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地理(土壤地理与植物地理)期末shawe

自然地理(土壤地理与植物地理)期末shawe

自然地理(土壤地理与植物地理)期末shawe
自然地理(土壤地理与植物地理)期末shawe

自然地理(土壤地理学)

(shawe 20140108)

前奏

1、土壤风化过程有哪些?各类型分化过程如何?(P27)

①根据风化的性质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种类型。

②三种风化类型过程:

◎物理风化:又称机械崩解作用,主要是由于温度的变化、水分的冻结、碎石劈裂以

及风力、流水、冰川的摩擦力等物理因素引起的,结果是使岩石矿物由大变小、由

粗变细,矿物在化学性质和组成上均未发生变化。(在温度变化剧烈的干燥地区较突

出)

◎化学风化:参与的因子有水、二氧化碳和氧,其中以水的作用最为突出。

◆水的溶解作用:没有一种岩石或矿物是完全不溶于水的,CO2遇水产生H2CO3,

可加强对岩石矿物的溶解作用。

◆水化作用:岩石矿物的化学成分,可以与水分子结合在一起,成为含水的化合物

(石膏和氧化铁的水化)。水化的结果往往使矿物失去光泽、变松,促进风化作用。

◆水解作用:这是水的主要作用。当水中有CO2时可以生成H2CO3。在碳酸溶液中,

加强H+的作用,即离解为H+和HCO3-而使[H+]增多。分解顺序阶段为:脱盐基作用、

脱硅作用和富铝化作用。

◆氧化作用:矿物质中的一些非氧化态矿物,最容易发生氧化,氧化促使矿物分解,

同时使被氧化矿物活化,从而促进其发生迁移转化。

◎生物风化:岩石经过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后,成为疏松多孔隙的碎屑物,可以贮存

一些水分和养分,成为生物的生存条件,最初是低等植物,以后是高等绿色植物逐

渐定居其上。一方面是根系穿插的机械作用促进了物理风化,另一方面根系及微生

物分泌CO2和有机酸等加速了化学风化。

2、矿物分解分为哪些阶段?各阶段有何特点?(P29)

①碎屑阶段:属风化的最初阶段。在物理风化作用下:

◎岩石矿物发生机械粉碎,形成碎屑风化壳;

◎风化壳中细土粒很少,主要为粗大岩石碎块,化学风化作用微弱,化学成分没有改变,也未发生迁移;

◎多出现在年青山区。干旱荒漠、高山和极地地区。

②钙沉积阶段:

◎岩石进入风化第二阶段,化学和生物作用加强,原生矿物进一步遭到分解破坏,最易移动的元素Cl、S及一部分Na被分解淋失,一部分被生物吸收,Ca、Mg、K等大

部分保留在风化壳中,有些被分解出来并与碳酸根生成不易溶解的碳酸盐,在土壤

或风化壳中聚积,形成钙沉积风化壳,故称钙沉积风化阶段。

◎同时生成的次生粘土矿物,主要有蒙脱石等。

◎主要出现在森林草原地区。

③酸性硅铝阶段:

◎在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潮湿气候条件下,风化壳中的盐受到大量分解淋溶,硅酸盐

和铝硅酸盐分解形成的硅酸,也很快被淋失,风化壳中的阳离子显著减少,残留在

风化壳中的主要是次生粘土矿物,因风化过程中盐基大量淋失,并相对地堆积了Si、Al、Fe组成的次生矿物,所以叫硅铝风化阶段。

◎发展分为中性(饱和)硅铝风化和酸性硅铝化两阶段。H+ 是硅铝风化阶段的标志离子。

◎广泛发生在气候湿润地区(中、暖温带和北亚热带)。

④富铝化阶段:岩石风化的最后阶段。

◎硅铝风化壳进一步受到高温多雨的风化淋溶,不但风化壳中的盐基彻底淋失,而且

硅铝酸盐分解出的硅酸也大量淋失,Al2O3和少量Fe2O3残积在风化壳和土壤中,故

称富铝化阶段。

◎多形成于高温多雨的热带和赤道带气候条件下,同时要经历长久的地质年代。

3、土壤矿物的地理分布有何规律性?(P32)

①不同的生物——气候带,土壤中矿物质分布有所不同。

②一般在干冷气候条件下,土壤中含有较多的原生矿物;湿热气候条件下的土壤中,含

有较多的氧化铁、氧化铝和氧化钛等较为稳定的矿物;过渡气候带的土壤中多含层状硅酸盐类矿物。

③次生粘土矿物,在强烈化学风化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土壤含有较多的高岭石、水铝

石、氧化铁和氧化铝等次生矿物。

4、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包含哪些?其之间关系如何?(P36)

①矿质化过程:把复杂的有机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最后变成无机化合物的过程。

◎不含氮的碳水化合物的转化:包含葡萄糖及其他单糖、淀粉、纤维素与半纤维素。

简单糖类容易分解,而多糖则较难分解,尤其是与粘粒矿物结合的多糖,往往是抗

分解的。纤维素等大分子的碳水化合物的分解比较缓慢,而木质素分解最慢。

◎含氮的有机物的转化:氨化、硝化和反硝化过程。

◎含磷有机化合物的分解。

◎含硫有机化合物的分解。

◎脂肪的分解。

◎单宁和树脂的分解。

②腐殖化过程:进入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合成为腐殖质的过程。

③其间关系:

◎影响腐殖质化作用的因素同影响矿质化作用的因素一样,有利于矿质化作用的因素

却几乎是有损于腐殖质化作用的因素。

◎生物残体的矿质化作用与腐殖质化作用是同时发生的两种不同方向的矛盾过程,生物残体的矿质化过程是在土壤中进行腐殖质化过程的前提,腐殖质化过程是生物残

体矿质化过程的部分结果。

5、土壤腐殖质有哪些组分?其主要成分性质如何?如何分离?(P39)

①组分:胡敏素、富里酸、胡敏酸。

②主要成分为胡敏酸和富里酸,其性质:

◎元素组成:都由C、H、O、N、S组成,胡敏酸含C、N、S较高,富里酸含O、S较高;

◎功能团含量:都含有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等含碳物质、芳香族化合物和各种含氧功能团。总酸度、羟基和醇羟基——富里酸大于胡敏酸,酚羟基——胡敏酸数量较高;

◎分子量:胡敏酸大,富里酸小。(我国胡敏酸由北向南分子量逐渐变小);

◎颜色:胡敏酸褐色沉淀,富里酸黄色沉淀;

◎溶解、凝聚和稳定性:胡敏酸不溶或难溶,一价盐溶于水,二价或三价盐不溶于水,易凝聚,稳定。富里酸易溶于水,不易凝聚、不稳定;

◎代换吸收性:阳离子代换量都大,富里酸对吸收阳离子的保存能力低。

◎化学结构:中心一个稠环或易生稠环的芳核,芳族本性。

③分离:

◆用NaOH稀液浸提过滤,不溶解的腐殖质为黑色,则为胡敏素;

◆溶解的物质再用HCL或硫酸酸化过滤,黄色沉淀为富里酸,褐色沉淀为胡敏酸。

6、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有哪些方面?(P41)

①土壤有机质是植物养料的源泉和植物生长激素;

②土壤有机质具有离子代换作用、络合作用和缓冲作用;

③土壤有机质能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团粒结构好——通透疏松;色暗增强吸热提温);

④腐殖质具有高度保水、保肥能力;

⑤促进微生物的活动。

7、土壤有效水分的含义是什么?(P46)

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只有一部分水分是植物可以吸收,能够被植物所吸收的水分,称为土壤有效水。一般来说,凋萎系数与田间持水量之间的土壤水属于有效水分。

第一次作业

一、名词解释

1、土壤:是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和气相(土壤空气)等三相物质

组成的。是覆盖地球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2、肥力: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3、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

4、土壤发生层:土壤剖面中与地表大致平行的层次,它是由成土作用而形成的,因而,称

为土壤发生层。

5、土壤有机质的腐殖质化过程:分解后的较简单的产物被土壤微生物重新合成的跟复杂的

有机质,这是储存热量和肥力的过程。

6、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是把复杂的有机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最后变成无机化合

物的过程,是提供热量和肥力的过程。

7、原生矿质物:指各种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来

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

8、土壤次生矿质物:由原生矿物经风化后重新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

变,而不同于原来的原生矿物。

二、问答题

1、什么是土壤质地,简述土壤质地对肥力的影响。(P50)

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质量)百分率的组合,及其所表现的粘砂性质。

土壤质地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土壤质地常常是土壤通气、透水、保水、保肥、供肥、保温、导温和耕性等的决定性因素。

砂土类:

a .粒间孔隙大,毛管作用弱,通气透水性强,内部排水通畅,有机质分解快,易释放

有效养分;保肥、保水性差;

b .含水量低,热容量较小,易增温也易降温;

c .松散易耕,容易沉淀、板结。

粘土类:

a .粒间孔隙小,通气透水性差,排水慢,有机质分解慢,不易释放有效养分;保肥力

强;

b.含水量多、热容量较大,升温慢降温也慢;

c.粘土干时紧实坚硬,温时泥烂,耕作费力,宜耕期短。

壤土类:

