚶食品,只图鲜嫩,加热不彻底,有的只用开水浸泡一下便吃,根本杀不死甲肝病毒。据实验,甲肝病毒60℃的温度中需60分钟才被杀死,100℃也需5分钟后才死亡,若病毒钻到毛蚶体内,需煮沸15分钟才会被杀灭。由此不难理解毛蚶传染甲肝的危险性,必须改变生吃的习惯是可以预防甲肝流行的。此外,当时上海检验不洁毛蚶中的甲肝病毒花费时间长达数月,这样的食品卫生检验手段已失去了检疫防疫的意义。

摘引自:姜象鲤编《环境保护讲座》,p146

非典型性肺炎资料

2002年11月16日:在广东,一种神秘的肺炎快速传播开来,有5人丧命,300人被感染。

2003年1月21日:北京接到广东方面的报告,发现一种与以往的肺炎都不同的疾病,传染性强,潜伏期短。

2003年2月21日: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带队,由卫生部与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组成的第三批专家组到广州了解疫情。之后,农业部也派专家组到达广州,了解非典型肺炎的病因。

2003年2月26日:在越南河内,一名48岁的美国商人,在从上海和香港回河内后病倒,3月13日该名美国商人不治身亡;在加拿大多伦多,一对母子从香港回多伦多后,患非典型

肺炎不治身亡。

3月17日:世卫组织联合全球9国11个实验室组成联合网络,协作攻关,查找SARS病原。

3月26日:加拿大又有13人感染,已有3人死亡。日本有4人感染。

3月28日:中国政府正式加入世卫组织的全球合作网络,使该网络成员增至9国13个研究室。

4月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非典型肺炎(SARS)防治工作,明确控制疫情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4月8日:卫生部正式下文,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列入《传染病防治法》的法定管理传染病中。

4月11日:新华社报道,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祝庆余、秦鄂德研究员等已经在SARS病原体研究中发现了冠状病毒,并于4月9日通过部分基因序列分析进一步证实此结论。

4月12日:正在广东考察工作的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深圳会见了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胡锦涛表示,中央政府十分关心香港非典型肺炎的防治工作,全力支持和帮助香港夺取同疾病斗争的胜利。

4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北京佑安医院,看望参加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的医学专家和医护人员。

4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认为,为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与生命安全,尽快建设和完善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机制是完全必要的。

4月15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计算机房秘书李梅被确诊为非典,当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全面停课,停课至5月5日。

4月16日: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正式宣布,SARS病毒已经找到,正式命名为SARS 病毒。

4月17日:胡锦涛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防治非典型肺炎会议,会议强调:“要准确掌握疫情,如实报告并定期对社会公布,不得缓报、瞒报。”

4月20日: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国务院决定,今年我国暂不实行‘五一’放长假制度,避免人群大面积流动和疫情扩散。

4月20日:新华社发布消息,“中共中央决定:免去张文康卫生部党组书记职务,免去孟学农北京市委副书记职务”。

4月23日:国务院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成立,统一指挥、协调全国非典型肺炎的防治工作。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任总指挥,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任副总指挥。

……

8月16日:北京最后两名非典合并症患者获准出院,至此,中国内地已不再有非典患者。

摘引自:《大河报》2003-05-09~05-15(18)

SARS疫情与化学

关于SARS病毒的病因:到2003年8月16日,中国累计病例5327人,死亡349人。对SARS病毒的研究历程说明要尊重科学实验结果。

2003-02-07:中国最权威的电子显微镜专家、工程院院士洪涛从非典病人的尸检标本上非常清楚地看到了衣原体颗粒图像,媒体在2月18日向社会公布了这一研究成果,很快得到了我国官方的认可,此即“衣原体”说的由来。

衣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类原核生物。在临床治疗中使用对抗衣原体的抗生素无效后逼迫人们对“衣原体”说产生了怀疑。广州市呼吸研究所所长钟南山从自己临床实践中,以工程院院士之尊,敢于站出来对国家疾病控制中心的权威说法提出异议,无疑对继续查找病原体的努力打了一支强心针。

(2003-05-23《中国青年报》报道:最先认定“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为衣原体”的科学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学首席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洪涛在回首误断非典病原时说,电子显微镜的观察结论有局限性,在几例非典病人的尸检肺的标本实验中,衣原体的客观发现,自己“没有造假”。他说,对于此次挫折,别人有怨言,提出批评是应该的,非典型肺炎在中国报告较早,但病毒、疫苗研究却落后于国外,确实值得思考。他说,这里有一个学风问题,“很多医学研究者情绪浮躁,包括我们自己”。为此洪涛院士常常提醒自己:“不要有浮躁情绪,要冷静!”)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月26日,越南河内一家法国医院接受了从上海经香港抵达河内的美籍华人患者,两天的抢救都不见效。28日,院方特请住在河内的世界卫生组织(WHO)专家乌儿巴尼前往会诊。3月5日前,他和其他医生都以为这仅是一种禽流感。然而,没过几天,这家法国医院的几个直接参与这医案的医护人员都出现了与病人类似的症状,相继病倒。严峻的形势使大家改变了看法。乌儿巴尼医生首先敏锐地提出,这可能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貌似肺炎的“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简称SARS),是隐藏着某种未知病毒的可能迅速蔓延的恶性传染病。3月9日,乌儿巴尼医生等建议立即把患者病床等全部搬走到一个新地方隔离;向医护人员提出了加强服装防护的紧急建议,并采

取一系列控制传染的严格措施,这家医院彻底同外界隔离;他们还特意向有关官员强调,千万不要隐瞒,应该立即向各地医院和民众公告疫情,告诉大家一旦出现类似病症应该如何处理。

3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向全球发出非典型肺炎警报;

3月15日将这种传染性很强的急性呼吸系统疾病名称公布为“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简称SARS)”。我国与德国、加拿大、法国、美国及我国香港地区等10个国家地区的13个实验室,召集各路专家潜心研究,并同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又找到了SARS的病原体是一种变种冠状病毒。4月16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确认。

关于冠状病毒:冠状病毒的直径约为60~200nm之间,外形呈皇冠状,长度约20nm。病毒是最小的生物病原体,它不具有细胞结构,主要由核酸(病毒的核心)和蛋白质(病毒的外壳)构成。它们侵入人体后,在细胞浆内生存繁殖。由DNA基因码利用人体细胞内多聚酶和其他原料进行复制和合成蛋白质,并自装组成新病毒排出到细胞外,再侵入其他细胞。

