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新课程改革环境下的高中化学教育教学

浅谈新课程改革环境下的高中化学教育教学

浅谈新课程改革环境下的高中化学教育教学

浅谈新课程改革环境下的高中化学教育教学

发表时间:2019-04-08T15:46:58.467Z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19年第2期作者:李树元[导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教学的不断改革,教育部门对高中阶段的教学提出了更具备现代化的要求标准。作为高中阶段所学习的重要学科,在展开化学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不仅要使学生们具备更加丰富的化学知识,还应当借助化学教材加强对学生们综合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们知识学习的全面发展。

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盐源民族中学校李树元

摘要:随着新课程教学的不断改革,教育部门对高中阶段的教学提出了更具备现代化的要求标准。作为高中阶段所学习的重要学科,在展开化学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不仅要使学生们具备更加丰富的化学知识,还应当借助化学教材加强对学生们综合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们知识学习的全面发展。但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无法满足新课程改革对于高中化学教学的要求,因此,必须要改善高中化学教学。本文主要对新课程改革环境下,高中化学教育教学的创新策略展开研究,希望能够促进高中化学课程教学的不断发展。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化学;教育教学

引言:现如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学的重要性,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的展开,应当结合时代的发展以及人才的需求进行改善。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们过于重视对学生们课程内容的讲解,却忽略了对学生们展开全面的教育。新课程中提出要改善教学观念,重视对学生们的全面教育,不断地创新化学的教学方式,以此来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结合教学实践来强化学生们化学能力的提升。因此,对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化学课程教学展开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化学老师要改善教学观念,重视对学生们的教育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下,高中化学老师们在对学生们展开教学的时候,往往都是要给学生们灌输更多丰富的化学知识内容,老师的教学内容过于乏味,学生们对于所学习的知识内容,并不知道如何加以利用。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化学老师们要改善教学观念,加强对学生们的教育。也就是说,不仅要让学生们学习和深入地了解化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还要让学生们认识到,这些化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老师要丰富学生们的知识视野,让学生们正确地认识化学课程学习的重要性,使其能够将所学习的化学知识内容,更好地应用在实际生活的各个层面当中,以此来充分发挥化学教学的价值[1]。

二、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们的化学学习兴趣

化学知识所涵盖的内容比较丰富,各种不同类型的化学内容,给学生们能够带来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一般来讲,化学老师们展开化学教学的方式都过于单一,大部分都是借助化学教材,给学生们进行生搬硬套。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们对于化学知识的学习就会缺乏一定的兴趣。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教育部门提出要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们学习知识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新型的技术逐渐被应用在教育事业当中,比如一些投影,实验录像等。这些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给学生们带来了更加丰富的知识内容。那么,化学老师们就要借助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来给学生们不断地创新教学形式,激发学生们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

比如,在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学习《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的时候,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给学生们展现出氯元素的分子结构,以及海水中富含氯元素的各种物质,让学生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并且可以使学生们了解到化学课程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来激发学生们对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还可以带领学生们参与一些化学实验竞赛,与化学有关的小论文竞赛等等,学生们在参与这些化学竞赛活动的过程中,自身就会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趣[2]。

三、加强对学生们的化学实验教学,促进学生们化学能力的提升

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学生们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同时,也要参与更多的化学实验。在化学实验操作的时候,学生们能够更好地将所学习过的化学理论知识进行应用,可以加深学生们学习化学的记忆力,这对化学教学效率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且新课程改革下,大力提倡“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该种教学理念的协助下,学生们自身就会养成各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促进学生们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老师要结合所学习的化学内容,不断地丰富学生们的化学实验教学,让学生们进行自主操作学习,以此来加强学生们的化学能力[3]。

比如,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的时候,老师可以将学生们划分为不同的小组,让各个小组的成员们之间结合这节课程内容,来展开实验的操作。学生们通过共同努力和合作完成化学实验的操作,在此过程中,学生们便能够掌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各种因素,也可以强化学生们的化学实践能力,从而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内容,为高中化学的教学改革打好坚实的基础,为现代化社会的建设培养更加先进的人才。

四、结束语总而言之,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对各种学科都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作为高中阶段所学习的重要课程内容,化学课程也必须要结合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来进行完善。化学老师们要及时改善教学观念,充分利用各种新型的科学技术来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们学习化学课程的兴趣,加强对学生们展开化学实验教学,从而促进学生们化学实践操作以及综合素养的提升,为高中化学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永菊.新课改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5,1305:192+193.

