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五 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分析小麦幼苗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预习报告)

实验五 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分析小麦幼苗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预习报告)

实验五 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分析小麦幼苗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预习报告)
实验五 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分析小麦幼苗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预习报告)

生物化学实验预习报告

实验五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分析

小麦幼苗过氧化物酶同工酶

一、研究背景

电泳现象就是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向与其自身带相反电荷的电极泳动。电泳技术最初是由瑞典的著名科学家Tisellius所奠基,自此生物大分子的分离纯化便进入了电泳技术的新时代。电泳技术的发明是人们在分离纯化技术中的“差异转换”思路上又一次伟大的飞跃。人们清楚地意识到,要想使目标物得到分离,目标物与杂质之间的性质差异必须足够大,这又与某些性质差异小的物质的分离相矛盾,而人为放大这些差异小的性质必然会破坏目标物的原有结构,因此需要借助第三者进行差异转化,即以其自身的性质为基础,转化为其他方面差异大的性质。电泳技术就是利用一些生物大分子的电性特点,在一定的条件下使被分离物之间很小的差异转化为自身所带电荷性质与数量的差异,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便会体现出迁移速度上的差异,通过时间上的积累进而体现为迁移距离的差异。最初的电泳技术是在溶液中进行的自由电泳,后来人们想到,由于待分离物的大小、形状也存在差异,那么它们在电场中泳动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不同的阻力,这种阻力的差异又转化为了电场中迁移速度的差异,所以人们便发明了各种用于电泳的载体(支持介质),大大提高了分辨率。至此,电泳技术的基本理论就建立了。此后,在实际操作中,人们不断进行探索、改进与完善,发明了诸多的电泳新技术,使电泳成为一项生物大分子分离纯化中令人瞩目的研究技术。与层析法相比,电泳技术更为充分的综合利用了分子大小、带电情况、形状差异等性质差异,更能特异性地进行分离纯化。

本实验基于电泳的基本原理对小麦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进行分离,旨在学习并体会电泳技术的发明历程以及操作过程中的相关细节,同时更为深刻地理解一项新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不断修正与完善的过程。

二、研究目标

1.掌握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的基本原理以及具体用于分离生物大分子的操作过程;

2.掌握植物体中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高效分离方法与检测技术;

3.验证电泳技术的理论可行性与实际可操作性,进一步体会电泳技术的发明历程以及对生物大分子分离纯化的推动作用。

三、研究策略

同工酶在植物体内普遍存在,可取小麦不同器官进行提取,随后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不连续电泳对两个样品中同工酶进行分离,最终通过特定的染色反应显示出酶的不同区带,分析比较小麦不同部位中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种类与含量的差异。

四、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1.研究方案

(1)过氧化物酶同工酶

同工酶是催化同一种化学反应,但其酶蛋白本身的分子结构组成却有所不同的一组酶。它们与生物的遗传、生长发育、代谢调节及抗性等都有一定关系,测定同工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实验测定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是植物体内普遍存在的、活性较高的一种酶,它与植物的光合、呼吸作用以及生长素的氧化等有关;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它的活性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测定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生物活性可以了解某一时期植物体内代谢的变化。

(2)电泳技术的特点

○1凡是带电物质均可应用某一电泳技术进行分离,并可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

2所需样品量极少;○

3设备简单、操作简便、分辨率高○4便于观察、记录和保存。 (3)电泳的基本原理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泳动速度有以下公式:

v =Eq

6πγη

由此可以看出,粒子移动的速度(v )与电场强度(E )和粒子所带电量成正比,而与粒子的大小(γ)和溶液的粘度(η)成反比。此外,粒子的移动速度还与形状有关,即非球形粒子(如线形DNA 分子)在电泳中会受到更大的阻力。

不同带电颗粒在同一电场中泳动的速度不同,为了便于比较,常用泳动度或迁移率(m )来表示,迁移率是指带电颗粒在单位电场强度下泳动的速度。其数学表达式如下:

m=v E =q 6πγη

由上式可以看出,迁移率m 仅与带电粒子所带电荷的数量、粒子大小及形状和溶液粘度有关,而与电场强度无关。

又因为氨基酸、蛋白质、酶等的电离度α随着溶液pH 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在实际点臃肿,常使用有效迁移率这个概念,有效迁移率(μ)定义为迁移率(m )和当时条件下电离度α的乘积。即:

μ=m ·α=q .α

6πγη

2.可行性分析

(1)区带电泳技术方便,并且所分离的物质集中在某一特定的带状区域内,减少了界面异常现象以及样品扩散程度,有利于最终的回收。

(2)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应用性强,该种凝胶机械性能强、化学性质稳定,弹性好,透明,对于pH 及对温度变化不敏感,且是由非离子型分子构成的聚合物,无吸附及电渗作用,可以根据不同的浓度改变交联度(光化学法和化学法)根据需要制成不同孔径的凝胶,适用范围广泛。

(3)本实验采用垂直板电泳,优点在于:○

1表面积大,易冷却控制温度;○2电泳后易取出凝胶;○3可在同一电板上同一操作条件下,同时比较多个样品;○

4可做双向电泳;○5便于保存及利用各种鉴定方法。

(4)采用不连续电泳,先浓缩后分离获得的分离效果更为明显。充分利用了分子筛效应、电荷效应以浓缩效应。

(5)样品的检测与分析

过氧化物酶在分解过氧化氢的过程中产生自由氧基,能使联大茴香发生颜色反应,产生褐色的化合物,所以用联大茴香胺染色液浸泡过的凝胶板上,有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蛋白质带的部位可以看到褐色的谱带。

综合以上各点,本实验具有较大的可行性。

五、具体实验设计

1.实验仪器及试剂

仪器:电泳仪一套(稳压电源及垂直板电泳槽)、高速离心机(10000r/min);

器具:烧杯50ml×4、100μl微量进样器、大培养皿一套;

材料:小麦幼苗;

试剂:见下表

2.实验步骤

(1)贮液配制(教师完成)按上表配制贮液,但应注意

A.配好的丙胶贮液用棕色瓶盛装置冰箱内保存,可放1~2个月;

B.过硫酸铵应当天配制;

C.如有不溶物应过滤;

D.染色液应当天配制;

E.电极缓冲液用时稀释10倍。

(2)凝胶的制备

A.将贮液由冰箱取出,待与室温平衡后再配制工作液;

B.安装电泳槽。安装时,注意旋紧螺丝时,需均衡用力,以免夹碎玻璃片;

C.用2%的琼脂糖封底,以防漏胶;

D.按下表所示配制分离胶(20min)

抵在长玻璃片顶端中央某点,小心倒入两玻璃片之间,灌至距短玻璃片顶端2cm左右即可,放平电泳槽,立即用滴管在胶的上层小心轻缓地覆盖约2~3mm厚的水层;灌注水层时要均匀轻缓,以防在胶顶部产生漏洞,影响结果,刚加水时,可看出界面,后逐渐消失,等到再出现界面时,表明分离胶已聚合,再静置一会儿(此过程大约10min),便可将水倒出,可用滤纸条从一侧略微吸浸,注意不要碰毁胶面,然后准备灌注浓缩胶。

可,然后立即插入样品槽模板(梳子)。聚合完成后,在电泳槽内倒入电极缓冲液,然后小心拨出梳子,准备点样。此过程大约15min。

(3)样品的制备(20min)

小麦幼苗叶片1g→pH8.0样品提取液2ml,冰浴中研磨→用4ml提取液洗入离心管→8000rpm离心10min→倒出上清,等量40%蔗糖溶液混合

同上述操作,制备根部的样品液

(4)点样(5min)

样品液中加入1~2滴溴酚蓝→微量进样器点样(梯度上样,每种5μl、15μl、30μl、50μl)(5)电泳(3.5h)

接好电源线(上槽接负极,下槽接正极)→控制电流(浓缩时15mA,分离时25mA)→指示剂到末端0.5~1cm处停止。

(6)剥胶、染色及记录结果(35min)

将凝胶置于大培养皿中,进行染色反应(浓缩胶可以去掉)。

染色过程如下:

A.向大培养皿中倒入约50ml pH4.7乙酸缓冲液,将胶板淹没,室温浸泡10min。

B.倒掉乙酸缓冲液,加入联大茴香胺染色液,将胶板淹没,室温下浸泡20min,在此期间会出现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谱带,待染色条带充分显色后观察记录酶谱并分析结果。

3.实验所需时间预计

整个实验预计所用时间约为5.5h。

六、质疑及相关思考

1.资料显示,水平板电泳除了具有垂直板电泳的优点外,更具有可分析样品量大、胶层薄、更易冷却、电泳时间短、分辨率高,便于保存、鉴定以及使双向电泳技术更易进行等优势,是目前电泳技术发展的大趋势,[1]为什么本实验不使用水平板电泳?难道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经典的电泳技术吗?

