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州市番禺分区规划管理单元控规-说明书共72页

广州市番禺分区规划管理单元控规-说明书共72页

广州市番禺分区规划管理单元控规-说明书共72页
广州市番禺分区规划管理单元控规-说明书共72页

第一章BA0602规划管理单元规划背景 (3)

1 规划背景 (3)

2 相关规划与本次规划任务 (5)

3 本次规划范围与设计重点 (6)

4 规划构思 (7)

5 规划依据 (7)

6 规划原则 (7)

第二章发展条件分析 (9)

1 城市发展的外力 (9)

4 发展条件综述 (16)

第三章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 (16)

1 发展定位 (16)

2 发展目标 (16)

3 产业选择 (17)

第四章用地布局与规划 (18)

1 案例分析 (18)

2 规划理念—“发展基点” (21)

3 土地利用规划 (21)

4 公共配套设施规划 (26)

5 道路系统规划 (30)

6 绿地系统规划 (36)

7 城市空间环境设计 (38)

8 城市设计指引 (39)

第五章市政工程规划 (41)

1 给水工程规划 (41)

2 排水工程规划 (43)

3 电力工程规划 (45)

4 电信工程规划 (47)

5 邮政工程规划 (50)

6 燃气工程规划 (51)

7 管线综合规划 (53)

第七章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53)

1 规划目标 (53)

2 规划依据 (54)

3 规划原则 (54)

4 环卫规划 (54)

第八章防洪及减灾规划 (56)

1 防洪规划 (56)

2 防震规划 (57)

3 消防规划 (59)

4 人防规划 (59)

第九章控制体系规划 (61)

1 地块划分 (61)

2 地块编码 (61)

3 控制体系 (61)

4 空间管制规划 (66)

第七章规划实施策略与建议 (68)

1 实施策略 (68)

2 实施建议 (69)

第一章BA0602规划管理单元规划背景

1 规划背景

1.1大石镇概况

大石镇隶属番禺区,辖区总面积45.12平方公里,辖6个居委23个行政村。常住人口约10万人,外来人口12.5万人。2019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5.1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6.3% ;社会总产值135.6亿元,增长20.24%。2019年获广州市计划生育先进镇、广州市维护稳定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番禺区文明示范镇、番禺区发展经济先进镇、广东省教育强镇等13个荣誉称号。

番禺区人民政府下文于2019.1.25日将大石镇分设为大石和洛浦两个街道办事处,调整后,大石街道办辖区面积19.34平方公里,管辖北联、山西、大兴、大维、官坑、会江、猛涌、诜村、大山、东联、礼村、植村、河村、涌口14个村民委员会和大石、富丽、星河湾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行政区域范围。

大石在广州区位图 1.2 区位条件

大石街道办位于番禺西北部,紧邻广

州市海珠区,是广州“南拓”发展战略的

“桥头堡”。大石街道办有着优良的地理区

位,北隔沥滘水道与海珠区相望,西隔陈

村水道与芳村区、南海平洲镇相邻,南边

东西走向绵延的丘陵与钟村镇毗邻,东接

地村镇。洛溪大桥、番禺大桥、新光快线、

地铁三号线、地铁七号线把大石与广州连

为一体,迎宾路和105国道横贯全镇,是

广州通往顺德、中山、珠海等地的门户,

又是穗港澳交通枢纽的重要通道。 1.3 经济与产业

在广州市番禺区,大石镇的经济与产业属于上游,2019年,工业总产值104.67亿元,增长22.05%,其中出口产值23.6亿元,增长21.2%。农业总产值2.22亿元。商业总产值8.89亿元,增长34.97% ;饮食服务业总产值

12.65

番禺区发展区划图 亿元,增长8.8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2亿元,增长21.8% ;集市贸易成交总额3.6亿元,增长12.6%。并获广州市计划生育先进镇、广州市维护稳定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番禺区文明示范镇、番禺区发展经济先进镇、广东省教育强镇等13个荣誉称号