[2]陈爱斌.新课程改革形势下高中化学教学研究[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8,1403:167-172.

[3]陈小生.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下的思索[J].湘潮(下半月)(理论),2016,1512:278+279.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成长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成长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成长 沙铺学校汪全明 近日聆听了安庆教研室孙彦老师的一场专题报告,其主题是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该如何应对以及目前全国比较知名的一些教育新模式。12月25日接着听了桐城市教研室孙淑珍老师的一场报告,具体介绍了我们周围的一些名师是怎么样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听了这2场专题报告后,自觉自己和他们相比差距甚远,感觉自己只能在教师的第二阶段,也就是刚成型阶段,要走的路还很长,同时也感觉收获颇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新课改教师的成长发表一下自己的浅见。 走进新世纪,中国改革的大手笔就是基础课程改革。大手笔来自大思考、大决心,这种大思考、大决心就是在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为,任何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往往都起步于的重大改革。谁拥有了21世纪最先进的,谁就拥有了21世纪。从某种意义上说,基础课程改革事关中华民族的未来。党和国家要把一个民主、科学、充满生机的新课程献给新世纪的中国的亿万儿童,目的是让他们拥有一个自主独立、健康幸福的明天。 新课程与旧课程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理念。新课程所蕴含的先进的理念反映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化的特点,体现了世界发展的趋势,折射出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能否把国家的意志、专家的变为千百万教师的行为,这是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从各国课程改革的历史看,一些重大的课程改革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问题基本上都出在课程理念与教师行为的转化。新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变化,将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策略、教学行为的改变上。因为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然而,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的一种变革,而变革的往往是那

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化学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化学教学 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 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 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要让每一位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彩的化学世界,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 习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等。这些基本理念为新课程的研究与实施 提供了可操作依据,下面就谈一谈我对新教材教学的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新课程教学环境下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削弱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充分地发 表意见,使每个学生均有发展的空间,这是新课标的一个要求。因此,在教师的观念中学生 的主体地位得以提升。但与此同时,又容易走向另一个误区:课堂上教师不敢过多地引导, 生怕破坏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学生发表的意见一味地被肯定、被赞扬,教学中的民主 气氛显得十分浓厚,而教师的适时点拨却变得小心翼翼,课上该点拨时不敢点拨,好像一加 引导,就不叫“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了。教师缺少了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效果就打了折扣。我 认为,新课标教学要充分体现教材的教改作用,只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好主导作用,学 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才能达到教学的最佳境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新教材实验探究性增强,体现学生的探究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本特征的科学,因此,化学教学也应体现这一特征,并将其作为化学 教学的主模式。在化学课程改革中,化学实验的改革是关键的一部分。新课标教材把一些演 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而不再硬性规定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这就给教师进行实验教学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如:“空气中CO2含量的测定”实验, 可让学生联系化学知识设计反应原理。“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可提出问题:为什么燃 烧匙伸进集气瓶时,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还要由上而下缓慢插入?实际上,验证性实验和 探索性实验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关键是如何有效地发挥它们的功效。 由于高中学生掌握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的限制,没有真正发挥验证性实验的作用,容易造成学 生不能正确认识科学的研究方法,所以,改进验证性实验、强化探索和研究性实验是非常有 必要的。为此《标准》规定“新教科书”尝试采用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研究性实验。(1)增加探索性、研究性实验。体现探索的某一过程,如实验现象探索、实验结果探索等,也可 以起到引导学生探究的作用;(2)增强验证性实验的探索性和研究性,让学生在“活动与探究”中自主学会探究,达到新教材的教学要求;(3)在“活动与探究”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以探究活动为主的学习形式,经过学生的亲自参与,观察实 验现象,从观察中得以思考与分析,既能达到探究的目的,又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保护环境已成为当前和未来的一项全球性的重大课题。新教材中介绍了臭氧层的破坏、酸雨、温室效应、光化学烟雾、白色垃圾、土壤以及水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及其防治,并将“居室中的化学污染及防治”、“生活中常见的污染物和防治污染”放在选学教材中。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将环保教育渗透于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明白,为 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 的重要意义,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当讲到涉及环保的相关知识时,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介绍一些实例来加深印象、拓宽视野,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四、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身感受,密切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化学新课程改革

