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病症护理常规

中医病症护理常规

中医病症护理常规
中医病症护理常规

有头疽

有头疽是由外感风热、湿热、火毒之邪,而致气血瘀滞,结聚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行疾病。以局部红肿热痛,有多个脓拴堆积,溃后形如峰窝为特征,多发于中老年人,尤其兼有消渴证者多见,易出现“陷证”。相当于“痈”。

1.辩证分型

1.1火毒凝结:局部红肿高突,灼热疼痛,根脚收束,脓液稠黄,能迅速化脓脱腐。全身发热,口

渴,尿赤。舌苔黄,脉数有力。

1.2湿热壅滞:局部症状与火毒凝结相同,全身状热,朝轻暮重,胸闷泛恶。舌苔黄腻或白腻,脉

濡数。

1.3阴虚火炽:肿势平塌,根脚散漫,皮色紫滞,疼痛剧烈,脓腐难化,脓水稀少或带血水。全身

发热烦躁,口渴多饮,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舌苔黄燥,脉细弦数。

1.4气虚毒滞:肿势平塌,跟脚散漫,皮色灰暗不泽,胀重木痛,腐肉不化,脓液稀少,易成空腔。

全身畏寒高热或身热不扬,小便频数。口渴喜热饮,精神萎靡,面色少华。舌淡红,舌苔白或微黄,脉细无力。

2.护理要点

2.1一般护理病室宜整洁、通风、舒适、安静。高热者卧床休息,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卧位。

2.2病情观察

2.2.1 密切观察记录体温、

2.3情志护理

2.4饮食护理

2.5用药护理

2.6临症护理

2.7 并发症护理

2.7.1 内陷

2.7.1.1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并记录24小时出入量。

2.7.1.2 壮热恶寒无汗者,注意保暖;壮热无恶寒者,可用冰袋降温;壮热口渴者,可大量饮水,或多饮西瓜汁。神昏者防止跌倒,应设置床栏,必要时用约束带固定,同时避免搔抓创面。

2.7.1.3 饮食可以流质或半流质,忌食荤腥发物及甜腻之品。

2.7.1.4 遵医嘱及时使用抗生素和抗休克治疗,局部换药不能挤压,原发病灶处的肢体要固定。2.7.1.5 保持各类导管的通畅,做好口腔、皮肤护理。

3.健康指导

发颐

发颐是多由外感或手术后,汗出不畅,余邪热未能外达,终聚于颐颌之间所致,以颐颌部肿胀疼痛,张口受限,伴高热为主要表现的痈病类疾病。相当于“急性化脓性腮腺炎”、“慢性化脓性腮腺炎”等。

1辩证分型

1.1热毒蕴结:颐颌之间结块疼痛,张口不利,继则肿痛渐增检视腮腺管口常现红肿,压迫局部有

黏稠的分泌物溢出,身热。舌质红,苔薄腻,脉浮数。

1.2毒盛酿脓:颐颌间结肿疼痛日增,甚至肿势延及面颊颌颈项,焮红灼热,张口困难,继之酿肿

应指,腮腺管口能挤出脓性分泌物,高热口渴。舌质红或绛,舌苔黄腻,脉弦数。

1.3 热毒内陷:颐颌间肿块多平塌散漫,肿势可延及脸面和颈项,焮红灼热,疼痛剧烈,汤水难咽,

壮热口渴,痰涌气粗,烦躁不安,甚至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舌苔薄而干,脉细数。

1.4 余毒未清:病程日久,经常反复发作,发作时颐颌部肿痛,腮腺管口能挤出脓性分泌物,每在

进食时颐颌部感到胀痛,口内常有恶臭。舌质红,舌苔薄黄或腻,脉滑。

3.护理要点

2.1一般护理 2.2病情观察

2.3 情志护理

2.4 饮食护理

2.5用药护理

2.6临症护理

2.7 并发症护理

2.7.1 内陷

2.7.1.1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并记录24小时出入量。

3.健康指导

流注

流注是因感染邪毒,流窜血络,阻于腠理肌肉深部所致,以一处或数处漫肿,微热疼痛,皮色如常,内有脓液为主要表现的痈类疾病。有暑湿流注、余毒流注、瘀血流注、髂窝流注之分。相当于“菌血症”、“多发性转移肌肉深部脓肿”、“髂窝部脓肿”等。

1. 辩证分型

1.1 余毒攻窜:发病前有疔疮、痈、疖等病史。全身伴有壮热,口渴,甚则神昏谵语。舌红,舌

苔黄,脉洪数。

1.2 暑湿交阻:多发于夏秋之间。初起恶寒发热,头胀,胸闷呕恶,周身骨节酸痛,胸部散发白蓓。

舌苔白腻,脉滑数。

1.3 瘀血凝滞:劳伤筋脉诱发者,多发于四肢内侧。跌打损伤诱发者,多发于伤处。局部漫肿疼痛,

皮色微红,或呈青紫,溃后脓液中夹有瘀血块。妇女产后恶露停滞而成者,多发于小腹及大腿等处发病较缓,初起一般无全身症状或全身症状较轻,化脓时出现高热。

4.护理要点

2.1一般护理

2.2病情观察

2.3 情志护理

2.4 饮食护理

2.5用药护理

2.6临症护理

2.7 并发症护理

2.7.1 内陷

2.7.1.1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并记录24小时出入量。

3.健康指导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外科护理常规—— 10 窦道

因手术创伤,或局部残留异物,或兼有邪毒侵袭所致。以局部有小疮口,有脓性分泌物流出,疮周皮肤呈潮红、丘疹、糜烂等湿疹样改变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肌肤。瘘管可参照本病护理。

10.1 护理评估

10.1.1 窦道形态、部位、数目、深浅,以及流出脓液的量、色泽、气味。窦道口周围皮肤颜色。

10.1.2 局部是否红、肿、热、痛。

10.1.3 心理社会状况。

10.1.4 辨证:余毒未清证、气血两虚证。

10.2 护理要点

10.2.1 一般护理

10.2.1.1 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10.2.1.2 卧床休息,经常变换体位,以利引流。

10.2.2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0.2.2.1 窦道引流应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脱落、受压、扭曲。

10.2.2.2 观察引流液量、性质、颜色、气味。

10.2.2.3 观察局部红、肿、热、痛情况。

10.2.2.4 保持疮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敷料浸湿时,应及时更换。

10.2.3 给药护理

10.2.3.1 中药汤剂宜温服,并观察药物反应。

10.2.3.2 外敷膏药宜紧贴患部,观察用药后情况,有无过敏现象。

10.2.4 饮食护理

宜进清淡及多食血肉有情之品,促进创口愈合。忌食肥甘、生冷、辛辣、炙煿食物。

10.2.5 情志护理

安慰患者,解除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10.2.6 临证(症)施护

对气血两虚证可遵医嘱采用生肌玉红膏外敷。

10.3 健康指导

10.3.1 保持窦道周围皮肤的清洁干燥及引流通畅。

10.3.2 进食清淡、富营养、补气血的食物,以促进创口愈合,忌食海腥发物、肥甘、生冷、辛辣刺激之品。

10.3.3 保持情绪稳定和乐观态度,避免不良情绪。

10.3.4 注意劳逸结合,防止外伤跌仆,避免重体力劳动及过量活动。

10.3.5 慎起居,避风寒。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外科护理常规—— 22 破伤风

因皮肉破伤、风毒之邪乘虚侵入所致。以全身和局部肌肉强直性和阵发性痉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肌肤,深达营血。破伤风可参照本病护理。

