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名校名卷)202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1

(名校名卷)202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1

(名校名卷)202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1
(名校名卷)202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1

202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第Ⅰ卷两部分。第Ⅰ卷为第1 页至第 4 页,第Ⅰ卷为第5 页至第8 页。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答卷前,请你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点校、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

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题时,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答案答在

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祝你考试顺利!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的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的信息点。

2.本卷共11 题,共27 分。

一、(本大题共11小题,共27分。1~4题,6~7题,每题2分;5题,8~11题,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热忱.(chén)缄.默(jiān)锲.而不舍(qì)

B. 洗涤.(dí)狭隘.(ài)深恶.痛疾(wù)

C. 贮.蓄(zhù)恪.守(gè)自惭形秽.(huì)

D. 追溯.(shù)笼.统(lǒng)杳.无消息(yǎo)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世上只有一样东西,能始终经受住生活的冲击,那便是一颗有静气的心。静心,不是远离红尘,而是于灵魂深处修篱种菊,在心中寻求淡泊宁静的人生________,悄然

________生命的力量。静下心来默默耕耘自己的梦想,坚定自己的方向不回头,总有一天,你会激发生命________,用缤纷鲜艳的生命之花,芬芳自己的岁月。

A. 境界积蓄潜能

B. 境界积累潜质

C. 境况积蓄潜质

D. 境况积累潜能

3.下面一段话有语病的一句是()

①在疫情防控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没有人是旁观者。②面对疫情,无数普通人选择了坚强和勇敢,选择了担当和奉献。③他们用热血和赤诚守护自己的家园。④这些“凡人英雄”在疫情阻击战中不仅展现出中华民族万众一心的战“疫”力量,而且起到身先士卒的表率作用。

A. 第①句

B. 第②句

C. 第③句

D. 第④句。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方框内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们需要清点现有防护物资,做好物品使用计划□规划房间各类区域,设置污染

区、清洁区、生活区;了解当地医院现状……”一位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说□能想到的一

定做到,能做到的一定做好,这是对武汉人民负责,是对援鄂工作负责□

A. ,,“”

B. ,:“”。

C. ;,“。”

D. ;:“”。

5.下面对《次北固山下》一诗的赏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 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的行踪,行舟于绿水之上,向青山之外驶去,隐含着诗人舟

车劳顿,神驰故里的情形。

B. 领联写景传神。一个“阔”字写出春潮涌涨,江面与堤岸齐平恢弘阔大的景象;“悬”

是船帆端直高高挂着的样子,作者借帆“悬”写出了彼时江面上风的状态,顺风而不是逆

风,风顺却又不猛烈,是“和”风。

C. 颈联中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江景闯入旧年,赶走严冬。这当中蕴含了时序变迁,

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更表现出具有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D. 这首诗写诗人泛舟东行,停船北固山下,见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而引发怀乡情思,重

议论、说理,堪称千古名篇。

阅读《气候可能影响语言的形成和演化》一文,回答小题。

气候可能影响语言的形成和演化

严毅梅

①人类一直好奇:为何唯独我们这个物种才有语言?语言是如何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的?为此,从事现代生物学、当代语言学、考古学和古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的科学家,

研究了人类语言的起源和演化。最新的研究表明,气候可能影响了语言的形成和演化。

②美国迈阿密大学的迦勒·埃弗雷特博士和他的研究团队发现,某一地区的湿度可能

对当地的话言造成影响。他们研究了3700多种语言,发现629种声调多变的语种,大多出

现在非洲和南亚的湿热地区,北美、亚马逊和新几内亚的潮湿地带以及中国以南的地区,

比如越南语、缅甸语等:而声调平和的语言如蒙古语、埃及语等,大都出现在干燥或干旱

的地区。

③我们知道,声带是负责人类发声的器官。发声时,先吸入空气,然后将声带内收和

拉紧,并控制呼吸,呼出的气流冲击声带引起振动而发出声音:而声调是由声带振动时的

长度、张力、质量和位置决定的。

④今日多数的欧洲语言被认为源于6000多年前的原始印欧语。它最早是由气候干燥的

黑海北部草原地带的先祖所使用的。因为吸入干燥的空气会令声带干涩,缺乏弹性,所以

较难发出声调复杂的语言。因此,埃弗雷特认为干燥的气候可能使住在该地区的人的语言

声调平和。与干燥的气候相比,湿润的气候使人的声带更富有弹性,从而能够发出更多的

声调。因而声调多变的方言一般出现在气候潮湿的地区。比如粤语中共有9个声调,而北

方人利习惯了普通话的4个声调。

⑤埃弗雷特认为,这意味着在漫长的岁月中,气候是影响语言形成和演化的要素之

一。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刚开始学习一门新语言时难度较大,因为控制声带的肌肉必须调

