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细胞的生活环境

细胞的生活环境

细胞的生活环境
细胞的生活环境

第1章 第1节:细胞的生活环境

【学习目标】:

1. 概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 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媒介。

3. 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学习重点】:

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媒介。

【学习难点】: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媒介。

【自主学习】:

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血浆、组织液、淋巴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______环境。人们把这个由____________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____________。

2、细胞外液的成分(参考图1-2):

细胞外液的成分以血浆为例,主要是 等。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________ ____。

3、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⑴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 ⑵生理盐水的浓度是 ,相当于血浆渗透压;

正常人血浆pH 为 ;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 ℃左右。

4、 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合作交流】:

1、 完成P3“思考与讨论”并参照教材P3图1-1,画出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

间的关系图。

2、完成P4“资料分析”中讨论题,分析并总结细胞外液的成分。

3、讨论P5旁栏思考题,并试举一个生活实例来说明细胞内存在渗透压。

4、完成P5“思考与讨论”栏内的问题,参照P6“练习”拓展题中的图,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展示点评】:

【巩固检测】:

1、完成P6“练习”中的“一、基础题”。

2、关于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的关系下列哪项正确: ( )

3、下列各项中不影响内环境稳定的因素是 ( )

A. pH

B. 渗透压

C. 酶

D. 温度

4、发生花粉过敏反应时,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 )

(内环境)

体液

A. 血浆量增加

B. 组织液增加

C. 组织液减少

D. 淋巴减少

5、内环境中不含( )

A. 胰岛素、氨基酸、尿素

B. 酶、甘油、维生素

C. 麦芽糖、淀粉、乳糖

D. 无机盐、葡萄糖、性激素

6、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依次是:( )

A.血浆、体液和体液B.血液、体液和淋巴

C.血浆、组织液和淋巴D.血液、细胞外液和体液

7、如图是人体某局部组织的模式图,箭头表示物质交换方向,A、B、C表示结构,a、

b、c、d表示液体。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A、B、C分别表示的结构是:

A ;

B ;

C 。

(2)a~d中不属于内环境组分的是。

浓度最高点是、最低点是

图中a~d,O

2

;若葡萄糖从血浆进入组织液,至

少要经过层磷脂分子。

(3)a~d之间既彼此分离,又相互联系。a和

b之间隔以,b和d之间隔以,b和c之间隔以。

第1章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学习目标】:

1.说明内环境稳态及生理意义;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2.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3.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学习重点】:

内环境稳态及生理意义。

【学习难点】:

内环境稳态及生理意义。

【自主学习】:

1、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_____平衡中,这种平衡是通过机体的__________实现的。正常机体通过__________,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________ __状态叫做稳态。

2、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⑴贝尔纳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的调节;

⑵坎农的经典解释:内环境的稳态是在__________调节和__________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_____、_____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⑶目前普遍认为,_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但是,这种调节机制的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__________,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受破坏。

3、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

【合作交流】:

1、组内交流“自主学习”部分中的内容。

2、试陈述教材P9“思考与讨论”中的3个思考题。

3、你怎样理解“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这一句话?试举例说明。

4、阅读实验,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展示点评】:

【巩固检测】:

1、对高烧不退的病人,为降低体温下列一些辅助治疗措施。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

A. 加盖棉被,增加排汗量

B. 在额头上敷用冷水浸泡过的毛巾

C. 用酒精棉球擦拭四肢等部位

D. 适当撤减衣被

2、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

B.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

C. 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

D. 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

3、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

11细胞生活的环境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2课时) 学习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一自主学习案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生活在水中的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可以直接从里获取生存所必须的养料和氧,并把废物直接排入___________中。 (2)体液-----人体内含有的大量______________的液体。体液包括___________(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和_______________(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3)内环境是由构成的环境。其成分可分为、和。因此内环境也叫(约占有体液1/3)。 (4)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的液体,又叫液。它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的环境,组织液为组织细胞提供______________,细胞的也透过细胞膜进入组织液。有时手和脚磨出“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 (5)血浆并不就是血液,它是血液中除去后的液体部分,是直接生活的环境。(6)淋巴液也叫 ,其中混悬着大量的淋巴细胞和细胞等,可以协助机体_____ 。对这些细胞来说,淋巴就是它们直接的______________。 (7)说说内环境中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之间相互关系,并用图示的方式表示出来: 思考:细胞内液和细胞液概念等同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根据下列血浆化学成分平均值分析: (1)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 和。无机物包括和 (如Na+、K+、Ca2+、Mg2+、SO42-、HCO3-)等, 有机物包括(如葡萄糖)、(如 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等)、(如 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氨基酸氮、 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浆中还可能含有 ___________(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 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其他有机 物(如维生素)等。 (3)从表中可以看出、离子 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 _____________。 (4)血浆中的HPO42-、HCO3-作用主要是维持 成分 含量 (%) 成分 含量 (%) 水90.7 卵磷脂0.2 血清白蛋白 4.4 胆固醇0.22 血清球蛋白0.4 Na+0.38 纤维蛋白原0.005 K+0.02 氨基酸氮0.012 Ca2+0.01 尿素氮0.025 Mg2+0.0005 其他非蛋白 氮 0.38 Fe3+0.0001 葡萄糖0.08 Cl_0.36 乳酸0.025 HPO42_0.01 各种脂肪酸0.38 SO42_0.0001 脂肪0.14 HCO3_0.17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1.1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案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1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能力目标: 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学生对内环境稳态的理解不到位,需要教师深入分析。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

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利用课间时间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章引入:先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引入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章的学习。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组织液 淋巴等 〔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存在于血浆中的是各种血细胞,存在于淋巴中的是淋巴细胞等;(3)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如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很少。 内环境——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探究二:细胞外液的成分(PPT展示血浆成分的图片) 〔资料分析〕由学生分析并回答,老师提示。 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学案(发给学生)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课标点击】 1、描述不同细胞生活的环境,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认识到多细胞生物的细胞也需要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从而更好的理解这些细胞的生活环境,并加深对生命世界的认识。 2、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学习重点: 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学习难点: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自主探究】 1、学海导航 (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 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__________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动脉中的血浆沿动脉流入毛细血管的动脉端,其中许多物质会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__________。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__________。__________是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少部分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也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叫做__________。 (2)细胞外液的成分 血浆中90%是__________,其余10%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包括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血浆与组织液和淋巴的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__________而组织液和淋巴中的__________含量很少。 (3)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所谓溶液渗透压,简单地说,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液中__________。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稳定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正常人的血浆pH为__________,其稳定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人体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__________左右。(4)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细胞与内环境之间__________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__________的参与,同时,细胞与内环境之间也是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的。 2、例题精析 〖例1〗酷暑季节,室外工作的工人应多喝() A、盐汽水 B、核酸型饮料 C、蛋白型饮料 D、纯净水 解析:酷暑季节,由于天气炎热,室外作业的人出汗较多。人在排出汗液的同时,也排出了一部分无机盐,使体内无机盐的含量降低,为了维持体内盐代谢的平衡,故室外作业的人应该多饮淡盐水,以补充丧失的盐分。 答案: A 〖例2〗班氏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后,常造成人体下肢肿胀,这是由于()A.细胞将不能接受氨基酸 B.组织间隙积聚液体