病毒从其尺寸大小来看,属介观微粒,和分子、原子属同一个层次,介于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之间。长度比直径大的原因是核酸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有比高分子化合物更复杂的多级结构,次价力将其卷缩的结果。

当病毒进入人体的细胞浆后,一方面获得了生存繁殖的环境条件;同时它外壳的蛋白质结构具有抗原性,能刺激人体细胞浆中物质产生相应的抗体,并与之结合,结合是一种运动,不运动没有机会结合,又使病毒失去感染性。也就是说,人体细胞本身也有抗病毒的机制和能力。抗体和抗原及疫苗都是生物大分子,且多为活性蛋白质结构。抗SARS病毒的机制及药物,SARS病毒的疫苗,化学家和生物化学家正在研究深化之中。

地球上已经发现4000多种病毒,我们没有发现的可能更多。病毒可能在地球上诞生生命时就已存在,它既是人类的公共敌人,又是生物进化中与人类共存的伙伴。病毒对各种环境的适应力非常强,会随生态变化而产生种种变异;但人类的进化更完善,系统更大,在抗击病毒的每次战役中总是胜利者。如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天花疫苗,这是从牛身上传染的牛痘病毒引起,但人类找到了牛痘疫苗。SARS虽发病凶猛,但自4月20日~5月24日死亡率在感染者中不到6%,更多的被感染者没有发病。对SARS病要重视,但没有必要恐慌。

如上所述,即使SARS病毒(我们研究的对象和系统)侵入人体呼吸系统,呼吸系统的细胞浆内的蛋白质(对病毒来说是环境)也会产生相应的抗体结构。病毒抗原与人体细胞抗体的斗争要看它们量的多少、活力大小,也就是说,即使SARS病毒侵入,也不一定发病,要看个体体质(免疫系统)强弱而定。当然,直接接触SARS病毒的发病率是极高的。通过空气、气溶胶也有一定概率。但必须明确:一切病毒,包括SARS病毒,因其小,在离开人

体后,在空气中它的核酸结构和蛋白质结构完全敞开在充满各种辐射的环境中,特别是活性部分的电子受光子激发,产生变异的可能性极大,被杀灭的几率也大。有报道,SARS病毒在紫外线下消毒60分钟便可破坏病毒的传染性,在室温(20~37℃)下可存活5天。

从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质结构,它们在细胞内pH等于7左右的环境中是稳定的;氧化还原电位过高或过低都会使其失活;在相对高温(即超过人体体温)后也可能会失活。含氯消毒剂,如次氯酸钠、次氯酸钙、二氯异氰尿酸钠等;过氧化物类消毒剂,如过氧化氢、过氧乙酸、臭氧等;醛类消毒剂,如甲醛和戊二醛等;醇类消毒剂,如乙醇和异丙醇等;还有一些中草药,如板兰根等都是氧化剂、还原剂或络合剂、沉淀剂,都对SARS病毒有一定的杀灭之效。

我国内地不再有非典患者

新华社北京8月16日电根据卫生部新闻办提供的统计数据,截止到8月16日10时,全国内地非典型肺炎疫情如下:

注:①北京市诊断病例中7例死于其他疾病,未列入诊断病例死亡人数中。

②天津市诊断病例中12例死于其他疾病,未列入诊断病例死亡人数中。摘引自:《郑州日报》2003-08-17(4)

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宣传材料

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宣传材料 春季是多种传染病的多发季节。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麻疹、风疹、水痘等.常见的消化道传染病主要有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伤寒、甲型肝炎、食物中毒等.这些疾病尤其对儿童和体弱的人容易感染。 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染源大多是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其病原体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等传播途径而引起感染。呼吸道传染病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重症者还会发生呼吸困难、器官衰竭等危及生命的严重症状。 消化道传染病主要是通过食物、水、接触等传播途径而引起感染。主要症状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乏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另外还有轻重不同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春季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主要有: 1、学习、了解卫生防病知识,树立传染病的防病意识。 2、接种相应的疫苗,预防性疫苗是抵抗传染病发生的最佳手段。 3、注意劳逸结合、合理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抵抗疾病能力。 4、开窗通气,尽量减少到空气不流通、人多拥挤的场所。 5、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不吃不洁净的食物,把好“病从口入关”。 6、遇到气候变化,注意增减衣服。 7、发生病例后,应及时隔离治疗,注意做好消毒工作。 二、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 1.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病原体在传染源的呼吸道、消化道、血液或其他组织中生存、繁殖,并且能够通过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或生物媒介(如蚊、蝇、虱等),直接或间接地传播给健康人。 2.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病原体传播的主要途径有:空气传播,水传播,饮食传播,接触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3.易感人群 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例如,未出过麻疹的一些儿童,就是麻疹的易感人群。 下面以流行性感冒的流行为例,来说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当流感患者讲话、咳嗽、打喷嚏时,会从鼻咽部喷出大量的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悬浮于空气中,周围的人吸入了这种带有病毒的空气

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记录

传染病防治宣传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6 月 30 日 活动地点:各班教室 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活动内容: 一、中暑的急救处理。 到了盛夏季节,在烈日下和高温环境里学习和劳动时,由于高温不断作用于人体,使体内散热困难,很容易引起头痛、头晕、体温升高、恶心和呕吐等中暑症状,严重的甚至可发生虚脱晕倒。 发现有人中暑时,首先将病人搬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让病人躺下,但头部不要垫高。然后解开病人衣领,同时用浸湿的冷毛巾敷在头部。 轻者一般经过上述处理会逐渐好转,再服一些仁丹或十滴水。 对中暑较严重者,除上述降温方法外,还可用冰块或冰棒敷其头部、腋下和大腿腹股处,同时用井水或凉水反复擦身、扇风进行降温,然后应立即送医院救治。 二、溺水的急救处理。 溺水是儿童少年最常发生的意外事故。中小学生自己下河游泳而又不熟悉水性是发生溺水的最主要原因。还可因在河边、井边玩时失足而落水。 溺水者被营救上岸后,必须立即清除口鼻内的杂草及呕吐物,以确保呼吸道通畅。对口腔紧闭者可捏其两侧脸并用力启开牙关。 然后采用以下方法:(1)抢救者半跪,将溺水者的腹部放在屈膝大腿上,使头部下垂,按压背部。(2)抱起溺水者的腰腹部,使背部向上,头部下垂。(3)抱起溺水者的两腿,腹部放在抢救者的肩上,快步奔跑。应注意的是,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切不可因倒水影响其他抢救措施而延误时间。溺水者的呼吸和心跳如果均已停止,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挤压。人工呼吸与心按摩应同时进行。在不停止现场抢救的同时,尽快喊来成人帮忙或叫救护车送医院做进一步的抢救治疗。