2.本实验最后的显色操作中,先用乙酸固定后显色。但有资料显示,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和鉴定同工酶,为了在酶带上进行某种显色反应,往往是先显色后固定。[2]我们知道,乙酸固定后会破坏酶的原有活性,对后续的显色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扰;而如果先进行显色反应,则凝胶内已分离的成分可能会发生扩散。究竟二者的影响如何权衡?本实验又是出于什么特殊考虑?

七、思考题

1.蛋白质的电性特点?

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其分子中除了两端的游离氨基和羧基外,侧链上还有氨基、羧基、咪唑基、胍基、羟基、巯基等功能基团,这些基团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解离。所以,蛋白质和氨基酸一样都是两性电解质,其所带电荷的性质与数量不仅与分子组成中碱性和酸性氨基酸残基的种类和数量有关,又受到所处溶液pH的影响。[3]当蛋白质溶液处于某一pH 时,蛋白质游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相等,即成为兼性离子(净电荷为0),此时溶液的pH 值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简写pI)。不同蛋白质分子由于所含的碱性氨基酸和酸性氨基酸残基的数目不同,因而有各自的等电点。处于等电点的蛋白质颗粒,在电场中并不移动。当蛋白质所处溶液的pH大于等电点时,该蛋白质颗粒带负电荷,在电场中向正极移动;反之则带正电荷,在电场中向负极移动。

2.认真研读所发资料的相关理论知识,从:希望利用电泳现象完成蛋白质的分离纯化这一思路入手,完成下述思考题:

(1)生物大分子可以利用电泳技术进行分离、分析、鉴定的基本理论原理。

由公式v=

E?q

6πγη

可以看出,粒子移动的速度(v)与电场强度(E)和粒子所带电荷量

(q)成正比,而与粒子的大小(γ)和溶液的粘度(η)成反比。此外,非球形粒子(如线形DNA分子)在电泳过程中会受到较大的阻力,即粒子移动速度还与其形状有关。

生物大分子如多肽、蛋白质、核酸等都具有可电离基团,它们在一定的pH条件下,每一个分子都会带有特殊种类以及数量的电荷,再加上大小以及形状的差异,这些分子在相同电场的作用下会产生不同的迁移速度,经过一定的时间便会集中到特有的位置上而形成紧密的泳动带,这便是对生物大分子进行分离、分析、鉴定的基本理论原理。

(2)电泳回路的设计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A.样品颗粒的性质:颗粒的直径、形状及所带静电荷量对泳动速度有较大影响。一般来说颗粒带净电荷量越多,或其形状越接近球形,在电场中的泳动速度就越快,反之则越慢。

B.电场强度:即单位长度的电位降。电场强度越高,带电颗粒的泳动速度越快,反之则越慢。根据电场强度(电压的高低)大小,又可将电泳分为常压电泳(100~500V)和高压电泳(500~10000V)。前者电场强度为2~10V/cm,后者为70~200 V/cm。常压电泳多用于分离大分子物质。高压电泳时间短,有时仅需数分钟,多用于分离小分子物质。

C.溶液的性质:主要是指电极缓冲液和蛋白质样品溶液的pH值、离子强度和粘度等。

○1pH值:溶液pH值决定带电颗粒的解离程度,也即决定其带净电荷的量。对蛋白质而言,溶液的pH值离其等电点越远,则其带净电荷量就越多,从而泳动速度就越快,反之

则越慢。因此电泳时应选择适宜的pH值以扩大各种被分离物质所带电荷量的差异,并需采用缓冲溶液,使溶液的pH值恒定。

○2溶液粘度:泳动度与溶液粘度成反比关系。因此,粘度过大或过小均会影响泳动度。

○3离子强度:溶液的离子强度一般在0.02~0.2之间时,电泳较为合适。若离子强度过高,带电颗粒把溶液中与其电荷相反的离子吸引在自己周围形成离子扩散层,会降低颗粒的泳动速度。若离子强度过低,缓冲能力差,往往会因溶液pH值变化而影响泳动的速率。

D.电渗:当支持物不是绝对惰性物质时,常常会有一些离子基团如羧基、磺酸基、羟基等吸附溶液中的正离子,使靠近支持物的溶液相对带电。在电场作用下,此溶液层会向负极移动,反之若支持物的离子基团吸附溶液中的负离子,则溶液层会向正极移动。这种溶液层的泳动现象称为电渗,它的存在会干扰物质的有效分离,使结果产生偏差甚至导致错误的判断。当颗粒的泳动方向与电渗方向一致时,则加快颗粒的泳动速度;当颗粒的泳动方向与电渗方向相反时,则降低颗粒的泳动速度,故电泳时应避免选用高电渗物质作为支持介质。

E.焦耳热:在电泳过程中,电流强度与释放出热量(Q)之间的有如下关系:Q=I2Rt。公式表明,电泳过程中释放出的热量与电流强度的平方成正比。当电场强度或电极缓冲液中离子强度增高时,电流强度会随着增大。这不仅会使粒子扩散速度增加,使样品分离带加宽,降低分辨率,而且在严重时会烧断滤纸或熔化琼脂糖凝胶支持物,甚至引起蛋白质变性。

F.筛孔:支持物琼脂糖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等都有大小不等的筛孔,在筛孔大的凝胶中溶质颗粒泳动速度快,反之则泳动速度慢。

G.温度:温度变化会影响溶液的粘度,故电泳应尽可能在恒温条件下进行。

(3)用于电泳样品的载体(支持介质)的选择主要应考虑哪些因素?

A.化学惰性及稳定性:支持介质应该不易受温度的影响而使自身结构(如交联孔径等)发生改变,不与样品发生吸附作用或者与缓冲液发生化学反应。

B.具有可供选择的孔径范围:支持介质要能够制成大小不同的筛孔,形成三维的空间网状结构,这样不仅能够减少界面异常现象的干扰和样品的扩散程度,同时能对各种生物大分子样品进行分离。

C.具有较好的亲水性:生物大分子的分离一般在水溶液中进行,支持介质必须具有良好的亲水性。

D.具有高度的均一性,保证各种离子在电场中的泳动速度恒定。

E.具有低电渗的特点:当支持介质不是绝对惰性物质时,常常会有一些离子基团如羧基、磺酸基、羟基等吸附溶液中的正离子,使靠近支持物的溶液相对带电。在电场作用下,此溶液层会向负极移动,反之若支持物的离子基团吸附溶液中的负离子,则溶液层会向正极移动。这种溶液层的泳动现象称为电渗,它的存在会干扰物质的有效分离,使结果产生偏差甚至导致错误的判断。当颗粒的泳动方向与电渗方向一致时,则加快颗粒的泳动速度;当颗粒的泳动方向与电渗方向相反时,则降低颗粒的泳动速度,故电泳时应避免选用高电渗物质作为支持介质。