整才能发出新的声调。

(选自《青少年科技博览》,有删改)

6. 下面对全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 为何唯独人类这个物种才有语言。

B. 声带是负责人类发声的器官。

C. 气候可能影响语言的形成和演化。

D. 刚开始学习一门新语言时难度较大

7. 下面对文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他们研究了3700多种语言,发现629种声调多变的语种。(列数字)

B. 声调平和的语言如蒙古语、埃及语等,大都出现在在干燥或干旱的地区。(举例子)

C. 声调是由声带振动时的长度、张力、质量和位置决定的。(下定义)

D. 与干燥的气候相比,湿润的气候使人的声带更富有弹性,从而能够发出更多的声调。(作比较)。

8. 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②段中加点词“大多”表示对范围的限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B. 第③段写人类发声的基本原理,与“语言的形成和演化受气候的影响”没有直接关联,

因此可以删去。

C. 第④段中加点词“它”,指代是前一句中的“原始印欧语”。

D.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按照逻辑顺序,介绍了关于语言形成和演化的科学研究成果。的阅读《出师表》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

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澈,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

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

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

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

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

遗诏。臣不胜受思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9.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躬耕

..于南阳(亲身耕种) B. 后值倾覆

..(覆灭,颠覆。这里指

兵败。)

C. 攘除

..(文雅的语言)..奸凶(排除,铲除) D. 察纳雅言

10.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 先帝不以臣卑鄙

.. B. 咨.臣以当世之事

C. 深入不毛

.. D. 兴复

..汉室

11. 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出师表》作为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呈给后主的一篇表文,其情真意切令人感动。

B. 作者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的决心。

C.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指“五月渡泸”“奖率三军”“庶竭驽钝”。

D. 全文以议论为主,议论、记叙、抒情相结合,有极强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第II卷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把第I、II卷答案都写在“答题纸”上。

2.本试卷共13题,共93分。

二、(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12.在下面横线上,用课文原句填空。

(1)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2)____________,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3)明月几时有,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4)黄鹤一去不复返,_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5)___________________,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

(7)真正的勇气是:即使面对生死,也依然岿然不动,不改己志。正如文天祥在《过零丁

洋》中所歌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7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魏文王问扁鹊曰:“子昆弟①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

鹊最为下。”魏文侯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

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镵②血脉,投毒药,副③肌肤,闲

而名出闻于诸侯。”魏文侯曰:“善。”凡此者不病病,治之无名,使之无形,至功之成,其

下谓之自然。故良医化之,拙医败之,虽.幸不死,创伸股维④。”

【注释】①昆弟:兄弟。②镵(chán):用针刺。③副:敷药膏。④股维:指身体的重

要部位。

13.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故.名不出于家()

(2)虽幸不死()

14.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昆弟三人其就最善为医?

15. 在魏文王与扁鹊的对话中,扁鹊认为长兄、中兄医术高明在哪里?请简述。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5分)

阅读《燃烧的木棉花》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燃烧的木棉花

杨春山

①在金沙江、怒江、澜沧江三江并流的地带,木棉花如一位清逸的隐士,不时把它孤傲的身影投射在江畔的某个地带。金沙江在高山峡谷中穿行。湍急时,江水激荡岸石,雷霆万钧,滚泻奔腾,形成了虎跳峡等壮美的奇观;平缓时,江水波澜不惊,莹碧如玉,悠悠徐行,衍生了金江古渡等柔和的景致。在一疾一缓之间,具有神性和自由意味的金沙江,让滇西北高原具有了重叠的层次和流动的质感。

