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选择题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C、科学实验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2、实践的主体是(B)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

D、人的意识

3、实践的客体是(D)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4、实践的中介是(A)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D)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B)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

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C)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C)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11、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C)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

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的

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

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

12、“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B)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13、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14、“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客观真理论

D、机械唯物主义

15、“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A)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

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C、客观真理论

D、形而上学真理论

16、“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B)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17、“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A)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性

18、“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B)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D、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19、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D)

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

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

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

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

20、“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B)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21、列宁指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

A、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C、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22、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强调(C)

A、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

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C、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23、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C)

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

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

24、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

了(D)

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

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

C、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

D、人们在认识事物是要有理性的指导

25、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造成的。”这表明(C)

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

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

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26、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C)

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

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27、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B)

A、具体性

B、客观性

C、终极性

D、全面性

28、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A)

A、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B、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C、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D、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29、重视理论创新,必须反对(D)

A、经验主义

B、先验论

C、绝对主义

D、教条主义

30、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C)

A、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

B、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

C、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D、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

31、对事物用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这是(C)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2、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在一次报告中以“一支粉笔多长为好”为例来讲解他所倡导的优选法。对此,他解释道:“每支粉笔都要丢掉一段一定长的粉笔头,就这一点来说愈长愈好。但太长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断。每断一次,必然多浪费一个粉笔头,反而不合适。因此就出了粉笔多长最合适的问题——这就是一个优选问题”,所谓优选问题,从辩证的角度看,就是要(C)

A、注重量的积累

B、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

C、坚持适度原则

D、全面考虑事物属性的多样性

33、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C)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34、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是(B)

A、否认意识的能动性

B、夸大意识的能动性

C、否认物质的决定性

D、夸大物质的决定性

35、实践有力地驳斥了不可知论,因为它能够把(A)

A、真理变成现实

B、谬误转化为真理

C、人的认识能力无限提高

D、人的认识器官无限延长

36、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B)

A、永恒性

B、客观性

C、不变性

D、终极性

37、恩格斯说:“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东西远胜于鹰、狗比人具有锐敏得多的嗅觉,但是它连被人当做各种物的特定标志的不同气味的百分之一也辨别不出来。”人的感官的识别能力高于动物,除了人脑及感官发育得更加完善之外,还因为(A)

A、人不仅有感觉还有思维

B、人不仅有理性还有非理性

C、人不仅有直觉还有想象

D、人不仅有生理机能还有心理活动

38、毛泽东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调查研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走马看花,一种是下马看花。走马看花,不深入,还必须用第二种方法,就是下马看花,过细看花,分析一朵花。毛泽东强调“下马看花”的实际意义在于(D)

A、解决实际问题必须要有先进理论的指导

B、运用多种综合方法分析调查研究的材料

C、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适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

D、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实际,才能找出规律

39、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列宁新经济政策关于社会主义的思维之所以“比较好”是因为(B)

A、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社会主义建设纲领

B、根据俄国的实际情况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C、为俄国找到了一种比较成熟的社会发展模式

D、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设想来建设社会主义

40、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D)

A、普遍有效性

B、客观规律性

C、主体能动性

D、直接现实性

41、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C)

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

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人的实践活动

D、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4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能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种。这一情况说明(B)

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B、人类通过实践能够将“自在之物”转化成“为我之物”

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

43、下列选项中,正确揭示了认识的本质的是(A)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认识是主体的主观创造

D、认识是主体的内心体验

44、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C)

A、进行社会调查

B、分析实际情况

C、理论付诸实践

D、总结经验教训

45、“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A)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46、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D)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47、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A)

A、反映论

B、实践论

C、先验论

D、可知论

48、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A)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关系

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49、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A)

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

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

C、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

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

50、认识的最终目的是(B)

A、发现真理

B、改造世界

C、创立科学理论

D、改造客观规律

51、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D)观点

A、客观唯心论

B、主观唯心论

C、旧唯物论

D、辩证唯物主义

52、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C)

A、概念——判断——推理

B、感觉——知觉——表象

C、个别——一般——个别

D、一般——个别——一般

53、“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B)

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

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

54、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B)

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5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B)

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

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

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56、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D)

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真实

B、感性认识是否上升到理性认识

C、这一认识是否反复多次

D、理性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并取得预期效果

57、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是(C)

A、认识与实践

B、真理与谬误

C、真理与价值

D、抽象与具体

5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B)

A、唯物论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

59、“学而不思则罔”是指(A)

A、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需要上升到感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D、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60、1633年,伽利略因宣传“日心说”被教廷判处终生监禁。1979年11月10日罗马教皇在公开集会上正式承认伽利略在350多年前受到教廷审判是不公正的,公开为伽利略平反。这说明(D)

A、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

B、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

C、真理是不断发展的

D、真理终将战胜谬误

61、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C)

A、真理的内容没有确定性

B、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固定的界限

C、真理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的反映

D、没有确定的检验真理的标准

62、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是(A)

A、真理具有一元性

B、有用即真理

C、谎言说一百遍就成为真理

D、真理和谬误没有严格的界限

63、爱迪生在发明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次实验,有个年轻的记者曾经问他为什么遭遇这么多次失败。爱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我发明了电灯。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B)

A、认识中所获得的相对真理

B、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

C、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

D、实践中可以忽略不计的偶然挫折

64、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曾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语重心长地对年轻人说:“书本知识非常重要,电脑技术也很重要,但是书本电脑里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这表明(B)

A、实践水平的提高有赖于认识水平的提高

B、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C、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D、由实践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比认识到实践的第二次飞跃更加重要

65、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这说明(A)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66、最初人们把文盲定义为“不识字的人”;后来又把文盲确定为“看不懂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而现在联合国把文盲确定为“不能用计算机交流的人”。从哲学上看,这表明(C)

A、人在确定事物的标准上起主导作用

B、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C、人的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变化

D、人的认识是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

二、多项选择题

1、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AB)

A、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B、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C、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

D、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的逻辑方法与操作系统

2、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ABC)

A、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C、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D、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BD)

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ABCD)

A、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

B、实践创造出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ABCD)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

6、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是(CD)

A、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

B、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

C、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D、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7、“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ABD)

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

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8、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ABC)

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9、经验论的错误在于(CD)

A、否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B、否认认识是一个过程

C、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D、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10、“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BCD)

A、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1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ACD)

A、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

B、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C、理论可以指导实践

D、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

12、“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ACD)

A、理论脱离实际

B、经验论

C、教条主义

D、唯理论

13、“跟着感觉走”,在本质上是(ACD)

A、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

B、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

C、唯我主义的观点

D、反理性主义观点

14、下列属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有(ABC)

