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复习重点

教育学复习重点

教育学复习重点
教育学复习重点

教育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

第二节教育及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的产生及学校教育的出现

(一)教育的产生

到目前为止,有几种较有影响的说法: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

恩格斯:劳动创造人本身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劳动观念

1、劳动产生的原因

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便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原因,亦是劳动作为人类社会中具有永恒意义的范畴的根本原因。

知识链接:

1)教育行为的三个基本要素:具有经验的人扮演教育者的角色;学习他人经验的人扮演受教育者的角色;

经验就是教育的内容。

2)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是以经验和社会准则在代与代之间的传承为标志的。

2、教育产生的条件

人类劳动的进行,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的条件。劳动是教育产生的必要条件。动物的生存和繁衍的最根本的基础是本能。

语言的形成是教育产生的另一个必要条件。它为个人与群体之间经验的相互转化提供了载体,使人类的思维和交流成为可能。

3、原始社会教育的一般性质

1)教育的无阶级性

2)教育的非独立性

3)教育的原始性

(二)学校教育的出现

教育的出现,标志着教育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和一般的社会交往活动相分离,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社会动能,导致了教师这一专门职业的产生,使人们可以对教育与社会、国家和人的关系进行思考。对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和反思,从而产生了最初的教育和教学思想,奠定了教育理论的基础。

1、学校教育的出现

在原始社会社会末期便出现了学校教育的萌芽形式-“青年之家”。

最早的学校教育似乎应该产生于古代两河流域,即亚述和古巴比伦。

东西方文化主要是以中国和希腊文化为源头中心。

在中国根据文献,在夏朝就就已有学校,称为“庠”“序”‘孟子便认为那时国家就“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周朝时期,学校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类,其中国学又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种,乡学则分为塾、庠、序、校四种。

在古希腊不同的城邦,学校亦普遍建立、在专制和寡头政体的城邦,如斯巴达,学校主要是作为一种国家教育机构存在;在民主政体的城邦,如雅典,学校则为社会的一个部门,由私人兴办。

2、学校教育出现的原因和条件

1)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

古埃及的学校分为宫廷教育、职官教育、寺庙教育和文士教育、

2)学校产生的客观条件: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

剩余产品的出现为社会的分工提供了最主要的条件。

教育也逐渐演变为一种专门和固定的职业,这位学校的建立提供了前提。

3)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应用

奴隶制社会不仅创造了学校,而且还产生了最早的教育思想和理论。

二、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教育思想产生和发展基础是人类的教育实践

(一)古代教育思想的产生和教育学的萌芽

最早的教育著作

先秦时代孔子的《论语》思孟学派的《学记》;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说文解字》中对“教”的解释是:“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荀子.修身》称“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礼记.学记》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说文解字》对“育”的解释是:“育。养子使作善也。”

西方各国“教育”一词含有“引出”之意

“外铄论”和“内发论”

第一章

名词解释

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生物起源论:把教育的起源完全归于生物的本能,忽视了教育的社会性,也忽视了教育的自觉性,有一定的片面性。

心理起源论:与生物起源论相比,看到了人的心理因素在教育中的作用,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把教育归结为单纯的“无意识的模仿”,因此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劳动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首先,作为教育产生的物质条件,如有意识、能思考的大脑,能表情达意、运转操作的人手等,都是在劳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其次,作为传播媒介的语言同样产生于劳动过程;另外,作为教育内容的劳动经验、生活经验及维持一定社会秩序的道德标准、风俗习惯,也是在长期的劳动中形成和积累起来的,而直接导致教育产生的原因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需要,教育的产生使这种需要变成现实。

外铄论:对教育的字义偏重于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强化儿童性本恶,认为儿童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为善,儿童需要在大人的棍棒监督之下习字学文,从德向善

内发论:隐含着儿童性本善之意,教育只需对儿童的天性加以引导。

简答

教育学的概念

宏观:(作为教育科学总称的)教育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及揭示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

中观:(作为单独学科的)教育是一门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

微观:(作为师范院校学生专业基础课程的)教育学是以广义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规范为主要

内容的课程。

教育产生的原因、条件

直接原因: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需要

根本原因: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便是教育产生的根本原因,亦是教育作为人类社会中具有永恒意义的范畴的根本原因

条件如下

人类劳动的进行,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的条件。劳动是教育产生的必要条件。动物的生存和繁衍的最根本的基础是本能。

语言的形成是教育产生的另一个必要条件。它为个人与群体之间经验的相互转化提供了载体,使人类的思维和交流成为可能。

学校教育出现的原因和条件

1)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

古埃及的学校分为宫廷教育、职官教育、寺庙教育和文士教育、

2)学校产生的客观条件: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

剩余产品的出现为社会的分工提供了最主要的条件。

教育也逐渐演变为一种专门和固定的职业,这位学校的建立提供了前提。

3)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应用

奴隶制社会不仅创造了学校,而且还产生了最早的教育思想和理论。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强调国家和社会在一切方面高于个人,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促进个人的发展,而应该是通过教育,使每一个人根据自己的天资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芸芸众生中经过若干次考试筛选,最终产生出统治国家的哲学王,从而建立起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柏拉图教育观的价值在于

第一,它在奴隶主阶级内部否定了根据血统的世袭制度,肯定了根据一个人的天资而非出身来接受合适的教育以及在合适的职位上工作,颇有“有教无类”和“任人唯贤”的意味。这种思想与其后的基督教教义中的平等思想由异曲同工之处,这与基督教哲学中自称“新柏拉图主义”以及柏拉图哲学在整个中世纪成为主导哲学不无关系。

第二,虽然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从来没有在雅典实施过,但他创建的国家主义或社会本位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却影响极大。

卢梭的教育思想(内发论)

被誉为“教育学上的哥白尼”强调教育要顺其自然。《爱弥儿》

他认为,创建新教育的关键在于树立人们的新观念,这些新观念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教育适应自然的观念。卢梭把教育分为“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只有当三种教育协调一致时,教育才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由于自然的教育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事物的教育我们只能部分控制,因此,要使三种教育协调一致,唯一的办法就是使人为地教育去适应自然的教育,即教育适应儿童内在才能和器官的发展。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卢梭强调教育适应“自然”主要指儿童的天性,“按照孩子成长和人心的自然发展而进行教育”,而非夸美纽斯所指的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因此,教育史上把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称为主观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第二,儿童中心的观念

