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岔及交叉渡线施工方案

道岔及交叉渡线施工方案

道岔及交叉渡线施工方案
道岔及交叉渡线施工方案

道岔及交叉渡线施工方案

合肥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二期工程正线铺轨Ⅰ标单开道岔及交叉渡线施工方案

编制:

审核:

审批:

中铁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合肥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二期工程

正线轨道铺设I标项目经理部

二○一五年一月

目录

一、编制依据 (1)

二、工程概况 (1)

三、工期计划 (2)

四、施工机具配置 (2)

五、施工工艺及方案 (3)

5.1 施工工艺 (3)

5.2 单开道岔整体道床施工方案 (4)

5.3 交叉渡线整体道床施工方案 (7)

六、道岔铺设质量验收标准 (9)

七、施工质量和进度保证措施 (11)

八、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11)

单开道岔及交叉渡线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

(1)《合肥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二期工程正线轨道设计总说明》;

(2)《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GB50049-2009);

(3)《地铁杂散电流腐蚀防护技术规程》(CJJ49-92);

(4)《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2003年版));

(5)《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2011版));

(6)《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 50308-2008);

(7)《铁路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3);

(8)合肥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二期工程道岔和交叉渡线设计图纸

(9) 我单位参与其它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积累的施工经验。

二、工程概况

合肥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二期工程,是合肥市轨道交通网中南北向骨干线路,快速联系老城区与滨湖新区,途径新站区、老城区、青年路片区、葛大店片区、高铁站片区、滨湖新区等城市重要发展区域。本工程从合肥站至徽州大道站,线路长约24.54km(铺轨起点里程K4+346.324,铺轨终点里程K28+889.032),全部为地下线,一期工程共设车站23座。新建一座车辆段(滨湖车辆段)和一座停车场(大连路停车场)。

1号线一、二期正线轨道铺设范围为:正线K4+346.324~K28+889.032、配线、大连路停车场及出入场线、滨湖车辆段出入线及U 型槽部分的车辆走行轨道系统。

以上轨道铺设工程划分为两个施工标段,其中铺轨Ⅰ标为合肥站~大连路站(不含大连路站)(K4+346.324~K16+712.102)区段正线及配线。铺轨总长度单线24.274km,其中地下线一般段15.745单线公里,地下减振段5.529单线公里,橡胶隔振垫道床0.6km,钢弹簧浮置板道床2.4km,

还包含15单开道岔(其中一组为浮置板道岔)及一组交叉渡线的铺设及标段内的线路附属工程施工。

三、工期计划

我标段计划在2015年3月8日开始进行道岔施工,按照合肥站、太湖路站、明光路站、望湖城站的先后顺序进行施工,计划2015年4月30日完成道岔及交叉渡线的混凝土浇筑工作。道岔施工计划如表1:

表1. 道岔施工计划

序号站名道岔铺

设时间

铺设完

成时间

道岔数量

1 合肥站2015.3.

8 2015.4.

12

1组交渡,6

组单开

2 明光路

站2015.4.

15

2015.4.

29

2组单开

3 太湖路

2015.3.

10

2015.4.

9

5组单开

4 望湖城

站2015.4.

10

2015.4.

30

2组单开

四、施工机具配置

表2. 道岔施工机具配置表序号施工机具单位数量备注

1 道岔支撑架组 6

2 支距拉杆组 6

3 顶撑套120

4 轨距拉杆个60

5 直角道尺个 2

6 万能道尺个 2

7 支距尺把 2

为保证工期安排,本标段特设一个道岔专业施工队在龙门吊铺轨作业到达前完成道岔整体道床浇筑,以保证铺轨作业顺利进行。

五、施工工艺及方案

5.1 施工工艺

道岔施工工艺流程图

5.2 单开道岔整体道床施工方案

(1)施工准备

施工前,先进行线路轨道平面控制网测设,然后进行辅助基标测设,并预先在基地进行道岔的试装,经检查确认零件齐全、位置正确后,方可运至施工地点卸车。运装时将尖轨与基本轨捆牢避免尖轨损坏。

