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的春节》导学案及达标测试题

《北京的春节》导学案及达标测试题

《北京的春节》导学案及达标测试题
《北京的春节》导学案及达标测试题

《北京的春节》(导学案)

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下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课文。本文作者是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学习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学习重、难点:

1、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2、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学习准备:

学生课前阅读课文,同时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收集有关春节的习俗、古今文人描写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

课时:建议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了解单元内容,导入新课

1.了解单元导语。看看这组课文安排了什么内容?

(1)本组课文主要是讲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

(2)我们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

2.了解课文安排。我们再看看课文的题目,看看围绕“民风民俗”,本组教材安排了哪些内容?

3.回忆过春节的情景。

回忆:我们是怎么过春节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解答疑问。

预习提示单一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不懂的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或者查工具书来理解。

2、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北京的春节从什么时间开始什么时间结束?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各有哪些风俗习惯?

三、自学检测

默读课文,填表。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填在表格的左边;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填在表格的右边。

四、学习反馈。

1、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

2、

时间风俗习惯

腊月初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买杂拌儿、买爆竹、买过年的物品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除夕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正月初一店铺关门、男人拜年、女人待客、逛庙会

初六店铺开张、逛庙会、逛天桥、听戏

元宵看花灯、小孩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3、根据表格的提示,发现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

五、朗读指导与训练

自由练读:通过阅读填表,互相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现在自由练习朗读课文。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好。

六、结束语与作业布置

1、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了不懂的地方,练习了难读的语句。

2、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生字新词,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抄写。

【达标测评】

一、我会读。

腊八粥蜜饯掺和黏稠通宵小贩

水浒传娴熟毛驴翡翠熬粥榛子

二、我会填。

腊七腊八,。灯__庙

七八万象_________ 不同

三、我知道。

1.文章按顺序来写,以人们的活动为线索,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就开始了到才结束的民风民俗。

2 读完课文后,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读拼音写词语。

ɡuīju zhǎn lǎn mìjiàn bào zhútōnɡxiāo ( ) ( ) ( ) ( ) ( ) jiérán bùtónɡfěi cuì suàn bài fēnɡzhenɡ

( ) ()()()

biān pào xiǎo fàn sì yuàn áo tánɡ

()()() ( ) 五、形近字组词。

眨()筝()饯()许()宵()泛()挣()践()浒()销()拌()旬()醋()饺()

伴()甸()醒()皎()

六、春节贴春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请你在下面写出自己积累的两幅对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写出下列节日及月份的农历时间。

除夕()重阳()腊月()

正月()元宵节()中秋()八、根据你的课外阅读理解,把下面人物分类。

林冲、贾宝玉、宋江、武松、林黛玉、薛宝钗、鲁智深李逵凤姐属于《水浒传》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于《红楼梦》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听写新词,对照课文,检查改错(家长听写)

初旬、蒜瓣、翡翠、色味双美、饺子、杂拌儿、榛子、

栗子、鞭炮、风筝、截然、寺院、逛庙会、张灯结彩。

二、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复习提示单一

现在回忆回忆,: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什么?1.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2.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要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却截然不同,到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三、分清详略,练习朗读

预习提示单二

1.分清详略: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默读课文,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2.练习朗读:朗读详写的四个部分,注意读得正确、流利。

四、自我检测。

1.明确作者详写的是“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个部分。2.展示朗读:你觉得自己哪部分读得好,就读哪个部分。

在朗读、评价、集体练习中达到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目标。

五、深入详写片段,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预习提示单三

1、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

2、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的同时,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重点感悟:

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1)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2)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2.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

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

(2)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3.正月初一。主要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

(1)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2)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轻松自在。

4.元宵。主要通过对灯的描写来体会。

(1)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2)谈谈自己的体会。

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

(3)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六、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七、拓展阅读、布置作业

针对性作业:

1、请按详略的不同将下列内容分类

1腊八这一天要做的事2孩子们为过年做准备3大人们为春节做准备4过小年5小年后的准备6除夕夜7大年初一的景象8店铺开张9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景象10春节结束(只写序号)

详写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略写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按时间顺序排列一下节日活动

()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

()泡腊八蒜过年吃饺子用。

()买杂拌、爆竹、各种玩意儿,准备过年。

()孩子们逛庙会、看野景、骑毛驴,还能买到新年特有的玩具。()大扫除一次,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

3、拓展阅读:

过年

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除夕要守岁,不过十二点不能睡觉,这对于一个习于早睡的孩子是一种煎熬。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又是宫灯,又是纱灯,烛光辉煌,地上铺了芝麻秸儿,踩上去咯咯吱吱响,这一切当然有趣,可是寒风凛冽,吹得小脸儿通红,也就很不舒服。炕桌上呼卢喝雉,没有孩子的份。压岁钱不是白拿,要叩头如捣蒜。大厅上供着祖先的影像,长辈指点曰:“这是你的曾祖父,曾祖母,

高祖父,高祖母……”虽然都是岸然道貌微露慈祥,我尚不能领略慎终追远的意义。“姑娘爱花小子要炮……”我却怕那大麻雷子、二踢脚子。别人放鞭炮,我躲在屋里捂着耳朵。每人分一包杂拌儿,哼,看那桃脯、蜜枣沾上的一层灰尘,怎好往嘴里送?年夜饭照例是特别丰盛的。大年初几不动刀,大家歇工,所以年菜事实上即是大锅菜。大锅的炖肉,加上粉丝是一味,加上蘑菇又是一味;大锅的炖鸡,加上冬笋是一味,加上番薯又是一味,都放在特大号的锅、罐子、盆子里,此后随取随吃,大概历十余日不得罄,事实上是天天打扫剩菜。满缸的馒头,满缸的腌白菜,满缸的咸疙瘩,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见底。芥末堆儿、素面筋、十香菜比较地受欢迎。除夕夜,一交子时,煮饽饽端上来了。我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去吃?胡乱吃两个,倒头便睡,不知东方之既白

