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笔记

古代汉语笔记

古代汉语笔记
古代汉语笔记

古代汉语二

第一节古代汉语名词的活用

一.古代汉语中名词作状语

名词直接作动词的修饰成分,在现代汉语中被介词短语作状语所取代,现代汉语有时译成名词重叠,有时在名词前加相应的介词。

A.名词作状语表比喻“像...一样”

1.狼吞虎咽

2.土崩瓦解

3.鸡鸣狗盗

4.其一犬坐于前

5.豕人立而啼

6.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7.做鸟兽散

8.天下云集响应

B.名词作状语表工具:介词“用”

1.海水不可斗量

2.棒打鸳鸯,枪毙杖杀

3.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秦王车裂商君以徇

C.名词作状语表依据:译为“依据...”“从...方面说”

1.度已失期,法皆斩

2.情有可原,理无可恕,势不两立

3.人不可貌相

D.名词作状语表方式:“用...方式”“像对待...一样”

1.君为我呼入,吾以兄事之

2.父事张耳

3.六畜葬之

4.虏使其民

5.客死他乡

E.名词作状语表处所:仅限方位名词或处所名词,加介词“在”

1.野炊

2.郊游

3.内忧外患

4.童子隅坐而执烛

5.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庭叱之

6.江水东流,南征北战,东边西跑

F.名词作状语表时间

1.朝思暮想,朝发夕至

2.朝闻道,夕死可矣

3.良庖岁更刀

4.而乡邻之生日慽

5.贱妾守空房,相对还日晞

6.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二.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句子中缺通常意义的行为动词充当谓语,名词直接充当谓语,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词的兼类。

1.晚来天欲雪

2.沛公军霸上

3.范增数目项王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5.用汽,再火,令药熔

三.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活用为动词,对宾语隐含一个使...怎么样的意思,逻辑上隐含一个类似于兼语式,省使役动词的结构。

1.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2.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3.齐恒公合诸侯而国异性

4.尔欲吴王我乎,尔欲臣妾我乎!

四.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活用为动词后,对宾语隐含“认为...怎么样,把...当”的意思

1.君君,臣臣,夫夫,子子

2.人不独亲其亲,子其子

3.鱼肉百姓,草菅人命

4.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时爱子其民

5.庸奴其肤

6.侣鱼虾而有麋鹿

7.诸侯用夷礼则夷之

五.古代的大名冠小名结构

1.后羿射日

2.庖丁解牛

3.草菅人命

第二节古代汉语中的动词活用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动词对宾语隐含使...怎么样的意思。

1.飞沙走石,起死回生

2.修文德以来之

3.烛之武退秦师

4.项伯杀人,臣活之

5.晋侯饮赵盾酒

6.三日不食,食之

7.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8.焉用亡郑以陪邻二.动词作状语:一个动词对另一个动词起修饰限制作用,构成状中关系,以伴随状语(...着,一边...),方式状语

1.叩见,拜见

2.登拭而望之

3.咏而归

4.子路拱而立

5.坐而假寐

6.仰而视之三.动词的为动用法:宾语不是动词支配的对象而是动词服务的对象,译为“为...怎么样,对...怎么样”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2.邴夏御齐侯

3.夫人将启之

4.既而悔之

5.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

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第三节古汉语中形容词的活用

一.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类似于的字结构)

1.乞巧节,无巧不成书

2.初唐四杰,竹林七贤,扬州八怪

3.呼河伯妇来,视其好丑

4.四美俱,二难并

5.将军身披坚执锐怪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对宾语隐含使...怎么样的意思,实际上省使役动词的兼语式。

1.强身健体,自强不息

2.苦其心智,劳其筋骨

3.固国不以山川之险

4.论贵粟疏

5.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6.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7.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不是说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而是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形容词活用动词,对宾语隐含使...怎么样的意思

1.顾影自怜,自高自大

2.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渔人甚异之

4.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6.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第四节古汉语中的数词

一.古代汉语中的零数表达

如用“单...有”表达

水浒一百单八将,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二.古代汉语中的虚数表达:以实数表虚数

一夫当关,三长两短,五湖四海,六畜兴旺,七上八下,九死一生

十全十美,军书十二卷,千秋万代,上下五千年,三十六计,七十二行

三.古代汉语中的约数表达

1.现代汉语中用副词表达:大概,左右,上下...

2.古代 A.所...许高可二黍许;父去里所

B.加“奇”“强”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C.数字相连表约数童子六七人

四.古代汉语中的分数表达

1.几分之几: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

2.几之几:大都不过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3.数字相连表分数: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五.古代汉语中的乘数表达

用数字相连表乘数:二八芳龄,三五月明之夜

六.古代汉语中的序数表达

1.弱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耳顺

2.伯仲叔季,孟仲叔季

A.孟春三月,江南草长

B.海滨仲夏夜

C.季子平安否

D.千载谁堪伯仲间

3.冠亚季

A.将军勇冠三军,才为世出

B.亚父,亚圣

4.用“第”

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

5.太上...其次...再次...最下...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最下者腐刑也

七.古代汉语中的问数表达

1.几,几多,几何

A.相识满天下,相知有几人?

B.问君能有几多愁?

C.年几何矣?

D.三角几何共计八角三角三角几何几何

八.古代汉语中数词作状语

1.呼延灼大摆连环马,宋公明“三打祝家庄”

2.宴桃源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建功

3.东方教主,文成公主,千秋万代,一统江湖

九.古代汉语中的数词活用为动词

1.六王毕,四海一

2.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3.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十.古代汉语中数词活用为名词

国不堪二

连绵词 1.多音节的单纯词,多个音节表一个语素

2.字面义与词义无关

3.不能分开理解

起兴:欲言此物,先言彼物

连绵词 1.名词性连绵词:崔嵬,蜻蜓

2.形容性连绵词:马虎,狼狈

3.动词性连绵词:徘徊,彷徨

第五节古代汉语中的代词

一.人称代词

(一)第一人称代词(自称代词):吾,余,朕,予,台,而,我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2.余幼妙此服兮

3.他人之心予忖度之

4.朕皇考曰伯庸

5.而翁即吾翁,即欲享而翁,幸分我一杯羹

6.非台小子敢行称乱

7.知我者谓我心忧

(二)第二人称代词(对称代词):尔,汝,若,渠

1.尔虞我诈

2.甚矣,汝之不惠

3.家祭无忘告乃翁

4.若为庸耕,何富贵矣

5.问渠那得清如许?

(三)第三人称代词(他称代词):其(只做定语),之,伊

1.晏子以其君显

2.爱共叔段,欲立之

3.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四)人称代词的复数表达

1.以单数表复数:彼竭我盈,故逐之

2.加:属、辈、流、曹

A.若属皆为所掳

B.小儿辈遂已破贼

C.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二.人称代词的礼貌式

(一)称己以名,称人以字

1.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2.吾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二)称人以长,称己以幼(与实际年龄无关)

1.贤兄...愚兄

2.先生...晚正

(三)称人以爵位、官衔、学位、称己以职业

1.楚子使屈完如师

2.将军身披坚执锐

3.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四)男称称女:宋庆龄先生

(五)夫贵妻荣:夫人

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婆夫人,媳夫人,婆媳皆夫人(六)尊人以德,称己以卑

君子,公子,令(尊、爱、郎),贵府

小人、臣仆奴妾、犬子、家父、寒舍

(七)人称中的因卑达尊

阁下、足下、陛下

孤、寡、不谷

三.指示代词

(一)近指代词:此,兹,斯,是

1.吾祖死于是

2.兹有...

3.微斯人,吾谁与归?

