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JT叔叔医道课 27 三伏天灸膏肓、环境伤寒论、寒气、合病、伤寒葛根与逆流挽舟

JT叔叔医道课 27 三伏天灸膏肓、环境伤寒论、寒气、合病、伤寒葛根与逆流挽舟

JT叔叔医道课 27 三伏天灸膏肓、环境伤寒论、寒气、合病、伤寒葛根与逆流挽舟
JT叔叔医道课 27 三伏天灸膏肓、环境伤寒论、寒气、合病、伤寒葛根与逆流挽舟

JT叔叔医道课27 三伏天灸膏肓、环境伤寒论、寒气、合病、

伤寒葛根与逆流挽舟

27.2013.06.25 上:三伏天灸膏肓、环境伤寒论、寒气、合病、伤寒葛根与逆流挽舟

上一次上课,中间下课有同学来跟我提出一件事情,他说,我现在上课的时间真的比从前短非常多,他觉得,就是比较用功的同学大概会觉得听不够,这样子。那我那时候就回那位同学一句话,我说,从前我上课都被人家骂,说晚下课,害他不能回家,害他回土城的家要坐计程车之类的之类的。然后我是过去因为受到众多的责骂,所以才变成现在上课要准九点半下课这样子,要放大家有车可以坐。但是这件事情呢,我也在心里面这样悬了两个多礼拜,我就想说: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较折中一点,就是,也希望同学能够在这课堂拿到比较多的东西,但是我也不要把同学留到太晚。

我现在目前为止想到的招数,但说不定这个招数有点笨也说不定。就是,我过去的那个上课的打字稿,其实现在还有三本书的份量那么多。就我从前在社大教的一次快快教的整个打字稿,大概有这么厚(五公分左右)。然后虚劳篇的讲稿,从前慢慢教的虚劳篇讲稿大概还可以做出四、五百页。然后还有,从前《经方本草助读》还没有出的第二集的书稿,什么真武汤啦,吴茱萸汤啦,还有少阴篇的全部的讲稿。因为

我当年慢慢教的时候其实教得比现在要仔细,我现在比较是提纲挈领的讲讲。所以我在想,我如果把过去那些讲稿就这样子,乖乖的一本一本整理出来的话,那同学就拿印刷价嘛,印刷成本价五十块、七十块就随便买嘛。那这样子的话,是不是就可以弥补上课的一些情报量的不足。那我上课如果讲到书里面有的,我就可以讲比较是带主轴的部分就好了,那细节的话同学自己稍微回家再翻一翻当床头书看看就可以。我想说这样子说不定可以让这个课程的进度哦,让人比较安心一点,因为上到今天还在桂枝汤加一味葛根。

根本就是……啊,让我想到我那个预计在日文课讲的一个梗啊。就是有一个日本的作曲家,被那个导演要求要做一首波兰的歌剧,然后那个作曲家呢,也是帮徐克的《七剑》那个电影做音乐的作曲家,叫做川井宪次,然后呢,他就开始拿着《波兰观光旅游手册》,“请问车站怎么走”开始在练波兰文。然后练到一半他就说:“我要走到车站之前,这电影都拍完了嘛”。所以就没办法了,后来就请别人帮他代写歌词,大概是这样的感觉。所以我今天也是觉得好像拿着一本波兰文观光书,在那边“请问车站怎么走”。那今天我们才走到桂枝加葛根汤,我们哪天才能走到厥阴病啊,实在是太艰难了啊,路途遥远。

不过我也要说,可能要让各位稍微放心一点,因为我这个课是因为我们一开始来的同学,我相信有些同学是初学者。那

初学者的话有一些基本盘的观念可能要多刷两下。但是已经介绍过的药物就不用再讲,所以以后都是加一味药就换两个方,加一味药就换两个方,这样子基本上速度还是会渐渐加快的。所以,其实这些安心的话我也不用太努力讲哦,因为其实会留下来的人就是会留下来,会走的就是会走哦,这根本这种推销辞令都是不管用的。我这种事情,这么多年来早就看开了。所以只是说一说,就是说,说不定我以后会努力做一点……要努力吗?反正会自然而然做一点补充讲义哦,给同学这样子。

然后呢,上次上课的时候,还有讲到灸法就讲到灸膏肓对不对。那讲到灸膏肓,今年的三伏有四十天的周期,是我们阳历的七月十三号入伏,然后八月二十二号出伏。所以这样子的时间大家灸膏肓倒是可以趁这个机会好好的来调理一下哦。因为我今天在上网路看一下今年的三伏是什么时候的时候呢,刚好也就网路上浏览到一些很多中医诊所的广告啊,对不对?“该来贴三伏贴啦”,这样的广告。然后他们讲的那个三伏贴的威力呢,就是说气喘病有可能到冬天的时候呢,会好一点点哦,我心想好孬哦,就是说可能冬天会比较不发作一点点哦,还不敢跟你保证哦。那我就觉得不要不要啦,我们这个本家,孙思邈本家的灸膏肓,一根艾草条这样一根一根的给他灸下去,彻底享受那个威力是可以的。就是有那种真正的XXX(5:15)经常可以玩就不用玩的超费劲的

模型哦,大概是这种感觉。而且膏肓刚好又是一个不太挑艾草的穴道,就是烂艾草条也灸得进去,所以同学就算一时半刻还没有办法从大陆调到高档的货来的话,那其实随便买都可以。

那我们台湾可以买到艾草的地方,重庆南路上的那个中医书店,同学知不知道是哪两家最大?一个叫做,就是三民書局隔壁的那个地下室,重庆南路三民書局隔壁的地下室有一个致远书店,然后它的,三民书局的对面有一个大方书店对不对?这些都可以买到艾草条的。然后还有台北候车站隔着市民大道有一个什么青山仪器行,那里也有得买艾草条。但是,我还是要跟同学讲哦,台湾的艾草条在一个身为傲客的那种家庭主妇的心情来讲的话,买起来都是让人觉得很心碎的。因为台湾的艾草条,十根哦,你买到两百七一盒的,两百七一盒那一根就二十七块了嘛,对不对?比大陆一根折合台币五块钱那种还要不如。就是你不要以为大陆的东西做得差哦,我觉得产地的东西就是会便宜。所以,就是大陆那种你随便买的烂艾草条,一根只台币五块四块的那一种,都有可能比台湾的艾草条两百七的那种还要好用。所以趁这个机会,膏肓反正不挑嘛你就随便煨煨看嘛,说不定你可以比到一个比较好的艾草条,大概是这样子。

那还有我们过去有的时候会去跟那个安和路上的杏林书店

进点艾草条对不对?助教啊,你有兴趣开车去帮同学团购

吗?(莹莹:你问兴趣两个字本身就……)兴趣是没有啦,也没有这个善意了哦!因为你知道团购好杀价。就比如说,如果是十根他原来卖一百五的话,我们一次跟他买很多的话,他会算我们一百二啦。但是他们最近换了一种新包装,我今天打电话去问,他说我们……而且,因为接电话的不是老板,是一个我觉得语气相当淡漠的,好像是工读生之流的人。然后他就说:“现在啊,五根一包啊”。我就说:“啊,五根一包,没听说过这种包。”然后他说:“一包七十五块。”我就完全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就是我不知道那是不是我过去熟悉的商品了。那我说:“还剩多少啊?”他说:“六啊~!”我说:“什么?六六六包?”他说:“不啊,四十六包。”四十六包,按十根一包算的话,也只剩下二十三包而已对不对,那根本就够灸四个人的膏肓都不够对不对。所以就,反正你们就乱买好不好。淘宝网能买的你们就买,不然的话台湾随便买买看,反正就用用看,趁机比比货嘛。趁现在比出你的对商品的质感的感知力,等到有一天你要灸到足三里的时候才能找到好东西。大概是这样子的。

那么,我上次讲到说灸膏肓讲说,如果你真的灸到火气太大,你可以练一点点道家的内功把它收掉对不对。讲到这件事的时候,我后来回想想到,忘记讲了,就是道家内功在练的时候好像有一个大约的原则,是说,你的手指头不要往外开对不对?就是用老子的话来讲就是握固嘛,就是把大拇指握在

四个手指头里面,其实这样放着也可以。那如果是佛家的话,有所谓的禅定印嘛对不对,就是这样子的,反正就是手指头不要岔出来就可以,是不是。那密教跟禅定印齐名的还有什么智拳印嘛,反正就是各种奇怪的掐法。然后还有近代的那种,不要说近代哦,还有些练道家内功的,他们喜欢这样掐,这个手掐无名指根,然后再扣成一个像太极的形状,花样很多啦,那什么花样都无所谓啦,反正就是手指头不要外开就好。所以你这样(握拳四个手指握住大拇指)也可以,这样(禅定印)也可以,反正就是打个圈圈差不多这样就可以过关了。因为我们练的是很安全而粗糙的内功哦,没有什么接错线会爆炸的事情。所以就大概说一说,心情轻松比较重要。那接下来的,我们桂枝加葛根汤要讲的,下面的那个三、四、五三条哦,其实就不是那么重要了。第三条有可能是很重要的,但是因为他是所谓的《桂林古本》出土条文,所以历代没有临床案例。所以现在就变成,你如果学了这一条的话你就是第一批白老鼠。那后面四、五两条是,这些内容其实到后来,我们今天都是习惯临床上面,葛根汤就直接丢出去了,不见得会用桂枝加葛根汤。所以,四、五两条只是大概跟同学说一说,帮葛根汤做一个铺路的工作而已啊,所以,你就四、五两条打个三角形也无所谓。但是,我还是要强调,我为什么要那么用力的教桂枝加葛根汤呢。是因为,现在你遇得到的人,真的有不少人,他的体质是完全不能耐受麻黄的,

