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科技园区研究报告

高科技园区研究报告

内容提要

报告分成四个部分。报告在对我国高科技园区发展的集聚效应做出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作了较深入的实证研究,同时就风险投资对高科技园区发展的作用作了初步的实证分析,最后提出了我国高科技园区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高科技园区在过去10年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无论是从体现园区发展总量的绝对指标如创业企业数、技工贸总收入、工业总产值、从业人数、研发人员、研发投入、出口值、净利润、税收还是从体现园区发展质量的相对指标如创新强度、劳动生产率、企业竞争力状况、参与国际竞争力、智能密集度来分析,我国高科技园区在过去10年取得了惊人的发展,既有量的扩张,也有质的提升。但量的扩张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报告进一步对我国高科技园区的发展做实证分析。从体现园区绝对指标的增长率来看,可以发现我国高科技园区发展区间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92-1994年,第二阶段为1995-1997年,第三阶段为1998-2001年。在运用主成份分析法选取创业企业数量、从业人员、研发人员、研发投入、工业总产值、技工贸总收入、出口、净利润、税收等9个指标作为我们实证分析的指标,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上述三个时期的相应数据进行运算后得出综合评估数据。同时,我们对三个时期进行Q型聚类分析,结合主成份分析结果,大致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总体而言,形成了北京、上海、深圳三个全国性的高科技园区增长极,天津、苏州、南京、西安、无锡、武汉等区域高科技园区次级增长极。

利用回归分析中的逐步回归技术,发现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技工贸总收入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中的非研发人员、研发人员,以及研发投入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回归方程表明第一、二类高新技术开发区在第三阶段的发展已呈现了明显的高科技特征。而大部分园区、大部分阶段不具备高科技特征。

报告还考察了风险投资对高科技园区发展的作用。对有关数据运算并进行回归分析后,得到相关回归方程。方程表明,技工贸收入与风险投资有一定的正相关性,换言之,风险投资促进了高科技园区的发展。这个结论也间接地说明我国应尽快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本文最后探讨了我国高科技园区的问题与对策。我国高科技园区发展的主要问题是集聚效应的质量尚不显著;高科技园区内企业聚集存在脆弱性;缺乏产业集聚机制等。我国高科技园区的对策:1、建立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增长极和次增长极。建立北京、上海、深圳三个主增长级和天津、武汉、西安等次增长级; 2、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促进高新技术与资本市场的融合,为高科技企业的成长提供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3、制定引导和鼓励高新技术产业群的对策,带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等。

Abstract

Studies on the high-tech zone, a community of high-tech companies, would be contributive to the conglomera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s which is based of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high and new technologies. And such a study would also boost the interaction of high technologies with the capital market, thus to upgrade the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

The paper has done an in-depth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tech zones in China integrating some theoretical analysis.

The first part 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tech zones. From 1991 until present there has built up 53 national high-tech zones in which innovative enterprises has multiplied 9.4 times. These companies have made striking growth spoken by the following data: gross earnings up 142.5 times, general output 137 times, employment 21 times, research staff 6.8 times, research input 32.9 times, export 125.9 times, net income 80.6 times, and tax contribution 164.2 times. As to better analyze the high-tech zones, we adopt some relative indexes derived from fundamental ones to express their innovativeness, the competitiveness, the foreign exchange earning ability, the productivity, and the intellectual density, etc. These relative indexes show that the innovativeness has increased 4.89 times, the productivity ratio up 6.5 times, and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s well as the intellectual density has all been in a stable progress. Research tells that our high-tech zones have

achieved miraculous improvement in recent 10 years in both quantity and quality. However, the quantity expansion attaches more importance.

The second part is on experimental analysis.We conclude that: High-tech zones are undergoing an imbalanced development; Beijing is heading far beyond; Shanghai and Shenzhen are growing at a high speed and leads the first and second category respectively; there has formed three pillared high-tech zones in Beijing, Shanghai and Shenzhen, and six sub-pillared zones in Tianjin, Suzhou, Nanjing, Xi’an, Wuxi, and Wuhan. Step regression shows that the gross earnings of high-tech zones is correlative to their non-research staff, research staff and research inputs. These equations tell that the high-tech zones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categories have taken an explicit high-tech characteristic.

