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

文言文词汇积累

1.固gù

①<形>坚固。《赤壁之战》:“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名〉险固的地方。《过秦论》:“秦孝公据殽函之~,拥雍州之地。”【又】〈形使动>使……坚固;巩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国不以山溪之险。”

②<形>稳固;牢固。《殽之战》:“君臣~守以窥周室。”

③<形>固执;顽固。《愚公移山》:“汝心之~,~不可彻。”《阿房宫赋》:“独夫之心,日益骄~。”

④<副>坚决;坚持。《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止之。”

⑤<副>本来;原来。《齐桓晋文之事》:“臣~知王之不忍也。”

⑥<副>当然。《垓下之战》:“今日~决死,愿为诸君快战。”

⑦<连>通“故”,所以,因此。柳宗元《封建论》:“吾~曰:非圣人之意也,势也。”

⑧<形>鄙陋。司马相如《上林赋》:“鄙人~陋,不知忘讳。”

2.树shù

①<动>栽种;种植。《齐桓晋文之事》:“五亩之宅,~之以桑。”

②<动>建立;竖立。《送李愿归盘谷序》:“其在外,则~旗旄,罗弓矢。”

③<名>树木。《桃花源记》:“夹岸数百步,中无杂~。”

④<量>棵;株。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玄都观里桃千~,尽是刘郎去后栽。”

3.实shí

①<名>果实;种子。《采草药》:“用~者成~时采。”

②<动>结果实。《采草药》:“一丘之禾,则后种者晚~。”

③<动>充满;充实。《论积贮疏》:“仓廪~而知礼节。”

④<动>放进;装满。《卖柑者言》:“将以~笾豆,奉祭祀,供宾客。”

⑤<名>事实;实际。《石钟山记》:“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

⑥<形>真实;诚实。《出师表》:“此皆良~,志虑忠纯。”

⑦<副>确实;的确。《陈情表》:“臣之进退,~为狼狈。”

4.庭tíng

①<名>堂前;厅堂。《邹忌讽齐王纳谏》:“群臣进谏,门~若市。”

②<名>堂阶下的平地;院子。《归去来兮辞》:“引壶觞以自酌,眄~柯以怡颜。”

③<名>通“廷”宫廷;朝廷。《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

5.贤xián

①<形>有道德的;有才能的。《出师表》:“亲~臣,远小人。”

②<名>有德有才的人。《过秦论》:“宽厚而爱人,尊~而重士。”

③<形>善;好。《察今》:“非不~也,为其不可得而法。”

④<形>胜于;甚于。《触龙说赵太后》:“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于长安君。”

6.本běn

①<名>草木的根。《谏太宗十思疏》:“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

②<名>树木的干。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摇其~以观其疏密。”

③<名>根本;基础。《齐桓晋文之事》:“王欲行之,刎盍反其~矣。”

④<名>指农业。《论积贮疏》:“今背~而趋末,食者甚众。”

⑤<名>本源;根源。《原毁》:“为是者有~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⑥<动>依照;依据。《图画》:“虽理想派之作,亦先有~,乃增损而润色之。”

⑦<动>堆原,考察。《伶官传序》:“抑~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⑧<形>本来的,原来的。《孟子?鱼我所欲也》:“此之谓失其~心。”

⑨<副>本来;原来。《愚公移山》:“~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孔雀东南飞》:“~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⑩<名>本钱。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子~相侔,则没为奴婢。”

⑾<形>这里的;自己的。《采草药》:“用芽者自从~说。”

⑿<名>版本;底本。《活板》:“已后典籍皆为板~。”

⒀<名>臣下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狱中杂记》:“是无难,别具~章。”

⒁<量>株;棵。《汉书?龚遂传》:“令口种一树榆,百~薤五十~葱,一畦韭。”⒂<量>书籍的一册。《活板》:“若止印三二~,未为简易。”

7.建jiàn

①<动>竖立;树立。《赤壁之战》:“乃取蒙冲斗舰,……上~旌旗。”

②<动>树立;建树。《卖柑者言》:“果能~伊、皋之业耶?”

