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微细通道换热器的作用

浅谈微细通道换热器的作用

浅谈微细通道换热器的作用
浅谈微细通道换热器的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f16287885.html,

浅谈微细通道换热器的作用

作者:王胜平王方明高鑫

来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年第16期

摘要:本文主要是对微通道换热器的作用以及发展历程进行研究,从中总结出微细通道

换热器设备所具有的优点。通过这些在我们生活中处处能够被用到的优点,微细通道换热器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很好的前景,能够不断的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也能够不断的适应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能够不断地带给我们生活中的物质享受。

关键词:微通道换热器;制冷空调;商用陈列冰柜;换热

中图分类号:F40 文献标识码:A

1 概述

微通道换热器是一种借助特殊微加工技术以固体基质制造的可用于进行热传递的三维结构单元。当前关于微通道换热器的确切定义,比较通行、直观的分类是由Mehendal.s.s提出的,他将水力当量直径小于1mm 换热器称为微通道换热器。其实微通道换热器最先出现在于电子领域,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加工手段的更新,电子产品集成化程度越来越高,电子元件的散热就成为了最棘手的问题,于是人们将微技术应用到了散热器方面。

2 对微通道换热器的研究

换热器工质通过的水力学直径从管片式的Φ

为解决电子元件发热问题,Tuekennan D·B和Pease R.W研制了一种水冷肋片式散热器,该散热器由硅制成,采用矩形通道,宽50μm,深300μm,散热量为790W/cm2。

3 微通道换热器的发展状况

3.1 微通道换热器应用与汽车空调中

微通道技术在空调方面研究开始主要集中在汽车空调制冷系统中。在汽车空调方面,由于传统的氟利昂系列制冷剂对臭氧层具有较强的破坏作用,已被《蒙特利尔议定书》禁止。

R134a作为一种过渡型替代品,由于其GWP值(温室效应指数)很高,约为CO2的1300

倍,也被《京都议定书》所否定。

3.2 微通道换热器应用在家用空调中的作用

微通道换热器研究进展

微通道换热器研究进展 更新时间:2011-06-13 13:53:26 微通道换热器研究进展 钟毅尹建成潘晟旻 (昆明理工大学) 摘要:从微通道换热器的发展历史出发,介绍其制造方式、结构和材料,重点介绍对微通道换热器发展和降低成本有重要影响的全铝微通道管材成形加工技术。对微通道传热的特征进行述评,从微电子微机械高效传热、CO2制冷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提高家用空调能效比几个方面展现微通道换热器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微通道;换热器;传热特性;压力降;空调;制冷 10~50mm, 3~10mm,0.6~2mm,10~600μm,这既是现代微电子机械快速发展对传热的现实需求,也是微通道具有的优良传热特性使然。微通道技术同时触发了传统工业制冷、汽车空调、家用空调等领域提高效率、降低排放的技术革新。 1 微通道换热器的发展历程 微通道换热器(见图1[1-2])的工程背景来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高密度电子器件的冷却和90年代出现的微电子机械系统的传热问题。1981 年,Tuckerman和Pease提出了微通道散热器的概念;1985年,Swife,Migliori和Wheatley研制出了用于两流体热交换的微通道换热器。随着微制造技术的发展, 10~1 000μm通道所构成的微尺寸换热器。1986年Cross和Ramshaw研制了印刷电路微尺寸换热器,体积换热系数达到 7MW/(m3·K);1994年Friedrich和Kang研制的微尺度换热器体积换热系数达45MW/(m3·K);2001年,Jiang等提出了微热管冷却系统的概念,该微冷却系统实

际上是一个微散热系统,由电子动力泵、微冷凝器、微热管组成。如果用微压缩冷凝系统替代微冷凝器,可实现主动冷却,支持高密度热量电子器件的高速运行[3]。 在汽车空调方面,由于传统的氟利昂系列制冷剂对臭氧层具有较强的破坏作用,已被《蒙特利尔议定书》禁止。R134a作为一种过渡型替代品,由于其温室效应指数很高(约为CO2的1 300倍[4]),也被《京都议定书》所否定。CO2在蒸发潜热、比热容、动力黏度等物理性质上具有优势[5],若采用合适的制冷循环,CO2在热力特性上可与传统制冷剂相当,甚至在某些方面更具优势。但是CO2制冷循环为超临界循环,压力很高[6],在空调系统中高压工作压力要到13MPa以上,设计压力要达到42.5MPa,这对压缩机和换热器的耐压性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结构轻量化和小型化的前提下,微通道气体冷却器是同时满足耐压性、耐久性和系统安全性的必然选择。目前欧盟已做好准备,将于2011年全面使用CO2工质的汽车空调系统。 在家用空调方面,当流道尺寸小于3mm时,气液两相流动与相变传热规律将不同于常规较大尺寸,通道越小, 0.5~1mm时,对流换热系数可增大50%~100%。将这种强化传热技术用于空调换热器,适当改变换热器结构、工艺及空气侧的强化传热措施,预计可有效增强空调换热器的传热、提高其节能水平。 与最高效的常规换热器相比,空调器的微通道换热效率可望提高

板式换热器结构及工作原理

板式换热器结构及工作原理 要了解板式换热器,首先看一下其结构图: 板式换热器是按一定的间隔,由多层波纹形的传热板片,通过焊接或由橡胶垫片压紧构成的高效换热设备。按其加工工艺分为可拆式换热器和全焊接不可拆式换热器,办焊接式换热器是介于两者之间的结构,即两种流体作为相对独立的结构体进行组装的。板片的焊接或组装遵循两两交替排列原则组装时,两组交替排列。为增加换热板片面积和刚性,换热板片被冲压成各种波纹形状,目前多为v型沟槽,当流体在低流速状态下形成湍流,从而强化传热的效果,防止在板片上形成结垢。板上的四个角孔,设计成流体的分配管和泄集管,两种换热介质分别流入各自流道,形成逆流或并流通过每个板片进行热量的交换。 板式换热器的特点: (1)由于采用0.6mm—0.8mm不锈钢片,传热效率得以极大的提高。 (2)体积小,是管壳式换热器体积的1/3——1/5,既节省了金属材料,又减少了占地面积。 (3)组装灵活,便于推行标准作业,从而为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带来可能。