Further operation by SPSS comes out equation,Equation shows how much the venture capital could do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gh-tech zone, which calls for a multi-tiered capital market including the Second Board to be established.

The paper lastly analyzes problems faced by the high-tech zones and suggests responding answers.

目录

一、导言-------------------------------------------------- 1

(一) 高科技园区集聚效应的理论基础---------------------1 (二) 国外高科技园区的发展状况及硅谷的经验-------------3 (三) 报告的研究框架-----------------------------------6 二、我国高科技园区集聚效应的质量研究----------------------7

(一) 我国高科技园区集聚效应的现状---------------------7

(二) 我国高科技园区集聚效应质量的评价----------------11

三、我国高科技园区集聚效应的实证分析---------------------14

(一) 对各时期的高科技园区进行聚类分析----------------14

(二) 我国高科技园区高科技特征的实证分析--------------20

(三) 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的作用分析----------23

四、我国高科技园区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25

(一) 我国高科技园区的问题----------------------------25

(二) 我国高科技园区发展的对策------------------------27 五、主要参考文献----------------------------------------- 29 附录1 我国高科技园区相关统计数据------------------------31

一、导言

从1991年至今,我国已批准建立了53个国家高科技园区。十年来,我国高科技园区无论是发展总量还是发展质量,都有了惊人的发展。今天,我们需要对我国高科技园区的集聚效应做一个深入系统的分析,评估我国高科技园区发展模式是粗放型还是集约型,我国高科技园区的高科技园区的聚类状况、高科技园区是否具有高科技特征及风险投资对高科技园区的促进作用,以此找出影响我国高科技园区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这些研究,对我国高科技园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高科技园区集聚效应的理论基础

高科技园区实质上是高科技中小企业的集聚即高科技中小企业群落。关于中小企业群落理论,有许多学者作出了很多的贡献,如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韦伯、佩鲁等人的集聚经济理论与增长极理论;波特的新竞争经济理论、规模经济理论与范围经济理论以及科斯等人的交易费用理论。

1、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在马歇尔看来,企业群落有利于技能、信息、技术、技术诀窍和新思想在群落内企业之间的传播与应用。集群是中小企业的自组织聚集体。在这个聚集体中,存在着非常丰富的外部经济,包括降低交易成本、空间成本和生产成本,共享辅助性服务、实现规模经济,专业化、创新和扩散等。

2、集聚经济与增长级理论;工业区位经济学家韦伯(A.Weber)把区位因素分为区域因素和集聚因素,而高级阶段的集聚就是我们所讨论的企业群落。另一位区位经济学家巴顿也讨论了企业群落理论,巴顿理论的独到之处是讨论了企业群落与创新的关系。他指出,处于地理上的集中能给予企业很大的刺激去进行改革,有很多理由可以说明革新与集中相关联。增长极理论是由佩鲁于1955年提出的,佩鲁认为,某些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集中于一些地区或大城市,以较快的速度优先得到发展,可通过其吸引力和扩散力不断地扩大所在地区的发展规模,并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

3、企业群落的新竞争经济理论。在波特看来,企业群落是集中在特定区域的在业务上相互联系的一群企业和相关机构。他不同于科层制组织或垂直一体化组织,是对有组织价值链的一种替代。这种由独立的、非正式联系的企业及相关机构形成的企业群落代表着一种能在效率、效益及柔韧性方面创造竞争优势的空间组织形式,它所产生的持续竞争优势源于特定区域的知识、联系及激励,是远距离的竞争对手所不能达到的。