22.1 护理评估

22.1.1 有无皮肤损伤史及预防接种史。

22.1.2 有无呼吸困难、呑咽困难。

22.1.3 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与心理社会状况。

22.1.4 辨证:风毒在表证、风毒入里(肝风内动)证。

22.2 护理要点

22.2.1 一般护理

22.2.1.1 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2.2.1.2 患者应住单人病房,病房环境安静、光线暗淡、温度适中。尽量避免声、光、风、震动等对患者的刺激。

22.2.1.3 严格执行接触隔离制度。所有敷料必须焚毁,所有器械物品均应严格消毒灭菌。

22.2.1.4 绝对卧床休息,床铺平整,舒适,切忌约束。必要时用床档。

22.2.1.5 治疗、护理尽量集中进行,避免诱发抽搐。

22.2.1.6 遵医嘱使用冬眠药物,注意做好生命体征的监护。

22.2.1.7 痉挛发作频繁,伴有紫绀现象,分泌物不易咳出者,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22.2.2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22.2.2.1 痉挛抽搐发作时间、次数、持续时间及其强度。

22.2.2.2 记录24小时出入量。

22.2.3 给药护理

22.2.3.1 保持静脉通畅,在遵医嘱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前应做皮肤过敏试验。

22.2.3.2 伤口有死腔时敞开,遵医嘱用3%过氧化氢及甲硝唑清洗。

22.2.4 饮食护理

22.2.4.1 给予清淡、营养丰富、易消化半流质饮食。轻症患者在痉挛发作间歇期应鼓励患者进食,少量多餐,忌食助火、生风、生痰的食物。

22.2.4.2 痉挛发作频繁,吞咽困难者禁食。重症不能进食者,可遵医嘱鼻饲。

22.2.4.3 遵医嘱行全胃肠外营养。

22.2.5 情志护理

安慰鼓励患者,避免情志刺激,积极配合治疗。

22.2.6 临证(症)施护

22.2.6.1 风毒在表,应避风保暖,卧床休息。

22.2.6.2 风毒入里,应绝对卧床休息。抽搐躁动者,应实施保护性约束。

22.2.6.3 抽搐发作而引发尿潴留者,在膀胱区热敷,促进排尿。无效者遵医嘱留置导尿管。

22.2.6.4 便秘者遵医嘱给予灌肠。

22.3 健康指导

22.3.1 向患者讲解本病的相关知识,提高对破伤风的预防认识。

22.3.2 重视日常生活中不慎外伤,伤后应及时就诊,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注射液。

22.3.3 加强农村基层卫生保健工作,开展新法接生。

22.3.4 做好预防工作,凡行清创处理的伤口,患者应遵医嘱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注射液。

22.3.5 加强劳动保护,防止意外。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外科护理常规—— 12 脱疽

因先天不足、正气衰弱、寒湿之邪侵袭所致。以初起肢冷麻木,后期趾节坏死脱落,黑腐溃烂,疮口经久不愈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四肢末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糖尿病足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12.1 护理评估

12.1.1 有无吸烟史。

12.1.2 患肢疼痛的性质、程度,皮肤颜色和温度。

12.1.3 生活自理能力。

12.1.4 心理社会状况。

12.1.5 辨证:寒湿阻络证、血脉瘀阻证、热毒伤阴证、湿热毒盛证、气血两虚证。

12.2 护理要点

12.2.1 一般护理

12.2.1.1 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12.2.1.2 居住环境宜干爽,阳光充足。

12.2.1.3 注意防止肢体碰伤、刺伤、压伤或擦伤,鞋袜以大小合适、舒适为度。保持患肢清洁,每晚用温开水

或中药液洗涤后轻轻擦干。有足癣者及时治疗。

12.2.2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2.2.3.1 注意患趾(指)有无坏死、溃疡,脓腐颜色、气味以及皮肤色泽、冷热变化和局部毛发干枯脱落等情

况。

12.2.3.2 患肢肌肉有无萎缩,血脉是否通畅,出现异常,报告医师。

12.2.3 给药护理

12.2.3.1 中药汤剂宜温服。

12.2.3.2 中药熏洗时水温适宜。观察用药前后肢体变化,做好记录。

12.2.4 饮食护理

12.2.4.1 寒湿阻络者多食温补食物。

12.2.4.2 气血两虚者给予血肉滋补食物。

12.2.4.3 湿热毒盛者宜进清淡之品,禁忌肥甘厚味、辛辣的食物。

12.2.5 情志护理

如病程长,痛苦大,应多与患者沟通、交流,缓解其恐惧、悲观的心理,稳定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2.6 临证(症)施护

12.2.6.1 患肢疼痛较剧,可遵医嘱针刺或穴位注射止痛。

12.2.6.2 血脉瘀阻者,可遵医嘱推拿患肢附近穴位,动作轻柔,防止皮肤破损。

12.2.6.3 足部有嵌甲、鸡眼时,不宜随意用药或处理。患肢已有溃疡者,应按医嘱进行换药。

12.2.6.4 长期治疗效果不佳,需截除患趾(指)者,遵医嘱做好术前准备及术后护理。

12.3 健康指导

12.3.1 注意休息,生活起居规则,避免刺激;饮食宜清淡、营养丰富;戒烟酒。

12.3.2 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患肢锻炼。先将患肢从水平位抬高45°以上,维持1~2分钟,然后下垂1~2分钟,再放置水平位2分钟,继而作患肢的旋内旋外,以及屈曲伸展活动,如此反复约20分钟。可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

每日练习,但已有溃疡形成者禁用。

12.3.3 每天用温水清洗足部,以促进气血运行,并随时检查脚趾之间有无水疱及破溃。

12.3.4 每天换洗袜子,选择合适的鞋。患肢注意保暖。

12.3.5 皮肤干燥时不可抓挠,可用润滑剂,不可使用酒精,以免使皮肤更加干燥。

12.3.6 皮肤发生破溃时,及时到医院就诊。

12.3.7 保护患肢,防止外伤或挤压,禁止掏挖趾(指)甲。

12.3.8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保护人体正气,提高抗病能力。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医外科护理常规—— 19 噎膈

因痰气交阻,或痰瘀阻滞,胃失和降所致。以饮食梗噎难下,或食入即吐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食道和胃,涉

及肝、脾、肾。食道癌可参照本病护理。

19.1 护理评估

19.1.1 进食情况,有无呕吐、梗噎、恶液质等。

19.1.2 饮食结构和习惯。

19.1.3 心理社会状况。

19.1.4 辨证:痰气阻膈证、阴津亏虚证。

19.2 护理要点

19.2.1 一般护理

19.2.1.1 按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19.2.1.2 轻症者可适当活动,重症者宜卧床休息。

19.2.1.3 重症者应做好口腔、皮肤的护理。

19.2.2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9.2.2.1 观察患者呕吐物的性质、颜色及量。

19.2.2.2 吞咽时胸膈部剧痛,并伴有呕吐者,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19.2.2.3 呕血、心悸、便血、面色苍白者,立即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19.2.3 给药护理

19.2.3.1 中药汤剂宜少量多次温服。

19.2.3.2 丸、片剂应碾碎后用温水送服。

19.2.4 饮食护理

19.2.4.1 饮食宜稀软,并富含高热量、高蛋白、丰富维生素的半流质或流质。忌食油腻、辛辣、硬固和粗纤维

之品。

19.2.4.2 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或胃管输入以保持营养的摄入。

19.2.4.3 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静脉营养支持。

19.2.5 情志护理

19.2.5.1 关心体贴患者,使之配合治疗。

19.2.5.2 做好心理疏导,重视与家属的沟通,共同关心患者。

19.2.6 临证(症)施护

19.2.6.1 术前训练患者有效咳痰、主动排痰及腹式深呼吸等方法。

19.2.6.2 手术后按术后护理常规进行。

19.3 健康指导

19.3.1 可适当参加户外活动,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19.3.2 忌食海腥发物和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少食多餐。

