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事业单位考试格言名句成语典故蕴涵的哲学道理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6
事业单位作文名言名句摘抄大全1.关于事业的名言警句要想在事业上真正干出名堂来,首要的是有一颗强烈的事业心,以及在这种事业支配下产生的钻劲和出奇的迷劲。
——袁伟民【中】如欲保持对事业的永久热爱,就须对众多其它事务永久忽视。
——苏格兰作家斯蒂文森一个人的事业心不能妨碍另一个人的事业心……事业心就是一种道德品质,而它的要求就是一种道德的要求。
——马卡连柯【前苏联】一个人如若从未入迷于比其自身更重大的事业,那就失去了人生登峰造极的经验之一。
只有入迷,他才能自知。
只有入迷,他才能发现他从来不知道自己所具有的、否则将仍然是休眠着的一切潜在力量。
——尼克松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那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来。
——马克·吐温【美】2.关于事业的名言要想在事业上真正干出名堂来,首要的是有一颗强烈的事业心,以及在这种事业支配下产生的钻劲和出奇的迷劲。
——袁伟民【中】如欲保持对事业的永久热爱,就须对众多其它事务永久忽视。
——苏格兰作家斯蒂文森一个人的事业心不能妨碍另一个人的事业心……事业心就是一种道德品质,而它的要求就是一种道德的要求。
——马卡连柯【前苏联】一个人如若从未入迷于比其自身更重大的事业,那就失去了人生登峰造极的经验之一。
只有入迷,他才能自知。
只有入迷,他才能发现他从来不知道自己所具有的、否则将仍然是休眠着的一切潜在力量。
——尼克松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那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来。
——马克·吐温【美】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
(程颐)欲尽致君事业,先求养气工夫。
(陆游)不要依据过去来策划未来。
(伯克)真正迅速的人,并非事情仅仅做得快,而是做得成功而有效的人。
(培根)辨舌质,可诀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总论》)医之为道,全在身考。
(清·徐灵胎《慎疾刍言·用药》)机会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碰到过它。
事业单位面试—日积月累之名言警句道德修养篇知识在于积累,事业单位考试备考阶段考生要做好充足的知识储备工作。
下面是有关于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同学们可以从中体会古人对自身品德的追求与高尚情操。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唐·刘禹锡)释:山不在于高低,山上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浅,水里有了龙就灵验。
2、德不广不能使人来,量不宏不能使人安。
(明·刘基)释:道德不广大高尚就不能吸引人、凝聚人;气量不宽宏就不能使人们安全、安定。
3、无德而官,则官不足以劝有德;无功而赏,则赏不足以劝有功。
( (宋·李觏) 释:没有道德的人作官,这样的官就不能够教育下属树立道德;对没有功劳的奖赏,这样的奖赏就不能激励人们去立功。
4、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宠,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无大功而受厚禄,三危也。
(《淮南子·人间训》) 释:天下有三种情况最危险:一是缺乏道德的人受到过多宠爱,二是才能低下的人占着高位,三是没有大功的人享受丰厚的俸禄。
5、一指之穴,能涸千里之河;一脔之味,能败十世之德。
(清·唐甄)释:一个指头大的漏洞,能流干涸了千里之河;贪婪一片细肉的味道,能败坏人们多年积成的道德。
6、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不朽。
( (《左传》) 释:最上面的是树立道德,其次是建立功绩,再其次是著书立说,这些都是很长时间不会消失的,因此可以称作是不朽的。
7、平生德义人间颂,身后何须更立碑。
(唐。
徐寅)释:一生中道德和节义得到人们颂扬,死后何须再树碑立传。
8、有德而富贵者,乘富贵之势以利物;无德而富贵者,乘富贵之势以残身。
( (宋·胡宏)释:有道德的人富贵了,他以富贵之势去做有利于人们的各种事物;没有道德的人富贵了,他以富贵之势来摧残自己的身体。
9、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孔子) 释:玩弄人的人丧失道德,贪玩的人丧失意志。
名言警句成语俗语蕴涵的哲学道理(一)1、天地和气,万物自生。
宇宙之间的万物自然生存,不以人的意志所主宰。
这说明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2、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说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又如,我们常听到的一些神话故事、宗教传闻、科学幻想,也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不过有的是歪曲的反映,有的是虚幻的或者是夸大了的反映。
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说明了物质在先、意识在后,没有物质就不会产生反映物质的意识。
充分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4、掩耳盗铃。
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
又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等,亦属此义。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说明了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
又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等,也是这个道理。
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说明同一事物,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
例如,一张《清明上河图》,画家是从美学角度看的,经济学家是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史学家则是从社会历史角度看的。
7、有志者,事竟成。
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会推动事物的发展进程;反之,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又如,“满招损,谦受益”、“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心灵手巧”等亦属同理。
8、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
形存神存,形谢神灭,这是唯物主义观点。
又如,“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是说宇宙间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亦属唯物论。
9、心外无物。
是说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意识之外无物。
这与“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等,同属唯心主义。
10、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
这是陈云同志的一贯主导思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经验主义和迷信盲从的奴隶主义。
也就是说要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
一、百句经典名言民本篇:1.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左传》2.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尚书》3.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老子4. 制国有常,利民为本。
——司马迁5. 百姓所以养国家也,未闻以国家养百姓也。
——王安石6.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
——朱熹7.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
——明末黄宗羲《原君》8. 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
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管子·霸言》9.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贞观政要·务农》10.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淮南子·泛论训》11. 忧民之优者,民亦忧其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孟子12. 人以德为本,官以民为基。
13.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天下兴行在民趋于正。
——明·王廷相《慎言·御民篇》14. 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乐者,同天下之忧。
——宋·苏轼《赐新除中大夫守尚书右丞王存辞免恩不允诏》15.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
——明·黄宗羲《原君》学习篇:16.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韩愈17.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孔子18.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程子19.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明·朱熹20. 三人同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21.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矣。
