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免疫学大纲

免疫学大纲

免疫学大纲
免疫学大纲

免疫学大纲.txt我爸说过的最让我感动的一句话:“孩子,好好学习吧,爸以前玩麻将都玩儿10块的,现在为了供你念书,改玩儿1块的了。”第一讲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免疫、固有免疫应答、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概念

2.掌握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基本功能

3.掌握免疫器官、免疫组织的组成及功能

4.熟悉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5.了解不适宜的免疫应答与疾病关系、了解免疫学的应用

6.了解免疫学发展简史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

1.免疫(immunity):指机体免除疫病(传染病)及抵抗多种疾病的功能。

2.免疫系统:机体行使免疫功能的机构,由免疫器官(组织)、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其基本功能为:

免疫防御功能

免疫监视功能

诱导自身耐受

免疫调节功能

3.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也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由固有免疫细胞介导,如单核-巨噬细胞等,藉表面Toll样受体等识别病原生物,固有免疫细胞活化后吞噬、杀灭病原体;不经历克隆增殖;特点:先天具有,无免疫记忆,无特异性。

4.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亦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由T、B淋巴细胞介导,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后,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并发挥免疫效应、清除抗原;须经历克隆增殖;特点:后天获得,有特异性和免疫记忆性。

5.不适宜的免疫应答可导致免疫性疾病。

6.免疫学及应用:免疫学是研究免疫系统结构及其功能的生物学科学,可应用于(1)传染病预防(2)疾病治疗(3)免疫诊断。

二、免疫学发展简史

1.经验免疫学的发展

*牛痘预防天花

2.免疫学科学形成及发展

*克隆选择学说

三、现代免疫学的发展。

四、免疫系统

(一)免疫器官 (immune organs)

也称淋巴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成熟或定居及介导免疫应答的场所,人的免疫器官分为:

1.中枢免疫器官(central immune organs)

也称一级淋巴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1)骨髓

是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也是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2)胸腺

是T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胸腺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又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胸腺提供了T细胞分化、成熟的微环境;分泌细胞因子、胸腺肽类分子并表达MHC分子等,诱导、促进T细胞的分化、发育和成熟。

胸腺的功能。

2.外周免疫器官(peripheral immune organs)

也称次级淋巴器官,是成熟T、B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免疫应答的发生场所。

(1)淋巴结

淋巴结表面有被膜,其实质分为皮质区和髓质区。

浅皮质区,是成熟B细胞定居的场所,也称为非胸腺依赖区,区内含淋巴滤泡(淋巴小节)、生发中心(germinal center,GC)即次级淋巴滤泡,后者是产生抗体的场所;深皮质区也称副皮质区,是成熟T细胞定居的场所,也称胸腺依赖区,深皮质区内有毛细血管后微静脉(PGV)也称高内皮小静脉(HEV),是淋巴细胞再循环的通道。

髓质区主要为B细胞和浆细胞。

淋巴结的功能。

(2)脾

脾外层有被膜,脾实质分为白髓和红髓。

白髓内有动脉周围淋巴鞘,含大量T细胞,为T细胞区;脾小节(淋巴滤泡)为B细胞区,含大量B细胞。脾内初级滤泡,受抗原刺激后形成生发中心(次级滤泡)。

红髓由脾索和脾血窦组成。脾索内含B细胞、浆细胞和MF及DC。

边缘区位于白髓、红髓交界处,内含T、B细胞和MF;边缘窦是淋巴细胞由血液进入淋巴组织的重要通道。

脾脏的功能。

(3)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MALT)指广泛分布于呼吸道、泌尿道及消化道等粘膜组织中的弥散性淋巴组织和淋巴小节(如扁桃体、肠集合淋巴结和阑尾等),亦被称为粘膜免疫系统。

MALT是人体重要的防御屏障,也是发生局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MALT内含微褶细胞(M细胞),为一抗原转运细胞;上皮间淋巴细胞(IEL),在粘膜免疫中起重要作用。MALT产生大量分泌型IgA(sIgA),在粘膜局部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

(二)免疫细胞(immunocytes)

免疫细胞泛指所有参与免疫或与免疫有关的细胞。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T、B细胞和NK 细胞)、抗原提呈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红细胞及造血干细胞等。(三)免疫分子(immune molecules)

免疫分子指由免疫细胞分泌或表达的多肽或蛋白质分子,包括T、B细胞抗原受体、MHC分子、免疫球蛋白、补体、分化抗原和细胞因子等。免疫分子介导免疫细胞的免疫识别、免疫调节和免疫效应功能。

(四)淋巴细胞再循环和归巢

成熟淋巴细胞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组织或器官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参与再循环的主要是T细胞(占80%以上)。

淋巴细胞再循环的生理意义:补充新的淋巴细胞,及时接触抗原,介导免疫应答、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第二讲抗原(antigens)

目的要求:

1.掌握抗原、抗原表位、半抗原、免疫原性、抗原性的概念

2.掌握TD抗原和TI抗原的概念及其区别;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的区别

3.熟悉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4.熟悉特异性反应和交叉反应的概念;交叉反应的产生机制

5.了解抗原决定基的类别

6.了解超抗原的概念

7.了解佐剂的概念及作用机制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概念

(一)抗原(antigen,Ag):抗原是指能与BCR或TCR结合、诱导免疫应答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抗原的两重特性: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生抗体和/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抗原性(antigenicity):能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称免疫原(immunogen)或完全抗原。

(二)半抗原(hapten)和载体: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的物质称为半抗原。赋予半抗原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载体。

二、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

(一)异物性

抗原的免疫原性的本质是异物性,是抗原的重要性质。抗原与机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抗原分子结构的差异越大,异物性越强,其免疫原性就越强。

自身物质在一定情况下也具有免疫原性。

(二)特异性

抗原的特异性是指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及其与应答产物发生反应所显示的专一性,由抗原分子中的抗原表位所决定。

1.抗原表位(epitope):又称抗原决定基(antigenic determinants),是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区域或基团,它是与TCR/B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

2.抗原决定基类别

(1)构象表位与顺序表位:前者指由序列上不连续,但空间上形成特定构象的一些氨基酸残基或糖基组成的抗原决定基,也称非线性表位;后者又称线性表位,是由一些序列上连续

而呈线性排列的氨基酸残基构成的抗原决定基。

(2) B细胞表位与T细胞表位:B细胞受体(BCR)或抗体识别的抗原决定基,可为构象性或线性表位。T细胞识别的抗原决定基,为线性表位。

T细胞和B细胞抗原表位特性的比较

T细胞表位

B细胞表位

受体

TCR

BCR

MHC分子

必需

无需

表位性质

主要是线性短肽

天然的多肽、多糖、脂多糖

表位大小

8~12个氨基酸(CD8+T细胞)

12~17个氨基酸(CD4+T细胞)

5~15个氨基酸、5~7个单糖或5~7个核苷酸

表位类型

线性表位

构象表位或线性表位

表位位置

抗原分子任意部位

抗原分子表面

3.半抗原-载体效应与表位:B细胞应答产生抗体需要Th细胞的辅助。半抗原为简单分子,只能提供B细胞表位;载体则提供Th细胞识别的T细胞表位。

4.抗原结合价:指抗原分子中能与抗体结合的抗原表位的总数。

5.共同抗原表位和交叉反应

不同抗原之间存在的相同或相似抗原表位称为共同抗原表位。一种抗原诱生的抗体对另一种具有相同或相似决定基的抗原的反应,称为交叉反应(cross reation)。

三、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一)抗原的理化性质:

1.化学性质:蛋白质(包括糖蛋白、脂蛋白)、复杂多糖、脂多糖都具有免疫原性。DNA 免疫原性微弱,单糖、简单多糖则不具免疫原性。

2.分子量:一般来说,抗原分子量越大,含有的抗原决定基越多,结构越复杂,而且在体内不容易被降解,能持续刺激免疫细胞,故免疫原性越强。小于10KD的为弱免疫原,甚至无免疫原性。某些分子量很大但结构简单的分子,如明胶,则免疫原性很弱。

3.结构的复杂性:结构越复杂,免疫原性越强。

4.分子构象:抗原分子立体结构的改变,可以改变其抗原特异性甚至免疫原性。此因素主要影响B细胞免疫。

5.易接近性:抗原表位所处位置不同,使其与BCR之间的可接近性不同,免疫原性也不同。6.物理状态:聚合状态和颗粒性抗原的免疫原性较强。

(二)宿主方面的因素:

遗传因素:不同的个体可因遗传背景不同而对同一抗原产生强弱不同的应答。影响机体免疫应答的最重要的遗传因素是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

(三)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

抗原的剂量、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免疫的次数等均影响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

佐剂的使用。

四、抗原的分类

(一)根据诱生抗体是否需要Th细胞的辅助分为胸腺依赖性抗原(TD抗原)和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I抗原)。

TD抗原:绝大多数是蛋白质。

TI抗原:可分为二类:

(1) TI-1抗原:含重复B细胞表位和B细胞丝裂原,能诱导成熟的和不成熟的B细胞应答。例如细菌脂多糖。

(2) TI-2抗原:含重复B细胞表位,只能诱导成熟B细胞应答。许多细菌,例如,脑膜炎球菌、肺炎球菌和嗜血杆菌的细胞壁多糖。这类抗原诱发的体液免疫是抵抗具有荚膜的细菌的主要机制。

(二)根据抗原所属物种与宿主的亲缘关系分类

1.异种抗原(xenogenous antigens):来自另一物种的抗原,例如微生物抗原,动物抗血清(对于人)。

2.同种异型抗原(allogeneic antigens):来自同一物种不同个体的抗原。例如,不同人体的红细胞ABO抗原,MHC抗原。

3.自身抗原(autologous antigens):来自自身组织中的抗原。例如,晶状体抗原。自身物质改变或被修饰后也可成为抗原。

4.异嗜性抗原(xenophilic antigens):一类存在于不同物种中的共同抗原,又名Forssman 抗原。

5.独特型抗原(idiotypic antigens):存在于免疫球蛋白和TCR的 V区上的抗原。独特型抗原本质上是自身抗原。独特型抗原和抗独特型抗体构成网络,调节免疫应答。

(三)根据抗原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分类

1.内源性抗原(endogenous antigens):指在提呈抗原的细胞内合成的抗原。

2.外源性抗原(exogenous antigens):指从提呈抗原的细胞外摄入的抗原。

五、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一)超抗原(superantigens,SAg)

1.定义:某些以极低浓度即可激活2~20%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免疫应答的蛋白质称为超抗原。它一端直接与TCR的Vb链CDR3外侧区域结合,另一端和MHCⅡ类分子的非抗原结合部位结合,以完整蛋白的形式非特异性激活T细胞的。