A、生而知之(孔子)

B、不虑而知(孟子)

C、不行而知(老子)

D、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15、“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于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来。”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是(ABD)

A、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

C、事物的必然性与感性、经验性毫无关系

D、归纳方法不是万能的

16、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CD)

A、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B、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过程

C、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往复

D、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17、“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含义是(BC)

A、真理的认识不需要抽象概括

B、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C、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D、真理是具体生动的事实

1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于(ABCD)

A、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B、实践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C、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D、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19、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指出:“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BC)

A、社会主义建设不需要任何纲领

B、应该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

C、必须由实践来检验社会主义理论

D、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应该由经验来代替理论

20、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说明(BC)

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线

B、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C、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D、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

21、孙中山先生指出,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困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

“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表明(ABCD)

A、知行相互促进

B、行先知后

C、知行不可分割

D、知行合一

22、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这是因为(ABCD)

A、认识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

B、事物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

C、人的认识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D、认识是一个过程

23、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是(AB)

A、真理原则

B、价值原则

C、效率原则

D、公平原则

24、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是(BCD)

A、真理原则侧重于主观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B、真理原则侧重于客观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C、真理原则说明认定活动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

D、真理原则体现了人的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的多样性

25、下列观点体现了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的有(ABCD)

A、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

B、遵循真理尺度就要按科学规律办事,遵循价值尺度就要满足人的需要

C、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D、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价值追求引导人们去探索真理

26、价值的特性是(ABCD)

A、客观性

B、主体性

C、社会历史性

D、多维性

27、价值的客观性在于(BCD)

A、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价值的客观性

B、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

C、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具有客观性

D、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客观性

28、下列说法正确的有(CD)

A、真理是具体的就是说真理是唯一的

B、价值是抽象的就是说价值是多维的

C、主体结构和规定的复杂性导致主体的价值关系的全面性、多维性

D、真理的具体性是说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29、真理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表现在(ABCD)

A、实践是检验真理和价值的共同标准

B、真理与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C、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目的性、多样化

D、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30、马克思主义“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ABCD)

A、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行动的指南

B、马克思主义必须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C、必须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D、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是对现存的历史活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

31、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ABC)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实俱进、求真务实

B、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C、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示,而不是教义

D、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只能坚持不能发展

32、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必须(BCD)

A、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

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C、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

D、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BCD)

A、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

B、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C、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D、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34、人类在客观世界面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状态是(BD)

A、必然

B、必然王国

C、自由

D、自由王国

35、1971年,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获得了“世界最佳设计”奖,设计师格罗培斯却说,“其实那不是我的设计”。原因是在迪斯尼乐园主体工程完工后,格罗培斯暂停修筑乐园里的道路,并在空地上撒上草种。五个月后,乐园里绿草茵茵,草地上被游客踏出了不少宽窄不一的小路。格罗培斯根据这些行人踏出来的小路铺设了人行道,成了“优雅自然、简捷便利、个性突出”的优秀设计。格罗培斯的设计智慧对我们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启示是(AB)

A、要从生活实践中获取灵感

B、要尊重群众的实际需求

C、不要对自然事物做任何改变

D、要对事物本来面目做直观反映

36、19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与这句话在内涵上相一致的名言还有(ABD)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D、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不同的

37、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是在实践的运行过程中实现的,其基本环节有(BCD)

A、区分实践活动的主体与客体

B、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C、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借助手段作用于客体

D、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进行反馈调节

38、在认识活动中,情感、意志、欲望等非理性因素(ACD)

A、对认识活动起诱导和激发作用

B、决定理性因素

C、是认识活动的推动力量

D、同理性因素相互作用

39、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BCD)

A、实践标准并不可靠

B、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

C、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不是一劳永逸的

D、实践标准受历史条件的制约,具有相对性

40、关于认识对实践的导向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BCD)

A、正确的认识和理论指导实践会使实践达到预期的效果并顺利进行

B、错误的认识和理论指导实践会产生消极乃至破坏的作用并使之失败

C、认识反作用实践的过程,同时也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过程

D、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41、人的认识过程中属于非理性因素的有(ABCD)

A、习惯与本能

B、动机与欲望

C、信念与信仰

D、直觉与灵感

42、“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得行之效也。”这就是说(ABC)

A、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才能使人们的意图获得成功

B、事情的成效关键在于能否力行,而不取决于认识

C、实践能使人的认识取得客观效果,而认识本身无法做到这一点

D、认识对实践具有导向作用

43、认识过程中的“重构”是指(CD)

A、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

B、主体实际把握客体的过程

C、主体观念地把握客体的过程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过程

44、下列属于认识的主体的有(ACD)

A、调试机器的工人

B、吃喝玩乐、游手好闲的人

C、推测矿源的地质工作者

D、在地球上生存和活动的人类

45、“谎言重复一千遍,就会变成真理”的错误在于认为(ABC)

A、真理和谬误没有明确的界限

B、真理和谬误具有主观随意性

C、真理的内容不具有客观性

D、它符合真理的本性

46、“人类的一切认识都具有相对性”,这是(AC)

A、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

B、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

C、承认人们的真理性认识具有广度和深度的局限性

D、随着历史的发展,正确的认识都要变成错的

47、2003年4月15日新华社报道:美、英、日、法、德和中国科学家经过13年努力共同绘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系列图,比原计划提前两年,在人类揭示生奥秘、认识自我的漫漫长路上又迈出重要一步。这一科学成就的取得表明(ABC)

A、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B、人类不仅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正确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D、人类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48、要正确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做到(ABCD)

A、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和创造

B、把关于事物的认识与主体的需要结合起来,确定行动的目的和计划

C、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

D、要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49、人们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ABC)

A、人们的认识受到客观事物发展过程的限制

B、人们的认识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C、人们的认识受到科学技术水平和认识工具的限制

D、人们一次性的认识往往是错误的认识

50、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AC)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C、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D、意识建构认识对象

51、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主要是与(ACD)

A、社会实践水平相联系

B、地理环境相联系

C、科学技术水平相联系

D、哲学发展水平相联系

52、科学家对1994年夏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了准确的预报和大量的观察研究,这一事实表明(AC)

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B、人类已能预测一切自然现象

C、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

D、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53、尽管历史上罗马教廷把哥白尼的“日心说”当作“异端邪说”加以打击,但这既不能改变地球绕太阳运转的规律,也不能阻止人们接受“日心说”。这一事实说明(ACD)

A、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C、客观规律起作用是无条件的

D、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54、在真理标准问题上主张“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是(ACD)

A、实用主义的观点

B、旧唯物论的观点

C、主观唯心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55、“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CD)