沛县歌风中学(如皋办学) 传染病防治宣传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9 月8 日 活动地点:各班教室 参加人员:全校师生 活动内容:面对甲型H1N1流感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 如果身边的人患了甲流,我们该如何在日常居家生活中,做好自我防护?专家特别强调,首先要避免恐慌,甲型流感是可以治愈的,只要治疗及时,一般在7天左右可康复;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做好预防工作。 家人出现流感症状,应如何照料? 如果有家庭成员患了甲型H1N1流感,应及时将病人送到定点医院接受诊治,如果医生建议居家隔离治疗,患者应单居一个房间,独立就餐,家庭成员尽量减少和患者的接触。加强室内通风,用酒精等消毒剂定期对家庭的物体表面消毒,家庭成员要勤洗手。 由于流感病毒可以在一些日常用品表面存活一段时间,因此注意个人卫生,应勤洗手,还可经常用酒精为日常用品消毒。避免接触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或肺炎等呼吸道病人。少在人多的地方“扎堆儿”,也是降低感染概率的一种有效方法。 感觉自己感染了流感,该怎么办? 如果感觉不适,出现高烧、咳嗽或喉咙痛,应该待在家中;多休息,喝大量的水;咳嗽或打喷嚏时,用一次性纸巾遮掩住嘴和鼻子,用完后的纸巾应处理妥当;勤洗手,每次洗手都应用肥皂彻底清洗,尤其咳嗽或打喷嚏后更应如此;将自己的症状告诉家人和朋友,并尽量避免与他人接触。 如果自己认为需要医学治疗,去医疗机构之前,应首先与医护人员联系,报告自己的症状,解释为何会认为自己感染了甲型H1N1流感,例如自己最近去过爆发这种流感的某个地区,然后听从医护人员的建议;如果没法提前与医护

预防秋季传染病知识宣传材料

预防秋季传染病知识宣传材料 秋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由于天气多变,时暖时寒,人体的免疫力相对低下,病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趁机而入、侵袭人体,特别容易引起流感、流腮等呼吸道传染病,同时随着气温变化,手足口病等传染病也逐渐抬头。若平时不注意锻炼,再加上室内空气不流通,很容易发生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流行。为有效预防秋季传染病的发生,进一步增强广大师生员工对传染病的防控能力,也为了大家的身体健康,下面介绍几种秋季常见传染病的预防知识要点: 一、基本知识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 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主要症状:有发热、全身酸痛、咽痛、咳嗽等症状。 易感人群: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但维持的时间不长,病毒不断发生变异,可引起反复感染发病。 预防措施:接种流感疫苗已被国际医学界公认是防范流感的最有效的武器。由于流感病毒变异很快,通常每年的流行类型都有所不同。因此,每年接种最新的流感疫苗才能达到预防的效果。另外,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在流感季节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老年人、儿童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等等,也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措施。 水痘 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水痘患者多为1-14岁的孩子。虽然水痘属于急性传染病,但通常比较温和,不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传播途径:水痘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尘土、衣服、用具等也可能被传染。 主要症状:水痘病毒感染人体后,经过大约2周的潜伏期,患者可出现头痛、全身不适、发热、食欲下降等前期症状,继而出现有特征性的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再发展为水疱、常伴有瘙痒,1-2天后开始干枯结痂,持续一周左右痂皮脱落。皮疹躯干部最多,头面部次之,四肢较少,手掌、足底更少。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常见于2-10岁的儿童,一次发病可终身获得较高的免疫力。 预防措施:接种水痘疫苗是最有效、最经济的预防措施。流行期间小孩子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经常开窗通风等也很重要。 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播途径: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先天性风疹的患儿,病人鼻咽部分泌物(如鼻涕、痰等)、血及尿中均带有病毒,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一年四季均可传染得病,以冬春季为多。风疹病毒还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如果孕妇在怀孕期间感染本病,可导致胎儿畸形。 主要症状:以低热、上呼吸道轻度炎症、全身散布红色斑丘疹及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若孕妇在妊娠早期感染风疹可能导致胎儿先天畸形。 易感人群:好发于1-5岁儿童,育龄妇女;成人偶见感染。 预防措施:风疹的预防与麻疹、水痘等出疹性传染病不同,其对象不仅仅是儿童,同时还应当包括育龄妇女。预防风疹最可靠的手段是接种风疹疫苗。在春季风疹高发期,尽量少带儿童到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商场、影院等地,避免与风疹病人接触。孕妇尤要当心,以免感染而殃及胎儿。保持室内开窗通风,空气流通,增加户外活动,加强体育锻炼,讲究个人卫生。

常见传染病的健康教育

常见传染病的健康教育 常见传染病的健康教育张丽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一、传染病基本知识 (一)基本概念 1、传染病: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病原体和人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1)首发感染: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2)重复感染: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3)混合感染: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4)重叠感染:在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在被另外的病原体感染; (5)继发感染: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

其他病原体感染。 【我的笔记】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 1、病原体被清除:表现为特异性免疫功能。 (1)主动免疫:疫苗、自然感染; (2)被动免疫:胎盘、注射免疫球蛋白。 2、隐性感染:无临床症状和体征,免疫学检查可知。 3、显性感染 (1)麻疹、水痘:获得牢固的免疫力; (2)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获得不牢固的免疫力,可再感染或慢性携带。 4、病原携带状态 (1)包括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 (2)分为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 v 3个月急性携带者;〉3个月慢性携带者。 5、潜伏性感染 (1)不引起显性感染; (2)不能清除病原体; (3)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发病; (4)例如单纯疱疹、带状疱疹。

【我的笔记】 (三)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入侵门户、机体内定位、排除途径。 (四)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 1、传染源: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病原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包括: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体液、血液传播垂直传播、水平传播。(1)消化道传播:痢疾; (2)呼吸道传播:结核病、禽流感; (3)虫媒传播:乙型脑炎; (4)体液、血液传播:乙肝、丙肝。 3、人群易感性: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的免疫力的人为易感者。 【我的笔记】 (五)传染病的预防 1、管理传染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3类37种); (1)甲类:鼠疫、霍乱,属于强制性管理;(2)乙类:1. 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