初一特别起得早,梳小辫儿,换新衣裳,大棉袄加上一件新蓝布罩袍、黑马褂、灰鼠绒绿鼻脸儿的靴子。见人就得请安,口说:“新喜。”

日上三竿,骡子轿车已经套好,跟班的捧着拜匣,奉命到几家最亲近的人家拜年去也。如果运气好,人家“挡驾”,最好不过,递进一张帖子,掉头就走。否则一声“请”,便得升堂入室,至少要朝上磕三个头,才算礼成。这个差事我当过好几次,从心坎儿觉得窝囊。

请与课文中的相关内容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4、、作业及活动设计

开展一次社会调查活动,了解自己身边的各民族过春节的不同习惯。

八、相关链接

各民族春节习俗

壮族

除夕,家家杀鸡宰鸭,蒸制扣肉、粉蒸肉、叉烧肉等。除夕的米饭要蒸得很多,象征富裕。粽子是壮族春节必不可少的。壮族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品,特大粽子,重达一二十斤,味香堪称一绝。正月初一和初二待客要吃粽子。春节期间要举行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等文体活动。

藏族

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贵的首饰,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人,也要预备一件过年的袍子,或者一两样粗糙的装饰品,藏话叫“萨举”,即新装。藏历正月初三,拉萨人成群结伴,来到东郊的宝瓶山和西郊的药王山,插经旗、挂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藏历正月初五,举行隆重的开犁礼。农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强壮的耕牛打扮得“花枝招展”──额头贴着酥油图案,犄角上插着红旗和彩色羽毛,肩上披挂彩缎,缎子上缀满贝壳和松石,尾巴上系着五彩缤纷的绸带。

蒙古族

蒙古族历来崇尚白色,所以将农历正月称为“白月”,把过年节称为作“白节”。蒙古族过年的准备工作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即开始。除了扫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还要人着新装,马佩红缨和新鞍。要把放有哈达的整只牛、羊献给至亲厚友。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先向长者敬辞岁酒,再向同辈敬酒,恭贺新年吉祥如意。初一给长辈拜年一定要在上午。

白族

白族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愿日子比蜜甜。早饭后,

孩子们由成人带领到亲友家给长辈拜年。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是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

【达标测评】

一、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1.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这句话用、两个词突出夸赞腊八蒜。

2. 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1)说明灯的数量多,说明灯的种类多。(2)作者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为的是突出。

二、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打“√”。

1. 万象更.新

A. 更加。()

B.变更。()

C.又、再。()

2. 截.然不同

A割断。() B.阻拦。() C.截止。()

3. 万不得已.

A已经。() B.止,罢了。() C.过了一会儿。()

4. 日夜不绝.

A.穷尽。()

B.走不通的。()

C.断绝。()

三、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练习。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

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1.用“//”将这段话分两层。

2.分两层的根据是什么?选择一种恰当的方法()

A.先总体写中心,再具体叙述除夕热闹的活动。

B.先交代时间,再具体写活动。

C.先说节日名称再说节日活动。

D.先说在家的人如何过除夕,再说在外的人回家过年。

3.文中具体介绍除夕的活动分别是、、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线句子表明作者从、、、几方面细腻描写了人们欢庆除夕,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红火热闹。

短语类型导学案练习及答案

《短语类型》导学案(一) ————并列短语、偏正短语 学习目标: 1、了解现代汉语短语结构类型及其判断的方法。 2、能正确判断短语结构类型。 一、概念 短语,也叫词组,是由词语与词语组合而成的、能够独立运用语言单位。短语主语谓语宾语补语〈〉 二、短语类型 短语按照结构来考察,可以分为主谓短语、偏正短语、并列短语、动宾短语、后补短语 ㈠、并列短语 1、结构特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组合而成,词与词之 间是并列关系,中间常用顿号或“和、及、又、与、并”等连词。 2、类型 ?名+名红花绿叶大海蓝天(名词短语) ?动+动说说笑笑唱歌跳舞(动词短语) ?形+形坚强勇敢美丽漂亮(形容词短语) ?代+代我和他这样那样(名词短语) ?数量+数量四面八方千秋万代三斤五两(名词短语) 3、语法特征:并列短语一般前后可以互换位置。例如:古老神奇我你他 注意:但有些并列短语是不能前后颠倒位置的,因为它有一定次序。 ?时间顺序:春、夏、秋、冬 ?大小顺序:省、市、县 ?年龄顺序:老、中、青 ?逻辑顺序:继承和发展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 ?语言习惯:男女老少金银铜铁油盐酱醋 并列短语一般要求词性相同,但个别也有不同。例如:姐姐和我(名词+代词) ㈡、偏正短语 1、结构特点:由名词、动词或形容词与它们前头起修饰作用的词组合而成,其中名词、动词或形容词是中心语,名词前头的修饰成分是定语,动词、形容词前头的修饰成分是状语 形容词+名词, 如:美丽的花朵伟大的人民浩瀚的大海 数量词+名词,如:一杯水一位顾客三斤水果 名词+名词,如:学校的图书馆祖国大地烟台的苹果 代词+名词,如:大家的心情我的老师自己的心情 形容词+动词,如:慢慢地走激动地演讲迅速地回答 副词+动词,如:完全相信十分思念突然发现 副词+形容词,如:非常美丽更加坚决相当迅速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导学案:1.3.3西方文明之源