4.此起彼伏

(二)远指代词:彼,伊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我何谓彼哉

(三)兼近指和远指:彼,伊

1.之子于归,宜其世家

2.之二虫又如何

3.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四.无定指代词

(一)肯定式:或,某

1.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2.今或闻无罪,二臣杀之

3.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之

(二)否定式:莫,无

1.将士无不以一当十

2.莫知我艰

五.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其语法功能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的”字结构),其作用是把动词、形容词名词化,译为...的人,...的事,...的原因。也称“辅助性代词”

1.杀人者,行者武松也

2.冀之北土,马之所生

3.当立者乃公子所生

4.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

5.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援木而求鱼也

6.问女何所思

六.古代汉语中的疑问句和疑问词

1.由疑问代词:谁、孰、奚、何

副词:安、胡、恶、曷

兼疑问代词疑问副词:安

2.由疑问语气词单用:乎、诸、与、欤、邪、耶

连用:也与、也哉、已乎、矣乎

3.由固定的疑问句式:1.何如,如何,若何,奈何,何若,如...何,若...何,奈...何,若之何

4.不亦...乎,何以...为,恶用...为,何...之有

第六节古代汉语中的副词

一.时间副词

进行时—方、会、适、正

1.会天大雨,道不通

2.血气方刚

3.庚公正料事

4.此时鲁仲连适赵游

5.小荷才露尖尖角

完成时和过去时—既、业、尝、向、曩

1.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2.吾尝终日而思矣

3.向吾不为斯役

4.曩与吾祖居者

将来时—将、且、行、垂

1.鸟之将亡,其鸣也哀

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3.行将就木

4.其垂亡之国

二.范围副词

全部范围:全、都、悉、俱、胜、尽、毕、举、咸

部分范围:仅、只、特、直、唯、惟、但

三.程度副词

最高级:最、极、至、绝

比较级:很、尤、愈、益、甚、颇、弥、稍、少、越、略

四.否定副词:否定句必然有否定副词

否定词1.表否定的动词:子无良媒

2.表否定的副词:不、毋、未、莫、勿、否、非、微、靡、无

3.表否定的无定指代词:莫、无—将士无不流涕

五.频率副词:屡、数、再、复、频、偶、傥、仍、罕

六.谦敬副词:表谦:窃、敢、辱、忝、猥、伏、拜、叩、参

表敬:请、幸、谨、惠、敬、恭

七.语气副词

(一)判断语气:本。诚、必、乃

1.臣本布衣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3.夺项王天下必沛公也

4.吾乃燕人张翼德也

(二)反问语气:岂、宁、独、庸—难道

1.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2.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三)猜度语气:殆、盖、其

1.此殆上天所以自将军

2.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3.其是之谓乎

(四)祈使语气:其、维、苟

1.昭王之不复,君问其诸水滨

2.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第七节古代汉语中的介词

一.介词概说:介词又称为前置词,永远置于名词性成分的前边,构成介词短语,介词后的名词又称为介词宾语,介词是一种虚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只有组合成介词短语后才能充当句子成分,同一介词的意义具有多样性。

二.于

(一)引进时间: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二)引进处所:鸡栖于埘

(三)表原因:业精于勤荒于嬉

(四)表对象:子路问政于孔子

(五)表比较: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六)表根据:于情于理

(七)非介词用法:动词词头—之子于归,君子于役

三.以

(一)表工具或表对象: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二)表凭借: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三)表时间:文以五月五日生

(四)表地点:敌以东方来

(五)表原因:以母则不食,以妻则食之

(六)以的固定结构:以此,以是,是以,以故,无以,以无

(七)非介词用法

1.以的连词用法:见450页

2.动词用法:皆以美于徐公

3.作叹词的组成部分:以而,以而,今王从政者殆而

4.作指示代词:这样—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八)介词以的省略:我姑酌彼(以)兕觥

(九)以字构成的介宾倒装:夜以继日;一言以蔽之;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四.为

(一)表对象: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二)表目的:文章合为时而著

(三)表原因: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四)表引进动作发生的时间:为其来也

(五)为作介词时,介词宾语的省略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之)戒,视为(之)止,行为(之)迟(六)非介词用法

动词用法:为所欲为

作为辅助性判断动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七)作为表被动的介词,帮助构成被动句

1.单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2.与...所连用:若君皆且为所掳

五.之

(一)之字的助词用法

A.充当结构助词,表示定中关系或所有格关系

1.臣之妻私臣

2.其翼若垂天之云

3.无昭昭之明,无赫赫之功

B.不译,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昭王之不复,君问其诸水滨

2.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也

(二)之字的动词用法

1.赠孟浩然之广陵

2.牛何之

3.之死始靡他

(三)之字的代词用法

1.知之为知之

2.修文德以来至

(四)之字的语气词用法

1.久而久之

2.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第八节古代汉语中的连词

一.连词概说:连词是一种虚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有语法意义而无理性意义,连接

词,短语和句子。连词的短语作用是双向的,这与介词的语法作用是单向的区别明显。

连词所连接的成分,内容依语境不同而存在并列,承接,因果,转折,让步,递进,假设,目的等逻辑关系。

二.而:最灵活表达的逻辑关系种类最多的连词

(一)并列关系

1.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2.美而艳,贪而狠

3.敏于事而慎于言

(二)假设关系

1.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三)承接关系

1.广起,夺而杀尉

2.见兔而顾犬,未为晚矣

(四)状中关系

1.老妇恃辇而行

2.太后盛气而揖之

3.子路率尔而对

(五)递进关系

马陵道狭而多阻隘

(六)转折关系

1.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2.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七)目的关系

虎求百兽而食之

(八)因果关系

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九)而字的非连词用法

1.用作代词而翁即若翁

2.用作语气词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三.以

(一)作为并列连词,可连接两个对等的名词、形容词,译为“和”“又”

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古之人责己重以周,责人轻以约

(二)连接两个动词,表承接关系

齐因胜大被具军,掳太子申以归

(三)目的关系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四)结果关系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五)因果关系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六)偏正关系

1.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2.顾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七)以字的其他用法:介词用法

四.则

(一)条件关系

1.远人不眼,则修文德以来之

2.条件关系中的紧缩复句含则:得之则生,木受绳则直省则: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二)承接关系

1.于是至则围王离

2.至则无所用,放之山下

(三)转折关系

爱其子,择师以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也

(四)时间关系

1.生则同床,死则同穴

2.生则不能事养,死则不能饭含

3.食不言,寝不语(五)并列关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六)非连词用法

1.则的本义:等画物

2.则的名词引申义:榜样—以身作则

3.则的动词引申义:效法,学习—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五.且

(一)并列关系

1.且行且珍惜

2.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3.美女妖且艳

(二)让步关系

1.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哉?

2.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三)选择关系

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

(四)假设关系

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

(五)递进关系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至土石?

(六)非连词用法

时间副词: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第九节古代汉语中的叹词、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一.概说

1.叹词、语气词、词头词尾都属虚词,都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2.叹词、语气词都表一定语气,语气词中本就有一类语气词被称为感叹语气词,区别在于叹词是一种独立成分,不粘附于任何句子.独立成分有三种,分别是呼语、感叹语和插入语。

3.语气词表一定的语气,从位置上讲,古代汉语中的语气词可置于句首、句子与句末。从语法功能来说,语气词或语气是区分句类的依据,分别是祈使、陈述、疑问与感叹。

4.任何句子都表达一定语气,但未必所有的句子都有语气词。

5.语气词存在兼类现象,同一语气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表达不同的语气。

6.语气词对句子负责,词头词尾不对句子负责,只对词负责,它只是一个构词成分,有些书上称之为衬音词,在句子中衬起一个音节,词头词尾也有兼类现象,其特点有音无义二.叹词。独立于句子之外,虚词,表达一定的情绪。

(一)表示喜悦、赞赏的感情

1.嘻!技盖于此乎!

2.啧!

3.噫嘻!吾清无攻宋也

(二)表示愤怒的情绪

1.唉!竖子不足与谋

2.恶!是何言

3.少卿良苦

(三)表示悲伤的感情

1.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2.呜呼哀哉!