2.超抗原的特点:

(1)激活CD4+T细胞。

(2)无须APC细胞加工。

(3)无MHC限制性。

(4)多克隆、非特异性激活具有特定TCR Vb的T细胞。

超抗原分为外源性超抗原和内源性超抗原。

(二)佐剂(adjuvants)

当与抗原一起注射或预先注入机体时,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

1.常用的佐剂:明矾、弗氏佐剂(又分为完全与不完全2种)等。

2.佐剂的作用机制:

(1)改变抗原物理性状;

(2)刺激MF,增强其加工提呈抗原能力;

(3)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

(三)丝裂原(mitogen)

亦称有丝分裂原,通过与淋巴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可刺激某一类淋巴细胞的全部克隆活化,转化为淋巴母细胞和发生有丝分裂。

常用的丝裂原有PHA、ConA、PWM、LPS和SPA。

第三讲免疫球蛋白

目的要求:

1.掌握抗体、免疫球蛋白和单克隆抗体概念

2.掌握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和抗体特异性的结构基础

3.掌握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4.熟悉免疫球蛋白水解片段的结构及功能

5.熟悉五种免疫球蛋白的特性

6.了解免疫球蛋白的的辅助成分和异质性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抗体(antibodies, Ab)是B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并发挥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s, Ig)是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可分

为分泌型和膜型两种,前者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如Ab;后者称膜型免疫球蛋白(membrane Ig,mIg),是B细胞膜上的抗原受体。

一、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一)基本结构

免疫球蛋白分子是由两条相同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通过链间二硫键连接而成,这种四链结构为Ig分子的单体,是构成Ig分子的基本单位。

1.重链和轻链(heavy chain and light chain, H链和L链)

(1) 重链:Ig H链的分子量约为50~75KD,由450~55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类:根据H链恒定区氨基酸序列及抗原性不同,H链可分为γ、α、μ、δ和ε五类,相应的Ig分别被命名为IgG、IgA、IgM、IgD和IgE。

亚类:同一类Ig根据其铰链区氨基酸组成、H链二硫键的数目和位置的差别,又可分为不同的亚类。IgG可分为IgG1-4 四个亚类,IgA可分为IgA1-2 二个亚类。

(2) 轻链:Ig L链的分子量约为25KD,由21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型:根据L链恒定区氨基酸序列及抗原性不同可分为κ型和λ型,相应的Ig分别被命名为κ型和λ型。五类Ig中每类Ig都可以有κ型和λ型。根据λ链恒定区氨基酸序列的差异,λ链可分为λ1-λ4 四种亚型。

2.可变区和恒定区(variable region and constant region, V区和C区)

H链和L链近N端的约110个氨基酸的序列变化很大,称为V区,H链和L链的V区分别称为VH和VL。其余的氨基酸序列相对恒定,称为C区。

高变区(hypervariable regions,HVR): VH和VL中各有3个区域的氨基酸序列的变化更大,这些区域被称为高变区。VH和VL的6个高变区共同组成Ig的抗原结合部位(antigen-binding site, ABS)。HVR是抗体和抗原决定基互补结合的关键部位,所以又被称为互补决定区(complementarity-determining regions, CDRs)。CDRs决定抗体的特异性和亲和力。

H链和L链的C区分别称为CH和CL,它是Ig分类和分型的依据,也是制备第二抗体的抗原基础。不同类Ig H链CH长度不一。

3.结构域(domains)

Ig分子的每条肽链可折叠成几个球形的结构域,其结构特征相似,均由约110氨基酸组成,氨基酸的序列具有相似性和同源性,是Ig发挥各种功能的基本单位,又称为功能区。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中肽链具有特殊的折叠方式(“b桶状”结构),这种折叠方式称为免疫球蛋白折叠。

L链有VL和CL两个功能区;H链有1个VH功能区,IgG、IgA和IgD的H链各有3个CH功能区, IgM和IgE的 H链则各有4个CH功能区。

4.铰链区(hinge region)

铰链区位于CH1和CH2之间,富含脯氨酸,使Ig伸曲自如,便于抗体分子与抗原表位结合。铰链区容易被木瓜蛋白酶、胃蛋白酶等水解。

(二)免疫球蛋白的辅助成分

1. J链(joining chain)

J链是浆细胞分泌的一条多肽链,分子量为15KD,富有半胱氨酸,参与IgA二聚体和IgM五聚体的连接。

2.分泌片

分泌片(secretory piece, SP)又称为分泌成分(secretory component, SC)是分泌型IgA 分子上的一个辅助成分,由粘膜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含糖的肽链,具有保护分泌型IgA 免遭水解酶降解的作用,并介导IgA的转运。

(三)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1.木瓜蛋白酶水解片段

木瓜蛋白酶(papain)水解IgG得到三个片段:①两个相同的部分即抗原结合片段(fragment antigen binding , Fab)②一个可结晶片段(fragment crystalizable, Fc)。

2.胃蛋白酶水解片段

胃蛋白酶(pepsin)水解IgG产生一个具有双价抗体活性的F(ab’)2段和若干无活性的小分子片段(pFc’)。

二、免疫球蛋白的异质性

各种Ig因其结构差异,呈现明显的异质性。

(一)Ig的类和型

(二)Ig的多样性

(三)Ig的血清型

Ig本身又可作为一种抗原,能激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Ig有三类不同抗原表位:1.同种型(isotype):同一种属所有个体的Ig所共有的抗原表位,存在于Ig的C区,为种属性标志。可以在不同种属的机体中产生抗同种型抗体。

2.同种异型(allotype):同一种属不同个体之间所不同的抗原表位,主要存在于Ig的C 区,为个体型标志。可以在不同个体中产生抗同种异型抗体。

3.独特型(idiotype, Id):指同一个体中各种不同的Ig所特有的抗原表位,存在于Ig 的V区。Id可以在机体内刺激产生抗独特型抗体。

三、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一)结合抗原与中和作用

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是Ig 的基本功能。

Ig结合抗原表位的个数称为抗原结合价,单体Ig 为双价,分泌型Ig A为4价,五聚体IgM 理论上为10价,但实际一般为5价。

抗体与细菌抗原或病毒结合后,可中和细菌毒素、阻断病原微生物入侵和保护细胞免受损伤。(二)激活补体

抗体(IgG1、IgG2、IgG3和IgM)与抗原结合后,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系统,产生多种效应功能;聚合的IgA、IgG4可通过旁路途径激活补体系统。

(三)结合细胞

抗体的Fc段可与多种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介导一系列生物学功能。

1. 调理作用

IgG的Fc段与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表面的IgG Fc受体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

2. 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 ADCC),表达Fc受体的杀伤细胞识别抗体的Fc段,通过释放介质直接杀伤被抗体结合的靶细胞。

3. 介导I型超敏反应

IgE的Fc段与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表面IgE Fc受体结合,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四)穿过胎盘和粘膜

在人类,Ig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到达胎儿体内的免疫球蛋白,从而形成婴儿的天然免疫;IgA 可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是局部免疫的重要因素。

四、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和功能

(一)IgG

重链为γ链,血清中以单体形式存在,占血清Ig总量的75~80%,半衰期20~23天。人IgG 有4个亚类:IgG1、IgG2、IgG3和IgG4。为体内主要的抗感染抗体。能通过胎盘,可激活补体,通过Fc受体结合细胞发挥ADCC和调理作用。IgG与SPA结合的特性可用于免疫学技术。(二)IgM

重链为μ链,血清中以五聚体形式存在,五个单体通过J链和二硫键联接而成,是分子量最大的Ig,故又称为巨球蛋白(macroglobulin)。IgM无铰链区。IgM占血清Ig的5~10%左右,半衰期10天。也是体内主要的抗感染抗体,感染早期首先出现的抗体是IgM,IgM激活补体的能力远远大于IgG。IgM也是B细胞表面抗原受体的主要成分。

(三)IgA

重链为α链,血清中以单体形式存在,分泌液中以二聚体形式存在,称分泌型IgA(secretory IgA, sIgA)。sIgA由两个单体、一个J链和一个分泌片组成。血清中IgA含量为2-5mg/ml,占血清Ig总量的10-15%,半衰期为6天。sIgA可通过粘膜,主要存在于唾液、泪液、乳汁(尤其是初乳)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的分泌液中和粘膜表面,在机体粘膜局部抗感染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IgE

重链为ε链,在血清中以单体形式存在。IgE无铰链区。IgE在血清中含量极微,半衰期2.8天。IgE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极易结合,主要参与I型超敏反应及抗某些寄生虫感染。(五)IgD

重链为δ链,分子形式为单体。IgD在血清中含量极少(20-50ug/ml),半衰期3天。对IgD 的生物学功能了解甚少,可能和某些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疾病有关,尚未证实IgD有抗感染作用。和IgM一样,IgD是B细胞表面抗原受体的成分,现认为IgD和B细胞的分化、成熟有关。

五、单克隆抗体

一个B细胞克隆识别其特异性抗原表位而被激活后,只产生一种特异性抗体。天然抗原往往具有多种表位,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中包含多种不同特异性的抗体,系由多个B细胞克隆产生的抗体的混合物,故称为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ies)。

由一个B细胞克隆产生的识别单一抗原表位的同源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ies, mAb)。mAb一般通过杂交瘤技术制备,具有结构高度均一、抗原结合部位和同种型相同、纯度高、特异性强和效价高等特点。

第四讲补体系统

目的要求:

1.掌握补体的概念、基本组成及命名

2.掌握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3.熟悉补体的三条激活途径

4.熟悉MAC的组成及其作用机制

5.了解补体激活的调节机制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概述

补体(complement,C):是存在于血清和组织液中一组经激活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参与抗微生物防御反应、免疫调节及免疫病理的损伤反应等。

(一)组成

1. 固有成份:

(1) 经典途径:C1q、C1r、C1s、C4、C2、C3

(2) 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途径: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MBL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MASP)

(3) 旁路途径:B因子、D因子

(4) 末端成份:C5、C6、C7、C8、C9

2. 调节蛋白

3. 补体片段和补体受体

(二)命名

二、补体的激活

(一)经典途径

1. 激活物及条件

激活物为AgAb免疫复合物(IC),Ab为IgM、IgG1、IgG2或IgG3。

每个C1须同时与两个以上Ig分子的Fc段结合。

2. 固有成份及激活顺序

参与的固有成份包括C1(C1q、C1r、C1s)、C2、C4、C3。激活分为两个阶段。

(1) 识别阶段

抗原抗体结合后,抗体构型改变,暴露Fc段中补体结合部位,C1q可主动识别其补体结合位点,启动经典途径。

C1q为六聚体,呈伞形,其每一亚单位的球形头部为C1q的识别结构,可主动识别AgAb复合物中Ab分子的Fc段,当一分子C1q中两个以上的球形头部与免疫复合物(IC)中IgM或IgG Fc段结合后,C1q的构象发生改变 C1r裂解作用于C1s产生C1s(C1酯酶),C1s依次裂解C4、C2。