A、认识的内容不是来自客观世界

B、认识是主观自生的

C、认识要受认识主体自身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D、客观事物不能自然而然被意识正确反映

56、割裂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必然导致(ABCD)

A、唯心主义

B、教条主义

C、经验主义

D、或“左”或“右”的错误

三、判断题

1、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F)

2、“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F)

3、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的反映。(F)

4、“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T)

5、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T)

6、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T)

7、“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T)

8、实践是人们的一切活动。(F)

9、真理是客观的,客观事物就是真理。(F)

10、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相对的,真理包含谬误。(F)

11、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因此它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F)

12、有用就是真理。(F)

13、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没必要学习书本知识。(F)

14、人的认识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在对象。(F)

15、在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理性因素的作用,同时也不可忽视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T)

16、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F)

17、“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是坚持真理的正确方针。(F)

18、人们的实践活动只受真理尺度的制约,与价值尺度毫无关系。(F)

19、坚持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T)

20、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只在于继承,而非创新。(F)

21、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客观事物。(F)

22、哲学上的“价值”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T)

23、在实际工作中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就是要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F)

24、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这段话强调的是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T)

25、真理和价值在认识和实践中是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T)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答: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只统一体的信息,因为意义离开符号就不能得到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两者都不能单独引起社会互动行为。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信息又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传播即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其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是人类的活动,是信息的交流,它离不开符号,媒介,它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映的变化。 基本特征: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答: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授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答: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所谓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从这个定义而言,人类的社会传播,也是具有普通的系统性。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答:(1)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 (3)它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4)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答:它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因为在自然系统中,系统各部分,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都是依据既定的条件进行的,满足了既定的物理,化学生物的条件,变会引起预期的反应。而人类社会则不同,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 4、什么是传播隔阂? 答:它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

传播学选择题及答案

1、传播学之父就是(A)?A、施拉姆B、勒温C、拉扎斯菲尔德D、拉斯韦尔1、传播得信息交流过程就是(A)?A、互动得B、主动得C、被动得D、能动得?2、在传播学研究中,正式调查所采用得抽样形式一般都就是(B) A、非随机抽样 B、随机抽样 C、分层抽样 D、雪球抽样?3、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属于(B) A、群体传播B、大众传播C、组织传播D、人际传播 4。1948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得结构与功能》一文中首次提出了( B)?A。大众传播学得概念B。传播得5W模式C。政治传播得概念D.内容分析法?5.从参与者得角色来说,网络传播不同于大众传播得就是(B)?A.参与者即传播者B.信息传播者与信息接受者得角色可不断进行互换C。网络用户都以充当信息传播者为目标D.网络用户都就是信息观察者?6、我们把传播过程中产生信息得过程与行为称为(A)?A制码B编码C译码D释码 7、(B)得主要方式就是对外出版、对外广播、对外电视传播、信息高速公路?A 大众传播B国际传播C全球传播D网络传播 8、信息表现形式有语言、符号、(B)?A文字B图像C声音D雕塑?9、符号最基本得特点在于它得(B)?A普遍性B、抽象性C、有效性D、指说性?10、直接导致“魔弹”被否定得理论就是(A) A.有限效果论B、新得强效力论C、适度效果论D、信源得可信效果论 1、以下哪一种不属于传播者与受众得关系(D)? A、支配得关系 B、疏离得关系 C、圈层得关系 D、友善得关系 2、以下哪一种不就是我们必须遵循得传播原则(B)??A、可信性原则B、可行性原则C、适时性原则D、适量性原则

3、以下哪一种不属于传播者得特点(D)??A、集体性B、复杂性C、自主性 D、好奇性?4、以下哪一种不属于传播者得责任(B)??A、契约性责任B、使命性责任C、国际性责任D、法规性责任?5、当今世界,信息侵略-(B)—.?A、还未来临B、已成事实C、会导致战争爆发D、让黑客受益 6、语言就是社会约定俗成得并且就是比较高级与复杂得(C)。?A、艺术B、信息C、符号D、媒介 7、让受众透过媒介经常瞧到您,可以增强(A)。 A、熟知性 B、接近性 C、可信性 D、权威性 8、-(A)-就是指记者可以通过一切正当得手段自由采访新闻得权力。?A、采访权B、报道权C、批评权D、安全保护权?9、最重要得守门行为出现在媒介组织内部,守门得过程应该分为新闻采集与—(C)-两个阶段。?A、新闻剪辑B、新闻美化C、新闻加工D、新闻删选?10、如果在传播学得研究中,对于个人特点过分强调或就是对于传播模式无原则无休止争论得话,真正受到伤害得将就是—(A)—.?A、传播学B、社会C、某个传播学者D、广大人民查瞧全部条评论〉>我也说一句 1、“守门行为”与“守门人”概念就是由下列哪位学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提出得?(B) A、施拉姆 B、勒温C、拉斯韦尔D、霍夫兰?2、《论出版自由》得作者就是(A)?A、弥尔顿B、卢梭 C、约翰·穆勒D、伏尔泰 3、拉斯韦尔传播模式得第三个环节就是(D)?A、谁B、对谁C、说什么D、通过什么渠道?4、不接受自变量作用得实验对象在控制实验中构成(D) ?A、“控制组” B、“实验组” C、“观测组”D、“对照组"?5、西方学者提出得报刊四种

旅游学概论

第一章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 3、近代以前的旅行发展有哪些基本特点? ⑴旅行活动的发展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 ⑵商贸旅行在旅游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 ⑶参加者多为统治阶级极其附庸阶层。 4、试分析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 ⑴生活环境的变化产业革命的成功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从而使很多人的生活地点转移到工业城市。城市生活和城市环境带来的身心压力,促使人们产生了适时回归自然地追求。 生活地点的变化对产业革命之后的旅游活动的规模扩大是一重要的刺激因素。 ⑵工作性质的变化农业劳动开始为枯燥、重复的单一性机器大工业劳动所取代。工作性质的这一变化势必会促使劳动者强烈要求休假,以获得喘息和休整的机会。 ⑶阶级关系的变化使得经济上有条件外出旅游消遣的人数有了明显的增加。 ⑷蒸汽技术在交通领域中的应用使得大规模的人员流动成为可能。 6、为什么人们普遍将托马斯·库克视为旅游业的先驱? 答:⑴公众性:这次活动具有广泛的公众性,参加者来自各行各业,这些人为参加这次活动而聚合在一起,活动结束后便四散而去,彼此不再有任何的联系。这与现代旅行社组织的旅行团的情况基本相同。