③<动>建议;提议。王安石《上田正言书》:“曾未闻执事~一言寤主上也。”

④<动>建造;修建。张衡《东京赋》:“~丛台于后。”

⑤<动>倾泻;倾倒。《史记?高祖本纪》:“譬犹居高屋之上~瓴水也。”

8.善shàn

①<形>好;善良。《〈论语〉六则》:“择其~者而从之,其不~者而改之。”《〈论语〉十则》:“愿无伐~,无施劳。”《信陵君窃符救赵》:“晋鄙听,大~;不听,可使击之。”【又】<动>具有杰出的(惊人的)成就。《墨池记》:“羲之之书晚乃~。”【又】<形意动>认为……好。《史记?留侯世家》:“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之。”

②<动>喜欢;羡慕。《归去来兮辞》:“~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陌上桑》:“罗敷~蚕桑,采桑城南隅。”

③<形>表示赞许。同意的应答之词。《邹忌讽齐王纳谏》:“王曰:‘~。’乃下令。”

④<名>好的行为;长处。《墨池记》:“惟王君之心,岂爱人之~,虽一能为以废,而因为及其迹邪?”《原毁》:“一~易能也。”

⑤<动>亲善;友好。《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留侯张良。”

⑥<动>善于;擅长。《劝学》:“君子生非异也,~假于物也。”《卖油翁》:“陈康肃公尧咨~射。”

⑦<副>好好地。《荆轲刺秦王》:“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见臣。”

⑧<形>熟悉。《林黛玉进贾府》:“我看着面~,心里就算是旧相识。”

⑨<动>通“缮”。修治;整理。《庖丁解牛》:“~刀而藏之。”

9.思sī,sāi

①<动>思考;想。《论语》:“学而不~则罔。”

②<动>希望;盼望。《隆中对》:“智能之士,~得明君。”

③<动>想念;思念。《触龙说赵太后》:“已行,非弗~也,祭祀必祝之。”

④<名>思绪;心情。《孔雀东南飞》:“晻晻日欲暝,愁~出门啼。”

10.拔bá

①<动>拔起;抽出。《垓下之战》:“力~山兮气盖世。”《鸿门宴》:“项庄~剑起舞。”

②<动>选拔;提拔。《出师表》:“是以先帝简~,以遗陛下。”《陈情表》:“过蒙~擢,宠命优渥。”

③<动>突出;超出。《梦游天姥吟留别》:“势~五岳掩赤城。”

④<动>攻下;攻取。《廉颇蔺相如列传》:“其后秦伐赵,~石城。”

10.夫fū,fú

①<名>成年男子。《愚公移山》:“遂率子孙荷担者三~。”《论积贮疏》:“一~不耕,或受之饥。”

②<名>大丈夫。《左传?宣公十二年》:“闻敌强而退,非~也。”

③<名>指服劳役或从事某种体力劳动的人。《智取生辰纲》:“农~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王建《宫词》:“宫人早起笑相呼,不识阶前扫地~。”④<名>女子的配偶;丈夫。《陌上桑》:“罗敷自有~。”

①<代>⒈这;那。《归去来兮辞》:“乐~天命复奚疑?”⒉他。《左传?襄公二十年》:“使~往而学焉。”

②<助>⒈用在句首,引起议论。《烛之武退秦师》:“~晋何厌之有?”⒉用在句中,使语气显得舒缓。《论语?阳货》:“食~稻,衣~锦,放女安乎?”⒊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相当于“啊”“吧”。《兰亭集序》:“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

11.是shì

①<形>对;正确。《归去来兮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而昨非。”【又】<形意动>认为……正确;肯定。《问说》:“~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②<代>这;这个;这样。《石钟山记》:“~说也,人常疑之。”

③<形>凡是;所有的。《游园》:“~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

④<动>表判断。《琵琶行》:“同~天涯沦落人。”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言文知识清单

古诗、文言文知识清单 《古代诗歌四首》 诗歌的分类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唐以前的诗歌)包括四古、五古、七古、楚辞、乐府诗等; ②近体诗(唐以后的诗歌)包括律诗(五言侓诗、七言律诗)和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其中,律诗从上往下又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诗歌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 3.诗歌按内容分(题材):叙事诗、写景诗、友情送别诗、爱国怀乡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等。 一、《观沧海》 译文 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宁静的似在沉思。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1.《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2.中心思想: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名句填空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表现草木欣欣向荣,生机无限。 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 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四句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是互文见义,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这是千古名句。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译文:暮春时节,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2.主题: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遭遇的感伤情绪。 3.赏析要点: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 ▲诗中写“杨花”“子规”的作用是什么?(▲李白的这首七言绝句在前两句的写景中有什么特色?)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暮春季节的一种哀伤、惆怅气氛,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4.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