这类土壤由于砂粘适中,兼有砂土类、粘土类的优点,消除了砂土类和粘土类的缺点,是农业生产上质地比较理想的土壤。

■土壤质地的改良措施

(1)增施有机肥料;

(2)掺砂掺粘、客土调剂;(客土法)

(3)翻淤压砂、翻砂压淤;

(4)引洪放淤、引洪漫沙;(引洪漫淤法)

(5)根据不同质地采用不同的耕作管理措施。

2、什么是土壤结构,简述土壤结构对肥力的影响。(P57)

指土粒相互排列、胶结在一起而成的团聚体的空间组合排列。按照土壤团聚体的类型,土壤结构有:团粒结构,块状结构,核状结构,柱状和棱柱状结构,片状结构等。单粒组成的称为无结构或单粒结构。各种土壤中,水稳性团粒结构最为理想,能保证土层的水、气和养分间有适宜的组合状况。

■土壤团粒结构对肥力的影响

对土壤肥力尤其是粘土的肥力起良好的作用,原因如下:

□团粒结构具有较适宜的孔性;

□团粒结构较多的土壤具有蓄水抗旱作用;

□团粒结构较多的土壤可以协调水气矛盾、保肥和供肥的矛盾;

□团粒结构可提高土壤耕作质量;

■其它结构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为不良结构体的土体中水肥气热极不协调。

土壤结构的改良和调节

土壤孔性和结构性的调节

良好结构创造了良好的作物生长环境,但良好结构并不易形成也不易保持,大雨漫灌,土壤压板,有机质减少等都造成结构破坏,所以不良结构需改良,常见措施有:

?精耕细作,增施有机肥

?扩种绿肥实行合理轮作;

?改良土壤酸碱性质;

?注意灌溉方法;

?施用土壤结构改良剂;

有天然和合成改良剂两类,都具很好效果。

3、土壤腐殖质有哪两种?有何异同?(P40)

4、土壤有机质的肥力意义。(P41)

5、土壤黏粒在空间上分布是否有规律?是如何形成的?

6、影响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

?土壤质地

一般是胶体物质越多,阳离子交换量越大;胶体粒子越少交换量越小;土壤质地愈细,矿质胶体数量愈多,交换量也愈高。

?腐殖质含量(可略)

腐殖质胶体阳离子交换量远大于矿质胶体。

?胶体种类

有机胶体交换量最大;矿质胶体中交换量大小是: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

?土壤酸碱性

一般来说,随土壤碱度增加(pH值增高)解离度增高,带电量多,反之,随土壤酸度增加(pH值降低)解离度降低,带电量减少。

7、土壤酸碱反应对土壤肥力及植物生长的影响

?影响土壤养分物质的转化和有效性

(1)对P的影响:PH<5及PH>5.0土壤中,活性

Fe、Al及Ca与磷酸根结合形成沉淀,造成P的固

定;中性条件下P的有效性最高。

(2)对Ca、Mg、K的影响:酸性强,淋失,供

肥不利;在强碱土壤中,Ca、Mg以CaCO3、MgCO3存在有效性差。

(3)对微量元素的影响:Fe、Mn、Cu、Zn随着PH增高,有效性降低,PH >7.5更低;Mo在酸性土壤中有效性低;B在中性有效性高。

?影响微生物活动:

在最适PH范围内,分解有机化合物最佳。细菌PH 6~8、放线菌PH 6~8、真菌PH5~6。?影响土壤理化性质:

酸性土H+, Al3+多。粘粒分解,盐基淋失,不利于结构形成;碱土Na+多达15%,颗粒高度分散,不利通水透气。

?对作物的影响:

大多数适宜PH6~8即中至微酸。有些作物反应敏感,PH范围窄,如茶;有些PH范围宽,如土豆PH4~8,在最适范围内产量高,品质好。

第二次作业

一、名词解释

1、原始成土过程:(P89)在裸露岩石表面或薄层岩石风化物上着生低等植物,如地衣、苔藓等微生物,在低等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下,开始累积有机质,并为高等植物生长创造条件。这是土壤发育的最初阶段,即原始土壤的形成。

2、富铝化过程:(P89)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土壤形成过程中原生矿物强烈分解,盐基离子和硅酸大量淋失,铁、铝、锰在次生粘土矿物中不断形成氧化物而相对积累,这种铁、铝的富集称富铝化过程。由于伴随着硅以硅酸形式的淋失,亦称为脱硅富铝化过程。

3、灰化过程:(P89)指在寒带和寒温带针叶林植被和湿润条件下,土壤中铁铝与有机酸性物质整合淋溶沉积的过程。

4、钙化过程:(P90)干旱和半干旱土壤钙的碳酸盐发生移动积累的过程。有钙积过程、复钙过程和脱钙过程。

5、盐渍化过程:(P90)指地表水、地下水及母质中含有的盐分在强烈的蒸发作用下,通过土壤水的垂直和水平移动,逐渐向地表积聚。

6、潜在酸:(P70)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H+和Al3+所引起的酸度。

7、盐基饱和度:(P66)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比。

8、离子交换量:(P66)每千克干土中所含全部离子总量,称离子交换量。

二、简答题

1、土壤酸碱性的肥力意义。(P71)

◆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土壤细菌和放线菌适宜于中性和微碱性环境;在强酸性土壤中真菌则占优势。

◆对土壤胶体带电性影响:土壤环境pH 值高时,土壤胶体负电荷数量增多,相应于阳离子交换量也增加,土壤保肥性、供肥性增强。

◆对土壤养分有效性影响:

●在pH6.5附近,大多数营养元素的有效性都较高。

●N、K 、S元素在微酸性、中性、碱性土壤中都较高。

●P元素在中性土壤中有效性最高,pH<5和pH>7时有效性降低。

●Ca和Mg在pH6.5-8.5有效性大,在强酸性和强碱性土壤中有效性较低。

●Fe、Mn、Cu、Zn等微量元素有效性在酸性和强酸性高。

●Mo在酸性土壤中有效性较低,pH>6时有效性增加。

◆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酸性土的指示植物、钙质土的指示植物、盐土的指示植物和盐碱土的指示植物。

?影响土壤养分物质的转化和有效性

(1)对P的影响:PH<5及PH>5.0土壤中,活性

Fe、Al及Ca与磷酸根结合形成沉淀,造成P的固

定;中性条件下P的有效性最高。

(2)对Ca、Mg、K的影响:酸性强,淋失,供肥不利;在强碱土壤中,Ca、Mg以CaCO3、MgCO3存在有效性差。

(3)对微量元素的影响:Fe、Mn、Cu、Zn随着PH增高,有效性降低,PH >7.5更低;Mo在酸性土壤中有效性低;B在中性有效性高。

?影响微生物活动:

在最适PH范围内,分解有机化合物最佳。细菌PH 6~8、放线菌PH 6~8、真菌PH5~6。?影响土壤理化性质:

酸性土H+, Al3+多。粘粒分解,盐基淋失,不利于结构形成;碱土Na+多达15%,颗粒高度分散,不利通水透气。

?对作物的影响:

大多数适宜PH6~8即中至微酸。有些作物反应敏感,PH范围窄,如茶;有些PH范围宽,如土豆PH4~8,在最适范围内产量高,品质好。

2、影响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有哪些?(P66)

◆胶体的种类。粘土矿物的交换量一般是,蒙脱石>水化云母>高岭土;含水氧化铁、铝的交换量极微;有机胶体的交换量高。腐殖质含量高的土壤交换量远高于粘土矿物。

◆溶液的PH值。PH值增加,交换量增大。

◆土壤质地的粗细。质地愈细,交换量愈高。

3、影响土壤形成因素

(1)母质土壤理化性质(质地、土壤矿物组成、元素类型与含量),成土过程的速度,性质和方向、

(2)气候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包括湿度(水分)和温度(热量)

水分和热量直接影响成土过程中的物理、化学、生物作用,影响土壤中的物理、化学、生物作用的强度和方向。

湿度: 影响土壤中物质迁移、影响土壤中物质的分解、合成和转化

温度状况(temperature regime)影响矿物和有机物质的积累、风化与合成。

温度和湿度的共同影响

水热互相配合,才能促进土壤的形成发展。

影响植物群落与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与种类

(3)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最活跃的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植物:能量转化及有机质形成、富集作用及有效化、促进土壤形成及结构体的发展、植被和水热条件演变,引起土壤类型的演变

土壤动物:参与了土壤腐殖质的形成和养分的转化;

动物的活动可疏松土壤,促进团聚结构的形成;

土壤动物种类的组成和数量在一定程度上是土壤类型;

土壤性质的标志,可作为土壤肥力的指标。

微生物:

分解有机质,释放各种养分,为植物吸收利用;

合成土壤腐殖质,发展土壤胶体性能;

固定大气中的氮素,增加土壤含氮量;

促进土壤物质的溶解和迁移,增加矿质养分的有效度(如硅酸盐细菌能促进土壤中磷钾溶解移动)

(4)地形

地形主要是影响水热条件及母质的再分配,进而影响土壤的形成

(5)时间

土壤是一个历史自然体,时间因素(time factor)对土壤形成没有直接的影响,但时间因素可体现土壤的不断发展。

成土时间长,受气候、生物作用时间长,与母质、母岩差异大;反之亦然

(6)人为因素

有意识、有目的、定向的;