⑵规模大:这次团体旅游活动的参加者人数多达570人,其规模之众不仅在当时是绝对空前而且在此后的世界上也不多见。 ⑶全程陪同:托马斯·库克本人不仅发起、筹备和组织这一活动,而且从始至终随团照顾。这一点是现代旅行社托马斯·库克的最早体现。 7、分析二战后来也活动迅速发展的原因。认识这些原因的意义何在? ⑴世界人口的增加 意义:成为战后旅游需求规模迅速增长的客观基础。 ⑵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增加 意义:对旅游活动的迅速恢复和普及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刺激作用。⑶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 意义:不仅意味着旅行条件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刺激了人们对外出旅游的需求。 ⑷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和带薪休假制度 意义:使人们有了更多的休闲时间,是出游人数大为增加,也使得出游距离和停留时间的延长成为可能。 ⑸城市化进程加快 意义:成为促使战后旅游需求增长的重要社会心理原因 ⑹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通讯技术的进步 意义:对促成二战后旅游需求的增长也有积极影响。 ⑺旅游目的地政府在发展旅游业和便利旅游者来访方面采取的支持与鼓励。 ⑻旅游目的地在景点和旅游设施建设方面所做的努力

《美术概论在线考核试题

美术概论考核试题 1、《重为华山图序》的作者是( B )。 A、王绂 B、王履 C、王冕 D、王维 2.(5.0分)《苦瓜和尚话语录》的作者是清代明僧人( B )。 A、朱耷 B、石涛 C、李叔 D、弘仁 3.(5.0分)吴门画派是明代中期活动于( C )地区的文人画流派。 A、扬州 B、杭州 C、苏州 D、上海 4.( 5.0分)山水画理论著作《笔法记》的作者是( C )。 A、谢赫 B、宗炳 C、荆浩 D、石涛 5.(5.0分)( C )提出“书画本来同”的主张。 A、张璪 B、苏轼 C、赵孟頫 D、董其昌 6.(5.0分)元代画家( C )称“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 聊以自娱耳”。 A、黄公望 B、王蒙 C、倪瓒 D、吴镇 7.(5.0分)在中国传统风俗中,“鱼”是代表着年年有余的吉祥象征。这是指 美术作品中意义(B )层面。 A、作品中物象、事件、情节的指称含义和表现。 B、文化意义 C、作品形式的构成之中 D、物质材料层含义

8.(5.0分)( B )在评论王维的诗画时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 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所谓“诗中有画”,是指语言艺术中有造型艺术的因素,是以抒情方式写景,景在情中,情中含景,使客观的景主观化了。所谓: “画中有诗,是指在有形的画面中蕴含着诗的情趣和不尽之意。 A、刘勰 B、苏轼 C、王士 D、严羽 9.(5.0分)著名油画作品《十五朵向日葵》是( D )的代表作。 A、达芬奇 B、拉斐尔 C、塞尚 D、梵高 10.(5.0分)德拉克洛瓦的《自由神引导人民》属于( B )创作方法。 A、自然主义 B、浪漫主义 C、古典主义 D、现实主义 二、名词解释 1、名词解释:"境生象外”。 答:“境生象外”出自唐代刘禹锡《董氏武陵集记》中的“境生于象外”,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中国画论关于意境论的一个重要论点:意境离不开象,又不等与象,而是超越画中物象之外的深沉意蕴。“境生象外”指出,艺术意境所具有的“象”(实)与“境”(虚)的两个不同层次,通过“象”这一直接呈现在欣赏者面前的外部形象去传达"境”这一象之旨,充分调动欣赏者的想象力,由实入虚,由虚悟实,从而形成一个具有意中之境、“飞动之趣”的艺术空间。中国美术品旨在创造超越具体物象的艺术意境,给接受者提供一个无限开阔的审美空间。 2、名词解释:吴门四家。 答:吴门四家是指四位著名的明代画家:沈周、文征明、唐寅和仇英。此一名称,是相对于“元四家”而来。由于他们均为南直隶苏州府人,活跃于今苏州(别称“吴门”)地区,所以又称为“吴门四杰”或“天门四杰”。自沈周开创,以四人为代表的吴门画派,基本上被认为是继承元四家的文人画传统接续下来的体系,自晚明之后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主流,特别是在山水画的部分。吴门四家中的沈周与文徵明,是吴派文人画最突出的代表,他们的绘画创作以山水为主,无论淡雅的青绿,还是沉雄、文秀的水墨,大多描写江南风光和文人园林。他们以诗书画三位一体抒写情怀,山水画以水墨及水墨淡着色引人注意,都有粗细两种面目。“吴门四家”中的唐寅与仇英分别代表吴门四家中的另外两种类型:唐寅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着名的5W传播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香农——韦弗第一次提出“噪音”的概念,噪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造成干扰,由此产生信息的衰减和失真。 3.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评学派。 4.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法 5.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霍夫兰 6.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7.传播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 8.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9.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 10.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1.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 2.“麻醉精神” 麻醉精神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认

为已经充分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3.受众 传播学中的“受众”一词,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4.意见领袖: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 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5.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这一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 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直接+间接+潜在)的总体。 6.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 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7.议程设置功能:指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 题不同程度的显着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 核心观点:大众传播媒介在一定阶段内对某个事件和社会问题的突出报道会引起公众的普遍关心和重视,进而成为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议

体育传播学题库及答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 体育传播学题库 一.名词解释 1、内向传播又称自我传播或人内传播,指的是传播内容在个体内进行自我消化、自我处理的活动,就是人们头脑里“主我”同“客我” 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2、人际传播指的是人类传播活动中个人与个人之间信息、知识、思想等的传播。 3、大众传播,即职业大众传播者通过大众传媒向受众传受信息、知识、思想等的行为和过程。 4、传播环境是指大众传播活动赖以进行的社会条件的总和,包括观念、制度、管理方式、科技水平。受众媒介拥有量等因素,对媒介信息的传播质量和功能起着主要作用。 5、体育传播心理是指在体育传播活动中传者和受者的心里活动。 6、网络传播:是指以电脑为主体,以多媒体为辅助的能提供多种网络传传播方式来处理包括捕捉、操作、编辑、存储、交换、放映、打印等多种功能的信息传播活动。 7、体育传播学:是以传播学理论为指导,研究、探索和阐述体育领域里体育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方法、程序、特点和规律,采用先进手段,创造良好环境,提高传播效果,推进体育的不断发展。 8把关人(守门人):是指大众传播中可以决定什么性质的信息可以被传