第三,在实践中活动学习的观念。卢梭认为一切有实际价值的知识,都可以从实践活动中得来,这样结合实际来行才可能使儿童的天性得到自然的发展

第四,实用主义观念。卢梭反对夸美纽斯所倡导的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因为他认为“人的智慧是有限的;

一个人不仅不能知道所有的一切事物,甚至连已知的那一点点食物他也不可能完全都知道”。因此,教育,尤其是教学应以增进儿童生活效用为主,在引导儿童学习时,首先应该提出的问题是:“这有什么用?”在自然教育中,“问题不在于他学到的是什么养的知识,而在于他学的知识要有用处”。

根据这一标准,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卢梭几乎抛弃了所有人文学科,他只主张学习地理、天文等生产劳动以及读、写、算的基础知识

第五,发现的观念。在卢梭看来,教学的根本问题不在于教给学生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被誉为“旧教育”和“新教育”的分水岭。

第四章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教育目的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

名词解释

教育目的

就是根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

教育方针

是指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培养目标

是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教育的具体目标,它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教学目标

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进一步具体化。

智育

是传授系统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基本的技能技巧和发展智力的教育。

体育

是全面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传授和学习健身知识和体育运动技能的教育。

美育

是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发展鉴赏美和创作美的能力,培养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

是传授基本的生产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的教育。

简答

马克思关于认得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

第一,人的发展是与人的活动相一致的。

第二,旧分工是造成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源。

第三,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可能。

第四,自由时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第五,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程。

第六,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办法”。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人的素质的多方面、多层次和多样化的发展。

所谓基本要素,就是说人无论从事什么性质。什么内容的活动,都必须具备的普通和一般的素质要素,这就是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关注的。

包括如下:

1、体能、智能

2、活动能力

3、道德品质

4、情感、意志、性格

体能和智能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生理、心理基础,是人的潜在力量;活动能力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核心;道德品质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社会关系方面的品质,调节着人的活动的社会方向和行为规范;情感、意志、性格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能量基础,控制着人的活动的发动和停止,调节着活动等的强度、速度与节奏。这四个基本要素相互依存,有机结合,大致构成了人的完整素质的框架。

“五育”的基本要求

我国现行的中小学实施的全面发展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五个方面。

“五育”之间的关系

1、“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

2、“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

3、“五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

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德育和智育的地位和作用更具基础性,智育为其他方面的教育活动提供科学知识与智慧基础。智育是其他各育取得良好成效的必要前提。德育解决的是人发展的社会价值方向问题,它保证教育的大方向,因而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

所谓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即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以人文精神为价值方向的教育目的观。

什么叫科学人文主义?简言之,科学人文主义既信奉科学,又崇尚人道,它以科学为基础和手段,以人文为方向和目的。它的最感目的,是要在科学和人文的相互协调、相互补充中促进人和社会在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和谐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人的不断解放。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基本精神

1、科学精神是教育目的的基础

2、人文精神是教育目的的价值方向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必将融合

1、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必然融合

2、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都只是教育的“一半”

科学人文主义绝不是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简单相加或机械拼凑。说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都只是教育的“一半”,不过是一个形象的说法,其实质是指两种教育的相互容纳和相互渗透。

我国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基本精神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2、坚持培养劳动者

3、坚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当前我国教育目的的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和过度的应试倾向

之所以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有社会历史原因,也有教育自身的原因。既隐藏着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与人们对教育资源的巨大需求之间的矛盾,又隐藏着社会的选拔竞争与利益分配机制之间的矛盾

解决方法

1、有赖于整个社会的发展

2、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3、要积极推进高考制度的改革,为中小学教育正确导向

4、要进一步深化中等教育机构的改革,特别是要大力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

5、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强中小学中的弱校建设

6、中小学本身也应积极进行改革,端正办学思想,认真落实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教育教学的而质量和效益,促进全体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发展。

第五章教育改革

名词解释

学科结构运动的总目标在于改变实用主义那种注重社会生活适应的做法,转而追求通过教育构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强调学生对现代科学技术的适应,变教育的功力目标为科学目标。

简答

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含义

舒尔茨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者

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的薪金或未来偿付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的,它也是一种生产要素的资本,对生产其促进作用,是经济增长值源泉,并且和物质资本相比,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更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

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以及为适应就业而进行的专业迁徙教育等形式。

人力资本理论对教育改革的双重效应(结合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谈谈人力资本对教育的影响)

一、人力资本理论对教育改革的正面效应(人力资本优化)

1、教育促进人力资本的优化

2、人力资本理论成为指导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使教育改革形成了朝着适应和推动经济发展的

方向发展的趋势

3、人力资本理论促进了国家和经济界对教育改革的干预

4、人力资本理论关于投资和效益的研究规定了教育改革的重点

5、人力资本理论成为国际机构对发展中国家进行了教育援助提供了依据

二、人力资本理论对教育改革的负面效应(过于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社会)

1、人力资本理论单方面过分强调了教育的经济价值,即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把教育的经济功能提高到了一

个不恰当的高度,未能科学地说明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2、由于人力资本理论过分强调教育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教育的经济功能被过分的夸大,在一定程度

上使教育的其他功能遭到漠视,教育的目标变得极为功利,变异为仅仅是培养经济人

3、由于人力资本理论过度强调人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知识

政府超越现实的需要,制定扩大教育规模和提高教育水平的政策,导致教育供给大于需求。

20世纪教育改革的第二阶段

美国:教育改革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对实用主义的否定(杜威实用主义缺点)

忽视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强调学生学习社会生活经验,使教育无法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形势。

改革的理论指导:科南特和布鲁纳的教育思想为根据

科南特是“要素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之一。布鲁纳是结构主义课程论的代表人物。1960年,布鲁纳出版了《教学过程》一书,系统地表达了结构主义教育的观点,成为这次教育改革的指导理论。

第六章教师

名词解释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实行的一种法定的职业许可制度,内容包括教师资格的条件、考试、认可以及罚则等。

教师资格:是指公民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条件,反映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公民只有符合这些条件的要求并经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认定才能获得具有法律效力的教师资格。