2 相关规划与本次规划任务

2.1 《广州市番禺片区发展规划》对本区的要求

《广州市番禺片区发展规划》将番禺划

分为“北部调整完善区”、“市桥调整完善区”、

“大学城重点发展区”、“广州新城重点发展

区”、“南沙重点发展区”和“中部都市农业

发展区”六个功能区。

其中以大石为主的“番禺北部调整完善

区”定位为:是番禺片区的北门户,是广州

市南部以房地产业、技术和资金密集的外向

型工业为主导,商贸业和旅游业协调发展的

山水生态型现代化新城区。 2.2 《广州市番禺区大石镇总体规划(2019-2020)》对本区的要求

《广州市番禺区大石镇总体规划(2019-2020)》提出:大石应利用其自身“人才、交通、旅游、房地产开发、商贸服务”的优势,加强配套设施建设,主动与两大项目衔接,积极吸引人流、物流,最大化地将两大项目转为推动镇经济发展的一个动力引擎。

作为大石街道办的核心地段,

TOD模式:

(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指的是政府利用规划垄断权带来的信息优势,在规划建设区域首先安排基础设施建

设,通过基础设施—主要是交通设施的建

设引导开发。政府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主

要来自出售基础设施的熟地,利用级差地

规划片区应依托地铁三号线与七号线中转站的建设,积极配置较高水平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进一步提升其服务水平和档次。

2.3 本次规划目的

2.3.1 以地铁大石中转站的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片区优越的区位条件与便捷的交通优势,对片区进行重新定位。

2.3.2 依据大石总规,对片区土地进一步细化,形成最能适合本区的功能布局。

2.3.3 重构地铁站周边用地功能,发展以办公、商贸和房地产业为主导的多元经济。

2.3.4 形成地面道路与地铁线路相协调配合的交通网络系统。

2.3.5 通过规划控制,为片区内现有村庄改造进行导引。

2.3.6 通过土地整理与重构,完善规划区的公共服务设施。

2.3.7 协调片区内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者利益,使土地达到最优配置。

3 本次规划范围与设计重点

3.1 规划范围

规划区位于大石街道办核心地段,规划区西起G105国道,东至新光快速,北以三支香水道,南抵规划的平南高速,总用地面积198.78公顷(2981.7亩)。

3.2 设计重点

首先是利用片区周边众多的快速交通

体系与地铁站点的建设,在规划区建立“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土

地利用发展模式,围绕轨道交通站点构筑“轨道商圈”,形成完善的公共服务社区,促进站点周边土地的高效和集约地利用。

其次是以地铁换乘站的建设为契机,整合现状道路网络,完善片区的城市道路网络体系,建设公交网络,使之与地铁中转站有机衔接,构筑快速、便捷的道路网集疏运体系。

4 规划构思

地铁七号线、三号线大石中转站的建设将很大程度上提升片区的社会势能与经济势能,片区的建设将依托地铁中转站这一契机,选择片区未来的发展方向,并通过规划引导控制,进行城市旧城改造,把规划区建成地区性城市功能区。同时规划区土地资源的匮乏也将很大程度上影响片区的建设历程。

5 规划依据

5.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

5.2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

5.3 《广州市番禺片区发展规划》

5.4 《广州市番禺区大石镇总体规划(2019-2020)》

5.5 《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标准与准则》

5.6 《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

5.7 《广州市番禺区统计年鉴(2019)》

5.8 国家、省、市、区的其它有关城市规划建设的法规、规范

6 规划原则

6.1 土地整理优化原则

土地优化推动城市用地结构优化,用地结构优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增加片

区第三产业用地,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转换;消化、盘活闲置用地或低效用地,提高城市土地配置效率和土地利用效益;增加公共绿地与休闲用地,提高片区城市绿化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6.2 整体性原则

合理确定片区的功能与规模定位,延续和完善城市整体空间形态,完善片区功能,配套相应的设施,并根据城市建设发展的实际,作必要的深化和调整,包括用地功能布局,道路交通联系以及景观风貌建设等方面,使规划区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6.3 以人为本的原则

规划坚持以人为本,采用社区建设的理念,科学制定开发建设控制指标,配置相应的设施,提高片区环境质量和空间品质,创造人性化的城市空间。6.4特色与创新原则

规划设计中注意发掘和强化片区的城市特色,并力争在原有城市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从城市整体空间形态出发,延续和创造片区的整体空间形态,塑造具有特色的城市面貌。

6.5可持续发展原则

城市的发展是个新陈代谢的过程,片区建设应与分期建设的步骤相结合,滚动开发,注重环境保护,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旧城改造,为后续的发展保留空间以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6.6 弹性与适应性原则

