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TMD治疗指南

TMD治疗指南

TMD治疗指南
TMD治疗指南

ADA糖尿病诊疗指南(2010版)解读

文章转自海军总医院内分泌科郭启煜老师

内容概要:美国糖尿病协会制定颁发的糖尿病诊疗指南是糖尿病学术领域最著名、最客观、最前沿也最具权威性的临床指南之一。该指南与时俱进,每年均推出更新版本,及时反映糖尿病诊疗领域的新进展与新理念,深受学术界的推崇和青睐。该指南在2010年伊始如期推出更新版的糖尿病诊疗指南,现简约解读如下......

美国糖尿病协会制定颁发的糖尿病诊疗指南是糖尿病学术领域最著名、最客观、最前沿也最具权威性的临床指南之一。该指南与时俱进,每年均推出更新版本,及时反映糖尿病诊疗领域的新进展与新理念,深受学术界的推崇和青睐。该指南在2010年伊始如期推出更新版的糖尿病诊疗指南,现简约解读如下。

第一部分. 分类与诊断

新版指南在糖尿病分类方面依然分为四种临床类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及妊娠期糖尿病(GDM)。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在原诊断标准基础上,增加了糖化血红蛋白的内容。新标准:1.A1C≥6.5%。或 2.空腹血糖(FPG)≥7.0 mmol/L。空腹定义为至少8小时内无热量摄入。或 3.OGTT试验2小时血糖≥11.1 mmol/L。或 4.有典型的高血糖症状或高血糖危象,随机血糖≥11.1 mmol/L。

在本版指南里,糖尿病风险增加状态取代了2009版的糖尿病前期并增加了A1C的界定值。糖尿病风险增加状态分类如下:IFG :FPG 100-125 mg/dl(5.6-6.9 mmol/L);IGT:75-g OGTT试验中2-h PG 140-199mg/dl(7.8-11.0 mmol/L);A1C 5.7-6.4%。

第二部分. 在无症状成人中进行糖尿病筛查

指南强调了在无症状成人中进行糖尿病筛查的重要意义,指南建议:所有超重或肥胖(BMI≥25kg/m2)与合并其他危险因素的任何年龄的成人,均应接受血糖检测。无危险因素者应在年龄超过45岁时开始接受检测。如检测结果正常,至少每3年进行复查。

第三部分.妊娠糖尿病(GDM)的检测与诊断

指南建议:可采用危险因素分析筛查妊娠糖尿病,如果可行建议进行OGTT 检测。指南同时推荐GDM妇女应在产后6-12周筛查糖尿病并在以后定期随访以筛查是否发生糖尿病与糖尿病前期。

第四部分.预防/延缓2型糖尿病

预防和延缓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指南建议:对于糖耐量减低(IGT)、空腹血糖受损(IFG)或A1C 5.7-6.4%的患者应进行持续有效的干预措施以减轻体重5-10%,同时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如步行。定期的随访咨询对于计划的成功实施是非常重要的。除生活方式干预外,对于那些糖尿病极高危人群(同时合并有IFG和IGT外加其他危险因素,如A1C>6%,高血压,低高密度脂蛋白(HDL)胆固醇,高甘油三脂、糖尿病一级亲属)并且肥胖的60岁以下的人群,可以考虑使用二甲双胍。针对糖尿病前

期患者应该每年进行随访监测以确定其是否发展为糖尿病。

第五部分. 糖尿病治疗

1.血糖控制的评估:主要依据自我血糖检测(SMBG)与糖化血红蛋白(A1C)。

对于血糖监测,指南推荐个体化的血糖监测频率。接受每日多次胰岛素注射或采用胰岛素泵治疗的患者,应每天进行3次或更多的自我血糖检测(SMBG)。对于胰岛素注射次数较少或采用非胰岛素治疗或仅接受医学营养治疗(MNT)的患者,SMBG可对治疗的成功给予有益的指导。对于那些易发生无症状低血糖和/或频发低血糖的患者,动态血糖监测(CGM)可作为SMBG的一种补充。

糖化血红蛋白(A1C):指南建议,对已治疗达标(血糖控制稳定)的患者应每年至少进行两次A1C检测。对于更改治疗方案或血糖控制尚未达标的患者应每季度进行一次A1C检测。当临床需要改变治疗方案时可适时检测A1C,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2.成人血糖控制目标:指南建议,从预防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考虑,把非妊娠成人糖尿病患者A1C控制的总体目标定为<7%是比较理性的选择。对于某些病人,在不发生严重低血糖或其他治疗副作用的情况下,可以建议将其A1C

降低到比一般的7%目标更低的水平也是理性的选择。这些病人包括那些糖尿病病史较短,预期寿命较长,并且没有明显的CVD并发症的患者。相反,对于有严重低血糖病史、预期寿命有限、已经伴有微血管或大血管并发症、同时患有其他严重疾病、及具有长期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尽管实施了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适当的血糖监测、应用了有效剂量的包括胰岛素在内的多种降糖药物,但血糖仍难以达标者,不太严格的A1C控制目标似更加适合。

3.医学营养治疗(MNT):指南建议,糖尿病患者及糖尿病前期人群都应接受个体化的MNT以达到治疗目标,最好能在熟悉糖尿病MNT内容的注册营养师提供的指导下进行。建议所有患有糖尿病或具有糖尿病危险因素的超重或肥胖的个体减轻体重。指南强调了MNT在糖尿病的一级预防中的重要作用,建议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生活方式的调整。对于糖尿病患者,饱和脂肪的摄入量应低于总摄入热量的7%。监测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仍是血糖控制达标的关键策略,同时采用食物的升糖指数和血糖负荷可能更有助于血糖控制。

4.减肥手术:对于减肥手术,指南建议采取谨慎的态度。指南建议,对于BMI≥35kg/m2的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但糖尿病或相关并发症仍难以控制者,可考虑进行减肥手术治疗。但对减肥手术的长期获益、花费效益比及相关的风险,还需要设计良好的随机对照研究以同优化的药物和生活方式治疗进行比较。

5.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DSME):指南高度重视DSME的重要价值。指南建议,糖尿病人群一经诊断即应按需要根据国家标准接受DSME。有效的自我管理和生活质量是决定DSME效果的关键因素,应作为糖尿病管理的组成部分进行评估和监测。DSME应关注心理问题。

6.体育锻炼:指南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体力活动。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鼓励2型糖尿病患者每周进行3次耐力训练。 7.心理评估与管理:指南认为对患者心理和社会状态的评估应该是糖尿病医学管理的重要组份。心理筛查及随访应该至少包括对疾病的态度、对治疗和预后的期望、情感/情绪状态、整体的及与糖尿病相关的生活质量、资源(经济、社会和情感)及精神病史。

8.低血糖:在对低血糖的处理方面,指南建议,对于有意识的低血糖患者,

虽然任何含有葡萄糖的碳水化合物均可选用,但葡萄糖(15-20g)仍为首选。一旦SMBG显示血糖恢复正常,建议患者摄入饮食或点心,以预防低血糖的复发。指南建议处方胰高血糖素给所有处于严重低血糖高危状态的患者。对于出现无感知低血糖或出现过一次或多次严重低血糖的糖尿病患者,应建议其提高血糖控制目标值,以严格避免至少在近几周内再次发生低血糖及部分逆转无感知低血糖并减少未来发作的风险。

9.免疫接种:指南建议,应为所有年龄≥6个月的糖尿病患者每年提供流感疫苗的接种。应为所有2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接种肺炎球菌多糖疫苗。对于在65岁以前接受过疫苗的年龄>64岁的患者,如上次接种疫苗时间超过5年,需再次接种一次。