简答

《教师法》规定了我国教师资格取得的五要素

1、中国公民(外籍人员在中国任教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另有规定)

2、思想品德条件

3、学历条件

4、教育教学能力

5、认定合格的手续

教师的专业发展

1、专业精神的发展

专业精神既是教师进取创新的动力性素质,也是教师形象的重要特征

2、专业知识的发展

专业知识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最起码的条件

3、专业技能的发展

教师专业技能是教师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重要条件

除教师自身发展外,良好的客观环境的创设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

教师的社会地位(根据我国的现实怎样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教师的社会地位由专业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及职业声望等四个方面构成

1、专业地位

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很大程度取决于它的专业化程度和专业特征。教师专业地位的实质就是必须拥有专业人员的权利和义务,而衡量教师专业地位高低的重要标准就是一系列的教师权利义务的保障和落实程度。

2、经济地位

教师的经济地位是指教师的经济待遇在社会职业体系中所处的相对高度,包括社会物质财富的分配、占有和享用的状况,以及待遇、生活水平、行业吸引力等、它是教师社会地位最直接和最基础的指标。

教师的经济地位应与受教育水平、教师劳动的价值、劳动的专业化程度和劳动强度相匹配

3、政治地位

4、职业声望

职业声望是社会公众对某一职业的意义、价值和声誉的综合评价,具体体现在职业形象的优劣、职业吸引力的大小、职业的稳定性和威信等方面。教师的职业声望,直接影响着教师群体职业权利的实现及教师个体的心理状态。

教师的基本素质

包括专业精神、师德修养和业务素质三个方面

1、专业精神

是指教师作为教育专业人员所具备的教育理念、乐业敬业、进取创新和积极奉献的风范和精神。专业精神既是教师进取创新的动力性素质,也是教师形象的重要特征,没有专业精神的教师将流通与一般职业雇员,很难有效地形式专业的权利的职责。

2、师德修养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它是调节教师活动及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等各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

3、业务素质

业务素质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所应具备的知识水平及工作能力,它是教师履行职责的前提条件和取得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一般说,教师的业务素质包括宽厚的知识、熟练的教育教学技能及鲜明的人格影响力。

论述

教师的前瞻性素质

1、教育家的意识

2、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

3、教育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4、健康的心理素质

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6、法律意识

第七章课程

名词解释

课程: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活动的总体,在这个总体中除了学校课程表中所规定的课程外,还有配合课内教学所组织的全部课外活动,以及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教师和学生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等校园文化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简答

课程改革

《纲要》规定本次课程改革不仅要求开设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综合课程,而且规定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对应的综合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这也就是说。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在学校课程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应随着学校教育层次的变化而变化。

我国课程编制方法与步骤

1、制定课程计划

所谓课程计划,就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学校的教学、劳动、各种活动等作全面安排。它体现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国家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统一要求,是学校组织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

课程计划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培养目标。第二,课程设置。第三,考试考查,规定考试与考察的科目、方式和成绩评定的方式。第四,实施要求和课程管理,说明一些落实中需注意的事项,体现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我国制定课程计划的总原则是保证学生全面认识客观世界,学习全面的科学知识,获得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

2、制定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以纲要的形式规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标准性文件。它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编写教材的直接依据,属课程编制的第二个层次。

课程标准一般包括:第一,说明部分。第二,本文部分。第三,有的课程标准还包括参考书目、教学仪器、直观教具和现代教学技术的指导意见。

3、编制教材

教材即教学材料,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音像教材或多媒体教材等,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有的人称之为课程资源。

教科书一般由下列部分构成:目录、本文、作业、图表与附录

教材编写的要求:第一,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第二,理论联系实际。第三,基础性。第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第五,注意形式的特殊要求。

论述

影响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

课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从影响、改变课程的内在因素和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出发,我们必须审视和恰当处理个人与社会、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分科与综合、基础与创新、结果与过程等几个基本关系

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今天的课程改革,主要应当强化个人本位课程的观念,以使课程及其教学尽可能地适应学生个性的发展。在课程改革中,应“改变课程的大一统倾向,贴近学生的生活,满足学生不同需要,增加课程的弹性,加速课程的弹性,加速课程的多样化等”。

2、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现当代课程教学改革就是要改变学生以单纯的间接认识的方式获取间接经验,使学生也能通过直接认识获得间接经验,并转化为自己的直接经验

3、基础与创新的关系

当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能力,必须摒弃过去那种由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得到的僵硬而毫无价值的基础,为学生确立有利于创新的基础,即应把以下三个方面看做是基础。第一,科学精神的基础。

第二,知识与技能的基础。第三,学习兴趣与学习方法的基础。

4、分化与综合的基础

加强综合课程的建设,克服由分科过度所导致的各种弊端。但也要认识到,在重视综合课程建设与教学的同时,切不可忽视分科课程

5、结果与过程的关系

因而以过程取向的课程观去指导课程改革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素质全面的发展。

了解

我国中小学课程编制面临的主要问题

1、加强基础与更新内容

2、怎样处理普通中学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

3、关于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

4、关于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

第八章教学理论

名词解释

教学原则: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简答

教学系统地要素

教师、学生、内容与环境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教师中心说、儿童中心说,学科中心说

教师中心说就格外重视知识传授、教法和教学结果(终结性评价)

学生中心说就格外重视能力培养、学习方法和教学过程,重视学生的认知情感与情感需要的整合(形成性评价,重视过程)

教学过程的环节

1、明确教学目标

2、激发学习动机

3、感知教学材料

4、理解教学材料

5、巩固知识经验

6、运用知识经验

7、测评教学效果

论述

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的地位

在学校教育中,教学处于中心地位。从学校教育的途径看,一个学校的教育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有教学、体育活动、劳动、社会活动、党团活动和社团活动等。无论从时间、空间还是设施看,教育资源都主要为教学所占有,这是教学所具有的中心地位的客观体现。从工作类型看,一个学校的工作一般可分

为教学工作、党务工作、行政工作和总务工作等,后三种工作都是为教学工作服务的,这就从活动事实上保证了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从活动目的看,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教学的直接目的也是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与教育目的同一,学校的其他活动的直接目的则只是单方面的,这也决定了教学处于中心地位。