——荀子《劝学》22. 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2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孔子24. 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
——黄睎自省篇:25. 时时批评自己的缺点,好像我们为了清洁,为了去掉灰尘,天天要洗脸,天天要扫地一样。
山西事业编笔试备考:成语诗句反映的哲理总结(三)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王芬在事业单位考试中,哲学部分以案例考察为主,一般侧重喜欢用成语和诗句来体现哲学道理,因此在这里,我们特将常见的成语以及诗句进行总结,并对应揭示其所反映的哲学道理,以便进行比较理解和记忆。
1.十个指头按跳蚤;隔靴搔痒;扬汤止沸——没有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2.白壁微瑕;瑕不掩玉——看问题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3.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看问题如果不分清主流和支流,就不能认清事物的性质,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4.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天道酬勤;凿壁偷光;物必先腐而虫生;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5.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南橘北枳;孟母三迁;名师出高徒——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6.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水滴石穿;防微杜渐;循序渐进——事物的变化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要重视量的变化和积累。
7.田忌赛马——事物的构成成分及其排列组合的变化,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8.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量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必定会引起质变。
9.当机立断;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事物的量变超过临界点,就要抓住机会,促成其质变。
10.好事多磨;一波三折——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1.因风吹火;顺藤摸瓜;顺水推舟;疱丁解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事半功倍,收到好的效果。
62.揠苗助长;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
63.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科学地结合起来。
64.人定胜天;愚公移山;精卫填海;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自强不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65.胸有成竹——通过积累感性材料和感性认识,并对其进行抽象思维,就能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生活与哲学》《生活与哲学》模块四单元之间的逻辑联系:生活.实践的观点(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认识世界: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物质· 意识· 实践)——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矛盾分析的方法(联系· 发展· 矛盾· 创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历史的真谛· 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1.格言名句成语典故蕴涵的哲学道理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3.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5.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违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6.按图索骥: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7.画饼充饥: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8.掩耳盗铃: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违背了物质的客观性。
9.智子疑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
人们必须以站在正确立场观察事物。
1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11.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2.审时度势: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13.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惩罚。
14.目无全牛;庖丁解牛:把握客观规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5.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把革命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16.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公务员考试复习积累的名言警局0-74都是自己在日常备考过程中参考、积累的,是相当实用的,这些都是俺的杀手锏,现在考试已经完毕,感觉考的特别好,所以就给大家分享一下。
这是俺自己的劳动成果,所以售价要高一点。
0.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
1.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曹丕《典论》)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论语)3. 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
(姜尚《六韬》)4.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
(唐·吴兢)5. 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
(清·康有为)6.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战国·韩非)7.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
(宋·程颐《代吕公著应诏上神宗皇帝》)8.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汉·王充)9.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10.古之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清·陈澹然《寤言二迁都建藩议》)11.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论语》)12.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
(孟子)13.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尚书》)14. 行之非艰,而知之惟艰。
(孙中山)15.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魏征)16.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天下兴行在民趋于正(明·王廷相《慎言·御民篇》)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
(《三国志·吴书·骆统传》)17.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
(清·魏源)18.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唐·刘禹锡)19.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诗经)20.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系辞下)治事不若治人,治人不若治法,治法不若治时。
(宋•苏轼《应制举上两制书》21.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山西事业编笔试备考:成语诗句反映的哲理总结(三)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王芬在事业单位考试中,哲学部分以案例考察为主,一般侧重喜欢用成语和诗句来体现哲学道理,因此在这里,我们特将常见的成语以及诗句进行总结,并对应揭示其所反映的哲学道理,以便进行比较理解和记忆。