化学新课程标准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侧重于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以及物质转化的规律和调控手段。今天,化学已发展成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的重要基础,成为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并正在为解决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危机,如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和粮食危机等,做出积极的贡献。 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应该体现启蒙性、基础性。一方面提

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 二、基本理念 1.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2.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 3.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5.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信化学为实现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将继续发挥它的重大作用。 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既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又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的初探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的初探 天津一中 李金华 2007-11-12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的初探 李金华 天津一中 300051 摘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不断变革,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同时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也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有效教学的理念和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本文主要是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对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有效教学模式有效教学策略 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 重要途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一、新课程背景下对有效教学的理解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首先出现在英文教育文献中,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贯彻于实际的课堂教学,即为课堂教学效率。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对有效教学的理解是: 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即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也就是说,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完美人格的人,使他们具有较好的政治、身体、心理和文化素质。要求教师淡化选拔意识,强化普及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其次,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再次强调“合作性”教育。教师的教应以学生的存在为前提,教学应定位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 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它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教师在课程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教学效益的问题,不能为追求形式抛弃对教学效益的追求。

浅谈新高考对现在化学教学的要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f12457778.html, 浅谈新高考对现在化学教学的要求 作者:邱志娟 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6年第33期 摘要:高中化学新课程与旧课程相比,在课程结构、课程理念、课堂教学、课程内容和教学管理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高中新课程突出了课程的多样性、实现了课程结构的转型的背景下,教师在新课程教学实施中,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应该是有目的的、是多方面的。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更加深刻,更加全面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全面的人,一个完整健康的人,这与以前仅仅追求分数的要求是截然不同的。 课程结构要求学生先学习两个必修模块,以基础的化学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和实验技能,同时学习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为以后其它选修模块的学习作铺垫,这就告诉我们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实验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必修课程阶段,为学生打下了宽厚的知识基础,满足了所有学生走向社会时所需的基本科学素养,同时必修阶段为学生储备了继續学习化学的知识,为选修阶段满足学生兴趣和个性发展打下了基础。下面我们从新课程提出的要求和教学的改进出发谈谈这方面的相关问题。[1] 一、新改革下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对于化学的理论知识的探究我们不进行多的赘述,新改革下对实验的要求做了显的提高。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尽管现行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实验是经过反复验证、筛选的,但一些实验是从认知规律出发,以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出现,实验装置或操作仍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如溴苯的制备、Fe(OH)2制备的操作等。另外,很多实验是处于概念和理论的依附位置,不 能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科学过程、科学方法以及情感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因此,在实际教学之中,教师可根据不同内容、不同环境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做出适当的修改、调整或补充设计是完全必要的。再说,高考实验题材很多是源于中学教材,但又不是教材内容的直接呈现,而是作了巧妙的处理后,让应试者感觉到似曾相识,但又有变化,这恰好成为训练思维的理想材料。[2] 二、改革之下对教师教学的要求 1.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及任务是:改变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倡导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课程的选择多样性的背景下,在新课程教学实施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成长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成长 沙铺学校汪全明 近日聆听了安庆教研室孙彦老师的一场专题报告,其主题是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该如何应对以及目前全国比较知名的一些教育新模式。12月25日接着听了桐城市教研室孙淑珍老师的一场报告,具体介绍了我们周围的一些名师是怎么样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听了这2场专题报告后,自觉自己和他们相比差距甚远,感觉自己只能在教师的第二阶段,也就是刚成型阶段,要走的路还很长,同时也感觉收获颇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新课改教师的成长发表一下自己的浅见。 走进新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大手笔就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手笔来自大思考、大决心,这种大思考、大决心就是在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为,任何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往往都起步于教育的重大改革。谁拥有了21世纪最先进的教育,谁就拥有了21世纪。从某种意义上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事关中华民族的未来。党和国家要把一个民主、科学、充满生机的新课程献给新世纪的中国的亿万儿童,目的是让他们拥有一个自主独立、健康幸福的明天。 新课程与旧课程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理念。新课程所蕴含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反映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特点,体现了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折射出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能否把国家的意志、专家的思想变为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行为,这是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从各国课程改革的历史看,一些重大的课程改革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问题基本上都出在课程理念与教师行为的转化。新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变化,将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策略、教学行为的改变上。因为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然而,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的一种变革,而变革的往往是那些我们已经驾轻就熟的东西,这对许多人来说,不是没有痛苦的。本次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其艰难性是不言而喻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因此,当务之急是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使教师尽快走进新课程。 一、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方式,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育教学。 1. 转变教师角色,尊重学生,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不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者,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阐释者,而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教学中,不断的创设问题情境,以疑导思,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手段。 2. 创设自主学习情境,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面对新课程、新教材,广大教师首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尽快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程序化的教学模式,摒弃相对滞后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观。其次要树立现代课堂教学的全新理念,切实转变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让教师真正地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在教学方式上要注重以学生为主,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关注体验性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 3. 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个性培养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其个人的认知水平、个性心理特征、个人兴趣爱好及学习风格。由于遗传、环境、教育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一定的

