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等式的性质说课稿

最新等式的性质说课稿

最新等式的性质说课稿
最新等式的性质说课稿

1

等式的性质说课稿

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

3

4

5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等式的性质》,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6

过程,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说明。

7

8

首先,教材分析

9

10

《等式的性质》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已11

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及方程的意义等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等式的性质,12

为后面学习解方程与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13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14

15

16

知识目标:通过天平演示保持平衡的几种变化情况,初步感知等式的性质

17

18

能力目标:经历天平秤物的观察和抽象过程,体验观察、比较、分析的学习19

方法

20

21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2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和掌握等式的性质

23

24

25

教学难点:等式性质的归纳

26

27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直观演示法、观察分析法为主,多媒体课件演示为28

辅的教学方法。

29

30

学法指导上,强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31

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32

33

下面我将重点介绍教学过程

34

35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设置了以下几个环节

36

37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38

39

通过两组俩习题,让学生找方程,列方程,复习方程的意义,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用天平来研究等式的性质

40

41

42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新课的开展做好铺43

44

45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46

47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为了帮学生突破难点,我通过几个活动来实现:

48

活动一:探索等式的基本性质1

49

50

第一步,出示情境图1,让学生观察并说说发现,交流后得出结论:天平平衡,51

一个茶壶和两个茶杯重量相等,引导学生用等式表示出来 a=2b

52

53

第二步:提问:如果天平两边同时各放上1个同样的茶杯,天平会发生什么变54

化?让学生思考,讨论,大胆提出猜想:天平仍然是平衡的

55

56

第三步:我首先进行试验操作,再借助课件演示,验证学生的猜想,明确:两57

边同时加上一样的重量,天平仍然平衡,引导学生列式表示,a+b=2b+b

58

59

第四步:引导学生双向观察,按照教材插图箭头所示,观察图一,让学生先从60

左往右观察,得出天平两边同时加上相同的重量,天平平衡,接着,引导学生从右看到左,天平两边同时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也是平衡的。

61

62

63

为了进一步验证学生的猜想,课件演示情境图二:明确天平两边同时减少相同的物体,天平平衡的

64

65

66

提出问题,通过这几个试验,你发现了什么?能用一句话来表示你的发现吗?

67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汇报小组合作成果,引导学生归纳等式性质1:等式两

68

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69

70

这一环节,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过程,充分发

71

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能力

72

73

活动2:探索等式的基本性质2

74

75

考虑到天平两边扩大,缩小的操作没有添上,去掉那么方便,为了帮助学生理

76

解,出示一组练习题做铺垫

77

78

因为40+20=(),所以(40+20)×()=60×2

79

(40+20)÷5=60÷()

80

81

有了等式性质1的基础,等式性质2我让学生自己总结,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82

合作,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操作验证的顺序来总结性质2,教师进行巡视指

导,通过提问提示学生考虑除数不为0的情况,指名小组成员上台展示汇报小组83

84

合作成果,集体交流归纳得出等式基本性质2: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或除

85

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86

87

这一环节,以等式性质1为基础,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自

己归纳出等式性质2,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88

89

90

三、层次练习,巩固提高

91

92

课件出示练习题

93

利用等式的性质填空

94

1.如果2x -5=9,那么2x =9+()

95

2.如果5=10+x ,那么5x -( )=10

96

3.如果3x =7,那么6x =()

97

4.如果5x =15,那么x =()

98

99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学生对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

100

101

四、小结作业

102

103

首先让学生自己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回顾和总结本节课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04

105

106

然后,布置一道开放性的作业,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的实际情况可以通过等107

式的基本性质来解决,你能找出来并解决它吗?回归生活,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

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08

109

110

最后是板书设计,力图通过简单明了的板书,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加深理解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基本不等式说课稿