(四)表示轻蔑的情绪

1.嗟!来食。

2.吁!子前来

三.语气词。粘附于一个句子,表达一定的语气。

(一)句末语气词

1.陈述语气:也、焉、焉...也

2.疑问语气:乎、哉、诸、也、邪、与

3.感叹语气:哉、也

4.祈使语气:也

(二)夫

1.语气词A.作为句首语气词,又称为发语词,类似的有“盖”,可不译

B.作为句中语气词:来,吾道夫先路

C.作为句末语气词: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2.夫的非语气词用法

A.成年男子: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

B.指示代词:夫人将启之

3.注意虚实同行

上山采芣苢,下山问故夫故夫智效官,行比一乡

(三)其

1.作为句首语气词:其是之谓乎

2.作为句子语气词:吾其披发左任也

3.在陈述、疑问句中与祈使句翻译的差别

A.在祈使句中,译为...吧,...啊!君问其诸水滨

B.在陈述句、疑问句中、译为大概,恐怕其我之谓矣!

4.作为代词所有格的用法: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作为词头的用法

A.八月其获:动词词头 b.北风其凉:形容词词头

6.作为句首语气词在反问句中和选择问句中的翻译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四)唯(维,惟)

1.作为句首语气词

A.引出时间:惟十有三年春

B.表示希望:唯荆卿留意焉

C.构成判断语气: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2.辅助判断(译为...是...句型)

A.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B.民为邦本

(五)哉

1.感叹语气: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2.一般疑问:吾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3.反问: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四.词头词尾。只是构词成分,非语法单位,只对词负责,不对句子负责

(一)名词词头

有1.作为名词词头: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构成零数整数关系:舜相尧二十有八

(二)动词词头

1.其:八月其获,十月陨降

2.言: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3.于: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4.薄:薄於我私,薄瀚我衣

5.薄言连用: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三)形容词词头

1.有: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2.其:北风其凉

(四)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

1....然:举欣欣然有喜色而告知

2....乎:恢恢乎其游刃有余也

3....若:其叶沃若

4....如:恂恂如也

5....尔:莞尔而笑

(五)总结:名词动词只有词头而无词尾,但形容词既有词头又有词尾。动词名词形容词词头无须翻译,形容词词尾都可理解为...的样子。“有”兼名词词头和形容词词头,“其”兼动词词头和形容词词头。

第十节古代汉语句法串讲

一.古代汉语中的疑问词和疑问句

1.由疑问词作标志

A.疑问副词:胡,焉 b.疑问代词:何,孰 c.疑问语气词:单用:也,矣;连用:也乎,乎哉

2.由疑问句式做标志:不亦...乎,何以...为

二.古代汉语中的否定句和否定词

1.表否定的副词:非、靡、毋、否、未

2.表否定的动词:无

3.表否定的无定指代词:莫、无

三.古代汉语中的叙述句:根据谓语的性质,句子可分为三大类型

1.名词性谓语:判断句

2.形容词性谓语:描写句

3.动词性谓语:叙述句

叙述句句型 A.主+谓文王卒 B.主+谓+宾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C.主+谓+间宾+直宾公语之故

D.主+宾+谓,在上古汉语中是常式句四.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名词性谓语句)

(一)判断句的构成

A.用语气词者、也表判断

1.即用者又用也:陈胜者,阳城人也

2.只用者不用也:兵者,不详之器

3.只用也不用者:千金,重利也

4.者、也都不用:荀卿,赵人

B.用语气副词表判断

1.臣本布衣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3.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4.熊掌亦我所欲也

5.非死既徙

6.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C.用“是”“为”两个动词表判断

1.问今是何世

2.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二)判断句的活用

A.表原因:良庖岁更刀,割也 b.表比喻:君,舟也;民,水也

五.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

A.无标识被动句:鸟尽弓藏,文王拘而演周易.

B.有标志被动及其标志词

1.被:忠而被谤

2.于:欲克伤于矢

3.见:信而见疑

4.为:为天下笑

5.为...所:若属皆且为所掳

六.古代汉语中的省略句

1.承前省: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2.蒙后省: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3.对话省:许子奚冠?冠索

七.古代汉语中的临时性倒装句:倒装是一种语用现象,无规律可寻

1.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2.加之以师旅

3.马之千里者

4.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5.我失娇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八.一种特殊的叙述句:宾语前置句,宾前句在上古汉语中是一种常式句,是有条件限制的,不同于倒装句。

宾语前置的三个条件:1.疑问代词作宾语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3.用之是斯复指宾语

第二章古代汉语音韵

第一节诗经的用韵

一.押韵

韵:不计韵头,只管韵腹、韵尾、声调

韵母:一个音节除去声母和声调的部分

韵脚:句尾押韵的字

二.诗经押韵的类型(韵例)

1.从韵在句子中位置看,有句中韵、句尾韵

2.从一章中所用的韵数看,分一韵到底和换韵

3.从韵脚相互距离看,有隔句韵、逐句韵和交韵三种情况

三.诗经的韵部

1.韵部是指押韵字的归类,互相押韵的字原则上就属同一个韵部

2.上古韵三十部

3.上古韵部的查询

四.宋代的“叶音”学:宋代人为押韵而主观上临时改变字的读音以求音韵和谐的错误做法第二节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一.双声的概念: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

二.古代汉语中讲的双声:指的古音双声

三.上古的声母系统:上古三十三声母

四.传统36字母

五.叠韵:两个音节的韵母相同:窈窕

六.双声叠韵和连绵词的关系

1.多音节源于本土语言的单纯词叫连绵词,又叫连绵字

2.连绵词与双声叠韵的关系

a.只双声不叠韵

b.只叠韵不双声

c.既双声又叠韵

d.既不双声也不叠韵七.古音通假

1.所谓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2.古音通假产生的途径

A.本有其字而临时写成别字:何不蚤来谢项王

B.本无其字,借用一个同音字来记录,为普遍现象:斤(斧头)—借为量词

3.古音通假的前提条件,借字和本字之间存在音同或音近的关系

4.古音通假的正负面效应

A.正面效应:帮助正确注释,匪夷所思 b.负面效应:望文生训,随意假借

第三节古书注解

一.为什么要注解:语言是变化发展的,语言三要素都是变化的,其中的词汇古今变化最大二.古书注释的类型

1.注:注之云者,引之有所适也,故释经以明其义曰注

2.疏:给前人的注解再做注解,又称正义

3.传:注重阐明经义

4.笺:对传的订正

5.集解:汇集各家各派的注解

三.古书注释的内容

1.释词

2.串讲,把一句或几句连串起来讲解

3.释词并串解,这是头两种方式的同时使用

4.通释全章大意

四.古书注释的术语

1.曰,为,谓之:其作用是释词,解释的顺序是:所释义+被释词,可译为“...是...”

2.谓,对译为“在这里指的是..,解释某词在特定环境下的意思,顺序是:被释词+所释义

3.貌:一般置于动、形后边,可译为“...的样子”,解释的对象只能是动词和形容词

4.犹:解释同义词的术语,释者与被释者往往就是同义或近义的关系,对译为“相当于”

5.之言,之为言:声训术语,声训即用音同音近的字意思去解释另一字的意思

6.读为,读曰:用本字说明通假字的术语,畔读为“叛”,类似于今天“...通...”