所以他一吃葛根汤就会怪掉。所以,等到我们以后教到关于麻黄的方剂的时候,一定会学到这些重要的辨别的点这样子。如果你知道一个人他是完全不能吃麻黄的话,那你就尽可能的不要开麻黄。尤其是桂枝加葛根汤,我觉得,之前跟同学讲过,就是他明明就是桂枝加葛根汤症的人,你却开了葛根汤,那这样是很不好。就是他汗孔明明是开开的,你还要再多加麻黄进去的话,那个人就会虚得很厉害。所以,这个还是要晓得。我觉得这个方真的是历代被忽略的蛮凶的。【5.47】寒病,骨痛,阴痹,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引痛,脉沉而迟,此寒邪干肾也,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其著也则两腘痛,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主之。

那这个5—47条啊,寒邪干肾,那我要先说这个,桂林本的第五卷,是所谓的《六气篇》对不对。就是不关系到感冒,纯粹是气候造成的一种身体的变化。那不关系到病毒感染而身体有变化,当然其中有一个火病篇,是指身体里面自己发炎起来。那会发炎一定是细菌感染嘛对不对。但是细菌也不等于是病毒,那是不一样结构的生物。所以呢,除了这个火病篇多半是细菌感染之外,就所谓的上火的状况之外啊。这个《寒病篇》就是很单纯的在讲,当一个人处在太冷的环境下,他可能并没有感染到感冒类的病毒,但是他被冷坏了,就是中暑的相反啦。

像这个六气篇啊,我们台湾的学习者可能淡淡然的读过去,

并不会很有fell,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台湾基本上就是暖烘烘的气候啦。就是冬天也没有弄到大雪封山那种状况,所以不会那么有fell。可是这个六气篇,我觉得,像是我在美国的家是在内华达州,就是沙漠。我跟我外婆去到我妈妈家的时候,就会发现,因为我们台湾湿度常常是接近百分百的,对不对。那内华达州的沙漠是接近零的。所以我们到那边之后就会发现,诶,大便大不出来了,就是人被抽干掉了,那抽干掉之后,你就要翻到他燥病篇里面讲说,你要拿竹叶跟麻子仁跟生石膏跟蜂蜜煮水喝,然后就大便大得出来,就是你被燥到了,就是这样的问题。

所以这个六气篇呢,我觉得,偶尔的时候,像这种重湿气,重寒气,我觉得在台湾我过惯了,该怎么应付就怎么应付,多穿件衣服,少喝杯水之类的就应付过去了。可是像六气篇里面的湿气篇,有一次是湿寒气一起进来的时候,那好像是用桂枝加麻黄汤来处理哦。我记得零四年我跟我妈妈去大陆旅行的时候,去了黄山顶上。那个阴阴冷冷,云雾缭绕。然后那个旅馆的棉被你抱起来,会觉得,怎么跟行李箱一样重,都是湿气。然后你上了黄山顶,被那个云雾包着包着冷着冷着,你就发觉全身都不对了。然后那个时候就会发现,哎哟,真的要吃一点点桂枝麻黄各半汤,发一发,把那个湿气跟寒气一起发出去。就在这种大环境有变化的时候,这六段篇章是很重要的。

那这里讲到的寒病哦,因为人体的五脏有五脏的这个气的性质,对不对。属水的是肾脏,所以他就说,寒气如果要攻击你的话,通常会比较往肾脏的区块攻击过去。那,这是他第一条的大义哦。然后呢,这个寒气它在攻击你之后呢,它第一个进来的时候——我现在在讲这个寒病篇的整个的提纲。然后呢,他说,一进来之后呢,它会先打到某一个脏,可是人的内脏不是很省油的灯,内脏如果真的受到寒气的干扰,它一开始被打到会不舒服是没有错。可是它过了一阵以后哦,那个内脏会觉得:我应该把这个寒气拿去给比较不重要的地方去承受。就是把它那个寒气转嫁给别人。这是武侠小说常常有的,挨了这一掌,运到你身上,让你去喷血。也就是说肾脏受了寒气,它挨了一下觉得挨不住了,它就把寒气丢到肾经去,然后心脏会丢到心经去,肺脏会丢到肺经去,故事大纲是如此。

所以他说寒气一进来的时候,是先打你的肾,那刚打到你的肾的时候,你会有这样这样这样的身体感,那这个时候你要用桂枝加葛根汤把这个寒气立刻拔出来。当然这也是临床无人使用过的条文。因为《桂林古本》出土到现在,也已经快一百年了吧?所以应该有人用过啦,其实我也差不多有用过,觉得还行啦。但是呢他说,等到你这个肾脏撑不住了,它就会把它往肾经那边丢过去。那如果这个寒气丢到了肾经的话,沿着肾经附近的你的那个肌肉的组织,就会僵掉,僵

掉以后就会淤血。这样子的一个故事。所以本来是肾脏受寒的,等到它流到肾经之后,反而肾经经过的那一带的肉都会硬掉,都会有一点僵僵怪怪的。

那这个故事的发展呢,就是你一受寒的时候是觉得腰酸背痛为主,就是一条背脊骨会觉得特别的不舒服,等到他那个寒气钻到了肾经之后,那他主要的不舒服是什么?是膝盖后面感到僵硬酸痛为主。同学有没有人听过这样的症状?就是他一个人的膝盖痛,他是痛在膝盖的后面的,有没有遇到过?或者是觉得两条腿呀特别的重。因为《桂林本》的编排跟《伤寒》《金匮》这两本书的编排是不完全一样的。因为他到了肾经的症状啊,当然我们今天还没有教到那个方了啊,甘草干姜白术茯苓汤。像那个症状在《金匮要略》里面写的时候是写说,好像腰上挂了五千钱,整个腰上挂了很重的东西,就整个下半身觉得特别的沉重。那我们《桂林本》是讲到说是两个膝盖后面特别的酸痛,这样子。所以,我想同学应该不会看莹莹的阿咪网看得那么仔细了啊。有一次阿咪网讲到说你帮她妈妈治什么膝盖痛什么故事之类的。那时候莹莹有来问我,我就说你妈膝盖痛,你要问她是前面痛还是后面痛对不对。那如果是前面这个膝盖骨痛的话,可能是风邪、风湿的寒气钻到了膝盖缝,骨缝里面去,这种的话,我们照经方家曹颖甫的开法是开阳和汤,就是麻黄、地黄同用的结构,把骨头缝里面的寒气给逼出来,就会好得很快。那如果你妈

妈是酸痛在膝盖后面的话,那这个就是所谓的“寒邪着于肾经”的肾着病,那开的是甘草干姜白术茯苓汤,从肾经里面吧邪气一点一点的勾出来。就是他的整个打法是不一样的。那莹莹后来你妈是吃哪个汤?两个都有吃对不对?(莹莹:对。)两个都有效对不对?(莹莹:对。)是不同的故事对不对?(莹莹:对。)好,就是她有的时候是肾着,有的时候是膝盖痛。(莹莹:对。反正好了。)反正好了啊。所以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情节。那我们今天还没有要讲到“肾着”,只是我这边讲的话,等于是说,就算没有讲到,你后面接下来那四条也都可以自己看,这样听得懂吗?

【5.48】寒病,两胁中痛,寒中行善掣节,逆则头痛,耳聋,脉弦而沉迟,此寒邪乘肝也,小柴胡汤主之;其著也,则两腋急痛,不能转侧,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甘草汤主之。(小柴胡汤方见伤风)