(2)道岔组装运输

先对各部件分组编号(见“单开道岔平面组合示意图”)。按“1,4”、“2,3”、“5,6”、“7”、“8”、“9,10,11”、“12,13”的组合方式分为七部分(依次编号为①②③④⑤⑥⑦),并在每根钢轨轨顶用白油漆标出岔枕中心位置,然后用汽车运至材料吊装点,由吊车吊至下料口下方,人

工用自制“炮车”倒运至工作面进行组装。岔枕吊至下料口下方后用人工配合叉车散布,组装时先按岔枕间距进行布枕,安装扣配件,再在岔位上安装钢轨支撑架和轨距拉杆,并将各钢轨件连接。各岔枕及扣件必须“对号入座”。

图1.单开道岔平面组合示意图(3)道岔调整

1)道岔调整

根据基标用直角道尺和万能道尺调整水平。首先把直角道尺架在基本轨上,通过支撑架调整使直角道尺水准气泡居中。钢轨位置根据道岔基标调整,并根据中线校核,然后用万能道尺将另一股钢轨位置定出并调整水平。用支距控制曲线基本轨位置,调整就位后用道尺控制水平及中线,定出侧股的准确位置。每组钢轨架设调整后,设钢管支架加固,以防止调整后的钢轨因连动或意外碰撞发生变形。道岔调整顺序为:先调整直基本轨①、②,使轨道水平和平面位置达到设计要求,然后根据直线基本轨确定直线④、⑤、⑥的位置。直股调整完毕,再根据支距将曲线基本轨③调整就位,最后将⑦调整就位。

道岔部件多,部件间的联接薄弱,浇筑道床混凝土前难以固定。施工中我们将采用专用的轨距拉杆和上承式钢轨支撑架,将道岔各部件进行牢

固联接。道岔调整完成后,应利用CPⅢ控制网配合轨检小车进行轨道最后一次精调,精调完成后请监理单位报验,在征询监理同意后,方可进行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浇筑采用泵送混凝土方式。

2)道岔调整精度

道岔按设计位置进行精度调整,其精度符合下列规定:

道岔里程位置允许误差为±15mm;

导曲线圆顺,支距正确,其允许偏差为1mm。岔后附带曲线用10m弦量,连续正矢允许误差为1mm;

高程:道岔全长范围内高低差不超过2mm,高程允许偏差为±1mm,不得有反超高;

轨距:尖轨尖端处轨距允许误差为±1mm,需要加宽部位轨距以不大于1‰变化率渐变;

转辙器部分,尖轨连接牢固,搬动灵活,尖轨与基本轨密贴,其间隙不大于1mm,曲尖轨在第一连接杆处的动程不小于152mm;

护轨头外侧至辙岔心作用边的距离为1391mm。允许偏差0~+2mm。至翼轨作用边的距离为1348mm,允许偏差为0~-1mm;

轨面平顺,滑床板在同一平面内,轨撑与基本轨密贴,其间隙不大于0.5mm;

道岔范围内各接头以及与轨道连接处轨面无错台,轨头内侧直顺无错牙,其允许误差为0.5mm;

轨缝:允许偏差为0~+1mm。

(4)道岔道床混凝土的浇筑

1)模板安装

钢筋绑扎完成后可进行模板安装,安装前将道床的几何尺寸用墨线在基底弹出,并对模板表面打磨、涂上脱模剂,使表面平整、无异物,方可进行安装,安装时注意模板的垂直度,模板拼接处无水平错牙,缝隙可用胶带填实,防止漏浆。道岔整体道床混凝土侧模采用组合钢模。

2)道岔道床混凝土浇筑

道床浇筑过程中应分层、水平、分台阶灌注,采用插入式振捣棒振捣密实。混凝土振捣时采用快插慢拔方式,各部位振捣时间不得小于25—30s,直至混凝土表面不再下降为止。浇注完成后初凝之前进行收光抹面,收光次数不得小于3次,每次抹面的间隔不宜过长,直至表面平整光滑,达到设计规范要求。道床混凝土浇筑采用泵送混凝土方法。