细胞生活的环境知识点

人 体 的 内 环 境 与 稳 态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 — —,- - - — ■-.— - - 4- - — —- - - -.— - — - - - - - - ?II ■1 2."ii" 1. 体液 (1)体液的概念:是指生物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汗液、尿液、泪液、消化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血浆(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成分,90%以上是水,其中含有数千种物质) ※血液< P 红细胞.(数量最多,具有运输氧的功能,还能运输一部分的二氧化碳) .血细胞 白细胞(数量较少,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I 血小板(数量最少,体积小,形状不规则,具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血液工血浆 2. 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1)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内环境二细胞外液 (2)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如图: 血浆 . ■组织液 \ / ①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 毛细血管壁有一 定 的通透性,正常情况下除血细胞和大部分血浆蛋白外,其 他物质 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 肺巴 ②淋巴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单向的, 毛细淋巴管的功 能是回收组织液,组织液中的一些物质一旦进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经过淋巴循环汇 入血浆; ③淋巴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也是单向的,淋巴液在左右锁骨下静脉处流入血浆。 ※人体内的液体并不都属于内环境,例如: 1)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 2)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等属于与外界相通的环境,因而汗液、尿液、消化液、泪 液等液体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3)体腔液、关节液虽在体内,但它们不在细胞间,不为组织细胞提供物质交换,故不属于 内环境 ※不同人体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不同(见下表) 1、血浆的化学成分: 3) 无机盐离子:钠离子(Na )、氯离子(CI )、钾离子(K )、钙离子(Ca )、碳酸氢根 1 主要成分是水。 2 气体:氧和二氧化碳等。 液等液体由于直接与外界相通,所以不是体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 (2)组成- I 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 必/3 )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细胞生活的环境》word教案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学目标】 一、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理解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四、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图文转换能力和组织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一)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二)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二、教学难点 (一)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二)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具与教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大家打开课本的章首,上面一图是雪山环境,如果把一杯水放在雪山的环境中,这杯水的温度是低还是高,那么在这个环境中的边防士兵的体温又是多少呢?下面一图是炼钢炉旁边的工人,这个环境温度如何?如果放一杯水在炼钢炉旁边,这杯水的温度与放在雪山的那杯相比较哪个高?炼钢炉旁边的工人的体温又是多少?为什么放在雪上和炼钢炉旁边的水的温度一高一低,然而在这两个环境中的人体温却一直是37℃左右?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人体内的环境——人体内环境和稳态。 结合问题,讲述新课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展示课本第二页问题探讨) 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两幅图中图1是什么细胞?图2是什么细胞?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师生共答:图1是血细胞,生活在血浆当中。图2是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直接生活在水环境当中,从水获取营养物质并把代谢废物排入水中。 教师讲述:血浆大部分是水环境,也就是说血细胞也生活在水当中。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单细胞生物的细胞还是多细胞生物的细胞都是生活在水中的。 设问:那我们知道人体也是由细胞构成,人体内的细胞是否也生活在水环境中呢? 学生阅读:大家看课本P2相关信息,成年男性含水60%,成年女性含水50%。教师讲述:曹雪芹曾经说过女人是水做的。从这则资料看来男人更是水做的。也就是人体内含水量特别的多。因此,我们把人体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称为体液。 设问:我们知道人体是由细胞构成的,组成人体的细胞(如血细胞)外有没有液体呢?那么细胞内呢? 师生共答:我们又根据体液分布位置不同的把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教师提问:血液是不是体液呢?

生物必修3《11细胞生活的环境》导学案

主备人:审核人:授课人:使用时间: 2014 年 8 月 17 日 【学习目标】 1.了解单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体内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理解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概述细胞外液的成分及其作用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重点难点】 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学法指导】 1.预习案由每位同学在课前自学独立完成;探究案在课堂合作交流进行(小组长及具备能力的同学要先预 习);训练案是课后作业,同学们在充分复习的基础上独立限时完成。 2.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学会抓住关键词进而掌握关 键句。 3.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点标识出来并填写到预习案“我的疑问”处,待课堂小组讨论或老师点拨予以解决。 预习案(限时20分钟,课前独立完成) ◆教材梳理(通读教材,夯实基础) 一.单细胞生物生活的环境 1.生活在水中单细胞生物可以直接从__________获取生存所必需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并把废物排入水中。 2.体液中除含有大量的__________以外还会含有许多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二.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 1.写出下列人体细胞所处的内环境: (1)组织细胞:__________ (2)血细胞:___________ (3)毛细淋巴管壁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_(4)毛细血管壁细胞:________________ 2.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之间的关系 三.细胞外液的成分分析 1.血浆成分 含量(约数) 90% 7%~9% 1%血液运送物质 物质无机盐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 特点含量明显高于组织液和淋巴中的含量 2.本质: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四.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及作用 1.理化性质: (1)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带领全班学生解读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任务,提高学习效率。 多媒体展示小组任务。分配小组到黑板展示。其余学生对桌互查,安排人员进行点评,教师对整个过程进行监督,确保全班学生认真参与。 多媒体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②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③举例说出不同生物的栖息地,且他们是不同的。 能力目标: ①通过生物栖息地类型的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②关注栖息地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情感目标: 认识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②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教学难点: 举例说出不同生物的栖息地是不同的。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另外准备一个地球仪。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中各大星球及地球自然环境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上节课学过的主要知识进行提问。 1、自然界中的生物人们通常将它们分为几类,为什么? 2、生物具有的哪些基本特征? 3、学生回忆、看书等,给出准确、规范的答案。 二、新课导入: 天上是否住着神仙?月宫中是否有寂寞的嫦娥?用课件展示太空画面及优美的自然风景图片,学生在欣赏美丽画卷的同时,设问哪些地方有生物生存呢?从而引出课题:生物的生活环境。 三、自主学习: 知识点1:生物圈 1、概念:有的圈层。 2、范围:的下层、整个和的上层。 3、生物圈之所以能适应生物的生存,是因为它具备了大多数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等。 知识点2:栖息地 1、概念:生物圈内生物生存、的场所。 2、栖息地型:、、、、等、。 3、或是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破坏栖息地的重要因素是。 4、决定栖息地类型的主要环境因素:、、等。 5