播、传播多少以及怎样传播的人或机构。 9、体育传播学:是以传播学理论为指导,研究、探索和阐述体育领域里体育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方法、程序、特点和规律,采用先进手段,创造良好环境,提高传播效果,推进体育的不断发展。 10、受众:是在传播活动信息的接受者或受传者,其范围既包括大众传播活动中的对象,也包括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中的对象,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或群体。.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把关人(守门人):是指大众传播中可以决定什么性质的信息可 以被传播、传播多少以及怎样传播的人或机构。 12、地理环境: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总和,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貌、植被和自然资源等。优美的地理环境可以提高人们的学习和工作效率。 13、物理环境:绝大部分传播活动所处的特定的人为的物理空间,如会议室、演播厅、编辑室、媒介技术水平等。科学合理地安排物理环境可以保证我们的工作效率。 14、采访权则是指记者可以通过一切正当的手段自由地采访新闻的权 利。 15、报道权是指记者有传送、报道公众所关心的消息情报的权利。 16、批评权:指的是记者等新闻工作者和媒介组织有对采访、报道对象的言行、观点进行议论和批评的权利。 17、专业保密权又叫新闻来源守密权,是指记者和新闻媒介有对新闻提供者的情况 (姓名、单位、职务、住宅以及提供的文件、资料等)实行保密的权利。

2019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考研612中国美术史与西方美术史与812美术概论考试重难点与真题试卷

2019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考研612中国美术史与西方美术史与812 美术概论考试重难点与真题试卷 《2019华南师范大学考研中外美术史与理论复习全析(共三册)》由鸿知华师考研网依托多年丰富的教学与辅导经验,与该专业课优秀研究生合作汇编而成。全书内容紧凑权威细致,编排结构科学合理,为参加2019华南师范大学考研的考生量身定做的必备专业课资料。 《2019华南师范大学考研中外美术史与理论复习全析(共三册)》全书编排根据: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简史》 中央美术学院《外国美术简史》 王宏建《美术概论》 本书旨在帮助报考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的同学通过华师教材章节框架分解、配套的名校真题讲解,帮助考生梳理指定教材的各章节内容,深入理解核心重难点知识,把握考试要求与考题命题特征。 通过研读演练本书,达到把握教材重点知识点、适应多样化的专业课考研命题方式、提高备考针对性、提升复习效率与答题技巧的目的。同时,透过测试演练,以便查缺补漏,为初试高分奠定坚实基础。

适用院系: 美术学院:美术学 适用科目: 612 中国美术史与西方美术史、812 美术概论 内容详情 本书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内容: Part 1 - 考试重难点: 通过总结和梳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简史》、中央美术学院《外国美术简史》、王宏建《美术概论》各章节复习和考试的重难点,建构教材宏观思维及核心知识框架,浓缩精华内容,令考生对各章节内容考察情况一目了然,从而明确复习方向,提高复习效率。 Part 2 - 名校考研真题汇编 结合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简史》、中央美术学院《外国美术简史》、王宏建《美术概论》与本专业课考试科目的名校考研真题研读与测试,参考配套详细答案检测自身水平,把握华师考研核心考点及参考书目内在的重难点内容。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概论》模拟试卷及答案一

传播学概论模拟试卷一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16分) 1、被公认为“传播学之父”的美国学者是【 C 】(点击括号查看答案) A、拉斯韦尔 B、拉扎斯菲尔德 C、施拉姆 D、罗杰斯 2、下列哪种方法不是量化/实证研究方法【 D 】 A、实地调查法 B、内容分析法 C、控制实验法 D、哲学思辨 3、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属于【 A 】 A、线性传播模式 B、控制论传播模式 C、系统论传播模式 D、受众中心模式 4、电视的天气预报节目主要履行的是大众传播的【 A 】功能 A、传播信息 B、引导舆论 C、教育大众 D、提供娱乐 5、既能进行大众传播,又是人际传播重要工具的媒介是【 D 】 A、报刊 B、广播 C、电视 D、互联网 6、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指出,两级传播流动过程中,【 A 】扮演着重要角色。 A、舆论领袖 B、把关人 C、受众 D、追随者 7、“大多数时间里,报界在告诉人们该怎样想时可能并不成功;但它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想些什么时,却是惊人的成功。”伯纳德·科恩的这段话与【 D 】一脉相承。 A、枪弹论 B、两级传播论 C、创新与扩散论 D、议程设置论 8、霍夫兰认为,正反两面说的宣传方式对【 B 】较为有效 A、教育程度低的人 B、教育程度高的人 C、男性白人 D、家庭主妇 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24分) 1、传播学的先驱者包括【 A B C D 】 A、哈罗德·拉斯韦尔 B、保罗·拉扎斯菲尔德 C、库尔特·卢因 D、卡尔·霍夫兰 2、关于人类传播的演进规律正确的是【 A B C 】 A、传播媒介的发展贯穿人类历史的始终 B、传播媒介的发展呈现加速度趋势 C、传播媒介的发展是叠加式的,新老媒介互相竞争又互相促进 D、传播媒介的发展是替代式的,新媒介使一切传统媒介必然消亡 3、符号的特点包括【 B C D 】 A、可积累和可衰减性 B、指代性 C、社会共有性 D、发展性 4、大众传播的特点包括【 A B C D 】

传播学试题及答案

1.名词解释:深度访谈 (参见教材14.4焦点小组讨论及深度访谈) 深度访谈(Interview)常用于定性研究,也就是回答“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通过深度访谈可以为几种研究方法收集信息,如口述历史和案例分析。深度访谈是研究者与受访者做一对一的长时间接触,通常会有一个问题的访谈进度表,同时问题的顺序也是事先拟定的。深度访谈的优点是对问题的探讨比较容易深入,特别是有关意见的调查,缺点是不太容易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答: 深度访谈是一种无结构的、直接的、一对一的访问形式。访问过程中,由掌握高级访谈技巧的调查员对调查对象进行深入的访问,用以揭示对某一问题的潜在动机、态度和情感,最常应用于探测性调查。应用范围包括:详细了解复杂行为、敏感话题或对企业高层、专家、政府官员进行访问。 2. 名词解释:“预防接种”理论 (参见13.6预防接种理论)麦奎尔在霍夫兰的研究基础上,发展了“接种”理论(Inoculation Theory)。他们认为,绝大多数人所持有的绝大多数观点都不曾遭遇挑战。因此一遇到相反信息时,他们没有防御能力,所以容易动摇。就如同健康人需要“免疫”一样。有两种免疫方法,一是正面的,如健康饮食、锻炼等;另一种方法就是注射疫苗。 3. 恐怖诉求给了我们什么样的提示? 正确答案:(参见13.5恐怖诉求) 答: 当受众接收到一个恐怖诉求后,会进行掂量,然后决定是否改变态度及改变多少。低恐怖诉求最有效而高恐怖诉求最无效。恐怖诉求的目的是改变人们的动机,他最多不过是一种技巧的运用。 4.名词解释:议程设置 正确答案:(参见12.5议程的设置) 1922年,美国专栏作家李普曼在《舆论》中谈到了媒介对公众感知外部世界影响的重要性,他用了“柏拉图”关于“洞穴”的比喻,说明媒介所提供给我们的现实不是真实的现实,但却构成了我们头脑中图画的基础。媒介议程设置的效果,简言之,大众传媒即使不能决定人们应该怎么想,但至少可以决定人们想什么。议程设置研究不仅对媒介报道议程影响公众议程进行了大量考察,而且将研究的触角伸向媒介报道框架和铺垫,以证明媒介如何影响人们“头脑中的世界”。 5. 简答:简述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四个阶段 (参见教材12.1效果研究的传统) 大体上效果研究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万能效果论、有限效果论、强效果论,以及协商效果论等。 6.名词解释:意见领袖 正确答案:(参见教材12.2两级传播) 在伊犁县调查中,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意见领袖”的概念。讯息和观念不是直接传向所有人,是常常从广播与报刊流向意见领袖,然后经由意见领袖流