秋季传染病宣传知识

秋季传染病宣传知识 秋季常见的传染病可分为三大类: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和虫媒传染病。 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有霍乱、伤寒、痢疾等。这类传染病经“粪—口”途径传播,是“吃进去”的传染病,通常是由于细菌或病毒污染了手、饮水、餐具或食物等,未经过恰当的处理,吃进走后发病。 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流感、军团菌病、肺结核病等。这类传染病经呼吸道传播,是“吸进去的传染病。细菌和病毒通过空气传播或通过灰尘中细菌或病毒的飞沫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后发病。 常见虫媒传染病有乙脑、疟疾、登革热、流行性出血热等。这类传染病是通过一些昆虫媒介,如蚊、螨、虱子、跳蚤等叮咬人体后传播,是“叮咬传播”的传染病,昆虫先叮咬病人,然后再叮咬健康人,同时将细菌或病毒传入健康人的体内导致发病。 因为秋季处于夏季和冬季之间,所以夏季和冬季的传染病都有可能在秋季发生,请大家不要麻痹大意。尤其是肠道传染病,如霍乱、伤寒、细菌性(阿米疮痢疾)痢疾、病毒性肝炎等疾病。因为秋季天气仍然炎热,各种细菌、病毒性仍处于旺盛生长繁殖期,食物、水源、环境仍然容易受到传染,所以疾病仍容易发生与流行。病媒生物如苍蝇、蚊子、蟑螂等在秋季繁殖频繁,它们携带各种病源体传染食物、水源、环境。 1、搞好室内卫生,搞好粪便管理,清除拉圾,疏通污水沟,消灭蚊子、苍蝇、老鼠、蟑螂等四害; 2、成个人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五要”、“七不要”。(即“五要”即要按时作息;要睡前刷牙;要饭前、便后洗手;要勤洗澡洗衣服;要勤剪指甲勤理发。“七不要”即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不乱扔果皮、纸屑等废物;不吸烟吸毒;不喝生水;不食不洁食品;不用公共毛巾和未消毒杯碗、筷。) 3、道传染病的普通症状,起病急,腹痛,腹泻,排稀便一天可达十次以上,继之脓血便,偶尔伴有轻度发热,四肢无力。严重的有恶心、呕吐、脱水等症状。 4、好饮食卫生:不吃腐败变质食物,不喝生水,不吃生冷不洁食物,不吃苍蝇、蟑螂等叮爬过的食物,碗、筷等餐具要严格消毒,传染病人和带菌者要暂时调离饮食服务工作岗位。 5、及时发现和控制传染病源:发现病人或可疑病人,要及时向医务室报告,做到早隔离、早治疗。

学校预防春季传染病知识宣传材料

学校预防春季传染病知识宣传材料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由于天气多变,时暖时寒,气候仍然寒冷、干燥,人们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冬天,当春季来临时,人体内环境很难一下子与外界环境相适应,人体的免疫力相对低下,病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趁机而入、侵袭人体,特别容易引起流感、流脑、流腮等呼吸道传染病,同时随着气温转暖,手足口病等传染病也逐渐抬头。若平时不注意锻炼,再加上室内空气不流通,很容易发生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流行。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主要症状:有发热、全身酸痛、咽痛、咳嗽等症状。易感人群: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但维持的时间不长,病毒不断发生变异,可引起反复感染。预防措施:接种流感疫苗已被国际医学界公认是防范流感的最有效的武器。由于流感病毒变异很快,通常每年的流行类型都有所不同。因此,每年接种最新的流感疫苗才能达到预防的效果。另外,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在流感季节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老年人、儿童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等等,也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措施。 麻疹: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凡是没有接种过麻疹疫苗,接触后90%以上均会发病,1-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传播途径: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病人的眼结膜、鼻、口、咽等处的分泌物(如眼泪、鼻涕、痰等)以及尿和血液中都存在着麻疹病毒。主要症状:麻疹的潜伏期为10-11天,开始时症状像感冒,但同时出现眼红、眼皮发肿、流泪、怕光、打喷嚏、咳嗽等更严重的症状。第4天起从耳朵后面开始出现玫瑰色的斑丘疹,2-3天内皮疹遍及全身,随后疹退,脱屑。其他症状也逐渐消退。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

2019年传染病健康讲座资料

幼儿园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宣传 随着春天的脚步向我们走来,各种传染病也悄悄的来到我们身边。春季是各种传染病的高发季节,而儿童为传染病的高发人群。幼儿免疫系统发育还不成熟,为生理性免疫功能低下时期。对周围环境冷热变化的适应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都比较差。 幼儿园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要点: 一、基本知识 1.水痘 病人从出现皮疹前2日至出疹后6日具有传染性。患病初期可有发热、头痛、全身倦怠等前驱症状,在发病24小时内出现皮疹,皮疹分布呈向心性,即躯干、头部较多,四肢处较少。大部分情况下,病人症状都是轻微的,可不治而愈。 2.流行性腮腺炎 病人在腮腺明显肿胀前6-7日至肿胀后9日期间具有传染性。患病初期可有发热、头痛、无力、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发病1-2日后出现颧骨弓或耳部疼痛,然后出现唾液腺肿大,通常可见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

3.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幼儿园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要点幼儿园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要点。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重症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 4.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传染源主要是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禽类(家禽、野禽)以及鸟类。主要经呼吸道感染,也可能会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及其分泌物、粪便和受污染的水而感染,但是尚未发现人与人之间有效传播的证据。早期症状与普通流感非常相似,主要表现为高热(大多持续38℃以上)、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等。 二、我们应该怎么做? 1、室内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畅,定期用各种空气消毒剂喷酒房间