②一条江的奔流,会让江岸承受无处不在的冲击,而一条江的静滞,会让江畔拥有云蒸霞蔚的江花。在金沙江沿线绽放的木棉花,聚成了一道绝美的风景。挺立在江岸边的木棉花树,不离不弃地依偎着金沙江,用自己的身影,点缀着江水的寂寞。有了木棉花的点缀,金沙江就拥有了明媚的色彩与春光。木棉花树的俊逸挺拔和金沙江的激情交织碰撞,滇西北高原停驻在人们的视野里。

③春会让木棉花隐忍了一年的生机在瞬间绽放,满树的鲜红与艳丽成就了木棉花,成就了它“英雄花”的称谓。一树木棉花,就是一树春天里绽放的火红与希望。有了木棉花娇艳的容颜,滇西北高原就有了亮丽的底色;有了木棉花的陪伴,一路奔行的金沙江就不再感到疲惫。在金沙江的穿行路线图里,始终有木棉花若隐若现的身影。

④除了金沙江边的干热河谷地带,在滇西北的一个个村庄,木棉花树依然有着挺拔不凡的气度。在乡村,一只只在花朵旁驻足的小鸟,一只只在硕大花瓣里穿行的蜜蜂,会让木棉花变得更加生动和温情。五星形的花瓣,紧紧簇拥着蕊的花瓣,让木棉花充满了凝聚的象征意味。选择了乡村的木棉花,把自己的根深深扎进红土地里,用俊俏而大气的容颜,和村庄两相厮守。那些硕大而肥厚的花朵,在喧闹了春光之后,便会被摘下、晒干,成为味蕾上的诱惑。

⑤有了木棉花,乡村就拥有了另一副容颜。在木棉花树的绿荫下纳凉、聊天,或是做些手里的活计,是村人的最爱。爷爷在世时,曾守过生产队的窝棚十多年,院里长着一棵高大的木棉花树。每年春天木棉花如期绽放,他会把木棉花摘下,晒干后当作枕芯,或是用来做菜,让我们在儿时便享受到了来自木棉花的诱惑。这缕鲜香,至今让我回味,是我在外打拼的日子里不断的一缕乡愁。

⑥没有了木棉花,滇西北的金沙江肯定会失去不少美。河湾里的一树木棉花,倒映在河水里,与天空的云彩互相唱和;江岸边的一树木棉花,把笑脸展示在崖畔上,与山林中的飞鸟和鸣;村庄里的一树木棉花,用它的静默付出,温暖农人的朴素生活。给予、奉献、朴实、隐忍,是木棉花的气度,也应该是乡村的气度。

⑦木棉花始终在提醒着乡村,只有不断地弘扬美好,摒弃丑陋,才能获得踏实的幸福生活。木棉花的美,在目光所及之内,也在目光所及之外,当它的一树花开始凋零,褪去了原有的繁华,失去了原有的光泽,它作为美食的历程才刚刚开始。我们的生命,也应该如木棉花一样,勇敢绽放。

⑧蛰居小城二十多年的时光里,我会在夜晚不时地怀念木棉花。怀念木棉花,其实也是在怀念曾经拥有的乡村生活与气度。那在味蕾上逐渐洇开的淡淡的乡愁,那散发出木棉花瓣清香的睡梦,陪伴着我在人生的路途上不断跋涉、前行。

⑨被木棉花染红的春天是幸福的,有了木棉花的滇西北是幸福的。我们在外行走时略显踉跄的脚步,和故乡的明媚春光里的木棉花相遇之后,开始变得坚实,如同我们凝望故乡时的深情目光。

16. 作者笔下的木棉花有哪些特点?请分条列出。

17. 第③段画线的句子“有了木棉花的陪伴,一路奔行的金沙江就不再感到疲惫。”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简要分析。

18.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

...的两项是()()