规划的可操作性充分体现在它的高适应上,能够适应不同时期的城市发展与

建设需要。规划科学灵活地进行街区和地块划分,针对不同地块的区位条件、现状情况、功能性质和空间要求,确定适宜的开发强度指标,充分考虑开发建设项目的不可预见性和土地的兼容性,在地块性质、界线、规模和容量控制等方面,具有相应的兼容性和弹性。

6.7促进经济发展的原则

城市建设的成功与否与城市经济密切相关,规划设计在满足城市功能、交通、景观等方面地要求以外,更应注重土地价值地发挥,通过有步骤地土地开发、建设,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达到最优组合,本规划管理单元的建设完善将成为拉动大石街道办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切入点,也可以说是大石经济再次腾飞的启动区。

第二章发展条件分析

1 城市发展的外力

1.1 宏观发展环境格局的变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

经济一体化程度加深,资金、

知识技术等资源自由流动性

的进一步加强和高效率配

置,国际范围内经济差异加

剧,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竞争

已经进一步演变成为区域与

区域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

以及城市与城市之间在资金、技术、人才、资源、市场等多方位的竞争。资源整

规划区与广州两个重要规划区的关系 合、区域协调、协作共谋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朗。

广东在珠三角经济圈发展的基础上,提出和周边省份共同发展的“9+2”的泛珠三角概念,促进区域化和地区集团化发展的思路,并得到各省市的热烈响应,反映了国内区域合作的强烈意愿。在这一经济发展中广州将从原“珠三角”经济中心的角色向承担“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城市中心的角色转换;珠三角广州、深圳两个特色鲜明的科技经济增长极的形成,为处于广州南部的番禺区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这宏观环境下,大石街道办应依据有利的发展区位,吸收国内外的资金与先进技术把片区建设有特色的城市交通枢纽。

1.2 区域中观发展态势

广州整体向南拓展,大石镇处在

广州南拓的起点位置,位于广州都会

区的中南部。未来大量基于知识经济

发展和IT 产业的大型建设项目,如会

议展览中心、生物岛、广州新火车站、

广州大学城、广州新城等新兴产业区也将布置在都会区南部的番禺北部地区,给大石镇的发展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1.3 区域性发展战略的影响

港珠澳大桥、广珠城际快速干线的建设促进了珠三角发展重心由东岸向西岸的转移,而处于珠江口西岸的番禺区将是

本次发展主要载体;广州南沙地区将发展

成为珠三角的物流中心;集物流产业、临

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一体的现代化产

业基地;联合珠江口两岸城市群的枢纽性节点,新的粤港直接联系的重要通道。根据《广州市番禺区发展规划》,以大石为主的“番禺北部调整完善区”定位为番禺片区的北门户,发挥“承北启南”的作用,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发展机遇。

2 城市发展的内力

2.1 优越的交通区位

番禺区位于西岸都市区的核心位置,规划区作为番禺的北大门,是广州"南拓"发展战略的"桥头堡",具有独特的区位条件和发展优势。区内有105国道、新光快速路、平南高速等联系广州与中山、珠海等城市,而毗邻大石街道办的广州市新火车站的建设,将使番禺区一跃成为广州市交通要塞,成为交通网络的节点,极具发展潜力。

2.2较高的土地价值

地铁线规划与建设,强化了番禺区城市经济、社会、政治和环境等要素的优化配置。轨道交通的建成,将增强了空间联系的高度可达性,提升了沿线土地的价值,并进一步激活了城市整体活力和地区的繁荣,使城市向更有序、协调、便捷的方向发展。

而地铁三号线与七号线中转站的建设,将大幅度提升本规划管理单元的土地价值,使本区域的经济的再发展与城市改造成为可能,规划将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按照较为理想的发展模式建设成为一个高密度开发、高品质建设的居住、商贸功能区,也成为广州市番禺区北部组团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一个切入点。2.3 较好的经济基础