结论:不同的生物有不同的生存需要,所以不同的栖息地是的。 四、合作探究: 探究任务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根据课件上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的图片,结合观察学生自己手中的地球仪,明确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圈的概念及范围。 讨论: 1、这三个圈层各有哪些特点? 2、在这三个圈层中都有哪些生物存在? 探究任务2:生物圈为生物提供的基本条件 观察课件上的几种生物的图片,讨论: 1、这些生物生存需要的条件是什么? 2、为什么生物圈有利于生物的生存? 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进行发言,然后师生共同总结。 那么,将来人类能否移居月球呢?科学家们正在努力解决这一问题,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知识,不断实践,提高能力,将来报效祖国。 3、是不是地球上的所有地方都有生命存在呢? 学生通过思考可知,地球上有的地方就没有生物。比如:在天空的最顶部、在海洋的最底部、在地球的最里面…。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介绍自己采用的收集方法。 小组内探讨所收集的资料,分析缺少什么条件,小组向班级展示讨论成果,通过具体事例得出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生活条件。 结论: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阳光、水分、适宜的温度和稳定的营养供给等。 探究任务3: 结论:不同的生物有不同的生存需要,所以不同的栖息地是的。 观察图1.1-6的图片,分析图中生物的栖息地类型,思考问题。 (2)图中所示4种生物的栖息地各有什么特点? (3)你能说出某一栖息地在中国的位置吗? (4)如果上述栖息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会对其中的生物造成什么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活动全过程由组长组织,小组的集体思想由小组发言人向全班汇报。各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并得出结论。 出示森林、湿地、农田、城市四种栖息地的图片,分析其特点,想一想,哪一种栖息地最容易被破坏?从而了解城市生态的脆弱性,为知识的迁移深化做好准备。 五、知识总和、迁移深化 1、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总结知识点。 2、出示课件,播放大气污染、固体垃圾污染、河流污染、土壤沙化水环境被破坏、稀有动物濒临灭绝等具体的栖息地被破坏的图片,感受栖息地对生物的重要性,让学生关注生物的栖息地,关注生物圈,增强危机意识。 3、请同学们畅所欲言,是什么因素导致生物栖息地的破坏。

高中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导入:细胞作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导入课题——细胞生活的环境。 出示教学目标 出示图片:草履虫,多媒体显示问题: 讨论1:我们看到的是什么细胞? 讨论2:它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它与生活环境有和关系? 总结: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可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如血细胞)生活在液体环境中。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体内多媒体显示组织模型,分别认识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 学生总结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概念并填写导学案。 提问: 1、什么叫体液?体液分为哪几部分? 2、什么是内环境?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教师总结评价。 多媒体出示知识点: 1、体液:人体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思考: (1)内环境包括哪几种液体? (2 )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怎样理解“内”与“外”?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

(1)内环境包括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 (2)内环境的范围:人体内,细胞外 多媒体展示细胞、内环境、外界环境关系模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内环境的范围,并联系实际说明: 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管道等,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其中的成分不属于内环境,应属于外界环境。 (3)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应用:填表总结下列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多媒体显示动画: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 学生观看后画图示总结:细胞及内环境各成分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 注意:组织液与淋巴之间的交换是单向的。淋巴直接注入血浆。 [过渡] 那么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别呢?细胞外液有哪些化学成分呢? 二、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 资料分析:血浆的化学组成。 学生分析讨论: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 〔板书〕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并回答。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 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思考与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相同点: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不同点:(1)在人体内存在的部位不同:血浆位于血管内,组织液分布于组织细胞之间,淋巴分布于淋巴管中;(2)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不同:存在于组织液中的是体内各组织细胞,