(4)不易结构,清洗方便,便于日常维护。 (5)由于体积小、响应迅速,运行热损失小。 (6)焊接式板式换热器的缺点是焊接工艺要求高、带来成本的增加:可拆卸换热器运行温度受密封材料制约,一般在200摄氏度以 下,耐压能力也较差。 实际应用中,根据不同用户的要求,选择不同的换热器。一般工矿企业、社区楼宇集中供热换热站采用可拆式换热器,家庭生活用热水、室内空调等小功率用户采用全焊接式板式换热器。随着焊接技术和工艺的不断改进和提高,大功率换热器采用全焊接工艺将日益普及,结构更趋经凑合理。 发展展望:据统计,在现代石油化工企业中,换热器投资占30% ~40%。在制冷机中,蒸发器和冷凝器的重量占机组重量的30% ~40%,动力消耗占总动力消耗的20% ~30%。可见换热器对企业投资、金属耗量以及动力消耗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力发展板式换热器更替原有效率低下、材料消耗惊人的陈旧换热器是节能降耗有效途径,行业发展也将迎来新的机遇。

铝制板翅式换热器使用说明书_secret

铝制板翅式换热器使用说明书 目录 前言第1页 1 铝板翅式换热器结构介绍第1页 2 板式安装第4页 2.1设备到达检查第4页 2.2存放第4页 2.3板式安装第4页 3 安装第5页 3.1系统试压第5页 3.2 热交换介质的要求第5页 3.3 热交换介质的要求第6页 4、技术性能、安装尺寸第6页 5、维护与保养第6页 6、制造、检验、验收标准第7页 前言 铝板翅式换热器广泛用于低温精馏装置,如空气分离与液化设备、天然气分离与液化、乙烯精馏;也用于化工处理、机车冷却和其它领域; 本使用说明为铝板翅式换热器安装、使用、维护的一般知识,对文中黑体字部份应特别注意,以免对设备或人员造成伤害。在使用过程中对不清楚的地方应向制造厂家咨询。

1. 铝板翅式换热器结构介绍 1.1 铝板翅式换热器属间壁式紧凑换热器; 1.2 铝板翅式换热器的材质为防锈铝合金;换热介质在工作温度下不能对铝合金产生腐蚀或与铝合金有化学反应;这样会降低换热器的使用寿命; 1.3 板式由接管、板束体、其它附属装置组成; 1.3.1 接管 连接换热器与外部接管,可采用焊接、法兰连接或双金属接头连接;接管与板束体相连是封头,封头用于流体分布; 接管材料通常是5A02或5083 1.3.2 板束体 板束体是热交换的场所,结构单位是层;每层由导流片、翅片、封条、隔板组成;层组合为板束体高度(厚度);整体为真空钎焊,不可拆卸; 1.3. 2.1导流片分进、出口导流片,引导流体进、出各层; 1.3. 2.2翅片为流体热交换提供扩展面积和支承强度;节距一般从1mm~4.2mm,故不清洁介质不能入内,以免堵塞,特别在试压、管道吹扫时应特别注意; 1.3. 2.3 封条在每层的四周,把介质与外界隔开;在流体进、出口处开口; 1.3. 2.4隔板把相邻两层隔开,热交换通过隔板进行,常用隔板一般厚1mm~2mm; 1.3.3 其它附属装置包括:支座、吊耳、保冷等; 1.3.3.1支座支承换热器,支架与支座相连;如果需要,支座要考虑隔热; 1.3.3.2 吊耳为换热器吊装使用; 1.3.3.3 当换热器工作温度高于、低于环境温度时换热器应保温以减少冷损。保冷通常采用聚胺脂发泡或干燥珠光砂保冷; 1.4 板式可根据需要进行并联或串联以解决装置需要与钎焊设备尺寸限制的矛盾;并联布置时应注意换热器间流量分配的均匀度; 2 板式安装 2. 1设备到达检查

板翅式换热器及FLUENT软件的初步认识

前期报告 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板翅式换热器由于其体积小、重量轻、效率高、结构紧凑等优点,在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电子、原子能、机械和空调等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波纹翅片作为板翅式热交换器的一种常见翅片类型,研究其传热和流动特性对板翅式热交换器的设计具有指导作用,也对以后的工程计算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2.传热,流动及防结垢研究 关于传热,流动及防结垢的研究涉及范围宽广的许多问题。其最终目的有二:一是强化传热并尽量减少流动阻力,二是为更精确的设计计算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强化传热同时避免过大的流动阻力的主要途径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开发出新的更高效的传热表面,另一方面更合理地选择有关参数和更合理地设计流体分配结构,使流动在流道中得以更均匀地分配。 1.2板翅换热器翅片的类型、特点及应用场合 1.2.1翅片类型 板翅换热器的传热面由平板和翅片表面组成,平板部分的传热面叫一次传热面,由翅片组成的叫二次传热面。二次传热面积占总传热面积的绝大部分,一般达70~90%。 (1)平直翅片:它是最基本的一种翅片,由金属薄片制成的一种最简单的翅片形式。其特点是有很长的带光滑壁的长方形翅片,其传热特性和流体流动特性与流体在长的圆形管道中的传热和流动特性