【5.49】寒病,胸胁支满,膺背肩胛间痛,甚则喜悲,时发眩仆而不知人,此寒邪乘心也,通脉四逆汤主之;其著也,则肘外痛,臂不能伸,甘草泻心汤主之。

【5.50】寒病,腹满肠鸣,食不化,飧泄,甚则足痿不收,脉迟而涩,此寒邪乘脾也,理中汤主之;其著也,则髀枢强痛,不能屈伸,枳实白术茯苓甘草汤主之。

【5.51】寒病,喘,咳,少气,不能报息,口唾涎沫,耳聋,嗌干,此寒邪乘肺也,脉沉而迟者,甘草干姜汤主之;其著

也,则肘内痛,转侧不便,枳实橘皮桔梗半夏生姜甘草汤主之。

就是后面的那个,如果是寒病中了肝经的话,一开始用小柴胡汤,不行的话再换一个方去抽肝经,肝经的话就是痛在这个地方(肋骨下边)。如果寒气呢着于心的话,一开始寒气入心人会发昏,因为中国的心还包括人的意识,人的清醒的这个意识的状态。等到它走到了心经之后就要用甘草泻心汤去抽拔心经之邪。然后呢,后面什么寒气中脾用理中汤,然后寒气走到脾经再换一个方。着于心经的时候是心经经过手肘的哪个地方会痛,着于肺经是肺经经过手肘的哪个地方会痛,它的逻辑是很单纯的。你看啊,肾经是经过脚嘛对不对,所以肾经被卡到的时候就是膝盖这边会有不对劲的地方。那心经肺经是经过手嘛,所以腕关节这边会有不对劲的地方。这个条文逻辑是非常单纯的,同学自己读都没有问题的,好不好。所以这些我以后都不一定会用力讲啊。甘草泻心汤是重要的方啦,因为它治着于心刚好治着魔啦。所以要讲,就是人发疯要用甘草泻心汤。应该说人看得出来是整个个性被什么东西取代掉的那种疯,就要用甘草泻心汤来把这个“着于心”的邪气拔掉。那至于说“着于肺”、“着于脾”的那种,同学自读就可以了,以后多学几个方,再自己看一看,大概都能够理解了啊,所以,就不用太啰嗦,代表性的教一个桂枝加葛根汤,然后教一个肾着汤这样子,蛮重要的这个

chapter就可以打完收工了。

桂枝加葛根汤他的条文呢,讲一个故事,其实我的讲义上面讲的,就是把他讲的东西讲得白话一点,没什么了不起。如果是着于肾的时候,这个人肩膀啊背,颈子啊,后面扯痛,那这当然嘛是不是。寒气干扰内脏的时候,你的脉把起来通常都会有一点,寒气一定会让你的脉比较沉,对不对。你被它黏住了,脉一定会有点涩嘛,有点没那么爽快的感觉,所以脉沉涩,这也没什么问题。把不出来也没关系,只要脉不是浮起来就好了,涩不涩不要太在意,脉象浮沉不要搞错就最要紧了。

我说啊,这个《伤寒论》的学习就是这样子,我这个课虽然可能会多啰嗦很多小东西。比如说跟同学讲说,你看啊,桂枝汤、葛根汤啊,当引经药我们可以来放一个骨刺丸啊对不对,但其实这些小东西不是那么要紧,你骨刺丸漏了三味药一样是骨刺丸。这种小地方没有那么了不起。最主要的是,《伤寒论》一定不可以学错的是什么?怕风是桂枝汤证,怕冷是麻黄汤证,流得出汗是桂枝汤证,流不出汗是麻黄汤证,这种大纲要的地方,一定不可以错就好了。其他小地方,真的你不必那么用功。我讲那些小地方其实只是,有点像是,身为一个课程的表演者,你会有一定想要,就是我今天要拍一个宫廷剧,总不会想说看起来后面的宫廷都是三夹板嘛对不对,总希望放着一个花盆,一瓶花也要美美的嘛,就是基

于这种心情在那边添加一些装饰物而已啊。但实际上医术的主轴根本不在这些地方,这样明白吗?主要是这个戏让人看得懂就好,你用说相声的都可以对不对,那后面三夹板就三夹板没关系。因为你看啊,那些大陆经方开的很好很好的老医生,像已经过世的那个胡希恕教授。如果你看胡希恕教授写的书,你就会发现他真的就是这个大纲领,就是大开大合的这样在开。

你在笑什么?(莹莹:没什么,你说人家后面都是三夹板。)说人家三夹板。他医术很好哦,就是那种最主轴最大纲的地方对了,那个方就是对的。你中间小小加一味药,是那种修眉毛的东西,就是《甄嬛传》王后那个眉毛没有画好,还是王后啦,差不多就是这样子,可以放过了。所以最主轴的大辩证框都要很清楚,这一定不可以错。我讲的那些细部的东西都是调味料,都是多余的化妆品,都没有关系的啊。

所以呢,这个地方他说,也有可能会肚子痛,骨头痛,大小便不利。其实啊,这个他说骨痛,阴痹,腹胀,这个东西不是那么的绝对。你大概就只要记得一件事啦,就是被冷的东西弄了之后,你觉得从后颈开始往下都不太爽快,大概记得这样就好了。那我之所以要有一点点强调大小便不利的问题是为什么呢。是虽然在那个《桂林古本》还没有出土的年代里面啊,也不是没有出土的年代,应该说是那些,我现在要讲的那几个医案的故事的主人翁,那个医生应该是没有读过

《桂林古本》的。他的临床医案确有用过桂枝加葛根汤治疗大小便不利的案例,我要讲的是这件事情。我在讲这件事情的理由是因为《伤寒论》的价值优先顺位是很前面的。就是说,如果这个人的主证啊,是合乎《伤寒论》里面说的主证的话,他就算是要治便秘,就算要治膀胱无力,你也是给他开桂枝加葛根汤,这样听得懂吗,就是这个优先顺位的问题。那故事内容大约是这样的就是说,有一些经方学习者的医生,然后有一个妈妈带小孩来给他看病,那这个小孩的问题是他尿床,那这个尿床的小孩,其实你可能可以用的药太多太多了。因为在……而且你知道搞经方的人把脉也不是把得那么精哦,也不能够……医小孩尿床,到底是不是病你都不知道,对不对。有时候他就是刚好生长比较慢一点嘛,就是他不那么紧张嘛,所以这不一定是不是病。可是这个医生呢就发现说,诶,这个小孩好像让他看到,还是这个小孩勉强能说出一些话,就是小孩可能是已经会讲话还尿床,所以才有问题嘛对不对。那小孩表达出他的肩膀和后颈是很僵的。那,这样子,这个医生就想说:诶,会不会有可能要开桂枝加葛根汤,因为已经出现一个主证是桂枝加葛根汤证嘛,对不对,就是他的后颈肩膀是不舒服的。那所以他开了这个桂枝加葛根汤之后,这个小孩的尿床就医好了。

所以,他的这个尿床,如果我们今天扣回《桂林古本》的这一条看的话,你就可以想说,他是“寒邪干肾”,对不对。

因为他的足太阳膀胱跟足少阴肾这两个系统都被寒邪搅到了,而那个寒邪不能去除的时候,他那个系统就一直处在一种紧张、躁乱不安的状态,然后就变成尿床。那当然,我们以后我们讲到葛根的那个什么,葛根汤以及葛根黄芩黄连甘草汤的时候,也会再讲到说,当人的这个水气被打断的时候,那个水掉下来人会拉肚子对不对?所以,人拉肚子的病有没有可能也是刚好合到这个桂枝加葛根汤证的主证框呢?这

是非常可能的,对不对。所以一个是肩膀僵硬传下一条背脊骨不舒服,但是背脊骨不舒服也常常是柴胡系的汤可以治得到,所以这个还不一定啊,以后还有的分辨的。但是在这里呢,我就讲到说,比如说尿床腹泻,就是,你知道这个人的主证还包含着肩颈僵的时候,那你就要考虑,有没有可能他就是寒邪干肾造成的尿床或者腹泻。当然这个临床上你会遇到的几率是相当偏低的啦。所以,有可能讲了之后也会变成一个废物条文也说不定。但是呢,主要就是要跟同学强调的就是,《伤寒论》的辨证点的优先顺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你想想看,如果那个人真的就是寒邪干肾的尿床或者腹泻,那你其他的药给他吃到死都很难好的哦。对不对?因为不对的药就是不对,所以这样一个思路上的框架还是要明白。

再来呢,第四条我也是随便讲讲就好啊,因为这篇我只是想说,这一类的医案呢,就是临床上面有些人是开葛根汤,有些人是开桂枝加葛根汤,就差一味麻黄而已啦。还有就是桂

枝芍药的量微微有一点不同,那个不同都不比计较了。那这个太阳阳明合邪是怎么样呢?就是我现在先讲到后面的一

些观点哦,就是在我们的疾病传变的时候,有的时候呢有一些他的病邪哦,感冒的邪气,它是刚好挂到两个区块之间的,比如说最代表性的就是太阳区块要传到阳明区块的时候,通常会经过一个葛根汤证。

葛根汤证它的主证的特征是,同时具有太阳的特征,也同时具有阳明的特征。你就知道他那个邪气就好像已经从太阳经有点勾到阳明经了,就是勾两边的邪气。那这种勾到两边的邪气在辩证点上面,比如说以后要讲的葛根汤就会说:诶,你说桂枝汤是怕风,麻黄汤是怕寒,那葛根汤呢,又有桂枝又有麻黄,那个人是不是应该又怕风又怕寒啊?结果那个人不是,他反而觉得不太有怕风怕冷的感觉了。为什么呢?因为阳明病的本质是人觉得很燥热,要揭衣服,揭被子的对不对?所以他那个阳明病的身体感,跟太阳病的身体感刚刚好对消灭了。所以他反而处在一个好像就是怪怪的,可是不是怕风怕冷,也不是大燥热的那种中间的状况。所以这是以后要学到葛根汤证的时候要明白说:哦!原来这样子是一个挂两条经的感冒。当然辩证点不会很艰难,因为你听他讲故事你就会知道了。通常那个人是先坐了飞机,被飞机上的空调抽到整个人都干掉才感冒,就会变成这样的病。或者是,他去海边玩,出了大汗,整个人已经快要中暑了,然后回来车