4、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理论;中小企业的群落现象也可以从规模经济效应与范围经济效应加以解释。(1)规模经济效应。由于技术的融合,以及研究开发的分层次必然导致创新节点的增多、创新链单元的拉长,在创新节点大量增多后,企业可以借助同质技术来开发平台,进行技术和产品的多样化。(2)范围经济效应。企业由于技术的大量融合,使得企业能够对各种各样的技术实施结合与重组(无

论新旧技术),从而使得技术机会无穷无尽。不同的技术具有对其他技术“跨界施肥”(cross-fertilize)的潜能,由此产生新发明、新功能,改进产品、工艺绩效。

5、交易费用经济学的解释;R.科斯(1937)通过引入交易费用概念来刻划市场运转的成本,并指出,企业组织成本与交易成本的边际上的比较决定了企业的边界和企业对市场的替代程度,因此,集群是一种介于纯市场组织与科层组织之间的“中间体组织”,它“比市场稳定,比企业灵活”。而集群的经济性在于获取企业间分工的收益和降低了企业间的交易费用。

以上五种理论解释揭示了高科技园区的集群效应源自于企业群落的外部经济效应、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增长极效应,群落创新的发挥和交易费用的降低。这些,对我国高科技园区的发展及集群效应的发挥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国外高科技园区的发展状况及硅谷的经验

自1951年斯坦福大学创办科学园区并发展成为硅谷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和地区竞相效仿,纷纷设立了各种形式的科学园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学园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蓬勃兴起和发展,如中国(不含台湾)在80年代后期创办科学园的基础上建立了53个国家级科学园、而且涌现出像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深圳高新区等一些有相当知名度的科学园;科学园在世界范围内的数量和分布继续扩大,至1992年,设区国和

地区增加到48个,科学园数量达到1040个。

表1-1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兴建科学园区数量统计

(截至2000年底)

国家或地区 第一个园区建立

年代

园区

国家或地区 第一个园区建立年

园区数

美国

苏联

丹麦

澳大利亚 加拿大 法国

以色列 英国

比利

韩国

日本

瑞典 1951

1957

1965

1965

1977

1969

1970

1972

1972

1974

1963

1983

389

70

1

17

31

45

35

100

9

2

45

12

台湾

德国

芬兰

意大利

荷兰

西班牙

爱尔兰

挪威

巴西

印度

中国(不含台

湾)

其他

1980

1983

1985

1982

1980

1985

1985

1985

1985

1985

1985

1985

1

101

32

6

7

5

1

15

4

17

53

80

总计:1040

资料来源:根据白西明、顾朝林等的论述及相关资料而成。

硅谷已经成为了美国经济的龙头,新经济的象征,许多国家和地区发展经济效仿的对象。硅谷模式成功的主要得益于几个方面:

1、斯坦福大学的作用

首先斯坦福大学直接产生了许多创业企业。按照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的院长的定义,斯坦福创业企业是指首批产品的技术和多数创始人都来自斯坦福大学的企业。这种斯坦福创业企业在硅谷经济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仙童半导体公司的成立及其衍生公司的机制

如果说今日的硅谷是美国新经济的引擎,那么仙童半导体公司则是这一引擎的源头。只要我们看一下今天那些著名的公司如英特尔公司、Intersil公司、AMD公司、国家半导体公司、Amelco公司、Molectro和通用微电子公司等,仙童公司确实对此荣誉当之无愧。

3、信息和资源共享的社群优势

硅谷一个重要的理念是资源共享,共具体表现在产品设定的兼容性和企业发展的共生性以及产学合作的普遍性。硅谷中的各类创新主体,包括研究型大学、高技术创业型公司、大量的生产技术公司的互动交流、集体学习渐渐编织起一个巨大的社群网络体系,它为其中的各创新主体提供了信息和资源共享的各种渠道,进而通过整体的整合力量推动各类技术创新资源继承、整合,实现技术创新的倍增效应。

