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课原始农耕生活(2)

2课原始农耕生活(2)

2课原始农耕生活(2)

2课原始农耕生活(2)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练习题范文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练习题 基础达标 一、填空题 1.距今约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动地展现了我国流域原始农耕的图景,他们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耕地,种植,住着房子,过着定居生活。他们已挖掘,饲养家畜,会制造,还能制造简单玉器和原始。 2.在陕西西安附近半坡村,发现了距今约年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收割庄稼,主要粮食是。他们居住在房子里,能制造色彩艳丽的,上有刻画。半坡原始居民已会纺线、、。 3.距今约年的山东大汶口居民,农耕经济有更大发展,农具有磨制、等。 二、选择题 1.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共同点是() A.以原始农业为主 B.以饲养家畜、家禽为主 C.以采集、狩猎为主 D.以原始农业生产为主的多种经济生活 2.使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过着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A.学会建造房屋 B.掘井饮水方便 C.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 D.自然环境的变化 3.下列现象不符合史实的是() A.北京人使用天然火 B.半坡人使用耒耜耕地 C.山顶洞人使用骨针缝制衣服 D.河姆渡人使用弓箭打猎 4.对半坡人和河姆渡人而言,最不可能发生的是() A.尝试着培育野生猪、野生狗尾草,使之成为自己的主食——粟和稻 B.发明了弓箭狩猎,并将吃不完的野兽饲养起来 C.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D.广泛种植棉花,穿棉布衣服 5.促使原始居民过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环境的变化 B.氏族公社的形成 C.原始农业的发展 D.学会建造房屋 能力提升 1.反映我国长江流域农耕生活的文化遗址是() A.半坡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大汉口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 2.右边图示的文物是在什么地方出土的() A.山顶洞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元谋人遗址 D.河姆渡人遗址 3.很多同学爱吃米饭,你可曾想到稻米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种植史。请你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判断,下列哪个地方的先民最早可以品尝到香喷喷的米饭() A.北京周口店 B.陕西半坡村 C.山东大汉口 D.浙江河姆渡 4.假如你生活在半坡原始居民时代,在猎获一头野猪后,要把猪腿剁下,你所使用的工具是()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青铜剑 D.铁斧 5.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主要是() A.彩陶 B.黑陶 C.白陶 D.红陶 6.(2007年,山东模拟)原始社会时期,我国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布局的主要原因是() A. 自然条件的差异 B.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

初中一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2新人教版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学情分析】 本课所讲授的对象—初一学生,初一历史的学习是学生学习历史的第一步,初一学生可能对历史这门课程比较陌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多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教学中传授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热爱历史这门学科。【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继第一课基础上,讲述原始的农耕生活,目的要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展示出土文物图片设置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寻找知识,逐步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最终概括出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②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 采用读图,用视觉效果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然后通过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在比较归纳的基础上形成对原始农耕文化的正确认识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最古老的人类,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住在洞穴和树上,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这种状况发生了变化,人类开始过着较为稳定的生活,然而靠采集渔猎为主的生活,对原始人类来说是否有保障?为什么?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依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要受到季节的影响,例如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旱灾等,可能就无法生存;食物来源不固定、不充足,生活的场所就不固定,那他们将始终过着流浪的生活,等等。 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 (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请大家阅读“导入框”的内容: 师:这是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它反映了原始农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早期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观察到植物的生长规律,一些可食用的食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他们开始有意识地种植可以食用的植物,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摸索,初步掌握了一些植物的种植方法,然而,这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就是这个漫长过程的真实写照,随着原始农耕的出现,人们的生活方式渐渐由采集过渡到农耕,这就是原始农耕的起源。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原始农耕的国家之一。你知道我国的原始农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吗?当时的人们有哪些生产工具?过着怎样的生活? 让我们一起步入那个时代,共同感受一下他们的生活吧。 【讲授新课】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师:请大家阅读第7页的材料《白虎通》原文。 这一段话的意思是:神农氏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制造工具,教人种植。那么,天时、地利指的是什么呢?是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土、植被等。因为这些直接影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 师:请大家阅读教材第8页“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并找出这两种居民所在的地点及生活的河流流域。(河姆渡居民居住在浙江余姚,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居民居住在陕西西安,生活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含答案)