生物的生活环境-教案

姓名:王敬单位:翼云中学 E—mail: wangjingshengwu@https://www.doczj.com/doc/9f2060916.html, 课题: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 2013 年 9月 11 日,星期三,第六节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②分析生物圈中生物栖息地的类型; ③关注栖息地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能力目标 通过对生物栖息地类型的观察,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生物圈的范围 教学难点:关注身边的生物栖息地的保护。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初中生物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二节,是学生走进中学除了绪论外的第一节课。这节教材的内容比较单薄。如何让整个教学过程显得丰满?我的设计理念是不断创设新的情景,提供一个合适的教学平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且由浅入深,把学生的思维带入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教材第一部分是通过“图片和数字、文字等资料”,让学生认识到所有生物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生物圈,增强学生对“生物圈”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第二部分内容安排了“观察思考”。通过讨论活动,让学生感受生物生存离不开环境,具有主动保护生物生存环境的意识。讨论活动不同于一般课堂教学过程,它需要前期知识准备、教师指导、学生分工合作、调查实验、讨论、归纳交流等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今后的合作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调查一种常见生物的生活环境 教学过程:

细胞生活的环境练习题 (1)

知识点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及细胞外液的成分 1.下列液体属于体液的一组是() ①胆汁②胰液③血浆④淋巴⑤原尿⑥细胞质基质⑦组织液⑧核液 ⑨细胞液⑩胃液 A.③④⑥⑦⑧⑨B.③④⑤⑦⑨⑩ C.②③④⑤⑦⑨D.①②③④⑤⑦ 答案A 解析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胆汁、胰液、原尿和胃液既不属于细胞内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2.在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①血红蛋白②唾液淀粉酶③二氧化碳和氧气 ④Na+⑤血浆蛋白 A.①③B.②③④⑤C.④⑤D.③④⑤ 答案D 解析内环境是细胞外液构成的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位于红细胞内部的血红蛋白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唾液淀粉酶位于唾液中,唾液腺通过管道将唾液排放到消化道,并不进入细胞外液,故唾液淀粉酶也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3.在高等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正确的是()答案D 解析淋巴的运输是单向的,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流向淋巴的是组织液,淋巴经淋巴循环汇入血浆中。 4.下列人体不同种类的体液之间,物质浓度差别最大的一组是() A.血浆与组织液的HCO-3 B.组织液与血浆的蛋白质 C.血浆与组织液的Cl- D.组织液与淋巴的Na+ 答案B 解析血浆和组织液中的离子可相互交换,血浆中各种离子的浓度,基本上代表了组织液中这些离子的浓度。组织液中的离子可进入淋巴,组织液与淋巴的Na+浓度接近。 组织液和血浆的主要区别就是血浆内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知识点二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5.从事养殖业的人员都知道这样一个常识:大多数海产鱼类不能在淡水中生存,因为海鱼在淡水中() A.氧浓度较低 B.不能维持体内渗透压平衡 C.缺少食用的动植物 D.二氧化碳浓度较高 答案B 解析海产鱼类适应高盐浓度的环境,在淡水中,无法维持体内渗透压平衡,很容易导致死亡。 6.下列关于渗透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B.溶液中溶质微粒越多,对水的吸引力越大 C.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组织液中水分的多少,水分越多,渗透压越大答案D 解析渗透压的形成主要与溶质微粒的多少有关,溶质微粒越多,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反之,渗透压越低。 知识点三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7.如图所示,食物中的葡萄糖被吸收后进入血液中的红细胞中,通过的人体内环境的名称依次是() A.组织液→血浆 B.组织液→淋巴→血浆 C.细胞内液→组织液→细胞内液 D.组织液→细胞内液→血浆 答案A 解析食物中的葡萄糖被吸收后,首先由小肠绒毛的上皮细胞进入组织液,再由组织液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最后从血浆中透过红细胞膜进入红细胞内部。 8.如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 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 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 D.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设计思想: 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本节课的设计通过一系列课内外活动和大量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自己的结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科学素养的提高。本节课设计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培养其创新精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节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本节内容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内环境这一核心概念,而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什么是“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的环境”这样的广阔视角。这样,既可以和《分子与细胞》衔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内环境这一概念,包括本节主要内容以及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等。该核心概念的构建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三、学情分析: 内环境的相关知识在初中新教材中较少涉及,初中新教材仅就人体各大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做了常识性介绍,但由于学习间隔时间太长,印象不深刻,需要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知识。 必修1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等章节对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对学习新知识有一定帮助,但需教师引导学生将已有知识与新学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构建内环境概念过程中学生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将抽象的内环境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的立体结构。主要采用的学习策略是课前请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单细胞生物的生活环境, 学生利用单细胞生物生存的液体环境为依托点,类比推理人体细胞的生活环境。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中要充分运用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和多媒体材料来构建学习新知识的桥梁。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建立生物学科的立体知识构架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利用多学科的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交流沟通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生物体是一个各器官、系统相互协调统一的整体。 (2)逐步树立生物体的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五、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生物的生活环境 教案