《不等式》的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版数学高中教材必修五第三章第一二三节,我将从八个方面(教材、学情、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板书、评价、开发、得失,出示ppt)说我对此课的思考和我的教学。 一、说教材 基本不等式是本章最后一节,是继一元二次不等式、简单线性规划之后又一工具性的知识, 它是高中数学中解决最值问题的一个重要工具,同时在实际生活中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本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通过赵爽弦图中面积的直观比较抽象出基本不等式,在此基础上探究基本不等式的证明,了解分析法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其中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是从代数、几何两个方面展开,既有逻辑推理,又有直观的几何图形,使得不等式的证明成为本节课的核心部分,自然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二:说学情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具备了圆和三角形的基本知识,熟知了三角函数的定义,掌握了不等式的性质和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由于没有基础,学生会对分析法感到陌生,加上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证明中线段间的关系比较隐蔽,学生不易发现。因而本节课的难点仍然是基本不等式的证明。 三:说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 1.探索并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 2.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值问题; 结合“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 1.通过观察背景图形,抽象出基本不等式; 2.了解分析法的证明思路,理解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背景; 3.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四:、说教学模式

首先从背景图象出发,抽象出基本不等式,再从代数、几何两个方面进行证明,然后通过例题理解基本不等式的初步应用;最后通过课堂小结提高学生认识,加深印象。 五:教学媒体设计 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难点,在媒体的使用上我做了以下安排: 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借助几何画板动态地展示了知识的背景,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分解了难点; 六: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六个步骤: 步骤一:创设问题情景,抽象重要不等式 新的教学理念更加注重知识产生的背景,重点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为此,我设置了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10《等式的性质》说课稿【新版】

<<等式的性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等式的性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六个环节来阐述我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说教材 <<等式的性质>>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P64的内容。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等式与方程,这便为本节课的学习(构建等量关系的数学模型)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也为以后解简单方程埋下伏笔,因此本节课内容也是本章中的一个重点。 基于本节内容的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理解等式的性质并用语言表述,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实验操作、讨论、归纳等活动中,经历探究等式基本性质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探索等式基本性质的挑战性与得出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难点: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简单运用。 说学情: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又乐于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因此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遵循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在探索中交流、感受、理解和概括出等式的基本性质。 说教法学法:<<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以及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并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在这节课中,教法我采用观察法,讨论法,探究法和问答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组讨论探究学习。 说教学准备:天平和多媒体课件。 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我分为了四个部分来讲诉)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你们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吗?曹冲是如何称象的?如果将大象与这些石块

《等式的性质》的说课稿3篇

《等式的性质》的说课稿3篇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以下是精心准备的《等式的性质》的说课稿,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等式的性质》的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等式和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今后学习解多步方程的基础,它是系统学习方程的开始,其核心思想是构建等量关系的数学模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探索,思考比较,发现规律,在实验的基础上,掌握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并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为今后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较复杂的方程打下基础。 2、教学内容:本节内容主要讲解等式的性质,在掌握等式的性质后,利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再进行具体化练习,加深认识。本节分两课时完成,其中第一节课探索等式的性质,并对等式的构建和等式的性质进行具体化练习。 3、教学目标:教案对学习目标的分解是以”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标准进行的,更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目标的可操作性。学习目标首先被分解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仅解决了”学到什么”和”怎样学习”的问题,尤其解决了”喜欢学”和”主动学”的问题。

二、说教学方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演示、实践操作、通过观察法、实验法、合作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遵循由浅到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在探索交流中,感受、理解和应用等式的性质。 三、说学法 首先教师创造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从喜欢的、已知的、熟悉的生活内容入手,让学生自己在特定的环境下不知不觉中建立一些等式与方程之间的联系。再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等量的变化关系和等式的性质,并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全面总结出来,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挖掘问题能力、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与口头表达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引发认知冲突 以前学生解方程习惯用加减法、乘除法互为逆运算的方式解方程,这样的思路只适宜解比较简单的方程,例如:x+3=5、3x=-12等,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用估算的方法或逆运算的方式我们都可以求出方程的解;而象19+28x=33x-1这样比较复杂的方程我们用上述方法还能求出它的解吗?我利用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引入新课。这样既