第三框西方文明之源 一、古希腊文明 1.自然科学成就 (1)古希腊科学家____发现杠杆定律和浮力定律。 (2)古希腊哲学家____创立了物理学、植物学、动物学和逻辑学等科学体系。2.文学艺术成就 (1)____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奇葩。 (2)《____》是世界闻名的长篇文学作品,相传由盲诗人荷马加工整理而成。 (3)《____》是公元前5世纪希腊雕塑家米隆的代表作之一。表现古希腊人对精神和肉体协调统一的理想追求。 3.戏剧成就 (1)地位:____是欧洲戏剧的故乡。 (2)代表人物:“____”——埃斯库罗斯;“”——阿里斯多芬。 4.体育方面 (1)____的起源可上溯到古代希腊。 (2)马拉松赛跑也起源于古希腊。 二、古罗马文明 1.法律成就

(1)代表:____是古罗马留给后人的重要成就之一。罗马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颁布了第一部成文法典,因其被刻在12块铜板上,被称为《____》。 (2)影响:罗马法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____,成为近代很多西方国家法律的基础。 2.文字成就 (1)贡献:罗马在文字上的贡献最有世界性。随着罗马的扩张,____广泛传播,成为罗马帝国境内被征服地区使用的官方语言。 (2)影响:____是目前世界上流传最广和最通用的字母。 3.建筑成就 (1)罗马人大量建造广场、圆形剧场、斗兽场、浴场、水道、柱廊、____、纪功柱和多层公寓房等建筑。 (2)建立____,把远处的泉水引入城内。 (3)修筑的道路四通八达,有“____”的说法。 ◆思维延伸 1.为什么说“条条大路通罗马”? 罗马帝国为了加强其统治,修建了以罗马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的大道。据史料记载,罗马人共筑硬面公路8万千米。这些大道促进了帝国内部、对外贸易和文化的交流。据说,当时从意大利半岛乃至欧洲的任何一条大道开始旅行,只要不停地走,最终都能抵达罗马。 2.历史上“罗马三次征服世界”分别指的是什么? ①以武力征服世界:2世纪,通过武力扩张,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海,被戏称为“罗马人的小澡盆”。 ②以宗教征服世界:1世纪,罗马帝国统治期间,由于它的残酷压迫,基督教在巴勒斯坦地区诞生,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③以法律征服世界:罗马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颁布了《十二铜表法》,罗马法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法律体系,成为近代很多西方国家法律的基础。

勾股定理全章复习学案

勾股定理全章复习 主备人: 审核人:初二数学组 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复习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能利用它们求三角形的边长或证明三角形是直角 三角形. 学习重点: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应用。 学习难点:利用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知识要点1: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两边求第三边 1.勾股定理: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a ,b ,c ,ο 90=∠C ,则 。 公式变形①:若知道a ,b ,则=c ; 公式变形②:若知道a ,c ,则=b ; 公式变形③:若知道b ,c ,则=a ; 例1:求图中的直角三角形中未知边的长度: =b ,=c . (1)在Rt ABC ?中,若ο 90=∠C ,4=a ,=b 3,则=c . (2)在Rt ABC ?中,若o B 90=∠,9=a ,41=b ,则=c . (3)在Rt AB C ?中,若ο 90=∠A ,7=a ,5=b ,则=c . 二、知识要点2:利用勾股定理在数轴找无理数。 例2:在数轴上画出表示5的点. 在数轴上作出表示10的点. 三、知识要点3:判别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 例3:分别以下列四组数为一个三角形的边长:(1)3、4、5(2)5、12、13(3)8、15、17(4)4、5、6,试找出哪些能够成直角三角形。 1、在下列长度的各组线段中,能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 ) A .12,15,17 B .9,16,25 C .5a ,12a ,13a (a>0) D .2,3,4 2、判断由下列各组线段a ,b ,c 的长,能组成的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说明理由. (1)5.6=a ,5.7=b ,4=c ; (2)11=a ,60=b ,61=c ; 9 15 b 24 c

短歌行导学案(优秀导学案)

《短歌行》学案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读懂诗意,读出诗韵。 2、品味语言,鉴赏本诗的艺术手法。 3、揣摩诗歌情感,感受诗人的志向与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品味语言,鉴赏写作手法,揣摩诗人的情感。 三、【资料补充】 1、解题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从文题就可看出本文属歌行体,本诗共三十二句,每四句为一章,每两章为一节,共分八章四节。《乐府题解》根据《古诗》“长歌已激烈”,曹丕《燕歌行》有“短歌微吟不能长”,傅玄《艳歌行》有“咄来长歌续短歌”,一般都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长短而言。长歌比较热烈奔放,慷慨激昂;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微吟低徊,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短歌行》既有短歌的微吟低徊的特色,又有曹操独自的“慷慨悲凉”的风格。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本词属第一首。 2、背景补充 史实背景:据考证,这首诗作于曹操的晚年,即东汉末年的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大败于赤壁之战以后。当时曹操已经53岁了,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文学背景:《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锁战船北军用武”,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是夜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操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歌辞就是上面这首《短歌行》。 3、曹操其人 曹操( 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毫州人),是三国时候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年二十举孝廉,以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迁为济南相。后起兵伐董卓,复击灭袁术、袁绍。他实行“唯才是举”的政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系列较为进步的措施,终于统一了北方。位至大将军、丞相。封魏王。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帝。 曹操有很高的艺术修养。他的乐府诗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他统一天下的远大抱负和顽强的进取精神。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有很高的艺术性。他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风对后来的新乐府诗有很大启示。有《魏武帝集》传世。 曹操形象的不同内涵:文学、民间、历史上的不同形象 A政治家(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恢复生产网罗人才统一北方 二十岁举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升为济南相。后来起兵讨伐董卓,迎汉献帝迁都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掌握了朝廷的大权,官至丞相及大将军,封魏王。曹操死后,曹丕即位,呈递,以魏代汉,曹操被追尊为“武帝”。 B军事家(统帅):讨董卓,灭袁绍,统一北方 他削平群雄,击灭袁术、袁绍,统一北方,形成与吴、蜀鼎立的局面。指挥了官