上吹了冷气,然后变成这个病。你大概听这个故事就会知道是什么汤证,所以辩证点是不难的。

那另外像是大青龙汤证,虽然在太阳篇它也是一个,大青龙汤外面是麻黄汤证。可是麻黄汤证的这个你被寒气束住的一个表像底下,你里面那些肌肉都已经在发热了,而那个肌肉里面的发热是白虎汤证。所以大青龙汤的结构上来讲是,一个麻黄汤包住一个白虎汤的结构。这是大青龙汤。或者是我们今天有可能会讲到的下下个方,桂枝加附子汤,其实桂枝加附子汤,因为你知道足太阳膀胱的底层就是足少阴肾。如果你真的直接勾到肾经的时候,一开始是麻黄附子细辛汤啊,麻黄附子甘草汤,那如果入了肾脏的话是真武汤为主,这是少阴的基本打法。因为肾脏受邪,所以水气转不上来,变成心脏开始烧干掉,那个是朱鸟汤,就是黄连阿胶鸡子汤啊这些东西。

但是呢,在太阳病啊,就是楼上是太阳啊,楼下是少阴,这是上下楼的邻居,祖孙三代同堂的一种建设啊。那这个太阳病呢,走着走着快要踩塌楼板掉到楼下少阴去的时候,那个快要踩塌楼板的那个当下的是桂枝加附子汤。这样子,就是有几个挂两经的中间要注意的方剂。像这个桂枝加附子汤也是很可爱的一个方哦,这东西我现在可以随便讲啊,反正到时候忘了以后再讲就好。就是说,太阳病转到少阴的时候哦,有的时候少阴会很用力的把那个病邪推回来。那在推回来的

时候,就是少阴之邪从太阳再出去的时候,它常常会在太阳那边乱找一个小出口,你知道那个小出口是什么吗?尿血!就像太阳病的麻黄汤证啊,它要推出来的时候常常是流鼻血,有时候鼻血流出来麻黄汤证反而好了,流不出来就脑溢血了。人会从血里面喷掉一点邪气,而且喷出来还蛮有效的。像我们中医就会认为说脑溢血是发不出来的麻黄汤证,所以它爆在里面了。那至于说那个少阴啊,倒推回太阳的时候,差不多从真武汤证要推回桂枝加附子汤证的时候,有的时候那个人啊忽然之间尿尿里面会有一些血的,然后那个病人会吓一大跳。可是其实那却是病在转好的一个迹象。这以后少阴篇会讲到的。

丁助教啊,我记得你弟弟好像有一次那个少阴转太阳的时候尿过一次血对不对?还是怎么样出血?是怎么样的故事?(丁助教:我弟弟是蛇缠身。)蛇缠身不是,我问的是另外一个故事。感冒少阴病变成尿血从太阳尿掉的那个。(丁助教:哦,对对对。)什么样的故事情节?(丁助教:其实没有什么故事而言,一开始就是少阴病,喉咙痛、扁桃腺发炎,然后真武汤下去,然后就推太阳证。)那什么时候尿血?(丁助教:就是中间转太阳病的时候有一次尿血.)那大概是这样的故事情节,知道一下。

所以,我的意思就是说,在这个感冒的这个……就是张仲景的这个书哦,其实很多中医是不太相信张仲景所说的六经传

变的真实性的。因为你看民国初年的很多中医写的医书哈,有的书就会写说:其实张仲景说的六经哦,只是一个象征性的在形容这个疾病的一个由浅到深的不同的层次,不一定就是真的就是《黄帝内经》说的那六条经,之类的。这样的论点一直是存在的。张仲景的六经是什么?目前的伤寒学派有四十七家不同的说法。但是呢,我就要说,其实如果你真的就老老实实照张仲景这个书开药的话,你会觉得张仲景讲得其实还蛮有道理的,就算有的时候因为他不懂解剖学,所以会有一些解剖学上的不正确,但是在病理的整个流转上面其实他是一个观察得非常仔细的人。连少阴逆转太阳有时候会尿一下血,这种事情其实在他的书里都可以找到端倪。知道这些线索比较好,不然的话,你医一个人少阴病医到快要好,他忽然大尿血,你不是吓死了,是不是?所以大概先讲一下啊。

太阳阳明合邪的故事情节是这样子,就是如果是足太阳膀胱经,这个人的不舒服的感觉主要是在背上对不对。可是呢,足阳明胃经啊,常常可以呈现出一些迹象的位置,因为,你知道足阳明胃经是会上人的脸的对不对?绕在人的脸颊的。所以在这个脸颊的相关部位常常会出现一些病变。比如说口眼歪斜,或者是偏颈,就是脖子好像歪一边啊,或者是斜视、复视。当你阳明经有邪的时候,有的时候眼睛还会看东西觉得有一个眼睛会歪掉一点点,就是看东西好像不能对焦那样

伤寒论 太阳病

古一两15.625g 现3.5g 太阳病辨证纲要 〖太阳病的提纲〗 【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提要】太阳病的脉证提纲。 【解析】本证成因:风寒外袭。 主症和病机:脉浮──外邪袭表,正气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气血必充盛于表,而脉象反映气血活动的状态,故脉应之而浮。 头项强痛──太阳经脉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外邪束表,太阳经脉受邪,经气运行不利,故头项强痛。 恶寒──风寒之邪外束肌表,卫气被伤,失其“温分肉”的正常功能,故恶寒。 此三症反映了外邪侵袭太阳肌表,正邪交争于体表的病机,是太阳病表证的基本特征,所以列为太阳病篇之首,后人称为太阳病提纲。 〖太阳中风提纲〗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提要】太阳中风证的脉证提纲。 【解析】本证成因:风邪袭表。 主症和病机:发热──风阳邪气伤卫阳,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故发热。 汗出──卫阳被伤,卫外失固,且风性疏泄,使营阴外泄。 恶风──卫阳被伤,温煦失司,汗出肌腠疏松,不胜风袭。 脉缓──汗出伤营,营阴不足,故脉松弛宽缓。 本条首言太阳病,当有太阳病见证,故其脉当见浮缓,浮主邪在表,缓主营阴伤。凡见此脉症者,当为太阳中风证。 〖太阳伤寒提纲〗 【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提要】太阳伤寒证的脉证提纲。 【解析】本证成因:寒邪闭表。 主症和病机:必恶寒──强调恶寒必定先见。[分析:寒邪束表,卫阳被伤,失去温煦的作用,故必恶寒] 或已发热(风寒袭表,卫阳能及时达表抗邪,故起病即见发热),或未发热(感受风寒较重,卫阳郁遏,或体质素弱,卫阳不能及时达表抗邪,故发热较迟。然太阳伤寒之发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1 麻黄于方剂中的数学原则 (1) 酸枣仁药性的探寻 (4) 麻黄于方剂中的数学原则 〔本文为JT叔叔投稿于香港《MM》杂志之旧文〕 麻黄,所谓「标热本寒」之药也,其形中空如管,能从骨、从血脉中把阳气发出来驱散寒邪,能祛邪,但人会虚。 张仲景书中的药的走法,有「与皮表平行」的药,有「与皮表垂直」的药,代表性药味,例如麻黄是垂直皮表发汗的,柴胡是平行的(走少阳区),二药王不见王。在柴胡剂中,枳实可用(平行),厚朴不同用(垂直);相反地,枳实不同麻黄剂一起用,厚朴与麻黄一起很好用。用反了,枳、朴皆不得发挥其药效。 但,反面来说,张仲景也依此原理「制」麻黄。麻黄和两类药物同用时,会受制而药性变得温和。 其一: 阳明区块药,药性顺肌理而行,属平行药。例如葛根、石膏、苍朮、白朮。 较没力的是葛根,例如葛根汤中有麻黄汉制三两,量和麻黄汤一样重,但葛根汤的发汗力仅得麻黄汤之半,于焉得知:葛根四两约可制麻黄三两其半,即一点五两。葛根八

麻黄三之比例时,可无发汗现象。 石膏、麻黄同用时,仲景麻杏甘石汤已示其例。麻杏甘石汤服后不发汗,但仍可去邪,即石膏八两可制麻黄四两。依此比例原则,越婢、大青龙,虽麻黄六两,但因石膏有鸡子大(约汉代六至八两),则麻黄之发汗力仅余三两,即同于麻黄汤。 朮类则今人研究:二倍于麻黄时,发汗力减半,四倍时全无汗力,而祛湿之效皆甚佳。风湿患者临床,麻黄加朮汤,以此原则量其虚实作加减。 此其与阳明区药之相互作用其大概。 第二类: 附子、细辛、地黄等直入少阴心肾之药,则不直接影响麻黄之发汗力,但会深化其发汗力。 另外,治寒饮而咳的小青龙汤,因有半夏,移肺中水入膀胱,故不成汗解而成尿解。直用生半夏如《伤寒论》剂量(半升约如汉制四至六两),必尿解,解后人不虚。因肺中寒饮之邪,尿解有路可去,汗解则属无理。今用制半夏则需加倍。今一般医师半夏则用量不足,故常使小青龙汤服后作汗解,乃至病人服后大虚,乃言此药续后不佳。民初范文虎用小青龙汤,倡议以半夏三钱,其余药味仅数分,乃善法。 此亦「辛润肾」这句黑话的临床实践意义。 麻黄附子细辛汤,三药比例为麻黄二,细辛二,炮附

阳明病篇

阳明病篇 1、白虎汤 170、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 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76、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 汤主之 350、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2、白虎加人参汤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 汤主之 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 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 主之 169、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 之 170、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 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22、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竹叶石膏汤 397、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4、小承气汤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 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 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 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 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 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 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 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 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21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 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214、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 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 与承气汤也