(4)电泳样品提取液应该有何要求?电极缓冲液的确定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样品提取液的要求:○1提取液不能与待分离的目标物发生反应或破坏其空间结构;○2提取液应该能够充分溶解待分离的目标物;○3提取液要具备适宜的pH和一定的离子强度。如果离子强度太高,会引起分界面模糊不清,同时降低了蛋白质的电动电位,使电导过高,在样品部分几乎没有电势梯度,以至样品的泳动速度近于零,不能泳动;○4提取液中不应含有不溶物,以免堵塞凝胶,干扰分离;○5提取液不能引起电极缓冲液以及浓缩胶、分离胶pH 过大的变化,不会对电泳体系造成太大的影响。

电极缓冲液的确定应考虑的因素:○1其在浓缩胶中能够形成不连续的高电位梯度,而在分离胶中形成均一的电位梯度;○2缓冲液的成分中应含有两性物质,且随浓缩胶至分离胶pH的改变,其解离度大大提高,在电场中的有效迁移率剧增;○3具有一定的离子强度。当电极缓冲液中离子强度过高时,电流强度会很大。这不仅会使粒子扩散速度增加,使样品分离带加宽,降低分辨率,而且在严重时会熔化琼脂糖等凝胶支持物,甚至引起蛋白质变性。

(5)实验中所谓的前沿指示剂会是什么作用?为什么需要?

本实验电泳的前沿指示剂为溴酚蓝溶液,溴酚蓝分子在碱性缓冲系统中带负电,且呈现出其易观察到的蓝色。其分子量为670,比蛋白质分子要小得多,在电场中的迁移速度快,总是位于蛋白质的前面。由于蛋白质样品一般是无色的,为了观察蛋白质在凝胶介质上的迁移情况,在样品中加入溴酚蓝作为电泳迁移的可见标志,起到一个指示前沿的作用,避免样品跑出介质造成分离失败。样品总跑在指示剂的后面,当溴酚蓝到达胶板末端时停止电泳,样品肯定没有跑出分离介质。

(6)当电泳完成后停止电泳(即切断电源),样品会受影响吗?为什么?对实验的初衷(分离纯化)又有何影响?

样品会受到影响。由于外加电场切除以后,溶液中的带电粒子不再定向移动,各种粒子间会产生电荷作用,样品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扩散。尽管凝胶形成的三维空间网络结构能够减小样品的扩散程度,但是在没有电场的情况下,还是会有一部分样品从它的孔径中扩散出来,使凝胶上形成的线性条带会受到影响,严重的扩散现象甚至会导致分离样品的再次混合,这是违背实验初衷(分离纯化)的,所以电泳完成后对蛋白质条带进行固定是非常必要的。

(7)本实验染色鉴定步骤中pH4.7乙酸缓冲液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规定浸泡10分钟?

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凝胶内已分离蛋白质成分的扩散,对蛋白带起固定的作用。具体的机制有可能有以下两点:○1缓冲液中的乙酸根负离子不仅与蛋白质带正电荷的侧链发生结合,同时与蛋白质的肽链形成氢键,结果使蛋白质分子表面的水化层破坏,同时在肽链表面包上了一层疏水的乙酸基团,使蛋白质的水溶性下降,从水相沉淀到凝胶相上而不能够再发生扩散;○2pH4.7也接近过氧化物酶的等电点,此时蛋白质的溶解度也相对较小,同样促进了沉淀的发生。

浸泡时间规定为10min,这可能是前人摸索出的最佳反应时间,乙酸缓冲液能够与蛋白质充分结合使其沉淀固定下来,时间过长可能会使样品扩散。

(8)预期染色后的电泳谱带会给予我们那些信息?

A.分析显色后同一酶谱中褐色谱带的数目可以得出该样液中过氧化物酶的数目;

B.分析显色后同一酶谱中褐色谱带的亮度可以得出该样液中不同种过氧化物酶含量的

高低;

C.对比相同上样量的两种样液(根部样液和叶片样液)显色后褐色谱带的位置、数目和亮度,得出小麦两个不同器官中所含过氧化物酶种类、数目及含量差异;

D.对比同一样品不同上样量染色后形成酶谱的清晰度、分辨率等,体会上样量的差异对分离效果的影响,并得出最佳的上样量。

E.针对某一条带所出现的特殊情况,如条带较粗、拖尾、出现纹理、凸出或凹下等,应具体分析。

八、参考文献

[1]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生物化学实验指导[M].中国农业大学自编教材.32~41.

[2]百度文库——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操作方

法.https://www.doczj.com/doc/9e17956719.html,/view/6ccfda0216fc700abb68fcf3.html.

[3]刘国琴,张曼夫.生物化学(第2版)[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51~59.

小麦田间生产实践考种报告

小麦田间生产实践考种报告 颜寿农学11-1 20116102 1 实验目的 通过对小麦各个生育期的调查,田间取样,室内考种,分析小麦田间生长状况,田间性状,掌握小麦产量预测的方法,计算小麦的生物产量及经济产量。 2 实验地点及材料 地点:惠和村农场 工具:直尺、天平、网袋、剪刀等 3 方法及步骤 3.1 小麦各生育时期记载 记录小麦播种、出苗、三叶、分蘖、拔节、孕穗、开花、灌浆和成熟期的各时期 3.2 苗情调查 在小麦2叶1心时框定1×0.15 m2,定点调查基本苗和最高苗 3.3 小麦生长期病虫害发生调查 3.4 小麦成熟期有效穗调查 调查一幅小麦有效穗数(5粒以上可算有效穗),测量调查区域面积,计算亩有效穗 3.5 穗粒数、千粒重及其他农艺性状调查 连续取样30株,取3次,3次重复:分别调查株高、穗长、节间长、叶片间距(计算叶姿)、结实小穗数、不实小穗数; 将穗子剪下,脱粒,计算穗粒数,晒干后称量,计算千粒重(两个500)粒;将剩余茎干、颖壳、穗轴合在一起,晒干后称重,计算生物产量,将籽粒产量除以生物产量,得到经济系数。 4 计算内容 4.1 播种-拔节历时、拔节-开花历时、开花-成熟历时、全生育期 4.2 单株分蘖力、单株成穗数 4.3 有效穗、小穗数(结实小穗数和不实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亩产量4.4 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经济系数

4.5 农艺性状:株高、穗长、节间长(从上而下分节测量) 4.6 叶姿:旗叶着生高度、旗叶与倒二叶间距、倒二叶与倒三叶间距 4.7着粒密度=穗粒数/穗长 5 调查与考种结果 5.1 小麦各生育时期记载,见表一 表一小麦各生育时期记载 播种出苗三叶期分蘖拔节期孕穗期开花灌浆成熟10.31 11.9 12.17 1.9 1.20 2.7 3.10 4.5 5.8 5.2 基本苗数与最高苗数,见表二 表二基本苗数与最高苗数 编号 1 2 3 4 5 平均(cm)基本苗数(cm)58 55 57 53 52 55 最高苗数(cm)26.16 26.38 26.71 26.70 26.47 26.48 5.3 主要病虫害 田间主要发生病害有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 5.4 调查区域面积:4×1m2=4m2 调查区域总穗数:613 亩有效穗=总穗数/区域面积×666.7m2=613/6×666.7=68114.5167≈6.81万穗/亩5.5 从田间中取样的30株×3次重复小麦,在实验室测得其穗粒数、千粒重和农艺性状等,记录表格,算得其平均值,记录下表。 5.5 小麦测产及农艺性状调查 5.5.1 数据统计 重复一:

标准实验报告模板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课程名称___电子技术基础实验 院系部: 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同组人:实验台号:指导教师:成绩:实验日期: 华北电力大学