第六部分. 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A.心血管疾病

1.高血压/血压控制:指南强调了对高血压的筛查和诊断,指南建议,糖尿病患者每次就诊时均应该测量血压。收缩压≥130mmHg或舒张压≥80mmHg的患者,应该在另日复测以确认血压是否升高。再次测量如收缩压≥130mmHg或舒张压

≥80mmHg应确诊为高血压。对于血压控制目标,指南推荐,糖尿病患者收缩压应该控制在<130 mmHg。糖尿病患者舒张压应该控制在<80 mmHg。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方案应包括ACEI或ARB。如血压仍然未达标,如患者GFR≥30 ml?min/1.73 m2,应加用噻嗪类利尿剂,如患者GFR<30 ml?min/1.73 m2,应加用髓袢利尿剂。为达到血压控制目标,通常需要多种药物联合治疗。对于合并糖尿病和慢性高血压的妊娠患者,为了母亲的长期健康和减少对胎儿生长的损害,建议把血压控制在110-129/65-79 mmHg。妊娠期间,ACEI和ARB均属禁忌。2.血脂异常/血脂控制:指南建议加强对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的筛查,大多数成人糖尿病患者应至少每年检测一次空腹血脂谱。处于低危状态血脂异常的成人(LDL-C<100mg/dl(2.6mmol/L),HDL-C>50mg/dl(1.25mmol/L),TG<150mg/dl (1.7mmol/L)),可每两年重复一次血脂评估。为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脂谱,应建议患者进行生活方式的调整。对于有明确的CVD或没有CVD,但年龄超过40岁并有一项或更多CVD危险因素的糖尿病患者,无论其基线血脂水平如何,应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使用他汀类药物。对同上述人群相比具有相对较低风险的人群(如无明确CVD及年龄在40岁以下),如果患者LDL-C水平持续>100 mg/dl 或者针对那些具有多个CVD危险因素的人群,建议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应考虑使用他汀治疗。对于没有明确CVD的糖尿病患者,主要目标是LDL-C<100 mg/dl (2.6 mmol/l)。对于明确伴有CVD的糖尿病患者,可以使用大剂量他汀使LDL-C 降低至更低的目标值<70 mg/dl(1.8 mmol/l)。如果使用最大可耐受剂量他汀治疗没有达到上述治疗目标,使LDL胆固醇比基线水平降低约30-40%可作为替代治疗目标。其他治疗目标,TG <150 mg/dl(1.7 mmol/l),男性HDL-C>40 mg/dl (1.0 mmol/l),女性HDL-C>50mg/dl(1.3 mmol/l)。

3.抗血小板治疗:指南建议,在心血管风险增加的1型及2型糖尿病患者(10年风险>10%),可以采取阿司匹林治疗(75-162 mg/day)作为一级预防措施。这些人群包括大多数大于50岁的男性或大于60岁的女性,并至少合并一项其他主要危险因素(CVD家族史、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或蛋白尿)。目前尚无充分证据建议在低危人群使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如男性<50岁或女性<60岁且无其他主要危险因素者。对属于这个年龄段但有多项其他危险因素的人群,需要进行临床判断。对有CVD病史的糖尿病患者应使用阿司匹林治疗(75-162

mg/day)进行二级预防。对有CVD病史且对阿司匹林过敏的糖尿病患者,应使用氯吡格雷(75 mg/day)。在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后,可采用阿司匹林(75-162 mg/day)联合氯吡格雷(75 mg/day)治疗一年。

4.戒烟:指南建议劝告所有患者戒烟。应把戒烟咨询和其他形式的戒烟治疗视为糖尿病常规治疗的组成部分。

5.冠心病的筛查与治疗:指南推荐,对于无症状患者,应该评估其心血管危险因素,用10年危险度分级并据此治疗相关危险因素。对已经伴有CVD的患者,应使用ACEI、阿司匹林和他汀治疗(如无禁忌证)以减少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对于既往有过心肌梗死的患者,应在发生事件后使用β-受体阻滞剂至少两年。在不伴高血压的患者长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如果能够耐受)也是合理的,但缺乏数据支持。在症状性心力衰竭患者,应避免使用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物。二甲双胍可用于肾功能正常的稳定CHF患者。不建议其用于不稳定CHF或因CHF 住院的糖尿病患者。

B.肾病的筛查和治疗

为降低肾病的发生风险或延缓其进展,指南建议优化血糖和血压控制。指南建议加强对糖尿病肾病的筛查,对于病程5年以上的1型糖尿病患者及所有一经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该每年检测评估尿白蛋白排泄率。对于所有成人糖尿病患者,不管其尿白蛋白排泄率为多少,至少每年检测血清肌酐。血清肌酐应该用于评估肾小球滤过率(GFR)及对慢性肾脏疾病(CKD)进行分期(如果有CKD)。在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方面,指南推荐,应该使用ACEI或ARB治疗非妊娠糖尿病患者的微量或大量白蛋白。对于伴有早期CKD和晚期CKD的糖尿病患者,指南推荐将蛋白质摄取量分别减少到0.8-1.0g/kg/d 和0.8 g/kg/d,均可改善肾功能指标(尿白蛋白排泄率和GFR)。指南建议持续监测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以评估对治疗的反应和肾病的进展。如对患者肾病的原发病因不明确(活动性尿沉淀、无视网膜病变、GFR快速下降)、病情难以控制或者肾病非常严重时,应考虑把患者转诊给经验丰富的肾病专家。

C.视网膜病变的筛查和治疗

为降低视网膜病变的发生风险或延缓其进展,指南建议优化血糖和血压控制。指南建议加强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筛查。指南建议,成人和10岁及以上的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在糖尿病发病后的5年内,应接受初次的由眼科专家或验光师在散瞳条件下进行的综合眼科检查。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后即应尽早接受初次的由眼科专家或验光师在散瞳条件下进行的综合眼科检查。此后,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患者应每年接受眼科专家或验光师的检查。高质量的眼底照相可以检测出大多数临床特征明显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但其并不能替代由专业的眼科医师所进行的全面眼科检查。为提高治疗的有效性,指南建议,应将患有任何程度黄斑水肿、严重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或任何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PDR)的患者迅速转诊给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控制和治疗具有充分了解和丰富经验的眼科专家。对于患有高危PDR、临床严重黄斑水肿和部分严重的NPDR患者,激光光凝治疗能够降低失明的危险。视网膜病变不是具有保护心脏作用的阿司匹林治疗的禁忌证,因为这种阿司匹林治疗不会增加视网膜出血风险。

D.神经病变的筛查和治疗

指南建议所有糖尿病患者均应在诊断时及诊断后至少每年使用简单的临床检测手段筛查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PN)。一般不需进行电生理学检查。

2型糖尿病患者在诊断时和1型糖尿病患者在诊断5年后,均应筛查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的症状和体征。指南建议应用药物减轻DPN和自主神经病变相关的特定症状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E.糖尿病足诊治

为减少糖尿病足的危害,指南建议对所有的糖尿病患者每年进行1次全面的足部检查,以确定足溃疡和截肢的危险因素。足部检查应包括视诊、足动脉搏动、保护性感觉的缺失(LOPS)的检查(10g单尼龙丝+以下任何一项:128-Hz音叉检查振动觉、针刺感、踝反射或振动感觉阈值)。因许多外周动脉病患者并无症状,故应考虑估算踝臂指数(ABI)。指南建议应对患有明确跛行或踝肱指数异常者进行进一步的血管评估,以考虑确定对运动,药物和手术治疗的选择。