番禺大石街道办有着良好的经济基础,大石镇经过多年发展,城市经济已由原来的城郊农业镇发展成为一个发达的工业和商贸业城镇,经济实力强大,多项

指标在番禺区甚至广东省名列前茅,是“广东省乡镇经济百强镇”之一。2.4 有良好的旅游产业

大石依山傍水,旅游资源丰富,休闲旅游开发也形成较好的品牌。香江野生动物园成为珠江三角洲的都市型核心旅游项目,2019年接待游客达103万人次;长隆夜间动物世界、丽江明珠歌剧院等发展良好;同时大石鳄鱼场也是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齐全的大型鳄鱼养植场,养有鳄鱼10多万条,极具旅游开发潜力;滨水旅游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规划区北部的三支香水道尺度宜人,两岸自然景色、人工开发建筑景观美丽多姿,均可进行水上旅游开发活动,是大石尚未开发的宝贵旅游资源和城市形象主要展示区。

2.5 有良好的房地产开发经验

番禺房地产大石有限公司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片区内已经开发了多个较高档次的楼盘,有着一定的房地产开发经验,大石镇房地产业开发已逐步成熟,楼盘档次、素质逐步提高,吸引了大量各个阶层人员的入住,尤其是近几年,开发楼盘档次的提高吸引了大批较高收入阶层的入住,形成了“住在大石”的知名品牌,带动了大石城市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目前房地产业发展呈现从过去以单纯的居住为主逐步转向房地产酒店、办公、商贸等多行业的延伸,相应带动了信息、中介、金融等相关行业发展的趋势,对提升大石第三产业的服务水平和档次将会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对片区未来居住社区与商贸等项目的开发有着一定的经济支撑与技术支持。

3 现状建设状况及存在问题

3.1 交通条件

从交通区位来看,本规划管理单元北临三支香水道的沿江路,西靠G105国

需保护的建华路高压走廊下的古榕树

道,东接新光快速,南抵平南高速,具有快速便捷的对外交通条件。而快速便捷的对外交通体系的支撑,有利于本区域建立高效的城市交通网络以及快速疏散的交通体系。

3.2 自然地理条件

规划区域均为平地,且大部份用地均已建成。规划区内的大山旧村,没有需保护的建筑。

区内需保留有古树名木两棵,集中在建华路上的高压走廊底下。这些树年代久远,树型优美,是片区宝贵的自然资源和景观素材,应对其妥善加以保护和利用。区内有

两条河渠蜿蜒穿越规划区,汇入三支香水道,但已经污染严重,急需整治。

3.3 土地资源评价

结合地形地质状况,综合考虑土地的适宜建设情况,规划区内的土地均为:一类适宜建设用地。

3.4 土地存量分析

规划区大部分的用地已建成或已批建,除了规划的地铁站点周边的约11.27公顷用地未建外,区内基本找不到可用于建设的土地。总的来说,规划区存量土地极少,对本区域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影响。

3.5 土地批出、出让信息

规划区内除现状道路用地(约占总用地的13%)以外,大部分土地为国有土

地,约占总用地比例的59%,集体所有土地约占总用地的28%。

规划区内的集体所有土地为村集体所有,面积达49.81公顷,占总用地的28%,其中居住生活用地37.03公顷,未建设用地12.78公顷。规划区国有土地面积105.69公顷,均已出让使用权给企业或个人。

从土地管理权属情况来看,规划区内28%的土地为集体所有土地,管理权属较为统一,有利于土地的整合使用;从内部条件分析可以看出,规划区土地资源储备极少,应在集约化的发展模式下对规划区进行高密度地开发和高品质的建设。

3.6 土地综合利用现状

片区规划总用地面积198.78公顷,其中已建设用地面积为155.42公顷,占规划总用地的78.19%;水域及其他用地19.72公顷,占规划总用地的9.92%。除了需要保留的水域和已征用的土地外,土地储备极少,可开发利用的空间较窄。

3.7 综合交通现状

平南高速公路从规划区南部穿越,G105国道、新光快速路紧临规划区的东部和西部,为规划区提供便捷的对外交通条件。

规划区内现有横向道路4条,纵向道路3条,但道路等级较低,部分道路被占用或未通车,道路尚未形成良好系统。因此,结合地铁中转站的建设,建构快速便捷的交通联系,完善道路网结构,形成地面道路与轨道线路协调配合的交通网络系统、公共交通系统和舒适、方便的步行接驳系统将成为本次规划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3.8 综合配套设施现状

现状规划片区配套的公共设施主要有教育设施、商业、文化等服务设施和社区居委会等。(见基础资料汇编部分)