相似。翅片的主要作用是扩大传热面,而对于促进流体湍动的作用很小,但流道长度对传热效果有明显的影响。. (2)锯齿形翅片:结构特点是流体的流道被冲制成凹凸不平,其目的是增加流体湍动程度,并破坏传热边界层,从而强化传热过程使传热效率提高。 (3)多孔翅片:它是在平直翅片上冲出许多孔洞而成的.由于翅片上这些孔使传热边界层不断被破坏,不仅能提前向湍流过渡,而且能明显地增强过渡区和湍流区的传热,但在高雷诺数范围会出现噪音和振动. (4)波纹翅片:肋片纵向里波纹(或人字)状,可使流体的流向不断改变以促进湍流形成,弯曲处边界层可有微小破裂.流体在通道中流动时,由于不断改变流向而产生二次流及边界层分离而使传热效果得以增强。波纹越密,波幅越大,其增强效果也越大。 (5)错位翅片:在沿流体流动方向看是间断的而且是错位排列的。从传热和流动的角度来看,可以认为是由一系列相错排列的短的平直翅片组成的。传热系数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流体在流动中,其边界层在一个翅片段上还未及充分发展就被下一个错位的翅片段破坏了.从2整个流道长度来看,可以认为传热和流动都始终处于发展段. (6)百叶窗式翅片:其特点是翅片上冲有等距离的百叶窗式的栅格,向流道内凸出,其目的是破坏熟边界层,从而强化传热过程.在翅片尺寸相同条件下,栅格愈多传热效果愈好,但阻力亦愈大。1.2.2板翅换热器的优缺点

板翅式换热器

板翅式换热器 同组人:张弘达18、张来超14 薛业成06、张太平02 引言: 板翅式换热器:通常由隔板、翅片、封条、导流片组成。在相邻两隔板间放置翅片、导流片以及封条组成一夹层,称为通道,将这样得夹层根据流体得不同方式叠置起来,钎焊成一整体便组成板束,板束就是板翅式换热器得核心。 ---- 张弘达 一、板翅式换热器得发展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板翅式换热器首先在航空工业上被采用,它结构紧凑、轻巧、传热效率高等特点引起了研究人员与设计工作者得兴趣。随后在制冷、石油化工、空气分离、航空航天、动力机械、超导等工业部门得到广泛应用,被公认就是高效新型换热器之一。 1942年,美国得诺利斯首先进行了平直翅片、锯齿翅片、波纹翅 片、钉状翅片得传热机理研究,找出几种主要翅片得摩擦因子(f),传热因子(j)与雷诺数(Re得关系,为以后得研究与设计奠定了基础。1947 年美国海军研究署、船舶局、航空局合作在斯坦福大学拟定了系统得研究计划并扩大了研究范围。 板翅式换热器发展中另一方面就是制造工艺,对于结构复杂、隔板与翅片

又很薄得铝合金钎焊工艺掌握就是在经历了一段相当漫长又曲折过程,在突破许多关键技术后才达到今天得水平。 现在国外板翅式换热器最高设计压力可达10MPa以上,最大芯体尺寸(L X W X H)6000~7000X 1200x 1200mm,重达10 吨以上,可以有十多种流体同时换热。我国就是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板翅式换热器试验研究, 70 年代初期自行开发成功,并首先在空分设备上得到应用。90年代初,杭氧厂引进美国S、W公司大型真空钎焊炉与板翅式换热器制造技术, 板翅式换热器生产在我国得到飞速发展。现在已在空气分离、石油化工(乙烯、合成氨、天然气分离与液化)、动力机械及航天(神舟号飞船)等工业部门得到广泛应用。并有部分出口国外(美国、加拿大等国)。 我国板翅式换热器目前得生产水平相当于国际上20世纪90年代中期水平。杭氧现已开发有近50 种不同型式与尺寸规格得翅片,可满足各种换热要求。 二、板翅式换热器特点 (1 )传热效率高。 (2)结构紧凑, 单位体积换热面积为管壳式换热器5 倍以上,最大可达几十倍。管壳式换热器一般为150~200m2m3,而板翅式换热器因翅片具有扩展二次表面,使传热面积可达到1500~2500 m2/m3。 (3)轻巧、牢固。铝材密度p为2、7g/cm3,而钢材为7、8g/cm3, 铜材为8、9g/cm3。

换热器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换热器的研究发展现状及前景 摘要: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以能源为中心的环境、生态等问题日益加剧。世界各国在寻找新能源的同时,也更加注重了节能新途径的研发。强化传热技术的应用不但能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而且能大大节约投资成本。换热器由于其在化工、石油、动力和原子能等工业部门的广泛应用,使得换热器的强化传热技术一直以来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各种研究成果不断涌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不同结构和种类的换热器发展很快,新结构、新材料的换热器不断涌现。换热器又称热交换器,是一种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也是实现化工生产过程中热量交换和传递不可缺少的设备。换热器既可是一种单独的设备,如加热器、冷却器和凝汽器等;也可是某一工艺设备的组成部分,如石化、煤炭工业中的余热回收装置等。本文主要介绍了现有换热器的分类,各种换热器的特点工作原理及应用情况,对目前换热器的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关键词:换热器;强化换热;研究现状 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以能源为中心的环境、生态等问题日益加剧。世界各国在寻找新能源的同时也更加注重了节能新途径的研发。强化传热技术的应用不但能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而且能大大节约投资成本。换热器由于其在化工、石油、动力和原子能等工业部门的广泛应用,使得换热器的强化传热技术一直以来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各种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1换热器的分类方式 随着科学和生产技术的发展,各种换热器层出不穷,难以对其进行具体、统一的划分。虽然如此,所有的换热器仍可按照它们的一些共同特征来加以区分,具体如下。 按照用途来分:预热器(或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等。 按照制造热交换器的材料来分:金属的、瓷的、塑料的、石墨的、玻璃的等。 按照温度状况来分:温度工况稳定的热交换器,热流大小以及在指定热交换区域的温度不随时间而变;温度工况不稳定的热交换器,传热面上的热流和温度都随时间改变。 按照热流体与冷流体的流动方向来分:顺流式、逆流式、错流式、混流式。