第七部分. 特殊人群的糖尿病管理

A. 儿童与青少年

指南建议在设定儿童与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时应考虑年龄因素,对年龄较小的儿童不宜设定过于严格的目标。同时建议加强对儿童与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如肾病、高血压、血脂异常、视网膜病变、腹腔疾病及甲状腺功能减低的筛查与控制。

B.孕前管理

指南建议,糖尿病患者在准备怀孕前应把A1c水平控制到尽可能正常的水平(<7%)。从青春期开始,应对所有具有生殖潜力的女性结合常规临床就诊进行孕前咨询。对有妊娠计划的女性糖尿病患者应筛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及CVD,一旦确诊即应开始治疗。在妊娠期间禁忌或不推荐使用他汀、ACEI、ARB及大多数的非胰岛素类降糖药物,应在妊娠前对其所使用的药物进行评估。

C.老年患者

指南建议,对于身体状况良好、认知功能良好、预期寿命较长的老年患者应参照年轻患者的控制目标进行治疗。对于血糖控制未达到上述标准的老年患者应采用个体化治疗标准。但在所有患者均应努力避免因高血糖所导致的急性高血糖并发症的症状及风险。对于老年患者合并的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治疗应考虑获益的时间范围和个体差异。对于所有老年患者,合并高血压者必须接受降压治疗,而调脂治疗和阿司匹林治疗则对于预期寿命至少同那些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研究的干预时间范围一样长的患者有益。对于老年患者糖尿病并发症的筛查必须个体化,尤其应关注可导致功能损害的并发症。

第八部分. 特定环境的糖尿病管理

住院糖尿病患者的管理与血糖控制目标:对于危重患者:指南建议,对于血糖水平持续升高超过180 mg/ml(10 mmol/L)的患者应启动胰岛素治疗。启动胰岛素治疗后,对于大多数危重患者,建议将血糖水平控制在140-180mg/dl(7.8 -10 mmol/L)。这些患者采用静脉滴注葡萄糖的治疗方案可既有效又安全的达到所期望的血糖控制目标范围而不会增加严重低血糖的风险。对于非危重患者:指南认为尚无明确的证据支持特定的血糖控制目标值。如使用胰岛素治疗,餐前血糖目标值应<140mg/dl(7.8mmol/L),随机血糖目标值应<180mg/dl

(10.0mmol/L),应保证为安全达标。对于既往血糖控制严格病情稳定的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可更加严格。而对伴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较不严格的控制目标更加适合。

肝癌诊疗指南汇编

肝癌诊疗指南 第一节肝癌的诊断 一、症状和体征 肝癌起病多较隐匿,早期常缺乏明显的临床表现,一旦出现典型临床症状时,通常已属于中晚期肝癌。 (一)症状 肝癌早期常无明显的症状。临床期肝癌症状虽多,但无特异性,通常发展迅速,且不易为一般治疗所缓解。肝癌的常见症状有肝区痛、腹部包块、纳差、乏力、消瘦、原因不明发热、腹泻、右肩酸痛等。 1.肝区痛多为肝癌的首发症状。可因肿瘤迅速增大使肝包膜张力增加、肝癌侵犯包膜或癌结节破裂出血等所致。多位于剑突下或右肋部,呈间歇性或持续性钝痛或刺痛,呼吸时加重或表现为急腹痛。若肿瘤位于肝右叶膈顶部,则疼痛常可放射至右肩或右背部;如位于肝左叶,则较早出现中上腹胀痛,偶可出现左季肋部或背部疼痛;如癌肿位于肝实质深部,一般很少有疼痛。肝区突然剧痛伴有肝区触痛或腹膜刺激症状,常为肝包膜下出血或肝癌破裂的表现。 2.消化道症状常见有纳差、恶心、腹胀及腹泻等,以纳差和腹胀最常见。常与肿瘤压迫或累及胃、肝导致功能损害等有关。腹胀多与肿瘤巨大、胃肠胀气或腹水有关。腹泻常系门静脉或肝静脉癌栓形成,导致门脉高压、大量腹水和肠功能紊乱,引起机体抵抗力减退,并发肠道感染,以及腹水引起肠功能紊乱等因素所致。由于机体抵抗力减退,易并发肠道感染、原发性腹膜炎等。 3.乏力、消瘦常是中晚期肝癌的主要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出现恶病质。

4.发热多因肿瘤坏死、合并感染及肿瘤代谢产物或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引起。热型不规则,常不伴寒战,多在37.5~38℃左右,少数可达39℃。 5.出血倾向常有鼻出血、牙龈出血、皮下瘀斑等。因肝癌体积不断增大,有功能的肝组织逐渐减少,导致肝功能失代偿或合并重度肝硬化,凝血机制障碍,或晚期肿瘤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所致。 6.癌旁综合征可为首发症状。常见有:自发性低血糖、红细胞增多症、男性乳房发育、高血钙、高纤维蛋白原血症、高胆固醇血症、血小板增多症等。罕见的有:皮肤卟啉症、肥大性骨关节炎、甲状腺病变、性早熟、类癌综合征、多发性神经病变等。 临床工作中,容易将肝癌引起的右肩部疼痛误诊为肩关节炎;将上腹部及右下腹疼痛常误诊为胆囊炎、胃炎及阑尾炎;腹泻、发热误诊为肠炎。故对有肝病背景的人出现有右肩痛、肝区疼痛,原因不明发热或腹泻等症状时,应高度警惕肝癌的可能。 (二)体征 肝癌的体征取决于病人就诊时病期的早晚,早期肝癌常只有肝脏轻度肿大。常见的体征有肝区肿块、肝肿大伴或不伴结节、黄疸、腹水、脾肿大、下肢水肿以及其他肝硬化表现(肝掌、蜘蛛痣、腹壁静脉曲张等)等,多属晚期表现。 1.肝肿大与肝区肿块进行性肝肿大是肝癌最常见的体征。肝右叶上段癌肿可表现为肝上界上移、横膈抬高、运动受限或固定;肝右叶下段癌肿常可直接扪及肿块;左叶的癌肿常表现为剑突下肿块,表面质硬呈结节感。肝区肿块常呈巨块型、质硬,有时可扪及多结节或巨块兼有较小结节,除非已有包膜下破裂或肝包膜浸润,一般在结节部位并无明显压痛。若发生坏死液化或瘤内出血,则肿块有时质地变软甚至可有囊性感。

晚期癌症姑息治疗与生活质量

晚期癌症姑息治疗与生活质量【关键词】肿瘤;姑息疗法;生活质量 目前,肿瘤的发生率在世界各地都有明显增高的趋向。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调查统计,1995年全世界有新发癌症患者1000万人,死于癌症人数660万,是居民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1]。由于肿瘤诊断的复杂性及目前诊断水平的限制,在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相当多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晚期癌症患者应得到进一步的姑息治疗以提高其生活质量。但由于人们传统观念对癌症和死亡存在偏见,加之现有的医疗制度和条件所限,致使大量晚期癌症患者得不到合理的治疗和妥善的安置,而蒙受癌症所带来的极大的身心痛苦、经济损失、家庭不宁,也增加了社会和工作单位的负担。2006年第4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的主题是“规范肿瘤治疗,提高生命质量”。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和欧洲临床肿瘤学会于2006年共同发布了“改善癌症医疗质量的共识意见声明”,强调关注癌症生存者及癌症姑息治疗问题。这些所体现的基本思想是:尊重癌症患者,科学决策抗癌治疗,保证癌症医疗质量。WHO对肿瘤工作者的要求,已由过去的肿瘤预防、早诊断、早治疗的三个重点改进到肿瘤预防、早期诊断、综合治疗和姑息治疗的四个重点,并认为姑息治疗在多数常见癌症的治疗中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 1 姑息治疗的定义、起源及发展