7.读若,读如:注音术语,类似于今天“...读作...”,实际是用同音字注音

8.衍文:即多出来的字,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

9.脱文:这种术语专指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

10.音变构词:通过改变字的读音来改变词性,如好

五.古代汉语中的主要训诂方法

1.直训:同义或近义词之间的相互解释

2.声训:用音同或音近的字的意思去解释另一字

3.刑讯:通过分析字形来解释词义的方法,人言为信

4.义界:用下定义的方法来解释词义,夫之父曰舅

六.古代汉语中的注音方式

1.直音法:直接用同音字来注音

2.譬况法:描绘发音方法

3.反切法:用两个汉字的读音去拼读另外一个汉字的读音的方法,其原理是:上字取其声,下字取其韵,上字定清浊,下字定声调“普班pan”

第四节诗律

一.诗律和律诗

(一):诗律:写律诗时需要遵循的规则,含字数、句数、押韵、平仄、对仗

(二):律诗:萌芽于六朝,成型于隋唐代,严格按诗律写成的诗,又称为近体诗,不入律的诗称古诗或古风

二.律诗的字数要求

1.五律:五言八句

2.七律:七言八句

3.排律:每句的字数为五言或七言,句数>8且为双数

三.律诗和绝句的区别

1.律诗的“律”是“约束”的意思,受诗律约束的诗

2.绝句的“绝”是“断”的意思,绝句是律诗的一半,有些绝句本来只有四句,有的是律诗中截取下来的

四.律诗的句数要求

律诗:八句绝句:四句排律:不限,大于8且为双数

五.律诗的押韵

1.押韵不计韵头

2.隔句押韵,押偶句韵

3.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邻韵

4.必须一韵到底,不允许换韵

5.一般押平声韵

六.律诗的对仗要求

1.对仗(诗律),对偶辞格,对联文学形式

2.基本要求:词性相同,意义相对或相关,平仄相反

3.律诗每两句为一联,第一句称为出句,第二句称为对句。一共四联,分句称首、颔、颈、尾。一般来讲,中间两联对仗,其他不要求,也有前三联都对仗的,但不能每一联都对

4.对仗的分类

A.严对 b.宽对

特殊的对仗形式:借对: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流水对:相对的两句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下

5.一般要避免同字相对

七.律诗的平仄要求

1.一句之内,平仄相间,要避免

A.犯孤平:一句诗中除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

B.三平调:一句诗的句末连用三个平声

C.三仄尾:一句诗的句末连用三个仄声

2.一联之内,平仄相对,否则称“失对”

3.两联之间,平仄相粘:上一联的对句和下一联的出句的第二字平仄相同,否则,称为“失粘”

4.叠平叠仄

5.起和收:起,第二字的平仄;收,第七字的平仄

分四种情况:平起平收,平齐仄收,仄起平收,仄起仄收(首句入韵,首句不入韵)

6.平收句的倒数第三字为仄声,为了避免三平调

7.仄收句的倒数第三字为平声,为了避免三仄尾

8.第四字的平仄和第六字的平仄相反

八.律诗标准格式的推导

1.根据已知的诗的首句,确定标准格式的“起”和“收”,首句是否入韵确定2、7

2.根据叠平叠仄(一句之内)和平仄相间,确定第一句诗的1234字的平仄

3.根据一般押平声韵和偶句韵,确定对句的第7字和平仄

4.根据平收句的倒数第3字是仄声确定5,根据第四字的平仄跟第六字平仄相反确立6

5.由一联之内,平仄相对确定对句的1234,由平收句的倒数第3字为仄声,确定对句的第5字,确定对句的第6字

6.由两联之间平仄相粘确立第二联的出句的第2字,由押偶句韵和平声韵,确立第2联的对句第7字

九.标准格式平仄不等于实际平仄:实际上在创作律诗的过程中,一句之内不出现犯孤平、三平调、三仄尾,一联之内不失对,两联之间不失粘,中间两联对仗,押偶句韵和平声韵且一韵到底,则视为合格的律诗

十.五律的平仄格式和七律的平仄格式的切换

1.五律的平仄格式由七律的平仄格式去掉前两字构成

2.七律的平仄等于五律的平仄之前加两个与第1、2字相反的平仄构成

第五节传统36字母和有关声母的概念

一.声母的概念:一个音节开头的辅音部分

二.声母的别名:声,声纽

三.字母:声母的代表字,36字母即唐宋之际36字母的代表字,36字母在语音史上起桥梁作用,据此可上推古音,下推近代音

四.声母的分类

发音部分:五音:唇舌齿牙喉

七音:唇舌齿牙喉半舌音半齿音

发音方法:全清、次清、全浊、次浊

五.36字母和现代普通话声母的比较

1.读音古今不变的有:帮滂明端透泥喻来

2.保留到现在但发音发生了变化:精、清、心、照、穿、审、见、溪、晓

3.完全消失

全浊音消失:浊音清化复辅音消失颤音消失

六.36字母的拟音

七.36字母与上古32字母的比较

1.36字母既有重唇音,又有轻唇音。上古32字母只有重唇音没有轻唇音

2.36字母既有舌头音,又有舌上音

3.36字母中的正齿音:照三归端,照二归精

4.36字母的喻母一部分并入匣母,一部分并入余母

八.上古声母的几个结论

1.古无轻唇音:清代钱大昕认为,上古没有轻唇音,只有重唇音

2.古无舌上音:钱大昕认为,上古没有舌上音,只有舌头音

3.娘日归泥:章太炎认为,中古“娘日”二母在上古并入泥母

4.曾运乾:喻三归匣,喻四归定

5.黄侃:照二归精,照三归端

九.上古韵母(古韵三十部)

1.一共三十个,分阴声韵(以元音为韵尾),阳声韵(以鼻音为韵尾),入声韵(以塞音

b、d、g为韵尾)

2.古韵三十部与现代汉语韵母比较

A.现普韵母只有阴声韵和阳声韵,无入声韵

B.现普韵母的阳声韵尾只有n、ng,古韵三十部多一个m

C.现普韵母无入声

D.现普韵母有38个,古韵三十个

十.上古声调无定论

段玉裁:古无去声黄侃:古有平入两声

王力:古有长平、短平、长入、短入四声

第六节切韵音系(广韵音系)—中古音

一.中古的声母系统

1.一共三十五个

2.零声母和卷舌声母增加

3.尚没有出现浊音清化和洪细音分化

4.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在中古依然成立

二.广韵音系的韵母系统:206韵,91韵母

1.尚存在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三种韵尾

2.从韵头看,分开合而呼,齐撮而呼分化来完成

三.广韵音系的声调系统

1.分平上去入四个声调

2.中古四声跟现代普通话四声比较

A.平分阴阳

B.浊上归去,全浊声母的上声字全读去声

C.入派三声:中古的入声调,今分别派入平、上、去三声

古代汉语笔记(汇编)

古代汉语 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高小方 绪论 一、拱手礼 二、姓名联 三、师德规范 四、古代汉语绪论 一、拱手礼 拱手礼即肃拜 源于上古周礼 古时推手为揖 引手为肃 《现代汉语词典》:两手在胸前相抱,表示恭敬;分吉凶,吉礼又分男女,男左手抱着右手,女右手抱着左手。凶礼,男女手势相反着抱。 二、姓名联 要求:上下联每个音步尾字平仄相反。 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 依据姓、名的内涵写上下联;嵌字式。 补充:用到入声的三种文体:近体诗、词、对联。 仁者/所乐/,嫦娥/所居/。山月同现。 (yue,读如字,基本通常的读音;le,快乐、乐趣;yao,破读,喜爱,四声);luo,乐拓乐托,连绵词) ——(日月同现,苏轼《后赤壁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山月同现的时候,就是高和小。)孔子《论语雍也》: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正人/为邻/,矩矱/为法/。知行合修。 (矱yue,现代普通话第一声;古时是入声。古代汉语四声圈法字法;《论语先进》: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正人,里面就包含一个方字。)

三、师德规范 尊重同学、热爱同学、要求同学、帮助同学、为同学示范。 四、古代汉语绪论 三个问题: 什么是古代汉语? 什么是近代汉语? 什么是现代汉语? 口语:现代汉语 | 书面语:白话:|近代汉语||文言:||||三||唐代宋代元明清|| 代秦|||| :汉||变文话本小说、剧曲|| 夏魏|骈文|唐代四六为主|| 商晋|南唐|古文运动|| 周|北以||五四解放| |朝后||运动以后|狭义|||| 历朝历代的书面语材料有: 一、商 商代甲骨(前1300-1046) 商代金文(出现少量,周代出现大量金文), 例如:司母戊鼎,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商代后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商汤王的洗澡盆上面的铭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苟”,羊字头,下面一个包,会意字,读ji,与急、亟同源,就是赶快,天天新。日,恐怕是曰,文言词爰,就是的意思。翻译为:赶快日新,就要日新,又要日新。 今文《尚书》28篇,其中的商书5篇:汤誓、盘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商代重要的语料。 二、周 西周: 1、西周金文: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西周懿王或孝王时期由名为曶者所作的铜鼎的铭文。相当于公元899年,上面有404字,现存380个字。