导学案测试题答案版

高二语文导学案测试题 注:时间为90分钟,分值为100分。选择题填写到第二页的答题卡处,上交试卷第2页及作文纸 一、基础训练(每题3分,共3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D ) A.且为所虏(lǔ)逢孙(fénɡ)夜缒而出(zhuì)若不阙秦(quē) B.瞋目(zhēn)忤视(wǔ)皆为戮没(lù)切齿拊心(fǔ) C.鲰生(zōu)彘肩(zhì)目眦尽裂(cì)按剑而跽(jì) D.箴言(zhēn)童叟(sǒu)慵懒(yōnɡ)并行不悖(bèi)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B) A.百舸(ɡě)寂寥(liào)彷徨(pánɡ)惆怅(chànɡ) B.方遒(qiú) 颓圮(pǐ)芳菲(fēi)青荇(xìnɡ) C.浪遏(è) 浮藻(zǎo)长篙(ɡāo)漫溯(shuò) D.虔诚(qián) 忸怩(ní) 深邃(suì) 团箕(qí) A.寥—liáo;C.溯—sù;D.箕—jī。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A.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是用身体和意志,证明自己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是用精神和毅力,表现自己的人格尊严、突破生命局限的志气和勇气。 B.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知识的价值日益显现,人类已进入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利益的分成。C.对调整高考录取方案,有人认为最好能对选修科目按分数划等级,有人认为可以按文理分别划线,这样才比较公平。 D.据初步分析,已造成254人遇难、35人受伤的山西襄汾尾矿库溃坝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由非法矿主违法生产、尾矿库超储引起的。 B.宾语中心语残缺,句末加上“的阶段”;C.“这样”指代不明;D.句式杂糅,改为“……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或“……事故是由……引起的”。 【答案】 A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B ) A.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人物,在他们众所周知的声誉背后,往往有一个人所不知的身份,便是终身读者,即一辈子爱读书。 B.梅花以其曲折多姿的形态,经霜耐寒的特性被古代文人反复咏唱,诗人借助这客观之象,融进自身的主观之意,赋予梅花各种美好的品格。 C.刚刚发布的《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从1977年至2006年的30年问,中国的省市县高考状元中,没有发现一个在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拔尖的人才。 D."神舟号"飞船发射成功,谁能否认中国没有进入国际载人航天技术领域的能力? B【解析】B。A项,搭配不当,应在“即一辈子爱读书”后加上“的人”.C项,成分残缺,应在“刚刚发布的《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后加上“显示”之类的谓语。D项,否定失当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 ) (1) 全球石油价格不断攀升,中国作为全球能源大国,建立战略石油储备是必要的。 (2)王芳的基础较差,情绪一直低落,听了身残志坚的李刚的报告后,受到很大的鼓舞,她决心____学习,积极上进。 (3)听王教授那富有哲理的讲话时,同学们往往先是一愣,接着猛然____,不约而同地欢笑起来。 A.消费发奋醒悟 B.消费发愤醒悟 C.耗费发奋省悟 D.耗费发愤省悟 A(消费:为了生产或生活需要而使用物质资料;消耗:多指精神、力量、东西等,因使用或受损失而渐渐减少。“发奋”与“发愤”的区别在于:“发奋”有振作起来的意思,而“发愤”指因不满而决心努力改变现状的意思。“醒悟”与“省悟”的区别在于:“醒悟”多指对事物在认识上由模糊而清楚,由错误而正确;而“省悟”多指对自己的思想或行为的认识,由错误到正确) 6.下列句子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是(A) ①没有深厚的生活积淀和艺术功底是写不出________高的诗歌作品的。 ②艾青把这个深厚的感情________在他的诗歌里,希望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③鉴赏时,要体会这些诗的章法、韵律及其他方面的特点,认真________诗的意象。 A.品位灌注揣摩B.品位贯注揣测 C.品味灌注揣摩D.品味贯注揣测 品味,动词。品位,名词。灌注:注入。贯注:精神集中。揣测:揣想,推测。揣摩:琢磨。 【答案】 A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B) A.各国游客在北京每到一处都能感受到中国老百姓的热情,大家相敬如宾,京城处处洋溢着和谐、友好的气氛。 B.每当夜幕降临,步行街上灯红酒绿,熙熙攘攘,一派繁华景象。 C.2009年春晚舞台造型引进奥运团队,舞蹈《蝶恋花》应用了现代高科技造型手段——LED大屏幕,加上舞蹈演员背上漂亮的彩绘以及美妙的舞姿,实在是赏心悦目。 D.安徽省教育厅出台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新举措的消息一经发布,大家相互转告,口耳相传。 A.相敬如宾: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像对待宾客一样。使用对象错误。C.赏心悦目:指因欣赏美好的情景而心情舒畅,主语是人。此处主语是“舞蹈《蝶恋花》”,要说“令人赏心悦目”。D.口耳相传:口说耳听往下传授(知识,经验、技艺等)。用于此属望文生义。 【答案】 B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A. 夏日的南湖,风光旖旎、游人如织,泛舟湖上,水光潋滟,岸柳阴阴,秀色可餐。 B. 重庆缙云山绍龙观道士李一利用已有的社会地位,办“养生班”使多人受害。北碚区民宗局、税务局、法院等已开始对他清查或审理,真可谓墙倒众人推 C. 全区人民行动起来,一首高亢雄壮的“热爱丰南、建设丰南、美化丰南”的建设之歌响彻丰南大地,一座生态水城将在嘹亮的建设号角声中呼之欲出。 D. 候机大厅里的乘客已经形单影只,只有清洁工在角落里做保洁,大多数服务部门和会讲汉语的职员