实验报告要求: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二、仪器用具 三、实验原理 四、实验步骤(包括原理图、实验结果与数据处理) 五、讨论与结论(对实验现象、实验故障及处理方法、实验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分析和讨论,对实验的进一步想法或改进意见。) 六、实验原始数据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 学会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调试方法,分析静态工作点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 2. 掌握放大器电压放大倍数和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的测试方法。 3. 悉常用电子仪器及模拟电路实验设备的使用。 二、仪器用具:略 三、实验原理 图1.2.1为电阻分压式工作点稳定单管放大器实验电路图。 图1.2.1 共射极单管放大器实验电路 在图1.2.1电路中,当流过偏置电阻1B R 和2B R 的电流远大于晶体管VT 的基极电流B I 时(一般5~10倍),则它的静态工作点可用下式估算: CC B2B1B1B U R R R U +≈ U CE =U CC -I C (R C +R F1 + R E ) 电压放大倍数: 1)1( // F R β++-=be L C V r R R β A 其中r be =200+26 (1+β)/I E 输入电阻:R i =R B1 // R B2 // [r be +(1+β)R F1] 输出电阻:R O ≈R C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 调试静态工作点 接通+12V 电源、调节R W ,使U E =2.0V ,测量U B 、U E 、U C 、R B2值。记入表1.2.1。 E U BE = U B - U E =0.665V ,U CE = U C - U E =5.8V,I C ≈I E = U E /R E =2/(1.1)=1.82mA 实验数据显示,Q 点的值满足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要求,BJT 处于放大区。 2. 测量不同负载下的电压放大倍数 C E BE B E I R U U I ≈+-≈1 F R

单片机电子时钟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单片机电子时钟课程设 计实验报告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 总结报告 题目:单片机电子时钟(带秒表)的设计 设计人员:张保江江润洲 学号: 班级:自动化1211 指导老师:阮海容 目录 1.题目与主要功能要求 (2) 2.整体设计框图及整机概述 (3) 3.各硬件单元电路的设计、参数分析及原理说明 (3) 4.软件流程图和流程说明 (4) 5.总结设计及调试的体会 (10) 附录 1.图一:系统电路原理图 (11) 2.图二:系统电路 PCB (12) 3.表一:元器件清单 (13) 4.时钟程序源码 (14)

题目:单片机电子时钟的设计与实现 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课程设计的目的与意义在于让我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我们综合运用电子课程中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性问题的能力。让我们对电子电路、电子元器件、印制电路板等方面的知识进一步加深认识,同时在软件编程、排错调试、焊接技术、相关仪器设备的使用技能等方面得到较全面的锻炼和提高,为今后能够独立完成某些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开发和设计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课程设计的基本任务 利用89C51单片机最小系统,综合应用单片机定时器、中断、数码显示、键盘输入等知识,设计一款单片机和简单外设控制的电子时钟。 主要功能要求 最基本要求 1)使用MCS-51单片机设计一个时钟。要求具有6位LED显示、3个按键输入。 2)完成硬件实物制作或使用Pruteus仿真(注意位驱动应能提供足够的电流)。 3)6位LED数码管从左到右分别显示时、分、秒(各占用2位),采用24小时标准计时制。开始计时时为000000,到235959后又变成000000。 4)使用3个键分别作为小时、分、秒的调校键。每按一次键,对应的显示值便加1。分、秒加到59后再按键即变为00;小时加到23后再按键即变为00。在调校时均不向上一单位进位 (例如分加到59后变为00,但小时不发生改变)。 5) 软件设计必须使用MCS-51片内定时器,采用定时中断结构,不得使用软件延时法,也不得使用其他时钟芯片。 6)设计八段数码管显示电路并编写驱动程序,输入并调试拆字程序和数码显示程序。7)掌握硬件和软件联合调试的方法。 8)完成系统硬件电路的设计和制作。 9)完成系统程序的设计。 10)完成整个系统的设计、调试和制作。

实验11 小麦成熟期田间产量测定

实验11 小麦成熟期田间产量测定 一、实验目的 掌握小麦适宜的收获时间及田间测产的方法,学会利用所测数据,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分析当前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提出意见。 二、场地及用具 实验农场不同类型麦田进行。 用具:钢卷尺、皮尺、细麻绳、纸牌、电子天平、托盘天平、电子天平等。 三、实验内容 1.小麦的田间测产 收获前的产量测定,是制定麦收计划,合理安排劳、畜力,制定预分方案的依据,也是总结小麦生产经验,分析各项措施效果的最佳鉴定。因此,在小麦生产单位和科研单位在麦收前都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田间估产。 2.产量结构分析和单株生产力测定 小麦产量由于品种、栽培条件、产量水平和自然气候不同,产量三个因素的构成也有很大差异。因此,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考种,用以分析研究在不同条件下的合理产量结构;研究单株穗数多少与总小穗数、不孕小穗数、穗粒数和穗粒重之间的关系;研究在高产条件下,争取穗大粒多粒重,进一步促进高产再高产的途径。 四、实验方法步骤 (一)成熟度鉴定和估产都在田间同一块麦田中进行,先根据麦粒灌浆成熟过程识别判断其成熟度。然后进行估产。估产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产量测定 在田间随机取样若干点,一般可每点割收一分,然后实打脱粒估计产量。 2.产量结构调查法(取样面积为1m2) A、数1m2内总穗数。折合成公顷穗数。 B、在样点内随机连续取20穗,数出其结实总粒数,求出平均单穗粒数。 C、将样段内部分麦穗脱粒,数1000粒。称重求得千粒重,若麦粒未熟,可根据该品种常年千粒重,代入下式求得调查产量(理论产量)。 理论产量(kg/hm2)=[公顷穗数×平均穗粒数×粒重(g)]/1000 将调查结果填入下表: 表11 产量因素测产法记载表 为田间调查方便,可用产量=亩穗数×穗粒重公式 (二)产量结构分析和单株生产力测定的方法步骤 1、选择样本 成熟时,按不同品种和产量水平在田间选择典型地块3~5处。每个典型地块选取有代表性的样点若干,每点面积1m2,将样点内植株全部带根挖起,洗净泥土,用绳捆好,挂上纸

实验报告标准范本

报告编号:LX-FS-A59757 实验报告标准范本 The Stage T asks Completed According T o The Plan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In The Work And The Lessons Learned In The Work, So As T o Obtain Further Guidance From The Superior.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实验报告标准范本 使用说明:本报告资料适用于按计划完成的阶段任务而进行的,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的汇报,以取得上级的进一步指导作用。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物理探究实验: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探究准备 技能准备: 弹簧测力计,长木板,棉布,毛巾,带钩长方体木块,砝码,刻度尺,秒表。 知识准备: 1. 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平衡。 2. 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静止的物体保持静止状态,运动的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4. 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的大小就等于摩擦力的大小,拉力的数值可从弹簧测力计上读出,这样就测出了木块与水平面之间的摩擦力。 探究导引 探究指导: 关闭发动机的列车会停下来,自由摆动的秋千会停下来,踢出去的足球会停下来,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 运动物体产生摩擦力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物体间要相互接触,且挤压;2.接触面要粗糙;3.两物体间要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三个条

vf课程设计实验报告模板

vf 课程设计实验报告模板 经济管理学院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09年12 月28 日 、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当今,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知识生产、分配和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知识经济时代,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需要,大力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我们通过对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来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及对理论知识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使其能更好的满足社会需求。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简单实用的系统,它是学校进行学生管理的好帮手。 此软件功能齐全,设计合理,使用方便,适合各种学校对繁杂的学生信息进行统筹管理,具有严格的系统使用权限管理,具有完善的管理功能,强大的查询功能。它可以融入学校的信息管理系统中,不仅方便了学生信息各方面的管理,同时也为教师的管理带来了极大地便利。 我们进行本次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上机实践操作,熟练掌握数据库的设 计、表单的设计、表单与数据库的连接、SQL语言的使用和了解它的功能:数据定 义、数据操纵、数据控制,以及简单VF程序的编写。基本实现学生信息的管理, 包括系统的登录、学生信息的录入、学生信息的浏览、学生信息的查询、学生信息的修改和学生信息的删除,并对Visual FoxPro6.0 的各种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为我们更进一步深入的学习奠定基础,并在实践中提高我们的实际应用能力,为我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方便,使我们更容易融入当今社会,顺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趋势。 - 1 -