C4 C1s C4b+C4a;C2 C1s C2b+C2a

(2) 活化阶段

识别阶段产生的C4b+C2b C4b2b(C3转化酶);

C3 C4b2b C3b+C3a;

C4b2b+C3b C4b2b3b(C5转化酶)。

(二)MBL途径

1. 激活物:病原体。

2. 激活顺序:当MBL识别和结合细菌甘露糖残基等糖结构后,通过构象改变激活与之相连的MASP。MASP具有类似活化的C1s的活性,可水解C4和C2,产生C4b2b,其后反应过程同经典途径。

(三)旁路途径

1. 激活物:为某些细菌产物及凝集的IgA和IgG4等,上述物质实际上是提供了使补体激活级联反应得以进行的接触表面。

2. 参与成份:C3、B因子、D因子。

3. 激活顺序:各种因素产生的C3b和B因子 C3bB,在D因子作用下产生C3bBb(旁路C3转化酶),P因子可稳定C3bBb。C3bBb与多份C3b结合形成C3bnBb(旁路C5转化酶),后者裂

解C5,引起共同的末端效应。

旁路途径可以识别自己与非己,具有放大效应。

(四)补体活化的共同末端效应

三条途径产生的C5转化酶,均可裂解C5,引发共同末端效应。

1. MAC的组装

C5转化酶作用于C5,产生C5b和C5a,C5b结合在细胞表面,依次与C6、C7结合形成C5b67复合物,插入细胞膜中,再与C8结合形成C5b678,后者可牢固附着于细胞表面。

C5b678再与多分子C9结合 C5b6789n,即MAC(攻膜复合体),导致细胞裂解死亡。

2. MAC的效应机制

MAC在细胞膜上形成通道,水、离子自由出入,细胞溶胀性死亡(裂解)。

三、补体活化的调节

(一)补体的自身调控

补体本身代谢速率快,激活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极不稳定,易衰变失活,阻断补体级联反应。

(二)调节因子的作用

调节因子有十多种,包括调节补体活性的抑制剂、调节剂和保护机体正常细胞的抑制剂。

1. 经典途径的调节

(1) C1抑制物(C1 INH)

可与活化的C1r和C1s结合,使C1r和C1s失活。

(2) C4结合蛋白(C4bp)

C4bp可抑制C4b与C2b结合,阻止C4b2b形成,并可加速其分解;C4bp还可促进I因子对C4b的水解。

(3) I因子

I因子可将C4b裂解为C4c和C4d,并可降解C3b。

(4)膜辅蛋白(MCP)

可促进I因子对C4b的裂解。

(5)衰变加速因子(DAF)

DAF即CD55,可同C2竞争与C4b的结合,抑制C3转化酶形成并促进其分解。

2. 旁路途径的调节

(1)抑制C3bBb的组装

H因子可与B因子或Bb竞争结合C3b,促进C3b被I因子灭活。CR1和DAF亦可抑制B因子与C3b结合。

(2)抑制C3bBb的形成

I因子可水解C3b iC3b;H因子、CR1和MCP均可促进I因子对C3b的水解,并可增强H因子与C3b的亲和力。

(3)促进C3bBb的降解

CR1和DAF促进Bb从C3bBb中解离。

(4)正调节作用

P因子可稳定C3bBb,加强C3bBb对C3的裂解。C3肾炎因子亦可稳定C3bBb。

3. MAC形成的调节

同源限制因子(HRF)也称C8结合蛋白(C8bp),可干扰C9与C8结合;膜反应性溶解抑制物(MIRL)即CD59,可阻止C7、C8与C5b-6结合,从而抑制MAC形成。

HRF和CD59在保护正常细胞免遭补体的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四、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补体具有多种生物学作用,参与非特异性防御反应和特异性免疫,其作用包括MAC介导的细胞裂解和补体水解片段介导的多种生物学作用。补体激活的旁路途径和MBL途径在非特异性免疫的早期抗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也是连接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桥梁之一。

1. 裂解细胞、细菌

MAC介导靶细胞及某些细菌裂解,是补体抗微生物感染的重要防御机制。

2. 补体活性片段介导的生物学反应

(1)调理作用

补体片段C3b、C4b、iC3b作为调理素,与细菌及其他颗粒物质结合,可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如C3b与吞噬细胞表面的CR1结合,介导对微生物的吞噬。

(2)引发炎症反应

补体片段C3a、C4a、C5a也称过敏毒素,可介导细胞脱颗粒,释放活性介质,引发过敏反应及炎症反应。

(3)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作用

a. C3参与捕获抗原,使抗原易被APC加工、提呈

b. C3d、CR2可促进B细胞活化

c. C3b、CR1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d. C3b可增强ADCC作用

e. 免疫复合物借助其补体片段与滤泡树突状细胞(FDC)结合参与免疫记忆。

(4)清除免疫复合物

补体可抑制IC形成,促进IC的解离及清除。

(5)清除凋亡细胞

C1q、C3b、iC3b等均可识别和结合凋亡细胞,促进吞噬细胞对这些细胞的清除。

3. 补体其它作用

第五讲细胞因子与分化抗原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胞因子、白细胞分化抗原、粘附分子的基本概念

2.掌握细胞因子的主要特性

3.掌握白细胞分化抗原的命名

4.熟悉细胞因子的分类和生物学活性

5.熟悉粘附分子的分类及常见功能

6.熟悉趋化性细胞因子的概念

7.了解细胞因子受体的结构特点和分类

8.了解CD分子的临床应用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细胞因子

(一)概述

细胞因子:是一类由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分子蛋白或多肽物质的统称。在免疫系统中,细胞因子介导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能调节细胞生长分化、调节免疫功能、发挥免疫效应、参与炎症发生和创伤愈合等。

细胞因子的作用方式及特点:

1.高效性:与受体有高亲和力,微量细胞因子即可对靶细胞产生显著的生物学作用。2.分泌性:大多以旁分泌、自分泌的形式,少数以内分泌的形式发挥作用。其分泌是一个短时自限的过程。

3.多效性:一种细胞细胞因子可作用于多种靶细胞,产生多种生物学效应。

4.重叠性:几种不同的细胞因子可作用于同一种靶细胞,产生相同或相似的生物学效应。5.协同性:一种细胞因子强化另一种细胞因子的功能

6.拮抗性:一种细胞因子抑制其它细胞因子的功能

7.网络性:众多细胞因子形成复杂的细胞因子调节网络。

(二)细胞因子的分类:可分为6类

1.白细胞介素:已报道有IL-1~29

2.干扰素:可分为IFN-a、b和g

3.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已发现18个成员,如TNFa、TNFb、LTa等。

4.集落刺激因子:包括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红细胞生成素(EPO)、干细胞生长因子(SCF)、血小板生成素(TPO)等。

5.生长因子:包括转化生长因子b(TGF-β)、表皮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等。

6.趋化性细胞因子:为8~12KD的小分子肽,可分为CXC、CC、C、CX3C四个亚家族。主要作用是招募血液中的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进入感染发生的部位,参与免疫应答、免疫调节、炎症反应及各种病理生理活动。

(三)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1.抗细菌作用:IL-1、TNFa、IL-6、IL-8、IL-12等。

2.抗病毒作用:IFN-a、IFN-b等。

3.介导和调节特异性免疫应答:IL-2、IL-4、IL-5、IL-6、IFN-γ、TGF-β等。

4.促进血管的生成:CXC趋化性细胞因子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5.刺激造血:EPO、GM-CSF、G-CSF、M-CSF等。

(四)细胞因子受体

大多数细胞因子的作用依赖于其靶细胞某些基因的转录。细胞因子通过与其靶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启动靶细胞内一系列复杂的分子间相互作用,最终启动某些基因的转录。

已知的细胞因子受体多是跨膜蛋白,由胞膜外区、跨膜区和胞浆区组成。

1.根据细胞因子受体的结构可将其分为多个家族:

(1)Ⅰ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又称造血因子受体家族

(2)Ⅱ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又称干扰素受体家族

(3)Ⅲ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又称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家族

(4)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家族

2.多亚单位受体和细胞因子受体共用亚单位

Ⅰ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的大多数成员为多亚单位受体,由细胞因子结合亚单位和信号传递亚单位构成。

有些细胞因子受体可具有相同的信号传递亚单位,如IL-3、IL-5和GM-CSF受体的b亚单位,IL-2、IL-4、IL-7、IL-9和IL-15的g链。因此它们在功能上有很大的重叠性。

3.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

许多细胞因子的受体除跨膜蛋白形式外,还存在着分泌游离的形式,即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可作为细胞因子的运载体,也可与相应的膜受体竞争配体而起抑制作用。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与某些疾病发生有关。

4.细胞因子受体拮抗剂

一些细胞因子的受体存在天然拮抗剂,如IL-1Rα。

(五)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相关的生物制剂

二、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一)免疫细胞表面功能分子与人白细胞分化抗原

1.免疫细胞表面功能分子:免疫细胞的表面分子按其功能,可分为受体、MHC分子、协同刺激分子、黏附分子等。其中受体可包括抗原受体、模式识别受体、细胞因子受体、补体受体、Fc受体、NK细胞受体、死亡受体等。

2.白细胞分化抗原:是指血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分化的不同阶段及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分子。它们大多是穿膜的蛋白或糖蛋白,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它们参与抗原的识别,细胞间相互作用,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和效应。

3.分化抗原的命名及CD的概念:

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聚类分析法,可将分化抗原归为分化群(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简称为CD。分化抗原以CD加序号命名。目前CD的序号已从CD1命名至CD247,大致可划分为13个组。

(二)粘附分子

1.基本概念

(1)粘附分子: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互相接触和结合的分子的统称。粘附分子以配体-受体配对的方式发挥作用,导致细胞与细胞间、细胞与基质间或细胞-基质-细胞之间的粘附,并参与细胞间的识别、细胞的活化和信号转导、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细胞的伸展与移动,是免疫应答、炎症发生、凝血、肿瘤转移、创伤愈合等一系列重要生理和病理过程的分子基础。