1.十个指头按跳蚤;隔靴搔痒;扬汤止沸——没有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2.白壁微瑕;瑕不掩玉——看问题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3.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看问题如果不分清主流和支流,就不能认清事物的性质,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4.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天道酬勤;凿壁偷光;物必先腐而虫生;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5.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南橘北枳;孟母三迁;名师出高徒——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6.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水滴石穿;防微杜渐;循序渐进——事物的变化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要重视量的变化和积累。
7.田忌赛马——事物的构成成分及其排列组合的变化,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8.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量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必定会引起质变。
9.当机立断;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事物的量变超过临界点,就要抓住机会,促成其质变。
10.好事多磨;一波三折——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1.因风吹火;顺藤摸瓜;顺水推舟;疱丁解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事半功倍,收到好的效果。
62.揠苗助长;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
63.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科学地结合起来。
64.人定胜天;愚公移山;精卫填海;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自强不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65.胸有成竹——通过积累感性材料和感性认识,并对其进行抽象思维,就能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事业单位面试—日积月累之名言警句励志篇为了更好的备考事业单位面试考试,今天为大家搜集了关于成功励志的名言警句。
笔者认为不论是面试还是写作,想要出口成章,下笔如有神,一定是靠平时的大量阅读与积累。
在写作中运用一句名言佳句,就有可能成为你的文章点睛之笔。
在面试中,引用名人名言,提升理论水平,可以增加自己语言的说服力。
中公专家建议考生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这样知识就会获得的越自觉。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每天积累一点点,久而久之,这些佳句就会熟记在我们的脑海里,不会因为考场上一时紧张而忘记。
1 人生的旅途,前途很远,也很暗。
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
——鲁迅2 人生像攀登一座山,而找寻出路,却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我们应当在这过程中,学习稳定、冷静,学习如何从慌乱中找到生机。
——席慕蓉3 做人也要像蜡烛一样,在有限的一生中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温暖。
——萧楚女4 所谓天才,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了。
——鲁迅5 人类的希望像是一颗永恒的星,乌云掩不住它的光芒。
特别是在今天,和平不是一个理想,一个梦,它是万人的愿望。
——巴金6 我们是国家的主人,应该处处为国家着想。
——雷锋7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
——周恩来8 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
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
——吴玉章9 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
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毛泽东10 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地聪明起来了,我们的情就办得好一些。
任何政党,任何个人,错误总是难免的,我们要求犯得少一点。
犯了错误则要求改正,改正得越迅速,越彻底,越好。
——毛泽东11 一分钟一秒钟自满,在这一分一秒间就停止了自己吸收的生命和排泄的生命。
只有接受批评才能排泄精神的一切渣滓。
只有吸收他人的意见。
我才能添加精神上新的滋养品。
诗句蕴含的哲学道理1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2.望梅止渴;心灵手巧一一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念之差一一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
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一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就不同。
5.先入为主一一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
6.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随机应变—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7.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
8画蛇添足一一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
9.闭门造车一一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
10.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一一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11.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的目标,主客观相脱离。
12.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鄣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不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生搬硬套。
13.抱薪救火;饮鸩止渴一一不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对待,必然事与愿违。
14.知彼知已,百战不殆一一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15.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6.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17.杞人忧天一一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
18.刻舟求剑——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19.方生方死;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和静止。
20.人变一世,天变一时一一事物既是运动发展的,又具有相对稳定性。
21.高瞻远瞩;高屋建瓴一一要善于从整体上看问题。
2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一如果不从整体和长远方面看问题,局部关系也很难处理好。
23.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一一事物在时间上的联系。
2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唇齿想依;唇亡齿寒一一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来源:安徽教师招考网(//)事业单位面试—日积月累之名言警句诚信篇
1、小信诚则大信立。
(韩非子)
2、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海涅)
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
4、诚信乃是一种和谐,正如健康、和善与神一样。
(毕达哥拉斯)
5、语言犹如枝叶,行为犹如果实。
(洪都拉斯)
6、坦白是诚实与勇敢的产物。
(马克·吐温)
7、坦诚是最明智的策略. ( 富兰克林)
8、守信的人是最快乐的,诚实是最天真的。
(鲁迅)
9、诚实者既不怕光明,也不怕黑暗。
(高尔基)
10、一言而适,可能却敌,一言而得,可以保国。
(刘向)
11、闪光的东西不一定都是金子。
(列宁)
12、当老实人,做老实事,说老实话。
(毛泽东)
13、诚实是科学家的主要美德。
(费尔巴哈)
14、坦白是使人心地轻松的妙药。
(西塞罗)。
事业单位面试名言警句1、古之成大事者,不为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2、宽容不是胆小怕事,而是海纳百川的大度。
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6、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7、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8、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9、知识就是力量。
10、谁人背后无人说,那个人前不说人。