根据WHO的定义,姑息治疗是指对所患疾病已经治疗无效的患者积极地、全面地医疗照顾。对疼痛、其他症状以及心理、社会和精神问题的控制是首要的。姑息性治疗的目的是使患者和家属获得最佳生活质量。姑息性治疗的很多方面也可与抗癌治疗一起应用于疾病过程的早期[2]。因此姑息治疗是一种人性化的治疗[3]。 姑息治疗起源于4世纪古罗马拜占庭Christain社会机构发起的临终关怀医院(hospice)运动。1967年,世界第一个现代化的Hospice在伦敦建成。20世纪70年代以后,姑息治疗机构逐渐发展壮大,目前英国有700余家,美国3000余家,其他欧洲及第三世界也陆续建立起Hospice。1982年WHO提出“到2000年使癌症病人不痛”,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应用癌痛止痛原则。1993年英国和加拿大学者编写了牛津大学教科书《姑息医学》,并于1998年再版。 我国姑息治疗事业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李同度教授于1985年首次提出“晚期癌症患者收治是个社会问题”,1987年筹建了我国第一个以收治晚期癌症患者为主的安徽肿瘤康复医院。1994年8月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后来各省市也相继成立省市级的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1990年,我国卫生部和WHO共同召开全国癌痛专题研讨会,并把癌痛三阶段止痛方案推向全国[4]。此后,1991年、1994年和1999年,我国三次修

亨廷顿病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亨廷顿病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作者: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 作者单位: 刊名: 中华神经科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Neurology 年,卷(期):2011,44(9) 参考文献(18条) 1.The Huntington' s Disease Collaborative Research Group A novel gene containing a trinucleotide repeat that is expanded and unstable on Huntington' s disease chromosomes 1993 2.Walker FO Huntington's disease[外文期刊] 2007(9557) 3.Novak MJ.Tabrizi SJ Huntington's disease[外文期刊] 2010 4.Phillips W.Shannon KM.Barker RA The current clinical management of Huntington' s disease[外文期刊] 2008(11) 5.冯一鸣.张东友.汪晶亨廷顿病的影像学表现[期刊论文]-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8(10) 6.张宝荣.殷鑫浈.夏昆舞蹈病家系临床、影像学特征及基因突变分析[期刊论文]-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5(11) 7.Harris MK.Shneyder N.Borazanci A Movement disorders[外文期刊] 2009 8.Rosenblatt A.Ranen NG.Nance MA A Physician' s Guide to the Management of Huntington Disease 1999 9.Huntington Study Group Unified Huntington's Disease Rating Scale:reliability and consistency 1996 10.Potter NT.Spector EB.Prior TW Technical standards and guidelines for Huntington disease testing[外文期刊] 2004(1) 11.Bonelli RM.Wenning GK Pharmacological management of Huntington's disease:an evidence-based review[外文期刊] 2006(21) 12.Bonelli RM.Hofmann P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treatment studies in Huntington' s disease since 1990[外文期刊] 2007(2) 13.Mestre T.Ferreira J.Coelho MM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 for disease progression in Huntington' s disease 2009 14.Mestre T.Ferreira J.Coelho MM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 for symptomatic treatment in Huntington' s disease 2009 15.Adam OR.Jankovic J Symptomatic treatment of Huntington disease 2008 16.严雅萍.张宝荣亨廷顿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期刊论文]-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1(1) 17.Frank S Tetrabenazine:the first approved drug for the treatment of chorea in US patients with Huntington disease 2010 18.Guay DR Tetrabenazine,a monoamine-depleting drug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kinetic movement disorders 2010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刘智.陈琳.郭玉璞.崔丽英.任海涛.赵燕环第72例——间断关节肿胀2年,发热1年及左下肢肿胀4个月[期刊论文]-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1,44(9)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心理学与行为神经病学组帕金森病痴呆的诊断与治疗指南[期刊论文]-中华神经科杂志2011,44(9) 3.韩涛.王雪.程蕊.韩玉香.王爱芹.孟明珠.王胜军.赵秀鹤.吴伟.曹丽丽.迟兆富.刘学伍.HAN Tao.WANG Xue.CHENG Rui.HAN Yu-xiang.WANG Ai-qin.MENG Ming-zhu.WANG Sheng-jun.ZHAO Xiu-he.WU Wei.CAO Li-li.CHI Zhao-fu.LIU Xue-wu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五例临床及神经影像学特点[期刊论文]-中华神经科杂志2011,44(9) 4.刘文彦.刘军.丁健青.陈生弟帕金森病患者的睡眠障碍[期刊论文]-中华神经科杂志2011,44(9) 5.叶祖森.韩钊.黄小亚.樊恺.曹云刚.耿媛媛.景宏菲.黄良通.YE Zu-sen.HAN Zhao.HUANG Xiao-ya.FAN Kai.CAO Yun-gang.GENG Yuan-yuan. JING Hong-fei.HUANG Liang-tong原发性脑桥出血患者41例预后分析[期刊论文]-中华神经科杂志2011,44(9) 6.黄靓.梁战华.宋春莉神经电生理检测在遗传性压力易患性周围神经病诊断中的价值[期刊论文]-中华神经科杂志2011,44(9) 7.张迎春.方军初.盛余敬.罗蔚锋.刘春风.ZHANG Ying-chun.FANG Jun-chu.SHENG Yu-jing.LUO Wei-feng.LIU Chun-feng.帕金森病与原发性震颤患者的经颅超声研究[期刊论文]-中华神经科杂志2011,44(9) 8.孙瑶.谢炳玓Miller-Fisher综合征五例的自主神经电生理测定结果[期刊论文]-中华神经科杂志2011,44(9) 9.刘颖.王翠兰.李怡.韩恩吉.李大年僵肢综合征一例[期刊论文]-中华神经科杂志2011,44(9) 10.刘相玉.王玉洁.解丽丽误诊为难治性癫痫的胰岛素瘤一例[期刊论文]-中华神经科杂志2011,44(9)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9f13013424.html,/Periodical_zhsjk201109017.aspx

2014直肠癌NCCN指南中文版汇编

直肠癌综合治疗NCCN2014 v3

发病率 ?美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占第四位,死亡率 占第二位 ?2013年直肠癌新发病例4万人 Seigel R, et al. CA Cancer J Clin 2013;63:11-30

危险因素 ?20%的结肠癌伴有家族聚集性?HNPCC: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Lynch 综合征 ?FAP:家族性息肉病 1.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2004;13:1253-1256; 2.J Clin Oncol 2008;26:5783-5788 3. N Engl J Med 2003;348:919-932. 4. Am J Gastroenterol 2006;101:385-398.