七年级文言文专题训练(含直译、答案解析)

七年级文言文专题训练 姓名成绩 诸葛恪(kè)得驴 诸葛恪字元逊,诸葛亮兄瑾①之长子也。恪父瑾面长似驴②。一日,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以纸题其面曰:诸葛子瑜。恪跪曰:“乞请笔益两字。”因听与笔。恪续其下曰:“之驴。”举坐欢笑。权乃以驴赐恪。 【注解】①瑾:指诸葛瑾,字子瑜,诸葛亮之兄,诸葛恪之父。②面长似驴:意为面孔狭长像驴子的面孔。 【补充注释】A.会:聚集,会合。B.使:让。C.以:相当于“用、把、拿”。D.题:书写,题写。E.益:增加。F.因:于是。G.听:听从。H.与:给。I.举:全部。J.坐:同“座”,座位。 【译文】诸葛恪字元逊,他是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的大儿子。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一天,孙权大规模聚集大臣们,让人牵一头驴进来,用笔在纸上写了“诸葛子瑜”,贴在驴的脸上。诸葛恪跪下来说:“(我)乞求大王让我用笔增加两个字。”(孙权)听了就从了他,给(他)笔。诸葛恪接在上面的字下方写了:“的驴。”在场的人都笑了。孙权于是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简析】这是一篇文言文历史故事,说的是诸葛恪如何用他的聪明才智把父亲的窘迫转危为安的故事。运用了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从侧面衬托出诸葛恪的聪明,可以看出诸葛恪是个才思敏捷、善于应对、聪明机智的人。 【启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心烦气躁,换一种方法或方式,就会有你意想不到的结果。 ⑴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孙权大会.群臣聚会②以纸题.其面写 ③因听.与笔听从④举.坐欢笑全 ⑵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乞请笔益两字(我)请求用笔增加两个字 黄香温席 昔汉时黄香,江夏①人也。年方九岁,知事亲之理。每当夏日炎热,则扇父母之帷帐②,令枕席清凉,蚊蚋③远避,以待亲之安寝;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暖其亲之衾,以待亲之暖卧。于是名播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注释】①江夏:古地名,在今湖北境内。②帷帐:帐子。③蚋(ruì):吸人血的小虫。 【补充注释】A.昔:往昔。/B.方:正当。/C.事:侍奉。/D.则:就。/E.扇(shān):扇风。/F.令:使,让。/G.远:形容词作动词用。使……远。/H.以:来。/I.待:等待,等候。/J.之: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K.安:舒服地,安心地。/L.寝:睡,眠。/M.至于:到了。/N.以:用。/O.暖:形容词作动词用。使……暖和。/P.衾(qīn):被子。/Q.于是:连词,表顺接关系,相当于“因此”“从此”“这时”“接着”等。/R.播:传播,流传,散布,传扬。/S.京师:京城;国都。/T.号:称,宣称。 【译文】过去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是江夏人。(他)正当九岁时,就已经懂得服侍父母的道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的帐子扇扇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使蚊虫远远地避开(把蚊虫扇开),来等候父母舒服地睡觉;到了寒冷的冬天,(黄香)就用自己的身体让他的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来等候父母睡起来暖和。因此,黄香的名声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黄香,东汉时期官员、孝子,是“二十四孝”中“扇枕温衾”故事的主角。他任内勤于国事,一心为公,熟习边防事务,调度军政有方,受到汉和帝的恩宠。后出任魏郡太守,于水灾发生时以自己的俸禄赏赐来赈济灾民。不久被免职,数月后在家中去世。其子黄琼、曾孙黄琬,都官至太尉,闻名于天下。 【文言知识】“则以身暖其亲之衾”中的“暖”是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意为“使……暖和”。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题 《咏雪》 一、填空。 《咏雪》选自。作者是(朝代)(姓名),《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二、解词 1、内集: 2、讲论文义: 3、俄而: 4、骤: 5、欣然: 6、何: 7、似: 8、差: 9、拟: 10、未若: 11、即: 12、因: 三、翻译。 1、谢太傅寒雪日內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3、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4、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四、理解性默写。 1、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 2、咏雪的直接原因: 3、谢道韫对雪的描述是: 4、补充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暗示谢太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赏): 五、问答题。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以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2、对于谢太傅的出题,兄子和兄女分别给出什么答案