勾股定理导学案学案

课题名称:勾股定理 (1 ) 学习目标: 1 ?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2. 培养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意识和能力。了解我国古代在勾股定 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学习目标:经历观察与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感受勾股定理的应用意识。学习重点:勾股定理的内容及证明。学习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自助探究 1. 1、2002年北京召开了被誉为数学界“奥运会”的国际数学家大会,这就是当 时采用的会徽.你知道这个图案的名字吗?你知道它的背景吗?你知道为什么会 用它作为会徽吗? 量关系.请同学们也观察一 下, 2、相传2500年前,古希腊的数学家毕达哥/ 么? 拉斯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用地砖铺' 成的地面中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某种数 (1) 引导学生观察三个正方形之间的面积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把面积的关系转化为边的关系. 结论: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的特殊关系:斜边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的平方和 3、等腰直角三角形有上述性质, 其它直角三角形也有这个性质吗?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命题1 自助提升 1、定理证明 (1) 赵爽利用弦图证明。 显然4个_________ 的面积+中间小正方形的面积二该图案的面积. 1 22 即4 X X _______ +〔〕= c ,化简后得到___________ . ________ 2 (2) 其他证明方法:教材72页思考讨论完成 2、在Rt△ ABC中,/ C=90°,AB=17,BC=8,求AC 的长 3、Rt△ ABC和以AB为边的正方形ABEF,/ ACB=90° AC=12,BC=5,则正方形的面积是________ . 4、(1)已知Rt△ ABC 中,/ C=90 ° BC=6,AC=8,求AB. (2) 已知Rt△ ABC 中,/ A=90 ° AB=5,BC=6,求AC. (3) 已知Rt△ ABC 中,/ B=90 ° a,b,c 分别是/ A,/ B, / C的对 A F i片i C B

勾股定理导学案

A B 17.1.1 《勾股定理》第一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1、了解多种方法验证勾股定理,感受解决同一个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2、通过实例进一步了解勾股定理,应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学习过程: 活动一 动手做一做 1、在右边空白处画出Rt△A B C 令∠C = 90°, 直角边A C = 3cm ,B C = 4cm , (1)用刻度尺量出斜边A B = ________(2)计算:__________,_____,222===AB BC AC 2、探究:222,,AB BC AC 之间的关系: 活动二 毕达哥拉斯的发现 1、图中两个小正方形分别为A 、B ,大正方形为C , 则三个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 2、设三个正方形围成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为a , 斜边为c ,则图中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 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 探索与猜想 观察下面两幅图:(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为单位1) (1)你是怎样得到正方形C 的面积的?与同伴交流一下。 (2)猜想命题: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a 、b ,斜边为c ,那么_______________ 活动四 认识赵爽弦图 活动五 证明猜想 已知:如图,在边长为c 的正方形中,有四个两直角边分别为a 、b , 斜边为c 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求证: 222 a b c +=(提示:大正小正=S S S Rt +?4) 证明: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条_______的平方和等于_____的平方 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a 、b ,斜边为c ,那么_________________ 归纳直角三角形的主要性质: 在Rt △A B C 中,∠C = 90°, (1)两锐角的关系:∠ A + ∠ B = _____° (2)斜边与直角边的关系:若∠A = 30°,则 ________________ (3)三边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六 活学活用 1、如右图,在直角三角形中, x =______,y =______ 2、下列各图中所示的正方形的面积为多少。 (注:下列各图中的三角形均为直角三角形) 3、在Rt △A B C 中,∠C = 90°, (1)若a = 2,b = 3, 则c = _______ (2)若a = 1,c = 2, 则b = _______ (3)若c = 5,b = 4, 则a = _______ 4、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 两边长分别为3、4,则第三边的长为______________ 5、(1)在Rt △A B C 中,∠C = 90°,∠A = 30°,AB = 4, 则BC = _______, 则AC = _______ (2)在Rt △A B C 中,∠A = 90°,BC = 7,AC = 5,则 AB = _________ x 8 6 13 5 y A B C

3.1 导学案 - 附答案版

课题:第三单元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 【学习目标】 ①说明世界、中国淡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 ②说明世界、中国耕地日益减少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 ③举例说明一些矿产资源濒临耗竭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 预习案(自主预习、梳理知识) 【知识梳理】认真阅读课本P32~P37页,在课本上勾画、标注知识要点,将本课的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建立知识体系、设计框架图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 一、淡水资源短缺(P32~P35页) 1、世界淡水 供应与需求 2、中国淡水 供应与需求 二、耕地日渐减少(P35~P36页) 1、世界耕地供求趋势:随着世界人口增长,人类正在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耕地资源不足的问题。 2、中国耕地资 源面临的压力 三、一些矿产濒临耗竭(P36~P37页) 1、世界矿产资源现状: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世界消费矿产资源数量快速增长,有些矿种发生 甚至短缺。 2、中国矿产资源现状 【预习自测】 排水卫生是目前全球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由于缺乏排水卫生设施,每年在全世界造成140 万儿童死亡。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到2025年将有18亿人生活在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地区。据此回答1~2题。 1、材料信息反映出世界上许多国家闹“水荒”的原因是:( ) A.水资源总量不足 B.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C.水资源污染严重 D.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 2、我国南方地区水价低于北方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快,需水量太大 B.北方地区降水量较小,水资源短缺 C.北方地区水污染比南方地区更严重 D.北方地区人口数量大于南方地区 3、有关耕地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世界上目前有大量未开垦的土地,利用潜力巨大 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总的来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水资源总特点:中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水资源量不足; 淡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淡水资源短缺的危害:水资源短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粮食产量,危害生态环境, 损害人体健康,还会引发国际冲突。 自然原因:①淡水资源总量有限;②淡水资源分布不均; 人为原因:①生产和生活需水量大;②不合理开发利用, 水资源浪费和污染严重,加剧了水资源短缺; 水资源供需不平衡:农业和城市缺水状况备受关注。 ①耕地面积比重小,人均占有量少; ②耕地资源分布不均,人均耕地水平差异大; ③非农业建设用地增长迅速,人均耕地面积日益减少; ④耕地质量差(高、中、低产田各占1/3);土地退化、污染严重。 ①矿产资源总量大(居世界第三),人均占有量少; ②矿产资源中富矿少,贫矿多,采富弃贫,使矿产品位下降; ③矿产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矿产资源加工消费区集中在东南沿海地 区,矿产资源富集区主要在中西部地区。