Lynch综合征 ?所有结直肠癌的2%-4% ?DNA错配修复基因(MMR)发生胚系突变的结果 ?检测方法: 1、免疫组化检测MMR蛋白表达 ?2、分析微卫星不稳定灶(MSI),MSI是MMR缺失的结果 ?3、基因测序来确定MMR基因发生了胚系突变可以确诊Lynch综合征 1.J Clin Oncol 2008;26:5783-5788 2. N Engl J Med 2003;348:919-932

?所有的大肠癌和子宫内膜癌患者 ?初诊年龄小于70岁及满足贝塞斯达标准的 结直肠癌患者 进行Lynch检测 1. J Clin Oncol 2012;30:1058-1063 2. JAMA 2012;308:1555-1565

?Vitamin D与结直肠癌 ?一项包含515例Ⅳ期结直肠癌的研究表明,82%的患者存在维生素D不足 (<30ng/ml),50%的患者则是维生素D缺乏(<20ng/ml) ?尚未有一项研究证实补充维生素D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J Clin Oncol 2011;29:1599-1606

癌症姑息治疗

癌症姑息治疗 【WHO攻克肿瘤的四大战略任务】肿瘤预防、肿瘤早诊、综合治疗、姑息治疗 【发展姑息医学是全社会的需要】1、癌症发病率及死亡率的增加2、社会老年化进程的加速3、可治愈性肿瘤的比例仍很低4、晚癌患者如何办 【WHO姑息治疗的原则】1、缓解疼痛及其他造成痛苦的症状2、肯定生命并把死亡看成一个正常的过程3、对死亡既不延长也不促进4、对患者全身心的关顾,使其尽可能主动的生活5、给家属提供一个支持系统,妥善地照顾患者,正确处理后事6、提高生活质量可能对疾病过程起到正面的影响7、姑息治疗应尽早地用于疾病的早期,与放疗、化疗相结合8、为了更好的了解和处理一切痛苦的临床并发症所需要的调查及研究 【早期规范化处理癌痛及其他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1、终末期疾病源于疾病早期2、早期疼痛不处理,导致神经和中枢的敏化,使疼痛信息传导的增强,静止通道的活化,使疼痛不断增强,甚至无害刺激也可诱发痛苦3、未处理的症状造成慢性痛苦,导致抑郁、自杀、恶液质 【姑息治疗在肿瘤学中的位置】1、姑息治疗应尽早地贯彻到肿瘤治疗始终2、癌症发病在发展中国家仍将继续呈上升趋势3、80%以上患者需姑息治疗4、发达国家五年癌症生存率达50%,但早、晚也需姑息治疗5、当医疗花费成为患者负担后,姑息治疗愈来越得到患者及家属的选择 【姑息医学发展滞后的原因】1、社会对姑息治疗的定义、伦理、原则、内容缺乏认识 2、政府的国家癌症控制项目欠具体 3、对受伤害的脆弱的群体缺乏来自各方面精神及经济的支持 4、政策制定者、执行者、专业人员研讨应加强如:如何落实与整合肿瘤工作的四项任务?如何确定优先?如何消除现实医疗实践中的浪费、开拓有效的医疗服务?了解地区差异、基金保证与重视程度的区别 5、肿瘤专业工作者错误的认为停止化疗=不能提供其他,希望被剥夺而放弃了患者;疾病进展=肿瘤医生的失败,形成自责;支持治疗Hospice=不治疗,造成患者因转诊晚而未享受足够的姑息治疗的现象 6、专业姑息治疗队伍处于治疗与姑息的交接口,感到无所是从,缺乏成就感,缺乏周围的支持,忽略了自己正在从事真正的人文关怀,真心的奉献爱心的事业 7专业医院考虑出成果,出人才及医院收入,医生考虑疗效与不良反应,家属最关心的经济问题,而患者急于缓解痛苦,如何将四者统一将是人文关怀及和谐社会的体现 8、初级保健人员缺乏治疗、教学、科研及学习的条件。面对本应多中心协作的躯体、心理、精神全面关顾的弱势群体感到无能为力的负罪感。 【根据资源水平姑息治疗优先的实施】目的:改善癌症或其他致命性疾病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 内容:疼痛控制、症状处理、心理及精神支持,所有国家公众及专业人员都应知道癌痛是可以避免的,并且在各健康保健组织均可提供口服吗啡 1、低资源国家:在所能达到的目标地区各层次的医疗保健机构都要采用最低标准的疼痛控制和姑息治疗,如家庭护理 2、中等资源国家:全国范围内各层次的医疗保健机构都要保证最低标准的疼痛控制及姑息治疗实施,可由健康保健工作者及家庭护理共同完成 3、高水平资料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各个层次的医疗保健人员均应通过各种方式包括家庭护理确保国

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

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 (2011年版) 第一章病原学 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 ),为单股、负链、分节段RNA病毒。常为球形囊膜病毒,直径80-120nm,丝状体常见于新分离到的病毒,长度可达数微米。根据核蛋白(nucleocapside protein ,NP)和基质蛋白(matrix protein ,MP分为甲、乙、丙三型。甲、乙型流感病毒都带有8个不同的RNA节段,丙型流感病毒只有7个RNA节段,少一个编码神 经氨酸酶蛋白的节段。甲、乙型毒株基因组分别编码至少10和11种蛋白。由于基因组是分 节段的,故易产生同型不同株间基因重配,同时流感病毒RNA在复制过程中不具有校正功能, 其发生突变的频率要高于其它病毒。甲型流感病毒根据其表面血凝素(hemagglutinin ,HA) 和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 ,NA)蛋白结构及其基因特性又可分成许多亚型,至今甲型流 感病毒已发现的血凝素有16个亚型(H1-16),神经氨酸酶有9个亚型(N1-9 )。甲型流感病 毒的命名规则:类型、分离宿主(如果宿主是人则可以省略)、分离地点、分离序列号和分离 年份(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亚型)[如A/Brisbane/10/2006(H3N2)]。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命 名法和甲型流感病毒相同,但无亚型划分。甲型流感病毒在动物中广泛存在,目前已知所有亚型包括16种血凝素亚型和9种神经氨酸酶亚型的甲型流感病毒都可以在鸟类特别是在水禽中存在,甲型流感病毒还可以感染其它动物,如猪、马、海豹以及鲸鱼和水貂等。目前为止,乙型流感病毒除感染人之外还没有发现其它的自然宿主。丙型流感病毒除感染人之外还可以感染猪。流感病毒很容易被紫外线和加热灭活,通常56 C 30min可被灭活。流感病毒在pH 值v 5或>9,病毒感染性很快被破坏。流感病毒是包膜病毒,对于所有能影响膜的试剂都敏感,包括离子和非离子清洁剂、氯化剂和有机溶剂。 第二章流行病学 流感在流行病学上最显著的特点为:突然暴发,迅速扩散,从而造成不同程度的流行。流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我国北方地区流行高峰一般发生在冬春季,而南方地区全年流行,高峰多发生在夏季和冬季),一般流行3-4周后会自然停止,发病率高但病死率低。 国家流感中心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9f13013424.html, )提供每周更新的我国流感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监测信息。 一、概况 流感分为散发、暴发、流行和大流行。在非流行期间,发病率较低,病例呈散在分布,病例在发病时间及地点上没有明显的联系,这种情况叫散发;一个集体或一个小地区在短时间内突然发生很多病例叫暴发;较大地区的流感发病率明显超过一般的发病水平,可称为流行;大流行有时也称世界性大流行,传播迅速,流行广泛波及全世界,发病率高并有一定的死亡。 甲型流感病毒常以流行形式出现,能引起世界性流感大流行。乙型流感病毒常常引起局部暴发,不引起世界性流感大流行。丙型流感病毒主要以散在形式出现,主要侵袭婴幼儿,一般不引起流行。 二、传染源 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流感的主要传染源。从潜伏期末到发病的急性期都有传染性。成人和年龄较大的儿童患季节性流感(无并发症)期间,病毒在呼吸道分泌物中一般持续排毒3-6天。住院的成人患者可以在发病后持续一周或更长的时间散播有感染性的病毒。婴幼儿流感以及人H5N1禽流感病例中,长期排毒很常见(1-3周)。包括艾滋病在内的免疫缺陷患者也会出现病毒排毒周期延长。 三、传播途径 流感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粘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污染病毒的物品也可能引起感染。通过气溶胶经呼吸 道传播有待进一步确认。