美术概论试卷及答案

淮阴师范学院 09级美术学专业《美术概论》课程考试卷(A)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11-2012学年第2学期 一、列举(每小题3分,共15分) 1、列举历史着名国画及国画家 《人物龙凤图》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T型帛画顾恺之《洛神赋图》展子虔《游春图》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鬼伯》张萱《捣练图》周坊《簪花仕女图》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荆浩《匡庐图》范宽《溪山行旅图》李公麟《五马图》赵佶《柳鸦芦雁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2、列举中外着名壁画 《受伤的野牛》《射猎图》《三个女乐师》《太子与公主》《萨多那太子舍身饲虎图》《归来》《婚礼图》《查士丁尼大帝与随从》《雅典学院》《朝元图》《舞蹈》《墨西哥的历史》 3、列举中外着名版画家 古元李桦力群彦涵王琦陈晓南丢勒伦勃朗戈雅杜米埃佐恩蒙克柯勒惠支 4、列举中外着名建筑 长城嵩岳寺塔五台山佛光寺太原晋祠紫禁城布达拉宫金字塔波斯波利斯宫巴台农神庙罗马大角斗场阿克萨清真寺太阳金字塔圣索非亚教堂吴哥寺比萨斜塔巴黎圣母院 5、列举中外着名油画家 徐悲鸿刘海粟董希文凡奈克达芬奇提香鲁本斯伦勃朗透纳德拉克洛瓦米勒列宾莫奈梵高毕加索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述美术起源的几种学说。 巫术说(1) 游戏说(1) 模仿说(1) 劳动说(1) 季节符号说(1) 其他的学说(1) 2、美术具有哪些功能?其中最主要的功能是什么?为什么。 认识功能(1) 教育功能(1) 审美功能(1) 最主要的是审美功能。这是由美术所特有的美的特征所决定的。(3) 3、简述素描的类别。 从发展阶段来分有古典素描、写实素描、表现素描、抽象素描。(3) 从表现形式上来分有线描素描、明暗素描、结构素描。(3) 4、简述书体的类别流变。 我国的书体主要有篆、隶、楷、行、草等。(1)篆书,是大篆和小篆的统称。大篆指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春秋战国石鼓文及通行于六国的文字。小篆指秦统一六国后经过规范整理后推行全国的文字。(1) 隶书,又称佐书,是由篆书简化演变来的一种字体。(1) 楷书,又称正书或真书,指具有法度的楷模之书。(1) 行书,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1)草书,狭义的草书指章草、今草和狂草。(1) 5、什么是工艺美术? 工艺美术是造型艺术之一,(1分)它从人的生 密封线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1.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香农——韦弗第一次提出“噪音”的概念,噪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造成干扰,由此产生信息的衰减和失真。 3.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评学派。 4.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法 5.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霍夫兰 6.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7.传播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 8.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9.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 10.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1.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 2.“麻醉精神” 麻醉精神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认为已经充分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3.受众 传播学中的“受众”一词,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4.意见领袖: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 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5.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这一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 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直接+间接+潜在)的总体。 6.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 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7.议程设置功能:指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

传播学选择题及答案

1.传播学之父是(A) A.施拉姆 B.勒温 C.拉扎斯菲尔德 D.拉斯韦尔 1、传播的信息交流过程是(A) A、互动的 B、主动的 C、被动的 D、能动的 2、在传播学研究中,正式调查所采用的抽样形式一般都是(B) A、非随机抽样 B、随机抽样 C、分层抽样 D、雪球抽样 3、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属于(B) A、群体传播 B、大众传播 C、组织传播 D、人际传播 4.1948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首次提出了(B)A.大众传播学的概念B.传播的5W模式C.政治传播的概念D.容分析法5.从参与者的角色来说,网络传播不同于大众传播的是(B) A.参与者即传播者B.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的角色可不断进行互换C.网络用户都以充当信息传播者为目标D.网络用户都是信息观察者 6.我们把传播过程中产生信息的过程和行为称为(A) A制码B编码C译码D释码 7.(B)的主要方式是对外出版、对外广播、对外电视传播、信息高速公路 A大众传播B国际传播C全球传播D网络传播 8.信息表现形式有语言、符号、(B) A文字B图像C声音D雕塑 9、符号最基本的特点在于它的(B) A普遍性B.抽象性 C.有效性D.指说性 10、直接导致“魔弹”被否定的理论是(A) A.有限效果论B.新的强效力论C.适度效果论D.信源的可信效果论

1. 以下哪一种不属于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D)? A. 支配的关系 B.疏离的关系 C.圈层的关系 D.友善的关系 2. 以下哪一种不是我们必须遵循的传播原则(B)? A. 可信性原则 B.可行性原则 C. 适时性原则 D.适量性原则 3. 以下哪一种不属于传播者的特点(D)? A. 集体性 B.复杂性 C.自主性 D.好奇性 4. 以下哪一种不属于传播者的责任(B)? A. 契约性责任 B.使命性责任 C.国际性责任 D.法规性责任 5. 当今世界,信息侵略—(B)—。 A. 还未来临 B.已成事实 C.会导致战争爆发 D.让黑客受益 6. 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并且是比较高级和复杂的(C)。 A. 艺术 B.信息 C.符号 D.媒介 7. 让受众透过媒介经常看到你,可以增强(A)。 A. 熟知性 B.接近性 C.可信性 D.权威性 8. —(A)—是指记者可以通过一切正当的手段自由采访新闻的权力。 A. 采访权 B. 报道权 C. 批评权 D. 安全保护权 9. 最重要的守门行为出现在媒介组织部,守门的过程应该分为新闻采集和—(C)—两个阶段。 A. 新闻剪辑 B. 新闻美化 C. 新闻加工 D. 新闻删选 10. 如果在传播学的研究中,对于个人特点过分强调或是对于传播模式无原则无休止争论的话,真正受到伤害的将是—(A)—。 A. 传播学 B. 社会 C. 某个传播学者 D. 广大人民查看全部条评论>>我也说一句