社会性,受社会制度和社会生产力的影响;

具有两重性;合理,土壤肥力提高;不当,破坏土壤。

第三次作业

一、名词解释

1、灰土:(P128)指具有灰化淀积层,并且在寒温带低温潮湿气候和针叶林植被下发育的

强酸性、底层有铁铝淀积的土壤。

2、淋溶土:(P142)指湿润土壤水分状况下,石灰充分淋溶,具有明显粘粒移淀的土壤。(该

类土壤土层中可溶性物质,如碳酸钙、碳酸镁、及其它更易溶解之物质,为渗漏水

所溶解并随之流失至下层,部分此类土层也有自整个土壤剖面中淋溶而流失之土壤)

3、富铁土:(P152)指具有中度富铁化作用,矿质土表至125厘米范围内的低活性富铁层,

但是无铁铝层的土壤。(相当于土壤发生学分类中的燥红土、黄壤、粘淀红壤、红色

石灰土,植被为常绿阔叶林或常绿针叶林;土壤形成过程中,因矿物中度风化、盐

基淋失、脱硅,导致氧化铁相当富集,呈现铁质特性和低活性粘粒特征)

4、铁铝土:(P159)是湿润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具有富铝化、富铁铝化和富铁化作用的土

壤总称。

5、富铝土:(P152)是在热带和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土体中的铝硅酸盐矿物受到强烈

分解,盐基不断淋失,而氧化铁、铝在土壤中残留和聚集所形成的土壤,其中氧化

铝的稳定性最强,因而称之为富铝土。

6、盐渍土:(P189)是盐土和碱土以及各种盐化、碱化土壤的总称。盐土是指土壤中可溶

性盐含量达到对作物生长有显著危害的土类。碱土是指土壤中含有危害植物生长和

改变土壤性质的多量交换性钠,又称钠质土。

7、钙积土:(P164)指碳酸钙在土壤剖面中明显累积的土壤。

二、简答题

1、盐化过程与碱化过程形成的区别,如何改良盐渍土?(P193)

■盐化过程与碱化过程的区别:

①盐化过程是指地表水、地下水以及母质中含有的盐分,在强烈的蒸发作用下,通过

土体毛管水的垂直和水平移动逐渐向地表积聚的过程。由季节性的积盐与脱盐两个

方向相反的过程构成,总趋势是向着土壤上层。

②碱化过程是指交换性钠不断进入土壤吸收性复合体的过程,又称钠质化过程。

■改良盐渍土:

兴修水利,开沟排水,修建台田、条田,降低地下水位,发展并灌并排,引淡水灌溉,并配合农业基础措施,整平土地,增施有机肥,种植水稻等。

2、土壤广域性分布规律有哪些?并举例说明。(P250)

■土壤广域性分布规律是以三维空间(按经、纬、高三个方向)形态存在的,包括: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与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和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

■①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热量主导):因太阳辐射从赤道向极地递减,气候、生物等成土因子也按纬度方向呈有规律的变化,导致地带性土壤相应地呈大致平行于

纬线的带状变化的特性。主要包括纬度地带性和干湿度地带性分布。

◆沿海型:我国东部从北而南依次是:灰土(灰化土)——淋溶土(暗棕壤—棕壤

—黄棕壤)——富铝土(红、黄壤—砖红壤性红壤)

◆内陆型:欧亚大陆内部由北而南依次是:弱淋溶土(灰色森林土)——湿成土(黑

土)——钙积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荒漠土。

②土壤的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降水量主导):因海陆分布的势态,以及由此产生的大

气环流造成的不同的地理位置所受海洋影响的程度不同,使水分条件和生物等因素

从沿海至内陆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土壤相应地呈大致平行于经线的带状变化的特征。

◆我国从东北到宁夏的温带范围,由东往西为:淋溶土(暗棕壤)——湿称土(黑

土)——钙积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荒漠土(灰漠土、灰棕漠土);

在暖温带范围内自东向西:淋溶土(棕壤)——弱淋溶土(褐土)——钙积土(黑

垆土、灰钙土)——荒漠土(棕漠土)。

③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指随山体海拔高度的升高,热量递减,降水则在一定高度内

递增并超出该高程后降低,引起植被等成土因素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土壤类

型相应地出现垂直分带和有规律的更替的特性。

◆天山北坡土壤垂直分布自山底至山顶:钙质土——栗钙土——黑钙土——始成土

——寒冻始成土。

3、中国土壤分布规律有哪些?并举例说明。(P263)

■土壤广域性分布规律是以三维空间(按经、纬、高三个方向)形态存在的,包括: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与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和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

■水平地带性规律:

①(纬度)我国东部土壤地带分布规律基本上与纬度带一致,由南而北依次是:砖红

壤、砖红壤性红壤、红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灰化土。在秦岭淮河以南属亚

热带至热带地区,土壤带基本随纬度变化,自北而南是:黄棕壤、红壤和黄壤、砖

红壤性红壤和砖红壤;以北地区,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为棕壤,长白山由棕壤向暗

棕壤过渡,大兴安岭北部可见灰化土,松辽平原有黑土与白浆土。

②(经度)由东南至西北更替。

◆(暖温带)由东南至西北:棕壤、褐土、黑垆土、灰钙土、棕漠土。

◆(温带)由东至西:东北北部的黑土、白浆土——黑钙土、栗钙土——灰漠土、

灰棕漠土。

■垂直地带性规律:

①土壤垂直带谱根据山地所处的水平地带的位置不同而不同,一般以其所在的水平地

带为垂直带谱的基带,随山体高度增加,依次出现一系列与较高纬度带相应的土壤

类型。如:海南五指山海拔400m一下的基带的砖红壤,几代以上依次出现山地砖红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和腐棕土。

②土壤垂直带谱从南向北由繁变简,层次减少,垂直带分布有由高降低的趋势。如玉

山垂直带谱多达6—7个,长白山则减少到4—5个,大兴安岭只有2—3个,暗棕壤在玉山可分布于海拔2800m,在长白山仅至1200m。

③从东部湿润区到西部干旱区,随干旱程度加大,土壤分布带的高度逐渐升高,带谱

结构趋于简化。如:山地暗棕壤分布上在长白山为1200m,在西部贺兰山则达300m。

草原栗钙土带的位置在草原带是基带,到荒漠区则上升为第二垂直带

④同一座山,南北坡存在差异,但总体趋势差不多。如天山北坡有五个带,南坡有4

个带。

■非地带性分布:如:四川地区的紫色土;红壤地带由于人为耕作影响,往往还有水稻土分布。

4、什么是土壤资源?土壤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是什么?(P269)

■概念:①土壤资源是指具有农、林、牧业生产性能的土壤类型的总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最基本、最广泛、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属于地球上陆地生态系统的重部

分。

②土壤资源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具有可更新性和可培育性,空间存在形式具有

地域分异规律。

■存在的问题:

①耕地逐年减少,人地矛盾突出;

②土壤侵蚀严重,危害巨大;

③土壤资源退化,肥力下降;

④土壤盐碱化、沙化加剧;

⑤土壤受污染日益严重,农田生态恶化。

5、我国土壤资源的特点和问题是什么?(P268)

■特点:

①土壤资源丰富、类型多样;

②山地面积多,平原面积少。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平原面积少、平原盆地只占国

土面积的26%,丘陵占10%,山地高原占64%,而且海拔多在2000m以上;

③耕地面积少、分布不均衡;

④后备耕地资源有限;

⑤人均耕地不足;

■问题:

①耕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

②水土流失加剧;

③土地沙化在扩展。盲目开垦、过度放牧、砍伐森林,加上自然风力对土地的侵蚀,

使土地沙化不断扩展。

④土地次生盐渍化面积较大。次生盐渍化是不合理灌溉形成的;

⑤次生潜育化水稻土面积在扩大。水稻土次生潜育化纯属人为造成的稻田质量退化,

它是稻田提高单产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

⑥土地污染与破坏末得到有效控制。土壤污染日益严重,农田生态恶化,工业“三废”

排放;

⑦土地利用尚不充分,生产力和利用率均较低,浪费现象严重。

第四次作业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植物生产、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和间接影

响的环境因子。

2、限制因子:植物的生存与繁殖依赖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植物生长和繁殖

的关键性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3、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

4、生态类群:生态类群:在相似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经过相似的自然选择和进化,对某一

项生态因子形成相似的可遗传的适应特征(包括形态、结构、生理、生长发

育等),从而具有相似的需求性和耐性范围,这群植物组合即为一种生态类群。

5、光补偿点:随着光照的加强,光合作用不断增强,当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时的光照

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6、光饱和点:当光强持续增强超过一定范围后,光合速率增加速度变慢,直到停止时达到

最大值的光强称为光饱和点。

7、叶面积指数:又叫叶面积系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叶片总面积占土地面积的倍数。

叶面积指数=叶片总面积/土地面积。

8、演替:是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9、他感作用:植物间常通过分泌化学物质互相影响。

10、生态幅:每种生物对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一个生态学上的最低点和一个

生态学上的最高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就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每

个种对生态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称为生态幅,也就是耐性范围,这主要取决于

植物的遗传特性。

11、生活型:根据植物的形态结构与综合适应特征来划分植物类群,称为“生活型”。

12、适应:生物对环境压力的调整过程。分基因型适应和表型适应两类,后者又包括可逆适

应和不可逆适应。

13、生态类群:在相似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经过相似的自然选择和进化,对某一项生态因子形成相似的可遗传的适应特征(包括形态、结构、生理、生长发育等),从而具有相似的需求性和耐性范围,这群植物组合即为一种生态类群。

14、生态型:分布广泛的同种植物,长期生活在分布区内不同生境中,发生基因型分化,形

成对各自生境的不同适应特征(形态、结构、生理、生长发育等),称为不同

的生态型。

15、种群(population):是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总和。

16、种群年龄结构: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

17、生物群落(biotic community):为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

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

与营养结构,并具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18、建群种(constructive species):优势层(指乔木层)中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

二、简答题

1、判断植物低、高等的标准是什么?