伤寒论-太阳病篇-期末复习资料

伤寒论-太阳病篇-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症并治 第一节太阳病纲要 一、太阳病脉症提纲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因病机——太阳主表,卫外。外感先病太阳。 症状解读——脉浮:邪在外,卫气浮于外抗邪。正气未虚。 头项强痛:太阳经循行头项,外邪易犯,风寒外束,经气受阻。 恶寒:外邪束表,卫气被遏,不能“温分肉”。 二、太阳病分类提纲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病因病机——风寒袭表、营卫失调。 症状解读——发热:风寒袭表,阳浮抗邪。 汗出、恶风:风性疏泄,伤于卫阳。卫外失固,营不内守,营阴外泄。 脉缓:营阴外泄。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症状解读——或已发热或未发热:与感邪、体质、卫气郁闭有关。(风寒甚,卫气郁闭重未能达表则不发热。)体痛:寒性凝滞。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

郁滞,经气运行不畅。 呕逆:风寒束表,表气郁闭,里气不和,胃失和降。 脉阴阳俱紧:***寒性凝滞,郁闭营卫,无汗脉紧。(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症状解读——发热而渴,不恶寒:温邪犯表,化热伤津。 误治解读——误汗:温病误用辛温发汗,则变为风温。热邪鼓动气血,身灼热、脉浮盛有力。热盛迫津外泄,自汗出。伤津,身重。热扰神明,多眠睡、语言难出。邪热壅肺,鼻息必鼾。 误下:攻下伤阴伤津,小便不利。肝肾阴精不能上承于目,直视。热盛神昏,关门不固,二便失禁。 误火:热盛伤津,动风,惊痫、瘛疭。热伤肝胆,水不涵木,黄疸。 三、辨病发于阳、发于阴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7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7 柴胡证小柴胡汤(二)辨证技法:太阳病中的少阳 〔摘自『伤寒杂病论慢慢教』.第六段课第六堂〕 少阳主证提纲 今天我们就先来讲什么是柴胡证,来教完小柴胡汤这帖汤,有些比较复杂的条文,我们可能就留待之后再来处理。 跟柴胡汤主证相关的条文,我们先看三之十四条、三之二十条,这两条根本可以说是《黄帝内经》的〈热论〉,三之十四条根本就是抄《黄帝内经》抄来的,这其实也是《伤寒论》跟《黄帝内经》很明显的交会点,有人说,张仲景的六经辨证,是讲感冒的六个层次,跟经络是没有关系的,可是我觉得,《伤寒论》学得越熟,越会感到张仲景其实还蛮尊重《黄帝内经》的那一套,少阳病,它的确有牵涉到少阳经;太阳病有牵涉到太阳经。只是张仲景所谈论的问题,是比「单论某一条经本身」还要更广泛的问题,不像《黄帝内经》讲的那样单纯,张仲景的书有比较细部的层次。 【桂3-14/宋.例13】 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此三经受病,未入于腑者,皆可汗而已。 三四日,是照六经的传法,通常是先太阳、再阳明、再少阳,它说因为少阳经,经过这些地方,所以它经过的地方可能就会胸部、身体侧面痛、耳朵听不清楚。 少阳病的辨证点,特征之一是脉弦,所以感冒的时候如果把到弦脉,那就要考虑有可能是少阳病。因为每一个人的弦脉,以初学者来讲,得自己跟自己比,也就是这个脉会比平常把到它的时候更瘦一点,但在瘦的同时,会觉得它也绷得更紧一点。 就像是太阳病的脉是整片浮起来──平常要摸到皮肤,再稍微按下去才感受到它的跳动;现在好象才贴到皮肤表面一点点,就感觉得出它的跳动了,这就是浮脉──弦脉的话,我想也是自己跟自己比,就是平常摸起来没有绷成一条的,现在摸起来绷成一条了。但这个一条,也不能太沉,因为太沉的话,就变成少阴病的「脉沉细」了,那就不是标准的弦脉。它还要有点力气,但那个力气,大概只是跟平常的脉象相比,「几乎感觉不出来的」强一点点,如果很明显比平常又浮又紧的脉,那大概就是麻黄、大青龙汤类的;如果是很有力的洪脉就是白虎、承气一类的…… 勒成细细一根、不太沉、不比平常的脉没力。所以弦脉,是少阳病的第一个指针。当病气处在身体的夹缝之中的时候──少阳区块很像是身体里的夹缝(腠理)──当病气在腠理里钻的时候,脉象就好象夹在墙缝里一样,所以就勒得变得「弦」,这样的一个脉象。 书里也给了其它的辨证点,少阳病很专门的一个辨证点,就是:身体「侧面」或连到胸部会闷、胀、或是痛,有的人是不摸不痛、摸了才痛;有些人是不摸也痛;还有的人是可以摸到有一颗一颗、硬硬的淋巴结跑出来……但是胸胁闷痛呢,有的时候是一摸外面就有感

伤寒论太阳病篇 郭杰

2016届六安中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实习生读《伤寒论》太阳病篇有感 姓名:郭杰 专业:中西医结合临床 年级:12级中西医临床 时间:2016年6月11日

正文:《伤寒论》出自东汉医圣张仲景之手,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0卷,又以太阳病篇的论述最多。太阳病篇主要是论述外感病的传变与转归,以及失治误治之后的各类兼证、变证和疑似证等。因此有丰富的临床研究价值和指导意义。 从《伤寒论》“太阳病篇”原文来看,太阳病的病变部位涉及到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太阳膀胱腑,也涉及到太阳所主的肌表营卫。由于太阳主表,而肺主皮毛,所以当体表的阳气受邪时,往往会导致肺气宣发肃降的功能失调而出现咳嗽或气喘。因此,手太阴肺经的病证也在“太阳病篇”中体现出来。当然,《黄帝内经》中用“太阳”命名小肠经和小肠腑,即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太阳小肠腑。但是根据临床实际情况的判断,在外感病的早期阶段,《伤寒论》中并没有涉及到关于小肠经、腑的相关病变特征,这也是值得现代临床考究的一个方面。 从太阳病的提纲证来看,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反映了风寒邪气侵袭太阳经脉和肌表,正气奋起与邪气抗争的病机。三者必须兼备,方可辨为太阳病,不可独为一证。太阳病往后又分为:中风、伤寒和温病。 太阳中风为外感风寒卫强营弱,以发热恶寒汗出脉浮缓为特征,又称太阳中风表虚证,治以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方用桂枝汤证。若兼项背强几几,太阳经气不利,方用桂枝加葛根汤。兼气息喘急者,是风寒迫肺,肺气不利,方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兼汗漏不止,甚则小便不利,四肢拘急者,是表扬虚弱为主,方用桂枝加附子汤。兼胸闷脉促者,是外邪欲陷胸阳不展,方用桂枝去芍药汤。若胸闷恶寒甚,脉微而不促者,是外邪已陷胸中,胸阳受损,然表邪还在,方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兼身痛不休,脉沉而迟者,是表邪未解而气营两亏,方用桂枝新加汤。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6(下)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6(下)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6(下) 少阳小柴胡汤(一)──寻找少阳区块 二.小柴胡汤的功能少阳 那么,少阳区块还牵涉到另外一件事,就是「柴胡证」的少阳区块。 光是柴胡跟甘草两味药,其实就构成小柴胡汤的主结构了,因为小柴胡汤里的其它药味,都是可以拔掉的,只有柴胡跟甘草不能动,所以柴胡跟甘草就已经是小柴胡汤结构了,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也含有这个柴胡剂主结构。当然古代《辅行诀》的小柴胡汤是没有去芍药的,那不去掉芍药的小柴胡汤也有它的好处,它能帮到的事情会更多。所以柴胡剂所调理的,西医所认为的少阳,是有意义的,就是能够让它变得比较舒服,我们也都知道胆结石的时候,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是非常有效的。我们也知道,胆结石也是一个内脏的气机失调才会产生的一个病──该怎么样的时候不怎么样,可能该吃早餐的时候不吃,然后胆汁就没地方去,放着放着就放

坏掉了──其实都是关系到所谓调畅气机,就是人体所有内脏的互相沟通跟调节,这样的一件事。 谈到一般说的柴胡证的调畅气机,也就得讲到小柴胡汤真正的主治,也就是「少阳病」。小柴胡汤它所治的东西我们称为少阳病,但我们不能说「肝胆之气郁结、内脏气机不畅,就要用小柴胡汤!」不能这样说,因为它可能可以、也可能不可以。小柴胡汤究竟作用在哪里?它的加减变化我们先不说,三两甘草、八两柴胡加在一起,这个小柴胡汤是要干嘛的?这么大量的柴胡是在干嘛的?以西医来说是清血的,因为淋巴的肿块要消掉,得先把血里面的发炎清掉,实际上它是在清血,只是结果显现在淋巴上面。 小柴胡汤所管的病症,我们先很大概地说一下,概略地介绍而已,《伤寒论》的条文,〈少阳篇〉的一开始说了什么?「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还有提纲的〈伤寒例〉:「胸胁满」、「往来寒热,热多寒少」,这些是最粗糙的少阳主证。 首先,眼睛容易花,这个不是个很好的辨证点,因为要开小柴胡汤,有昏没昏不容易拿来做为主要辨证点。 口苦呢,到底这个人为什么会口苦?我也搞不清楚,但是少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一、太阳病经证: (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及其兼证 桂枝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桂枝汤主之。(13)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 者,宜桂枝汤。(95)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服以须臾,可啜热粥以助药力。忌生冷、酒酪、五辛、粘滑、肉类等。) 桂枝加葛根汤证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43)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18)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病机:风寒在表,营卫不和,肺气上逆。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咳喘气逆。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桂枝加附子汤证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0) 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主症:发热,恶风,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等。治法:扶阳解表。