、系统功能设计 通过该系统可以基本实现学生信息的管理,包括系统的登录、学生信息的录 入、学生信息的浏览、学生信息的查询、学生信息的修改和学生信息的删除。系统 功能模块如下图所示。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主界面 登录 管理 学学学学学 生生生生生 信信信信信 息息息息息 录查浏修删 入询览改除 三、系统设计内容及步骤 3.1创建项目管理文件 1.启动foxpro 系统,建一个项目管理器,命名为“学生管理”。 哑 目f ■ 也 电 岂同左 矣 氏H. 0 存 JI 蛋誤曾

小麦生产总结

小麦生产总结 篇一:小麦生产技术总结 小麦生产技术总结 今年我市的小麦生产,在冬春遭受多年不遇的严重干旱、中期病虫害偏重发生、收获期又阴雨较多的不利形势下,通过全市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上下一心,克难攻坚,打赢了抗旱保苗、阻击病虫害、“龙口夺粮”三大战役,取得了较好的收成,虽说与去年相比增产幅度不大,但在大灾之年能获得如此产量已属不易,成效中凝聚了全市广大干群和农业科技人员的心血和汗水,在世界经济危机的背景下邓州市今年夏粮丰收意义更大,为维护社会稳定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达到了农业丰收、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现总结如下: 一、小麦生产形势分析 根据农技中心测产调查,今年全市实收小麦面积208万亩,与去年持平略增,平均亩产383.8公斤,总产达79830.4万公斤,实现连续6年夏粮大丰收,与上年相比,平均单产增 2.9公斤,增幅0.76%,总产增加60 3.2万公斤,增幅0.77%。从成产三因素看,今年小麦亩穗数34万,穗粒数为31.1粒,千粒重为42.7克(雨前4 4.4克,雨后42.7克),与去年的33.8万、30.5粒和43.47克相比,呈“两增一减”态势,即群体增0.2万头,穗粒数增加0.6粒,

千粒重减少0.77克。 二、我市今年小麦生产在大旱之年能够取得如此好的收成,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多项惠农政策的实施,充分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近年来随着国家种粮直补、良种补贴、配方施肥、标准粮田建设、农综开发、土地治理、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补贴、保护价收购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和项目的实施,农民种粮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小麦种植面积稳中有升,生产投入和田间管理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在去年冬春连旱一百多天的灾害天气情况下,有效地促进了良种良法配套和生产环境的改善,为今年小麦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 2、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督导得力,职能部门配合行动有力,为小麦生产提供了组织保障。去年秋收麦播期间为确保适期播种,夯实麦播基础,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了秋收秋种电视电话会议、小麦播种工作会议等。抓好各项麦播措施的落实,高质量地完成了小麦播种工作。麦播后,特别是去年11月底、12月初旱情逐渐显现以来,邓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为打造邓州粮食主产核心区,多次召开各乡镇和涉农部门抗旱浇麦工作会议,为做到未雨绸缪,市四大家领导带队,对各乡镇抗旱浇麦工作进行检查督导,并出台各项优惠政策支持抗旱浇麦工作,如对农户浇麦进行财政补贴,购置浇水机械进行补贴,提前发放综合直补,保证低价抗旱用油、用电,引丹灌区开闸放水,广播电台大力宣传抗旱先进典型等,并协调农业、供销、水利、农机、气象、电业、石油等部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充分发挥职能,积极

实验报告格式模板-供参考

实验名称:粉体真密度的测定 粉体真密度是粉体质量与其真体积之比值,其真体积不包括存在于粉体颗粒内部的封闭空洞。所以,测定粉体的真密度必须采用无孔材料。根据测定介质的不同,粉体真密度的主要测定方法可分为气体容积法和浸液法。 气体容积法是以气体取代液体测定试样所排出的体积。此法排除了浸液法对试样溶解的可能性,具有不损坏试样的优点。但测定时易受温度的影响,还需注意漏气问题。气体容积法又分为定容积法与不定容积法。 浸液法是将粉末浸入在易润湿颗粒表面的浸液中,测定其所排除液体的体积。此法必须真空脱气以完全排除气泡。真空脱气操作可采用加热(煮沸)法和减压法,或两法同时并用。浸液法主要有比重瓶法和悬吊法。其中,比重瓶法具有仪器简单、操作方便、结果可靠等优点,已成为目前应用较多的测定真密度的方法之一。因此,本实验采用比重瓶法。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粉体真密度的概念及其在科研与生产中的作用; 2. 掌握浸液法—比重瓶法测定粉末真密度的原理及方法; 3.通过实验方案设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 比重瓶法测定粉体真密度基于“阿基米德原理”。将待测粉末浸入对其润湿而不溶解的浸液中,抽真空除气泡,求出粉末试样从已知容量的容器中排出已知密度的液体,就可计算所测粉末的真密度。真密度ρ计算式为: 式中:m 0—— 比重瓶的质重,g ; m s —— (比重瓶+粉体)的质重,g ; m sl —— (比重瓶+液体)的质重,g ; ρl —— 测定温度下浸液密度;g/cm 3; ρ—— 粉体的真密度,g/cm 3; 三.实验器材: l s sl l s m m m m m m ρρ) ()(00----=

小麦测产方法

小麦测产方法 小麦测产分理论测产和实收测产,方法分别如下: 一、理论测产 (一)取样方法。100亩随机选取10个地块,1000亩随机选取30个地块,1万亩随机选取50个,每个地块随机取3个样点,每个样点量25行计算平均行距,计算公式为,25行宽度÷24,每个样点选取2米双行调查换算亩成穗数,在每个样段随机选取20穗调查穗粒数。 (二)产量计算。理论产量(公斤/亩)=亩穗数(万)×穗粒数(粒)×千粒重(区试,单位克)÷100×85%。 二、实收测产 (一)取样方法。在理论测产的基础上,100亩随机选取2个地块,1000亩随机选取5个地块,1万亩随机选取10个地块,用联合收割机随机实收1亩以上连片小麦(S,亩),收获后,称重并合计总产量(Y1,公斤)。在总产量中随机分取5公斤,及时除去麦糠杂质后称重(Y2,公斤)和测定含水量(M%)。实收面积内不去除田间灌溉沟面积,但去除坟地、灌溉主渠道面积;收割前由专家组对联合收割机进行清仓检查;田间落粒不计算重量。 (二) 测定含水率。用国家认定并经校正后的种子水分测定仪测定籽粒含水量,每样品重复测定10次,求平均值。样品留存,备查或等自然风干后再校正。

(三)计算公式。 每亩鲜麦重Y(公斤/亩)=Y1×(1-Y2 ÷5) ÷S×666.7;实测产量(公斤/亩)=Y×[1-M(%)]÷[1-13%]。

附件2 2014年省院合作项目县小麦测产验收表县乡(镇)村(组) 品种名称 示范方 面积(亩) 技术负责人 采取的 技术 措施 亩穗数调查(一米双行穗数) 合计样本1 样本2 样本3 样本4 样本5 穗粒数调查(每个样本随机取10穗查穗粒数) 序号样本1 样本2 样本3 样本4 样本5 1 2 3 4 5 6 7 8 9 10 合计 平均 千粒重(克) 亩产(公斤) 按0.85拆产 测产时间 测产专家 签名