(2)粘附分子的分类:目前按粘附分子的结构特点,将其分为整合素家族、选择素家族、免疫球蛋白超家族、黏蛋白样血管地址素、钙粘素家族以及一些未归类的粘附分子。

2.整合素家族:在体内分布广泛,主要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粘附,使细胞得以附着而成整体。基本结构为a、b链经共价键连接组成的异二聚体。整合素家族至少有14种a亚单位和8种b亚单位,根据b亚单位可将其分为8个组(b1~b8)。

3.选择素家族:共有L-选择素、P-选择素、E-选择素三个成员。均为单链穿膜糖蛋白,其细胞膜外部分通常含有三个结构域,即C型凝集素结构域、表皮生长因子结构域和补体调节蛋白结构域,C型凝集素结构域是结合配体的部位,配体主要是一些寡糖基团。选择素在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炎症发生、淋巴细胞归巢中发挥重要作用。

4.粘附分子的常见功能

(1)免疫细胞识别中的辅助受体和协同刺激分子。

CD4-MHC II、 CD8-MHC I、 CD28-B7

(2)炎症过程中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

(3)淋巴细胞归巢

(三)CD分子和粘附分子的临床应用举例

1.阐明发病机制

2.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3.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

第六讲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

目的要求

1.掌握MHC和MHC分子的概念

2.掌握HLA基因结构及其多基因特性

3.掌握经典的MHCⅠ类分子、Ⅱ类分子结构、分布及其生物学功能

4.熟悉MHC基因多态性的概念及其生物学意义

5.熟悉MHC-肽相互作用的分子基础及特点

6.了解HLA与临床医学

7.了解非经典的HLAⅠ类、Ⅱ类基因、免疫功能相关基因及炎症相关基因

8.了解小鼠H-2基因复合体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是一复杂的基因群,其编码的产物称MHC分子,生物学功能是提呈抗原肽,调控免疫应答,在特异性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小鼠MHC称为H-2基因(复合体);人的MHC称为HLA基因(复合体),其产物称为HLA分子或HLA抗原。

一. MHC结构及其多基因特性

MHC由Ⅰ类、Ⅱ类和Ⅲ类基因组成,具有多基因特性,此外还包括多种免疫功能相关基因。1.经典的MHCⅠ类和Ⅱ类基因

(1) H-2复合体

H-2位于小鼠第17号染色体。Ⅰ类基因包括K、D、L三个基因座位;Ⅱ类基因包括Ab、Aa、Eb、Ea四个基因座位;Ⅲ类基因编码补体成分。

(2) HLA基因

HLA基因位于人第6号染色体,经典的HLAⅠ类基因(HLAⅠa基因)包括A、B、C三个基因座位(分别编码相应Ⅰ类分子的α链);经典的HLAⅡ类基因包括DP、DQ和DR三个亚区,每一亚区又包括A、B基因座位,分别编码Ⅱ类分子的α链和β链。

2.免疫功能相关基因

(1) HLA Ⅲ类基因

编码血清补体成份,如C4B、C4A、Bf、C2

(2)抗原加工、提呈相关基因(位于HLA II类基因区)

a. 低分子量多肽(LMP)基因

b. 抗原加工相关转运体(TAP)基因

c. HLA-DM基因

d. HLA-DO基因

e. TAP相关蛋白基因

3.非经典Ⅰ类基因(HLA I b基因)

(1) HLA-E基因

(2) HLA-G基因

4.炎症相关基因(位于HLA Ⅲ类基因区)

(1) TNF基因

(2)转录调节基因

(3) MHCⅠ类相关基因(MIC)

(4)热休克蛋白(HSP)基因

二. MHC的多态性

1.多态性多态性(polymorphism)指一个基因座位上存在多个等位基因,系一群体概念,即群体中不同个体可拥有不同的等位基因。

2. HLA多态性的产生及生物学意义

多态性的产生:自然选择(选择压力)

生物学意义:群体水平上赋予人类的生存优势。

*单元型遗传

*共显性表达

*连锁不平衡

三. MHC编码分子——人的HLA分子

1.经典的HLAⅠ类分子

经典Ⅰ类分子包括HLA A分子、B分子和C分子,分布于有核细胞表面。经典Ⅰ类分子的结构相似,均由α链(含α1、α2和α3三个结构域)和β链(β2m,由人的15号染色体编码)组成;其中α1和α2构成Ⅰ类分子抗原结合槽,α3和β2m构成免疫球蛋白样区。

2.经典的HLAⅡ类分子

经典Ⅱ类分子包括HLA DP分子、DQ分子和DR分子,分布在APC和活化的T细胞表面。Ⅱ类分子均由α链(含α1、α2结构域)和β链(含β1和β2结构域组成);其中α1、β1构成Ⅱ类分子的抗原结合槽,α2、β2构成免疫球蛋白样区。

四.MHC分子和抗原肽的相互作用

MHC的生物学功能是通过结合、提呈抗原肽得以实现的。

1. MHC分子和抗原肽相互作用的分子基础

锚定位:抗原肽上和MHC分子结合的特定部位

锚定残基:抗原肽中锚定位上的氨基酸残基

共同基序:能与同一型别MHC分子结合的不同抗原肽具有的相同或相似的锚定残基。

2. MHC和抗原肽相互作用的特点

专一性与包容性。

五.MHC的生物学功能

1.提呈抗原、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

(1)提呈抗原供T细胞识别,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

(2)介导T细胞在胸腺中的分化、成熟。

(3)疾病易感性个体的主要决定者

(4)调控机体免疫功能

2.参与固有免疫应答

MHC免疫功能相关基因参与对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调控

(1)补体基因——补体编码

(2)非经典Ⅰ类基因——调控NK细胞活性

(3)炎症相关基因——调控炎症反应

六.HLA与临床医学

1. HLA与器官移植:

2. HLA异常表达和临床疾病

3. HLA与疾病关联

4. HLA与亲子鉴定和法医学

第七讲免疫细胞(一)

目的要求:

1. 掌握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NK细胞和NKT细胞的生物功能

2. 掌握NK细胞抑制性受体(KIR,KLR)和激活性受体的功能及其作用

3. 熟悉巨噬细胞表面模式识别受体和调理性受体

4. 了解免疫细胞的来源、分化与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细胞和肥大细胞的作用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免疫细胞包括参与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细胞。但两者在功能上往往互有交叉,前者主要包括单核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NKT细胞,粒细胞等,后者包括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等。

一、免疫细胞的来源及分化

所有免疫细胞都来源于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原始造血干细胞),人的多能造血干细胞表达CD34和CD117(C—kit).胚胎期多能造血干细胞来源于卵黄囊,胚肝,出生后则来之于骨髓。

二、吞噬细胞

吞噬细胞主要包括单核吞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两大类。单核吞噬细胞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器官中的巨噬细胞(Mφ)。吞噬细胞在吞噬,清除病原微生物中起重要作用,现以巨噬细胞为例讨论其功能。

(一)识别、清除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

1.巨噬细胞对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的识别。

(1)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 PRR)

PRR可识别病原体表面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 PAMP),也称非调理性受体,包括:

a. 甘露糖受体(MR):与病原体表面甘露糖或岩藻糖残基结合,介导吞噬或胞吞。

b. 清道夫受体(SR):识别G-菌LPS和G+菌磷壁酸或磷脂酰丝氨酸(凋亡细胞标志),清除病原体和凋亡细胞。

c. Toll样受体(TLR):包括10个成员(TLR1~10),可识别多种配体,如G+细菌的肽聚糖和磷壁酸,支原体的脂蛋白和脂肽,以及分枝菌的阿拉伯甘露糖脂及酵母菌的酵母多糖。通过

TLR识别,可导致Mφ活化,增强其吞噬和杀菌能力,同时释放细胞因子参与炎症反应和免疫调节。

(2)调理性受体:包括Fc受体(FcR)和补体受体(CR):介导对病原体的吞噬,发挥免疫调理作用。

2.巨噬细胞对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的杀伤消化和清除

巨噬细胞经吞噬或吞饮作用摄入病原体等,通过一系列机制使细菌消化,降解,同时产生一些具有免疫原性的抗原肽。

(1)氧依赖性杀菌系统

包括反应性氧中间物(ROI)和反应性氮中间物(RNI)作用系统。

a. ROI系统:产生超氧阴离子(O2-),游离羟基(OH-),过氧化氢(H2O2)和单态氧(1O2)等强性氧物质,通过氧化作用和细胞毒作用杀灭病原微生物。

b. RNI系统:产生胍氨酸和一氧化氮(NO),NO对细菌和肿瘤细胞有杀伤和细胞毒性作用。(2)氧非依赖性杀菌系统

包括酸性pH,溶菌酶和防御素(defensin)等杀灭细菌。

(3)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的消化和清除

病原体和抗原性异物被杀伤或破坏后,在各种水解酶的作用下降解,大部分通过胞吐排出,一部分被加工成小分子抗原肽,经MHC分子提呈给T细胞识别,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二)参与和促进炎症反应

Mφ经相应细胞因子作用被募集、活化,分泌炎性介质,介导炎症反应。

1.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β(MIP-1α/β)、单核巨噬细胞趋化因子蛋白-1(MCP-1)和IL-8:发挥抗感染免疫作用;

2. IL-1β,TNF-α,IL-6,前列腺素,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介导炎症反应;3. IFN-α/β、溶菌酶等:增强抗感染免疫,亦可引起组织细胞损伤,上述炎症介质适当时可保护机体;过量时则损伤机体。

(三)对肿瘤和病毒感染等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Mφ细胞活化后,表面调理性/非调理性受体表达、杀菌能力和分泌功能增加,从而能有效杀伤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此外,活化Mφ可分泌TNF-α,介导靶细胞凋亡;在抗体介导下,发挥ADCC效应。

(四)加工、提呈抗原

Mφ为专职抗原提呈细胞,能加工,提呈抗原,启动免疫应答。

(五)免疫调节作用

Mφ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如分泌IL-1β、TNF-α、IL-6、IL-12及IL-18等,促进T、B细胞、NK细胞活化,增殖;分泌IL-10抑制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活化,抑制APC的抗原提呈作用。

三、树突状细胞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因其表面具有许多树状突起而得名。DC分为髓样DC(MDC)和淋巴样DC(LDC),根据分布及分化程度又有不同的名称。

未成熟DC经抗原刺激后分化为成熟DC,特征性标志为CD1a,CD11c和CD83,并高表达MHCⅡ/Ⅰ分子,B7,ICAM。

DC的功能:

1. 加工、提呈抗原,启动免疫应答

2. 免疫调节

(1)分泌IL-12诱导Th1细胞分化

(2)分泌Ⅰ型IFN,发挥抗感染及免疫调节作用

(3)分泌IL-10,TGF-β,介导抗体类别转换

(4)分泌IL-1β,促进T、B细胞活化。

四、自然杀伤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 NK细胞)在骨髓和胸腺分化成熟,不表达抗原受体,但表达CD56、CD16分子。

1. NK细胞的功能:

(1)杀伤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NK细胞无需抗原预先致敏,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的靶细胞,故在肿瘤免疫和抗病毒感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2)介导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

NK细胞藉表面FcγRⅢ,识别与IgG抗体特异性结合的肿瘤/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发挥ADCC 效应。

*ADCC:以IgG抗体为桥梁,定向介导NK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3)免疫调节作用

活化的NK细胞可分泌IFN-γ,IL-2,TNF,发挥多重作用。

2. 调节NK细胞杀伤活性的表面受体

NK细胞尽管不表达抗原受体,但仍能识别自身正常细胞和异常的靶细胞,专一杀伤靶细胞,研究证实,NK细胞的杀伤活性是受表面有关受体调控的。

(1)抑制性受体

NK细胞表面的抑制性受体(配体为HLAⅠ类分子)包括:

a. 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

KIR为IgSF成员,分为KIR2DL和KIR3DL两个亚类。KIR的胞浆区含有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ITIM),当KIR与配体结合后,藉ITIM传入抑制信号,抑制NK细胞杀伤活性。

b. 杀伤细胞凝集素样受体(KLR)

KLR由CD94与NKG2A(两者均为C型凝集素家族成员)组成。NKG2A含ITIM,能转导抑制信号。

正常组织细胞表达HLAⅠ类分子,故当与NK细胞相遇时,后者表面的KIR和KLR与HLAⅠ类分子结合,抑制NK细胞的杀伤活性;当肿瘤或病毒感染的细胞缺乏或低表达HLAⅠ类分子时,NK细胞则趋于活化状态,能杀伤靶细胞。

(2)活化受体

除抑制性受体外,NK细胞还表达激活性受体,配体为非HLAⅠ类分子,当活化受体与相应配体结合后可活化NK细胞。

a. NKG2D

NKG2D与胞浆含免疫受体酪氨酸激活基序(ITAM)的DAP10组成活化受体,当与配体MIC A/B 结合后,ITAM转导活化信号,从而杀伤某些肿瘤细胞(表达MICA/B)。

b. 自然细胞毒性受体(NCR)

NCR包括NKP46、NKP30和NKP44,NKP46,NKP30与含ITAM的CD3δδ结合,从而转导活化信号;NKP44则与含ITAM的DAP12结合,转导活化信号。

此外,KIR2DS和KIR3DS(S代表短的胞浆区,不含ITIM)和含ITAM的DAP12结合、CD94-NKG2C (胞浆不含ITIM)和DAP12结合组成另两类活化受体。

3. NK细胞杀伤靶细胞的作用机制

NK细胞通过分泌或表达相应分子杀伤细胞:

(1)穿孔素/颗粒酶途径

穿孔素在Ca++存在下,在靶细胞膜上形成“孔道”,电解质进入胞内,导致靶细胞崩解死亡;

颗粒酶可介导靶细胞凋亡。

(2) Fas,FasL途径

活化的NK细胞表达FasL,与靶细胞表面Fas结合,介导靶细胞凋亡。

(3) TNF-α与TNFR-I途径

TNF-α与靶细胞表面TNFR-I结合,介导靶细胞凋亡。

五、NKT细胞

NKT细胞在胸腺或胚肝分化,发育,表达NK1.1分子,大多为CD4-CD8-,少数为CD4+。NKT 细胞TCR多样性低、抗原谱窄,识别CD1提呈的脂类和糖脂类抗原,其主要功能如下:

1. 细胞毒作用:活化NKT细胞,可分泌穿孔素杀死靶细胞,亦可表达FasL介导靶细胞凋亡。

2. 免疫调节作用:

活化NKT细胞可分泌IL-4,IFN-γ,IL-4可诱导Th2细胞活化,介导体液免疫,诱导IgE 类别转换;IFN-γ可诱导Th1细胞活化,介导细胞免疫;分泌的MCP-1α、MCP1-β参与炎症反应。

六、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具有趋化作用和一定吞噬、杀菌能力,故在寄生虫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七、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分布在血液中,肥大细胞主要存在于结缔组织中,两者功能相似,均为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重要效应细胞。

第八讲免疫细胞(二)

目的要求:

1. 掌握TCR-CD3、BCR—Igα、Igβ的分子的组成、结构特点及功能

2. 掌握T、B细胞亚群、功能及分化成熟过程

3. 掌握T细胞阳性选择、阴性选择的过程及生物学意义

4. 熟悉T、B细胞表面共受体、共刺激分子及其功能

5. 了解T、B细胞其他表面分子及其功能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一、 T淋巴细胞(T lymphocyte)

T淋巴细胞简称T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淋巴样前祖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T细胞可分为不同亚群,T细胞的主要功能是介导细胞免疫和免疫调节。

1. T细胞表面的分子及作用

(1) TCR-CD3复合物

T细胞抗原受体(T cell receptor,TCR)与CD3组成TCR-CD3复合物,共同表达在成熟T 细胞表面。TCR识别MHC-抗原肽,CD3分子转导TCR接受的抗原刺激信号

a. TCR为T细胞特征性表面标志,为异二聚体结构。根据其组成不同,分为αβTCR和γδTCR。大部分T细胞表达αβTCR。TCR的α、β链的胞外部分可分为可变区(V区)和恒定区(C区),V区识别MHC-抗原肽。胞内区很短,不能转导信号,故TCR的功能是识别抗原,决定抗原特异性。

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大纲 实验名称:医学免疫学 学时:6学时 学分: 适应专业:护理学专业 执笔人:边藏丽 审定人:王恺兵 一、实验目的与任务 实验教学是医学免疫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了解常用的免疫学检查方法,掌握免疫学基本实验技术(试管凝集、玻片凝集、对流免疫电泳、免疫细胞形态观察、淋巴细胞分离、ELISA等),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观察、分析、综合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医学免疫学实验对象多为具有传染性的材料,要求学生在实验教学中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牢固树立无菌观念,认真操作与观察实验结果,实事求是的记录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认真分析和讨论。 四、实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实验一凝集反应(试管凝集、玻片凝集) 3学时 1.目的要求 掌握体外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掌握凝集反应原理、方法和用途。 2.方法原理 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一定条件下特异性结合而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3.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 试管、玻片、水浴箱、吸管、伤寒杆菌“H”“O”诊断菌液、大肠埃希菌、大肠埃希菌

诊断血清等。 4.掌握要点 掌握凝集反应原理、方法和用途;血清效价;凝集现象的观察。 5.实验内容: (1)玻片凝集(抗原定性试验) (2)试管凝集(抗体定量试验) 实验二对流免疫电泳、血型鉴定 2学时1.目的要求 掌握沉淀的反应原理、方法和用途;了解对流免疫电泳的操作步骤,结果观察;掌握血型鉴定的反应原理、方法及结果判断。 2.方法原理 对流免疫电泳是将经典沉淀反应与电泳技术结合而设计的一项实验。沉淀反应是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结合并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物的一种血清学反应。 带电的胶体颗粒可在电场中移动,其移动方向与胶体颗粒所带电荷有关。抗原在的缓冲带负电荷,将抗原加于琼脂板阴极端的小孔中,由阴极向阳极移动;抗体为球蛋因电渗作用而流向阴极。当抗原抗体在两孔间相遇时,在两者比例适当处形成白色沉淀线。此种在双向琼指扩散基础上加电泳的方法,称为对流免疫电泳。 血型鉴定属直接凝集反应。将已知标准抗A和抗B血型抗体分别与待测红细胞混合。如果抗原与抗体相对应,则引起红细胞凝集,反之则不凝集,据其凝集现象可判断血型。 3.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 标准的抗A和抗B单克隆抗体(抗A为蓝色,抗B为黄色)、酒精棉球、采血针、载玻片、待测血清、甲胎蛋白诊断血清,肝癌病人阳性血清, L巴比妥缓冲液,琼脂对流免疫板、打孔器、加样器、电泳仪等。 4.掌握要点 (1)对流免疫电泳的操作步骤,结果观察; (2)血型鉴定的方法及结果判断。 5.实验内容: (1)讲述沉淀的反应原理、方法和用途;对流免疫电泳的操作步骤,结果观察;血型鉴定的反应原理、方法及结果判断; (2)对流免疫电泳的操作及结果观察; (3)血型鉴定的操作及结果观察; 实验三小鼠吞噬细胞及转化细胞形态观察 2学时 1.目的要求 观察吞噬细胞的吞噬现象;了解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观察转化细胞、淋巴母细胞的形态了解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 2.方法原理 巨噬细胞可吞噬异种或异体细胞等体积较大的异物,中性粒细胞可吞噬多种细菌。观察这两类细胞的吞噬现象,可计算出吞噬异物的细胞数和吞噬细胞中吞入的异物数,用以评价机体的免疫状态。 淋巴细胞,在受抗原的刺激后,可转化为淋巴母细胞,淋巴细胞转化率的高低可反映机体细胞免疫水平。

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总结

免疫学复习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免疫(immunity):是免疫系统抵御抗原异物的侵入,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抗原,对“自己”的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进行排除,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抗原的概念稍后会介绍,这里通俗的说,就是机体认为不是自己的,外界来的大分子物质。比如输血,如果输的血型与自身的血型不同,机体就认为这种血是外来的“抗原”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机体的免疫功能概括为: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监视③免疫自身稳定 二、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⒈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也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长期进化中逐步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特点:先天具有,无免疫记忆,无特异性。 ⒉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亦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由T、B淋巴细胞介导,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后,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并发挥免疫效应、清除抗原;须经历克隆增殖; 分为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②活化增殖阶段③效应阶段 三个主要特点①特异性②耐受性③记忆性 因需要细胞的活化、增殖等较复杂过程,故所需时间较长 第二章免疫组织与器官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第一节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一、骨髓 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 ㈠骨髓的功能 ⒈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⒉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⒊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二、胸腺 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㈠胸腺的结构 胸腺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又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 ㈡胸腺微环境: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物质(如激素、细胞因子等)组成,其在胸腺细胞分化发育过程的不同环节均发挥作用。 ㈢胸腺的功能 ⒈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⒉免疫调节⒊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第二节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一、淋巴结 1. T、B细胞定居的场所⒉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⒊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⒋过滤作用(过滤淋巴液) 二、脾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

