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新药研发三大领域

我国新药研发三大领域

我国新药研发三大领域
我国新药研发三大领域

我国新药研发集中于肿瘤、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三大领域

我国新药研发集中于肿瘤、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三大领

来自:FDC-PharmAsia

据国家药品审评中心(CDE)首次开展的企业新药研发方向调查显示,在中国,目前超过2/3的新药研发项目都集中于三大治疗领域——肿瘤、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

这项调查结果于11月22日在CDE召开的中国药物创新论坛年会上公布,调查还反映出了跨国企业和本土企业之间的一些分歧,比如是否愿意终止不太可能通过监管审查的候选药物的研发工作。

CDE主任助理冯毅表示,开展这项调查是为了了解如何才能刺激药物创新以满足目前尚未得以满足的公共卫生需求。这项调查于9月10日~10月15日展开,共收到了来自123家跨国企业、103家合资企业以及449家私营和国有本土企业的767份问卷回复。其余应答者包括合同研究组织(CRO)、研究机构和其他企业。CDE主任张培培表示:“药品审评是链接药物创新与公共卫生需求的一个重要环节。”2011年7月,原CDE主任李国庆调任SFDA药品安全监管司司长后,由张培培接任CDE主任。

中国新药研发的动力

CDE称,这项调查还显示,只有少数本土企业成立了医学部和临床用药安全信号收集管控团队。此外,94家本土企业都没有界定药物研发过程中的里程碑,这令人担心许多企业可能都缺少针对那些不太可能被批准或存在安全或疗效问题的候选药物的退出研发机制。

CDE主任助理冯毅指出,从这项调查收集到的信息来看,CDE在推动创新的同时还需要想办法解决本土企业在新药研发机制上存在的问题,这是决定研发成败的根本。她表示,目前还不清楚中国的新药研发模式是否应该参照或照搬西方模式。

继续推行监管制度改革

CDE已经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来完善其药品审评体系,包括今年启用了新的网站,网站上公布了审评专家的信息并且提供了申请人查询审评进度的渠道。

自今年7月起,CDE开始发布《药品审评概述》,意在让公众了解药品审评结果以及相应的决策依据。审评概述通常包括临床数据、安全信息、国外批准情况以及与现有标准治疗的比较。

最近,CDE还在其网站上开通了一个新的平台,用于公示在中国开展临床试验的药物信息。该平台尚处于试运行阶段,要求今年获得临床试验批件的申办者在该平台上注册药物信息。

CDE主任助理冯毅表示,CDE将来可能还会进一步升级该平台,形成一个类似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 https://www.doczj.com/doc/9f11897998.html,数据库的独立网站,以提高公众意识,其他亚洲国家的药品监管部门在这方面也做得很好。

此外,CDE还开通了视频/电话会议体系以加强与申请人之间的沟通。

冯毅还表示,面对临床试验质量的担忧,CDE还在加强对药物临床试验的监管工作。今年,SFDA出台了新的药物I期临床试验管理指导原则以及一系列的关于在中国开展临床试验的新法规。

全球医生组织创始人兼执行董事时占祥表示,为此,SFDA还与全球医生组织合作起草了《临床研究原则与实践简介》。

时占祥称,目前,中国至少已有10家医院建立了人体研究保护项目,并且正在向美国人体研究保护项目认证协会(AAHRPP)等机构寻求国际认证,AAHRPP项目已被纳入NIH 2012版《临床研究原则与实践》。

CDE还在会上介绍了2名新的高级审评专家:来自江苏恒瑞医药有限公司的魏开坤博士和来自CRO 尚华医药和保诺科技的王旸博士。

CDE还于11月21日在其网站上公布了中国通用名药发展研究报告的第一部分。CDE调查的主要结果

·在中国,大约70%的新药研发项目都集中于三大治疗领域:肿瘤、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

·跨国企业及其合资公司以及中国本土的小型生物技术企业更加关注肿瘤领域,而大多数本土企业则更加关注抗炎药物和抗感染药物;

·跨国企业的新药研发项目主要采用自主研发和/或国际合作的模式,而本土企业则更多地依靠联合开发,即与国内的研究机构合作;

·跨国企业的研发决策更多地取决于生命科学探索和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而本土企业更多的是参照市场分析;

·本土企业的研发投入在不断增加,许多企业的研发资金占到了总销售额的10%以上;