9.1.2 不等式的性质 说课稿

《9.1.2 不等式的性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下午好! 我叫孙有玺,来自音河中学。很高兴能把《不等式的性质(1)》一课的教学和大家一起探讨。下面我将从学生状况、教学任务、教学过程、设计说明等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学生状况分析: 七年级下期的学生活泼好动,有一定合作探究意识,在知识方面已经学习了有理数大小比较,等式及基本性质。这些都为自主探究不等式的性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任务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不等式是初中代数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已知量与未知量的矛盾统一体。数学关系中的相等与不等是事物运动和平衡的反映,学习研究数量的不等关系,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掌握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不等式的性质”是学生学习整个不等式知识的理论基础,为以后学习解不等式(组)起到奠基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准确运用不等式的三条性质将不等式变形。 能力目标: 让学生学会类比的思想对等式性质及不等式性质进行了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等”与“不等”的比较使学生进一步领会对立统一的思想,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不等式的性质是本节不等式变形的基础,也是今后解不等式(组)的依据,所以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正确运用它们将不等式变形是本节课的重点。

不等式的两边同乘以(或除以)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和等式的性质不同,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因此,不等式性质3的理解与正确使用是本节课的难点。让学生自己动口、动手、动脑,进行比较、讨论,并加以强化练习达到突破的目的。 (四)、教学方法与学法的指导: 本节课属于性质类知识,重在探索,意在应用。因此,我采用启发诱导、实例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以“主动探索”为基础,先“引导发现”后“讲评点拨”,让学生在克服困难与障碍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引导学生学会类比、归纳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不等式的性质。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为了使学生自己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获得结论。而不是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对于不等式性质的发现,我采用了下面的作法,我首先带领学生复习等式的性质等式性质1 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等式性质2 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结果仍相等。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在复习等式性质后,教师提出不等式是否也有类似的性质呢?先引导学生对不等式的两边都加、减同一个数,会发现什么呢?学生通过思考和计算后会说出不等式两边都加、减同一个数,“仍是不等式”。此时,教师抓住学生叙述中的问题予以纠正,不能笼统的说“仍是不等式”,因为“=”没有方向性,而不等号有方向性,所以要改为“不等号的方向不变”。接着,让学生不等式作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的变形,会发现什么呢?学生通过计算和讨论,甚至会发生争执,教师要深入学生,通过共同探讨,学生会发现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两边都乘以或除以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最后由学生归纳出不等式的性质2和性质3。 我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发挥合作精神,学会运用类比、归纳的数学思想去探究问题,同时学生也会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灵活运用、巩固练习 为使学生能够准确运用性质将不等式变形,也为例题的教学做一些铺垫,我先设置了两组抢

《3.1.2等式的性质》的说课稿

《3.1.2等式的性质》的说课稿 博白县沙陂镇初中詹建亮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很高兴有这次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第二小节《等式的性质》的教学内容。下面我将从学情分析、说教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四方面进行我的教学思路说明。 一、学情分析:作为初一学生(132班和137班)在小学时已经对等量关系和等式的性质有所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目的是要使学生从天平的特点中归纳得出等式的性质。 二、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掌握等式的性质。在前面一节课的学习中,学生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初步应用后,需要解决的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本节内容借助于等式的性质这一工具来解一元一次方程。首先,通过天平的实验操作,使学生学会观察。尝试分析归纳等式的性质。然后,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通过解方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究等式的性质, 并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进行等式变形、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探索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探索等式性质过程的挑战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建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教学重、难点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等式的性质,能根据等式性质进行等式变形、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利用等式的性质把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变形为x = a (常数)的形式; 正确理解等式性质2中除数不能为0. 4、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三、说教学策略 (一)教学手段: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演示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 1.读(看)——议——讲结合法。 2.图表分析法。 3.读图讨论法。 4.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二)教学学法分析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导,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

