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事业单位考试格言名句成语典故蕴涵的哲学道理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6
事业单位作文名言名句摘抄大全1.关于事业的名言警句要想在事业上真正干出名堂来,首要的是有一颗强烈的事业心,以及在这种事业支配下产生的钻劲和出奇的迷劲。
——袁伟民【中】如欲保持对事业的永久热爱,就须对众多其它事务永久忽视。
——苏格兰作家斯蒂文森一个人的事业心不能妨碍另一个人的事业心……事业心就是一种道德品质,而它的要求就是一种道德的要求。
——马卡连柯【前苏联】一个人如若从未入迷于比其自身更重大的事业,那就失去了人生登峰造极的经验之一。
只有入迷,他才能自知。
只有入迷,他才能发现他从来不知道自己所具有的、否则将仍然是休眠着的一切潜在力量。
——尼克松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那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来。
——马克·吐温【美】2.关于事业的名言要想在事业上真正干出名堂来,首要的是有一颗强烈的事业心,以及在这种事业支配下产生的钻劲和出奇的迷劲。
——袁伟民【中】如欲保持对事业的永久热爱,就须对众多其它事务永久忽视。
——苏格兰作家斯蒂文森一个人的事业心不能妨碍另一个人的事业心……事业心就是一种道德品质,而它的要求就是一种道德的要求。
——马卡连柯【前苏联】一个人如若从未入迷于比其自身更重大的事业,那就失去了人生登峰造极的经验之一。
只有入迷,他才能自知。
只有入迷,他才能发现他从来不知道自己所具有的、否则将仍然是休眠着的一切潜在力量。
——尼克松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那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来。
——马克·吐温【美】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
(程颐)欲尽致君事业,先求养气工夫。
(陆游)不要依据过去来策划未来。
(伯克)真正迅速的人,并非事情仅仅做得快,而是做得成功而有效的人。
(培根)辨舌质,可诀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总论》)医之为道,全在身考。
(清·徐灵胎《慎疾刍言·用药》)机会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碰到过它。
事业单位面试—日积月累之名言警句道德修养篇知识在于积累,事业单位考试备考阶段考生要做好充足的知识储备工作。
下面是有关于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同学们可以从中体会古人对自身品德的追求与高尚情操。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唐·刘禹锡)释:山不在于高低,山上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浅,水里有了龙就灵验。
2、德不广不能使人来,量不宏不能使人安。
(明·刘基)释:道德不广大高尚就不能吸引人、凝聚人;气量不宽宏就不能使人们安全、安定。
3、无德而官,则官不足以劝有德;无功而赏,则赏不足以劝有功。
( (宋·李觏) 释:没有道德的人作官,这样的官就不能够教育下属树立道德;对没有功劳的奖赏,这样的奖赏就不能激励人们去立功。
4、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宠,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无大功而受厚禄,三危也。
(《淮南子·人间训》) 释:天下有三种情况最危险:一是缺乏道德的人受到过多宠爱,二是才能低下的人占着高位,三是没有大功的人享受丰厚的俸禄。
5、一指之穴,能涸千里之河;一脔之味,能败十世之德。
(清·唐甄)释:一个指头大的漏洞,能流干涸了千里之河;贪婪一片细肉的味道,能败坏人们多年积成的道德。
6、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不朽。
( (《左传》) 释:最上面的是树立道德,其次是建立功绩,再其次是著书立说,这些都是很长时间不会消失的,因此可以称作是不朽的。
7、平生德义人间颂,身后何须更立碑。
(唐。
徐寅)释:一生中道德和节义得到人们颂扬,死后何须再树碑立传。
8、有德而富贵者,乘富贵之势以利物;无德而富贵者,乘富贵之势以残身。
( (宋·胡宏)释:有道德的人富贵了,他以富贵之势去做有利于人们的各种事物;没有道德的人富贵了,他以富贵之势来摧残自己的身体。
9、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孔子) 释:玩弄人的人丧失道德,贪玩的人丧失意志。
名言警句成语俗语蕴涵的哲学道理(一)1、天地和气,万物自生。
宇宙之间的万物自然生存,不以人的意志所主宰。
这说明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2、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说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又如,我们常听到的一些神话故事、宗教传闻、科学幻想,也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不过有的是歪曲的反映,有的是虚幻的或者是夸大了的反映。
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说明了物质在先、意识在后,没有物质就不会产生反映物质的意识。
充分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4、掩耳盗铃。
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
又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等,亦属此义。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说明了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
又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等,也是这个道理。
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说明同一事物,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
例如,一张《清明上河图》,画家是从美学角度看的,经济学家是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史学家则是从社会历史角度看的。
7、有志者,事竟成。
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会推动事物的发展进程;反之,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又如,“满招损,谦受益”、“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心灵手巧”等亦属同理。
8、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
形存神存,形谢神灭,这是唯物主义观点。
又如,“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是说宇宙间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亦属唯物论。
9、心外无物。
是说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意识之外无物。
这与“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等,同属唯心主义。
10、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
这是陈云同志的一贯主导思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经验主义和迷信盲从的奴隶主义。
也就是说要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
一、百句经典名言民本篇:1.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左传》2.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尚书》3.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老子4. 制国有常,利民为本。
——司马迁5. 百姓所以养国家也,未闻以国家养百姓也。
——王安石6.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
——朱熹7.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
——明末黄宗羲《原君》8. 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
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管子·霸言》9.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贞观政要·务农》10.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淮南子·泛论训》11. 忧民之优者,民亦忧其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孟子12. 人以德为本,官以民为基。
13.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天下兴行在民趋于正。
——明·王廷相《慎言·御民篇》14. 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乐者,同天下之忧。
——宋·苏轼《赐新除中大夫守尚书右丞王存辞免恩不允诏》15.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
——明·黄宗羲《原君》学习篇:16.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韩愈17.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孔子18.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程子19.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明·朱熹20. 三人同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21.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矣。
——荀子《劝学》22. 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2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孔子24. 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
——黄睎自省篇:25. 时时批评自己的缺点,好像我们为了清洁,为了去掉灰尘,天天要洗脸,天天要扫地一样。
山西事业编笔试备考:成语诗句反映的哲理总结(三)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王芬在事业单位考试中,哲学部分以案例考察为主,一般侧重喜欢用成语和诗句来体现哲学道理,因此在这里,我们特将常见的成语以及诗句进行总结,并对应揭示其所反映的哲学道理,以便进行比较理解和记忆。