公共管理导论重点笔记

公共管理导论重点笔记 第一章绪论 1、公共管理 就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依法行使公共权力,有效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保障和增进公共利益的公共事务管理活动。公共管理学是研究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及规律的科学,是关于促进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更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增进和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知识体系。 2、公共行政 新公共行政理论主张在批判主流行政学的效率经济观的基础上提出价值考量,主张社会正义和社会公平,主张改革的,入世的,与实际过程相关的公共行政学,主张构建新型的政府组织形态,提出民主行政的理念。 3、公共性 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对象及目标的公共性 4、服务性 服务是一种理念,一种精神,一种目标,一种原则,一种行为模式,也是一种制度体系。 从根本上说,公共管理的服务性来自这样一种理念: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的公共权力作为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于公众直接或间接的授权,他是公共权力的一种特殊转化形式。 5、公共管理的内涵和特征 内涵:①公共管理的主体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 ②公共管理的客体是公共事务 ③公共管理的手段是依法行使公共权力 ④公共管理的目的是保障和增进公共利益 特征:①公共管理在不改变公用部门公共性的前提下将私营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到公共部门管理上 ②公共管理注重运用市场机制并不是将公共服务完全市场化

③公共管理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以强调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 核心 ④公共管理不同于政府管理,他是与私营部门,非营利性部门和个人相互合作的 一种模式 ⑤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 6、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 ①管理目标不同: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 ②管理权威不同:政治权威和经济权威 ③管理理性不同:多元理性和经济理性 ④权力制约不同:制衡性和自主性 ⑤调控机制不同: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 7、公共管理的公共性 ①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性:国家政府,公共组织共同构成的公共管理的主体 ②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体现平等,公平,正义,民主 ③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公共权力的公共性所决定 ④公共管理对象及目标的公共性:国家,政府和社会的公共事务 8、公共管理的服务性原则 ①回应性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作出及时的和负责任的反应,不 得无故拖延或没有下文,必要的时候应当定期主动的向公民征询意见,解释政策和回答问题。 ②公正透明公共部门的透明程度直接关系到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关系到公民 参与的广泛性与有效性,关系到公民对公共管理者的有效监督。 ③高效便民要求在单位时间内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来获得尽可能好的社会效果,要求所 获得的绩效符合社会公众的多样化的需求,给社会带来有益的影响和更多的福利。 ④责任在公民提出直接的诉求时积极的有所作为,没有直接提出诉求的时候,也要主 动有所作为,创造性的履行对公民承担的各种责任。 ⑤以人为本不再是管制文化而是一切从公众出发追求顾客满意的公共服务文化。 9、公共行政学的局限性 ①理论框架的局限:由政治性和管理学构成,应该将政策分析,社会学,尤其是经济学 纳入其中。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整理版)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 、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 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 至9 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 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 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 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

熙字典》214 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 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 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 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 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 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 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还有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解释虚词。 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 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 A、换成完全不同的词。 B、加上词头词尾。 C、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合成。

《古代汉语》读书笔记

《古代汉语》读书笔记 导读:本文是关于《古代汉语》读书笔记,希望能帮助到您! 《古代汉语》读书笔记苏武传 一、字:竝==并,毉==医,蹈—搯,畔——叛,县→悬,见→现,旃—氈,去—弆,伏—服,舩==船,驩—欢,- 霑==沾,衿==襟,决→诀,欧→呕,鄉→向,宿—夙,昔—夕,壹—一,以—已,物—歾,(MO)彊→强,须→鬚. 二、虚词:1 、少以父任:因(介)。2 、稍迁:逐渐。3 、数通使相窥观:屡次。(副)。4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如果。5 、明日复然:如此(代词)。6 、君因我降:依靠,凭借。7 、即时诛灭:立刻。8 、羝乳乃得归:才。9 、信义安所见:哪里(疑代)。`10 、壹听陵言:一定、务必要。(副)11、具自陈道:全部。12、令汉且贳陵罪:令,假设。且,姑且。12、庶几乎曹柯之盟:庶几,差不多。乎,句中语气词。13、已矣:算了吧。14、凡随武还者九人:总共。 三、实词:1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丈人”,对年长者的尊称。“行”,辈份。3 、因厚赂单于:送厚礼。4 、置币遗单于:泛指用作礼品的玉、马、皮、帛等物。5 、会武等至匈奴:正遇上。6 、数通使相窥观:窥探观察。7 、欲发使送武等:派遣。8 、以状语武:“状”情况。“语”,告诉。(动)9 、单于使使晓武:前“使”,动词,派。后“使”,名词,使者。10、会论虞常:判决罪犯。11、副有罪,当相坐:相连坐,一个人犯罪,他的亲属也要连带一同受罚,称为“连坐”。12、马畜弥山:满。13、即时诛灭:杀。14、白单于:报告。15、羝乳乃得归:“羝”公羊,“乳”,生育。16、

杖汉节牧羊:“杖”拄。(动)“节”,使节。17、掘野鼠,去屮实而食之:“屮”,草。“食”吃。(去,收藏。)18、扶辇下除:台阶。19、宦骑亡:逃走。20、加以老母系保宫:囚禁。21、法令亡常:无。22、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泣”,泪。“决”,诀别。23、旦夕临数月:哭吊死者。24、如惠语以让单于:责备。25、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驽,才能低下。贳,赦免,宽大。 四、词类活用:1 、宜皆降之:使动。使…投降。2 、舆归营:名→状,用车。3 、单于壮其节:形→意动,认为…壮勇。4 、欲因此时降武:使动,使…投降。5 、剑斩虞常已:名→状,用剑。6 、空以身膏草野:名→动,肥美、滋润。7 、反欲斗两主:使动,使…斗。8 、单于愈益降之:使动,使…降。9 、绝不饮食:使动,使…饮食。10、别其官属常惠等:使动,使…分开。11、王必欲降武:使动,使…降。 五、句:1 、何以复加?(疑代)2 、何谓相坐?(同上)3 、何以女为见(同上)。4 、子卿尚复谁为乎?(同上)5 、皆为陛下所成就:“为所”被动句式。 6 、虽欲报恩将安归:(疑代) 六、常用字: 1 、赂:(1 )常用义:(赠送的)财物。( 2 )引申义:用财物赠送给别人。如“因厚赂单于。”—贿赂(带贬义)。上古时“贿赂”用“赇”字来表示。 2 、阙:(1 )本义:皇宫门前两边的楼,中间有通道。如本课“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北阙”就是皇宫北门两边的楼。(2 )引申义:A 一般的城楼—朝廷—宫殿。B 豁口、空隙读que ,——缺点、缺漏,此义现多写为“缺”。( 3 )又读jue.通“掘”。 3 、乳:(1 )本义:人或鸟的生育(动),(2 )引申义:A 其他动物的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一)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通论(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的定义: 汉语词类的划分古今基本一致,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动词、形容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词类的基本功能古今也基本一致。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类语法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与兼类不同,兼类是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句法功能,这些功能是经常的而不是临时的。而活用则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离开了这种语境该功能不复存在。 词类活用的类型: 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活用。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使宾语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意思,它用一种动宾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使结构显得简练。在上古兼语结构很罕见。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凡是由意动词构成的句式都是以主谓词组做宾语的句式。可变换为“以……为……”或“把……看作……”。二者的区别在于使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发生了变化,意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而主语主观上认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的方式有所改变。 第一节词类活用的鉴别 鉴别一个词是不是活用成另一类词,可以从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来考察。通常词类活用会伴随词汇意义的改变。如果一个词语按照平常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为词类活用。另外,语法特征尤其重要:比如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跟那些词语组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结构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活用为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蠹》)(王天下:统治天下。) 擅爵人,赦死罪。(贾谊《治安策》)(爵人:拿爵位给人。) 面山而居。(《列子·汤问》) 有时后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子房前。(《史记·留侯世家》) 2、名词、形容词在“所”字后。“所”是个辅助性代词,经常放在动词前面,构成“所”字词组,指代一定的对象,故“所”后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如: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所罾:网到的(鱼)。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 所高:推崇的(人)。 非博士所职。《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职,所负责的。) 3、名词、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能愿动词修饰的是动词,所以当名词、形容词放在“能”、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 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公共管理学:对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研究。或对公共组织如何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的研究。主要部分和核心是对政府管理活动的研究。 一、公共管理及其相关概念 公共:表示国家、政府及其他公共组织的职能、活动范围;与多数人的利益相关,有较多的社会公众参与;表示一个众人的事务领域。 行政:处理事务、指导或监督执行、运用或引导。本质上包含为……服务的含义;管理:通过自己的行动引导、控制事务的过程,照料或看管。意味着控制或获得结果以及管理者为获得结果负个人责任。 公共行政是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是执行由别人(政治家)制订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以内部定向关心机构和人员及办公室的管理(传统公共行政学及公共行政学院主要是培养政府的职业文官的学科或机构)。 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指示办事及内部取向,更多关注的是结果(以最低成本取得目标)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2、“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异同 A、联系:(1)所有组织管理都包含合作团体的活动; (2)所有大型组织都必须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计划、组织、人事、预算等)。 B、差别: (1)使命不同。公共管理是为公众服务,追求公共利益;私人管理以营利为目的。(2)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没有更多有效运作的诱因。(3)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私人组织中,权威和责任划分比较清楚;公共部门对政治控制的要求,对一致性和协调性的寻求导致了责任机制的扩散,加深并复杂化了公共决策的过程。 (4)就人事管理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比私人组织中的人事管理系统要复杂和严格得多。 (5)公共管理有明显的政治性和公共性。与私部门管理不同,公共管理包括广泛复杂的政府活动,公共管理也在政治环境中运作。 3、“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概念 (1)公共部门(主要是政府)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的公共部门仅包括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决策产生的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王力《古代汉语》考研笔记(免费下载)