JT叔叔 谭杰中

JT叔叔谭杰中 当前位置:知盈医学课堂>> 中医学>> 知盈医学课堂伤寒论视频名称: 伤寒论 院校:知盈医学课堂主讲:JT叔叔谭杰中 人气:85234℃ 类型:中医学 等级:国家级精品 年度:2013年 状态:全集 分享:新浪微博腾讯微博QQ空间人人网收藏网址42 【伤寒论视频观看小贴士】:伤寒论视频是由知盈医学课堂为您精心收集整理,免费在线学习。伤寒论视频只提供在线播放不提供下载服务。【腾讯高清】点播列表说明:无需安装任何插件,即可快速播放腾讯高清视频道 第1集 第2集

第4集第5集第6集第7集第8集第9集第10集第11集第12集第13集第14集第15集第16集第17集第18集第19集第20集第21集第22集第23集第24集

第26集第27集第28集第29集第30集第31集第32集第33集第34集第35集第36集第37集第38集第39集第40集第41集第42集第43集第44集第45集第46集

第48集第49集第50集第51集第52集第53集第54集第55集第56集第57集第58集第59集第60集第61集第62集第63集第64集第65集第66集第67集第68集

第70集第71集第72集第73集第74集第75集第76集第77集第78集第79集第80集第81集第82集第83集第84集第85集第86集第87集第88集第89集第90集

第92集 第93集 第94集 第95集 第96集 第97集 第98集 第99集 第100集 第101集 第102集 第103集 第104集 第105集 第106集 【SWF数据】点播列表说明:无需安装任何插件,即可快速播放

伤寒论-太阳病篇 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症并治 第一节太阳病纲要 一、太阳病脉症提纲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因病机——太阳主表,卫外。外感先病太阳。 症状解读——脉浮:邪在外,卫气浮于外抗邪。正气未虚。 头项强痛:太阳经循行头项,外邪易犯,风寒外束,经气受阻。 恶寒:外邪束表,卫气被遏,不能“温分肉”。 二、太阳病分类提纲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病因病机——风寒袭表、营卫失调。 症状解读——发热:风寒袭表,阳浮抗邪。 汗出、恶风:风性疏泄,伤于卫阳。卫外失固,营不内守,营阴外泄。 脉缓:营阴外泄。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症状解读——或已发热或未发热:与感邪、体质、卫气郁闭有关。(风寒甚,卫气郁闭重未能达表则不发热。)体痛:寒性凝滞。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经气运行不畅。 呕逆:风寒束表,表气郁闭,里气不和,胃失和降。 脉阴阳俱紧:***寒性凝滞,郁闭营卫,无汗脉紧。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症状解读——发热而渴,不恶寒:温邪犯表,化热伤津。 误治解读——误汗:温病误用辛温发汗,则变为风温。热邪鼓动气血,身灼热、脉浮盛有力。热盛迫津外泄,自汗出。伤津,身重。热扰神明,多眠睡、语言难出。邪热壅肺,鼻息必鼾。 误下:攻下伤阴伤津,小便不利。肝肾阴精不能上承于目,直视。热盛神昏,关门不固,二便失禁。 误火:热盛伤津,动风,惊痫、瘛疭。热伤肝胆,水不涵木,黄疸。 三、辨病发于阳、发于阴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四、辨太阳病传变与否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脉静:脉律缓,未变化。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风家:太阳病患者 五、太阳病欲解时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第二节太阳病证 一、太阳病经证 (一)中风表虚 1.桂枝汤证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

JT叔叔眩晕的治疗

JT叔叔眩晕的治疗 (2014-06-10 13:04:23) ▼ 标签: 我的晕眩又发作了,研究一下。 原文地址:JT叔叔眩晕的治疗作者:jtxuexi 说明:以下文字对应 jt叔叔伤寒论偷偷教11080803 部分录音容 因为今天中午跟亲戚一起吃饭,发现很多年龄大的叔叔阿姨都会有晕眩的问题 所以把以前这部分的听写稿发出来 下载了课程的同学可以参看。 再有,关于完整的稿子,据说,jt叔叔的伤寒论偷偷教所有文字正在整理成书 将来会在小黄助教的博客上有公告,有兴趣的可以关注啦。 忍不住再说一下参考书的事情。学苑的《经方躬行录》最近在看。 这本书也是jt推荐的书目。作者:闫云科 恰好刚刚又听“偷偷教11082201”jt讲桂枝汤的加减。 发现他的桂枝汤加减的讲法还有板书,跟这本书很一致,有兴趣研究的同学可以参考。 亚马逊3.5折,不过12块,相对于这本书534页,还真是···便宜。 .amazon./經方躬行錄-闫云科 /dp/B002CCSCFY/ref=sr_1_1?ie=UTF8&qid=1382261883&sr=8-1&keywords=经方躬行录 好,那么上个礼拜有同学点菜,说要学晕眩。那我就来说说晕眩怎么医。同学啊,你们有没有那个晕车晕船的经验?通常会有对不对?然后,通常如果吃西药或者西医,他们也有一些治晕车晕船的药,对不对?那吃了也会蛮有效,对不对?也就是晕车晕船这件事情,你吃西药蛮有效,也是通常可以解决啦。可是呢,如果是那种有晕眩病的习惯的患者,他常常是在家里面真的觉得天旋地转的,然后,那个时候吃晕车晕船药,通常不会有效的,对不对?(是不是耳不平衡?)那这句话就是我今天要拿出来拆西医的台的一件事。就是如果是耳不平衡,吃晕车晕船药比较好。那可见得,其它的各种晕眩都跟耳不平衡没关系。对不对?因为如果是的话,它早就医好啦。问题是那种慢性的、长期的老病号,西医不是那么有办法。可是西医就会跟你讲说,哎呀,你晕眩是因为耳不平衡。我跟你讲,耳不平衡,这就是医生唬人用的话。就是其实应该是没有关联的,因为如果是耳不平衡的话,你吃晕船药就好。问题是不会好。所以你要来看看,中医治晕车晕船是多么的爽。分很多种,就像中医伤寒论治

伤寒论太阳病篇

2016届六安中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实习生 读《伤寒论》太阳病篇有感 姓名:郭杰 专业:中西医结合临床 年级:12级中西医临床 时间:2016年6月11日 正文:《伤寒论》出自东汉医圣张仲景之手,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0卷,又以太阳病篇的论述最多。太阳病篇主要是论述外感病的传变与转归,以及失治误治之后的各类兼证、变证和疑似证等。因此有丰富的临床研究价值和指导意义。 从《伤寒论》“太阳病篇”原文来看,太阳病的病变部位涉及到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太阳膀胱腑,也涉及到太阳所主的肌表营卫。由于

太阳主表,而肺主皮毛,所以当体表的阳气受邪时,往往会导致肺气宣发肃降的功能失调而出现咳嗽或气喘。因此,手太阴肺经的病证也在“太阳病篇”中体现出来。当然,《黄帝内经》中用“太阳”命名小肠经和小肠腑,即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太阳小肠腑。但是根据临床实际情况的判断,在外感病的早期阶段,《伤寒论》中并没有涉及到关于小肠经、腑的相关病变特征,这也是值得现代临床考究的一个方面。 从太阳病的提纲证来看,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反映了风寒邪气侵袭太阳经脉和肌表,正气奋起与邪气抗争的病机。三者必须兼备,方可辨为太阳病,不可独为一证。太阳病往后又分为:中风、伤寒和温病。 太阳中风为外感风寒卫强营弱,以发热恶寒汗出脉浮缓为特征,又称太阳中风表虚证,治以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证。若兼项背强几几,太阳经气不利,方用桂枝加葛根汤。兼气息喘急者,是风寒迫肺,肺气不利,方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兼汗漏不止,甚则小便不利,四肢拘急者,是表扬虚弱为主,方用桂枝加附子汤。兼胸闷脉促者,是外邪欲陷胸阳不展,方用桂枝去芍药汤。若胸闷恶寒甚,脉微而不促者,是外邪已陷胸中,胸阳受损,然表邪还在,方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兼身痛不休,脉沉而迟者,是表邪未解而气营两亏,方用桂枝新加汤。 太阳伤寒证为风寒外束,卫闭营郁,以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为特点,又称太阳伤寒表实证。治宜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用麻黄汤。因寒主收引,经气不利,故常伴身疼腰痛等证。若经气闭郁,项背强