4、高信任度的文化及其不断扩展的信任半径

“‘硅谷’内更难以模仿的是区域内各行为主体之间令人吃惊的合作文化和精神”,硅谷把这种文化的作用发挥到的极至,它不仅在企业内部员式之间表现出浓厚的民主气氛,如“仙童被看作是民主的社区,而不是等级森严的办公场所”,并且这种作风随着雇员们离开仙童出去创办自己的公司开始风行。这种彼此之间的相互信任不仅在企业内而且在整个社区内部形成一种风格,各种层次的社会关系网络相互交叉错综复杂,保证了资源在整个硅谷的快速流动,保证知识的传递和学习、创新的速度。

硅谷成功的几个方面本质上就是高科技园区的高科技特征的充

分体现(斯坦福大学与仙童公司的作用)以及园区集聚效应发挥得淋漓尽致(高信任度的文化及不断扩大的信任半径,信息和资源共享的社群优势)。

国外高科技园区的发展及硅谷的经验为我国高科技园区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值得在我国高科技园区的发展中借鉴。

三、本文的研究框架

为了对我国高科技园区的集聚效应做一个深入系统的分析,评估我国高科技园区发展模式,我国高科技园区的高科技园区的聚类状况、高科技园区是否具有高科技特征及风险投资对高科技园区的促进作用,以此找出影响我国高科技园区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本文的研究框架如下:

二、我国高科技园区集聚效应的质量研究

从1991年至今,我国已批准建立了53个国家高科技园区。十年来,国家高科技园区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积极作用,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实现了高新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

我国高科技园区无论是发展总量还是发展质量,都有了惊人的发展。但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表明,我国高科技园区的发展既有量的扩张,也有质的提升,但量的扩张占有更主要的地位。

(一) 我国高科技园区集聚效应的现状

我国高科技园区在过去10年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我们以创业企业数、技工贸总收入、工业总产值、从业人数、研发人员数、研发投入、出口、净利润、税收等九个指标的比较即可以看出,创业企业数 图2-1 中国高科技园区创业企业增长情况(单位:企业个数)

5000

10000

1500020000

25000

30000

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

资料来源: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年发展数据报告1991-2000,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中国火炬计划统计资料,以及科技部相关网站数据获得。

从1991年的2587家增加到2001年的24293家,11年间增加了

9.4倍,说明11年来我国高科技园区的创业活动十分活跃。(见图3-1)

从经济总量来看,技工贸总收入从1991年的87亿增加到2001年的11928亿,增长了142.5倍;工业总产值从1991年的71亿增长到2001年的10117亿,增长了137倍,占到了我国GDP 的10%。成为了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见图2-2,2-3)

图2-2 中国高科技园区技工贸总收入10年增长情况(单位:亿元)

2000

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1991199219931994

199519961997

1998199920002001

资料来源: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年发展数据报告1991-2000,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中国火炬计划统计资料,以及科技部相关网站数据获得。

图2-3 中国高科技园区工业总产值10年增长情况

2000

40006000

8000

100001200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

资料来源: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年发展数据报告1991-2000,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中国火炬计划统计资料,以及科技部相关网站数据获得。

我国高科技园区的从业人数也有了快速的增长,从1991年的14万人,增加到2001年的294.3亿,增长了21倍。而高科技园区在研发方面的增长尤为显著。研发人员从92年的6.7万增加到2001年的45.8万,增长了6.8倍;研发投入从92年的15.2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499.6亿元,增长了32.9倍。(见图2-4,2-5,2-6) 图2-4 中国高科技园区从业人数增长情况(单位:万人)

294.3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资料来源: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年发展数据报告1991-2000,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中国火炬计划统计资料,以及科技部相关网站数据获得。

图2-5 中国高科技园区研发人员增长情况(单位:万人)

5101520253035404550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

资料来源: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年发展数据报告1991-2000,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中国火炬计划统计资料,以及科技部相关网站数据获得。

图2-6 中国高科技园区研发投入增长情况(单位:亿元)

100200300400500600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资料来源: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年发展数据报告1991-2000,科学技术

出版社;2001中国火炬计划统计资料,以及科技部相关网站数据获得。

在出口方面,高科技园区的出口值由1991年的1.8亿美元,增加到了2001年的226.6亿美元,增长了125.9倍。(见图2-7)