八年级历史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导学案及答案2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导学案及答案2 第一单元自测题一、选择题 1.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a.虎门销烟b.清朝政府的腐败落后c.英国为了 打开中国市场d.鸦片走私2.1841年1月,英国侵略者派 兵占领()a.广州b.宁波c.香港岛d.厦门 3.鸦片战争期间,英军进攻虎门。率兵奋勇抵抗、最后战死 在炮台上的清军将领是()a.林则徐b.关天培 c.琦善d.邓廷桢4.鸦片战争发生时,清朝皇帝是()a.道光帝b.咸丰帝c.光绪帝d.慈禧太后5.清代皇 帝在北京西郊建造的中西合璧的皇家园林──圆明园是在中被毁掉的。()a.鸦片战争、英国b.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和法国c.甲午中日战争、日本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八国6.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 领土平方公里。()a.六十多万b.四十多万c.一 百六十多万d.一百五十多万7.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和都 城是()a.石达开、西安b.朱元璋、北京c.洪秀全、天京d.杨秀清、广州8.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外国“洋枪队”统领是()a.英国人、戈登b.法国人、孤拔 c.美国人、华尔d.日本人、伊藤9.19世纪六七十年代,支持中亚浩罕国阿古柏侵占中国新疆造成中国西北边疆危机的国家是()a.英美b.英俄c.英法d.俄日 10.新疆设立行省是在()a.1871年b.1875年c.1876年d.1884年11.“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 军威。”这副挽联哀悼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牺牲的民族英雄()a.林则徐b.左宗棠c.陈化成d.邓世昌12.导致北洋海军全军覆没的战役是()a.平壤战役

b.黄海海战c.辽东半岛战役d.威海卫战役第一单元自测题新教材新学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13.在台湾的漳化、嘉义等地同驻防台南的刘永福黑旗军互相配合、重创日军的英雄是()a.邓世昌b.丁汝昌c.刘铭传d.徐骧14.下列各条款不属于《辛丑条约》的是()a.赔款2亿两白银b.拆毁大沽炮台c.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d.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15.在北京崇文门曾修筑了一座象征中国奇耻大辱的纪念碑是()a.克林德碑b.公理战胜碑c.保卫和平碑d.大三巴牌坊16.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标志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法战争d.甲午中日战争17.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18.19世纪,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a.英国b.法国c.俄国d.美国19.“大丈夫为国捐躯,死而无憾!”这是谁临终前的名言?()a.关天培b.洪秀全c.邓世昌d.徐骧20.义和团运动斗争矛头直接指向的是()a.英法联军b.侵华日 军c.清政府d.帝国主义列强21.在抗击八国联军的过程中,义和团所取得的一次胜利是在()a.天津b.北京c.廊坊d.秦皇岛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十七章勾股定理导学案(最新整理)

《17.1勾股定理》导学案(1) 【学习目标】:1.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2.培养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意识和能力。学习重点:勾股定理的内容及证明。学习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学习过程 一、自学导航(课前预习)1、直角△ABC 的主要性质是:∠C=90°(用几何语言表示) (1)两锐角之间的关系: ( 2)若 D 为斜边中点,则斜边中线 (3)若∠B=30°,则∠B 的对边和斜边: 2、勾股定理证明:方法一; 如图,让学生剪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图形,利用面积证明。 S 正方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二; 已知:在△ABC 中,∠C=90°,∠ A 、∠ B 、∠ C 的对边为a 、b 、c 。求证:a 2+b 2=c 2。分析:左右两边的正方形边长相等,则两个正方形的面积相等。左边S=______________ 右边S=_______________左边和右边面积相等, 即: 化简可得 。 二、合作交流(小组互助)思考: A b

(图中每个小方格代表一个单位面积) (2)你能发现图1-1中三个正方形A ,B ,C 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图1-2中的呢?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可猜想: 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a 、b ,斜边为c ,那么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展示提升(质疑点拨) 1.在Rt △ABC 中, ,90C ∠=?(1)如果a=3,b=4,则c=________;(2)如果a=6,b=8,则c=________; (3)如果a=5,b=12,则c=________; (4) 如果a=15,b=20,则c=________.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是△ABC 的三边,则a b c 222 a b c +=B.若、、是Rt △ABC 的三边,则a b c 222 a b c +=C.若、、是Rt △ABC 的三边,, 则a b c 90A ∠=?2 a +D.若、、是Rt △ABC 的三边, ,则a b c 90C ∠=?2a +3、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长分别为3和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斜边长为25 B .三角形周长为25 C .斜边长为5 D .三角形面积为204、如图,三个正方形中的两个的面积S1=25,S2=144,则另一个的面积S3为________. 5、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cm 和12cm,则第三边的长为 。 三、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用了哪些方法? 四、达标检测 1.在Rt △ABC 中,∠C=90°, ①若a=5,b=12,则c=___________;②若a=15,c=25,则b=___________;③若c=61,b=60,则a=__________;④若a ∶b=3∶4,c=10则