JT叔叔:《庄子》的基本心法

JT叔叔:《庄子》的基本心法 JT叔叔:《庄子》的基本心法我们如果要说《庄子》的道家心法哦,有没有什么基本功?我觉得《庄子》的道家基本心法,如果一定要说“基本功”的话,有一件事是最 要紧的,那个是写在《庄子》的的三十一篇啦,篇里面的。这个【老渔夫】的篇章是讲说,有一个老渔夫,他遇到孔子,他就帮孔子做了一个心理分析(profile),最后证明:孔子是一个大魔头。——大约是这样的一个故事哦。我有时候看《庄子》与儒家的一些互动哦,会觉得,有一点武侠小说的味道:有一个孔子,创了一个儒家,而这个【以代偿反应作为基本盘】的孔派儒家心法呢(这不包括孟子派的儒家噢,孟子是一个没有代偿反应的人),有很多练 功的方法,会把人的心搞坏。所以呢,一向是隐藏着做世外高人的道家呢,就忍不住,派了一个庄子出来,写了一门武功,叫作《庄子》,他这个武功,专门破解孔子的魔功—— 有这样的一种武林对决的感觉:好像王重阳创了一个全真派,然后就有一个林朝英创了一个玉女剑法来克他一样。 那么,《庄子》呢,除了在篇里面有讲到这件事情之外,还 有一个很【绵密】地在讲这件事情的是,那是《庄子》的第二篇。《庄子》的第一篇等于只是开场白而已,并没有什么 修炼法,只是哲学性的介绍。所以基本功是集中在的。

跟篇不先练成,人不可能让自己的心好起来。那么是主打什么?它是宗旨是:人要好起来,一定要消灭自己所有的辩论心,因为如果你不消灭自己的辩论心的话,你一想要好起来,就会用代偿的方法来加强你负面的能量,这样子人是没有办法好起来的。什么是辩论心? 1、想要纠正别人错误的冲动,就是有辩论心; 2、你要说出自己的意见,如果首先否定对方的观点,就是有辩论心; 3、想要说服对方相信你,就是有辩论心。 至于说篇的话呢,是专门直接在讲这个【代偿反应】。 你有没有想到过道家的那个象征物哦,常常是一个【一阴一阳】相抱在一起的画面,对不对?那么,道家的修炼法,它的最基本的部分,就是要消灭你所有的自我辩论,让你活在【你能用爱去拥抱你的黑暗面、人格上的分裂都统合起来了】的状态,这个时候,才能够修道。简单的来讲:道家的人认为,人有办法修道的品质叫作【真】。那如果我要 用篇的定义来讲什么叫作【真】的话:一个人没有代偿反应的时候叫作真。而,活在代偿反应里面的分裂人呢?《庄子》叫他什么人啊?像孔子那么好的人,《庄子》叫他 什么人?(同学:“魔……”)啊,不是啦,《庄子》里头没有魔这个字啦。《庄子》叫孔子【伪人】,虚伪的伪哦。就是:你做什么事情,不管你自己本人觉得再真心,结果都变成在耍假的一个人。——简单来说,,就是他的一切,

JT叔叔《伤寒论慢慢教》少阴篇讲记

《伤寒论慢慢教》少阴篇讲记 在上〈少阴篇〉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第三卷的〈伤寒例〉中一些比较整体提纲的条文。 在这之前,要跟同学们讲一下〈少阴篇〉的调性。研究经方的人中有一些流派,是很不赞成“把张仲景说的六经传变跟人体经络的十二经放在一起讲”的。当然,有人是非常赞成“要把张仲景说的六经传变跟人体经络的十二经放在一起讲”。像刘渡舟先生,就大声疾呼“经络理论要跟六经病结合在一起”。我觉得他讲得很有道理:一个人后脑勺僵要用葛根剂,脖子侧边僵要用柴胡剂,这就是经络!不同的方剂会走不同的经络。所以哪里不舒服,哪根脚趾、哪根手指头,都用不同的药方,这也证明了《伤寒论》里面方子跟经络是相关的。 但是,相对刘渡舟这样的论点,胡希恕教授就不喜欢把《伤寒论》跟经络理论放到一起,他比较喜欢“这个证用这个方,不要想太多乱七八糟的”。胡希恕抨击“伤寒论跟经络结合起来的思考”的时候,就会拿少阴病当做一个论证。 因为张仲景的〈少阴篇〉,其实是一个很杂的篇章。〈少阴篇〉里有一些〈太阴篇〉恶化过来的病……基本上,张仲景的三阴病的世界,少阴是个暧昧地带,因为跟其它两阴都是糊掉的。就好像张仲景的〈太阳篇〉,有没有用到少阴药?有啊,真武汤。有没有用到阳明药?有啊,白虎汤、调胃承气都用了。有没有用到柴胡汤?也有,对吧?〈太阳篇〉几乎每一经都挂过去了。 同样的,三阴经的世界里,〈少阴〉就是一个“很糊”的篇章,太阴病恶化了要死了也放在这里。就像“理中、四逆辈”,理中汤证再严重一点,人更虚更寒一点,变成四逆汤证,就放到少阴来了,但其实你要放〈太阴〉也没什么不可以啊。那至于少阴病里头有一些血分寒的病、阴阳格拒,或是手足厥逆的病,其实那些病,你要放〈厥阴〉行不行?也行。 ──所以胡希恕教授会觉得:分出清清楚楚的六条经,对实质的治病没意义。 所以,先跟同学讲一下,少阴病的状况就是这样子,它本身在分类上,有些部分没有分得那么清清楚楚。这是一点;危险误区:少阴与温病的暧昧接轨地带;另外一点,少阴有一 一个人肾阳虚之后,水气就转不上来,水气一转不上来,心阴就会虚,心阴虚,这个人就会发烦躁、失眠,甚至是会产生很多的“发炎”症状。平常肾水上得来,自体中的类固醇很够,心火烧不坏你。肾水上不来的时候,心就给你乱烧,“心肾不交”的分裂本身,已经有点厥阴病的调子开始出来了。你要说是少阴还是厥阴,这都很难说。这个心火乱烧也有可能烧到小肠发炎哦,剧烈腹痛,大便是带血的,黄连阿胶汤就是在治带血的热毒痢。另外,肾水上不来──本来说少阴经不通,扁桃腺就会死掉──那如果水再上不来,上焦燥热,死掉的扁桃腺就好像有人帮它搧风点火一样,烂得还更凶。 所以说〈少阴篇〉乍看之下,以病机来讲,是以阳虚(免疫机能低落)为基础的病,以症状来讲,却会有这里发炎那里发炎的可能。当出现这里发炎那里发炎的状况时,后代的人处理的时候,通常就把它当成温病。而这,是一件极为麻烦的事情。少阴跟温病这种不清不楚的事情呢……其实在《黄帝内经》就已经是不清不楚了。《内经》有“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说法,而形成“冬不藏精,春必病温”这样的概念:冬天的时候,不好好休息,在那里性滥交,第二年你的免疫机能会很烂,细菌乱感染……那,这个到底要算是“少阴病”还是“温病”?──一直有这个模糊跟暧昧的地方。 当然,以现代临床的实际状况来讲,已经可以很清楚地说:扁桃腺发炎,一律用温病学派常用的寒凉药,是不应该的。因为扁桃腺发炎,往往第一件需要做的事情是“通少阴经”,要用附子剂。如果你不用附子剂,你扁桃腺就活不回来。不过,我们台湾一般的业界,遇到

JT叔叔给了一个补身体的顺序

JT叔叔给了一个补身体的顺序 2017-09-03 浅析OL 来源阅2955 转66 1如果一个人还内夹瘀血,你用补阳系统的药,有时反而把人烧得瘀血结得更死硬,生出更多的毛病来。当然,在瘀血之前,还有「先治厥阴病」这件事,上热下寒的厥阴病体质不先搞好,通常连瘀血都是打不动的,更何况后几步的补阳法,一补就先爆掉。 而补阳,痰饮体质的人,通常也不能一开始就以大剂附子作主轴,有时反而把湿痰烧成顽痰老痰。治痰的药,有另外一路用药轻淡的渗利通阳之法。 单纯的痰饮体质、单纯的水毒体质,用药都很好取方;但,夹「湿」有时会很讨厌,有些时候消痰药可以顺便去湿,但有些时候不行;那个湿气,还需要用另外用风药去带,才排得出去,但一用风药,血虚的副作用就等在前头,还没有进展到减肥,还又要先回头来补血,如果你是医者,原地这样兜著圈圈,老见不著减肥的成效,病人也没耐心在那裡「日进一尺、夜退九寸」地陪你蜗牛爬杆儿了。 如果是要用六气六经的系统来调体质的话,一定是先把厥阴修补到能够少阴,再把少阴修复到能够太阴,然后太阴修复到能够少阳。 所以,总的来讲,也不只是减肥啦,一般调理体质,大约也是照著这样的顺序,比较不会「卡关」: 1.左右脑解离的人直接退case不要医;//大意是执着于做一个正能量的人,忽略内心的渴望。 1.先治厥阴;//在伤寒论的厥阴方里找。JT比喻乌梅丸是修一个破漏的话,麻黄升麻汤是修一整个大洞。但是血虚的人吃不得麻黄,要先补血再吃,参见:麻黄九禁。麻黄把血里的水分推出体外,如果你这个人身体阳盛,湿气少,偏血虚,吃了就会血不够水分,直接脱水,临时解决应该是用电解质水补水,用白虎汤清血热,过后补血补肾,炙甘草汤、肾气汤、益多散。我看一篇医学论文给几十个病人每天吃20~30克麻黄方剂,连续吃一个月治愈耳鸣,于是效仿。起初吃10克,无妨,论文指出要逐渐增加到30克,结果我吃过一次麻黄20克就倒霉了,从此一直没有修复过来,吃了会有头晕头疼失眠颅内压增高到无法躺下眼干鼻干口干舌干双肾痛等等,但是没有医生可以开出解决麻黄过量的方剂,我自己试验摸索出来,已经是两三个月之后,元气大伤,免疫力虚弱引发了一连串的问题,三五年复原不到。(其实中医西医的论文里面,大量都是造假,国外还有期刊把中国一百多篇医学论文退回,指出经过验证全部是造假。以后要注意分辨。) 2.再治瘀血;//这类方剂,JT叔叔推荐的是大黄蛰虫丸。我用过生三七泽泻粉(比例:4:1)配去风湿的竹节香附,吃过之后非常棒,全身的毛病都好像完全消失,那时我血是够的。血虚的人,吃这些活血化瘀的药,会马上头晕。古人建议先吃活血化瘀药,再吃琼玉膏养血,活血的药材都耗血,行气的药材都耗气。还有一些治理淤血结在子宫的,比如温经汤、桃仁煎。书上说,女生淤血在子宫,还有用一些加热的方法把淤血烧成干血在子宫,她就会口干手干。 3.补阳之前要先去痰饮;//比如,你吃一碗人参汤,人参跑到脾土,土生金,脾要传递给肺,但是人参汤剂量太大,传递不动,于是人参就在脾干烧,把脉道好好的水气都烧成了痰。梨子可以去掉人参导致的痰。从此你再吃任何补阳药,脉内是痰,再吃只能加剧痰。 4.水毒体质的治疗可与补阳同步进行;但:4.5-1.肾水不足的人、先补足肾水再补阳免得乾烧;//意思是先补肾阴,再补肾阳。4.5-2.夹湿卡关的人要兼去湿;//黄豆芽每天半斤煮水喝

