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科学》学习指南

《儿科学》学习指南

《儿科学》学习指南
《儿科学》学习指南

《儿科学》学习指南

《儿科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提高小儿身心健康水平和疾病防治质量的医学科学。它的服务对象是体格和智能处于不断生长发育中的小儿,其生理、病理等方面都与成人有所不同,而且具有动态的特点。儿科学的任务是不断探索儿科医学理论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高疾病防治水平,降低儿童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强儿童体质,保障儿童健康,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儿科学》教学保持了儿科的品牌与特色,借助雄厚的师资力量、精品教材、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先进教学设施,并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建设集优质管理、精品教材、教学改革成果于一体的精品课程,实现将儿科学办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学科的目标,力争课程达到国内同院校本科教育中的领先水平,为儿科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儿科学》教学贯彻理论与临床相结合的原则。《儿科学》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根据学制不同,总学时数以及理论课、见习课和实习课时有所不同,并充分结合不同学制学生的特长,以及他们的临床基础,因“人”施教。在理论课中主要讲授儿科学基础知识,儿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理论知识。包括了绪论、小儿生长发育、儿童保健、小儿营养、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等内容是儿科学的基础知识,体现儿科的特点,安排相对较多的教学时数详细讲解,其他各系统内容要强调儿科特点,减少与成人相应内容的重复。因此,在每一章节授课时,要先讲解概述,让医学生了解小儿该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一些基本概念,常见疾病的特点,然后重点讲解几个重要疾病,尽可能和成人内科的疾病不相重复。理论课实行部分双语教学、结合“PBL”(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的教学方法,主要目的是使医学生更好地掌握《儿科学》常用专业英语词汇和用语,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思维方式,从而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临床见习课主要是以结合具体病例为主,着重于医学的横向思维、综合判断能力的培养,既结合理论课的基础知识,又避免简单的重复;并增加了“情景模拟”的教学方式,根据实际教学的内容,预先将拟定模拟的内容和要求告之学生,并给予较充分的时间进行准备。学生围绕教学内容、根据已掌握的理论和见习课的知识进行剧情的设计、角色的分配、道具的选择,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最后在课堂上进行情景模拟表演,对表演结果,由学生和带教教师一起根据剧情设计、道具运用的合理性;角色表演、临床医学知识应用的准确程度加以点评,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掌握疾病的发生、演变、进展、处理的全过程,教会学生应用临床思维的方式分析病例,熟悉临床诊治过程具体实施方法,为今后的临床医疗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实习阶段则充分体现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巩固临床医学知识的同时,更要学会在临床实践中再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临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为

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增加了“模拟人”操作课程,将一些有创伤性,但又是必须掌握的、基础的临床操作转移至“模拟人”身上,不仅使学生增加了实际的动手机会,也使平时的理论知识在实践活动中加以融会贯通,同时“模拟人”系统还提供了临床病例设计,这可解决临床病种缺乏及患者不配合教学的矛盾。通过计算机设置各种病案,让学生通过问诊、体检等,完成对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通过体验式学习,使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加深对疾病的认识,拓展医学生的临床综合思维。同时,“模拟人”也越来越多的操作考试中。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儿科学》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参考文献等教学资料。为方便学生更好上网学习及复习,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复习练习题及模拟试题等与教学同步进入精品课程网站;还将实施“PBL”教学法的部分病例、与儿科有关的学术讲座、会议信息、继续教育学习班信息等内容加以增补,完善和丰富精品课程网站的内容,有利于学生的平时自学、复习和提高;并设“答疑平台”。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儿科学》将定期更新网站内容,建立多套的模拟试题,进一步维护好“答疑平台”,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