实验报告范本

学生实验报告书 实验课程名称 开课学院 指导教师姓名 学生姓名 学生专业班级 200-- 200学年第学期

实验教学管理基本规范 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实验报告是反映实验教学水平与质量的重要依据。为加强实验过程管理,改革实验成绩考核方法,改善实验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质量,特制定实验教学管理基本规范。 1、本规范适用于理工科类专业实验课程,文、经、管、计算机类实验课程可根据具体情况参 照执行或暂不执行。 2、每门实验课程一般会包括许多实验项目,除非常简单的验证演示性实验项目可以不写实验 报告外,其他实验项目均应按本格式完成实验报告。 3、实验报告应由实验预习、实验过程、结果分析三大部分组成。每部分均在实验成绩中占一 定比例。各部分成绩的观测点、考核目标、所占比例可参考附表执行。各专业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考核内容和评分标准。 4、学生必须在完成实验预习内容的前提下进行实验。教师要在实验过程中抽查学生预习情况, 在学生离开实验室前,检查学生实验操作和记录情况,并在实验报告第二部分教师签字栏签名,以确保实验记录的真实性。 5、教师应及时评阅学生的实验报告并给出各实验项目成绩,完整保存实验报告。在完成所有 实验项目后,教师应按学生姓名将批改好的各实验项目实验报告装订成册,构成该实验课程总报告,按班级交课程承担单位(实验中心或实验室)保管存档。 6、实验课程成绩按其类型采取百分制或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评定。

实验课程名称:__通信原理_____________ 图1 AMI/HDB3码型变换电路原理图 含有丰富的时钟分量,因此输出数据直接送到位同步提取锁相环(PLL) 编译码系统组成电原理图见图1。

【实验报告】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设计实验报告北方民族大学 大学物理实验(设计性实验) 实验报告 指导老师:王建明 姓名:张国生 学号:XX0233 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学院 班级:05信计2班 重力加速度的测定 一、实验任务 精确测定银川地区的重力加速度 二、实验要求 测量结果的相对不确定度不超过5% 三、物理模型的建立及比较 初步确定有以下六种模型方案: 方法一、用打点计时器测量

所用仪器为:打点计时器、直尺、带钱夹的铁架台、纸带、夹子、重物、学生电源等. 利用自由落体原理使重物做自由落体运动.选择理想纸带,找出起始点0,数出时间为t的p点,用米尺测出op的距离为h,其中t=0.02秒×两点间隔数.由公式h=gt2/2得g=2h/t2,将所测代入即可求得g. 方法二、用滴水法测重力加速度 调节水龙头阀门,使水滴按相等时间滴下,用秒表测出n个(n取 50―100)水滴所用时间t,则每两水滴相隔时间为t′=t/n,用米尺测出水滴下落距离h,由公式h=gt′2/2可得g=2hn2/t2. 方法三、取半径为r的玻璃杯,内装适当的液体,固定在旋转台上.旋转台绕其对称轴以角速度ω匀速旋转,这时液体相对于玻璃杯的形状为旋转抛物面重力加速度的计算公式推导如下: 取液面上任一液元a,它距转轴为x,质量为m,受重力mg、弹力n.由动力学知: ncosα-mg=0(1) nsinα=mω2x(2) 两式相比得tgα=ω2x/g,又tgα=dy/dx,∴dy=ω2xdx/g, ∴y/x=ω2x/2g.∴g=ω2x2/2y. .将某点对于对称轴和垂直于对称轴最低点的直角坐标系的坐标x、y测出,将转台转速ω代入即可求得g.

RFID通讯技术实验报告

RFID通讯技术试验 专业: 物流工程 班级: 物流1201 学生: 学号: 指导教师:

一.前言 射频识别(RFID)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可以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者光学接触。 无线电的信号是通过调成无线电频率的电磁场,把数据从附着在物品上的标签上传送出去,以自动辨识与追踪该物品。某些标签在识别时从识别器发出的电磁场中就可以得到能量,并不需要电池;也有标签本身拥有电源,并可以主动发出无线电波(调成无线电频率的电磁场)。标签包含了电子存储的信息,数米之内都可以识别。与条形码不同的是,射频标签不需要处在识别器视线之内,也可以嵌入被追踪物体之内。 许多行业都运用了射频识别技术。将标签附着在一辆正在生产中的汽车,厂方便可以追踪此车在生产线上的进度。仓库可以追踪药品的所在。射频标签也可以附于牲畜与宠物上,方便对牲畜与宠物的积极识别(积极识别意思是防止数只牲畜使用同一个身份)。射频识别的身份识别卡可以使员工得以进入锁住的建筑部分,汽车上的射频应答器也可以用来征收收费路段与停车场的费用。 某些射频标签附在衣物、个人财物上,甚至于植入人体之内。由于这项技术可能会在未经本人许可的情况下读取个人信息,这项技术也会有侵犯个人隐私忧患。 二.实验目的 1. 了解RFID相关知识,了解RFID模块读写IC卡数据的原理与方法(电子钱包试验); 2. 模拟企业生产线上的物料跟踪情况,掌握RFID的应用(企业物流采集跟踪系统演示)。 三.实验原理 1. 利用RFID模块完成自动识别、读取IC卡信息,实现RFID电子钱包的

功能,给IC卡充值、扣款(电子钱包试验); 2.利用4个RFID模块代替4个工位,并与软件系统绑定(添加,删除),由IC卡模拟物料的移动,并对物料在生产线上所经过的工位的记录进行查询,而且可以对物料的当前工位定位。 四.实验设备 《仓库状态数据检测开发系统》试验箱、IC卡、、锂电池、ZigBee通讯模块、RFID阅读器,ID卡、条码扫描器。 五.实验过程 电子钱包试验 (1)先用电源线将试验箱连上电源,打开电源开关,然后打开Contex-A8电源开关,如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所示。 (a)(b) 图 1 连上电源 (2)将RFID模块下方的开关拨至ON位置,给RFID模块上电,LED5灯会红色常亮。 (3)将RFID模块下方的4位拨码开关1234 在编号1、2、3中选择一个拨到上侧,同时保证该选择的编号在ZigBee、IPV6、 Bluetooth下方的拨码开关中没有拨到拨到上侧,否则会起冲突(例 如,RFID模块下方的拨码开关选择1拨到上侧,那么ZigBee、IPV6、

南邮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课程设计I报告 题目:课程设计 班级:44 姓名:范海霞 指导教师:黄双颖 职称: 成绩: 通达学院 2015 年 1 月 4 日

一:SPSS的安装和使用 在PC机上安装SPSS软件,打开软件: 基本统计分析功能包括描述统计和行列计算,还包括在基本分析中最受欢迎的常见统计功能,如汇总、计数、交叉分析、分类比较、描述性统计、因子分析、回归分析及聚类分析等等。具体如下: 1.数据访问、数据准备、数据管理与输出管理; 2.描述统计和探索分析:频数、描述、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分析、分布分析与查看、正态性检验与正态转换、均值的置信区间估计; 3.交叉表:计数;行、列和总计百分比;独立性检验;定类变量和定序变量的相关性测度; 4.二元统计:均值比较、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 5.相关分析:双变量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距离分析; 6.线性回归分析:自动线性建模、线性回归、Ordinal回归—PLUM、曲线估计; 7.非参数检验:单一样本检验、双重相关样本检验、K重相关样本检验、双重独立样本检验、K重独立样本检验; 8.多重响应分析:交叉表、频数表; 9.预测数值结果和区分群体:K-means聚类分析、分级聚类分析、两步聚类分析、快速聚类分析、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最近邻元素分析; 10. 判别分析; 11.尺度分析; 12. 报告:各种报告、记录摘要、图表功能(分类图表、条型图、线型图、面积图、高低图、箱线图、散点图、质量控制图、诊断和探测图等); 13.数据管理、数据转换与文件管理; 二.数据文件的处理 SPSS数据文件是一种结构性数据文件,由数据的结构和数据的内容两部分构成,也可以说由变量和观测两部分构成。定义一个变量至少要定义它的两个属性,即变量名和变量类型其他属性可以暂时采用系统默认值,待以后分析过程中如果有需要再对其进行设置。在spss数据编辑窗口中单击“变量视窗”标签,进入变量视窗界面,即可对变量的各个属性进行设置。 1.创建一个数据文件数据 (1)选择菜单【文件】→【新建】→【数据】新建一个数据文件,进入数据编辑窗口。窗口顶部标题为“PASW Statistics数据编辑器”。 (2)单击左下角【变量视窗】标签进入变量视图界面,根据试验的设计定义每个变量类型。