1.十个指头按跳蚤;隔靴搔痒;扬汤止沸——没有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2.白壁微瑕;瑕不掩玉——看问题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3.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看问题如果不分清主流和支流,就不能认清事物的性质,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4.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天道酬勤;凿壁偷光;物必先腐而虫生;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5.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南橘北枳;孟母三迁;名师出高徒——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6.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水滴石穿;防微杜渐;循序渐进——事物的变化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要重视量的变化和积累。
7.田忌赛马——事物的构成成分及其排列组合的变化,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8.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量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必定会引起质变。
9.当机立断;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事物的量变超过临界点,就要抓住机会,促成其质变。
10.好事多磨;一波三折——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1.因风吹火;顺藤摸瓜;顺水推舟;疱丁解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事半功倍,收到好的效果。
62.揠苗助长;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
63.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科学地结合起来。
64.人定胜天;愚公移山;精卫填海;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自强不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65.胸有成竹——通过积累感性材料和感性认识,并对其进行抽象思维,就能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生活与哲学》《生活与哲学》模块四单元之间的逻辑联系:生活.实践的观点(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认识世界: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物质· 意识· 实践)——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矛盾分析的方法(联系· 发展· 矛盾· 创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历史的真谛· 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1.格言名句成语典故蕴涵的哲学道理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3.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5.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违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6.按图索骥: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7.画饼充饥: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8.掩耳盗铃: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违背了物质的客观性。
9.智子疑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
人们必须以站在正确立场观察事物。
1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11.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2.审时度势: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13.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惩罚。
14.目无全牛;庖丁解牛:把握客观规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5.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把革命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16.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公务员考试复习积累的名言警局0-74都是自己在日常备考过程中参考、积累的,是相当实用的,这些都是俺的杀手锏,现在考试已经完毕,感觉考的特别好,所以就给大家分享一下。
这是俺自己的劳动成果,所以售价要高一点。
0.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
1.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曹丕《典论》)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论语)3. 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姜尚《六韬》)4.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
(唐·吴兢)5. 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
(清·康有为)6.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战国·韩非)7.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
(宋·程颐《代吕公著应诏上神宗皇帝》)8.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汉·王充)9.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10.古之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清·陈澹然《寤言二迁都建藩议》)11.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论语》)12.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
(孟子)13.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尚书》)14. 行之非艰,而知之惟艰。
(孙中山)15.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魏征)16.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天下兴行在民趋于正(明·王廷相《慎言·御民篇》)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
(《三国志·吴书·骆统传》)17.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
(清·魏源)18.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唐·刘禹锡)19.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诗经)20.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系辞下)治事不若治人,治人不若治法,治法不若治时。
(宋•苏轼《应制举上两制书》21.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山西事业编笔试备考:成语诗句反映的哲理总结(三)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王芬在事业单位考试中,哲学部分以案例考察为主,一般侧重喜欢用成语和诗句来体现哲学道理,因此在这里,我们特将常见的成语以及诗句进行总结,并对应揭示其所反映的哲学道理,以便进行比较理解和记忆。
1.十个指头按跳蚤;隔靴搔痒;扬汤止沸——没有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2.白壁微瑕;瑕不掩玉——看问题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3.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看问题如果不分清主流和支流,就不能认清事物的性质,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4.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天道酬勤;凿壁偷光;物必先腐而虫生;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5.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南橘北枳;孟母三迁;名师出高徒——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6.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水滴石穿;防微杜渐;循序渐进——事物的变化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要重视量的变化和积累。
7.田忌赛马——事物的构成成分及其排列组合的变化,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8.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量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必定会引起质变。
9.当机立断;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事物的量变超过临界点,就要抓住机会,促成其质变。
10.好事多磨;一波三折——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1.因风吹火;顺藤摸瓜;顺水推舟;疱丁解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事半功倍,收到好的效果。
62.揠苗助长;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