浅论中学化学新课程改革(修改版)

浅论中学化学新课程改革 甘肃省泾川县泾明中学袁兴亮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中学化学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新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新的理念、新的特点、新的目标、新的内涵、对中学化学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新的要求。 一、中学化学新课程改革的特点 新课程的改革实施将使教师从由重传授向重引导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化,由统一性的教育者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者。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的特点:1、涉及的内容全面详尽。2、新的化学课程目标更具特色,新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趋向三个方面构建了课程的总目标。3、重新构建化学课程的内容体系,新的化学课程立足于对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改变了过去偏重学科知识的倾向,提出了学习主题和相应的内容标准。4、规划具体的学习内容和结果。在内容标准部分,通过对学习内容、过程和结果的说明和活动建议来体现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体验性学习目标。5、突出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突出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设置了大量的探究课题。6、赋予发展性评价具体的内容和方法,自我评价和活动表现评价相结合。 二、在新课改中,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方式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运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与方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寻求和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心情舒畅地接受知识。宽松的教学环境、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思维活跃,智力实现开放性状态,这样就能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2、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运用新课改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确立心中有学生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的职责在于“引路”,为学生的个性发展、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在设计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应把以前设计“教师如何教”转变为设计“学生如何学”,要把教学过程看作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索现象以及本质之间内在联系的过程。即将面向结论的学习转变为面向过程的学习,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变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要从根本上克服满堂灌,包办代替的现象。提倡精讲精练,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增强学生的创造欲;放手让学生自己