·超过80%的跨国企业应答者称其已经在中国成立了研发中心,单一功能的研发中心占34%,全功能的研发中心占46%,其余20%则尚未建立在华研发中心。

全球创新药物研发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全球创新药物研发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发表时间:2016-12-09T15:52:19.637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22期作者:范祚舟张澄洪宋国梁 [导读] 医药产业的创新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毫无疑问,创新药是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江苏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江苏南京 210008 摘要:近年来,全球的药物研发投入随着医药市场的不断扩大也迅速飙升,在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医药行业,创新药逐渐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现阶段,全球创新药物的研发面临严峻挑战,为了进一步推动创新药物研发工作的开展,文章将重点阐述未来全球创新药物的发展趋势,以供参考。 关键词:全球创新药物;研发;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作为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产业,医药产业是全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医药产业的创新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毫无疑问,创新药是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的医药市场迅速扩容,目前已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同时,我国制药行业正处于由“仿制为主” 向“自主创新为主” 转变的重大转型期,了解全球新药研发的趋势有利于审时度势,及时转变研发模式和策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对全球创新药物研发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势在必行。 一、药物由治疗功能转向预防功能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许多疾病都会存在特定的生物标志物,这些生物标志物能够在患者出现症状之前提示人们疾病发生的风险,所以,及时进行预防并开展早期干预能有效降低疾病发生率。而在研发预防性药物的时候,临床试验一般选择潜在患病风险的受试主体。但是,试验启动一定要具备相应的证据,保证整体效益高于可预见的风险,同时,也很容易存在因试验结果获取时间较长而缺乏可行性特征,若使用生物标志物当作有效替代重点,也同样会出现长期用药安全问题[1]。为此,应当对全新诊断性的生物标志物进行合理地利用,进而划分患者潜在患病的风险,及时发现高风险的患病群体,这对于干预机制十分重要。同时,大部分情况之下,高风险组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预期的结果,有效地节省了试验时间。一旦干预有效,那么高风险组也能够形成最优效益与风险分析的结果,对于低风险组的试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通过诊断性生物标志物来划分患病风险等级,可以减少预防性药物的临床试验时间,使药物审批上市速度不断加快。 二、个体化用药规避反复改变的疗法 通常情况下,患者首次接受治疗药物以后因体内的编码药物代谢的酶、药物靶标基因和转运蛋白存在差异,导致同一治疗干预措施可能仅对某些病人有效,即个体化差异[2-3]。而全新的靶向药物与基因诊断试剂相互配合使用,使得今天的临床个体化用药意义更加深远[4]。通过对基因测试试剂的使用,可以将变异检测出来。而可快速评价早期治疗应答效果的诊断性工具的运用,对于药品临床的产出进行了有效改善,对于新药物研发成功几率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将这些工具应用在有效性试验当中,可以对药物无应答的患者进行识别,同样能够实现无应答患者药物暴露的最小化,所以,使得药品效益与风险分析的结果有所改善。 三、有效规避药物的不良反应 根据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大概有5%的住院治疗患者都是受药物不良反应影响。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因为编码细胞色素P450酶或者是其他药物代谢酶基因的变异所引发的药物代谢速度转变,最终导致中毒或者是药物难以发挥自身效用而排出体外[5]。为此,要想保证患者用药的产出效果更加理想,就需要在药品研发及使用当中纳入药品安全。在使用基因检测手段或者是生物标志物等多种安全性工具的过程中,应当与主动监测药品不良事件的工具进行有机结合,继而确保药品的安全实现监测向预测及预防方向转变。 四、实现患者用药依从性的有效提升 如果患者对于治疗的依从性比较差,那么就会导致医疗效果不理想,甚至会提高医疗的总成本。同时,个体化的药物效果会增强,而副作用降低,所以,使得患者用药的依从性有所提升。特别是针对哮喘或者是糖尿病等患者来说,其服药依从性较差或者是病情严重的慢性疾病具有积极的作用。 五、全面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心脏移植患者来说,有四分之一比例的患者会出现致命排异反应。所以,要想实现监测的目的,需要保证患者在手术以后的特定时间内,每一星期进行一次心内膜心肌活组织的检查。与此同时,需要在手术以后的几年内每个几个月都展开这一类型的检查[6]。其中,分子诊断测试只对患者的血样进行抽取即可,而不需要展开侵入性的组织活检。 六、有效控制医疗成本 通过对个体化药物疗法的使用,针对剂量反复调整或者是不良反应所引发的住院治疗等问题能够进行有效地解决,最终使得医疗成本不断增加。而在美国,通过模型评估发现,在基因测试的作用下,可以确定患者所服用的抗血栓药华法林剂量,有效地降低了急诊的访问数量,减少了死亡几率,同样,使得医疗成本大幅度降低。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新药研发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加,但是,新药产率却出现了严重危机。在此形势之下,特别是大规模制药企业,对于传统制药思维的改变仍然存在极大的问题,所以,对个体化药物概念进行了掩盖。当前,个体化药物在开发与使用方面也同样存在诸多缺陷,所以,分子诊断技术在未来发展中将发挥重要性的作用,实现与新药研发的有机结合。文章以全球创新药物的研发作为研究重点,阐述了其未来发展的具体方向,希望为全球创新药物研发工作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程永浩.创新药物技术转移模式探索[J].医药导报,2014(8):1113-1117. [2] Becla L,Lunshof J E,Gurwitz D,et al. 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 in the era of personalized medicine [J]. Int J Technol Assess Health Care,2011,27(2):118-126 [3]Meyer U A. Personalised medicine:a personal view [J]. Clin Pharmacol Ther,2012,91(3):373-375 Chena L S,Bieruta L J. Genomics and personalized [4]medicine:CHRNA5-CHRNA3-CHRNB4 and smoking cessation treatment [J]. J Food Drug Anal,2013,21(4):S87-S90.

新药研发的定义及过程

.2新药研发的定义及过程 从新化合物的发现到新药成功上市的过程通常被称为新药研发。新药研发是 一项系统的技术创新工程,其通过试验不断改进药物性能,并证明该药物 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经过严格的科学审查,最后取得发给的允许上市 的证明文件。 从完整意义上说,新药的研发过程需要历经“药物发现”、“药物临床前研究” 及“药物临床研究”三个阶段。通常,“药物临床前研究”及“药物临床研究” 这两个研究阶段又被统称为“开发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工作相互关联并且各有 侧重点。 “药物发现”环节是药物研发活动的开始,具有浓厚的科研探索性质,旨在 找到并确定针对某一疾病具有活性的先导化合物。此阶段工作内容包括作用 机理的研究、大量化合物的合成、活性研究等以寻找先导化合物为目的的研 究工作,涉及到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有机化学甚至基因组学 等学科。药物发现处于新药研发早期,是一项创新程度及偶然性极高的科研 活动,失败率极高,不但需要极高的科研水平,且投入巨大,所以往往由高 校或者科研院所在从事基础研究中完成,研发经费来源主要依靠政府资助学 校科研经费拨款,各级政府科研计划资助等,以及部分制药公司的资金投入。 “药物临床前研究”是药物研发过程中最为复杂的环节,是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其主要目的 是针对己经确定的先导化合物进行一系列非人体试验的研究, 这一阶段的工作完成后需要向政府监管部门提出临床试验申请并接受技术审 评,审评通过后方可进入下一研究阶段。此阶段工作内容包括药学研究,安 全性评价、药代动力学评价等成药性研究内容参见图一,涉及到药物化学、 药剂学、药物分 析学、药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理毒理学等学科。