从总体上看,本规划管理单元现状公共配套设施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配置的等级低、规模小、档次低、服务范围小等方面;公共设施建设水平较低,配套数量和规模均不能满足城市化进程和人口快速增长的需求。

4 发展条件综述

本规划管理单元拥有较为优越的区域环境和发展背景,已集聚发展之动力;突显的交通优势、较好的经济基础,良好的房地产开发经验,使其独具巨大的发展潜力;而地铁中转站的建设使其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加快其开发建设的进程。显然,片区城市功能结构重组的开发建设已成为发展的必然。我们可以预见这一方极具挑战、最具发展潜力的片区将定格为番禺区北部的城市支点,也是广州市城市经济“南拓”的主要通道。未来本区域将依托交通枢纽的效率资本,将可能提供的城市服务渗透到更广大的地区,形成地区中心和经济发展焦点。

第三章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

1 发展定位

以公共交通体系为核心,以商贸、居住为主导,构建番禺区北部高效便捷的交通枢纽,建设一个高起点、高标准的住区,一个现代化的商贸综合发展区。

2 发展目标

2.1 打造高品质的城市空间环境

地铁的高效率使用与周边土地利用形态相辅相成。城市主要交通方式的运量

越大,所形成的内聚力就越强,城市常常呈现紧凑形态。大容量、高速度的轨道交通可促进沿线高密度开发,同时高密度的开发用地又为地铁提供充足的客流,确保轨道交通的经营效益。高密度的土地开发有利于实现土地利用与轨道交通设施的高效耦合,形成良性互动、彼此促进的“双赢”格局。本规划管理单元将有条件的按照理想的模式建设高品质的空间环境,改造片区旧村,实现地铁使用效率和城市空间环境品质的和谐统一。

2.2 整合站点周边用地功能,发展以办公、商贸和房地产业为主导的多元经济

轨道交通的建设改变了沿线地区的可达性,使城市的交通区位发生重构。一般而言,土地的可达性随着其与城市中心区距离的增大而衰减,城市土地的利用率随其与中心区距离的增大而递减。所以高效的轨道交通将集聚大量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能够很好地刺激第三产业的发展活力,促进以办公、商贸和房地产业为主导的多元经济的形成。

2.3 形成地面道路与轨道线路协调配合的交通网络系统

由于地铁中转站的设置,站点周边的用地功能也将随之发生转变,土地开发强度加大,交通需求急剧增加,现有交通设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因此,必须建立以地铁站点为核心,各种接驳交通集散方便的一体化交通网络系统,营造高效、便捷的交通环境。

3 产业选择

3.1 以发展行政办公、商贸、休闲娱乐业为龙头

借鉴国内外众多地铁站的建设模式,地铁站周边的一级地多为大型的、高密度的商贸产业,二级地多为档次较高的商务办公产业。地铁站点周边的土地开发

模式将采取以发展行政办公、商贸、休闲娱乐为主的产业。

3.2 以房地产开发的居住社区为支柱

轨道交通建设促进沿线房地产增值的机理。轨道交通具有明显的外部效益,能够给沿线土地(房地产)带来显著的增值效益,高度的能达性及其对场站周边物业的刺激开发作用,带来了显著的房地产增值,也将为站点周边土地的高密度开发与经济繁荣带来契机。

地铁站点周边进行房地产开发建设,将为地铁站提供客源,为核心区的商业综合设施提供消费人群。

第四章用地布局与规划

1 案例分析

1.1 香港新界

地区之一,在1078km2的土地中,

位于海拔50m 以下的部份仅占

17.8%,其余大部份是陡峭的丘

陵。而香港在用地紧张、居住密

度如此之高的情况下仍然保持城

市交通的顺畅,有效地控制交通

污染,与其居民极高的公共交通

使用率是分不开的。从80 年代开

始,公共交通一直承担着全港

80%的客流量,其中地铁每日的载

客量为200 万人次,仅有6%左右的居民出行使用自己的交通工具。

香港的成绩很大部份取决于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土地利用模式。据1992 年香港的分区人口统计可以看出,全香港约有45%的人口居住在距离地铁站仅500 米的范围内。如果仅以居住在九龙、新九龙以及香港岛的居民计,这一比例高达65%。除少数散布于半山和山顶的高级别墅外,绝大部份位于非铁路沿线的居住区也是围绕公共汽车站形成的高密度的组团。这种多种公交驳接的方式,有利于轻轨线路拉长站距,提高旅行速度,同时也缩短了居民向站点步行的距离,由于客源充足,以地铁为骨干的公共交通能保持良好的经营效益,维持高质量的服务,形成良性循环。