噎膈是指食物吞咽受阻,或食入即吐的一种疾病。噎与膈有轻重之分,噎是吞咽不顺,食物哽噎而下;膈是胸膈阻寒,食物下咽即吐。故噎是膈的前驱症状,膈常由噎发展而成。正如《千金方衍义》中指出:“噎之与膈,本同一气,膈病之始。靡不由噎而成。”西医中的食道炎、食道狭窄、食道溃疡、食道癌及贲门痉挛等均属本病范畴。来源:考试大

1、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生,多由忧思恼怒、饮酒嗜辛、劳伤过度,导致肝郁、脾虚、肾伤,形成气郁、血瘀、痰凝、火旺、津枯等,一系列病理变化所致。其病变部位,虽然主要在食道和胃,但与肝、脾、肾等脏的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来源:考试大

(1)忧思郁怒,痰气交阻:忧思伤脾,脾伤则气结,以致运化失调,津液不布,聚而成痰。恼怒伤肝,肝伤则气郁,使疏泄失职,血行不畅,积而成瘀。痰瘀阻寒食道。饮食难以下行,久之精微不能生化,津液日益干涸,上下不得流通,而成噎膈。徐灵胎指出:“……噎膈之症,必有瘀血顽痰逆气,阻膈胃气。”指出了构成本病的主要病机。来源:考试大

(2)饮食不节,痰热瘀结:饮酒过多,或恣食辛躁之品,久而积热消阴,津伤血少,痰热瘀结,致使食管干涩,食道狭窄而发为噎膈。病变补起,损伤胃津,继而则肾阴受损,且可由阴损而致阳衰,成为气虚阳微之证。《素问·阴阳虽论》中说:“三阳结,谓之膈。”即是概括地指出噎膈的形成。

2、辨证论治本病初起,常无明显症状,仅有胸闷、嗳气、呃逆、食道或背部隐痛等现象,很容易被忽视。继而出现吞咽困难,尤其是固体食物,虽勉强咽入,亦必阻塞不下,随即吐出。严重者,汤水都不能下咽,形体日渐消瘦,大便燥结如羊屎,肌肤甲错,精神萎靡。本病初起以标实为主,后期以本虚为主。

(1)痰气交阻:

证候:吞咽哽阻,胸隔痞满,疼痛,嗳气,呃逆或呕吐痰涎,口燥咽干,形瘦神疲,大便坚涩或便如羊粪,舌质红,苔薄腻或薄黄,脉弦细而滑。来源:考试大

治法:理气开郁、化痰润燥。

主方:启膈散。

(2)瘀血内结:

证候:胸膈疼痛,食不得下而复吐出,甚则饮水难下,大便坚如羊粪,或吐出如赤豆汁,形体消瘦,肌肤枯槁,舌质红或青紫,脉弦细涩。

治法:滋阴养血,破结行瘀。

主方:通幽汤。

(3)津亏热结:

证候:吞咽哽涩且痛,可进流质饮食,固体饮食难以咽下,形体日渐消瘦,口燥咽干,大便秘结,五心烦热,舌质红干有裂纹,脉弦细数。

治法:滋养津液。主方:五汁安中饮。

(4)气虚阳微:

证候:长期饮食不下,或食后即吐,泛吐清涎,面色白,精神倦怠,形寒气短,腹胀浮肿,足肿,舌淡苔白,脉细弱。来源:考试大

治法:补气温阳。

主方:补气运脾汤,右归丸。

3、辨证施护

(1)实证:包括痰气交阻及瘀血内结证。

①观察食物下咽受阻的程度,是病情轻重的主要指标。轻症者虽饮食难下,但汤水可进。重症者水浆不行,食入即吐,或不食亦吐痰涎。

②因疼痛难忍,咽下困难者,可给服1%普鲁卡因溶液,每次10毫升(注意有无过敏反应),以缓解症状,便于进食。

③估计患者可能发展至滴水不下时,宜早日插入软胃管保证饮食入胃。插胃管时动作要轻柔、谨慎,切忌造成食道穿孔或出血,插管后应按鼻饲法护理。

④饮食宜细软、多汁,可选用乳类、蛋类、肉糜、碎菜等,禁忌辛辣、煎烤、及烟酒刺激之品。

⑤患者能自行进食时应定时定量,细嚼慢咽。

⑥注意情志护理,使其心情舒畅,肝气条达,气血和顺,有助于减轻症状。

⑦保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缓泻剂。

⑧针刺常用穴位有膻中、中脘、足三里、内关、阳陵泉、脾俞、关元俞等。

⑨根据体力及病情适当安排活动量。来源:考试大

⑩晚期患者可采用胃造瘘术,由胃瘘补给营养。对造瘘患者,要遵医嘱定时定量灌注温度适宜的食、水。灌食前要用温开水冲洗胃管,防止管腔堵塞及管腔内残留食物变质。高温季节,尤要注意灌入食物及用具的清洁。灌注时避免空气进入,并注意及时更换敷料,防止感染。

(2)虚证:包括津亏热结与气虚阳微证。多由于饮食不下,脏腑失于营养,兼之病邪日久耗阴伤阳,此时噎膈未除,仍属虚实夹杂;虚多于实,除按实证护理外,尚应根据虚证的性质,辨明阳虚、阴虚,而着重补阳或滋阴。

①病室应整洁、舒适、空气新鲜,重症患者应住单人房间。适当调节室温,阴虚宜凉润,阳虚宜湿暖。

②保持患者口腔清洁,做好口腔护理,及时处理呕吐物及痰涎。

③每周测量体重一次,并记录出入量。注意保持二便通畅,必要时给予润肠通便药物。

④正虚易受外感,应特别注意保暖。

⑤噎膈与梅核气患者都有吞咽受阻症状,但后者食入无阻而噎膈则哽噎难下,应予以鉴别。

⑥饮食以补养为主。阴虚者多用豆浆、甲鱼、淡菜、银耳、鸭蛋之类;阳虚者多选瘦猪肉、羊肉、牛肉、鸽子肉、乳品、豆制品、鸡蛋等,忌食生冷瓜果。

⑦病情恶化应及早用鼻饲法或胃造瘘,以保持营养供给。

4、养生指导来源:考试大

(1)保持精神愉快和饮食得当,是本病缓解和稳定的关键。此外,坚持治疗,防止病情发展和适当的体育锻炼,均能缓解症状,延缓寿命。来源:考试大

(2)注意生活规律和饮食调理,不食刺激品和霉烂食物,禁忌烟酒,饮食不宜过热,鼓励患者多食新鲜水果蔬菜。来源:考试大 - 护士资格考试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全)

目录 中医内科急证护理常规 ............................... 一般护理常规....................................... 高热............................................... 神昏............................................... 中风............................................... 中暑............................................... 6急性出血.......................................... 痛证............................................... 暴泻............................................... 脱证............................................. 中药中毒...........................................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风温............................................... 感冒............................................... 内伤发热........................................... 咳嗽… 哮喘… 悬饮… 肺痈… 肺胀… 胃脘痛呕吐… 便