3、两个咏雪句“撒盐空中差可拟”与“未若柳絮因风起”,哪一个更好请从文中找出根据,并谈谈你的看法。 4、文章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 5、你学过的古诗词中咏雪佳句请写出一两句来。 《陈太丘与友期》 一、文学常识: 《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是由 (朝代名字)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二、内容理解: 《陈太丘与友期》叙述了幼时批评父亲友人 “”“”的故事,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礼。告诉人们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有礼,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三、通假字: 尊君在不 四、一词多义 1、顾: 元方入门不顾:顾野有麦场: 将军宜枉驾顾之(三顾茅庐): 2、信 则是无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必以信: 五、敬辞与谦辞 尊君:家君:

六、重点词语理解 A、太丘舍去舍:去: B、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期:行: C、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过:乃: D、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委:去: E、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惭:引:顾: 七、句子翻译: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2)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八、人物理解 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入门不顾”是否失礼从本文中你在做人方面得到什么启发 九、对这段话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陈元方反驳友人,可见他明白事理,聪明机智。 B.友人迟到在先,责骂陈太丘在后,可见友人是个既“无信”又“无礼”的人。 C.陈太丘不与友人打招呼就独自上路,陈太丘不讲信用。 D.由陈元方的言行可看出其父陈太丘应是个守信懂礼的人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及解析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及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划线的词 ①太丘舍去________ ②尊君在不________ ③下车引之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一起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 B. 陈元方小的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 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D. “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 【答案】(1)舍弃;通“否”;牵,拉 (2)①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见面)。②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3)C 【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去:离开。②句意为:你的父亲在吗?不:通“否”。③句意为: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引:拉。 (2)①句中的重点词有: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日中,正午时分。句子翻译为: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见面)。②句中的重点词有:日中,正午;信,信用。句子翻译为: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3)A项,不是陈太丘不守信用,过了约定的时间,陈太丘才走的。B项,陈元方并不是傲慢无礼,还是比较有礼貌的称呼他“君”。D项,“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因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故选C。 故答案为:⑴舍弃;通“否”;牵,拉 ⑵①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见面)。②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七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世说新语》两则 一、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二、文言知识: 1. 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 2. 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3)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托。) (4)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导,牵引。)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6)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 词类活用 (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4. 文言实词: 《咏雪》 1.内集:家庭聚会 2. 儿女:泛指子侄辈,这里指谢太傅的侄儿侄女 3.俄而:不久,一会儿 4.聚:急速 5.欣然:高兴地样子 6.差:大致、差不多 7.拟:相比 8.未若:不如比作 9. 因:凭借 10.起:飘起 11.即:就是 《陈太丘与友期》