教学的基本作用

从教育目的看,教学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四方面: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促进学生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的发展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一方面,促进学生认知智慧的发展;另一方面,促进学生的情感智慧的发展

教学的作用可概括为如下几点:授受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基本能力和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现代教学观的演变趋势

1、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

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

3、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

4、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

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

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怎样贯彻)

1、教学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基本要求为: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2)充分挖掘教学内容内在的科学性和思想性;3)主义科学性与思想性的有机结合;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基本要求: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利用必要的乡土材料或补充教学材料

3、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基本要求:1)教学重视“双基”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发展学生的能力;2)明确各门学科发展能力的具体任务;3)要进行启发式教学和提倡探究式学习

4、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

基本要求:1)既要有效地发挥主导作用又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2)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和课程资源;3)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5、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

基本要求:1)要重视直观教学;2)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3)要重视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6、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

基本要求:1)大体上按课本内容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突出重点与关键;3)遵循学生的认知顺序

7、理解性与巩固性相结合的原则

基本要求:10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知识;2)重视组织多样化的、有价值的练习和复习;3)主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记忆里

8、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基本要求:1)教学要有统一的要求;2)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3)采取有效措施是有特长和有突出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4)热情关爱和帮助后进生转变提高

第九章教学实施

名词解释

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

手段和程序的总和;它包括了教师的叫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方法。

教学策略是指在课程与教学目标被确定以后,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定的教学条件,灵活机动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内容、媒体。评价技术、组织形式、方法和各种手段等,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的原理、原则和方式。

教学策略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三个显著的基本特征。

学习策略是以学生为行为主体而选择的有效学习的技能、技巧和方法。

教学评价是一种在收集必要的教学事实信息的基础上,依据一定标准对教学系统的整体或局部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他评价,是指作为非评价对象中的其他主体对评价对象的评价。他评价是教学评价中最主要方面。

自评价,是指评价对象作为评价主体对自我进行的评价。

相对评价是一种根据评价对象的集合来确定评价标准,然后利用这个标准来评定每个评价对象在集合中的相对位置的评价类型。

绝对评价是一种在评价对象群体之外,预定一个客观的或理想的标准,并运用这个固定的标准去评价每个对象的评价类型。

个体内差异评价是一种把每个评价对象个体的过去与现在进行比较,或者把个体的有关侧面相互进行比较,从而得到评价结论的评价类型。

诊断性评价是为了使教学适合于学习者的需要和背景而在一门课程或一个学习单元开始之前对学习者所具有的认知、情感和技能方面的条件进行的评估。

形成性评价也叫过程评价,是在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对其动态状况进行的系统性评价,目的是及时了解活动进程的效果,及时反馈信息,一边及时修正,及时调节,及时强化、

终结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为了解并确定其成果而进行的评价。

教学组织形式,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学内容或学习经验,在一定时空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媒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形式、结构与程序。

简答

掌握学习几个基本组成部分,基本程序(相对应的学习方式:布鲁纳的发现学习)

掌握学习是美国布卢姆创立的。掌握学习的基本含义为,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可以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掌握一项学习任务…只要能找到帮助每个学生的方法,那么从理论上说,所有学生都能学会掌握。掌握学习就是在“每个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以集体教学为基础,辅之以经常、及时的反馈,为学生提供所需的个别化帮助以及所需的必要学习时间,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

1、掌握学习的组成

第一,自定学习步子。第二,选择性教学。第三,形成性评价。

2、掌握学习的基本程序

设计教学目标——诊断性评价——团体教学——单元形成性测验——已掌握者进行巩固性、拓展性学习或帮助未掌握者(或未掌握者接受矫正——再次测验——予以认可)——进入下一单元的循环

步骤

第一,单元目标的设计。

第二,实施前测验。

第三,基本教学。

第四,形成性评价Ⅰ。

第五,矫正学习。

第六,形成性评价Ⅱ。

教学评价的类型

以评价主体为依据,教学评价可分为他评价与自评价。

依据评价标准不同,教学评价由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与个体内差异评价。

依据评价所起的主要作用的不同,教学评价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教学评价的对象

有五个方面: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教师教授质量、学生学业成就、教学系统与教学评价,其中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是核心,教师教授质量和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是重点。

学生学业成就方法

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是教学评价中最核心、最基本的活动。

1、学科成就测验

是最常用的评价学生学业成就的主要办法。考试又可分为教师自编测验和标准化考试两种基本类型。考试三环节:试卷编制、施测与评分

2、日常考查

1)口头提问或让学生板演;2)批改作业;3)小测验

3、专门调查与心理测量

现代流行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哪些

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1、全班上课

2、班内分组教学

3、班内个别教学

二、辅助的教学组织形式

1、课外教学

2、现场教学

三、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复式教学

课堂教学的优缺点

课堂教学是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表现形式,也是现代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优点: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等

缺点: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等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指教师常规性、周期性和最基本的教学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备课,上课,课外作业布置、指导与批改,课外辅导,考察与考试及成绩评定等。

备课的内容

备课的基本内容包括钻研教学材料、了解学生、设计教学样式和编写教学计划等四个方面。

上好一堂课要遵循的基本要求

1、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恰当

4、教学组织严密

5、教学效果优异

第十章德育

名词解释

德育即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具体说来,它指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教育者个体需要及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堆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内化与外化,促进其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简答

德育的功能

德育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个体的发展、整个教育活动的实施、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功能。

一、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

1、制约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方向

2、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要

3、激发与调节个体的智力发展

4、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二、德育对教育的导向功能

三、德育对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功能

1、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培养合格公民

2、传播和倡导为社会稳定与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意识、观念与舆论

现代社会应当确立的几种德育观念

1、德育实体观

即是对的于是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实体的看法

2、德育双重价值观

认为德育既有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也具有促进个人发展的价值。

3、德育主体观

学校作为实施德育的主体,教育者作为组织德育活动的主体、受教育者作为参与德育活动的主体4、全方位德育观

考虑学校、家庭、社会(特别是社区)各种影响因素内部和各种因素之间的力量整合。

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

1、说服法:运用思想理论说服、运用事实材料说服、运用榜样典范说服

说服法的关键是实事求是

说服法在小学阶段的应用,中低年级以事实、榜样为主要手段,中高年级则是多种手段综合。

2、角色扮演法

3、情境体验法: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熏陶

4、合作学习法

5、榜样示范法

6、实际锻炼法

7、品德评价法

8、修养指导法

论述

我国中小学生德育的基本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

2、集体主义教育

3、劳动教育

4、民主、法制教育

5、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

6、社会公德教育

7、人生观与世界观教育

8、品格与文明行为教育

此外。性道德教育、某些个性品质(如热情、自信、勇敢、诚实、进取等)的培养等,也是我国中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