《不等式的性质》说课稿

2.2《不等式的性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不等式基本性质是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内容。不等式是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数学表示形式,它不仅是现阶段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而且也是学生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它是刻画现实世界中量与量之间关系的有效数学模型,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对不等式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本节课是建立在学生已认识了不等关系基础上来学习的,也是为进一步学习解不等式及应用不等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依据,因此本节课内容在不等关系这一章占有重要位置。本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从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及知识结构出发,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经历通过类比、猜测、验证发现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 2、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初步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把比较简单的不等式转化为“x>a”或“x<a”的形式。 2)过程与方法: 1. 经历探索不等式基本性质的过程,体验数学学习探究的方法 2.通过观察、类比、猜想、验证、归纳总结等数学学习活动过程,发展合理的推理和初步论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感受成功、建立自信,增进学习数学 的兴趣。2.体验在研究过程中创造的快乐,并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3、重点、难点及关键 重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探索及应用 难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三的探索及其应用 三、教法学情分析: 1、学生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次函数的基础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节课主要采用类比等式的方法进行不等式的探究教学,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而且可以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整体上把握知识,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 2、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启发,设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师生充分互动,这样才能将学生推到学习的前沿,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 3、在探索不等式的性质时为了避免简单的“模型化”,主要采用引导学生观察、类比、猜想、验证、总结概括的方法,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及初步论证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知识的形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学法指导1、观察猜想2、类比验证3、探究合作4、抽象概括5、总结归纳6、数学表示 四、说教学过程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回顾交流,指导观察 教师提问:同学们还记得等式的性质吗?学生举手回答,交流联想。投影显示:等式的性质设计意图:通过回顾等式的性质,类比等式的性质,为探索不等式的性质做好铺垫,并且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出发,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梳理知识体系的习惯。(二)、知识探究 1、用“﹥”或“﹤”填空,并总结其中的规律: (1)5>3, 5+2 3+2 , 5-2 3-2 (2)–1<3 , -1+2 3+2 , -1-3 3-3 学生活动:探究规律,交流讨论,解答上述问题,结果:(1)> 、> (2)< 、< 根据发现的规律填空: 总结出不等式的性质:不等式的性质1 不等式的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字母表示为:如果a>b,那么a±c > b±c 设计意图:通过一组精心设计的填空题,让学生观察有限个不等式的变化,发现并归纳不等式的性质1,进一步培养学生得抽象概括能力及合情推理能力。让学生用语言概括出结论,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 2、继续探究,接着又出示(3)、(4)题:(3) 6>2, 6×5 2×5 , 6×(-5)2×(-5)(4) -2<3, (-2)×6 3×6 , (-2)×(-6)3×(-6)(方法同上)又得到:当不等式的两边同乘以一个正数时,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当不等式的两边同乘以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不等式的性质2 不等式的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字母表示为:如果a>b,c>0,那么ac > bc. 设计意图:类比等式的性质,探究不等式的性质,体会不等式性质与等式性质的异同,体会类比的学习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继续探究,接着又出示(5)、(6)题:(5) 6>2, 6×(-5)____2×(-5) 6÷(-5)____2÷(-5) (6) –2<3, (-2)×(-6)____3×(-6) (-2) ÷(-6)____3÷(-6) 会发现: 当不等式的两边同乘或同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______; 不等式的性质 3 不等式的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字母表示为:如果a>b,c<0,那么ac < bc. 设计意图:由学生发现不等式性质2和性质3,讨论得出结论,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性质2和性质3的区别,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三)、想一想 1.不等式的性质2和不等式的性质3有什么区别?2.不等式的性质和等式的性质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达不等式于等式性质异同的过程,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知识更好的掌握。