(医疗药品)中国式新药研发模式及格局变化分析

中国式新药研发模式及格局变化分析 科贝源(北京)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程增江 1中国药品研发力量各阶层分析 目前中国的药品研发力量包括: 国家科研院所、民营研发机构、“海龟”团队、CRO公司、药企研究所、外企在华研发中心。 1.1国家所有的科研院所及药研力量 研究院所 包括原医药管理局体系的,医科院体系的,医工院体系的,军事医学体系的,卫生部系统的等。比如,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天津药物研究院,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上海中药创新研究中心,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卫生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卫生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原华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植物研究所。医科院省级研究所基本仍归国家所有。 国家所有的药学院校有: 北京大学药学院、复旦大学药学院、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山东大学药学院、沈阳药科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药学系、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厦门大学医学院药学系、浙江大学药学院、中国药科大学、中南大学研究所、

中山大学药学院、中国医科大学药学系、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烟台大学药学院,若干所中医药大学。 工程中心 有发改委的、教育部、科技部的:基因工程与资源药物工程研究中心、中药制药与新药开发关键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新药工程研究中心、中药复方药物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基因组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中药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海洋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天然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新药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中成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与医药基因工程研究中心、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药物及代谢产物分析研究中心。 国家新药筛选实验室及新药筛选技术平台 国家新药筛选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药物筛选中心、中国药科大学新药筛选中心、新中新药筛选实验室、复旦大学药学院、抗病毒药物筛选中心、地奥集团新药筛选中心新药筛选技术平台研究:抗肿瘤、抗心脑血管病新药药效学关键技术及平台研究、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关键技术及平台研究、临床前安全评价关键技术及平台研究、临床试验关键技术及平台研究 “圈养动物”:国家院所 国家所有的院所、高校拥有最优秀的人才、设备、技术平台,“九五”前曾经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新药研发的主体,然而巨大的国家投入被转化为学术论文和纸上成果,并没有转化为期望的新药项目。 在市场机制的冲击下,这些机构显得机制僵化、缺乏活力,人才象笼中的

新药研发现状和医药行业发展趋势.docx

作者:文章来源:CPhI制药在线发布时间:2014-04-30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上海市生物产业行业协会会长陈凯先院士在第二届中国(上海)国际及技术进出口交易会--张江药谷技术创新与国际合作论坛上针对新药研发和医药行业发展主题进行了精彩演讲。 全球新药研发现状 创新药物的研究与开发,集中体现了生命科学和微生物技术领域前沿的新成就与新突破,体现了多学科交叉的高新技术与集成。根据陈凯先院士的讲话,全球新药研发可以总结出如下特点:药物研发重心随着世界疾病谱发生变化。七八十年代主要研发重心为感染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高血压,九十年代后主要集中在高血压、糖尿病、抑郁症,而如今因为环境的恶化以及人口老龄化问题,药物研发的重心主要集中在肿瘤、慢性病和老年疾病; 整个药物市场持续增大,但是增速有所变化。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仍然占市场很大的份额,发展速度将趋向稳定。而以中国、印度、俄罗斯为代表的新兴市场正快速发展; 仿制药市场快速增长。随着重磅炸药专利到期的高峰到来,仿制药市场将得到极大的发展,市场份额比重预估将从2011年25%增加到2016年35%,仿制药在新兴市场中占的比重非常显著,而成熟市场中稳定在14%-18%。比如在2011年,Leva公司仍然是非专利药物市场的龙头,但是诺华正迎头赶上,很多大型医药公司纷纷转型仿制药; 学术性、技术性的研究对新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前化学药还是市场的主导,生物技术药比重上升的非常快; 药物开发风险增加。美国药物研究中心(CMR)分析表明新开发项目的药物Ⅱ期临床实验成功率已经从28%(2006-2007年)降到18%(2008-2009年)。近年来,新药Ⅲ期临床实验和新药申报的平均成功率已经降至50%左右。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安全性不好、有效性不够等问题; 研发投入持续高涨,投入产出比持续降低。预估R&D投入占销售额将从2008年的20.2%下降至2018年的16.9%。预计至2018年整个制药业的R%D投入将由2004年的879亿美元上升到1494亿美元。 由此可见,新药研发的市场格局正在慢慢发展变化,药物开发的成本正不断上升,因专利到期而失去独占市场权利的“重磅炸药”级产品,在带来很多新机遇的同时也会使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全球医药行业发展趋势 审批程序多、时间长一直让药企非常头疼。对此,FDA已经加快审批程序,据陈凯先院士介绍,申办者向FDA提交会议申请,FDA接到申请后14日以内将给予答复。若同意,则书面回复具体的时间、地点等安排,申办者向FDA提交会议信息包,并确认会议议程,召开会议并记录,会议结束后

新药研发过程

新药研发过程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新药研发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制药行业的普遍经验是一个新化学实体药物的开发周期在10年以上成本在10亿美元以上。从候选药物到最终产品上市其成功率只有一成。 新药研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药学、药理、临床医学、伦理等各个相关学科的相互配合与协作。其过程受国家相关政策、人类社会健康卫生的需要等因素的影响。由于影响因素众多,新药研究的成功率也较低。 由于影响因素众多,新药研究的成功率也较低。统计 数据显示,过去整个制药行业从临床Ⅱ期进入Ⅲ期的成 功率平均达到25%。即使被批准上市的药物中也只有三分之一能被市场所接受。因此只有克服及把握好新药研发中的难点与关键点,新药研发才有可能取得包括市场销售等方面的成功。而目前认为,新药研发过程不仅仅是指按照相关技术指导原则进行的生产前研究,也包括药品在上市后的Ⅳ期临床研究及临床再评价研究,现就其进行扼要的论述。 剂量探索试验是新药临床试验的重要环节,应贯穿于新药研发的各个阶段,其中又以I期和II期临床试验为重。I期临床试验主要用于探索新药的毒性,即确定最大耐受剂量;II期临床试验主要用于探索新药的有效性,即确定剂量效应关系和最小有效剂量。但目前国内对剂量探索试验重视程度不够,申报的临床试验剂量往往在试验前已经由申办方或者相关研究人员确定,“剂量探索”流于形式。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剂量探索试验属于新药剂量的初步探索,药物有效性及安全