颈椎病中医护理常规

项痹(颈椎病)中医护理常规 一.疾病名称 中医名称:项痹 西医名称:颈椎病 定义: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变、老化及继发性改变刺激压迫神经根、脊髓或影响椎动脉血液供应引起一系列症状体征。 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和混合型。 二.临床表现 (1)颈肩痛 (2)颈部活动受限 (3)手指麻木 (4)头晕、恶心 (5)瘫痪 三.护理评估 (1)发病史,诱发因素 (2)疼痛部位,程度 (3)评估颈部功能,双上肢感觉和肌力 (4)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社会状况 (5)辩证分型:太阳经输不利型,痹证型,肝肾不足型 四.一般护理 (1)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保持病房整洁、安静、空气清新,营造良好的修养环境。 五.病情观察 (1)注意观察颈肩部疼痛的性质、部位及发病时间,休息后是否缓解。 (2)注意观察神经支配区肌力与皮肤感觉情况。 (3)注意观察头晕、恶心与头痛等情况。 (4)注意观察心慌、多梦、烦躁等情况。 (5)注意观察四肢乏力(如踩棉花感)等情况。 六.临症(证)施护 (1)保守治疗 1)脊柱(定点)旋转手法 ①做好心理护理,讲解治疗原则和方法,消除紧张情绪,并做 好体位示教。 ②手法治疗后应绝对卧床休息1-2小时,轴样翻身,颈部制动。 ③下床时须戴颈托,固定颈部,以保持颈椎稳定性。 ④避免久坐久站,注意休息。 2)针灸疗法 ①严格无菌技术操作,以防感染。 ②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情绪。选择合理体位暴露 腧穴,方便操作,注意保暖。 ③密切观察患者反映,若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等情况, 应立即停止针刺并将针全部拔出,平卧休息,注意保暖。

急诊科常见病的护理常规(精)

急诊常见病的护理常规 1、高热护理常规 按该科一般护理常规。卧床休息,若出现谵妄,神志不清,惊厥者,应加床栏,减少刺激,必要时用舌钳将舌拉出,以防坠床和舌咬伤。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不能进食者,应鼻饲或按医嘱补液。鼓励病员多饮水,可促进毒素和代谢产物的排泄,避免组织脱水。体温39度以上者,每4小时测T ,P ,R 一次,可行头部冷敷,或给予醇浴,温水擦浴,或按医嘱药物降温,降温处理半小时后必须测体温,观察热型及出汗情况,并记录。保持呼吸道通畅,有呼吸困难者,给予氧气吸入。每日用朵贝氏液或生理盐水漱口3-4次,口唇干燥者涂以甘油或石腊油.注意皮肤护理,预防褥疮,大出汗者,及时更换被单,衣服,防止受凉.诊断未明,疑为传染病者,应暂时隔离,并配合医生及时留好标本送验,以期早日明确诊断. 2、休克护理常规 按该科一般护理常规。将病人安置在安静的抢救室内,采取头与腿均抬高30度与平卧位交替使用。备齐一切抢救用物和药品。保持呼吸道通畅与吸氧,提高血氧含量,纠正缺氧对休克的危害。迅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并根据病情在输液前抽血,做好各种急测工作。必要时行静脉切开或锁骨下静脉穿刺。严密观察意识,表情,血压,体温,脉搏,呼吸,皮肤色泽,肢端温度等改变,并作好记录。留置导尿管,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特别注意尿量,比重,颜色及酸碱度等.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流质饮食,不能进食者可鼻饲.按时做好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管道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高热者可行物理降温,体温过低者要注意保温. 3、过敏性休克抢救护理常规 立即停止给药,将病员平卧,就地抢救。吸氧.迅速皮下或肌注0.1%肾上腺素0.5-1毫升,必要时可静注,小儿酌减,如症状仍不缓解,可每20-30分钟皮下或静脉注射0.5毫升,直到脱离危险期。严重者,应立即静注地塞米松5-10MG .抗组织胺内药物的应用,如盐酸异丙嗪25-50MG 或苯海拉明40MG 肌注。针刺人中,十宣,内关,足三里,

27.痿病(运动神经元病)中医临床路径

痿病(运动神经元病)中医临床路径 (2018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运动神经元病的住院患者。 一、痿病(运动神经元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痿病(TCD编码为:BNQ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运动神经元病(ICD-10:G12.210)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痿病拟订。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欧洲神经科学协会联盟2011年发布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临床管理指南》中修订后的埃斯科里亚尔标准(将日本淡路岛制定的电诊断标准包括在内)。 2.证候诊断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痿病拟订。 痿病(运动神经元病)临床常见证候: 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证 肝肾两亏,虚风内动证 奇经亏虚,络气虚滞证 下元虚衰,痰浊上泛证 湿热浸淫,筋脉不舒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痿病(运动神经元病)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痿病(运动神经元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痿病(运动神经元病)的患者。 2.处于呼吸衰竭急性发作期;伴有严重的感染;伴发妊娠、哺乳期的运动神经元病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通过四诊收集舌脉证特点,确定不同的证候类型。动态观察肢体痿软、肌肉瞤动、肌肉萎缩、吞咽困难、语言蹇塞、呼吸无力等主要证候变化,观察与脾胃、气虚相关的纳差、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等证候变化,与肝肾、阴虚相关的腰膝酸软、眩晕耳鸣、肌肉抽掣、五心烦热等证候的变化,与奇经、络脉相关的颈脊无力、肌肉瘦削、形寒肢冷等证候变化,与下元虚、痰浊相关的饮食呛咳、咽喉梗阻感、足废发冷等证候的变化,与湿热相关的下肢困重、大便粘腻、舌苔黄腻等证候的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心肌酶、血沉、甲状腺功能;胸片、心电图;肌电图;头部及脊髓核磁共振。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肺功能、血气分析、凝血六项、心脏彩超、下肢动静脉血管超声、致病基因筛查、脑脊液等。 (八)治疗方案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证:调补脾胃,益气养血。 (2)肝肾两亏,虚风内动证:培补肝肾,潜镇熄风。 (3)奇经亏虚,络气虚滞证:补益奇经,流畅络气。 (4)下元虚衰,痰浊上泛证:滋补下元,祛痰化浊。 (5)湿热浸淫,筋脉不舒证:清化湿热,通利筋脉。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其它中医特色治疗 针刺、灸法、穴位注射、皮肤针、推拿等其他疗法 4.康复训练 5.西药治疗 6.护理调摄 (九)出院标准 1.肌无力、肌肉跳动、构音不清、吞咽困难、气短等症状相对稳定或有所改善。 2.生命体征稳定。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长葛市中医院内一科 肺胀 一定义:肺胀就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胀闷如塞,喘咳上气,痰多,烦躁,心慌等。其病程缠绵,时轻时重,日久则见面色晦暗,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甚或喘脱等危重证候。 二临床表现 1、痰浊壅肺。 咳嗽痰多,色白黏腻或呈泡沫,短气喘息,稍劳即著,怕风易汗,脘痞纳少,倦怠乏力,舌质偏淡,苔薄腻或浊腻,脉小滑。 2、痰热郁肺 咳逆喘息气粗,烦躁,胸满,痰黄或白,黏稠难咯,或身热微恶寒,有汗不多,溲黄,便干,口渴舌红,舌苔黄或黄腻,边尖红,脉数或滑数。 3、痰蒙神窍。 神志恍惚,谵妄,躁烦不安,撮空理线,表情淡漠,嗜睡,昏迷,或肢体润动,抽搐,咳逆喘促,咯痰不爽,苔白腻或淡黄腻,舌质暗红或淡紫,脉细滑数。 4、外寒里饮