第十一章班主任工作

名词解释

班级,指的是按照一定年龄、学业程度、师生比例所分编而成的相对稳定的学生群体,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班的划分常常与学年、学级相联系,因而通常被称为班级。

简答

班级的功能

1、归属功能

对学生归属需要的满足,是班级作为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本功能。

2、社会化功能

3、个性化功能

4、选择功能

5、保护功能

班主任的职责

1、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全面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

3、组织和指导各类班级活动的开展

4、协调和整合校内外的各种教育力量

如何衡量班级群体的发展水平

班级群体的发展水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反映

1、共同的群体意识

2、一定的群体规范

3、被大多数人认可的共同目标

4、群体成员之间自主交往与互动的程度

班集体的培养

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2、建立和健全班级组织机构、规范

3、确立班级群体的共同目标

4、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5、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学业不良及其指导

1、激活学习动机

2、消除厌学情绪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改进学生评价方式

5、改善班级环境

品行不良的预防与矫治

1、了解情况

2、分析原因

3、采取策略

4、反馈调节

5、巩固强化

教育法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教育法学 一、填空和选择 1、了解世界最早、美国最早的、我国第一本教育法学著作是什么人编写的,书名是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世界最早: 汉斯·赫克尔与希普教授,于1957年合著的,《教育法学》; 书的主旨是倡导教师在教育上的自由,由三编构成; 美国最早: 诺尔特和林恩于1963年编写出版的,《学校法——教师手册》; 以判例为主要素材编写的 中国最早: 米桂山、龚有明为北京市各类教育管理干部培训班编写的教材,《教育法概述》 第一本以教育法学命名的专著——张维平《教育法学》,阐述教育法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2、了解我国教育法学产生和发展的四个基本阶段。P14 1.问题提出阶段,20C 70S末——20C 80S中。这一阶段在反思了以人治教的种种弊端的历史教 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依法治校的主张; 2.体系探索阶段,20C 80S中——20C 80S末,这一阶段以我国颁布了对全国人民教育生活产生 重大影响的义务教育法为契机,开拓了教育法学研究的新局面; 3.学科基本定型阶段,20C 80年代末——20C 90S初,专门阐述教育法规的专著终于在我国出 版 4.教育法学理论深化发展阶段,1993年以后,这一阶段某些专题研究获得较为充分的展开 3、了解教育法规的本质特点:阶级性和公共性。P33 1.教育法规是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阶级性,这是教育法规最根本的本质特性; 2.教育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具有社会性质。 4、了解教育法规的目的价值和工具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P38 ●目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保障教育的平等与效率和教育的自由与秩序上; ●工具价值体现在分配与确认,指导与评价,规范与保护等方面。 5、了解我国教育法规的纵向形式,了解各层次教育法规的主要制定机关。P43 1.教育基本法由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制定并发布实施 2.单行教育法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并发布实施的有关教育某一方面的法律,这一表现形式的规 范性文件一般由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制定。(XX法,XX条例) 3.教育行政法规由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我国有权制定行政法规的机关为国务院 4.教育行政规章是根据宪法、法律和国家行政法规的授权,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所属的各业务主 管机构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制定,并在一定范围内发挥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国务院所属各部,各委员会发展的教育行政规章有由教育部单行发布的,也有由教育部和其他部委联合发布的,根据规范对象的性质而定 5.地方教育法规,由地方权力机关制定,只在其行政区域内生效 6.地方教育行政规章,地方政府有权制定,主要由省级和计划单列市地方政府制定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考点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 狭义:即指学校教育,教育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借记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考点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来自动物的本能。代表人:法(勒 图尔诺)英(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 4、劳动起源说: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 要。代表人:马克思、恩格斯 考点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教育和生产劳动具有融合性 2、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

1、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3、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另一方 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 的统治 4、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为主 5、教育方法以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 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忏悔 6、师生关系式对立的、不平等的 7、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私塾不是 班级授课) 3、近代社会 近代教育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 会学校) 2、初等教育(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 5、二十一世纪以后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全民化;2、 教育终身化(包括时间和空间,保尔?朗格朗(法国)); 3.教育民主化; 4.教育信息化。

考点四: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 动。 2、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 3、相对性 考点五: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考点六:教育的功能 1、对象上分:个体发展、社会发展 2、性质上分:正向、负向 3、呈现形式:显性、隐性(显性与隐性可以相互转化)考点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 考点八: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代表人物:孔子(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墨翟、道家、朱熹等代表作:《论语》(不是教育学著作,而是伦理著作) 《学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 作。(是《礼记》中的一篇)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通用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考点 5:教育的起源 ※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2020教育学复习重点