中高压板翅式换热器的设计与开发

职称论文 题目:中高压板翅式换热器的设计与开发单位:XXXXXXXXXXX 姓名:XXX 二零一五年六月

中高压板翅式换热器的设计与开发 XXX (X X X X X X X X X) 【论文摘要】本文提出了低、中、高压板翅式换热器分类意见,介绍了中高压板翅式换热器设计特点,阐述了采用真空钎焊制造中、高压板翅式换热器工艺的特殊措施。并以低压板式换热器制造成功实践说明采用特殊工艺措施是正确的、可行的。同时介绍了中高压换热器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中高压板翅式换热器真空钎焊翅片封条流道空分装夹 一、板翅式换热器的发展现状 随着空分技术和机械行业的不断发展,板翅式换热器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要求板翅式换热器的设计压力也越来越高。尤其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内地和沿海油田的不断开发和石油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承受中、高压的板翅式换热器应用日趋广泛,由于国内无法制造中、高压力的板翅式换热器,当时我国用于大型空分设备和石油化工设备中的中、高压板翅式换热器全部依赖进口。 板翅式换热器根据设计压力不同分为低压(3.0MPa以下),中压(3.0-6.4MPa)和高压(6.4-9.6MPa)。低压板翅式换热器大多用于空分设备。中、高压板翅式换热器用于空分液化设备,天燃气液化及分离设备,石油、天燃气化工设备及乙烯冷箱。近年来随着真空钎焊技术的发展,相关的工艺也相对成熟起来,我公司又有多年低压板翅式换热器的设计和生产的成功经验,为开发中、高压板翅式换热器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我公司生产的常规的板翅式换热器均能达到3.0Mpa以上的压力,且产品的使用状况良好。

二、高压板翅式换热器整体结构 高压板翅式换热器芯体由隔板、翅片和封条3部分组成。在相邻两隔板之间放置翅片及封条,组成一夹层,称之为通道。对于高压板翅式换热器,由于承受的压力较高,隔板与翅片、封条的钎焊要求也比较高,隔板的复合层要比低压换热器隔板的复合层厚,封条的宽度也需相应增加。由于板翅式换热器芯体结构复杂,钎焊缝的检查受到结构限制,不可能进行无损检测和其他检查,也无法做强度核算,所以只能通过试样的爆破试验来确定产品的耐压强度。按ASME规范规定,试样的爆破试验压力应是最大许用工作应力的3~5倍,且以翅片母材拉伸断裂为合格标准。对于高压板翅式换热器,其翅片的最大许用工作压力相应提高。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应选择性能较好的翅片材料,同时增加翅片的厚度。我公司现有翅片型式有锯齿型、平直型和波纹型。在中高压板翅式换热器翅片的选用时,应尽量避免采用锯齿型翅片。因为锯齿型翅片是切开的,削弱了承压能力,同时小节距厚翅片的锯齿型很难生产制造。选用翅片规格的原则是压力越高节距越小,当节距小到工艺无法生产时,再用增加翅片厚度(节距放大)来满足设计压力的要求,即小节距厚翅片。我公司常用的中压翅片特性参数见下表1: 表1

微通道换热器前景

微通道换热器研究进展 微通道换热器研究进展 钟毅尹建成潘晟旻 (昆明理工大学) 摘要:从微通道换热器的发展历史出发,介绍其制造方式、结构和材料,重点介绍对微通道换热器发展和降低成本有重要影响的全铝微通道管材成形加工技术。对微通道传热的特征进行述评,从微电子微机械高效传热、CO2制冷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提高家用空调能效比几个方面展现微通道换热器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微通道;换热器;传热特性;压力降;空调;制冷 换热器工质通过的水力学直径从管片式的 10~50mm,板式的 3~10mm,不断发展到小通道的 0.6~2mm,微通道的 10~600μm,这既是现代微电子机械快速发展对传热的现实需求,也是微通道具有的优良传热特性使然。微通道技术同时触发了传统工业制冷、汽车空调、家用空调等领域提高效率、降低排放的技术革新。 1 微通道换热器的发展历程 微通道换热器(见图1[1-2])的工程背景来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高密度电子器件的冷却和90年代出现的微电子机械系统的传热问题。1981年,Tuckerman和Pease提出了微通道散热器的概念;1985年,Swife,Migliori和Wheatley研制出了用于两流体热交换的微通道换热器。随着微制造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能够制造水力学直径 10~1 000μm通道所构成的微尺寸换热器。1986年Cross和Ramshaw研制了印刷电路微尺寸换热器,体积换热系数达到7MW/(m3·K);1994年Friedrich和Kang研制的微尺度换热器体积换热系数达45MW/(m3·K);2001年,Jiang等提出了微热管冷却系统的概念,该微冷却系统实际上是一个微散热系统,由电子动力泵、微冷凝器、微热管组成。如果用微压缩冷凝系统替代微冷凝器,可实现主动冷却,支持高密度热量电子器件的高速运行[3]。 在汽车空调方面,由于传统的氟利昂系列制冷剂对臭氧层具有较强的破坏作用,已被《蒙特利尔议定书》禁止。R134a 作为一种过渡型替代品,由于其温室效应指数很高(约为CO2的1 300倍[4]),也被《京都议定书》所否定。CO2在蒸发潜热、比热容、动力黏度等物理性质上具有优势[5],若采用合适的制冷循环,CO2在热力特性上可与传统制冷剂相当,甚至在某些方面更具优势。但是CO2制冷循环为超临界循环,压力很高[6],在空调系统中高压工作压力要到13MPa以上,设计压力要达到42.5MPa,这对压缩机和换热器的耐压性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结构轻量化和小型化的前提下,微通道气体冷却器是同时满足耐压性、耐久性和系统安全性的必然选择。目前欧盟已做好准备,将于2011年全面使用CO2工质的汽车空调系统。