药理实验报告范文

药理实验报告范文 一、实验目的 1. 研究不同剂量的戊巴比妥对小白鼠作用的效果的不同。 2. 研究不同的给药途径的对小白鼠作用效果的不同。 二、实验原理 1. 药物剂量的大小决定血药浓度的高低,血药浓度又决定药理效应,因此药物剂量决定药理用强弱。 2. 给药途径不同,吸收速度有差别,药物反应的潜伏期和程度亦有差别,一般是腹腔大于皮下大于灌胃的药效。 实验一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 Mice 18-22g,2只/组鼠称、苦味酸、1mL注射器、生理盐水、戊巴比妥0.2%、0.4%、0.8%戊巴比妥钠溶液四、实验步骤 1、每组取性别相同,体重相近的小鼠2只,承重、编号; 2、分别i.p0.2%、0.4%、0.8%戊巴比妥钠溶液0.1mL/10g(注意注射器勿搞混); 3、给药后仔细观察小鼠活动情况,并记录在表1; 4、实验结束后,对全班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并分析实验结果(对本组实验结果及全班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注:数据统计时注意剔除可疑数据。)五、实验结果及分析 2、表2 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全班数据)p<0.001 表示0.4%与0.8%作用维持时间有显著差异。 以上实验结果说明,不同剂量的戊巴比妥对小白鼠作用的效果不

同。 3、本组实验结果与全班实验结果对比——潜伏期 六、思考 1、了解药物剂量与作用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答:剂量-效应关系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关系。由于药理效应与血药浓度的关系较为密切,所以在药理学研究中常用浓度-效应(曲线)关系。 在剂量-效应关系(用对数表示时为一条s型对称曲线)中,纵坐标:表示效应的强弱;横坐标:表示药物浓度(用对数表示时为一条s型)对称曲线。量效曲线说明量效关系存在以下四个规律: 1、药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剂量才能产生效应。 2、在一定范围内剂量增加,效应增加。 3、效应的增加不是无限的。 4、量效曲线的对称点在50%处,对剂量的变化反应最为灵敏。 量反应是指药理效应强弱是连续增减的量变。例如:血压的升降,平滑肌的舒缩等,用具体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 质反应是指药理效应只能用全或无,阳性或阴性表示。例如:死亡与生存、抽搐与不抽搐等,必需用多个动物或多个实验标本以阳性率表示。从量效曲线可以看到下列几个特定的位点: 最小有效浓度(剂量)即刚能引起效应的阈浓度(或剂量) 半数有效量是能引起50%阳性反应(质反应)或50%最大效应(量反应)的浓度(或剂量)

RFID通讯技术实验报告

· RFID通讯技术试验 专业: 物流工程 班级: 物流1201 学生: 学号: 指导教师:

一.前言 射频识别(RFID)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可以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者光学接触。 无线电的信号是通过调成无线电频率的电磁场,把数据从附着在物品上的标签上传送出去,以自动辨识与追踪该物品。某些标签在识别时从识别器发出的电磁场中就可以得到能量,并不需要电池;也有标签本身拥有电源,并可以主动发出无线电波(调成无线电频率的电磁场)。标签包含了电子存储的信息,数米之都可以识别。与条形码不同的是,射频标签不需要处在识别器视线之,也可以嵌入被追踪物体之。 许多行业都运用了射频识别技术。将标签附着在一辆正在生产中的汽车,厂方便可以追踪此车在生产线上的进度。仓库可以追踪药品的所在。射频标签也可以附于牲畜与宠物上,方便对牲畜与宠物的积极识别(积极识别意思是防止数只牲畜使用同一个身份)。射频识别的身份识别卡可以使员工得以进入锁住的建筑部分,汽车上的射频应答器也可以用来征收收费路段与停车场的费用。 某些射频标签附在衣物、个人财物上,甚至于植入人体之。由于这项技术可能会在未经本人许可的情况下读取个人信息,这项技术也会有侵犯个人隐私忧患。 二.实验目的 1. 了解RFID相关知识,了解RFID模块读写IC卡数据的原理与方法(电子钱包试验);

2. 模拟企业生产线上的物料跟踪情况,掌握RFID的应用(企业物流采集跟踪系统演示)。 三.实验原理 1. 利用RFID模块完成自动识别、读取IC卡信息,实现RFID电子钱包的功能,给IC卡充值、扣款(电子钱包试验); 2.利用4个RFID模块代替4个工位,并与软件系统绑定(添加,删除),由IC卡模拟物料的移动,并对物料在生产线上所经过的工位的记录进行查询,而且可以对物料的当前工位定位。 四.实验设备 《仓库状态数据检测开发系统》试验箱、IC卡、、锂电池、ZigBee通讯模块、RFID阅读器,ID卡、条码扫描器。 五.实验过程 5.1电子钱包试验 (1)先用电源线将试验箱连上电源,打开电源开关,然后打开Contex-A8电源开关,如图1所示。

c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c课程设计实验报 告

中南大学 本科生课程设计(实践)任务书、设计报告 (C++程序设计) 题目时钟控件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学生学号 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中心 9月7日 《C++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任务书

对象:粉冶、信息、能源、交通工程实验2101学生时间: .6 2周(18~19周) 指导教师:王小玲 1.课程设计的任务、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设计是在学完《C++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后,进行的一项综合程序设计。在设计当中学生综合“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与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思想方法和知识点,编制一个小型的应用程序系统。经过此设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能使学生清楚的知道开发一个管理应用程序的思想、方法和流程。 2.课程设计的配套教材及参考书 ●《C++程序设计》,铁道出版社,主编杨长兴刘卫国。 ●《C++程序设计实践教程》,铁道出版社,主编刘卫国杨长兴。 ●《Visual C++ 课程设计案例精编》,中国水力电力出版社,严华峰等编著。 3.课程设计的内容及要求 (1)自己任选一个题目进行开发(如画笔、游戏程序、练习打字软件等),要求利用MFC 工具操作实现。 (2)也可选一个应用程序管理系统课题(如:通讯录管理系统;产品入库查询系统;学生成绩管理;图书管理 等);

设计所需数据库及数据库中的数据表,建立表之间的关系。 设计所选课题的系统主封面(系统开发题目、作者、指导教师、日期)。 设计进入系统的各级口令(如系统管理员口令,用户级口令)。 设计系统的主菜单。要求具备下列基本功能: ●数据的浏览和查询 ●数据的统计 ●数据的各种报表 ●打印输出 ●帮助系统 多种形式的窗体设计(至少有查询窗体、输入窗体) 注意:开发的应用程序工作量应保证在2周时间完成,工作量不能太少或太多。能够2人合作,但必须将各自的分工明确。 4.写出设计论文 论文基本内容及撰写顺序要求: ●内容摘要 ●系统开发设计思想 ●系统功能及系统设计介绍 ●系统开发的体会