健康教育宣传资料传染病防治常识

健康教育宣传资料传染病防治常识 一、罕见的传染病 1、肠道传染病:霍乱(二号病)、痢疾、伤寒、甲肝、戊肝、脊髓灰质炎(小儿麻木症)、感染性腹泻等; 2、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结核、盛行性感冒、麻疹、流脑、盛行性腮腺炎、白日咳、白喉、猩红热、风疹等; 3、血源性传染病:乙肝、丙肝、丁肝、艾滋病等; 4、虫媒传达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鼠疫、狂犬病、钩体、乙脑、疟疾、登革热、黑热病等; 5、性传达疾病:艾滋病、淋病、梅毒、锋利湿疣、软下疳等; 6、其它:炭疽、布鲁氏菌病、急性出血性眼结膜炎(红眼病)等。 二、传染病的根本特征 1、有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原虫、蠕虫等; 2、有传染性:传染病病人如 吉泽明步,必需隔离医治; 3、有盛行病学特征:不同传染病的发病工夫、地域、人群等方面有各自的散布特点; 4、有感染后免疫:人体感染病原体后,体内会发生相应的抗体,可抵抗相反的病原体。 三、艾滋病 1、次要表现:感染艾滋病病毒后普通要经2-10年左右可开展成艾滋病,次要有5种表现:(1)体质性疾病:发热、乏力、盗汗、厌食、体重下降,慢性腹泻和易感冒;(2)神经零碎症状:头痛、癫痫、停止性聪慧、下肢瘫痪等;(3)严重的临床免疫综合症:呈现各种时机性感染:(4)继发肿瘤:(5)并发其它疾病,如:慢性淋巴性间质性肺炎等。 2、传达途径:经性接触传达或体液传达(输血、不平安注射等)、母婴传达。 3、预防办法:洁身自爱,不发作不洁性行为;运用一次性注射器,不与别人共用针头(包括针灸);不接触病人的血液及被血液净化的物品;不与病人共用食具、洗刷器具、剃须刀等。 四、病毒性肝炎 1、品种: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戊肝等。 2、次要表现: (1)急性肝炎:起病急,畏寒、发热、全身乏力、厌油、恶心、呕吐、皮肤巩膜黄染;(2)慢性肝炎:疲惫、厌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肝区不适等。 3、传达途径: (1)甲肝、戊肝:次要经过肠道传达,即进食被病毒净化的食品或水而感染生病; (2)乙肝、丙肝、丁肝:次要经血液传达,可经过输血、不平安注射、血透等途径传达,亦可经由母亲传给重生儿。 4、预防办法: (1)接种甲、乙肝疫苗可无效预防甲、乙肝; (2)养成良好卫生习气,饭前便后洗手,不吃生、冷、蜕变食物,生食、熟食要分开寄存,剩饭菜要热透(尤其是热天),不随意到不卫生的摊点、饮食店就餐,避免病从口入。(3)运用一次性注射器,不与别人共用针头(包括针灸);尽量防止输血和运用血液制品;患乙肝或携带乙肝病毒的妇女分娩时应增强对婴儿的防护,防止传给孩子,重生儿生下24小时内注射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不接触病人的血液及被血液净化的物品;不与病人共用食具、洗刷器具、剃须刀等

传染病预防知识宣传活动策划书

传染病预防知识宣传活动策划书 一、活动背景 秋季气候多变,早、中、晚及室内外温差较大,呼吸道黏膜不断受到乍暖乍寒的刺激,抵抗力减弱,给病原微生物提供了可乘之机,极易使人伤风感冒,如果不注意还会引起呼吸道疾病及多种传染病。因此,在秋天应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加强户外活动,增强机体抵抗力。 二、活动主题及目的 主题:让健康知识深入人心,让健康行为走进生活 目的:此次活动向大家介绍秋季传染病的相关知识,使大家对一些传染病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同时提高同学们对疾病的防治意识,让大家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更好的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三、活动时间: 四、活动地点: 五、活动对象: 六、主办: 承办: 协办: 策划: 负责: 七、活动流程 录音播放秋季多发病知识(循环播放)(录音提前准备);

嘉宾讲话 1、领导嘉宾就此次活动意义及目的进行简单介绍 2、倡导全院师生关注传染病和流感,增强自身抵 抗力; 展板宣传 1、讲解员从医学角度讲解秋季传染病的症状、传 播途径、预防及其采取措施; 2、通过对展板讲解,倡导全院师生提高自我防护 意识,享受健康生活; 健康检查血压测量; 签字仪式 1、有请领导嘉宾带头签字; 2、参与此次活动的同学们签字。 专刊报纸《健康时讯》编一期传染病知识的专刊 八、活动前期准备: (一)前期宣传工作: 宣传部 制作三张展板:1、秋冬季节传染病的种类、传播途径及其危害 2、多发病的流行特别是结核病的介绍及其预防 3、流感与普通感冒的对比及其防御 横幅:远离疾病,关爱生命,让健康拥抱您 签字横幅:同呼吸共命运,抗疾病齐行动(二)会场布置:音响、横幅、桌椅、桌布、血压计

传染病防控宣传材料

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 一、怎样预防传染病 要有效地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关键在于切断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形成的传播链。为此,要切实做到: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防病能力。 2、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对传染病的抵抗力。 3、按规定进行预防接种,提高免疫力。 4、搞好环境卫生,消灭传播疾病的蚊、蝇、鼠、蟑螂等害虫。 5、传染病人要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防止交叉感染。 6、传染病人接触过的用品及居室均严格消毒。 二、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宣传资料 冬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好发季节。学校这种人员比较密集、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一旦出现更是比较容易传播,会对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春季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有所了解。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水痘、单纯疱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脑、猩红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两类新病种。这些传染病大多都是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 冬春季寒冷,学生在外边活动减少,多集中在教室内,这更增加了传染机会。为了御寒,习惯把门窗关得很严,室内外的空气很难交换,空气相对静止的室内,