咳逆喘满不得卧,气短气急,咯痰白稀量多,呈泡沫状,胸部膨满。或伴口干不欲饮,面色青暗,周身酸楚,头痛,恶寒,无汗。舌体胖大,舌质暗淡,苔白滑,脉浮紧。 5、阳虚水泛 面浮,下肢肿,甚则一身水肿,腹部胀满有水,心悸,喘咳,咯痰清稀, 脘痞,纳差,尿少,怕冷,面唇青紫,苔白滑,舌胖质暗,脉沉细。6、肺肾气虚 呼吸浅短难续,声低气怯,甚则张口抬肩,倚息不能平卧,咳嗽,痰自如沫,咯吐不利,胸闷,心慌,形寒汗出,舌淡或暗紫,脉沉细数无力,或有结代。 三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重症患者卧床休息胸闷喘息取半卧位,病情缓解或轻症可适当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不宜过劳。 3、重症患者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浮肿者记录出入量。 4、鼓励患者咳嗽、排痰,必要时体位引流。 四临证护理 1、痰热郁肺、痰粘难咳时,给予雾化吸入,必要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2、呼吸困难、呼多吸少、动则喘促、紫绀时,立即给予低流量持续吸氧,观察吸氧效果,并做好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准备工作,

中医外科护理学常规(常见病)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外科 胁痛 一、定义:胁痛是指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也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种自觉症状。 二、临床表现 1.肝郁气滞 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起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 2.肝郁脾虚 胁肋胀痛,精神抑郁或性情急躁,面色萎黄,大便溏薄,纳食减少,身困乏力,口淡乏味,脘腹痞胀,苔白,脉弦。 3.肝胆湿热 胁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4、瘀血阻络 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甚,胁肋下或见有癥块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脉沉弦。 5、肝阴不足 胁肋隐痛,悠悠不侏,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

眩,或两目干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 三、一般护理 1、按痛证的一般护理常规。 2、卧床休息,病室宜安静,病情缓解后可逐渐恢复正常活动。 3、(1)密切观察胁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因以及伴随症状以辨别实证和虚证。如胀痛且痛无定处,多属气滞;刺痛剧有定处,多属血瘀;隐痛不已,多属肝阴不足;阵发性绞痛,多为胆石症状。 (2)观察体温、肤色等变化,若寒战高热,上腹剧痛,腹肌紧张,呈板状腹,呕吐,便秘等症,提示可能有胆囊化脓、穿孔等并发症,立即报告医生,做好抢救或手术前准备工作。 四、临证护理 1、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或十宣放血;湿热重者遵医嘱针刺胆俞、阳陵泉、阴陵泉、三阴交。 2、疼痛重者可叩捶胆俞和肝俞;或吴茱萸、食盐各适量,炒热熨胁痛区,用于气郁胁痛。 3、黄疸复者遵医嘱针刺至阳、腕骨、阴陵泉;或耳穴压籽肝、胆十二指肠、神门等穴或给予茵陈、虎杖煎汤代茶饮。 4、大便燥结可用大黄汤灌肠。 5、呕吐重者遵医嘱针刺内关、中脘、足三里;或药物穴位注射。 6、胁痛伴恶寒发热或厥脱者应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复感风寒邪。

中医科疾病护理常规

中医科疾病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一、病室环境 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种、病情、性别、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二、入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得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三、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并记录。 2、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三天。 3、体温在37、5°C-38°C之间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三次,连续三天。 4、体温大于38、5°C以上者每日四次,体温正常后连续三天。 5、体温39°C以上者,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执行。 6、体温正常3日后,常规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2次或遵医嘱执行。 7、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常规每4小时测量一次,其中体温至少每日测量4次或遵医嘱执行。 四、每日记录大便次数一次。 五、每周测量体重、血压各1次或遵医嘱执行。

六、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七、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八、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2、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得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3、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与情志等方面得问题,实施相应得护理措施。 九、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十、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十一、给药得护理,根据病情指导服药得时间、温度与方法,注意观察服药后得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得宣教。 十二、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十三、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病床单位得终末消毒处理。 十四、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中风(脑卒中) 护理评估 1、生命体征、意识、神志、瞳孔、肢体活动、语言表达等情况。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全)

目录 中医内科急证护理常规…………………………………一般护理常规……………………………………………高热……………………………………………………… 神昏……………………………………………………… 中风……………………………………………………… 中暑……………………………………………………… 6急性出血…………………………………………………痛证……………………………………………………… 暴泻……………………………………………………… 脱证…………………………………………………… 中药中毒…………………………………………………中医内科护理常规………………………………………一般护理常规……………………………………………风温……………………………………………………… 感冒……………………………………………………… 内伤发热…………………………………………………咳嗽………………………………………………………

哮喘………………………………………………………悬饮………………………………………………………肺痈………………………………………………………肺胀………………………………………………………胃脘痛……………………………………………………呕吐………………………………………………………便秘………………………………………………………泄泻………………………………………………………黄疸………………………………………………………积聚………………………………………………………水臌………………………………………………………水肿………………………………………………………肾衰………………………………………………………淋证………………………………………………………癃闭………………………………………………………消渴………………………………………………………心悸………………………………………………………胸痹………………………………………………………

各科常见病精深中医护理_常规

中医科急症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1、接待患者,初步分诊。根据患者病情,送至抢救室或观察室,并立即通知医师。 2、做好输液、给药、配血、输血及相应准备。 3、急诊室环境 (1)环境清洁、舒适、安静,空气流通。 (2)根据病证性质,调节病室温湿度。 (3 ) 每日定时空气消毒。 4、入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 (2)介绍就诊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5、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即刻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2)新入急诊室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连续3日。 (3)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4)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留观患者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6、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7、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8、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注明执行时间。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神志、舌脉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2 )根据病情,给予正确体位。对烦躁不安患者加床栏或用约束带妥善约束,防止发生意外。 (3)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对疑似服毒、诊断不明的昏迷患者,按病情及时收集相应标本送检。 (4 )注意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5 )随时检查各种管道是否通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6 )对诊断不明的急腹痛患者禁用镇痛药物。 (7 )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8 )凡涉及法律纠纷的患者在抢救的同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9、遵医嘱准确给药,注意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10、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11、关心患者,做好情志护理。 12、根据患者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13、需急诊手术患者,遵医嘱做好术前准备,并通知手术室。 14、对转科、转院的垂危患者做好护送及交接工作。 15、预防院交叉感染 (1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 )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16、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中医内科常见病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一、病室环境 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种、病情、性别、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二、入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三、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并记录。 2.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三天。 3.体温在37.5°C-38°C之间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三次,连续三天。 4.体温大于38.5°C以上者每日四次,体温正常后连续三天。 5.体温39°C以上者,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执行。 6.体温正常3日后,常规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2次或遵医嘱执行。 7.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常规每4小时测量一次,其中体温至少每日测量4次或遵医嘱 执行。 四、每日记录大便次数一次。 五、每周测量体重、血压各1次或遵医嘱执行。 六、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七、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八、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并配合治疗。 2.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3.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九、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十、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 解。积极配合治疗。 十一、给药的护理,根据病情指导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十二、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十三、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十四、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咳嗽中医护理常规

咳嗽中医护理常规 咳嗽指外感六淫,脏腑内伤,影响于肺所致有声有痰之证,病位在肺,涉及脾、肾。呼吸道感染、急性及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脓肿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病因 外感咳嗽为六淫之邪,从口鼻或皮毛而入,侵袭肺系,或因吸入烟尘、异味气体,或起居不慎,或过度疲劳,以致在天气冷热失常,气候突变的情况下,外邪入客于肺导致咳嗽。 内伤咳嗽由脏腑功能失调、内邪肝肺所致,可分为其他脏腑病变涉及肺和肺脏自病。他脏及肺由于饮食不调,或过食肥甘辛辣炙,或嗜烟好酒,或平素脾运不健,或情志不遂。肺脏自病者,常因肺系疾病迁延不愈,阴伤气耗,肺的主气功能失常,以致素降无权,肺气上逆作咳。 二、临床表现 以咳嗽、咳痰为主要临床表现。 三、护理评估 1、咳嗽的声音、时间、性质及伴随症状。 2、咳痰的量、性状、颜色和气味。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风寒束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伤肺证、痰热雍肺证、肝火犯肺证、痰湿蕴肺证、肺阴亏虚证、肺气亏虚证。四、护理要点 四、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咳嗽严重者卧床休息,痰多者取侧卧位,经常变换体位,将痰排出,必要时协助翻身拍背。 2、病情观察,作好护理记录 (1)注意观察咳嗽声音、时间、性质、节律和咳出痰的性状、颜色气味 等特征,以及有无恶寒发热、紫绀、汗出等伴随症状。 (2)胸痛气促、久咳、痰中带血,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痰呈黄绿色脓性痰,或大咳血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年老久病,痰不易咳出,出现体温骤降、汗出、尿少、头昏、心悸、嗜睡、四肢不温等脱证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2)风寒、阳虚者中药宜热服,药后加盖衣被,以助微微汗出。 4、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之品,忌肥甘,油腻、煎炸、辛辣 刺激性饮食及烟酒。