1.期:约定 2.期行:相约同行 3. 戏:玩耍 4.舍去: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 5.乃:才 6.时:当时 7. 惭:感到惭愧 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9.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待: 等待 11. 非:不,不是12. 相委:委,丢下、舍弃 13.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 14. 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 15.日中:正午时分 16. 引:拉 17. 顾:回头看 三、翻译课文。 《咏雪》 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正午已过,(友人)仍然没有到达,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太丘的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那人(听了)便发起脾气来,骂道:“不是人哪!跟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离开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的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四、元方与友人各是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 元方:聪明伶俐,明白事理,能言善辨,落落大方,但有些傲慢。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练习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练习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鹬蚌相争 赵且伐①燕。苏代②为燕谓惠王③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④,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⑤。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⑥。今赵伐燕,燕赵久相支⑦,以弊大众⑧,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选自《战国策》)【注】①伐:攻打。②苏代:人名,苏秦的弟弟。③惠王:赵国国君。④曝(pù):晒太阳。⑤喙:鸟的嘴巴。⑥渔者得而并禽之:打鱼的人同时捉住它们。⑦相支:长久相持。⑧以弊大众:而蒙蔽大家(的眼睛)。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赵且伐燕________ ②以弊大众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3)为什么苏代能说服惠王中止出兵? (4)这个故事后来演绎出一个成语,你知道是什么吗? 【答案】(1)将要;蒙蔽 (2)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的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3)从苏代的角度看:①方法巧妙。用寓言故事(讽喻或类比的方式)引入,使惠王易于接受。②态度诚恳。为燕赵双方的利益着想,陈述利害,入情入理。 从惠王的角度看: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 (4)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解析】【分析】(1)“且”是副词,将要;“敝”指使…劳苦(贫困) (2)注意相舍指放过对手;并指全都;故翻译为: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3)我们可以不同的人物角度方面来回答。如从苏代的角度,抓住“方法巧妙、态度诚恳”等方面来回答;从惠王的角度看,抓住“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方面来回答。 (4)从“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中可知,这个成语应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故答案为:(1)①将要;②使…劳苦(贫困) (2)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3)从苏代的角度看:①方法巧妙。用寓言故事引入(讽喻或类比的方式),使惠王易于接受。②态度诚恳。为燕赵双方的利益着想,陈述利害,入情入理。从惠王的角度看: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 (4)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及古诗测试题附答案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及古诗测试题附答案 (一)《论语》六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论语》的"论"字读______________,它是记录________ ___的书。(2分) 2.课文里有些语汇已经作为成语流传下来,其中有两个表示虚心好学的成语是、。 3.《论语》六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有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5、第①句有通假字____ _通________,这一则用了___ _____、____ __两种修辞手法。 6、解释加点字: A、时____________ B、知___________ C、愠__________ D、识_________ E、厌_________ 7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其不善者而改之。? 1、将选文的空白处补充完整。 (1)(2) 2、解释下列词语。 愠: 何以: 识: 诲: 说: 厌: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罔:殆: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及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的眼神 ①一个背景,让朱自清潸然泪下;一个眼神,让我终生悚然汗下。 ②那是我上高中时,尽管我的语文、英语成绩居班里前几名。但是数理化的成绩却出奇地差。在这样的情况下,自已估计高考肯定无望,因此,高一期未考试后,我彻底失望,决定回家务农。 ③因自觉惭愧,回家后听说父亲正在田里拔草,我赶紧戴上草帽,赶到田里帮忙。学都上不好,再不勤快一点,会被人骂为“混混”的。顶着烈日,到了田里,我告诉父亲,不想上学了,反正学不好,还不如回家种田。 ④我以为父亲会勃然大怒,因为母亲去世较早,这些年来他节衣缩食,对我寄予了很大希望,他当了一辈子的“睁眼瞎”,不想我走他的老路。但是,父亲始终埋着头,并不理会我,好像并没有听到我讲的话。我不敢再说话了,只好随着他卖力地拔草。近晌午的太阳很毒,汗水不住地渗出来,衣服贴在身上,抬起头,父亲仍然在埋头拔草,我怎样好意思停下来。 ⑤中午,回家吃饭,父亲仍然没有对我辍学的事发表意见。让我说什么好?情况很不妙,我知道,越是在闷热干燥的夏日午后,越会有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这即将燃烧的沉默,真让我忐忑不安。 ⑥这时父亲对我说:“走吧,去地里把瓜秧翻一下,要不今年就没有收成了。”我爽快地拿起锄头就走。我就不信,父亲能干,我就不行! ⑦夏日午后的太阳实在太厉害了,汗水把我迷糊得睁不开眼睛。要在学校,正是午睡的时候,而现在,我早已呵欠连天了。看看我的老父亲,光着黑黝黝的脊梁,仍在埋头翻秧——趁父亲不注意,我跑到树阴底下枕着锄头就睡了。 ⑧好像没过多大一会儿,我就被父亲推醒。睁开眼,我看到父亲冷冷的眼神,那眼神很复杂,既有悲哀、绝望,更有期盼的鼓励,还有许多我一下子读不出的内容…… ⑨“娃儿,种庄稼也像做学问,如果你不上心,啥子事情都有干不好。你在地头睡觉,庄稼也会在田里‘睡觉’……” ⑩父亲的眼神让我受不了,我的后脊早已汗流下来,不是热汗,是冷汗。 ?当天睌上,回到家里,我觉得浑身骨头都散了。摸着胳膊上已经晒脱了皮的地方,我的心乱成一锅粥。 ?第二天早上,天刚蒙蒙亮,父亲又轻轻把我叫醒。一睁眼,除了看见他瘦弱的躺体、苍老的面容外,又是那特有的眼神。想到父亲近70岁了,身体多病,为供我读书,每天仍在田间地头躬亲劳作,毫无怨言……这时,我突然坐起来,大声地喊了一句:“我爱你要上学!” ?后来的事情变得很简单。高考后,我上了大学中文系。再后来到电视台当了一名记者。 ?尽管远离了家乡,远离了父亲。但那熟悉的确眼神始终占据了我的记忆。今夜回想起来,仍然抑制不住自已汹涌的感情。走到院子外,望着深邃的苍穹和满天的繁星,我不由