A. 文体上看,这是一篇优美的状物散文,通过对木棉花多角度的真切描写,充分展现了木棉花的美。

B. 文章以木棉花为描写、表现的对象,而第①段对金沙江进行了大量的描写,游离于中心之外,无疑是一个败笔。

C. 文中写人的笔墨不多。在第⑤段写到了“爷爷”,意在赞颂像木棉花一样默默无闻,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人。

D. 在作者笔下,木棉花肯给予、善奉献,朴实、隐忍,有着非凡的气度,这种气度也正是乡村所具有的。

E. 文章最后一段称赞木棉花给了远方的游子以精神上的鼓励,使他们脚步坚定,前行有力。

19. 请简要分析第⑧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3分)

(一)综合性学习(5分)

(一)综合性学习(5分)

20.文明交通是城市流动的名片,某班将开展以“文明出行在天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一位同学为活动搜集了四则材料,请你按照要求,完成下面小题,(5分)

【材料一】天津市交管部门在多个路口安装了行人闯红灯人脸识别曝光系统,对违规行人进行抓拍,并在电子显示屏和电视台曝光。据执勤交警介绍,安装该系统后,路口行人高峰时守法率从59%提升到73.2%, 交通秩序明显改善。

【材料二】2019年是三星在天津投资持续加码的一年,正在加快建设全球领先的车用

MLCC 工厂(多层陶瓷电容器)动力电池生产线等新项目,新增高端制造方面的投资达24亿美元。

[材料三]天津市中心城区新增添11处行人过街交通信号灯按钮。至此,全市行人过街交通信号灯按钮达到69处,行人通过路口时,按下按钮,控制系统将根据情况调整红绿灯时间,从而让行人过街时更加安全、放心、方便,助力打造天津文明出行、绿色出行交通体系。

[材料四]

(1)上面四则材料中与“文明出行在天津”这个主题无关的一则是。(2分)

(2)根据上面相关材料,概括天津市为确保文明出行,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3分)

(二)名著阅读(8分)

2.阅读积累,在下面空缺处填写相应的内容。(4分)

(1)“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记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这段文字节选自鲁迅的散文集《A 》,文中描写的人物是《B 》。

(2)课文《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请写出课文部分范进中举这个故事之后(后

果)的情节。(限20字以内)

(3)《西游记》第六回中大圣变成一座土地庙,”只有尾巴不好收拾,竖在后面,变作一根旗竿“,

被赶到的真君识破真相。真君是怎样识破大圣的变化的?(限20字以内)

3.阅读下面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的片段,回答问题。(4分)

【片段一】

我和驻扎在这里的交通部的一部分人员吃饭,遇见了十几个屯宿在百家坪的青年。我们吃的有煮熟的小鸡,不发酵的荞麦馒头、白菜、小米和我最爱吃的土豆。可是除了白开水以外,没有其它冷饮。而白开水热得不能进口。因此我口渴得要命。

吃饭时是由两个态度坦然的孩子侍候的,他们穿着大而无当的制服,戴着鸭舌尖式的红帽子。他们最初不愉快的注视着我,可是在几分钟后,我就想法惹起了其中一个孩子友谊的微笑。我胆大起来,其中一个从我身边走过时,我招呼他:“喂,拿点冷水来。”可是他毫不理睬。几分钟后,我又招呼另一个孩子,结果也是一样。

[片段二]

苏区少年先锋队的职责之一是在后方检查路上的旅客,看他们有没有通行证。……….彭德怀告诉我,有一次几个少年先锋队队员叫他停步,要他通行证,声言没有通行证就要逮捕他。

“我是彭德怀,”他说,“通行证就是我写的。

“即使你是朱德司令,我们也不管,”年轻的怀疑者说,“你总得有一张通行证。”

(1)【片段一】中,两个孩子为什么对“我”的招呼毫不理睬?(1分)

(2)【片段二】中,少年先锋队队员后来是在什么情况下才放行彭德怀的?这体现了他们什么形象特点?(3分)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24.作文

人生或许就是这样一场旅行,充满期盼,不断努力,又会撞见一个个或大或小的意外,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无法回避。无论面对它时是怎样的心境和过程,总会迎来下一站。回首来处,皆是风景;人生的路,每一步都不会白走。这时,你也许会忍不住感慨:虽然那并非如我所愿,……

根据以上提示,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展现一下你曾经见到的风景。请务必将上面画线的句子补充完整,并让它出现在文中适当的位置。(句子下面画横线,让阅卷老师看到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