中山大学汉语史与古文字专业03及04年博士生入学古汉语试题(部分) 古汉语试题(汉语史、古文字专业通用) 03年 翻译《汉书-师丹传》 04年 一、据《左传》一段文字,分析“于”、“以”用法。 二、标点并翻译《左传》中一段文字。 三、简述下列出土材料的大意及语言学价值。(碑刻) 四、失记。 前两个题是《国语》中的材料,一段是曹刿问何以战,第二段是标点并翻译”庄公观社“。第三题是段墓志材料。问题一:隶定并标点。问题二:概述大意,并指出汉语史研究的价值。 清华大学2001年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古代汉语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1、简牍2、汗青3、帙4、付梓5、句读6、衍文7、文、字8、《马氏文通》9、押韵10、破读二、请简答并举例(每题4分,共20分。)1、连绵字2、三十六字母3、反切4、今体诗及其特点5、十三经注疏三、填空。每空0.5分,共30分1`中国古代研究语言的学问称作(),包括()、()、()三个部门。2、汉字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其形体演变大致经历了()时期、()时期、()时期、()时期、()时期、()时期。3、迄今发现最早的系统汉字是()年前的(),是()世纪末在()出土的。4、说文解字是()时期的()撰写的中国第一部字典。书中把所受的万余字分成()部首,以()为正体,兼收()、()。5、“六书”始见于(),一般指()()()()()()。6、汉字记录汉语的基本特点是()。汉字基本上属于()文字,严格讲现代汉字是()文字。7、清正确读出下面的地名、人名:龟兹月氏吐番镐京涪陵米芾女娲皋陶单于?食其8、请分析下面汉字的音节结构 |声|韵|调|9、填补空缺书名作者成书年代价值———————————————————————————————————广雅疏证说文解字注中原音韵——————————————————————————————————— 四、请回答。每字0.5分,共10分,第二题酬情加5—10分 1、指出下面词语的本义写、书、题、临、陵、天、鄙、即、既、因 2、请为下列几组汉字正确标音,并试解释形声字声符变读的原因。 帝谪虹豇贡扛坻邸馥愎 五、分析句子结构。共10个单句,每句1分。共10分 1、五侯九伯女实征之 2、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3、大哉尧之为君! 4、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5、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7、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8、老臣窃以为媼之爱燕后贤于长君。 六、请指出句中词类活用现象。每题1分。共5分 1、疆本而节用则天下不能贫 2、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4、人不能以死免其君我谬之不详赦之以劝事君者 5、惟天为大惟尧则之 七、标点并翻译。15分 1、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匿且擢奔辟而忝两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 2、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者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媼尊长安君之位而日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媼为长安君计短也固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君

古代汉语笔记16993

古代汉语 绪论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三、学习古代汉语有何意义 四、古汉语常用工具书 2、查检词语和典故 3、查检虚词和特殊词语 (1)《助字辨略》 清人刘淇着 (2)《经传释词》 清人王引之着 (3)《词诠》 近人杨树达着, (4)《古书虚词集释》 (5)《诗词曲语辞汇释》 近人张相着。 第一章文字 第二节汉字的结构 一、关于汉字形体结构的重要理论——六书说 二、汉字的形体构造 1、象形 甲骨文“鱼”金文“鱼” 甲骨文“马”甲骨文“虎” (2)象形字的特点 甲骨文“鹿”甲骨文“象”金文“象” 2、指事 3、会意

[甲“逐”] [篆“戒”] [篆“寒”] (2)会意字的特点 4、形声 (1)许慎对“形声”的解释 许慎《说文解字·叙》: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2)形声字的特点 (3)形声字常见的结构形式 见教材P77 (4)形声字比较特殊的一些结构 颖、栽、腾、胜、谷、赖、疆、荆、佞 旌、旗、徒、听、归 游、随 归、星[]、屦 豪、雷、夜 5、转注 6、假借 (1)许慎对“假借”的解释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2)“六书”的“假借”与通常所谓“通假”有别 第三节汉字字体的发展演变 一、甲骨文 二、金文 第四节古书中的用字 一、古今字 1、什么是古今字 2、古今字形成的原因

如上古时代,一个“共”字就兼表“共同”的“共”、“拱手”的“拱”、“供应”的“供”等词,如: 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商君书·修权》) 圣人共手,时几将矣。(《荀子·赋》)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左传·僖公四年》) 3、古今字的特点 然—燃孰—熟队—坠县—悬其—箕要—腰反—返 辟—避属—嘱章—彰竟—境贾—价昏—婚取—娶 解—懈 敛—殓赴—讣说—悦陈—阵 身—娠 《诗经》:“大任有身,生此文王。” 二、异体字 1.什么是异体字 2.异体字之间形体上的差异 三、通假字 1.什么是通假 2.用字通假的几种类型 四、繁简字 松—松 干—乾—干—干 斗—斗(鬭、閗) 谷—谷 里—裏(里) 余—余 后—後 曹植《登台赋》:“从明后之嬉游,聊登台以娱情。” 钟—锺 《诗经·关雎》:“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发—发 获—获