带有病菌、病毒的飞沫在空气中飘浮,学生在教室时间长,空气不新鲜,自然容易感染呼吸道传染病。另外,寒冷的空气会使鼻黏膜的血管收缩,降低呼吸道的抵抗力,这也是容易得病的一个原因。 1、流脑的预防 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感染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播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多在春季流行。 该病的一般表现症状是:突然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精神不振,颈项强直,重者可出现昏迷、抽搐。流脑根据病情轻重分为普通型和暴发型。暴发型起病急骤,常在24小时内出现严重休克和呼吸衰竭,危及生命。因此,在流脑高发期,若出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或者突发高热、身上有出血点、头痛、喷射状呕吐、嗜睡、烦躁不安等症状,要立即到正规医院抢救治疗,以免延误病情。流脑有以下并发症:脑及其周围组织因炎症或粘连可引起第Ⅱ、Ⅲ、Ⅶ及Ⅷ对颅神经损害、肢体运动障碍,失语、大脑功能不全、癫痫等。脑室间孔或蛛网膜下腔粘连可发生脑积水,后者又导致智能障碍、癫痫等。经脑膜间的桥静脉发生栓塞性静脉炎后可形成硬膜下积水,多见于1-2岁的幼儿。当及时和适当的治疗效果不满意,恢复期出现抽搐,喷射性呕吐,特别伴有定位体征,颅内压持续升高,以及发热等即应想到硬膜下积水的可能。化脓性迁延性病变有结合膜炎、全眼炎、中耳炎、关节炎、肺炎、脓胸、心内膜炎、心包炎、睾丸炎等. 流脑虽来势凶猛,发病急剧,但只要掌握发病规律,采取综合措施是可以预防的,生活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常晒衣服、晒被褥、晒太阳。脑膜炎双球菌具有怕热、怕冷、厌氧的弱点,因

健康教育—春季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

春季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 提供者杨志鹏 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由于天气多变,时暖时寒,气候仍然寒冷、干燥,特别是在北方,人们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冬天,当春季来临时,人体内环境很难一下子与外界环境相适应,人体的免疫力相对低下,病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趁机而入、侵袭人体,特别容易引起流感、流脑、流腮等呼吸道传染病,同时随着气温转暖,手足口病等传染病也逐渐抬头。若平时不注意锻炼,再加上室内空气不流通,很容易发生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流行。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 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主要症状:有发热、全身酸痛、咽痛、咳嗽等症状。 易感人群: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但维持的时间不长,病毒不断发生变异,可引起反复感染发病。 预防措施:接种流感疫苗已被国际医学界公认是防范流感的最有效

的武器。由于流感病毒变异很快,通常每年的流行类型都有所不同。因此,每年接种最新的流感疫苗才能达到预防的效果。另外,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在流感季节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老年人、儿童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等等,也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措施。 麻疹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凡是没有接种过麻疹疫苗,接触后90%以上均会发病,1-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 传播途径: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病人的眼结膜、鼻、口、咽等处的分泌物(如眼泪、鼻涕、痰等)以及尿和血液中都存在着麻疹病毒。 主要症状:麻疹的潜伏期为10-11天,开始时症状像感冒,但同时出现眼红、眼皮发肿、流泪、怕光、打喷嚏、咳嗽等更严重的症状。第4天起从耳朵后面开始出现玫瑰色的斑丘疹,2-3天内皮疹遍及全身,随后疹退,脱屑。其他症状也逐渐消退。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婴幼儿,但近年来由于麻疹疫苗的广泛接种,发病年龄有后移趋势。 预防措施:尽量减少和患者及其患者家属接触是预防麻疹的关键。做好保健工作,按时接种麻疹疫苗,室内空气流通,流行季节少到公共场所,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

传染病防控的健康教育制度

传染病防控的健康教育 制度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传染病防控的健康教育制度学校人群聚集,流动性大,接触面广,是传染病的易发场所。学生是多种传染病的好发年龄,一旦发生,极易传播和流行,并可扩大到家庭和社会。必须高度戒备地重视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根据教育局相关文件精神,现将我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有关要求规定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群防群控。 健全学校卫生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王凯伦 副组长:郭旭东 成员:领导小组成员各班班主任 二、开展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1、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开设健康教育课, 2、充分利用板报、校报、校园网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传染病预防知识教育,切实增强学生的卫生防病意识和社会公共卫生的责任感。 3、教育学生做到“四勤”、“四不”、“一报告”。即:勤洗手脸、勤通风、勤晒衣被、勤锻炼;不随地吐痰、不喝酒抽烟、不共用毛巾、不要过度紧张和疲劳;发现传染病可疑者立即报告。

4、根据传染病流行季节的特点,每期至少集中开展两次以预防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病为重点的卫生宣传教育。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告家长书等形式,宣传传染病预防知识,以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 三、落实学校卫生制度,依法治校常抓不懈 1、健全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学生晨检及定期体检制度; 2、加强校园重要场所定期消毒制度; 3、建立教室、宿舍、公共场所卫生清扫制度;个人卫生清洁制度;食品卫生安全制度;体育活动卫生制度;学生健康管理制度。 四、落实“四早”措施,确保疫情预防和控制无漏洞、无死角 1、早发现。坚持晨检制度并保持经常化。由班主任对早晨到校的每个学生进行观察、询问,特别是请病假的学生应及时查明病因。对可疑者应及时通知家长带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确认。 2、早隔离。建立留观室,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可疑病例的早期症状者,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确保其他学生不与之接触。

传染病预防宣传小常识

传染病预防宣传小常识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青山镇教育中心高云 冬春季好发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水痘、单纯疱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脑、猩红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两类新病种。 这些传染病的主要传染途径是病原体通过呼吸道的排泄物(飞沫等)传播的。冬春季寒冷,学生在外边活动减少,多集中在教室内,这更增加了传染机会。为了御寒,习惯把门窗关得很严,室内外的空气很难交换,空气相对静止的室内,带有病菌、病毒的飞沫在空气中飘浮,学生在教室时间长,空气不新鲜,自然容易感染呼吸道传染病。另外,寒冷的空气会使鼻黏膜的血管收缩,降低呼吸道的抵抗力,这也是容易得病的一个原因。 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措施有以下几点: 1、坚持晨检制度,发现病例,及时隔离,环境消毒,疫情上报。教室每天保证定时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 2、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抗病能力。多到户外活动,适时增减衣服。 3、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平时多喝开水,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把住“病从口入”关。 4、尽量减少到空气不流通的场所集会,特别是不要到网吧长时间游戏。 5、对流感、流脑、麻疹等,在流行期间还可注射相应疫苗预防。 流脑的预防 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感染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播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多在春季流行。 该病的一般表现症状是:突然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精神不振,颈项强直,重者可出现昏迷、抽搐。流脑根据病情轻重分为普通型和暴发型。暴发型起病急骤,常在24小时内出现严重休克和呼吸衰竭,危及生命。因此,在流脑高发期,若出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或者突发高热、身上有出血点、头痛、喷射状呕吐、嗜睡、烦躁不安等症状,要立即到正规医院抢救治疗,以免延误病