免疫学-复试笔试-《医学免疫学》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100102] 考试科目名称:医学免疫学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一)基础免疫学部分66% (二)临床免疫学部分34% 4)题型结构 a: 名词解释题,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b: 简答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c: 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一)基础免疫学部分 1、免疫学概论、免疫组织和器官 考试内容 免疫的概念,免疫学研究内容,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应答分类,克隆选择学说*,免疫学发展历史以及著名科学家所作贡献;免疫器官,淋巴细胞再循环。 考试要求 ⑴掌握免疫的概念,掌握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免疫应答的类型,掌握免疫组织和器官的功能。 ⑵理解免疫学研究内容,理解克隆选择学说,理解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意义。 ⑶了解免疫学发展历史。 2、抗原

抗原的概念和两大特性,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影响免疫原性的因素,抗原的几种分类,非特异性刺激剂(超抗原、佐剂、丝裂原*) 考试要求 ⑴掌握抗原的概念和两大特性,掌握表位、交叉反应等概念,掌握抗原的分类,掌握超抗原、佐剂的概念。 ⑵理解影响免疫原性的因素。 ⑶了解丝裂原的作用机理*。 3、免疫分子 考试内容 免疫球蛋白(抗体)的概念、结构、血清型、功能、分类以及制备方法;补体的概念、激活途径、调节因素、功能;细胞因子的概念、功能分类;白细胞分化抗原、CD以及黏附分子的概念以及重要分子的功能;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体特性、定位、编码分子及其功能,以及其医学意义。 考试要求 ⑴掌握免疫球蛋白(抗体)的概念、结构、功能和分类;掌握补体的概念、激活途径、功能;掌握细胞因子的概念、功能分类;掌握白细胞分化抗原、CD 以及黏附分子的概念以及重要分子的功能;掌握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体特性、定位、编码分子及其功能,以及其医学意义。 ⑵理解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和制备方法;理解补体的调节因素*;理解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体的多样性。 ⑶了解抗体的独特型;了解补体的受体;了解细胞因子的受体;了解白细胞分化抗原的分类和粘附分子的分类。 4、免疫细胞 考试内容 T淋巴细胞的发育、表面分子、亚群以及功能;B淋巴细胞的发育、表面分子、亚群以及功能;专职抗原提呈细胞的种类与主要功能;固有免疫细胞(巨噬细胞、NK细胞等)的特点和功能。

《医学免疫学》习题集(题库+答案)

免疫学习题集和参考答案 第一章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其展望 一、选择题 【A型题】 1.免疫是指 A.机体排除病原微生物的功能 B.机体清除损伤和衰老细胞的功能 C.机体抗感染的防御功能 D.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E.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突变细胞的功能 2. 最早用人痘苗预防天花的国家是 A.法国 B.中国 C.英国 D.美国 E.印度 3. 免疫对机体是 A.有害的 B.有利的 C.有害无利 D.有利无害 E.正常条件下有利,异常条件下有害 4. 机体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 A.肿瘤 B.超敏反应 C.移植排斥反应 D.免疫耐受 E.自身免疫病 5. 针对特定抗原的免疫应答过强易导致 A.肿瘤 B.超敏反应 C.移植排斥反应 D.反复感染 E.免疫缺陷病 6. 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功能称为 A.免疫监视 B.免疫自稳 C.免疫耐受 D.免疫防御

E.免疫调节 7. 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突变细胞的功能称为 A.免疫监视 B.免疫缺陷 C.免疫耐受 D.免疫防御 E.免疫调节 8. 首次用于人工被动免疫的制剂是 A.破伤风抗毒素 B.破伤风类素素 C.肉毒类毒素 D.白喉类素素 E.白喉抗毒素 9. 首次应用类毒素进行预防接种的科学家是 A.Pasteur B.Behring C.Jenner D.Border E.Burner 10.最早发明减毒活疫苗的科学家是 A.Jenner B.Koch C.Porter D.Burnet E.Pasteur 11.英国科学家Jenner发明了 A. 白喉抗毒素 B.狂犬疫苗 C.人痘苗 D.牛痘苗 E.卡介苗 12.创建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学者是 A. .Koch和Pasteur B. Miller和Good C. Milstein和K?hler D. Tislius和Kabat E. Porter和Edelman 13.最早提出克隆选择学说的科学家是 A. Burnet B. Border C.Porter D. Jenner E.Pasteur 14.免疫系统的组成是 A、中枢免疫器官、周围免疫器官 B、免疫细胞、粘附免疫系统、中枢免疫器官 C、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皮肤免疫系统 D、免疫分子、粘附免疫系统、皮肤免疫系统 E、免疫器官、免疫组织、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X型题】 1.免疫细胞包括 A.淋巴细胞 B.单核-巨噬细胞 C.抗原提呈细胞 D.粒细胞 E.红细胞 2.下列哪些细胞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能力? A.巨噬细胞 B.T细胞

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

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 第一讲绪论 1、概念: 1)、免疫(immunity):即免除疫病和抵抗疾病的发生。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异己(非己)”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 2、免疫的三大功能: 免疫系统具有三大基本功能,即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denfense)、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surveillance)、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homeostasis)。 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denfense)书:指机体防御及清除病原体的功能。Ppt: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的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大分子。 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surveillance)指免疫系统识别、监视并清除体内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的功能。 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homeostasis)指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或其他成分,对自身正常成分产生免疫耐受、并通过免疫调节达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3、免疫器官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DC、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碱性细胞、肥大细胞等一系列细胞。免疫分子包括免疫球蛋白(抗体)、补体、细胞因子、黏附分子、MHC 等结构。免疫器官又分外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bonemarrow),胸腺(thymus),腔上囊(法氏囊,鸟类),中枢免疫器官为免疫细胞的发生、分化和成熟提供了场所。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免疫系统,是成熟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即适应性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第二讲抗原 1、概念: 1)、抗原(antigen,Ag):书: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Ppt:指能被机体免疫细胞识别,刺激和诱导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效应淋巴细胞等免疫效应性物质,并能与相应免疫效应性物质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2)、抗原决定基(antigenticdeterminant)(表位,epitope):书:指能被抗体、BCR

南京医科大学2016年《医学免疫学》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南京医科大学2016年《医学免疫学》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一、题型结构: 简答题:(占60%,60分,每题10分,6道题) 问答题(含论述题、病例分析等)(占40%,40分,每题20分,2道题) 总分100分。 二、考试时间: 3小时。 三、参考教材: 1、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最新版的本科教材《医学免疫学》,金伯泉主编为主。 2、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四版本科教材《医学免疫学》,陈慰峰主编。 3、高等教育出版社《医学免疫学》,高晓明主编。 四、考查目标: 重点考查考生对人体免疫系统和免疫应答本质的认识。要求考生掌握医学免疫学的概念、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免疫应答种类及其特点;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各种免疫分子结构与功能。掌握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的原理;掌握临床免疫学疾病(如:超敏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病、肿瘤免疫和移植免疫)的发生机制及其病理特点;熟悉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免疫学防治相关措施。为今后开展免疫学相关的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专业基础免疫学理论知识与技能。 五、考试内容: 免疫学概论:免疫的概念与发展史;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免疫器官和组织: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及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 抗原: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影响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因素;抗原的种类和非特异性的免疫刺激剂。 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异质性、功能及各种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人工制备的抗体。 补体系统:补体的概念、补体系统的激活、补体系统的调节和生物学意义。 细胞因子: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分类、生物学活性、细胞因子的受体、细胞因子与临床的关系。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人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概念、种类与生物学功能。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MHC结构及其多基因特性、MHC的多态性、MHC分子和抗原肽的相互作用;MHC的生物学功能及其HLA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B淋巴细胞:B细胞的分化发育;B细胞表面分子及其作用;B淋巴细胞的亚群和B细胞的功能。 T淋巴细胞:T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T细胞亚群;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与提呈;T细胞介

(整理)兽医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兽医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Veterinary Immunology) 课程编号:1812025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动物医学(含动物医学方向、检验检疫方向、实验动物方向) 先修课程:动物生物化学、兽医微生物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组织学与胚胎学等 后续课程:动物传染病学、动物寄生虫病学、动物病理生理学、兽医外科学与手术学等 总学分:3,其中实验学分:0.5 教学目的与要求:兽医免疫学是免疫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和动物医学专业重要基础课之一,主要研究动物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免疫应答规律与调节、免疫诊断与免疫防治。本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自学等过程,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兽医免疫学基本理论知识、重要免疫学技术基本原理及应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并结合生产实践,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从事免疫学诊断与免疫防治工作的能力。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序号章目名称 学时分配 序号章目名称 学时分配讲授实验讲授实验 1绪论211第十章免疫耐受1 2第一章免疫系统412第十一章抗感染免疫2 3第二章抗原313第十二章人工免疫2 4第三章抗体414第十三章血清学试验概述1 5第四章抗体的人工制备2315第十四章凝聚性试验34 6第五章免疫遗传216第十五章免疫标记技术25 7第六章补体系统217第十六章补体结合试验1 8第七章细胞因子118第十七章中和试验12 9第八章免疫应答419第十八章细胞免疫检测技术22 10第九章变态反应1 绪论(2学时) 第一节免疫及免疫学概述 一、基本概念:免疫的概念,免疫学定义与研究内容,免疫学科发展过程及趋势。 二、免疫的基本特性:免疫系统是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防御体系,具有识别异己、特异性、免疫记忆等基本特性。 三、免疫的基本功能:动物机体通过识别异己产生应答反应,发挥免疫防御、自身稳定、免疫监视等基本功能。 第二节免疫学发展史 一、经验免疫学时期:我国民间首创预防天花的人痘苗,为免疫预防提供了成功经验。 二、经典免疫学时期:主要成就包括牛痘苗、弱毒苗、灭活苗以及抗毒素、补体和吞噬细胞的发现; 在此基础上提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学学说,并建立血清学诊断方法。 三、现代免疫学时期 标志性研究成果包括细胞免疫、免疫耐受现象的发现,克隆选择学说的提出; 免疫遗传与免疫应答分子机制的阐明,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发明等。 第三节免疫学的应用 一、免疫学与医学 二、免疫学与生物学 三、免疫学与生物技术 本章重点:免疫的基本概念、特性与功能。 难点:免疫的特性和功能。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 第一章免疫系统(4学时) 第一节免疫系统及免疫器官 一、免疫系统:包括参与免疫应答或执行免疫功能的器官、细胞和分子。 二、免疫器官:指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器官,包括中枢和外周免疫器官。 第二节免疫细胞及其表面标志 一、基本概念:包括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细胞。 二、免疫活性细胞:主要有T细胞和B细胞,它们的来源、分布、形态、主要表面标志、亚类和功能。 三、杀伤性细胞:主要包括K细胞和NK细胞,是早期、非特异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辅佐细胞:主要包括单核吞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与B细胞共同组成专业抗原提呈细胞。 五、其他免疫细胞:主要包括颗粒白细胞、肥大细胞和参与黏膜免疫有关的细胞。 六、淋巴细胞再循环:基本概念、途径及意义。