划分标准是否有根茎叶的分化以及合子是否形成胚。

2、植物分类方法有哪些?如何区别?自然分类的单位等级有哪些?

自然分类方法和人为分类方法;界、门、纲、目、科、属、种;

3、植物对光有哪几种适应生态类型?

■植物光合作用对光强的适应类群。

■植物对光强的适应类群。

?阳生植物

C4, C3阳生植物——适应强光环境,耐荫力弱,对强光的利用力强?中生植物

C3中生植物——对光的适应范围较宽

?阴生植物

C3阴生植物——适应弱光环境,耐荫力强,对弱光的利用力强■植物对光强的适应机制。

1、阴生植物的叶面积较大、叶比重高、叶片大而薄、叶肉细胞排列疏松、叶片被毛少等等特征,这些特征提高了光的利用率,增大了光的截获面积、减少了反射率。

2、阳生植物叶片小而厚、叶细胞排列紧密、栅栏组织发达、叶绿体小而多等特征,有利于适应强光带来的高温、干旱条件。

3、同种植物不同部位的叶也表现出特征差异,称为阳生叶和阴生叶

4、当植物长期处在缺乏光照的条件下,植物不仅不能形成新的叶绿素,还会使已有的叶绿素小时,植物体变成黄白色,称为黄化现象

5、植物叶片改变其入射光线的角度,以适应不同光强的现象,称为向日叶运动,有两种方式:垂直和水平向日叶运动

■光照长短与植物的适应类群。

?长日照植物:起源和分布于温带和寒温带,日照超过一定临界值才能开花;

?短日照植物:起源和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日照少于一定临界值才能开花;

?日中性植物:开花不受日照长度影响;

?中日性植物:仅少数热带植物属于此类,昼夜长度接近相等时才开花;

4、生态幅分哪几个区?其三基点指的是什么?

生理分布区和生理最适分布区,生态分布区和生态最适分布区。

5、植物对水有哪几种生态类型?

?陆生:变水与恒水

◇恒水:

⊙湿生(阴生、阳生)

⊙中生、

⊙旱生:多浆液、少浆液(硬叶旱生植物、软叶旱生植物、无叶或小叶型旱生植物) ?水生:

淡水水生

⊙沉水

⊙浮水

⊙挺水

海生植物

6、植物生活型有哪几种类型?如何划分?(可列表)

生活型的类型

休眠型—— Raunkiaer,更新芽的适应特点

?高位芽植物(P):巨型(>30m)、大型(16-30m)、中型(8-16m)、小型(2-8m)、

矮(25cm-2m)

?地上芽植物(Ch):(< 25cm)

?地面芽植物(H):浅地下芽或半隐芽植物

?隐芽植物(Cr):更新芽藏在地下或水中

?一年生植物(T):环境恶劣时植株死去,只留下种子延续生命

7、列出水生演替序列与其水环境的特点。

8、植物群落演替有哪几种类型?如何划分?

?按照演替时间

◇世纪演替:延续时间相当长久,一般以地质年代计算。

◇长期演替:延续达几十年,有时几百年。

◇快速演替:延续几年或十几年

?按照演替的起始条件

◇原生演替:开始于原生裸地上的群落演替。

◇次生演替:开始于次生裸地上的群落演替。

?按照演替基质的性质

◇水生演替:开始于水生环境中,但一般都发展到陆地群落。如从池塘湖泊中水

生群落向中生群落的转变过程。

一般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水植物阶段、挺水植物阶段湿生

草本植物阶段、木本植物阶段。

◇旱生演替:从干旱缺水的基质上开始的群落演替。如裸露的岩石表面上生物群

落的形成过程。

一般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旱生草本阶段木本植物阶段?按照演替的方向

◇进展演替:植物群落演替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演替。

◇逆行演替:植物群落由高级阶段退向低级阶段的演替。发生在人为破坏或自然

灾害干扰之后,原来稳定性较大,结构较复杂的群落消失,代以结

构简单、稳定性小的群落,利用环境和改造环境能力相对减弱,甚

至倒退到裸地。

9列出一种旱生演替序列。

10、世界植被地理分布有什么规律?并举例说明之。

11、中国植被地理分布有什么规律?与全球分布不同的特点是什么?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后奏

一、植物从原核生物到种子植物的进化规律(植物的进化由低级到高级的理由?)

答:

植物进化依次经历了原核生物、真核生物、苔藓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四个阶段

1.原核生物:是单细胞生物,没有细胞器和细胞核,有细胞壁;是无性生殖的,细胞是直

接分裂的;包括细菌和蓝藻

2.真核生物:包括真核藻类、真菌和地衣,它们都有细胞核细胞器,繁殖方式为无性生殖

或有性生殖。藻类为单细胞或多细胞生物,后者无根茎叶分化,主要分布在水中;真菌绝大多数由菌丝体构成多核单细胞菌,其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是典型的异养生物;地衣是多年生的,能提供光合产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地衣有真正意义上的分工,适应恶劣环境的能力强

3.苔藓和蕨类植物:

A、苔藓植物有茎叶分化,但无根的分化,无完善的输导组织,吸收功能全部由营养体

表面执行,植株矮小;苔藓植物生长经历世代交替阶段,在有性繁殖世代形成配子,在无性繁殖阶段形成孢子,出现胚;它为自养型,可进行光合作用,多生于潮湿湿环境

B、蕨类植物有根茎叶分化,植株更高大,有维管束,获取能量、物质能力更强;它可

进行光合作用;繁殖时,受精作用需要水为介质;多生于热带亚热带的湿热地区4.种子植物:(为什么种子植物结构更加复杂?)

维管束更加发达,机械组织和输导组织更完善,孢子体发达,花粉管出现,受精作用可以不再以水为媒介,更加适应陆地多样化生境。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A、裸子植物:孢子叶聚生成球状花,具有裸露的胚珠

B、被子植物:具有真正的花,形成果实,孢子体进一步发达和分化

二、植物的进化由低级到高级的理由?

1、植物进化依次经历了原核生物、真核生物、苔藓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四个阶段

2、从单细胞到多细胞,细胞结构越来越复杂

3、植物的器官越来越复杂,从没有根茎叶到根茎叶越来越分化;

4、维管束从无到有,由不发达到发达。原核、真核生物没有维管束,到苔藓植物吸收功能全部由营养体表面执行,蕨类植物出现维管束,到种子植物维管束更加发达,输水吸收养分能力不断提高

5、从无性生殖的到有性生殖,原核生物的繁殖是直接的细胞分裂,真核生物部分出现性生殖,到苔藓植物出现了胚,种子植物出现了花粉管,其受精卵在胚珠内长成胚。

6、植物繁殖的受精作用从依赖水为介质到离开水

7、植物进化越来越适应陆地多样化生境

三、地球-生命耦合系统(生物进化与地球变化之间有哪些规律?)

1、植物界的发生、发展自始至终表现为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的过

2、地球系统受生物过程和地球环境的物理化学过程的动力学交互作用控制

3、生物圈的生命历史是通过其不连续的化石数据识别的,这些不连续的变化在地球历史中同地球环境变化与生物变异并遗传导致生物进化相关,是地球环境变化引起生物新的生命栖息地形成与“生物大灭亡”耦合,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四、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是彼此联系的、互相影响

?生态因子的作用具有综合性和非等价性

?生态因子的作用具有具有直接与间接作用

?生态因子的作用具有阶段性

?生态因子的作用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

五、旱生植物适应环境的机制

-旱生植物生境:干旱环境,耐旱力强

(1)少浆液植物

?体内含水量极少

?尽量缩小叶面积

?细胞中有大量亲水胶体物质

?根系发达

(2)多浆液植物

?根、茎、叶薄壁组织转变为储水组织

?.面积对体积比减小

土壤地理学期末试题.doc

一、填空题P40 1 、从 1967 年起国际土壤学会提出把土壤剖面划分为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等六个主要发生层。 2、目前世界通用的门赛尔颜色系列和门赛尔比色卡,其命名是用色调、亮度 和彩度的颜色三属性来表示的。 3、水解作用是水的最主要的作用,使矿物风化更为彻底。 4、土壤生物中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转化的主要动力。 5、土壤有效水指的是凋萎系数与田间持水量之间的土壤水。 6、土壤通气性主要决定于土壤中通气孔隙度的多少。 7、土壤酸度分为两个基本类型:一是活性酸度;一是潜性酸度。 8、土壤发育的外在推动力来自于气候因素。 9、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是成土母质。 10、发生学分类的基本观点是:强调土壤与成土因素和地理景观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成土因素及其对土壤的影响作为土壤分类的理论基础。 11、土壤发生学的理论基础是道库恰耶夫的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12、我国现在通行的土壤分类的发生学分类制。 13、粘盘黄棕壤的母质以下蜀黄土为主。 14、钙积土的成土过程特点是腐殖质积累过程和钙积过程并存。 15、土壤的地带性分布是土壤随地表水分和热量的分化呈带状配 置的特性。 二、名词解释