2020年考点综合分析及考试题型预测 (一)教育概述:共三个知识点,该部分内容将会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该部分大家在复习时不需花费太多的功夫,而只需将其中的基本概念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具体是什么和教育学产生发展标志性事件记住即可。这部分内容大致会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 (二)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共五个部分内容。今年大纲这章知识点的考察沿袭08大纲,,建议大家识记教育功能和三对功能的概念。其余三个知识点较为重要的是“教育的概念”、“教育的结构”、“教育的本质”,其中多以单项选择题出现,“教育的本质”部分可能会结合一些时事以辨析题形式出现。 (三)教育与社会发展:共四个知识点。较重要的知识点大家应注意的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如何体现的;“教育的社会功能”体现在哪些功能上,这两部分多以选择题和简答题形式出现。第四个知识点“当代社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这是今年考纲较之往年新整合的内容,体现的今年考纲的与时俱进要求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的特点,大家在复习的时候应特别注意与其他教育学理论和改革结合,而且要以主观题形式对待进行复习。 (四)教育与人的发展:共三个知识点,这一节的内容今年考纲较之去年内容大致上没有什么变化。在第二个知识点中增加了“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的知识点。这节大家需要重视的是第三个部分“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大家在复习这部分时不用面面俱到,但它的基本理论一定要进行识记。在复习抓住主要基本知识点复习即可,但要与相关的现实联系紧密的事件和现象联系进行思考分析,很有可能以主观题形式出现。 (五)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共两个知识点。这部分大家需要识记的基本概念是“教育目”、“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各是什么,其中大致多以选择题出现。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第一个知识点中的“我国的教育目的”要重点掌握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有可能会以主观题出现。 (六)教育制度:共三知识点。第二个知识点中“各级各类学校系统”,这个点的内容大致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第三个知识点“现代教育制度改革”这部分内容应该重点掌握,以防其以主客观题形式出现。这部分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是:“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学制”。 (七)课程:共四个知识点。“泰勒原理” 和“课程的范围与结构”,这是十分值得关注的一个考点,在复习时应以主观题的形式准备。第四个知识点的课程改革部分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的主要课程改革”。这要求考生注意当代中国教育改革中的热点问题以及整个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这部分还应重视的知识点是“课程”、“课程目标”的概念、“课程的类型”包含的类型,大致会以选择题出现。“课程的实施”这部分有可能会结合具体案例,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因此在复习时应以主观题的形式准备。在复习时考生应该收集总结一些我们课程改革相关的政策和研究,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从中分析出改革的理念、目标、内容等。并应对复习教育史课程的内容,分析总结世界范

教育学期末考试题重点

一、名词解释 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会制造工具,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 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侠义是指一门学科,广义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 学科课程,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立,它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 教学是在一定的教学目标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班级上课制: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的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优点:效率高,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注重集体化、同步化、标准化。缺点:不能照顾个别差异、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发展他们的个性 “人的发展”有两种释义:广义: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其身心各方面发生的一切变化,是个体潜在素质变成现实特征的过程。狭义:个体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儿童的发展 学校教育制度概念 1.定义:即狭义的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填空 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他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一代人的成长。

教育学知识点考点梳理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第一次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东汉许慎在《说文 解字》中解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最早对教和育分开解释 2、荀子(首次提出“道德”一词) 3、④《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4、柏拉图“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5、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6、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 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7、京师同文馆(1862 年)我国最早使用班级授课制 8、陈鹤琴(中国幼教之父) 9、陶行知(乡村幼教之父) 10、培根科学归纳法第一人、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 提出来、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11、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第一本教育学独立专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 立学科的标志、 12、康德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13、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爱弥儿》 14、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绅士教育” 15、裴斯泰洛齐(慈爱的儿童之父)、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西方教育史上 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16、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派)代表人物、科学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1806)——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教育性教学原则 17、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进步教育代表人物、、“儿童中心论”代表人物、现代教 育(学派)代表 18、斯宾塞第一次明确提出德育、智育、体育的概念、第一个把“课程”引入到教育学科 学研究、 19、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目的、教育的中心环节:学校教育 20、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 21、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则是在20 世纪60 年代,其标志是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导论》]报告书的发表。——终身教育之父 22、196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明确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 23、教育(中心环节)——学校教育——教学——上课 教学过程的核心——领会知识——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班主任工作——组织培养班集体 24、最早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康德(德国) 25、最早将“课程”用于教育学专门术语的:斯宾塞(英国) 26、最早提出班级一词的是:埃拉斯谟斯(荷兰) 27、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论述:夸美纽斯(捷克) 28、最早提倡“寓学习于游戏”的:柏拉图(希腊) 29、最早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孔子(中国) 30、最早(西方)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苏格拉底(希腊) 31、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学记》(收入《礼记》)

2019年新版《教育学》复习要点

2019年教师招聘《教育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探索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人文学科。 儒家教育思想的代表性著作:《论语》(由孔子弟子辑录的孔子语录)、《孟子》、《礼记》、《四书集注》 《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专著。 苏格拉底——产婆术 培根——《论学术的价值和发展》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教育学理论体系,为教育学的创立奠定了重要基础。 卢梭——《爱弥儿》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 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勒图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劳动起源论—前苏联 古代社会的教育:(1)有专门的教育机构(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当代社会的教育:(1)教育全民化(2)教育民主化(3)教育信息化(4)教育的可持续发展(5)教育的个性化 第二章教育与发展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 .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为经济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2. 教育为经济发展准备新生的劳动力; 3.教育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职业培训; 4. 教育通过人文精神的培育为经济活动提供道德和文化基础。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指教育是传承文化的主要途径和手段。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指学校教育选择文化中有价值的一部分进行传递和传播。 3.教育的文化整合功能,指教育根据主流文化的要求,整合多样性的文化,并呈现给学生。 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指教育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出新的文化知识体系。 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 一、遗传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三、教育因素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可更有效地促进人的发展 四、个体因素在人的发展中起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动力。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 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1.教育自身的发展具有继承性 2.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的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关于受教育者总体发展规格和素质要求的预期设想或规定。教育目的反映了一定社会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它体现了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要求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指明了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 教育目的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 2. 教育目的要反映生产力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3. 教育目的要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4 .教育目的要符合民族文化与世界教育发展进程 西方传统教育目的观: 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裴斯塔洛齐、福禄培尔,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就在于使人的本能和本性的到自由发展,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评价教育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为标准来衡量。 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迪尔凯姆、凯兴斯泰纳,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和社会价值来确定。 * 1957年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的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一、单选(15个/30分) 1、教育起源最古老的观点是神话起源论;法哲社家利托尔诺和英教家沛西·能提出生 物起源论;心里起源论的代表是美教家孟禄,其在《教育史教科书》中判定教育应 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劳动起源论也称社会起源论,代表观点:马哲。 2、古代埃及教育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特征:“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古代 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政治家和商人;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军人。古罗马 帝政时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演说家; 3、《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被称 为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 4、最早提出“教育学”概念的是英国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其将教育学作为一门 独立科学单独列出来。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大教学论》,被称作西方 教育思想史上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5、“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是德国教育理论家赫尔巴特,其在 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在教学理论上将教 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等四个阶段,被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康德。 5、以教师的语言为主要媒介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表达情感和价值观念的教育方法是( A ) A.演示法 B.讲授法 C.谈话法 D.陶冶法 6、传统教学的“三中心”指( D ) A.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生活中心 B.学生中心、社会中心、实践中心 C.教师中心、实践中心、生活中心 D.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 7、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C ) A.后勤工作 B.管理工作 C.教学工作 D.科研工作 8、美育的直接功能是( C ) A.育德 B.促智 C.育美 D.健体 9、关于师生关系的理论中,“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 B ) A.赫尔巴特 B.裴斯塔洛齐 C.杜威 D.夸美纽斯 10、人的身心发展是指( A )