《等式的性质》的说课稿3篇

《等式的性质》的说课稿3篇 导读:《等式的性质》的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等式和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今后学习解多步方程的基础,它是系统学习方程的开始,其核心思想是构建等量关系的数学模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探索,思考比较,发现规律,在实验的基础上,掌握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并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为今后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较复杂的方程打下基础。 2、教学内容:本节内容主要讲解等式的性质,在掌握等式的性质后,利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再进行具体化练习,加深认识。本节分两课时完成,其中第一节课探索等式的性质,并对等式的构建和等式的性质进行具体化练习。 3、教学目标:教案对学习目标的分解是以"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标准进行的,更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目标的可操作性。学习目标首先被分解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仅解决了"学到什么"和"怎样学习"的问题,尤其解决了"喜欢学"和"主动学"的问题。 二、说教学方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

思考、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演示、实践操作、通过观察法、实验法、合作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遵循由浅到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在探索交流中,感受、理解和应用等式的性质。 三、说学法 首先教师创造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从喜欢的、已知的、熟悉的生活内容入手,让学生自己在特定的环境下不知不觉中建立一些等式与方程之间的联系。再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等量的变化关系和等式的性质,并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全面总结出来,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挖掘问题能力、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与口头表达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引发认知冲突 以前学生解方程习惯用加减法、乘除法互为逆运算的方式解方程,这样的思路只适宜解比较简单的方程,例如:x+3=5、3x=-12等,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用估算的方法或逆运算的方式我们都可以求 出方程的解;而象19+28x=33x-1这样比较复杂的方程我们用上述方 法还能求出它的解吗?我利用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引入新课。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为等式性质的构建做好铺垫。 2.实验探索,从特殊到一般

最新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1)

2.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多少号选手,今天我说课内容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下面我想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二、教法分析 三、学情分析 四、教学过程 五、教学反思 六、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不等式是刻画现实世界中不等关系的一种数学形式,而本节课所要学的《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大小比较、等式及其性质、不等式概念以及用不等式表简单问题的基础上开始学习的,也是学生后续学习不等式及不等组的解集,用不等式及及不等式组解应用题的理论依据和基础;因此不本课的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以及教学大纲和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设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初步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区别; (2)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性质将简单的不等式转成“x>a”或“x<a” 的形式 数学思考: (1)经历用不等式表示不等关系,建立初步的数感与符号感; (2)经历类比、观察、猜想、探究得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发展合情推理; 解决问题: 使学生学会应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形成基本的解题策略; 情感与态度: 通过创设情境,观察、猜想使学生得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促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数学活动当中,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根据教材地位与作用,以及教学目标的设定,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并能运用性质将不等式转成“x>a”或“x<a” 的形式 而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应该是: 教学难点:正确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

《等式与方程2》说课稿

《等式与方程2》说课稿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等式的性质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在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其初步应用后,需要解决的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本节的内容是《等式与方程》第二课时,借助于等式的性质来解一元一次方程。为下几节的学习铺平道路.首先通过天平的实验操作,使学生学会观察、尝试分析、归纳等式的性质。然后,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通过解方程的学习提高了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1)通过天平实验让学生探索等式具有的性质并予以归纳。 (2)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b、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探索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应用新知的能力。 c、情感目标:通过实验操作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 3、重点: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4、难点:对等式的性质的理解及应用。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㈠教学手段: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 1:“读(看)——议——讲”结合法 2:图表分析法 3:读图讨论法 4: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㈡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数学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法、数学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数学信息(感性材料)来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

部编统编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说课稿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说教材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比的有关知识并掌握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比的知识”的深化,也是后面学习解比例知识的基础,并为学习比例的应用,特别是为正、反比例及其应用打好基础。比例的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本节课的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2.教学目标 我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的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知道比和比例的区别。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和主动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与探究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的意义或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二、说教法、说学法 1.说教法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比的知识,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观察、探索、归纳的能力。因此,我采用了“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教学中贯彻自主性原则,重视学生学习和探索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组织、并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 2.说学法 在强调教法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主要指导学