最新康复科常见病护理常规

脑出血后遗症康复护理常规 脑出血又称脑溢血,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占急性脑血管疾病的20%~30%,脑出血的发病主要是在原有高血压和脑血管病的基础上,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饮酒、用力排便、气候变化剧烈等外加因素使血压进一步骤升所致。其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有些患者抢救虽幸免不死,但均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失语、偏瘫、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等。这些后遗症均在短时间内不会恢复,如不及时进行治疗和护理会加大患者的致残率及致残程度,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同程度的负担。所以早期康复治疗和护理对提高偏瘫患者的疗效减少后遗症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重大意义。 一般护理常规: 1、体位护理①仰卧位时,双侧肩关节抬高向前,固定于枕头上,预防后缩。患侧上肢 日固定于枕头上,保持伸肘,腕背伸,手指伸展。患者臀部固定于枕头上,预防骨盆后缩及下肢外旋。患侧下肢伸直,膝下可置一小枕,踝关节必须保持90°,以免引起足下垂。②患侧卧位时,躯干稍微后仰背后和头部放一枕头固定。患侧上肢患肩前伸,将患肩拉出,避免受压和后缩,肘关节伸直,前臂外旋。③健侧卧位时,头位要固定,和躯干呈直线,躯干略为前倾。患侧上肢患肩前伸,肘、腕、指各关节伸展,放在胸前的枕头和躯干呈100度角。患侧下肢膝关节、臀部略为弯曲,腿和脚均放枕头。 2、语言训练针对运动性失语的病人,让其跟着示范者的口型先进行数字、单词的练习, 逐渐过渡到进行短句、整句的训练。而针对能听、能看但不能理解含义的感觉性失语病人,可通过与其交谈,对其进行指物、指图、指字训练,增加其理解能力,每次训练的时间不宜超过30分钟。 3、床上训练鼓励病人早期利用健侧肢体进行日常活动,通过健手的主动练习带动及促 进患侧肢体功能的恢复,随着患侧肢体功能的改善,可在床上进行翻身练习,从向患侧转动过渡到向健侧转动;从需他人帮助到独立完成。自己能翻身后可进行坐位练习,同时下肢进行抬腿锻炼,上肢从抓、拿、握开始进行精细动作训练。卧床期的训练方法:桥式运动、抱膝运动,双手叉握等自我运动。 4、床下训练下床活动时,首先让病人站立并稳立于床沿,双手扶床栏,进行站立锻炼, 当病人能站立15分钟到20分钟时,可逐渐短步走,行走时注意纠正侧踝关节的反曲。 以免形成“内屈脚”,在病人练习独立步行时指导其学会使用手杖,拐杖,轮椅等,使其最终能借助支具和辅具完成日常活动,重返社会。 5、心理护理患者因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大小便失禁等,产生痛苦、绝望、急躁不安、 恐惧、害怕、焦虑、自卑心理,造成对治疗缺乏信心。护士应尽量体贴,关心患者,多给予安慰,开导和鼓励,并介绍一些功能恢复较好的病例,激发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根据病情安排一些适宜的活动,使其身心处于最佳状态。 6、安全护理床栏加护,加强巡视、床头警示牌标识、环境适宜。 7、健康教育告知患者保持大便通畅,多食富含纤维素,维生素的食物,排便困难时使 用开塞露等简易通便法协助排便,切忌用力。坚持正确服用降压药,不可骤停和自行更换,戒除烟酒,勿过度劳累,避免强烈的精神刺激。

胃脘痛的中医护理常规(仅供参考)

胃脘痛的中医护理常规 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胃,涉及肝,脾。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腹痛的部位,性质,时间,程度,疼痛有无规律性及饮食的关系。2饮食,生活习惯及既往史。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寒邪客胃证,饮食停滞证,肝气犯胃证,肝胃郁热证,瘀血停胃证,胃阴亏虚证,脾胃虚寒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胃痛持续不已,疼痛较剧烈,或呕血,黑便者,应卧床休息,缓解后可下床活动。 2病情观察,做好记录 (1)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与寒热,饮食关系。 (2)注意呕吐物和大便的颜色,性状。 (3)胃痛突然加剧,或伴呕吐,寒热,或全腹硬满而疼痛拒按时,

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出现呕血或黑便,面色苍白,冷汗时出,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血压下降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2)脾胃虚寒者或寒凝气滞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4饮食护理 (1)饮食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少量,多餐为原则。 (2)戒烟酒,浓茶,咖啡。忌辛辣,肥甘之品。 5情志护理 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保持乐观情绪。 6临证(症)施护 (1)食滞胃痛着,暂时禁食:缓解后逐渐给予全流食或半流食。(2)胃痛发作可遵医嘱用针刺止痛。 (3)虚寒性胃痛着,遵医嘱热敷或药熨胃脘痛,或艾灸,或中药膏贴敷。 (4)呕血,黑便者按血证护理常规进行。 7 健康指导 (1)禁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了解患者饮食习惯,必要时推荐食谱,改善原有饮食。 (2)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保证睡眠,保持乐观情绪。

中医内科常见病护理常规分析

------------------------------------------------------------精品文档-------------------------------------------------------- 一般护理常规 一、病室环境 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种、病情、性别、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二、入院介绍 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三、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并记录。 2.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三天。 3.体温在37.5°C-38°C之间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三次,连续三天。 4.体温大于38.5°C以上者每日四次,体温正常后连续三天。 5.体温39°C以上者,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执行。 6.体温正常3日后,常规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2次或遵医嘱执行。 7.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常规每4小时测量一次,其中体温至少每日测量4次或遵医嘱执行。 四、每日记录大便次数一次。 五、每周测量体重、血压各1次或遵医嘱执行。 六、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七、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八、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2.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3.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九、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十、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十一、给药的护理,根据病情指导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十二、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十三、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十四、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4痿病