1、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分类:①自然剖面和人工剖面 ②按剖面的用途和特性分:主要剖面,检查(或对照)剖面和定界剖面。 2、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进入土壤的各种动植物残体,在土壤生物的参与 下,一方面把复杂的有机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最后变成无机化合物的过程。 P 97 3、诊断层:是指用以识别土壤类别,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 P 844、潴育化过程:指土壤处于干湿交替的情况下,土壤铁、锰化合物经受 氧化还原作用而发生的淋溶淀积过程。 三、简答题 1、土壤圈的功能有哪些? ( 1)大气圈: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热量平衡,释放CO2CH4、H2S、N2O 等,吸收 O2;(2)水圈: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水分配、水循环与水平衡; (3)岩石圈:地球保护层、地质循环;(4)生物圈:支持生物过程、提供生物 养分、水分与适宜的理化条件,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 (1)基本性状:剖面构型为 Ah-B-BC-C 型。 (2)诊断特征:褐土表层为褐色腐殖质层,往下层逐渐变浅,厚度为 20cm左右,黏化层呈核状或块状结构,假菌丝状,黏化多为残积黏化和淋溶黏化相结合,呈红褐色,核状结构,有胶膜,厚度为 10~50cm,有 CaCO3淀积,呈假菌丝状或结核状。褐土表层腐殖质含量一般为 10~30g/kg ,呈中性至微碱性, PH为 7 左右无 或有碳酸钙反应。土壤质地在在粉土至黏壤土之间,黏化层的黏粒含量高。 P 73 3 、地形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壤的发生与发育的? 地形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只是通过对物质与能量的再分配起间接作用,只是影响

植物地理学试题及答案

院系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试题名称:植物地理学 试卷类型:A 卷 题号 一(20分) 二(20分) 三(10分) 四(15分) 五(20分) 六(15分) 总分 得分 一.填空(1×20=20分) 1.在植物区系学上,对属内仅含一种的植物,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常将异地分化的亲缘关系很近的两个种所呈现的地理隔离种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物种重复出现在一块完整的适宜个体生长的区域,该区域称为该物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德将世界植被划分为6个植物区,吴钲镒将我国植被归属于其中的2个植物区, 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植物区系学上,根据植物种或其它分类单位的现代地理分布所划分的成分称为__________________成分。 6.北方作物易遭受“倒春寒”危害的原因是秋冬季形成的_______________已经解除。 7.北方的农作物和大部分自然植被在生长发育的某个阶段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温刺激才能开花结实的现象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光合作用强度(速率)与呼吸作用强度(速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称为___________。 9.亚洲热带雨林的标志植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温带草原在世界上有两个主要分布区,即___________草原和__________草原, 其中_____________草原构成世界上最宽最长的草原带。 11.温带夏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欧洲、_____________ 及亚洲地区, 其中糖槭分布在_____________夏绿阔叶林中。 12.寒温带针叶林在_____________大陆连续分布成非常宽广的地带, 在群落外貌上表现出两种生态型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苔原是以极地灌木、草本植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占优势的植物群落, 北半球最大的苔原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北部。 院系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二.比较下列概念(4×5=20分) 1.植物区系与植物分布区 得分 评分人 得分 评分人

土壤地理学试卷及参考答案图文稿

土壤地理学试卷及参考 答案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土壤地理学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2、H.M.西比尔采夫根据土壤地理分布的特点,把土壤分成3个土纲:显域土纲(地带性土纲)、隐域土纲(隐地带性土纲)和泛域土纲(泛地带性土纲)。 3、地质大循环的特点是:时间长?、涉及的范围广 和养分元素的向下淋失。 4、过渡层是指兼有两种主要发生层特性的土层,例如AE,表示占优势的土层是 A 层。 5、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中的亚类是依据附加成土过程 或?土类间的过渡特征来划分的。 6、福建省的地带性土壤是南亚热带的赤红壤,中亚热带的红壤、黄壤。 7、根据风沙土的流动性或固定程度以及利用方式和土壤的发育程度可划分为:固定风沙土、流动风沙土、半固定风沙土和风沙园。

8、防治土壤侵蚀的主要土壤保持措施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 和?耕作措施。 二、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2分) 1、土壤地理学:着重研究土壤空间分布和组合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富铝化作用:在热带地区高度风化的土壤或热带亚热带山地丘陵、台地土壤中盐基和SiO2强烈淋出,游离氧化铝和水铝石(三水铝石)相对富集的作用。 3、诊断特性:是指在土壤分类中用于鉴别土壤类别,具有一系列定量化规定性质的土壤性质。 4、土壤组合:指在中地形条件及其相应的其他地方性因素变异的影响下,地带性土壤(亚类)和非地带性土壤(亚类)按确定的方向有规律依次更替的现象,也称为土壤的中域性分布规律。 5、滨海盐土:由滨海沉积物受海水浸渍和生物作用下发育而成的盐渍化土壤。 6、土壤资源:是指具有农业、林业、牧业生产力的各种土壤类型的总称,是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最基本、最广泛、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

土壤地理学期末试题复习课程

一、填空题 P40 1、从1967年起国际土壤学会提出把土壤剖面划分为有机层、 腐殖质层 、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 和母岩等六个主要发生层。 2、目前世界通用的门赛尔颜色系列和门赛尔比色卡,其命名是用 色调 、亮度 和 彩度 的颜色三属性来表示的。 3、水解作用 是水的最主要的作用,使矿物风化更为彻底。 4、土壤生物中 微生物 是土壤有机质转化的主要动力。 5、土壤有效水指的是 凋萎系数 与田间持水量之间的土壤水。 6、土壤通气性主要决定于土壤中 通气孔隙度 的多少。 7、土壤酸度分为两个基本类型:一是 活性酸度 ;一是 潜性酸度 。 8、土壤发育的外在推动力来自于 气候因素 。 9、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是 成土母质 。 10、发生学分类的基本观点是:强调土壤与成土因素和地理景观之间的相互关系,以 成土因素 及其对 土壤 的影响作为土壤分类的理论基础。 11、土壤发生学的理论基础是 道库恰耶夫 的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12、我国现在通行的土壤分类的 发生学 分类制。 13、粘盘黄棕壤的母质以 下蜀 黄土为主。 14、钙积土的成土过程特点是腐殖质积累过程和 钙积 过程并存。 15、土壤的地带性分布是土壤随 地表水分 和 热量 的分化呈带状配置的特性。 二、名词解释 1、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分类:①自然剖面和人工剖面 ②按剖面的用途和特性分:主要剖面,检查(或对照)剖面和定界剖面。 2、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进入土壤的各种动植物残体,在土壤生物的参与下,一方面把复杂的有机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最后变成无机化合物的过程。 P 97 3、诊断层:是指用以识别土壤类别,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 P 84 4、潴育化过程:指土壤处于干湿交替的情况下,土壤铁、锰化合物经受氧化还原作用而发生的淋溶淀积过程。 三、简答题 1、土壤圈的功能有哪些? (1)大气圈: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热量平衡,释放CO 2 CH 4、H 2S 、N 2O 等,吸收O 2;(2)水圈: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水分配、水循环与水平衡; (3)岩石圈:地球保护层、地质循环;(4)生物圈:支持生物过程、提供生物养分、水分与适宜的理化条件,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 P 144 2、褐土的基本性状和诊断特征有哪些? (1)基本性状:剖面构型为Ah-B-BC-C 型。 (2)诊断特征:褐土表层为褐色腐殖质层,往下层逐渐变浅,厚度为20cm 左右,黏化层呈核状或块状结构,假菌丝状,黏化多为残积黏化和淋溶黏化相结合,呈红褐色,核状结构,有胶膜,厚度为10~50cm ,有CaCO 3淀积,呈假菌丝状或结 核状。褐土表层腐殖质含量一般为10~30g/kg ,呈中性至微碱性,PH 为7左右无或有碳酸钙反应。土壤质地在在粉土至黏壤土之间,黏化层的黏粒含量高。 P 73 3、地形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壤的发生与发育的? 地形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只是通过对物质与能量的再分配起间接作用,只是影响在土壤和环境之间进行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植物地理学》期末试卷A卷 植物地理学

200×-200×学年度第2学期期末考试(A) 一、名词解释(20分,每题4分) 1.最小面积 对一个特定的群落类型能够提供足够的环境空间,或者能够保 证展现出该群落类型的种类组成和结构的真实特征的一定面 积。 2.植物环境(群落环境) 在群落内部,由于群落本身作用形成的特殊环境,是群落内部 的一个组成成分。 3.植物区系 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期内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4.生态位 每个种群与群落中其他种群在时间上与空间上的相对位置及 其机能关系。 5.植物群落 某一地段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由一定的植物种群以及植物与环 境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植物组合,称为植物群落。 二、判断题(10分,对着“√”,错者“×”,每题1分) 1.(×)建群种就是群落最高层的优势种。 2.(√)针阔混交林的乔木层具有两个层片。 3.(×)群落演替与群落波动具有一定的方向性,是可以预测的。