人教新课标历史七年级上册学案与同步练习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学习目标] 1.简述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掌握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重点) 3. 掌握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 论。(难点)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距今时间是_ _____ ;生活位置:__ ___流域;使用___ ___石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_ ____和 的国家。河姆渡居民居住在,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 和原始的乐器;半坡居民居住在_ __。会制造,上面 的符号是我国的雏形。会纺线、织布、制衣。 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时间是_ ____;生活位置:__ 流 域 __村;使用工具---_ ___石器;半坡居民种植 ___ _。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3、大汶口居民距今时间是_ _ ;地点__ __;出现_ __陶和__ __陶; 在后期,出现了_ ____和,原因是:_____ __的发展。 [合作探究】 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

式房屋复原图,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精讲点拨】 1、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并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 态的关键。 2、河姆渡原始居民在农业方面的重要特征:用磨制石器、耒耜耕 地、种植水稻。 3、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其他情况:住干栏式房子,定居生活;会挖 掘水井;饲养家畜;制造陶器和玉器;懂音乐。 4、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发明和创造,表明长江和黄河都是中国的母亲河,共同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5、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 相同: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都有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都有影响;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 6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贫富分化和私有财产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进步。 7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是母系氏族公社繁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 2 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学习目标】 1. 知道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概况。 2. 初步培养观察分析历史图片的能力、简要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 3. 认识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学习过程】 一、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1. 河姆渡遗址位于今天的 省,距今大约 活在 流域,主要粮食作物是 的国家。河 姆渡人已经会 水井饮水,住着 流域,主要粮食作物是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 植 的国家。 半坡 原始居民住在 式的房子里,能制造色彩鲜丽的 ,上面绘有各 式各样的美丽图案、刻画符号。 3.思考:“动脑筋”一(第 8 页)、二(第 10页)和“活动与探究” 。自己不能解 决的问题: 二、合作探讨(生生互助、师生互动,点拨释疑,共同提高) (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一围绕疑难点讨论) (二)班内交流展示(师生、生生互动,点拨释疑,知识深化) 第一子目: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 指名说出自己学到的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 结合图,师讲解主要内容; 3. 讨论解决“动脑筋”一。 第二子目: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 指名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主要知识,师适当引导、补充; 2. 思考、讨论: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生产、生活情况有何不同? 第三子目:大汶口原始居民(略) 1. 自读,大致了解本目内容。 2. 师引导讨论解决“动脑筋”二。 活动与探究 (小组竞赛:每小组各出 1 名代表,选其中一道题竞答;其他组同学可修正、补 充;师及时引导、点拨、评价) 三、扣标整合(围绕学习目标,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遗址名称 距今时间 长江流域的代表 生产状况 生活情况 遗址名称 距今时间 黄河流域的代表 生产状况 生活状况 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 文化的国家之一,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 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达标测评(我达标我快乐) 1.我国原始农耕的出现与传说中的哪位人物有关( ) A.女娲 B.伏羲氏 C.神农氏 D.黄帝 2. “民以食为天”。我们的先民最早种植和食用的两种粮食作物是( ) A.水稻和粟 B.水稻和小麦 C.水稻和玉米 D.粟和小麦 3. 稻米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种植史。右图是我国出 土的距今约7000年的稻谷遗存,它位于( ) 年,河姆渡原始居民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 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 2.半坡遗址位于今天的 省,距今大约 年,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上)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了解中华文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熟练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等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其发展特点的差异,并认识其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仔细观察本课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干栏式房屋”“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和“半坡出土的纺轮”“半坡出土的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及“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等图示,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并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2.通过对本课中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原始的农耕生活特点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能力和学科交叉知识运用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 私有财产、贫富分化、阶级等历史概念和这些历史概念出现的背景。 ●教学方法 1.故事导入法。教师可利用课本导入框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带出从考古发现了解我们的先人如何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了食物的“生产”者的话题。 2.讨论法。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原始社会人们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等问题来学习本课内容。这种引导思考可在学生讨论、集思广益的基础上进行。 3.联系讲述法。这种方法在讲述教科书中所涉及到的整个农耕经济中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时要用到。这种方法可以揭示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避免孤立地罗列。 4.图表法。由于本课内容较多,时间离现在又远,学生单凭想像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用图表法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这种状况。 5.图片分析法。这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本课时,更直观地感受原始农耕时代的氛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历史文物、遗物图画或图片,并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分析。 ●教具准备 1.历史文物、遗物图片(条件不具备,可利用课本插图)。 2.投影仪、小黑板。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同学们,我们在前面学了《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课。在那里,我们接触到了关于人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案.doc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案 学习目标:1、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 济的主要情况。2、培养观图、找信息、做结论的能力。二 习重点、难点:1、重点:①、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 活。②、两个原始农耕典型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 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 原始农业与饲养业的关系,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 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 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 系等。要以农耕生产为基点,揭示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 ) 四、讨论:1、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 上有了哪些进步? 2、大汶口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多少悬 2、难点:家畜饲养、手工制陶和纺织业。三、 学习过程:1、 请快速阅读教材, 自主完成下面的几个问题:①、河姆渡原始农 耕的时间是 ,地点在 ,河姆渡原始居民能种 植 ,用 工具耕作,能养 ,能 饮水,能制器、 台匕 器、器,住 式房屋。②、半坡原始农耕的时间是 地点在 ,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 ,普遍使用 鱼,住 种类 工具耕作,能养 ,用 箭头、渔叉、渔钩打猎捕 式房屋。③、半坡原始居民比河姆渡原始居民的食物 了。④、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长江流域和黄 河流域种植的农作物 和 在世界上是最早的。(友情提示:

殊的现象?五、合作研究:分析干栏式和半地穴式这两种房屋建 筑有什么不同。六、 自主整理,回味消化,全班交流,共同提 升:自学过程中,你们小组还有什么疑问?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 享。七、 自主检测我最棒:1、成下列表格:原始居民 距今时 间地区工具农作物家畜饲养住房原始手工业河姆渡人 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吗? 2020-03-11 1、重点:①、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 活。②、两个原始农耕典型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 半坡人 大汶口人 2 、今天这篇课文,你能说出我 学习目标: 1、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 济的主要情况。 2、培养观图、找信息、做结论的能力。二 2、难点:家畜饲养、手工制陶和纺织业。三 学习过程:1、 请快速阅读教材, 自主完成下面的几个问题:①、河姆渡原始农 耕的时间是 ,地点在 ,河姆渡原始居民能种 植 ,用 工具耕作,能养 ,能 饮水,能制器、 器、器,住 式房屋。②、半坡原始农耕的时间是 地点在 ,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 ,普遍使用 鱼,住 种类 工具耕作,能养 ,用 箭头、渔叉、渔钩打猎捕 式房屋。③、半坡原始居民比河姆渡原始居民的食物 了。④、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长江流域和黄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学案设计 课题: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了解中华文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熟练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等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其发展特点的差异,并认识其发展对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仔细观察本课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干栏式房屋”“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和“半坡出土的纺轮”“半坡出土的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及“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等图示,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并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2.通过对本课中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原始的农耕生活特点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能力和学科交叉知识运用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点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 私有财产、贫富分化、阶级等历史概念和这些历史概念出现的背景。 ●教学方法及手段 1.故事导入法。 2.讨论法。 3.联系讲述法。 4.图表法。 5.图片分析法。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总计用时4分钟):老师提供的一些重要词语,同学们的任务就是将这些字词连在一起,讲个完整的故事,当一回小作家。这些词语是:传说、神农氏、小鸟、谷籽、禾苗、木、石、耒耜土地、食物食用。我将给同学2分钟准备时间。 同学们大体意思回答为:传说中,神农氏看到小鸟把衔来的谷籽儿丢在地上,便长出了禾苗,于是就试着采来谷籽儿埋在土中,果然长出了谷苗。他十分欣喜,于是就用木、石、骨制成耒耜等农具,教人们翻松土地,采来穗大实多的谷籽儿埋入土中,待长成结穗后收割,供人食用。他还用同样的办法,种植其他作物。后来,神农氏播种五谷的办法,传遍各个部落,人们尊称他为神农氏。 老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赞扬,接着引出神农氏的传说反映了原始农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早期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观察到植物的生长规律,并有意识地种植可以食用的植物,这就是原始农耕的起源。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第二课。 板书: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本课第一部分:(总计用时大约15至20分钟) 打开ppt老师:这节课中我们会学到代表长江流域原始生活的河姆渡遗址和代表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和大汶口遗址,首先先学习河姆渡遗址的原始农耕。 板书: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老师问:大家能看出这是什么吗?它有一个黄色的皮,里面是白色的肉(用ppt) 同学答:水稻