性往往未知,而该试验又需要设置多个剂量组,因此面临了更多的伦 理学考验;二是剂量探索试验往往需要较大样本量,国内的申办单位 难以承受所带来的巨大风险。因此,国内很少有相关研究文献,对于 剂量探索试验设计及分析方法研究基本属于空白。除了上述实际应 用中存在的困难外,剂量探索试验对统计学家也提出了相应的挑战: 剂量探索试验属于多臂试验,应用多重比较的方法进行最小有效剂量 估计不可避免。应用多重比较时,即要防止I类错误的膨胀又要保证 足够的检验效能;在自适应设计,除了多臂问题以外,进行期中分析时 也要考虑I类错误膨胀的问题,因此选择合适的多重比较方法是剂量 探索试验中的关键问题。 药物研发流程 药物从最初的实验室研究到最终摆放到药柜销售平均需要花费12年的时间。进行临床前试验的5000种化合物中只有5种能进入到后续的临床试验,而仅其中的1种化合物可以得到最终的上市批准。 总的来说新药的研发分为两个阶段:研究和开发。这两个阶段是相继发生有互相联系的。区分两个阶段的标志是候选药物的确定,即在确定候选药物之前为研究阶段,确定之后的工作为开发阶段。所谓候选药物是指拟进行系统的临床前试验并进入临床研究的活性化合物。 研究阶段包括:靶标的确定,模型的建立,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先导化合物的优化。 一、靶标的确立

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的现状及思考

郑州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专业 姓名 准考证号 论文题目 20 年月日 注:准考证号、姓名要规范填写并准确无误

目录 一、中药发展现状 (2) 二、中药学发展的趋势 (2) 三、未来中药学的基本特征 (3) 四、面向21世纪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的思考 (4) 五、中药的不良反应多有几种原因引起 (5) 六、提高中药质量及管理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7) 七、测试分析方法的现代化是提高中药新药研制水平的保证 (8) 八、小结 (9) 九、参考文献 (10)

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的现状及思考 【论文摘要】理性看待中药毒性,合理应用中药。凡是药品都具有利害两重性,毒性多是不合理用药引起的,临床上不合理用药主要是药物的滥用、乱用和误用,而合理用药就是有效、安全、经济的使用药物。总结追求安全有效目标的措施。【论文关键词】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现状;方法 现今社会是个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科学发展的综合化,技术发展的高新化以及高新科技的产业化是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这一趋势将在新药研究开发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本文试论世纪之交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现状及思考,以期加快中药新药创新的步伐。 中药是天然品,很多人认为是安全的,有些慢性病人喜欢多用中药,甚至常吃中成药。似乎认为有病治病,无病保安康,实际上并非如此。凡是药品都具有利害两重性,中药也不能滥用。 一、中药发展现状 中药研究开发是国际热门课题,国际市场每年药用植物及制品(包括保健品等)的交易额超过300亿美元;日本是较重视中药研究开发的国家,年销售额达1500亿日元美国国会1994年批准了把草药列为《饮食补充剂》的法案之后,1997年又制定了“植物药在美批准法”(草案),不再要求草药产品是已知结构的单体纯品,而可以是成分固定、疗效稳定、安全可靠的复方混合制剂。德国在欧洲是传统药年销售额最大国家,达22亿美元。 我国的中药新药研究开发已走上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和法制化的轨道。至今已有1 141种中药新药通过注册,其中一类新药占11.5%,二类占6.5%,三、四类各占40%,五类占2%。反映新药研制水平的一二类新药的数量明显偏少;对于三类新药的研制也多相重复,忽视了发展创新、基础研究及科研水平的提高;研制的整体水平不高,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尽管如此,新药仍取得了很高的经济效益,占整个药品销售额10%以上,利润大约在20%以上。 中药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已受到世界的瞩目。中国已向美国FDA进行了首次的复方中药注册申请,并分别于1997年12月和1998年3月通过了“复方丹参滴丸”和“银杏灵”新药临床研究(IND)预审,实现了中药的历史性突破,随之而来将会有更多成熟的中药品种进入世界。 二、中药学发展的趋势 1、中药理论研究系统化没有理论,中医药学不可能存在到今天;没有理论,中医药科研教学等学术机构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中药理论除了中医的阴阳、脏象