11、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12、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3、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14、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15、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嘉奖。
16、只有青春用于奋斗,那么青春才值得回忆。
1————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17、人无信不立,**无信不威,社会无信不稳,国无信不昌。
18、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19、时间就是金钱。
20、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
2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2、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23、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
24、真正的勇敢,都包含谦虚。
25、穷者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26、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2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8、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奉献了多少,而不是索取了多少。
29、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30、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31、实话可能令人伤心,但胜过谎言。
32、困难是弹簧,你若它就强。
33、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34、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35、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36、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37、人心齐,泰山移。
38、如果我看的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3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0、只有求新求异,事物才会有生命力。
4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2、处处留心皆学问。
43、要成长,你必须要独创才行。
44、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
格言名句成语典故蕴含的哲学道理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3.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5.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违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6.按图索骥: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7.画饼充饥: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8.掩耳盗铃: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违背了物质的客观性。
9.智子疑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
人们必须以站在正确立场观察事物。
1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11.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2.审时度势: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13.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惩罚。
14.目无全牛;庖丁解牛:把握客观规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5.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把革命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16.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18.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因果联系的观点。
19.瑞雪兆丰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唇亡齿寒: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20.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事物的部分离不开整体。
哲学常考的名言、成语、谚语、诗句(1)古名言1、“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解析:这句话把“天”看成自然界的最高主宰或天意,所以这句话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而且它还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又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形而上学的典型句子有:“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白马非马”、“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飞矢不动”等。
2、“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解析:这是一种只见联系不见区别的相对主义观点。
3、“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解析:王充的这句话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
形存神存,形谢神灭,这是唯物主义观点。
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与“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解析:前一句是辩证法观点,后一句是诡辩论观点。
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第一句的意思是在人第一次踏入河水中的时候,人与河水相对静止,人是踏入了同一条河流中;而河水是处于绝对运动的状态当中,因此当人再次踏入河中,河水已经流动,人是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的。
这句话承认了绝对运动,也承认了相对静止,因而属于辩证论。
第二句话意思是说河水永远在流动,随着人的“踏入”,河水依然不断流淌,人永远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句话认识到了河水的绝对运动,却没有认识到人在第一次踏入河流中,人与河水的相对静止关系。
这种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属于诡辩论。
4、“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解析:这句话说明了自然界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例如,“鸿雁出塞北,举止万余里”、“冬季食南稻,春日复北翔”、“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
”等都是这个道理。
5、“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
”解析:这句话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是唯心主义观点。
6、“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解析:荀子认为,如果不欲动心的功能,就会导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2020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素材积累:100条经典名言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
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
3、谋无主则困,事无备则废。
谋划事情如果没有主见就会陷入困境中,事情假如没有做过准备就做不成。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6、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7、知耻近乎勇。
知道羞耻就接近勇敢了。
知道羞耻并勇于改过是一种值得推崇,夸耀的品德。
是对知羞改过的人的这种行为的赞赏。
8、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性情过于直率就显得粗鲁,礼仪过于恭敬就显得虚浮,恰当的性情与礼仪,才是成熟的人该有的样子。
9、不诚则有累,诚则无累。
一个人如果不诚实,内心必然会为其所累。
一个人如果诚实,内心坦荡,则无所挂虑。
10、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有最高修养的人,能够顺其自然,不凭自己的意志行事;能够顺应自然神异变化的人,无意有求于人类;深识万物的人,不羡求任何名位。
11、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世上的人都赞誉他,他不会因此而特别努力,世上的人都非难他,他不会因此更加沮丧。