《医学免疫学》知识点总结(文库)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免疫(immunity):是免疫系统抵御抗原异物的侵入,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抗原,对“自己”的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进行排除,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 抗原的概念稍后会介绍,这里通俗的说,就是机体认为不是自己的,外界来的大分子物质。比如输血,如果输的血型与自身的血型不同,机体就认为这种血是外来的“抗原”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机体的免疫功能概括为: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监视③免疫自身稳定 二、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⒈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也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长期进化中逐步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特点:先天具有,无免疫记忆,无特异性。 ⒉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亦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由T、B淋巴细胞介导,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后,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并发挥免疫效应、清除抗原;须经历克隆增殖; 分为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②活化增殖阶段③效应阶段 三个主要特点①特异性②耐受性③记忆性 因需要细胞的活化、增殖等较复杂过程,故所需时间较长

第二章免疫组织与器官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第一节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一、骨髓 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 ㈠骨髓的功能 ⒈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⒉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⒊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二、胸腺 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㈠胸腺的结构 胸腺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又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 ㈡胸腺微环境: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物质(如激素、细胞因子等)组成,其在胸腺细胞分化发育过程的不同环节均发挥作用。 ㈢胸腺的功能 ⒈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⒉免疫调节⒊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第二节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一、淋巴结 1. T、B细胞定居的场所⒉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⒊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⒋过滤作用(过滤淋巴液)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医学免疫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英文名称:Medical immunolog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时学分:44学时(理论32学时,实验12学时),2学分 课程代码:bz020135 教学单位:基础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预防医学等本科专业 医学免疫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本课程以免疫分子、细胞、器官及整体调节为基础,从不同角度揭示免疫应答规律和免疫系统功能异常所致疾病发病机制诊断、防治以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免疫学基础理论的发展和应用领域不断取得的成就,在医学和生命科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和免疫应答机制的认识,了解近年来免疫学研究的重要进展,尤其是涉及免疫学重要理论和临床实际应用的内容,从而进一步扩展学生的视野。 本课程作为必修课为医学临床等相关专业本科学生开设,学习本课程,需要解剖、组织、生化、遗传、细胞生物学等学相关基础科的知识。本大纲按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医药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卫生部“十一五”

规划教材《医学免疫学》第5版教学内容,参照国家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制定。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免疫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也为学习其他医学基础和临床课程建立牢固基础。 各章列出的教学目的要求划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便于组织教学。在教学中应注意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积极开发学生的智力。大纲中有些内 容可适当安排学生自学,一方面有益于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能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免疫学简介和发展简史及展望 目的要求: 1.掌握免疫的概念和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2.熟悉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3.了解免疫学的形成及其发展。 教学内容: 1.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免疫应答异常与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免疫学的应用。 2.免疫学的发展简史和发展趋势。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目的要求 1.掌握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以及其免疫功能;淋巴细胞归巢和淋巴细胞再循环的基本概念。 2.熟悉各类外周免疫器官的结构与分布。

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同名7185)

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同名7185)

第一章 现代免疫:机体识别“自己”和“非己”,对其产生免疫应答(清除抗原性异物,或维持免疫耐受),从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的生理性防御机制。 三大免疫功能的表现: 功能生理表现病理表现 免疫防御抗感染免疫,防御病原微生物超敏反应或免疫缺陷 免疫稳定对自身组织成分的耐受自身免疫病 免疫监视防止细胞癌变或持续性感染癌症或持续性感染 免疫的类型及特征:1、非特异性免疫(自然免疫):【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皮肤及粘膜分泌物;第二道防线: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粒细胞】 特征:反应迅速,并非针对特定Ag 2、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和体液免疫(B淋巴细胞)两个分支【第三道防线:淋巴细胞、抗体】 特征:特异性、多样性、记忆性、耐受性、自限性 免疫学分类:1、基础免疫学、临床免疫学2、免疫学检验3、免疫药理学4、分子免疫学 琴纳(Jenner)——牛痘疫苗Behring与Kitasato北里——抗毒素(被动免疫) 巴斯德(Pasteur)——疫苗(主动免疫)Metchnikoff——细胞学说 Ehrlich(欧立希)——体液学说Burnet——克隆选择学说 第二章 抗原: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抗原的特性:1、免疫原性2、免疫反应性 全抗原:具有两种特性的物质半抗原:能与抗体结合产生免疫反应性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耐受原(变应原):可能引起病理性免疫应答即超敏反应的抗原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构成抗原的条件):1、异物性2、理化条件(分子大小、化学组成和结构、立体构象、物理性状等)3、其它条件(宿主因素、免疫方法) 【异物性:与自身成分相异或免疫系统发育成熟前未接触过的物质。】 抗原决定簇(表位):是Ag分子表面有一定空间构象的特殊的化学基团,(其性质、数目、空间构型)决定抗原特异性。 T细胞决定簇与B细胞决定簇主要特点: T细胞决定簇B细胞决定簇 受体TCR BCR MHC递呈必需不需 决定簇构型顺序决定簇构象决定簇、顺序决定簇 决定簇位置抗原分子任意部位多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 决定簇性质多为加工变形后的短肽天然多肽、多糖、脂多糖 等 共同抗原:含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的不同抗原 交叉反应:某些抗原不仅可与其特异性应答产物发生反应,还可与其他抗原诱生的应答产物发生反应 抗原的分类:根据诱生抗体对T细胞的依赖关系:TD-Ag(胸腺依赖性抗原),TI-Ag(胸腺非依赖性抗原) 异嗜性抗原: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同种异型抗原:在同一种属的不同个体之间,由于遗传基因的不同而表现的不同抗原。 超抗原(SAg):一类可直接结合抗原受体,激活大量T细胞或B细胞克隆,并诱导强烈免疫应答的物质。

《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免疫学重点与了解 第一、二章免疫学概论、免疫器官和组织 (一)重点介绍免疫的基本概念,免疫系统的功能。 (二)一般介绍免疫应答类型及作用特点。 (三)一般介绍免疫学的发展史、发展趋势。 (四)一般介绍免疫器官与组织(中枢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 (五)一般介绍淋巴细胞归巢、淋巴细胞再循环。 第三章抗原 (一)重点介绍抗原的概念、特性(免疫原性与抗原性、半抗原)。 (二)重点介绍抗原的异物性和特异性; (三)重点介绍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抗原分子的理化特性、宿主方面的因素、免疫方法的影响); (四)重点介绍抗原的种类。 (五)一般介绍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超抗原、佐剂、丝裂原)。 第四章抗体 (一)重点介绍免疫球蛋白与抗体的概念。 (二)重点介绍抗体的结构(基本结构、辅助成分、水解片段)。 (三)一般介绍抗体的多样性与免疫原性。 (四)重点介绍抗体的的功能。 (五)重点介绍五类抗体的特性与功能。 (六)一般介绍人工制备的抗体。 第五章补体系统 (一)重点介绍补体系统的概念。 (二)一般介绍补体系统的组成、命名及合成。 (三)重点介绍补体系统的激活过程:经典途径、MBL途径、旁路途径。 (四)一般介绍补体活化的调控。 (五)重点介绍补体系统的生物学意义。 (六)一般介绍补体与疾病的关系。 第五章细胞因子

(一)重点介绍细胞因子的概念和共同特性。 (二)重点介绍细胞因子的分类和生物学活性。 (三)一般介绍细胞因子受体。 (四)一般介绍细胞因子与临床。 第七章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一)重点介绍白细胞分化抗原、CD、黏附分子的概念。 (二)重点介绍黏附分子的功能。 (三)一般介绍黏附分子的种类。 (四)一般介绍CD分子和粘附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 第八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一)重点介绍经典的MHC结构及其多基因特性(经典的HLAⅠ类、Ⅱ类基因;HLA Ⅰ类、Ⅱ类分子)。 (二)一般介绍免疫功能相关基因。 (三)重点介绍MHC的多态性。 (四)一般介绍MHC分子和抗原肽的相互作用, MHC的生物学功能, HLA与临床医学。 第九章B淋巴细胞 (一)一般介绍B淋巴细胞的分化发育。 (二)重点介绍B淋巴细胞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三)一般介绍B淋巴细胞的亚群。 (四)重点介绍B淋巴细胞的功能。 第十章T淋巴细胞 (一)一般介绍T淋巴细胞的分化发育。 (二)重点介绍T细胞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三)重点介绍T细胞亚群、T细胞功能。 第十一章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加工及提呈 (一)重点介绍APC的概念、种类,重点介绍树突状细胞。 (二)重点介绍APC对内源性抗原和外源性抗原的处理提呈过程。 (三)一般介绍MHC分子的交叉提呈途径、脂类抗原的CD1分子提呈途径。 第十二章T淋巴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应答 (一)重点介绍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活化、增殖、分化,效应T细胞的效应功能)。

基础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1)

《基础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组人员:张智红、周炜、施华 一、课程名称:基础免疫学Basic Immunology 二、课程编码: 三、学时与学分:32/2 四、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解剖与生理学。 五、课程教学目标 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学科。它是生物医学专业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通过课堂讲授、自学等教学过程,使学生掌握和了解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为生物医学分析与仪器专业方向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医学专业知识。 六、适用学科专业 生物医学工程、生物信息技术、生物技术 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绪论—免疫学发展简史(1学时) ●免疫器官和组织(1学时) 中枢免疫器官 外周免疫器官 ●免疫分子(8学时) 免疫球蛋白(2学时):免疫球蛋白的结构;抗体的异质性;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合成;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 补体系统(2学时):补体的激活;补体活化的调控;补体受体;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补体系统与疾病 细胞因子(2学时):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细胞因子与某些

病理过程的关系 白细胞分化抗原(1学时):参与T细胞抗原识别与活化的CD分子;参与B细胞抗原识别与活化的CD分子;免疫球蛋白Fc受体 粘附分子(1学时):各类粘附分子的特性;粘附分子的生物学作用;粘附分子与临床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2学时) 概述 人类MHC—HLA复合体 HLA抗原系统 MHC的功能 HLA与医学的关系 ●免疫细胞(2学时) 淋巴细胞 抗原提呈细胞及其他免疫细胞 ●抗原与抗原提呈(4学时) 抗原概述(2学时):抗原的性质;抗原的特异性;抗原的种类;诱导免疫细胞增生的其他抗原 抗原提呈(2学时):溶酶体提呈途径;胞质溶胶提呈途径;非经典MHC分子提呈途径 ●免疫应答(4学时)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2学时)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2学时)