七年级上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上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第一讲:文言文考点: 1、文学常识; 2、内容理解; 3、实词词义(重点实词义、古今异义词、一词 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4、虚词用法;5、名句默写;6、句子断句;7、翻译句子 第二讲:重点虚词用法 1、之①助词“的”;②代词(他、它、他的……);③动词“去”、“到”; ④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⑤宾语前置的标志(如:何陋之 有);⑥凑足音节,无实义,不译;⑦定语后置的标志(如:马之 千里者) 2、而①表修饰;②表顺接;③表转接;④表并列;⑤表假设(如:富而可求也) 3、以①用、用来;②来;③凭、靠;④因为;⑤把;⑥按照;⑦相当于“而” (如:卷石底以出) 第三讲:重点课文复习 第六单元 21、《论语》六则 1、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说—悦高兴)②学而不思则罔(罔—惘迷惑不解)③尊君在不(不—否表疑问) ④宁可以急相弃邪(邪—耶吗)⑤著我旧时裳(著—着穿)⑥火伴皆惊忙(火—伙伙伴) ⑦对镜帖花黄(帖—贴) 2、词类活用 ①不耻下问(耻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可耻)②门外戏(门外名词作状语:在门外) ③父异之(异形容词作动词:感到惊异)④父利其然也(利意动用法:认为……有利) ⑤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作动词:把……当宾客看待) 3、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学习态度,举例说明 一、二、三则主要涉及学习方法,四、五、六主要涉及学习态度。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即学习要复习。 “温故而知新”即在温习已学过的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新的体会。 “学而不思则罔”即学习与思考要结合。 (2)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即要谦虚好问 “学而不厌”即学习要不知满足,不断进取,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即随时随地地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 4、归纳成语,格言。 温故知新,诲人不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2、《世说新语》二则 第一则、《期行》

初一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初一文言文复习 一默写 1 ,山岛竦峙。 2 海日生残夜,。 3 ,浅草才能没马蹄。 4 稻花香里说丰年,。 5 《钱塘湖春行》中的颔联是,。 6 《西江月》中侧面写乌云骤起的句子,。 7 《观沧海》中反映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 8 《论语》中写学与思之间辩证关系的句子,。9《论语》中强调学习要实事求是的句子,。10《论语》中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是,。11《观沧海》中采用互文的句子,。,。12《次北固山下》中主旨句是,。 13《钱塘湖春行》中通过动物表现早春景色的句子是,。14《西江月》中写暴雨将至的句子是,。 15《天净沙》中主旨句是。 16 ,志在千里。,壮心不已。 17 绿树村边合,。 18 ,禅房花木深。 19 ,但余钟馨音。 20 我寄愁心与明月,。 21 ,却话巴山夜雨时。 22 商女不知亡国恨,。 23 ,。小园香径独徘徊。 24 ,沉醉不知归路。 25问渠那得清如许,。 26写出古诗词中的对偶句,。 二选择 1 选出不成对偶句的一项 A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B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C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D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 下列句中加点字与句子“故时有物外之趣”中“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B 昂首观之,项为之僵 C 观之兴正浓D驱之别院 3 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故时有物外之趣,春冬之时, B 或千或百或王命急宣 C 见二虫斗草间不见曦月 D 作青云白鹤观观之兴正浓 4选择正确的解释。 A吾日三.省吾身。(三、⑴多次⑵三次) B学而时.习之,(时⑴按时⑵时候) C温故.而知新(故⑴旧的⑵原因) 三解释加点字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测试练习及答案 (1)

一、阅读《郑人买履》,完成文后问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 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履()②操() ③度()④宁() 2.翻译: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译文: 3.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答: 二、阅读《刻舟求剑》,完成文后问题。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涉()②遽() ③是()④求() 2.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②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3.解释下加点的“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⑴做代词,代物的:() ⑵做动词用的:() 4.翻译: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 5.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答: 三、阅读《幼时记趣》,完成文后问题。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 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 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 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③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 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 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是() ①于土墙凹凸处(在)②神游其中(想像) ③项为之强(僵硬)④留蚊于素帐中(朴素的) ⑤盖一癞蛤蟆也(原来是)⑥鞭数十(鞭子) ⑦以土砾凸者为邱(同“丘”,土山)⑧鹤唳云端(高亢地鸣叫) 2.解释一词多义: ①之时有物外之趣()昂首观之()心之所向() 项为之强() ②观昂首观之()作青云白鹤观()