《短歌行》导学案教师版

《短歌行》导学案 一、预习目标 1.熟悉诗歌中的典故,鉴赏诗歌中比喻、用典等手法的妙处; 2.结合写作背景,探究诗歌的思想情感; 二、预习要求 1.背诵并默写诗歌; 2.结合课本注释,自己先将诗歌翻译一遍,再与所给翻译作比较; 3.认真阅读预习内容,尤其是鉴赏文章。 三、预习内容 【作者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背景介绍】 建安十三年,时年53岁的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 【文体介绍】 “歌行”,是古代乐府诗的一体。后从乐府发展为古诗的一体,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形式也多变化 乐府的别称: 歌:《垓下歌》《白雪歌》《登幽州台歌》《陇上歌》 行:《兵车行》《丽人行》《东门行》《十五从军行》 吟:《秦中吟》《白头吟》 引:《李凭箜篌引》 曲:《西洲曲》《秋风曲》《渭城曲》 此外还有:谣、辞等别称。 “短歌行”与“长歌行”的区别:指歌词音节长短而言 【诗句翻译】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的岁月有多少。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好比晨露转瞬即逝,逝去的时光实在太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宴会上歌声慷慨激昂,心中的忧愁却难以遗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豪饮美酒。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有学识的才子们啊,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在原野吃着艾蒿。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心中深深的忧思,喷涌而出不能停止。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远方宾客穿越纵横交错的田路,屈驾前来探望我。 契阔谈?,心念旧恩。——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重温那往日的恩情。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于我。 【鉴赏文章】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

归园田居导学案练习及答案

《归园田居》导学案 班级:姓名: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2、合作探究,初步形成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3、背诵诗歌并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二、学习重、难点】 1、有情感地诵读诗歌,品味诗歌的语言,并熟读成诵。 2、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三、【知识补充】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画”。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学习过程】 一、【自主检测】 1、常识填空①陶渊明:(365 —427 ),又名―一字—亮___自号_五柳先生_,谥号__靖节先生___ _。___晋宋__ (时代)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情感真实,诗味醇厚,风格平淡,语言清新自然。开创_田园_ 诗派,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2、给加横线的字注音:略 ( 1 )羁.鸟()(2)守拙.()(3)荫.()(4)暧暧..()(5) 墟.里()(6)樊.笼()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少无适.俗韵.迎合 误落尘网..中此处指仕途 羁鸟..恋旧林笼中鸟 守拙.归园田守拙意思是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榆柳荫.后檐遮挡 暧暧..远人村昏暗、模糊 依依..墟里烟轻柔而缓慢的飘升 虚室..有余闲空室久在樊笼..里比喻官场生活 复得返自然..指田园生活 二、【引导鉴赏】 (一)、诵读诗歌,把握题眼。 1、“归园田居”的意思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 ,那么它的题眼是什么? 归 (二)、品读诗歌,体会感情。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1、诗人从何而归?官场生活(尘网、樊笼。) 2、为何而归? (1)性本爱丘山(本性)(2)守拙归园田 3、归向何处? 归向田园4、归去如何? “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5、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抒发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与憎恨之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八年级数学下_勾股定理导学案(全)

18.1 勾股定理(1) 学习目标: 1、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2、培养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3、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激发爱国热情,勤奋学习。 重点:勾股定理的内容及证明。 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知 1、正方形边长和面积有什么数量关系? 2、以等腰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和以斜边为边长的大正方形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归纳: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特殊关系。 (1)那么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有这样的特点呢? (2)组织学生小组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直角边分别为3和4的直角三角形,并以其三边为边长向外作三个正方形,并分别计算其面积。 (3)通过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关系,你能说明直角三角形是否具有上述结论吗? (4)对于更一般的情形将如何验证呢? 二、课堂展示 方法一; 如图,让学生剪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图形,利用面积证明。 S正方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二; 已知:在△ABC中,∠C=90°,∠A、∠B、∠C的对边为a、b、c。求证:a2+b2=c2。 c b a D C A B

a b a b c c A B C D E 以a 、b 为直角边,以c 为斜边作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则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2 1 ab. 把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所示形状,使A 、E 、B 三点在一条直线上. ∵ Rt ΔEAD ≌ Rt ΔCBE, ∴ ∠ADE = ∠BEC. ∵ ∠AED + ∠ADE = 90o, ∴ ∠AED + ∠BEC = 90o. ∴ ∠DEC = 180o―90o= 90o. ∴ ΔDEC 是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它的面积等于 2 1c 2. 又∵ ∠DAE = 90o, ∠EBC = 90o, ∴ AD ∥BC. ∴ ABCD 是一个直角梯形,它的面积等于_________________ 归纳:勾股定理的具体内容是 。 三、随堂练习 1、如图,直角△ABC 的主要性质是:∠C=90°,(用几何语言表示) ⑴两锐角之间的关系: ; (2)若∠B=30°,则∠B 的对边和斜边: ; (3)三边之间的关系: 四、课堂检测 1、在Rt △ABC 中,∠C=90° ①若a=5,b=12,则c=___________; ②若a=15,c=25,则b=___________; ③若c=61,b=60,则a=__________; ④若a ∶b=3∶4,c=10则S Rt△ABC =________。 2、已知在Rt △ABC 中,∠B=90°,a 、b 、c 是△ABC 的三边,则 ⑴c= 。(已知a 、b ,求c ) ⑵a= 。(已知b 、c ,求a ) ⑶b= 。(已知a 、c ,求b ) 3、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分别为5和12,则它斜边上的高为__________。 4、已知一个Rt △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4,则第三边长的平方是( ) A 、25 B 、14 C 、7 D 、7或25 5、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为8,周长为32,则三角形的面积为( ) A C B D