姓名:王敬单位:翼云中学 E—mail: 课题: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 2013 年 9月 11 日,星期三,第六节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②分析生物圈中生物栖息地的类型; ③关注栖息地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能力目标 通过对生物栖息地类型的观察,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生物圈的范围 教学难点:关注身边的生物栖息地的保护。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初中生物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二节,是学生走进中学除了绪论外的第一节课。这节教材的内容比较单薄。如何让整个教学过程显得丰满?我的设计理念是不断创设新的情景,提供一个合适的教学平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且由浅入深,把学生的思维带入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教材第一部分是通过“图片和数字、文字等资料”,让学生认识到所有生物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生物圈,增强学生对“生物圈”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第二部分内容安排了“观察思考”。通过讨论活动,让学生感受生物生存离不开环境,具有主动保护生物生存环境的意识。讨论活动不同于一般课堂教学过程,它需要前期知识准备、教师指导、学生分工合作、调查实验、讨论、归纳交流等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今后的合作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调查一种常见生物的生活环境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的是“以学定教,当堂提高”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课前精心设计了每一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有针对性的研究问题、解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阳泉市第十七中学王正庆 【教材分析】 《细胞生活的环境》是必修三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的第1节内容,包括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与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四部分内容。该节内容是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的基础,也为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的的讲解做好了铺垫。 本节内容涉及的概念、原理和生理过程较多,而且抽象、复杂。如体液、内环境、内环境的组成、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等概念都非常抽象,难以理解。为了帮助学生学好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在本节的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图表教学法”,充分利用教材插图、设计归纳图、多媒体图像等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习,开展师生互动。 【学情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认知特点鲜明,思维活跃,逻辑思维能力有了一定发展。在学习过程中,他们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策略和技巧更加完善,更关注与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了解了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等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如果学习时间跨度大,很多知识可能已经淡忘,应在教学过程中多提示多引导。很多内容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难度,需适时使用多媒体课件,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生动,便于学生领会。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说明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和态度价值观 通过内环境组成间关系的分析建立事物间区别与联系的观点 【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具准备】 教科书、课程标准、教案、幻灯片、音响媒体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 2. 教学手段:问题式教学,合作式教学

细胞的生活环境

第1章 第1节:细胞的生活环境 【学习目标】: 1. 概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 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媒介。 3. 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学习重点】: 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媒介。 【学习难点】: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媒介。 【自主学习】: 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血浆、组织液、淋巴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______环境。人们把这个由____________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____________。 2、细胞外液的成分(参考图1-2): 细胞外液的成分以血浆为例,主要是 等。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________ ____。 3、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⑴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 ⑵生理盐水的浓度是 ,相当于血浆渗透压; 正常人血浆pH 为 ;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 ℃左右。 4、 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合作交流】: 1、 完成P3“思考与讨论”并参照教材P3图1-1,画出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 间的关系图。 2、完成P4“资料分析”中讨论题,分析并总结细胞外液的成分。 3、讨论P5旁栏思考题,并试举一个生活实例来说明细胞内存在渗透压。 4、完成P5“思考与讨论”栏内的问题,参照P6“练习”拓展题中的图,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展示点评】: 【巩固检测】: 1、完成P6“练习”中的“一、基础题”。 2、关于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的关系下列哪项正确: ( ) 3、下列各项中不影响内环境稳定的因素是 ( ) A. pH B. 渗透压 C. 酶 D. 温度 4、发生花粉过敏反应时,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 ) (内环境) 体液

七年级上册生物《生物的生活环境》课程教学设计(济南版)