换热器工作原理

空气预热器的工作原理及其作用 空气预热器是利用烟气余热提高进入炉膛的空气温度的设备。它的工作原理是:受热面的一侧通过烟气、另一侧通过空气,进行热交热,使空气得到加热,提高温度;使烟气排烟温度下降,提高烟气余热的利用程度。 空气预热器有如下作用: 1、改善并强化燃烧当经过预热器后的热空气进入炉内后,加速了燃料的干燥、着火和燃烧过程,保证炉内稳定燃烧,起着改善、强化燃烧的作用。 2、强化传热由于炉内燃烧得到改善和强化,加上进入炉内的热风温度提高,炉内平均温度水平也有提高,从而可强化炉内辐射传热。 3、减小炉内损失,降低排烟温度,提高锅炉热效率。 由于炉内燃烧稳定,辐射热交换的强化,可以降低化学不完全燃烧损失;另一方面,空气预热器利用烟气余热,进一步降低了排烟损失,因此,提高了锅炉热效率。根据经验,当空气在预热器中温度升高1.5℃时,排烟温度可降低1℃。在锅炉烟道中安装空气预热器后,如果能把空气预热150~160℃.就可以降低排烟温度110~120℃,可将锅炉热效率提高7%~7.5%,可节约燃料11%~12%。 4、热空气可以作为燃料的干燥剂。对于层燃炉,有热空气,可以使用水分和灰分较高的燃料;对于电站锅炉,热空气是制粉系统的重要干燥剂和煤粉输送介质。 空气预热器是用于锅炉系统热交换性能提升的一种设备。空气预热器的主要作用是将锅炉排出的烟气中的热量收集起来,并传导给进入锅炉前的空气。空气预热器有三个大类,分别是板式空气预热器、回转式空气预热器和管式空气预热器。 1、板式空气预热器 板式空气预热器的主要传热部件是薄钢板,多个薄钢板一起焊接成长方形的盒子,而后数个盒子拼成一组,板式空气预热器就由2到4个钢板焊接盒子组成。板式空气预热器工作时,烟气会流经盒子的外侧,而空气流经盒子的内侧,通过钢板完成热传导。 板式空气预热器的结构松散而不紧凑,制造需要耗费大量的钢材,因此制造成本较高。板式空气预热器的盒子由焊接方式拼接,焊接工作量大且缝隙较多,容易出现泄漏。板式空气预热器目前已经很少被使用。 2、回转式空气预热器 回转式空气预热器是指内部设有旋转部件,通过旋转的作用在烟气和空气之间传导热能的一种空气预热器。回转式空气预热器还能够分为两个类别,也就是受热面旋转的转子回转式空气预热器,和风道旋转的风道回转式空气预热器。 回转式空气预热器的优点是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紧凑,传热元件承受磨损的余量大,因此回转式空气预热器特别适合应用于大型锅炉。回转式空气预热器的缺点是内部的机构复杂,消耗电力较大且漏风量较高。 3、管式空气预热器 管式空气预热器的主要传热部件是薄壁钢管。管式空气预热器多呈立方形,钢管彼此之间垂直交错排列,两端焊接在上下管板上。管式空气预热器在管箱内装有中间管板,烟气顺着钢管上下通过预热器,空气则横向通过预热器,完成热量传导。

换热器原理介绍

换热器基础知识 简单计算板式换热器板片面积 选用板式换热器就是要选择板片的面积的简单方法: Q=K×F×Δt, Q——热负荷 K——传热系数 F——换热面积 Δt——传热对数温差 传热系数取决于换热器自身的结构,每个不同流道的板片,都有自身的经验公式,如果不严格的话,可以取2000~3000。最后算出的板换的面积要乘以一定的系数如1.2。 换热器的分类与结构形式 换热器作为传热设备被广泛用于耗能用量大的领域。随着节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换热器的种类越来越多。适用于不同介质、不同工况、不同温度、不同压力的换热器,结构型式也不同,换热器的具体分类如下: 一、换热器按传热原理可分为: 1、表面式换热器 表面式换热器是温度不同的两种流体在被壁面分开的空间里流动,通过壁面的导热和流体在壁表面对流,两种流体之间进行换热。表面式换热器有管壳式、套管式和其他型式的换热器。 2、蓄热式换热器 蓄热式换热器通过固体物质构成的蓄热体,把热量从高温流体传递给低温流体,热介质先通过加热固体物质达到一定温度后,冷介质再通过固体物质被加热,使之达到热量传递的目的。蓄热式换热器有旋转式、阀门切换式等。 3、流体连接间接式换热器 流体连接间接式换热器,是把两个表面式换热器由在其中循环的热载体连接起来的换热器,热载体在高温流体换热器和低温流体之间循环,在高温流体接受热量,在低温流体换热器把热量释放给低温流体。 4、直接接触式换热器 直接接触式换热器是两种流体直接接触进行换热的设备,例如,冷水塔、气体冷凝器等。 二、换热器按用途分为: 1、加热器 加热器是把流体加热到必要的温度,但加热流体没有发生相的变化。 2、预热器 预热器预先加热流体,为工序操作提供标准的工艺参数。 3、过热器 过热器用于把流体(工艺气或蒸汽)加热到过热状态。

换热器分类

换热器分类 夹套式换热器 结构如图所示。夹套空间是加热介质和 冷却介质的通路。这种换热器主要用于 反应过程的加热或冷却。当用蒸汽进行 加热时,蒸汽上部接管进入夹套,冷 凝水由下部接管流出作为冷却器时,冷 却介质(如冷却水)由夹套下部接管进 入,由上部接管流出。 夹套式换热器结构简单,但由于其加热 面受容器壁面限制,传热面较小,且传 热系数不高。 二.喷淋式换热器喷淋式换热器的结构 与操作如下图所示。这种换热器多用作 冷却器。热流体在管内自下而上流动, 冷水由最上面的淋水管流 出,均匀地分布在蛇管 上,并沿其表面呈膜状自 上而下流下,最后流入水 槽排出。喷淋式换热器常 置于室外空气流通处。冷 却水在空气中汽化亦可带 走部分热量,增强冷却效 果。其优点是便于检修, 传热

效果较好。缺点是喷淋不 易均 .套管式换热 器

套管式换热器的基本部件由 直径不同的直管按同轴线相 套组合而成。内管用180 暗 幕 * Сざ任?~ 6m。若管子太长,管中间会 向下弯曲,使环隙中的流体分布不均匀 套管换热器的优点是构造简单,内管能耐高压,传热面积可根据需要增减,适当选择两管的管径,两流体皆可获得适宜的流速,且两流体可作严格逆流。其缺点是管间接头较多,接头处易泄漏,单位换热器体积具有的传热面积较小。故适用于流量不大、传热面积要求不大但压强要求较高的场合。 四.管壳式换热器 1.固定管板式结构如图所示。管子两端与管板的连接方式可用焊接法或胀接法固定。壳体则同管板焊接。从而管束、管板与壳体成为一个不可拆的整体。这就是固定 管板式名称的由来

