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第8讲 现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及成就课时作业 人民版(1)

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第8讲 现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及成就课时作业 人民版(1)

课时作业8 现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及成就1.(2014·江苏调研)1950年,中国政府规定,外轮一般不准驶入中国内河,经中国政府特批而驶入的外轮须悬挂中国国旗,并在指定的码头停泊。这种措施所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

A.“求同存异”B.“另起炉灶”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D.“一边倒”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的外交政策,意在考查对概念的准确理解。题干措施针对的是外轮、外国人,故体现的外交政策是“另起炉灶”。A提出于1955年,C是针对国民政府订立的政策而言,D指倒向社会主义国家,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2.(2013·河南质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主要是因为它( )

A.适用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且有利于世界和平

B.是新中国首次系统阐述自己的外交政策

C.成为解决当代国际关系问题的基本准则

D.是中国人民为维护世界和平而作出的重大贡献

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特点,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当代国际问题的基本准则。

答案:C

3.(2014·江苏南京、盐城三模)美国记者鲍大可描述周恩来:“他在这个辩论几乎已经陷入僵局的时候脱颖而出。成为会议的明星,成为排难解纷、平息争端、带来和平的人物。……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菲律宾外长罗慕洛说:“周恩来是我去的时候的敌人,回来时候的朋友!”该会议( )

A.打破了我国的外交僵局

B.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C.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D.解决了与亚非国家之间的矛盾

解析:从材料信息“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可知这次会议是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故选C项。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后,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这样,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我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故A项不正确。B项发生在1954年召开的日内瓦会议上。D项表述不当。

答案:C

4.(2014·河北唐山模拟)1971年9月22日,美国和日本等国家提出“关于代表权的决议草案”时指出:“(一)兹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权,并且建议它得到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的席位;(二)确认‘中华民国’继续拥有代表权;(三)建议联合国一切组织和专门机构在决定中国代表权时考虑本决议的条款。”这一“决议草案”主要反映了美日( )

A.尊重联合国国际组织的权力和地位

B.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台湾同时参加联合国

C.主张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台湾的联合国的席位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解读材料。材料中美日等国主张“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权”,同时“确认‘中华民国’继续拥有代表权”,这与中国主张的“一个中国”原则相矛盾,反映了美日不希望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台湾在联合国的席位,故D项正确。

答案:D

5.(2013·乌鲁木齐质检)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

A.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B.中美关系的改善

C.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D.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解析:注意关键词:国际因素。由于中国长期重视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因此在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问题上,得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和帮助。

答案:A

6.(2014·甘肃兰州模拟)这是拍摄于1972年的两张历史照片。下述历史情形共同表明( )

A.中美、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B.西方对中国的外交孤立政策破产

C.世界政治进入“一超多强”的新阶段

D.中国睦邻友好政策取得重大成果

解析:本题是容易题,考查考生的记忆能力。A错在此时中美邦交关系没有正常化;C 中的“一超多强”局面是20世纪90年代才形成的;D中美关系不属于睦邻友好的范畴。所

以正确答案为B。

答案:B

7.(2014·江苏四校二调)在中美两国同时发表的某公报中写道:“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该公报的发表( )

A.直接促成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B.结束了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

C.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进程

D.有助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解析:由材料信息“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可知该公报是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故A不正确。1972年尼克松访华,结束了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故B不正确。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D不正确。

答案:C

8.(2013·广东统测)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民意测验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是“无知”、“好战”、“狡诈”、“危险”;到了70年代初期,这种印象变为“勤劳”、“智慧”、“灵巧”、“善于进取”、“讲求实际”。导致这两种印象的原因分别是( ) A.新中国成立初,美国对华采取敌视政策;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B.美苏冷战的影响;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

C.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D.中苏建交;70年代,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解析:解答本题要从中美关系入手考虑。根据所学可知60年代的情况主要源于中美双方的对立状态,而伴随着70年代初尼克松的访华,双方关系缓和,了解加深,从而改变了美国人对中国人的看法。故选A。

答案:A

9.(2014·浙江五校联考)从“和平使命—2005”、“和平使命—2007”,一直到“和平使命—2013”,和平使命系列军演已经成为世界著名的反恐军演品牌,这也是上海合作组织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一种姿态。以下对上海合作组织认识正确的有( )

①由中国领导创立的全球性国际组织,2001年在上海正式成立②它的成立标志着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的诞生③联合打击恐怖主义是该组织重要的目标之一④该组织各国合作目前仅限于军事、政治领域,尚未涉及经济等其他领域A.①③B.②③