最新【标准与讨论】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17年修订)汇编

【标准与讨论】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17年修订) 作者: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多发性骨髓瘤专业委员会本文刊于:中华内科杂志, 2017,56(11) : 866-870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殖的恶性疾病,在很多国家是血液系统第2位常见恶性肿瘤,多发于老年,目前仍无法治愈。随着新药不断问世及检测手段的提高,MM的诊断和治疗得以不断改进和完善,每两年一次的中国MM诊治指南的更新对于提高我国MM 的诊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表现MM常见的症状包括骨髓瘤相关器官功能损伤的 表现,即'CRAB'症状[血钙增高(calcium elevation),肾功能损害(renal insufficiency),贫血(anemia),骨病(bone disease),详见诊断标准],以及淀粉样变性等靶器官损害等相关表现。诊断标准、分型、分期一、诊断所需的检测项目(表1)[1,2]对于临床疑似MM的患者,针对MM疾病要完成基本检查项目的检测,有条件者可进行对诊断病情及预后分层具有重要价值的项目检测。 二、诊断标准参考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及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的指南[3],诊断无症状骨髓瘤(冒烟型骨髓瘤)和有症状骨髓瘤(活动性骨髓瘤)的标准见表2,表3。三、

分型依照异常增殖的免疫球蛋白类型分为:IgG型、IgA型、IgD型、IgM型、IgE型、轻链型、双克隆型以及不分泌型。进一步可根据轻链类型分为κ型和λ型。 四、分期按照传统的Durie-Salmon(DS)分期体系[4]和修订的国际分期体系(R-ISS)[5]进行分期(表4,表5)。 鉴别诊断MM需与可出现M蛋白的下列疾病鉴别:意义未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MGUS)、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冒烟型WM及IgM型MGUS、AL型淀粉样变性、孤立性浆细胞瘤(骨或骨外)、POEMS综合征、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RP)、浆母细胞性淋巴瘤(PBL)、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相关肾损害(MGRS)[6],骨损害需与转移性癌的溶骨性病变等鉴别。其中,MGRS是由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片段导致的肾脏损害,其血液学改变更接近MGUS,但出现肾功能损害,需要肾脏活检证明是M蛋白沉积等病变所致。MM的预后评估与危险分层MM在生物学及临床上都具有明显的 异质性,建议进行预后分层。MM的精准预后分层仍然在研究探索中[7,8]。 MM的预后因素主要可以归为宿主因素、肿瘤特征和治疗方式及对治疗的反应3个大类,单一因素常并不足以决定预后。宿主因素中,年龄、体能状态和老年人身心健康评估(geriatric assessment,GA)评分可用于评估预后。肿瘤因素中, Durie-Salmon分期主要反映肿瘤负荷与临床进程;R-ISS主

中国急性肺栓塞诊断与治疗指南(2020年)

中国急性肺栓塞诊断与治疗指南(2020年) 急性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我国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1],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也是常见的三大致死性心血管疾病之一[2]。PE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动脉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包括肺血栓栓塞症、脂肪栓塞综合征、羊水栓塞、空气栓塞、肿瘤栓塞等。其中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是最常见的PE 类型,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疾病,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特征,占PE的绝大多数,通常所称的PE即指PTE。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引起PTE的主要血栓来源,DVT多发于下肢或者骨盆深静脉,脱落后随血流循环进入肺动脉及其分支,PTE常为DVT的合并症。由于PTE与DVT在发病机制上存在相互关联,是同一种疾病病程中两个不同阶段的临床表现,因此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本指南相关推荐主要针对血栓性PE,非血栓性PE发病率低,临床证据很有限,暂不做相关推荐。 近年来,对PE的认识不断提高,但临床实践中仍存在误诊、漏诊或诊断不及时,以及溶栓和抗凝治疗等不规范问题。2010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肺血管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专家组编写了“急性肺血栓栓塞症诊断治疗中国专家共识”[3],对规范我国急性PE的诊断流程和治疗策略,提高我国急性PE的诊治水平起到了极大了推动作用。在此后的5年中,肺血管疾病领域发展迅速,尤其在PE患者诊断、评估和治疗等方面,大量临床试验结果的发表,提供了新的循证医学证据,过去的指南已不能满足临床医师的需要。为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肺血管病学组专家组在2010年专家共识的基础上,对新近出现的临床证据系统研判,并参考国际最新急性PE诊断和治疗指南[4],经认真研究讨论,达成共识,制订了本指南。与我国2010年专家共识相比,本指南在易患因素、危险分层、诊断治疗策略、新型口服抗凝剂、慢性血栓栓塞性肺高压等方面进行了更新,并对妊娠期和肿瘤患者PE的治疗给出正式推荐,旨在为PE的诊治提供依据和原则,帮助临床医师作出医疗决策,但在临床实践中面对每一个具体患者时,应该根据个体化原则制定诊疗措施。 为了便于读者了解诊疗措施的价值或意义,多因素权衡利弊,本指南对推荐类别的表述仍沿用国际上通常采用的方式: I类:指那些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有益、有用和有效的操作或治疗,推荐使用。 Ⅱ类:指那些有用/有效的证据尚有矛盾或存在不同观点的操作或治疗。 Ⅱa类:有关证据/观点倾向于有用/有效,应用这些操作或治疗是合理的。 Ⅱb类:有关证据/观点尚不能充分证明有用/有效,可以考虑应用。 Ⅲ类:指那些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无用和(或)无效,并对一些病例可能有害的操作或治疗,不推荐使用。 对证据来源的水平表达如下: 证据水平A:资料来源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荟萃分析。 证据水平B:资料来源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非随机对照研究。 证据水平C:仅为专家共识意见和(或)小规模研究、回顾性研究、注册研究。 一、流行病学 急性PE是VTE最严重的临床表现,多数情况下PE继发于DVT,现有的流行病学多将VTE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危险因素、自然病程等研究,其年发病率100-200/10万人[5,6]。 PE可以没有症状,有时偶然发现才得以确诊,甚至某些PE患者的首发表现就是猝死,因而很难获得准确的PE流行病学资料。根据流行病学模型估计[6],2004年总人口为4.544亿的欧盟6国,与PE有关的死亡超过317,000例。其中,突发致命性PE占34%,其中死前未能确诊的占59%,仅有7%的早期死亡病例在死亡前得以确诊。PE的发生风险与年龄增加相

《中国慢性静脉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19)要点

《中国慢性静脉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19)要点 概述 一、发病情况 慢性静脉疾病(CVD)是常见的血管疾病,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平均发病年龄为53.4岁,女性发病率(67.5%)高于男性。CVD是指静脉的结构或功能异常使静脉血回流不畅、静脉压力过高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为特征的综合征,以下肢沉重、疲劳和胀痛、水肿、静脉曲张、皮肤营养改变和静脉溃疡为主要临床表现。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病因 根据病因可将CVD分为三大类:原发性、继发性及先天性。以原发性居多,约为66%;继发性25%,先天性不足1%,其他原因占8%。导致CVD发生的因素有: (1)静脉反流:

(2)静脉回流障碍: (3)先天发育异常: (4)遗传因素: (5)其他因素: (二)发病机制 1. 下肢静脉高压: 2. 慢性炎症反应: 3. 静脉微循环受损: 4. 遗传易感性: 诊断及CEAP分级 慢性静脉疾病的诊断方法有很多,以下肢静脉曲张为例,根据临床表现,诊断并不困难,但是需要必要的检查,以明确下肢深浅静脉和穿通静脉的

情况,才能做出确切的诊断。 一、主要诊断方法 1. 病史询问和体检: 2. 传统的检查方法: 3.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明确诊断静脉有无阻塞和反流,能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安全、无创、方便、重复性强、准确率高,是静脉疾病首选的辅助检查手段。 4. 静脉造影(包括顺行和逆行静脉造影): 5. CT静脉造影(CTV)和磁共振静脉造影(MRV): 6. 动态静脉压测定: 7. D-二聚体检测: 二、CEAP分级