(5)转辙机基坑的预留

道岔转辙机基坑的预留位置的精度直接影响后续转辙机安装精度,转辙机基坑设置在线路外侧,转辙机基坑与水沟不能有任何的交叉。转辙机坑及其坑槽必须一次性浇筑成型,转辙机坑及其坑槽的标高和平面尺寸由设计图纸确定。

5.3 交叉渡线整体道床施工方案

本标段15m间距交叉渡线由六组60kg/m-9号单开道岔,一组菱形交叉和连接渡线组成(图2.交叉渡线平面组合示意图)。菱形交叉部分由两组钝角辙叉及两组锐角辙叉组成。

图2.交叉渡线平面组合示意图

施工时,先根据交叉渡线上长、短轴上的基标,定出长短、轴的轴线,然后根据弦线方向及道岔中心位置铺设锐角辙叉、钝角辙叉及连接短轨,装上接头螺栓,组成菱形,再用道岔基标控制、调整6组单开道岔。

交叉渡线施工工艺及操作要点如下:

(1)辙叉部分的铺设

用支撑架将交叉渡线中部的10组辙叉及其连接钢轨调至设计高程(插入2组单开道岔处先拉线确定钢轨位置,第二步做单开道岔时铺设),使其叉心理论交点与相应的控制点的拉线重合。联结辙叉与钢轨的夹板,找正辙叉前后方向后装上轨距拉杆。

(2)交叉渡线中单开道岔的铺设

交叉渡线中包含六组单开道岔,其辙叉已随菱形交叉铺设完毕,因此只需铺设转辙及其连接部分。施工程序和要求如下:

a.当转辙器部分曲直两基本轨的高程、方向、水平及轨距设定后,安装上拉杆及加长拉杆,连接部分除设拉杆保持轨距外,导曲线外股钢轨应在适当位置设置短拉杆以保持支距。

b. 将尖轨与基本轨进行分解,把一侧尖轨拨至轨道中部支撑架上,并用铁丝等捆劳,使尖轨密贴。滑床台面上设置水平尺并保持水平尺水平,

调整滑床台面,确保滑床台水平。

c. 用弦线检查同侧15块滑床台,台面在同一水平面上后方可打入弹片上的销钉;将尖轨拨回滑床台上,进行静态检查,首先使尖轨靠拢基本轨,若工厂生产的尖轨质量符合制造标准,则尖轨轨头刨切部分应与基本轨轨头密贴,尖轨轨底与滑床台间不应有较大空隙,若尖轨符合以上要求后,即可安装辙跟扣件及夹板,进行另一侧尖轨部分滑床台调整。

d. 当两侧尖轨均调整完毕后,应用塞尺检查尖轨与滑床台的密贴情况,尖轨与滑床台缝隙不得大于1mm。

e. 交叉渡线的安装调整工作基本完成后,应利用CPⅢ控制网配合轨检小车进行轨道最后一次精调,精调完成后请监理单位报验,在征询监理同意后,方可进行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浇筑采用泵送混凝土方式。

f.当整体道床混凝土终凝后,在尖轨安装上拉连杆,作动态检查。安装拉连杆时,因尖轨、拉连杆及其接头等均可能存在公差,在设计、制造时准备调整片,以便现场根据实际情况增减拉连杆两端的调整片。施工时首先计算各拉连杆中心处两尖轨轨头间距,再按此间距设置调整片,这样既省工又能保证道岔良好的技术状态,提高施工效率。

(3)转辙机基坑的预留

道岔转辙机基坑的预留位置的精度直接影响后续转辙机安装精度,转辙机基坑设置在线路外侧,转辙机基坑与水沟不能有任何的交叉。转辙机坑及其坑槽必须一次性浇筑成型,转辙机坑及其坑槽的标高和平面尺寸由设计图纸确定。