(完整版)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 第一章新课程改革与教学理念重建 第一节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与特点 (一)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具体目标主要指以下五个转变: 1.课程内容的转变 2.课程结构的转变 3.课程实施方式的转变 4.课程评价的转变 5.课程管理的转变 (三)新课程改革的特点 1.由“专制”走向民主 2.由封闭走向开放 3.由专家走向教师 4.由立足结果走向立足过程 二、新课程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一)确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二)建立民主的教学关系 (三)改革教学与学习方式 (四)重建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 第二节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理念的重建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与课程的关系 在新课程改革中,课程不再是仅仅由教材、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等文字资料组成的了,而是由这些文字资料和教师与学生对课程的体验和感悟共同组成的,并且教师与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将占课程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构建与提升的过程”。因此,在新课程中,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互相促进、相互作用的关系。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与学的关系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差异教育教学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差异教学 一、学生差异的客观性和对差异的需求性 现代生理学、遗传学、心理学等研究表明,由于遗传素质和社会、家庭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世界上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因此受教育者之间的个别差异是客观的、普遍存在的。处在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心理存在着很大的共性,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随着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与巩固,国家经济发展和全民教育的需要,高校扩招,大批的初中生进入高中就读;高中教师和教学设施相对短缺,班级规模增大。面对成绩和个性各不相同的学生,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面对整个班级使用统一的教案,统一进度,统一的教学评价,要求学生“齐步走,一刀切”。这种教学法是在假设同一个年级、班级的学生像生产流水线的产品一样,千人一面,毫无个性,这显然是不符合客观实际情况的。系统论认为,系统中千差万别的各要素各施其职,系统才能良性循环;面对差异的个体传统教学却要把他们塑造成千人一面的教育产品,自然界的各要素的差异本来就是和谐的,社会也是如此,和谐创新型社会也需要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富有革新的创新人才,传统教学法是适应工业革命时代对需要大批的产业工人的需求而产生的,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也越来越大,越来越需要有个性的创新型人才。社会学的理论告诉人们,社会越发展,经济越发达,社会分工越复杂,人才多样性的需求也越大。差异教学为课程改革树立了一面新的旗帜,该理论充分借鉴了哲学方法论中环境制约原理、不确定性原理、系统原理等思想方法,在不断总结现存的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教学理论。差异教学理论批判了当前教学中不顾学生差异的“一刀切”现象,“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学生差异,满足学生个别的需要,以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大一统”的教学方法既不能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满足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也不符合教学规律。 二、学生的主要差异表现 1.智力与能力因素差异 个体的智力受个体遗传基因和教育、生活环境的共同影响,遗传决定了一个人的智力发展范围,外部环境则决定了个体的智力落在这个范围哪一点上。每个个体的遗传基因不同,即使是同卵双生子,个人的经验、教育、生活环境等外部环境也不会完全相同。不但每个人的智力水平不同,智力结构也不一样,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并非一元,而是多元的,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肌体动觉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反省智能以及自然观察者智能等八种智能,每个人在各种智能水平上存在着差异。他还强调,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

《新课程改革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新课程改革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容摘要】师生关系是教育功能实现的基石,在师生关系中蕴含着教学价值观。当今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教学价值观在发生着变化,时代呼唤着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和谐是新型师生关系的主要特征。“以人为本”是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以人为本”的首要前提就是大力调整师生关系,没有师生关系的根本性变化,新课程改革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落实。因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容和任务。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型师生关系。本文从分析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的特点入手,论述如何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型师生关系。 【关键词】新课程师生关系平等和谐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加强课程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健康的师生关系是发展教育的基础。教师能否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学生能否全面、主动地发展,最终完成学习任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是否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使其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提高学习成绩,而且更易于教师开展教育工作,轻松愉快的实现教育目的。落实新课程改革的首要前提就是大力调整师生关系,没有师生关系的根本性变化,新课程理念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落实,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顺利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保证。我们必须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有意识地对师生关系进行调整,构建适应新课程理念、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师生关系。

一、新课程改革下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出发,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对师生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具有以下特点: 1.新课程改革下师生应当是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 在新型的师生关系里,教师与学生的人格是完全平等的,教师必须树立平等的思想,要积极营造教育的氛围。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里,教师与学生的人格是完全平等的,师生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地教导学生,而是以一个引路人的角色来帮助、点拨学生。教师要成为学生平等的合作者、谦虚的倾听者、真诚的赏识者、个性扬的促进者。老师可以批评学生的种种错误,而学生也可以对老师的失误给予指正。在这种平等的氛围里,师生互相尊重,学生自主自信、独立思考的素质才能得到培养,个性才能得到充分扬。 2.新课程改革下师生应当是和谐融洽、充满浓郁感情色彩的关系。 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表明:当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当人的心情处于愉快轻松状态时,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更大发挥。教师对学生的热情关怀是学生对学科形成积极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会使学生获得学习的自信心。师生关系和谐融洽,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充满自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智慧潜能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教育教学工作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还可以减少学生心理疾患、减轻学生各种心灵负担。由此可见,情感不但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助推剂,更是学生心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的变化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的变化 摘要:新课改有别于传统的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变了过去的课堂形式。学生在课堂上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和主人,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通过学生和教师共同的努力,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化学;新课改;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新课改倡导“以人为本”,提高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探究中能够主动地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人。高中化学教师要学习新课改的理念,并且与传统的教学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总结变化,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促进自己的进步。与此同时,化学教师还需要不断地进行实践,摸索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做法,让学生不仅能够产生化学学习兴趣,还能够在课堂上感受到化学学习的快乐和乐趣,从而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化学成绩。下面谈一下本人对于新课改形势下高中化学教学的一些变化的认识: 一、教学目的上的变化,让教师目标明确 教学为了什么?原则上当然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使学生更富有知识、更聪明、更高尚、更有价值。这就是教师眼中的教学目的。然而,在传统的化学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