伤寒论阳明病篇

伤寒论阳明病篇 180: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08: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一法与桂枝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消三合,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消,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气汤方:大黄四两,洒洗厚朴二两,去皮,炙积实大者,炙,三枚,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219: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白虎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223: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猪苓汤方: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一两,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242: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一作息)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247-249: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鞕,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麻子仁丸: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半斤,炙大黄一斤,去皮厚朴一尺,炙,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右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252-255: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259-262: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一作温)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桔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伤寒身黄发热,桅子蘖皮汤主之。桅子蘖皮汤方:肥桅子十五个。擘甘草一两,炙黄孽二两,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麻黄二两,去节连轺二两,连翘根是杏仁四十个,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孽生梓白皮一生,切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右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

一、太阳病经证: (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及其兼证桂枝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桂枝汤主之。(1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95)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服以须臾,可啜热粥以助药力。忌生冷、酒酪、五辛、粘滑、肉类等。)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43)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1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病机:风寒在表,营卫不和,肺气上逆。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咳喘气逆。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桂枝加附子汤证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 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0) 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 去皮,破八片) 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主症:发热,恶风,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等. 治法:扶阳解表。 桂枝去芍药汤证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1)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6(上)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6(上) 少阳小柴胡汤(一)──寻找少阳区块 〔摘自『伤寒杂病论慢慢教』.第六段课第五堂〕 柴胡剂与少阳病 关于柴胡汤,开始跟同学分辨主证之前,我想先说明一下我教小柴胡汤大概的规划。 我在想啊,课上成这样,有些同学可能会怕,感觉这个课,好象教一辈子也教不完。但我教柴胡汤会教得比较多一些,是因为我想借着仲景的柴胡汤,把历代的一些柴胡剂都跟同学顺过一遍。 这有什么意义呢?这样说好了,中国现在还有在使用的方剂大概有三万首,三万首方剂之中,柴胡系的方剂占了八千首,所以如果在教柴胡汤的时候,能够把柴胡系的方剂总纲,带过一遍的话,等于是帮各位把中医学整个版图中,十五分之四都处理掉了。我觉得花三星期处理掉十五分之四,应该还不算太亏。 为什么需要这么做呢?这是因为,张仲景的柴胡汤,尤其是小柴胡汤,提示了后代医家柴胡剂的使用可能性,可是,反过来说,为什么后代的医家,有小柴胡汤不用,要再去创出另外那八千种的柴胡汤?为什么?这一定是因为小柴胡汤,有它不适用的地方。也就是说,小柴胡汤有它的适用范围,在其它的状况下,医家会照实际遇到的状况,创造出更好用的方,比如说:加味逍遥散、柴胡疏肝汤等等……学这样一块版图,虽然会是要来扫一遍时方的柴胡剂,但它也可以反证「经方的柴胡剂在做什么」,这样才比较容易决定在这么大的一个疾病类型中,什么主证要用什么汤,能让我们用得准一点。 今天的时间,我们只能教一些些小柴胡汤的绪论,也就是少阳证的部分,我们只能介绍一小部分的「少阳是什么?」,比较详细的少阳是什么,这要等到我们连同《难经》、《黄帝内经》,以及孙思邈关于胆、三焦、肝的一些说法一起整理出来,会比较能引经据典地,处理「少阳是什么」这个主题。 那么,在众多柴胡剂中,滋阴养血的柴胡剂,那其实比较偏当归芍药剂,柴胡只是点缀的,我这次先不会带到;我们这次先带所谓「疏肝解郁」的柴胡剂,我们会从傅青主跟陈士铎的方剂里面,去抓出一个用药规律,等到我们熟悉这些规律以后,之后读到其它时方的柴胡剂,也会很容易理解。 当我在整理这些柴胡剂的时候,我跑去问了一些人,说「我想把这些所有的柴胡剂都比对一遍,这样同学就能比较理解少阳到底是什么」,但有人,比如说我干爹,就告诉我:「当年我在学柴胡剂的时候,我的老师不是这么复杂的教法啊……」 我干爹说,他的老师是这么教的: 要疏肝、调肝气、疏肝解郁这件事,疏肝的药,不如这样想: 如果是肝气不舒畅,呈显在消化轴的,那是四逆散(按:宋本四逆散就是柴胡芍

伤寒论太阳病

伤寒论太阳病 Revised at 2 pm on December 25, 2020.

古一两现太阳病辨证纲要 〖太阳病的提纲〗 【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1)* 【提要】太阳病的脉证提纲。 【解析】本证成因:风寒外袭。 主症和病机:脉浮──外邪袭表,正气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气血必充盛于表,而脉象反映气血活动的状态,故脉应之而浮。头项强痛──太阳经脉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外邪束表,太阳经脉受邪,经气运行不利,故头项强痛。恶寒──风寒之邪外束肌表,卫气被伤,失其“温分肉”的正常功能,故恶寒。此三症反映了外邪侵袭太阳肌表,正邪交争于体表的病机,是太阳病表证的基本特征,所以列为太阳病篇之首,后人称为太阳病提纲。 〖太阳中风提纲〗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者,名为。(2)* 【提要】太阳中风证的脉证提纲。【解析】本证成因:风邪袭表。主症和病机:发热──风阳邪气伤卫阳,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故发热。汗出──卫阳被伤,卫外失固,且风性疏泄,使营阴外泄。恶风──卫阳被伤,温煦失司,汗出肌腠疏松,不胜风袭。脉缓──汗出伤营,营阴不足,故脉松弛宽缓。 本条首言太阳病,当有太阳病见证,故其脉当见浮缓,浮主邪在表,缓主营阴伤。凡见此脉症者,当为太阳中风证。 〖太阳伤寒提纲〗

【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者,名为。 【提要】太阳伤寒证的脉证提纲。 【解析】本证成因:寒邪闭表。 主症和病机:必恶寒──强调恶寒必定先见。[:寒邪束表,卫阳被伤,失去温煦的作用,故必恶寒] (感受风寒较重,卫阳郁遏,或体质素弱,卫阳不能及时达表抗邪,故发热较迟。然太阳伤寒之发热可有迟早,但恶寒必与病同见) 体痛──周身疼痛,是伤寒的主要症状之一。[:寒性凝滞,寒伤肌表,不仅外闭卫阳,而且内郁营阴,营卫气血凝滞,经气运行不畅,故周身疼痛。]呕逆──寒邪束表,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里气升降失调。脉阴阳俱紧者──寸关尺三部脉俱现浮紧之象,浮乃正邪交争于表,紧乃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气血运行不利所致。[说明]:太阳伤寒的脉证除原文所述外,还当有无汗一症,因其以无汗、脉紧为特征,故后人又把太阳伤寒称为风寒表实证。 太阳中风与伤寒,是两种不同类型的表证。太阳中风,是因卫外失固,营阴外泄,营卫失和,故以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为主证,属太阳病表虚证;太阳伤寒,是因卫阳外闭,营阴郁滞,经气不利,故以恶寒、发热、无汗、身痛、呕逆、脉浮紧为主证,属太阳病表实证。其中鉴别的关键在于有汗和无汗。 〖温病与风温提纲〗 【原文】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 ,风温为病,,自汗出,身重,,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若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时,。一尚引日,再逆促命期。(6) 【提要】太阳温病和风温的脉证提纲及误治后的变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