生运用以下学习方法:自学法。引导发现发。 教具和学具是学生探索知识的工具和桥梁,课前准备合适的教学具也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因此,这节课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说程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流程:复习旧知,做好铺垫——教学比例的意义——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反馈与巩固——质疑反思,总结评价。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概念复习:回忆什么是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比的基本型性质是什么?什么是比值?怎样求比值?然后出示4个比让学生求比值。 2.求出下面每个比的比值 12:16 3/4:1/8 5.4:2.7 10:6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的知识的复习,唤起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加深学生对旧知的印象;通过求比值的练习,使学生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教学比例的意义作了巧妙的铺垫。)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比,知道怎样求比值。今天我们就根据这些知识来学习新的内容。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二)教学新课 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第二部分,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第一部分教学比例的意义 1.(多媒体课件出示)第40页的三幅图:天安门升国旗仪式;校园升旗仪式;教室场景。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三副图,你都知道了哪些信息?(生:都有国旗,是国家的象征,我们必须尊重它)。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课件,创设大小不同的国旗引入比例的意义,主要体现知识由实际问题产生。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他们的爱国意识) 师:利用多媒体把图变换成三面国旗的画面,并表上长和宽的尺寸,请同学们写出他们长与宽的比。 (比可以用两种形式表示出来,为后面的学习比例用分数形式表示做好铺垫)。

人教版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课时第二小节《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板书题目)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教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说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材是我们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透彻的了解教材也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首先来说说本节课的教材。 我将从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三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材进行说明。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不等式是初中代数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不等式的性质又是重中之重。一方面,它是初中阶段最基础、最重要的一个转折;而另一方面,学好不等式的性质能帮助学生从整体认识整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的区别;在此基础上,可以使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新的认识,从而扩大学生的认知结构。同时,不等式的性质还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因此这也是前后数学知识衔接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学好本节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不等式的三个基本性质并且能正确应用; 能力目标经历探索不等式基本性质的过程,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点,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开展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初步体会学习不等式基本性质的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该目标具体到本节课为通过让学生学习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相关问题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不等式的三个基本性质。 由于在探究的过程中,需要采用类比的方法来得出结论,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但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其形象思维能力占主导地位,在探究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根据学生的这一特征,我认为本节课的难点为: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的重点认识。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有针对性的教学。接下来说说学生。 我们知道,现在的学生几乎不存在学不会的情况,而是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

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等式的性质》说课稿 马宏霞 泾源县兴盛小学 2016年11月20日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64-65页“简易方程”的《等式的性质》。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材是重要的教育教学因素。等式的基本性质是学生解方程的依据,它是系统学习方程的开始。这节课的内容在简易方程中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原来的教材中对于等式的基本性质只是初步的认识,并没有总结成概念性的东西,但学生实际运用时却需要概念来作支撑,所以在教材中作了调整,让学生通过观察天平演示实验,由具体实物之间的平衡关系抽象概括出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就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本课“等式的基本性质”是在上一节刚刚认识了等式和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核心思想是构建等量关系的数学模型。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理解等式的性质,会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地位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课目标定为: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能用语言表述等式的基本性质,能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实验操作、讨论、归纳等活动中,经历探索等式基本性质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探索等式基本性质过程的挑战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重难点:根据等式的性质在教材中的作用,我把抽象归纳出等式的基本性质作为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学情分析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而简易方程是新课标“数与代数”中一个重要部分。学生已经了解了方程的意义并且初步学会了列简单方程,而且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乐于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因此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遵循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在探索交流中,感受、理解和概括出等式的基本性质。 三、教学方法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以及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在这节课中,教法我采用了观察法、讨论法、探究法和问答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组讨论探究学习。并且通过大量的练习问答来巩固知识点的掌握运用。 四、教学准备 天平、多媒体课件。由于天平操作起来有些困难,可能会出现不平衡的结果,所以采用了认识天平和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结果。 五、教学过程 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故事引入,激发兴趣——引导探究、合作交流——巩固练习、运用新知——课堂小结