春季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培训会

春季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培训会 时间:2016年3月4日 地点:湫洼小学学校大院 主持:张文丽 内容:春季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 春季是传染病流行高发季节,人们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冬天,当春季来临时,人体内环境很难与外界环境相适应,人体的免疫力相对低下,病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趁机而入、侵袭人体,特别容易引起流感、麻疹、水痘、风疹、流脑、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人禽流感、结核病等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流行,为了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现将常见春季传染病主要症状及预防措施简述如下: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 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主要症状:有发热、全身酸痛、咽痛、咳嗽等症状。 麻疹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凡是没有接种过麻疹疫苗,接触后90%以上均会发病,1-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 传播途径: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病人的眼结膜、鼻、口、咽等处的分泌物(如眼泪、鼻涕、痰等)以及尿和血液中都存在着麻疹病毒。 主要症状:麻疹的潜伏期为10-11天,开始时症状像感冒,但同时出现眼红、眼皮发肿、流泪、怕光、打喷嚏、咳嗽等更严重的症状。第4天起从耳朵后面开始出现玫瑰色的斑丘疹,2-3天内皮疹遍及全身,随后疹退,脱屑。其他症状也逐渐消退。

预防措施:尽量减少和患者及其患者家属接触是预防麻疹的关键。做好保健工作,按时接种麻疹疫苗,室内空气流通,流行季节少到公共场所,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 水痘 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水痘患者多为1-14岁的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最容易发生和流行。虽然水痘属于急性传染病,但通常比较温和,不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传播途径:水痘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尘土、衣服、用具等也可能被传染。 主要症状:水痘病毒感染人体后,经过大约2周的潜伏期,患者可出现头痛、全身不适、发热、食欲下降等前期症状,继而出现有特征性的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再发展为水疱、常伴有瘙痒,1-2天后开始干枯结痂,持续一周左右痂皮脱落。皮疹躯干部最多,头面部次之,四肢较少,手掌、足底更少。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常见于2-10岁的儿童,一次发病可终身获得较高的免疫力。 预防措施:接种水痘疫苗是最有效、最经济的预防措施。流行期间小孩子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经常开窗通风等也很重要。 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播途径: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先天性风疹的患儿,病人鼻咽部分泌物(如鼻涕、痰等)、血及尿中均带有病毒,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一年四季均可传染得病,以冬春季为多。风疹病毒还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如果孕妇在怀孕期间感染本病,可导致胎儿畸形。 主要症状:以低热、上呼吸道轻度炎症、全身散布红色斑丘疹及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若孕妇在妊娠早期感染风疹可能导致胎儿先天畸形。 易感人群:好发于1-5岁儿童,育龄妇女;成人偶见感染。

健康教育宣传栏资料 传染病防治常识

灵石二小学健康教育宣传栏资料传染病防治常 识 一、常见得传染病 1、肠道传染病:霍乱(二号病)、痢疾、伤寒、甲肝、戊肝、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感染性腹泻等; 2、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结核、流行性感冒、麻疹、流脑、流行性腮腺炎、白日咳、白喉、猩红热、风疹等; 3、血源性传染病:乙肝、丙肝、丁肝、艾滋病等; 4、虫媒传播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鼠疫、狂犬病、钩体、乙脑、疟疾、登革热、黑热病等; 5、性传播疾病:艾滋病、淋病、梅毒、尖锐湿疣、软下疳等; 6、其它:炭疽、布鲁氏菌病、急性出血性眼结膜炎(红眼病)等。 二、传染病得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原虫、蠕虫等; 2、有传染性:传染病病人必须隔离治疗; 3、有流行病学特征:不同传染病得发病时间、地区、人群等方面有各自得分布特点; 4、有感染后免疫:人体感染病原体后,体内会产生相应得抗体,可抵抗相同得病原体。 三、霍乱 1、主要表现:起病急,以腹泻、呕吐为主,腹泻每日数次至10数次或更多,大便多为黄水样或清水 样,少数为米泔样或洗肉水样,泻吐厉害者可迅速出现脱水与周围循环衰竭,出现休克,如不及时救 治可导致死亡。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肠道传播,即进食被霍乱弧菌污染得食品或水而感染生病,多见于集体聚餐者; 3、预防方法: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吃生、冷、变质食物,生食、熟食要分开存放,剩饭菜要热透(尤其就是热天),不随便到不卫生得摊点、饮食店就餐,防止病从口入。 四、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1、主要表现: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一般超过38℃,可伴有畏寒、关节酸痛、肌肉酸痛、乏力、腹泻,一般无鼻塞、流涕,可有咳嗽,多为干咳,少痰,可有胸闷,严重者出现呼吸加速或 呼吸困难. 2、传播途径:主要与病人近距离接触而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得痰、气管分泌物、粪便或被其污染 得物品传播。 3、预防方法:生活、工作场所保持通风;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用肥皂、洗手液、流水洗);不

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doc资料

夏季传染病高发做好预防很关键 随着夏季来临,气温和湿度升高,部分传染病如手足口病、流行性乙型脑炎、霍乱、细菌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猩红热、流行性腮腺炎等传染病进入高发季节。 一、常见传染病及预防措施 (一)手足口病:手足口病传播途径较多,人群普遍易感,以婴幼儿和儿童等5岁以下人群多发。手足口病感染初期一般表现为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极少数重症病例早期可能没有皮疹,而表现为嗜睡、呕吐等症状,并进而出现嘴唇青紫、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的可导致死亡。 防治措施:绝大多数手足口病患儿可以居家隔离治疗,经过一周左右的时间会自愈,但要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当患儿出现高热不退,或出现头疼、精神差、表情淡漠、肌阵挛、呕吐等重症病例的临床表现时,要立即到医院救治。预防手足口病要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注意开窗通风;避免和有发热的病人接触,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场所;注意儿童营养提高抵抗力。 (二)细菌或病毒性腹泻病:常见的有霍乱、菌痢、伤寒和副伤寒等。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节高发。 防治措施:预防腹泻病的主要措施是防止病从口入,做到五要五不要。五要:饭前便后要洗手,买回海产要煮熟,隔餐食物要热透,生熟食品要分开,出现症状要就诊。五不要:不要喝生水,不要光顾无牌餐饮店,不要吃腐烂食品,不要暴饮暴食,不要碰未消毒(患者污染)物品。出现腹泻症状,只要及时就诊,一般会很快治愈,切忌