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免疫术语 免疫(immunity ):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免疫的主要功能 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 免疫监视: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如肿瘤细胞、衰老凋亡细胞和病毒 感染细胞。 免疫自身稳定:通过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两种主要的机制来达到免疫系统内环境的稳定。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固有免疫(先天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分类 适应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固有免疫(inn ate immun ity ): 概念: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 线 物质基础:组织屏障:皮肤粘膜屏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 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DC、NK细胞、NKT细胞、B1细胞、T细胞固有免疫效 应分子:补体系统、细胞因子、溶菌酶、抗菌肽、乙型溶素 作用特点: +先天性(无需抗原激发) +作用在先(0?96小时) +非特异性(模式识别受体) +无记忆性 适应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 ): 概念:适应性免疫应答是指体内T、B淋巴细胞接受非己”的物质(主要指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包括清除抗原等)的全过程。 物质基础: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APC) 作用特点: +获得性(需抗原激发) +作用在后(96小时后启动) + 特异性(TCR/BCR) +记忆性 +耐受性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免疫术语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 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 概念:亦称黏膜免疫系统,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含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尔集合淋巴 结及阑尾等,是发生黏膜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MALT的组成:肠相关淋巴组织、鼻相关淋巴组织、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 MALT的功能及特点: +行使黏膜局部免疫应答 +产生分泌型IgA 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中枢免疫器官(初级淋巴器官) +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包括骨髓和胸腺 外周免疫器官(次级淋巴器官) +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包括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骨髓的功能: +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 B细胞和NK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胸腺的功能: + 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大纲分析及真题解析(医学免疫学)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真题解析(基础医学综合)-医学免疫学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考纲要点】 1.免疫学的基本概念 2.免疫系统的组成 3.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4.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 【考点纵览】 1.免疫(immunity)是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排除“异己” (如外来病原体及其有害产物和自身衰老、凋亡、癌变的体细胞等),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保护性机制。 2.免疫系统的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三部分组成 3.免疫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免疫自稳 【历年试题】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考纲要点】 1.中枢免疫器官 (1)概念 (2)组成 (3)主要功能 2.外周免疫器官 (1)概念 (2)组成 (3)主要功能 【考点纵览】 1.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 2.骨髓是造血器官:各种免疫细胞的发源地,是人类B细胞、NK细胞发育、分化、成熟的部位。体液免疫应答的发生场所;造血干细胞系的分化; 3.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是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诱导自身免疫耐受,减少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免疫调节功能。 4.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粘膜伴随(或相关)淋巴组织 5.淋巴结主要功能:滤过淋巴液,捕捉抗原并递呈给免疫活性细胞,启动免疫应答。

6.脾脏:主要功能:储存和调节循环血量,滤过血液,捕捉抗原并递呈给免疫活性细胞,启动免疫应答。 7.粘膜伴随(或相关)淋巴组织(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 8.MIS的主要功能:产生IgA类抗体和细胞因子等,执行黏膜免疫功能。 【历年试题】 1.属于粘膜免疫系统的免疫器官是(C)——2013年 A.胸腺 B.脾脏 C.扁桃体 D.骨髄 E.肝脏 2.B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是(A)——2010年 A.骨髓 B.淋巴结 C.胸腺 D.外周免疫器官 E.脾 3.免疫应答发生的基地是(D)——2010年 A.骨髓 B.淋巴结 C.胸腺 D.外周免疫器官 E.脾. 第三章抗原 【考纲要点】 1.基本概念 (1)抗原及其特性 (2)抗原表位 (3)T细胞抗原表位和B细胞抗原表位 (4)共同抗原 (5)交叉抗原 (6)耐受原与变应原 2.抗原的分类 (1)完全抗原和半抗原 (2)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和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 (3)异嗜性抗原、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和独特型抗原3.超抗原 (1)概念 (2)种类 (3)与普通抗原的区别 (4)与临床疾病的关系 4佐剂 (1)概念 (2)种类 (3)作用机制 【考点纵览】 1.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指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2.抗原表位(epitope):又称抗原决定簇,是指抗原分子中被相应抗体或淋巴

医学免疫学

医学免疫学 (Medical Immunology) 教学目的与要求 课程性质: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和基础医学等专业基础必修课 基本内容:《医学免疫学》为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和基础医学等专业基础必修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医学免疫学概论、抗原、免疫球蛋白、补体系统、细胞因子、白细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MHC及其编码分子、固有免疫应答的组成细胞及其功能、抗原提呈细胞及其抗原提呈、T细胞及其T细胞介导免疫、B细胞及其B细胞介导免疫、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免疫调节、超敏反应、自身免疫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性疾病、移植免疫和肿瘤免疫的理论基础、免疫学基本实验技术。医学免疫学为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和基础医学等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了理论基础,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了解免疫系统在病理状态下组成与功能的改变及其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更好地将免疫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术应用到该专业其他各学科。 基本要求:从理论上掌握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免疫学功能、免疫系统应答机制及其相互调节;了解病理状态下免疫系统异常应答机制。 教学方式: 大课讲授基本理论,实验课介绍免疫学基本实验技术的原理与应用,课程考核为期末闭卷考试结合实验课实验报告进行综合评价。 教材: 一、教学用书:陈慰峰主编:《医学免疫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四版 二、实验教学用书:刘瑞梓编写:《免疫学基本实验技术》 三、参考教材: 1.龚非力主编:《医学免疫学》,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 , Brostoff, Male: 《Immunology》,人民卫生出版社,6th edition.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Abbas, 2004, 5th ,Janeway, 2004, 6th Ed 教学内容、要求和课时安排: (第1周)第一篇概论免疫学简介(2学时) 教学内容: 1.免疫、免疫学及免疫功能 2.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意义、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3.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4.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教学要求: 1.握免疫、免疫学及免疫功能的基本概念、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意义、特征及 其相互关系。 2.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地位。 (第一周)抗原(2学时)

医学免疫学第三版龚非力重点归纳WF

医学免疫学第三版龚非力 重点归纳W F Revised by BLUE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2,2020.

医学免疫学重点总结 第一讲绪论 1、概念: 1)、免疫(immunity):即免除疫病和抵抗疾病的发生。是机体识别“自己”, 排除“异己(非己)”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功能。 2、免疫的三大功能: 免疫系统具有三大基本功能,即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 denfense)、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 homeostasis)。 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 denfense)书:指机体防御及清除病原体的功能。Ppt:防止外界病原体的入侵及清除已入侵的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大分子。 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指免疫系统识别、监视并清除体内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的功能。 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 homeostasis)指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或其他成分,对自身正常成分产生免疫耐受、并通过免疫调节达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3、免疫器官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DC、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碱性细胞、肥大细胞等一系列细胞。免疫分子包括免疫球蛋白(抗体)、补体、细胞因子、黏附分子、MHC等结构。免疫器官又分外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bone marrow),胸腺(thymus),腔上囊(法氏囊,鸟类),中枢免疫器官为免疫细胞的发生、分化和成熟提供了场所。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免疫系统,是成熟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即适应性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第二讲抗原 1、概念: 1)、抗原(antigen,Ag):书:是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Ppt:指能被机体免疫细胞识别,刺激和诱导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效应淋巴细胞等免疫效应性物质,并能与相应免疫效应性物质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2)、抗原决定基(antigentic determinant)(表位,epitope):书:指能被抗体、BCR或TCR识别的,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因常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又称表位。PPT: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被免疫细胞识别的靶结构,也是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3)、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TI-Ag):指刺激B 细胞产生抗体无须依赖T细胞辅助的一类细胞,又称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

医学免疫学教案

第1次课教学整体设计

、课堂训练内容安排 (1)案例; (2)通过图片思考、根据情境设计展开讨论分析; (3)问题探讨,总结归纳; (4)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三、课后作业与思考题:(根据课程内容适当设计巩固性作业、项目式作业、预习性作业、推荐参考书及网站) (1)项目式作业: 每小组针对每种类型超敏反应至少写出两种疾病和对应的治疗方案、护理注意事项(2)预习性作业: 案例角色扮演 教学后记:

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实施步骤及时间分配) 步骤1:师生互问好,考勤(3 分钟) 步骤2:复习,提问(4 分钟) 步骤3:图片展示,案例,学生分析(8 分钟) 步骤4:教师对知识点进行集中总结 一、概念 机体接受某些抗原刺激后,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二、类型 I型超敏反应:速发型 U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细胞溶解型 川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血管炎型 W型超敏反应:迟发型 (一)1型超敏反应(10分钟) 1 、案例分析 过敏性休克:某男孩,15 岁,急性扁桃体炎,青霉素治疗。皮试为弱阳性,护士误作阴性处理,给患者静脉滴注青霉素,约半分钟后,患者出现胸闷、气急、呼吸困难,随即抽搐、昏迷、抢救不及而死亡。(时间短、症状重)步骤5:学生分析,回答(5 分钟) 2、常见疾病 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湿疹、哮喘、消化道上吐下泻等 3、变应原接触/吸入性变应原:花粉、室尘、动物皮毛等 食物变应原:鱼、虾、蛋、牛奶、海产品等药物:青霉素、异种免疫血清(TAT、普鲁卡因、VitB等 步骤6:视频播放(5 分钟)

(二)n型超敏反应(10分钟) 1 、案例分析 某产妇27岁,血型RH-,产下的RH+女婴浑身多处瘀斑,2天后死亡。诊断死于新生儿溶血症。 新生儿溶血的机制 步骤7:学生分析(5 分钟、 2、常见疾病 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三)川型超敏反应(10分钟) 1 、案例分析 某男8岁,因患白喉大量注射动物免疫血清,1 -2周后局部红肿、淋巴结肿大、皮肤出现皮疹、 发痒、面部及眼睑浮肿、关节疼痛、肾小球肾炎、尿中出现蛋白。为什么 步骤8:学生分析(5 分钟、 2、常见疾病 局部免疫复合物病、全身性免疫复合物病 (四)W型超敏反应(5分钟) 1 、案例分析 高校新生入学后,以0T试验普查对结核病免疫力。 1 、常见疾病 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性疾病、接触性皮炎、同种异型移植排斥反应3、特点 (1 )发生较慢,常需24?72小时; (2)无抗体和补体参与。 (3)炎症反应与效应T 细胞和吞噬细胞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或细胞毒性介质有关步骤9:临床案例,小组分析,讨论(10 分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