小麦玉米等作物测产计算方法

长宽各1米收获测产,按地块可用5点取样,最后平均出1平方米的产量,乘以666.67即为亩产。 理论产量公式计算:亩产量(公斤/亩)=亩穗数(万穗)×穗粒数(个)×千粒重(克)×0.85/100。 田间测产的目的一是总结丰产经验,二是为生产单位制定预分方案提供依据。 一、农作物测产计算公式 (一)水稻、小麦 亩产(斤)=亩穗数x穗粒数/斤粒数 (二)玉米 亩产(斤)=亩穗数×穗粒数/斤粒数 (三)谷子、高粱 亩产(斤)=亩穗数x穗粒重(克)/500 (四)甘薯 亩产(斤)=亩株数×单株平均薯重(斤) (五)棉花 籽棉亩产(斤)=亩株数x每株有效铃数x单粒重(克)/500 =亩株数x每株有效铃数/每斤铃数 皮棉亩产(斤)=籽棉亩产(斤)x衣分率(%) 二、田间测产方法 (一)查测(查穗粒数) 沿对角线取3-9个测点。小株作物的测点长方形,面积6平方尺;大栋作物取60平方尺所需的行长。 行长(米)=60(平方尺)/平均行距(尺)/3 在每个测点上查数农作物的株数或穗数;在测点内依次取20株或穗,查数每株的果铃数或每穗的粒数。根据各测点的平均株(穗)数和每株平均铃数或每穗平均粒数,算出每亩总铃数或每亩总粒数。根据品种常年千粒重,结合当年条件,估计出每斤铃数或每斤粒数,计算出每亩产量。为了使测产接近实际应扣除一定损耗。 (二)割测 1.每个田块选3一9个测点,小株作物每个测点割取6平方尺面积的作物;大株作物每个测点收获60平方尺面积的产品,进行脱粒、风干、称重,求出各测点的平均产量。 2.小株作物将各测点平均产量乘上lO00;大株作物将平均每个测点产量乘上100,算出每亩产量。割测的亩产也要扣除一定的损耗,才能接近实际产量。 3.红薯、马铃薯、花生等作物,可先测出每亩株(窝)数,然后按对角线取3-9个测点,每个测点刨3—5株(窝),求出乎均每株(窝)产量,乘上每亩株(窝)数,算出每亩产量。 1玉米与小麦的测产计算方法 一玉米测产 (一)理论测产

软件学生实验报告报告范本

int in_degree; int out_degree; }KnotInfo; 2.根据题意建立邻接矩阵。 void Creat_Matrix(AdjoinMatrix &array, KnotInfo point[],int n){ int i, j; cout << "分别输入该图的各条边(先输入起点后输入终点中间用空格隔开输入'0'为结束输入):" << endl; while (true){ cin >> i; if (i) { cin >> j; [i - 1][j - 1] = 1; } else break; } for (i = 0; i < n;i++) for (j = 0; j < n; j++) if [i][j] != 1) [i][j] = 0;

else { point[i].out_degree++; point[j].in_degree++; } } 3.打印出各个节点的出度和入度 void In_degree_Matrix(KnotInfo point[],int n){ for (int i = 0; i < n; i++) { cout << "结点v"<

北邮《现代通信技术》实验报告一

现代通信技术实验报告 班级: 2012211110 学号: 2012210299 姓名:未可知

在学习现代通信技术实验课上,老师提到的一个词“通信人”警醒了我,尽管当初填报志愿时选择了通信工程最终也如愿以偿,进入大三,身边的同学忙着保研、考研、出国、找工作,似乎大家都为了分数在不懈奋斗。作为一个北邮通信工程的大三学生,我也不断地问自己想要学习的是什么,找寻真正感兴趣的是什么,通信这个行业如此之大,我到底适合什么。本学期,现代通信技术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各种通信技术的发展和规划,也让我对“通信人”的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通信知识的储备 《现代通信技术》第一页指出,人与人之间通过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感官,感知现实世界而获取信息,并通过通信来传递信息。所谓信息,是客观事物状态和运动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客观世界中大量地存在、产生和传递着以这些方式表示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信息的目的是用来“消除不可靠的因素”,它是物质运动规律总和。因此,我们通信人的任务就是利用有线、无线等形式来将信息从信源传递到信宿,在传输过程中保证通信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而具体来讲,要实现信息传递,通信网是必需的通信体系,其中通信网分层的结构形式需要不同的支撑技术,包括业务网技术,向用户提供电话、电报、数据、图像等各种电信业务的网络;介入与传送网技术,实现信息由一个点传递到另一个点或一些点的功能。对此,我们通信工程专业学习课程的安排让我们一步步打下基础,建立起知识储备。 知识树如下: 如知识树所述,通信工程课程体系可以大致分为一下6类基础:

数学基础:工科数学分析,线性代数,复变函数,概率论基础,随机过程; 电路基础: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电路,通信电子电路; 场与波基础: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技术,射频与天线; 计算机应用能力:C 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实时嵌入式系统 信号处理类课程:信号与系统,信号处理,图像处理,DSP 原理及应用; 通信类课程:通信原理,现代通信技术,信息论基础,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等。 从大一开始学习的工科数学分析,大学物理,大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为基础类课程,旨在培养我们的语言能力,数学基础,物理基础,计算机能力,然后逐步加大难度,细化课程,方向逐渐明朗详细。同时,课程中加入了各种实验,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 二、通信知识的小小应用 实验课上老师说过,以我们所学的知识已经可以制作简单通信的手机的草图了,我对此跃跃欲试。经过思考和调研,以下是我对于简单手机设计的原理框图和思考结果。 一部手机的结构包括接收机、发射机、中央控制模块、电源和人机界面部分,如下图 手机结构设计图 电路部分包括射频和逻辑音频电路部分,射频电路包括从天线到接收机的解调输出,与发射的I/O 调制到功率放大器输出的电路。其中,射频接收电路完成接收信号的滤波、信号放大、解调等功能;射频发射电路完成语音基带信号的调制、变频、功率放大等功能。要用到的超外差接收机、混频器、鉴相器等在《通信电子电路》书本中的知识。逻辑音频包括从接收解调到接收音频输出、送话器电路到发射I/O 调制器及逻辑电路部分的中央处理单元、数字语音处理及各种存储器电路。由核心控制模块CPU 、EEPROM 、 FLASH 、SRAM 等部分组成,一个基本 天线 接收机 发射机 频率合成 电源 逻 辑 音 频 人 机 交 互

实验报告范本

学生学号实验课成绩 学生实验报告书 实验课程名称 开课学院 指导教师姓名 学生姓名 学生专业班级

200--200学年第学期

实验教学管理基本规范 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实验报告是反映实验教学水平与质量的重要依据。为加强实验过程管理,改革实验成绩考核方法,改善实验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质量,特制定实验教学管理基本规范。 1、本规范适用于理工科类专业实验课程,文、经、管、计算机类实验 课程可根据具体情况参照执行或暂不执行。 2、每门实验课程一般会包括许多实验项目,除非常简单的验证演示性 实验项目可以不写实验报告外,其他实验项目均应按本格式完成实验报告。 3、实验报告应由实验预习、实验过程、结果分析三大部分组成。每部 分均在实验成绩中占一定比例。各部分成绩的观测点、考核目标、所占比例可参考附表执行。各专业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考核内容和评分标准。 4、学生必须在完成实验预习内容的前提下进行实验。教师要在实验过 程中抽查学生预习情况,在学生离开实验室前,检查学生实验操作和记录情况,并在实验报告第二部分教师签字栏签名,以确保实验记录的真实性。 5、教师应及时评阅学生的实验报告并给出各实验项目成绩,完整保存 实验报告。在完成所有实验项目后,教师应按学生姓名将批改好的各实验项目实验报告装订成册,构成该实验课程总报告,按班级交课程承担单位(实验中心或实验室)保管存档。 6、实验课程成绩按其类型采取百分制或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 级评定。 附表:实验考核参考内容及标准

实验课程名称:__通信原理_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