公共管理学-笔记重点资料整理

公共管理学 王乐夫 蔡立辉

公共管理学 王乐夫蔡立辉主编 第1章导论 1.1 公共管理学概述 1.2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1.3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本章教学目的 本章综合介绍、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公共管理研究的前沿理论成果:介绍了当代西方学者关于公共管理概念的界定和公共管理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公共管理、公共政策与公共行政之间的相互关系;阐述了公共管理学的具体研究对象、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通过本章的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素养和专业意识,了解公共管理的发展过程,形成公共管理的知识与分析框架。 本章学习的重点问题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关系 ?公共管理学的概念范畴、研究对象和内容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与方法 ?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 1.1 公共管理学概述 1.1.1 公共管理的含义 1.西方学者关于公共管理概念的界定 在西方,公共管理目前只是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的一个分支,即公共管理小于公共行政;但在中国,公共管理是一级学科,公共行政是公共管理下设的一个二级学科,即公共管理大于公共行政。 2.公共管理的含义 在西方国家,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中重视公共组织(包括政府行政组织、非营利组织和准政府组织)实施管理的技术与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和分支,是研究以政府行政组织为核心的各种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及其规律的学问。它是在当代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整体化趋势以及?°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推动下,以公共部门管理问题的解决为核心、融合多种相关学科知识和方法所形成的一个知识框架。 在我国,公共管理是包括政府在内的公共部门依法管理公共事务的各种活动的总称;根据

完整版《古代汉语》自考笔记.doc

《古代汉语》自考笔记(一) 第一节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按音序排列。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如:元,始也。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如:斗,十升也。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是一部大型的历时性的详解语文词典,它试图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首先,这部词典是迄今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挥文词典。其次,这部词典引例丰富,是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写成的,保证了收词立目、释义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 8)《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 9)《词诠》:近人杨树达著。这部书收集了古书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及一部分代词、动词、副词,说明它们的用法、意义并引书证。

庄序莹《公共管理学》笔记

第一章导论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为了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提升公共部门绩效和公共品质量以应对不断高涨的公众需求和期望,而加强治理结构的一系列决策制定、执行、监督、控制、评价、协调和沟通等活动。它注重结果及管理者的个人责任。 【公共管理学】:就是综合地运用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行政学、伦理学、法学等学科知识来研究公共部门管理目标、流程、方式及其规律性的科学,它试图为公共部门管理提供更有效的方法。简言之,公共管理学是研究公共部门(核心是政府部门)如何更有效地提供公共品以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学问。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区别】 主体不同、目标不同、后者欲取代前者。 【公共管理学学科基础】 一、经济学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人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交易费用理论。 二、工商管理学理论。 三、政治学和行政学理论。 第二章公共管理的一般性质 【传统行政模式(官僚制)】:指的是西方国家在20世纪20、30年代初形成的公共行政学所倡导的政府行政部门管理模式,其思想基础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理论和美国学者伍德罗.威尔逊的政治—行政二分法理念,以及私人部门的管理理论。 【传统行政模式的特征和弊端】(6大特征,5大弊端) 特征: 1,分工以形成专门的公职管理; 2,公职等级制和权力等级化; 3,管辖权有明确的规定且严格执行既定规则; 4,现代公职管理建立在书面文件——档案的基础上; 5,根据能力、专长及表现出来的业绩决定升迁; 6,公职管理遵循一般条例,它们是稳定、全面、可以学习的。 弊端: 1,官僚制的人事制度僵化、形式主义,导致该体系效率低下; 2,官僚制的消极控制形式着力于避免犯错而不是提高效率; 3,官僚制僵化的组织形式、不透明的行事方式违背民主精神; 4,官僚制有一种不受责任机制约束的趋势,并企图对市场和个人实施全面的控制; 5,官僚制强调的政治与行政相分离在现实中不可能做到。 【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不同】(6大不同点) 管理的主体、对象、目标、方式、环境、权力不同。

1古代汉语笔记之一

献诗说: 1、出自于《国语·周语上》 2、一种关于《诗经》收集的说法; 3、“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采诗说: 删诗说: 1、由司马迁提出的《诗经》形成的说法; 2、司马迁说在孔子时有3000多首诗,孔子选出合乎礼仪的305首组成《诗经》; 3、这个说法不准确; 吴越春秋: 1、东汉末年的一部杂史; 2、作者是越晔; 3、写春秋末年吴、越争霸的历史; 古文运动: 1、中唐时期发起的一起由骈体一以散体的文体与文风的革新运动; 2、主张“主以明道” 3、主要作家有韩愈和柳宗元; 九歌的艺术特色: 1、寄托屈原的身世之感和规讽之意; 2、神灵的价格化; 3、具有奇特瑰丽,色彩斑澜的艺术境界; 冯谖客孟尝君 【题解】 本文记述我国四大公子之一孟尝君门下一个食客冯谖的故事。冯谖通过收债“市义“、游说诸侯和立宗庙于薛三件事,表现了他的卓越才能,也从而巩固了孟尝君的地位。文中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补充注释】 自存:指养活自己。 食之:给他吃,食音si。 揭其剑:揭,高举,成语有“揭竿而起”。 孟尝君客我:孟尝君以我为客。客:名词的意动用法。 于是孟尝君不复歌:从此孟尝君不再唱歌。于是:从此,两个词。 怪之:以之为怪,形容词的意义动用法。 先生不羞:先生不以之为羞,“羞”后省略“之”,形容词意动。

欲为收责于薛:“为”后面省略宾语“我”。 辞曰:辞,告别。 以何市而反:“以”后面省略宾语“债款”。 视吾家所寡有者:看我家缺少的东西,意为看我家里缺少什么就买什么。 诸民当偿者:应当偿还债的老百姓。定语后置。 窃以为君市义:“以”后面省略宾语“之”。 顾谓冯谖:回头对冯谖说。顾:回头看,本义。 高枕:形容词使动。 “孟尝君为相”句:此句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因果关系的内容。 赵威后问齐使 【题解】 本文通过赵威后与齐使的对话,反映了她的民本思想,同时也表现了她的政治主张。 【补充注释】 趋登:快步登上。上古臣见君,礼节上应快步走,故触龙脚上有毛病,见赵太后时也要装出“趋”的姿势(徐趋)。登:古人喝酒,一般在高处。《诗幽风七月》:“跻彼公堂,称彼兕觥。” 是其为人:这个人他的为人。 振困穷:救济困穷的人。振:即后来的“赈”,如“赈灾”。 是助王息其民者也:这是帮助他的君王蕃殖老百姓的人啊。息:繁衍,增长。如神话传说中就有“息壤”。 胡为:与下文的“何为”同义,为的是避免呆板。 鲁仲连义不帝秦 【题解】 战国末,秦日盖强大,出兵围赵,魏派辛垣衍尊秦为帝。而齐国游士鲁仲连却挺身而出,反对妥协投降,和辛垣衍进行了单刀直入、针锋相对的斗争。文中生动地表现了鲁仲连反对投降的正确立场和功成不居的高贵品德,也刻画了国难当头束手无策的平原君和企图名利、毫无政治主见的辛垣衍。鲁仲连的议论,具有远见卓识,分析利害入情入理,又善于运用历史事实与生动的比喻,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义不帝秦:根据正义不尊秦为帝。义:名词作状语,今成语“义不容辞”的“义”作用同。帝:名词的使动用法。下面第二、三段就说是“尊秦为帝。” 【补充注释】 间入:偷偷进入。间,音jiàn。按“间”原写作“閒”,本义为门中见月,此为引申义。 因平原君谓赵王曰:通过平原君对赵王说。因:介词,通过。 争强为帝:按战国以前,夏、商、周的君王一般称“王”,《说文》:“王,一贯三为王。”王本是至尊之称,但春秋后,楚、吴、越各国也自称王,战国时各大国国君都先后称王。因各国都称王,于是有些强国为了表示与其他“王”不同,便称为帝,齐悯王与秦昭王就自称为帝。汉代以后,“帝”便成了“王”之上的最高统治者,而“王”则变成了“帝”之下(类似古诸侯)一级了。 以齐故:因为齐的缘故。以:介词,表原因。 “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适”与“会”都是副词,二者同义,都是“刚好”“碰巧”的意思,故二字可连用。下文(倒数第二段)有“适会魏公子无忌夺晋鄙军”。 吾请为君责而归之:请让我替您责备他,让他回去。归:不及物助词的使动用法。