4.(√)群落的复生必须具备种源及土壤。 5.(×)生态型是植物趋同适应的结果。 6.(×)光照越低,对阴生植物的生长发育越有利。 7.(×)外来种与入侵种属于同一概念范畴。 8.(×)胎生现象是热带雨林的乔木所特有的现象。 9.(√)环境条件的不均匀性是小群落形成的主要原因。 10.(√)沉水植物是典型的水生植物。 三、简答题(30分) 1.简述Logistic 增长曲线的特点。 曲线变化平缓(1.5分),具有一个上渐近线(1.5分) 2.根据植物对光强的不同反应,可将植物分为哪些类型? 阳生植物(1分)、阴生植物(1分)、耐荫性植物(1分) 3.草甸和草原有何区别? 草甸为隐域植被,草原为显域植被(1分) 草甸季相变化不明显,草原季相变化明显(1分) 草甸以中生植物为主,草原以旱生植物为主。(1分) 4.低温对植物的伤害分为哪些类型? 寒害(1分)、冻害(1分)、霜害(1分) 5.在世界范围内,夏绿林主要分布于哪些区域? 北大西洋沿岸(1分);西欧与中欧(1分);亚洲东部(1分) 6.阐明泰加林的基本特点。

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整理)

1.土壤:土壤是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2.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3.土壤系统:土壤系统是由固相(矿物质和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和土壤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 三相物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组成的有机整体,表现出肥力、能量交换和净化功能。 4.土壤生态系统:土壤与其地上部生物和地下部生物之间进行复杂的物质与能量的迁移、转化和交换, 构成一个动态平衡的统一体,成为生物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活跃场所。 5.土壤圈: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被层,犹如地球的地膜。 6.单个土体和聚合土体:单个土体是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形式,作为土壤的三维实体,其体积最小。面积 的大小取决于土壤的变异程度。聚合土体,两个以上的单个土体组成的群体,称为聚合土体。 7.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称为土壤剖面。 8.土层:土壤剖面中与地表大致平行的层次,由成土作用而形成的,因此,称为土壤发生层,简称土层。 9.土壤的组成包括哪些?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1)土壤组成:土壤是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气 相(土壤空气)等三相物质组成的。 (2)相互关系:土壤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气相(土 壤空气)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10.土壤矿物质包括哪些类型?什么叫原生矿物?土壤中主要原生矿物有哪 些?它们的性质如何? (1)土壤矿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主要来自成土母质,按其成因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两大类。 (2)原生矿物:指各种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颗粒较粗,有些表面可能受到轻微蚀变,内部结晶仍然完好。 (3)土壤中主要原生矿物及性质①硅酸盐、铝硅酸盐类矿物:是土壤多种营养元素的来源。②氧化物类矿物:这些矿物都极稳定,不易风化、对植物的养分意义不大。③硫化物类矿物:极易风 化,成为土壤中硫素的主要来源。④磷酸盐类矿物:是土壤中无机磷的重要来源。 11.什么叫次生矿物?次生矿物有哪些?特点如何?# (1)次生矿物:大多数是由原生矿物经风化后重新形成的新矿物,其原来化学组成和构造都有所改变而不同于原来的原生矿物,颗粒纤细,结晶较差,甚至是极细的非结晶质颗粒。 (2)主要次生矿物及特点:①简单盐类:是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后的最终产物,结晶构造都较简单,常见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土壤中。②次生氧化物矿物:多样,颜色鲜艳③次生铝硅酸盐类: 是构成土壤粘粒的主要成分,具结晶构造。 12.土壤风化过程有哪些类型?各类型风化过程如何? (1)物理风化:通过①温度作用或温差效应、②结冰作用或冰劈作用、③风的作用、④流水的作用,产生了与原岩石、矿物化学成分相同而粗细不等的碎屑物质覆盖在岩石表面。 (2)化学风化:通过①溶解作用、②水化作用、③水解和碳酸化作用、④氧化作用、⑤溶解作用,形成可溶性盐类,都是养料成分,为植物提供营养;形成了次生粘土矿物,在土壤肥力中作用 巨大;形成了残留矿物,如:石英在土壤中以粗大砂粒存在。 (3)生物风化:①机械破坏作用(根劈作用)②化学破坏作用(主要通过新陈代谢来完成)。为母质中增加了岩石和矿物中所没有的N(氮)素和有机质。 13.矿物分解可分为哪些阶段?各阶段有何特点?# (1)碎屑阶段:物理风化作用下,岩石矿物发生机械粉碎,形成碎屑风化壳。 (2)钙淀积阶段:生物化学作用加强,CaCO3不断聚积,形成钙淀积风化壳,同时生成次生黏土矿物。 (3)酸性硅铝阶段:盐基大量淋失,次生黏土矿物堆积。 (4)富铝化阶段:盐基彻底淋失,硅酸大量淋失,Al2O3、Fe2O3残积。 14.粘土矿物的结构有哪些特征?各类型粘土矿物的性质如何?# (1)粘土矿物粒径小于0.001mm,是土壤矿物中最细小的部分,具有活动的晶格、呈现高度分散性,并具有的吸附代换性能、能吸收水分和膨胀,因而具有明显的胶体特性,称为粘土矿物。 (2)性质见11题次生矿物。 15.土壤有机质是什么?其来源如何?主要组成分有哪些? (1)土壤有机质是泛指以各种形态和状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包括动植物残体、

《土壤地理学》试题集整合版(附答案)解析

《土壤地理学》模拟试卷(一)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将答案填在下面的表格内) 1.能源和环境问题已经威胁人类生存的时候“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最热门的话题,在发展低碳农业中提倡发展的“白色农业”是指农业生产中的() A.微生物利用 B.太阳能利用 C.化学合成物利用 D.水能利用 2. 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土壤系统分类为首的美国土壤科学家是() A.史密斯 B.詹尼 C.马伯特 D.道库恰耶夫 3. 18世纪以后,西欧地理学派的三个代表学派中,农业化学学派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 A.李比希 B.法鲁 C.李希霍芬 D.库比纳 4. 土壤中最主要的原生矿物是() A.氧化物类 B.硅酸盐和铝硅酸盐类 C.硫化物类 D. 磷灰石类 5. 土壤粘土矿物中膨胀性能最强的是() A.伊利石 B.高岭石 C.蒙脱石 D.绿泥石 6. 土壤毛管空隙和非毛管空隙的孔径界限是() A.0.1mm B.0.01mm C.0.1um D.0.01um 7. 泰安地区土壤水分类型属于() A.淋溶型与周期淋溶型 B.非淋溶型 C.渗出型 D.停滞型 E.冻结型 8. 土壤返潮现象是土壤吸收作用的哪种类型() A.机械吸收 B.物理吸收 C.化学吸收 D.生物 9. 控制土壤形成方向及其地理分布,尤其是地带性分布规律因素是() A.气候 B.生物 C.母质 D.地形 10. 聚合土体相当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基层分类单元中的() A.土族 B.土纲 C.土类 D.土系 二、填空题(每空0.5 分,共 10分) 1.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和。 2. 水解作用的三个阶段是、和。 3.世界上有关土壤分类和肥力评价的最早专著是。 4.土水势主要包括、压力势、和重力势。

植物地理学试题及答案

院系 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 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 密................... 封................... 线................... 试题名称:植物地理学试卷类型:A卷 2?通常将异地分化的亲缘关系很近的两个种所呈现的地理隔离种称为 3. 某物种重复出现在一块完整的适宜个体生长的区域,该区域称为该物种的 4. 古德将世界植被划分为6个植物区,吴钲镒将我国植被归属于其中的2个植物 区, 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在植物区系学上,根据植物种或其它分类单位的现代地理分布所划分的成分称 为 ___________________ 分。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方作物易遭受“倒春寒”危害的原因是秋冬季形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解除。 7 .北方的农作物和大部分自然植被在生长发育的某个阶段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低 温刺激才能开花结实的现象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光合作用强度(速率)与呼吸作用强度(速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称为 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亚洲热带雨林的标志植物是 。 10?温带草原在世界上有两个主要分布区,即 ________________ 原和 ____________ 原, 其中 _______________ 原构成世界上最宽最长的草原带。 11 ?温带夏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欧洲、 _________________ 及亚洲地区, 其中糖械分布在 _______________ 绿阔叶林中。 12?寒温带针叶林在 ________________ 陆连续分布成非常宽广的地带, 在群落外貌上表现出两种生态型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 北半球最大的苔原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勺北部。 院系 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 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 ................. 密 .................. 封 ................... 线 ................... 二.比较下列概念(4X 5= 20分) 1. 植物区系与植物分布区 2. 层片与层次 3. 照叶林与硬叶林 4. 优势种和建群种 ------- -------- 三.完成表格中空白部分的内容(2X 5= 10分) 得分 1.中国草原生态型的群落特征比较 10= 5分) 13.苔原是以极地灌木、草本植物、 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优势的植物群