随意使用抗生素。在霍乱疫区内或去过霍乱疫区,若出现腹泻症状,尤其是剧烈的无痛性水样腹泻,应马上就诊,与霍乱感染者一起就餐或密切接触的人也应做相应检查,以确定是否感染。 (三)猩红热:猩红热是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小儿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源为病人和带菌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偶可经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少年多发。以发烧、咽颊炎、典型的皮疹、杨梅舌为主要症状。 防治措施:搞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经常通风换气和湿式扫除是做好猩红热防控的关键。家长要尽量少带儿童去公共场所,托幼机构应加强晨、午检,发现患儿应立即隔离治疗,患儿所污染的器具应煮沸和洗烫消毒。 (四)流行性腮腺炎:流腮是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在学龄前儿童中广泛流行。其主要临床特征为腮腺肿大,也可侵犯睾丸、卵巢、中枢神经系统,发生严重并发症。 防治措施:适龄儿童应及时接种含流腮成分的疫苗。平常还应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房间或教室要经常开窗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感染流腮后要进行隔离治疗,隔离期限一般认为应从发病始至腮腺肿大完全消退为止,约3周。被患者污染的饮食用具应煮沸消毒。 (五)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鼠类携带的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主要传染源和寄生宿主是小型啮齿类动物。本病男女老幼均可感染,尤以20—50岁青壮年发病居多。 临床症状主要有发烧、出血和肾脏损害三大特征,发热病人高烧

幼儿园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宣传

幼儿园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宣传 春季来临,气温渐渐回升,自然界各种微生物也开始活跃起来,正是传染性疾病的多发季节。春季传染病大多通过呼吸道传播,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幼儿园人员密集,一旦发生传染病,极易传播流行。因此,了解足够的春季传染病知识对于预防此类疾病的发生和流行有着重要 的意义。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手足口病、水痘、流行性感冒、麻疹、腮腺炎、H7N9禽流感、诺如病毒等。 1、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 5 岁以下的婴幼儿, 特殊情况可发生于青少年,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引发手足口 病的肠道病毒有 20 多种,其中柯萨奇病毒(Cox Asckievirus) A16 型(Cox A16) 和肠道病 毒 71 型 ( Enterovirus71.EV 71 )最常见。 2、水痘 水痘是传染性很强的疾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水痘的 典型临床表现是中低等发热,很快成批出现红色斑丘疹,迅速发展为清亮 的卵园形的小水疱, 24 小时后水疱变浑浊,易破溃,然后从中心干缩,迅 速结痂。临床上往往丘疹、水疱疹、结痂同时存在,呈向心性分布,即先躯 干,继头面、四肢,而 手足较少,且瘙痒感重。接受正规治疗后,如果没有并发感染,一般 7-10 天可治愈。传染源主要是病人。传播途径为呼吸道飞沫传染和接触了被水 痘病毒污染的食具、玩具、被褥及毛巾等的接触传染。人群普遍易感,儿童 多见。由于本病 传染性强,患者必须早期隔离,直到全部皮疹干燥结痂为止。 3、流感 (流行性感冒) 3、流感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病,具有很强的传 染性,其发病率占传染病之首位。潜伏期 1—3 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 痛、流涕、咽 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 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为 1 周。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

春季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宣传

柳树镇第三中心小学校 春季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宣传 一、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常见的急性传染病。水痘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其中以冬春季为多。水痘传染性极强,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唾液飞沫传染,亦可因接触水痘病毒污染的衣服、玩具、用具等而得病。患者以婴幼儿多见,集体儿童亦为易感人群,托儿所、幼儿园、小学校等容易发生局部暴发流行。 水痘的平均潜伏期14—21天,多为15一17天。易感者接触病人后约90%会传染发病,病初症状较轻,可出现微热,全身不适。发热的同时或1—2日后,躯干皮肤、粘膜分批出现和迅速发展为斑疹、丘疹、疱疹与结痂。水痘病毒可波及多脏器,还可并发皮肤感染、肺炎、脑炎等。本病一般预后良好,极少数人出现严重并发症。部分病人恢复后体内可潜伏病毒,成年后某些诱因可引起复发成为带状疱疹。 主要预防措施: 1.加强水痘防病宣传,教育和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以免传染病交叉感染。 2.冬春季节学校的教室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环境整洁,空气流通。 3.学校每天晨检,发现水痘患者应及时报告,隔离传染源,患病学生必须在家隔离治疗,待结痂干燥后方能复学(自发病起21天左右)。 4.对易感儿童接种水痘疫苗,接种疫苗后15天产生抗体,30天时抗体水平达到高峰,抗体阳转率95%左右,免疫力持久,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水痘的有效手段。 二、流感 (一)什么是流感?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甲、乙、丙三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二)流感的症状有哪些? 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浑身酸疼无力;怕冷;多伴有呼吸系统的症状,比如流鼻涕和干咳。 流感也可能引起腹泻和呕吐。流感还能加重潜在的疾病(如心肺疾患)或

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教案

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教案

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常见的传染病 2、知道常见传染病的特点及预防方法 3、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知道常见传染病的特点及预防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常见的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水痘、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 二、常见传染病的特点、传播途径、预防方法 (一)了解流行性感冒 1、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 2、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3、主要症状:有发热、全身酸痛、咽痛、咳嗽等症状。 4、易感人群: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但维持的时间不长,病毒不断发生变异,可引起反复感染发病。 5、预防措施: 接种流感疫苗被国际医学界公认是防范流感的最有效的武器。由于流感病毒变异很快,通常每年的流行类型都有所不同。因此,每年

接种最新的流感疫苗才能达到预防的效果。另外,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在流感季节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等等,也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措施。 (二)水痘 1、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水痘患者多为1-14岁的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最容易发生和流行。水痘属于急性传染病,但通常比较温和,不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2、传播途径:水痘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尘土、衣服、用具等也可能被传染。 3、主要症状:水痘病毒感染人体后,经过大约2周的潜伏期,患者可出现头痛、全身不适、发热、食欲下降等前期症状,继而出现有特征性的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再发展为水疱、常伴有瘙痒,1-2天后开始干枯结痂,持续一周左右痂皮脱落。皮疹躯干部最多,头面部次之,四肢较少,手掌、足底更少。 4、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常见于2-10岁的儿童,一次发病可终身获得较高的免疫力。 5、预防措施: 接种水痘疫苗是最有效、最经济的预防措施。流行期间小孩子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经常开窗通风等也很重要。 (三)风疹 1、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