1. CEAP分级:1994年,美国静脉论坛确定了慢性静脉疾病的诊断和分级体系即CEAP,现在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分类、病例报告及疗效评价(表1)。 2. CEAP分级的改进: 【推荐意见】 采用CEAP分级和VCSS评分系统评价慢性静脉疾病的严重程度及其疗效。 治疗 一、药物治疗 有CVD症状和体征的患者都需要进行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可改善静脉功能,缓解下肢沉重、酸胀不适、疼痛和水肿等临床症状,促进溃疡愈合。 1.静脉活性药物(VADs):可改善静脉功能,缓解下肢沉重、酸胀不适、疼痛和水肿等临床症状,促进溃疡愈合。 常用的VADs包括:(1)七叶皂苷类:代表药物为马栗种子提取物,

妇科疾病诊疗指南汇编

1 妇科疾病诊疗指南汇编1 上海市妇科临床质控中心 20110531 2 一、妇科感染性疾病诊疗指南摘自“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一章外阴白色病变及外阴瘙痒外阴白色病变是指一组确切病因尚未明了的女性外阴皮肤、黏膜营养障碍性疾病表现为局部皮肤黏膜变白、变粗或萎缩伴不同程度的组织变性。包括硬化性苔藓和鳞状上皮增生两者可同时存在称为硬化性苔藓伴鳞状上皮增生。外阴白色病变的癌变发生率约为鳞状上皮增生、硬化性苔藓伴鳞状上皮增生可继发外阴上皮内瘤变VIN。硬化性苔藓很少继发恶变者罕见。外阴瘙痒是妇科常见症状之一 可由局部或全身因素引起。第一节外阴鳞状上皮增生【概述】外阴鳞状上皮增生squamous hyperplasia 是以外阴瘙痒为主要症状但病因不明的疾病。迄今为止尚无确切证据表明慢性损伤、过敏、局部营养失调或代谢紊乱是导致此病的直接原因。【临床表现】多发生于岁的妇女最主要的症状是外阴奇痒。病变范围不一常呈对称性主要累及大阴唇、阴唇间沟、阴蒂包皮、阴唇后联合等处。病变部位皮肤增厚似皮革隆起有皱襞或鳞屑、湿疹样变。表皮层过度角化较轻时皮肤颜色暗红或粉红 过度角化显著时可出现界限清晰的白色斑块。一般无萎缩或粘连。【诊断要点】外阴瘙痒为此病的主要症状患者多难以忍受。外阴色素减退起病时病变部位稍隆起呈暗红色或粉红色间有白色区。进一步可发展为界限清晰的白色斑块。妇科检查见外阴色素减退常对称性累及大、小阴唇、阴蒂包皮、阴唇后联合及肛门周围。鳞状上皮增生病损区皮肤增厚似皮革、湿疹样改变硬化性苔藓皮肤、黏膜变白、变薄失去弹性易破裂阴道口狭窄肛周皮肤变白。病理检查为主要的确诊依据。为明确有无VIN或癌变活检应选择在皲裂、溃疡、隆起、结节及粗糙部位进行。并应选择不同部位多点活检。也可先用1甲苯胺蓝涂抹病变皮肤待自干后用1醋酸擦洗脱色于不脱色区活检。阴道分泌物检查外阴皮肤增厚、发红或发白伴有瘙痒且阴道分泌物增多者应行阴道分泌物检查以排除念珠菌、滴虫感染。尿糖、血糖检查外阴皮肤对称发红、增厚伴有严重瘙痒但无分泌物者应考虑为糖尿病所致的外阴炎检查尿糖、血糖可以明确诊断。【治疗方案及原则】一般处置选用宽松透气的内衣以棉织物为佳。饮食宜清淡忌烟酒及辛辣刺激食品。保持外阴清洁局部忌用肥皂及搔抓止痒可用冷水或冰水坐浴每日3次或按需施治。全身用药精神紧张、瘙痒症状明显以致失眠者可用镇静安眠和脱敏药。局部用药用于控制局部瘙痒。 1皮质激素霜或软膏类局部外用如1氢化可的松软膏每日3次。维生素A软膏外用每日3次。 3局部封闭对于瘙痒极重者可用醋酸氢化可的松5mg加1.0利多卡因局部封闭每周2次。酌情用次。或以曲安奈德混悬液局部皮下注射。 3 4 SOD复合酶外用。 5清热、解毒、燥湿类中药煎剂外阴浸洗以蛇床子、防风、苦参、百部、野菊花、蒲公英为主随证加减煎后熏洗每日1次。激光治疗可止痒并改善局部血运。 手术治疗外阴白色病变不是手术治疗外阴切除或外阴局部切除的适应证。出现以下情况应行手术治疗症状明显经药物治疗无效特别是出现局部溃疡、结节者病理检查诊断为VINⅡ级及VINⅢ级者手术范围应包括所有白色病变区。手术前病理检查取材应足够排除外阴癌。术后密切随访。 预后及随访 1预后鳞状上皮增生、硬化性苔藓伴鳞状上皮增生出现 VIN。 2随访注意外阴卫生避免任何外阴部的慢性刺激。 2 VIN治疗后必须定期随访如有复发则进一步处理。第二节外阴硬化性苔藓【概述】外阴硬化性苔藓lichen sclerosus是一种以外阴及肛周皮肤萎缩变薄为主的皮肤病以皮肤萎缩为特征。【临床表现】发生于任何年龄以绝经后妇女和青春期少女多见。主要症状为病变部位瘙痒程度轻重不一可无瘙痒。严重者因阴道口萎缩性狭窄造成性交困难。病灶特点主要症状为病变部位瘙痒但有些患者可无瘙痒症状。病灶多位于大阴唇、小阴唇、阴蒂、阴唇后联合及肛门周围等部位且多呈对称性分布。早期病灶多呈粉红色、白色小丘疹样丘疹融合成片可呈紫癜状。随病变进一步发展局部皮肤、黏膜变白、变薄失去弹性干燥易皲裂。严重者外阴萎缩、粘连、融合、疤痕形成。【诊断要点】外阴瘙痒。病损特点局部皮肤、黏膜变白、变薄失去弹性干燥易皲裂。严重者外阴萎缩、粘连、融合、瘢痕形成。病理检查典型病理特征为表皮层角化和毛囊角质栓塞表皮棘层变薄伴基底细胞液化变性黑素细胞减少上皮脚变钝或消失真皮浅层出现均质化真皮中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治疗方案及原则】一般治疗与外阴鳞状细胞增生的治疗相同。局部药物治疗 12丙酸睾酮鱼肝油软膏局部涂擦每日次个月为一疗程。待症状、