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设计)

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我国原始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和黄河流域的半坡文化特征,了解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概况,从工具制造使用、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居住等多方面了解河姆渡和半坡文化的概况并比较两者,找出异同。了解大汶口文化晚期出现的贫富分化现象,理解这是人类进入文明时期的开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发掘出的原始农耕时代具有典型代表的考古文物的观察、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使学生增强从历史遗迹、遗物中分析出历史事实的能力,并会简单的归纳,得出结论;通过对河姆渡、半坡文化的特征分析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不同地域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我国原始农耕时代文化遗存的典型代表——河姆渡、半坡遗址特征的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贡献;进而激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崇敬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河姆渡、半坡农耕文化的特征 难点:从考古发现中得出有关信息的能力,以及怎样理解大汶口文化晚期出现的贫富分化现象。 三、教学方法 讲述法、历史读图法、讨论法、对比法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 五、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祖国境内早期的人类,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原始居民? 生: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师:对,这三个原始人群的典型代表都处于旧石器时代,所谓的旧石器时代主要是指使用打制石器。在长达上百万年的时间里,人类通过自身的不断劳动一点点地实现了从猿到人的蜕变,一步步地走向文明社会。然而,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旧石器时代会经历上百万年的时间? 生:讨论 师:因为在原始社会,原始人主要靠采集、狩猎为生,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并且原始人的生存环境相当恶劣,因此进化很慢。那么人类是从什么时候起加速了进化过程?这一过程又得益于什么因素呢?下面我们一起从本节课中来寻找答案。 师:PPT展示标题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师:同学们都知道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我们的祖先在很早的时候就会种植农作物了,在上古的神话传说中,有伏羲教民熟食、结网捕鱼以及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我们来看一下相关史书的记载。PPT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教材分析 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三个子目展开叙述。考古发现,距今约一万年前,我国已出现原始农耕的遗存。教材所讲述的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四点:第一,把握好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的共同特征: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注意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反映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不同时间里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变化。例如,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虽使用磨制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种;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特别是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第三,注意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的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的影响;第四,注意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典型。当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产生了阶级,考虑到这些概念和结论初一学生难于掌握,课文略而不写,只用一段小字介绍大汶口晚期墓葬中随葬品多寡悬殊的状况,教学中可由此联系第1课中“北京人”“山顶洞人”有关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对比人与人之间关系发生的变化。 二、教法建议 1.教师可利用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带出从考古发现了解我们的先人如何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的话题。 2.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原始社会人们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的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徙,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能促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引导学生联系“引言”中神农氏拣坠落地上的谷粒,种在田里的神话传说,进行合理的分析推测:多年从事采集的原始人类,注意到可食的植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从而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的尝试,原始农业于是便开始出现了。 3.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引出自然条件、特别是地理环境对长江流域河姆渡和黄河流域半坡的农耕作物品种的不同影响;再扩展到对两大流域居民定居生活的影响,从而向学生灌输渗透人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中要科学合理,协调兼顾的教育观念。可以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此不同?这两地的原始居民在建造房屋时是怎样考虑的? 4.在学习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教师要注意把握教科书中涉及到的整个农耕经济中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要以农耕生产为基点,揭示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不要孤立地罗列经济现象。 5.教师可以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除指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外,还可以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6.在学习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要注意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从人类历史演进的角度分析问题。 7.在教学中注意充分利用历史遗物照片、示意图,观察分析图中的历史信息。例如,让学生观察分析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