土壤地理学考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 分,共15 分) 1.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_养分_、_水分_、_空气_和热量的能力。2.道库恰耶夫认为,土壤是母质、_气候_、_生物_、地形和时间等五种自然成土因 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3.1:1 型矿物的典型代表有_高岭石_和埃洛石,2:1 型膨胀性矿物的典型代表有 __蒙脱石_和蛭石。 4.通常把土壤水分划分为:固态水、汽态水、束缚水_、_结合水_、_毛管水_和重力水等几种类型。 5.1967 年国际土壤学会提出把土壤剖面划分为:有机层、_腐殖质积累层_、_淋溶层、灰化层_、_淀积层_、 母质层和母岩等六个主要发生层。 6.由一层_硅氧四面体___和一层_铝氧八面体___组成一晶层,属1:1 型晶格。 二、判断题(每小题2 分,共20 分) 以下表述你认为对的,在括号里填Y, 错的填N, 未作判断或判断错均不得分。 1.一般来说,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地区的土壤为盐基不饱和的土壤,温带、亚 热带、热带湿润地区的土壤为盐基饱和的土壤。() 2.引起南方土壤呈酸性反应的主要原因是代换性H、Al 含量高,虽然阳离子代换 力的顺序为Al3+ > H+ > Ca2+, 但可以通过施用多量石灰来改良土壤。() 3.粘质土壤的有效水容量小,是因为其田间持水量小。() 4.阳离子的交换按当量关系进行,例如二价钙离子去交换一价钠离子时,一个 钙离子可交换两个钠离子。() 5.绝对年龄大的土壤,其相对年龄也大。() 6.粘质土通气性好,透水性强,作物根系易于发展,有机质矿化 作用也快。() 7.草本植物的根系占很大比例,因而剖面中腐殖质自表层向下逐渐 减少。() 8.门赛尔颜色中,颜色命名的顺序是色调—亮度—彩度。() 9.如果胶体数量大,吸附的盐基离子多,那么它缓冲碱的能力就强。 () 10.一般而言,腐殖质含量高的土壤,阳离子交换量要高于粘土矿物。 ()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 分,共15 分) 1.活性酸度 2.矿质化: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的参与下被氧化为最终的分解产物-CO2 、H2O、NH3、H2PO4-和SO42-的过程。 3.次生矿物:原生矿物被风化后形成的新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变。 4.诊断层:凡是用于鉴别土壤类型,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称为诊断层。5.富铝化 四、简答题(每小题6 分,共30 分) 1.简述道库恰耶夫土壤形成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 答:1.土壤是各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f (K.O.Γ)Β 2.成土因素的同等重要和不可替代性; 3.成土因素的发展变化制约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 4.成土因素是有地理分布规律的,土壤也具有地理分布的规律性。

土壤地理学模拟试卷(七)答案

《土壤地理学》模拟试卷(七)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9分,请将答案填在下面的表格内)答案如下: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13分) 答案如下,每空0.5分 1、胡敏酸;富里酸 2俄国道库恰耶夫;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亚纲;亚类;土族;联合国世界土壤图图例单元、国际土壤分类参比基础、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土类;土属 3.干旱土;淋溶土;老成土 4.褐土、燥红土; 5.石灰性紫色岩“赤色盆地” 6. W和Bg 7.土壤复区。 8.漆皮化、龟裂化、砾质化和碳酸盐的表聚化,石膏易溶性盐分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8分) 1.土壤剖面: 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称为土壤剖面。 2.土壤胶体: 土壤胶体是指土壤中颗粒直径小于2000毫微米,具有胶体性质的微粒。是土壤中高度分散的部分。 3盐基饱和度:就是土壤吸附的交换性盐基离子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数。 4.腐殖化过程:进入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合成为腐殖质的过程。 5.诊断特性:如果用来鉴别土壤类型的依据不是土层,而是具有定量说明的土壤性质,则称为诊断特性。 6.土壤资源:是指具有农、林、牧业生产性能的土壤类型的总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最基本、最广泛、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属于地球上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问答题(共40分)

1. 简述道库恰耶夫的成土因素学说?(5分) 答案要点如下 19世纪末俄国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首先认定,土壤和成土条件之间的这些关系不是偶然的,而是有规律的。(1分)土壤和景观的最主要的因素之间可用函数关系方程式表示出来: П=f(К,О,Г,Р)Т 式中П代表土壤;К代表气候;О代表生物;Г代表岩石;Р代表地形;Т代表时间。(1分) 这个公式明确地表示了土壤与成土条件之间的联系,即它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等5种自然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而且各种成土因素所起的作用是互相不能代替的(2分),所有的成土因素始终是同时同地,不可分割地影响着土壤的产生和发展,同时随着成土因素的变化,随着空间因素的变化,土壤也随着不断地形成和演化着。(1分) 2.请简述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7分) 答案要点如下: (1)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是,物质的地质大循环过程与生物小循环过程矛盾的统一。(1分) (2)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及其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可直接回答):概念:地质大循环是指岩石经过风化,其产物通过各种形式的剥蚀和搬运过程堆积在低洼的地方成为沉积物,并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经过固结成岩作用成为沉积岩再经过抬升而出露陆地表面。这个以地质历史时间为周期的过程称为地质大循环(1分)。作用:其中以岩石的风化过程和风化产物的淋溶剥蚀过程对土壤形成的关系最为密切。(1分) (3)生物小循环及其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生物小循环是指主要通过植物从土壤中选择 吸收所需的养分并存储于活质中,再以残落物的形式归还给地表,并通过微生物等的分解进入土壤中的过程。即通过生物生长吸收、归还、分解三个过程完成一个生态周期的循环(其中可在地上、地下各种活有机体中存储一定的时间)。(1分)作用:这个循环还具有更新快、范围小、效率高等特点,对土壤肥力的发生和发展以及腐殖质的形成利积累具有重大的意义。(1分) (4)从土壤发展的地质历史时间来看,生物小循环是在地质大循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地质大循环便没有生物小循环,也没有正常的土壤发生与发展。其次,生物小循环只是整个地质大循环中一部分物质的小规模循环,它最终也要纳入大循环的行列中。(1分) 从物质养料动态的关系可以看出,地质大循环过程总的趋势是植物养分元素的释放、淋失过程,而生物小循环则是植物养分元素的积累过程(1分) 3.以我国为例,简述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8分) 答案要点如下:

植物地理学期末复习经典题

第一章 1.物种P6 物种是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单位,没有完整、统一的概念,但认为物种是形态上相似、遗传上稳定的生物类群。 2.种群P6 种内的个体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地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各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称为种群。(P6)3.植物的命名原则P8 生物命名采用林奈创立的双名法,并统一使用拉丁文。即给植物种的命名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词构成的方法——每种植物只有一种合法名称:学名 学名= 属名+ 种名+ 命名人 其中属名字首要大写,统一用斜体; 种名字首小写,统一用斜体; 命名人字首大写,可缩写,用正体; 第二章 1.植物区系P26 植物区系是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2.世界种P30 少数种类植物的分布遍及世界各地,称为世界种。 3.成对种P35 异地分化的亲缘很近的两个种所呈现的地理隔离称为成对种。 4.替代种P35 一个属内关系亲近的若干个种,特征相似而具有各自独立的分布区(或稍微交叉),在空间上依次排开,称为(地理)替代种。 5.生物入侵P71 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地经过自然或人为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的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损害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6.植物分布区的形状可分为哪两种类型?P29 (1)连续分布区:指分布区内该种植物重复出现在适宜它生存的生境,各部分之间没有障碍隔断; (2)间断分布区:也称不连续分布区,指分布区中间被障碍隔开,分裂为相距遥远的两部分或更多部分。 7.植物分布区发生变化的环境因素有哪些?P37-42 (1)气候演变 (2)地形变化 (3)板块运动 8.植物区系主要有哪些成分?P45-46 地理成分发生成分迁移成分历史成分生态成分 10.我国植物区系分属哪两个植物区?P59-60 中国植物区系区分为两个植物区(七个亚区)。 泛北极植物区(欧一亚森林植物亚区、亚洲荒漠植物亚区、欧—亚草原植物亚区、青藏高原植物亚区、中国一日本森林植物亚区、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 旧热带植物区(马来亚森林植物亚区)。 11.中国植物区系分区中划分出哪些植物亚区?P60 Ⅰ、欧-亚森林植物亚区 Ⅱ、亚洲荒漠植物亚区 Ⅲ、欧一亚草原植物亚区