干燥综合征诊断及治疗指南

干燥综合征诊断及治疗指南 1. 概念 干燥综合征(ss)是一种主要累及外分泌腺体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由于其免疫性炎症反应主要表现在外分泌腺体的上皮细胞,故又名自身免疫性外分泌腺体上皮细胞炎或自身免疫性外分泌病。临床除有涎腺和泪腺受损功能下降而出现口干、眼干外,尚有其他外分泌腺及腺体外其他器官受累而出现多系统损害的症状。其血清中存在多种自身抗体和高免疫球蛋白。本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指不具另一诊断明确的结缔组织病(CTD)的ss。后者是指发生于另一诊断明确的CTD,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关节炎(RA)等的SS。本指南主要叙述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pSS属全球性疾病,用不同的诊断标准在我国人群的患病率为0.29%-0.77%。在老年人群中患病率为3%-4%。本病女性多见,男女比为l:9-1:20。发病年龄多在40,50岁.也见于儿童。 2.临床表现 本病起病多隐匿。大多数患者很难说出明确的起病时间,临床表现多样,病情轻重差异较大。 2.1 局部表现 2.1.1 口干燥症:因涎腺病变,使涎液黏蛋白缺少而引起下述常见症状:①有70%。80%患者诉有口于.但不一定都是首症或主诉,严重者因口腔黏膜、牙齿和舌发粘以致在讲话时需频频饮水,进固体食物时必需伴水或流食送下,有时夜间需起床饮水等。②猖獗性龋齿是本病的特征之一。约50%的患者出现多个难以控制发展的龋齿,表现为牙齿逐渐变黑,继而小片脱落,最终只留残根。③腮腺炎,50%患者表现有间歇性交替性腮腺肿痛,累及单侧或双侧。大部分在10 d 左右可以自行消退,但有时持续性肿大。少数有颌下腺肿大,舌下腺肿大较少。有的伴有发热。对部分有腮腺持续性肿大者应警惕有恶性淋巴瘤的可能。④舌部表现为舌痛。舌面干、裂,舌乳头萎缩而光滑。⑤口腔黏膜出现溃疡或继发感染。2.1.2 干燥性角结膜炎:因泪腺分泌的黏蛋白减少而出现眼干涩、异物感、泪少等症状,严重者痛哭无泪。部分患者有眼睑缘反复化脓性感染、结膜炎、角膜炎等。

【参考借鉴】临床诊疗规范汇编.doc

目录 一、诊疗规范 (2) 病历书写基本规范 (3) 关于在医疗机构推行表格式护理文书的通知 (14) 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27) 医院手术部(室)管理规范(试行) (38) 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试行) (50) 人工智能辅助治疗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58) 基因芯片诊断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61) 颜面部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64) 颅颌面畸形颅面外科矫治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71) 口腔颌面部肿瘤颅颌联合根治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74) 肿瘤消融治疗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77) 脐带血造血干细胞治疗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79) 肿瘤深部热疗和全身热疗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83)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85) 心室辅助装置应用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88) 质子和重离子加速器放射治疗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92) 妇科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95) 组织工程化组织移植治疗技术管理规范(试行) (100) 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管理规范 (104) 静脉用药集中调配质量管理规范 (112) 加强克林霉素注射剂临床使用管理的通知 (129) 二、临床路径和诊疗指南 (132) 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 (133)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等8个病种临床路径 (139) 耳鼻咽喉科4个病种临床路径 (188) 皮肤性病科5个病种临床路径 (207) 心血管系统6个病种临床路径 (227) 肾脏内科专业4个临床路径 (276) 血液内科2个病种临床路径 (295)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RR年版) (313) 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RR年版) (321) 一、诊疗规范 病历书写基本规范 卫医政发[20RR]11号 二〇一〇年一月二十二日 第一章基本要求 第一条病历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影像、切片等资料的总和,包括门(急)诊病历和住院病历。 第二条病历书写是指医务人员通过问诊、查体、辅助检查、诊断、治疗、护理等医疗活动获得有关资料,并进行归纳、分析、整理形成医疗活动记录的行为。 第三条病历书写应当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规范。 第四条病历书写应当使用蓝黑墨水、碳素墨水,需复写的病历资料可以使用蓝或黑色油水的圆珠笔。计算机打印的病历应当符合病历保存的要求。 第五条病历书写应当使用中文,通用的外文缩写和无正式中文译名的症状、体征、疾病名称等可以使用外文。 第六条病历书写应规范使用医学术语,文字工整,字迹清晰,表述准确,语句通顺,标点正确。 第七条病历书写过程中出现错字时,应当用双线划在错字上,保留原记录清楚、可辨,并注明修改时间,修改人签名。不得采用刮、粘、涂等方法掩盖或去除原来的字迹。

2019年整理esc急性肺栓塞诊断和管理指南中文完整版资料

2014ESC急性肺栓塞诊断和管理指南中文完整版 2014ESC急性肺栓塞诊断和管理指南中文完整版是由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Q)袖珍指南之一,网上主要是关于它的解读,很少有完整版本,这个中文完整版是胡大一教授主审的,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2?概述 2.1流行病学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其年发病率为100-200/10万,为第三大常见心血管疾病。其中急性肺栓塞是VTE最严重的临床表现,是其发病、死亡及住院的主要因素。2004年,通过对六个欧洲国家的总人数约四亿五千四百余万人口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有超过317,000人死于VTE。其中,34%的患者死于突发致命性的PE,59%的患者死于生前未诊断出的PE,在早期死亡的患者中仅有7%在死前明确诊断出PE。年龄超过40岁的患者发生PE的风险较高,并且其危险度每十年将会提高近一倍,预计在未来越来越多的患者被诊断出(或者死于)PE。 2.2危险因素VTE是患者自身因素(长期因素)及环境因素(临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一些临时或者可逆的危险因素(如手术、创伤、制动、妊娠、口服避孕药或激素替代治疗等)的作用下,6周到3个月内发生的VTE被认为是诱发型,其它则被称为非诱发型。PE也可能发生在没有任何已知危险因素的情况下。与临时因素不同,长期因素可能影响PE患者的长期抗凝治疗方案的选择。

2.3病理生理 急性肺栓塞血液动力学障碍的关键因素

2.4临床分期和初始危险分层 急性PE发生的严重程度的临床分级是根据对PE患者院内发生的早期死亡风险或者30天死亡率。这个分层是根据患者临床表现来划分,对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案发挥重要作用。存在休克或者持续的动脉低压的情况为高危PE。

A—14临床诊疗工作指南/操作规范管理

生效日期 2016.09 题目临床诊疗工作指南/操作规范管理制定日期 2016.09 页数 1/2 1 目的:为规范诊疗行为,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为患者提供规范的优质 服务,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结合医院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2 临床诊疗工作指南/操作规范管理坚持合法性、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安全性原 则。 3 临床诊疗工作指南/操作规范包括: 3.1 各类《临床诊疗指南》; 3.2 各类《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3.3 各类常见疾病诊疗规范; 3.4 《护理操作常规》; 3.5 药物临床应用指南/指导细则; 3.6 其他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技术规范。 4 医院临床诊疗工作和技术操作时应严格按已制订的《临床诊疗指南》、《临床技术操 作规范》、专业学会诊疗指南及《护理操作规范》、《护理实践指南》等规范执行。 5 临床诊疗工作指南/操作规范的版本应及时修订更新,并结合医院现有的资源,保证 其适用性和有效性。 6 临床诊疗工作指南/操作规范编辑或修订更新应参考: 6.1 卫生行政部门最新颁布的诊疗规范或指南; 6.2 专业学会最新制订的诊疗规范或指南; 6.3 国内外医学进展与循证医学。 7 临床诊疗工作指南/操作规范修订时原文引用汇编时应注明出处、版本编号、使用日 期,应注明生效日期、修改日期和历次修订日期。 8 各专业科室自行制订临床工作指南/操作规范,应设立指南规范编辑委员会,主编为 科主任,副主编为主治医师、护士长,编委为相关医师、护师,编辑委员会履行以下职责: 8.1 负责本科室临床医疗、护理、医师分册编辑、校对、排版工作。 8.2 负责本科室临床医疗、护理过程中本专业特殊技术操作常规进行编辑、校对、 排版成册工作。其中通用的护理技术操作常规由护理部统一制订。临床药物应 用指南由药剂科统一制订。 8.3 负责本科室临床诊疗指南/操作规范、护理常规修订更新工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