2018-2019年最新版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学案新人教版

历史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学习目标 1.简述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掌握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 3.掌握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一、自主学习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距今时间是________________ ; 2、生活位置:____________流域;使用______石器。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_____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居住着____________,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过定居生活。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半坡原始居民距今时间是___________; 2、生活位置:______ 流域 ___________村。 3、半坡居民居住在___________的房子里。会制造___________,上面的符号是我国_________ 的雏形,已会纺线、织布、制衣。 4、半坡原始居民使用工具---_________石器; 5、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_______的国家。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1、大汶口居民距今时间是_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_____ ; 2、手工业出现__________陶和___________陶; 3、在后期,出现了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的发展。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探究点二:河姆渡原始居Array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 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 步?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学习目标] 1.简述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掌握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重点) 3. 掌握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难点)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距今时间是_ _____ ;生活位置:__ ___流域;使用___ ___石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_ ____和的国家。河姆渡居民居住在,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半坡居民居住在_ __。会制造,上面的符号是我国的雏形。会纺线、织布、制衣。 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时间是_ ____;生活位置:__ 流域 __村;使用工具---_ ___石器;半坡居民种植___ _。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3、大汶口居民距今时间是_ _ ;地点__ __;出现_ __陶和__ __陶; 在后期,出现了_ ____和,原因是:_____ __的发展。 [合作探究】 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精讲点拨】 1、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并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2、河姆渡原始居民在农业方面的重要特征:用磨制石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 3、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其他情况:住干栏式房子,定居生活;会挖掘水井;饲养家畜;制造 陶器和玉器;懂音乐。 4、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发明和创造,表明长江和黄河都是中国的母亲河,共同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5、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异同点: 相同: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都有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都有影响;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 6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贫富分化和私有财产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进步。 7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是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两个典型代表;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典型。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能够较典型的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 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河姆渡聚落④半坡聚落 A① B ② C①② D③④ 2.下列哪两种农作物最早是由我国劳动人民种植的() A.大豆和小麦 B.花生和高粱 C.甘薯、玉米 D.水稻、粟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知识点一河姆渡人的生活 1.距今年代:__________. 2.发现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产状况 (1)种植________,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这一作物的国家。 (2)工具:使用________石器和_______等生产工具。还烧制黑色_______. 4.生活状况 (1)住房:住___________房屋,过着________生活。 (2)畜牧:饲养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家畜。 知识点二半坡人的社会状况 1.距今年代:____________. 2.发现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活区域:_______________. 4.生产情况 (1)作物:种植________和________,我国是世界上种植它们最早的国家。(2)工具:普便使用_______石器和_________. 5.生活状况 畜牧:饲养的家畜主要有_____和______,也有少量的____、_____、_____、____。 (2)住房:住____________房屋。 (3)手工制作:生活中有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内容。 已会纺织________,缝制__________. 选择题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河姆渡遗址成堆稻谷和稻壳的发现,便是证据之一。河姆渡人生活在()。 A.珠江流域 B.长江流域 C.黄河流域 D.黑龙江流域 2、黄河流域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最能体现该地区原始农耕文化成就的应该是() A.种植粟 B.种植水稻 C.人工取火 D.住干栏式房屋 3、2009年11月,被确认为我国发现的最早人工栽培水稻地区之一的苏州草鞋山遗址又有新的考古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其文化内涵。在下列远古人类中,也已经种植水稻的是() A.元谋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4、“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据考古发现,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的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5、下图中的文物集中反映了某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该原始居民应是() 磨制石锄骨制箭头纺轮刻有符号的陶片 6、下列关于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生活状况的描述,不是共同点的一项是()。 A.都能制造陶器,饲养家畜 B.都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 C.都种植粟和蔬菜 D.都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7、小明正在陕西西安半坡观看遗址内表演人员演示半坡人的生活状况,其中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A.一位半坡妇女正在用水冲洗蔬菜 B.一位半坡男子正在田间用骨耜点穴种稻 C.一位小朋友正在与饲养的狗玩耍 D.一位半坡老人在制造彩绘的陶器 8、粟,北方通称“谷子”,去皮后称“小米”,成语有“沧海一粟”。如果我们想了解这一作物最早的种植情况,应该去的遗址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9、下列哪一原始人类的房屋构造为我们今天阁楼和楼房样式提供了启发与灵感 () 1 / 4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案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 2、培养观图、找信息、做结论的能力。 二、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①、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②、两个原始 农耕典型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 2、难点:家畜饲养、手工制陶和纺织业。 三、学习过程: 1、请快速阅读教材,自主完成下面的几个问题: ①、河姆渡原始农耕的时间是,地点在,河 姆渡原始居民能种植,用工具耕作,能养,能饮水,能制器、器、器,住式房屋。 ②、半坡原始农耕的时间是,地点在,半坡 原始居民主要种植,普遍使用,用工具耕作,能养,用箭头、渔叉、渔钩打猎捕鱼,住式房屋。 ③、半坡原始居民比河姆渡原始居民的食物种类了。 ④、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种植的 农作物和在世界上是最早的。 (友情提示: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的关系,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