与学生的学都是以知识的传承与获取为目的的,对知识的追求是教师和学生直接的意愿,“更聪明、更高尚、更有价值”可能是知识无法衡量的美好愿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要强调“双基”,既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把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思想落实到实处。有效教学彻底扭转了教师在教学实施中的固有地位与作用,为“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找到了出路和切入点。 例如在学习《有机化合物的分类》的时候,教师要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主要知识是:有机化合物常见的分类方法和有机物的主要类别及官能团。学生通过对于知识的学习会掌握将有机物从结构上分类有两种方法:一是按照构成有机物分子的碳的骨架来分类;二是按反映有机物特性的特定原子团来分类。但是在新课改中,教师要更加注重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物质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特殊性,体会分类思想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使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教学目标上不难看出,新课改中的教学目标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和锻炼,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提高。 二、教学方式上的变化,让学生积极参与 相对于传统注入式教学而言,新课改形势下的课堂教学实践需要改变固化的教学观念使之解冻,这样教学活动才能够得以进化。对于传统教学的传授法,人们早已产生疑惑,

浅谈新课改下的化学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的化学教学 “传道、授业、解惑”,这是多少年来人们对教师职责的概括。以前,包括我在内的老师可能都有这样的困惑:经过精心备课,对教材内容烂熟于胸,讲起课来行云流水,学生也听得懂,可是就是学不会。原因何在呢?伴着新课改的春风,我意识到,这并不是老师不努力,学生不认真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将自己的思维活动过分提纯,过度包装,没有充分展示出来,因此,不能有效地启迪学生的思维。新课改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鉴于高中化学教学中面临的最大问题:一是学科知识内容庞杂,二是知识载荷的能力含量大,把教材全背过,对解决问题没有大的裨益。我在设计每一堂课时,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乃至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人,收到了很好的成效。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单介绍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主动学习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一、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展示教师的思维过程 据相关报道,联合国组织编写《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对教师的职责给予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不在于传递知识的多少,而是成为学生学习的顾问,交换意见的参与者,帮助学生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组织者、引导者。 创设问题情景必须立足于学生原有知识体系,立足于生活环境、生产等实际,使原有知识作依托的新知识点,可以在原有知识网络加以拓展定位,而且合理的问题情景有利于使学生经常沿着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甚至理性思维的轨道,实现其心理的高效发展,遗忘率大为降低。课堂上,首先,教师应自觉进行“心理换位”,经常扮演学生的角色,多用学生的眼光与心态去审视教学内容,想学生所想,疑学生所疑,难学生所难。不要光讲“应如何做”,而要多讲“为什么要这样做?我是如何做的”。尽量把教师原始的思维活动还原展开,引导学生去思索,从中受到启迪。其次,教师要多思考如何才能用更精练的语言,更准确的语气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课堂大多数时间的主人,让他们有更多、更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交流与探索,促进其发展。 1、新授课 ⑴、课前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可通过提问、实验、联系生活实际等手段创设问题情境,使得这一情境与学生头脑中原有的概念形成冲突和矛盾,或者激起求知欲,促使他们主动思索。例如:讲原电池原理和应用时,课前让学生了解美国自由女神近百年来一直受着疾病的折磨,面对女神“病痛”,我们采取什么措施?从而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想学习得知答案。 ⑵、课中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深入学习