植物学试题

第一章绪论 一、解释下列名词 植物地理学生物圈 二、问答题 1.阐明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2.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什么?它研究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3.阐明植物地理学与植物学和生态学的关系? 4.植物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第二章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基本类群 一、解释下列名词 物种双名法孢子植物种子植物 高等植物低等植物颈卵器植物维管植物 茎叶体植物叶状体植物世代交替同形世代交替 异形世代交替无性世代有性世代孢子体 配子体无性生殖有性生殖个体发育 系统发育原核植物真核植物裂生多胚现象 简单多胚现象显花植物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 真花学说假花学说 二、填空题 1. 蓝藻细胞由()和()组成,在电镜下观察前者分为()层,后者分化为()和()两部分。 2.葫芦藓的蒴帽前身是(),属于()部分,具有()作用。 3. 葫芦藓的配子体可分成()、()和()三部分,孢子体可分成()、()和()三部分,孢蒴可分为()、()和()等结构。 4. 苔藓植物在其生活史中是以()发达,()处于劣势,()寄生在()上为显著特征,另一个特征是孢子萌发先形成()。 5. 地钱的营养繁殖主要是(),其生于叶状体背面中肋上的()中。 6. 地钱雄生殖托的托盘呈(),雌生殖托的托盘呈()。葫芦藓植株上产生精子器的枝形如(),产生颈卵器的枝形如()。 7. 从蕨类植物开始,植物体已经有了真正的()、()和()的分化和()的分化,生活史中()体和()体都能独立生活,但()体占优势。 8. 蕨类植物的有性生殖器官为()和(),无性生殖器官为()。 9. 大多数真蕨植物的每个孢子囊群还有一种膜质的保护结构,叫做()。 10.蕨类植物的主要营养体属于()体。 11.裸子植物在植物界的地位介于()和()之间,其主要特为()、()、()()和()。 12. 裸子植物具多胚现象。多胚现象可分为()和()两类。 13. 裸子植物的大孢子叶常发生变态。铁树的大孢子叶为(),银杏的为(),松柏类的为(),红豆杉科的为(),罗汉松科的为()。大孢子

土壤地理学练习

土壤地理学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灰化过程脱硅富铝化过程等电点土壤质地土壤肥力FC 硅铝比率土壤呼吸 土壤通气性阳离子交换量潜性酸黄化作用土壤比重BSP 活性酸凋萎系数 二、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4个备选答案中选1个正确答案,将其题号填入括号内) 1、在森林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脱硅富铝化过程可发生在()条件下。 A高温少雨B低温多雨C高温多雨D低温少雨 2、在森林土壤形成过程中,SiO2在土体亚表层残留的过程是()。 A粘化过程B灰化过程C钙化过程D白浆化过程 3、土体内盐基大量流失,铁铝相对富积的过程称为( )。 A粘化过程B灰化过程C钙化过程D富铝化过程 4、富含有机质的土层是( )。 A A层 B B层 C C层 D D层 5、膜状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量叫做( )。 A最大吸湿量B最大分子持水量C田间持水量D凋萎系数 6、小麦的凋萎系数在下列土壤中最大的是( )。 A.砂土B.壤砂土C.壤土D.粘壤土 7、土壤中的水分可以分为多种形态,其中对植物生长影响最大的水分形态是()。 A气态水B固态水C膜状水D毛管水 8、有效水含量范围最大的土壤是( )。 A 石砾土B砂土C壤土D粘土 9、土壤空气组成特点是氧气少、二氧化碳( )和水气饱和。 A多B少C较少D最少 10、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盐基离子可以被代换到土壤溶液中供植物吸收利用。下例正确的代换方式 是()。 A等离子价代换B等离子代换C正负电荷代换D不对等代换 11、酸性土和碱性土淹水后,土壤酸碱性的变化规律是( )。 A酸土更酸,碱土更碱B均无变化C均向酸方向发展D均向中性发展 12、土壤容重指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包括孔隙)土壤的()。 A烘干土重B风干土重C湿土重D自然土重 13、土壤结构体是指土壤中的单粒相互胶结成为一定形状和大小的土块或土团。理想的土壤结构体 是指()。 A粒状B团粒状C块状D片状 14、在土壤中有利于土壤结构体的形成的物质是( )。 A胡敏酸B富里酸C有机酸 D 无机酸 15、在土壤中有利于土壤养分有效化的物质是( )。 A胡敏酸B富里酸C木质素 D 单宁 16、适宜大多数细菌生长的土壤酸碱性环境是( )。 A 碱性B中性 C 酸性 D 强酸性 18、在我国东部地区由南到北土壤带谱的排列正确的是() A砖红壤、红壤和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棕色针叶林土 B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红壤和黄壤、砖红壤 C砖红壤、红壤和黄壤、暗棕壤、棕壤、黄棕壤、棕色针叶林土

植物地理学试题及答案

植物地理学试题及答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院系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试题名称:植物地理学试卷类型:A卷 一.填空(1×20=20分) 1.在植物区系学上,对属内仅含一种的植物,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常将异地分化的亲缘关系很近的两个种所呈现的地理隔离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物种重复出现在一块完整的适宜个体生长的区域,该区域称为该物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古德将世界植被划分为6个植物区,吴钲镒将我国植被归属于其中的2个植物区, 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植物区系学上,根据植物种或其它分类单位的现代地理分布所划分的成分称为__________________成分。 6.北方作物易遭受“倒春寒”危害的原因是秋冬季形成的_______________已经解除。 7.北方的农作物和大部分自然植被在生长发育的某个阶段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温刺激才能开花结实的现象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光合作用强度(速率)与呼吸作用强度(速率)相等时的光照强度称为___________。 9.亚洲热带雨林的标志植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温带草原在世界上有两个主要分布区,即___________草原和__________草原, 其中_____________草原构成世界上最宽最长的草原带。 11.温带夏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欧洲、_____________ 及亚洲地区, 其中糖槭分布在_____________夏绿阔叶林中。 12.寒温带针叶林在_____________大陆连续分布成非常宽广的地带,在群落外貌上表现出两种生态型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苔原是以极地灌木、草本植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占优势的植物群落, 北半球最大的苔原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北部。 院系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二.比较下列概念(4×5=20分) 2.层片与层次 3.照叶林与硬叶林 4.优势种和建群种

植物地理学期末考试归纳

植物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一.名词解释 分类单位和等级系统:界、门、纲、目、科、属、种 种群:植物种内的个体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地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各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称为种群 植物区系:某一地区,或者是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植物区划:利用各种植物区系成分分析方法把那些植物区系种类组成、地理成分与起源、不同等级的特有性与发展历史相似的地区合并,并按照相似程度、关系密切程度,分成若干等级,便是植物区划 植物区划单位:植物区、植物地区、植物省、植物小区。种子植物共有301科,2980属,24550种 亚区:欧亚森林植物亚区、亚洲荒漠植物亚区、欧亚草原植物亚区、青藏高原植物亚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马来西亚植物亚区 生物入侵:指生物由原生地经过自然或人为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损害或生态灾难的过程 入侵途径:人为有意识引进、无意识引进、自然入侵 环境:指某个特定主体周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总和。 植物生境:植物个体或群体栖息地上的小环境。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植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营养等。 非生物因子: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 生物因子:植物因子、动物因子、人为因子。 最小因子法则: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生态因子。 适应:指一种植物在某类生境中能够正常生长和繁殖的现象。 生态幅:每个种对生态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称为生态幅。 特征:a植物的生态幅受到相互影响的多种生态因子组合的综合作用b植物的生态幅还存在一定的时空变异性。 休眠:是植物抵御不利环境条件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生理机制,可以扩大对环境条件的耐性范围(长期休眠、季节性休眠)。 周期性调整:季节性休眠、干湿季交替。 生态类群:在相似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经过相似的自然选择和进化,对某一项生态因子形成相似的可遗传的适应特征(包括形态、结构、生理和生长发育等),从而具有相似的需求性和耐性范围,这样一群植物组合,称为一种生态类群。 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吸收太阳能,裂解水分子,同化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阳生植物:适应强光环境,耐荫力弱,对强光的利用力强。 阴生植物:适应弱光环境,耐荫力强,对弱光利用力强。 提高植物光能利用率和途径:延长光合时间、增加光合面积、提高光合速率。

《土壤地理学》课后答案

1 怎样理解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土壤和人的关系?地位及作用: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处于人类智慧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界面和相互作用交叉带,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境节,也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纽带。P6~P7 土壤与人的关系: 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向人类和陆生动物提供食物、纤维物质,故土壤是人类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 通过土壤形成发育过程分解和净化人类生存环境中的污染物和废弃物,因而土壤即是陆地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首端,又是维持生存环境质量的净化器。 2 解说土壤剖面中的新生体和侵入体,并说明研究它们的意义。 新生体: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新产生的或聚积的物质称为新生体。新生体是判断土壤性质,土壤组成和发生过程等非常重要的特征。 侵入体:位于土体中,但不是土壤形成过程中聚积和产生的物体。一般常见耕作土壤,是判断人为经营活动对土壤层次影响所达到的深度,以及土层的来源等的重要依据。

3 土壤形态是怎样形成的,研究土壤形态的意义是什么?、 土壤形态指土壤和土壤剖面外部形态特征上,包括土壤剖面构造、土壤颜色、质地结构、土壤结持性、孔隙度、干湿度、新生体和侵入体。 4 人类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和利用土壤? 5 土壤的基本组成是什么?如何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 土壤由固相、液相和气相物质组成。 土壤的三类基本物质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条件,是封肥力的物质基础。 6 结合我国土壤粒径分级系统,简述进行土壤粒径分级的意义和作用? 中国土壤料径分级系统为 <0.001mm为黏粒0.001mm~0.005mm为粗黏粒 0.005~0.01为细粉粒0.01~0.05为粗粉粒 0.05~0.25为细砂粒0.25~1.0为粗砂粒 1.0~3.0为细砾3.0~10.0为粗砾 >10.0为石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