63.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科学地结合起来。
64.人定胜天;愚公移山;精卫填海;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自强不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65.胸有成竹——通过积累感性材料和感性认识,并对其进行抽象思维,就能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事业单位面试—日积月累之名言警句励志篇为了更好的备考事业单位面试考试,今天为大家搜集了关于成功励志的名言警句。
笔者认为不论是面试还是写作,想要出口成章,下笔如有神,一定是靠平时的大量阅读与积累。
在写作中运用一句名言佳句,就有可能成为你的文章点睛之笔。
在面试中,引用名人名言,提升理论水平,可以增加自己语言的说服力。
中公专家建议考生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这样知识就会获得的越自觉。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每天积累一点点,久而久之,这些佳句就会熟记在我们的脑海里,不会因为考场上一时紧张而忘记。
1 人生的旅途,前途很远,也很暗。
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
——鲁迅2 人生像攀登一座山,而找寻出路,却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我们应当在这过程中,学习稳定、冷静,学习如何从慌乱中找到生机。
——席慕蓉3 做人也要像蜡烛一样,在有限的一生中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温暖。
——萧楚女4 所谓天才,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了。
——鲁迅5 人类的希望像是一颗永恒的星,乌云掩不住它的光芒。
特别是在今天,和平不是一个理想,一个梦,它是万人的愿望。
——巴金6 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
——雷锋7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
——周恩来8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
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吴玉章9 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
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毛泽东10 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地聪明起来了,我们的情就办得好一些。
任何政党,任何个人,错误总是难免的,我们要求犯得少一点。
犯了错误则要求改正,改正得越迅速,越彻底,越好。
——毛泽东11 一分钟一秒钟自满,在这一分一秒间就停止了自己吸收的生命和排泄的生命。
只有接受批评才能排泄精神的一切渣滓。
只有吸收他人的意见。
我才能添加精神上新的滋养品。
诗句蕴含的哲学道理1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2.望梅止渴;心灵手巧一一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念之差一一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
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一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就不同。
5.先入为主一一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
6.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随机应变—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7.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
8画蛇添足一一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
9.闭门造车一一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
10.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一一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11.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的目标,主客观相脱离。
12.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鄣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不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生搬硬套。
13.抱薪救火;饮鸩止渴一一不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对待,必然事与愿违。
14.知彼知已,百战不殆一一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15.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6.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17.杞人忧天一一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
18.刻舟求剑——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19.方生方死;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和静止。
20.人变一世,天变一时一一事物既是运动发展的,又具有相对稳定性。
21.高瞻远瞩;高屋建瓴一一要善于从整体上看问题。
2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一如果不从整体和长远方面看问题,局部关系也很难处理好。
23.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一一事物在时间上的联系。
2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唇齿想依;唇亡齿寒一一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格言名句成语典故蕴涵的哲学道理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3.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5.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违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6.按图索骥: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7.画饼充饥: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8.掩耳盗铃: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违背了物质的客观性。
9.智子疑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
人们必须以站在正确立场观察事物。
1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11.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2.审时度势: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13.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惩罚。
14.目无全牛;庖丁解牛:把握客观规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5.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把革命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16.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18.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因果联系的观点。
19.瑞雪兆丰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唇亡齿寒: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20.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事物的部分离不开整体。
21.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关键部分对事物的整体起决定作用。
22.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断章取义:割裂了整体部分之间的关系,孤立地看问题。
23.舍卒保车:整体处于统帅和决定地位,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24.未雨绸缪: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25.坐井观天:把部分当作整体的错误观点。
26.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7.树欲静而风不止:物质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9.少小离家老人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0.涸泽而渔: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坚持用发展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31.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没有看到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3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向前发展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33.刻舟求剑;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用静止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3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因果联系的客观性。