七年级上册古文大全

七年级古文大全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世说新语两则

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一、《世说新语》二则 《咏■》 (一)通假字:无 (二)古今异义词: 儿女:古义:对于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三)词类活用:无 (四)一词多义:无 (五)特殊句式: 1、倒装句:白雪纷纷何所似?(宾语前直) 2、倒装句:撒盐空中差可拟。(状语后直) 3、判断句:即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六)重点实词虚词: 俄而:不久,一矣儿 骤:急 欣然:高兴的样子(然:……的样子) 差:大体 未若:不如 因:趁、乘 即:就是 (七)重点句于翻译: 1、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译:谢太傅商兴地说:纷纷扬扬的白雲像什么? 2、撒盐空中差可拟。 译: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3、未若柳絮因风起。

译: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 4、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谢道覩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于。 (八)重点问题梳理: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以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答:和睦、融洽、欢快、轻松 2、为什么“公大笑乐“? 答: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他为孩于们的聪明智養感到欣慰、快乐。 3、“未若柳絮因风起“被后人称为咏雪佳句,妙在何处? 答:①柳絮团状与雪花在形态和动态上相似,給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十分传神。 ②预示着春天即将到来,有深刻的意蕴。 4、你认为谢太傅究完满意谁的答案?为什么? 答:对兄女的答案满意。因为文章最后一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表明了谢道覩的身份,暗示了谢太傅对道飆才气的赞赏。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一)通假字:尊君在不?不:“不“同“否'。 (二)古今异义词: 陈太丘与友期古:约定今:日期 太丘舍去古:离开今:前去?前往 下车引之古:拉今:引用 元方入门不顾古:回头看今:照顾或顾客 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屈、委托 (三)词类活用:无 (三)一词多义:无 (四)特殊句式:无 (五)重点实词虚词: 期:约定 舍去:丢下他而离开去后乃至:才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委,丢下?舍弃/相:表动作偏指一方引:拉,牵拉

(完整版)初一文言文练习附答案

暑期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 一、水仙 (清)李渔 水仙一花,予之命也。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无此四花,是无命也。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水仙以秣陵①为最,予之家于秣陵,非家秣陵,家于水仙之乡也。记丙午之春,先以度岁无资,衣囊质②尽,迨③水仙开时,索一钱不得矣。欲.购无资,家人曰:“请已.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予曰:“汝欲夺吾命乎?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就水仙也。不看水仙,是何异于不反.金陵,仍在他乡卒岁乎?”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④购之。 (节选自《闲情偶寄》) [注释]①秣陵:指南京。②质:抵押。③迨:等到。④珥:用玉做的耳饰。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各司一时.(2)欲.购无资 (3)请已.之(4)是何异于不反.金陵 2.下列句中加点的“而”与“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中的“而”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2)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 4.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3分) 对于水仙,作者可谓“爱花如命”,文中哪些事充分表现了这一点?文章两次写到“家人”的作用是什么?

二、于令仪不责盗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①人也,长厚不忤物,晚年家颇富裕。一夕,盗入其家,诸子禽之,乃邻舍人子也。令仪曰:“汝素寡悔②,何苦而为盗耶?”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衣食。”于令仪如其所言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尔贫甚,夜负十千③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盗大感惭,卒为良民。 (摘自《渑水燕谈录》)【注】①市井:指做生意。②寡悔:很少做对不起自己的事。③十千:指十贯铜钱。1.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诸子禽之禽:通“擒”,抓获B.汝素寡悔素:一向,平时C.问其所欲欲:欲望D.卒为良民卒:最终 2.请将文中画线句子“尔贫甚,夜负十千③以归,恐为人所诘”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3.请简要概括于令仪的性格特点。(2分) 三 赵简子①之子,长日伯鲁,幼日无恤②。将置后③,不知所立。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④,以授二子,日:“谨识⑤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问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词甚习固。问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是为赵襄子,而果昌赵。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注释】①〔赵简子〕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②〔长日伯鲁,幼日无恤〕大儿子叫伯鲁,小儿子叫无恤。③〔置后〕选立继承人。④〔二简〕两片竹简。⑤〔识(zhl)〕记住。⑥〔甚习〕很熟。习,熟悉,熟练。⑦〔果昌赵〕果然使赵国昌盛起来。 1.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于.舅家见之 B.以.授二子以.彰其咎 C.问其.简其.真无马邪 D.出诸袖中而.奏之人不知而.不愠 2.文意理解。(4分) (1)赵简子通过观察无恤“”、“”这两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课内文言文测试题带答案