【教学要求】 本节内容为3个课时。 教学目的:掌握痿病的主要病机、证候特征、治疗原则及证治规律;熟悉痿病的定义及诊断要点;了解痿病的范围、调摄护理及研究进展。 教学内容:痿病的概述(包括其定义、历史沿革、范围)、证候特征、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辨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与调摄等。 教学要点:掌握痿病的证候特征、病因病机、辨证论治。 【定义】 痿病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不用,而致肌肉萎缩或瘫痪的一种病证。 ·痿者萎也,枯萎之义,即指肢体痿弱,肌肉萎缩。 ·《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痿,谓手足痿弱,无力以运行也。” 《素问·痿论》:“帝曰:……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岐伯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 ●《内经》对痿病论述较详,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病因病机:《素问·痿论篇》指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肺热叶焦”。《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说明湿热是本病的发病原因之一。分类与命名:据五脏所主,提出了“痿躄”、“脉痿”、“筋痿”、“肉痿”、“骨痿”的分类命名方法。 治疗大法:提出“治痿者独取阴阳”、“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 ●隋唐至北宋时期:将痿列入风门,而专题论述较少。 ●金元时代:张子和对“风、痹、痿、厥”予以鉴别。《儒门事亲·指风痹痿厥近世差玄说》 指出:“夫四末之疾,动而或痉者,为风;不仁或痛者,为痹;弱而不用者,为痿;逆而寒热者,为厥;此其壮未尝同也。故其本源,又复大异。” ●朱丹溪纠正“风痿混同”之弊。 1、指出“痿证断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 2、提出了“泻南方,补北方”的治法,首创名方虎潜丸。 ●《景岳全书·痿证》指出痿证非尽为火证,强调精血亏虚致痿:“元气败伤,则精虚不能 灌溉,血虚不能营养者,亦不少。” ●《临证指南医案·痿》指出本病为“肝肾肺胃四经之病”。 【范围】 凡肢体痿软无力,弛缓不收者均属痿病范畴。西医学的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运动神经元病、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等符合本病证候特征者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证候特征】 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为本病的主要证候特征,但有急缓与虚实的不同。虚证──发病缓,病程长,多肌肉萎缩明显。实证──起病急,发展快,多肌肉萎缩不明显。临床上有以手足麻木为首发症状,逐渐出现肢体力弱的,也有起病即表现为肢体无力的。急性起病者,可有呼吸道或消化道等感染病史。病情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 【病因病机】 筋脉、肌肉失于濡养是痿病发病的主要病机。其发病原因与感受温热毒邪和湿热之邪有关,或素体脾胃虚弱、肝肾亏虚,因饮食不节、劳倦内伤而致;病位常涉及多个脏腑经络,主要与肺及脾胃肝肾有关;病性为本虚标实,起病急者多以邪实为主。病机重点为肺热叶焦、津液不布和湿热浸淫、经脉受阻,发病缓者多虚实互见,病久则以虚证多见,病机重点在脾胃肝肾亏虚。在病程中,因正气的盛衰和邪气的消长变化,常出现病机的转变,往往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若毒邪炽盛,正不胜邪,可迅速出现脏气虚衰之证。 痿病病因病机示意图 【诊断】

中医科护理常规doc资料

中医科护理常规 第一节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护理学是运用中医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疾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预防调护的一门临床护理学科。 1.入院护理病人入院时责任护士应热情主动迎接,准备好病床单位,做好入院宣教,建立住院信息,并通知管床医生。 2.饮食护理辨证施食,合理调配,五味不偏,注意饮食禁忌。 3.分级护理根据病情和自理能力,按医嘱给予分级护理。 4.病情观察 (l)生命体征观察:测量体温、脉搏、呼吸,每天测1次。体温超过37.5℃者每天测量4次,体温超过39℃者,每4小时测量1次,正常后连测3次,改为每天1次。入院时测量体重、血压并记录在体温单上。 (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包括神色、精神、睡眠、饮食、主证、舌象和脉象,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5.药物应用正确指导服药,观察服药后反应和治疗效果,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药物,更须严密观察和记录。 6.心理护理保持心态平和,做好情志的转化和调护,避免情志内伤。 7.起居护理顺应四时,起居有常,劳逸结合。 8.排便护理落实排便护理,观察其形状、色泽、气味、量。便秘3天以上者,报告医生,遵医嘱给予缓泻药或灌肠处理。 9.健康指导讲解治病防病及科学养生知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戒烟酒,多运动,增强机体正气。 第二节不同病证护理常规

一、咳嗽 咳嗽是指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作声,咳吐痰液的病变。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 咳嗽病变有虚实之分。外感咳嗽属邪实,有风寒袭肺证、风热犯肺证、风燥伤肺证;内伤咳嗽属邪实与正虚并见,有痰湿蕴肺证、痰热郁肺证、肝火犯肺证、肺阴亏耗证。 1.按中医内科病人一般护理常规。 2.环境:病室内空气新鲜,绝对禁止吸烟,防止刺激性气味。 3.饮食护理:进高热量、富含蛋白质的流食或半流食,风寒咳嗽忌食生冷瓜果及肥甘滋腻之品;风热咳嗽忌辛辣、肥甘、厚味,可食梨、枇杷等水果;风燥咳嗽可食用川贝、百合、银耳、梨子等;痰湿蕴肺咳嗽可食用薏米、赤豆、山药,忌食黏甜食品及肥厚油腻之品。 鼓励病人多饮水。 4.病情观察:观察咳嗽的频率、声音及痰液的性质、颜色、气味,咳嗽的伴随症状,准确留取标本并及时送检。5.呼吸道护理 (1)痰液黏稠者,行雾化稀释痰液。 (2)咳痰无力者应协助排痰,必要时吸痰。 (3)咳嗽剧烈时遵医嘱给予化痰镇咳药,慎用作用强的镇咳药,配合针刺肺俞、列缺等穴。 6.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鼓励病人咳痰、排痰和饭前、饭后均应充分漱口。 7.健康指导:指导病人加强锻炼,正确的养生指导,合理膳食,戒烟戒酒。 二、哮病

最新中医护理常规.pdf

《常见病护理常规》 目录 1、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2、中风病的护理常规 3、痿症病的护理常规 4、头痛病的护理常规 5、痫证病的护理常规 6、颤证病的护理常规 7、面瘫病的护理常规 8、眩晕病的护理常规 9、神昏护理常规 10、褥疮护理常规

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1、病室环境保持整洁、舒适、安静、安全。根据病证性质适当调节温湿度。 2、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床。适时向患者(及陪送家属)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 法,介绍作息时间、探视及相关制度,介绍科主任、护士长,主管医师、责任护士。 3、即刻测量入院时体重、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询问有无过敏史,记录在三测单 上,并通知医师。 4、一般患者测体温、脉搏、呼吸、每日1次,若体温37.5℃(含37.5℃)以上者,改为 每日4次,体温39℃(含39℃)以上者改为每4小时1次,病危、病重患者测体温、脉搏、呼吸每4小时一次。或遵医嘱执行。每日记录二便次数1次,每周测体重及血压1次,或遵医嘱执行,并记录在三测单上。 5、专业护士根据首诊记录,作有关的健康、卫生宣教,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和保健知 识有一定了解,以积极配合。 6、需书写护理病历者,及时了解病情,准确、按时完成各项记录。 7、按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8、24小时留取三大常规(血、尿、便)标本送检。 9、凡做各种辅助检查,一般病人由护工护送,病危、病重病人由医护人员共同护送到相关 科室检查。 10、重危患者按医嘱须行特别护理者,应制定护理计划,认真实施,做好特护记录,并床 头交接班。 11、经常巡视,及时了解、发现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护理问题, 及时实施相应护理措施。 12、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生命体征,舌脉象等变化。若发现病情突变,可先行应 急处理,及时报告医师,并积极配合抢救。 13、按医嘱给予饮食,掌握饮食宜忌,并指导患者执行。 14、按医嘱准确给药,做到发药到口,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与反应。并向患者做好与药 物有关知识的宣教,以取得配合。 15、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预防院内交叉感染。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16、做好卫生宣教和出院健康指导,并征求意见。