教师招聘教育学章节知识重点

1、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教育目的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另外朱熹支持这观点 生物起源说: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他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第一个教育学说心理起源说:美国教育学家孟禄。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学说,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 3、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原因: 教师承担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重任;教师受过专门训练;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4、教育的功能 作用对象:个体发展(本体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方向:正向和负向功能;呈现方式:显性和阴性功能 5、教育的历史发展:①古代教育:原始社会教育+古代学校教育 奴隶社会初期有了学校;夏代,我国有了学校教育形态; 埃及: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印度:婆罗门,佛教;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欧洲: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数,几何,天文,音乐) ②现代教育:现代学校教育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 ③古代学校教育特征: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有阶级性和等级性;内容重人文知识 ④现代学校教育特征: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无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科学化水平提高 6、二十世纪以后的教育(现代教育发展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而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3)教育的民主化(平等、公平)非专制(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7、孔子的教育思想:①教育目的:培养贤人和君子②教育对象:有教无类③教学内容:仁礼为中心④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启发诱导⑤重视学习与思考的结合 8、西方萌芽阶段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问答法;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教育遵循自然,和谐教育主张;古罗马昆体良西方第一个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模仿,理论,练习“的学习过程理论 9、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产生和发展 ①夸美纽斯:1632年《大教学论》,教育学独立发展道路标志。1.教育适应自然2.泛智思想 3.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等教学原则 4.学年制思想,论证班级授课制 ②赫尔巴特:1.1806年《普通教育学》标志规范教育学建立。2.传统教育学: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3.“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段教学法4.第一个提出使教育学成为科学5.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③杜威:1.《民主主义与教育》与赫尔巴特针锋相对2.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与改组。3.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儿童中心,活动中心,中学特色教学思想4.活动课程论 ④卢梭:《爱弥尔》,自然与自由教育思想,人性本善--另外还有孟子;洛克:《教育漫画》,白板说,绅士教育;康德: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讲授的第一人 ⑤布鲁纳结构课程,早期学习,发现学习;赞可夫实验教学;布卢姆掌握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教育,活的教育学;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瓦·根舍因范例教学。裴斯泰洛齐教育遵循自然;马克思思想:凯洛夫《教育学》,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招教教育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教师招考教育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①揭示教育规律 ②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 ③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创立标志是①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②概念和术语方面;③研究方法方面;④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⑤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3.二十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 出现了分化与综合两大趋势;表现在①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日益扩大②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③教育学日益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④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日益密切⑤教育学加强了自身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研究⑥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⑦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问题; (四)20世纪以来主流的教育派别 1.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拉伊等;基本观点①反对思辩教育学;②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③提出教育实验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④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 2.文化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和利特等;基本观点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②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③教育研究既不能采用思辩的方法也不能采用实验的方法,而只能采用精神/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和解释的方法;④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文化培养完整人格;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唤醒”和“陶冶”; 3.实用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即生活;②教育即经验的改造;③学校即社会;④课堂组织应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要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要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代表观点①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②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③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⑤教育受社会的制约,但有其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 5.批判教育学: 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厄迪尔;代表观点①资本主义学

教育学基础期末考试考点及

《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 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广义的教育指能增长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它包括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教育、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教育、有固定场所和无固定场所的教育等等。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的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培养出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它规定了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教师专业发展有广义跟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师专业发展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两个方面。其中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职业不断成熟,逐渐达到作为一门专业所要求的标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个体在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熟,并逐渐从新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即为狭义的教师发展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学科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 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的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有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设置的课程,各门课程开设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必考重点知识复习手册(精品)

202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必考重点 知识复习手册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15、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法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16、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本质上讲,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道德的一种具体、特殊的表现形式。 17、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2014年辽宁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第九章要点

辽宁教师考试网:https://www.doczj.com/doc/9f18371112.html, 第九章班主任工作 复习提要 本章介绍了班主任的作用、职责以及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 知识点梳理 1.班主任的历史 班主任是指全面负责一个教学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与生活等工作的教师。班主任产生于班级授课制。我国1862年在北京的京师同文馆首先采用这一形式。20世纪初,全国普遍采用班级授课制。 2.班主任的作用 (1)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2)班主任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 (3)班主任是各任课老师的协调者 (4)班主任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沟通者 3.班主任的职责与任务 小学班主任的职责是对全班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全面负责。具体任务包括: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教育学生努力学习;指导学生课外、校外生活和活动;管理班集体,指导少先队工作;协调各任课教师的工作。 4.小学班主任的主要工作 (1)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内容非常多,主要有八方面的工作:了解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建立学生档案个别教育、班会活动、协调各种教育影响、操行评定、写好工作计划与总结。 (2)个别教育工作’ ①先进生工作 在一个班中那些思想好、学习好、纪律好、劳动好、身体好的学生一般被称作先进生。他们一般有如下心理特点:自尊好强,充满自信;强烈的荣誉感;较强的超群愿望与竞争意识。先进生的教育,应做到: Ⅰ严格要求,防止自满Ⅱ不断激励,弥补挫折Ⅲ消除嫉妒,公平竞争Ⅳ发挥优势,全班进步后进生通常指那些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暂时落后、不太守纪律的学生。后进生是一个相对概 念。后进生一般具有如下心理特征:不适度的自尊心、学习动机不强、意志力薄弱。 做好后进生工作,在班主任的个别教育工作中处于首要地位。班主任应注意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