七年级上学期课内文言文训练题 班级姓名学号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一、解词 1、寒雪日内集.。.内集(家庭集会) 2、俄而 ..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 3、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大体)拟(相比) 4、未若 ..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不及)因(趁,乘) 二、翻译句子 1、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撒把盐在空中差不多。” 2、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柳絮凭风而漫天飞舞。 三、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 D ) A、“雪日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看出谢安一家其乐融融,温馨美好的家庭气氛。 B、“未若柳絮因风起”被后人称为咏雪佳句,妙在这里:①柳絮团状与雪花在形态和动态上相似,给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十分传神,②预示着春天即将到来,有深刻的意蕴。 C、谢太傅对兄女的答案满意。因为文章最后一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表明了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了谢太傅对道韫才气的赞赏。 D、“公大笑乐”是因为谢安觉得其中一个孩子所用的的比喻很好笑。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一、解词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约定) 2、相委.而去.。委(舍弃)去(离开) 3、下车引.之。引(拉,牵引) 4、去后乃.至乃(才) 二、翻译句子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真不是人啊!与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大门。 三、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 C ) A.陈元方反驳友人,可见他明白事理,聪明机智。? B.友人迟到在先,责骂陈太丘在后,可见友人是个既“无信”又“无礼”的人。??? C.陈太丘不与友人打招呼就独自上路,陈太丘不讲信用。?? D.由陈元方的言行可看出其父陈太丘应是个守信懂礼的人。 《论语》十二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狼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或词。 ①乃悟前狼假寐________ ②狼亦黠矣________ ③止有剩骨________ ④耽眈相向________ ⑤意暇甚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3)请找出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用原文句子回答) (4)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 【答案】(1)睡觉;狡猾;通“只”;凶狠注视的样子;神情、态度 (2)①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还是)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②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3)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身处险境要灵活机智,只有依靠勇气和智慧方能化险为夷。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止”:通“只”。“意”:神情、态度。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寐”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睡觉”的意思。同时“黠”作为生僻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并”:一起。“如故”:像原来。“变诈”:欺骗手段。“几何”:多少。“耳”:罢了。 (3)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可直接提取文末“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作为答案。 (4)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和古诗复习资料

. 整理 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 一、文言文 《童趣》 主要人物简介: 沈复(1763-?)字三白,江苏长洲人,清代文学家。 文章简介: 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文言文原文、翻译和注解: 原文: 童趣 余① 忆童 稚② 时,能 张目③ 对日,明察 秋毫④,见 藐小之物⑤ 必 细⑥ 察其纹理,故⑦ 时有 物外⑧ 之趣。 夏蚊成雷,私⑨ 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⑩ 为之 强㈠。又留蚊 于㈡ 素帐㈢ 中,徐㈣ 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 唳㈤ 云端,为之 怡然称快㈥。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

. 整理 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㈦。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㈧ 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㈨ 一 癞虾蟆㈩,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翻译: 我回忆童年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极其敏锐,见到细小的事物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经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的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叫声,我私下比作一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样想,就有时成千上百,果然变成鹤了。我抬看它们,脖子为此僵硬了。我又把蚊子留在未染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叫,当作青云白鹤的景象,果然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高兴得连声叫好。 我常常在土墙高低不平、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自己的身体,使身子和花台一样高;仔细地看,把草丛当作

. 整理 树林,把虫子和蚊子当作野兽,把土地突起的地方当作山丘,低洼的地方当成山沟,精神在这个“山林”中游览,感到安适愉快而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看得兴致正浓时,突然有个庞然大物,推倒石块压倒小草冲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它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子就被它吃掉了。当时我还小,正看得出神,不禁让我惊叫起来。心神安定后,我捉住了癞蛤蟆,鞭打几十下之后,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注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