等式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等式的性质》 各位老师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64-65页《等式的性质》。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简易方程》是小学生数学的重要内容,是学习代数初步知识的开始。等式的基本性质是学生解方程的依据,它是系统学习方程的开始。这节课的内容在简易方程中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理解等式的性质,会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1、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2、在观察实验、讨论、归纳等活动中,探索等式的基本性质。 3:感受方程与生活中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2、教学重难点:带领同学总结归纳等式的基本性质。 二、学情分析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合作探究意识。而简易方程是新课标“数与代数”中一个重要部分。因此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为学生创设一个快乐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在探索交流中,感受、理解和概括出等式的基本性质。 三、教学方法 教学中我采用了观察法、讨论法、探究法和问答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组讨论探究学习。并且通过大量的练习问答来巩固知识点的掌握运用。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认知天平 五、教学过程 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以曹冲称象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天平,通过天平进入本课的内容 (二)引导探究、合作交流 1、让学生感受天平的平衡 通过课件展示,引导总结等式并用字母表示。 2、让学生大胆猜想。通过课件中天平上演示过程。验证学生的猜想,用字母表示。引导学生小结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不等式及其解集》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不等式及其解集》说课 稿 【小编寄语】查字典数学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不等式及其解集》说课稿,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不等式及其解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不等式及其解集》,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了等式,方程,方程组的概念,重点研究了解方程及方程组之后面临的一个新问题,不等式从某种程度上讲是等式的延伸,而在此之后,我们所要学的很多知识,比如,不等式的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甚至以后的高等数学中所涉及到的优化问题都要用到本节课的内容,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在整个中学数学乃至整个数学领域都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思维变得更开阔,也对以后更好的学习各种科学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2、教学目标 新课标下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

平及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必须体现三维目标,因此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不等式的概念,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义,会用不等式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和不等式解集的表示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及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模型的过程,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自发的寻找不等式的解 (3)、精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不等式类数学问题的讨论,逐步培养他们合作交流意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并能将他们应用到生活的各个领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说教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 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多让学生交流合作。引导学生动脑筋思考,协助学生归纳总结知识重点,最终达到教学相长。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讨论、交流合作等方法为辅。先复习了已有的等式、方程的有关知识,然后举两个不能用等式表

等式的性质说课稿(公开课)

3.1.2《等式的性质》说课稿 莲花学校黄金明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很高兴有这次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等式的性质》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下面我将从说教材、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教学得失等方面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初步应用后,需要解决的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教材从对于比较复杂的方程难以直接求解切入,引出对等式性质的讨论,为后面逐步过渡到用等式的性质讨论方程的解法进行铺垫。学生探究等式的性质过程中所涉及的转化思想、归纳方法是学生研究数学乃至其它学科所必备的思想。 2、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能用语言表述等式的两条性质,能用等式的两条性质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等式的两条性质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自信心和合作交流意识;在运用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化归的数学思想. 3、重、难点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等式的概念和等式的两条性质,并能运用这两条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2)难点:由具体实例抽象出等式的性质. 4、教学准备:天平、导学案及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学策略与方法分析: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利用学生动手操作、多媒体展示,通过观察法、实验法、合作交流、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遵循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发现等式的性质,并能用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们在探索、交流中理解和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 三、教学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什么是方程?什么是方程的解? 2、你能直接看出下面各方程的解吗? (1)5x=40 (2)x+5=16 (3)3x-5=22;(4)0.28-0.13y=0.27y+1.