新课标高中化学教学大纲)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 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化学科学的发展对于当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的化学教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加强化学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和实际的联系,充分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精选学生发展所必备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教学目的 1.知识技能 在义务教育初中化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自身发展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密切联系。 2.能力方法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能综合应用化学和其他科学知识、技能解释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他们的个性和特长。 3.情感态度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教育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关注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加强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使学生具有勤奋、坚毅、合作、崇尚科学等优良品德。 二、课程安排 高中化学的教学由必修课、选修课组成。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以及发展要求进行选择。

新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

新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 一、宏观背景: 1. 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 由于从20世纪90年代起,知识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其他生产要素贡献率的总和。 因此人们把21世纪称为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 一词将不再单纯是指没有文化知识的人,而是指不能继续学习,不能更新自己的知识、技能的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也把知识经济称为“学习经济”。 2. 国际竞争空前激烈 信息技术发达国家的信息霸权在经济、军事以及文化方面对其他国家的控制、渗透、都使和平与发展不断面临新的不确定性。 那么当前的国际竞争则主要体现在综合国力方面,而且这种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 3.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困境 这种困境主要是指人类目前面临的诸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的短缺、人口迅速膨胀等威胁着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1980年联合国大会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21世纪,除了必须对人类既往的所作所为进行客观的评价之外,我们还必须妥善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

问题。 二、国内背景素质教育 “一个挂在天边的月亮”,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 展纲要》、1993《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8《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2001由此展开了素质教育的 漫天飞,经验总结立马有,就不知实践怎么走”、素质教育讲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做得扎扎实实。 2005,6原教育部长何东昌《关于基础教育中广泛存在应试教育倾向及有关建议的报告》将应试教育的批判再度推向一个高峰。 关注人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起点和终端,是教育的本体,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教育观念的问题。这与“应试教育”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观念“应试教育”把“考试”作为选拔和鉴别人才的唯一方式,它决定了教学的目的、方式、手段以及管理和评价的导向。一切以考试为中心、以升学为目的。这成了许多地方当前发展教育的目标和宗旨。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支配下,升学率成为一所学校办学优劣的唯一评价标准。新课程环境从教师与学生的

新课程改革试题【大全】

新课程改革试题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建设、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编制、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的依据和基础。 2、背景是指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现实环境)。 3、(创新)是国家兴亡的关键,是民族的灵魂。 4、课程改革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是: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5、评价的五个功能是:反馈调节功能、展示激励功能、反思总结功能、记录成长功能、积极导向功能。 6、教学过程管理包括: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核等教学基本环节的常规管理工作。 7、CSE模式包含四个步骤:需要评定、方案设计、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8、小学课程建设评价的指标体系可以由三部分组成:教学思想建设、教学梯队建设、教学条件建设。 9、评价内容要与(教学目标)吻合,包括:信息的动机、兴趣、态度、习惯、意志等个性发展因素。 10、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理念是:发展性评价观。 11、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包括:书面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 12、本次课改的重点之一就是转变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傻过程中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均衡性:是指同一领域或范围内,不同结构部分的份量保持相对平衡。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 (1)研究普遍兴趣以及能带给他们欢乐的种种活动。 (2 发现多姿多彩的不同奖励方式。 (3从与学生交往经验中挖掘大量的参考资料。 2、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 3、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 4、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 5、制定参考性的技能清单

幼儿园新课程改革汇总

幼儿园新课程改革汇总

作者: 日期: 2

幼儿园新课程改革总结 幼儿园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要体现和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又要遵循和符合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和规律,作为幼教工作者的我们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幼儿园课程改革实质性启动。几年来,我园全体教职工,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拓宽视野,准确定位,投身实践,用心体验,稳步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推动我园幼教水平不断跃上新台阶。现将我们的几点做法进行总结: 一、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实施课改 执行新《纲要》,是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理解新《纲要》精神,确立现代教育观、儿童观和先进的课程理念,是幼儿园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只有抓住关键环节,才能促进全体教师逐步形成符合课程改革要求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 (一)学习培训 《纲要》的基本精神是着眼于培养幼儿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追求每个孩子富有个性地发展,它强调的整体教育思想、环境育人思想、科学评价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等理念,是每位幼教工作者必须确立的核心理念。要想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幼儿,首先我们要做的是改变幼儿教师的教 育观念,要想改变教师的观念,必须加强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引导教师理解和掌握《纲要》的基本精神,确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现代课程观,我们开展多形式、全方位的学习培训活动。 岗前培训。重视对教师的新课程理念的学习,让全员参与通识培训,在政治及业务学习会上学习课改的相关资料,撰写体会,对教师进行“充 电”。