1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幼苗;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13、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的时候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小的地方一步步形成的。
蕴含某个道理的成语大全人,切莫自以为是,地球离开了谁都会转,古往今来,恃才放肆的人都没有好下场。
所以,即便再能干,也一定要保持谦虚谨慎,做好自己的事情,是金子总会发光。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蕴含某个道理的成语大全,希望能帮助到大家!1铁杵磨针: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
2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3亡羊补牢: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
4盲人摸象: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5守株待兔:比喻只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6揠苗助长:一切事情都有它的顺序,如果一心只想早点完成就破坏它的次序,到头来不仅不能提早完成,反而一事无成。
7买椟还珠:做事不能舍本求末,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
8滥竽充数:弄虚作假的人虽能蒙混一时,但是无法蒙混一世,他们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
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9讽刺了混入内行,冒充有本领而无真才实学的人。
10按图索骥:比喻做事不能拘泥教条,墨守成规。
现在指顺着线索去寻找。
索是寻找、觅求,骥是好马。
11邯郸学步:故事出自《庄子·秋水》。
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12井底之蛙: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13叶公好龙: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
同时也讽刺了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
14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15自相矛盾:后以自相矛盾比喻语言、行动前后不一致或互相抵触。
16水滴石穿:原比喻小错不改,将会变成大错。
现比喻只要坚持不懈,总能办成事情。
17东施效颦:不要盲目效仿别人,否则很容易闹出笑话。
18卧薪尝胆:源于《史记专项王勾践世家》。
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9夜郎自大:比喻孤陋寡闻而又妄自尊大。
xx年事业单位面试备考哲理类题目中的名言警句
下面帮大家针对不同的主题,收集了一些经典的警句,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在遇到此类题目的时候灵活运用。
1、坚决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们,做出惊人的事业。
——马尔顿
2、先相信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罗曼·罗兰
3、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
——萧伯纳
4、坚信自己的思想,相信自己心里认准的东西也一定适合于他人这就是天才。
——爱默生
5、除了人格以外,人生最大的损失,莫过于失掉自信心了。
——培尔辛
1、人生价值的大小是按人们对社会奉献的大小来衡量的。
——向警予
2、上天赋予的生命,就是要为人类的繁荣、和平和幸福而奉献。
——松下幸之助
3、埋在地下的树根使树枝产生果实,却并不要求什么报酬。
——泰戈尔
4、如果我们想交朋友,就要先为别人做些事——那些需要花时间体力体贴奉献才能做到的事。
——卡耐基
5、你要记得,永远要愉快地多给别人,少从别人那里拿取。
——高尔基
1、吃别人所不能吃的苦,忍别人所不能忍的气,做别人所不能做的事,就能享受别人所不能享受的一切。
2、宽宏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
——欧文
3、宽容并不是姑息错误和软弱,而是一种坚强和勇敢。
——周向潮
5、遇方便时行方便,得饶人处且饶人。
——(明)吴承恩《西游记》
6、宽容就如同自由,只是一味乞求是得不到的,只有永远保持警惕,才能拥有。
——汪国真《宽容与刻薄》。
格言名句成语典故蕴涵的哲学道理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3.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5.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违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6.按图索骥: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7.画饼充饥: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8.掩耳盗铃: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违背了物质的客观性。
9.智子疑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
人们必须以站在正确立场观察事物。
1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11.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2.审时度势: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13.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惩罚。
14.目无全牛;庖丁解牛:把握客观规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5.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把革命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16.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18.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因果联系的观点。
19.瑞雪兆丰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唇亡齿寒: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20.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事物的部分离不开整体。
21.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关键部分对事物的整体起决定作用。
22.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断章取义:割裂了整体部分之间的关系,孤立地看问题。
23.舍卒保车:整体处于统帅和决定地位,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24.未雨绸缪: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25.坐井观天:把部分当作整体的错误观点。
26.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7.树欲静而风不止:物质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9.少小离家老人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0.涸泽而渔: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坚持用发展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31.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没有看到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3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向前发展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33.刻舟求剑;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用静止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3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因果联系的客观性。
35.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馋入之: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36.怨天尤人:否认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过分强调客观条件而忽视主观努力的错误观点。