图2-7 中国高科技园区出口增长情况(单位:亿美元)

50

100150200250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资料来源: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年发展数据报告1991-2000,科学技

术出版社;2001中国火炬计划统计资料,以及科技部相关网站数据获得。

在利税方面,我国高科技园区净利润从91年的8亿元增加到644.6亿元,增长了80.6倍;税收从3.9亿增加到640.4亿元,增长了164.2倍。(见图2-8,2-9)。

图2-8 中国高科技园区净利润增长情况(单位:亿元)

100200300400500600700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

99

2000

2001

资料来源: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年发展数据报告1991-2000,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中国火炬计划统计资料,以及科技部相关网站数据获得。

图2-9 中国高科技园区税收增长情况(单位:亿元)

100200300400500600700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资料来源: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年发展数据报告1991-2000,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中国火炬计划统计资料,以及科技部相关网站数据获得。

以下是各项指标10年来增长的倍率图。(见图2-10) 图2-10 中国高科技园区各项指标增长情况(单位:倍数)

50100150200工

业总产值

出口

净利润

税收

研发投入

企业数量

从业人员

技工贸收入

研发人员

资料来源: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年发展数据报告1991-2000,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中国火炬计划统计资料,以及科技部相关网站数据获得。

(二) 我国高科技园区集聚效应的质量评价

为了更好地评价高科技园区,我们采取一些体现园区增长质量的相对指标,这些指标由一些基本指标衍生出的创新强度、竞争力、创汇能力、生产率、智能密度等指标做进一步的分析。

创新强度、竞争力、创汇能力、生产率、智能密度定义如下: 创新强度=研发投入/研发人员; 竞争力=利税/技工贸总收入; 创汇能力=出口/技工贸总收入; 生产率=技工贸总收入/从业人员; 产业智能技术密度=研发人员/从业人员;

从相对指标来看,创新强度从2.23万元每人增加到10.91万元每人,增长了4.89倍。园区企业竞争状况则较为稳定,由90年代初期的0.12左右,到2001年的0.1。(见图2-11,2-12)

图2-11 园区创新强度变动情况(研发经费/研发人员)(万元/人);

24681012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

资料来源: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年发展数据报告1991-2000,科学技术

出版社;2001中国火炬计划统计资料,以及科技部相关网站数据获得。

从高科技园区参与国际竞争力来看,创汇能力从90年初保持一定增长后,从95年开始,一直稳定在0.15-0.17间。园区劳动生产率则有显著增长,由每人6.79万元增加到每人40.53万元。(见图2-13,2-14)。

图2-12 园区的企业市场竞争力(利税/技工贸总收入)变动情况

0.020.040.060.080.10.120.140.16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

资料来源: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年发展数据报告1991-2000,科学技

术出版社;2001中国火炬计划统计资料,以及科技部相关网站数据获得。

图2-13 高科技园区参与国际竞争能力(出口/技工贸收入)变动情况

0.020.040.060.080.10.120.140.160.18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

资料来源: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年发展数据报告1991-2000,科学技术

出版社;2001中国火炬计划统计资料,以及科技部相关网站数据获得。

图2-14 园区劳动生产率(技工贸总收入/从业人员数)变动情况

510152025303540451992

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

资料来源: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年发展数据报告1991-2000,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中国火炬计划统计资料,以及科技部相关网站数据获得。

图2-15 产业技术进步智能密集度(研究开发人员/从业人员

)

0.05

0.10.150.20.25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资料来源: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年发展数据报告1991-2000,科学技术

出版社;2001中国火炬计划统计资料,以及科技部相关网站数据获得。

产业技术智能密集度90年代初有所下降,从96年开始稳步回升,产业智能技术密集度达到16%,从以上数据分析,我国高科技园区在过去10年取得了惊人的发展,既有量的扩张,也有质的提升。但总体而言,量的扩张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