痿病(重症肌无力)中医诊疗方案

痿病(重症肌无力)中医诊疗方案 (2018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⑴痿病的诊断标准以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2]重症肌无力的诊断依据,标准如下: 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活动不利,甚则肌肉萎缩,弛纵瘫痪。严重者呼吸困难、吞咽无力等。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15年发布的《中国重症肌无力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⑻的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某些特定的横纹肌群肌无力呈斑片状分布,表现出波动性和易疲劳性;肌无力症状晨轻暮重,持续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好转。通常以眼外肌受累最常见。 (2)药理学表现:新斯的明试验阳性。 (3)低频重复神经电刺激(RNS检查低频刺激波幅递减10%^上;单纤维肌电图(SFEMG测定的“颤抖”增宽、伴或不伴有阻滞。 (4)抗体:多数全身型重症肌无力(MG患者血中可检测到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或在极少部分MG患者中可检测到抗骨骼肌特异性受体酪氨酸激 酶(抗-MuSK抗体、抗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4 (抗LRP-4)抗体。 在具有MG典型临床特征的基础上,具备药理学特征和(或)神经电生理学特征,临床上则可诊断为MG有条件的单位可检测患者血清抗AChR抗体等,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需除外其他疾病。 临床分类(改良Osserman分型):I眼肌型,U A轻度全身型,U B中度全身型,川重度激进型,W迟发重度型,V肌萎缩型。 (二)证候诊断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⑴痿病的证候标准以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2]重症肌无力证候标准。 1.脾胃气虚证:胞睑下垂,朝轻暮重,少气懒言,肢体痿软,或咽下困难,

常见病中医护理

咳嗽 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肺,涉及脾、肾。呼吸道感染、急性及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脓肿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咳嗽的声音、时间、性质及伴随症状。 2.咯痰的性状、颜色和气味。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风寒束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伤肺证、痰热壅肺证、肝火犯肺证、痰湿蕴肺证、阴亏虚证、肺气亏虚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⑴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⑵咳嗽严重者卧床休息,痰多者取侧卧位,经常变换体位,将痰排出,必要时协助翻身拍背。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⑴注意观察咳嗽声音、时间、性质、节律和咯出痰的性状、颜色气味等特征,以及有无恶寒发热、紫绀、汗出等伴随症状。 ⑵胸痛气促、久咳、痰中带血,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⑶痰呈黄绿色脓性痰,或大咯血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⑷年老久病,痰不易咯出,出现体温骤降、汗出、尿少、头昏、心悸、嗜睡、四肢不温等脱证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⑴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 ⑵风寒、阳虚者中药宜热服,药后加盖衣被,以助微微汗出。 4.饮食护理 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之品,忌肥甘、油腻、煎炸、辛辣刺激性饮食及烟酒。 ⑵风热、燥邪犯肺咳嗽宜食清热润肺化痰之品。 ⑶肺肾阴虚咳嗽宜食生津、润肺、止咳之品。 5.情志护理 保持精神愉快,对久咳不愈和肝火犯肺咳嗽的患者,做好,隋志调护,避免精神刺激,学会自我调节。 6.临证(症)施护

⑴风寒束肺咳甚者,遵医嘱给予背部拔火罐或镇咳药。 ⑵风热、燥邪犯肺咳嗽,干咳少痰、黏稠难咯,遵医嘱用中药雾化吸人。 三、健康指导 1、鼓励患者适当户外活动,平时注意身体锻炼,以增强体质,改善肺功能。 2、注意四时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注意寒暖,预防感冒。 水臌 因肝脾受伤,疏运失常,气血交阻,水气内停所致。以腹满胀大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肝、脾,久则及肾。肝硬化、结核性腹膜炎、腹腔肿瘤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腹部的形态、腹围、体重。 2.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以及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气滞湿阻证、寒湿困脾证、湿热蕴结证、肝脾血瘀证、肝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⑴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⑵疑似传染性疾病者,执行消化道隔离。 ⑶重症患者宜卧床休养;因腹胀而致呼吸困难者,可取半坐卧位。轻者可适当活动。 ⑷脾肾阳虚者,宜住向阳病室。 ⑸对长期卧床和重症行动不便患者,应加强皮肤护理。 ⑹每日记录出入量。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⑴注意观察神志、腹部形态、尿量及喘促、出血、呼吸、气味等情况。 ⑵骤然大量吐血、便血或神昏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⑶出现烦躁失眠或静卧嗜睡、语无伦次、神昏谵语等肝昏迷之先兆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⑷出现腹大如瓮、脉络怒张、脐心突出、下痢频繁、四肢消瘦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⑴中药汤剂浓煎温服,寒湿困脾者趁热服用,湿热蕴结者凉服,服药后观察效果和反应。

痿病的辨证论治

痿病的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凡起病急,发展较快,肢体力弱,或拘急麻木,肌肉萎缩尚不明显,属实证;而起病缓慢,渐进加重,病程长,肢体弛缓,肌肉萎缩明显者,多属虚证。 2、辨脏腑发生于热病过程中,或热病之后,伴咽干咳嗽者,病变在肺;若面色萎黄不华,食少便溏者,病变在脾胃;起病缓慢,腰脊酸软,遗精耳鸣,月经不调,病变在肝肾。 二、治疗原则 1、独取阳明即指治痿病应重视调理脾胃,因脾胃为后天之本,肺之津液来源于脾胃,肝肾的精血来源于脾胃的生化,只有脾胃健运,津液精血之源生化,才能充养肢体筋脉,有助于痿病的康复。所谓调理不尽属于补益,脾胃虚弱者固当健脾益胃,而脾胃为湿热所困者,又当清胃火去湿热,皆属治阳明调理之法。所谓“独取”,乃重视之意,不应理解为“唯独”之法。 2、泻南补北南方属火,北方属水,即指治痿病应重视滋阴清热,因肝肾精血不足,不独不能濡养筋脉,且阴虚则火旺,火旺则阴更亏,故滋阴可充养精血以润养筋骨,且滋阴有助降火;外感热毒,当清热解毒,火清热去则不再灼阴耗精,有存阴保津之效。若属虚火当滋阴以降火。若湿热当清热化湿而不伤阴。 3、治兼夹怔在调理脾胃、滋阴清热的基础上,对痿病的兼夹证要予以兼顾治疗,视其所夹湿热、痰湿、瘀血、积滞等,分别治以清湿热、化痰浊、祛瘀血、消积滞或清郁热等,辨证论治,才能收效。 4、慎用风药因治风之剂,皆发散风邪,开通腠理之药,若误用之,阴血愈燥酿成坏病。至于因七情六欲太过而成痿者,必以调理气机为法,盖气化改善,百脉皆通,其病可愈。即吴师机所谓“气血流通即是补”之理。 三、分证论治 肺热津伤 症状:病起发热之时,或热退后突然肢体软弱无力,皮肤枯燥,心烦口渴,咽干咳呛少痰,小便短少,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细数。 治法:清热润肺,濡养筋脉。 方药:清燥救肺汤。 方中以人参、麦冬、生甘草甘润生津,益气养阴;生石膏、霜桑叶、苦杏仁、火麻仁宣肺清热,润燥降逆;蜜炙枇杷叶、阿胶、炒胡麻仁润肺滋阴清燥。若壮热,口渴,汗多,则重用生石膏,还可加银花、连翘以清热解毒,养阴生津。若咳呛少痰,加炙瓜蒌、桑白皮、川贝、知母润肺止咳化痰。咽干不利者,加花粉、玉竹、百合养阴生津。若身热退净,食欲减退,口燥咽干较甚者,证属肺胃阴伤,宜用益胃汤加薏苡仁、山药、生谷芽之类,益胃生津。 本证肺热而津已伤,勿滥用苦寒、香燥、辛温之品重亡津液,可佐养胃清火之药,如沙参、玉竹、山药之类,胃火清则肺金肃,也是“治痿独取阳明”之法。 湿热浸淫 症状:四肢痿软,肢体困重,或微肿麻木,尤多见于下肢,或足胫热蒸,或发热,胸脘痞闷,小便赤涩;舌红苔黄腻,脉细数而濡。 治法:清热燥湿,通利筋脉。 方药:加味二妙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