新药研究中的CRO模式

CRO-中国制药企业的研发新路 2004-05-13 我国《药品法》,药品临床管理规范(GCP),实验室管理规范(GLP),《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法规的颁布实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药品研发全过程监管力度的增强,审评过程越来越科学严谨规范,均标志着我国药政管理正在日趋国际化。 随着我国加入WTO,医药市场的国际化也越来越明显。制药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需重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产品的开发,并使研发过程符合国际标准。我国药物研发主体也正在逐渐地由科研院所向制药企业过渡。如何将员工数量和管理费用合理稳定地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同时又能使各项工作符合严格的药政管理要求,这成为制药企业共同面对的新问题。 CRO这种以合同的方式为制药企业和研发机构在药物研发过程中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产业,正是迎合了上述市场的需求而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必将成为中国制药和新药研究企业发展的战略合作伙伴。 加入WTO要求国家管理法规体系科学严谨并与国际接轨,而中国制药和研究发展企业的新药研发经费的投入能力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这必将使CRO——这一在中国新兴的产业刚起步就面临着如何在有限的研究经费的预算下,既要保证每项工作符合国际规范的基本原则,又要适合国情,不负重托从而经受住考验,并得到健康良性发展。 在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制药业,拥有创新药品是企业竞争制胜的关键。全球药物研发投入的资金正在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每研发一个创新药物平均需要12年的时间和3.5~8.5亿美元的资金。如此昂贵的开发成本,使得每个企业都在寻求如何能够降低研究成本和缩短研发时间的渠道。与CRO公司的合作正是国外制药企业为达到这一目的所选择的方法之一。CenterWatch公司预计:美国所有Ⅱ期和Ⅲ期临床研究项目中,有CRO参与的占2/3。CRO服务的全球市场2002年约78~98亿美元,并以每年20~25%的速度增长,到2005年可望达到163亿美元,但其主要在美国,欧盟和日本。一些大的CRO公司的增长率高达45%。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CenterWatch公司指出:12年来,新药开发的时间首次开始减少,CRO的高效力服务在其中起了一定的作用。根据Barnett Lnternational Bencharking Group报告:CRO承担的项目与申办者承担的项目所需时间相比,大约可以节省1/3~1/4的时间。在这些国家的CRO也已将其服务扩展到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药物经济学,药物基因组学,信息学,临床文件,政策法规咨询,生产和包装,推广,市场,产品发布和销售支持以及商业咨询等诸多领域。 全球CRO行业的前景是令人鼓舞的,也不乏世界医药行业的著名人士对中国的医药市场和新药开发的前景给予了充分肯定。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CRO企业要想发展所必须面对的很多问题。例如:在低研究预算情况下如何高质量地完成研究?在试验后评价的情况下,如何减少试验方案的设计风险?如何提高培训能力,解决人才缺乏的问题?如何增加企业凝聚力,解决人才流失问题?如何解决在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中,无法与其他国家同步竞争入组的问题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时间,还需要政策法规和管理的完善,

药品推广的八种模式

药品营销模式,从运作主体上的不同,可以分为底价承包模式(代理模式)和自主经营模式;从操作手法上的不同可以分为学术营销模式、专科营销模式、品牌营销模式、新闻营销模式、数据营销模式、流通营销模式等,本文主要对新药营销的八大营销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以便更深层次地窥探它们的物质和更到位地掌握其中的要领。? 1、学术模式:通过学术推广让医生在临床上使用药品? 对于新药营销,学术推广是主流模式。这种模式始于德国拜耳公司在1920 年开始设立专业医药代表针对医生进行药品推广工作。1989年以后,这种营销模式被无锡华瑞、西安杨森、中美史克、上海施贵宝等外资企业相继引入中国。? 在临床上,除非是全球跨国公司开发出来的专利新药,于一般企业研发的新药,临床医生由于没有使用过该药品,也难以认识到该药品在临床上的使用效果,会不会出现不良反映。因此,如果缺乏有效的沟通,医生是很难主动开出该药品的。医药代表的主要工作就是以个性化、专业化的学术推广方式去说服医生在最大程度上接受自己的产品。? 但目前,学术推广活动在中国也变了味,以致造成成本趋高,但效果却不明显。一是带金销售成为了普遍现象,不规范的操作行为严重影响了新药进入医院临床系统;二是医院药品招标采购当中不少暗箱操作,造成不公平竞争;三是多次药品降价直接影响到新药销售利润;四是反商业贿赂使许多医院排斥医药代表到医院开展正当的学术推广活动,也不允许医生参与此类活动。?

但无论如何,作为一种主流的新药营销模式,学术推广模式是不会因为反商业贿赂而消失,相反经过这次暴风雨般的洗礼之后,这种模式应当变得更加理性和成熟,成为引领未来新药销售的发动机。? 2、专科模式:针对特定患者、特定病种和相关专科医院合作? 专科模式事实上是从医院营销中细分出来的一种营销模式,它是针对特定专科医院、特定病种、特定患者而采取的新药推广销售模式。? 从特定专科医院分析,由于它们无论是在人员上、技术上还是设备上均无法与大中型医院相抗衡,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下风的地位。为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它们费尽脑汁来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独特的诊疗技术和品质优秀的新药是它们常用的武器,独特的诊疗技术一般是它们的看家本领,新药则需要从市场上引入。每当一种适合专科医院(如肝药、结核药、抗菌药、疫苗、皮肤药等等)的新特药出现,它们都迫切希望能在专科门诊中得到运用,以满足患者的需要。从特定病种和特定患者分析,专科医院的病种、患者相对单一,可供选择的药物也普遍不多,因此有创新及独特疗效的新品倍受专科医院欢迎,也是专科获得良好效益的重要内容之一。? 不少制药企业其实并不了解专科医院的操作,往往认为这是一个分散的小市场,其实在中国约29万家医疗机构中,专科、门诊数量就占了20万家左右,只要充分挖掘这一市场,它的容量是不容小看的。同时,专科医院也相当欢迎制药企业为其请来专家,为患者、医护人员举行讲座或培训,制药企业更容易获得患者资源,也更容易形成品牌。?