35.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馋入之: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36.怨天尤人:否认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过分强调客观条件而忽视主观努力的错误观点。
37.严师出高徒;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方面看到了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另一方面又忽视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3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39.顺境中的美德是自制,逆境中的美德是不屈不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0.田忌赛马: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够引起质变、当事物的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结合时,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4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堤溃蚁穴,气泄针芒;防微杜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绳锯木断,水滴石穿: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必然结果、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2.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矛盾双方(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3.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要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质变,推动事物的发展。
44.好事多磨:事物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45.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水能载舟,也能覆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矛盾具有普遍性,事物都是一为二的。
46.不见高山,不显平川;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47.不是鱼死,就是网破:矛盾双方是对立的。
48.和谐,就是美和善;万事如意:违背了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
49.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坚持全面、一分为二的观点盾问题。
50.物极必反,相反相成;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爱人者则人爱人,恶人者则人恶人;居安思危;蝉口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不同的反作用、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5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3.失败乃成功之母;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54.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5.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6.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违背了矛盾具有特殊性。
57.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矛盾具有特殊性。
58.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59.和而不同: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矛盾普遍性一特殊性是统一的。
60.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用在刀刃上:抓主要矛盾。
61.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荷花好看也要绿叶扶持: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的解决产生重大影响。
62.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学会“弹钢琴”;把握重点、统筹兼顺:抓主要矛盾,不忽视次要矛盾。
63.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想问题办事情应有所侧重,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64.浅尝辄止、固步自封:用静止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观点,违背了认识应当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65.守株待兔:把现象当本质、把偶然联系当作必然联系的错误观点。
66.声东击西:真象与假象,现象与本质。
6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占有感性材料是获得理性认识的前提条件,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是获得理性认识的关键、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
68.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灯塔: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69.吃一堑长一智;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70.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人的认识不断在提高,不能总以旧眼光看人。
71.踏花归来马蹄香: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72.诸葛亮隆中献策:无论是对过去的认识还是对末来的认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73.“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发展74.天地和气,万物自生: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75.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77.望梅止渴: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79.郑人买履: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80.削足适履: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8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
82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
83.有志者,事竟成: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84.满招损,谦受益: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85.人定胜天: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86.事在人为: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87.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88.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89.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90.“不打不相识”、“吃一堑,长一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91.“近水知鱼性,靠山识鸟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92.“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9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94.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95.“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实践是认识的来源96.“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97.“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99.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独木不成林;事物是普遍联系的100.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事物是普遍联系的101.荷花好看,还要绿叶扶持。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102.一支竹篙难渡汪洋海,众人划桨开动大帆船;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103.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104.一个巴掌拍不响,万人鼓掌声震天;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105.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106.团结就是力量;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108.“一着妙棋,满盘皆活”;部分影响整体109.“一失足成千古恨”、“牵一发而动全身”;部分影响整体110.“一石激起千层浪”、“一箭定乾坤”;部分服务于整体111.“成败在此一举”、“细节决定成败”;部分服务于整体112.“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部分制约整体113.“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部分制约整体114.“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整体统率着部分115.“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