等式的性质说课稿

《等式的性质》说课稿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章第一节二课时 说课人:毛桥九年制学校龚晓勇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等式性质>>是新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三章第一节二课时。是学生了解了一元一次方程概念后的一节重点内容,是解方程必备知识,对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的移项、合并同类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对等式的性质进行探索与研究过程中所涉及的转化思想、归纳方法是学生研究数学乃至其它学科所必备的思想。 (二)、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通过天平演示实验等让学生探索等式具有的性质并予以归纳达到解 方程的目的 b、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归纳、应用等过程等培养学生观察、探索、归纳、应用知识、动手操作等能力 C、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操作增强合作交流意识、团队意识和探索创作精神。(三)、教学重点: 新课标强调获得知识的过程远比知识本身更有价值,因而要注重发展学生应用的能力所以把本课重点确定为:等式基本性质的归纳。 (四)、教学难点:

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是7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适合7年级学生思维能力,而本课难点为利用等式基本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恰恰是这一特征的体现。 二、说教法 ㈠教学方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计划用以下方法操作:演示法、“看——议——讲”结合法、归纳法、讨论法等。 ㈡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 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参于数学活动为主线,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旋。 三、说学情学法 有中学生心理学研究结果可知本阶段学生特点:1 、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2,好动、好奇、好表现,是本阶段学生的特点。 而新的课程理念明确的告诉我们:教学的宗旨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学习的平台;学生是独立行走的人。所以本课主要引导学生采取观察、猜想、探究、合作、互评、归纳等这些符合本阶段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课程设计如下: 导入新课、讲解新知,应用举例, 学生练习,归纳小结,布置作业(以40分钟一节课为标准)

等式的性质的说课稿

等式的性质的说课稿 等式的性质说课稿(一)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等式和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今后学习解多步方程的基础,它是系统学习方程的开始,其核心思想是构建等量关系的数学模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探索,思考比较,发现规律,在实验的基础上,掌握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并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为今后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较复杂的方程打下基础。 2、教学内容:本节内容主要讲解等式的性质,在掌握等式的性质后,利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再进行具体化练习,加深认识。本节分两课时完成,其中第一节课探索等式的性质,并对等式的构建和等式的性质进行具体化练习。 3、教学目标:对学习目标的分解是以"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标准进行的,更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目标的可操作性。学习目标首先被分解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仅解决了"学到什么"和"怎样学习"的问题,尤其解决了"喜欢学"和"主动学"的问题。 二、关于教学方法的选用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演示、实践操作、通过观察法、实验法、合作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遵循由浅到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在探索交流中,感受、理解和应用等式的性质。 三、关于学法的指导 首先教师创造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从喜欢的、已知的、熟悉的生活内容入手,让学生自己在特定的环境下不知不觉中建立一些等式与方程之间的联系。再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等量的变化关系和等式的性质,并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全面总结出来,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挖掘问题能力、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与口头表达的能力。 四、关于教学程序的设计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说课稿

“在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教材层次化的研究与实践”说课稿课题:《9.2 一元一次不等式第一课时》 设计者:庄伟丰 单位:潮州市潮安区江东中学 2015年5月

《9.2 一元一次不等式第一课时》说课稿 潮安区江东中学庄伟丰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9.2 一元一次不等式》,下面我就分别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明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恳请大家对我提出宝贵意见。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前面已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知识和不等式的性质,本节课主要是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总结归纳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并熟练运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只有学生掌握好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才能更好学习后面的不等式组及不等式(组)的应用。同时,学习本节课时涉及的类比思想、化归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对后继学习也是十分有益的,所以本课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的探索上,更要注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渗透和传播。日常生产生活中不等关系的情况常常发生,所以不等式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它与数、式、方程、函数甚至几何图形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几乎渗透到初中数学的每一部分。可见,本节课内容在本章乃至整个初中数学中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处于一个基础性、工具性的地位,不仅是对已有知识的运用和深化,还为后继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上述教材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其解集。 ●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联系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自主探索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一般步骤,体会数学学习中类比和化归的数学思想。在数轴上正确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理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小组之间的竞争,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情感;通过讨论发言,培养学生勇于发言、合作交流和团结协作的意识和尊重他人的态度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关键 根据上面的教材分析和《课标》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求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为突出重点,本节课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自主探索并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