折流板主要是圆缺形与盘环形两 种,其结构如图所示。 操作时,管壁温度是由管程与壳程 流体共同控制的,而壳壁温度只与 壳程流体有关,与管程流体无关。 管壁与壳壁温度不同,二者线膨胀 不同,又因整体是固定结构,必产 生热应力。热应力大时可能使管子 压弯或把管子从管板处拉脱。所 以当热、冷流体间温差超过50℃时应有减小热应力的措施,称“热补偿”。 固定管板式列管换热 器常用“膨胀节” 结构进行热补偿。图 所示的为具有膨胀 节的固定管板式换 热器,即在壳体上焊 接一个横断面带圆弧 型的钢环。该膨胀节 在受到换热器轴向 体伸缩,从而减小热应力。但这种补偿方式仍不适用于热、冷流体 温差较大 大于70℃)的场合,且因膨胀节是承压薄弱处,壳程流体压强不宜超过6at 。 管式列管换热 器

微通道换热器-why

微通道换热器综述 1 前言 换热器工质通过的水力学直径从管片式的φ10-50mm,板式的φ3-10mm,不 μ,这既是现代微电子机械快断发展到小通道的φ0.6-2mm,微通道的φ10-600m 速发展对传热的现实需求,也是微通道具有的优良传热特性使然。微通道技术同时触发了传统工业制冷、汽车空调、家用空调等领域提高效率、降低排放的技术革新。 微通道换热器的工程背景来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高密度电子器件的冷却和90 年代出现的微电子机械系统的传热问题。1981年,Tuckerman和Pease提出了微通道散热器的概念;1985年,Swife,Migliori和Wheatley研制出了用于两流体热交换的微通道换热器。随着微制造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能够制造水力学μ通道所构成的微尺寸换热器。1986年,Cross和Ramshaw研直径φ10-1000m 制了印刷电路微尺寸换热器。体积换热系数达到7MW/(m3·K);1994年,Friedrich 和Kang研制的微尺度换热器体积换热系数达45MW/ ( m3·K);2001年,Jiang 等提出了微热管冷却系统的概念。该微冷却系统实际上是一个微散热系统,由电子动力泵、微冷凝器、微热管组成。如果用微压缩冷凝系统替代微冷凝器,可实现主动冷却,支持高密度热量电子器件的高速运行。在汽车空调方面,由于传统的氟利昂系列制冷剂对臭氧层具有较强的破坏作用。已被《蒙特利尔议定书》禁止。R134a作为一种过渡型替代品,由于其温室效应指数很高(约为CO2的1300倍),也被《京都议定书》所否定。CO2在蒸发潜热、比热容、动力黏度等物理性质上具有优势。若采用合适的制冷循环,CO2在热力特性上可与传统制冷剂相当,甚至在某些方面更具优势。但是CO2制冷循环为超临界循环,压力很高。在空调系统中高压工作压力要到13MPa以上,设计压力要达到42.5MPa,这对压缩机和换热器的耐压性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结构轻量化和小型化的前提下,微通道气体冷却器是同时满足耐压性、耐久性和系统安全性的必然选择。目前欧盟已做好准备,将于2011年全面使用CO2工质的汽车空调系统。 在家用空调方面,当流道尺寸小于3mm时,气液两相流动与相变传热规律将不同于常规较大尺寸。通道越小,这种尺寸效应越明显。当管内径小到φ0.5-1mm 时,对流换热系数可增大50%-100%。将这种强化传热技术用于空调换热器,适当改变换热器结构、工艺及空气侧的强化传热措施,预计可有效增强空调换热器

板式换热器工作原理及运行工作演示

板式换热器板片的定位是以五点金属与金属接触而确定,上承杆的三点,可以防止板片上下移动,加上下承杆的两点板片就不会左右移动。这是很重要的部分,所以大家一定要有所了解。下面再给大家介绍一下,板式换热器板片的工作过程和技术特点。 板式换热器是由一组波纹金属板组成,板上有四个角孔,供传热的两种液体通过。金属板片安装在一个侧面有固定板和活动压紧板的框架内,并用夹紧螺栓夹紧。板片上装有密封垫片,将流体通道密封,并且引导流体交替地流至各自的流道内,形成热交换。流体的流量,物理性质,压力降和温度差决定了板片的数量和尺寸。波纹板不仅提高了湍流程度,并且形成许多支承点,足以承受介质间的压力差。金属板和活动板压紧板悬挂在上导杆,并由下导杆定位,而杆端则固定在支撑柱上。 板式换热器板片均匀分布流速,去除了流速死区,从而避免了因污垢堆积而产生的腐蚀,同时又提高了板片换热面积的利用率。两种流体完全逆向流动,大大提高了换热效率。同种流体进、出口平行配管,简化了工程安装。单一板片,简化了维修。 艾瑞德每种规格的板片,均具有至少两个板型,采用热混合技术,可以综合换热器的传热和压降,使其运行在最佳工作点。内旁通,双流道技术和不等流通截面积装配为两侧介质流量相差较大的工况提供了完美的解决方案。ARD艾瑞德板式换热器(江阴)有限公司板式换热器有AB系列、AM系列、AL系列、AP系列、AS系列等几大系列百余种板型。各种型号都有深波纹、浅波纹、大角度、小角度等,完全确保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特殊工况可按用户需要专门设计制造。