新药研发的趋势以及促进新药研发的管理策略

新药研发的趋势以及促进新药研发的管理策略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医药市场营销作业 药学院 2018年1月20日 我国新药研发的趋势以及促进我国新药研发的管理策略 摘要:新药研发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医药科技综合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医药企业是否能做大做强的关系所在。新药研发能力在现阶段日益成为医药研发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分析我国新药研发现状阐述我国新药研发的未来前景以 及促进我国新药研发的管理策略。 关键词:新药研发发展趋势机遇 医药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个行业, 其发展的好坏以及发展的快慢直接影响到国民的健康保障和生活质量。医药研发是一个多学科、高科技、高难度、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高回报的产业。从生产能力看我国药品生产能 力居世界前列,但在研发领域中国已经落后发达国家近20年。在主导国际市 场的主要药品中,几乎没有中国的专利产品,一种仿制药可以有几十家企业同时生产,而且大部分还是原料药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随着我国加入WTO对药品的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加强,国外制药巨头纷纷在我国建厂,同时在我国设立新药研发中心国内制药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新药研发作为医药产业链的上游, 其发展的状况直接影响到我国医药产业当前和未来的 生存和发展 , 以及民族医药产业能否在技术上保持独立自主的生存状态。因此, 如何正确看待我国新药研发和发展的现状显得尤为重要。 1.我国新药研发现状 我国的新药研发体系主要由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医药技术开发公司和生产企业的研发部门4部分构成。国立和部分地方性科研院所承担着国家各类科技攻关项目,其发展方向和技术力量各有偏重,在药物的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发挥着主导作用。部属院校和部分综合性大学的重点实验室也承担了许多国家级科研项目,研究内容各有特色,是我国药学高端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和创新药物研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制药产业创新能力弱,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差,经过近几十年的努力和探索,我国的新药研究开发工作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立了一大批实力相当的研究机构,培养了大批新药研究人才,为我国的新药研究奠定了基础。目前我国的新药研究与开发也正与发达国家逐步接轨,科研院所越来越注重基础研究,企业逐步成为新药研发的主体,每年申报新药发明专利的数量也不断增加,我国的新药研发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就总体水平而言,我国创新药物研究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与先进国家比较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新药研发的定义及过程

新药研发的定义及过程 从新化合物的发现到新药成功上市的过程通常被称为新药研发。新药研发是 一项系统的技术创新工程,其通过试验不断改进药物性能,并证明该药物的有效 性和安全性,同时经过严格的科学审查,最后取得发给的允许上市的证明文件。 从完整意义上说,新药的研发过程需要历经“药物发现”、“药物临床前研究”及“药物临床研究”三个阶段。通常,“药物临床前研究”及“药物临床研究”这 两个研究阶段又被统称为“开发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工作相互关联并且各有侧重点。“药物发现”环节是药物研发活动的开始,具有浓厚的科研探索性质,旨在 找到并确定针对某一疾病具有活性的先导化合物。此阶段工作内容包括作用机理 的研究、大量化合物的合成、活性研究等以寻找先导化合物为目的的研究工作, 涉及到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有机化学甚至基因组学等学科。药物 发现处于新药研发早期,是一项创新程度及偶然性极高的科研活动,失败率极高, 不但需要极高的科研水平,且投入巨大,所以往往由高校或者科研院所在从事基 础研究中完成,研发经费来源主要依靠政府资助学校科研经费拨款,各级政府科 研计划资助等,以及部分制药公司的资金投入。“药物临床前研究”是药物研发过程中最为复杂的环节,是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其主要目的是针对己经确定的先导化合物进行一系列非人体试验的研究,这一阶段的工作完成后需要向政府监管部门提出临床试验申请并接受技术审评,审评通过后方可进入下一研究阶段。此阶段工作内容包括药学研究,安全性评价、药代动力学评价等成药性研究内容参见图一,涉及到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学、药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理毒理学等学科。 新药研发的特点 从以上对新药研发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新药研发的工作除公认的周期长、投入大外还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l)涉及学科领域广泛 新药研发牵涉到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有机化学、药代动力学、药物制剂等十几门学科甚至更多。而且有些研究工作虽属同一学科,却属不同领域,如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都涉及到药效学,但临床前为体外药效学,为细胞层面的研究,而临床研究为体内药效学包括动物体内与人体内药效学研究,两者属于完全不同的领域。而且即使是创新程度最低的改变剂型的研究,也要涉及到药剂学、药物分析学、药代动力学、护理学、统计学等学科。 (2)某些研究环节需要特殊资质 因为临床试验是以人体为试验对象,涉及到人身健康,所以临床试验必须经由国家认定的具有临床研究资质的医院完成。在临床前研究阶段以及发现阶段时 期某些试验必须使用动物进行诸如药代动力学研究、体内药效研究、安全性评价等研究工作,承担这些研究的单位必须持有《试验动物许可证》。 (3)存在不确定性 从整体上看,创新药物的研发不同于仿制药物的开发,仿制药物的开发是一 种验证性行为,而创新药物的开发是一种探索性行为,存在不确定性。从阶段上看,发现阶段要合成大量的全新化合物,并设计出特殊的筛选模型筛选出先导化合物进行下一阶段的研究,实现的是突破性的进展,其创新程度最高,不确定性也最高。发现阶段得到的先导化合物通过临床前研究阶段进行的安全、有效方面的测试,以及药代动力学、药学方面的研究改良其结构、改进其工艺并确定最佳给药途径,最后通过制剂研究确定合适的剂型,这一阶段与发现阶段相比,创新程度己大为降低,实现的已不是突破性的创新,而是改进创新,不确定性较发现阶段降低。临床前研究得到的制剂最后通过临床研究的测试,并根据反馈结果进一步改良其结构或者剂型后,最终确定为治疗药物上市,这一阶段大部分研

中药新药研发工作的现状及思考

中药新药研发工作的现状及思考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中药;新药;标准化;规范化;研发我国中药的临床应用已相当广泛,但中药的临床疗效却始终不能令人满意,如何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确保人民用药安全有效已成为每个医药工作者共同面对的问题。本文着重从中药新药研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谈几点看法,仅供同行参考。 1 新药临床欠缺实实在在的疗效 在中药新药研制和评审中,重基础(药学、药理学、毒理学)轻临床的现象比较普遍,新药临床实验的地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新药上市后的临床再评价更是稀有[1]。前几年,我国每年都有上百种中药新药获得批准文号投入市场,新药治疗病种无所不及,甚为广泛,而疗效到底如何?却值得我们反思。另外,新药一旦获得批准文号,厂家和医药经销公司就会大做广告、大力宣传、扩大药物知名度,但多数品种往往名不副实,在市场上难以获得持久生存,走走过场就销声匿迹,所以新药品种经常变换。所有这些情况表明中药新药欠缺实实在在的临床疗效。