教育学考试重点

教育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培养目标:就是指特定的社会领域、不同层次、不同级别和不同类型教育的具体目标,它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是各级各类学校对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2、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通过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身心诸方面发生怎样的变化,或达到怎样的预期效果,它存在于一切教育活动中。狭义的教育目的主要是指学校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无论具体培养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 3、教学模式: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未定而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模型及其具体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 4、现代教学原则:现代教学原则是教学经验的概括与总结。人类在长期从事教学实践的活动中,不断探索出一些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对于这些经验或教训反复认识,不断深化,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经过概括抽象,即对教学规律有所认识,从而制定出教学原则。 5、现代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具体而言,就是教师指导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6、现代德育:即教育者根据现代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现代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其品的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养成与现代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及现代法治等现代社会相契合及所期望的品德的教育活动。也就是说,现代德育是现代政治教育、现代思想教育、现代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总称。 7、学校教育制度:现代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组织其学校教育活动的规则体系和各级各类学校体系。学制作为规则体系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及相互之间衔接关系。 8、现代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并通过育人活动,从而实现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统一。 9、课程计划: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用以指导教育教学的重要文件,它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事是编订各科教学大纲和编写教材的基本依据,是课程实施、评价和管理的基本准则。 10、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它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11、课程目标:是一定的教育目的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目的是通过具体的课程目标体现出来的。 二、填空 1、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大学学论》。

最新财政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复习过程

财政学 第一章财政学对象 财政的本义: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他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财政的本质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1.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2.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率,以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避免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2.规范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3.市场失灵:外部性效应指某个经济主体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即外部效应有可以区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当出现正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出现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收益大于成本)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4.财政学两个基础概念: (1)公共物品 1、公共物品含义: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2、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两个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3、免费搭车: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2)公共需要 1、含义:社会的公共需要 2、特征: (1)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而是就整个社会而言,为了维持社会经济生活,为了维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也为维护市场经济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 (2)公共需要时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的共同享用的需要,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 (3)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如缴税或付费),但这里的规则不是等价交换原则,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谁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不享用 (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所以,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3、地位:共同的、历史的、特殊的 4、范围:(广)包括政府执行其只能以及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包括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风险产业的投资广义上:还包括政府为调节市场经济运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各项政策提供的服务,等等 第二章财政支出概论 1.购买性支出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 共同点:财政一手付出了现金,另一手相应地购得了商品和服务,并运用这些商品和服务实现了国家职能。 2.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

《学前教育学》(刘晓东版本)知识重点

《学前教育学》(刘晓东版本)知识重点 第一章百年中国学前教育 1、识记: (1)西方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 1816年,英国欧文在苏格兰纽兰纳克创办了欧洲最早的幼儿教育机构 1837年,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在勃兰根堡开办了“儿童花园” (2)对学前教育产生影响的西方教育家: 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著有《大教学论》、《母育学校》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集中体现其学前教育思想; 卢梭: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爱弥儿》中,对儿童教育的贡献首先是“儿童的发现”,其次是强调教育应尊重自然,反对揠苗助长。还提倡“否定教育”,主张教育要与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一至,首要的目的就是保护儿童的本性。 福禄贝尔:德国著名幼儿教育家,幼儿园的创始人,是历史上第一个建立一套较为完备的幼儿教育理论体系的人。认为为了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幼儿教育应当使用游戏、作业和练习。“恩物”是幼儿园里玩游戏和做作业使用的玩具和材料,“作业”是“恩物”的发展,是为儿童设计的各种制作活动。 杜威:美国教育家——儿童中心论者。他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提倡“做中学”,即从做事情而获得各种知识和技能,即“作业”。 蒙台梭利:意大利幼儿教育家,创办了“儿童之家”。主要著作有《适用于儿童之家的幼儿教育的科学方法》、《童年的秘密》和《有吸引力的心智》。 (3)癸卯学制:即《奏定学堂章程》,1903年制订并在全国范围内颁行。它第一次以国家学制的形式,将学前教育机构的名称确定了下来,但没有女子教育的地位。⑷学前教育学是探讨学前教育的基本概念、基本命题、基本历史及基本理论框架的一门学科。 2、领会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产生的原因:1、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呼唤着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2、鸦片战争后,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觉察到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所显示的优越性,他们要求向西方学习,要求对传统教育进行改良; 3、在华传教士积极倡导幼儿教育。 (2)新文化运动与儿童观、教育观的变革: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认为中国今后应当重视儿童,尊重儿童,提高儿童的地位,《狂人日记》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在中国教育界产生了重大实际影响的当属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说。 (3)学前教育科学化与本土化的努力:“南陈”陈鹤琴是我国幼儿教育研究的重要开创者,1928年在南京起草《幼稚园课程标准》,观点“课程中心制”—单元教学法;“北张”张雪门在北京等地开展幼教研究和幼教师资培训工作。1926年陶行知发表《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以及《幼稚园之新大陆》,发动了幼儿教育的平民化运动。 (4)新中国的学前教育历程。 第二章儿童观 1、识记: (1)儿童是历史之子,指儿童或童年是历史的产物,是生命进化的结果。 (2)儿童福利与权益保护:1925年,国际儿童促进会发表了《日内瓦儿童保护宣言》;1959年,联合国通过《儿童权利宣言》;1989年,缔结《儿童权利公约》。

教育学考试重点

绪论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以培养人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是一门 研究教育现象,问题,揭示教育本质,教育规律,和探索教育价值,教育艺术的学科。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中国代表人物:孔子《论语》,韩愈《师说》等。中国乃至世界上最 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学记》,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柏拉图《理想国》等。 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夸美纽斯(捷克):1632年出版《大教学论》——西方教育史第一部教育学著作,他最早提出了班级授课制。2、卢梭(法国):1762年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儿》,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主义思想,高度尊重儿童。3、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4、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1、斯宾塞:《教育论》(实证主义者),他提出教育任务是为完美生活做准备。2、杜威(实用主义):杜威的“儿童中心”教育,倡导儿童,活动,经验三个中心,是传统教育思想转向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标志。教育领域便出现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对立格局。 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1、布鲁姆(美国):1956年《教育目标分类学》,制定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2、布鲁纳:1963年《教育过程》,提倡发现学习法,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3、赞科夫(苏联):《论教育和发展的问题》,实验教学论,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教育的质的特点:1、目的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社会性: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