艾瑞德每种规格的板片,均具有至少两个板型,采用热混合技术,可以综合换热器的传热和压降,使其运行在最佳工作点。内旁通,双流道技术和不等流通截面积装配为两侧介质流量相差较大的工况提供了完美的解决方案。ARD艾瑞德板式换热器(江阴)有限公司板式换热器有AB系列、AM系列、AL系列、AP系列、AS系列等几大系列百余种板型。各种型号都有深波纹、浅波纹、大角度、小角度等,完全确保满足不同用户的需要,特殊工况可按用户需要专门设计制造。 ARD艾瑞德板式换热器(江阴)有限公司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设计和生产技术以及最全面的换热器专业知识,一直以来ARD艾瑞德板式换热器(江阴)有限公司致力于为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石油、化工、工业、食品饮料、电力、冶金、造船业、暖通空调等行业的客户提供高品质的板式换热器,目前已有超过50,000台的板式换热器良好地运行于各行业,ARD艾瑞德板式换热器(江阴)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可拆式板式换热器领域的全球领导者。

中国换热器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_黄庆军

第1期 中国换热器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黄庆军1 任俊超1 苏是2 黄蕾2 (1.四平市换热器协会, 吉林 四平 136000) (2.太原科技大学机电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24) [摘 要] 分析了国内换热器的市场规模、竞争格局、产业布局以及外资企业在华投资布局,介绍了国内换热器的技术现状和差距,预测了今后的产业发展趋势。 [关键词] 换热器;现状;发展趋势 1 市场规模分析 2008年,中国换热器产业市场规模在360亿元左右,主要集中在石油、化工、冶金、电力、船舶、集中供热、制冷空调、机械、食品、制药等领域。其中,石油化工领域仍然是换热器产业最大的市场,其市场规模在100亿元以上;电力冶金领域换热器市场规模在60亿元左右;船舶工业换热器市场规模在30亿元以上;机械工业换热器市场规模约为30亿元;集中供热行业换热器市场规模超过25亿元。 2 市场竞争格局 按照产品类型的不同,我国换热器产业市场竞争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大产品领域。 板式换热器领域,国内外企业竞争激烈,大量外资企业已经完成在中国的布局。其中,四平巨元瀚洋、兰石换热设备公司、四平维克斯是我国板式换热器领域内资企业中的龙头企业,其板式换热器年产值都在2亿元以上。外资企业主要包括阿法拉伐(江阴)、舒瑞普(北京、苏州)、APV(上海、北京)、丹佛斯(天津)、传特(北京)、桑德克斯(上海、宁波)、风凯(常州)等企业,世界著名的板式换热器企业大都已经进入中国市场。此外,沈阳太宇、蓝科高新(原兰石所)、上海艾克森、湖北登峰、山东北辰、佛山澜石、上海南华等企业也是我国重要的板式换热器企业。 管壳式换热器领域,我国生产企业众多,且规模都较小。其中,抚顺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兰石集团炼化设备公司、中石化南京化工机械是我国内资管壳式换热器的龙头企业,其管壳式换热器年产值都在2亿元以上;江苏中圣集团、无锡化工装备总厂、宝钛集团南京宝色股份、西安核设备制造厂(原国营524厂)、合肥通用特种材料设备有限公司是我国特种材料换热器领域的重要企业,其特种材料管壳式换热器年产值都在1.5亿元以上;中石化镇海石化建安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北京燕化、中石化茂名重力石化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依托母公司中石化的市场优势,也形成了一定的换热器生产规模,年产值在1~2亿元左右;此外,张家港化工机械、大连金重公司、湖北长江石化设备公司、大连东方亿鹏、合肥通用特种材料设备有限公司、西安大秦化工机械(原西安化工机械厂)、林德工程(大连)、天津国际机械(原天津市换热装备总厂)、大连东方亿鹏等企业也是国内管壳式换热器的主要生产企业,管壳式换热器的年产值都在1亿元以上。相对而言,管壳式换热器外资企业在华布点不多,比较知名的有日本森松(上海)、林德工程(大连)、美国艾普尔(苏州)、德国风凯(常州),这主要缘于我国石油化工领域换热器企业众多,生产能力较强,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较为困难。 空冷式换热器领域,哈空调是我国最大的空冷式换热器生产企业。此外,江苏双良股份、国电集团北京龙源冷却技术有限公司、四川简阳空冷器、蓝科高新(原兰石所)、兰州兰石集团长征机械、西安大秦化工机械(原西安化工机械厂)、湖北长江石化设备、江阴电力设备冷却器公司等企业也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外资企业中,基伊埃(芜湖、廊坊)、斯必克(张家口)在空冷式换热器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板翅式换热器领域,杭州杭氧股份和开封空分集团是我国石油化工领域著名的板翅式换热器企业,浙江银轮股份、贵州永红航空机械、无锡马山 作者简介:黄庆军(1967—),男,1992年毕业于燕山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换热器行业分析及产品研究。