C.②④D.①④

解析:上海合作组织并非是一个全球国际组织,该组织只限于军事领域。

答案:B

10.(2013·湖南长沙质检)2001年10月,中国在上海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到2006年底,有1487名来自中国的维和军事人员在联合国9个任务区执行维和任务。这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的特点是( )

A.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C.经济外交和政治外交并重

D.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外交,A、B两项内容均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而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是新时期外交的特点。

答案:D

11.(2013·北京东城二模)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苏关系走向一个全面合作的历史时期,2001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双边关系进入了成熟和稳定的发展阶段。上述两个条约( )

A.都体现出不结盟的原则

B.都体现了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都签署于冷战的世界格局下

D.都是中国与意识形态相同的国家签署的条约

解析: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体现了结盟原则,故排除A。2001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订时,冷战格局已经结束,故排除C。《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订时,俄罗斯与中国的意识形态不同,故排除D项。B项属于两个条约的共同点,符合题意。

答案:B

12.(2014·郑州模拟)2011年10月4日,中俄否决了有关制裁叙利亚的决议草案。中国此举的目的是捍卫《联合国宣言》,维护叙利亚的领土和主权及中东地区的和平。这表明中国在新时期( )

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②积极维护地区的稳定和世界和平③参与符合联合国宪章的维和行动④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新时期的外交。联合国并未在叙利亚实施维和行动,故而排除含③的选项即可。因此正确答案选C。

答案:C

13.(2014·长春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材料二:“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因此,我走完舷梯时决定一边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尼克松回忆录材料三:“第三,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使人类更加和睦。”

——摘自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

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

(1)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

(2)结合国际背景指出我国20世纪50年代外交政策的主要表现。

(3)“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反映了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当时国际形势和国际局势产生什么影响?

(4)请举出两个例子,说明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加强与世界各国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第(1)问提炼材料关键信息回答。第(2)问,明确50年代的国际背景主要表现为两极格局、两大阵营的对抗,在此基础上归纳50年代的外交方针、政策。第(3)问考查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其影响注意从国际形势、国际格局两个角度分析。第(4)问结合所学知识举例,注意时间限制。

答案:(1)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

(2)50年代,当时世界出现两极格局,新中国提出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中美关系由冷战对峙开始走向正常化。有利于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4)①中国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各项活动,并发挥了积极作用。②中国十分重视发展与东盟的关系。1997年为缓解东盟经济危机作出了重大贡献。③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2001年中国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

14.(2014·河南郑州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提出,“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在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中间,“中立”是不可能的,中国必须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一边。明确宣布“一边倒”,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幻想。这一外交方针对新中国建设起了重大作用。

——靳德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材料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实施不仅使新中国在经济援助、外交等方面倚重苏联,并且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某些方面也照搬苏联经验,产生了许多弊端,走了许多弯路。同时也加剧了中美关系的冻结程度,限制了中国外交向纵深的发展。

——游艳丽《美国对华政策与新中国

“一边倒”外交政策之联系》请选择材料中的一个或两个观点进行评述。

注意:(1)评述要围绕主题展开。(2)论点应由史实支持。(3)论述要层次分明。(4)语言要通顺流畅。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对于建国初期的“一边倒”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一边倒”外交政策具有重大的积极影响,另一种观点认为,“一边倒”外交政策产生很多消极影响。分析这些观点并阐明自己的观点,无论持何种观点均可。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分析,结合史实论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答案:本题为开放性试题

第一种观点:“一边倒”外交政策具有重大的积极影响。

评述:从政治上看,为新中国获得国际承认、发展对外关系、粉碎帝国主义的孤立政策起了积极的作用;从经济上看,为我国迅速医治战争创伤,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援助和强有力的支持;从军事上看,为我国挫败美帝国主义包围与挑衅提供了坚强的后盾,维护了我国国家安全和民族尊严,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第二种观点:“一边倒”外交政策产生很多消极影响。

评述:从国家安全与领土完整来说,与美国敌对给自己找来了更强大的对手,中国领海及沿海弧形地带承受的压力骤然上升;从得到的国际承认来说,同美国的敌对导致中国不被很多国际组织接纳,越来越走向自我封闭,与世界的发展潮流相脱节;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来说,参加朝鲜战争和长期面临战争威胁,以及美国经济上的封锁和禁运,使中国无法利用外部条件和良机来发展自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