4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传播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64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面对面的信息交流,通常被称为() A.自我传播 B.人际传播 C.群体传播 D.组织传播 2.传播学有许多分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分支是() A.自我传播学 B.人际传播学 C.组织传播学 D.大众传播学 3.在研究方法上,拉斯韦尔的贡献是倡导并亲身实践了() A.实地调查法 B.内容分析法 C.控制实验法 D.个案研究法 4.与卢因一样,从心理学角度切入传播学领域的学者是() A.施拉姆 B.拉斯韦尔 C.拉扎斯菲尔德 D.霍夫兰 5.拉斯韦尔模式的第4个环节是() A.谁 B.说什么 C.通过什么渠道 D.对谁 6.德福勒模式对申农-韦弗模式最重要的修正是加入并突出了() A.反馈 B.信息的发生 C.噪音 D.信息的接受 7.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主要是乱数表法和() A.等距法 B.抽签法 C.分层法 D.定额法 8.编制问卷首先需要设计提问项目,这种设计包括若干步骤,其中第一个步骤是() A.确定指标 B.课题分析,提出假设 C.测定指标 D.寻找变项,编制提问 9.皮亚杰认为传播具有两种功能,一是自我中心性的功能,一是() A.娱乐性功能 B.工具性功能 C.社交性功能 D.宣传性功能

10.赖特把拉斯韦尔提出的社会遗产传递功能称为() A.社会化 B.信息化 C.系统化 D.知识化 11.按照卢因的观点和施拉姆的说明,下述人员中属于把关人的是() A.记者 B.教师 C.编辑 D.A、B、C都是 12.《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出版于() A.1950年 B.1956年 C.1960年 D.1966年 13.第一个把媒介同人类文明发展史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学者是() A.拉斯韦尔 B.卢因 C.英尼斯 D.麦克卢汉 14.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中心论点是() A.全球村 B.媒介即讯息 C.媒介有“冷”、“热”之分 D.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15.“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出发点是() A.受众 B.传播内容 C.传播者 D.传播渠道 16.据霍夫兰等研究,“两面提示”适用于() A.原先持赞成态度的人 B.文化水平较高的人 C.原先态度不明朗的人 D.有既定政治倾向的人 17.与国际传播秩序中的南北问题研究有关的理论是() A.“培养”理论 B.“议程设置”理论 C.“知识沟”理论 D.“沉默的螺旋”理论 18.按照传播学批判学派的观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工业,关注的首先是() A.经济效益 B.艺术价值 C.思想价值 D.社会效益 19.“上限效果”假设,大众传播活动的结果将使社会“知识沟”的宽度() A.维持在上限 B.扩大 C.维持在下限 D.缩小 20.传播学批判学派关注的是() A.如何传播 B.传播方法 C.为何传播 D.传播什么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美术概论试卷及答案

淮阴师范学院09级美术学专业《美术概论》课程考试卷(A)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11-2012学年第2学期 一、列举(每小题 3 分,共15分) 1、列举历史着名国画及国画家 《人物龙凤图》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T型帛画顾恺之《洛神赋图》展子虔《游春图》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鬼伯》张萱《捣练图》周坊《簪花仕女图》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荆浩《匡庐图》范宽《溪山行旅图》李公麟《五马图》赵佶《柳鸦芦雁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2、列举中外着名壁画 《受伤的野牛》《射猎图》《三个女乐师》《太子与公主》《萨多那太子舍身饲虎图》《归来》《婚礼图》《查士丁尼大帝与随从》《雅典学院》《朝元图》《舞蹈》《墨西哥的历史》 3、列举中外着名版画家 古元李桦力群彦涵王琦陈晓南丢勒伦勃朗戈雅杜米埃佐恩蒙克柯勒惠支 4、列举中外着名建筑 长城嵩岳寺塔五台山佛光寺太原晋祠紫禁城布达拉宫金字塔波斯波利斯宫巴台农神庙罗马大角斗场阿克萨清真寺太阳金字塔圣索非亚教堂吴哥寺比萨斜塔巴黎圣母院 5、列举中外着名油画家 徐悲鸿刘海粟董希文凡奈克达芬奇提香鲁本斯伦勃朗透纳德拉克洛瓦米勒列宾莫奈梵高毕加索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述美术起源的几种学说。 巫术说(1) 游戏说(1)模仿说(1) 劳动说(1) 季节符号说(1) 其他的学说(1) 2、美术具有哪些功能?其中最主要的功能是什么?为什么。 认识功能(1) 教育功能(1) 审美功能(1) 最主要的是审美功能。这是由美术所特有的美的特征所决定的。(3) 3、简述素描的类别。 从发展阶段来分有古典素描、写实素描、表现素描、抽象素描。(3) 从表现形式上来分有线描素描、明暗素描、结构素描。(3) 4、简述书体的类别流变。 我国的书体主要有篆、隶、楷、行、草等。(1) 篆书,是大篆和小篆的统称。大篆指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春秋战国石鼓文及通行于六国的文字。小篆指秦统一六国后经过规范整理后推行全国的文字。(1)隶书,又称佐书,是由篆书简化演变来的一种字体。(1) 楷书,又称正书或真书,指具有法度的楷模之书。(1) 行书,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1) 草书,狭义的草书指章草、今草和狂草。(1) 5、什么是工艺美术? 工艺美术是造型艺术之一,(1分)它从人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视觉形象创造出实用和审美相统一的物品,用以装饰美化生活,通过对一定的物质材料的艺术加工、制作,完成具有实用性或装饰性的物质产品,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促进人类文明。(3分)其审美性主要体现在造型美,纹饰美,色彩美,材质美和技术美五个方面。(2分) 三、论述题(55分) 答题要求:

传媒2018年4月《传播学概论》课程考试作业考核试题

传媒2018年4月《传播学概论》课程考试作业考核试题 1、A 2、B 3、A 4、C 5、A 一、单选题共15题,30分 1、如果说“阳春白雪”通常指的是高雅文化,那么“下里巴人”则是? A大众文化 B小众文化 C精英文化 D传统文化 正确答案是:A 2、下列成语可用于形容大众文化的是? A阳春白雪 B下里巴人 C引商刻羽 D曲高和寡 正确答案是:B 3、下列媒介中,哪种保存信息的能力最强? A报纸 B广播 C电视 D电影 正确答案是:A 4、怀特认为,报纸编辑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的角色是? A运输者 B传令官 C把关人 D舆论领袖 正确答案是:C 5、下列研究或理论中,否认媒介暴力内容对儿童具有强大效果的是? A净化假说 B模仿假说 C沃森的《诱惑天真无邪的心灵》 D1982年全国心理健康研究所报告 正确答案是:A 6、下列人物中,哪位属于自由主义传播思想的代表人物? A希特勒 B斯大林 C弥尔顿 D麦奎尔

正确答案是:C 7、谁提出了“顽固的受众”的说法? A李普曼 B英尼斯 C卡尔·霍夫兰 D雷蒙·鲍尔 正确答案是:D 8、信息社会的核心资源是什么? A土地 B能源 C资本 D知识与创意 正确答案是:D 9、近代印刷术的发明者是? A毕昇 B本杰明·戴 C古登堡 D施拉姆 正确答案是:C 10、文革后最早的电视广告是上海电视台于1979年播出的? A雷达表广告 B联想集团广告 C茅台酒广告 D参桂补酒广告 正确答案是:D 11、对漫画《比戈特先生》的研究发现了什么? A刻板印象的普遍存在 B大众传播内容的低俗化倾向 C选择性理解会减弱信息的效果 D大众媒介改变态度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正确答案是:C 12、下列不属于公共广播电视机构的是? ACBS BBBC CNHK DPBS 正确答案是:A

艺术《美术概论》试卷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 二○一二年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B卷) 科目:美术概论使用班级: 小艺1001 时量: 90分钟 出卷人: 刘晓毅审核人: 阅卷人: 一、单选题(共大题共 15题,每小题2分,共30 分。) 1、下列与美术家创作无关的是() A、创作个性是创造意识的最终实现 B、美术家的生命在于创造 C、创作意识是创作个性的前导 D、创作个性是艺术修养的基础上形成的 2、“作画必先立意,以定位置,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深则深,意古则古,庸则庸矣,素则素已”体现了() A、美术创作中构思活动阶段 B、美术创作传达活动阶段 C、无意识说 D、美术的表现技巧 3、下列不属于美术接受内在过程初级阶段的是() A 完形与弥散 B 错觉C差异原理D误解 4、从哥特艺术、印象派、野兽派这些带有贬义的名称中,我们可以理解到美术接受的内在过程中() A 似与不似的美学原则 B 信息接受论 C 差异与陌生是有一定限度的 D 运动方面的物象错觉 5、德国丢勒描绘的一个操劳老人表现了审美的() A、情感性 B、真实性 C、特殊个性 D、文化积淀性 6、下列哪个没有体现出美术再现的真实() A、穿衣默写 B、中心得源 C、随类赋彩 D、模仿说 7、19世纪法国后印象主义绘画的典型代表是()、凡高和高更。 A莫奈B塞尚C雷阿诺D雷东 8、《马拉之死》是法国新典主义画家()的代表作。 A安格尔B大卫C普桑D藉里柯 9、祭坛画《圣母子》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开端时期的代表画家()的作品,它沿袭了拜占庭的传统样式,但又注入了温馨的世俗情感。 A乔托B皮萨诺C杜桥D奇马布埃 10、下列不属于罗马建筑风格的是()。 A圣塞尔南大教堂B巴黎圣母院C比萨大教堂D杜勒姆教堂 11、下列不属于现实主义穿作方法的是() A、师法自然 B、达达主义 C、《人民英雄纪念碑》 D、《父亲》 12、德拉克洛瓦的《自由神引导人们》属于()创作方法 A、古典 B、自然 C、浪漫 13、历史上关于艺术发生有多种学说,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提出的() A、表现发生说 B、媒介说 C、有意味的形式说 D、情感符号说 14、美术起源于() A、人脑意识 B、社会实践活动 C、游戏 D、巫术 15、()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 A美术鉴赏 B美术常识C美术欣赏D美术批评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 4 题,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 1、主体意识 2、空间错觉 3、审美态度 4、艺术典型

大学《传播学概论》试卷及问题详解

实用标准 《传播学概论》课程期末考试 (2011—2012学年 第1学期) 本科 专科□ A 卷□ B 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通常被称为( ) A.群体传播 B.人际传播 C.自我传播 D.组织传播 2.著名的“三论”当中,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下面哪位( ) A. 香农 B.库利 C. 威纳 D.米德 3. 传播学研究的内容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分支是( ) A.大众传播学 B.人际传播学 C.自我传播学 D. 组织传播学 4. “媒介即讯息”这一著名论断是谁提出的( ) A.拉斯维尔 B.麦克卢汉 C.施拉姆 D.香农 5.拉斯韦尔模式的第1个环节是( ) A.谁 B.对谁 C.通过什么渠道 D.说了什么 6. 最早提出来“把关人”理论的是( ) A.拉斯维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7.小米对小李说:“明天周末,我们去看电影吧?”这句话中,小米是一个基本 传播过程中的哪个环节() A.反馈 B.媒介 C.传者 D.受传者 8.在《人民的选择》中,拉扎斯菲尔德等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是()。A.拟态环境的环境化 B.“意见领袖” C.主我与客我理论 D.休眠效果 9.下面哪个理论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提出来的()。 A.“传播流” B.“信息流” C.“沉默的螺旋” D.“媒介即讯息” 10. 最早提出“两级传播”这一观点的是()。 A.拉斯维尔 B.拉扎斯菲尔德 C.库尔特·卢因 D.卡尔·霍夫兰 11. 在香农—韦弗的传播过程模式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 A.反馈 B.噪音 C.媒介 D.讯息 12. 下面哪一类传播活动是其它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A.人际传播 B.群体传播 C.组织传播 D.人内传播 13.“一人大哭,全场大哭;一人大笑,全场大笑”这一现象属于下面哪一种情况() A.群体感染 B.群体暗示 C.群体压力 D.群体模仿 14. 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的最根本特征是() A.灵活性 B.经济性 C.具体性 D.能动性和创造性 15.在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中,被称作对社会起“瞭望哨”作用的是哪一个() A.环境监视功能 B.娱乐功能 C.社会协调功能 D.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16.传播学一般将人类使用的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 A.非语言符号 B.体态符号 C.伴生符号 D.形象符号 17.被德国社会学家林格斯称为“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三大事件”之一 的是() A. 网络 B.广播 C. 电视 D.报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