微通道换热器的特性分析及应用

苏尚美,张亚男,成方园(山东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山东250002) 摘要:本文分析了微通道内流体的流动及换热特性,通过换热器火用效率的分析,发现微通道具有高传热系数,高表面积—体积比,低传热温差,低流动阻力等特点.微通道换热器火用效率高,性能优于常规换热器.本文还讨论了工质的选择,微通道结构的优化及加工方法,分析了微通道换热器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微通道;流动及换热;火用效率;结构 引言2O 世纪5O 年代末,著名的物理学家Richard Feynman 曾预言微型化是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换热器作为化工过程机械的典型产品,是工艺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单元设备,广泛地应用于石油,化工,动力, 核能,冶金,船舶,交通,制冷,食品及制药等工业部门及国防工程中.其材料及动力消耗占整个工艺设备的30%左右,在化工机械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提高换热器的紧凑度,以达到在单位体积上传递更多的热量,一直是换热器研究和发展应用的目标.器件装置微型化(Miniaturization)的强大发展趋势推动了微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和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技术的不断进步,也推动了更加高效,更加小型化的微通道换热器(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的诞生. 1 微通道发展简史 所谓微通道换热器是一种借助特殊微加工技术以固体基质制造的可用于进行热传递的三维结构单元.当前关于微通道换热器的确切定义,比较通行,直观的分类是由Mehendale.s.s 提出的按其水力当量直径的尺寸来划分.通常含有将水力当量直径小于1mm 换热器称为微通道换热器.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美国学者Tuckerman 和Pease 报道了一种如图 1 所示的微通道(Micro-channel) 换热结构.该结构有高导热系数的材料(如硅)构成,其换热过程为在底面加上的热量经过通道壁传至通道内,其换热性能得到超过传统换热手段所能达到的水平,成功地解决了集成电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化所带来的"热障"问题. .随后Wu 和Little,Pfahler 等,Choi 等都对通道中的单相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用于两种流体热交换的微通道换热器于1985 年由Swift 研制出来,研究表明,其微通道换热器的单位体积换热量可高达几十. 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研究所(Pacific North—west National Lab)于9O 年代后期研制成功燃烧/气化一体化的微型装置以及微型热泵等.卡尔斯鲁研究中心( Forschungszentrum Karlsruhe GrabH) 也在利用经过成型工具超精细车削加工的器件,将其彼此连接形成错流和逆流的微换热器. 图一微通道的基本结构 2 微通道中流体的流动特性 由于微通道换热器特征尺度在微米到亚毫米尺度范围内,使它不仅涉及空间尺度的微小化,还涉及更为复杂的尺度效应. 2.1 微尺度效应 对于气体单相流动,当通道直径当小于200 时,即努森数≥0.001 时(其中为分子的平均自由程, 为水力当量直径) ,流动和传热将受到气体的稀薄效应的影响. 对于液体单相流动,当微通道直径为381 时,宏观理论公式已不适用于微通道摩阻及努塞尔数已经不能按传统宏观理论公式来计算.以矩形截面通道为例,微通道换热器的最高达到了9.20,而传统宏观矩形通道的努塞尔数最高为8.23, 说明微通道换热已具有微尺度效应(表面效应) . 对于两相流,微尺度通道内界面现象表面张力的影响显著,导致流型分布及转换准则发生变化.由于表面张力的影响,流动中不存在非球形泡沫.表面张力对微流动的影响一般表现在两相微流动的初始阶段,随着混合程度的增加以及同壁面的接触角的增加,其影响程度在逐步减

换热器工作原理

管壳式换热器得三种分类 管壳式换热器按照应力补偿得方式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种类: 1、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就是结构最为简单得管壳式换热器,它得传热管束两端管板就是直接与壳体连成一体得,壳体上安装有应力补偿圈,能够在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内部温差较大时减小热应力。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得热应力补偿较小,不能适应温差较大得工作。 2、浮头式换热器 浮头式换热器就是管壳式换热器中使用最广泛得一种,它得应力消除原理就是将传热管束一段得管板放开,任由其在一定得空间内自由浮动而消除热应力。浮头式换热器得传热管束可以从壳体中抽出,清洗与维修都较为方便,但就是由于结构复杂,因此浮头式换热器得价格较高。 3、U型管换热器 U型管换热器得换热器传热管束就是呈U形弯曲换热器,管束得两端固定在同一块管板得上下部位,再由管箱内得隔板将其分为进口与出口两个部分,而完全消除了热应力对管束得影响.U型管换热器得结构简单、应用方便,但很难拆卸与清洗。 管壳式换热器,管壳式换热器结构原理 管壳式换热器由一个壳体与包含许多管子得管束所构成,冷、热流体之间通过管壁进行换热得换热器.管壳式换热器作为一种传统得标准换热设备,在化工、炼油、石油化工、动力、核能与其她工业装置中得到普遍采用,特别就是在高温高压与大型换热器中得应用占据绝对优势。通常得工作压力可达4兆帕,工作温度在200℃以下,在个别情况下还可达到更高得压力与温度.一般壳体直径在1800毫米以下,管子长度在9米以下,在个别情况下也有更大或更长得. 工作原理与结构图 1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为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得构

造.A流体从接管1流入壳体内,通过管间从接管2流出.B流体从接管3流入,通过管内从接管4流出。如果A流体得温度高于B流体,热量便通过管壁由A 流体传递给B流体;反之,则通过管壁由B流体传递给A流体.壳体以内、管子与管箱以外得区域称为壳程,通过壳程得流体称为壳程流体(A流体)。管子与管箱以内得区域称为管程,通过管程得流体称为管程流体(B流体)。管壳式换热器主要由管箱、管板、管子、壳体与折流板等构成。通常壳体为圆筒形;管子为直管或U形管。为提高换热器得传热效能,也可采用螺纹管、翅片管等。管子得布置有等边三角形、正方形、正方形斜转45°与同心圆形等多种形式,前3 种最为常见。按三角形布置时,在相同直径得壳体内可排列较多得管子,以增加传热面积,但管间难以用机械方法清洗,流体阻力也较大。管板与管子得总体称为管束。管子端部与管板得连接有焊接与胀接两种。在管束中横向设置一些折流板,引导壳程流体多次改变流动方向,有效地冲刷管子,以提高传热效能,同时对管子起支承作用。折流板得形状有弓形、圆形与矩形等。为减小壳程与管程流体得流通截面、加快流速,以提高传热效能,可在管箱与壳体内纵向设置分程隔板,将壳程分为2程与将管程分为2程、4程、6程与8程等.管壳式换热器得传热系数,在水—水换热时为1400~2850瓦每平方米每摄氏度〔W/(m(℃)〕;用水冷却气体时,为10~280W/(m(℃);用水冷凝水蒸汽时,为570~4000W/(m(℃). 特点管壳式换热器就是换热器得基本类型之一,19世纪80年代开始就已应用在工业上。这种换热器结构坚固,处理能力大、选材范围广,适应性强,易于制造,生产成本较低,清洗较方便,在高温高压下也能适用.但在传热效能、紧凑性与金属消耗量方面不及板式换热器、板翅式换热器与板壳式换热器等高效能换热器先进. 分类管壳式换热器按结构特点分为固定管板式换热器、浮头式换热器、U 型管式换热器、双重管式换热器、填函式换热器与双管板换热器等.前3种应用比较普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