香港的就业布局也采取这种模式。在新界,约有78%的就业岗位集中位于铁路站附近的就业中心内,其用地面积仅占新界总面积的2.5%,商务中心更是高度地集中在各类公共交通工具的大型枢纽处,大多数的大型商务建筑到地铁站的步行距离仅200m左右。

香港这种综合开发与地铁有机结合的模式,使地铁站周边片区成为物流、人流和商业信息流的集散中心、一个综合的公共交通社区。而繁忙而有序的香港地铁,作为这座亚洲节奏最快城市的效率象征,也渐渐成为香港市民生活重要部分。

上海宝山东城区位于宝山区的西

北部,是宝山区的旧城区,为配合长

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策略,及上海城

市交通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构建多

通道的对外交通联系网络,形成多平

面、多网络的现代化交通体系。新一

轮的宝山区区域总体规划实施方案

(2019—2020)提出在区域交通以干路网系统建设为重点,优先发展大容量轨道交通为公共交通的骨干体系,辅以足够容量和密度的地面公交及出租汽车,形成多方式优势互补的、协调运营的综合客运服务体系。

规划还提出高效的整合轨道交通站点及沿线的土地,加强地铁站点周边区域的设计,使重要站点地区成为地区的功能中心与经济发展重点。

目前,上海宝山东城区正依托便捷的城市交通体系,朝着高效率的网络化组合式城市,高质量的共生型生态城市,高品位的运动型魅力城市,高度融合的和谐城市的发展目标前进。

1.3 启示

1.3.1 地铁站场将促进周边土地利用的高效化

大容量、高速度的轨道交通将改变站点地区的交通可达性,促进沿线高密度开发,同时高密度的开发用地又为地铁提供充足的客流,确保轨道交通的经营效益. 地铁站场与周边土地的综合开发,有利于城市形成轨道交通运营与土地利用开发良性互动、彼此促进的“双赢”格局。

1.3.2 地铁站场将促进城市“轨道商圈”的形成

轨道交通不仅能大大地缩短城市群的交通距离,也将为城市的发展注入“兴奋剂”,促进城市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巨大的凝聚力和高效的服务使其成为集聚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巨大场所,从而带动站点片区商服物业的升值,促进传统商业圈的裂变,催生新型的商业圈,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亮点。不管是香港的中环、尖沙嘴还是重庆的解放碑,上海的新客站、人民广场都是依托大型的交通设施(如地铁)而建的著名的商圈,他们的建设可以为大石地铁中转站商贸区的开发和建设提供很好的借鉴意义。

1.3.3 地铁站场将促进城市公共交通社区的建设

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交通拥挤及环境日趋恶化等“城市综合症”。建立以地铁站点为中心的城市公共交通枢纽,引导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建立交通社区,促进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协同发展是城市阻止交通拥挤和环境恶化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城市轨道交通商业化经营的关键,同时也是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本出路。

2 规划理念—“发展基点”

基于以上案例分析,我们认为本规划管理单元的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发展基点”的规划理念。

“发展基点”理论提出规划应强调城市发展的“爆发点”,城市轨道交通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城市不断增长的客运需求,更主要是通过对土地使用的控制,发挥轨道交通在城市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引导城市空间的有序增长,并形成城市空间发展与轨道交通之间的互动协调关系。

作为地铁中转站,片区的规划应以站点为中心建设半径合理的居住区,并提供办公、商业服务业等多样化综合功能,协调不同的交通方式,使地铁站成为带动周边发展的“发展基点”,成为时尚、高效服务和具备优雅环境的城市小客厅。

3 土地利用规划

3.1 规划结构

地铁中转站的建设将为规划区及周边区域带来大量的人流,同时也会使得土地价值迅速提升并向周边土地辐射,因此我们在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上对这一特点加以充分利用和强化。

规划通过全面分析地铁中转站点对其周边城市用地开发形态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核、三圈层、多组团辐射”的空间形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