短歌行导学案__精品含答案

《短歌行》导学案 编写人:审核人:审批人:编写时间:2012年10月20日 班级:组别:姓名:编号: 一、【导学目标】 (1)、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 (2)、学习并掌握诗中运用比兴、典故等表现手法的鉴赏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2、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3、学会运用典故及比兴手法表达感情的技巧。 三、【知识补充】 “歌行体”:“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属乐府诗一类.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如<<大风歌>>、<<燕歌行>>等,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在形式上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行”是乐曲的意思。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长歌行与短歌行的区别:根据《乐府解题》,其分别在歌声、曲调的长短。长歌是慷慨激烈的,短歌是微吟低徊的,比较适合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歌行体的代表作: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等;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自主检测】 1、看课文注解,注意给生字注音:略 譬.如朝露慨.当以慷.青青子衿.呦.呦鹿鸣鼓瑟吹笙. 何时可掇.越陌度阡.契阔谈讌.绕树三匝.周公吐哺. 2解释下列加点字 对酒当.歌对着人生几何 ..多少何时可掇.拾取,采取 但.为君故.只是;缘故乌鹊南.飞向南绕树三匝.周,圈 3.翻译下列诗句。 去日苦多苦于过去的日子太多了 何以解忧用什么来排解忧愁呢 契阔谈宴久别重逢,欢饮畅谈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屈驾来问候我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明月当空,星辰稀少,乌雀展翅向南飞去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绕树飞了好几圈,哪里有高枝可以栖息?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山不嫌其高,海不嫌其深,表示希望尽可能多的接纳人才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人心归附。 【引导鉴赏】 赏析“忧思”的内涵 1、这首诗里“忧”字多次出现,上阕中“忧思难忘”中诗人“忧”的是什么?结合诗句具。 人生短暂

勾股定理导学案

勾股定理 1 勾股定理(一) 学习目标: 1. 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2. 利用勾股定理,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条边的长。 学习重点:探索和验证勾股定理。 学习难点:证明勾股定理。 导学流程: 一、 自主学习 前置学习: 自学指导:阅读教材第64至66页,完成下列问题。 1. 教材第64至65页思考及探究。 2. 画一个直角边为3cm 和4cm 的直角△ABC ,用刻度尺量出AB 的长。(勾3,股4,弦5)。 以上这个事实是我国古代3000多年前有一个叫商高的人发现的,他说:“把一根直尺折成直角,两段连结得一直角三角形,勾广三,股修四,弦隅五。”这句话意思是说一个直角三角形较短直角边(勾)的长是3,长的直角边(股)的长是4,那么斜边(弦)的长是5。 再画一个两直角边为5和12的直角△ABC ,用刻度尺量AB 的长。 你是否发现23+24与25的关系,25+212和2 13的关系,即23+24_____25,25+212_____213,那么就有____2+____2=____2。(用勾、股、弦填空) 对于任意的直角三角形也有这个性质吗? 要点感知: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是a 、b , 斜边为c ,那么 ,即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 。 二、展示成果 活动1 已知:在△ABC 中,∠C=90°,∠A 、∠B 、∠C 的对边为a 、b 、c 。求证:222a b c +=。 证明:如爽弦图, 思考:除此之外,还有证明勾股定理的其他办法吗? 活动2 如果将活动1中的图中的四个直角三角形按如图所拼,又该如何证明呢? 知识点归纳: 上述问题可视为命题1的证明 命题1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 、b , 斜边为c ,那么 。 总结:经过证明被确认正确的命题叫 。 命题1在我国称为 ,而在西方称为 。 三、合作探究 活动3 已知在Rt △ABC 中,∠C=90°,a 、b 、c 是△ABC 的三边,则 (1)a = 。(已知c 、b ,求a ) (2)b = 。(已知a 、c ,求b ) (3)c = 。(已知a 、b ,求c ) 活动4 △ABC 的三边a 、b 、c , (1)若满足222a b c +=,则∠C 是 角; (2)若满足222a b c +>,则∠C 是 角; (3)若满足222a b c +<,则∠C 是 角。 四、当堂自测 基础训练: 1. 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C=90°,若=5a ,=12b ,则=c 。 2. 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若=3a ,=5b ,则=c 。 3. 若把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同时扩大到原来的 2倍,则其斜边扩大到原来的 。 4. 在ABC ?中,90C ∠=?. b b

《三峡》导学案练习题及答案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15 三峡 知识积累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郦.()道元重岩叠嶂.()不见曦.()月沿溯.()阻绝 素湍.()绿潭飞漱.()其间属.()引凄异泪沾裳.() 绝巘.( ) 2、解释列出的字词。 (1)略无阙处略无:_________ 阙:_______________ (2)至于夏水襄陵至于:_________ 襄陵:_____________ (3)自非亭午夜分亭午:_________ 夜分:_____________ (4)沿溯阻绝沿:___________ 溯:_______________ (5)飞漱其间漱:___________ 其:_______________ 3.填空。 《三峡》选自《________》,题目是编者加的。_____(朝代)的地理学家__________给《________》作注写成了《________》。该书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重岩叠嶂,隐天遮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按要求默写下列句子。 (1)写三峡两岸山长又多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三峡夏水暴涨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夏水迅疾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了三峡山水画卷色彩的句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