37.严师出高徒;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方面看到了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另一方面又忽视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3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39.顺境中的美德是自制,逆境中的美德是不屈不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0.田忌赛马: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够引起质变、当事物的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结合时,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4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堤溃蚁穴,气泄针芒;防微杜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绳锯木断,水滴石穿: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必然结果、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2.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矛盾双方(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3.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要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质变,推动事物的发展。
44.好事多磨:事物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45.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水能载舟,也能覆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矛盾具有普遍性,事物都是一为二的。
46.不见高山,不显平川;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47.不是鱼死,就是网破:矛盾双方是对立的。
48.和谐,就是美和善;万事如意:违背了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
49.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坚持全面、一分为二的观点盾问题。
50.物极必反,相反相成;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爱人者则人爱人,恶人者则人恶人;居安思危;蝉口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不同的反作用、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5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3.失败乃成功之母;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54.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5.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6.是亦彼也,彼亦是也:违背了矛盾具有特殊性。
57.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矛盾具有特殊性。
58.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59.和而不同: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矛盾普遍性一特殊性是统一的。
60.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用在刀刃上:抓主要矛盾。
61.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荷花好看也要绿叶扶持: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的解决产生重大影响。
62.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学会“弹钢琴”;把握重点、统筹兼顺:抓主要矛盾,不忽视次要矛盾。
63.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想问题办事情应有所侧重,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64.浅尝辄止、固步自封:用静止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观点,违背了认识应当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65.守株待兔:把现象当本质、把偶然联系当作必然联系的错误观点。
66.声东击西:真象与假象,现象与本质。
6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占有感性材料是获得理性认识的前提条件,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是获得理性认识的关键、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
68.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灯塔: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69.吃一堑长一智;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70.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人的认识不断在提高,不能总以旧眼光看人。
71.踏花归来马蹄香: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72.诸葛亮隆中献策:无论是对过去的认识还是对末来的认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73.“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发展74.天地和气,万物自生: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75.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77.望梅止渴: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79.郑人买履: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80.削足适履: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8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
82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
83.有志者,事竟成: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84.满招损,谦受益: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85.人定胜天: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86.事在人为: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87.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88.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89.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90.“不打不相识”、“吃一堑,长一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91.“近水知鱼性,靠山识鸟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92.“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9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94.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95.“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实践是认识的来源96.“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97.“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99.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独木不成林;事物是普遍联系的100.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事物是普遍联系的101.荷花好看,还要绿叶扶持。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102.一支竹篙难渡汪洋海,众人划桨开动大帆船;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103.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104.一个巴掌拍不响,万人鼓掌声震天;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105.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106.团结就是力量;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108.“一着妙棋,满盘皆活”;部分影响整体109.“一失足成千古恨”、“牵一发而动全身”;部分影响整体110.“一石激起千层浪”、“一箭定乾坤”;部分服务于整体111.“成败在此一举”、“细节决定成败”;部分服务于整体112.“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部分制约整体113.“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部分制约整体114.“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整体统率着部分115.“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