后续培训。教师头脑中旧有观念要想在短期内打破不太现实,因此, 后续培训工作显得尤其重要,这样,也充分体现了“边实验、边培训、边 总结、边提高”的要求,并与教研、教改相结合,长期跟踪指导,领导深 入班级听课、评课,同时组织教师外出听课,学习借鉴别人的先进经验, 通过活动,引导教师从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实现自我提高。 请进来、走出去培训。邀请内蒙、呼市教科所专家及新城区教研员 来我园对教师进行培训、讲座,传递最新课改信息和中外幼教理论。组 织分管教学领导、教师多次赴北京、上海等地学习,参观名园,学习办学 经验,聆听专家报告。 积极开展、参与各类交流培训。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观摩展示活动,在实践层面加强培训指导,让教师亲历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变过程。一是开展本园观摩研讨活动,指导教师实施课改。二是建立园际联系制度,开展“牵手园”帮带活动,以及城乡教师交流观摩、送教下乡活动,促进不同层次的园所和教师都得到发展。三是注重园本培训。开展小型灵活的 园本化培训、教师自我培训,扩大培训面,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培训率基本达到100%几年来我们继续以《规程》和《纲要》为先导,利用政治学习、业务学习、教研活动和一切可以利用的空余时间,组织了各种形式的 学习活动。传达新理念、组织专题讨论等。一次次的学习与领会、讨论与反思,教师们经历了理解、反思、实践、再反思、再理解的过程。我们成立了园本课程领导小组,由园长、业务园长、保教主任、骨干教师、教研组长组成,经常了解一线教师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惑,商讨制订相应的对策,确保课改能顺利推进。这样通过上下连动,切实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确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到目前为止,我们全园上下一心,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以素质教育的启蒙为核心,突出课程的有效整合、师生共建,确立开放的、整合的教材观,明确每一位教师既是教材的开发者、又是教

《新课程改革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新课程改革下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内容摘要】师生关系是教育功能实现的基石,在师生关系中蕴含着教学价值观。当今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教学价值观在发生着变化,时代呼唤着新型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是新型师生关系的主要特征。“以人为本”是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以人为本”的首要前提就是大力调整师生关系,没有师生关系的根本性变化,新课程改革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落实。因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型师生关系。本文从分析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的特点入手,论述如何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型师生关系。 【关键词】新课程师生关系平等民主和谐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健康的师生关系是发展教育的基础。教师能否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学生能否全面、主动地发展,最终完成学习任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是否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使其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提高学习成绩,而且更易于教师开展教育工作,轻松愉快的实现教育目的。落实新课程改革的首要前提就是大力调整师生关系,没有师生关系的根本性变化,新课程理念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落实,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顺利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保证。我们必须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有意识地对师生关系进行调整,构建适应新课程理念、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

师生关系。 一、新课程改革下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出发,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对师生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具有以下特点: 1.新课程改革下师生应当是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 在新型的师生关系里,教师与学生的人格是完全平等的,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要积极营造教育民主的氛围。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里,教师与学生的人格是完全平等的,师生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地教导学生,而是以一个引路人的角色来帮助、点拨学生。教师要成为学生平等的合作者、谦虚的倾听者、真诚的赏识者、个性张扬的促进者。老师可以批评学生的种种错误,而学生也可以对老师的失误给予指正。在这种民主平等的氛围里,师生互相尊重,学生自主自信、独立思考的素质才能得到培养,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张扬。 2.新课程改革下师生应当是和谐融洽、充满浓郁感情色彩的关系。 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表明:当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当人的心情处于愉快轻松状态时,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更大发挥。教师对学生的热情关怀是学生对学科形成积极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会使学生获得学习的自信心。师生关系和谐融洽,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充满自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智慧潜能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教育教学工作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还可以减少学生心理疾患、减轻学生各种心灵负担。由此可见,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