2 中药临床试验未达到标准化、规范化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和临床试验规范(GCP)的应用对实现药品的最终价值是极其重要的,由于我国传统中医中药辨证施治理论重视整体的反应及其症状的改善,病与证、症,病种和病类,证名与证候等概念的称谓非常复杂,常常引起理解各异,让许多关心中药的人“雾里看花”[2],难于与国际接轨。因此,在实施GCP过程中,要注意与国际GCP惯例相统一,即以疾病的实际变化来评价药物的作用,使中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大规模的标准化临床实验提供科学依据,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3 中外新药临床研究现状的对比 我国近年来在新药临床研究方面无论在技术要求和政策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主要表现在研制单位和临床研究人员的新药研发的理念和素质,临床研究管理水平和监督力度等方面的滞后。美国FDA的药品审评和研究中心(简称CDER)非常重视新药的研究阶段,注重保护受试者的权益,确保临床研究申报材料的科学性、真实性、完整性,除了“随机、盲法、对照”的原则以及GCP的有关规定外,CDER对临床研究基地、医院的审评委员会、研制单位、临床研究督察员(Monitor)和合同研究中介机构(CRO)进行不定期的现场实地核查[3]。因此,中药新药的有效性、安全性、质量可控性3个方面是今后新药研发工作的重中之重。

新药研发战略与研发模式选择

新药研发战略与研发模式选择 作者:佚名 联盟会员:项目管理者联盟 转载 发布时间:2011-9-8点击:895 PMB:0 【收藏本文】 中国医药行业近年 来保持着快速增长,已经成为国际医药大国,但是总体上说,“中国医药大而不强”,特别是占据医药最大份额的化学制药领域,基本上 被国外制药巨头垄断,究其原因就在于中国药品研发上的 严重缺失!研发创新是中国医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医药企业必须成为医药研发创新的主体。国家已经制定了有关 创新药物研究的“十一五”规划的基本思路,明确提出中 国到2010年要居国际新药研发“第二方阵”领先地位,领 先韩国等中等发达国家。实现医药产业由以仿制为主向以 创新为主、由生产主导型向研发主导型的两个根本性转 变。这对于产业格局的重新划分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中 国医药正迎来以研发驱动型为主导的第四次发展浪潮。项目经理博客 1、 中国医药研发模式 自主研发。世界知名大医药公司每年投入新药研发的 费用大约为年销售额的15~20%。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国外公司的研发都已经做到了全球化,利用全球的资 源进行新药发掘、研究和开发。与国外同行相比,中国国 内少数优秀企业通过积累,已经具备雄厚的资金和研发实力,可以与国外企业一拼高下。从长远来看,要振兴中国 的医药产业,必须加大科研投入,从仿制逐步走向创制, 使其具有与国际竞争的实力。 与专业机构合作。从国外先进医药企业研发现状来 看,很多医药企业是通过与中小型医药开发企业或聘请专 家进行合作开发的方式来拓展医药研发。国内的医药企 业,尤其是中药企业,可以积极与这些机构合作,形成优 势互补,使这些机构的科研成果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最近,广东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公司与广州呼吸病研究所签 订的板蓝根抗病毒研究项目、王老吉药业与复旦大学药学 院天然药物研究中心签订的注射剂项目等合作开发的新药 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预计这些产品未来将成为走向全国 甚至国际市场的“高端武器。”项目经理圈子 研发外包。由于新药研发成本不断增加,跨国医药巨 头争相采用研发外包战略,把非核心开发业务交给专业、 高效的中小企业。目前,美国每年生物医药研发经费达上

新药研发的若干总结

新药研发的若干总结 搞新药开发立项前查询是很重要的一步,在一个项目立项前对相关信息调研清楚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调研工作做不好,以后的研发过程中将可能很被动。所以新药研发立项前查询工作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 本人不是搞立项的,本人在工作中总结认为:立项前查询在新药研发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相当必要,立项前查询中注意下面问题: 一、新药研发立项前需要注意的7个问题 一、了解对国内外医药市场发展。 二、复方制剂的组方考虑。 1.处方中的组分是否有配伍禁忌现象。 2.处方中是否存在毒性较大,不良反应明显的药物。 3.对作用机制相关性是否进行周密的考虑。 4.对“个体化给药”是否给予充分的重视。 三、剂型的选择依据是否全面。 四、药物作用机制的设计是否严格。 五、处方是否考察安全。 六、基础研究工作中是否科学,严肃。 七、新药类别的判断是否准确。 二、新药研发的思路汇总 ——首先,根据调研选择好的药品品种或项目;其次,考虑政策上的可行性;再次,考虑技术上的可行性;最后完成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报告。 1、药品研发项目的选择

通过国内外医药市场的调研,确立市场应用较好、风险较小、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品种项目。这些工作就要依赖于调研的程度了。 1.1 项目选择的调研内容 1、首研(或全球市场最大供应者)单位的查询,看该公司该品种的销售数据的增长趋势,由此一般可以判断该品种是处于发展中的那一个阶段,如成长期,成熟期,还是衰退期。 2、适应症,整个适应症的用药,如该品种不是该适应症的主要用药,那它的作用机制是否独特? 3、发病人群,是否有区域和经济文化背景的差异? 4、剂型,针对适应症的那一个人群市场??剂型设计是否新颖有吸引力? 5、不良反应,针对不同适应症,不良反应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显然,治疗感冒的药物和一个肿瘤用药的不良反应要求是不一样的。 6、应用潜力,仿制药物应关注外国大公司的临床研究动态,没有大型临床做后盾的药物是走不远的。 1.2 调研建议 1、针对适应证,选择临床应用较的品种,或本身处方有一定的优势的品种做为开发对象; 2、查找其质量标准; 3、注意服用剂量的问题,改成新的剂型后能否满足制剂要求; 4、专利查询,看你所要开发的产品是否在制剂、工艺上有保护; 5、工艺有无质的变化问题,质的变化不仅是指你在提取过程中工艺发生重大改变,使成分发生变化,同时也包括在改变剂型后吸收利用如有重大改变,也属质的变化,立项前一定要明确; 6、新该的剂型一定要有其优势或新颖性。