陈振明 《公共管理学》 笔记

一概念 l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p3)★★ 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l描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政策和法律,其关注的焦点是过程和程序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 公共管理(puhlic management)指公共组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它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指示办事,更多地关注结果。在很大群度上这是企业精神在公共领域的体现。 可见,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l主体不同:2.关注点不同。 2.公共物品(P6)★ 与私人物品相对应,指那些具有消赞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外部性特征的物品。根据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硬公共物品和软公共物品,全国性公共物品和地方性公共物品, 3行政国家(P24)★ 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垄断的进程相一致,在资本主义国家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国家权力体系中出现的,行政权力扩张的现象,并成为一种普遍的国家现象。主要体现在行政立法和行政司法。 二简答 1 区别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P4)★★★ 公共管理( public management)指公兆组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他与私人管理 的主要区别在于: 第一,使命不同。前者追求公基服务和公共利益,后者追求私人营利。第二,相比之下,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公共管理资金来源为财政划拨而且运作 过程缺乏竞争。

第三,相比之下,公共管理尤其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公共部门不象私人部门的权力 责任划分那么清楚。 第四,就人事管理而言,公共管理的人事管理系统更复杂更严格。公共部门的公务员 绩效评估标准更复杂,雇佣和解雇也更困难。 第五,相比之下,公共管理具有明显的政治性和公共性。公共管理包括广泛而复杂的 政治活动。 2简述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公共管理的特点( P25-28)★★ 市场经济下的公托管理与其他体制下(如计划经济)相比有一系列特点,主要体现在: 第一,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政府干预的范围、内容、力度、方式不同。(纵向 分析)表现在:1自由放任时期……2垄断时期_3滞胀时期…… 第二,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文化和历史传统的不同,各市场经济国家的公共管理模 式也不同。(横向分析)表现在:1英美模式…2欧洲菜茵模式_3东Ⅱ政府主导模式…… (注释:以上省略部分要求孝生用自己语言阐述,以下同) 三论述 1论述21世纪我国政府公共管理所面临的挑战( P29-34)★★政府公共管理指行政机关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我国在进入21世纪后,随着改 革的推进和体制的转轨;正在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严峻挑战,具体而言: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 整理版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 106 韵排列(上、下平声各 15 韵,上声 29 韵、去声 30 韵,入声 17 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 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 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 的形式共十种,用 0 至 9 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 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 214 部,在按十二地 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 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 年中华书局。部首 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 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 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 熙字典》214 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 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 年修 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 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 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 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 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 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

公共管理学研究生笔记

第一讲公共管理科学与科学公共管理——什么是公共管理学 一、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管理 “管理”在字面上的涵义:管辖和处理 张立荣教授认为,公共管理学中管理指在一定的社会制度等外部环境中,一个组织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由管理者对组织内部的各种资源进行决策、组织和控制,促进其相互协调,以取得最大效益的动态过程。 (二)什么是公共管理 西方学者在“管理”之前加上“公共”的意义在于: 第一,强调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 第二,强调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第三,强调公共管理主体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第四,强调公共管理活动的公共参与性 第五,强调公共管理活动的公开性 二、公共管理学的定义及其要点 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1)公共管理学研究的是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公共管理活动,目的是提供与公共管理相关的知识与方法——知识学陈振明 (2)公共管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与学派,旨在帮助公共管理者获取解决公共问题,处理公共事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策略——技能说张成福 (3)公共管理学是一门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种理论和方法,研究公共管理实践的学科 ——实践说张康之 上述定义包括7个要点: 第一,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是政府部门。 第二,公共管理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 第三,公共管理的根本原则,是依法管理。 第四,公共管理的方向和手段,具有多样性。 第五,公共管理的内在要求,在于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实现高效化。 第六,公共管理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公共利益。 第七,公共管理已经的实质,在于揭示公共管理活动的客观运行规律。 三、西方公共管理学的产生及发展 (一)西方公共管理学的产生背景 公共管理学产生于20世纪70、80年代的西方国家 公共管理学产生的学科背景:它是在突破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的局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公共管理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形成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 代表性理论:古德诺的政治与行政两分法及韦伯的科层制 第二阶段:成熟阶段(20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 代表性理论: 第三阶段:科学化阶段(20世纪60年代—70年代)

王力古代汉语笔记整理完整版(汇编)

王力古代汉语整理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还有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解释虚词。 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 A、换成完全不同的词。

古汉语笔记

古代汉语笔记 一,复习要点: 1.古汉语的重点是先秦两汉,这一部分要看熟,一些重要的篇章要背下来。 2.只看郭锡良的《古代汉语》即可,西师虽然列了王力,但考试是从郭书上出。上册、中册要非常熟;下册把先秦、两汉的文章,同义词辨析例,古今语音异同至诗律看看,下册只看这些就够了。 3.不能只看课本和笔记,要做题。做历年试题。最好每天都能做一点。试题上的问答题要总结出来。 4.一些语言学的名篇要看,如《说文叙》、《切韵叙》、《广雅书证叙》。这些图书馆有,借一本来看。 二,笔记内容: 本笔记共分八部分:一,语言学家。二,语言学著作。三,文字。四,训诂。五,音韵。六,词汇。七,语法。八,诗律。(本来还有“文化”,这地方看郭锡良的就够了,中册P505-545) 一历代语言学家 1.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汉代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他注意搜集各地方言,在前人采集的基础上,又进行调查搜集,写成《輏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首开我国方言调查与研究的先河。另编字书《训纂篇》,用来教学童识字。 扬雄另有文学作品《长杨赋》、《甘泉赋》等;有哲学作品《法言》、《太玄》等。2.许慎:字叔重,河南召陵人。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著有《说文解字》15卷,为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分析字形和考究字原的专著。《说文解字》奠定了传统文字学的基础。在《说文·叙》中,许慎还对“六书”说作出了重要贡献。 许慎另有《五经异义》、《孝经古文说》,但都亡佚。 3.郑玄:字康成,山东北海高密人。东汉经学家、训诂学家。为别于郑众,又称“后郑”。

郑玄治学打破今古文的对立,以古文经为主,兼采今文经,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世称“郑学”。郑玄注经,注重词语训诂和名物考据,对后世影响很大。首创“笺疏”的训诂方式。所注经以《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影响最大。另著有《论语注》、《孟子注》等七十多种著作。 4.郭璞:字景纯,河南闻喜人。东晋文学家、训诂学家。著有《尔雅注》、《方言注》、《山海经注》、《穆天子传注》等。《尔雅注》内容详尽,引书多,特别利用晋代语言释义,反映出词义的古今变化。《方言注》对原书加以解说、补充、辨正,注明音读,从多方面扩充了原书的内容。 另有《三苍注》、《易洞林》、《毛诗拾遗》,已失传。 5.陆德明:名元朗,苏州吴人。南朝至唐时经学家、训诂学家。著有《经典释文》30卷。《经典释文》除“叙录”外,包括《周易》、《尚书》、《毛诗》、《周官》、《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春秋谷梁》、《孝经》、《论语》、《孟子》、《尔雅》13部儒家经典的音义和《老子》、《庄子》2部道家经典的音义。这部书是研究中国文字、音韵、训诂及典籍版本的重要参考资料。 另有著作《老子疏》、《易疏》。 6.顾炎武:号亭林,江苏昆山亭林镇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兼经学大师。语言学方面造诣很深。音韵上,著有《音学五书》及《韵补正》。他离析《唐韵》韵部,变更入声分配系统,分古韵为10部。 另有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7.段玉裁:字若膺,号茂堂,江苏金坛人。清代文字学家、经学家。有《六书音均表》5卷,分古韵为17部,支、脂、之三部分立;认为上古没有去声。著《说文解字注》30卷,是研究《说文》最重要的著作。另有《周礼汉读考》、《仪礼汉读考》等。 他是清代乾嘉学派中著名的学者,在我国文字学史、训诂学史、音韵学史、校勘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8.王念孙:字怀祖,号石臞,江苏高邮人。清代音韵训诂学家。训诂方面,撰《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