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要以农耕生产为基点,揭示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联系。) 四、讨论: 1、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2、大汶口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多少悬殊的现象 五、合作研究: 分析干栏式和半地穴式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六、自主整理,回味消化,全班交流,共同提升: 自学过程中,你们小组还有什么疑问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七、自主检测我最棒: 1、成下列表格: 2、今天这篇课文,你能说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几项世界性的贡献 吗

统编(2020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3新人教版部编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课学习,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初步分析、解释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本课围绕原始农耕经济时代居民们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用三个子目展开叙述。考古发现,距今约一万年前,我国已出现原始农耕的遗存。教材所讲述的河姆渡、半坡、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原始农耕,是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期原始农耕的不同典型。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四点:第一,把握好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的共同特征: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注意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反映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不同时间里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变化。例如,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虽使用磨制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种;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特别是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第三,注意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的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的影响;第四,注意原始农耕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典型。当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产生了阶级,考虑到这些概念和结论初一学生难于掌握,课文略而不写,只用一段小字介绍大汶口晚期墓葬中随葬品多寡悬殊的状况,教学中可由此联系第1课中“北京人”“山顶洞人”有关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对比人与人之间关系发生的变化。 二、教法建议 1.教师可利用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带出从考古发现了解我们的先人如何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的话题。

历史: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学案4(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学习目标】 1、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 【知识梳理】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河姆渡原始农耕遗址位于流域的省市,距今约年,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的房子。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半坡原始农耕遗址位于流域的省市附近的半坡村,距今约年,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世界上昨早种植),居住的房子,能制造色彩鲜丽的。 【自主检测】 一、选择题 1.考古发掘的遗址实物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最能证明“中国是水稻的故乡”的遗址是()A.北京周口店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半坡遗址 D.大汶口遗址 2、能最早种植粟、制造彩陶、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子里的原始居民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3、假如你是距今约七千年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下列生活中不可能 ...出现的是() A. B. C. D. 4、下列有关半坡农耕遗址表述,不正确的是() A.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 B.能用麻纺线织布 C.种植的主要作物是粟 D.内部有贵贱贫富之分 5、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二、非选择题 1、列举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三项世界性的贡献。

A.B. 2、观察下面原始农耕时代的房屋样式,你能说出它们各是哪一原始农耕遗址的什么样式的房屋? 【拓展视野】 1.(08盐城卷)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此地半坡原始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农作物是() A.水稻B.玉米C.粟D.占城稻 2.(08福建福州卷)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知识梳理】 一:长江、浙江、余姚、七千、水稻、干栏式 二:黄河、陕西、西安、五六千、粟、半地穴式、彩陶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说课稿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说课稿 蓝山县竹市中学肖冬红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说课的内容主要分为五部分。 一、教材分析 1、课标解读 本课以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为例,了解原始农耕文化遗址南北两种类型的代表。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介绍了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展示了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几个世界性的贡献,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具有重要的作用。 3、三维目标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比较全面的掌握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过程与方法:带着问题预习教材,学会自主学习;观察图片资料,掌握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表格归类对比,初步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先民们对人类社会做出的特有的贡献,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祖先尊敬之情。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我根据教材内容和课程课标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了本课的重点与难点,并采取了相应的突破方法。 本课的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为了突破本课重点,我将利用几组丰富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两种居民的不同。 本课的难点是大汶口墓葬所反映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突破难点的方法:联系第1课中“北京人”“山顶洞人”有关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对比人与人之间关系发生的变化。 突破难点的方法:通过合作探究和扩展延伸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在古今中外交流史上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自学能力不强,针对这些特点,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再现历史情景,增强历史知识的直观性,加深学生对史实的理解和记忆。 三、教法与学法 1、运用图片展示法化抽象为具体,引导学生比较两种原始居民文化的不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