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内容包括10个一级主题,其中本节课选自第三个一级主题《生物与环境》。本节内容选自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本节课的内容分为两部分:生物圈和栖息地。生物圈部分讲述了生物圈的概念、包含的范围以及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栖息地部分讲述了栖息地的概念、各种栖息地类型的决定因素,分析了孔雀与野大豆的不同栖息地的特点。通过课本中的插图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生物栖息地的特点,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当前现状了解栖息地遭到破坏的原因,使学生建立起“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意识。 【学情分析】 我校今年是丰收年,生源特别理想。就现在7年级学生来说,孩子们的基础相对于其他学校的学生而言较差,而且年龄小,自制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都比较差,学习习惯不是很好。因此,在结合孩子们这些特点的基础上,我决定带领孩子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加强他们读图、自主学习的能力,慢慢培养孩子们的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2、举例说出不同生物的栖息地是不同的。 3、关注栖息地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认同生物圈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教学重点】 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说明生物栖息地的特征。 【教学难点】 分析生物圈中生物栖息地的类型。 【教学设计】 一、听音乐,激情导入 上课前,首先通过大屏幕向学生展示了中国的版图,并且循环播放着《大中国》的音乐。在此,想通过音乐与图片引起学生们的极大兴趣。上课时,停止音乐,并询问:“同学们听过这首歌曲吗?”在学生的积极参与后,进一步询问:“中国是我们的共同家园,可是你知道吗?我们全人类也有一个共同的家园啊,它是谁呢?”学生答出:“地球”,我接着抛出问题:“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地方都适合生物生存吗?”学生在预习之后回答:“不是”。我会接着学生的话说出:“我们给这个有生物生存的地方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生物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生物的生活环境》。” 板书:生物的生活环境 二、探究竟,趣味求知 (一)板书:生物圈 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6、7页“生物圈”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生物圈? 2、生物圈的范围有多大? 3、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了哪些必备条件? 本环节设计了一个自主学习,以学生自学为主。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教师巡回,并给与一定的指导。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所找到的知识信息标注在课本上。在学生自学完成后,建议学生将自己找到的问题的答案说给小组内其他同学听。意在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观点,达成共识。最后,在班内进行交流。 在学生成果汇报时,学生一般会读课本。为了避免学生机械式的读课本,我想展示课本图1.1-3生物圈示意图,让学生看着图总结,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而不是直接读课本。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指导学生会读图,并尝试将生物圈分成三层,该部分可以让学生多多举例说明生活在不同地方的不同和生物。

【精品】初中生物备课教案

初中生物备课教案 【篇一:初中生物教学设计】 【篇二:初中生物细胞的生活教案】 教案设计 生命科学学院 11级生物科学4班陈姣 11070144004 附: 板书设计 一、细胞的生活 (一)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二)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 (三)细胞的分裂 【篇三:2015七年级上册生物集体备课教案】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一、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举例说明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3.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 1.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 2.初步学会确认和控制实验变量。 3.初步学会设计对照实验。 4.学会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观点。 2.如实记录实验数据。 3.取放鼠妇时动作轻柔,实验结束后能将鼠妇放到自然环境中。 二、学习难点和重点 1.学习重点:

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 2.学习难点: (1)设计对照实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2)组织好“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的探究活动。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和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课前准备: 1.准备相关的图片 大熊猫、鱼、麦田、蚂蚁群、蜜蜂群、打斗的狮子、争斗的秃鹫等 图片 阔叶林和针叶林的分布图,沙漠、草原和森林的分布图,仙人掌、 竹节虫(拟态)、变色龙(保护色)、箭毒蛙(警戒色)、人类排 放废水等图片。 2.准备实验材料 湿土,干土,解剖盘,纸板(教师准备),鼠妇20只,计时表(学生准备)。 3.课前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四人一组)。每组在课前观察鼠妇的生活环境,捕捉鼠 妇20只,并记录捕捉地点的环境该地点鼠妇的数量,注意不要破坏 学校、社区草坪或花坛,不伤害鼠妇。 六、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调查,我们知道,生物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的。 我们把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环境的总和叫做生物圈。第二章的学习 就要带领我们去了解生物圈。要想了解生物圈,首先要了解生物与 环境的关系。 (二)讲授新课 1.环境的概念 教师提问: ①野外生活的大熊猫组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②鱼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鱼能离开这种环境吗?即使生活在 这样的环境中,鱼一定能正常生长吗?还会受到哪些影响呢? ③环境仅仅是指生物生活的地点吗?什么是环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