新药研发过程

新药研发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制药行业的普遍经验是一个新化学实 体药物的开发周期在10年以上成本在10亿美元以上。从候选药物到最终 产品上市其成功率只有一成。 新药研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药学、药理、临床医学、伦理等各个相关 学科的相互配合与协作。其过程受国家相关政策、人类社会健康卫生的需 要等因素的影响。由于影响因素众多,新药研究的成功率也较低。 由于影响因素众多,新药研究的成功率也较低。统计 数据显示,过去整个制药行业从临床Ⅱ期进入Ⅲ期的成 功率平均达到25%。即使被批准上市的药物中也只有三分之一能被市场所接 受。因此只有克服及把握好新药研发中的难点与关键点,新药研发才有可 能取得包括市场销售等方面的成功。而目前认为,新药研发过程不仅仅是 指按照相关技术指导原则进行的生产前研究,也包括药品在上市后的Ⅳ期 临床研究及临床再评价研究,现就其进行扼要的论述。 剂量探索试验是新药临床试验的重要环节,应贯穿于新药研发的各个阶段, 其中又以I期和II期临床试验为重。I期临床试验主要用于探索新药的毒性, 即确定最大耐受剂量;II期临床试验主要用于探索新药的有效性,即确定剂 量效应关系和最小有效剂量。但目前国内对剂量探索试验重视程度不够,申 报的临床试验剂量往往在试验前已经由申办方或者相关研究人员确定,“剂 量探索”流于形式。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剂量探索试验属于新药剂量的初步探 索,药物有效性及安全性往往未知,而该试验又需要设置多个剂量组,因此面 临了更多的伦理学考验;二是剂量探索试验往往需要较大样本量,国内的申 办单位难以承受所带来的巨大风险。因此,国内很少有相关研究文献,对于剂 量探索试验设计及分析方法研究基本属于空白。除了上述实际应用中存在 的困难外,剂量探索试验对统计学家也提出了相应的挑战:剂量探索试验属 于多臂试验,应用多重比较的方法进行最小有效剂量估计不可避免。应用多 重比较时,即要防止I类错误的膨胀又要保证足够的检验效能;在自适应设计, 除了多臂问题以外,进行期中分析时也要考虑I类错误膨胀的问题,因此选择 合适的多重比较方法是剂量探索试验中的关键问题。 药物研发流程 药物从最初的实验室研究到最终摆放到药柜销售平均需要花费12年的时间。进行临床前试验的5000种化合物中只有5种能进入到后续的临床试验,而仅其中的1种化合物可以得到最终的上市批准。 总的来说新药的研发分为两个阶段:研究和开发。这两个阶段是相继发生有互相联系的。区分两个阶段的标志是候选药物的确定,即在确定候选药物之前为研究阶段,确定之后的工作为开发阶段。所谓候选药物是指拟进行系统的临床前试验并进入临床研究的活性化合物。

中药新药研发工作的现状及思考

内容摘要:【关键词】中药;新药;标准化;规范化;研发 我国中药的临床应用已相当广泛,但中药的临床疗效却始终不能令人满意,如何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确保人民用药安全有效已成为每个医药工作者共同面对的问题。本文着重从中药新药研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谈几点看法,仅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中药;新药;标准化;规范化;研发 我国中药的临床应用已相当广泛,但中药的临床疗效却始终不能令人满意,如何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确保人民用药安全有效已成为每个医药工作者共同面对的问题。本文着重从中药新药研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谈几点看法,仅供同行参考。 1 新药临床欠缺实实在在的疗效 在中药新药研制和评审中,重基础(药学、药理学、毒理学)轻临床的现象比较普遍,新药临床实验的地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新药上市后的临床再评价更是稀有[1]。前几年,我国每年都有上百种中药新药获得批准文号投入市场,新药治疗病种无所不及,甚为广泛,而疗效到底如何?却值得我们反思。另外,新药一旦获得批准文号,厂家和医药经销公司就会大做广告、大力宣传、扩大药物知名度,但多数品种往往名不副实,在市场上难以获得持久生存,走走过场就销声匿迹,所以新药品种经常变换。所有这些情况表明中药新药欠缺实实在在的临床疗效。 2 中药临床试验未达到标准化、规范化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和临床试验规范(gcp)的应用对实现药品的最终价值是极其重要的,由于我国传统中医中药辨证施治理论重视整体的反应及其症状的改善,病与证、症,病种和病类,证名与证候等概念的称谓非常复杂,常常引起理解各异,让许多关心中药的人“雾里看花”[2],难于与国际接轨。因此,在实施gcp过程中,要注意与国际gcp惯例相统一,即以疾病的实际变化来评价药物的作用,使中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大规模的标准化临床实验提供科学依据,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3 中外新药临床研究现状的对比 我国近年来在新药临床研究方面无论在技术要求和政策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主要表现在研制单位和临床研究人员的新药研发的理念和素质,临床研究管理水平和监督力度等方面的滞后。美国fda的药品审评和研究中心(简称cder)非常重视新药的研究阶段,注重保护受试者的权益,确保临床研究申报材料的科学性、真实性、完整性,除了“随机、盲法、对照”的原则以及gcp的有关规定外,cder对临床研究基地、医院的审评委员会、研制单位、临床研究督察员(monitor)和合同研究中介机构(cro)进行不定期的现场实地核查[3]。因此,中药新药的有效性、安全性、质量可控性3个方面是今后新药研发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