六、道岔铺设质量验收标准

(1)里程位置:允许偏差为±20mm

(2)导曲线和附带曲线:导曲线支距允许偏差2mm,附带曲线用10弦量连续正失差允许偏差2mm

(3)轨顶水平高程:全长范围内高低差不大于3mm;高程允许偏差±2mm。

(4)转辙器必须灵活搬动,曲尖轨动程不小于152mm,尖轨与基本轨密贴,其间隙不大于1mm,尖轨尖端出距允许偏差±1mm

(5)护轨头外侧至辙岔心作用边的距离为1391mm。允许偏差0~+3mm。至翼轨作用边的距离为1348mm,允许偏差为0~-2mm。

(6)轨面平顺,滑床台在同一平面内,轨撑和基本轨密贴,其间隙不大于1mm

(7)道岔混凝土道床技术要求

1)整体道床混凝土的变形缝和水沟模板支立应牢固,其允许偏差为:±5mm;垂直度2mm。

2)轨枕应方正,间距允许偏差为±10mm,岔枕偏斜允许偏差为±5mm。

3)水沟直(圆)顺,沟底坡度与线路坡度一致,并且不得小于2‰,保证排水畅通,允许偏差为:位置±10mm,垂直度3mm。

4)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设计标准,无蜂窝、麻面和漏振等缺陷。表面平整度允许偏差为3mm,高程0、-5mm。

(8)有缝道岔铺设检验标准应符合表4的规定。

表3. 有缝道岔铺设检验标准

序号检验项目

允许偏差

率检验

方法

线

配线

1 道

直线(10m弦

量)(mm)

4 6

3

观察

检查、

用钢

尺量导曲线支距

(mm)

±2

2 轨

尖轨尖端

(mm)

±1

其它部位

(mm)

+3,-2

3 轨

尖轨尖端至

基本轨接头

(‰)

≤6

尖轨跟端

(直向)向辙

叉方向递减

距离(m)

1.5

序号检验项目

允许偏差

率检验

方法

线

配线

导曲

线向

向后

递减

距离

直尖

轨(m)

至尖轨跟

端3m,至

辙叉前端

4m

曲尖

轨(m)

按设计图

递减

4 尖轨非工作边最

小轮缘槽(mm)

-2

5 尖轨跟端非工作

边与基本轨工作

边开口距离(mm)

±1

6 轨缘槽宽

度(mm)

辙跟+3,-1

护轮

+1,-

0.5

翼轨+3, 0

7 动程(尖轨、可动

心轨)(mm)

+10,0

序号检验项目

允许偏差

率检验

方法

线

配线

8 接

错牙、错台

(mm)

≤1 ≤2 头尾接头相

错量(mm)

15

≤20 轨缝实测平

均值与设计

值差(mm)

±2

9 岔枕间距、偏斜

(mm)

±20

1 0 尖轨尖端相错量

(mm)

≤10

七、施工质量和进度保证措施

1、对所有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岗前培训,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强化培训。

2、做好原始记录,加强对文件和资料的管理,分门别类建立台帐,做到数据有据可查。

3、投入精锐施工队伍,保证道岔施工队伍的施工人员数量和施工质

量。

4、加强联系,积极排除施工干扰,保证道岔及交叉渡线作业面及时开展。

八、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1.完善安全保证体系,向施工人员进行工序和操作规程安全教育和培训,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每道工序施工前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2.拨移尖轨时应站稳,要有统一指挥,防止挤伤手脚。

3.因施工空间受限,每个作业人员要注重自身安全,穿戴好防护用品还必须关注四周的作业人员、工具设备。施工中各道工序应保持适当间隔,避免相互干扰的同时还要保证必要的衔接与配合。

4.道岔施工完成后,及时在尖轨密贴侧的尖轨尖端与基本轨处安装钩锁器,在尖轨斥离端安装尖轨防护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